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8篇)

发布时间:2023-07-27 08:33: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农业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农业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相关农业生产经验丰富,因此,在传统农业种植活动中,大部分种植者都过于依赖种植经验,仅凭“感觉”进行农业种植,虽然不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危害,但在产量、质量、人力投入等方面具有一定劣势。基于此,在新时期农业发展中应继承传统种植经验,同时积极进行技术融合,促使农业生产种植活动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进而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乡村振兴;应用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各个地区均开始严格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基础,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构建以本地特色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升级农业产业,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农村地区缺少丰富的资源,信息传递较为落后,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也让其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面临了诸多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地区开始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并利用信息化建设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农业信息化概念及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结构、技术进行调控,从而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技术。本文将主要针对农业生产过程、结构、技术进行研究探讨,但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要明确农业生产过程、结构、技术调控仅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实际发展中农业信息化包含方方面面。因此,本文仅为相关学者研究提供参考。

  1.1土地工程能力评价体系中数据加工功能的创新应用

  土地工程能力评价中的数据处理和逻辑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就像是一个人的心脏,起主导的作用,一个数字的错误都会导致全盘皆输的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信息基础数据处理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其与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处理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传统信息技术的处理技术落后过于陈旧,所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而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处理因为其技术的先进,功能的强大,则不需要重复很多繁杂的工作,简单、简准、方便,提高工作效率。在过程中不需要担心因为人为的失误导致重新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再操作,从而降低了经济效益的损失。

  2农业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

  2.1切实提升农业综合管理水平

  基于物联网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许多行业都纷纷引入了计算机进行经营管理。农业属于我国核心发展产业之一,能建立符合综合管理目标的信息传导反馈机制,并且建设全国共享的物联网闭合系统,实时的做出科学化的决策,做好全局性的管理工作。

  2.2有利于平衡城乡资源配置

  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人力和资金是维持生产活动的主要来源,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缺少科技的支撑,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使得资源向城市倾斜,进一步加剧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加速资源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和共享,科学合理调整优化村建制规模和布局,优化农村资源配置。

  2.3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创新与优化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能制定标准化的农业产业框架,并且显著的提升农产品质量,优化地区布局、农业产业结构等。农民经济从原有的资金、劳动密集型的结构体系,转变为了以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多层次梯状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的发展目标。

  2.4有利于农产品营销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以线下交易为主,规模小,耗时费力,流通速度慢,收益率低。产品的流通大多局限在县域内或市域内,市场需求后劲不足。互联网+营销模式下,农产品不仅卖出了好价格,还壮大了农业产业,让贫困户稳脱贫不返贫。利用电商手段及时下火爆网络的网红带货经营,把其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新手段、新模式,通过构建互联网云数据分析及定位农产品需求和市场营销商业、农业金融服务等,从种养殖、包装、物流等各个环节入手,逐步打造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让消费者快速接触到农产品,不断拓展农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及竞争力。

  3农业信息化现状

  3.1缺乏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

  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还能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科学调整以及优化和升级。从而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同时也能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还需要农民重视。但是,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大多数的农民依然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来获取市场上的信息,该方式除了速度慢之外,其准确度也很低,从而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作用。出现上述情况,更多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构建依然不完善,网点的覆盖率较低,造成我国农村信息的闭塞。因此,需要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增加财政上的投入和支持;与此同时,还需要每一个地区能够依据不同的生产状况建立相应的特色信息化平台,以此提升我国信息网络的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

  3.2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但我国在人才方面还存在缺陷。在推广信息化建设时,我国组建了专门的推广队伍,但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并不符合信息化建设需求,导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发展进程。深入分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可以发现,大部分工作人员原本是一线生产者,无论在创新思维

  还是学习能力上都比较欠缺,尤其是在认识和接受新事物上比较迟缓。而且,信息化建设势必会接触到计算机设备、技术,一些工作人员并不熟悉,无法正确使用信息化技术、设备,这就给信息化建设造成了阻碍。此外,农民是信息化建设的受众群体,如果农民的思维得不到快速转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也会直接影响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建设。我国大部分农民由于缺乏专业教育,不了解农业技术知识,也没有意识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形成了思想上的限制。再加上一些农民年纪较大,缺乏学习能力,已经习惯使用传统方法种植农产品,导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建设很难顺利进行。

  3.3较为落后的农业经济信息化制度

  一个产业想要实现更好的发展,需要具备一套完善的制度做坚实基础,因为制度是促进目标实现的最大前提条件。在我国当前阶段,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在制度上并不是很完善,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譬如在财政制度上,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相应的规章制度更是不完善,缺少一定的可操作性,没有有效的评价体系;又譬如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着和实际情况严重脱离现象,在培养过程中方法单一,培养和发展的空间较为狭窄,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管理制度方面,更是缺乏相应的层次性和具体性。因此,需要有关部门能够更好地依据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科学的方法,要根据国家的实际状况,有选择地借鉴和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和制度,从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合理的制度。

  4乡村振兴中应用农业信息化的措施

  4.1云计算技术融合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云计算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有明显的分布式计算处理优势,所以在生产活动中应用该技术可很好地控制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该技术有很强的运算能力,为农民提供可靠服务,以防影响数据信息安全性。基于云计算技术有效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科学开展农业生产,特别是构建智慧农业体系,利于快速而高效的整合农业资源。现阶段数据信息量大,应用云计算使得平台数据储存能力明显提高,方便资源服务,同时增强了设备计算能力,实时传

  递与共享信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利用传感器等设备采集与分析农作物信息,合理制定生产计划。在生命科学领域中,DNA序列处理工作非常重要,改变了农作物生产状况,提高了农作物品质。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优势,保障分布式服务器性能,全面提高测序工作中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4.2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以农业技术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人才重视度,对现有人才培训机制要予以创新,以农业技术、发展趋势为导向健全人才培训机制,使人才与信息化建设需求相符。为了全面提升技术人员和农民的信息化水平,需全面掌握两者实际情况,结合其文化水平、学习能力、新事物接受能力等组织培训活动。在培训内容的制定上则应密切结合主体能力现状。对于农民来说,可以将人才培训目标放在提高农业技术认知、熟练且正确使用信息化设备等方面。而对于技术人员而言,应在提高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信息化建设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其信息资源挖掘、提取、分析综合能力。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通过组织基地培训班传授农民信息技术、设备正确使用方法。在培训结束后需进行考核才能上岗,且在农民上岗初期也要委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监督指导,确保农民可以正确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农业工作。

  4.3大数据技术的融合

  近些年,农业大数据技术应用备受关注,在农业信息化监测与预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化了农业生产模式,有效提高了农业部门管理效率。有效应用大数据技术,增强农业产业融合性,实现提质增效目标,深入发掘农业生产数据价值,建立新型公共服务模式。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应的全产业链数据系统,优化各个生产环节,以防数据壁垒限制产业融合。

  4.4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进行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尤为关键,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效果,才能够实现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与区域的发展情相结合,进行合理的建设,实现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与此同时,还需要适当的加大资金的投入,对当地的基础设施进行不断的建设和完善。

