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乡村理财小组乡村振兴12篇

发布时间:2022-11-13 19:20:05 来源:网友投稿

乡村理财小组乡村振兴12篇乡村理财小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需求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农村融资需求呈现大额化、长期化、多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理财小组乡村振兴12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理财小组乡村振兴12篇

篇一:乡村理财小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需求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农村融资需求呈现大额化、长期化、多元化、智慧化的特征。与此相比较,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小、散、弱问题突出,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供给不足,产品与渠道单一,科技支撑落后,监管手段不足,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为此,要坚持市场化的导向,推进农村新一轮金融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差异化监管体系,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

  标签: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新一轮金融创新;差异化监管

  2006年,我国银监会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推动设立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加快推进农信社向农商行转变,拉开了农村金融创新的序幕。根据银保监会统计,截至2017年年末,我国村镇银行达到1601家,农村商业银行1262家,农村合作银行33家,农村信用社965家,基本形成了多层次、覆盖较广的农村金融体系。①然而,目前的现实是,无论是村镇银行还是农村商业银行,均存在着小、散、弱的问题,业务发展存在着重大障碍,步履维艰,前景暗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村金融供给结构性问题更加凸显。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烈呼唤农村新一轮的金融创新。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经营方式加速转变,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营的主要力量。与传统的小农经济相比较,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均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经济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显著提高,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征。

  1.农村经营主体融资额度需求更大

  农村的金融需求主要表现为农业、农村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农业的经营主体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正在成长壮大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相对于传统农户,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大,资金需求规模相对较大,如前期土地流转费用、建造标准化棚舍等资金投入以及引进应用先进农业科技的前期投入等。相应地,其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大额度的资金融通。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也将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农村地区从事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休闲观光及提供配套服务的主体越来越多,其对融资需求的额度也会越来越高。额度较大的融资需求只能由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提供,农村融资需求的大额化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农

篇二:乡村理财小组乡村振兴

  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困难和建议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困难:

  (一)农民文化水平低

  金融知识下乡涉及到金融领域的诸多专业词汇及新概念,对于文化水平低下的人来说难以理解和接受,这就对金融知识下乡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加大了服务人员的工作量。

  (二)宣传力度不够

  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科学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宣传方式,只能通过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传统的“印刷传单”、“播放教育宣传片”等方式进行宣传,这种宣传方式耗费人工多、花费时间长,且效率低下、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在科学技术水平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玩忽职守,拒绝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不愿意创新宣传方式,只有在顺应国家政策或“宣传周”、“宣传月”时才会进行金融知识咨询和宣传工作,且这种工作仅仅局限于表面、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帮助人们完成金融知识的学习。

  (三)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目前,多层次、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主要是由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组成。在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过程当中,这些金融机构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改善了农村金融机构缺失的局面,更加激活了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但是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尚不完善:

  1、“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顺应“三农”政策要求,发展农业所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但融资渠道仅仅局限在银行信贷,渠道单一狭窄;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的小微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理想,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就格外谨慎,以避免因中小企业破产而形成的不良资产。

  2、金融服务体系落后。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济社会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种类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但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还是以传统的银行信贷为主,金融产品种类单调,无法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这些行业受气候和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

  3、政策性银行获取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政策性银行只能通过定向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方式进行筹资,筹资渠道单一,银行自主筹资能力较差,没有形成完善的筹资机制,银行资金不足,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政策性银行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

  4、金融服务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对接力度不够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也更加倾向于多元化发展,产业兴旺主要定位于农业,同时要依托农业来发展二三产业,对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然而,农村资金总体状况呈“非农化”趋势,资金从县域农村倒流到大中城市,加速了农村资金“脱农”进程,农村地区资金需求无法得到充足保障,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

  5、基础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银行卡使用不便。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较少,每个机构的服务覆盖面较广,这就会导致部分村民到银行的路程较远,获得金融服务不便;另一方面,在经济落后地区,很多商户没有柜员机,不能使用银行卡,村民购物时只能使用现金,十分不便。

  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议

  1、推进金融知识下乡、驻乡工作

  金融知识下乡是向农村地区传播金融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金融知识下乡有利于提高农民对金融行业的认识、有利于国家惠农政策的施行。因此,要在农村全面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农民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主要途径有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金融机构召开讲座等形式。

  金融知识下乡是一种短期、临时性的服务方式,要想使金融知识真正走进农村,真正使金融知识得到全面普及,需要由金融知识“下乡”改进为金融知识“驻乡”,选派专业合适的金融从业人员长期驻乡,不仅有利于农民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专业人员指导农民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当中,让金融知识真正扎根于农民的生活当中。主要途径有建立金融知识驻乡点、培养农村金融知识“领头羊”等形式。

  2、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

  (1)说农民“听得懂”的话。由于农村农民文化水平不高,金融行业的许多专业词汇不能被他们理解,如他们只能够听懂“储蓄卡”、“银行卡”,而无法理解“借记卡”、“贷记卡”的含义,这就需要金融从业人员换位思考,将专业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白话。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农民真正学习到金融知识,才能让金融知识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

  (2)开展特色宣传。目前,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形式单一,多通过低效的传单、讲座等方法来实现,无法真正做到金融知识的有效传播。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金融从业人员和当地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以宣传,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习金融知识,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知识普及面也更加广泛;另一方面,在一些偏远、无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地区,可以通过其它特色宣传,如“一对一金融指导”等方式,使金融知识走进家家户户。

  (3)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政府应当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制定激励措施,保证惠农服务资金充足。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搭建农民、企业、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平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政府应深入研究农村产业产权结构,降低农业贷款利息,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流动,避免出现“脱农”现象,对财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把每一笔钱用在刀刃上。

  3、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

  (1)建立健全农村保险机构和完善农村贷款担保体系。针对农村地区产业缺乏抵押物的特点,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开展农村地区抵押担保的新方法;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策的作用,建立激励机制,拓宽农村地区融资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在农业、农村的投入;推进金融机构的改革,发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足度。

