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14篇

发布时间:2022-11-14 0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14篇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模板??研究方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可参照执行):?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是课题最高度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14篇,供大家参考。

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14篇

篇一: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模板??研究方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可参照执行):?一、课题名称:?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是课题最高度的概括。?常用陈述式句型表述?名称要准确、规范?名称要新颖?名称要简洁、精练?二、课题提出:?课题的提出也叫课题的确立?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三、指导思想和研究依据:?指导思想?就是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教育理论,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例《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指导思想:本实验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程改革与深化的实际,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提高我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研究依据:?通常包含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四、理论假设与变量界定:?理论假设:即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

  赋予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是对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理论假设在表述上有四个要点:?第一、明确。?第二、新颖。?第三、合理??第四、可测。?理论假设??例如《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的理论假设:?通过初中语文网络资源的开发?将网络资源与初中语文课程结合,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语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变量界定??《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变量界定???????自变量:初中语文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因变量: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质量。?干扰变量及控制:实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及教学水平等素质、学生基础、学习时间;实验班学生采用平行班、严格控制学习时间及作业量等。?五、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再如:《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开发建设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系统的网络课程资源。??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六、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研究方案中一项重点内容。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中研究对象有两种:一是人,二是物。?七、研究内容:?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的具本操作项目?是实验操作自变量的载体。它是根据课题研究的假设、目标和对象确定的。?八、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可分为:??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统计法等。??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另外?工具性材料如问卷、观察记录表、测验题等可作为方法的补充。?下面对各种方法作以介绍:?实验法: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环境下,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例:《利用数字化教育平台提高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变量关系分析:?自变量:数字化环境。?因变量: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干扰变量:教师素质、培训措施、奖惩制度、信息化环境等。?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的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情境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观察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调查法:是指通过交谈、答卷等形式获得原始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是对观测、调查和实验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统计检验、分析与解释的原理与方法。?九、研究目标检测体系:?为了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要建立科学、规范、可行、可测的研究目标检测体系??如何建立研究目标检测指标体系,就是对因变量进行层级分解,使之更加具体化。尽量细化成一、二、三级指标,直至能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外显行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测验为止。检测工具和方法包括:?测验?包括课外测试、阶段性测试,最终测试等,主要用于检测研究对象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情况,是检验研究结果的主要工具??观察:主要通过外显行为的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学习情绪、注意力等情况。?问卷调查:主要用于了解研究对象不易从外部直接观察到心理、情感、态度、意志等情况?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实验目标设计出有一定深度的问

  卷。?作品分析:主要用于对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的作业、作文、考卷等进行分析,以了解其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思维行为等。?十、研究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包括:1、研究周期(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2、实验阶段?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也可再分为:第一研究阶段、第二研究阶段)、总结阶段。?十一、预期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例、专著、教学资源、课件等多种形式。?十二、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包括三个方面:即课题指导小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十三、保障措施:?保障措施包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人员培训、制度建设、过程管理、经费来源及其预算、研究环境建设、奖惩制度建立等等,要逐条列出。?注:申报人可根据学校或现有的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不拘泥于形式,论证条理清晰、说服力强?避免胡编乱造、条理混乱?此文可用于国家级、市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的书写。?????????????????????????????????????????????????????????静海电化教育中心??????????????????????????????????????????????????????????2017年11月??

篇二: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RevisedbyBETTYonDecember25,2020

  《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模板

  研究方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可参照执行):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是课题最高度的概括。常用陈述式句型表述名称要准确、规范名称要新颖名称要简洁、精练

  二、课题提出:

  课题的提出也叫课题的确立,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三、指导思想和研究依据:

  指导思想:就是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教育理论,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例《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指导思想:本实验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程改革与深化的实际,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提高我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依据:

  通常包含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四、理论假设与变量界定:

  理论假设:即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是对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

  理论假设在表述上有四个要点:

  第一、明确。

  第二、新颖。

  第三、合理。

  第四、可测。

  理论假设:

  例如《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的理论假设:

  通过初中语文网络资源的开发,将网络资源与初中语文课程结合,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语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变量界定:

  《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变量界定

  自变量:初中语文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

  因变量: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质量。

  干扰变量及控制:实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及教学水平等素质、学生基础、学习时间;实验班学生采用平行班、严格控制学习时间及作业量等。

  五、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

  再如:《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开发建设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系统的网络课程资源。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六、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研究方案中一项重点内容。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中研究对象有两种:一是人,二是物。

  七、研究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的具本操作项目,是实验操作自变量的载体。它是根据课题研究的假设、目标和对象确定的。

  八、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可分为:

  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统计法等。

  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另外,工具性材料如问卷、观察记录表、测验题等可作为方法的补充。

  下面对各种方法作以介绍:

  实验法: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环境下,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

  例:《利用数字化教育平台提高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变量关系分析:

  自变量:数字化环境。

  因变量:教师终身学习能力。

  干扰变量:教师素质、培训措施、奖惩制度、信息化环境等。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的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情境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观察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指通过交谈、答卷等形式获得原始资料,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是对观测、调查和实验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统计检验、分析与解释的原理与方法。

  九、研究目标检测体系:

  为了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要建立科学、规范、可行、可测的研究目标检测体系。

  如何建立研究目标检测指标体系,就是对因变量进行层级分解,使之更加具体化。尽量细化成一、二、三级指标,直至能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外显行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测验为止。检测工具和方法包括:

  测验:包括课外测试、阶段性测试,最终测试等,主要用于检测研究对象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情况,是检验研究结果的主要工具。

  观察:主要通过外显行为的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学习情绪、注意力等情况。

  问卷调查:主要用于了解研究对象不易从外部直接观察到心理、情感、态度、意志等情况,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实验目标设计出有一定深度的问卷。

  作品分析:主要用于对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的作业、作文、考卷等进行分析,以了解其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思维行为等。

  十、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包括:1、研究周期(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2、实验阶段。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也可再分为:第一研究阶段、第二研究阶段)、总结阶段。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例、专着、教学资源、课件等多种形式。

  十二、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包括三个方面:即课题指导小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

  十三、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包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人员培训、制度建设、过程管理、经费来源及其预算、研究环境建设、奖惩制度建立等等,要逐条列出。

  注:申报人可根据学校或现有的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不拘泥于形式,论证条理清晰、说服力强,避免胡编乱造、条理混乱。此文可用于国家级、市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的书写。

  静海电化教育中心

  2017年11月

篇三: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2020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

  结

  题

  报

  课题主持人:

  1告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016年9月,我申报了市教科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在各级领导的全程监控、悉心指导下,我们按照研究的规章制度,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各项研究活动。以理论领先,实践为本为指导思想,构建全员参与、骨干攻关、专家引领的研究管理模式。以对课题“化整为零,层层落实”和“聚散为整、结晶成果”的形式,实施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推广”的基本策略,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的变革,制定相应的课堂评价标准,有效地指引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并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自主、合作性学习,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本领。

  这主要基于三点: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即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深入或多学科领域广泛的学习。

  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2

  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或咨询者的作用。信息技术理应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按不同程度和深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此阶段信息技术被作为演示、交流和个别辅导的工具,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些进步;二是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此阶段信息技术被应用于营造资源环境、作为教学资源加工工具、教学活动技术协作工具、学习研究工具,信息技术提供的整个教学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三是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将推动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三个方面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目标。这也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课堂教学的自由王国。

  用新课程理念审视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会发现诸多问题:

  (1)信息技术强大功能还远未得到开发

  信息技术强大的网络功能、超文本功能和交互功能及远程协助功能还远未得到开发,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肤浅的层面上,体现的仍然是教师中心,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是呈现教学内容的媒体,学生只是通过观看教师的课件演示获得学习的机会与信息;

  (2)缺乏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

  网络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缺乏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意识与能力;

  (3)忽略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施加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去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

  (4)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及模式等理论研究、管理体制。

  基于以上四点,我们通过本课题进行有针对性探索。

  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目标

  1、改变教学结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数字化学习: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开辟广阔的学习渠道,掌握强大的学习武器。

  3、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教师教学时配合授课内容与教学策略所需,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自然和谐地融合起来。

  4、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易于接受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多种渠道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与方法。

  本研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学生思维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并借此契机,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促成学生认知结构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从重点学科突破,强化教学设计、立足课堂实效,从成功的典型案例中归纳出基本结构,然后通过研究课不断完善优化,逐步构建基于多媒体综合教室、网络教室,乃至于校园局域网、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对基本思想、操作要点、程序、实验策略、评价体系等进行专题研究,旨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形成信息环境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在理论层面,以揭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特征为主要目标,通过文献理论研究以及对“整合”的实践总结与提炼,建立适合当今社会对创新教育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丰富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教育理论。

  在实践层面,以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为主要目标,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理论基础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学校的出现,远程教育的兴起,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这给学生在校教育提出了要求。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

  ⑴信5

  息技术的应用技能⑵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⑶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它强调“情境、协商、会话、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的四要素。信息技术正具备创设此学习环境的技术优势。

  4、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利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利用大容量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利用图文交互界面技术,建造良好自主学习环境;利用信息组织结构和超全速技术,建造人类联想方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建立模拟实验环境,设计仿真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科技服务各种工具、平台,让学生创造作品。摆脱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仅仅作为一促播放工具,用来传授知识,而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构建多种信息环境教学模式。

  ⑴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⑵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景下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有知识结构;

  ⑶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的作用;

  ⑷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5、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积极作用,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强调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独特化,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与交流的能力。这些理念将是我们开展研究的重要依据。

  三、研究的理论构想

  (-)课题及相关名词的界定

  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运用的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

  有效整合: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或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成为既是学习的对象、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完全有效,努力追求高效。

  (二)“整合”应具备的特征

  我们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过程中,不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了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能支持实现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与学的环境。因此,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应用体现三大基本属性:

  1、营造(或建构)新型的教学环境;

  2、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

  3、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

  根据以上三大属性,我们在确立“整合”模式的时必须体现以下5个方面的特征:

  1.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以实现学生学科学习目标和信息素养为宗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工具、远程交流工具;

  3.学习的方式多采用自主性、协作性、探究性学习;

  4.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工具,又是学习的对象;教学中经常采用嵌入式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信息技术教育内容;

  5.教学突破时空限制,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学习渠道得到拓宽,网络资源得到广泛的应用,更易实现学习的自主与个性化;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过程

  (一)研究内容

  基本内容

  1、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评价标准

  2、信息技术与各科整合的原则

  3、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4、信息技术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

  5、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6、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重点、难点

  1、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评价标准

  2、信息技术与各科整合的原则

  3、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二)研究方法

  一切立足于实际,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创立问题从教师中来,在教师中解决的指导思想。把总课题分解为众子课题,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科的特点,配以相应的研究主题。坚持在理论指引,加大实践探索的力度,让真理在实践中说话,还其于教学活动。通过校本培训、专家指导提高广大教师的研究水平。

  1)经验总结法。组织并帮助教师开挖自己的潜能,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果、经验。

  2)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应成果,不断地反思寻求创新和突破。

  3)案例分析法。一是建立教师、学生成长资料袋,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及时对比分析;二是深入研究活动一线,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审9

