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12篇

发布时间:2022-11-15 21:35:03 来源:网友投稿

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12篇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怎样进行课题研究  开展教育课题研究是推动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也是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12篇,供大家参考。

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12篇

篇一: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怎样进行课题研究

  开展教育课题研究是推动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

  1.课题研究是探索教育发展规律的需要;

  2.课题研究是解决教育疑难问题的需要;

  3.课题研究是探究教育教学方法的需要;

  4.课题研究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需要;

  5.课题研究是总结教育成功经验的需要;

  6.课题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7.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

  8.课题研究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9.课题研究是保障教师切实利益的需要。

  所以,开展教育课题研究是每位教师应该履行的教育职责和应尽的教育义务,也是教师具有较高教育素养和教育水平的具体体现。

  二、课题选择的方法

  1.敞开思想想象课题;

  2.搜集资料寻找课题;

  3.规划指南选择课题;

  4.经验提炼形成课题;

  5.教学困惑作为课题;

  6.教育问题就是课题。

  三、怎样做课题研究

  课题选定后,为解决教师课题研究中存在的“欲研不能”、“欲研不会”的问题,现依据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的基本流程看看如何做课题,怎样进行课题相关内容的描述。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从历史背景入手,说明研究的动因目的;

  (2)从国际潮流、国内教育背景说明研究的动因目的;

  (3)从当前社会教育背景、国家政策说明研究的动因目的;

  (4)从本地、本校教育现状、课改背景说明研究的动因目的。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古已有之;最早提出;最新进展;首次提出等。

  (2)本研究课题与以上研究的联系与区别。主要说明本课题与他人研究有无联系,不是等同;本课题侧重研究什么、创新突破是什么,解决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阐述课题的概念、要义、内涵和基本内容,形成了什么理论框架,提供了什么理论指导,如“诗意化”教育的概念、内涵、作用等。

  (2)实践意义:通过边行动、边实践、边研究,能促进什么提高,积累什么经验,解决什么问题,获得什么效果。

  (3)应用价值:对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教学能起到了什么作用。如具有示范作用,引领发展方向,提供范例指导,促进质量提高;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借鉴意义、参考作用和推广价值等。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题的界定

  课题的界定也叫概念界定,主要对课题的关键词进行下定义或对课题的名称进行概念解读。界定的目的是对课题名称或重要概念作出解释。课题概念界定时,一般采用定义式的语言说明定位或内涵。既可以是广义的,也可以是狭义的。如:

  【案例资料】

  什么是“情感·情景·情趣”为主题的教学?

  所谓“情感·情景·情趣”为主题的教学,就是教师将教材内容(课程资源)

  经过知识内化处理,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知识以情境展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获得体验、探究和感悟,促进学生——这个充满灵性的生命的自我成长。“情感”是教学的基础,“情景”是教学的过程,“情趣”是教学的目的所在。

  【案例资料】

  什么是“诗意化”教育?

  “诗意”是什么呢?简单的说,“诗意”就是我们精神中被称为“美丽的梦幻”的思绪与情感,它是无形的。而“诗意化”教育却是一种可感的、令人快慰的教育活动模式。法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里“诗意地栖居”,就是指人在生活中能到处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诗意化”教育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指出:“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这是对“诗意化”教育最好的诠释。著名作家梁晓声也说:“教育,诗性的世界。”可见,“诗意化”是教育的理想表现形式,是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种教育理想。

  我们的“诗意化”教育就是:从小学生的审美天性出发,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以小学生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以情境交融为表现,尽力挖掘学校教育和民族优秀文化中所蕴蓄的美好的人性元素,通过办学理念的引领、精细化的管理、传统经典的诵读、良好习惯的养成、“诗意”语文的教学、“古诗文演唱”和“诗文操”等艺术成果的展示等独特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智慧,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营造一种人文关怀的情调,一种情趣高雅的意境,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一种宽松和谐的对话,一种追求美感的状态,生成一种形象化的教育教学情景,来熏陶和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内心感悟,激发学生对事物的灵性,润泽学生的生命成长。

  2.课题的理论支撑

  课题的支撑性理论是指本课题是依据什么教育理论作为指导的,支撑性理论主要指著名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理论,比较潮流的、前沿的新理论,具有权威性或

  较大影响。如人本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

  3.课题研究假设

  课题研究的假设主要指课题研究主要达到什么目的。如通过理论研究弄清什么的概念、内涵,发表一些有价值的关于什么的系列论文,指导什么教育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和经验,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的方式方法;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验,促使教育教学质量等有明显的或大幅度的提升等。

  4.课题研究内容和思路设计

  课题内容主要指课题研究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即本课题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研究等。

  【案例资料】

  “诗意化”教育研究的内容:

  (一)在理论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搞清“诗意化”教育的概念、范畴、作用。

  (二)通过设计“诗意化”教育活动,提出进行“诗意化”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途径:1.古诗文演唱;2.诗文操表演;3.“诗意化”教育艺术成果汇演;4.“诗意语文”教学;5.“情感·情景·情趣”教学研讨;6.课本剧表演等。

  【案例资料】

  “现代学校文化”研究的内容:

  现代学校文化它包涵了以教育管理思想为核心的理念文化、管理文化,以规范教育教学活动行为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促进师生完全、自由发展为取向的教师文化、课程文化,以系统提升学校发展为目标的物态文化、环境文化,以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水平的特色文化等。现代学校文化是一个整体概念,是一种总体的理想。现代学校文化反映的是学校的总体理念和基本理想,是学校教育本质、内涵、个性、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教育最深层次的体现,是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学校最具特色的标志。

  (1)物质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物质文化是文化校园建设的“硬

  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文化校园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学校要积极构建优雅环境,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和谐优美的物质环境。以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师生的性情,塑造师生美的心灵。

  (2)制度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所谓制度文化,就是学校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制度规范是学校的文化准则,也是依法治校的保障。它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师生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学校制定规章制度要坚持合法性与合理性两个基本原则。学校管理制度应该是文化和制度的完美结合。因为人性的弱点需要制度去克服和改造,而人性的优点和潜能则需要文化去唤醒和挖掘。

  (3)行为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依托。行为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学习生活等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行为方式、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可见行为文化是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产生的动态文化,它作为文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树立形象、提升教育品质的依托。

  (4)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纽带。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课程也是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传统教育的特征是:大纲、课程、教材,它们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传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供丰富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特色学校最重要的“特色”,是其它“特色”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关键所在。现代学校课程应理解为在校长组织指导下,学校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全部学习经历。

  (5)管理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校长对教育的研究思考而形成的管理思想和办学理念就是学校的管理文化。校长办学理念是校长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炼出的对教育的一种理解与追求,是校长独特的融知识、思维、方法、精神和原则为一体的教育信仰,而这种教育信仰的确立又必须是时代发展和现代教育发展对学校人才培养的理性折射,是学校文化背景的浓缩,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全体师生共同的文化追求。

  (6)教师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所谓教师文化,首先就是教师

  的专业发展。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所学校要有所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具体体现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专业实践的改进、教科研成果的呈现、职业阶梯的上升、学历学位的授予和专业荣誉称号的获得等。

  (7)精神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就是理念文化,它是学校教育本质、内涵、个性、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文化最深层的体现,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其中,校风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和高度凝结。精神文化是学校最高的教育原则,对学校的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决定着学校的精神面貌,左右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对学校成员尤其是对学生产生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

  (8)特色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标志。一个学校的文化应是自己的名片,是学校无限生命力的体现,是学校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的标志。所谓特色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的、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就是在办学方面,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独特的举措,为全校师生和家长、社会所认可,并形成传统。办学特色包含三层基本含义: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或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即优质性或杰出性;三是人优我新,即发展性或创新性。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价值观上的特色;二是在管理理念、行为规范、管理模式等行为方式上的特色;三是在校本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方面的特色;四是在物质环境、校容校貌、人文景观建设方面的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1.课题研究的流程

  (1)搜集研究资料,掌握研究动态,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

  (2)进行课题界定和解读,用定义式语言说明其概念内涵;

  (3)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访谈,分析调查访谈的问题;

  (4)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进行研究实验,验证研究假设;

  (5)得出研究成果,总结概括研究成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指本课题研究最终将形成的研究结果,一般为研究报告、系列论文、校本教材、教育专著、工具书、教学用书、课件等。

  3.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理论研究法、调查问卷法、访谈记录法、观察分析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综合研究法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性工作

  1.填表申报立项;2.收集研究资料;

  3.撰写开题报告;4.实施研究过程;

  5.得出研究结果;6.写出结题报告;

  7.汇编课题成果;8.鉴定课题成果;

  9.表彰奖励成果;10.推广应用成果。

  (五)课题的内容提要与结题报告

  完成课题研究,得出研究结果后,要及时总结课题成果,撰写课题的内容提要和结题报告。

  1.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也指“内容摘要”,是课题内容的缩影。就是扼要介绍课题的主要内容,以简练的笔墨,勾画出课题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课题的框架结构。

  (1)抓住课题内容实质,准确概括。

  (2)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切忌吹嘘。

  (3)文字精炼,简洁明了,字数一般以300字左右为宜。

  【案例资料】

  课题《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提要

  该研究课题通过对我国现行教育现状以及对基层学校教育问题的审视、分析,认为我国现行管理模式有着诸多的问题和弊端。依据世界现代教育变革的潮

  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学校管理者应当树立整合观、人本观、经营观、优质观、发展观、校本观、自主观和危机观,构建以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伦理主义为导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管理模式,让学校管理向着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应当以校本管理为基层学校的基本管理模式,实施现代学校教育管理变革的基本策略,把常规管理作为基层学校最基本的管理形式。现代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落实在培养习惯、培养责任、培养心灵、培养品格、培养个性、培养诚信、培养和谐、培养学会学习、培养生活态度、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健康身心、培养生存能力、培养艺术修养、培养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民主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等方面。

  本成果既有对基础教育管理理论的系统性思考,又有对教育管理现实问题的深刻探索,还有对教育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试验案例和制度规范,而且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行动与反思的结合。研究者围绕课题完成了教育管理专著《现代学校管理与教育培养目标》,以及《治校方略》、《小学生养成教育读本》等校本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和现实操作性,体现了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与个性化的管理策略,对中小学教育管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

  2.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就是课题研究报告,是对课题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达和详尽描述。一般包括五项内容:

  (1)课题研究背景;(2)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任务;(3)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4)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5)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案例资料】

  课题《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小学刘福校长自选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者在基层中小学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工作,2000年就开始了对《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教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现将本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教育学的诸多理论中,教育管理理论,应当是一个总的杠杆。管理理论科学化,会促成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成熟,进而推动教育本身和教学、师资的优化发展,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是构成国家教育的细胞组织,是国家教育的实践主体。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学校。发展教育必须通过发展学校来实现,改革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学校管理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也必须通过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水平来实现。此前,我们的课程改革更多关注的是教育和教育课程改革本身,而忽视承载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学校管理,以致于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前七次的教育改革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发展,没有学校管理模式的重建和再造,就没有国家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可以设想,如果学校还是以前的学校,管理还是以前的管理,学校的运行机制依旧,那么,新课程改革在学校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因此,变革现行的学校管理机制,建设具有新理念、新模式、新制度、新目标的现代学校管理,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学校管理如何变革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是学校管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课题,通过对我国现行教育现状的审视,对基层学校教育问题的检讨,对“应试教育”弊端的反思,依据世界现代教育变革的潮流,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认为我国现行学校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凭借规章制度、量化细化考核等理性管理手段,绝大多数学校都处在规范管理层次,甚至有的还处在前规范管理层次,未达到代表先进管理阶段的超越规范管理层次。这种现状有着诸多的问题和弊端,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现阶段,学校教育管理更成了亟待变革的课题。

  现代学校管理者应当树立整合观、人本观、经营观、优质观、发展观、校本观、自主观和危机观,构建以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伦理主义为导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管理模式,让学校管理向着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现代

  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应当以校本管理为基层学校的基本管理模式,实施现代教育管理变革的基本策略,把常规管理作为基层学校最基本的管理形式。现代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落实在培养习惯、培养责任、培养心灵、培养品格、培养个性、培养诚信、培养和谐、培养学会学习、培养生活态度、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健康身心、培养生存能力、培养艺术修养、培养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民主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等方面。本成果既有对普通中小学基础教育管理理论的系统性思考,又有对教育管理现实问题的深刻探索,还有对教育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试验案例和制度规范等。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本成果的研究方法采用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既有对基础教育管理理论的系统性思考,又有对教育管理现实问题的深刻探索,还有对教育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试验案例和制度规范,而且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行动与反思的结合。研究者围绕课题完成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即教育管理专著《现代学校管理与教育培养目标》,以及《治校方略》、《小学生养成教育读本》等校本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和现实操作性,体现了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与个性化的管理策略,对中小学教育管理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治校方略》是建兰路小学规范化管理制度汇编,其管理学校的基本思路是:将素质教育、精致教育、养成教育、责任教育、善良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教育思想寓于学校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之中,提出了明确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策略,校风校训和培养目标,突出“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习惯成人,活动做人”,实施“规范化、精细化、民主化、人本化管理”创造“诗意化”教育的教育管理理念,推行分级、分层、分类目标管理,形成了规范化管理十大常规,精细化管理六条标准,民主化管理八项措施,人本化管理六条要求。并通过创新“诗意化”教育

  载体,细化、量化学校管理的具体操作规程,建立学年教育目标管理、学期教学计划保证、月度教学工作调控、周次教学活动落实,以及签订教师工作服务承诺书与目标责任书等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井然有序。学校常规管理规范涉及到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制度、管理规范、管理标准和岗位目标责任,健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规则,使学校机构有定员、部门有分工、人员有职责、行为有约束、事事有章程,夯实了学校管理基石。体现了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与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对学校发展起到了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意义和作用。

  2.《小学生养成教育读本》这本校本教材对国家制定的新《守则》和《规范》进行了细化、深化和具体化,将学校养成教育内容化分为五个专题,即国家守则与行为规范、学校校训与校风解读、学生养成规范与行为指南、学生礼仪生活与学习常规、教育培养目标与学校校歌等方面,通过对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全面细致地培养,教育学生将其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德,外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示了建兰路小学养成教育的基本面貌。

  3.《现代学校管理与教育培养目标》通过对我国现行教育现状的审视,对基层学校教育问题的检讨,对“应试教育”弊端的反思,依据世界现代教育变革的潮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认为我国现行学校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凭借规章制度、量化细化考核等理性管理手段,绝大多数学校都处在规范管理层次,甚至有的还处在前规范管理层次,未达到代表先进管理阶段的超越规范管理层次。这种现状有着诸多的问题和弊端,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现阶段,学校教育管理更成了亟待变革的课题。学校管理者应当树立整合观、人本观、经营观、优质观、发展观、校本观、自主观和危机观,构建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理论和以伦理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管理图式,让学校管理向着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普通中小学应当以校本管理为基层学校的基本管理模式,实施现代学校教育管理变革的基本策略,把常规管理作为基层学校最基本的管理形式。现代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落实

  在培养习惯、培养责任、培养心灵、培养品格、培养个性、培养诚信、培养和谐、培养学会学习、培养生活态度、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健康身心、培养生存能力、培养艺术修养、培养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民主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等方面。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普通中小学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课题,通过对我国现行教育现状的审视,对基层学校教育问题的检讨,对“应试教育”弊端的反思,依据世界现代教育变革的潮流,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出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层面。

  1.现代学校管理者应当树立整合观、人本观、经营观、优质观、发展观、校本观、自主观和危机观,构建以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伦理主义为导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管理模式,让学校管理向着法制化、科学化、民主化、专业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2.应当以校本管理为基层学校的基本管理模式,实施现代教育管理变革的基本策略,把常规管理作为基层学校最基本的管理形式。

  3.现代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落实在培养习惯、培养责任、培养心灵、培养品格、培养个性、培养诚信、培养和谐、培养学会学习、培养生活态度、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健康身心、培养生存能力、培养艺术修养、培养科学与人文素质、培养民主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等方面。

  本成果既有对普通中小学基础教育管理理论的系统性思考,又有对教育管理现实问题的深刻探索,还有对教育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以及试验案例和制度规范等。许多观点都是作者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反复实验的结果,在对现行教育管理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弊端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变革中小学教育管理的一系列基本策略和针对性措施,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对中小学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重要参考价值,该成果推广后提升了中小学学校管理的境界,在学校管理实践运用中效果明显。2008年11月研究者在七里河区校长培训班做了《现代学校管理》讲座,对全区学校管理起到了积极的理念引领和实践示范作用。教育管理专著《现代学校