  (2)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农业政策性银行在农村金融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政府的银行、支农的银行、补短板的银行,农发行应致力于提高“三农”、贫困地区、小微企业等贫困弱势群体的金融可得性和满意度,其应积极顺应国家惠农政策,充分研究农村地区金融状况,引导其它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做好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积极拓展间接贷款业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

  4、加快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

  (1)增加银行网点数量,拓宽网点总覆盖面。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金融机构网点在农村地区的布局,更好地满足农民和企业的需求。

  (2)加快网络服务系统建设。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网络上开发服务、咨询平台,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保证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5、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类型

  农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对金融产品的创新,目前,中国农村金融产品类型较少,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三农”政策的推广实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金融产品应该及时、准确地与经济发展相配合。一方面,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的可支配财政资源,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投资者会根据经济的发展情况对金融产品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有利于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这就要求各类金融机构深入研究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农村地区金融规律,提升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质量,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6、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1)完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中国农村地区诚信教育工作落后且农村社会征信系统和征信业的发展缓慢,这是造成农村地区“融資难、贷款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农民诚信意识的培养,广泛开展信用评级,建立健全信用数据体系,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2)完善农村金融法律。中国农村地区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政府执法力度不强,这就让违法人群有了可乘之机。应不断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法律体系,加强政府执法力度,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做到公正司法,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篇三:乡村理财小组乡村振兴

  张晓山:乡村振兴须科学规划

  应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

  张晓山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是我国两大国家战略,两大战略具有基本目标的统一性和战略举措的互补性。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接续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我国高质量稳定脱贫的重要路径,更是贫困地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已经完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经起步之际,迫切需要科学规划。

  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不搞人为的村庄合并

  中国目前大约有32900多个乡镇、58.6万个行政村、270多万个自然村,在乡镇和村落中生活着6亿多农夫群众。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一部分村庄必定消亡,他们或者与其他村庄合并,或者成为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区;一部分村庄的消亡与乡村的衰败是两个概念。保留下来的村庄有的会合并,成为中心村、小城镇。这些村庄集镇将是乡村振兴的载体和平台。

  国务院2014年在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状况的报告中指出,部分地区村庄建设脱离农村实际,简洁照搬城镇模式,搞大拆大建、赶农夫上楼、去农村化,破坏了农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文化特色。

  前些年,一些地区通过村庄整治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转变了农村脏乱差的局面,有助于改善公共资源投入规模不经济的状况,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农夫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在较短时间内有了明显改善。在实行政府相关部门提出的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政策时,通过集中居住,宅基地复垦所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也成为地方政府的珍贵资源,缓解了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所需土地与保护基本农田之间的矛盾。但这种空间布局的巨大变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一)多村合并有可能走入圈地造城、赶农夫上楼的误区

  由政府主导的多村合并往往节省出的土地最多,最受地方政府推崇,但这就必定是整村搬迁,在详细实施时往往采取定指标、下任务、搞运动的方式进行,可能走入圈地造城、赶农夫上楼的误区。农夫的知情及参与具有促进村庄整治顺当开展的功能。但在政府及村干部主导、自上而下决策和推动的村庄整治中,农夫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了,从而影响了

  村庄整治的顺当推进。

  (二)集中上楼后居住成本加大、务农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的便利性降低

  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的调查,集中居住的家庭开支的增加主要由水电气、物业管理费用等的增加和食品开支增加两大因素造成。农夫食品开支增加与蔬菜、鸡蛋等日常消费品的完全商品化有直接关系。集中居住对农户波及的远不止这些。集中居住对专业养殖大户养殖收入的影响很大,而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养殖农户的冲击更为巨大,甚至是毁灭性的。小规模兼业农户在中国将长期存在,妇女及老人可能是这部分农户的主体,对这部分边缘性的小农,集中上楼居住后无疑是居住成本上升、收入下降,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下降。村庄整治后,较多的新型社区没有支配置放农具以及粮食晾晒的场所,在集中居住的调查农户中,更大地降低了进社区农夫从事农业生产的便利性,导致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

  (三)多村合并、集中居住的模式使原有的乡村治理机制面临挑战

  一些试点地区提到“新型农村社区打破了村与村、组与组、宗族与宗族的传统居住习惯”,提倡建立“广入住,大融合,谋

  发展,促和谐”的新体制。一些地区倡导把城市的社会治理结构移植到农村地区。在农村的要素重新配置、空间布局大调整时,是借鉴和有条件地保留原有的制度遗产,还是另起炉灶?毕竟哪一种思路和做法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有利于保障农夫的权益和增进农夫的福祉?

  什么是原有的制度遗产?几千年的村落文化、农耕文明、熟人社会、家族宗族关系的维系基础以及近几十年来农村的治理结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党支部、村民小组、村务公开、村民理财小组、村民议事会等。这些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配,都可以算作制度遗产。保留或扬弃他们的利弊得失,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村庄整治是触动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革,是农村空间布局的重新调整

  农夫现在已经高度分化成为不同的群体,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夫与以农业就业为主的农夫,对生活条件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农村开展各项工作,要考虑不同群体的最大公约数,不仅要体现多数人的意愿,也要充分考虑少数人的特别状况和合理要求。要考虑经济社会地位不同的农夫群体在大的社会变迁进程中的损与益。让农夫迁离世代居住的家园和转变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必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敬重农夫的意愿,不能剥夺农夫作

  为用益物权人对承包地和宅基地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违背农夫意愿搞大拆大建。集中上楼居住既不适合于专业农户,也不适于小规模兼业农户。农夫的居住方式是由其生产方式所打算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分散居住在地域内符合务农劳动者的生产方式和生活需求。

  中国农村具有高度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同;城中村、边远山村和农区村庄不同。如何在建设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的进程中进一步落实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动身,不搞一刀切?什么是现代化的农村?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城市,还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些问题应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的母体基因在乡村。要彰显地方特色,将农耕文明的精华与现代文明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注意将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结合在一起,在原生态村庄嫁接现代文明,使现代化的中国村庄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符号。

