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7篇

发布时间:2022-11-16 08: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7篇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研究综述(初稿)  引言  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由此导致了文化企业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7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7篇

篇一: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研究综述(初稿)

  引言

  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由此导致了文化企业的双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文化体制改革之初,学者们就针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还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其实,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当先是没有疑议的,本文梳理了相关学者对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有哪些内涵以及如何评判文化产业或产品的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为什么要社会效益优先

  杜莹(1997)认为,文化产品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它肩负着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道德教育的艰巨任务,因此文化产品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产品之所以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还由于有些文化产品,特别是学术刊物不能单从经济效益考察它的价值。王永章(2003)认为,首先因为其他商品所满足的是人们物质层次的需要,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既具有商品的属性、经济的属性,又具有精神的属性、意识形态的属性,满足的是人们文化上、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心理和行为带来影响。其次,各国文化的相互冲击必然要反映到文化产业中来,我们要认清文化产业的两面性,在世界文化产业多样化面前,趋利避害,扬长补短,保持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郭之纯(2006)指出,文化产品不同于寻常的物质产品,它具有更多内容,甚至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如果文化产业奉行“经济至上”原则,那么就可能导致媚俗、粗制滥造等行为,使文化产品的质量日益低下,从而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冯皓等(2007)认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体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一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坚持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罗贵权(2008)认为,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范畴,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必须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头脑,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何佳洁(2015)认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方面,文化产品可以塑造一个公共领域,在文化权力结构与知识结构扁平化的社会里产生舆论影响;另一方面,文化产品能起到一种软性的教化作用,是一种规训的作用形式;第三,文化产品能够塑造1

  /6

  人们的身份认同,有助于社会分工体系和性别分工的建立和完善,从而维持社会稳定。

  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之所以要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考虑。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文化产品本质上是内容,除了主流价值观,还有亚文化丛,但总的来说,文化产业经营的是意识形态,由此,社会主义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文化政策,继而决定了文化企事业发展方向。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发展文化产业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可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宏观上讲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文化产业需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摆脱“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旧帽子,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生产出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来。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如今总有那么一小撮文化企业奉行“金钱至上”原则,打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号将庸俗、媚俗和低俗的文化传播给社会大众。以电影行业为例,叫座不叫好的电影比比皆是,这些文化产品无疑充斥着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抵制,对青少年身心塑造毫无利处。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意味着盲目反映主旋律而忽视社会大众精神需求,也不是盲目满足社会大众需求而偏离核心价值观,大众文化消费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收编”和社会大众“抵制”之间相互斗争的矛盾场,不能一味强调宰制性走向文化精英主义,也不能一味袒护抵制性而走向文化民粹主义。就个人发展来说,大众文化需求应该在主旋律的引导下得到满足,这样的文化产品才是优秀的、才是和谐的,所以,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前提下,社会效益的地位要高于经济效益地位。

  所谓社会效益有哪些内涵

  罗贵权(2008)认为,所谓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是指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所带来的非经济性效果和利益。王育济(2009)认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主要是对社会大众,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消费群体,在精神生活质量(愉悦、轻松、充实等)和价值观方面的影响。谭旭东(2010)指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体现在文化企业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两方面。精神文化产品,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产品的传播不是单一的信息传播,而是价值的传播、思想的传播,因此,文化企业要重视社会效益,必须首先要树立责任意识,担负社会使命。另一方面,文化产品生产2

  /6

  的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文化企业要自觉树立法制意识,坚守道德底线,不能钻法律的空子,把精神文化产品传播的阵地丢失,要尊重知识产权,尊重文化产品创造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季景伟(2012)认为,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体现在其教化引导功能,主要是指消费者在使用、参与和享受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时,受到主流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影响,在是非,善恶,美丑,真假,对错和好坏等问题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思想理念,从而达到维护政党主张、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权威、族群利益等目的。于泽(2014)认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体现在文化产品给人们留下好的印象,形成好的口碑,带来向上的正能量。葛彦(2014)认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第一,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福利;第二,文化产品中包含的真善美或者假丑恶的内容会对人格进行塑造,从而逐渐改变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启迪人的精神创造力,使人得到升华;第三,文化产品中体现的主流价值观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稳定社会程序;第四,文化产品中包含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实力,抵御外国文化侵蚀;第五,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对社会带来生态效益,使社会的发展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第六,文化产品保存了文化多样性,激发文化创新,实现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使文化不断传承。

