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11篇)

发布时间:2022-11-23 10:45:04 来源:网友投稿

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11篇)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公共空间治理路径探析  陈晓丽;李璐  【摘  要】社区营造是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话题,与基层治理密切相关,体现了对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11篇),供大家参考。

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11篇)

篇一: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公共空间治理路径探析

  陈晓丽;李璐

  【摘

  要】社区营造是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话题,与基层治理密切相关,体现了对人的营造,积极于挖掘居民自身的能力,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文章从党政指导、社会运作、居民参与三方面探讨如何拓展社区营造中的公共空间治理,进而提升社区自主性与参与度,实现社区善治.

  【期刊名称】《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7(029)011【总页数】4页(P35-38)

  【关键词】社区营造;公共空间治理;社区善治

  【作

  者】陈晓丽;李璐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C916.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台湾地区便开启对社区营造的探索。目前学术界对此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大多是就具体的案例展开思考,较少细化地去论述某一部分,尤其是专门突出党政作用的研究相较愈少。在笔者看来,社区营造并不意味着党政力量的退出,相反,党和政府应该在把握营造方向,设计营造路径,提供政策、资

  源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从提高政府公共治理水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其中的公共空间治理路径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当今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居民对公共空间的要求不断增多,公共空间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也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空间普遍缺乏良好的治理,对公共空间的利用程度也不高。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共空间的治理,提升治理水平,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一、社区营造与公共空间治理

  杨文苑认为,社区营造是指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内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其共同面对的社区生活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创造共同的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1]。李晓宇指出,社区营造就是针对社区的现状进行改造创新,即充分运用社区内部与外部的各类资源,广泛发动社区居民来改造社区生活环境,继承发扬社区的特色文化,从而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体现社区活力与凝聚力,实现社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2]。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公共参与是社区营造的核心,社区营造强调的是社区居民的自主性,目的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让居民基于自身需求参与社区建设,在参与中产生认同和归属感。社区营造是一种过程式、渐进式的运动,即所有主体——包括政府、社区组织、普通民众等,为解决公共问题,充分了解各方需求和价值取向,理性讨论出一个符合各方利益的合理方案。总之,社区营造的起点与方向依然是社区自治,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他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了“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的概念。他认为:“公共领域指的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3]社区居民公共生活的实现需要依托公共空间,而公共生活又具备很强的公共性,因此在公共环境中各主体需要形成共识。尽管存在不同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共识一旦确立,社区居民就有义务积极维护。对于每个

  社区以及社区中的居民来说,社区公共空间的价值不容小觑,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财产与资源存在于社区中,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场所。可以说,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构成了社区居民生活的“容器”,是居民相互交往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以及社会实践的场所,也是承载社区独特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是流动性社会经济网络的主要空间连接点,具有社会和自然双重属性,其核心内涵就是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

  为了更好实现社区营造的各种目标,便需要拓展公共空间的治理路径。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而营造本身就是一个居民参与的过程。公共空间可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活动场所,可以展示社区的特色文化,在公共空间里各类治理主体可以相互合作与交流。从个人层面看,可以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增加社区活动的聚合性和参与度,促使居民更好地通过类似业主委员会的形式进行基层自治,增进协商民主,共享营造结果;就组织层面而言,可以充分挖掘基层党委的工作潜力,沟通协调地方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也可以建立健全治理体制和机制,促使各类组织的自我完善和更新。因而,社区营造和公共空间治理具有共同的价值意涵,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拓展公共空间治理路径,可以更好地促进社区营造的可持续发展;社区营造的逐步完善,也是公共空间治理路径不断深入拓展的同一过程。

  二、拓展公共空间治理的路径分析

  社区营造融合了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与自下而上的居民广泛参与,既强调营造的结果,也强调营造这一过程。社区营造可分为两种:一为外塑,即由政府、民间组织协助地方推动;二为内造,即由社区居民自发推动[4]。有为的政府有助于构建有机的社会,有机的社会有利于营造有效的社区。一个完整高效的党政指导、社会运作、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是实现社区营造终极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党政领导

  纵观社区营造全局,不难发现这是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为党和政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他们做好引领工作,为社区组织和居民提供相应的指导。在相关政策的刺激下,引发居民对社区事务与自我权利的关注,协助其他社区主体,共同构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机制,使地方社区充满生机与活力,以拓展公共空间治理路径,不断推动社区营造工作。从社区赋权开始,由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相应的社区协力政策及培训计划等,使居民逐步对社区产生认同感[5]。政府主动推动社区营造,赋予其更多基层政治空间话语权,尽可能地发动居民积极参与公共空间运作,从而形成良性沟通机制。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进行情感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需依托社区公共空间,而在实际运作中,社区公共空间普遍存在容量不足,各类居民生活方式、行为特征异质性明显,多种公共生活自发形成,随机性较强的问题。所以,党组织以及政府应从社区居民的视角出发,尽可能营造更多社区公共空间,改善居民公共生活,拓宽居民社会关系网,增强社区凝聚力。

  政府与社区并非二元对立,社区自治不能否认政府的作用,而是需要其转变职能,发挥引导作用。在社区营造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改进党在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层面的领导方式,完善治理体制,创新治理机制和方法,确保公共空间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拓展治理路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依法规范、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责任承担起来,持续优化社区治理人才队伍的发展环境,不断引进专业社会工作人士与组织,并加快完善在人才评选、配置、激励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公共空间治理网络的路径建立以及专业治理组织的优势发挥。执政党和政府作为占有社会资源最广、垄断政治权力的组织,当仁不让地成为建立协调机制、实现资源整合的领导者[6]。

  社区居民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下,共同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协调发展,致力于营造一种凝聚力强、认同度高的开放性社区环境。社区营造以居民为出发点,为社区构建多样、可持续公共空间,激发居民社区交往意识,培养社区共同意识。公共空间不但是承载社区居民户外生活的主要场所,也为户外空间中所发生的日常

  生活构筑了社会交往的平台[7]。综上,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支持的治理方式,能够为社区注入丰富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为居民积极参与和决定社区事务给予有力指引,推动社区营造向前发展。

  (二)社会运作

  丁康乐、黄丽玲、郑卫认为,社区营造是以社区共同体为宗旨,社区动员与营造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社区基层组织的健康运行[8]。陈振华、闫琳指出,台湾的社区营造,倡导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我发展思路,居民素质、社区自组织能力是影响社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非政府组织或者非盈利组织在社区营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等社区教育是社区营造的另一支力量[9]。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各类社会组织日益成为优化公共空间治理路径的中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行为,推进社区治理,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社区营造视角下拓宽公共空间治理路径需要多种主体协作,在协作中促使治理过程变得更加开放与包容。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平台,也是表达利益诉求的关键领域,社会组织在公共空间治理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功能,既能有助于实现居民公共利益最大化,又能有效改善社区公共空间。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空间的生产与管理更具有灵活性和延展性,为基层社区治理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提供了典范与路径[10]。

  公共空间的治理路径拓展,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资源作为支撑,比如资金和专业人员方面的投入就必不可少。合理配置并利用社区已有的资金、场地、设施等资源,为公共空间的治理提供服务,同时资源的回报收入也可以反过来为治理路径的拓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项目,为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买单,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还带来了专业技术。就基层公共空间治理路径的拓展来说,各方的通力合作,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等至关重要。同时,加强公益性事业单位建设,培育民办社区服务机构,规范发展行业自治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引入专业社工,统一运筹治理,也有助于社区营造

  的持续推进。

  基层社区往往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可以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成立相应的民间组织,由点到面、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深化社区建设。这些组织相较而言有较高的凝聚力和认同度,容易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有助于提高居民在公共空间治理活动中的参与度,方便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同时这些民间组织对于培育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环境、发展社区经济、协调社区关系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多元主体参与,有助于增加公共空间开放性,更好体现公共性,强化居民社会信任。社会力量的融入,对外部环境实时回应、对内部利益适时调整,便于增强治理灵活性,优化公共空间治理路径,使社区营造顺利进行。

  (三)居民参与

  社区居民构成社区营造的主要对象,如若没有其积极参与,社区营造将失去内生力、向心力,而只能依靠外力,最终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社区居民有效、高度、自觉的参与即是社区营造的根基和实质。社区营造应当有的放矢、突出特色、形式多样,其中能否有效提升民众的参与意愿,提高其参与程度是社区营造成败与否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社区营造的重要一环。社区居民应当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去实施自我管理与服务,最终实现自治。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的载体之一,理应纳入公共空间治理体系之中。而公共空间治理路径,也应当是在党政领导下,大量引入社会力量,以促使居民自主行动的方式进行。社区公共空间主要用来服务居民,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场所,促使居民聚集并积极参与社区事务[11]。目前不少研究与调查表明,居民在公共空间治理中的参与程度不高,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表现出不同差异,这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了公共空间治理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将居民参与也纳入基层公共空间治理体系当中,使其成为当前基层社区善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社区居民在参与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投入情感,加深对社区及社区其他成员的认同,不断再生产对社区的归属感,积极投身于社区建设。

  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居民参与积极性的提高,可以帮助居民对社区公共空间产生认同感,形成共同体意识。社区营造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形成一种居民有高度幸福感的社区氛围,并注重在此过程中,能使居民获得更好的、更和谐的公共生活环境。培养社区居民的高度自觉参与在公共空间治理路径中的作用十分重大,是真正实现社区自主、自治甚至善治的关键。有效推进社区公共空间治理,关键在于要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居民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参加多样的社区活动更易于增强彼此间的同质性。如何发掘居民的共同爱好,提供足够的参与机会是重点。不仅居民自身需转变认知,而且各类社区主体有必要帮助居民,为他们提供知识与平台,以提升居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进而稳定社区公共空间的生活秩序。社区居民介入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有助于整合社区多维关系、管理社区日常事务、完善社区建设,推进社区营造顺利开展,符合社区发展方向。可以说,公共空间治理效果的好坏,机制完善与否关系到整体社区营造能否合理有序进行,对公共空间治理路径的探究是社区营造持续推进的必然要求。