  4.5完善农村电商体系建设

  农村电商是数字农业和乡村振兴的“标配”。近年来,得益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突破以及网络电商平台的建立,农产品借助电商平台“走出去”已收获不错的成效。尤其是在一些偏远落后的乡村地区,利用电商运营将农产品生产、销售、物流、配送等各方面资源进行整合,完美解决了农产品营销滞后的问题。为进一步充分发挥电商平台的助农效用,国家应强化农村电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构建统一的农村电商服务平台,改变各电商平台各自为政的状态,维护良好的、有序的良性竞争环境,使农产品不但能够卖出去,而且还能卖好价,使电商平台真正的服务于“三农”,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增长。

  4.6进行专业技术交流平台的建立

  在进行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作为保障,同时还应该专业的技术交流平台作为支撑。为了实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对市场中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确保销售的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利用专业的技术进行支撑。这样一来,想要对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进程进行保证,就需要做好现有信息平台的整合工作,建立完善专业的技术交流平台,对信息获取的成本进行降低,提升信息数据的分析效率,对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进行保证。专业化技术交流平台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组投入作为支持,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关注和专业人员的帮助。需要对各方面力量的认识能力进行提升,为专业化技术交流平台的顺利构建提供保障支持。

  4.7健全农业产业数据库

  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有效应用,不仅给广大农民提供了精准确凿的农作物种植信息、畜牧业养殖信息、田间管理信息等,而且也为农民科学筹划、精准施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比如往年农作物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等数据信息统一存储在数据库当中,广大农户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选择最佳的耕种方式、最为优化的施肥与灌溉方法、最为有效的病虫害

  防治手段,进而实现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目标。基于此,技术人员应当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数据库的各项功能,提高数据的精准度,在提高经济收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4.8大力支持和扶持农业信息企业

  农业信息产业应当发挥出促进农业参与人员与政府沟通并且相互作用的关键机构。要想发挥其基本职能,对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并且为政府部门提供关键的参考依据。就应当设立行业监督管理机关,并落实标准化的农业信息资源规则,以此保障农业信息使用者、收集者的实际权益。此外,保证农业信息的可理解性、可靠性,促进金融、工商部门的沟通与练习,并做好统一市场化信息管理的工作。此外,落实与产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并且提升大众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关注度。在保障农业信息知识产权的同时,落实严格的法律法规,实现农业信息产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将更多的人才吸引到农业信息产业建设的进程中。

  结束语

  通过政策支持、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扶持,加快农机合作社的装备投入、规范运营,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壮大,有利于加快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把农机合作社打造成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保障粮食安全,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化、绿色标准化,到2035年实现农业全程半智能机械化目标,实现农业生产新发展格局,依托农机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主推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实现大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刘双印,黄建德,黄子涛,徐龙琴,罗智杰.农业人工智能的现状与应用综述[J].现代农业装备,2019,40(06):7-13.

  [2]李雄,李鹏,潘虎.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模式及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24):226-229.

  [3]王航,王健.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对策初探[J].种子科技,2019,37(18):136-137.

  [4]岳赵寒,胡启龙.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与对策研究[J].种子科技,2019,37(18):155-156.

  [5]沈剑波,王应宽.中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4):162-172.

  [6]艾金龙,冯晖,王欢.浅议智慧农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9(06):93-94.

  [7]周万献.大数据在农业领域发展与运用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35):155-156.

  [8]梁新敏.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创新[J].广东蚕业,2019,53(12):69-70.

  [9]谢丽.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12):152-153.

  [10]李亚青.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商洛的农业信息化发展[J].东北农业科学,2019,44(05):97-102.

  作者简介:杨光磊(1989-),男,陕西澄城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地工程技术开发及应用。Email:****************

篇二:农业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农业信息化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提升机制研究

  一、引言

  农业信息化建设相较传统农村经济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产业特征和功能,能够通过其高效性、传播性以及时效性,及时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伴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通过其所需劳动力多、资源消耗少、新兴产业活力强等行业特色,充分发挥农村市场优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产业经济再造,为乡村发展提供更为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产业带动作用,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1]目前我国乡村发展瓶颈问题很多,除了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才流失等因素,高新技术应用较少也是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各级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类问题,拟通过提高高新公共服务质量,推动我国乡村各类产业的发展,运用电子商务、农村网络信息共享以及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实现乡村产业对接新兴产业,实现乡村新旧动能转换。[2]显而易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乡村信息化乃至整个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其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中间网络组织存在,通过自组织机制实现产业群内横向、纵向的各类关系的网络联系,充分运用其运行机制实现产业集群下的竞争优势和整合

  优势,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较好的提升作用。但是乡村组织构架并非传统企业,也区别于城镇,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都对方针政策的实施影响巨大。本文拟引入自组织机制来分析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研究乡村振兴中的嵌入式关系及行为,找出自组织机制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提升机制。

  二、自组织机制与农业信息化建设

  乡村产业的自组织机制是指乡村产业链中的参与方(企业、村委会、村民、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为了克服乡村经济发展受众面小、资本短缺等问题,通过自发的合理、有效运用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去开发、动员以及控制各种农村企业自有的各类嵌入式生态、金融资源,按照自组织原理去构建、培育和发展的一种基于乡村秩序和社会关系的乡村动态网络结构的网络治理机制。[3]这种机制是建立在当地乡土民情中的一种自发性行为,参与方之间往往是通过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来遵守相关规则,因此在涉及到具体的项目建设和投入时,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支持和监督,进而达到可执行区间,避免由于组织不严密而带来的风险,政府主导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自组织机制下的产业集群行为能够将集群内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因为是自发组织,反而拥有更多主动性、积极性去保证产业集群发展的众多动力,同时通过集体学习机制、动力发展机制

  和创新能力扩散机制实现真正意义的乡村信息化自组织集群创新提高乡村振兴发展绩效。[4]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普惠性,能够为一定区域的乡村居民带来信息、资源等,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其正外部性较为明显,有明显的公共品特征,因此存在很多“搭便车”的可能。[5]为了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应在政府主导建设的基础上,适度运用自组织机制去约束相关参与者和受众者的行为,实现真正意义的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升机制

