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7篇)

发布时间:2022-11-19 10:05:04 来源:网友投稿

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7篇)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百度文库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7篇),供大家参考。

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7篇)

篇一: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tle>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百度文库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是云南省“十一五”计划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形向列位领导、专家和教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进展进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贮存的容量大,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高度共享性与扩展性和交流的实时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普遍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硕的资源,打破了学生仅以教科书作为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的局限,为改变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为各类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开放和建设创建了有利的条件。而专题学习网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系统的知识,而且还能制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近几年,国内外对专题学习网站的成立与应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各类专题的学习网站有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但在其建设与利用进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深切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另外,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题也适合我校的实际。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能够为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完整而丰硕的知识体系与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将成为咱们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良好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一、教育信息化理论

  教育信息化为素养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搜集信息,处置信息,实现发觉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讨和发觉,这对创新人材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进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教授取得,而是学习者在必然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忙,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取得。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的熟悉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进程彼此作用的结果。依照这种观点,学习进程被说明为每一个人依照自己的态度、需要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体会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进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体会)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再也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同意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三、研究目标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对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内容和手腕的校本化进行实践研究。

  四、课题实施可行性分析:

  国家教育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泰州市教育局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加大信息技术应使劲度;我校即将成立局域网,利用现有各班的教学平台组成教育网络,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切,现代技术专门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普遍的应用。

  五、研究内容

  一、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

  理论部份: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知识和方式。

  运算机、网络操作技术等信息技术能力;将运算机等教育技术有效、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二、我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手腕

  教育技术集中培训:借鉴英特尔以后教育培训体会,采纳任务探讨的方式,结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践进行教育技术的一起窗习和研究。

  结合:通过培训任务的完成,体验教学新方式、新理念,对之展开研究,进行创新。

  六、研究方式

  本课题是由我校领导及教师以高中学生为要紧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的信息技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应用性研究;要紧采纳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体会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和统计研究方式。

  七、研究步骤和内容

  第一时期(2007年12月----2020年1月)申报开题

  前期,咱们结合“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的要求,开展了调查研究,搜集反映教师教学现状能力和信息技术利用水平的问卷资料,组织相关人员,酝酿课题、说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为课题的研究目标打好基础。

  十二月底,咱们召集各年级语、数学科的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听取意见,组织学习新课标等理论材料,让教师初步熟悉到:“一名现代化的教师,除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学习能力等素养外,还应具有基于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的教学预见能力、教学传导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这种新的诉求,应该是传统教学中所必需的教师能力的拓展和

  延伸,而不该该是一种摈弃和替代。”要求他们抽出时刻学习试探:“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什么样的优势与缺点?

  二、此刻,我校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利用,停留在什么样的层面上?

  3、中青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通过那个进程的调查与研究,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对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有了更进一步了解,都踊跃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时期(2020年3月——2020年7月)课题实施

  尽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谈,但就我校目前的情形看,仍然处于低级时期。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利用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咱们先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再在技术上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最后培训他们具体运用技术,整合多方面知识从而效劳于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具有了必然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方便的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和同意远程培训,能够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与他人进行不受空间、时刻限制的交流,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因此在校本培训中咱们不断地增强信息技术培训。

  第三时期(2020年8月----2020年9月)总结提升

  功效展现时期

  我校教诲处依照培训打算,每一个月开展一次培训活动。通过三年以来的培训,我校从青年教师“目前已经把握的信息技术情形”、“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形”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成效”对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咱们发觉绝大部份培训教师都有了专门大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功效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高质量。

  二、研究报告

  3、论文

  4、学生作品

篇二: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tle>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百度文库

  --

  泰

  安

  市

  教

  学

  研

  究

  课

  题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

  研究总报告

  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

  主持人:陈宝霞

  二〇一七年二月

  --

  --课题名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

  课题批准号:TJYNY036

  课题主持人:陈宝霞

  第一部分

  简介

  一、标题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

  二、摘要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是依托我校聋部和培智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多学科为期两年的一个教学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设计及呈现形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他可以使抽象而直观,使静默而动感,使单调枯燥而妙趣横生,这些都为课堂教学添彩韵色,使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学习情绪、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和康复效果都有更大的改变和提高。而这一方面的可借鉴的经验又比较少,特别是特殊教育学科教学,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康复课程有效结合而弥补医教结合理念下医源不足的缺憾。

  在课题开展过程中,通过理论假设,实践研究,课题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一是参与实验班级的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康复效果、视野和表达能力较以往同级学生有很大的提高;二是参与实验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

  --识,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三是形成了我校各学科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突出特色;四是通过对家长培训和指导,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康复上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五是通过实验研究,促进了我校信息技术整合课例水平的提高,在省市优课评比和”一师一优课”活动中,均获得好成绩。

  第二部分

  主体部分

  一、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我国残疾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特殊教育是使残疾儿童全面发展、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通过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缺陷得到缺陷补偿,使他们具备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最终具备谋生和立足社会的能力。

  在国家提倡教育均衡发展的号召下,为了能让残疾儿童同样接触并享受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学校投资建设了微机室和录播教室,每个教师安装了教学一体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变化,由此带来的是教学内容呈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因此,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优化改造,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新的教学模式的生长点。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在同时关注讲授式教学模--