  从国内学者关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到底有哪些内涵的回答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将研究成果分为四类。第一类针对企业,社会效益对于文化企业来说就是一种社会责任,从这一点上说,不管文化企业还是非文化企业都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落实社会责任,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其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这是一种企业文化,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第二类针对社会群体,文化产品鉴于其特殊的意识形态属性,不能仅仅从出货率或者说发行量来衡量是否成功,还要考虑其内容对社会大众产生的思维、情感和价值观所产生的影响。就以《小时代》电影为例,电影内容充斥着与主流社会相违背的拜金现象,但却受到了广大年轻消费群体的好评,按照霍克海默的说法:“文化工业已经使得大众失去了艺术理解能力。”成功的文化企业不仅能将社会正能量与其产品巧妙结合,更能使其文化产品获得社会认同,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比如迪斯尼公司。第三类针对传统文化,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并非文化产业强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文化企业未能在自己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或者是将传统文化以错误的方式植入到错误的地方,引发争议。还是以电影为例,很多古装电影,如《三国志之见龙卸甲》、《关云长》为了吸引眼球,肆意修改历史情节,甚至出现“关羽暗恋刘备夫人”这样的离奇剧情,此类电影出自国人之手,实在有些可笑。相反,早年一直为人所诟病的网络游戏现如今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寓教于乐,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比如《三国杀》,从桌面游戏发展到家喻户晓的网络游戏,3

  /6

  甚至走出国门,成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秋季选修课,这说明社会效益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上。第四类针对自然生态系统,十八大报告着重指出了现如今经济建设发展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同时发展。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几乎为零,因为文化产品和服务都是以建立在工业制造和农业生产基础上的,成功的文化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对大自然负责,迪士尼公司建立SPI协议(smartpackaginginitiative),旨在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使用低碳环保包装,从源头减少对环境破坏。总的来说,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体现在对人、自然、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非经济效益,是文化企业存在于市场上的根本目的,脱离社会效益谈经济是不实际的。

  如何评判文化产业或产品的社会效益

  江海洋(2006)认为,发行量、卖座率和收视率不能成为衡量文化产品是否成功的标准。现在又不少行业出现了当年找选题、当年完成作品、当年收回投入的现象。文化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含量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优秀文化产品的价值只有在时间的锤炼中才能显现,单一强调短、平、快不适合文化界。王育济(2009)认为,在统计社会效益时应该把握以下三点:第一,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存在于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一载体上,并通过文化活动得以实现,因此,统计社会效益离不开对文化活动中的产品和服务的考察;第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效益主要集中在内容中,因此对其社会效益的考察,应以其具有社会效益特征的内容创造性成果为重点;第三,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最终表现在社会公众的反映以及社会评价体系上,因此应该以文化消费者为主体。对此,王育济提出评价社会效益的四个维度:文化参与(每周参与文化活动的时间)、非物质文化创造品、文化可获得性(文化消费成本)和文化资本(所获得的愉悦感或者满意度)。谭旭东(2010)认为出版商热衷炒作一些低俗搞笑的娱乐文化、传播一些野史和名人隐私,迎合低级趣味,少数少儿书商还在出版一些带有暴力和色情的文化垃圾,变相买卖书号,这都违背了社会效益优先4

  /6

  的原则,不是文化企业发展模式。于泽(2014)运用调查和实证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进行评价与分析(见上页图),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指标进行赋权,定量分析了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该如何评判。赵高斌(2013)指出,文化产业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社会效益的实现。一般来说,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从三个方面评判:一是是否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二是是否可持续发展;三是区域人民幸福指数是否提高。