  1、集体学习机制自组织机制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集体学习机制是指基于产业集群这一有效载体的知识空间转移,即参与方为了应对产业集群内外的知识挑战和竞争,通过一系列知识技术的共享规则、制度约束和规范,群内参与方相互协调和共建行为实现知识共享、创建、积累、转移和扩散的社会化行为,参与各方只有通过相互沟通和共享行为才能获得真正的群内学习支持。[6]由于乡村文化深远而醇厚,基于自组织机制构建的集体学习机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乡村主体多元化。农业信息化建设中除了核心利益相关方(信息化企业、村委会、村民),还包括政府机构、各类合作或竞争的企业、衍生企业、行业组织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大学等,这些都为集体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头,同时也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共享,丰富了乡村文化内涵,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带了更多可能和选择。[7]信息化企业通过政府引导,为农村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企业施工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同时为企业创造了利润;村委会和村民通过自组织机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物力和资源便利,同时监督相关企业,及时反馈建设建议,并享受农业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显而易见,乡村主体多元化对于自组织机制下的农业信息建设具有较好的意义,同时保证了乡村振兴的集体学习机制的实现。(2)本地嵌入式网络学习。通过具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各类信息共享平台(农产品种植信息共享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农产品深加工信息共享平台等)的建设,显然,信息化建设下的集体学习机制将围绕乡村信息化建设地形成以点带面的学习网络,其将纵横交错、纷乱复杂的乡村信息化商业和社会网路串联在一起,实现了以村委会、农户、信息化企业以及政府机构等作为重要知识传播节点,村委会通过广播、会议以及纸质宣传等方式将各类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平台的使用方法传授给农户,农户通过自身使用和口口相传的方式不断推荐,进一步推动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的影响力度,而信息化企业通过村委会、农户的反馈,对所管理的设施和平台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最终通过嵌入式的方法,实现技术交流、知识共享、集体学习与竞争学习相结合,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参与各方的有效沟通和共同进步,体

  现了集体学习机制中嵌入式网络学习的重要性。(3)整合协调与互惠互益性。通过自组织机制实现的产业集群,由于其自发性和自愿性,能够很快形成产业集群内的协调与合作,过往成员间频繁的竞争和合作行为都为集体学习奠定了相互合作的基础,通过乡村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成员之间的交流将更加密切,同时相互之间的合作也将更加亲密,往日农村市场信息不对称、产品销路过于单一的情况也将有所改善,这都体现了网络信息化建设对乡村建设的整体协调性和互惠互利性的提升。这也有利于促进乡村集体学习的行为,同时也为与其他组织机构间的交流和合作保驾护航。通过自愿、公平的互惠互益行为,乡村信息化产业得以在产品开发、市场共建、品牌推广以及形象维护方面,实现真正意义的资源共享、终身学习以及优势互补。例如人才引进方面,单一企业往往无足够资金以及动力支持其引入外部专家参与到企业战略发展中来,但是通过产业集群可以实现共同出资、共享收益,从更深层次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顺利开展提供尽可能的互惠共赢。

  2、动力发展机制自组织机制下的乡村集群动力发展机制是指乡村资本通过自组织形式驱动相关产业实现自我集群的发展和演化体系,通过该体系的运行规则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动力发展机制可以通过核心利益相关者对信息化活动的自我协调和合作,实现

  对信息化目的地的空间分布、资源获取和共享以及对人才引进的良好把握和控制,通过信息化自我动力发展机制的推广,促进乡村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具体可以分为生产要素驱动机制、市场推动机制、政府引导机制。(1)生产要素驱动机制。生产要素驱动机制是指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找寻到那些能够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吸引力的生产要素资源,主要包括乡村信息化资源要素和信息化目的地所在区位。乡村信息化资源是信息化建设发展和成长壮大的基础,显然地区信息化资源越好,资源禀赋水平越高,则产业投资成本越低,对企业集聚空间收敛有着巨大影响,显然乡村资源较好地区直接决定了整体产业竞争力,如何提升乡村信息化价值是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产业区位优势决定了信息化地的吸引力,优越的地理位置是信息化建设实现的关键。(2)市场推动机制。市场推动机制来源于乡村信息化发展的根本所在——游客需求,我国不断提升的乡村信息化需求是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也是根本动力,因此市场需求是推动农村信息化自组织机制下的自我完善和集聚。乡村信息化业发展受到目标市场的消费实力、需求结构和客户偏好的影响,尤其是当前对于乡村信息化的需求趋向于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参与化,更多强调的是客户体验和参与,这些都无形中为乡村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和人气,同时在市场推动下,将有更多乡村产业实现产业

  集聚下的自我发展。(3)政府引导机制。政府引导机制是源于我国原有的发展战略,我国乡村信息化业在过去多是政府主导发展项目,尤其在基础建设和开发上,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是基于综合性和服务型的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产品。但随着乡村信息化市场的扩大,参与主体增多,政府已经转变为引导地位,现在更多的是倾向于通过制度设计和管制规范来实现对既定目标的指导,避免市场失灵下的资源错配和浪费,保证农村信息化市场的稳定、有序,同时实现对乡村未来发展的预测、协调,构建乡村振兴新框架。

  3、创新扩散机制乡村创新扩散机制是指产品或服务创新,尤其是创新技术、理念和方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的推进,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展、演进以及应用可能性扩大的一种复杂的非线性过程。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扩散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行为模仿,但是随着竞争加剧和经济转型的深入,显然单纯依靠行为模仿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需求,往往需要更为高级的竞争方式去进行市场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多市场主动权。有关乡村信息化下创新扩散机制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机制。(1)模仿创新扩散机制。模仿创新扩散机制是传统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创新扩散机制,相较其他创新扩散机制其优势在于创新成本较低,但是极易出现跟风效应带来的产品同质化,因此真正的模仿创新扩散机制是对率先进入市场的创新产品进行

  进一步的创新,期间经过消化吸收和改造,进而实现对先前产品的超越和完善。但是在目前的乡村发展环境中,其实大部分乡村企业或是农户的行为多是在进行简单机械的模仿,这就造成了很多村镇企业发展不畅,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每年同质化严重,这些更多的是由于信息匮乏带来的。乡村信息化下产品和服务的模仿创新相对简单,信息化程度越高,企业之间的模仿成本越小,这也促使各类企业和参与人员不断学习和提高,进而提升了乡村产业的行业竞争力,同时也为乡村发展带了更多可能性。(2)竞争创新扩散机制。竞争创新扩散机制是出于市场规律下的企业自然选择,企业为了提升自我的市场竞争力而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力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农业信息化建设下的乡村企业通过自组织机制达成一定的协助,但是依旧无法忽视区域外或是内部不断创新的竞争压力,显然自我内在创新机制和对外不断学习是产业集群及群内企业的必然选择,这也促进了产业集群的整体提升和创新的扩散,尤其是在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规模,势必能给所在区域带来更多创新发展,同时也促使乡村产业的创新性,通过对外部市场的关注和了解,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创新行为,保障了乡村企业进行竞争性创新的有效性。(3)环境创新扩散机制。环境创新扩散机制是指创新环境形成、发展和扩散对创新扩散的重要影响。产业集群创新的环境影响因素主

  要有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信息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内部自身发展环境。各类环境因素的变化、发展和改进都会对创新行为有所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为创新提供宽松的社会条件和发展空间,经济环境为创新实现提供资源保障,信息环境为创新实现、发展和扩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政策环境是创新行为发生的必要引导。在自组织机制下形成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内,显然除了内部因素的自我创新及扩散,同时也离不开上述环境的支持和保障,产业集群在实现自我创新行为同时,也为整个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篇三:农业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信息化助推乡村振兴下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卢智琴

  刘正波

  唐诚

  李江龙

  来源:《中国新通信》2021年第21期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了我国的各行各业中,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对农业进行转型发展,由原本的粗放型农业转为精细化农业,在信息化助推农村振兴的背景下,实现智慧农村是必然方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的远程和可视化操作,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该技术弥补了传统农业中的缺陷,从最大程度上发挥出现代农业的价值,本文就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