  视,并记录成典型的案例进行科学地评价。

  4)课堂观察法。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进行全程观察和跟踪指导,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成绩,以及教师在实施综合性活动中的体会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特别是对学生在活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进行细微的分析。

  5)预设生成法。组织骨干精心设计研究方案,先初步实行,既而生成,在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并广泛地实施,以取得较为科学、公正的成果。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0月)

  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开题报告等工作,确立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着手进行理论资料的收集。起草“课题实施方案”,以及详细的执行计划,制订相应的校本培训计划、管理和考核制度。

  2)研究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11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计划,认真、有序地组织好各类研究活动,确保取得预期的研究效果,收集并整理好各种资料,按季度进行资料分析,请有关专家莅临指导、评价,按年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有序地进行校本培训,不定期成果展览。

  3)总结阶段:(2017年12月-2018年1月)

  对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性整理和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将专题论文以及成果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成果奠定基础。邀请有关领导专家进行结题。

  五、研究成效

  (一)构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我们的整合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创新,并结合学科教学特点,进行深化与发展,经过实践的验证与修改完善,我们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1.构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方式

  就教学内容而言,基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操作中,将研究切口落在“探究性”上,突出了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四个主变量形成的教学程序和结构的设计。在遵循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情境”和“问题”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将学习内容立足于教学内容,以课堂教学中的某知识点作为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开展对学科问题的深入探讨,或是从学科的角度与生活的某些关联问题进行研究,它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或是跳出教材。

  不同的学科内容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但从目前我们学校教师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分析,它们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的,这就是以学生发现问题为教学的开始,以问题解决并形成新的学科认知结构为结束,其一般流程为:

  发现问题

  引导启发

  讨论研究

  11

  方法引导

  得出结论

  结论评价

  形成认知

  就教学手段而言,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把构成和表现某个学科问题的各种层面元素用一种或几种软件工具(电子白板、Powerpoint,以及Dreameaver、Flash、Photoshop等网页编辑平台),制成一个或多个课件或积件,通过在电脑平台构建一个或若干个问题情境。在这种情境下,由教师或学生对各元素进行有序的控制操作,通过各种情境的变换,以学生小组的协作学习的方式,去观察问题、验证结论、去体验本质、归纳和发现新结论,从而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整合,并对操作要点、程序、实施策略、评价指标和方法手段等评价体系作了研究和实践,由此形成了各类具有浓厚探究性环境下“整合”形式。

  2.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数学课程的特点,我们经过实验、探索、总结出了各自的课堂教学模式。

  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数学实验教学模式、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3.形成了以“目标一过程一效果”三维评价标准

  确定课堂教学评价目的的前提和依据是课堂教学及其评价的特点。为进一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在对原有的常规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基本维度,即以“目标一过程一效果”三维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整合课程的授课质量。

  12

  教学目标1.符合新课程标准;

  2.知识、能力、情感目标设计合理;

  3.注重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设计合理,遵循学生的年龄、个性、背景特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教学内容安排适当,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3.有效使用合理的现代信息技术,并有机融合于课堂。

  教学媒体1.选择恰当,切入点好,呈现方式符合教学设计要求;

  2.资源组织合理,有层次,无科学性错误;

  3.程序运行稳定,播放流畅,资源链接快捷,操作简便,导航方便合理。

  教学实施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教学语言清晰、严谨;

  2.正确引导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发现学习;9

  3.及时反馈,课堂组织能力和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强。8教学效果1.有效、高度达成学科教学目标;有一定的教学特色,极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2.不同层次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盎然8

  3.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得到体现;学生情感投入积极和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典型评价

  等级:

  (100—90优秀、89—80良好、79—60一般、60以下为不及格)

  13

  评价人:

  年

  月

  日

  (二)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优化

  新型模式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在研究中,我们曾以语文学科为例,利用观察、问卷、统计等方法作过简易的检测,从测试结果体现出:

  1.在新型模式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有了增强;课堂有意注意率整一节课40分钟里面都比较高(最低为80%);

  2.对开放性和探索性试题,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于具体情景中去解决问题能力较强,体现了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促进了学生数字化学习,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开辟广阔的学习渠道,掌握强大的学习武器。

  (三)提高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1.教师现代教学理念能够较好地通过教学体现出来。能够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并科学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活动有效、小组交流深入,教学效果良好;

  2.教师基本信息技术操作熟练,计算机软硬件使用与维护知识以及网络的应用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地展示,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教学时配合授课内容与教学策略所需,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自然和谐地融合起来。

  (四)改变了教学结构

  1、改变了教学结构:教师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14

  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即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有效帮助学习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技能。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能让学生转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3、随着典型课例的不断推出和研究课次数的增多,在争论中对课型缺点的逐渐改正,操作软件的日新月异,操作设计的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和软硬件技术的日益提高,教师反对和非议的人数逐渐减少,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以及老中青的小组合已开始了满怀热情的尝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面临新任务、新要求,促使老师们认真学习、努力钻研、注重创新,水平提高很快。时至今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并能在具体工作中予以体现,有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独特教育风格,富有创新意识的骨干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4、提高课堂效率: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易于接受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提高课堂效率,发挥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作用。

  (五)对学生终身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

  实现多种渠道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与方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结构与15

  教学模式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六、结果分析与结论

  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一)成果主件

  1、课题申报评审书

  2、课题实施方案

  3、课题结题报告

  4、课题结题鉴定书

  (二)(成果附件)

  1、有关论文

  2、信息技术课堂评价表3、师生问卷调查

  16

  如何申报课题--谈课题申报技巧

  我们在填写申请书时主要做的文字工作其实重点就两条:

  一、如何选择课题题目。

  二、如何填写课题论证。

  课题题目是研究的前提条件,有了题目之后,需要把题目的内容转换成课题论证中的所列出的几项内容,几条要求。我把课题论证的内容分为5部分: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2.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3.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4.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5.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刚才说填写申请书就是两项工作,但真正做起来就会明显感觉到还是要费一些周折的,填表的过程也说明了“知易行难”的道理。

  先说第一点。如何选择题目,主要讲四条。

  1、选择题目要选择一些大家较为共同关注带有共性的问题。如:我们做研究有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政策研究几个方面,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研究的更为复杂程度。不同的人员和机构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关注的问题是不相同的。如: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问题是职业院校如何设置发展,学校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问题,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学校管理以及政策等各方面问题。职业院校所关注的问题是,课程教学,师资,实训基地等等。职业教育科研机构所更多的关注是,理论建构,学科发展,政策制定规划等,当然也有职业院校的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所以研究问题的过程选择课题题目还需要注意大家关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

  再说一个例子来说明:中央领导看教育是千头万绪,教育连接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下连着百姓千万家牵扯到每个家庭的利益。教育部领导看教育是千差万别,普职成高,普通教育,高等经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要协调发展,弄不好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人民群众看教育是千言万语,抱怨的多一些,每个家庭都有孩子在上学,都由话语权。

  教育科研人员做研究是千辛万苦,成果要不断开拓创新。希望我们的教育科研成果不要搞成千人一面的东西。以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选择题目时,还是需要做一些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从中找出一些重点,难点,热点等各种带有交叉性的各种问题来进行研究。

  2.在选择题目时一定要注意研究不同基金单位所关注的问题领域,关注他们所支持的重点范围。同时还要注意赢得潜在的专家评审团的认同及支持。

  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的课题指南的特点,概括说是两点:一点是研究内容还是要突出”小、、精、实、新“,再一点是深化,细化,量化的特点。这两个特点主要是出于从时间上说2009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四个年度。较为全面系统的指南的内容的制定往往是在五年规划刚开始时。所以到2009年一般要突出一些特色的内容。我们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加强课题管理工作中,提出了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题管理体系。强调课题研究要注意深化、细化、量化的问题。如:在课题指南中的国家重点招标课题第十项设立的题目是:“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学生网络内容具体,突出了缩小范围进行研究。同时现状调查与对策,调查要有数据,要量化才能说明说清楚这个问题,这也是量化的表现。课题指南在一般课题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23题:“学校和班级适度规模效益研究”。题目也很具体。这个适度要有数据才能说明问题。再如: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研究。职业教育学科的:63.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质量标准与评价研究。这也是需要量化来说明。再有,教育技术与传播学科:103.题,信息教育有效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案例分析。使用案例分析进行研究,范围虽小,突出的是案例,做起来也不同意。

  除了上述这两个特点外,从07年到08年申报课题情况看体现了一些发展趋势:

  1.课题指南导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更加明确了13个学科各个学科研究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研究的针对性更强了。

  17

  2.研究内容更加实际,研究的本土化特色不断加强,研究有向多元化发展趋势。全国申报单位和申报者也都更加广泛。单位是全国范围该报的都申报了。就是有资格申报的单位和个人都参与了。还有很多没有资格的也在不断打电话要求申报。如:集团,公司。教育系统之外,其他部委等。

  3.研究前沿问题的题目增多,跨学科研究内容加大。研究内容是综合化发展趋势。

  4.申报质量不断提高,申报者专业化水平提高,学历,职称,有较大的提高。本科学历以上和副教授以上技术职称者居多,申报者年龄不断下降,中青年是主力军。

  再如:如果我们申报基础教育学科的课题时,你就要关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工作重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9年工作发展方向是7个发展。

  1.基础教育要协调发展。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标准化是什么,还有关系问题,义务教育的公共标准。

  2.基础教育要规范发展。包括要加强管理,收费问题,重点校,重点班不允许办,实验班怎么办等问题。

  3.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中小学校的发展问题。择校问题等。

  4.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5.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和素质教育。

  6.基础教育安全发展。事故处理,校园安全,学校负担过重等问题。

  7.基础教育要生态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民主法制。生态环境教育。校园管理,隐性的生态问题。

  从这7条的内容可以看出,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基础教育发展的差距还是很不小的,要赶上还需要若干年的努力。总之,我们研究各种问题时和选择课题研究题目时,需要做一些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从中找出一些重点,难点,热点等各种问题来。

  所以申报课题还要考虑很多外部的因素的问题。下面讲内在因素问题。

  3.选择课题题目建议要以个人的专业为本,以学校工作岗位为本,以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为本。以个人的专业为本,主要是要首先考虑自己多年关注的问题,熟悉的问题,感兴趣的问题,自己的强项才能更有竞争力。以学校工作岗位为本,主要是说研究问题是从实践中来,要注意结合本单位实际,找出一些带有新、奇、特的题目,要时尚,要前位,但不要另类。内容要新颖一些。出人意料奇思妙想一些,地方特色,本土特色多一些的研究内容。只要选择上一个方面就好。总之要以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为本,主要是突出加强教育政策研究,为决策服务。研究要注意采用实证研究方式,多解决一些很紧迫的现实问题等。

  4.选择题目时要还要注意一些事项。关于题目的字数问题。字数不宜过长。应该是少一些说明问题即可。20字左右。平均不超过20字。如2007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立项课题的题目最少的只有5个字,科举学研究。题目很清楚。使人眼前一亮,还想再去看看他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再一个题目不要采用口号式的,“深化教育改革”等等。不要用疑问句,形容词等。题目要使用陈述句,让人看上去清晰利落。题目要使用普通话的语言,地方色采浓重在全国不太普遍的提法慎用。总之,选择题目时也是需要讨论很长时间的。