  笔者从文献收集情况来看,将文化产业或者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量化统计的学者不多,大致情况来看,可以将社会效益的评判标准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从宏观层面来看,于泽利用熵权法将区域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化作两级指标,并对每一级指标细分下来的项目进行赋权,最终对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得出该区域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情况。需要指出的是,于泽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简单地理解为了公共文化事业单位产生的效益,从他的指标权重表中不难发现,每一级指标下的项目都是图书馆、艺术馆、广播电视台和演艺团体所进行的文化活动,虽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文化事业单位要“企业化运营”,但是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文化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社会效益是不能混淆的。文化事业单位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必然之举,因为它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我们所要探究的是文化企业为何要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的问题。因此,建立区域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评价体系,需要从文化企业出发,从生产、流通、消费三大环节重新审视社会贡献、社会支持度、社会影响度等指标,这样才能宏观上反映该地区文化产业社会效益情况。

  从微观层面上来看,王育济提出评价社会效益的四个维度:文化参与(每周参与文化活动的时间)、非物质文化创造品、文化可获得性(文化消费成本)和文化资本(所获得的愉悦感或者满意度)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不过仍需修改完善。文化参与度,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文化产品购买量或者文化服务的参与度,对音乐出版物指的是发行量,对电影指的是票房,对游戏指的是下载或购买量,这些属于经济效益指标,但可反映社会效益的广度和深度。文化认同度,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社会大众消费文化产品或服务后所获得的满意度,大部分文化产品都可以通过网上评论、论坛贴吧甚至口碑来衡量其满意度。文化契合度,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文化产品内容中反映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背离程度,与主流价值观背离越远的文化产品其社会效益必然不高。文化影响度,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文化产品为社会大众所消费后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比如《小时代》系列电影中引起的奢侈风,《泰囧》电影引起的旅游热,《匆匆那年》等校园爱情电影引起的怀旧风等,都是文化产品给人们思维、情感甚至价值观的影响,这是评价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指标。文化和谐度,这个指标指的是文化产品中反映的内容是否与其它文5

  /6

  化相冲突,是否在生产或者流通过程中破坏了生态和谐。建立文化参与、文化认同、文化契合、文化影响和文化和谐度五个指标后,对其进行熵权法赋权,加大重要指标的比重,比如文化契合度和文化影响度,具体赋值需要经过细致讨论,笔者由于专业限制在此不做过多阐述。总之,不管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产业,其社会效益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这就有待相关学者进行深度思考。

  /6

篇二: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国有文化企业的“使命”

  国有文化企业的“使命”

  话题:文化

  企业

  博物馆

  文化领域作为特殊的行业,其产品具有文化消费和文化价值传播的特性。文化产品本身具有外部性,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机构,必然有跟一般企业不一样的特点,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齐勇峰所说“文化企业是有使命的企业,而不是一般民营化企业”。因此,探讨文化企业的使命或者说社会责任是在新形势下不能回避的问题,其中,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更是值得关注,尤其国有文化企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站在新起点上正迈步前行的时刻。国有文化企业新起点“国有文化企业就是从原来的事业单位分离出来的文化企业。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把文化事业单位里经营性比较强的、开展经营活动比较好的一些事业单位转成企业,这就产生了一批国有文化企业。国有文化企业主要有国有全资和国有控股两种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明对本刊记者说。文化体制改革发端于2003年,2006年起进入扩大试点阶段,2009年以后全面展开。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

  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给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吹响了进军的号角,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战略目标。截至2012年底,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除报刊外的多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已经完成转企任务,成为国有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这个成果仅仅是初步的。从事业单位脱胎不久的国有文化企业,就多数而言,还只是刚刚完成单位性质和单位职工身份的转变,即单位由事业转为企业,职工由事业编制转为劳动合同制并加入社会保险。仅仅完成这两个转变,离现代企业制度还差得很

  远。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也就是说,国有文化企业改革“这件事情才刚开始,也就是刚‘翻了牌’,内部还没有形成根本性的变化。”张晓明对本刊记者说。站在新起点上的国有文化企业何去何从,决定其前进方向的行业使命是什么,其实国有文化企业使命即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早已有之:“第一个目标是要建设文化强国。第二个目标是形成三大格局,第一格局是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发展格局,主要指公共文化服务。第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第三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有益外来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化开放格局。有了目标,有了格局,我们只有做布局。结构