  管理与教育培养目标》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在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全国“2009影响教师成长百部科研论著荐评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09年9月建兰路小学和刘福校长分别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先进学校”和“优秀校长”。2009年7月,应白银市景泰县教育局邀请,研究者在校长、骨干教师培训班上,做了《学校管理与学校文化》讲座。2009年12月15日,为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的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示范校校长培训班,做了《现代学校文化》的讲座,受到教育专家和校长们的高度称赞,2010年7月14日在白银市靖远县教育局举办的校长培训班上做了《现代学校文化管理》的讲座,引起了中小学校长的好评,推动了当地中小学管理的水平和境界的提升。

  本成果结题后还将继续开展后续研究和推广性研究,不断充实和丰富成果内容。

  (作者:

  刘

  福

  胡艺岩

  推荐)

篇二: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关于小课题研究的思考范文4篇

  【篇一】

  某学校一位教师选择“高中政治学习小组策略的研究”作为自己的课题,在其研究背景部分他是这样表述的: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而合作与探究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和深入,一线教师对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如何真正让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参与到小组合作探究中来……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发现这名教师的问题表述既不清晰,也不具体,更不是对自己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分析,因此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在每年的课题立项评审时,从提交的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的课题都存在一个致命的共性问题,即缺乏对自身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分析,而且部分课题所涉及的问题非常笼统,不具体、不聚焦、不明确且泛泛而谈者居多。问题不明晰、不明确,显然问题也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问题明确、具体是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前提。我们来看一项“培养高一学生生物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的课题,该教师是这样分析问题的:其一,学生不能或不会阅读教材,读教材如同读小说,找不出关键词句或重点语句,难以领会其含义;其二,完成学习卷的基础填空时,只在教材中寻找所填内容,对教材知识不求看懂、理解;其三,做题时不能准确提取题干中的文字、图表和曲线等关键信息,以至于答非所问或者不会回答。不难看出,该教师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是比较透彻的,因此对问题的分析也比较到位。这样一来,该教师在进行小课题研究时,就会从这些问题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课题研究,才具有真正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问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

  在研究过程中,部分教师发现会产生一个或者多个新问题,这让他们觉得束手无策。事实上,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而且我认为,发现新问题越多,就越能说明这些老师研究的深入性。

  比如,某教师在进行相关“提高高一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但他在研究过程中却发现这样一些新问题:其一,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非常少,基本

  上无法开展阅读;其二,学生不喜欢阅读英语文章,不配合教师的预习阅读的要求;其三,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汉语表达方式的差异较大,大多数学生不习惯且不容易接受。这些新问题,也是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课题。

  那么,如何解决此种问题呢?首先,可以把这三个问题提炼为三项课题,诸如“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实践研究”、“培养高一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中英文语言表达方式差异性的实践研究”等。其次,要理顺这些课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关英语阅读兴趣、英语词汇量、中英文语言表达方式差异性、英语阅读能力等四个方面,之间存在着先后顺序和一定的逻辑关联。这样就可以把原来的较大视角的课题暂时放一放,先研究“培养高一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提高高一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实践研究”两项课题,因为这两项课题是另外两项课题的前提。

  当然,在研究过程中可能还会产生其他新的问题,这也是正常的。由于新的问题不断产生,因此关于英语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就会越做越大,越做越深入,时间越做越长,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也会越来越广阔。

  那么,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该教师也可能成为这个领域名副其实的专家了。

  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不存在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学生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班级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教学也是没有的……各种教学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和广大教师日常的教育生活相伴而生的。因而,教师能否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当前,全国各地的课改中,有人倡导“先学后教”的理念。然而,在具体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如课前预习效果不好、教学进度慢、学生课堂展示效果差、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堂展示中学生的参与面较低、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加重,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正常现象,关键是教师如何正确对待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并主动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问题的出现,恰恰是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动力源泉。

  【篇二】

  去年,我们与两所中学合作开展了小课题研究的实践工作,在推进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

  小课题研究的真正魅力和价值,同时也进行了许多深入的思考。

  思考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案例1:高二(9)班常社卫老师的小课题:模仿·创新模式对中学生英语写作的促进效果研究。课堂上,常老师以“学习卷”为载体,让学生进行英语模仿写作。课后,常老师谈到希望学生通过模仿写作,最后能够创新写作,即先“临帖”再“破帖”。但操作过程中学生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模仿容易创新难;背诵范文困难;不会使用英语常用句式,等等。

  案例2:高二(3)班周莉老师的小课题:高中英语阅读课中提问类型的调查分析。课堂中,周老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课堂出现“冷场”。课后,周老师向我解释课堂效果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预习。另外一个经过预习的班课堂效果就很好。

  在这两则案例中,教师有几个共同特征:在研究过程中都发现了问题或困惑,都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对改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能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寻求支持。

  两位教师以课题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探究、思考、总结,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小课

  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学会了思考和发现新问题,同时在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小课题研究一旦形成研究成果,这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思考二:教师需要怎样的课题研究

  有一所学校小课题研究的中期评估结束了,这标志着该校小课题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期评估结束后,我们一直在思考:教师究竟需要怎样的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吗?是为了掌握课题研究的技能吗?还是为了获奖呢?显然,上述三点都不是,至少不全是。之所以让教师做课题研究,我们是想挖掘课题研究背后的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

  问题意识的形成。中期评估汇报中,大部分老师反映越研究问题越多。研究中问题越来越多,恰好说明大家已经深入到研究之中,发现了很多过去课堂上被忽略的或没有被关注的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每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素质,但很多教师忙于教学,难以意识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就很难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在行动中研究。问题意识的形成只是一个起点,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汇报中,许多教师谈到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有教师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甚至有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得不解决自己课题之外的问题。其实,无论教师课题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大家其实都在不断地探索、研究、行动之中。因为,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情境之中,问题随时、随处都会产生。我们最终目的就是帮助教师提高思考、探索、研究的精神和素养,真正把研究作为一种工作方式,真正实现“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

  愿意学习和写作。汇报中,许多教师说自己比以前爱学习、爱看书了,甚至写东西也比以前写得长了。学习本应该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多数教师除了教科书或习题资料外,已经很少阅读其他的书籍,更谈不上写东西了。很多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却退步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后果。所以,我们要求教师看书、学习和写作,使自身不断地充实,使课堂教学不断地丰富,从而真正体验课堂教学带来的快乐。

  课题研究只是一个抓手,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不断在行动中研究、愿意学习和写作等才是我们做课题

  研究真正想要实现的目的。做课题研究,学会一些基本的研究技能或解决一个问题只是我们成长的最基本诉求,而通过课题研究掌握更多的能力和素养,这才是让教师一生都受用无穷的。

  思考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价值是什么

  小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研究来提高教师的能力,即反思能力、总结能力和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这三种能力是有层次的,其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学会思考。思考是一种能力,对于同一节课、同一个问题,甚至是同一种现象,不同人思考的内容和认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对同一节课的评价,有些教师的点评就能鞭辟入里、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入木三分,这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往往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搞课题研究,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思考能力,不仅要经常性思考,而且要知道思考什么、怎么思考等,只有这样教师的思考才会更敏锐、更深邃。

  学会总结。总结是研究过程中基于思考基础之上的一种归纳能力。工作或生活中的问题需要总结,亮点需要总结,成功经验需要总结,失败经历也需要总结。这些总结是个人思维系统化、逻辑化、体系化的过程,是思考的升华与提炼。在工作中,有些教师在谈论某

  个问题的时候常常滔滔不绝,但一旦让他形成文字性材料就“卡壳”了,究其原因就在于不善于总结,不善于表达。而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提高总结能力,培养表达能力,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和逻辑性的过程。

  学会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学会反思、学会总结是必要的,但学会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才是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在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处理能力等,以适应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任务、不同课型的要求。这些能力是一名教师专业水平的真实体现。

  思考四:如何看待小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

  “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我们的研究不能脱离我们的实际工作,而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以改进我们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但事实上,很多教师将研究和工作混为一谈,课题结题时,结题报告也写得像是一份工作总结,缺少研究和探索思考的成分。

  不可否认,研究与工作确有相通之处,但二者不能完全重合或互相取代。举个简单的例子,如课题“教师有效备课方式”,如果作为一项学校的常规性工作,就是学校制定制度,规定怎样开展备课,教师按照规定来开展备课活动,学校进行考核或检查等。但如果

  作为一项课题来研究的话,就是要找出现有备课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在实践中思考、总结、研究和改进这种备课方式。这样,工作和研究就融为一体,但二者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因此,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既是一种工作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研究方式,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工作为研究提供了探索的基点,而研究为工作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与活力,工作检验研究的效果,研究推动工作的开展。尤其对于课堂教学来说,研究更是老师们寻求快乐、高效和活力课堂的源泉。

  思考五:研究效果和研究成果哪个更重要

  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最终都要以一定的形式呈现有形成果,如研究报告、论文、教育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这些成果都是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多年来,管理部门或学校往往只对这些有形成果进行评奖、表彰,而这些成果究竟有多大价值,对课堂教学有多大的促进作用,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课题研究表面的“虚假”繁荣和对课题研究的“功利性”追求。因此,课题研究对于很多学校和教师来说就是一种“摆设”,这使得课题研究始终无法在学校扎根,教师不乐意做研究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学校对小课题研究的评价机制作一些变革

  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我认为,对小课题研究的结题验收和评奖,要考虑两个层面的因素:一方面要看课题研究的有形成果是否有价值,材料是否丰富,研究过程是否扎实;一方面也要看课题研究的效果,即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实际的教学或管理工作中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即校本研究既要重成果也要重效果,这是小课题研究生命力持续的保障。

  【篇三】

  中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重在行动。只有边做研究边收集资料,把好“材料积累关”,才能资料翔实,研究实在,成果丰富有效。

  课题资料如何收集

  就一项研究课题来说,收集哪些资料是广大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教师应随时随地搜集、积累与整理资料,特别要注意收集原始数据与材料。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课题开题论证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调查问卷及相关分析数据;教育科研各项规章制度;访谈、观察、走访的原始记录;典型课堂纪实、教案、课后分析记录;课题研究人员平时的笔记、随笔、反思及案例材料;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字、照片、录像、录音等资料;课题研究各阶段形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报告、论文、经验总结、专著等;中期或者结题总结报告,等等。

  以某校教师的课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为例,具体说明一下怎样收集课题的研究资料。首先,课题负责人要撰写一份该课题的开题论证报告,对该课题研究背景、内容、计划、预期成果等进行论证。其次,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目前学生作业现状、教师作业设计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除了问卷调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走访、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作业现状,随时记录相关的真实情况。三是要组织课题组人员对部分课堂进行实录,研究教案,并进行课后评析,尤其重点关注对作业情况的评价。四是要求课题组人员定期写一些与该课题相关的反思、随笔、案例等。五是中期或者结题时要撰写汇报材料、整理的有关数据等。六是及时收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文字、照片、录像、录音等资料。此外,还可以收集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优秀习题集、教育科研制度、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论著等。以上这些材料稍加整理,就可以作为撰写结题报告的资料。

  资料收集的基本途径

  课题资料的收集应贯穿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一般而言,教师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包括:网络下载、报

  刊阅读、专家报告、读书笔记、教学反思、教育案例、调查问卷及分析、访谈或观察案例、教育随笔等。收集资料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真正考验的还是教师的智慧和勤于动手的习惯,因为需要收集的研究资料时时处处都会产生,关键是相关教师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资料的归类与整理

  建议各位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准备一些纸质的档案袋,或者在电脑上建立一个文件夹,随时随地把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事实证明,建立课题档案袋或文件夹,会使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开展,使课题研究过程扎实有效,使课题结论更加言之有物,使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

  利用纸质档案袋收集资料虽然是较为传统的方法,但也是必不可少的。收集到的资料可以按顺序放入袋中,档案袋的封面最好按顺序标注清楚资料类别与内容。如果内容较多的话,可以准备几个纸质的档案袋,分别装入不同内容的资料,并在封面标注清楚。在电脑上建立文件夹,是比较方便快捷的收集资料方式。建立文件夹时,最好多分几个层级,并在某一层级文件夹上标注清楚资料的内容与类别。

  有了档案袋或者文件夹之后,在查阅资料或者撰写结题报告时,可以根据不同内容需要查阅,非常方便。然后按照结题报告的格式或者要求把资料进行整合与加工,充实完善到结题报告中去。这样,结题报告将会言之有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资料收集需注意的问题

  对课题组成员来说,应树立较强的资料收集意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形成的研究资料,都要及时收集起来。

  一些课题研究资料比较容易收集,但也有一些研究资料需要课题组成员的细心观察、了解、捕捉,需随时随地细心留意。如进行相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题的研究,就要认真关注近期教育部相关的“减负”文件。课堂上,要仔细观察学生的作业现状,并私下与学生进行交流,尽量多掌握一些更真实的素材。

  一般小课题研究的过程都不太长,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资料都应该收集起来,尤其是部分看起来没有太大价值的材料也不能落下。一篇质量较高的结题报告,需要丰富、全面的资料才能血肉丰满,才具有说服力。

  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如实地记录相关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现象,调查结果、数据分析要正确、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收集资料,对资料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不要过多修改,更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愿望取舍资料。

  【篇四】

  课堂教学诊断是一种研究行为

  前一段时间,我们让小课题组的教师观摩了**中学的一节英语课,然后让大家完成一份作业:首先,针对这节课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把该问题写成一个小课题的题目。再其次,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个或几个解决办法。最后,写出对本节课或者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和思考。从作业完成情况看,部分教师的诊断结果不尽如人意,如问题描述不够具体、不够聚焦,问题含混不清。部分教师问题列举过多,且多是泛泛之谈。部分教师的问题比较肤浅,没有太大价值。当然,也有部分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价值。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就是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分析、积极改进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诊断也是一种研究行为。我们之所以拿出一节课让大家共同诊断,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教师

  的课堂教学诊断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课堂教学的问题意识。事实上,诊断某节课,同时也是老师们在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诊断,因为这种诊断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真正的研究离不开课堂教学

  我们首先来看一段顺口溜:“名词是秃子,必须戴帽子;可数名词单,前边a和an;元音因素前,必须an来管;其他各情况,都用a来连。”英语中有关“可数名词和不定冠词”的关系,学生反映总是搞不明白,于是**5中的王允仿老师就编写了这样一段顺口溜。

  通过顺口溜或者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法知识,这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我们都知道,英语语法是英语教学中较难的内容之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英语语法知识呢?王老师通过大量的故事、顺口溜、典故等,给枯燥无味的英语语法增添了很多的乐趣,使学生对英语语法爱学、乐学、会学,并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与潜能。

  其实,这些看似简单、有趣的故事或顺口溜,恰恰都是长期研究的结果。从王老师身上,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即研究没有止境——课堂教学就是研究的试验田,学生就是研究的对象,学习效率就是研究的结果。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凡是感到自

  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

  研究成果应体现在课堂上

  我们再看一则案例:

  以《游褒禅山记》的教学为例,为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中学**老师在课堂上采取了多种阅读方式。第一轮,低声自由朗读,重点矫正字音。第二轮,轻声自由朗读,调整呼吸,感知断句。第三轮,放声自由朗读,熟悉整段内容。第四轮,组内合作朗读,查找对方的优缺点。第五轮,听录音,看视频,在视听享受的同时,矫正自己的朗读,进一步理解文本。第六轮,班级分组朗读,取长补短,再次熟悉文本。第七轮,背诵过关。因为形式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对文章能够有较多的接触与认识,从而有利于后期对文本展开进一步学习。

  以上案例,显然是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进行的有效尝试。相关研究,就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困惑而采取的相应解决办法。

  谨防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脱节

  我们也发现,部分课题研究成果丰硕的教师在自己所在学校并不受相关领导和教师认可,有时甚至成为他人的“笑柄”。原因何在?其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

  教师所教学科没有取得较为出色的成绩。也就是说,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该教师并没有用突出的教学成果来说服其他老师并证明自己。那么,部分善于研究的教师,为何其教育教学成绩没有像他的课题研究一样令人瞩目呢?其核心问题在于这些教师的研究成果与课堂教学还没有较好地结合起来,出现了研究和教学“两张皮”的现象。部分教师知道课题怎么做、做什么,研究思路非常清晰,而且也善于表达,但其研究成果和他自己的课堂教学并无内在联系,他并没有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上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因此,其课堂研究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

  教师做课题研究,主要目的应该聚焦于课堂上那些实在的问题,是基于课堂的研究行为。比如,一个学困生,一节课,一个教学环节,等等,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成为研究的切入点。教师的课题研究一旦脱离了具体课堂教学,就失去了课题研究的根基和现实意义。

篇三: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迈进学校3.0时代:未来学校变革的十大趋势

  2017-12-2419:20从诞生之日起,学校就在持续迭代更新,那么是什么在驱动学校发展演进?在可预见的未来,学校进化的趋势如何?形态会怎么变异?