  下面讲课题论证部分:

  课题申请评审书中的课题论证部分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

  ①本课题的界定;

  ②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③本课题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④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⑤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课题论证的文字限3000字,所以总的原则是要“言简意赅”。

  课题研究界定

  18

  课题的研究界定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界定课题核心问题及其主要概念;

  第二,指明研究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把所研究的课题题目展开,将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结构区分,并确定研究重点。

  第三,提出解决这些重点问题的重要理论观点与实施构想。

  这部分要写的:“提纲挈领”。数字尽量的少一些。

  19

篇四: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研究方案

  实验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二、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及价值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增长速度惊人。“十年寒窗,终身受用”的观念不仅将完全摒弃,而且还意味着只要停止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将成为信息社会的“功能性文盲”。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总量的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对于知识的汪洋大海来说只能是沧海一粟。就知识的传承而言,教师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思想,强调学习只能是促进,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学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东西的个人价值,建立并维持能够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的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为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选择、处理、利用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情感性以及人际交往、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也为今天的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一个方向。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家庭电脑的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一个崭新阶段,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在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同时,很多学校开始开设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并逐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与计算机结合的同时,其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教学也因与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合而得到优化。

  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信息技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

  发展。“十五”期间教育技术系统广泛开展的“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育成果,有效促进了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及任务,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会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此,信息技术有了更快速的发展,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国内的一些重点学校都纷纷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网校和教育网站也纷纷开通,基于网络的教育被炒得沸沸扬扬。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冲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全面优化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从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这些诸多的现实问题,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接轨的问题。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从我们实验小学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进行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现已建成千兆校园网络,学校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室3间,可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有29个班。通过多年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多媒辅助教学》的课题研究,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案例和经验。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校开展的信息教育,由于多种原因,还没有真正发挥网络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如何学会在数字环境下的生存,如何学会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之中,使学习者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一句话,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根据县教研室的安排和学校实际,选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研究》这个实验课题,并希望在县教研室的指导下,进行专题实验研究。

  2、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1)设备设施:我校是社会公认具有优良传统、办学实力强、质量高,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学校。

  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现已建成千兆校园网络,校园网站不久还建、网上资源库、课件库。学校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室3间,可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有29个班。这些设备将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硬件保证。

  (2)研究队伍:本课题的主研人员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和优秀教师组成,师资力量雄厚。有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基础、经验和条件。学校领导班子年轻、开放,具有实干和创新精神,十分重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和运用,为课题提供了领导保障。主研人员都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使本课题在人力资源和技术上都得到了保证。

  (3)经费保证

  :学校每年都有一定的资金用于教育科研和教学设施的改善,直接为本课题提供了经费保障。

  (4)培训学习

  ①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全体实验人员将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小数学教学整合研究”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②课题组长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③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将邀请有还关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并指导实验工作。

  ④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将积极支持并组织试验人员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活动;参加省市组织的实验研究培训。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其结果是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这些理论,符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特点,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资源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为核心,推动在网络环境下的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立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建构网络环境下的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合作学习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模式,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开展研究的理论依据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思想、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论原理、教学设计原理等理论。

  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我校是省级现代技术实验学校,学校现代教育设备装备精良,拥有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多间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有专用办公电脑。

  四、实验目标:

  (1)宏观目标:

  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把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技术的优秀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适当地融合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师现代教育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现,实现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人才。

  (2)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

  A、合理选定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制定可行的教学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赋有启发性的教学环境。

  B、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环境,更有效地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新知识点。

  C、设计交互式学习环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主动参与,交换信息,交流观点,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

  教师成长目标:

  A、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一般操作,会使用有关的教育软件。

  B、整合的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研究,能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进行互补。

  C、有积极的现代化教育科研的意识和不断创新、永不满足的精神,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学生能力目标:

  第一层次:有一种强烈的凭借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

  第二层次:有较好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数学学科课程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层次:有一定的凭借信息技术实现对跨学科课程整合学习的能力。

  五、研究对象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手段,开发研究多媒体教学软件,贯穿小学数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创设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教与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探索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途径。依据研究内容,针对年级不同特点分阶段进行有序实验:

  1、一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二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三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4、四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个性

  5、五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6、六年级实验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六、研究内容:

  课前准备:教师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游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进行网络文明公德教育。

  课堂实施:强调师生互动,依据导学方案,进入学习过程。教师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问题,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

  课后拓展: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至与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加强对生进行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

  七、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运用这一方法搜集,筛选与本课题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找到新的生长点,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主要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运用。

  (2)案例研究法: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贯彻课题研究思想的实践,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客观、深入的考查和分析,既为课题的研究提供详实有力的第一手材料,又不断完善形成创新型课堂教学的策略体系。主要在课题研究

  的第二阶段运用。

  (3)经验总结法:课题组研究成员对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进行回溯性的研究,针对研究中的成功体验及失败教训,及时提炼,总结,从更高的理论层面为课题服务。主要在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运用。

  当然,这三种方法在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是各有侧重、交叉渗透的。本课题的总体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即作为研究的实施者——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主动贯彻课题研究思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行动,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教学实践后的反思,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反映课题研究的效率与效益。

  八、目标检测体系

  1、过程测量:主要对课堂教学中反映出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结构的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教育目标的理解和把握使用,师生的教学情感态度等项目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

  《课堂教学评价表》为工具评价,组成学科专家组,采用取专家评价的,校本按三个学校层次进行随机抽样测量,最后由实验组进行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2、实验阶段测量:主要针对《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教材体现《课标》及课程改革目标和要求的正确性、有效性,学年学习质量,学生情感,知识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面测和笔测三种形式。

  问卷调查:使用特别编制的《实验教师问卷调查表》《实验学生问卷调查表》《实验家长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班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全员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面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制定测试题,由实验学校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

  笔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统一制定测试题,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面测和笔测的结果,最后均由实验组进行统计分析,写出分析报告。

  3、实验终结测量

  主要针对《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教材体现《课标》及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的正确性、有效性,学生学习质量,学生情感,知识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

  采用问卷调查,面测和笔测三种形式。

  问卷调查:使用特别编制的《实验教师问卷调查表》《实验学生问卷调查表》《实验家长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班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全员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面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制定测试题,由实验学校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

  笔测:依据《课标》的阶段要求统一制定测试题,组织评价组进行评价,面测和笔测的结果,最后均由实验组进行统计分析,写出实验报告。

  九、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根据总课题组安排,结合本课题具体情况,拟定本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三年,即2006年3月--2009年2月。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4月)

  1、调查分析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现状,整理、收集各种数据存查。

  2、填写课题申请书,设计实验方案,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级,制定实验计划,培训实验教师,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06年5月--2008年8月)

  1、结合各年级的数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设计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组织一线教师编写脚本,制作基于校园网络的多媒体软件,进行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代化意识、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

  3、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测量与分析,探讨它对学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优化网络和多媒体软件,研究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中的一些理论、技术问题。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8年9月--2009年2月)

  1、撰写“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按年级分类整理,并加以综述。

  2、整理网络和多媒体软件脚本,制作开发一系列与小学数学教材配套的网络和多媒体教育软件,最终研制成果将在我校校园网上发布。

  3、展示实验成果,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

  十、预期科研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限

  报10项)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2006年5月

  —

  2007年6月

  2007年7月

  —

  2008年6月

  2008年7月

  —

  2008年12月

  2009年1月

  —

  2009年2月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年

  月

  —

  年

  月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案集

  教学设计

  ****2教学实用课件

  课件

  3论文集

  论文

  4教学资源库、研究报告

  专著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限

  报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序号

  完成时间

  2006年5月

  —

  2007年6月

  2007年7月

  —

  2008年6月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负

  责

  人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教案论文集

  论文

  2教学实用课件

  课件

  32009年1月

  —

  2009年2月

  教学资源库、研究报告

  专著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为了进一步切实搞好本课题研究学校课题组设立以下具体实验机构:

  (一)课题实验研究小组:

  课题组组长:

  调查分析、组织讨论

  课题组副组长:

  组建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

  课题组成员:

  (二)课题实验研究顾问:本课题组将聘请县教研的领导和专家作为实验研究顾问。

  :结合一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结合二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结合三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结合四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个性。

  :结合五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结合六年级教材,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篇五: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永春县石鼓中心小学

  一、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广义上,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信息化教育资源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各种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数字化和教育价值是它的核心特征。

  3、信息化教育资源包括的内容

  从知识管理角度看,教育资源的建设应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资源就是一些静态的、客观存在的信息资源,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规定,信息化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媒体素材:这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这些素材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也可以以散件形式建库,由教师或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组合。

  (2)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些课程知识点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的教育测量工具。

  (3)试卷素材库:是指各门课程有典型意义的试卷集合。

  (4)课件与网络课件:是指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软件,根据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的课件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程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与大家共享。单机运行的课程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5)课程案例:是指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事件或现象。

  (6)文献资料:是指有关专业学科课程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

  (7)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具体课程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是指列出某一课程中相关的网络课程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4、信息技术在不同类型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①、课堂讲解演示

  ②、发现学习

  ③、研究性学习

  ④、合作式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计算机

  教学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管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次发展浪潮。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当前,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从原来所扮演的“配角”成为“主角",所有的课程都将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离不开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持。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撑,再科学的课程方案也很难变成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我们想从“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的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过程一方面对新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而每个个体都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意义的,因此每个个体可以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根据他们的方式理解知识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为了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意义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采用以下的教学原则:(1)采用情境教学;(2)协作学习(支架式教学);(3)随机通达教学(4)自上而下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自由与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师传授,他们可以更加主动。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目前我校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途径、方法、效益.(3)信息化教育资源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与策略

  (4)信息化教育资源在综合课程(品生、品社、科学、综践、体美音)教学中的方法、作用。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为我校所有课程的任课老师,覆盖省颁课程标准的所有课程。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准备阶段:

  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负责人:宋伟强)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汇编(负责人:宋伟强、郑向阳)

  2、实施阶段

  课题研讨课(负责人: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颜彩燕)

  中期研讨资料、论文汇编(负责人: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公开课、案例、反思、课件交流(负责人:宋伟强、颜志财)

  3、总结阶段

  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反思汇编(负责人:黄顺锋、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

  课题总结(负责人:潘亚民)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2009年3月,《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资料汇编成册。

  2、2009年4月,中心小学刘育真老师指导学生林碧海参加泉州市“一凡书城杯·感恩责任、快乐健康”寒假电子贺卡制作评选活动荣获三等奖.3、2009年5月,文明小学叶燕惠老师参加永春县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活动,荣获二等奖。

  4、2009年6月,中心小学潘亚民校长、社山小学黄丽真老师共同指导学生黄美娜参加永春县

  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荣获一等奖.5、2009年6月,中心小学潘亚民校长、颜志财老师共同指导学生颜瑞婷参加永春县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荣获三等奖。

  6、2009年6月,《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论文、反思、案例汇编成册。(第一阶段)