  信息化

  乡村振兴

  人工智能

  农业应用

  分析研究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从传统的农业逐步朝着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它打破了传统的生产结构的局限性,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人工智能也叫AI技术,他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能够模仿人的智能,做出相应反应的智能机器,包括语言识别,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已经应用到了多个行业中,包括教育行业,运输行业,交通行业,农业等等。人工智能技术是科技发展的新产物,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将人工智能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方法,他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将人工智能与农业相结合,能够实现农业智能化管理。本文就对信息化助推乡村振兴下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价值

  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是他能像人一样思考,并且像人一样做出反应,他可以通过农业专家指导系统指导农业生产,现在农业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成果,实现多种智能管理,包括无线通信技术,远程预警,远程控制等,自从人工智能的概念提出之后,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将其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他贯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阶段,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水平,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很大帮助,通过现代技术能够对农业中的作物生长环境进行监测,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做出一定的计划。不仅在农作物生产中有帮助,在农产品的加工与宣传,销售等环节中也有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在现代农业中加入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现代农业生产作业中,人工

  智能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过去如耕地耕作,农业采收等高强度体力劳动,都利用智能化的装备所替代,在农产品检测中也应用了智能识别技术,这样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确保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消费者在购买时也更加放心。除了积极作用之外,在具体的发展中还有一些局限性,人工智能技术主要体现在对数据的收集,但是使用的期限比较短,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良,我国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差距很大,因此农作物的品种也不同,人工智能技术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数据模型,这样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不能全程进行监控,因此参数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只有将这些局限性消除掉,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

  2.1产前阶段

  现代化智慧农业的特点是能够对农业生产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测,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要确保农作物生产环境水量足夠充分,不能出现因灌溉水量不足导致农作物旱涝的情况发生,确保农作物的高产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它能够对农产品的用水量进行分析,为其提供最有效的灌溉策略,根据土壤的水分以及土壤的质量,设置合理的灌溉水量,还可以选择不同的灌溉模式,确保农产品生长的同时也节约了用水量,农作物生产的产量与土壤的成分也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对土壤成分进行检测,选择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产品,可以利用雷达成像技术检测到土壤的图像,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或者是利用人工抽样的方式确定数据的可靠性,这样的方式实现了高产能,低成本的目标。除了用水量和土壤方面的问题,还要对农作物种子的品质进行鉴定。在农业生产中,种子是最主要的原材料种子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效果,也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因此对种子品质的检测十分重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种子品质进行鉴定,在鉴定过程中不破坏种子的结构,并且准确性很高,充分发挥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

  2.2产中阶段

  在产中阶段,可以利用农业专家系统来进行专业的知识解答,这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他涵盖了种植业,农业,养殖业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从业者提供咨询服务。比如轰动一时的阿尔法狗,就有效证明了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成功,并解决了一些过去解决不了的现实问题,例如,农作物的病虫害防御,动物疾病诊断等等,利用大数据的处理方式,获得最准确的信息,帮助人们解决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给出相应解答。在上个世纪70年代,很多国外发达国家都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利用温室控制系统对农业进行智能化管理,同时,温室控制系统还能与农业专家系统相结合,为种植业和养殖业提供技术支持。在农作物培育过程中,要有效的预防病虫害发生,确保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农作物的病情进行分析,做到对症下药,其利用的核心技术是建立病虫害特征知识库,将常见的病害特征集中在一起,利用特征提取的方式获得不同病害之间的数据信息,并将这些数据建立起分类数据库,农作物品种的识别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图像技术实现,这也为清理杂草提供了方便,让人们在食用食品时更加安全。

  在对农作物进行采收的时候,可以利用机器人来操作,利用机器人采收,不仅能够提高采收的效率,还可以确保采收的质量。由于机器人具有视觉识别能力,以及知识存储系统,可以通过视觉判断果实的成熟程度,还能对果实进行准确定位,利用机械手臂进行采摘,不会破坏农作物的个体结构,对比较容易破损的瓜果类产品也可以进行采摘。虽然机器人采摘的效率不如人工效率更高,但是他可以全天无休息的工作,这也是人工采摘无法相比的。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农业大数据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它直接影响到未来农业生产的模式,智能化取代人工让人们的双手得到解放,人们将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智能技术开发中。

  2.3产后阶段

  经历了产前阶段和产中阶段,最后的工作是进行农产品的验收,这也是在售前阶段中最主要的工作。农产品从生产加工线进入仓库之前,要进行品质的检验,根据品质不同进行区分和包装。对农产品品质检验实现自动化,可以利用农业智能机器来实现,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产品检验结果进行分类,从实际生产中提高智能化的应用效果。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进行网络交易。

  如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各种交易,买卖都是在网络上进行,这弥补了线下销售不足问题,给农产品的零售带来了商机,电商利用物流快递的方式,压缩了中间环节以及运输成本,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制定出合理的销售策略,使企业准确的把握市场行情,充分的了解各地区的价格情况。利用大数据还可以分析用户的消费兴趣与消费习惯,及时的发现潜在客户,消费者对产品产生疑问可以及时的与服务系统联系,做到随时随地的沟通,消费者们在消费的时候更加放心,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消费生态环境,农产品的交易是生产经营规模化的产物,也是构成农业产业链的主要部分,对农产品进行物流配送,能解决运输装备,运输管理的问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化的物流配送,不会受到季节区域影响,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还能随时监测运输的情况,对企业仓库存货量也有一定得了解,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传统的物流配送过程中,农产品中生鲜产品很容易出现变质腐蚀的情况,如果将物流配送的路径优化,那么生鲜产品保鲜度会更高,用户也能更加满意,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完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

  农业是国之根本,发展农业就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农业中,也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添加了新的活力。在人工智能技术下,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加快,不断扩大农业规模,摆脱了长期依靠资源开发的局面,用智能化的技术取代传统的机械技术,真正实现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

  当然,人工智能技术也为农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由于农业会受到土壤条件和天气条件的影响,智能规划方案有可能受到阻碍,所以智能技术也要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如果智能方案出现了问题,还需要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具体情况找出解决办法。我国的农业相关技术人员要不断的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培养更多的农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大对新技术的应用力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主要对信息助推乡村振兴下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农业进行转型,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经之路,人工智能技术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要对现有的技术不断的创新与完善,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农业领域会有更大规模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陈湘江.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J].数码设计(下),2021,10(3):42-43.[2]朱志锋.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J].新农业,2021(9):36-37.[3]陈凌云,匡芳君.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29):181-183,202.[4]杜向龙.大数据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灌溉领域的运用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2020(33):59-60.[5]王瑜,郑子辉.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方向及发展路径[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19(6):29-31.[6]陈桂芬,李静,陈航,等.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31(1):12-16.