  日前在晋元高级中学举行的“尊重差异

  丰富选择

  满足需求”第八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展示现场,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在微论坛上做了《迈进学校3.0时代》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了未来学校变革的十大趋势。

  不妨来看看,这些趋势,你可曾想象过的吗?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

  本文转载自:第一教育

  我们今天谈“教育变革”,已经成为挂在嘴边的一个口头禅,似乎不谈变革就out了。那么,「

  为什么我们需要变革?变革走向何处去

  」

  ?

  从学校的演进和改造历程看,学校演进与社会、教育的发展联系密切。

  活法变了,教法和学法都要变

  首先,来看看当前社会的技术趋势走向哪里。

  先来看几张广告图片:

  这是2007年的iPhone广告,一部智能手机,囊括了右边这个人身上背的这么多设备的功能:

  儿童正在成为

  「

  数字时代原住民

  」

  :

  手机控的拉面碗:

  这几个广告让我们看到,技术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活法改变了,学法必变;学法一变,教法必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谈教育变革的技术社会基础。

  这个世界的样子是你在20年前想要的样子么?

  二十多年前,凯文·凯利就在《失控》中提到了互联网概念。如今,云计算、网络社区、虚拟现实、物联网等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但在当时人们看来这就是天方夜谭。

  所以,人有一种盲区,总是在回顾过去中才能看到变化和形成。我们当下对未来的展望,实际上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很多人在趋势未来之前,看不到趋势,所以,他们就不能把握趋势。

  那么,未来的社会到底会怎么样?

  对于未来,人们众说纷纭,很难说谁的判断就一定是准确的,但对于一些已有的趋势,我们必须看到。比如,移动互联技术成为这个时代的技术标志。

  今天,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人类社会——计算机——物理世界三元融合,使信息服务进入了普惠计算时代,手握一个智能终端,随时随地都可获得一个所想要的解决方案,就此,一个新的移动互联时代开始了。

  比如,这个智能厨房终端可以预约烧二十几种菜,你下班后,根据你的定位、行程轨迹,自动设定烹饪节奏。你到家前三分钟,热腾腾的披萨刚好出炉。

  当人类逐步进入智能时代,我们的教育必然会发生改变。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都要发生改变。

  未来学校变革十大趋势

  「

  凯文·凯利

  」

  在《必然》中提出未来社会的12种趋势:

  我想提未来学校变革的10个趋势:

  1.人工智能与人类的重新分工将改变学习内容

  未来,哪些老师最牛?就是那些善于使用人工智能的老师。

  未来人类和机器人的关系会把工作分为四大类:

  ①人类能从事但机器人表现更佳的工作

  ②人类不能从事但机器人能从事的工作

  ③人类想要从事却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工作

  ④(刚开始)只有人类能从事的工作

  就像上课,刚开始只有老师能做,但在未来,可能机器人也能做了。所以,老师要善于和机器人合作,这或许是将来成为特级教师的一个前提。

  2.学习逐渐走向个性化和终身化,学校服务

  从“电影院形态”走向“超市形态”

  未来,「

  差异化、个性化

  」

  将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逻辑,促使学校深刻变革。个性化具有极大价值,可能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主流。

  所以,学校服务也会从“电影院形态”走向“超市形态”。所谓“电影院形态”,就是学生进教室,听老师讲授同样的内容;在“超市形态”下,学生就可以有所选择。

  「

  每个人制定自己的课程、学习计划

  」,评价也针对个人,而不是进行比较排名。同时,学习不再是特定阶段的历程,而是伴随终生的,因需而定,因需而学。

  3.学校业务正在被技术公司瓜分,课程外包将常态化

  未来学校的管理者将会在购买服务、评估服务和遴选供应商和管理供应商的业务上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课程服务的专业化将让课程外包常态化。

  比如,歌剧、网球、STEAM课程、钢琴课等小众课程,会逐渐由专门公司承揽。

  4.混合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将成为主流,群智发展成为共识

  讲授式学习固然重要,但在满足学生个性和差异方面做得比较有限。因此,线上线下相混合、多种课程形态混合等混合式学习模式将会越来越重要。

  同时,伴随着学习方式的转变人们会越来越重视合作学习,群智发展将成为常态,教室内的智能水平将不再取决于教师的智力,而是群体智力的叠加。未来单打独斗的个体智慧将会慢慢被人工智能所超越,因此,人只有合作,群智发展才有可能打败机器人。

  5.屏读成为常态,技术深度融合会极大提升认知效率

  什么是“屏读”?就是当你在读屏时,屏幕也在读你,读你的表情、动作、大脑的思维、眼球的运动……屏幕读这些信息是为了了解你,在了解你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你。

  在未来社会,信息传输方式也将多元化,借助AR/VR的超媒体世界带领学生多感官参与,认识效率将极大提升。比如,虚拟现实的沉浸感、交互性、想象性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体验,实现情境学习,促进知识迁移。

  6.单向灌输知识的时代将终结,教师角色发生重大转变

  进入学校3.0时代,学习不再依靠传统教师。教师的工作将根本转变,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基本上可以由机器取代。不过,教师不会下岗,而是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成为学习的陪伴者、动力的激发者、情感的呵护者,这些都是机器所无法替代的。

  7.评价会发生革新,升学将基于信任而不是分数,教育进入后文凭时代

  未来的大学将全部开放,学生文凭将不再是一张纸,更多会是记录课程学习经历的数字档案。

  所以3.0版的学校,课程证书的意义和价值会远远大于文凭的意义和价值。大学升学将基于对个人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信任,而不是考试分数。学生的学习评估不仅看考了多少分,更关注学生在哪里学习、学了哪些课程。他在学习中创造了什么、分享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等等。

  8.学制的概念将基本消亡,学习就是一段不一样的旅程

  在3.0版学校中,学制概念将基本消亡,教育周期弹性化,学制更加灵活。学习成为生存的需要,伴随人的一生。学习、就业、创业无法区分。学习不是特定阶段的统一任务,而是成为人生的一段旅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心理需求安排学习内容。学校将没有学制的概念,混龄学习成为常态。学习内容将差异化和多样化,人们不再比较同一时间谁的考分更高,学不好可以反复学,暂时不需要的可以不学,等需要时随时再学。

  9.学校将成为人们的精神栖所、心灵家园

  有人说,随着技术发展,很多课程都能在网上进行学习。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学校呢?

  人们选择学校不是为了功利的目标,而是为了寄托精神,这才是学校永续存在的最重要理由。学校要与人的天性合作,成为快乐生活的空间,满足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呵护好奇心,宽容好玩心,善用好胜心。

  10.社会教育供给机制将更加完善,教育券成为学校的通货

  课程外包和政府采购将成为未来学校的重要特点。政府资源和企业资源将难以区分公与私,政府购买服务获得个性资源,或者政府颁发教育券,把选择权交给学

  生。政府的教育券可以流通,学生可以到教育机构甚至国外的教育资源提供方买单,即哪里教得好就到哪里学习。

  这些趋势在学校中将以哪些方式实现呢?我提供几种范式:

  学校3.0时代的几种范式

  虚拟学校与实体学校的融合

  在学校3.0时代,虚实交融的泛在学习将是学校的常态。它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复合体。虚拟学校是一个全体民众共建、共享、共治的教育平台,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它像空气一样可免费使用,实行基本教育资源的免费供给。人们不管在哪里,都可以获得虚拟学校的智能服务。

  自适应学习与学习管理系统的无缝对接

  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大量信息和数据,比如微信朋友圈以及其他社交数据、检索数据、购物数据、GIS地理位置信息数据等能集中反映学生真实的价值观和兴趣点。

  这些基于过程的数据,将作为学校录取的重要依据,并最终导致升学基于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信任而非分数,导致就业基于个人素质、工作态度和实践经历的信任而不是文凭。

  社会文凭系统和学历系统的创新、自适应学习与学习管理系统的融合发展,将是学校3.0时代的基础环境。

  教室将是以适应不确定未来为核心的创客空间

  创客学习的比例在未来将越来越大。学校3.0

  时代将提供更多的创客空间、创客课程、创客实验室、创客工作坊,组建创客学习小组、创客学习导师和创客学习生态圈。创客式学习的最根本目标是培育创客素养,培育创客文化。这是一种源头性知识创新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最高学习境界,帮助学生适应不确定的未来。

  学校系统将不断进化、日益聪明

  大数据正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更“真实”的学生和教育,现有的技术已表明:适当的剧烈运动有利于提高记忆力;不吃早饭的学生成绩总体不好,数学能力、阅读量和肺活量直接有关;每天自由阅读半小

  时的孩子学业成绩优秀;教室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可能导致孩子容易上课睡觉……聪明的学校就是能够不断改进,自动为孩子提供需要的学校。

篇四: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和实践课题计划书

  一、研究题目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和实践

  二、目标和意义

  在此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经过调查、统计、分析、实践,研究出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技能考评标准、考试考评模式等能指导教学实际的方法,对本校的教学工作能起到一个指导、推进作用,而要达成教研目标。开展本课题研究,能够提出部分优秀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考试考评模式、基础方法、基础方法,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全方面推行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深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和详细模式;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业前教育和就业后培训、不一样类型教育之间、不一样类型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促进终生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方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全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促进老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老师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开展本课题研究,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变革。

  三、研究的基础内容

  (一)、详细研究内容:

  1、经过公共文化课程新旧纲领对比研究、职业学校纲领和一般高中纲领的对比研究,编制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文化课程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制订对应的评价体系。

  2、以项目驱动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编制、目标任务(项目)的通常性方法和标准,构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建立对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计划编制时注意各课程之间的整体协调,注意学生终生学习的需求。项目确定时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概念的深入了解、对所学内容的综合利用、对所学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力争切合学生实际。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合理区分学生层次,针对各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不一样小项目、小目标,并逐步缩小目标差异,最终全部实现整体目标。

  为配合项目驱动教育的实践,正确引导师生的“教”和“学”,使学生成绩更能反应学生的全方面素质,我们将对传统的考试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新的多元评价体系。详细分为平时考评(含学习态度考评,小项目完成情况)、期末测试(理论测试在试卷库中抽取,组织集中考试;实践测试采取工厂生产模式测试,要求完成成型的综合产品)。

  3、针对学校现在实习工场出现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隐患,深入明确实习指导老师岗位责任,规范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安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依据新纲领要求,调整学生专业课和

  文化比重,优化实践课和理论课百分比,加大硬件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范围,发明学生实践良好环境,深入突出实习实践。

  (二)研究目标

  1、制订专业指导计划。依据新纲领的要求,重新编制机电类的教学指导计划,优化各专业课程开设秩序,确定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完成的教学任务,确定项目教学中的各项目任务。

  2、创新校本教学内容。从农村市场对职业学校的需求出发,依据学校本身特色,精心编写一到二本含有特色并被同行认可、学生满意的适合农村职业教育项目驱动教学的校本教材。

  3、优化教学模式、技术和方法。充足发挥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模块式”教学方法,形成一个含有推广价值的项目教学模式。充足利用当代教学技术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使技术、手段、方法优化。在方法上改灌输式为启发式,改单一接收式为重视发觉式、导学式、分块式教学,使学生真正有独立思索和发明才能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专业实践。

  5、建立测评体系。经过对老师教学计划的审定、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教学结果的检测考评,建立老师教学的评价体系。经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各个项目学习评价、学期的成绩测评等步骤,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学生政治思想评价体系,完成对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的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化工作。

篇五: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管理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科研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加剧,教育改革以空前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球兴起,许多国家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利用教育科研成果指导本国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与决策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改革与决策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教育科研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其本身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各种应用技术。教育科学也属第一生产力的范畴,教育科研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第一生产力”的位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需先行.教育科研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中小学校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中小学校要改革,就必须研究.把中小学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纳入教育科研的轨道,并形成不间断的改革与创新局面,是新世纪中小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对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起了较大作用,研究成果为学校各学科的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和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则有待于我们的深入研究.

  “科研兴校".中小学校教育既应坚持“常规体系”高效率地运行,又要构建未来教育的框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不仅对学校今天的整体教育水平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学校明确未来的教育思路(学校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和终身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趋势。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和实验,有助于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可以说,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幅度.

  重不重视课题研究,是衡量一个校长是不是具备科学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标志。回顾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由于缺少教育科研,办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蠢事。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重视教育科研、非抓课题研究不可的时候了。真抓实干,至少应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认识到位。认识正确是前提,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二是领导到位。领导重视是关键,要实施“一把手工程”。

  三是组织建设到位.队伍建设,网络建设,专、兼、群相结合。

  四是科研经费到位。

  3.丰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不仅为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了累累硕果,还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作出了贡献.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1)发现和揭示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事实;(2)探求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规律(由事实去求因果,由稳定的因果去求规律);(3)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科学理论(由概念、法则、规律所构成的认识体系)。

  理论能指导实践应用,而应用研究又是理论研究的原动力和基石。现代教育技术是在教学论、信息论、控制论、传播学和教育心理学、电子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新兴学科,其基础理论体系是当代科学分化、综合的结果,故相对薄弱。电化教育的应用研究目前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国的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只能在我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的基础上构筑,而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

  4.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是办学诸因素中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使学校在现代教育中办出特色,才能使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教育实践表明,优秀教师的匮乏,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造成这一窘境的原因不仅是经费短缺,教师地位偏低,还在于学校内部尚未找到一条高效率地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的途径.以往培养优秀教师的途径有严重的缺陷:第一,优秀教师的形成,要靠教师自身在长期的尝试性的教育实践中苦心摸索,积累经验。这样做,不仅时间太长,而且以学生为对象的教育实践代价也太大。第二,教师的这种在付出了很大代价后才获得的宝贵经验,多半是零散的、感性的,未能上升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层次,难以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果靠这种古老的手工作坊式的师传徒承的方法普遍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教育水平是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第三,由于教师大多是实践型和经验型的,随着他们的退休,教育水平提高的过程将被割断,而新一代教师只能永远跟在老教师的身后从而形成难以超越的怪圈.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就是解决这一症结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课题研究是提高素质教师的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一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

  二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是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二、课题研究概述

  1.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的过程系统:

  (2)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

  ①准备阶段—-——研究设计

  建立假设

  分析变量

  科学观察

  ②现象阶段-——-资料收集

  科学调查

  科学实验

  统计处理

  ③实体阶段————资料分析

  模糊数学分析

  逻辑分析

  作出判断

  ④本质阶段---—形成结论

  得出结论

  撰写报告

  2.课题研究特性:

  (1)双重从属性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属于学校教育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属于教育科学实验研究的范畴。我们应当根据教育整体的要求进行课题研究,把它寓于教育整体之中,遵循教育科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规律,按其特定的要求开展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主要是声、光、电、磁、电子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又属于现代科学技术(即声、光、电、磁、电子应用技术)

  实验研究的范畴。我们必须着眼于科技的新发展,遵循现代科技实验研究的一般原则和特点,开展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活动。

  双重从属性决定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既不同于教育体制结构、学制、课程、教材与教法等一般的教育科学实验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技术实验研究,它具有教学性与技术性相结合、探索教学规律与移植革新信息技术相统一的特点。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个特点一定要将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融于教学整体中,把握整体性,突出教学校并重视技术性。任何脱离整体性忽视教学性或者轻视技术开发与技术革新实验研究的想法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2)双重实践性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活动主要归属于教育科研范畴,又具有教学研究的性质。教育科研包括一切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以及同教育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心理现象的研究;教育科研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连续性;主要的目标是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其成果是反映具有事物普遍规律的和具有创造性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教学研究则主要是研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等教育微观问题;常以个别局部的经验为基础;教研过程不具有明确的严密的系统性质,着重现实实用性;其成果则具有集体或个人的个性,主要表现为某些教学规律应用的成果.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分为基础理论研究与开发应用研究两大类,我们经常进行的特别是地方与基层单位开展的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通常是与日常工作结合在一起的应用性或开发性的实验研

  究;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从教育大系统的角度看,属于微观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性的科学研究:从科学技术实验研究的角度看,属于发展性研究,即技术开发与应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一般成果的现实应用性很强。这种情况表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具有双重实践性,它既是科研实践,又是教研实践;或科研为主,兼教研性;或教研为主,具有某些科研特点。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既然具有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双重特性,因此我们应当自觉地把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学校日常教研有机结合,确定实验研究的课题要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注重研究广大教师的实际经验。在此基础上探索规律,开拓创新,力求既获得科研成果,又有效地推动日常教研工作,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向深入.