  7、2009年8月,中心小学宋伟强老师指导学生郑华娜参加泉州市“小手拉大手,创卫一起走”电子手抄报制作比赛荣获三等奖。

  8、2009年8月,中心小学宋伟强老师撰写的《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参加泉州市中小学“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优联评活动获论文类三等奖.9、2009年9月,文明李世雄老师参加福建省第五届“三优联评”活动,获学科主题社区类三等奖。

  10、2009年11月,中心小学王海燕老师参加永春县中小学生音乐教育论文评选荣获三等奖.11、2009年11月,东安小学苏金福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氛围》在国家级教育刊物《小学教学参考》发表。

  八、完成阶段成果的策略

  1、学习资料。如《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技术观》、《信息化教育资源与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必然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论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等参考文献,对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以形成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和方法。

  2、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我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应用方面的现状了解各学科课程老师运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水平与教学效果,发现各学科课程老师在运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题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个案研究.选取不同课程进行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课堂实例进行个案研究,促使教师在案例研究中研究自己,反省自己,自觉地调整教学行为.4、课题研讨。开展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专题研究,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重视课程与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关注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5、经验交流。教育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在课题开展中要求实验教师围绕课题的研究重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对课题研究阶段的研究进行反思、总结、提升形成教育科研论文并定期组织交流,使教师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积累的经验能为更多同行所共享,并转变为教师群体的共同财富.九、课题研究的预计难点及解决方法

  1、课题研究的预计难点

  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要为使用信息化教育资源而使用.2、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集中学习、课题研讨、网上论坛、经验交流等多种渠道,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理念等方面的学习,从思想上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十、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潘亚民(课题负责人)

  赵美珠(实验教师)

  黄顺锋

  (理论指导)

  颜志财(实验教师)宋伟强

  (实验指导)

  刘育真(实验教师)

  郑向阳

  (实验指导)

  王海燕(实验教师)

  陈巧燕(实验教师)

  康宝花(实验教师)

  康宝玉(实验教师)

  董晓萍

  (实验教师)

  林文丽(实验教师)

  陈梅花(实验教师)

  康梅香(实验教师)

篇六: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模板

  研究方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可参照执行):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是课题最高度的概括。

  常用陈述式句型表述

  名称要准确、规范

  名称要新颖

  名称要简洁、精练

  二、课题提出:

  课题的提出也叫课题的确立,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三、指导思想和研究依据:

  指导思想:就是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这个方向

  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教育理论,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

  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例《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指导思想:本

  实验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课

  程改革与深化的实际,加快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提

  高我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依据:

  通常包含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四、理论假设与变量界定:

  理论假设:即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

  先赋予的有待验证的暂时性答案,是对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

  关系的设想。

  理论假设在表述上有四个要点:

  第一、明确。

  第二、新颖。

  第三、合理。

  第四、可测。

  理论假设:

  例如《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的理论假设:

  通过初中语文网络资源的开发,将网络资源与初中语文课程结合,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语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变量界定:

  《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变量界定

  自变量:初中语文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

  因变量: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质量。

  干扰变量及控制:实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及教学水平等素质、学生基础、学习时间;实验班学生采用平行班、严格控制学习时间及作

  业量等。

  五、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

  体问题。

  再如:《初中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开发建

  设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的系统的网络课程资源。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通过课题研究,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和科研水平。

  六、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研究方案中一项重点内容。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中

  研究对象有两种:一是人,二是物。

  七、研究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课题具体要研究的内容,相对研究目标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的

  具本操作项目,是实验操作自变量的载体。它是根据课题研究的假设、目标和对象确定的。

  八、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可分为:

  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统计法等。

  充。

  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另外,工具性材料如问卷、观察记录表、测验题等可作为方法的补

  下面对各种方法作以介绍:

  实验法: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环境

  下,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

  例:《利用数字化教育平台提高教师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变量关

  系分析:

  自变量:数字化环境。

  因变量:教师终身学习能力。

  干扰变量:教师素质、培训措施、奖惩制度、信息化环境等。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

  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的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计划动

  行

  观察反思。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

  于自然情境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观察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指通过交谈、答卷等形式获得原始资料,并对所得资料

  进行分析、讨论,从而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

  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

  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是对观测、调查和实验所搜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

  理、计算、统计检验、分析与解释的原理与方法。

  九、研究目标检测体系:

  为了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要建立科学、规范、可行、可测的研

  究目标检测体系。

  如何建立研究目标检测指标体系,就是对因变量进行层级分解,使

  之更加具体化。尽量细化成一、二、三级指标,直至能通过对研究对象

  的外显行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测验为止。检测工具和方法包括:

  测验:包括课外测试、阶段性测试,最终测试等,主要用于检测研

  究对象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情况,是检验研究结果的主要工具。

  观察:主要通过外显行为的观察,了解研究对象的学习情绪、注意

  力等情况。

  问卷调查:主要用于了解研究对象不易从外部直接观察到心理、情

  感、态度、意志等情况,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实验目标设计出有一定深度

  的问卷。

  作品分析:主要用于对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的作业、作文、考卷等

  进行分析,以了解其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思维行为等。

  十、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包

  括:1、研究周期(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2、实验阶段。一般分三个

  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也可再分为:第一研究阶段、第二研究

  阶段)、总结阶段。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例、专著、教学

  资源、课件等多种形式。

  十二、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包括三个方面:即课题指导小组、课题领导小

  组、课题研究小组。

  十三、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包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人员培训、制度建设、过程管

  理、经费来源及其预算、研究环境建设、奖惩制度建立等等,要逐条列

  出。

  注:申报人可根据学校或现有的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不拘泥于形式,论证条理清晰、说服力强,避免胡编乱造、条理混乱。此文可用于国家

  级、市级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的书写。

  静海电化教育中心

  2017

  年

  11

  月

篇七: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化2.0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研究之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领域”;“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资源整合,逐步同时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出方式、学生的自学方式和师生活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自学和发展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自学工具”。

  网络资源的利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作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网络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围,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凭借网络,“师生”、“生生”之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这不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学活动空间,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到发充分满足。

  2.信息技术与学科资源整合的建议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也使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得到有机的整合,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涉及到语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外、还会用到音乐、美术、科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作文的同时,也学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各科知识得到同步增长,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3.小学作文教学的建议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加之教育部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三年级开设电脑课,许多家庭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都自备了电脑,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寻找网络资源应用于作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实地考察传统思维中的作文教学,我们指出存有着两个注重的问题。一就是学生的视野“较窄”,二就是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所谓“较窄”,就是把课本做为唯一的自学场所,把教材做为唯一的自学资源,以为自学不好语文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就是最显然的任务。其实,这种将书本知识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错位的状况,并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死守一隅,半封闭在课堂上、书本上,不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对外开放,不向信息化的社会对外开放。学生苍白无味的生活,必然无法充份体验和享用作文的快感。所谓“空”,原因就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没生活体会和语言素养的底蕴,言之无物;另一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茶壶里煮饺子——存有货好像不下,言之无法,“集体失语症”增添了莫大的可悲。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利用网络多样的信息资源展开教学已经沦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方向。基于此,我校明确提出本课题,其研究的意义是:

  利用网络资源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构建网络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独立思考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实验教师作文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及作文教学的能力、水平。提高实验教师组织、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之具体内容目标和内容

  (一)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单一作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并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型。通过对多媒体网络的运用,并使教师适应环境二十一世纪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并使中高年级的学生掌控文学创作技能,初步具备观测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努力做到作文内容具体内容,存有真情实感,遣词造句精确,通顺连贯,存有条理性。另外,还要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初步总结出来网络资源与作文教学资源整合的规律和方法,唤起学生文学创作的兴趣,推动学生自学方式的转型。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我们将紧紧围绕如下内容展开实验:

  1.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积累;

  2.研究如何建立班级QQ群、教师教育博客、班级作文博客主页和学校博客群组,构建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同时实现作文教学资源的共享资源。

  3.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学就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观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科学知识从外部弄至记忆中,而是以尚无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去建构代莱认知。”建构主义自学理论指出“情境”、“协作”、“可以话”和“意义建构”就是自学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的音、像是、声具有和网络的交互性为文学创作中的“情境”创设和“协作”“可以话”充分发挥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自然地提升写作能力。从建构主义的自学观和教学观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就是非常最合适的科学知识建构的心智工具和心智环境之一。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采用观察法和媒传法等教学方法,恰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感染力弱的特点,唤起学生作文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资料: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生兴趣爱好、网上行为、是否有QQ号等等。

  2、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在开展对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

  3、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营造一种科教氛围、磨练一支师资队伍、建立一套机制、搭建一个资源平台、探索一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在整个课题实际操作过程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

  对“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过程中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及时积累总结,对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总结、推广。

  5、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旨在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地习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宜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展开对学生成长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可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档案袋管理,进行跟踪分析,于个性中见共性,于特殊中见一般。为课题的假设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

  六.本课题研究之实行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5月至12月)

  强化软硬件建设,设立课题组,制订课题计划,全面落实人员分工,应邀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展开论证;展开师资培训、理论自学、实验班挑选;非政府人员自学课题研究的理论,统一课题组成员思想。

  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调查分析,掌控学生的基本资料:爱好、网上犯罪行为、QQ号,为课题积极开展准备工作资料。

  2、实验阶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实施课题计划,强化课题研究管理,举办课题研究现场会,定期展现研究进程和成果,搞好数据累积、经验总结工作;

  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标: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第三阶段研究成果:

  收集资料,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力争取得县市乃至省教育专家的支持和认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积推广。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黄金舟:负责课题的定向、指导,协调人员分工,监督课题的实施,课题的总结。

  李思迪:负责管理课题计划的制定、本校教育博客群组建设,展开课题行动研究。将科学而全面地总结国民教育经验或教训。

  杨贤松:负责课题实施的调控,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财力等问题。

  石茶花:负责管理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展开课题行动研究。负责管理问卷材料的搜集。

  李声宏、梅庆安:负责文献研究,即研究对网络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有哪些,有哪些指导意义,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论文资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双梅、段贞洁、余红燕、叶带楠:展开个案研究,即为具体分析一些网络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分析在这些课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所用媒体这四个教学要素的地位和促进作用,与传统教学结构较之,存有哪些明显变化,效果如何,学生在情感和态度方面存有哪些转型等。展开课题行动研究。负责管理个案案例资料的搜集。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该课题组成员以一线语文教师为主,其负责人黄金舟,系安庆市首届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带头人。曾参与完成“经典诵读”市级课题,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并有论文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第二负责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开始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探索,曾于200xx年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中承担过本项目县辅导教师工作,积累了一些处理网络信息的经验。有十几篇论文获省市奖,并有十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成员中有多人曾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研究,他们都是教学骨干,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资源。

  2.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极为便利。目前,我校已与局域网连接并建立了校园网,已建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网络系统,一个网络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共配备有连网微机百台左右;全校青年教师均已参加了“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过关率达100%。教师们已经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在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还将组织部分老师进行有关网络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确保: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和实验,他们对本课题十分关心,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的存活依赖学校的发展,这就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心声。因此,我校全然有条件、存有能力展开课题的研究。