  是布局的一部分,是一种形式。”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近期在双周文化论坛上谈到了文化战略的含义。国有文化企业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文化企业如何布局,“现在我们只是把国有文化企业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脱离出来了。下一步要确定文化企业的类型,明确国有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要确定今后的战略路径,也就是国有文化企业占领哪些市场领域,哪些领域应该主导,哪些不主导,也就是布局。”张晓明说。张晓明表示,国有文化企业有着与民营文化企业一样的社会责任,就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倡导主流价值,参与国际竞争,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但同时,国有文化企业是对国家的文化发展负有责任的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国有文化企业不应该跟民营企业去抢热门市场,要做“冷门”的事情,做打基础的事情,“国有文化企业应该在文化资源的整理、开发这些相对来说投资比较大、产出效益比较长、商业周期比较长等这种真正的基础文化项目上担任主角。因为纯粹的市场机制倾向于短期效益,很多民营文化企业规模比较小,很难考虑长远战略,所以急功近利的情况比较多。国有文化企业就应该瞄准市场上那些长远的东西,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抢短期市场。所以,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产品开发上,应着眼于那些对国家的长期文化战略有利、不见得马上能挣到

  钱的项目”。张晓明同时强调,国有文化企业中,还有最特殊的一批文化企业,就是

  国有全资控股而且直接受宣传部门领导的媒体、出版社、电视台、电台和报纸。这些文化企业是真正负有“特殊使命”的,也就是说这批文化企业的主要职能是发挥“社会责任”,而不是盈利。事实上,在欧美,也有一批类似于“负有特殊使命”的文化企业如公共电视台。例如英国的议会频道,该频道没有广告,只播出与英国议会有关的内容。在英国,任何人想知道议会在干什么,打开电视看议会频道即可;在美国,也有一个类似的国会频道(C-SPAN)。频道在直播议(国)会活动时,都秉持着极苛刻的专业精神。此外,美国的公共电视台(PBS)既不收费也不插播广告,播出的节目以科普、教育、纪录片、新闻调查等节目为主。欧洲其他国家也存在类似的电视台,像这类电视台,因为播出内容过于狭窄、收视份额很少(英国BBC议会频道的收视份额只有0.01%),很难获得广告商的青睐。但这些电视台播出的内容却是公众应该了解的,是电视台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因此,这些电视台的资金来源靠国家拨款、观众交会费来筹集,而不是靠广告费。关注国有文化企业的公益性属性国有文化企业的公益性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特性”。国家行政学院文化研究部主任祁述裕表示,“2013年做的分类改革,公益性、经营性两大类,总体是对的,但是还是显得比较粗。对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要重新思考:第一,不能照搬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第二,要细化国有文化企业的分类。第三,改革的定位要重

  新考虑。我比较赞同要定位在承担公益责任,这样对文化企业比较合适。”可见,在很多专家眼里,公益性是国有文化企业的重要属性,文化企业的重要职能之一是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问题是,如何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公益性,这一问题,在欧洲一些国家已经有所实践。近几年,欧洲国家积极利用文化企业或文化机构的特殊功能来解决社会问题,成效良好。例如,在英国,博物馆和画廊等文化

  机构走过民营化浪潮,正在审视其未来发展。而近几年,如何促进社会融合或者社会平等成为英国博物馆界研究并实践的议题。换句话说,英国博物馆界正在思考如何利用博物馆的学术优势,发挥其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各种社会议题,成为促进社会融合的机构。英国学界认为,博物馆可从人、社区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来对抗社会不公平、不平等。目前,英国博物馆、画廊等文化机构大都免费,人们可以自由参观。国立凯文葛罗夫艺术博物馆(KelvingroveArtGalleryandMuseum)重要的使命之一是营造当地历史、艺术教育的空间,常常推出社区活动。此外,英国科学博物馆(ScienceMuseum)和Google公司合作推出了weblab项目,即使人未到博物馆,通过网络也可以和在场观众合作绘画、音乐。项目运用到的技术早已存在,但是利用在博物馆的语境下,就形成一个探讨数字技术、感知的话题。博物馆的疆域也由此扩大,网络和博物馆场馆成为并行的空间,创造出了另一

  个维度。通过此类项目,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在解决人群的“社会融入”问题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国有文化企业也可借鉴其经验。随着文化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内容将更加明晰,也会助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因此,尽管同其他行业的改革相比,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稍显落后,但后发有后发的优势,可以找到更加完美、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中国特色规律的管理方法,真正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强国战略。(作者:赵丽芳)(责任编辑:小黑)