  例如长春市北安路小学1994年底承担了《自主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研究》的课题,在教学方面的自主教育子课题是《“三为主"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仅从教学上讲,“三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能力为主线)教学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必须在实施“三为主”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所以,该校确立的课题是《运用电教手段强化“三为主”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并在长春市电教馆《运用电教手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总课题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课题研究。

  他们进行该项实验的总体设想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利用现有初步达标的电教设备,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先进的教学技术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现代

  学习技术与科学的学习方法相结合,使之对影响学生课业量度的重要因素-—课业技术和课业环境积极优化整合,形成接近适应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各种自学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促进作用,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学科综合性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同时又课题研究使理论宝库得到丰富与升华。

  现代教育技术是新兴的学科,正处于发展形成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具有交叉特征的具体学科。根据一些文献整理研究(参照钟志贤同志的论述),现代教育技术学具有如下五类学科特征:①边缘学科特征:即两至三个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边缘地区形成“无人区”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信息传播学、电子技术学、现代管理学等结合产生现代教育技术学.②具有横断学科的特征:即以各种物质结构层次、物质运动形式等某个共同点为研究对象,如信息论、系统论、协同学都与现代教育技术学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③具有综合学科的特征:即以特定的问题或目标为研究对象,必须综合多种学科理论方法手段才能解决,如幻灯片制作涉及美学、技术美学、光学、摄影技术学、工艺美学、技术设计学等。④具有软科学的特征:即以自然现象、科学技术、人与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及相互作用为对象的学科,如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战略发展学。⑤具有比较科学的特

  征:即研究学科之间的比较,国际之间比较,领域之间的比较,如创造学、思维科学、未来学。

  (4)继承发展性

  现代教育技术不同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它的继承性、应时性、变通性较强。历史上任何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变革,总是以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否定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为特征,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则不然,它是新的教育技术补充、完善和更新旧的教育技术,新旧教育技术手段并存。

  根据这种情况,开展学校电化教育实验研究必须注重继承发展,审慎对待传统教育技术,不能轻易地否定它。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恰当地结合起来,在结合中开发创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5)过程交错性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是由教师、学生、媒体硬件、软件等诸要素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依靠教育整体布局、教学整体设计,依赖于文字教材、一般教法以及传统手段配合,受教学及社会环境、设备器材、电力等种种物质条件的制约,较之采用非物质教育技术手段和实施单一的教育教学要复杂得多。

  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无论是大课题、宽面积的实验研究,还是小课题、窄面积的实验研究都涉及到内部诸因素、外部诸条件.内部诸因素与外部诸条件的质级以及发展过程与阶段性不会是一样的,经常出现不均衡现象,这就必须呈现出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过程的交错状态。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模式、方法,涉及到的相关电教

  教材的发展跟不上,信息资料交流渠道不畅通,设备技术研究窒息;研究编制电教教材时,与此相关的内部诸因素之间的矛盾以及外部条件的不平衡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科学实验与研究固然排除非主题因素,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特殊性却在于诸多内部与外部条件必须相适应,相协调.

  针对这种状况,开展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应当提倡“全方位"实验研究及“一体化”设计实验,即现代教育技术的教法、教材、资料交流、设备技术以及相应的管理等融为一体,有主有从,在大的实验研究过程中,注意不断地调整相关单项实验研究,促进整体实验研究的和谐发展。“孤立的”、“单打一"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虽然也有收获,但多是影响甚微,不算成功。

  (6)广泛社会性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四层人群环绕交错并与一定的物质条件相连结构成。直接组织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是校长、教师和学生;参与现代教育技术规划,直接提供物质条件,教学设计,以及各项服务的是教育行政、教研与电教等部门;教育科研与教师进修机构通过自身的功能作用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除此以外,广播电视机构、声像资料出版部门以及电教设备厂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支持和服务于现代教育技术。事实证明,没有广泛的部门和人员参与,现代教育技术是无法或者难以展开的.

  现代教育技术广泛的社会联系决定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必须积极主动地吸收各个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现

  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活动.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人是教师和学生,学科教学的专家是学科教研员,对现代教育技术有专长的是电教部门的专业人员。在各类人员中各有所长,相互不可替代,又各有所短,需要相互弥补.必须“三结合”或“五结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结合的程度越广泛深入,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成效就会越显著。

  (7)成果整体性

  现代教育技术按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教学过程诸要素中的一种要素,是教育方式与教学手段综合体中的一种成分。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成功在于恰当地融合于教育整体与教学过程中,导致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开展现代教育技术需要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但这种评价只能放在教育教学整体中综合考察。在一般情况下,也只能是粗线条评价,很难说单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个教学过程优化多少,把教学诸因素排除而评估现代教育技术是不科学的.

  现代教育技术是由教师、学生、电教设备、教材与教法诸因素构成的,这又是一个综合性整体结构.现代教育技术的成功在于诸因素有机结合,因此评价现代教育技术必须对其诸要素的整体功能综合考察。现代教育技术的实施要靠任课教师、教研人员、电教人员三结合的综合实力,单靠任何一方都是不行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更是如此,因此其成果具有集体性。

  三、课题研究管理

  课题研究管理是开展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保障。

  课题研究管理主要指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科研机构,或电教业务机构、学校行政领导及课题组负责人,对实验课题和相关的人员、财务、物资、时间、信息.及其日常工作等的管理。

  1.课题研究管理概述

  所谓“管理”,就是由管理者(主体),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检查、控制、激励、评价等各项措施(手段),对管理对象(客体)包含人、财、物、事、时间、信息等,进行调度、协调(过程),力求有效地达到既定的目标(结果)的社会活动。

  课题研究管理是服务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社会活动。上面所说的从“主体-—手段——客体——过程—-结果”是一般管理的流程,当然,也符合课题研究管理流程的规律。

  课题研究管理属于事业型的目标管理。课题研究以一个实验课题为项目,以教学效益为中心,根据自觉自愿的原则组织起来,通过民主协商确定实验的总目标和实验的最终成果;在此基础上,将总目标逐级分解.层层落实.直至建立总课题组及每个于课题组和每位成员个人工作目标,形成目标体系。课题研究管理就是以课题内容为单位划分标准,围绕目标体系建立起来的、为实现总目标、获得预想成果而协调统一的工作系统。

  课题研究管理就其组织关系来说有三层,也可以说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实行课题负责制

  研究课题从产生动意、申报、立项到实验,均由课题负责人全权负责。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同其它教育科研一样,应由具有较高的思想、业务水平和较强的研究能力、一定资历的人担当负责人。负责人必须是直接参加实验者、亲自设计实验、做实际工作.不得挂名。负责人全面管理人、财、物、事、时间、信息等,并掌握工作进程,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并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

  (2)行政领导充当课题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人,从多方面支持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须经单位行政负责人同意,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由其所屑科研领导小组(或其它授权的专门机构)审查批准立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行政领导只是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为其实验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不干预课题研究过程,不对课题研究的结果施加影响。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参加课题研究,应视为个人行为,应按其课题组成员角色对待。

  (3)教育科研与电教业务部门在课题研究中起指导、示范与桥梁作用

  课题研究多以电教业务部门(如电教馆、电教中心)倡导为主,争取教育科研部门的认同、支持与配合。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电数业务部门依靠各类专家、学者,通过多种形式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同时电教业务部门领导可亲自承担一些课题实验任务,或者牵头组织某项课题研究。此外,还应不断地沟通信息,组织培训活动进行交流,推进课题研究。

  2.课题研究各阶段的管理工作

  课题研究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

  (1)立项管理

  为推动教育的发展,各个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教育科研机构,通常在一定的计划周期,发布《教育科研选题意向》,其中包含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与研究的选题意向;有时有的电教机构单独或者同教育科研机构联合,专门发布《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选题意向》,倡导课题研究.

  在此基础上,有志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个人或集体,可以从《意向》中选题,也可以在此之外定题,并提出实验方案,建立课题小组、说明实验条件与经费来源,按要求填表,经行政主管单位领导签署意见后,向教育科研或电教部门申请立项。中小学校等基层单位也可以自行立项.

  教育科研或电教部门特邀学者、专家组成专门小组审核确定实验项目.并明文公布。一般地说,哪一级教育行政业务部门授权确立的实验项目,即为哪一级的实验课题、归哪一级教育行政业务部门管理。相应的中间环节结构也可接受委托协助管理。例如,省(市)科研或电教部门批准的立项,可请市(县)科研或电教部门协助管理.

  (2)开题管理

  课题研究立项之后,课题负责人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方案、健全组织、制订实验计划、明确分工与工作步骤。在此基础上,首先组织课题论证活动。课题论证既是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的深入探讨,

  又是课题组成员内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课题论证一般应同课题组成员培训结合进行,即围绕课题选择一些理论文章认真地学习,请相关电教专家、学者讲授专业知识与科学研究和实验方法,请实际工作者介绍情况、参加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是课题研究成败的中心环节.批准立项的部门首先要关注课题论证。通常的做法

  是:派人参加课题论证会,或听取关于课题论证情况的汇报,审阅课题组上报的(课题论证报告),在确认课题论证可行的情况下,批准开题。课题组在接到准予开题的通知之后,课题研究方可按计划起动,以确保实验的周期和科学性。

  (3)中期评估管理

  课题研究进行一段时间(例如实验期过半或三分之一后),要进行中期评估.中期评估首先在课题组内部逐级进行,并写出中期评估报告。随后由项目批准部门派出专门小组前住现场.听取汇报并实地考察进行中期评估.

  中期评估主要是审视实验方案可行性、总结实施情况,找出并分析存在的问题.说明调整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是确认实验是否有用离目标的现象;实验数据资科的积累是否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以确保其科学性,从而使课题研究更加准确、更加充实、更加完善。

  中期评估首先由课题组做出合格、或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的自我评价,批准立项的行政业务部门摄出的评估小组要对课题研究做出最后的评价.并提出指导性意见。评价合格的课题研究要继续按计划进

  行;不合格者采取措施,进行必要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补救工作之后,由评估小组复检确认合格后,再按原计划继续进行实验。

  (4)后期攻坚管理

  课题研究过程按时间划分已过三分之二者为实验后期,实验后期接近收获期.所谓“攻坚”。主要指实验课题关键性问题的突破和实验研究要形成理论与物质成果。这时,课题负责人应就实验要素(变量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与成果预测,并进行实验研究的理论准备,确定结题的工作要点与步骤。

  此时.批准立项的行政业务部门应对课题研究后期攻坚给予指导。通常的做法是进行普遍地或典型抽样调查,在此基础上,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请专家在会议上针对普遍性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或深入个别课题单位视察具体指导。同时就整理分析资料、开展研究形成成果问题进行培训。

  (5)总结评价管理

  课题研究按计划完成之后应由课题组自下而上进行总结.按规定格式详尽真实地写出实验研究报告,并总结出实验成果和自我评价.

  实验研究成果有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专著、软件、硬件等多种形式。实验成果必须问世。凡在省市以上正式报刊上发表的实验或研究报告、论文、正式出版的专著、在省市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过或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过的软件和经专家鉴定走向市场的硬件.称为问世成果,方能成为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确认已经完成课题实验任务之后,应向批准立项的行政业务部门提出结题申请。有关部门派出专门小组亲临现场听取汇报、检查工作,或由专人审阅实验报告,酌情认定可以结题,或者不同意结题。可否结题应由具有一定资格的三人以上的人员组成的小组审定.

  被认定可以结题的研究课题,至此完结课题研究任务。此后,教育行政部门通常按计划年度,多则五年少则二、三年进行一次教育科研成果评奖,有的电教部门单独或同教育科研部门联合,举办课题研究成果评奖.“成果评奖”以批准立项的科研成果为主,包含未经立项、自行实验的优秀成果和“滚动课题"成果。评奖以成果的社会价值、学术水乎高低为基准,划分若干类别、等级,可分别颁发证书和奖金、奖品,它是对课题研究的最终评价。

  (6)规章制度管理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奖励机制.

  例如,长春市实验中学建立的“电教科研管理暂行办法”共八条22款。办法中包括确定课题的基本原则、课题负责人、课题的申请和评审、课题的管理等诸项内容,建立课题管理研究机制,被其后的研究实践证明是十分正确和有效的,它不仅调动了各方面人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还为课题研究纳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以及课题实验内容的按计划实施、总结验收等实验过程的科学进行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课题研究管理涉及的问题很广,较为纷繁;即使这样,对于上面所说的关于开展电教实验诸方面的工作也都需管理得科学、有序、有效,提高课题研究的成功率和科学价值。

  五.自我评估-—课题研究管理的重要一环

  课题研究的自我评估是课题组在实验进行到一定阶段,按照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的自我分析与评定。

  1.自我评估的意义

  (1)可以便课题组成员清楚地了解实验是否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

  (2)可以为下一步实验的开展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根据评估反馈的信息,使实验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3)可以了解实验的成功与不足,成功的经验可以总结、推广,不足的地方如何改进和提高,可以不断地规范实验,不断地提高研究水平。

  (4)可以不断地激励课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并明确方向,改进不足。

  (5)可以收集到大量翔实的实验资料,为撰写实验报告提供了依据,为判断实验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2.自我评估的方法

  (1)确定自我评估的内容及时间

  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或课题牵头人可根据实验进展情况,确定自评时间。自评时间可分为实验初期的选题评估,实验中期的过程评估,

  实验末期的综合整体评估。不同阶段的评估,目的不同,评估的内容也就不同。

  ①选题评估

  第一,要对选择的实验课题是否具有新颖性、先进性等研究价值进行评估;新颖性、先进性要充分考虑选择实验课题是否结合学校的教学、教研实际以及该研究内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例如:吉林省辽源市实验中学的实验课题《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英语听力和会话能力》实验研究,从英语教学“在应试教育长期控制的大氛围中,往往为应付各级各类的考试,忽略了听力和口语训练,出现了学生卷面笔答分数很高,不会读或发音不标准的现象,听的能力非常薄弱,学不能致用,教育与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的分析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2l世纪培养人才。同时对“八五"期间,全国电教实验与英语相关的课题进行了逐一分析,发现相关的九个课题,选题不同,研究目的不一,但以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为切入点的研究尚没有先例。因此,证明了课题选择具有先进性、新颖性和前沿性.

  第二,要对实验课题的可行性等客观因素,如:实验的软硬件环境、科研实验的氛围、教师的基本素质等进行必要的评估,以确定是否有承担实验课题的基本条件和能力。

  ②过程评估

  也可以称为效果评估.实验者为把握实验方向,明确目标,了解实验的实际效果以及距实验目标的差距和验证假设的程度所进行的评

  估,因此,评估主要是围绕实验效果进行的,评估内容必须选取与实验假设有关并能定性、定量分析的效果问题。

  例如:辽源市实验中学的英语实验课题的假设可以概括为:利用音像教材进行情境教学,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听力、会话能力。因此,就要通过各种测试手段去收集关于学生“听”、“说”的资料,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从中找出实验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下面是该校中期评估标准:

  年测

  测

  等

  次

  标

  准

  试方

  试要

  评

  价

  指

  标

  级

  式

  求

  1。平1。语1。学生对话中应语言准语言准语言不语音语时课言流变能力,反应敏捷确流利确流利准确不调错误堂考畅

  的程度

  语法基间或出流利,出较多,语查

  2。语2.用英语还是用本正确现汉语现少量言不准2。期音基汉语思维

  反应基式英语

  汉语式确,不流初

  中随本准3.参与意识,主动本正确反应较英语,反利出现一

  机抽确

  参与讨论回答的反应敏敏捷

  应较慢,较多的测

  3.对程度

  捷,无汉,听力语听力语汉语式为速为80英语,反

  个应迟钝3。期话反4.对信息反应能语式英速末全应较力的快慢

  语,90—10-90班考敏捷

  .语音语调模仿听力语0个词词/分

  听力语试

  4。语能力,语调的轻重速为

  /分

  速为

  4.实调自快慢,长短的处理

  100-12l

  验班然

  6.声调自然,体个词/与对比班检

  测

  现音调的高低,强分

  弱,起伏的变化的程度

  7.朗读,说话流利程度掌握连读,省音,失爆同化等朗读技巧的程度

  8.语病,汉语式英语的表现状态

  l--4初同

  同上

  同上

  同上

  60—80个词/分

  同上

  5。节同上

  二

  奏分明

  ③综合整体评估

  同上

  综合整体自我评估实验结束之前,进行综合整体评估是实验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广泛收集实验资料,分析实验现象,探索科学规律的有力措施。因此,必须高度地重视整体评估。综合整体评估的内容比较全面,它包括实验课题的选择,实验过程、实验效果等方面.

  (2)成立评估组织

  为使评估工作收到实效,真正发挥对实验的促进作用,要成立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担任评估组长,吸收实验研究人员、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参加。评估小组成员必须熟悉实验课题,熟悉实验内容,了解实验过程,掌握实验规律,有能力承担实验评估的一部分工作,并能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3)课题评估指标的拟定

  自我评估之前,如果没有上级课题组下发的评估指标,那么必须拟定自我评估指标体系。由于课题研究内容的不同,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也就不同.例如1994年,吉林省电教馆组织实施的学科整体电教实验,目的要探索小学数学学科电化教学的基本规律,课堂电化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编制一套完整的小学数学电化教学多媒体组合的电教教材,编写一套完整的教案和教学建议。因此,这项课题的评估指标就是要依据实验目的和具体的实验目标去确定,例如,辽源市矿电街小学当初拟定的评估指标如下:由三项一级指标,十项二级指标和三十项三级指标组成.