  近期重点应是探索和构建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目前,工作的重点应是探索和构建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各地区在渐渐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确立本地区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而从地理空间上编制乡村规划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一)防止乡村振兴规划一哄而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8年5月31日召开会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抓紧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要科学规划、注意质量、稳步推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广阔农夫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仅在中央层面,X省、X省、X省、X省等省也在抓紧出台各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同志在解读《规划》时表示,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并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防止出现一哄而上、急于求成、大轰大鸣的状况。

  201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

  要的工作是建立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但有的地方本末倒置,从省到市、县、乡镇,一直到村,层层布置搞规划设计。一些地方把城市规划照搬到农村规划中,将乡村振兴单纯理解为规划,出现将乡村规划工程化和技术化的倾向。《规划》提出:“强化县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引导约束作用,科学支配县域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和村庄整治,推动村庄规划管理全掩盖。”并没有规定完成规划编制的详细时间。很多领导和专家也强调,规划体系的形成要防止出现一哄而上、急于求成、大轰大鸣的状况,防止乡村振兴出现技术化、工程化的倾向。

  (二)村庄整治的整体规划还有待完善

  规划是保障土地整治健康有序推进、合理支配土地整治项目和资金的基本依据。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作用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尽管被调查点都制定了农村社区在内的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但规划本身存在着稳定性差、要求偏高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村庄整治的顺当推进。

  一是规划的目标要求偏高、进度偏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是一个自然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政府设立建设推进速度是应当的,但所确定的目标不宜过高。否则,就会造成基础设施的跟进困难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农夫参与拆旧建新的积极性。二是规划

  缺乏严肃性和可持续性,如有的省的村庄布局规划就经历了3次调整。三是规划的设计缺乏敏捷性。调查发觉,多数社区的建筑格局、样式和房屋面积都是由在业内享有一定名气的专业设计单位所设计的。一些社区在新居的修建上,各户不论人口多少,其宅基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没有差异,建筑样式也完全统一。但是,由于各户之间的人口数量存在着差异性,在家庭人口数量相等的状况下,各家人口的内部结构及其就业和居住的常住地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经济分化的背景下,各户之间的经济条件又各不相同。这种差异会形成农户之间对新居面积需求的差异。

  通过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落实规划和用途管制?政府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有所作为、加强监管。同时落实规划和用途管制要从政府主导转为群众参与。规划的目的就是满意老百姓的根本需求,符合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合理期盼,老百姓应当有知情权和参与权。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同时要防止部门既得利益把规划变成设租寻租的手段,这又涉及到政府将来深化改革要做什么的问题。政府的深化改革不是强化相关政府部门的利益,而是要消退既得利益的藩篱,使规划更好地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更好地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最终真正能使广阔人民获益。

  《规划》将村庄分为四类: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及搬迁撤并类。应依据四类村庄的不同特点,在乡村振兴

  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的大框架下,因地制宜地确立各类村庄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选取少数的试点来做规划,严格根据程序,充分敬重村民意愿,依法编制、报审、获批后再执行,之后再将成功的经验逐步推开。而不是一哄而起,全面铺开编制地理空间上的乡村规划,这样只会劳民伤财,甚至对原有的村庄起到破坏作用。

  依据农夫需求来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短板

  假如说国民收入初次安排时要注意效率,那么在国民收入再安排时就要注意公正和正义。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消退城乡社会事业二元结构上的调整功能,担当起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主体责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短板,创造一个有利于农夫增收、农村发展的居住环境。

  依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在农村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方面,有2265万个农村住户反映猎取饮用水存在困难,仅有24.5%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仅有15.8%的村实行了垃圾的集中处理,20.6%的村实施了厕所改造。基础教育的设施仍旧不足,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比重不到1/3。基本医疗服务设施不足,有26%的村没有卫生室。

  现阶段,我国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最直观的体现是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与城市差距大,如厕难、环境脏、村容差等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也是当前推进乡村建设的主要抓手。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从农村实际动身,重点做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当前,由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牵头,各省份快速开展整治行动,各地正全力实施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推进“厕所革命”等重点工作,整治行动开局良好、成效初显,不少地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引领,先易后难、以点带面、统筹推进。产生了一些典型性、示范性的做法,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中央依据农村形势的发展和农夫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作出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具有一定前瞻性和自上而下贯彻的特性,但各地状况千差万别,各地农夫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他们对政策措施的详细实施重点和步骤最有发言权。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地方各级政府对资金与资源利用的优先序与老百姓心目中的优先序有时并不契合。只有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资源和资金的利用真正让老百姓说了算,老百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资金投入的效应才能真正体现。

  《规划》指出,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意规划先行、因势利导,分类施策、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丰富多彩。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久久为功,扎实推进”。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原则之一,必需精确把握,真正落实。

  (11

篇四:乡村理财小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财务管理

  作者:陈国东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2020年第13期

  陈国东

  我国政府为了保证农民的生活水平可以不断提升,其制定并实行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经济财务管理能力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乡村的发展。因此,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实际内容针对性的进行改革,以此提升其经济财务的管理能力,促进乡村发展。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作用

  为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进行,保证乡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工作人员应当对农村现有的经济产业进行财务管理。农村中的生产经营活动较为广泛,但是这些生产经营活动却始终缺乏正确的管理方法,所以在部分地区会出现农村经济水平较弱,人民经济水平不高等情况,因此,工作人员通过财务管理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财务人员通过进行成本预算、资金审核等财务管理的方法,为农民进行了科学规范的指导,从而准确的找出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进而进行协调发展、产业合作等财务管理,规范了乡村经济产业的经营活动,推动乡村规范化发展。同时,农村的一些经济项目会涉及到政府投资拨款、农业银行贷款、金融风险投资等各种资金活动,这些资金的募集、使用、收获、补偿、收益、分配等环节都需要工作人员进行财务管理,以保证资金应用的准确性与公正性,降低投资的风险。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