  一、指导思想

  在中小学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通常指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居多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它就是利用计算机的可视化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是于一体,就是具备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

  20xx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为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语文教育而言,新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是“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信息技术之所以获得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在教学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可以并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相结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强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升教育训练水平。同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重新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育,有助于学生自学潜力的研发,为学生的发展缔造较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目前国内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信息技术主要做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带入至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含教学准备工作、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作为信息主要载体,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所以,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本课题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高度关注学生的自学过程,高度关注教学效益,建构有效率教学的策略和评价体系,推动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谋求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最优应用领域的通常规律及其具体操作方式;谋求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出方式、学生的自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提升资源整合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经验和管理评价机制。

  (2)通过研究,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科教学整合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并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弄清楚同时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资源整合对硬件、软件建和潜件建设的基本建议,研制开发出来一批适应环境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总结出来应用领域信息技术研究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保证研究期间,出来杰出课例、课件和论文等。

  三、研究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精妙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自学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促进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3)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予,多样写作体验,唤起学生想象。

  (4)加强个性化指导,利用信息技术突出知识运用能力的学练结合,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5)课内外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减小课堂容量,开拓延展语文自学的外延,提升自学效率。

  四、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具体实践环节:

  (1)创设情境,唤起兴趣,带出问题。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分层练,意见反馈矫正,著重应用领域。

  (4)拓展延伸,利用资源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搜集研究资料,归纳整理,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修正研究计划,将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谋求理论与课堂教学技术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要吧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控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更多充裕的事实依据。

  5、在研究的措施方面,我们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认真学习课堂教学,提升课题组老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平实行素质教育的水平。充分发挥老师们的“主体”意识,以新课程的自学为重点,更新观念,提升理论水平。把集中学习与个别自学结合,自学与探讨结合,理论与课堂教学结合,搞好笔记,写下好心得,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2)鼓励每一位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同时,大胆创新,上好研究课。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课题组成员都认真上好研究课,对课题进行研讨,发挥群体优势,抓实课改工作,以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都注重对学期计划、学习记载、个案分析、实验课记载、阶段总结、课题论文、成果记录等研究第一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注重培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信息与学科整合利用能力、科研能力、评价能力。

  (3)著重过程管理,稳固研究工作。研究过程中,把制订实验计划的、研究汇报课、研讨活动,课题的进度,资料收集整理和论文心得体会文学创作有机融合去积极开展研究,保证课题组按计划展开活动。

  六、课题研究初步制定的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为: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主要展开课题调研、选题确认及可行性研究。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和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依据实验方案进行课题全面研究;收集过程性资料和数据,进行阶段性检测;定期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在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研究内容,使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编写课题结题报告与研究论文,评估、研讨、交流课题研究构成的成果。呈报课题研究成果命令课题结题环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儿童差异性与教育的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究竟应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应高度重视语文学困生学习问题。

  (2)从语文教学现状看看,普遍存在忽略语文学困生自学的现象。在某些教师眼中语文学困生就是一群不可教的低智群体,往往对他们视而不见,出任其民主自由发展,结果导致优生一天天不好出来,语文学困生一天天“番茄”下去的不良现象,导致一个班级语文水平两极分化问题。

  (3)“语文学困生”研究现状及本校实际的需要。

  “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功勋卓著,他们就是可以转变并不断进步的。学困生的转变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就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上下高度关注戍守儿童教育,我们把目光分散在农村,其实城镇中也存有着大量的戍守儿童,他们很难被忽视。我校就是属县城小学,名学生中存有300多名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特定的环境,他们中存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学困生。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当代教育者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定群体的蜕变,我们存有义务高度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怀,爱护学困生心灵,并使学困生能够开心地自学课程,努力学习课程,并由学困生转变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如果忽略“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学困生势必越来越多,学困生的大量存有,沦为制约学校教导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研究其研发转变的途径,就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手段。

  我们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出“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申请,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

  2、概念的界定

  语文学困生:我们结合各方面的定义,把语文学科的学困生定义为:第一,语文学困生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语文学习中有一定困难;第二,语文学困生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如解决问题、听、说、语言、注意、记忆、写作等等)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上述困难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第四,这些儿童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合格水平)或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策略:指根据转变学困生工作中,研究实行一系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比较系统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转型家长、教师的育人观,并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有助于学困生的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系列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建议等。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同意全面大力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必须面向包含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

  革的建议,代莱教学课程标准奠定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例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就是自学主体的理论,着眼学生发展等,都就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统一的。

  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4、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个体的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形成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语文学习中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

  四、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

  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学参予课题研究的班级(牵涉低、中、高三个学段)中的学困生

  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自学中学困生成因研究。

  2.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教学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建构、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

  3.小学语文自学中学困生案例分析。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自学理论,为专门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更多恰当可信的理论依据;收集有关资料,介绍国内外有关语文学困生研究的尚无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课题研究的经验先进经验。

  (2)个案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调查比较法。二要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深入细致比较,展开统计分析,看看学生的变化就是朝着实验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6-10月)

  1、自学介绍有关学困生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设立课题领导小组;制订课题组管理制度。

  2、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博客:建立课题组博客,将博客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图片)上传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博客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

  2.确认个案:使用调查比较法,在调查研究、前测的基础上,在语文学科挑选一定数量、存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创建个体档案,对具备典型特征的学困生,展开调查、追踪,从个性至共性阐明通常规律。。

  3.研究成因及对策:及时记录实验情况(特别是学困生个案跟踪情况)、结果、感想、体会,分析处理,注意追踪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计划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以摸索、形成、积累克服学习障碍的有益经验。

  4.运用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累积经验,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总结出来拎普遍性、具备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存有较强操作性的作法。编写一批存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展开实验工作阶段小结。

  5.通过实践进一步检查、研究反馈,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展示我校教师参与学困生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

  第三阶段:健全成果阶段(20xx年6月)

  1、参与研究教师的论文集。

  2、课题研报。

  3、学困生研究个案集。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艳郁贤松

  负责管理查询资料,论证立项,活动的非政府、协同、实行,收集、累积、留存、整理资料,定期举行研讨会,总结经验,搞好结题工作。

  课题组成员:

  杨晓芳赵雷许雪莲金红丽余天敏江燕王婷婷

  滕丽丽何力邵华琴钟兰慧徐慧张慧闫敏

  各成员主要根据自身教学课堂教学,制订个人研究计划,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按时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及时累积资料,总结经验,定期汇报。

  八、经费保障

  由于该项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学困生的转变就是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在研究经费上将无条件积极支持,在办公经费中合理支出,不能因为经费的原因影响研究的进度与效果。

篇八: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是云南省“十一五”计划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形向列位领导、专家和教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进展进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贮存的容量大,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高度共享性与扩展性和交流的实时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普遍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硕的资源,打破了学生仅以教科书作为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的局限,为改变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为各类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开放和建设创建了有利的条件。而专题学习网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系统的知识,而且还能制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近几年,国内外对专题学习网站的成立与应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各类专题的学习网站有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但在其建设与利用进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深切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另外,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题也适合我校的实际。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能够为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完整而丰硕的知识体系与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将成为咱们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良好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一、教育信息化理论

  教育信息化为素养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搜集信息,处置信息,实现发觉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讨和发觉,这对创新人材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进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授取得,而是学习者在必然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忙,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取得。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的熟悉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进程彼此作用的结果。依照这种观点,学习进程被说明为每一个人依照自己的态度、需要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体会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进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体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再也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同意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三、研究目标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对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内容和手腕的校本化进行实践研究。

  四、课题实施可行性分析:

  国家教育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泰州市教育局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加大信息技术应使劲度;我校即将成立局域网,利用现有各班的教学平台组成教育网络,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切,现代技术专门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普遍的应用。

  五、研究内容

  一、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

  理论部份: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知识和方式。

  运算机、网络操作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力;将运算机等教育技术有效、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二、我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手腕

  教育技术集中培训:借鉴英特尔以后教育培训体会,采纳任务探讨的方式,结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践进行教育技术的一起窗习和研究。

  结合:通过培训任务的完成,体验教学新方式、新理念,对之展开研究,进行创新。

  六、研究方式

  本课题是由我校领导及教师以高中学生为要紧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的信息技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应用性研究;要紧采纳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体会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和统计研究方式。

  七、研究步骤和内容

  第一时期(2007年12月----2020年1月)申报开题

  前期,咱们结合“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的要求,开展了调查研究,搜集反映教师教学现状能力和信息技术利用水平的问卷资料,组织相关人员,酝酿课题、说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为课题的研究目标打好基础。

  十二月底,咱们召集各年级语、数学科的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听取意见,组织学习新课标等理论材料,让教师初步熟悉到:“一名现代化的教师,除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学习能力等素养外,还应具有基于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的教学预见能力、教学传导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这种新的诉求,应该是传统教学中所必需的教师能力的拓展和

  延伸,而不该该是一种摈弃和替代。”要求他们抽出时刻学习试探:“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什么样的优势与缺点?

  二、此刻,我校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利用,停留在什么样的层面上?

  3、中青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通过那个进程的调查与研究,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对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有了更进一步了解,都踊跃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时期(2020年3月——2020年7月)课题实施

  尽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谈,但就我校目前的情形看,仍然处于低级时期。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利用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咱们先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再在技术上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最后培训他们具体运用技术,整合多方面知识从而效劳于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具有了必然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方便的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和同意远程培训,能够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与他人进行不受空间、时刻限制的交流,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因此在校本培训中咱们不断地增强信息技术培训。

  第三时期(2020年8月----2020年9月)总结提升

  功效展现时期

  我校教诲处依照培训打算,每一个月开展一次培训活动。通过三年以来的培训,我校从青年教师“目前已经把握的信息技术情形”、“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形”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成效”对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咱们发觉绝大部份培训教师都有了专门大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功效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高质量。

  二、研究报告

  3、论文

  4、学生作品

篇九: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导语】制定工作计划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真实能力,切忌急于求成。比如说一个月才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务,恨不得两周计划就搞定,太看重结果,忽略了过程,最后只能是拔苗助长的结果。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准备的《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供大家阅读。

  【篇一】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数学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与新时期的教育观念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聆听请教

  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反思提升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3、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

  四、具体措施

  1、每天利用1—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总之,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并学以致用!