  选题评估——价值性:先进性、可行性

  —-客观性:客观条件、教师素质、实验任务

  ——整体性:教改联系、媒体组合

  过程评估-—实验管理:实验组织、实验计划、样本选择

  ——方案拟定:变量控制、实验测量

  -—资料收集:内容全面、科学规范

  效果评估—-实验教材:选题准确、设计科学、制作精美、操作方便、说明详细

  —-实验教案:设计合理、媒体选择、步骤清晰、书写工整

  —-教学建议:建议正确、措施可行、书写工整

  —-能力培养:口算能力、笔算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

  中央电教馆“八五”期间实验课题的评估是从“课题研究方案、研究质量、研究效果"三项一级指标,九项二级指标去评估的,而“九五"期间组织实施的电教实验评价标准是从“实验管理、实验条件、实验方案、实验质量、阶段成果"五项一级指标、十八项二级指标去评估的。不管从什么角度去拟定评估指标,都必须从实验目的出发,从验证假设出发,全面、周详地考虑。

  (4)自我评估的实施

  评估指标体系拟定之后,首先要组织评估小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研讨评估指标,求得共识。然后在统一理解、统一原则、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做好详细分工,每人负责一部分,采取“看、听、议、查”等方法进行量化赋分,依次认真做出评估。

  看:看方案、看教案、看教材;听:听汇报、听实验课;议:召开实验教师、听课教师以及学生座谈会,听取大家对实验的看法,进行评议;查:查会议记录、实验记录、各种规章制度、执行记录,查软、硬件帐目和投资情况.

  例如,以中央电教馆“九五”期间实验中期评估指标与具体操作来具体说明。《电化教育促进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实验研究的评估体系由五项一级指标,十八项二级指标组成。

  1.“实验管理”这项一级指标要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得以体现,从课题的立项,直到实验的结束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实验就不能有序的发展。“实验管理"包括三项二级指标:

  ①领导重视,这项二级指标要从领导对电化教育实验认识的程度去分析;行动上是否积极支持;人员、时间、经费是否能予保证:电化教育实验工作是否纳入了学校的整体工作:是否把科研工作视为促进教育改革的动力;是否积极参与实验工作中去,如:参加有关实验的研究工作听取实验汇报,参与决策,听实验课等。这项指标的检查评估要通过“看”、“议”的方法进行,看学校年度工作计划,看有关会议记录,看听课笔记,看有关实验的制度和规定;召开实验有关人员的座谈会,议论一下对领导的反映。

  ②子课题组一项,指研究人员参加研究的动机、务实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人员的组成要有教师,学科教学研究人员,电教研究人员的三结合;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既要有学科骨干,又要有专门人员,学历要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③管理制度,凡是涉及到实验的备方面都应当有制度、有计划,如年度、学期实验计划、实验员奖励制度、培训制度、听课、评课制度等。可以通过实际查阅来确定等级。

  2.第二项一级指标为“实验条件”,第三项一级指标为“实验方案",这两项一级指标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是对实验准备阶段工作的检验。

  “实验条件”包括三项二级指标,是实验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实验校电教设备必须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电教设备配备的一类标准,必须满足实验的需要;电教教材要通过自制和购买,达到投影、录音、录像、光盘和微机软件的系列化;学校要通过自筹,社会资助等渠道,筹措资金,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这三项二级指标可以通过查实物、看帐目等办法进行评估。

  3.“实验方案"包括五项二级指标。

  ①“选题”一项的评估要点有二个方面,其一是课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成果对电化教育的理论建设,对电化教育的实验活动是否有一定的贡献和指导意义。同时也要注意课题是否在总课题的指导下,在总课题研究的范围内,与总课题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其二是课题选择的可行性,即课题的选择适合本单位教育改革和电化教育实践的需要,是教育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实验研究人员,实验教师有能力去研究,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实验目标;实验条件具备,实验环境优化。这项指标要认真研究方案和与实验有关人员座谈进行评估.

  ②“目标”一项要求目标明确,研究内容与目标一致,阐述要脉络清楚,前后呼应;课题名称、研究内容要与目标一致。目标是假设的具体化,表述需简明、具体。目标定的不要太高,太高难以达到,也不要太低,太低失去意义,降低了成果的学术价值.

  ③“理论假设"有三个评估要点。其一为科学性:理论假设是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的,对研究课题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想性回答,这种假想性的回答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依据,通过实践活动是可以验证的,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其二为理论假设的明确性:假设的陈述条理清楚,能明晰地表明变量的因果关系;其三为理论假设的可操作性:指理论假设能否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行为,以及实际研究中能执行的程度。具体表现在假设的陈述说清楚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假想性关系,这种关系待验证又可以验证的;这些变量的涵义界定清楚明确,在研究中可以操作,可以控制和测量。

  ④“检测指标“一项要从三个方面去检测:其一是检测指标制定的科学性,检测指标的制定紧紧地根据实验目标而确定,能全面地、准确地检测实验目标达到的水平。其二是明确性,所指是指标体系中,检测标准明确,达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估,有明确的规定。其三是可操作性,即是指标体系能转化成实际行动,每一项可以选择合格的检测工具予以检测。

  ⑤“措施”一项二级指标,有二个评估要点:其一是非实验因素的控制。如

  实验学生的选择,练习的程度,作业的批、量问题,霍桑效应,激励效应等是如何排除、恒定、纳入的,控制的程度是等级评估的依据。其二是阶段目标与工作程序,即为达到某一阶段的工作目标,设置了哪些工作程序.

  “实验方案"这—项一级指标要通过认真研讨方案去评估。

  4.第四项一级指标包括三项二级指标。

  ①“实验操作”一项二级指标要从实验因素,即自变量在实验中是否有目的的操纵,并按一定的规律去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有一定的频度,即每学期作了几节实验课,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变化:自变量的刺激是否有效,是否真正起到了能引起因变量的变化.

  ②“实验资料”

  一项要求应遵循方案设计全面地收集能够反映实验进程的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有效地分析.

  ③“实验效果测量”—项二级指标主要从效度和信度两方面去评估。实验测量是否有效,能否验证假设,是否可靠,是否真实地反映被测的变化,要看测量工具的选择是否合适,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程序编排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地排除了干扰因素.对测量所得现象和数据是否进行了科学地分析和统计处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这一项—级指标可以通过查教案、查实验资料、听课去看教师如何有目的选择,使用电教媒体,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测量被试的变化以及测量的信度和效度.

  5.第五项一级指标由四项二级指标组成。

  ①“阶段实验报告"—项二级指标的评估要点有三个。其一看实验报告是否符合报告的一般格式,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其二看实验报告是否能用翔实的数据和事实来说明问题,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推导;其三看实验报告验证了假设的程度.

  ②“论文”要用翔实的事实阐述—个鲜明的观点,能有效地论证实验假设.

  ③“阶段电教教材成果",—项要看自制、购买的电教教材是否形成系列,是否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制作的质量如何。

  ④“阶段教学成果"一项要看学生素质有哪些提高,一是-般教育目标所要求的发展水平;二是课题研究目标特定的发展水平.教师素质的提高要看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水平,在原来基础上有哪些提高,学生课业负担在原有基础上有没有减轻。

  这项指标可以通过看实验报告、看论文、查电教教材和历次检测资料去评估.

  课题评估的方法总的说来,评估方法可分为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大类。定量评估法包括数学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等。定性评估法包括问卷法、面谈法、个案分析法、评定法等。我们可以针对课题研究涉及的教育现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

  电教科研课题面对的教育现象有三种:一是数量确定的教育现象,如测验和考试成绩,可采用统计处理方法评估。二是数量不确定的教育现象。一种情况是教育现象的模糊性,表现为这种现象的外延是模糊的。例如:一节课上得好不好?从量化角度看,其界限不明显。这可以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估。另一种情况是教育现象的随机性,即偶然性。例如,学生一次考试成绩的偶然性,但大量的偶然现象则有规律性。这可以用测验统计的方法来评估。

  三是无法用数量确定的教育现象。例如学生的情感行为等.可采用定性评估方法,如问卷、面谈、个案分析等进行评估。

  (5)自我评估报告的撰写

  自我评估的目的是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寻求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因此,在评估结束前,要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对于非数据资料、现象等要结合评估标准给予科学的分析,合理的判断,并且要总结成绩,找出差距,确定改进措施。

  在综合判断基础上,完成自评报告。在自评报告中:首先,要写清评估课题的由来,研究目的、意义、目标、研究人员、研究样本,研究方法等有关情况:其次,要写清评估的目的,指标的设计,评估资料的分析,处理结果等;再次,要写清楚评估的结论,包括肯定成果,分析存在问题;最后,写清指标存在问题、研究确定的改进措施和下阶段的实验目标等.近年来,我们始终以提高质量求生存,以教育创新求发展,确定了“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科研育才”的科研内涵发展工作目标,提出了“让课题引领课程改革”,“让课题走进课堂”,扎扎实实开展教育研究,使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产生良性互动,推动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有序发展,最终促进学校实现内涵发展。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中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示范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校"、“潍坊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潍坊市轻负担高质量先进学校”、“潍坊市攀登英语教学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提升教育科研管理水平,实行“梯形管理,三级负责”

  1、明确职责,健全“三级负责"科研管理网络

  校长是学校的行政负责人,对学校的整体工作起全面策划、协调、组织、引领等作用。为使教育科研工作更为规范、扎实、有效,我校积极构建教科研基层组织,实行“校长课题负责制—业务校长具体管理-教科室负责落实”的三级管理。在学校开展教育科研过程中,校长为课题组长,亲自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科研工作的实施。校长负责定向,业务校长具体实施指导教科研工作,负责定标;以教科室为主的课题组具体落实教科研工作,负责定位.成立由业务校长和教科室成员组成的科研小组,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的计划制订、实验组织、资料整理、实验总结等工作.科研小组成员带头承担实验课题,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定期召开科研领导小组例会,指导各部门每学期分步开展科研工作;组织全体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定期组织交流、总结;协调指导各部门的科研工作。

  2。建章立制,确保课题顺利开展

  为加强科研工作的管理力度,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制定了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教科研奖惩制度等有关科研工作的管理制度,同时辅之以教科研工作的每月例会制度,每月集中学习的理论学习研讨交流制度,学校主管领导定期与教师交流、沟通、指导教科研工作的监管制度,适时举办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及时推广成功的经验和成果的推广制度,对立项课题的研究及教科研论文、优秀成果给予表彰的奖励,以刚性的管理保障科研。学校还为每位教师建立

  起了个人立项研究档案。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实施,学校科研工作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序列化发展.3。领导以身垂范,唤起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学校领导坚定不移的带领教师走教育科研之路,是学校做好教育科研的重要动力。多年来,我校王校长始终站在理论的最前沿深入研究学校发展的思路,亲自主持主课题研究,深入课题组指导研究工作,大到科学规划的规定,小到各科评价体系的制定,为教师个人立项提供指导和服务,面对面指导教师选题、理念综述、调查、研究方案与计划,并提出了纵向交叉管理的科研管理模式,各项研究调准目标,分工明确,实施了“总体规划,分级管理"的工作思路.校长重点统筹安排学校总体科研工作问题,业务校长主要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和课堂教学的改进问题。领导的重视,极大地唤起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激活了科研的兴奋点。近几年,我校申报的中央电教馆“十五”规划教育技术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研究”结题,教育部“十五"部级规划课题“多种媒体协调运用,在体验中‘做数学’"结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语文能力评价实验研究”结题,潍坊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课堂假问题,构建‘导航式’问题解决体系的研究”结题,潍坊市“十一五”教育技术规划课题“小学高年级机器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结题,十二五课题申报立项一项(根基教育),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带动是分不开的。

  二、致力于教师个人课题管理的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实行“教学问题课题化”管理模式

  对于科研内容,我校坚持从问题人手、从细微处人手的原则,在实行档案袋管理的基础上,近几年又开始实施“教师个人课题动态管理”,而且形成了“教学问题课题化”管理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影响教育教学质量、阻碍教师前进与发展的问题,要解决这些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充分运用科研的力量,最终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才是最有说服力的途径与方式。为此在对项目研究的实施中,我们坚持立足教学实践,加强理论培训,用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实践,获得问题—-基于问题,形成课题—-基于科研,解决问题-—基于成果,回归实践——基于反思,引领成长”的问题解决模式,本模式遵循实践——问题——实践——理论-—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过程,使教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从而达到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个性专业成长。

  2.推行“课题研究群体化"研究模式

  我校推行课题研究“群体化”模式。所谓课题研究“群体化",就是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围绕一个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开展合作研究的课题组织形式。群体课题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在区域内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形成研究共同体,集中力量解决学校普遍关注的共性问题,提升区域多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在课题研究群体化探

  索取得一定经验,我们总结出了群体课题的分层管理制度,即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学校地域分布,采取“分类指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层层培训”的运行机制,将群体课题各子课题学校分成了一个核心研究组和若干研究小组,各个研究小组推举本组小组负责人,由各小组负责人和群体课题组织者共同组成核心研究组,共同商议小组组织管理制度,建立了群体课题的分层管理结构。这样,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主要通过核心研究组结合本课题的管理制度来实施,课题研究工作上通下达,相互勾连.在研究小组内进行课题分级管理,将课研究重心下移,落实到组、人,层层负责,层层落实,为课题的有效推进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

  四、科研引领,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

  1.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目前我校200余名教师中,有市级以上教学能手50名,市级以上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30名,县级教学能手120名,市、县级骨干教师60名。一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3。以教育科研为契机,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本文化”

  我校以教育科研为指导,编写校本教材,将教育研究成果化,通过校本课程践行办学理念在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中,我校一直将开发校本教材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校先后编成了《养成教育》、《廉洁读本》、《启航》(一套六本)、《挑战机器人》等校本教材。为了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的同时,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以教育科研为动力,让特色活动在课题化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我校开展的“携手打造生活教育共同体,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活动项目,被评为昌乐县2010年度创新项目,该项目已经被昌乐县教育局作为全县教育教育发展的重点项目在全县推广;我校的《城乡结合,提高闲暇生活质量》被县教育局评为2010年中小学管理类创新二等奖;《建立城乡联合体,促进生活教育课程化》被评为县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经验做法在山东省教育厅网站以《昌乐县城乡联合打造学生生活教育新天地》、《昌乐县城乡“手拉手”助力教育均衡发展》为标题进行了推广,《现代教育报》以《闲暇教育活动精彩纷呈》为标题对该项目进行了报道,《山东工人报》以《城乡联合是学生生活教育的源泉》为标题进行了报道.该项目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家长对学校的生活教育也做出了高度评价,对孩子现在的变化表示惊喜和赞叹,他们认为是城乡联合的生活教育给予了学生用之不尽的动力。在教科院组织的“公民养成教育”

  活动中,

  我校2008年获得“责任教育”潍坊市第一名。2010年我校与高崖库区小学共同参加了“潍坊市公民养成教育活动",参加的“社区空巢老人问题调查"项目获得潍坊市第一名,被评选为全市唯一的山东省代表队参加全国比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小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德。

篇六: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家长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当前,教育越来越成为中国人关注的焦点,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显著标志。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大问题。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教养孩子是每个家长的责任,这个道理人人都能理解。就目前状况来看,普遍家长对孩子都深切关注,但家庭教育水平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决定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则是家长本身的素质,包括家长的文化素养,思想素养,理论素养等。有的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请教师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不考虑孩子的兴趣;为使孩子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对孩子的一切都大包大揽,一包到底,不仅仅是穿衣吃饭,叠床铺被,还包括整理书包,有的家长甚至把牙膏都要挤在孩子的牙刷上,使孩子形成依赖的习惯;有的家长把自己置于教育者的位置,押运出一副不可冒犯的权威样子,而喋喋不休地说教,只能让孩子感到烦躁,甚至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不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安排好孩子的课余学习,而是看到人家干什么他就要让孩子干什么,经常批评,指责,打骂孩子,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这种比较,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否定了孩子,压抑了孩子,限制了孩子;有时家长过分的溺爱子女,不得让孩子受一点挫折与委屈。不少的父母为了孩子买下了养老保险不仅为孩子的现在做打算,而且为孩子的结婚、养老尽心尽责。这些家长的做法,会使孩子在竞争的社会里不能自强自立。就我校曾搞的一项家庭教育调查表明,缺乏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家长占64%,在这些家长中或忙于赚钱,忙于玩乐的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发展变化或忙于事业、工作,顾不上多关心孩子,在这些家长中存在着教育观念不正确,教育方式不科学,教育态度不端正,教育心理有偏差等问题,他们片面地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当孩子一旦成绩不好或犯一些过错,他们就牢骚满腹,一怨老师,二怨孩子,就是不怨自己。实际上孩子的问题大多数正是家长忽视家教酿成的,由此看来,提高每一位家长对搞好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向家长传授一些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以提高家长教育的质量就成了学校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种种事实,使我们认识到:要搞好家庭教育,首先要抓好教育家长的工作,为此我们决定办家长学校,把家长组织起来上课,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家风,更新家长们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经过努力,家长学校是办起来了,家长也能按要求到学校来接受教育了。但是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工作情况不同,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差异很大。大部分家长跟小学生是一样的心态,你上课,他听课;你布置任务,他应付完成,家长学校的实效性较差。因此,如何把家长学校办得规范有序,实实在在,如何能让家长有能力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任务,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任务。鉴于这个情况,我们积极承担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十五”重点研究课题《家长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实践研究摸索出依托家长学校加强家校合作的办学方式及最大发挥家长学校的功能的办学途径,以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进行,互相配合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一个人的三个重要方面,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大体一致的情况下,孩子的发展与差异主要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和每一位做父母的深切关注。家长赋予子女的不仅是生命,家庭每一天的氛围,家长成员的关系,家庭对社会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的习惯等等,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们的心灵。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一生具有奠基作用;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的发展有决定作用,对子女有终身的影响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讲到:“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思想:现今的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编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编造世界的历史……