篇三: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浅析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六大以来,党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等的思想,明确指出社会发展应该是全面发展,应该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应该是可持续发展。那么作为企业应如何适应新形势,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企业不仅要最大限度的追求经济效益,还要

  担负其相应的社会责任,讲究一定的社会效益。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无庸置疑,企业的首要任务是创新和生产,企业应当是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给社会提供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企业是支撑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如果失去了生产和创新功能,那么企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本价值。因此,任何企业的第一要义是搞好生产,创造出经济效益,争

  取为社会多纳税,实现它对社会的经济责任。从这个角度看,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各个企业、经济实体愈加清晰其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无可厚非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当前有不少企业只片面强调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无视自己在社会保障方面应起的作用,尽量逃避税收以及社保缴费。二是较少考虑社会就业问题,将包袱甩向社会。三是较少考虑环境保护,将利润建立在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之上。四是一些企业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提供不合格的服务产品或虚假信息,与消费者争利或欺骗消费者,为富不仁。五是依靠压榨企业职工的收入和福利来为所有者谋利润,企业主堕落成资本的奴隶,赚钱的机器。六是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对公益事业不管不问。七是缺乏公平竞争意识,一些在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垄断企业,大量侵吞垄断利润,并极力排斥市场竞争。八是普遍缺少诚信,国有企业对国家缺少诚信,搞假破产逃避债务,民营企业通过假包装到

  市场上圈钱。这些表现的共同特点就是只讲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近些年来这一思想,为流行,连《财富》和《福布斯》这样的商业杂志在企业排名评比时都加上了“社会责任”标准,可见西方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总起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几方面。就经济责任来说,企业主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等方面来说,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职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要求。用这个标准来对照我们中国企业,可以看NiP-多差距。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企业的发展目标距离国际标准还差得很远。

  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样做肯定是不可取的。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在考虑自己的商业利益之外,更应该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公共影响和社会责任。我国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绩。随着经济效益提高,更多的老百姓开始关注社会效益。社会效益是民生问题,也就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若经济效益的获得要以社会效益为代价,就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

  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中药老字号。在三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着”而享誉海内外。这是他们只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同仁堂把“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作为制药行业的职业道德,成为全体同仁堂人的必修课,突出了同仁堂的职业特色。抗非典期间,同仁堂向社会公开三项保证:保证质量、保证供应、保证不涨价。虽然赔了600多万元,却再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这才是同仁堂长久

  不衰的秘诀。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也有着千丝万缕般的联系。企业来自于社会,也必将还原于社会,这是一种新形势下的社企关系。企业的生生死死,发展壮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由社会来承接它的后果。更主要是,社会是企业的生存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企业也难以生存。因此,企业与社会有一个共荣的关系,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与社会甚至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为了我国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兼顾,也可兼顾首先,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政策来引导社会。比如:制定污水废气排放指标,限制噪音污染的时间等等。有关部门还应该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要严肃处理,触犯法律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尽快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

  其次,企业本身要严格自律,把社会效益也当作足企业发展的目标。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企业必须依靠科技

篇四: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试论群众文化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关系

  摘

  要:群众文化工作相关部门和工作者,应当正确处理群众文化工作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吸引更多的文化企业投身到群众文化工作中来,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73-0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公共文化产业处于最佳发展机遇期。但是,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始终是群众文化工作中需要破解的时代命题。笔者认为,要在坚持社会效益首要地位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事业、合理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结合,以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及引领价值

  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始终是我们党工作的重要任务。群众文化工作是指对人民群众在业余生活中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开发性质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辅导的一系列工作。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突出表现。

篇五: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比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发展

  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历

  史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国情

  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要求它必须

  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文化产业

  得以存在和有可能不断发展壮大的“形”;而文

  化产业的意识

  形态属性则要求它必须充分考虑和彰显其无形的社会效益,这

  是文化产业的“质”,也是文化产业追求

  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

  处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辨证关系,在始终坚持社

  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旗帜鲜明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产业就开始在欧美国家勃

  兴,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迅猛发展之势。如今,在西方的一些

  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关权威

  人士认

  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破题阶段。20吐纪80年代以前,我们一直否认文化的经济属性。大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部