  【篇二】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本学期课题小组确定了“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作为其中的一名研修成员,为了让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践行于教学实际中,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特制订此工作计划。

  一、小课题研究内容

  探索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2、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研究;3、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情况调查研究;4、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有效性的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本人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进而课堂教学能力;改善本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评价机制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善。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逐步提高本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2、学生方面:认清我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情况;通过本课题研究,促2

  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

  三、小课题研究措施

  1、以学习促发展。在专题实验过程中,阅读与课题教学相关的理论书籍,同时,在休息时间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资料的查找与收集,以求通过多途径汲取营养,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2、平常课即研究课。做为研究教师,要时刻以研究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以研究的心态将自己课堂变为研究的课堂,在小课题实施过程中,始终将平常课看做研究课。

  3、以课堂交流为自己学习和进取的契机。在课题开展过程中,主要以课堂献课形式进行研课。

  【篇三】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一、自我分析

  根据测评结果,使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不够多,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也弱,而当今世界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教师不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主动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并且要非常熟练地操作常用设备,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课堂。

  二、我的发展目标

  通过本次培训,我希望能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两反面得到显著的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提高技术素养。了解相关知识。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2、掌握有正确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前计划和准备。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指导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反思与创造。

  3、学习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的方式方法。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3

  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了解如何科学的进行评估与诊断。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引导学生利用评价工具开展自评与互评,做好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三、具体措施

  1、网络平台,积极学习研讨。

  每天浏览教育类网页1小时,进行网上交流和研讨。参加培训班内博客交流。利用网络,不断在反思中进步。

  2、深入实践。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培训所得运用到课程当中去,可以进行互相学习提高教学实效。立足学校实际,解决当前信息技术教学难题,以研促教。

  3、认真听课评课,积极备课做课。利用观摩学习的机会,见贤思齐,学习提高。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学活动,研修提高教学能力,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艺术。

  4、积极参加培训,潜心学习研讨,认真参与小组活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积极向专家请教,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利用好每次的学习机会。

  5、学习专业知识,拓展视野,提升素养。练好教学基本功的同时,通过多读多写完善自我,为教好书育好人打下坚实基础。诵读名家名篇,浸润人文情怀。写生活感悟,反思人生真谛。通过自身的提高,寻求教学的新起点。

  【篇四】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校园,为教师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我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

  1、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

  2、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3、教育政策法规;

  4、教师职业道德;

  5、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6、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

  7、教师心理调试与情绪控制;

  8、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二、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理论基础。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每期有一本学习笔记。

  2、加强业务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如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3、积极参加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主动承担学校组织的研究课、示范课等,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每周至少听课一节,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

  4、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每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5、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践行“高效课堂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认真反思,做好记录,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进步。

  6、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在岗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认真完成作业。

  7、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8、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总之,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把个人的校本研修工5

  作做好!

  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篇十: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㈠

  背景分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新世纪的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开展深层次地改革。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径就是教育信息化,在学校大力开展信息教育。

  面向信息社会的新世纪人才至关重要的一项基本素质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用于学习的基本能力,它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从小学开始培养少年儿童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国家信息化,为培养大量各行各业需要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基础工程,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信息素养也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概念。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但由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的信息素养等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纵观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受原来的计算机课程的影响,在传统课堂中开展,教师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所谓的信息技术,以考试为指挥棒引导信息技术教育,从而使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2、随着信息素养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资源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的高速增长令人难以预测。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整合,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3、目前,中小学教师中还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观念保守,教学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

  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匮乏,或者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使用;

  ⑶教育内容陈旧,缺乏相应的实践性操作环节,不能与基础教育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并没有落到实处。

  4、目前,网络教育正蓬勃开展,如何创设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探索出适合不同情况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等同于计算机课的教学。目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大纲的制定、教材编辑到课堂教学、教师的观念等,实际上还停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上,地点上看还是教室、机房轮流转;形式上看还是班级授课制,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内容上看各年级各种教材都是雷同的。至于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探索到什么、怎样探索、如何加工,并没有引起有关人士足够的重视。

  据此,我们拟提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信息素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㈡

  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们认为,在信息考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基础学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基于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信息素养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

  2、把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教育的现代特征,也是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也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开拓出充足的空间。现行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把握了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从而找到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二、课题界定

  所谓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筛选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从小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小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性和小学生直接经验较少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的优势,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开设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信息技术课,优化学校信息环境,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从信息教育的教学模式、信息素养的阶段发展模式展开研究,让学生通过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阶段的培养,初步达到上述要求,为全面素质的提高打下重要基础。

  三、研究综述

  ㈠

  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学习资料,借助与他人(教师、学习同伴等)的交互,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该理论强调:⑴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⑵情境对意义建构和学习的作用;⑶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来支持学习;⑷教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⑸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督促,激励和帮助;⑹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2、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独立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不断完善,主动性实质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而创造性则是对现实的超越。在学生信息素养形成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3、儿童心理学理论。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学龄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发育生长最旺盛、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是行为习惯,态度,技能,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现代教育特点,在这个时期内尽早开展信息技术启蒙教育,进行信息素养的早期培育,直接关系到个体以后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

  4、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

  《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㈡

  思路框架

  本实验以上述理论作依据,注重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和条件,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指导,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和现代教学设备作用,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整合,采取多种形式激

  发学生兴趣,提供学习条件和环境,有层次地开展信息素养的培养,开展与信息素养培养相关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自主——互助——协作——探究”教学模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四、研究目标

  1、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进行小学生信息意识、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的探索。全面提高信息素养。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发展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研究。通过实验构建在小学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

  3、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发展促进小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4、探索儿童信息素养启蒙教育的理论和经验,撰写出具有教高水平的实验论文和经验总结,并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五、研究内容

  ㈠

  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信息兴趣的培养研究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现实中,计算机高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电脑方面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刻苦努力的实践操作,就会日见成绩。领略到学习带来的愉快后,就会更加精神振奋,乐此不疲,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如此一来就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天长日久,学习信息技术就成了一种乐事,一种必须了。

  ㈡

  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信息意识的培养研究

  信息素质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调整教材和教学方法,采用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以切实提高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水平及实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一个长期的、任重道远的但又是与时俱进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实践刚刚开始,但方向是对头的,前途是光明的。为此,我们十分注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的培养。

  1、强烈的信息获取意识。具体表现为:对信息、信息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有正确的理解,具有强烈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遇到问题能想到是否可以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善于将信息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联系,善于从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能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认识到获取信息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懂得自觉学习,能主动积极地去吸取新信息和研究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等。

  2、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包容万象、良莠交杂,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往往无法能抵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等等各种现象。这对教师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做到在网络教育教学中应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参与意识,主动和学生进行多渠道思想道德信息沟通,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课外辅导、思想教育。让自己和学生都有能安全地在网络环境中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

  ㈢

  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各项信息能力的培养研究

  1、信息处理

  能力。最初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几乎都认为其核心问题是对信息的处理,其内涵包括从采集信息到发布信息的整个处理的流程。早在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

  素养总统委员会”就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他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我国学者也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恰恰就是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各种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采集信息包括:检索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包括;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发布信息包括;表达信息、发表信息、表现信息、呈现信息”。

  2、信息交流

  能力。信息交流“在传播学上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等现象。”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形成的主要条件,没有信息交流就没有人群、社区、民族、国家乃至抽象或具体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是基于人的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文字的产生、印刷技术的发明到计算机、因特网的广泛运用,都说明了信息技术产生的原初动力是源于人类信息交流的需求。

  3、信息问题解决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人性化改革的浪潮,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不是常人难以企及的象牙塔,也不是只被少数社会精英所掌控的稀缺资源,信息技术工具,信息技术教育也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人的发展也需要信息技术。从信息技术的社会意义而言,只有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社会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结合起来,才能显示其巨大价值。离开了问题解决,信息技术将失去意义;离开了信息技术,产生了信息时代的问题也将难以解决。

  4、信息文化多重建构

  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科学范式的革命,更带来了文化范式的革命,个体与社会的价值观、伦理观面临着全面转型;社会需要重建文化体系,个体也在重建文化体系,这种重建是一种多重建构。多重建构既意味着建构主体的多重,也意味着被建构者的多重,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消失,也意味着建构内容、方式、途径、结果等全方位的多重。无疑,信息技术教育是进行这种多重建构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教育经过多重建构所形成的是信息文化。

  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培养方法的研究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实现,其途径是多方面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都采用电子文本教材,借助于一个网络教学平台,以任务为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了接受性学习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师起到的是释疑、点拨的作用。

  2、完善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学习。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必须给以一定的任务驱动。这个任务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两个月的,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

  3、更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信息素养的内容之一。《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应改变计算机课程中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采用“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提倡研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以及自主性学习。

  4、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信息技术技能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需要反复、经常的练习、巩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的操作、训练为主,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的时间比例要控制好。除了课堂学习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其它

  时间和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技能。

  5、加强学科整合——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应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和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整合既有利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又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而且它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㈤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研究

  老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上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的赞扬、老师及时的肯定会使其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学校、年级、班里,少先队各级组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1、注重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某种松散的、自由的谈话方式,以及随机地观察、阶段性的问卷调查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能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提供帮助、指导或改进教学方法。

  2、学习评价在评价的主体、方式上的改革。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借鉴了Intel未来教育的评价方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六、研究方法

  本实验研究同当前的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联系,我们抱着科研促教改的指导思想,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入手,将科研与教改紧密联系起来,采用整体构思与单因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研究及时总结,层层推进,分步论证,不断积累创新,保证本实验有序、有效地开展。具体采用下述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教学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调查、检测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级学生采用问卷、测试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相应的做法。

  3、行动研究法:

  教师课堂教学短时、高效行为的研究,研究这种做法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七、研究的时间安排

  ㈠

  启动阶段(2008年11月——2008年12月)

  1、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对实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

  3、制订审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4、建立实验档案。

  5、完善校园网工程。

  ㈡

  实验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0月)

  1、分科组、分年段开展实验。

  2、问卷调查,分项测验,发现问题,调整实验内容方法。

  3、撰写阶段实验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

  4、教学活动观摩交流,学生信息能力展示交流,教学经验推广应用。

  ㈢

  总结评价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1、撰写各子课题结题报告,收集成果材料。

  2、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邀请专家组鉴定。

  八、实验的条件保障

  1、我校已建立了校园局域网,有100多台电脑免费开放上网。有小学各学科教学软件资源库。有功能齐全的多媒体计算机室。

  2、学校网站将根据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内容,定期更新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相关联的网上资料,使学生能根据各自需要开展信息技术学习。

  3、学校曾多次承担国家和省级教改实验课题,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对实验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总结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学校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现代信息技术过硬,学科教学水平较高,改革意识强烈的实验教师队伍。这将成为实验成功的根本保障。

  九、实验预期成果

  1、汇编《小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个案分析》集

  2、撰写课题实验结题报告。

  3、开发一批较高水平的CAI课件,制作三至五个优秀课例。

  4、评选收集一批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创造的电子作品和自己实验、撰写的实验报告。

  十、参考文献

  1、《计算机与创造教育》

  北京景山学校

  郭普渡

  2、《美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

  王旭卿

  《外国中学教育》2000年第2期

  3、《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

  应学俊

  4、《创新推广理论与信息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宫淑红、桑新民

  5、《

  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方法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组

  冷国华

  6、《信息素养

  ——新时代对人类的新要求》

  许世红

篇十一: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本课题由中央电教馆与有关专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06年12月被批准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专项课题。在中央电教馆组织下,课题研究得到了省、市、区电教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实验研究,目前基本完成预期的研究工作。在师生信息技术培训、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建立学科资料库、整理汇总典型研究成果并探索形成适合我校学情、校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创新