  要想渐进性地实现良好的社区治理,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推进社区参与,循序渐进地探索、试点并不断深化改革[12]。从现实情况看,社区营造是以渐进性的方式展开的,是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制度性变迁,有助于改变当前社区居民参与率低的现状,为政府进行制度设计提供支持,为社区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政府引导、分步推进的方式,先选取一些影响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与社区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焦点事务进行试点推行,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推进社区善治的实现。我们还应当明确的是,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可以和谐共生、共同作用于社区治理。其前提是党和政府明确角色定位,转变职能,以恰当的方式引导社区治理,赋予社区居民和社会组织更多的权力,营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才能不断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真正的社区善治。

  [参考文献]

  [1]杨文苑.城市回迁安置社区公共空间营造探索研究:以苏州市南环新村“居民议事厅营造”项目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6.[2]李晓宇.“社区营造”背景下的绿色社区发展问题研究:以合肥市HQ社区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6.[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2.[4]萧扬基.社区营造中社会资本对公民治理的影响[J].台湾社区工作与社区研究学刊,2015(10):137-176.[5]刘雨菡.中国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及其借鉴[J].规划广角,2014(30):200-204.[6]张振洋,王哲.行政化与社会化之间:城市基层公共服务供给的新尝试——以上海市C街道区域化大党建工作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7(1):130-137.[7]陈竹,叶珉.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J].城市规划,2009(6):59-65.[8]丁康乐,黄丽玲,郑卫.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6):716-725.[9]陈振华,闫琳.台湾村落社区的营造与永续发展及其启示[J].城镇化研究,2014(17):17-23.[10]高聪颖.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的探索:以宁波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7(1):59-71.[11]陈素琴.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3-47.[12]苗大雷,曹志刚.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历史经验、未竟问题及启示:兼论我国

  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6(10):87-93.

篇二: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社区工作实务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作业二

  班

  级:行政102作业名称:社区存在的问题

  姓

  名:陈

  静

  张振华

  林

  江

  沈小君

  学

  号:100501203510050120521005012056100501205任课教师:钱雪飞

  社区存在的问题

  一、从社区领导的角度:1、社区经济基础较差,开展各项工作时经费比较紧张,也成为了影响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的瓶颈。社区干部的薪金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且经费的缺口比较大。但同时社区居委会却担负着社区内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民政低保、社会就业、公共卫生等工作及政府各职能部门临时安排的如各种医保、社保、土地、规划、城建、烟草、酒类专卖、信访、物价、工青妇兵等各种行政事务,工作压力大、难度高。而社区经费投入少,也导致社区服务等设施不全,硬件设施跟不上,开展服务相对较差。

  2、社区的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清,使得组织实施社区建设的街道办事处职能作用被一定程度的削弱.主要是表现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导致了“多头管理”等现象,使街道办事处缺乏必要的综合协调权和组织实施权,对社区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在片面强调GDP增长的社会大潮下,加之社区又处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之下,这就造成了街道办事处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发展街道经济上,削弱了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3、社区管理的组织力量比较薄弱。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基本设施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适应.有些工作缺乏相应的机构,管理职责无法履行,有的虽然设置了机构,但由于人员或设备等力量较弱,而影响到任务的完成。

  4、社区管理部门没有统一的上级管理部门领导,各部门各行其事,缺乏管理,监督力度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区管理的法制不健全。

  5、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结构不平衡,社区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和职责意识较差。表现在:一方面,社区部分工作者由于年纪轻,缺乏经验,工作能力不强,对社区工作的专业技能未较好地掌握;有的年轻工作者又不够安心工作,责任意识又不强,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男性工作者偏少,对某些工作开展带来不利;文化程度、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任职前普遍没有接受培训,任职后培训方式单一,参加人员缺乏全员性。

  6、社区共建意识有待加强。有相当部分的单位和部门参与社区共建的热情不高,对社区共驻共建只停留在“共而不建、只图形式、不求实效"的地步,对待社区工作“讲起来重要,干起来需要,要起钱来就不要”,突出表现就是每年的共建经费需要社区干部多次上门讨要,把参与社区建设当成一种负担。

  7、社会弱势群体服务存在问题.首先是社区养老机构跟不上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不能在社区得到完全的解决,老年康复中心基本上没有。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其次是为妇女儿童服务的设施虽然建立了,但是很少,且处在低水平上。另外,对于下岗、失业和特困户,社区只能为他们解决一半“低保”问题。最后是残疾人在社区没有自己的综合活动中心,社区基本上没有建立无障碍设施。

  8、居民的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居民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社区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积累可供动员群众,不少居民认为社区工作仅仅是街道、居委会的事,与己无关,绝大多数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以至于

  社区的事情成了虚空的东西,更不谈群众参与完善社区管理工作的行动了。另外,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仍旧淡薄,参与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常常出现宠物咬人、存在卫生死角、杂物阻塞楼梯、停车难、乱摆乱挂等现象.

  二、从社区居民的角度:1、社区选举不够透明。社区工作干部虽说是由社区群众选举产生,但在选举中存在违法违规现象.在选举前就通过个人私情拉选票,以及靠关系进入社区干部队伍等,影响了社区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2、社区领导的管理能力不强.社区领导人员大都依照自己的经验处理社区事务,管理社区,决策失误现象也时有发生;此外,社区管理人员中有不少年轻人,他们经验不足,处理社区中实际问题的经验也少,不能很快的适应自己的角色,处理起具体事务或纠纷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3、社区举办活动的次数太少,活动所面向的对象单一,一般都集中在中青年群体。但从以往开展的活动中看出,中青年群体大都忙于自己的事情,对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不高,相比之下,老年及退休群体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更需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而面向这部分群体的活动少之又少。

  4、社区缺少必要的宣传。社区干部身处社区工作一线,他们直接面对社区群众开展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居民对社区工作缺少了解,经验也不足,从而也导致社区工作很难开展。

  5、社区服务单一,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不能满足社区居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社区服务大多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没有突破福利服务的范围,以无偿的、短期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性服务为主,低偿或有偿的、面向大众的服务几乎为零.还有就是便民服务不到位,例如各种维修站、菜市场、水果店等数量较少。

  6、社区基础设施较少,形式单一。比如小区里的健身器材,一方面数量太少,一般只有一两处有,另一方面,健身器材种类也较少,不能满足社区里各个群体的需要。

  7、对社区中弱势群体的重视不够。针对社区中弱势群体的服务意识不强,如针对残疾人,社区中基本没有康复器材供残疾人使用;在开展活动时几乎并不把残疾人列入活动对象中;残疾人没有自己活动的场所等问题。

  8、社区中邻里关系并不是很融洽。社区中很多居民只跟自己比较熟悉的邻居或工作上的同事关系较好,而很多居民在那里住了住了很多年却并不知道自己家对面住着怎样的人,很少见到,即使在门口看见也只是点个头打个招呼。

  三、与理想社区标准对比存在的问题:

  1、社区自治理念不清,居委会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社区居民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认识不完全,居民自治还没有达到较高水平。

  2、基础设施不健全,社区基础设施管理较差.表现在:社区生活、锻炼、娱乐设施缺乏,社区居民的空暇时间生活单调,具体来说主要是供水系统、道路、路灯等技术性基础设施,以及社区公共组织办公场所、社区服务设施、办公设备、活动经费、文化体育设施等社会性基础设施要没有完善配套。

  3、社区生活环境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在理想社区中,生活环境要净化、美化、绿化,干净整洁,优美舒适,但是目前,我们仍有少数住户反映小区环境“脏、乱、差”现象仍时有存在。

  4、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社区意识薄弱。居民在社区共建活动中,参与热情不高,在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中的参与度也较低。

  5、社区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多元化的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形式固定僵化,缺乏创新,缺少居民喜闻乐见形式的活动,活动对象单一化,做不到全体居民的共同参与。

  6、社区治安环境有待提高。有居民反映社区还会发生偷盗事件,影响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7、社区的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形式种类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和生活需求。

  8、社区居民人际关系生疏,居民之间相互沟通较少,邻里关系融洽度较低。没有形成具有浓厚的团结、合作、互助、守望意识的社区氛围。

  针对社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大对社区经济扶持力度.尽管我国把社区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实行了财政拨付制。但是,社区经费仍然相当短缺,难以保证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改善社区服务条件。二是发展社区经济,壮大社区经济实力。社区要充分利用自己作为城市一部分的有利条件,自办或联办社区有偿服务,如家政、社区物业管理、就业中介等经济实体,使社区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服务;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兴办社会企业,增加社区集体收入,壮大社区经济实力。三是落实优惠政策,扶持社区经济发展。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对社区发展集体经济要积极落实优惠措施,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拓展空间。