  --式的同时,更要关注有意义活动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和自助式康复教学模式。一方面必须对有着较成功和成熟经验的“有意义”的接受性教学进行改进,对发扬和改进我们具有“双基”优势的传统教学赋于新的内涵。另一方面,更要满腔热情地关注并探索活动式的教学,在“有意义的协作和探究”上做足文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让探索活动和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二)研究内容

  1、策略研究

  (1)基于校园信息技术环境和Internet在线管理模式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学校教学资源的管理、教学信息的发布与收集、学科新型教学方式的研究、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的行为研究等;(2)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师生教学策略研究。教师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实践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教学情境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扩充、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时的教学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4、效果研究

  --

  --(1)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各科整合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工具的研究;(2)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各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效整合来增强聋生的视觉敏感度,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可以更为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在增加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情况下增加课堂容量,使聋生听力智障生的智力缺陷得到补偿,得到发展和提高;使培智生的康复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康复与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信息及技术与课堂的有效整合大面积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康复质量。

  (三)核心概念

  1、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才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成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或咨询者。

  3、策略: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

  --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4、缺陷补偿:教育学上的缺陷补偿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综合地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替代,改善,促进或恢复因障碍造成的功能性损伤,进而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活动过程。综合地运用了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理论中的补偿原理。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国家又颁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特殊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迅速提高,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很快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中央教科所特教研究室主任陈云英博士也指出“为每个聋孩子设计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的使用。”近几年翻转课堂、微视频以及当前如火如荼进行的“一师一优课”活动都是其成果体现。而在特殊教育教学中,中国特殊教育学会已先后组织了四届全国性的信息技术大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在特殊教育领域越来越受重视,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我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善,2015年,投资30余万元新建了一口录播教室,而现代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及教学资源的共享已使得聋生和智障生的学习环境和--

  --手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不仅在开发特殊学校的学科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聋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较为充分地发挥了聋生在视觉上的优势,使聋生的生理缺陷及由此带来的学习障碍得以补偿与疏通;使智障生学习有更多的信息刺激,效果要比以往的传统课堂更有优势,特别是生活语文、生活数学、音乐与律动,绘画与手工、医教理念下的除肢体动作之外的康复课的教学都有更大的改进。那么,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这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以前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有的老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容量,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技术”,做出的课件追求动画效果,求花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与课堂重难点无关的地方,而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校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探索整合的实质和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加强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特开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

  2014年开始申报之初我们就着手进行课题研究之前的调查工作,2016年山东省泰安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课题申报工作给了我们把这样工作进行系统研究的契机和决心。我们马上组织相关教师,形成课题研究小组,有高级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请市、县教研室教--

  --研员担任顾问,教科组长、聋部教师担任实验教师,组成课题小组,进行研究、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填报课题申请表,2016年1月份,课题立项,我们课题小组开始着手实验研究。

  (二)信息及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研究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网络的全覆盖,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主要表现为:

  1、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使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发生变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与能力逐步增强;2、转变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了学生的地位,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转变了教学媒体的作用,使教学媒体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转变教学内容的结构,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试图对讲授式教学模式、接受性教学、活动式教学三种形态进行改造,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要素之中,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意义构建,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

  --进行学科学习的工具,成为终身学习与交流的工具。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获得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原则和方法,获得整合的成功经验。

  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四)理论基础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

  --从而提出本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认为每个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智力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多维度地看待智力问题的方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

  4、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效整合正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人机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五)课题研究遵循的教育规律和原则

  1、教育的发生基本规律

  (1)创设贴近体验、引发共鸣的问题情境,宽松、自主的心理环境,启动学生自我生产。(2)提供结构、度量与人的素质发展需求相应的优质信息,以适于学生认知的程序呈现。(3)实施适时适度的探究思路、科学思维、体验感悟引导,引发认知、观念、情感改进。

  2、遵循的原则:(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应遵循教育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特点。(2)信息技术--

  --与课程的整合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中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及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要避免因教学资源的重复而产生的资源的浪费和对信息技术的过分依赖而限制教师创造性的发挥。(4)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要注意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并重,在倡导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动手实验、创新探究等活动,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为学生创设“动手”机会,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5)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注意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要从简单的课件制作、媒体应用甚至为“整合”而整合,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

  三、研究程序

  (一)研究设计

  1、前期研究(2014年1月至2014年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有: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调查,确定主要研究学科内容。

  2、中期研究(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有:(1)听取全国的、省市各级的优秀整合课,认真分析内化,指导自己的课题实验;(2)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3)分析反思,统一思想,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

  3、总结阶段(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有:整理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统计;撰写实验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学习风格进行调查研究,为把握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特征寻找支撑与依据。

  2、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探讨个性化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4、个案研究法:对部分学生进行跟踪式的个案分析研究,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所需要的支持环境和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习风格。

  5、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教学叙事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编印案例集、论文集等。

  四、课题研究对策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应用研究,将信息技术与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社会与自然、康复等课的有机整合,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益和康复效果。

  (一)初步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媒体搭桥——情境驱动——自主学习——信息延伸”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景——任务呈现——启发指导——激励求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交流反馈。

  2、信息化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模式。协作学习对学习者的自身知识意义建构极其重要。它主要通过协商与会话的形式,使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交流,促进此学习群体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从而达到真正的意义建构。

  3、数字化情景中的创造性学习模式。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开展研究、上网查资料、结论共享等形式获取知识。

  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医教康复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在网络信息的引领下共同完成康复任务