  卢智琴(1993.02-),女,汉族,甘肃景泰,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智慧农业/农业信息化,刘正波(1978-),男,汉族,辽宁大连,工程硕士,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智慧農业/农业信息化;

  唐诚(1982-),男,汉族,湖南长沙,工程硕士,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

  李江龙(1974.07-),男,汉族,广西南宁,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

篇四:农业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农业信息化在乡镇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分析熊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典型标志就是农业生产信息化。近年来,我国的乡镇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农业信息化对于乡镇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农业生产阶段推广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发展十分有利,还能推动乡村振兴。在社会经济体系当中,乡镇经济发展为关键一环,由于乡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度不足,可能影响农民信息接收,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甚至信息化应用受到限制,影响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对此,为了促进乡镇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乡镇部门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展开农业信息化建设,为乡镇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一、农业信息化在乡镇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1、在农业信息化的支持下,对于乡镇经济发展能够起到指导作用。因为市场环境可以决定农产品供给,利用信息化平台可以收集市场信息,调整产业结构,让农业生产过程和市场规律高度相符。农业信息化建设,通过先进的技术对于生产人员、生产设备、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进行管理,能够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可以配置资源2、农业信息化建设还能对土地、机械、劳动力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因为农业生产资源使用效率是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乡镇农业部门可利用信息化系统,对于区域农业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优化配置,助力农业高效生产,提高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3、丰富生产模式农业生产最终目的是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生产过程必然要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生产主体和管理主体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挖掘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转变传统盲目式的生产模式。同时,还可利用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通过线上直播带货方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途径,依托信息化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系统,让产品的生产、销售、质量控制得到全方位的把控,丰富农业生产模式。-156-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推动技术发展众所周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技术的变革,也是生产力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生产过程可以起到指导作用。比如:农民掌握信息化结束以后,能够利用互联网查询农业技术,咨询农业专家,改进农业生产方式;还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参与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快速解决生产过程面临的问题,让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二、农业信息化在乡镇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树立服务意识,丰富应用形式1、为了发挥农业信息化对乡镇

  解,对于农业信息化有深刻的认识。宣传阶段,还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农业政策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转变农民生产观念,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深刻的认识,以信息化建设,为农业经济发展助力。在农业生产关键期,农技人员可以根据作物播种注意事项、病虫草害防治要点、自然灾害防控、机械化生产等需求,编辑技术信息,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合作社和农户发送,加速生产技术的推广。明确政府责任,加强各方保障力度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政府部门为重要的责任主体,需要将农业信息化推广纳入工作战略,加强工作领导,制定保障措施,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制定发展规划,完善配套保证,针对信息化建设加大监督力度,提供资金、服务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切实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领农机产业发展①引井研县以四川政府发布的农业信息化、装备产业化升级意见作为指导,通过对县域农机使用情况进行调研,鼓励农机生产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农机生产质量,用信息化技术用于农机生产,延长农机产业链,做大做强农机品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风险抵抗能力。政府颁发政策,强化农机企业、科研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加强技术交流,致力于农机装备的信息化发展,将产业短板补齐。井研县为农机装备生产重点县,在农机信息化建设方面,重点针对农机企业规模、产品类型和产业化发展情况,把握农业生产需求,组织农机生产龙头企业参与座谈会,并对农机信息化管理开设培训班,由专家授课,重点解读政策要求,围绕农机产品性能检测、品质控制等方面,在产品设计过程用信息化技术,包农机作业的信息化水平,应农机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农业信息化提供设备基础。化营商环境②优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支持。政府部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的一体化,通过精简审批流程,树立政治环境标杆,塑造“开放井研”“效率井研”服务口碑,针对农业信息化相关的政务服务,采取一网通办的方式办理。同时,为了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交流平台,提供“短平快”的服务,在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下,不但能够随时发布国家、省级政策,为相关人员搭建交流平台,而且还能辅助企业对照政策申报项目。利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建立线上招聘平台,组织“春风行动“”送岗下乡”等活动,为农业企业管理提供支持。沿线针对县域企业建立微信群,及时发布政府政策,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运用信息化技术强化技术

  技术培训,深入农村为农民进行信息技术指导,围绕特色水果生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加大培训力度。组织“科技下乡”培训活动,解决群众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难题。利用技术示范基地,联动培训,面对面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让农民不必走出乡镇,就能接受营业生产信息化、信息获取信息化、技术应用信息化方面的教育,强化基础建设的基础之上,加强技术培训,关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完成农业信息化建设目标,带动乡镇经济发展。4、立足特色产业,建设智慧园区柑橘为本县的支柱产业。随着井研县农业深入推进,为助力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智慧园区建设为核心,用科技为柑橘产业的发展赋能。农业农村部也将柑橘列为优势产业。在农业信息化建设阶段,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智慧产”生产基地。当+生前,井研针对晚熟柑橘产业发展建立现代化农业园区,共计覆盖镇,园区的柑橘种植面积达到亩。同时,为了打造高标3个1.6万生产基地,体现农业信息化和智慧化发展,井研率先与华为公司签订农业合作项目协议,建立指挥中心,搭建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建设农产品的质量追溯监管平台,让产业园区的管理在“一个中心”和“三个平台应用”之下,对于农业生产信息进行收集和经营主体在系统内入驻,系统涵盖生产、管理。全县共有929户管理、经营和服务的模块,打造标准化数据库。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园区有智慧灌溉系统全面覆盖,整体机械化耕作效率超过农业园区机械化效率高于四川省农业52%,平均机械化效率在智慧农业园区的管理方面,利用中科院12%。研究的柑橘生产模型,重点推广“春见”和“爱媛”两个品种,通过制定生产技术、质量标准,支持智慧园区的柑橘生产。目前,该园区内部柑橘已经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柑橘品质,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助力经济发展,以智慧和管理融合的方式,加速数字化转型。同时,园区内部安装物联网设备和设施,通过设备采集土壤墒情、气象数据、病虫情信息等,为管理者采取智慧化管理提供支持。管理者利用智能设备采集农业生产数据,并利用能AI智技术分析,通过微信小程序、手机短信等方式向种植人员发送种植建议,根据柑橘生长周期差异,设置预警,为生产过程提供智能辅导。井研还致力于“企业、农户、基地和专家”相互融合模式发展,推广生物防控、留树保鲜和高接换种多种技术,园区内部春,柑橘处于低温信息化科技的应用实现全面覆盖。在2021年霜冻期,园区果树受冻率只有处于全省最低水平。10%,在大型商品处