  2、建立健全社区干部选举制度,完善社区干部保障制度。一方面,加强社区干部选举制度建设,保证选举过程的透明、合法,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现象的出现,这样也有利于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进一步加强社区的建设。另一方面,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的原则,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增加社区工作对社会人才的吸引力。一是要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要努力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积极创造条件为社区工作者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在政治上关心他们,对表现突出的社区工作者,要在提拔、晋级、表彰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二是要做好对社区工作者的监督约束工作,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制定出一整套有关社区干部聘用、考核、奖惩、辞退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逐步使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针对社区中的年轻工作人员,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积极引导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积累经验,更好地为社区服务,为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3、立足社区工作实际,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党组织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领导核心。定期研究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战略,纠正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偏差,领导、组织和协调社区党建的发展。可以通过组织、团结和凝聚在职党员、下岗党员、待岗党员、转岗党员等,使之投身于社区建设和管理.另外,还要积极探索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思路,实现社区党组织建设全覆盖,以加强和完善社区党组织建设带动、促进社区其他组织的建设.4、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首先要找准社区服务的切入点,从社区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针对社区的实际,把解决群众生活特别是基本生活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突破口。其次要谋求社区服务的发展点,健全社区服务的各项制度,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改善服务手段,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并加强动态管理.同时,要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化进程,健全社区重大事项的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和居民评议社区工作者制度,为居民自治搭建更好的平台。最后是不断壮大社区服务的队伍,使社区工作者有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协调社区服务工作。要建立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和资格认证制度,对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发展志愿者服务队伍,向居民群众提供社会互助服务.5、加大对社区弱势群体的重视。这里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下岗职工,退休

  人员,无依无靠的居民,低保人员,残疾人等群体,要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面向本社区弱势群体,并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社区对他们的关爱,为他们设立专门的活动场所和管理服务机构,并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6、加大社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共建的良好氛围.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社区建设缺乏社区成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的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宣传是社区工作的窗口,一定要加强相关工作的宣传,使得社区群众能更好的了解社区工作的相关内容,从而取得社区群众的广泛支持,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7、建立政府、街道和社区良好的互动工作机制.要进一步理顺区政府、街道及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公共管理与服务中的功能及权责关系。首先,社区之间要通过交流和沟通,开展互动,融洽关系,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其次,政府对社区的自治、管理和服务提供指导,并通过加大投入,为社区自治、管理和服务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同时社区也要通过不断完善基础平台,主动协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促进社区发展。最后,街道也要积极的提供资源,促进社区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实现街道的发展,创造双赢的局面。

  8、培育居民社区意识,营造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公民意识的途径是让居民直接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建设。要让居民认同社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因此,要建立居民多层面地参与社区各类公共事务管理与建设的制度化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增强自主性.但更关键的是,要让参与者分担责任,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顾个人权利而忽视社会责任。

  9、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一是要加强社区环境改造,把社区环境改造纳入市政建设总体规划,推进城市管理到社区,大力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拆除违章建筑,治理乱搭乱盖和脏乱差现象,实现社区的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和道路硬化,营造整洁、优美、舒适、温馨的社区环境.二是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收社会各方面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资机制,切实解决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居民公共活动场所以及为居民服务的窗口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三是要加强社区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软件、统一管理的原则,规范社区信息网络建设,打造“数字社区”,从而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

  10、大力发展和繁荣社区文化,增强社区的沟通力、凝聚力、引导力,激发广大社区居民的创造力,使社区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是要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提高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居民和睦相处,营造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风尚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二是要广泛开展社区活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三是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创建活动,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大力培育各种社区文化组织,完善各类文化设施,开展先进社区文化组织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评选表彰活动,推动社区文化高水平发展。

篇三: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浅谈公共空间意识_650字

  一个中国的中学生,在埃及的金字塔上刻下到此一游,引起了我对公共空间意识及公民素质的思考。

  记得有一次,我和叶卜诚,王峰,飞飞去博库书城看书,宽敞明亮的书城里安静的一塌糊涂,仿佛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见,我们三个静悄悄的拿好书,找了个僻静的角落里坐下仔细读,忽然两个小朋友的刺耳的笑闹声打断了我的思路。

  你看你看!哪儿?另个一灰衣服的小朋友回应道。这个,这个!哇,嘎嘎嘎嘎!太好玩了,哈哈哈!灰衣小朋友的声音把玻璃窗震得哗哗作响。嘿,小朋友,在图书馆可要轻声!我好心提醒道。我们说话,不关你的事!灰衣小朋友对我吼着。

  大家都向他投去厌恶的目光,可是他还是一点儿也不介意,自顾自大笑,嬉闹。我真想不通,在图书馆安静的看书有那么难吗?如果所有人都在图书馆喧哗,那就不叫图书馆了,叫菜!市!场!我特别想问问那些大声喧哗的孩子:你是想在菜市场里看书吗?还是想在图书馆里买菜?

  从图书馆乘公交车回家的路上,公交车里的乘客用石头剪刀布在抢座位,从一局一胜到九局五胜,他们争的不可开交,互不相让,直到拳脚相加。不就那么几站路吗,用得着吗?我不禁想起,在国外,有些标语是有中文标注的,一次路过一家餐厅,门口的标牌上写着请不要把食物带出自助餐厅,Pleasedon’ttakethefoodoutofthecafeteria。,我的脸不知怎么就红了起来。

  公共空间意识这个概念听起来虽然很大,其实可以从我们的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乱扔垃圾,公共环境不大声喧哗,不乱刻字,不浪费能源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开始。

  六年级:赵雅文

篇四: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社区工作实务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作业二

  班

  级:行政102作业名称:社区存在的问题

  姓

  名:陈

  静

  张振华

  林

  江

  沈小君

  学

  号:100501203510050120521005012056100501205任课教师:钱雪飞

  社区存在的问题

  一、从社区领导的角度:1、社区经济基础较差,开展各项工作时经费比较紧张,也成为了影响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的瓶颈。社区干部的薪金水平普遍比较低,而且经费的缺口比较大。但同时社区居委会却担负着社区内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民政低保、社会就业、公共卫生等工作及政府各职能部门临时安排的如各种医保、社保、土地、规划、城建、烟草、酒类专卖、信访、物价、工青妇兵等各种行政事务,工作压力大、难度高。而社区经费投入少,也导致社区服务等设施不全,硬件设施跟不上,开展服务相对较差。

  2、社区的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不清,使得组织实施社区建设的街道办事处职能作用被一定程度的削弱.主要是表现在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导致了“多头管理”等现象,使街道办事处缺乏必要的综合协调权和组织实施权,对社区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在片面强调GDP增长的社会大潮下,加之社区又处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之下,这就造成了街道办事处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发展街道经济上,削弱了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3、社区管理的组织力量比较薄弱。社区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基本设施与所承担的职责任务不适应.有些工作缺乏相应的机构,管理职责无法履行,有的虽然设置了机构,但由于人员或设备等力量较弱,而影响到任务的完成。

  4、社区管理部门没有统一的上级管理部门领导,各部门各行其事,缺乏管理,监督力度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社区管理的法制不健全。

  5、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结构不平衡,社区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和职责意识较差。表现在:一方面,社区部分工作者由于年纪轻,缺乏经验,工作能力不强,对社区工作的专业技能未较好地掌握;有的年轻工作者又不够安心工作,责任意识又不强,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男性工作者偏少,对某些工作开展带来不利;文化程度、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任职前普遍没有接受培训,任职后培训方式单一,参加人员缺乏全员性。

  6、社区共建意识有待加强。有相当部分的单位和部门参与社区共建的热情不高,对社区共驻共建只停留在“共而不建、只图形式、不求实效"的地步,对待社区工作“讲起来重要,干起来需要,要起钱来就不要”,突出表现就是每年的共建经费需要社区干部多次上门讨要,把参与社区建设当成一种负担。

  7、社会弱势群体服务存在问题.首先是社区养老机构跟不上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不能在社区得到完全的解决,老年康复中心基本上没有。社区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方面所提供的服务不足.其次是为妇女儿童服务的设施虽然建立了,但是很少,且处在低水平上。另外,对于下岗、失业和特困户,社区只能为他们解决一半“低保”问题。最后是残疾人在社区没有自己的综合活动中心,社区基本上没有建立无障碍设施。

  8、居民的社区意识淡薄,社区居民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社区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积累可供动员群众,不少居民认为社区工作仅仅是街道、居委会的事,与己无关,绝大多数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以至于

  社区的事情成了虚空的东西,更不谈群众参与完善社区管理工作的行动了。另外,社区居民环境意识仍旧淡薄,参与社区环境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常常出现宠物咬人、存在卫生死角、杂物阻塞楼梯、停车难、乱摆乱挂等现象.

  二、从社区居民的角度:1、社区选举不够透明。社区工作干部虽说是由社区群众选举产生,但在选举中存在违法违规现象.在选举前就通过个人私情拉选票,以及靠关系进入社区干部队伍等,影响了社区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2、社区领导的管理能力不强.社区领导人员大都依照自己的经验处理社区事务,管理社区,决策失误现象也时有发生;此外,社区管理人员中有不少年轻人,他们经验不足,处理社区中实际问题的经验也少,不能很快的适应自己的角色,处理起具体事务或纠纷时心有余而力不足。

  3、社区举办活动的次数太少,活动所面向的对象单一,一般都集中在中青年群体。但从以往开展的活动中看出,中青年群体大都忙于自己的事情,对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不高,相比之下,老年及退休群体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更需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而面向这部分群体的活动少之又少。

  4、社区缺少必要的宣传。社区干部身处社区工作一线,他们直接面对社区群众开展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居民对社区工作缺少了解,经验也不足,从而也导致社区工作很难开展。

  5、社区服务单一,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不能满足社区居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社区服务大多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没有突破福利服务的范围,以无偿的、短期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性服务为主,低偿或有偿的、面向大众的服务几乎为零.还有就是便民服务不到位,例如各种维修站、菜市场、水果店等数量较少。

  6、社区基础设施较少,形式单一。比如小区里的健身器材,一方面数量太少,一般只有一两处有,另一方面,健身器材种类也较少,不能满足社区里各个群体的需要。

  7、对社区中弱势群体的重视不够。针对社区中弱势群体的服务意识不强,如针对残疾人,社区中基本没有康复器材供残疾人使用;在开展活动时几乎并不把残疾人列入活动对象中;残疾人没有自己活动的场所等问题。