  (二)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模式

  我们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中构建了“一个准则,一个形式,多项内容,多种手段”的评价模式。(1)一个准则:学生发展准则。评价时,不光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最根本的是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否得到发展。(2)一个形式:发展性描述评价。在评价中尽可能地发现并描述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个性化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成绩;描述学生的成绩所带给你的感受;指出需要努力的目标。(3)多项内容:信息能力、问题能力、非智力发展、知识获得等四个方面。信息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浏览信息(阅读)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等;--

  --问题能力,即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智力发展,包括情感投入、情感获得、协作性、联想意识、品德发展等;知识获得,即学生了解或理解学习领域的知识。(4)多种手段:手段一: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社区(家长、相关的机构),也可以是计算机系统,它们之间还可以进行有机结合。手段二:多变的评价载体。主要体现在口头评价、表格描述评价、综合描述评价、网络评价。手段三:多种的评价对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有小组合作学习、个人独立学习两种形式,评价时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人。

  (三)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搜寻、提取我们需要的信息是极为方便和快捷的,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来展开学习,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

  五、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在学中创、创中学,为信息社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1、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聋部学生和培智部轻度智障生能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搜寻学习资源,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能对数字化资源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进行分析、思考,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

  --能力。尤其在信息技术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3、提高了家长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教师的教学思想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要素,带给教学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的优化,更重要的是为教学带来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建构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思想,带来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现代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与常规教研相结合更为方便与科学,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

  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能激发教师碰撞思维,催生智慧的火花,将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四)形成了以主体性、活动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以情境——探究、主题学习、科学实验为理论假设模型的“整合”操作模式,通过对教师教学角色的定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通过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诸因素的整合,对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五)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开展,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六、研究反思

  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发现,课题研究中存在着问题或不足

  1、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与自然、品德与生活、运动与健康等学科不及语文、数学、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康复等学科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效果好。

  2、装备的使用缺乏学科的个性化特征,有些学科没有找准切入点,--

  --简单的将课件的使用混同于整合。

  七、改进与完善

  1、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学习新课标,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康复的信息化。

  2、在教室一体机有效使用的基础上,引导教师更好地应用录播教室进行在线直播同步交流展览,共同研讨提高。

  3、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指导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等信息素养,消除不良影响。

  4、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学习知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5、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在医源不足的情况下,学会利用网络信息自主学习康复知识,以配合老师的康复工作。

  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

  1、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黄荣怀

  《信息网络与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倪华张文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中国水利水电出--

  --版社

  20095、(美)温鲍姆《探究式教学实践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6、(美)桑德霍尔茨

  《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7、(美)白甫丽.艾碧《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

篇三: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tle>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百度文库

  《信息化环境下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

  总结研究报告

  一、课题标识及简介

  《信息化环境下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是我校结合教学实际于2017年10月提出并申报的课题。

  《信息化环境下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一年来,在区教研室、电教中心的精心指导下,学校坚持以新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辐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认真实践,使课题研究工作富有一定成效,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成果,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到了预定目标。

  该课题是根据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旨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自主精神”,从中发展每个人个性,变“学会”为“会学”的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项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简单地说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集体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

  其内容结构主要是: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信息技术环境下构建的“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最后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核心理念。

  1、在新课改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自主性学习,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感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题注重常态化的实验课题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转变教师经验教学为科研型教学,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培养出一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研、科研工作的骨干队伍,对于促进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保证作用。

  3、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是改革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进行工作及学习的能力,大面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三、课题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个性化、网络化发展。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使受教育者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人,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

  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

  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多媒体教学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或所谓的样板课而表演,教师成了表演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演员,而学生这一信息技术运用的主体反而成为观众。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不高的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由于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上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还处于探索、实践、积累的阶段。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途径、方式方法、模式就成为最为迫切的问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四、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对此我们作如下理解: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自主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益实践;其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与自主学习主张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重点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相吻合。其三,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

  的特性与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展,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进行意义建构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当前社会和教育环境下,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模式,可以有效的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本课题假设: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使学生扩展感知时空、激发质疑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会分析问题并能及时反馈调节,引导学生善于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2)多元智能与合作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体现,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这些智能可以培养和加强,也可能被忽视或削弱。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以往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所认为的智能仅以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对于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多元智能理论的实验研究在哈佛大学“零项目”的推进下,已建立了一套从理论到教学实践的完整操作模式,目前许多国家与地区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都采用这一模式开展实验,力图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

  在以上两种理论所提出的主要理念基础上,我们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明确了在课题研究中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掌握方法,培养习惯,这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因此课题研究方向和目标必须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渐进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基本原则、思路方法和手段途径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内容。

  (1)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究;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实现。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着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

  2、合作性原则。“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研究”的教研形式尤其需要组内成员的团结协作。面对课题,或彼此协调、合作形成信息环境的营造,或实践探索交流形成模式雏形的共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进行教学实践。通过理论学习,提高我们对自主学习的深入思考,结合教学实际积极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模式。

  2、以课例为载体,积极开展课堂研究活动。每学期,我校积极开展课例研究活动,以课例为载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知识整理大比拼;成果展示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面向本校3~6年级全体学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一是制定计划,即根据教学需求拟定研究目标和试验对象;二是实施研究,即教师培训、教学设计、实践研究;三是研究反思,即分析讨论、阶段总结、找出问题和改进策略;四是根据反思结果拟定新的研究目标、任务和计划。