篇五:农业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DOI:10.16815/j.cnki.11-5436/s.2019.18.003AgriculturalEngineeringInformation农业工程信息化应用信息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宜兴市农业物联网小镇建设初探文/汤旭东(江苏省宜兴市农业农村局,江苏宜兴,214200)摘 要:党的十九大对城乡建设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规划部署,在乡村建设中应当着重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加强信息技术在乡村居民中的普及,借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发展乡村经济建设,利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互联网平台基给予乡村发展新的原动力。本文在研究中将视角转移到宜兴市农业物联网小镇建设中,具有针对性研究了宜兴市小城镇物联网建设中。分析一段时间内乡村物联网建设取得的先进经验,为相似城乡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在总结宜兴市城镇建设过程中也能够反思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相应问题,为地区乡村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关键词:应用信息技术;乡村振兴;信息化建设;研究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加快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农村产业链中的应用与渗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近年来,宜兴市坚持把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作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被列为全国农业信息化示范县、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县。丁蜀镇作为宜兴市重要农业板块,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管理治理角度出发,积极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小镇,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组织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丁蜀镇位于宜兴东南部,东濒太湖,西部为天目山余脉,是宜兴市的人口大镇、工业重镇、历史文化特色镇和农业示范镇,面积2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24万,其中农业人口85480人,占43.48%;2018年农村住户人均可分配收入27469元,城镇住户人均可分配收入46092元。沿太湖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助推了丁蜀镇特色农业发展,全市第一个省级农业园区江苏省宜兴现代农业示范园即位于其中,示范园核心区面积8000亩,辐射面积2万余亩,目前已形成花卉苗木、优质林果、生态湿地(休闲观光)等多个绿色低碳特色产业,是宜兴生物农业、宜兴百合、名优茶叶重要生产基地[1]。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丁蜀镇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2013年全镇实现村村通宽带,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达15799户,移动用户数达17万人,完善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为农业物联网小镇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渐加快,为了缩短城乡之间“二元化”的建设差异,乡村地区也应当逐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整合现阶段的资源利用情况,调整经济发展态势,引进高新技术产业,丰富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将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产业与“三农”建设相结合,给予农村地区新的发展前景以及更广阔的的发展平台。2017年,丁蜀镇按照“全镇统筹、依点突破、创新模式、强化应用”战略思路,横向建立了由政府、电信运营商、物联网企业三方合作共建机制,纵向建成了镇、村、专业市场节点组成的三级运营服务体系。由中国移动牵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中农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组建课题组,对丁蜀镇农业生产、农村治理和农民生活三大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构建“一核两带七基地”的农业物联网应用空间格局,探索1+3+7农业物联网小镇管理新模式,即:建成1个农业物联网综合运行总平台、3大领域的专项应用系统、7个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在乡村治理这一全新的领域勇于创新探索,促进了物联网技术在太湖水环境整治、农村“三资”管理、森林资源保护领域的应用,为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聚了多种要素,补齐了丁蜀镇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太湖入湖口设置了物联网监测点,开展水环境治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全镇水文水质在线智能感知、调度和一、创新引领,拓展物联网在“三农”领域应用范围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48<<农业信息化2019.06A管理,有效监控预警蓝藻、湖泛,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改善农产品生产环境,提升环太湖水域治理成效。利用物联网、无人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施装备进行林业资源调查和监测、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建设了林业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防控体系。griculturalEngineeringInformation农业工程信息化设的基础上,加大对产业研发的力度,不断更新自身管理经营方式,促进乡村企业建设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在推进物联网小镇建设过程中,丁蜀镇紧扣“产业兴旺”这一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分析研究农业企业发展制约瓶颈,探索农业物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二、促进新技术渗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阶段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已经逐步进行了改良和发展,将原有的依靠单一经济产业发展的形式逐步向多种经济结构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发展拥有了新的契机和平台,信息额高速传播和融合能够引进众多高新技术开发行业入驻乡村,成为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更为优秀的成绩[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重要抓手,近年来,宜兴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智慧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高位发展,被评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丁蜀镇以此为契机,加快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完善农业园区网络服务平台,打通了信息技术到达田间地头和“最后一公里”,全力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渗透应用,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面深度融合。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丁蜀镇西望村)。园区神力农业有限公司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年电商销售额超1000万元;宜兴百合科技依托湖滨花卉交易市场,成为了农商结合发展的农业企业,年销售额达到了800余万元。静乐农场在种植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对接市场终端,建成了种加销一体化发展的全程服务体系,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有机结合点,建设了一批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发挥出了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以莲花荡农场为中心,建设了大田种植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辐射面积5000亩。经统计,水稻氮肥物联网应用技术为该基地有效节约氮肥20%,节约劳动用工60%,亩产量提高10%,经济效益明显。[4]江苏神力公司应用温室大棚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了温室大棚综合环境控制、肥水灌溉决策与控制、紧急状态处理和信息处理的智能化,使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最优控制和肥水按植物需求智能化管理分配,提高了花卉、蔬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节约了60%左右的用工,亩产量提高11%;建设了3000亩河蟹养殖水质在线监控和自动投喂系统,实现水产养殖手机端远程实时监控和智能操作,智能控制水体溶解氧量,实时监测、预警水产品病害,自动精准投喂饵料,项目区螃蟹养殖亩产量提高近12%,节约用工50%以上,饵料成本减少25%,被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分别授予“全国感知农业三大试验示范基地之一”、“江苏省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等称号;建设了无锡市茶叶研究所现代茶园生产管理物联网示范项目,实现了茶园防霜降智能化和病虫害预警自动化,提高了茶叶产量和质量,减少了人工巡山养护等劳力投入,使该基地劳动用工节约60%,产量提高13%,产出的茶叶质量得到市场高度认可,“丹凝”品牌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参考文献:三、示范项目引导,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成效显著在互联网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流通速度和传播速度不断提升,即便是乡村地区也能够认知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学习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经验。因此,应当利用信息化蓬勃发展的好时机,引进具有先进经验,已经取得可喜成就的乡村产业,对本地已经进行的产业建设加以引导和支持,依托先进地区建设成果显著的产业,带动本地产业建设和优化升级[3]。在发展经济建[1]叶云,汪发元,裴潇.信息技术产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动力、演进与水平[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8,(5):20-29.[2]任春雨.助力乡村振兴——农村网络安全问题现状及治理路径探析[J].新农村(黑龙江),2018,(23):37-38.[3]马德帅.资本"微"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大事业[J].人民论坛,2019,(12):90-91.[4]蓝火焰.资源聚合集成运营助力济南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落地——济南乡村振兴项目研讨会在光合新兴产业集团召开[J].中国食品,2019,(9):28-30.[引用信息]汤旭东.应用信息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宜兴市农业物联网小镇建设初探[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18):48-49.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2019.06农业信息化>>49