  革命前辈康克清语重心长地指出过:“家庭教育是长期工作,要坚持不懈地用良好的国风和家风教育我们的后代,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兴衰的大问题。”

  李岚清同志也提出:“家长必须从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教孩子怎样正确做人转变。”做人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即怎样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怎样指导家长运用科学方法教育子女,使教育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发展。我们认真研究了这个问题,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起着一定的教育作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不但学校教育要改革,而且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但是,现今家庭教育并没有真正被社会和所有家长重视,家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家长文化程度的差异、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以及隔代家庭、单亲家庭、个体户、外来户的家庭等等不同,使得家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而总体偏低。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每个家庭都有教育的功能,每个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课题概念的界说

  家长学校:家长学校是以学生家长为对象,以提高家长素质为中心,传授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合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业余学校。

  家长学校管理:

  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家长学校的教学和活动管理。

  办学实践:主要指家长学校围绕研究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实验假说

  假如我们能从社会的发展的规律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切实开展好《家长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工作,就能够全面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探索家校互动的途径和方法,构建具有五中特色的学校、家庭互动模式,共同提高教育的艺术。

  五、课题研究的任务与目标

  课题研究的任务:⑴、宣传国家的有关法律、教育方针、政策及教育法规、条例,增强家长的国家意识和法律意识;

  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⑶、向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⑷、研究和推广家庭教育先进经验;

  ⑸、促进家庭与学校、社区的交流、配合和支持,协同一致教育学生。

  课题研究的目标:探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家长学校管理模式,确实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能使100%的家长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态度上有所转变。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课题组利用集中学习和自由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家庭教育新趋势和对策》、《成功家教的启示录》、《家教的智慧》、《古今中外名家教子300例》等书籍,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借鉴,提高了组员的知识理论水平。

  2、调查法。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表格和问卷对家长、学生相关研究领域进行调查,摸清现实状况,确定研究手段和目标,为课题深入的探索提供了基础材料。

  3、比较法。对家长学校的学员不同阶段的学习效果通过问卷进行测试,并将家长到学校学习前后的家教能力水平进行纵向比较。

  4、经验总结法

  。我们要求教师把每次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对个案的追踪研究结合自己的学习反思,经过提炼和整合,写一些案例和研究论文。

  5、个案法。对特殊家庭的家长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评价。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对象,健全组织机构。

  1、成立领导组。学校决定将2003年初一新生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并成立课题研究领导组,组长(家长学校校长)由校长王文清担任;副组长(家长学校副校长)由学校副校长刘琳玉担任;组员由教导处主任、政教处主任、初一年级主任、初一全体班主任担任。明确各自的分工,把家长学校所需资料提前准备好,打印好家教调查表、家长调查问卷、家长签到表。制定好家长学校培训学习计划。完善家长学校组织网络结构。建立课题组研究规章制度。出台了家长学校章程和管理办法、制度。如活动制度,考勤制度,评选表彰制度,文档制度等。研究决定好家长学校开学的时间,将一切工作准备就绪。

  2、召开开题会。课题组长王文清首先召集所有课题组成员召开了一个开题会,对为什么要研究这一课题,如何研究这一课题做了具体的说明。并对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做了明确的分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样使课题组所有成员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一致表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项实验研究工作搞好,确实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

  3、制定方案。我们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家长学校管理模式研究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步骤清楚,内容具体,易操作等特点,这一方案从实验背景、理论依据到实验目标、实验步骤,直到最后预期成果都做了详尽的阐述与说明。这一方案成为课题研究总的依据、要求、指挥棒。这一方案的制定,校领导亲自参与,经过了多次的修改才得以完成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确定培训具体内容。

  1、调查分析,确定培训具体内容。2003年9月初,我们对初一新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让我们初步了解新生家长的状况,让我们掌握家长最需要什么,最感到困惑的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经过对问卷进行分析60%以上的家长还缺乏家教理论知识,认为孩子不好管,自己说的话孩子不愿意听,甚至你说东他偏要往西。好多家长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根据家长反映的这些问题我们有针对性的确定培训具体内容:五中概况及教育教学特色,家教有关理论(五中校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如何解决家长对新课程的“不适应症”;创造学习型家庭,做合格家长;

  家教“十要”、“十忌”;家庭教育的地位、作用、特点;为子女播撒一片灿烂阳光等内容。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我们组织家长学校的带课教师,认真学习《家庭教育新趋势和对策》、《成功家教的启示录》、《家教的智慧》、《古今中外名家教子300例》等书籍,首先提高带课教师的家教理论知识,给每一位教师确定所讲的内容,让教师编写教案,然后学校对教案进行检查,如不合格的教案要进行重新修改,这样教师才有权利对家长进行讲课。

  第三阶段:积极动员,开启家长智慧之门。

  学校组织初一新生的全体家长召开“榆次五中家长学校开学典礼大会”。由校长作了参加家长学校培训学习的动员报告,介绍学校概况,从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设施,教师队伍建设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五中学生素质培养的目标。这样使家长对学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校长还要讲一些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及趋势,讲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让家长感到获得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四阶段:培训学习,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我们首先组织初一全体家长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体培训学习。每天下午学生放学后,家长到子女所在教室参加两课时的学习。由本班的带课教师任教讲解有关家教知识。这首先由政教处制定出家长学校的学习计划,对讲课时间、讲课地点、讲授内容,主讲人做出详细的安排。这样,家长学校就能有序、顺利地进行。讲授内容从家庭教育的地位、作用、特点到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的发育特点到怎样完成好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从指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到如何培养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从怎样与孩子相处到怎样批评、表扬、教育、指导自己的孩子等等,每个专题紧紧地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通过举例、分析、讨论、提高认识水平,确立家庭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在家长学校课堂上我们还给家长印发了《家长行为规范》,开辟家庭教育宣传专栏,征集家教论坛等,学习自编家教教材,并把课程改革、家庭美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都引进家长学校的学习之中,总之,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增强家长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家长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家长的素质,自觉地为孩子树立表率,创设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

  第五阶段:形式多样,科学指导家庭教育。

  家长学校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讲几节课,而贯穿于以下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充实自己。

  1、召开家长会。在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各班迅速召开家长会,由班主任主持,政教处老师和本班代课教师参加,进行学校和家长的双向交流,班主任向家长介绍班级情况,代课教师介绍学生入学以来在思想、纪律、学习、身体、心理等方面的表现,并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受教育的情况和在家的表现,争取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与班主任、科任共同协商并制定出有效地教育孩子的办法和措施。

  2、成立家长委员会。我们在实验年级成立了家长委员会,选举一些热心教育事业,能积极为大家服务,有一定教育经验的人选作为家委会委员,家委会有成员6-7人。主要职责是:组织家长共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学校开展校外教育工作;沟通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为学校的教育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特别是走进新课程后,利用家委会能极大地开发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对开发校本课程,实现各类课程的有机整合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沟通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并参与班级管理,协助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

  3、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这是学校开展创新型家庭教育的又一内容。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就是让家长在今天无论上午还是下午随便听课。那个教师的课也可以听,听课完毕后要填写听课意见表。“开放日”活动起到了四个促进作用。一是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每当“开放日”到来之时,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案,都想在家长面前汇报一下自己的教学技艺,提高自己。二是促进了家长教育孩子责任感的不断强化。家长在课堂上看到自己的孩子活泼主动地学习,都非常高兴。三是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开放日”活动振作了孩子们的精神,激起了努力学习的情趣,课堂上,人人积极思考,大胆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四是促进了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优化。“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从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出现了孩子督促家长做模范家长,家长教育孩子做“三好学生”的可喜局面。

  4、印发家校联系卡。我们每学期还印发家校联系卡,将学生的成绩以及各方面的表现选取学生最有特长的一项以鼓励性的语言反馈给家长。同时让家长填写对学校对班级甚至对每一位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更好的开展工作。

  5、搞好家访工作。鼓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针对学习有困难,心理有障碍,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对个别家教方式与方法不当的家庭进行专题或单独家访,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其中的家访形式主要采取了电话家访、书信家访、随意家访。

  6、设立家长接待来访制度。课题组成员每周轮流值日,负责接待家长来访,帮助家长排忧解难。

  第六阶段:

  经验交流,传播家长育人方法。

  每个学年末,学校对班级、学生都要评选一些先进班集体、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我们除此之外,还要表彰

  优秀家长,依据学校对家长的考核以及全体家长的评选产生的。表彰的家长要在全年级的家长会上做经验交流。我们对家长的考核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笔答题,主要内容就是家长学校培训学习的内容以及省家庭教育讲师团专家所讲的内容,分值占60%,另一方面是根据学生问卷,看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思想、教育的态度是怎样的,与孩子是怎么相处的,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是如何对待等等,分值占40%,两者结合起来是这个家长的最后得分。如果合格,学校给家长发放一个“合格家长”证。如果不合格的家长跟上下一批新生家长再进行培训学习。

  第七阶段:归纳总结。

  (1)、对检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2003年9月初,我们对初一新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缺乏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家长占64%。2004年6月,通过对家长的综合考核92%的家长都基本合格。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学校的举办提高了每一位家长对搞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传统的家教观念。

  (2)、总结成果,撰写实验报告、论文、典型实验案例和论文编辑成册。

  八

  、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我们利用家长学校这校中之校为载体作了大胆尝试,看到了一些较好的现象,取得了初步成效。

  1、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群体的成长。,经过两年的不断学习、探索,教师们逐渐在研究实践中成长起来,学会了怎样搞课题、做研究,提升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2、办学实践促进了家长素质的明显提高。首先大多数家长们端正了教育思想。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转变了旧有的子女成才观,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工作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了解支持。其次,家长的教子方法得到了科学性的改善。通过调查对比,我们发现家长在以身作则,与子女沟通交流、关心子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另外,社区内还出现了一批学习型家庭,成了众多家长们学习效仿的榜样。这其中,家长学校有一名家长程建华被评选为“山西省十大杰出家长”

  3、家校形成合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学校和家庭的积极配合,使得在校学生有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迄今为止在校学生没有发生一起违法犯罪事件,他们的学业和以前相比也有了进步。这其中,有五名同学被授予山西省三好学生称号,多名学生获得市、区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的称号。

  4、课题研究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改善了师生关系,使家长学校真正起到了中介作用,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我们家长学校由于工作出色,还相继被评为市优秀家长学校、省示范家长学校。

  5、初步形成了培训——充实——参与——考核一体化的家长学校管理模式。

  九、课题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家长学校是校中之校,是学校、家庭乃至社区密切联系的一条纽带,一种载体。我们要充分挖掘它的潜在作用,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家长学校只有具备健全的组织机构,明确的办学目的宗旨,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办学计划,详尽的活动方案,坚持不懈勇于开拓的精神,才能正常开办,办出效果和特色。

  虽然课题研究已告一段落,然而家长学校还将继续办下去,并且要朝着纵深方向发展。这其中还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我们将把现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办学实践中去,不断探索研究,争取在新课程背景拓展一片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教育的新天地。

篇七: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论新基础教育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的理论创新

  “新基础教育”具有典型意义。本辑推出的6篇文章,尽管视角、风格各异,但共同之处都在于:力图把以“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为标识的“新基础教育”置于理论坐标系和世界坐标系之中,在不同的层面上,回答两大问题,即它作出了什么样的理论贡献,形成了何种“中国话语”“中国经验”和“中国贡献”?我们相信,无论是“理论贡献”,还是“中国贡献”,都既具有“时代意义”,是这个时代的教育改革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发出的时代之声,作出的时代贡献;也有“世界意义”,它是中国教育改革者带来的只有“在中国”的教育改革,才可能带来的思考与经验,并因此深刻影响世界教育改革的格局。

  如何策划、引领变革,如何消解变革所催生出的诸多矛盾,如何在学校日常研究性变革实践中提升领导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这是变革时代学校领导与管理遇到的新挑战。“新基础教育”对于学校领导与管理这一领域的诸多认识与表达,既指向对“学校变革”的领导与管理,也指向“学校领导与管理”自身在学校变革历程中的重建。在一定意义上说,“新基础教育”在学校领导与管理领域的研究,既创生了反映中国经验的学校变革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创生了新的学校变革研究方法论。

  一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的前提性认识

  在一个变革日益频繁的时代,学校领导与管理不仅面临如何领导和管理变革的课题,而且也面临主体及其实践自身变革的课题,这种自身卷入其中的变革历程,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学校变革的复杂性,也对学校领导与管理主体的智慧和专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基础教育”在长达二十多年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构建、交互生成式的变革性“研究·实践”中,逐渐凝练出了关于学校领导与管理的前提性认识。

  1逻辑前提:学校是基础教育变革的基本单位

  以学校为基础教育变革的基本单位,是“新基础教育”研究确立的关于学校变革问题的重要逻辑前提。在对“期望构建的新型学校的整体形态与特质”的“蓝图设计”中,“新基础教育”的首倡者叶澜将“重心下移”作为新型学校五大特质之一。在学校领导与管理维度上,重心下移不仅意味着承认并尊重学校作为专业性教育机构、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对学校教育实践的自主管理权,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内部管理中建设起能让广大师生参与学校发展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机制,改变学校教育行政中科层制与金字塔的结构。基于“重心下移”的学校变革设计与实践,固然涉及学校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最核心的聚焦点,则是学校内生变革力的培育。

  受制于科层制的集权管理模式,我国中小学管理中普遍存在管理层级多、权力上收、学校办学自主性偏弱、变革内生力不足等问题。如果说,在依循常规运行阶段,学校管理的工作重心是依规范与秩序运行,那么在变革阶段,“价值领导”“决策规划”“秩序重建”等新课题则会凸显成为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核心命题。学校变革最核心最持久的力量,一定是学校的内生力量。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古得莱得在对学校变革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把学校的概念抽象化”是自上而下的、外部驱动的学校变革的最大问题。一个被严重忽略的“教育常识”是,“学校和它的教育工作与国家体系中其他的机构很不相同,甚至学校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没有一个通用的指南可以用来指导所有学校的工作”。因此,无论是教育决策,还是教育学术研究,抑或是教育变革实践,重新确立“以学校为教育变革基本单位”的理念,这应当是学校变革研究与实践的前提性认识。近年来,家长、社会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与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教育服务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尽管受到诸多外部力量的极大制约,但学校变革的领导、管理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应当主要由校长和教师共同承担,这依然是一个基本事实。由此出发,造成目前大部分学校变革内生力不足的原因虽不是唯一,但主要应该归因于学校内部的主体状态。可以说,学校变革内生力的开发与培育,不仅是面对不断更新和提升的教育需求的一种因应性策略,也是当今中

  国学校在急剧变迁的社会生态中“学会生存”的问题,是学校通过转型性变革实现自身时代再生的问题。

  2成事成人:学校领导与管理的价值观重建

  近年来,对学校教育“目中无人”现象的反思,可以看作是对原本应当持存“以人为本”理念的学校教育之异化问题的批判。变革中的学校领导与管理,如何合理地处理“人”与“事”的关系,这既是一个老的管理难题,也是变革新生态中催生出的新挑战。

  “新基础教育”在学校领导与管理的价值观层面强调“成人”与“成事”的内在统一和相互融通,这是学校变革背景下领导与管理价值观在目的与手段关系意义上实现双向转换与统一的创造性表达。这一表达既突出了“成人”与“成事”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呈现出了对二者在增量发展中实现双向转化的期待。“新基础教育”将这种新的关系态,通过“在成事中成人,用成人促成事”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在这里,“成人”与“成事”并不存在孰先孰后、孰重孰轻的问题。“在成事中成人”强调的是变革主体的自我成长,是在变革实践中,借助探索、尝试、反思、重建而逐渐实现的。它既表达了以“成人”作为“成事”之目标取向的变革价值论,也表达了变革主体在“成事”中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观。“用成人促成事”则意味着变革中的实践主体,凭借自我在变革实践的发展,提升谋事、做事、“成事”的能力和智慧。由此可见,学校创造性的变革实践,既是变革学校具体事务,提升实践合理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变革主体在变革实践中提升变革实践智慧,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