  1、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政府想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先要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农村经济财务管理制度,以此来逐渐推进农村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政府的决策部门应当根据当地乡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制度,调查乡村中的各种经济活动,并对报销、核销等方式进行规范化约束,保证之后的工作可以有序进行。同时,工作人员还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监督制度,乡村中的财务管理会涉及很多的经济因素,工作人员需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措施,从最大程度上来管理资金的流通,并且找出最适合的内部人员进入到工作中,使财务的管理工作可以井然有序的落地实施,从最大程度上确保农村的资金安全,避免资金出现流失。例如,2018年,洛南县政府为了解决当地乡村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其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开支费用的标准、财务审批、签批数额限制等。并在五龙村、乱石坪村、陈台村、杨树沟村等10多个村庄中将一些懂业务、公平公正、敢于坚持的村民代表集中,并组建成农村理财小组来进行财务监督,村支部书记来担任管理者,从而确保理财活动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2、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

  在乡村中,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为人民,人们的综合素养决定了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财务人员应当拥有良好的综合素养。为了提高财务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政府应当建立出完善的奖惩条例,以此保证财务人员可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与作用,为人们群众提供更优秀的服务。例如,2018年,在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当地的县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农村的财务管理水平,其树立了“用制度来约束,用奖惩来规范”的指导思想,其在当地的各个乡村中建立奖惩制度,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成立专项审核小组,以半年为一次评判标准,对前进村、南阳村、段村、东升村等各个村庄进行评价,根据这些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评价财务人员的工作绩效,以此提升了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端正其工作态度。

  3、优化财务管理模式

  在部分农村中,财务管理工作始终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其财务管理的模式较为单一,因此工作效率无法提高,最后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果。因此,工作人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现有的管理模式:

  第一,建立会议报告管理模式。工作人员要将各个乡村的财务人员集中在一起开展“农村经济座谈会”,用会议报告的方式对各个乡村中的财务问题进行分析,经过集中讨论来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解决财务管理的各种问题。

  第二,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应当进行集中培训。部分农村的财务管理人员可能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并且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所以在工作中会出现问题。所以,工作人员可以使用专家座谈会或财务人员交流会等方式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使其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从而促进乡村振兴。

  4、完善财务审批程序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各地政府在乡村建设中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因此,财务人员需要保确保农村经济的财务正常,实行财务公开与财务透明,从而对农村的各个经济项目进行预测与监督,减少农村经济中的风险。所以,财务人员应当对乡村财务进行严格审批,避免资金动向的泄露,保证资金安全。例如,2019年,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的工作人员为了保证财务透明,其将当地各个乡村的财务人员聚集在一起开展了财务审批程序的培训会,要求“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作业的过程中,遇到审批工作时应当确保前后所有的顺序完整,核实各单位盖章。”同时要求财务人员在进行工作时要对每一笔资金的使用状态、资金流向、使用意图做出标识,以此保证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并设立了紧急预警模式,保当发现审批项目出现错误时,财务人员会立刻停止审批并进行上报,以此保证资金的安全。

  (作者单位:125321辽宁省建昌县喇嘛洞镇农牧业技术推广和经济经营管理站)

篇五:乡村理财小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下的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创新-经济学论文-经济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凭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发展水平突飞猛进,农村经济的财务管理也随之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原来的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急需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更加有效的管理方法。本文探讨了财务管理在农村经济管理中的内容和现状,并为农村财务管理的创新之路提出建议,希望对农村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所助力。

  1新时期农村财务管理的内容

  关键词:财务管理;创新;农村;经济管理

  村级财务管理是管好用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依法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我国目前的新形势下,做好村(居)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力保障。这就需要我们对其现行的财务管理内容进行梳理和优化。首先,需要拓宽视野,对产业的实际情况形成具体认识。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需要来自政府层面的扶持,随着更多惠农政策的落实,涉农资金进一步增加,相关干部需要对政府扶持性项目及专项基础项目以国际化视野高度重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解决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避免资金流失。这样也有助于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稳定。其次,需要将财务管理置于农村经济领域发展的核心地位,保证农村经济的良性运作。近年来,我国对于新型农村建设推行了一系列措施,逐渐完善了农村的财务管理体系。而当前随着城镇化步伐建设加快,农村财务管理也需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体系进行细化和完善,相关财务人员也必须转变工作观念与方法,使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最后,在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抓住机会、迎接挑战。目前农村正不断缩小与城市的差距,城中村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为了使新农村的经济力量进一步得到提高,需要感知风向,抓住为时代为新农村提供的机遇,群策群力形成优质策略,勇于面对挑战,推动村镇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比如,城郊结合部的村(居)可通过贷款项目获得筹资,鼓励群众尝试新兴资源和创新技术,为农村带来更多地经济效益。

  现在,虽然农村资金管理大多采用村财乡管模式,但在当前的农2.1农村资金管理混乱现象仍然存在

  2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村财务管理过程中,有的地方资金管理混乱的局面仍然存在。比如个别地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透明度不高,理财积极性不高,财务问题仍然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会计账目不清,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审计监督形同虚设。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农村的财务资金管理机制存在一定的漏洞,加上理财小组责任心不强,有法不依,有规不遵,很可能导致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出现资金浪费问题,甚至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可能会利用其中漏洞为自身谋取私利。这些都对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也有损于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农村普遍存在资金保障机制严重缺乏的问题,这将是财务管2.2农村缺乏资金保障机制

  理工作推行当中的一个重大隐患。农村资金保障机制缺乏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一,目前农村财务人员水平整体与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财务人员工作水平偏低,对经济管理的效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二,农村工作细碎复杂,为减少开支,而村级工作人员人手短缺,导致财务工作人员不仅干财务工作,还经常身兼村内其他职务,从而使得这一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其三,农村中部分村干部的三风问题仍然存在,此类村干部造成的不良作风会使农村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感逐渐丧失,在一定程度上对村中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不利影响,也间接影响了农村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平稳有序地进行。