  摘要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式产生深刻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在中小学教育中有很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给现代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为切实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提供了研究的土壤。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实验,力图从自身实际出发,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去。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也开展了不少相应的课题研究。为了更好的利用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更好的更新全校老师的教学观念,更好的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首创精神,促进学校教学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我们申请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需要,是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一)信息技术环境:广义而言是多种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运用。具体来说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信息技术环境给课堂教学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其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其实质是一种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对接的教学研究。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教育教学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师生均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初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二)通过课题研究,试图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培养出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同时,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三)优化信息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点,增强对中学生学习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有意注意,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整

  (二)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实现对实验的有力支撑和监督。同时,保证实验教师的相对稳定,有计划地按照方案实施实验操作,增强参与实验的责任感。

  (三)及时反馈信息,正确调控实验过程,进行资料的制作和收集,加强实验资料的建档、积累、整理和分析,不断总结实验经验。

  (四)课题组教师边学习边制作课件,收集的资料统一放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中,资料具体分为备课素材库、课件资料库、试题库、论文库等,教师需要相关的资料,可以很方便的在资料库中找到。

  (五)在课堂教学和科研中实施课堂整合。每学期,课题组每个成员至少上2节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公开课。在进行研究课时,一般进行两种类型课的对比,一是常规课,二是信息多媒体课,在两个不同的班级,分别进行两种方法教学。课后均采用学生评议的方式和教师听课互评的方式,学生评议分别从“学习掌握程度”、“创新精神培养程度”和“学习态度培养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评议。教师听课互评分别从“学生学习活动评价”、“教师指导活动评价”、“学习资源评价”三个角度进行评议。

  (六)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上课,在课题组成员会议和平时的教研活动中,要求课题组老师互相交流网上备课和资料收集的情况,并且及时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共享。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科研工作,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下载相关的资料,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七)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进行专题研讨,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重点研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个案研究,课题组成员与实验教师在一起讨论其中的得失利弊,集思广益,及时反思,重点是新模式的运用。同时,在师生中不定期开讲座,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师生学习网络等相关知识,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

  (八)收集实验教案、课例、课件、学习资源和活动方案,撰写实验研究论文,总结阶段成果。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测评,撰写结题报告,汇集实验成果召开评估鉴定会,展示实验成果,接受验收。

  八、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优异教学效果的基础。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后,将使教学过程产生深刻变化。如何适应变化,主动探索,掌握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路与方法,改革教学,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是本课题的重点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研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使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不仅仅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更是与课程“融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建构

  知识的意识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具体内容如下:

  (一)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适合我校校情、学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适应学生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结合我校实际,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总结出传统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教学的差异。

  我们按照课题计划与研究目标通过实验法、行动法、分析法并结合具体课例分别对传统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如下结果:

  传统课程教学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知识结构与体系。传统课程教学是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充分驾驭课堂,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提倡班级授课制,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

  便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意志品质、情态目标的培养等等。

  传统课程教学不足为: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不能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好锻炼与培养。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信息,它包括了文本、网络视频,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有些教学资源内容除了有每节课的精讲资源外,还包括教师的上课讲义、自学光盘、名师讲座、针对性专题讲座及各种相关的网站资源连接。这样使网络教育的教

  学过程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而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形式多元化,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可以是在线的,也可以是非在线的,通过多种形式如专题学习网站,网上学习论坛等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等客观条件来自主地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并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激发。

  通过研究表明,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展示的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味地追求使用计算机,过度使用视频图像,学生只对生动的信息技术感兴趣,认真思考问题的不多,信息技术就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反之,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课堂监控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研究认为,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不足,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弥补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优势互补既不同于纯粹的传统课程教学,也不同于纯粹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对接的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互补,其本质与内涵就是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二)总结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作用。

  我们课题组人员在不同学科中不断探索,分工合作。通过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能够适用于各学科的不同教育教学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某些教学环节上有效地辅助教学。

  1、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在实际教学中易将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

  2、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3、信息技术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4、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5、多媒体电教手段使用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加快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加快了信息化的进程。学校硬件设备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相继建成,Internet接入校园,同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教学软件逐渐丰富,功能逐渐完善,促进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目前,学校有两个网络教室、三个多媒体教室,一个电子阅览室,两台实物投影仪,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卓有成效,校内所有的电脑都能上联网,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2008年学校成功创建为宿城区素质教育先进学校。

  课题组的老师在研究课题的同时,自身的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实验教师的论文、案例得以获奖、发表。几乎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有论文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在省级、市级、区级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课比赛中课题组成员也是频频获奖,实验班级学生参加市、区各类竞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经过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参研老师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各种公开课和研究课上教师和学生相对于传统的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主动探索问题,获取新的知识,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初步摸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的规律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双主”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电影、图片、文字等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模式——即用投影显示本课应把握的主要问题,学生自主复习。然后,老师请学生回答,并点评。老师用屏幕显示知识结构。最后,屏幕显示练习题,一般五道选择体,二道非选择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节省大量板书,学生自主复习,又把握了知识结构,特别是适当的联系,巩固和运用了知识。

  3、小组探究模式——在教学中,老师用屏幕显示学习提纲,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谈论,然后各组代表发言谈学习体会,最后老师点拨、小结,并练习。

  4、网络教学模式——在网络状态下,利用网络教室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课件,自主学习、自我检测,积极多向交流。这种模式,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尚处于探索阶段。

  5、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协作与交流,利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交互作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表达各个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暴露每个人的学习思维过程,通过总结,使学生有机会体验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以提高对自身学习策略的总结与反思;通过相互间的讨论或比较,使大家共享好的学习策略;同时,协作学习着重意义建构,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性素质与社会交往技能,使学习者能够全面发展,并通过学习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6、构建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妙比—自问—善辩—多演—促想—活用—品乐

  妙比:一是把比赛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二是把比较的方法引入教学过程。运用

  竞争的心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比得饶有兴味;自问: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发问,一周评出最佳问题奖、最多问题奖等,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善辩: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在交流、争论中学会思考;多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表演,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想:教师选准“触发点”让学生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活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平面变立体,单项变多项的转变;品乐:使学生见到自己学习的成果,体验到学习成功快乐。

  总之,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优化学习过程,养成学习者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学习材料的丰富多样性、利用其超文本性以及网络连接扩展性能够实现教学活动的理想设计。

  十、课题研究的遗憾和思考

  虽然本课题的研究已申请结题,但局限于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所以研究中尚存在着许多疑难问题,期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得到解决。

  1、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还处在一个初级的层面上,今后我们还将大量派出教师学习、取经,旨在提高自身的综合研究素质。

  2、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方面的能力要提高尚待狠下工夫。缺乏专家理论指导。

  3、网络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任务繁重,科研人员还需加强学习。

  4、此课题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领悟与运用上,在对课题研究实践的理性归纳和提升上存在着困难,需要专家的引领与指导,需要同行的交流与探讨。

  5、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教育教学一线骨干人员,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在新课改形势下师生的教学负担较大,课题研究的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6、不同学科资源的选取与整合、不同课型的优势互补模式研究等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7、一些课件中有的界面过多地考虑了知识呈现本身,对影响学生的“学”研究得不够;有的课件界面多,呈现时间长,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和易产生视觉疲劳,达不到训练的效果。所以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一定要考虑该不该用,什么时候用,用多长时间,如何用效果最佳。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媒体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我们是为优化学习环境而使用工具,要力戒让课件成为一种摆设和花架子。

  8、信息时代教师的知识更新周期短,教师应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注意补充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认真钻研教育学、心理学和多媒体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9、学生长期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能力受到很大抑制,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摆脱以辅助教师“教”为出发点的单机教学方式,开发支持学生选择媒体自主

  学习的课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将学生从死啃书本、墨守成规的学习习惯中解脱出来,形成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思维品格,这需要较长的时间。

  蹒跚学步,亦步亦趋。对于过去的工作成功谈不上,只能说我们认真参与了研究,体验到了课题研究的艰辛,但我们相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一个永恒的、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题。在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深入,努力使课题研究引领课程改革,使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开出艳丽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11十五日

篇十二: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篇一】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专家教授的讲解引领,持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点,促使自己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研修目标

  1、提升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理解水平和操作水平。

  2、能结合相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针对数学教学持续反思和总结,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

  3、转变固有的教育观点,与新时期的教育观点保持一致。

  三、研修方式

  1、聆听请教

  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拿出自己的问题请教各位学员,与各位学员共同探讨。

  2、反思提升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软件、数字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自己的课堂效率。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有效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水平。

  3、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水平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每天挤出时间上网学习,专心听讲,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水平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

  四、具体措施

  1、每天利用1—2小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使用于实践,提升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持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4、多阅读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掌握教学中常用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水平。

  总之,我决心持续学习,持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并学以致用!

  【篇二】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本学期课题小组确定了“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课题,作为其中的一名研修成员,为了让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让课题研究真正践行于教学实际中,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特制订此工作计划。

  一、小课题研究内容

  探索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小组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2、提升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研究;

  3、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情况调查研究;

  4、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有效性的研究。

  二、小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升本人课堂教学设计水平,进而课堂教学水平;改善本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评价机制有效性,从而促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善。通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逐步提升本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2、学生方面:认清我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基础情况;通过本课题研究,促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水平培养。

  三、小课题研究措施

  1、以学习促发展。在专题实验过程中,阅读与课题教学相关的理论书籍,同时,在休息时间利用网络资源实行资料的查找与收集,以求通过多途径汲取营养,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2、平常课即研究课。做为研究教师,要时刻以研究的心态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以研究的心态将自己课堂变为研究的课堂,在小课题实施过程中,始终将平常课看做研究课。

  3、以课堂交流为自己学习和进取的契机。在课题展开过程中,主要以课堂献课形式实行研课。

  【篇三】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一、自我分析

  根据测评结果,使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的不够多,应用信息技术水平也弱,而当今世界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

  教师不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主动探索和使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并且要非常熟练地操作常用设备,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课堂。

  二、我的发展目标

  通过本次培训,我希望能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水平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水平两反面得到显著的提升。具体内容如下:

  1、提升技术素养。了解相关知识。了解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类型与功能,熟练操作常用设备。掌握互联网、移动设备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数字教育资源的工具与方法。

  2、掌握有准确方法,实行有效的课前计划和准备。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实现学习目标的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有助于学生实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与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指导策略与方法,促动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索、反思与创造。

  3、学习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的方式方法。利用技术支持,改进教学方式,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有效展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4、了解如何科学的实行评估与诊断。尝试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并能整理与分析,发现教学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引导学生利用评价工具展开自评与互评,做好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尝试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

  三、具体措施

  1、网络平台,积极学习研讨。

  每天浏览教育类网页1小时,实行网上交流和研讨。参加培训班内博客交流。利用网络,持续在反思中进步。

  2、深入实践。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培训所得使用到课程当中去,能够实行互相学习提升教学实效。立足学校实际,解决当前信息技术教学难题,以研促教。

  3、认真听课评课,积极备课做课。利用观摩学习的机会,见贤思齐,学习提升。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学活动,研修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艺术。

  4、积极参加培训,潜心学习研讨,认真参与小组活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积极向专家请教,解决教学中存有的问题和困惑。利用好每次的学习机会。

  5、学习专业知识,拓展视野,提升素养。练好教学基本功的同时,通过多读多写完善自我,为教好书育好人打下坚实基础。诵读名家名篇,浸润人文情怀。写生活感悟,反思人生真谛。通过自身的提升,寻求教学的新起点。