  3生命自觉:学校变革主体内生力的开发与培育

  学校教育自身的复杂性与变革的生成性、不确定性相叠加,无疑会增加学校变革的风险。所谓学校变革的价值领导,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风险中、在多重利益纠缠中作出合理的价值选择。而这需要变革的领导主体对自我、对学校发展所处的现实生境有深切的把握,同时又具有突破现实的勇气和引领变革的智慧。正是基于对学校变革复杂性和变革主体自我反思性的深刻认识,“新基础教育”始终将“生命自觉”视为学校变革主体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生命自觉作为人的精神能量所能达到的一种高级水平,其最直接的表现形态是个体的主动性意识和能力。它具体表现在个体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和实践性活动中,以及个体与自我的关系和反思、重建性活动中所具有的主动性。“个体实践的主动性,对处于今日变化急剧、生存环境中不确定因素大增时代中的每个人来说尤其重要……具有主动性意识与能力,是个人把握自身命运、实现生命价值、获取幸福人生的内在保证。”实现了生命自觉的学校变革主体不仅能够认识自己,还能够认识自己所处的特殊生境。因此,一个生命自觉的学校领导不仅懂得自我、他人;懂得团体、社会;也懂得在对昨天、今天、明天的综合把握中,在对自我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中着意策划、自觉实践,从而为学校发展和自我提升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变革主体的生命自觉并不等同于对自我和学校发展的既有现实的当下影像,而是更多表现为自觉创造新意象,从而为变革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导。

  二学校变革主体交叠性关系态的构建与阐释

  几乎所有的学校变革项目,都需要教师的广泛参与。在一定意义上,教师参与变革的心态与姿态,是决定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这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常识。但是,教师并不天然地欢迎变革,实践中也很难实现每个教师都主动参与变革。因此,培植一种积极的“变革文化”,便成为学校变革过程中领导和管理工作的核心课题。在这里,一个极为重要的起始性问题是重构学校变革过程中的关系态,使教师意识或体验到变革是一种“属己”的事业。基于这样的思考,“新基础教育”以“责任人-合作者”的关系态来解读学校变革中不同责任主体的交叠性关系状态。

  1关系形态:不同层次中的“责任人-合作者”

  构建学校变革主体的“责任人-合作者”关系,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

  它不仅是学校变革过程中复杂人际关系的性质表达,同时也是每一个变革主体的工作角色双重定位的表达。学校领导与管理者应该从改变自身角色定位入手,撬动教师实现由单一角色向双重角色的转换,促进多重交叠的关系结构的形成和巩固。

  在“新基础教育”的合作学校中,学校领导层中的“责任人-合作者”关系意味着,校长作为领导层的第一责任人,应当自觉承担学校变革的全局责任。相应地,学校领导集体内的其他成员,则应当作为合作者,与第一责任人协同承担学校领导与管理职责。需要申明,校长的全局责任并非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过度执着于“细节决定成败”可能造成对学校领导格局的矮化。校长作为学校领导层的第一责任人,主要应聚焦于学校整体发展方向、目标、路径、组织、制度、文化等一系列关涉全局问题的布局。对责任和使命的准确判断和自觉承担,并不等同于对权力的垄断和决策规划过程中的独断。事实上,将领导与管理工作进行重心下移并作合理分布,恰恰是体现新型学校特质的、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新基础教育”将“重心下移”、组织的扁平化改革和网络化沟通作为领导与管理变革中的重要课题。

  在学校各中层组织中,“责任人-合作者”关系意味着,各中层组织负责人作为分管领域的第一责任人,必须自觉主动承担起策划、领导、组织、管理职责,在创造性地推进部门工作的同时,为每个成员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氛围和空间。这意味着,中层组织的负责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者,也不单纯是学校决策传达链条中的一个简单环节,而是一个有领导力、创造力和责任感的负责人。与此同时,中层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则应当自觉成为第一责任人的合作者。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新基础教育”研究所主张和培育的合作者,“并不是简单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而是明确自己责任范围和明晰组织价值与目标的人,是善于把整体的策划和方向,化为自己的创造性思考和行动的人,是在决策过程中积极贡献信息、智慧、问题和经验的人”。

  除了学校领导层和中层组织之外,学校内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等组织类型,也应自觉建构变革中的“责任人-合作者”关系形态。

  2关系动态:双重角色的交叠与转化

  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既存在部门分立、条块分隔,又表现为领域交叉、职能交融。“新基础教育”所构筑的“责任人-合作者”关系,不是一种绝对的角色固化、功能固着,而是强调角色的交叠与转化。无论是校长,还是学校内部各组织、部门的分管领导或负责人,都是自己所负责领域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又应该成为其他领域第一责任人的合作者。例如,校长作为学校领导层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也应该是其他工作领域的合作者。这一方面意味着,校长不应不恰当地干预甚至替代各分管副校长、各组织部门负责人基于内部分工原则而行使的分领域领导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校长不应将自身僵化地固着在领导层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从而游离于学校具体工作之外,而应该自觉地以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各分管领导和部门第一责任人所负责的领域工作中。这种角色的交叠互换,反映的是学校变革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常态,也因此应当成为每一个变革主体自身在变革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的参照。

  强调双重角色的交叠和转化,其内在的依据,一是源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主体角色的流动变迁性,二是源于学校教育所承担的“育人”使命的综合融通性。就前者而言,主体角色的流动,无论是横向的,还是纵向的,都会伴随责任的变化。一个不能及时调整角色、主动承担新责任的变革主体,难以在复杂的变革历程中实现人与事的协同发展。就后者而言,育人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融通性,决定了学校领导与管理架构中的每一个责任主体,都不可能将自己完全固着在一个僵化的角色上。例如,年级组长是年级组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又因承担某一学科教学任务成为教研组、备课组中的合作者。第一责任人只有更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使命,才能赢得合作者的尊重与信任;而合作者只有改变旁观心态,主动贡献个人的智慧、能力与经验,才能将自我发展融入学校变革的历程中。这种关系形态与动态,是变革中的学校领导与管理获得持久内生力的重要资源,也是“新基础教育”关于变革主体关系结构的创造性表达。

  三对学校领导与管理复杂性的透析与阐释

  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既是学校教育中因素众多且彼此关联而形成的自然特性,又是变革推进过程中各种问题、利益、矛盾相互纠缠、碰撞、交融乃至“增生”所产生的效应。

  1复杂思维:正视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的复杂性

  “新基础教育”的首倡者叶澜是国内教育学研究中最早倡导复杂思维的学者。在“新基础教育”研究看来,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变革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学校变革的认识和实践,必须坚持复杂思维。“不掌握复杂理论的实质,我们无法开创基于改革的新境界……学会使用关键的复杂性理论概念来设计和指导更有威力的学习系统。我们需要推动并相信变革的进程,同时认识到它的不可预测性。”置身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革过程中,如果不具备复杂思维和系统性思维,轻则容易失去重心,偏离方向,重则可能导致全盘崩溃。对于学校领导与管理主体而言,在一个变革变得日益普遍而频繁的生境中,所谓的“变革领导力”不仅仅是引领变革、接受变革、驱动变革向前推进的能力,还应当包含拒绝变革、整合变革、中止乃至终止变革的意识和能力。“新基础教育”强调学校领导与管理者(尤其是学校领导者)的变革辨析力和决断力,并以此引导变革预案时的综合设计,直面变革过程中的各种突变和逆转,正视诸多偶然、意外和危机,从而在变革的过程中创生和增进变革的领导智慧和综合运筹能力。“变革过程既是一个尝试消解矛盾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矛盾不断产生的过程;既是一个利用资源、消耗资源的过程,也是一个集聚资源、重组资源的过程。如此复杂的发展态势,是对变革主体思维品质的挑战,同时也是打磨和锤炼系统性思维方式、品质的最佳机遇。”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学校变革的复杂性,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的复杂性,“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才意识到,对于一种不断孕育新问题、创生新特质的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研究,“不可能用简单的‘理论+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或者‘从经验到理论’‘由理论到经验’,这样一些理论与实践单向、外在关联的方式来完成。它需要建立起两者更为丰富的关系,需要在一系列转换过程中,实现新理论与新实践的建设……它需要通过承担、参与这一研究的高校专业研究人员和中小学实践一线的人员各自内在观念和行为的转换,以及两类人员的相互沟通、持续合作才能实现”。依托这种深度介入的合作研究,“新基础教育”揭示出了学校变革管理中的两大核心任务“形成秩序”与“推进变革”之间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复杂关系,借助动态转化、相互生成、多元整合的复杂思维,呈现出了二者之间相反、相倚、相生的矛盾统一关系。

  2深度介入:方法论创新与理论实践的交互生成

  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如何提升学校领导与管理的合理性,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学校变革必然遭遇的实践课题。在这个意义上,“新基础教育”所倡导的主动参与、深度介入的研究方式,呈现出的是一种学校变革研究方法论的创新。这种创新,既渗透于研究者与实践者的主体对话中,也呈现于变革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的融通过程中。

  无论是对变革生境中的领导与管理问题进行合理阐释,还是期望以理论来引领学校领导与管理的变革实践,都需要首先克服两个根本性的区隔:一是研究主体与实践主体的分化;二是教育理论与变革理论之间的隔离。对于前者,罗伯特·布斯特罗姆等人的阐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填平研究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不单单是矫正不当沟通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如何使理论更具实用性的问题,甚至也不仅仅是有权决定研究目的和方法的人的问题。它还包括着研究者和实践者双方首先承认,然后坦然面对不安定、舍弃自满和彼此不信任的态度的问题。”对于后者,迈克·富兰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教育理论和变革理论之间有一个细

  微却重要的差别,尽管这一差别不是绝对的,但是从理论双方的角度了解这一差别则是有益的。许多改革者遭遇的尴尬就是,虽然他们拥有良好的教育理论,但在实践中他们宝贵的观点或是被忽略或是被误解。由此值得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只有两种理论相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实现上述的双重跨越与沟通,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变革的研究者与实践者首先需要走出由彼此的工作场域区隔所造成的隔离,让研究的力量、品质进入日常实践,让实践的丰富性、生成性进入研究。因此,“新基础教育”所关涉的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无论是系统性策划,还是分领域推进,都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双向建构、交互生成的研究方法论基础之上的。在对变革的核心进程进行介入式研究的基础上,创生变革理论,在理论-实践的转化过程中实现二者的双向建构与交互生成,从而形成学校变革理论与实践在学校“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的融通。“研究性变革实践”,这一反映“新基础教育”研究特质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这种变革理论-实践的相倚相生和双向建构特性。

篇八: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学校管理中的创新思维

  在教育改革中,校长作为新时期学校管理的实践者,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智慧的管理。文化立校,乃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由之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指导下,笔者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行走于“山”“水”之间,不断思考,不断实践,“融”而后“扬”,承担起历史与社会给予的责任,更有愿望让学校实现真正的“腾飞”。

  崇尚文化是立校之本

  物质刺激:短效的管理法则有些管理者信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以为要使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就要用不折不扣的物质刺激、金钱开道,这样才能让教师规规矩矩地在金钱面前俯首称臣、任其摆布。一开始,诸如“教学成果奖”这样的物质奖励确实能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教师也已不再轻易地受物质诱惑;从这种物化现象的危害考虑,过分的物质刺激则会使部分教师成为金钱的奴隶,导致其价值观的衰退与人格的丧失,阻碍与破坏教师之间的和谐,甚至出现关系的冷漠与敌对。此外,还有损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美誉,使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与定位出现偏差。因此,不可把物质刺激当作治校的“救命稻草”。

  制度管理:强扭的瓜甜不了很多校长通过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师生的行为,以使学校管理从无序走向有序,如末位淘汰制、量化管理制度等。殊不知,这种“软的不行,来硬的”管理方式是治标不治本、顾近不顾远。这样的管理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学校的无序状态和“头疼治头、脚疼治脚”的管理局面,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是,在无形中打击了师生的积极性,磨灭了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师生成为了制度的奴隶。

  文化立校:不治而治,实现管理“软着陆”文明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人治”走向“法治”的同时,也提倡“德治”。2022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学校管理,更应该转变理念,从物质刺激、制度管理过渡到文化引领与文化立校上来。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理解规章制度的内涵和意义,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给以合理的解释,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内隐观念和理论。在注重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的价值等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得到尊重、理解、沟通和信任。通过学校文化的凝聚和导向功能引领教师,以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引导、规范、约束和激励着,使教师潜心研究、忘我工作,使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达到“不治而治”的效果,实现管理上的“软着陆”、高效率。

  创设人文育人环境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笔者所在学校作为园区达标升级学校,新组建的班子成员之间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在大量的工作面前,充分表現出懂政策、讲民主、肯奉献、善管理、施服务、重廉政、正直公道的工作作风。同时,学校关注师生和谐发展,创设人文育人环境,让师生依托环境和人文拥有阳光心态。通过规划,逐步改善校园基础设施与提高学校文化氛围,有效地发挥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使学生于不经意中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经过班子成员的多方努力,改造了卫生间、室内用电设施、网络设施,置换了教师的办公桌椅,增设了地理功能教室,设计布置了文化长廊,这些努力为师生有效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人文关怀和艺术化的环境。另外,学校师德合格率100%,实现“零

  投诉”。通过“弘扬雷锋精神”“感恩教育”“健康心理教育”等各项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道德典范。

  班级文化建设从活动内容上说,可以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风、班训等,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也可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参与班级布置并定期更换,让每一堵墙都“说话”,如公告栏、生日栏、班级公约、荣誉榜、心语心愿、读书驿站、书画天地等,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建立健全班级制度,包括班级公约、奖惩制度、值日生制度等等,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建立班级图书角,努力扩大班级藏书量,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鼓励学生制作读书卡片,写好读后感,让全体学生“感激书籍,享受阅读”;成立家长委员会,促进家校文化圈交融,提升学生成长空间。

  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管理者,即使是“受任于败军之计,奉命于危难之间”,也首先要注重搭建“人心工程”。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人做事,如果不是出自内心的需要,那就是勉强在做。很多时候,物质的需求远远低于心理的需求。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把它当作心理的需求,那么做事的效率就会很高,而且也容易达到目的。如笔者所在学校采取刚柔相济,实行加班调休、代课调休制度之后,教师称赞的是管理者的人文关怀。智慧型校长,会走进教师的心灵,让教师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作共赢道理,牢固树立起目标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将团队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发展目标的事业上来,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互利共赢。“心和”方能“相融”,才能发挥出每个人的才智,形成集体的力量,才能事半功倍。

  用特色锻铸文化之根

  倚山之历史与盛名,奠定校园文化厚重感学校临近拥有6000多年历史的草鞋山遗址,被中国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也是诸多远古文化的发源地。作为太湖流域古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草鞋山遗址中的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目前,草鞋山遗址已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倚山之发展价值,挖掘校园文化之影响潜力在学校附近,草鞋山也好,阳澄湖水域或乙未亭也罢,它们的悠久历史已经超越那些时代更迭所呈现出来的价值。笔者所在学校可以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理念,将地方文化引入校园,让师生在地方文化的耳濡目染中丰富校园文化,今后,地方政府将把草鞋山开发成遗址公园,学校也可以把成形的校园文化延伸到校外,渗透到遗址公园,如通过“争做小雷锋”“小小志愿者”“宣传小分队”“我当小记者”“摄影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师生走出校门,也能将校园文化宣传出去,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与双赢。

  倚山之精神,学校应承载起育地方之人才,扬人类文化之重任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现代科技使人们的生活便捷又时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学校自然就承担了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文化对人性的照耀,科技带来的繁华便是对生命的遮蔽,就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的“技术构成了人性的制约”。因此,不论什么时代,不论时代怎么发展,那“山”坚守着,巍然不倒;也就是说,传统文化的精华永远也不会过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立人、文化立校的宗旨与学校所承载的历史重任相契合,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使学校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了优秀的外来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为我所用。这样的办学理念,使学校的发展走得稳健,也具深远意义。

篇九: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引领学校更好发展,校长需要掌握的三种思维方式

  当一位校长有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也有了相对丰富的管理经验,那么什么是制约其发展、提升的瓶颈?其答案在于“思维模式”。

  当一位校长有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也有了相对丰富的管理经验,那么什么是制约其发展、提升的瓶颈?答案在于“思维方式”。如果