  8、社区中邻里关系并不是很融洽。社区中很多居民只跟自己比较熟悉的邻居或工作上的同事关系较好,而很多居民在那里住了住了很多年却并不知道自己家对面住着怎样的人,很少见到,即使在门口看见也只是点个头打个招呼。

  三、与理想社区标准对比存在的问题:

  1、社区自治理念不清,居委会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社区居民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认识不完全,居民自治还没有达到较高水平。

  2、基础设施不健全,社区基础设施管理较差.表现在:社区生活、锻炼、娱乐设施缺乏,社区居民的空暇时间生活单调,具体来说主要是供水系统、道路、路灯等技术性基础设施,以及社区公共组织办公场所、社区服务设施、办公设备、活动经费、文化体育设施等社会性基础设施要没有完善配套。

  3、社区生活环境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在理想社区中,生活环境要净化、美化、绿化,干净整洁,优美舒适,但是目前,我们仍有少数住户反映小区环境“脏、乱、差”现象仍时有存在。

  4、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社区意识薄弱。居民在社区共建活动中,参与热情不高,在社区举办的各类活动中的参与度也较低。

  5、社区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多元化的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形式固定僵化,缺乏创新,缺少居民喜闻乐见形式的活动,活动对象单一化,做不到全体居民的共同参与。

  6、社区治安环境有待提高。有居民反映社区还会发生偷盗事件,影响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7、社区的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形式种类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和生活需求。

  8、社区居民人际关系生疏,居民之间相互沟通较少,邻里关系融洽度较低。没有形成具有浓厚的团结、合作、互助、守望意识的社区氛围。

  针对社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大对社区经济扶持力度.尽管我国把社区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实行了财政拨付制。但是,社区经费仍然相当短缺,难以保证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转.因此,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改善社区服务条件。二是发展社区经济,壮大社区经济实力。社区要充分利用自己作为城市一部分的有利条件,自办或联办社区有偿服务,如家政、社区物业管理、就业中介等经济实体,使社区在服务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服务;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兴办社会企业,增加社区集体收入,壮大社区经济实力。三是落实优惠政策,扶持社区经济发展。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对社区发展集体经济要积极落实优惠措施,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拓展空间。

  2、建立健全社区干部选举制度,完善社区干部保障制度。一方面,加强社区干部选举制度建设,保证选举过程的透明、合法,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现象的出现,这样也有利于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进一步加强社区的建设。另一方面,坚持“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待遇留人”的原则,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地位和待遇,增加社区工作对社会人才的吸引力。一是要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待遇。要努力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积极创造条件为社区工作者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在政治上关心他们,对表现突出的社区工作者,要在提拔、晋级、表彰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二是要做好对社区工作者的监督约束工作,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社区工作实际,制定出一整套有关社区干部聘用、考核、奖惩、辞退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逐步使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三是针对社区中的年轻工作人员,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积极引导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尽快转变角色,积累经验,更好地为社区服务,为社区的发展贡献力量.3、立足社区工作实际,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社区党组织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领导核心。定期研究社区党建工作的发展战略,纠正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偏差,领导、组织和协调社区党建的发展。可以通过组织、团结和凝聚在职党员、下岗党员、待岗党员、转岗党员等,使之投身于社区建设和管理.另外,还要积极探索创新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思路,实现社区党组织建设全覆盖,以加强和完善社区党组织建设带动、促进社区其他组织的建设.4、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首先要找准社区服务的切入点,从社区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针对社区的实际,把解决群众生活特别是基本生活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突破口。其次要谋求社区服务的发展点,健全社区服务的各项制度,要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社区资源,重点发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改善服务手段,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并加强动态管理.同时,要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化进程,健全社区重大事项的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和居民评议社区工作者制度,为居民自治搭建更好的平台。最后是不断壮大社区服务的队伍,使社区工作者有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协调社区服务工作。要建立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和资格认证制度,对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发展志愿者服务队伍,向居民群众提供社会互助服务.5、加大对社区弱势群体的重视。这里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下岗职工,退休

  人员,无依无靠的居民,低保人员,残疾人等群体,要积极开展各项活动面向本社区弱势群体,并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社区对他们的关爱,为他们设立专门的活动场所和管理服务机构,并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6、加大社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共建的良好氛围.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社区建设缺乏社区成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的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宣传是社区工作的窗口,一定要加强相关工作的宣传,使得社区群众能更好的了解社区工作的相关内容,从而取得社区群众的广泛支持,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7、建立政府、街道和社区良好的互动工作机制.要进一步理顺区政府、街道及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公共管理与服务中的功能及权责关系。首先,社区之间要通过交流和沟通,开展互动,融洽关系,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其次,政府对社区的自治、管理和服务提供指导,并通过加大投入,为社区自治、管理和服务创造条件,提供保障;同时社区也要通过不断完善基础平台,主动协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促进社区发展。最后,街道也要积极的提供资源,促进社区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实现街道的发展,创造双赢的局面。

  8、培育居民社区意识,营造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公民意识的途径是让居民直接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建设。要让居民认同社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因此,要建立居民多层面地参与社区各类公共事务管理与建设的制度化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增强自主性.但更关键的是,要让参与者分担责任,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顾个人权利而忽视社会责任。

  9、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一是要加强社区环境改造,把社区环境改造纳入市政建设总体规划,推进城市管理到社区,大力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拆除违章建筑,治理乱搭乱盖和脏乱差现象,实现社区的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和道路硬化,营造整洁、优美、舒适、温馨的社区环境.二是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收社会各方面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资机制,切实解决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居民公共活动场所以及为居民服务的窗口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三是要加强社区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软件、统一管理的原则,规范社区信息网络建设,打造“数字社区”,从而实现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

  10、大力发展和繁荣社区文化,增强社区的沟通力、凝聚力、引导力,激发广大社区居民的创造力,使社区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是要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提高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居民和睦相处,营造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风尚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二是要广泛开展社区活动,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三是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创建活动,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大力培育各种社区文化组织,完善各类文化设施,开展先进社区文化组织和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评选表彰活动,推动社区文化高水平发展。

篇五: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公共空间意识_1000字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

  大家知道什么是公共空间意识吗?换一种形式问的话,在图书馆,你能做到轻声细语吗?在观看演出时,你能做到和台上很好互动吗?在乘坐公交时,你能有序排队,主动让座吗?在公共空间中,你能做到自觉自律,很好的维护我们共同生活学习的环境秩序吗?公共空间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而对我们在校学生来说,校园内,我们的公共空间就是与同学、老师共同生活学习的各个公共领域,如各类教学场所、寝室、食堂、会场以及与他人共同相处的其它场所。假如在公共空间缺乏自我约束,则会妨碍公共秩序,而公共空间遭到破坏,到头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公共空间意识事关个人的文明素养,事关学校的品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尊严。据报载,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对此,我向各位同学、老师提出如下倡议:

  1、加强公共空间意识教育,要从保持课堂学习安静、自修作业安静、就餐安静、重要集会安静、就寝安静做起;

  2、公共空间中做到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不攀折、损坏花草树木,不乱刻乱画,校园内看到纸屑等能随手拾取;

  3、能排队候车,依次上下车;不乱穿马路、闯红灯;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美术馆等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无污言秽语、嬉戏打闹;

  4、能熟练使用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礼貌用语,仪容仪表整洁得体;

  5、友善对待外来人员,能够热情为陌生人指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者让座等;

  6、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督促和劝导亲属不要在公共场合吸烟等不文明行为,让我们的公共空间更美好,更温馨,人际关系更和谐。

  同学们,老师们,我们每天都在公共空间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我们努力提升公共空间意识,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公共场合小声说话,保持教室、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环境卫生,自修课不随意发出声音,就餐保持安静等。就是这些小事,但都在检验着我们的道德素养、公共空间意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吧,做到心中有他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四年级:郝怡

篇六: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及提升建议

  设计合理的城市公共空间在打造城市文化、塑造公共意识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而其为市民提供的室外活动空间则影响着市民生活的愉悦程度,并间接的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在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个特殊时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的一些建议。

  标签:城市公共空间;问题;建议

  近些年来,“城市公共空间”这个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将它与生活质量联系在一起。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展了很多年的状况不同,缺乏独立自主的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能力,在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的水平的时候,人们更加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解决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规划更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势在必行。

  一、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市民交通、交易、表演、展览、竞赛、健身、消闲、观光、集会与交往等各类活动的场地。人们可以自由的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放松自己或者与其他人互动。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一种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的载体,也是规划工作者们用以提高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城市活力的最好工具。因为关系着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市民日常生活的质量,所以城市的公共空间理应获得更大的关注,也理应在设计上就获得高度的重视。

  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在国外,城市公共空间很早就受到了城市管理者与规划者们的重视了,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公共性很强的城市中心广场与角斗场。而对比国内,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使得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化的,这样的文化传统使得近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制度与设计进步较慢、存在各种问题,相较于国外人性化的设计,中国的公共空间显得落后、不人性化甚至反人性化。

  (一)模式化问题

  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一味的模仿国外成功案例是不可能不存在任何各种形式上的小问题的。例如现代中国的道路设计,我国城市目前的道路规划一般是随意规划一条空间距离上较小、投资成本上较少的道路红线,然后根据预测未来城市发展的规模与道路使用情况设计道路路宽,随后是道路中心与两侧的绿化带,再之后才划分出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的空间,而这之后,多余的空间一般都是以绿化、停车场和空地来填充。这样的道路规划,一切都是为了“前进”而存在,真正意义上为了“停留”而设计的公共活动空间是不存在的。