  2、问卷调查研究法:是指以预先设计的一组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用书面提问的方式,通过被调查者的回答来收集资料,通过研究分析调查资料,揭示事物的规律,找出方法。做法是:调查我校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方法、能力与创新等。调查的方法有:座谈会、问卷调查法、问题测试法,收集第一手真实资料,对材料进行研究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方便实用、省时省力、信息量大、便于统计、结论客观。

  3、实验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按照研究目标恰当操作自变量(信息技术环境),及时观察因变量(学生群体及个体出现的研究效应),有效控制无关变量,确保研究的准确度、有效度和可行性。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由点及面,了解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5、统计法:就是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对所搜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分析解释和统计检验的原理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手段与途径

  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的研训一体化的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要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就必须对教师加强培训。我们认为,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需求,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有效模式进行课例研究,能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提高教师个人的素养。广大教师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水平,最关键的一点是必须下大力气提高个人的素养。在研究中我们将努力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把眼光放长远,为有效备课做出努力。具体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求参与实验的教师认真在专业领域多进行钻研,大量阅读专业期刊,多听优秀课例,多参与各级各类研讨交流活动。二是鼓励实验教师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丰富自身学养的学习,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2、开展“构建模式”研讨实践。同一年级承担同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除去一个班级,其余教师自主备课,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发挥集体的智慧,帮助最后一位教师备课,探索更有效的备课途径,促进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定期开展研讨。我们将把课题组活动的时间固定为每周一次,借助本校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发挥本校的已有优势,采取骨干引领、同事互助等形式,在观摩与交流、反思中使每个教师在研讨中成长。活动时确保做到有主题、有目标、有记录,使参与研究者从中受益。

  4、充分利用专家资源。

  根据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的需要,聘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作学术报告,和教师们一起共同研究探讨。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聆听专家的指导、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利用专家资源帮助教师更快长,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

  5、注意积累资料。众所周知,开展任何一项实验研究,资料的积累都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记录下实验的历程,为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思路和步骤

  (一)、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柏艳:课题组长,主要负责课题方案和研究理论架构的设计,课题实施的监控,“自主学习策略研究”教学实践的指导,并参与所有项目研究、督促、检查,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沈家英:负责分析及阶段性小结,收集调查数据,“自主学习策略研究”活动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式的研究;组内成员、学校间开展研讨活动的联络、协调,制定研究的内容、形式、方法。

  门淑君:负责进行小学

  “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研究”课堂模式探究,组织与安排教研活动、备课、交流、评议等活动,资料汇总,并对课题研究所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其他课题组成员负责小学“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研究”教研模式评价机制探究,针对教学实践,找出课例的个性、共性问题,提出对策,归纳可操作性的基本教学方法、理论依据,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

  (二)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如下:

  1、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7年10月

  ——12月

  (1)成立课题研究组。

  (2)广泛学习、收集资料,酝酿并初步制定研究方案。

  (3)对研究方案组织论证,修改、完善方案,进行开题。

  2、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8年2月

  ——2020年2月

  (1)课题负责人与教师及家长对课题研究达成共识,开始尝试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2)教师初步形成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识,对研究课题的收获乐于与同伴交流,乐于与同伴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坚持不断总结经验。

  (3)依据课标与教材的要求,考虑本班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有质的提高。

  (4)在总研究课题之下,实验教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并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5)课题研究带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学与研究紧密结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6)伴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将产生教师教学随笔、教学案例、经验总结、论文、课件等有形成果。

  3、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20年9月——12月

  (1)对阶段成果进行整合,撰写研究报告。

  (2)进行成果展示,并进行结题鉴定。

  六、研究过程的发现及困惑

  (一)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我们课题组成立后,全组成员学习了《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新课程标准》等大量理论书籍与相关论文、论著。课题组成员有了理论的武装,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认识到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手段,对课程改革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促进教学过程的有力手段,传统教学方式单一、被动、陈旧,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推进中的障碍。必须转变观念,建立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倡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现状分析,明确方向

  1、为了课题的进一步开展下去,我们对本校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针对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利用情况以及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对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况也做了调查。

  (1)我校使用信息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①对课件本身问题:课件缺少3D、FLASH动画,缺乏创新,师生互动少,有的教师操作不够熟练;

  ②对信息技术手段:未能充分利用因特网,学生动手机会少,教师讲解多,少数学科使用信息技术频率低。

  (2)、对学科使用信息技术改进设想和建议,如:

  ①.要多使用信息技术手段;

  ②.增加师生互动,多让学生动手;

  ③.加强教师操作熟练程度,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④.增加设备(改进现有设备),提高软件质量;

  ⑤.开发软件多用FLASH动画,要注意音响效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利用情况在我校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决,这也更坚定了我们深入研究的信心,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方向。

  2.通过对教师调查显示目前我校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方面的优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的优势

  ①硬件基本到位。学校在信息化硬件设施上基本到位,为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基础条件。

  ②观念基本改变。教师中三分之二在观念上能接受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从备课、上课、答题、考试等各个环节,基本接受信息技术的引入。同时,学生对于利用信息技术上课、交流、作业方法基本能接受。师生观念上的接受是学科整合的前提条件。

  ③具备一定技能。从调查显示,师生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所需的技能,这为进一步推进整合工作奠定了较好的操作基础。

  ④形成一定氛围。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逐步形成一定的氛围,为学科整合提供肥沃的土壤。