  分有识之士从“以文补文”的甜头中闻到了文

  化的商品气息,初步提出了

  “文化产业”的模糊概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

  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

  市场建设和管理,推

  动有关文化产业

  发展”,这是“文化产

  业”首次写入中央文

  件。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并列提出,从理论上提出了

  “发

  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

  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

  途径”这一科学论断,对于处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中

  的我国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无

  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一般的理解是,文化产业是以文化

  作为主体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为消费者提供有偿的

  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企业和行业的总称。从文化产业的

  概念来看,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先

  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既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纽

  带,又是能带来丰厚利润回报、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

  增长点。文化产业首先具有一般行业共有的经济属性,要按照消

  费者的需要生产产品,要按照市场的方式销售产品,从而实现其

  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是一

  种特殊的产品,即和意识形态紧密关联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

  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更多的是用来满足人们“看不见”的需要,即内心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吃文化”的需要。这是一种更深

  层面的需要,这与基本的吃穿住行有本质的区别。这种需要使文

  化产业必然要被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它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又要遵循艺术生产的规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进步紧

  密相联。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在

  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例、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

  大,既有

  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

  地走向世

  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又必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

  方面,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实践“三个代表”、贯彻发展先进

  文化要求的具体举措,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弘扬优秀民族

  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西方文化产业不同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根植于中国

  5000年的丰厚文化土壤之中,它的产生、存在与发展,始终

  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紧密相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繁荣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紧密相连,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历史进程和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紧密相连。发展文化产业,其终极目标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群众创造并提供源源不

  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

  强人们的精神

  力量,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

  支持。其作用和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

  个方面:

  其一,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文化安

  全,更好的弘扬、传播和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随着物质财富

  的空前充裕,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将最终取决于文化之间的较

  量,而文化产业无疑是展示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窗口,并为这种特殊的较量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我们在欣赏《泰

  坦尼克》大手笔、大制作的同时,潜意识里也在有意

  无意的接

  受着作为西方主流文化的个人奋斗和冒险主义,久而久之,就

  有可能淡化我们一向提倡的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同样的道

  理,从《英雄》的震撼画面中,彰显的不仅是

  东方文化的神

  秘,还有儒家思想的“义利观”等种种文化精神。

  其二,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的快速发

  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不仅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

  强劲的支撑作用,而且必将为文化事业的创新提供一个全新的

  视野,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事

  业发展的

  “润滑剂”、催生器和动力源。

  其三,发展文化产业,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

  力,又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更广阔的空间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由文化产业内容

  的丰

  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产品的可选择性和服务的日趋人性化所

  决定的。在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人民群众参与或

  享受免费

  文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还局限与不自觉的被动的“他我”的

  层面。而文化产业提供的可供任意选择的有偿文化产品和文化

  服务,才有可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进入

  “自我”消费和享受的境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树立科

  学的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

  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

  方面,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它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

  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的产业属

  性又驱

  使它追求最大的利润回报。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

  性和产业

  属性始终紧密相联,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在总体上是

  统一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长远的目标追求

  上具有一致

  性。文化产品只有面向群众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只有更好地

  占领市场才能更多地占领阵地。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经

  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越实在;社会效益

  越好,经济效益的增

  长潜力就越大。此外,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

  仅体现在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上,还有文化输出的意

  义。西方国家给我们输入文化产品,既是为赚钱,也是要强化

  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我们的侵蚀力。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就是我们的文化产业必须弘扬主旋

  律,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时代发展

  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生产无害的文化产品,提

  供有益的文化服务。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

  宏观上来讲,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

  法经营,这也是一切产业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具体到

  文化产业,就是不允许传播或提供反党、反社会主义、违

  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文

  化产业生产或提供的可能不一定完全是作为主流文化的先

  进文化,但首先必须是健康有益的文化,是先进文化的补

  充。二是必须遵循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艺术生

  产的规律。因为文化产

  业生产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服务,而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和

  服务。违反了艺术生产的规

  律,必然导致其丧失应有的艺

  术性。三是从文化产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来看,作为先进文

  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长远的社会效益必然要超过其暂

  时的经济效益。但文化

  产业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寓教于乐潜移

  默化的,只有等到相

  当长的时间,空前繁荣的文化产业才更

  有可能显现岀巨大

  的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

  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必须旗帜鲜明地追求文化

  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既是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产