篇七: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为了提升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水平,本文主要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进行研究,文中先分析了社区公共空间的作用和影响,之后分析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遵循的原则,包括科学化原则;注重人文观念及生态化的结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地域性原则;功能性原则,希望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城市发展包含较多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发展阶段不同,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存在差异。现阶段,城市中的人口数量以及密度在不断地提升,加上环保问题,导致城市不断向外扩张,以满足发展的需求。国内城市社区化建设在逐步的推进,政府对于城市社区规划十分关注,希望打造出和谐良好的城市社区生活状态。要想提升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水平,就要分析现存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社区公共空间的作用与影响

  其能够给居民提供特定的自由活动和比较固定的社会关联形式,居民在社区中可以找到关系好的朋友或邻居,获得人际关系,为社区共同生活奠定基础;良好的社区公共空间氛围可以提升居民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推动老旧社区环境的优化,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规划设计中忽视了人们的多元化要求。当前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提升,居民认识到以人为本才是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国内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过于注重视觉美感,认真地设计景观,但是却忽略了居民的基本使用功能,导致设计缺乏人情关怀,不能让居民产生愉悦的空间视觉感受。另外,社区中的居民在教育水平、价值体系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也导致其对公共

  空间的要求差异化,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规划设计中要全面考虑人性化要求,满足各个层次人群的要求。第二,设计中并没有体现出地域特色。一个社区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每个城市都具有发展的生命周期,社区也是如此,在对旧有社区进行改造更新时,普遍存在没有保留原有文脉气质的问题,只是单一地赋予新的使用功能以及时代性元素,导致很多内容同质性较强,如雕塑、草坪、水体小景等等,并未体现出地域化特征,无法有效提升居民的归属感。这就要求在社区建设及改造时,立足于时代价值以及文化观念,呈现出地域特色。第三,社区居民缺乏参与热情。当前城市中的居民开始关注周围的环境,主要涉及到城市景观以及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然而由于国内规划决策体制的影响,政府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导致居民参与性不高。相关的专业机构一般立足于城市的区域文化、整体印象以及历史发展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忽略了市民的意愿。一些城市出于让居民参与到城市建设讨论中的目的,采取宣传、公示等方式和居民沟通,然而因为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导致效果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在公示时并未利用多种宣传手段进行宣传,使得一些居民对周边设计公共空间规划的项目缺乏了解;方案可读性较低,普通市民无法全面掌握设计说明文本,影响了参与积极性;公示信息不完整;规划职能部门并未结合市民提出的建议以及意见及时地进行反馈。

  三、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原则

  (一)注重科学化原则

  在规划设计中,需要遵循这一原则,依据有关的城市制度实施建设,同时要与建设的基本要求相适应。设计人员要制定与实际情况相符的设计,合理地规划城市格局,有效地利用资源,基本掌握社区整体规划,立足于经济层面,让生态景观建设变成适宜居住的公共空间,给社区整体带来效益。基于科学的设计社区公共空间,能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人们更快地融入社区中,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水平。在规划设计中要做到合理,避免单一问题,以免让居民出现视觉疲劳的情况,对此,应该做到多样化,结合城市和区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规划设计方案,立足于实际情况,提升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同时[1]

  注重开发以及利用潜在资源,将湖泊、河流以及公园等进行有效衔接,构建一个完整的空间,确保植物多样性,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新鲜感,符合人们的需求。

  (二)注重人文观念及生态化的结合

  在规划设计前,需要清楚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目标,即给居民提供服务,优化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而在设计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于人性层面,建设人性化的空间景观,让社区中的居民能够体会到人文关怀。比如栽植居民喜欢、较为安全的植物,让社区景观体现出绿色城市内涵,引导居民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在建设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最大程度的尊重生物的多样性,确保生物和社区生态平衡发展,提高生态效益。在设计中可以选用体现城市及人文象征意义的植物,做好植物的管理养护工作,提升植物的成活率。通常可以选择和地方情况相适应的植物,优先选择抗病害、抗旱、抗寒较好的植物栽植,优化社区公共空间的整体效果。

  (三)遵循功能性的原则

  在设计的功能性方面,需要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放在第一位。比如道路就是社区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注重道路建设。第一,道路在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发挥着连接作用,能够衔接社区和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水平关系到社区居民在空间中行走的便捷性。第二,公共空间可以给居民提供有效的沟通及交流空间,拉近居民间的距离,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居民间的和谐发展。

  (四)体现出地域性特征

  在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以及建设中,需要结合城市的特点,基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实施设计,结合城市的历史环境、地理特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优化设计。社区空间建设属于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全面掌握社区发展特点,依据地域性的特点实施规划设计,才能让城市发展体现出自身的个性,同时与整体大环境相协调,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因此,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应该基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基础上,凭借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立足于具体的情况,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设计方案,优化社区整体质量,推动其长远发展。[3][2]

  在规划设计中,有关人员需结合地理环境情况,规划休闲运动场所,扩大活动空间,这有利于现代文明城市的建设。除此之外,在规划设计中还可以加强城市地理资源的挖掘以及利用,给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及生活环境,推动社区的发展,提升生态效益,在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前提下,推动规划设计的发展。

  (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规划设计中,有关人员应该注意自然环境的利用,减少建设及使用中的能源消耗,提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例如通过雨水收集回收、风能、太阳能、污水回收等,减少资源消耗。在规划时要通过科学的布置建筑组群,降低建筑受到的风的阻力,增加建筑受光照的时间,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性。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是城市发展及环境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些年来,社区

  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在城市发展中,应该促进社区发展,推动其建设服务、产业、民生以及政府等系统的建设,加强政府管理社区的能力,给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些都要建立在社区公共空间支持上。因此,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出社区公共空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林星彤.关于“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下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J].福建建设科技,2022(01):14-15.

  [2]刘小靖.西安市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5.

  [3]翟亚飞.合并型农村新社区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篇八: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篇九: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开放教育xxxx专业x科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学校名称: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教育层次:

  入学时间:

  指导教师:

  论

  文

  提

  纲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

  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

  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

  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

  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

  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

  二、社区公共服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

  (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

  (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

  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

  (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

  (一)

  (二)

  (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

  很多居民认为他们获得相关信息是通过他人告知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在具体的个案调查或是在结束工作后的闲谈中进行的,普及度相对较低而且不具备必要的程序性和严肃性。在对社区信息发布交流方式的进一步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两个社区内的居民基本没有运用任何的现代交流工具(QQ群,贴吧等),见图1。

  在社区环境卫生方面重点是空气净化,而在交通环境改善方面,红绿灯时间则是广大居民比较关注的交通问题。在社区安全防护上,交通安全和巡逻防盗的支持率最高。

  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

  在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的调查中,61%的居民了解所在社区开展的活动。体育活动是大部分居民最热衷于参加的活动类型,相比之下教育宣传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较少。在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居民对这些设施的方便程度比较满意,然而有关使用方面需要改进的呼声是最高的,占到47%。据调查,县城内的公共医疗机构只有一所即岑巩县医院。对于医院相关方面的提升:有大约74%的居民认为工作态度急需转变。同时也有60%的居民认为医院技术水平应该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应该改善。社区内的教育设施完善,超过六成的居民对这些教育机构的质量表示肯定。

  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

  在社区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相关设施的建立,只是看到残疾人救助站的挂牌在社区办公场所,当问及社区相关负责人时得到的解释是,社区门口的挂牌只是为虚设,“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现象很正常。

  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

  建立行政赔偿制度是现代法制国家的要求。它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与法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

  断健全和社会主义民主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于1994年建立的国家赔偿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必然,也是健全民主与法制的客观需要。它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审判机关追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能够更好地实施执法责任制,落实国家赔偿责任。

  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

  目前,我国政府正处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进程中,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垄断着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过多的干预会妨碍社区公共服务自身的发展。各类公共服务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需求往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供给模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明显落后于社区公共服务的具体实践,出台的具体文件也不多,现有的条例规定也不明确,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政策的执行,同时,各级相关部门各自颁布自己的行政法规,缺乏协调,很多法规与法规之间互相矛盾和抵触,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总体上难以形成健全的法律保障,从而会影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者的积极性。

  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的财力有限,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较低,从而导致社区服务范围难以扩展。与社区公共服务相关的组织自筹资金的意识也欠缺,社会的筹资渠道不畅通,民间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捐资兴趣普遍不足,因而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投资,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就难以实现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

  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

  我国城市社区中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较低,缺乏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事务的社区居民很少,大多数情况下社区居民只是参与较低层次社区事务的运作,相对较高层次的管理和决策则很少有人关心。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仍然不足,公共服务的理念也欠缺,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支持力量,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和意愿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

  社区组织结构欠完善。现代社区特别是中小城镇的社区组织,构成往往比较简单,针对社区工作开展的需要而设置的部门结构呈现出平行化和交错的倾向。在一个社区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党支部,社区治安小组等都是由一套人马来担任,虽然工作量不算大,但是毕竟人员安排有限,组织规模通常都比较小,结构自然简单。这样的局面最容易造成的后果就是管理上的混乱,组织内人员数量变化的临时性使得组织运行不稳定,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效率。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需要的是长久而稳定的供给,需要普遍的适用,而这种普遍性在对组织运行的要求上应该是注重组织结构完整,组织内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否则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大量事务没有办法解决。

  社区组织中人力资源状况欠佳。社区人力资源的质量欠佳可以说是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工作开展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社区服务人员通常都是下岗人员、待业者和熟悉社区基本情况的退休工作者,他们大都是小学初中学历。这样的人员素质构成与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的要求不相符合,从而导致社区工作在技术水准上跟不上其他区域的发展。社区管理与人才引进所产生的矛盾需要制度的保证更需要物质资源的鼓励才能得到缓解。