  【篇四】信息化教学个人研修计划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动教师专业成长和促动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校园,为教师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我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我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校本研修的基本内容

  1、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动态与成果;

  2、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

  3、教育政策法规;

  4、教师职业道德;

  5、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6、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

  7、教师心理调试与情绪控制;

  8、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

  二、具体措施

  1、增强理论学习,丰富理论基础。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等,每期有一本学习笔记。

  2、增强业务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每周至少抽出几个小时,并通过多种途径,如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刊物、多媒体技术、观摩、听讲座,上网等,汲取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

  3、积极参加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主动承担学校组织的研究课、示范课等,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每周至少听课一节,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持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能。

  4、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水平研修,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每期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积极参加教育系统组织的教科研成果征集活动。

  5、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践行“高效课堂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每一次的教学活动认真反思,做好记录,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进步。

  6、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在岗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认真完成作业。

  7、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动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8、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总之,我决心持续学习,持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结合教学实际,把个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篇十三: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永春县石鼓中心小学

  一、课题的界定

  一、信息技术

  广义上,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类方式、工具与技术的总和。该概念强调的是从哲学上论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搜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类技术之和。该概念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进程的一样明白得;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运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类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式,对图文声像各类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利用的技术之和。该概念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各类教育资源,包括各类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数字化和教育价值是它的核心特点。

  3、信息化教育资源包括的内容

  从知识治理角度看,教育资源的建设应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资源确实是一些静态的、客观存在的信息资源,依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标准》的规定,信息化教育资源要紧包括以下几类:

  (1)媒体素材:这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大体材料单元,可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这些素材能够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也能够以散件形式建库,由教师或学生依照需要进行富有制造性的组合。

  (2)题库:是依照必然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运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些课程知识点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成立的教育测量工具。

  (3)试卷素材库:是指各门课程有典型意义的试卷集合。

  (4)课件与网络课件:是指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软件,依照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的课件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程课件需要能在标准阅读器中运行,而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与大伙儿共享。单机运行的课程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运算机上运行。

  (5)课程案例:是指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事件或现象。

  (6)文献资料:是指有关专业学科课程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

  (7)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具体课程最常显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是指列出某一课程中相关的网络课程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份:按必然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4、信息技术在不同类型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①、课堂讲解演示

  ②、发觉学习

  ③、研究性学习

  ④、合作式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显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普遍应用为特点的进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展经历了运算机教学实验、运算机辅助教学、辅助治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次进展浪潮。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进展趋势是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当前,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从原先所扮演的“配角”成为“主角”,所有的课程都将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离不开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持。人们愈来愈深刻地熟悉到:丰硕多彩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撑,再科学的课程方案也很难变成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腕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这是摆在我校教师眼前的现实问题。咱们想从“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的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样的规律和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要紧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以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进程,建构进程一方面对新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而每一个个体都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意义的,因此每一个个体能够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明白得,每一个人都依照他们的方式明白得知识的一部份或某些方面。为了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意义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采纳以下的教学原那么:(1)采纳情境教学;(2)协作学习(支架势教学);(3)随机通达教学(4)自上而下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教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忙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便利、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变得加倍自由与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师教授,他们能够加倍主动。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目前我校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半途径、方式、效益。

  (3)信息化教育资源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的试探与策略

  (4)信息化教育资源在综合课程(品生、品社、科学、综践、体美音)教学中的方式、作用。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为我校所有课程的任课教师,覆盖省颁课程标准的所有课程。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功效

  一、预备时期:

  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负责人:宋伟强)

  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汇编(负责人:宋伟强、郑向阳)

  二、实施时期

  课题研讨课(负责人: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颜彩燕)

  中期研讨资料、论文汇编(负责人: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

  公布课、案例、反思、课件交流(负责人:宋伟强、颜志财)

  3、总结时期

  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反思汇编(负责人:黄顺锋、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

  课题总结(负责人:潘亚民)

  七、课题研究的时期功效

  一、2020年3月,《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资料汇编成册。

  二、2020年4月,中心小学刘育真教师指导学生林碧海参加泉州市“一凡书城杯·感恩责

  任、欢乐健康”寒假电子贺卡制作评选活动荣获三等奖。

  3、2020年5月,文明小学叶燕惠教师参加永春县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活动,荣获二等奖。

  4、2020年6月,中心小学潘亚民校长、社山小学黄丽真教师一起指导学生黄美娜参加永春县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竞赛荣获一等奖。

  五、2020年6月,中心小学潘亚民校长、颜志财教师一起指导学生颜瑞婷参加永春县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竞赛荣获三等奖。

  六、2020年6月,《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论文、反思、案例汇编成册。(第一时期)

  7、2020年8月,中心小学宋伟强教师指导学生郑华娜参加泉州市“小手拉大手,创卫一路走”电子手抄报制作竞赛荣获三等奖。

  八、2020年8月,中心小学宋伟强教师撰写的《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参加泉州市中小学“新理念、新资源、新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优联评活动获论文类三等奖。

  九、2020年9月,文明李世雄教师参加福建省第五届“三优联评”活动,获学科主题社区类三等奖。

  10、2020年11月,中心小学王海燕教师参加永春县中小学生音乐教育论文评选荣获三等奖。

  1一、2020年11月,东安小学苏金福教师撰写的论文《如何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在国家级教育刊物《小学教学参考》发表。

  八、完成时期功效的策略

  一、学习资料。如《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技术观》、《信息化教育资源与教育治理系统的建设》、《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论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等参考文献,对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实践体会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以形成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

  和方式。

  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我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应用方面的现状了解各学科课程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水平与教学成效,发觉各学科课程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题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个案研究。选取不同课程进行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课堂实例进行个案研究,促使教师在案例研究中研究自己,检讨自己,自觉地调整教学行为。

  4、课题研讨。开展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专题研究,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重视课程与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关注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育,增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

  五、体会交流。教育体会总结法是在不受操纵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依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归纳教育现象,揭露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增进人们由感性熟悉转化为理性熟悉的一种教育科研方式。在课题开展中要求实验教师围绕课题的研究重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对课题研究时期的研究进行反思、总结、提升形成教育科研论文并按期组织交流,使教师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积存的体会能为更多同行所共享,并转变成教师群体的一起财富。

  九、课题研究的估量难点及解决方式

  一、课题研究的估量难点

  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应该为教学目标效劳,不要为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而利用。

  二、解决方法

  充分利用集中学习、课题研讨、网上论坛、体会交流等多种渠道,增强教师信息化应用理念等方面的学习,从思想上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十、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潘亚民(课题负责人)

  赵美珠(实验教师)

  黄顺锋

  (理论指导)

  颜志财(实验教师)

  宋伟强

  (实验指导)

  刘育真(实验教师)

  郑向阳

  (实验指导)

  陈巧燕(实验教师)

  康宝玉(实验教师)

  林文丽(实验教师)

  陈梅花(实验教师)

  康梅香(实验教师)

  王海燕(实验教师)

  康宝花(实验教师)

  董晓萍

  (实验教师)

篇十四: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摘要:

  信息化的目标不能从信息化本身去寻找,而要从达成管理目标去寻找业务导向。从一纵一横两个角度来分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作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

  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建设水平衡量着企业管理工作现代化程度,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因此,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支持企业业务发展规划的要求。我们可以将“战略驱动,信息化的目标不能从信息化本身去寻找,而要从达成管理目标去寻找业务导向。从一纵一横两个角度来分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资源共享”作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

  企业信息化规划要遵循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点:

  (1)信息化规划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到企业各项业务与管理的发展方向,避免陷入脱离企业发展目标只进行盲目建设的困境。只有与企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

  (2)注意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信息化规划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局面。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确保实现既定目标和满足未来5年左右业务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可盲目地追求最新技术,增加项目的实施风险。

  (3)统筹兼顾信息共享与数据安全。在规划的制定中,一定要坚持信息共享的原则,避免出现信息孤岛。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注意信息的安全问题。做到二者之间的有效平衡。

  (4)信息化规划必须全面细致,合理指导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4信息化规划的方法

  信息化规划需要以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各部门的业务需求为基础,吸收同类型企业信息化成功的经验,掌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企业信息化的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同时还要提炼出信息化的目标及整体战略,能够全面而系统地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做好铺垫。信息化规划需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调研工作。前期调研工作包括对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形式等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这是信息化规划的前提。因而。这一步在整个信息化规划制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调研所收集的信息与企

  业实际存在的问题有较大出入。后期的规划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最好进行两轮词研,这样可以有效保证调研信息的准确性。

  (2)信息分析工作。对前期调研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在这些信息中提炼出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模式和关键流程,他们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总体架构、应用系统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战略决定了IT对板块业务的支撑策略。对核心能力建设的支持方式,对战略阶段目标实现的任务与能力要求;管理模式决定了企业内部、业务板块管理层、业务执行层不同的职能配置,进而决定了IT的总体架构(应用范围和部署方式);关键业务流程的分析。将决定相应应用系统模块功能与数据模型。

  (3)业务架构上。将从四大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制造中心、采购中心)及企业职能上进行梳理,纵向分析管控的合适度。是否管得好,是否管得住,是否更好地支持企业战略。同时。还应该以供应链流程为主线,横向分析供应链的效率(时间、质量、成本、客户满意度),明确流程是否以客户为导向。

  (4)应用系统规划。应用系统规划分为应用架构规划和数据架构规划两部分。应用架构(EAA)的目的是建立企业的业务架构与具体的IT应用系统之间的关联。应用架构不是对某个系统的设计或者需求的分析。而是定义企业向业务部门提供的整体的Irr应用系统和功能。这里有4类需求分析,分别为:企业通用需求、共享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数据分离)以及特殊需求。企业通用需求就是所有的业务线有的相同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是部分业务线有的相同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数据分离)是部分业务线有相同的需求,但数据是相互独立的,与前面提到的不同点就在于数据分离;特殊需求即业务线的特殊需求。在此需要根据企业业务架构的“管理积木”,设计企业的信息平台应用架构的“系统积木”。

  数据结构是数据架构规划的基础,定义良好的数据模型可以反映业务模式的本质,确保数据架构为业务需求提供全面、一致、完整的高质量数据。只有理想的架构目标并不能确保数据环境真正得到改善,数据结构本身也需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程度不断调整。

  (5)基础设施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分为网络与硬件两部分。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所有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第一步。只有基础设施建设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了,才能为业务运行提供高质摄的软硬件平台。

  (6)系统实施规划。经过前一个阶段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整理,接下来便是生成系统实施规划。包括应用实施规划、主计划、信息化治理模式、投资规划。系统实施规划就是信息化规划的最终文本文件。

  上面所述即为信息化规划工作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总体框架,接下来的信息化工作便是根据规划的内容进行软硬件的选型和实施。在选型过程中需要明白:企业管理的方式是永远可以进步和提高的,这意味着企业信息化也是没有终点。企业的内外部因素都会有一些不可预测的变化。这也会促使一些信息化系统的软硬件选型做出相应的变动。

推荐访问: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指导思想 课题研究 理论基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