  物的

  本能追求,也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其社会效益的必

  然需

  要。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终是通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

  大化来体现的,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台戏,读者或

  观众越

  多,经济效益越好,社会影响越大,其社会效益也就

  必然越

  大。如果说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前提,那

  么,经济效益无疑是社会效益实现的保障。没有现实

  的经济效

  益,就没有长远的社会效益。没有充分的经济效益,也就没

  有持久的、真正的社会效益。如果只讲社会效益,不

  讲经济效

  益,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持久甚至一摧即垮;如果只讲经

  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就会背离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为国

  家法律所不容,为人民群众所排斥。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还必须警惕两种危险

  的

  倾向。一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分降低文化产品或文化

  服务

  的质量,导致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粗疏、平庸甚至低级媚

  俗。当然,从市场的需求和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实践来

  看,在

  某一个阶段,低级庸俗甚至是黄色反动的文化产品或服务确有

  一定的市场,但这毕竟不可能成为主流,主流市场的需求在任

  何一个社会都必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否则

  人类社会、人

  类文明就不可

  能发展、不可能进步。二是过分

  强调文化产品的

  艺术性,淡化其商品性,不问市场,不问观

  众,使艺术生产不

  能完成面对观众的生产过程,失去了展现

  其思想、艺术、审美

  魅力的可能性,成为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的孤家寡人。只有既承

  认艺术产品的商品性,又不使商品性浸染于艺术生产中精神创

  造的层面,才有可能从艺术性与商品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看似对立的夹缝中争脱出来,生

  产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化

  产品,提供最优质的文化服

  务。

篇六: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作者:陈武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2019年第34期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2-157-01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下,尤其是我国的文化产业赢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源源不断的优秀作品面世。但不管该产业如何创新形式与内容,必须坚定的宗旨即是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由于文化产业兼具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壮大与蓬勃发展必定离不开两个效益的统一与融合,如何在现实运营中将具有对立性的两个效益整合发展,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统一融合

  拥有特殊属性的文化企业,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与体现,向来都是作为行业市场竞争、反馈评价以及创作生产的重要评估标准。而近年来文化企业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实现统一、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平衡成为了各方讨论、关注的焦点。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并厘清其中作用关系,才能更好的辅助企业促成双效合一的良好局面。

  一、“双效统一”的含义及现实优势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文化企业的发展与营运宗旨,即将社会效益为首,在企业内部打造社会效益优先的理念,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深入、全面的加深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文化企业的理解,是切实实现企业双效统一的前提基础。

  当前行业市场中所谓的“市场缺陷”就是由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无法融合统一的表象,而文化企业的营运及产品的创造、生产皆要以社会效益为指导。尽管在市场经济规律的驱动下,部分文化企业会受到市场的负面干扰而出现盲目性,进而所生产的作品出现内容低俗、同质化的现象。而将社会效益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则能够很好的樹立正确的目标,纠正市场偏差。“双效统一”更是文化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经济效益实现了企业的价值提升,而社会效益则更大程度的保障了我国文化产业能更好的被传承下去。将主流价值观转化为商业机遇及效益,才能有力保障文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篇七: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比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和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要求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文化产业得以存在和有可能不断发展壮大的“形”;而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则要求它必须充分考虑和彰显其无形的社会效益,这是文化产业的“质”,也是文化产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辨证关系,在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旗帜鲜明地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产业就开始在欧美国家勃兴,并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迅猛发展之势。如今,在西方的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关权威人士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破题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一直否认文化的经济属性。大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有识之士从“以文补文”的甜头中闻到了文化的商品气息,初步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模糊概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20XX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列提出,从理论上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科学论断,对于处于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中的我国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关于文化产业的概念,一般的理解是,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作为主体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为消费者提供有偿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企业和行业的总称。从文化产业的概念来看,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既是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纽带,又是能带来丰厚利润回报、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首先1