  (2)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教师虽然在观念上接受两者的整合,但从学科的信息技术整合效果来看,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无论使用信息技术的问题上,还是从备课、上课、研究等方面都未实现两者真正的整合,说明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未真正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未突破,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有所存在。

  ②在为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广上营造的氛围尚不浓厚,教师无法自由上网,学校尚未建立专题网站和电子教案库,说明学校必须加大智能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开展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提供服务。

  ③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论文、公开课普遍较低,说明学校在信息技术科研方面处于起步阶段,还需深入开展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和整合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的途径是以信息技术促进、提高各学科的学习效率,以各学科学习的丰富内容来开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领域,让我校的学生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行自主学习,达到自主发展的最终培养目标

  (三)、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括教师、学生、教材等三个要素,在现代化教学中,通常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为此还要增加“媒体”这个要素。明确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四要素的作用,优化彼此的关系,从而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

  1、利用多媒体课堂教学,构建了“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

  我们的课题在进行了初期的准备后,开始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探索,初期的做法是首先将计算机引入教学,在信息技术和学科老师的配合下,制作了一些上课使用的课件,开始只是做出原来教师要板书的、要讲解的要点部分。这样做的优点是提高了课堂教学容量,缺点是对课堂教学没有实质上的改变,学生的兴趣很快地消失。接下来,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充分考虑利用动画、色彩等来表示原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便表示的内容,这一改变,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了,教学难点的门槛降低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阶段我们的实验主要改变教学的传递方式上下功夫。优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降低了学生学习难点的门槛。缺点:师生互动少,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与课本上的知识要点。第二阶段,我们考虑是否可以将体现传统教学优势的多媒体课和网络课结合起来,构建“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

  “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信息素养水平。

  “主导—主体”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供平台,自主学习”→“多元交流,合作互学”→

  “实践应用,拓展创新”→“总结评价,提升认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以音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确定学习内容和目标

  。在这一环节,创设情境是关键,提出问题是目的。主要通过创设生动、感人的情境,愉快精彩的活动或者提出富有诱惑力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索研究的方向。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动机,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提供平台、自主学习:教师提供接近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材料,组织学生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索、去发现。目的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主动构建新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公开课《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选取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再播放Flash课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自主探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此外,教师也可在课前通过搜索下载相关的资料制成白板互动课件,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学习平台,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在课件中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效学习。

  (3)、多元交流,合作互学:在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后,组织学生必要的讨论和交流,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全面,鼓励学生敢疑、敢想、敢说、敢讨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把学习成果或问题反馈出来,在交流中形成共识,培养评价相关信息的能力,通过师生、生生、人机互动,扩充学生的理解范畴,优势互补,培养合作的意识。

  (4)、实践应用,拓展创新:教师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或利用多媒体及超链接将课堂向课外延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方法和相关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5)、总结评价,提升认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其中注重在认知过程中的评价方法与功能,以及突出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自评,是多元化的具体体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参与性,可以有效地落实评价多元化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谈看法、谈体验、谈收获,通过自评互评体验成功。

  另外,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最大限度的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知道,多媒体及网络最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反之,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必须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照顾学生的差异,学生能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2、信息技术环境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教互学,合作教育,具体过程为:

  (1)引出问题:教师向学生明确布置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学生根据教师在网上给定的素材自己发现、提出问题。

  (2)合作探究:学生利用经过教师精心组织的资源进行自学,并利用搜集来的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合作,进行讨论;教师参加讨论,起到引路、点拨、释疑的作用。

  (3)解决疑难: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研究的过程及形成的结论;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小结,把完整的结论系统化地呈现给学生。

  (4)反馈交流:学生利用教师提前设置的问题进行练习,利用计算机实时给出评价或给出适当的帮助,并将成绩反馈给教师。

  (5)评价鼓励:教师做出评价、总结,引出新的问题,设置悬念,鼓励学生课下积极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以后教学打下基础。

  课题组开设多次网络教学研究课后,总结课题研究实践,我们认为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网络教学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发展和教育的主体性与层次性原则,加大了学习自由度;网络教学加大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拓展了学习空间;网络教学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是伴随着网络而产生的,而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在信息化教学中还存在种种限制因素,只有彻底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才能够实现以促进学习为最终目标的课程整合。

  ①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直接影响到网络教学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安排。在这个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普遍感觉到学生的探究能力十分欠缺,而且个体间的差异极大。因此,最好是在中高年级(如刚入学时)调查研究整个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建立一个能力发展系列目标,各学科通力合作,帮助学生形成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核心的能力基础,同时也应注意加强学生日常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②关于教师教学设计的难度和梯度设置问题

  从整体来看,信息技术下探究教学的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出发,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的力度。从每一节的教学来看,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探究情境,实现自主学习、分层次教学。

  ③加强课堂教学的调控,避免“放羊式”教学

  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学习环境下,更要加强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朝着有利于意义构建的方向发展。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创设学习情境,其次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再次要加强对学生成绩和效果的评价。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和主要成果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信息技术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双重优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从单一、被动、接受式学习慢慢转变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有兴趣,会选择学习内容,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会自主查阅、搜索资料,并学会对自主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等等。他们正逐步掌握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技巧、规律,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二)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尼葛洛庞帝提出:面对无际的信息海洋,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而应该掌握的是“关于信息的信息”。当人们处于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均达到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信息处理能力”就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能从搜集的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抽取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目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从丰富