  2.3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公开性

  财务管理工作并非全透明的,这也是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受到影响的因素之一。财务工作的过程有一定的私密性,财务处理也有一定的复杂性,广大农村群众难以对农村的财务状况、资金流向等全面了解。尽管国家出台了农村财务管理财务公开制度,但这一制度在部分地区流于形式。公开制度的不规范、不统一、不及时,使得监督机制流于形式,降低了信息透明度,也不利于广大农民群众对于财务管理的监督。同时,部分农村地区即使做到了财务管理信息公开,但也存在避重就轻的现状,使村民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资金、土地征用补偿费、农业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村级债权债务情况、土地征用补偿费及分配情况等财务相关数据的实质性了解不足,不能起到切实地监督作用。

  3.1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制度保障

  3农村经济管理中财务管理创新的措施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政策环境瞬息万变,我国的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也随之涌现出来。针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各级政府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应对,根据农村的实际发展特点积极、科学、合理的制定适宜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第一,探索建立适合的财务公开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及时纠正和堵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漏洞。第二,对从事村内财务人员推行聘任上岗制度。村内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并且建立定期培训制度,让他们及时了解最新的财经纪律,提高从事财会工作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让专业人来干专业事。第三,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度试点。实行委托代理,必须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

  权利,必须保持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确保财务审批权及经济活动监督权由村组织行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制定管理制度时必须以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对农村当前财务管理情况达成全面地了解,并与利益相关的农民群众进行沟通、积极听取建议,才能既确保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岗位职责有效落实,又能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稳步提升。

  3.2创新监督手段,改革农村财务公开机制

  首先,可按县(市)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部门的要求,由镇(街道)经管部门牵头,建立健全本地区的审计监督制度,开展财务定期或不定期核查,通过核查对村级财务收支状况进行了解和检查、对取得财政资金的项目真实、合法、效益、对土地及集体资产的承包租赁情况进行监督。其次,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和

  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加大村(居)民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力度,对村(居)民反映度较高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负担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对村级财务进行公开核查。再次,持续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的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对村级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实际进行专项审计,对审计核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坚决打击。最后,落实财会人员岗位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制度。对于从事村内财务工作的相关人员,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从制度权限层面预防谋私行为。保持会计队伍的稳定性,对出现的财务漏洞能够追责到人,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同时对相关工作人员实行绩效考评制度,公正合理评价工作水平,根据成绩纳入绩效工资,提高财务人员的从业素质,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运行,以使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着力打造系统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推动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向现代化方向进行转型。

  当下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化的推行使得财务管理3.3创新工作形式,推进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工作更加便捷高效。乡镇政府应该准确认识到信息化变革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着力推进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应从软件与硬件双管齐下,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有效强化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可针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完善账务处理系统、一折通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等各项内容,确保信息化系统的完善,为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农村干部、群众也应转变思想态度,不断学习提高,迎接新鲜事物,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等信息化技术,使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得到充分提升。

  4结语

  财务管理作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处于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本文在现有的农村经济的基础之上,尝试寻求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更佳方法,为

  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微薄的建议和意见。在农村财务创新管理的过程中,要创设思想上、观念上、制度上三位一体的创新性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农村财务管理创新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的一步。

  [1]王欣忠.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创新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参考文献

  刊),2019(11).

  [2]邓静.新形势下农村经济财务管理的策略研究[J].吉林农业,2019(22).

  [3]邹绍文.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9(10).

  [4]刘丽.农村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管理创新探讨[J].农业工程技术,2019(08).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篇六:乡村理财小组乡村振兴

  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在很长时期内是应国家总体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向城市及工业输送资源的目的而发展的,农村金融产品供给欠缺,其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具有短期性和粗放性特征,影响环境质量,恶化的环境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本文便以此为背景探讨绿色金融推进乡村振兴相关建议。

  关键字:绿色金融

  乡村振兴

  碳排放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其总要求,提出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其中绿色发展极为亮眼。绿色发展关系千秋万代,长期以来忽视生态环境质量,“唯GDP”的发展观所带来的代价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人们的普遍认知,在乡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重客观规律,谋求绿色发展。而农村金融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也应在支持农村绿色发展上发挥作用。农村金融是农村居民为满足生产、消费和投资的需要而进行的资金借贷活动的总称,包括金融机构提供的正规金融服务和民间金融。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包括规模和效率两方面,金融发展规模指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和规模的大小,金融发展效率指金融部门的投入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之间的关系,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不得不面对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尤其是绿色金融供给乏力的现实。

  一、农村地区金融产品供给相对欠缺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储蓄率高,但存在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金融漏出现象,这从农村存款余额逐年增长,而存贷比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便可见一斑,这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缺少金融助力,而农村地区现有阶段的发展多为粗放型,亟待产业转型升级,但农村地区的绿色发展更是缺少金融支持。由于传统的消费观和投资观、不健全的福利制度、极度缺乏的金融产品供给,我国农村居民习惯将大部分收入存入银行,根据西方一些学者的观点,高储蓄率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问题便是出在贷款余额上,即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产品供给相对欠缺这背后有极深刻的原因:

  首先,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并非出自其自身发展的需求,发展动因更多的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下使农村将自己的资源及剩余输送到城市和工业中去,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并未显著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应有的作用;其次,农业信贷补贴理论认为,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易受天灾影响,不确定性较大,农村居民收入较低且不稳定、收入渠道单一,因此以农民、农业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产品供给相对欠缺,不利于进一步发展。第三,我国农村土地分散经营、效率低,要素市场不健全,尤其土地产权制度不完善,缺少抵押品、各项抵押品评估难;再加上农村居民风险预防意识和投资意识欠缺,农村地区征信档案不完善等因素,为涉农贷款的发放增添阻力。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性、盈利性的考量,一般不愿意向农民或涉农企业贷款,这进一步限制农村投资,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后,绿色经营的涉农企业融资更难,这是因为我国当前不只农村地区、甚至全国范围的绿色金融都处于起步阶段,2016年才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在浙江、新疆等五省(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全国范围内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不足,金融创新乏力,碳市场建设亦刚刚起步,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尚未健全,绿色标准界定仍不完善,相关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也不足。