篇六:农业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Column专栏2021.4.20iChina乡村振兴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本文阐述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联系,总结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效,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促进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更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强劲效应。文

  |张张

  现任农业农村部信息个时期“三农”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农村信息化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在新阶段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农业农村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网站运行处副处长,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农业农村应用系统建设及管理、农业农村政府网站及新媒体运营发展、农业农村电子政务等领域的研究。一、引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明确提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建设智慧农业。这一系列重大举措是对乡村振兴的系统、全面、全景谋划,为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二、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一)发展现状1.建立形成农业农村信息组织机构体系。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初步形成了由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具体负责组织协调,以信息中心为技术依托,各业务司局和有关直属单位共同参与的信息组织机构体系。地方各级农业农村信息组织机构日益健全,目前全国各省级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都设置了信息化工作管理机构及信息中心。2019年全国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设置承担信息化工作的行政科(股)或信息中心(信息站)等的事业单位占比75.5%。52021.4.20iChinaColumn专栏2.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8年底,我国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4%,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农村网民规模达2.22亿,农村每百户有计算机和移动电话分别达到29.2台和246.1部,提前实现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截至2020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光纤和通4G比例均超过98%,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39亿户。农业遥感、导航和通信卫星应用体系初步确立,适合农业观测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高分六号”成功发射。物联网监测设施加速推广,应用于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累计超过1.5亿亩。3.农业农村各行业信息采集、分析、发布、服务不断完善。“金农工程”建成国家农业数据中心、国家农业科技数据分中心及32个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开通运行33个行业应用系统,建成覆盖18个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农业农村部政府门户网站等建立权威的“一网打尽”式农业农村信息发布窗口,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此外,截至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系统各单位设立政务新媒体共23个,其中入驻微信公众号9个,新浪微博1个,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13个。4.农业农村生产信息化扎实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在线监测、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整合优化农情调度系统,形成全国统一的农情信息调度平台。实施园艺作物数字农业试点,2018年在重点县采集跟踪30种蔬菜42个产品的生产信息。持续推进“畜禽规模养殖信息云平台”和“数字奶业信息服务云平台”建设,平台信息服务延伸至养殖场户。水产养殖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信息技术在水产养殖中深入应用。5.农业农村经营网络化稳健发展。农村电商快速发展,2020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9万亿元,同比增长8.9%。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电商生态体系逐步建立,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截至2020年6月,已培育快递业务量超千万件的“一地一品”项目23个,在全国支持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和物流配送中心超2000个,乡村电商服务站点超13万个。6.乡村信息服务体系日趋优化。农业农村部深入推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在每个行政村建设益农信息社,有效整合涉农信息资源,为农民群众提供公益、便民、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等服务,让农民进一个门办样样事,也成为政府收集社情民意的“传感器”。截至2020年6月,全国共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42.4万个,累计培训信息员106.3万人次,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公益服务1.1亿人次,开展便民服务3.1亿人次。(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发展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及时准确的信息是调整结构、应对挑战、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6力和农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战略资源。但我国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滞后,农业专用传感器短缺,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信息采集、分析等手段落后,市场和科技信息难以快速、准确、有效地送到农民手中,传递失真、传输缓慢、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较为严重。2.信息资源不足,缺乏共享机制。一方面,我国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开发仍不能满足当前发展对信息的需求,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能力较弱、覆盖率低,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另一方面,涉农信息由不同单位归口管理,在各单位间甚至在单位内存在信息分割,资源采集与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等问题。不仅信息资源总量不足,而且资源投入效益和资源共享、利用率都较低。3.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低,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农业农村数字产业化滞后,数据整合共享不充分、开发利用不足,“数字鸿沟”问题更是加大了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的难度。数字经济在农业中的占比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突出短板。三、促进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心任务。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这些论述为我们搭建起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为推进信息化发展及应用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提出了工作要求。(一)推进信息化在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的应用1.推进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发展。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全面深度融合与应用,实现对乡村产业的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与智慧化服务,引领驱动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支撑乡村产业科学发展。2.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乡村加工品、休闲农业上行和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下行的双向流通通道,深入推进鲜活农产品的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扶持农村地区通过电子商务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建设。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大数据挖掘分析服务,指导生产、促进流通、引导消费。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交易市场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3.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大力建设村级益农信息社,升级改造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普及信息便捷服务。推进农业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信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农村分享经济发展,支持农户基于互联网进行创业创新,推进远程医疗、金融服务进村等信息服务。(二)推进信息化在乡村人才振兴方面的应用1.建设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训平台。整合农业院校、农广校、和农技推广服务等线上资源,为农民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开发移动培训App系统,让农民足不出户学到需要的知识,提高培训效果。2.推进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周活动,创新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竞赛,宣传推介农民适用的移动终端和App软件,为广大农民提供实时、精准、适用的指导和服务。3.开展农村基层人才信息化知识培训。重点抓好大学生村官信息化培训,全面开展农村基层干部信息化进修、培训,促进农业农村系统的人才和知识的更新,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2021.4.20ColumniChina专栏(三)推进信息化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应用1.强化农业农村系统政府网站、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建设和运营力度。及时传递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法规等信息,通过论坛、网上信访、领导信箱等互动渠道,加强政府与农民的交流,及时掌握农民思想动态,提供针对性指导和服务。2.建立健全信息化宣传及传播平台。选定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先进文化主题,结合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资源优势,形成强有力的宣传网络,对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改造,建立健全信息传播和服务平台,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和核心价值观传播。3.加强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大力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边建设、边运行、边服务,让广大农民享受广泛的文化信息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精神生活。(四)推进信息化在乡村生态振兴方面的应用1.开展乡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促进大数据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生态环境风险预警预报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乡村生态环境管理决策定量化、精细化,生态环境信息服务多样化、专业化和智能化,为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信息化技术保障。2.促进物联网在乡村生态环境监管中的应用。积极推进物联网建设,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强化环境监管手段,加强环境信用监管,推进生态保护监管。3.建立健全乡村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系统,全面推进网上办事服务,提升信息公开服务质量,拓展政府综合服务能力。(五)推进信息化在乡村组织振兴方面的应用1.完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尤其是主要党员领导干部的网络信息意识,使农村党员干部了解网络、学习8网络和运用网络,提升基层党员网络基础知识、语言运用、舆情分析、危机处置及政治参与等能力。把信息化方面的基本能力作为党员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列为基层党务工作人员上岗履职尽责的必备条件。2.建立健全基层“三农”舆情监测系统建设。及时收集、梳理、提炼网络舆情信息,为应对网络突发事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提供主动性。顺应信息化发展大势,网络为民意表达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基层干部要虚心接受网民的批评监督。加强网上信访建设,推进信访工作变革,畅通和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促进网络信访工作规范化,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3.大力推进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网络化建设,推进农村“三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改进和创新基层党组织架构模式,通过“网络支部”等方式,抢占信息化党建新阵地,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现代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新时期党员流动性大的管理和服务新方式,把现代信息化手段充分运用到发展、教育、服务和管理党员的各个方面。四、结语信息技术发展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实施乡村振兴必须紧抓信息化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政府主导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加快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全面深度融合态势,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围绕总目标,把握总要求,全面推进信息化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中心任务方面的应用,为乡村振兴赋能,为乡村振兴助力。

篇七:农业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经济信息化的本质是将信息技术同经济管理相结合,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相关经济信息的共享与利用,有效整合农业资源,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助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使得农业可以从零散化转变为集成化与规模化,优化配置农业资源。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户经济收入。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积极分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制定针对性信息化策略,可为经济管理水平提高提供支持。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应用

  引言

  为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农业建设中普及应用信息化技术工具,在减轻农民群体劳动负担的前提下,提升农业生产模式的技术含量。农业管理部门可借助信息化技术分析农村人口结构,进而对劳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把握当地实际情况,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企业往期财税账目与经营信息加以深入、全面分析,有效整合可用技术与资金,推出富有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农业产品,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1农业信息化发展意义