  具有一般行业共有的经济属性,要按照消费者的需要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要按照市场的方式销售产品,从而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即和意识形态紧密关联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它的主要功能更多的是用来满足人们“看不见”的需要,即内心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吃文化”的需要。这是一种更深层面的需要,这与基本的吃穿住行有本质的区别。这种需要使文化产业必然要被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它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要遵循艺术生产的规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联。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服务与文化产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例、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又必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实践“三个代表”、贯彻发展先进文化要求的具体举措,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与西方文化产业不同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根植于中国5000年的丰厚文化土壤之中,它的产生、存在与发展,始终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紧密相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繁荣先进文化的具体实践紧密相连,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紧密相连。发展文化产业,其终极目标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群众创造并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作用和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文化安全,更好的弘扬、传播和创新优秀的民族文化。随着物质财富的空前充裕,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将最终取决于文化之间的较量,而文化产业无疑是展示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窗口,并为这种特殊的较量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我们在欣赏《泰坦尼克》大手笔、大制作的同时,潜意识里也在有意无意的接受着作为西方主流文化的个人奋斗和冒险主义,久而久之,就有可能淡化我们一向提倡的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同样的道理,从《英雄》的震撼画面中,彰显的不仅是东方文化的神秘,还有儒家思2

  想的“义利观”等种种文化精神。

  其二,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繁荣。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不仅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强劲的支撑作用,而且必将为文化事业的创新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润滑剂”、催生器和动力源。

  其三,发展文化产业,既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又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在更广阔的空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由文化产业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产品的可选择性和服务的日趋人性化所决定的。在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人民群众参与或享受免费文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还局限与不自觉的被动的“他我”的层面。而文化产业提供的可供任意选择的有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有可能让人民群众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进入“自我”消费和享受的境界。

  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它绝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文化的产业属性又驱使它追求最大的利润回报。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始终紧密相联,占领市场和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在总体上是统一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长远的目标追求上具有一致性。文化产品只有面向群众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只有更好地占领市场才能更多地占领阵地。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经济效益越好,社会效益越实在;社会效益越好,经济效益的增长潜力就越大。此外,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仅体现在满足国内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上,还有文化输出的意义。西方国家给我们输入文化产品,既是为赚钱,也是要强化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我们的侵蚀力。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就是我们的文化产业必须弘扬主旋律,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生产无害的文化产品,提供有益的文化服务。具体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宏观上来讲,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这也是一切产业都必须3

  坚持的基本原则。具体到文化产业,就是不允许传播或提供反党、反社会主义、违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生产或提供的可能不一定完全是作为主流文化的先进文化,但首先必须是健康有益的文化,是先进文化的补充。二是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艺术生产的规律。因为文化产业生产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服务,而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和服务。违反了艺术生产的规律,必然导致其丧失应有的艺术性。三是从文化产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来看,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长远的社会效益必然要超过其暂时的经济效益。但文化产业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只有等到相当长的时间,空前繁荣的文化产业才更有可能显现出巨大的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

  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必须旗帜鲜明地追求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既是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本能追求,也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彰显其社会效益的必然需要。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终是通过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来体现的,一本书、一部电影或一台戏,读者或观众越多,经济效益越好,社会影响越大,其社会效益也就必然越大。如果说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实现的前提,那么,经济效益无疑是社会效益实现的保障。没有现实的经济效益,就没有长远的社会效益。没有充分的经济效益,也就没有持久的、真正的社会效益。如果只讲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持久甚至一摧即垮;如果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就会背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国家法律所不容,为人民群众所排斥。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还必须警惕两种危险的倾向。一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分降低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质量,导致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粗疏、平庸甚至低级媚俗。当然,从市场的需求和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实践来看,在某一个阶段,低级庸俗甚至是黄色反动的文化产品或服务确有一定的市场,但这毕竟不可能成为主流,主流市场的需求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否则人类社会、人类文明就不可能发展、不可能进步。二是过分强调文化产品的艺术性,淡化其商品性,不问市场,不问观众,使艺术生产不能完成面对观众的生产过程,失去了展现其思想、艺术、审美魅力的可能性,成为束之高4

  阁无人问津的孤家寡人。只有既承认艺术产品的商品性,又不使商品性浸染于艺术生产中精神创造的层面,才有可能从艺术性与商品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看似对立的夹缝中争脱出来,生产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最优质的文化服务。

推荐访问:文化企业如何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 文化 企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