  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影响。经济发展情况是社区公共服务顺利有效开展的保证。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普遍呈现出资金不足的情况。对于社区使用资金的不足原因有几点:社区没有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法,无法为自己筹集经费;社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良好但是大都归交给当地财政,而财政关于社区公共服务的补助力度却不是很大。社区在职能上的弱化和相关职权的缺失导致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上缺少自主动力,资源不足。

  (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

  社区职能的定位。社区与政府在当下的中国依然具有很浓厚的层级关系,“条块冲突”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社区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如果把社区比作社会的一个缩点,在社区中的各个“单位”如今仍处在强势地位,这种“单位强”,“社会弱”的观念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人对社区的定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社区职能在履行过程中的方向、方法和标准的选择。涉及到社区公共服务的定位,因为福利性与公共性之间细微的差别使很多问题的处理在归类上出现了分歧。社区定位的混淆会导致对社区职能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社区职能的缺位。现实中,社区组织一般只是接受上级组织安排的任务和当地政府下达的行政命令,在决策权利和执行权利的不平衡使社区在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引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维护、运营等环节都显得力不从心。社区管理职能履行不畅应该是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在社区的管辖范围中除开社区一般居民,还有大大小小的企事业机构的居民宿舍及其办公场所。社区工作在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方面与这些企事业单位的配合程度关系密切,这些机构对社区职能的承认和定位仍然需要合法有效的保障,否则会严重影响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社区工作缺乏专业性。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要求社区组织在处理社因司题、开展社区相关工作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有效的套路。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与社区工作环境的硬性条件有关,同时也关系到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当前我们国家在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吸引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在引进人才到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工作环境等方面也准备不足,因而对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运行难免会产生阻碍性影响。

  (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

  居民冷漠。在我国社区由街居单位制向混合型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已经适应了自己单位的生活,习惯了所属单位的安排,自然在心理上就形成了对自己单位的强烈归属。而且因为所在的单位条件不一,各单位对于自己员工居民的福利支持政策也

  不一样从而会更进一步加强居民对于自己单位依赖并同时产生对其他单位和整个社区的排斥。因此这种对于社区的“冷漠”就在居民对自己单位的“热情”上折射出来,居民很少甚至不会参与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中,他们会把这种对公共事务的处理推给自己的单位而表现出与自己无关的态度。

  公共责任的分散。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居民承担一定的公共责任,这种责任要得到必要的集中才会发挥它的效用。然而现实中这种责任在不经意间很容易被居民分散。前面提到的居民把处理公共事务的责任推给单位是公共责任分散的一种表现形式;另外,居民会认为公共责任应该由大家承担,即便自己没有承担也会有别人去负责,在这种时候公共责任又被分散了;公共责任的分散和公共意识的淡薄使得社区公共服务缺少以居民力量集中为核心的动力,动力缺失往往使社区公共服务的运行停滞不前。

  参与渠道和宣传鼓励方式有待发展。社区公共服务需要公民参与,但很多社区却没有为公民创造参与的平台与渠道,缺乏制度的保障使得这种参与渠道的建立缺乏长久性、固定性和稳定性。此外,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宣传也会影响到居民参与的热情。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过程中,政策鼓励十分必要,无论是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鼓励都会对居民参加社区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长久性产生重要影响。

  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社区公共服务需要政府和社区的合作,这种合作不能变革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下级对上级的配合。平等有序、合理有效的合作需要社区和政府对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正确理解。在这种关系的整理上,长期在这个问题上处于相对优势的政府应该做出合理的让步和更多的努力。

  (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

  建立健全相关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社区职权的范围,保障职能的实施。同时,社区在职能的获得和使用上应该得到优化,增加社区管理权利,使这些要素在法律上得到保护和稳定。

  (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

  寻求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居民以及第三方组织的帮助,同时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以促进资金运用的公开化、合理化。

  (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

  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还在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使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此外,积极开展志愿者和大学生进社区活动,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创造必要的人才培养和锻炼空间。最后,应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及其效果评估。这种评估在于社区组织要能够分析和采纳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提出的意见和看法,这将有助于增加居民对于社区活动参与的热情度和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当前社区公共服务在制度构建和制度安排上的不成熟依然是社区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制度上的保障是社区工作合法性和效率性的前提,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社区公共服务具体运行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必将是社会关注的主要价值倾向和研究的方向。

  (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基层政府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职能、责任,确定社区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社区公共服务的原则、运作方式、财政制度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的运作。

  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

  对于社会组织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应有相关的条例和办法可循,做到完善行业

  管理。此外,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中,积极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并予以相应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整合社会资源。

  (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

  改变单纯的依靠政府出资的局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具体来说可从四方面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第一,建立社区建设与发展基金,接受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捐赠。第二,通过制定相关的减免税收政策、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非盈利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第三,对于一些盈利性的社会组织,应鼓励其主动拓展融资渠道,一方面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能提高其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运作效率。第四,在社区范围内部分营利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通过政府政策的倾向,积极支援社区建设,承接部分有能力承担的公共服务项目,使社区公共服务走多元化、市场化道路,提供更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

  (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性可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定期召开社区居民委员会,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社区成员参与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及公共服务标准,监督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帮助解决各种生活困难、提供便民服务,维护青少年、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鼓励开展自治组织活动,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化社会团体。

  最后,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建设丰富高雅的社区文化让居民积极参与到丰富的社区活动中,扩展交际圈,建立紧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强化,在需要和利益问题上取得共识,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发挥出来,更好地为社区公共服务做贡献。

  11【参考文献】

  [1]杨团:社区公共服务研究报告[R],2001。

  [2]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迈克尔.麦金尼斯:多种新体制与地方经济[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4]于燕燕:中国社区建设大全[M]新华出版社,2001。

  [5]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杨寅、罗文廷.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完善与改革一以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为例[J].浙江学刊,2008。

  12

篇十: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开放教育xxxx专业x科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学校名称: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教育层次:

  入学时间:

  指导教师:

  论

  文

  提

  纲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

  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

  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

  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

  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

  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

  二、社区公共服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

  (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

  (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

  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

  (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

  (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

  (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

  (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

  (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作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其建设成果、发展状况以及和谐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提出以及发展现状的介绍,总结当前社区会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此外还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公共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促进了社区

  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进展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稳定,关系到整个社区机体的健康成长。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文研究所选择的社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内,分别是北梁社区和xx社区,选择这两个社区一方面因为北梁社区是一个新社区,于2016年xxx时间入住新住户,因此各方面建设都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特别是今年才开始起步的社区建设工作使得北梁新城在社区发展上显得不够成熟,但同时也为社区建设方案创造出更多的研究机会和突破口。通过对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

  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相对于传统的农村社区而言的。城市社区以城市居民为主体,“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而又有各种社会分工的密集社会,即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业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由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管理师指在市、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要是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协同、社区组织和成员作为依托,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教育进步相结合等手段,统一调配和利用社区内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各项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生活的质量,以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2001年,社区政策专家杨团首次对社区公共服务进行了界定。

  他将社区公共服务定义为“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取社会公共服务的广泛定义,将具有社会导向的个人服务和私人服务剔除在社区公共服务之外,认为社区公共服务是以社区而不是整个社会为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即社区公共服务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只不过它的提供方式不同于社会服务。一般是依托社会公共设施或公共部门、公共资源的服务。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园以及警察、交通、邮电、通讯等服务。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

  很多居民认为他们获得相关信息是通过他人告知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在具体的个案调查或是在结束工作后的闲谈中进行的,普及度相对较低而且不具备必要的程序性和严肃性。在对社区信息发布交流方式的进一步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两个社区内的居民基本没有运用任何的现代交流工具(QQ群,贴吧等),见图1。

  在社区环境卫生方面重点是空气净化,而在交通环境改善方面,红绿灯时间则是广大居民比较关注的交通问题。在社区安全防护上,交通安全和巡逻防盗的支持率最高。

  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

  在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的调查中,61%的居民了解所在社区开展的活动。体育活动是大部分居民最热衷于参加的活动类型,相比之下教育宣传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较少。在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居民对这些设施的方便程度比较满意,然而有关使用方面需要改进的呼声是最高的,占到47%。据调查,县城内的公共医疗机构只有一所即岑巩县医院。对于医院相关方面的提升:有大约74%的居民认为工作态度急需转变。同时也有60%的居民认为医院技术水平应该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应该改善。社区内的教育设施完善,超过六成的居民对这些教育机构的质量表示肯定。

  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

  在社区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相关设施的建立,只是看到残疾人救助站的挂牌在社区办公场所,当问及社区相关负责人时得到的解释是,社区门口的挂牌只是为虚设,“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现象很正常。

  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

  建立行政赔偿制度是现代法制国家的要求。它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与法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

  断健全和社会主义民主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于1994年建立的国家赔偿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史必然,也是健全民主与法制的客观需要。它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审判机关追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能够更好地实施执法责任制,落实国家赔偿责任。

  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

  目前,我国政府正处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进程中,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垄断着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过多的干预会妨碍社区公共服务自身的发展。各类公共服务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需求往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供给模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明显落后于社区公共服务的具体实践,出台的具体文件也不多,现有的条例规定也不明确,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政策的执行,同时,各级相关部门各自颁布自己的行政法规,缺乏协调,很多法规与法规之间互相矛盾和抵触,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总体上难以形成健全的法律保障,从而会影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者的积极性。