  1.1实现农业种植资源配置优化

  传统农业发展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求,需要在传统农业基础之上融入信息化技术,以此形成具备现代化特点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实现农业种植资源优化配置。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发展较为普遍,通过信息化融入可以使农村土地托管服务

  经营更加科学,并且更加利于现代农业创新探索实现农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保证农村集体凝聚力提升。除此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对于解放农村劳动力以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有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强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因此加强信息化发展,既可以推进土地集约性种植,还可以有效实现土地资源保护,使农村农业发展更加具备规模化、科学化、技术化特点,进一步保障农业产业链发展基础需要,为农村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水平提高,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

  1.2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拓展

  农业的综合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有效深入实施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农村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传统的农村经济产业由于长期受到交通的严重影响,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这样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虽然可以有效满足农村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但是对农村经济没有办法起到有效促进的重要作用。受到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农作物就可能无法有效保证其稳定产量。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也,就可以为农业拓展更大市场,帮助农民及时进行第二年的农业作物种植市场风险预估,这样可以有效确保农业收益得到最大化。通过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可以有效加快信息传播的量和速度,让新农业技术尽快的可以走进农村,例如促进农作物的基地种植和产业培育等等,有效的帮助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创新拓展。

  2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2.1全面搜集农业信息

  在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制度转型过程中,农业管理部门必须利用多种信息化工具与设备,搜集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合理分配常见的农业生产资料。例如农户可在农业专家的支持下,使用化学检测试纸测评农田土壤中各类酸碱物质的含量,对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并基于分析结果制订施肥计划,使用效果不同的肥料如有机肥等,提升施肥效果,获取真实农业信息。农户可利用政府提供的先进信息化设备,检测农业生产

  基地中光照时间、降水量、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水分子含量等重要背景条件的变化,设计好未来1~2个月的播种计划,基于科学观测所获得的数据调整选种、育种、栽培、收割等基本活动的实施方式。基层农户可主动利用数字农田管理技术、遥感、物联网等现代信息科技,构建稳定性较强、无死角的全方位农情监测系统,加强针对农业生产基地背景环境、基础设施和植物本体数据的采集,基于统一的标准汇聚数据,并做好关联分析,完善农业生产智能监测体系。

  2.2增加经济投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1)强化相关部门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关注度。基础设施作为实现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强化相关部门对基础设施的关注度,使得相关部门可以在基础设施管理中可以加强管理,并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在总结当前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同时,适当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例如,针对完善相关农村网络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使得网络更加普及,覆盖范围可以涉及到偏远山区等,使得农业相关经济信息传播更远、更广。(2)增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与管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资金支持,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当前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现状、未来发展趋势等,适当增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并对资金后续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与监督,完善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农业经济管理各项工作开展情况,适当提高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比例,并在资金投入后,针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观察,确保资金可以发挥出最大效益。

  2.3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农业生产信息化体系根本关键在于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劳动管理化和信息化体系建设,必须以加强科技技术创新和不断提高农业人力资源专业劳动服务质量水平为主要工作切入点。加强先进农业高新科技攻关,不断探索拓宽先进农业高新科技推广应用渠

  道,有效推广应用多项先进农业科研成果。不断强化提高大型乡镇企业生产技术素质,扩大新型农村乡镇企业综合集体经营管理规模,提高新型农村乡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新型农村乡镇企业综合经营集体管理水平。对于具有规模以上经济企业技术实力雄厚、相关研发技术管理资源丰富的大型科技研发企业,可以自行组建成立自己的研发技术管理服务团队,使科技企业通过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实现有效转化。

  2.4加强培训信息化技术人才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当前在企业进步和农业发展方面都离不开人才这一驱动力量。想要更好地进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就要有充足的人才作支撑。这就需要构建具有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队伍。首先,应用专项培养方式,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使信息化人才主动参与到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促进其积极性和热情的提高,为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贡献更多力量。其次,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知识技能。最后,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从而吸收更多优质人才。

  结语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借助农业信息化是现阶段“乡村振兴”发展中重要内容。各地方政府均需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同时,提供相应的政策、人才、技术支持,大力建设信息化发展设施,强化农民信息化技术培训,做好信息化宣传推广工作,坚持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应用高效性、规范性以及科学性,共同实现农村现代农业发展,保证农村改革深化发展,全面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篇八:农业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1乡村振兴中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意义

  在一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地区资源与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处于劣势地位。在農业生产中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有利于为乡村振兴工作增添活力,降低了农民生产压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保障农民收入,同时还可提升土地与水资源使用效率,有效缓解资源不足的问题。

  2乡村振兴中应用农业信息化的措施

  2.1云计算技术融合

  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云计算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有明显的分布式计算处理优势,所以在生产活动中应用该技术可很好地控制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该技术有很强的运算能力,为农民提供可靠服务,以防影响数据信息安全性。基于云计算技术有效构建农业信息化平台,科学开展农业生产,特别是构建智慧

  农业体系,利于快速而高效的整合农业资源。现阶段数据信息量大,应用云计算使得平台数据储存能力明显提高,方便资源服务,同时增强了设备计算能力,实时传递与共享信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利用传感器等设备采集与分析农作物信息,合理制定生产计划。在生命科学领域中,DNA序列处理工作非常重要,改变了农作物生产状况,提高了农作物品质。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优势,保障分布式服务器性能,全面提高测序工作中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2.2物联网技术融合

  在农业信息化中融合应用物联网技术,又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例如在对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土壤墒情及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监测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获得准确而可靠的信息数据。智能化灌溉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提高了工作效率,高效应用了水资源。物联网建设系统是由网络控制中心、智能节水灌溉、农情监测及全程可追溯等系统构成。在节水灌溉系统中应用并发挥视频监控墙及网络控制平台等优势,采集农作物、土壤、水利及气候等农情监测内容。基于监测终端与传感器,采集并上传相关数据信息,便于管理人员更好地分析农情。还可应用物联网技术在线监控病虫害,针对性预防病虫害。还可为农民提供在线农技服务,便于农民熟练操作先进的农业机具。

  2.3大数据技术的融合

  近些年,农业大数据技术应用备受关注,在农业信息化监测与预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化了农业生产模式,有效提高了农业部门管理效率。有效应用大数据技术,增强农业产业融合性,实现提质增效目标,深入发掘农业生产数据价值,建立新型公共服务模式。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相应的全产业链数据系统,优化各个生产环节,以防数据壁垒限制产业融合。

  2.4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融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水平的提高,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基于特定协议,在互联网中接入笔记本电脑与手机等,或依托无线通信技术,在手机终端快速访问WAP网站。构建信息化农业生产平台,便于农民可在手机上实时获得信息与资讯,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习惯,快速传播信息并扩大传播范围。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打破了空间与时间限制,便于农民快捷应用相关信息。应用电商平台优化农产品生产、流动与销售流程,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相关政府部门也要严格监管电商平台,以防侵犯农民与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同时,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保障乡镇与农村网络覆盖范围,借助移动终端为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辽宁省朝阳市农业农村局赵楠)

  -全文完-

推荐访问:农业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振兴 乡村 信息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