  多样的信息中选择、分析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并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创造信息的潜能。

  (三)完善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皮亚杰认为,在有关教育和教学的问题中,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和教师没有联系的。本研究课题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育,但需要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创造性指导,才能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也同时获得了自我发展。

  课题研究近一年来,我校教师各方面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

  1、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显著提高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有显著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对课堂的组织和调控方面。教师能从学生自主求知创新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有新意、效果好的教育教学方案,借助多媒体和网络,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特别是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在教学中,对随机出现的问题能灵活处理,对课堂可整体驾驭。这在我校的课例中有很好的见证。

  2、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提高

  我校要求课题组成员人人都能结合自己所教授学科制作教学主页,并用于课堂实践,教师能熟练上网搜集资源与课程整合。目前,我教师90%已能熟练使用PowerPoint、Photoshop、以及FrontPage等常用软件,能熟练地从网络等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并有效地用到教学中去,掌握了电脑备课技术,能独立制作课件。其中部分教师还掌握电子白板课件的制作。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学课件。

  3、教师科研能力正逐步提高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师在从事探索性研究活动的同时认真学习先进理论,课题论文、教学设计多次获奖。通过研究本课题,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有所提高,开发了一批课件。多名教师参加市、区级公开课获奖,论文、教学设计获奖。

  一年来,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信息化环境下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得以顺利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与拓展,在完善已结题的课题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汲取成

  功经验,克服研究中的不足,使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阶,以达到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之目的。使广大教师积累了可贵的教学经验,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学者型教师转变,对于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信息化环境下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教研模式、课堂模式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载体。我们将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在实践中提高,在比较中共同进步,从而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让老师们快速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切实改进教师教学策略和方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全面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

  2019年5月

篇四: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tle>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百度文库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本课题由中央电教馆与有关专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06年12月被批准为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技术“十一五”专项课题。在中央电教馆组织下,课题研究得到了省、市、区电教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实验研究,目前基本完成预期的研究工作。在师生信息技术培训、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建立学科资料库、整理汇总典型研究成果并探索形成适合我校学情、校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创新

  摘要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式产生深刻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在中小学教育中有很普遍的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给现代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为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为切实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变革,提供了研究的土壤。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实验,力图从自身实际出发,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教学中去。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也开展了不少相应的课题研究。为了更好的利用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更好的更新全校老师的教学观念,更好的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首创精神,促进学校教学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我们申请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需要,是现代信息技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教育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

  (一)信息技术环境:广义而言是多种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运用。具体来说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所创设的人--机、人--人互动系统。信息技术环境已成为整个校园与课堂环境中最具震撼力、最具魅力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正在构造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一座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将在这个环境中架起,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并得以运行。信息技术环境给课堂教学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其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其实质是一种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对接的教学研究。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使师生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教育教学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师生均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初步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二)通过课题研究,试图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培养出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同时,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三)优化信息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点,增强对中学生学习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有意注意,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整

  (二)组织全校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实现对实验的有力支撑和监督。同时,保证实验教师的相对稳定,有计划地按照方案实施实验操作,增强参与实验的责任感。

  (三)及时反馈信息,正确调控实验过程,进行资料的制作和收集,加强实验资料的建档、积累、整理和分析,不断总结实验经验。

  (四)课题组教师边学习边制作课件,收集的资料统一放在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中,资料具体分为备课素材库、课件资料库、试题库、论文库等,教师需要相关的资料,可以很方便的在资料库中找到。

  (五)在课堂教学和科研中实施课堂整合。每学期,课题组每个成员至少上2节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公开课。在进行研究课时,一般进行两种类型课的对比,一是常规课,二是信息多媒体课,在两个不同的班级,分别进行两种方法教学。课后均采用学生评议的方式和教师听课互评的方式,学生评议分别从“学习掌握程度”、“创新精神培养程度”和“学习态度培养程度”三个方面进行评议。教师听课互评分别从“学生学习活动评价”、“教师指导活动评价”、“学习资源评价”三个角度进行评议。

  (六)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上课,在课题组成员会议和平时的教研活动中,要求课题组老师互相交流网上备课和资料收集的情况,并且及时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共享。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科研工作,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下载相关的资料,研究学科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七)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进行专题研讨,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重点研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个案研究,课题组成员与实验教师在一起讨论其中的得失利弊,集思广益,及时反思,重点是新模式的运用。同时,在师生中不定期开讲座,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组织师生学习网络等相关知识,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

  (八)收集实验教案、课例、课件、学习资源和活动方案,撰写实验研究论文,总结阶段成果。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测评,撰写结题报告,汇集实验成果召开评估鉴定会,展示实验成果,接受验收。

  八、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优异教学效果的基础。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后,将使教学过程产生深刻变化。如何适应变化,主动探索,掌握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路与方法,改革教学,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是本课题的重点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研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使信息技术在课程实施中不仅仅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更是与课程“融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建构

  知识的意识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具体内容如下:

  (一)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适合我校校情、学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适应学生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结合我校实际,丰富和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学习型、信息化的校园文化。让参与研究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为学科整合研究的有力推动者,让新课改理念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坐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总结出传统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教学的差异。

  我们按照课题计划与研究目标通过实验法、行动法、分析法并结合具体课例分别对传统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如下结果:

  传统课程教学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知识结构与体系。传统课程教学是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能充分驾驭课堂,有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提倡班级授课制,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