  金融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至关重要,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和我国三大攻坚战的最终胜利。因此应采取相关措施支持乡村振兴,走绿色发展道路。

  二、支持农村地区绿色发展的建议

  第一,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和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仍有一些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或者生态环境恶劣,阻碍经济发展,应加快水、电、桥、路、网的铺设,植树造林,实施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改善农村的生存生活环境。我国的“电商扶贫”已取得较大成效,应继续深化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的东风,挖掘自身传统文化习俗、农产品、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开辟新型乡村发展道路。至于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则不只是农村地区,而是全国范围内加紧顶层设计、以期建立统一的绿色标准、评级机制、排放权分配制度、信息披露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制度,从而为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奠定制度基础。

  第二,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政策规划,支持农村地区绿色发展。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订具体的路线方针,从诸如水环境修复、大气污染治理、土壤生态保护、能源利用等方面落实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工作;规范政府对农村地区投资的审批制度,引入风险评估、可行性分析、专家评议等程序,防止浪费低效,避免“官与民争利”;投入财政资金建立生态监管机制,保障生态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开辟新型乡村发展道路,培育PPP项目、开发农村旅游、特色小镇等。重视居民力量,搭建投诉、举报、建言平台,确保居民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垃圾治理、政府工作人员办事效率等的意见和诉求得到有效反映与妥善处理,同时保护举报人信息,使其无后顾之忧。真正实现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社会公众有效联动,共同为绿色发展助力。

  第三,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品制度改革,明确产权,激活市场。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速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促进土地流转,盘活农村土地,同时应注意坚持耕地红线,严格土地用途并动态监管。

  第四,加快推进立法、严格执法。完善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对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做出具体限制,确保企业达标排放、合规生产有法可依,确保淘汰过剩产能时有法可依;严格执行企业环境准入;加强日常监督和执法检查,对不达标企业依法依规严格处罚、关停,对合规企业建立台账,进行动态管理;严格执行相关环保税法;严厉打击数据“洗绿”、弄虚作假行为,依法追究违法人员责任;还应构建区域合作联动机制,环境保护不是一城一地的事业,而是需要邻近地域的共同努力,应在邻近地区建立项目联合审批制度、共同管理,避免经济主体钻地域管辖权的变化而逃避监管和法律责任的空子。

  最后,运用多种手段增加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尤其是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拓宽融资渠道,使得企业获得充足稳定的资金用于节能降耗、升级改造或转型发展,实现绿色经营。金融机构等主动向农民宣讲金融知识,增强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向其普及保险、理财等金融产品规避风险、保值增值的作用;健全农村信用体系,运用“大数据”等多重手段完善农村征信;推广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经验,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进行金融创新,加大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如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等,将绿色金融纳入到银行等金融机构业绩评价体系和风险评价体系之中,使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应有的作用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GeneM.GrossmanandAlanB.Krueger.EnvironmentalImpactsofaNorthAmerican

  FreeTradeAgreement.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No.3914,1991.2.孔辰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探析[J].财经界,2018(04):96-98.3.安国俊,刘昆.绿色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J].中国金融,2018(10):63-65.4.孔发龙.乡村振兴的金融方案[J].中国金融,2018(11):51-52.

篇七:乡村理财小组乡村振兴

  财商教育普及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探究

  摘要:财商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对财富的创建和认知管理方面的能力,将财商教育从大学提前到中小学,并发展到乡村中小学,对改变广大农村地区目前落后的经济观念,将科学正确的金钱观念和财富认知广泛传播到农村地区,对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和振兴乡村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财商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为研究目标,对该问题展开研究,并为进一步完善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商教育;乡村振兴;中小学财商教育;财商教育机构

  1引言

  要做好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根据相关调查的数据统计,我国仅有8%的人对财商教育方面非常了解,38%的受访者表示仅听说过财商教育,但对该项教育内容并不了解;另外还有40%的受众表示对财商教育了解不全面;14%的人完全没有了解过“财商教育”也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但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超过90%的家长都会非常注重财商方面的教育,为孩子普及培养财富管理意识的平均起步年龄为3岁。但在我国,3岁的孩子大多数是接触不到钱的,乡村地区的孩子更是没有机会接受任何财商教育,导致孩子年龄稍大之后出现了滥用零用钱的情况,具体表现为购买大量的零食、玩具或是把钱大量滥用在各种游戏上。近些年媒体屡见不鲜报道的未成年人打赏、充值乱象,充分体现出我国财商教育的缺失。

  2财商教育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2.1从现状来看,财商教育资源短缺影响了乡村振兴

  我国的财商教育相比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来讲,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跟财商有关的教育,也仅限于高等教育阶段,而且是金融、经济等相关专业才能系统的接受财商方面的教育。但其他非金融经济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仍然没有[2][1]

  建立正确的消费观,近年来媒体曝光的高校大学生透支消费导致被套路贷、或传销组织的欺骗的案例屡见不鲜。笔者分析后认为,造成财商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环境、个人认知差距导致了财商认知方面的巨大缺失,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如是,城乡存在的差距如是。巨大的认知和观念差距,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乡村振兴由此受限。

  2.2从长远来看,财商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我国的经济开始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过渡到信息化社会,并逐步向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奋斗。但要实现共同富裕,也要建立在全民财富观念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我国虽然近年来在经济上取得了不小的发展成就,但是城乡差距依然非常明显,究其根源仍然是在财商认知和观念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导致。因此普及财商教育对于振兴乡村意义重大且深远,也可以说,财商教育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基础。