  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的财力有限,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较低,从而导致社区服务范围难以扩展。与社区公共服务相关的组织自筹资金的意识也欠缺,社会的筹资渠道不畅通,民间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捐资兴趣普遍不足,因而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投资,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就难以实现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

  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

  我国城市社区中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较低,缺乏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事务的社区居民很少,大多数情况下社区居民只是参与较低层次社区事务的运作,相对较高层次的管理和决策则很少有人关心。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仍然不足,公共服务的理念也欠缺,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支持力量,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和意愿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

  社区组织结构欠完善。现代社区特别是中小城镇的社区组织,构成往往比较简单,针对社区工作开展的需要而设置的部门结构呈现出平行化和交错的倾向。在一个社区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党支部,社区治安小组等都是由一套人马来担任,虽然工作量不算大,但是毕竟人员安排有限,组织规模通常都比较小,结构自然简单。这样的局面最容易造成的后果就是管理上的混乱,组织内人员数量变化的临时性使得组织运行不稳定,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效率。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需要的是长久而稳定的供给,需要普遍的适用,而这种普遍性在对组织运行的要求上应该是注重组织结构完整,组织内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否则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大量事务没有办法解决。

  社区组织中人力资源状况欠佳。社区人力资源的质量欠佳可以说是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工作开展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社区服务人员通常都是下岗人员、待业者和熟悉社区基本情况的退休工作者,他们大都是小学初中学历。这样的人员素质构成与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的要求不相符合,从而导致社区工作在技术水准上跟不上其他区域的发展。社区管理与人才引进所产生的矛盾需要制度的保证更需要物质资源的鼓励才能得到缓解。

  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影响。经济发展情况是社区公共服务顺利有效开展的保证。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普遍呈现出资金不足的情况。对于社区使用资金的不足原因有几点:社区没有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法,无法为自己筹集经费;社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良好但是大都归交给当地财政,而财政关于社区公共服务的补助力度却不是很大。社区在职能上的弱化和相关职权的缺失导致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上缺少自主动力,资源不足。

  (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

  社区职能的定位。社区与政府在当下的中国依然具有很浓厚的层级关系,“条块冲突”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社区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如果把社区比作社会的一个缩点,在社区中的各个“单位”如今仍处在强势地位,这种“单位强”,“社会弱”的观念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人对社区的定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社区职能在履行过程中的方向、方法和标准的选择。涉及到社区公共服务的定位,因为福利性与公共性之间细微的差别使很多问题的处理在归类上出现了分歧。社区定位的混淆会导致对社区职能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社区职能的缺位。现实中,社区组织一般只是接受上级组织安排的任务和当地政府下达的行政命令,在决策权利和执行权利的不平衡使社区在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引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维护、运营等环节都显得力不从心。社区管理职能履行不畅应该是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在社区的管辖范围中除开社区一般居民,还有大大小小的企事业机构的居民宿舍及其办公场所。社区工作在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方面与这些企事业单位的配合程度关系密切,这些机构对社区职能的承认和定位仍然需要合法有效的保障,否则会严重影响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社区工作缺乏专业性。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要求社区组织在处理社因司题、开展社区相关工作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有效的套路。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与社区工作环境的硬性条件有关,同时也关系到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当前我们国家在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吸引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在引进人才到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工作环境等方面也准备不足,因而对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运行难免会产生阻碍性影响。

  (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

  居民冷漠。在我国社区由街居单位制向混合型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已经适应了自己单位的生活,习惯了所属单位的安排,自然在心理上就形成了对自己单位的强烈归属。而且因为所在的单位条件不一,各单位对于自己员工居民的福利支持政策也

  不一样从而会更进一步加强居民对于自己单位依赖并同时产生对其他单位和整个社区的排斥。因此这种对于社区的“冷漠”就在居民对自己单位的“热情”上折射出来,居民很少甚至不会参与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中,他们会把这种对公共事务的处理推给自己的单位而表现出与自己无关的态度。

  公共责任的分散。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居民承担一定的公共责任,这种责任要得到必要的集中才会发挥它的效用。然而现实中这种责任在不经意间很容易被居民分散。前面提到的居民把处理公共事务的责任推给单位是公共责任分散的一种表现形式;另外,居民会认为公共责任应该由大家承担,即便自己没有承担也会有别人去负责,在这种时候公共责任又被分散了;公共责任的分散和公共意识的淡薄使得社区公共服务缺少以居民力量集中为核心的动力,动力缺失往往使社区公共服务的运行停滞不前。

  参与渠道和宣传鼓励方式有待发展。社区公共服务需要公民参与,但很多社区却没有为公民创造参与的平台与渠道,缺乏制度的保障使得这种参与渠道的建立缺乏长久性、固定性和稳定性。此外,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宣传也会影响到居民参与的热情。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过程中,政策鼓励十分必要,无论是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鼓励都会对居民参加社区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长久性产生重要影响。

  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社区公共服务需要政府和社区的合作,这种合作不能变革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下级对上级的配合。平等有序、合理有效的合作需要社区和政府对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正确理解。在这种关系的整理上,长期在这个问题上处于相对优势的政府应该做出合理的让步和更多的努力。

  (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

  建立健全相关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社区职权的范围,保障职能的实施。同时,社区在职能的获得和使用上应该得到优化,增加社区管理权利,使这些要素在法律上得到保护和稳定。

  (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

  寻求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居民以及第三方组织的帮助,同时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以促进资金运用的公开化、合理化。

  (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

  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还在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使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此外,积极开展志愿者和大学生进社区活动,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创造必要的人才培养和锻炼空间。最后,应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及其效果评估。这种评估在于社区组织要能够分析和采纳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提出的意见和看法,这将有助于增加居民对于社区活动参与的热情度和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当前社区公共服务在制度构建和制度安排上的不成熟依然是社区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制度上的保障是社区工作合法性和效率性的前提,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社区公共服务具体运行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必将是社会关注的主要价值倾向和研究的方向。

  (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基层政府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职能、责任,确定社区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社区公共服务的原则、运作方式、财政制度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的运作。

  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

  对于社会组织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应有相关的条例和办法可循,做到完善行业

  管理。此外,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中,积极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并予以相应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整合社会资源。

  (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

  改变单纯的依靠政府出资的局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具体来说可从四方面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第一,建立社区建设与发展基金,接受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捐赠。第二,通过制定相关的减免税收政策、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非盈利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第三,对于一些盈利性的社会组织,应鼓励其主动拓展融资渠道,一方面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能提高其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运作效率。第四,在社区范围内部分营利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通过政府政策的倾向,积极支援社区建设,承接部分有能力承担的公共服务项目,使社区公共服务走多元化、市场化道路,提供更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

  (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性可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定期召开社区居民委员会,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社区成员参与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及公共服务标准,监督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帮助解决各种生活困难、提供便民服务,维护青少年、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鼓励开展自治组织活动,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化社会团体。

  最后,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建设丰富高雅的社区文化让居民积极参与到丰富的社区活动中,扩展交际圈,建立紧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强化,在需要和利益问题上取得共识,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发挥出来,更好地为社区公共服务做贡献。

  11【参考文献】

  [1]杨团:社区公共服务研究报告[R],2001。

  [2]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迈克尔.麦金尼斯:多种新体制与地方经济[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4]于燕燕:中国社区建设大全[M]新华出版社,2001。

  [5]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杨寅、罗文廷.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完善与改革一以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为例[J].浙江学刊,2008。

  12

篇十一: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开放教育xxxx专业x科毕业论文(设计)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学校名称: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教育层次:

  入学时间:

  指导教师:

  论文提纲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

  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

  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

  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

  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

  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

  二、社区公共服务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

  (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

  (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

  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

  (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

  (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

  (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

  (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

  (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浅析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作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同时也成为了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其建设成果、发展状况以及和谐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提出以及发展现状的介绍,总结当前社区会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此外还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公共服务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促进了社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进展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稳定,关系到整个社区机体的健康成长。

  一、社区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文研究所选择的社区位于XX自治区XX市内,分别是北梁社区和xx社区,选择这两个社区一方面因为北梁社区是一个新社区,于2016年xxx时间入住新住户,因此各方面建设都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特别是今年才开始起步的社区建设工作使得北梁新城在社区发展上显得不够成熟,但同时也为社区建设方案创造出更多的研究机会和突破口。通过对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解析

  城市社区。城市社区是相对于传统的农村社区而言的。城市社区以城市居民为主体,“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而又有各种社会分工的密集社会,即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业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社区”。它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定区域内由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管理师指在市、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主要是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协同、社区组织和成员作为依托,综合运用行政管理与法律制度相结合、经济发展与教育进步相结合等手段,统一调配和利用社区内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各项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生活的质量,以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2001年,社区政策专家杨团首次对社区公共服务进行了界定。

  他将社区公共服务定义为“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取社会公共服务的广泛定义,将具有社会导向的个人服务和私人服务剔除在社区公共服务之外,认为社区公共服务是以社区而不是整个社会为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即社区公共服务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只不过它的提供方式不同于社会服务。一般是依托社会公共设施或公共部门、公共资源的服务。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园以及警察、交通、邮电、通讯等服务。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分析

  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

  很多居民认为他们获得相关信息是通过他人告知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在具体的个案调查或是在结束工作后的闲谈中进行的,普及度相对较低而且不具备必要的程序性和严肃性。在对社区信息发布交流方式的进一步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两个社区内的居民基本没有运用任何的现代交流工具(QQ群,贴吧等),见图1。