  便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意志品质、情态目标的培养等等。

  传统课程教学不足为:传统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教学内容上,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方法上,是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也不能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好锻炼与培养。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信息,它包括了文本、网络视频,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有些教学资源内容除了有每节课的精讲资源外,还包括教师的上课讲义、自学光盘、名师讲座、针对性专题讲座及各种相关的网站资源连接。这样使网络教育的教

  学过程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而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形式多元化,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非实时的;可以是在线的,也可以是非在线的,通过多种形式如专题学习网站,网上学习论坛等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等客观条件来自主地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并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激发。

  通过研究表明,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展示的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味地追求使用计算机,过度使用视频图像,学生只对生动的信息技术感兴趣,认真思考问题的不多,信息技术就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反之,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课堂监控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研究认为,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不足,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弥补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优势互补既不同于纯粹的传统课程教学,也不同于纯粹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对接的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互补,其本质与内涵就是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二)总结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作用。

  我们课题组人员在不同学科中不断探索,分工合作。通过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能够适用于各学科的不同教育教学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某些教学环节上有效地辅助教学。

  1、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在实际教学中易将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

  2、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从而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3、信息技术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

  4、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5、多媒体电教手段使用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加快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课题研究中,学校加快了信息化的进程。学校硬件设备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相继建成,Internet接入校园,同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教学软件逐渐丰富,功能逐渐完善,促进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建设。目前,学校有两个网络教室、三个多媒体教室,一个电子阅览室,两台实物投影仪,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卓有成效,校内所有的电脑都能上联网,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2008年学校成功创建为宿城区素质教育先进学校。

  课题组的老师在研究课题的同时,自身的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在各级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理论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实验教师的论文、案例得以获奖、发表。几乎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有论文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在省级、市级、区级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课比赛中课题组成员也是频频获奖,实验班级学生参加市、区各类竞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经过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参研老师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各种公开课和研究课上教师和学生相对于传统的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主动探索问题,获取新的知识,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初步摸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的规律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双主”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电影、图片、文字等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教学模式——即用投影显示本课应把握的主要问题,学生自主复习。然后,老师请学生回答,并点评。老师用屏幕显示知识结构。最后,屏幕显示练习题,一般五道选择体,二道非选择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节省大量板书,学生自主复习,又把握了知识结构,特别是适当的联系,巩固和运用了知识。

  3、小组探究模式——在教学中,老师用屏幕显示学习提纲,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谈论,然后各组代表发言谈学习体会,最后老师点拨、小结,并练习。

  4、网络教学模式——在网络状态下,利用网络教室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课件,自主学习、自我检测,积极多向交流。这种模式,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尚处于探索阶段。

  5、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协作与交流,利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交互作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表达各个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暴露每个人的学习思维过程,通过总结,使学生有机会体验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以提高对自身学习策略的总结与反思;通过相互间的讨论或比较,使大家共享好的学习策略;同时,协作学习着重意义建构,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性素质与社会交往技能,使学习者能够全面发展,并通过学习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6、构建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妙比—自问—善辩—多演—促想—活用—品乐

  妙比:一是把比赛的形式引入教学过程中,二是把比较的方法引入教学过程。运用

  竞争的心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比得饶有兴味;自问: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发问,一周评出最佳问题奖、最多问题奖等,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善辩:以小组为单位,让同学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在交流、争论中学会思考;多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表演,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促想:教师选准“触发点”让学生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活用: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平面变立体,单项变多项的转变;品乐:使学生见到自己学习的成果,体验到学习成功快乐。

  总之,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优化学习过程,养成学习者创造性思维,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学习材料的丰富多样性、利用其超文本性以及网络连接扩展性能够实现教学活动的理想设计。

  十、课题研究的遗憾和思考

  虽然本课题的研究已申请结题,但局限于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所以研究中尚存在着许多疑难问题,期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得到解决。

  1、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还处在一个初级的层面上,今后我们还将大量派出教师学习、取经,旨在提高自身的综合研究素质。

  2、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方面的能力要提高尚待狠下工夫。缺乏专家理论指导。

  3、网络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任务繁重,科研人员还需加强学习。

  4、此课题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对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领悟与运用上,在对课题研究实践的理性归纳和提升上存在着困难,需要专家的引领与指导,需要同行的交流与探讨。

  5、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教育教学一线骨干人员,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在新课改形势下师生的教学负担较大,课题研究的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6、不同学科资源的选取与整合、不同课型的优势互补模式研究等还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7、一些课件中有的界面过多地考虑了知识呈现本身,对影响学生的“学”研究得不够;有的课件界面多,呈现时间长,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和易产生视觉疲劳,达不到训练的效果。所以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一定要考虑该不该用,什么时候用,用多长时间,如何用效果最佳。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媒体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我们是为优化学习环境而使用工具,要力戒让课件成为一种摆设和花架子。

  8、信息时代教师的知识更新周期短,教师应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注意补充知识,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认真钻研教育学、心理学和多媒体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9、学生长期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能力受到很大抑制,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摆脱以辅助教师“教”为出发点的单机教学方式,开发支持学生选择媒体自主

  学习的课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将学生从死啃书本、墨守成规的学习习惯中解脱出来,形成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思维品格,这需要较长的时间。

  蹒跚学步,亦步亦趋。对于过去的工作成功谈不上,只能说我们认真参与了研究,体验到了课题研究的艰辛,但我们相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是一个永恒的、值得深入研究的主题。在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发展、不断深入,努力使课题研究引领课程改革,使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开出艳丽之花,结出累累硕果。