  3当前农村中小学财商教育现状

  笔者在此次研究中,通过对H县某村初中七、八年级各选取一个班级发放问卷来了解当地中小学财商教育的情况,实发67份问卷,回收67份问卷。参与调查的七年级学生31人、八年级学生36人;男生31人,女生36人;住校生52人,走读生15人。由调查数据显示,在积累财富方面,78.8%的学生倾向于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取更高的薪资待遇积累财富;40.3%的学生则认为节俭和合理规划能够积累财富;28.4%的学生选择勤工俭学的方式希望能够积累更多财富;25.4%的孩子倾向于创业。当被问到如何处理自己的压岁钱和零用钱时,48.5%的学生表示会自己存起来或交给家长存起来,选择存入银行的仅占4.5%。上述数据虽然能够看出农村孩子在对待金钱和财富方面较为理性,也有储蓄意识,但理财方面仍较为欠缺,财商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比于城市孩子有较多机会接触财商方面的知识,乡村地区中小学生接触相关知识的渠道相对较少,加上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文化水平也较低或是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且我国中小学并未开设相关课程,学生仅能在社会课上学[3]

  到一些皮毛,这些对于财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调查中,31.3%的受访孩子也仅能说出一两种财富的升值方式,余下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如何能够让财富升值。

  4加快乡村财商教育普及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

  4.1在中小学广泛开展财商教育,打好财商教育普及的基础

  首先,学校应该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或是对社会课教材进行改良,并引入专业知识,并聘请专业人士作为讲师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另外在教学模式方面要注重灵活性和趣味性,将知识深入浅出的传达给学生,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更好的为学生普及财商专业知识。为了引起家长的重视,将财商课程引入学生考评系统。定期测试,能够让教师更好的发现教学中的漏洞,及时补足。

  4.2通过宣传推广,提升乡村民众对财商教育的重视度

  加大宣传力度,乡村地区的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善用互联网、自媒体等多种平台,与此同时加强与振兴团队以及各金融机构的合作和联系,全方位普及和宣传财商知识,另外可以组织对相关知识感兴趣的中小学生集中进行科普教育,再由这些孩子作为传播者,可以知识竞赛的形式,为积极参与的孩子授予宣传大使荣誉称号,鼓励这些孩子配合在校园中进行的财商教育的宣传活动,普及财商知识。另外可以邀请成功人士进行公益公开课的讲授,为乡村的财商普及进行宣传。另外也可以跟周边各大高校的经济和金融专业开展合作,联合高校进行财商知识下乡公益科普活动,即满足了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也起到了财商教育的宣传作用。

  4.3财商教育机构要大力参与,为乡村财商教育提供支持

  另外,当地政府还可以跟一些成功企业、以及专业的教育机构进行合作,作为提升国民财商素养的执行者,相关的教育机构要做好系统的教育规划,成功企业也要带着自身的成功经验下乡,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例逐步转变乡村地区落后的财商理念,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另外,教育机构也可以充分挖掘乡村地区的潜在教学市场,通过与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通力合作,加强财商教育在乡村的普及,也可以适当在各中小学开展财商教育进校园的公益课程,通过财商教育帮助

  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助力财商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机构还可以跟校方达成一定程度的合作,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各中小学,为中小学提供财商教育。

  结语

  对财富的获取和创造观念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偏远乡村地区之所以贫穷落后,关键还是在于财富观念的落后。财富观念越先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在国家大力振兴乡村的当下,给予了乡村地区很多优惠政策,帮助乡村振兴,但如何保障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能够顺利实行除了相关部门的执行力,更多的还是在于乡村财富观念的转变。在乡村地区普及财商教育,对于改善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乡村地区理财意识和致富意识都有非常深远的作用。加强财商教育的普及,将财商教育引入基础教育中,让财商教育从娃娃抓起,能够给乡村地区的孩子打下良好的财商教育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国家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对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意义也非常深远。

  参考文献

  [1]宁柏慧,李晗旭,张珂嘉..财商教育普及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探究[J].中国市场.2020(32):28-29.

  [2]李航宇.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居民的“财商培养”研究[J].商展经济.2022(01):95-97.

  [3]陈友兵.中学生财商教育的调查研究[J].教育.2019(09):36.

篇八:乡村理财小组乡村振兴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银行农信机构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调研]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

  银行农信机构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调研

  一、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现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金融兴,则经济兴。在中央连续多年聚焦“三农”,发布一号文件以来,金融在政策引导下对三农经济进行了有效支持,在三农领域进行了大胆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亦存在短板不足:

  (一)银行网点不断增加,但尚未达到全覆盖

  目前,农村地区银行网点和助农取款服务点数量分别达到12.66万及86.49万个(数据来自全球经济数据网站),对行政村覆盖率超过90%,金融全覆盖进度大幅提升。但整体来看,金融网点覆盖密度不够高,农村交易结算仍以现金为主。近几年,互联网及移动支付等方式在农村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适用对象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人群,普及率不高,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居民难以享受服务。

  (二)涉农信贷连续增长,但缺口依然不足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xx)》现实,自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361.7%,9年间平均年增速为18.8%,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增加至20XX年末的28.2万亿(预计20xx、20xx年继续增长)。但这一规模仍然1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需求,调查发现,至少30%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仍难以获得贷款,缺口较大。这一缺口的填补,需要的不仅仅是各金融机构加大放款力度,更重要的在于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三)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多样化,但风险管控难度增大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农村地区大范围布局,城市文化与农村传统思维不断碰撞,以此为基础突破传统金融,兴起了电商金融、农村P2P、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消费金融、公益理财助农等众多互联网模式,成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有效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数字时代的信息交流超越了行业和领域界限,让金融与非金融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也让金融知识匮乏、风险识别能力不高的低收入群体特别是三农群体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二、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信机构的优势与机遇

  农信机构始终坚守立足“三农”、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熟悉农村的现状、农业的特点、农民的需求,是金融业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信机构持续做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具有先天优势,也面临历史发展机遇。