  在社区环境卫生方面重点是空气净化,而在交通环境改善方面,红绿灯时间则是广大居民比较关注的交通问题。在社区安全防护上,交通安全和巡逻防盗的支持率最高。

  2、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

  在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的调查中,61%的居民了解所在社区开展的活动。体育活

  动是大部分居民最热衷于参加的活动类型,相比之下教育宣传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较少。在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居民对这些设施的方便程度比较满意,然而有关使用方面需要改进的呼声是最高的,占到47%。据调查,县城内的公共医疗机构只有一所即岑巩县医院。对于医院相关方面的提升:有大约74%的居民认为工作态度急需转变。同时也有60%的居民认为医院技术水平应该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应该改善。社区内的教育设施完善,超过六成的居民对这些教育机构的质量表示肯定。

  3、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

  在社区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相关设施的建立,只是看到残疾人救助站的挂牌在社区办公场所,当问及社区相关负责人时得到的解释是,社区门口的挂牌只是为虚设,“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现象很正常。

  4、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策制度不全

  建立行政赔偿制度是现代法制国家的要求。它在发扬社会主义XX、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护公民与法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和社会主义XX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于1994年建立的国家赔偿制度,既是社会主义XX与法制建设的历史必然,也是健全XX与法制的客观需要。它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审判机关追究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能够更好地实施执法责任制,落实国家赔偿责任。

  5、政府定位不合理,各部门缺乏协调规划

  目前,我国政府正处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进程中,政府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垄断着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过多的干预会妨碍社区公共服务自身的发展。各类公共服务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需求往多元化方向发展,政府供给模式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6、社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现有的社区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明显落后于社区公共服务的具体实践,出台的具体文件也不多,现有的条例规定也不明确,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困难,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政策的执行,同时,各级相关部门各自颁布自己的行政法规,缺乏协调,很多法规与法规之间互相矛盾和抵触,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总体上难以形成健全的法律保障,从而会影响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者的积极性。

  7、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短缺,政府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的财力有限,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较低,从而导致社区服务X围难以扩展。与社区公共服务相关的组织自筹资金的意识也欠缺,社会的筹资渠道不畅通,民间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捐资兴趣普遍不足,因而难以吸引足够的社会投资,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就难以实现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

  8、居民参与意识不够,服务意识淡薄

  我国城市社区中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较低,缺乏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事务的社区居民很少,大多数情况下社区居民只是参与较低层次社区事务的运作,相对较高层次的管理和决策则很少有人关心。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仍然不足,公共服务的理念也欠缺,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缺少必要的支持力量,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和意愿没有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

  社区组织结构欠完善。现代社区特别是中小城镇的社区组织,构成往往比较简单,针对社区工作开展的需要而设置的部门结构呈现出平行化和交错的倾向。在一个社区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党支部,社区治安小组等都是由一套人马来担任,虽然工作量不算大,但是毕竟人员安排有限,组织规模通常都比较小,结构自然简单。这样的局面最容易造成的后果就是管理上的混乱,组织内人员数量变化的临时性使得组织运行不稳定,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效率。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需要的是长久而稳定的供给,需要普遍的适用,而这种普遍性在对组织运行的要求上应该是注重组织结构完整,组织内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否则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大量事务没有办法解决。

  社区组织中人力资源状况欠佳。社区人力资源的质量欠佳可以说是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工作开展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社区服务人员通常都是下岗人员、待业者和熟悉社区基本情况的退休工作者,他们大都是小学初中学历。这样的人员素质构成与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的要求不相符合,从而导致社区工作在技术水准上跟不上其他区域的发展。社区管理与人才引进所产生的矛盾需要制度的保证更需要物质资源的鼓励才能得到缓解。

  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影响。经济发展情况是社区公共服务顺利有效开展的保证。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普遍呈现出资金不足的情况。对于社区使用资金的不足原因有几点:社区没有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法,无法为自己筹集经费;社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良好但是大都归交给当地财政,而财政关于社区公共服务的补助力度却不是很大。社区在职能上的弱化和相关职权的缺失导致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上缺少自主动力,资源不足。

  (二)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

  社区职能的定位。社区与政府在当下的中国依然具有很浓厚的层级关系,“条块冲

  突”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社区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如果把社区比作社会的一个缩点,在社区中的各个“单位”如今仍处在强势地位,这种“单位强”,“社会弱”的观念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人对社区的定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社区职能在履行过程中的方向、方法和标准的选择。涉及到社区公共服务的定位,因为福利性与公共性之间细微的差别使很多问题的处理在归类上出现了分歧。社区定位的混淆会导致对社区职能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

  社区职能的缺位。现实中,社区组织一般只是接受上级组织安排的任务和当地政府下达的行政命令,在决策权利和执行权利的不平衡使社区在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引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维护、运营等环节都显得力不从心。社区管理职能履行不畅应该是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在社区的管辖X围中除开社区一般居民,还有大大小小的企事业机构的居民宿舍及其办公场所。社区工作在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方面与这些企事业单位的配合程度关系密切,这些机构对社区职能的承认和定位仍然需要合法有效的保障,否则会严重影响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社区工作缺乏专业性。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要求社区组织在处理社因司题、开展社区相关工作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有效的套路。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与社区工作环境的硬性条件有关,同时也关系到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当前我们国家在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吸引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在引进人才到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工作环境等方面也准备不足,因而对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运行难免会产生阻碍性影响。

  (三)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

  居民冷漠。在我国社区由街居单位制向混合型发展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已经适应了自己单位的生活,习惯了所属单位的安排,自然在心理上就形成了对自己单位的强烈归属。而且因为所在的单位条件不一,各单位对于自己员工居民的福利支持政策也不一样从而会更进一步加强居民对于自己单位依赖并同时产生对其他单位和整个社区

  的排斥。因此这种对于社区的“冷漠”就在居民对自己单位的“热情”上折射出来,居民很少甚至不会参与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中,他们会把这种对公共事务的处理推给自己的单位而表现出与自己无关的态度。

  公共责任的分散。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居民承担一定的公共责任,这种责任要得到必要的集中才会发挥它的效用。然而现实中这种责任在不经意间很容易被居民分散。前面提到的居民把处理公共事务的责任推给单位是公共责任分散的一种表现形式;另外,居民会认为公共责任应该由大家承担,即便自己没有承担也会有别人去负责,在这种时候公共责任又被分散了;公共责任的分散和公共意识的淡薄使得社区公共服务缺少以居民力量集中为核心的动力,动力缺失往往使社区公共服务的运行停滞不前。

  参与渠道和宣传鼓励方式有待发展。社区公共服务需要公民参与,但很多社区却没有为公民创造参与的平台与渠道,缺乏制度的保障使得这种参与渠道的建立缺乏长久性、固定性和稳定性。此外,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宣传也会影响到居民参与的热情。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过程中,政策鼓励十分必要,无论是物质或是精神上的鼓励都会对居民参加社区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长久性产生重要影响。

  三、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社区公共服务需要政府和社区的合作,这种合作不能变革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下级对上级的配合。平等有序、合理有效的合作需要社区和政府对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正确理解。在这种关系的整理上,长期在这个问题上处于相对优势的政府应该做出合理的让步和更多的努力。

  (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

  建立健全相关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社区职权的X围,保障职能的实施。同时,社区在职能的获得和使用上应该得到优化,增加社区管理权利,使这些要素在法律上得到保护和稳定。

  (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

  寻求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居民以及第三方组织的帮助,同时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以促进资金运用的公开化、合理化。

  (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

  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还在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使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此外,积极开展志愿者和大学生进社区活动,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创造必要的人才培养和锻炼空间。最后,应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及其效果评估。这种评估在于社区组织要能够分析和采纳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提出的意见和看法,这将有助于增加居民对于社区活动参与的热情度和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当前社区公共服务在制度构建和制度安排上的不成熟依然是社区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制度上的保障是社区工作合法性和效率性的前提,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社区公共服务具体运行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必将是社会关注的主要价值倾向和研究的方向。

  (五)健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法律法规

  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11明确规定基层政府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中的职能、责任,确定社区发展的目标与方向、社区公共服务的原则、运作方式、财政制度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XX必究。严格规X社区公共服务的运作。

  2、制定行业准入规则。

  对于社会组织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应有相关的条例和办法可循,做到完善行业管理。此外,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中,积极鼓励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并予以相应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整合社会资源。

  (六)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

  改变单纯的依靠政府出资的局面,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具体来说可从四方面拓宽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渠道:第一,建立社区建设与发展基金,接受企事业单位、个人的捐赠。第二,通过制定相关的减免税收政策、政府补贴等优惠政策来鼓励非盈利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第三,对于一些盈利性的社会组织,应鼓励其主动拓展融资渠道,一方面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能提高其社区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运作效率。第四,在社区X围内部分营利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通过政府政策的倾向,积极支援社区建设,承接部分有能力承担的公共服务项目,使社区公共服务走多元化、市场化道路,提供更全面便捷的公共服务。

  (七)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性可从三方面着手:

  首先,定期召开社区居民委员会,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社区成员参与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及公共服务标准,监督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帮助解决各种生

  12活困难、提供便民服务,维护青少年、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鼓励开展自治组织活动,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化社会团体。

  最后,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建设丰富高雅的社区文化让居民积极参与到丰富的社区活动中,扩展交际圈,建立紧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利于社区归属感的强化,在需要和利益问题上取得共识,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发挥出来,更好地为社区公共服务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团:社区公共服务研究报告[R],2001。

  [2]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M]华夏,2002。

  [3]迈克尔.麦金尼斯:多种新体制与地方经济[M]XX三联,2000。

  [4]于燕燕:中国社区建设大全[M]新华,2001。

  [5]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M]大学,2001。

  [6]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高等教育,2003。

  [7]杨寅、罗文廷.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完善与改革一以XX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为例[J].XX学刊,2008。

  13

推荐访问:社区公共空间意识不强 不强 意识 社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