  11十五日

篇五: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tle>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百度文库

  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方案

  永春县石鼓中心小学

  一、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广义上,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信息化教育资源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各种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文献资料、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数字化和教育价值是它的核心特征。

  3、信息化教育资源包括的内容

  从知识管理角度看,教育资源的建设应该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资源就是一些静态的、客观存在的信息资源,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规定,信息化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媒体素材:这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等,这些素材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也可以以散件形式建库,由教师或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组合。

  (2)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些课程知识点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的教育测量工具。

  (3)试卷素材库:是指各门课程有典型意义的试卷集合。

  (4)课件与网络课件:是指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软件,根据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的课件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程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与大家共享。单机运行的课程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5)课程案例:是指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有代表性的事件或现象。

  (6)文献资料:是指有关专业学科课程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

  (7)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具体课程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是指列出某一课程中相关的网络课程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4、信息技术在不同类型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①、课堂讲解演示

  ②、发现学习

  ③、研究性学习

  ④、合作式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计算机

  教学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管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次发展浪潮。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当前,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从原来所扮演的“配角”成为“主角",所有的课程都将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离不开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持。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撑,再科学的课程方案也很难变成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我们想从“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的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过程一方面对新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而每个个体都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意义的,因此每个个体可以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根据他们的方式理解知识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为了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意义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采用以下的教学原则:(1)采用情境教学;(2)协作学习(支架式教学);(3)随机通达教学(4)自上而下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自由与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师传授,他们可以更加主动。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目前我校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途径、方法、效益.(3)信息化教育资源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与策略

  (4)信息化教育资源在综合课程(品生、品社、科学、综践、体美音)教学中的方法、作用。

  五、研究对象与范围

  研究对象为我校所有课程的任课老师,覆盖省颁课程标准的所有课程。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准备阶段:

  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负责人:宋伟强)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汇编(负责人:宋伟强、郑向阳)

  2、实施阶段

  课题研讨课(负责人: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颜彩燕)

  中期研讨资料、论文汇编(负责人: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公开课、案例、反思、课件交流(负责人:宋伟强、颜志财)

  3、总结阶段

  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反思汇编(负责人:黄顺锋、王建成、林佑场、宋伟强)

  课题总结(负责人:潘亚民)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2009年3月,《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资料汇编成册。

  2、2009年4月,中心小学刘育真老师指导学生林碧海参加泉州市“一凡书城杯·感恩责任、快乐健康”寒假电子贺卡制作评选活动荣获三等奖.3、2009年5月,文明小学叶燕惠老师参加永春县小学音乐优质课评选活动,荣获二等奖。

  4、2009年6月,中心小学潘亚民校长、社山小学黄丽真老师共同指导学生黄美娜参加永春县

  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荣获一等奖.5、2009年6月,中心小学潘亚民校长、颜志财老师共同指导学生颜瑞婷参加永春县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荣获三等奖。

  6、2009年6月,《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论文、反思、案例汇编成册。(第一阶段)

  7、2009年8月,中心小学宋伟强老师指导学生郑华娜参加泉州市“小手拉大手,创卫一起走”电子手抄报制作比赛荣获三等奖。

  8、2009年8月,中心小学宋伟强老师撰写的《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有效性》参加泉州市中小学“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优联评活动获论文类三等奖.9、2009年9月,文明李世雄老师参加福建省第五届“三优联评”活动,获学科主题社区类三等奖。

  10、2009年11月,中心小学王海燕老师参加永春县中小学生音乐教育论文评选荣获三等奖.11、2009年11月,东安小学苏金福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心理氛围》在国家级教育刊物《小学教学参考》发表。

  八、完成阶段成果的策略

  1、学习资料。如《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技术观》、《信息化教育资源与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必然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论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等参考文献,对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以形成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的理论和方法。

  2、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我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应用方面的现状了解各学科课程老师运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水平与教学效果,发现各学科课程老师在运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题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个案研究.选取不同课程进行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课堂实例进行个案研究,促使教师在案例研究中研究自己,反省自己,自觉地调整教学行为.4、课题研讨。开展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专题研究,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重视课程与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关注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5、经验交流。教育经验总结法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在课题开展中要求实验教师围绕课题的研究重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并对课题研究阶段的研究进行反思、总结、提升形成教育科研论文并定期组织交流,使教师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积累的经验能为更多同行所共享,并转变为教师群体的共同财富.九、课题研究的预计难点及解决方法

  1、课题研究的预计难点

  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不要为使用信息化教育资源而使用.2、解决办法

  充分利用集中学习、课题研讨、网上论坛、经验交流等多种渠道,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理念等方面的学习,从思想上促使教师更新观念,提升教师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十、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潘亚民(课题负责人)

  赵美珠(实验教师)

  黄顺锋

  (理论指导)

  颜志财(实验教师)宋伟强

  (实验指导)

  刘育真(实验教师)

  郑向阳

  (实验指导)

  王海燕(实验教师)

  陈巧燕(实验教师)

  康宝花(实验教师)

  康宝玉(实验教师)

  董晓萍

  (实验教师)

  林文丽(实验教师)

  陈梅花(实验教师)

  康梅香(实验教师)

推荐访问:信息化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研究目标 指导思想 课题研究 理论基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