  (一)国家顶层惠农政策引领

  十九大再次明确了国家对三农基础性地位的肯定和重视,从中央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核心落脚点是促进城乡资本流动、要素流动,最终实现全面小康。在顶层政策引领下,工商资本集群下乡、土地规模流转经营、农民财产收入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将成为新时代下“三农”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由此形成新的资金来源、实体来源,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目标客源。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二)多年根植农村形成的客户基础

  截至20xx年末,全省农信资产总额达到XX万亿元,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XXX%,涉农贷款余额XX万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XXX亿元,涉农贷款余额、扶贫小额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XX%和XX%,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三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省机构网点最多、业务规模最大、服务“三农”和普惠金融领域贡献最为突出等基础优势。

  (三)差别的监管调控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充实了资金支持

  宏观调控日渐精细和精准,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差异化货币政策已迈出实质性步伐,三农金融债、支农再贷款、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定向降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差别监管动作已全面落地,愈发强化且鲜明的监管引导将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注入更多支持。

  (四)强力的产权改革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拓了创新路径

  十九大提出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至2058年。长期性和稳定性使得农村土地的含金量大幅提升,在“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引领下,农村产权的交易、抵押、担保功能将被有效激活,从而改变过去农村地区缺乏抵押物的传统格局,提升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大大丰富农村地区融资方式、对象和渠道,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提供创新抓手和途径。

  (五)日趋健全的财政支持机制为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了风险保障

  财政政策对三农金融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直接资金3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投入和间接补贴引导双轨并行。预期未来三农业务的多方风险分担机制将更为健全,为农信机构回归本源、持续服务三农发展强化稳健性。

  三、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角色定位

  农信机构因农而生、因农而长,努力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服务,既是强化“四个意识”、履行政治使命的重要要求,也是把握历史机遇、迎合形势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强化市场优势、助推改革转型的重要选择,要着力扮演好五个角色,突出主力军作用。

  (一)做衔接新政策的主力军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从中央到省市,相关规划政策密集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线图逐步清晰。农信机构要切实发挥对三农政策的研判、分析、解读能力,强化政策衔接,既要清晰掌握国家的顶层战略方向,又要充分了解服务区域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部署和重点领域,深度开展调研工作,掌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向、新需求,结合实际形成自身的工作意见,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

  (二)做服务新主体的主力军

  积极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产生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创新,推动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新模式发展,持续推进金融服务主体由单一农户、农企向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延伸,推进客户结构提档、升级。

  (三)做引领新业态的主力军

  积极顺应乡村振兴的各类新兴业态,不断深化和丰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内涵,发挥农信机构地4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缘优势,按照统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有效推进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深加工、科技农业、农村电商、物流仓储、文化康养、生态旅游等延伸产业链和客户群的服务渗透,积极支持乡村旅游、绿色金融、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通过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农业,推动传统三农业务转型提质。

  (四)做推动新动能的主力军

  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发展机遇和动能,进一步优化服务渠道建设和网点布局调整,加大科技金融研发及推广工作,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县域金融服务网络,在让广大农民享受方便快捷金融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

  (五)做激活新要素的主力军

  密切跟进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落地,及时研究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农村宅基地、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实施情况,以“三权分置”改革和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为契机,加大金融产品的研究和创新,缓解三农经济实体“贷款难、抵押难”问题,大力支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推进。

  四、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和举措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遵循,也明确了农信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

  (一)围绕“产业兴旺”总要求,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大力5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支持高端农机制造、良种培育、生物工程等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成果转化运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园区新主体综合服务。以设施农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种养业主要环节机械化生产水平。

  大力支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以区域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大力支持生产加工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以品牌农业为重点,大力支持“三品一标”认证企业。以特色资源为重点,支持水电、旅游、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项目,实施“一区(县)一策”。

  大力支持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更好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支持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大力支持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

  (二)围绕“乡风文明”总要求,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发展

  推动农村医疗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探索运用贷款、保理和产业基金等业务,支持大企业开展整村开发、农房改造、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加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建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支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动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区域资源、文化、产业差异,做好知名景区和旅游大项目开发改造支持工作,大力支持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优秀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发展。

  推动消费信贷和民生金融业务。把握农民市民化和农村消费升级6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发展机遇,大力拓展农民进城购房、自建房、汽车消费和生活消费信贷业务,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围绕“生态宜居”总要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积极支持特色(生态)小镇建设。认真研究各地政府特色小镇规划,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在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开发、公共服务体系、古镇保护改造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特色小镇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

  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支持农村水污染防治、“厕所革命”等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发展两型农业模式,加快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服务县域新型城镇化工作进度,建立发展新农村。

  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以各地美丽乡村示范村为重点,推动“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探索支持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资源环境综合开发项目,推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乡土风情与现代化生活方式有机融合。

  (四)围绕“生活富裕”总要求,推进金融精准脱贫攻坚

  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订单帮扶、就业帮扶、技术帮扶、租赁帮扶等各类产业扶贫方式,促进产业扶贫信贷规模和带动人数持续增长。

  扎实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入户宣传力度,开展对有劳动能力、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评级全覆7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盖。推动扶贫小额信贷依法合规发放,对符合信贷条件、有贷款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严格落实“应贷尽贷”。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结合各县各区实际,探索资本市场扶贫、金融电商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等新模式,发挥农村地区金融扶贫工作站“最后一公里”的渠道优势,驻村入户、摸底需求,精准满足扶贫开发差异化金融需求。

  (五)围绕“治理有效”总要求,推进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机具的布放和互联网金融推广,畅通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渠道。依托网点下沉、渠道广泛的优势,在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全覆盖、消灭空白村的基础上,进一步走村入户、延伸服务,加大对普惠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贫困户、三农实体等乡村振兴精确开展金融行为。

  深化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参与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工作,与政府共同构建“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助力政府增信体系建设,配合政府建立多种形式的涉农风险补偿基金,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信贷投放。

  深化农村改革配套服务。持续推进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协助各地政府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登记中心、评估中心和交易流转平台,不断创新丰富农村产权信贷产品,助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推荐访问:乡村理财小组乡村振兴 乡村 振兴 小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