  我们对不同校长的管理水平和管理风格作一对比,就可以发现,表面

  上看是价值取向、管理策略和方法的差异,但根子却是思维方式的差

  异。

  任何学校的价值观和价值转化的策略都是校长思考后的产物,是

  运用思维方式的产物。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方式。

  如果把“思维方式”界定为“人们思维活动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评价

  客观对象的基本依据和模式”,那么,校长以什么样的“基本依据和

  模式”来思考学校日常工作和推进学校变革,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

  “基本依据和模式”都错了,那么只能导致管理意义上“满盘皆输”的灾难性结局。

  所以,校长的专业发展,不能不提思维方式的发展,学校变革,也不能不提思维方式的变革。

  加拿大教育改革研究专家迈克尔?富兰认为:“我们需要一张不

  同的处方,以便抓住问题的核心,或者说到达另一个山头。一句话,我们对教育变革需要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改变已有的思维方式,拥有新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

  的事情,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再如:当代课堂教学改革倡导开放和互动生成的教学,但教师仍

  旧满足于呈现开放和互动后的结果,即让学生呈现思考、质疑和讨论

  后的结果,随后

  对学生的答案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却很少关注呈

  现开放互动后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显然,这是一种浅度

  或浅层的开放。

  2.过程式思维

  与结果式思维相对的是过程式思维。“过程”是它的参照系和思

  考支点。过程式思维假设“过程对于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因此,它将过程看做教育改革的本质特性,倾向于在思考改革的时候,不仅要思考改革什么,还要思考如何使改革发生。由此,它颠覆了传

  统的实体式本质主义思维,颠覆了教育改革一蹴而就的结果式思维方

  式。

  主导过程性思维的是这样一种预设:学校变革是一个充满了不确

  定性的过程。具体而言,学校变革是一种制度创新与变迁的过程,是

  一个复杂的由多种过程组成的过程系统。学校变革作为一个过程系统,具有生态学特质,它的变化发展具有非线性特质,任何一个“最理想

  的”学校改革方案在本质上也会产生许多不可预期的后果,因此,在

  教育改革之路上找不到完全可以信赖并且始终不变的改革方案,学校

  变革之路充满的不确定性总是促使方案的重组或重建。

  过程性思维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运用,首先要求校长充分重视

  “过程”对于师生的发展价值,进而强化过程性设计和过程性评价,让人的发展始终置于过程的浸润之中。

  上述三种较为理想的思维方式,彼此之间也有内在关联,是相互

  交织的关系而不是彼此割裂的关系。加之学校变革本身的复杂性、丰

  富性、独特性和艰巨性,因此,校长必须综合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推

  进学校变革。

  如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马约尔所指出的那样:“在朝向

  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根本变革而前进的过程中,在其最广泛意

  义上的教育起着一个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接受的一个最困难的

  挑战将是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使之能够面对形成我们世界特点的

  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变化的迅速性和不可预见性。”这一挑战将贯串

  学校变革和校长专业成长的全部历程。

  人类已有的思维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哪些是我们理想中的好的思

  维方式?其“好”与“不好”的标准何在?在我看来,标准不在于“新”与“旧”,不在于“西方”与“中国”,不在于“大师”、“名人”和“普

  通人”,而在于“适合”:是否适合于学校变革和校长发展?。那么,什么是最适合于当下学校转型性变革和校长专业成长的思维方式?

  在我看来,“整体式综合思维”、“关系式思维”和“过程式思维”等,是当今校长在日常管理中最需要的“好”的思维方式,它们各自

  的相对面则是校长最需要转变的“不好”的思维方式。

  从点状式分析思维到整体式综合思维

  1.点状式分析思维

  在发生学的意义上,点状式分析思维在人类早期认识阶段就出现

  并使用了。这是一种比较幼稚和初级的思维,同时也是一种下意识的

  非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就事论事的点对点的思维,不

  能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由此及彼;更不会进行逻辑推

  理,做到举一反三。

  从具体形态上看,点状式分析思维方式是一种片面的思维方式,只看到了外表的点点面面,而没有深入追究、探求它的起源和本质。

  对以往做的成功或

  失败的事情不清楚原因,在处理相同或类似问题时

  就象以前没见过一样,以往的经验根本不起作用。这种思维认识往往

  容易让人走入误区,只是照搬前人的模式,而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创新。

  “只见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对这种思维方式特

  征最形象、最恰当的描述。

  在学校文化改革实践中,叶澜教授指出,有的校长习惯于将“特

  点”当成“特色”。学校有球队获得了某级别的冠军,学校就成为体

  育特色学校;学校有文艺团队获得文艺演出的某某奖,学校就因此成

  为艺术特色学校;学校组织了一场声势规模都很大的教研活动,学校

  就是具有教研特色的学校。在叶澜教授看来,特色是点的弥漫和渗透,特点如果不弥漫和渗透在学校改革的各个领域,就只能是“点”而不

  是“色”。但在现实的改革过程中,仍然有不少学校管理者热衷于“点”的放大和炫耀。

  2.整体式综合思维

  整体式综合思维是一种强调整体而非仅仅是各个部分的思维方

  式,它主张把某一部分始终置于整体的背景框架中思考,要求用整体

  来说明局部:“仿佛你必须道尽万事万物,才可说出其一;仿佛你必

  须对整个体系作出概要的说明,始可以阐明一个新的思想”,它强调

  整体内不同要素的综合融通,而非不同要素的累积叠加。这种思维方

  式强调,如果只关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某一视角、维度、方面,或某

  一细节,就很容易丧失对改革整体的把握。

  这种整体式综合思维要求校长首先设法把学校变革中的每一个

  方面和每一个细节,都放置到整体的社会生态与教育生态关系的现实

  背景之下,放置到

  历史和当下共同构成的教育改革的时空背景下,给

  与其定位和属性的诊断分析。在回顾美国20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历

  程时,康茨在《中等教育和工业主义》一书中强调指出,根本的问题

  是美国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真正面对工业文明社会的现实,在这之

  前,教育改革将继续是一个修修补补的过程,最好也不过是一个处理

  表面现象的过程。康茨强调指出,一所学校不能仅仅通过决议而具有

  社会进步意义。它如果不接触社会的底层和社会生活的源头,那么只

  能是另一种学究式人物感兴趣但肯定要夭折的教育实验。

  整体综合式思维的出现,打破了己往教育改革中己成传统的点状

  式思维与割裂式思维,它反对将学校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割裂开来,不再孤立地看待学校教育改革,不再只考虑课堂当中和校园里发生的

  事情,或只着眼于改变课程本身,而是力求将学校教育改革中的的每

  一?种活动和每一次哪怕是细小的改革,都放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加

  以考虑。

  这种从整体来观照或透析细节及细节间的联系,以及将细节整体

  化的思考方式,对学校变革和校长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它意味着校长能够在各项具体的改革工作中,认识到具体

  工作与整体的关系、具体工作与背景的关系。校长要能够在具体的背

  景、环境条件下认识具体问题,需要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整体背景

  下认识学校改革问题,需要在学校转型的整体目标下认识学校管理

  改革的独特性,需要在学校管理改革的整体中,认识具体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具体价值。

  其次,它意味着校长要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中,认识相互之间的

  关系。整体的改革形态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拼凑,校长不能把对总体

  或系统的认识还原为对组成它们的简单部分或基本单元的认识,而

  是要意识到整体是部分有机

  综合的结果。整体是通过精神、制度、文

  化等多种方式,整体地影响部分的,两者之间处于积极的对话状态。

  因此,校长要善于将自己的工作融入到学校转型这一整体工作之中,要看到自己的工作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积极贡献,要在整体策

  划的基础上,具体策划、组织各领域的改革。

  最后,在整体综合式思维的指导下,校长还需要意识到“整体大于

  部分之和”、“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等新思路,尊重整体的独特性和部

  分的独特性。整体对部分的影响,是渗透在部分的工作中的。因此,校

  长需要将整体意识渗透到具体工作之中,密切关注整体层面的基本

  问题、核心问题,不因各类纷繁的学校工作而丢弃整体;也不因外部

  整体背景的影响而丢弃自己作为“部分”的独特。这样,校长在学校

  管理改革中,就会通过把握各项工作的共同指向与相互之间的交互

  作用、动态生成关系,抓住学校管理中根本性的问题。这样,改革才

  不会是散乱的,才会凝聚成一股力量,有内在的神韵和整体的风格。

  校长在与外部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的交往中,才能始终保持自身的独

  特性,以自己的独特去丰富、影响“整体”。

  从割裂式思维、二元对立思维到关系式思维

  1.割裂式思维以及二元对立思维

  割裂式思维是学校管理中最常见的思维方式,它将本来具有内在

  关联的要素,割裂成两个互不相干的要素。

  例如:将成事与成人彼此割裂,是常见的现象。学校管理者常常

  满足于给教师和学生布置任务,然后对任务是否完成给予监督考核,重在事情完成了没有,但对于承担任务之人有没有通过做事实现自身

  的发展,即“事情成了,人成了没有”的问题不加考虑。

  又如:在创建新型学校文化的过程中,有的校长聚焦于学校物质

  文化,有的校长则关注于学校精神文化,有的校长孜孜以求的是学校

  制度文化,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文化彼此之间的关系,很少想过如何

  将物质文化变为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变为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

  与割裂思维相连的是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它将原本充满线性与非

  线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的混沌世

  界进行拆零式分析,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复杂世界分

  解为动与静、快与慢、虚与实、阳与阴、高与低、大与小、多与少、生与死等互不相容的两极,然后加以非此即彼的一元处理,割裂了事

  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二元对立思维是由割裂式思维方

  式而来,是将割裂后的不同要素或不同维度对立起来,形成非此即彼

  的对立关系。杜威很早就对这一思维方式进行过深度批判,但其在今

  日学校管理中依然十分盛行,具体表现在社会与个体、教师与学生、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以及基础与创新、效率与公平、理性与非理性、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关

  系中。

  例如: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一度

  讨论很热烈的话题是:在教育教学中到底应该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不少人认为,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结果带来的是“教师中心”,教学改革应该从打破这一观点入手,转

  而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即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这实际上就是将教

  师与学生,将教与学对立起来,形成“要么是教师中心,要么是学生

  中心”的非此即彼的关系。

  又如:就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多种具有相对性的概念而言,某些理

  解者和实施者容易陷入如下二元对立之中:一是将新旧课程与教学范

  式完全对立起来,如“新三中心”与“老三中心”,用新课程及其教

  学的观念、内容、方法,否定旧课程及其教学的观念、内容、方法;二是将知识获得结果与知识获得过程对立起来,以为新课程强调知识

  获得过程,结果本身就变得不重要了;三是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

  习对立起来,以为新课程主张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就完全失去意

  义了;四是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以为新课程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被悬置,等等。在这种

  对立中,新课程被简单化、形式化、标签化。

  此外,还存在着诸如“知识与能力”、“体验与技能”、“课堂开放

  与有序”等的各种对立。

  2.关系式思维

  要解决割裂式思维、二元对立式思维及其背后的实体式思维带来

  的各种弊端,运用关系式思维是一种可能的选择。这种思维方式不再

  把任何客观的事物仅仅当做没有自身结构的、孤立抽象的实体(实物

  个体、粒子、孤立的质点等),而是从内外部结构、联系、系统等关

  系状态来深入把握它的存在形态,从结构上动态地理解存在,理解对

  象,从运动、相互作用、联系和关系,即“存在方式”的意义上来进

  一步把握丰富、深刻、动态的现实。

  例如:在关系式思维的视野下,师生关系是一种本原的存在,师

  生“身份”的差异决定了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决定了师生身份的差异。

  一旦这种关系解除,则双方的师或生的“身份”便不复存在;同样,师生身份的差异失去,则师生关系同时丧失。如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则不复为教,反之亦然。

  又如:就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而言,以关系式思维审视,这两个世界原本为同一世界,生活世界并非全部的生活,书本世界也

  非纯粹的书本。生活是教育的原型,由书本加以“提升”,书本则是

  对生活的解读,是向学习者敞开着的、重新建构了意义的文本。书本

  世界“脱离”生活世界,不是本意,也非必然,而是现代课程由于受

  理性主义支配,将公共性知识、客观知识抬高到不适当的高度使其神

  圣化的后果;传统教学中所主张的教学要联系实际,也仅仅是为了帮

  助学生理解抽象,而不是认识生活世界本身就充满知识和需要知识。

  从1994年开始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

  际操作,都体现了

  “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这一世界性趋势,这种回归,在目标上意味着培养会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在内容上

  意味着突破科学世界的框架约束,在范围上则意味着打破学校课程的

  有限疆域,形成“课程生态学”视野。

  同样是聚焦于关系式思维,武汉大学蒲蕊教授的视野落脚到学校

  层面。(蒲蕊,2002)她指出,学校自主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其与社会、与学校内部个人之间的持续的互动与对话。因此,不分析学校自主性

  与社会的关系、学校自主性与学校内部的个人的关系,就难以把握这

  种变化。

  从结果式思维到过程式思维

  1.结果式思维

  顾名思义,结果式思维关注的是事情的结果,是以结果为起点和

  终点的思考方式,结果的状态成为这种思维方式衡量一切的指标和参

  照系。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结果式思维也有诸多具体表现。

  例如:校长在推进学校

  改革、形成学校特色的过程中,注意力多放在

  形成什么样的特色、获得什么样的品牌成果上,很少考虑如何使特色

  和品牌形成、其中的过程到底对学校改革与发展有何价值。所谓“锦

  标主义”、“形式主义”就是这类情形的典型表达。

  又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研热”和“校本研究热”在基

  础教育界兴起,很多学校以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为荣,有的

  学校门口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课题实验基地的牌子,在做课题的过程中,考核和评价的目标,聚焦于发表多少论文或著作,可以获得什么级别

  的科研奖励等。一旦论文发表,奖励拿到,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万事大吉。

篇十: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学校组织结构变革

  思想和组织结构模式,以“人本主义”为基础,树立“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学校即研究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培育组织的研究特质。同时利用环境资源,发掘学术的力量,重视跨层级跨学科的团队协作,提高学校自身的课程领导力、课程创意和创造力,加强学校课程特色建设,自律自主地驱动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

  其次,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是一项具有相当复杂性和持久性的专业活动,需要专业指导、理论建构、资源整合、共享合作等一系列支持,体现着对专业性、合作性和资源性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以常规组织结构为基础,集合各领域、各层次的优质资源,构成新的专门组织节点,或者在原有组织机构中增加新的组织职能,以强大的阵容和全面的保障为课程管理、开发、实施和评价服务。

  3.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对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的课程结构从学科本位转变为整合课程。在这样的课程结构下,学科之间的分立、割裂会逐步地融合、统整。这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每名教师都能够兼有多种特长,在多个领域都具备相当的素养和教学能力。它要求教师能够进行团队化教学、进行合作教学、进行跨学科和跨级部的教学研究工作,通过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项目团队等形式开展教学与研究。

  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组织结构也就必然需要具备适应这种跨级部、跨学科、跨空间的管理、统筹与协调的功能,具备适应级部、教研组、教研和教务互相联通、互相协调的功能,具备适应并保障各类非正式组织节

  点网状化工作的功能。因此我们说,新课程的组织结构须具有整合性、联动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特点。

  4.新课程的质量监管理念变迁对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区别于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评价和质量监测理念,新课程更加突出了质量管理和评价的改进功能。这就要求学校把教育、教学的管理权更多地下放到年级组、教研组,由年级组或教研组来统筹本年级或本学科的课程管理与课程开发以及学生发展的评价,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纠正以往重主科、轻副科,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轻课外的弊端。这就要求学校采取扁平化、授权式的管理机制。

  三、对组织结构设计及运行机制建设的建议

  在学校管理中,课程是学生发展与一切教学的唯一载体,因此,围绕新课程改革研究组织结构设计就成为组织结构变革的关键所在。但是,良好的组织结构并不意味着有效能的管理。因此,促使组织建设中的各因素协调起作用是提升组织效能的关键所在。

  1.较大规模学校可采用混合型结构模式

  学校是一个双重系统,行政系统与教学系统同时存在并同时发生作用。行政系统宜具有与科层体制紧密结合的特性,而教学系统的组织结构则应较为松散。学校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行政系统中要以“尊重个人”的科层体制风格来运作,以便于学校管理的条理化和可操作性,从而为学校教学系统的高效运转提供环境支持与资源保障;而教学系统应维持其本身的松散特性,从而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自主空间,为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氛围。

  对新课改背景下城市较大规模的小学来说,组织结构变革的关键在于根据学校不同的办学规模、内外部环境,围绕学校核心技术(即教学和研究),朝向学校目标和战略(关注课程实现、学术和成绩目标),以信息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水平为基础,找到纵向控制与横向协调之间的平衡点。比如:结构设计的集权与分权程度取决于本校的人力资源水平,人力资源整体专业化水平高,就适合分权与授权,相反,则适合集权式管理。在如何确定教研组和级部何为行政实体的问题上,规模较大、平行班较多的学校宜把级部作为行政实体机构,相反,则宜采取设置学科教研组为行政实体的组织结构。

  2.不同学校可依据校情采取二级管理或三级交叉式扁平化管理模式

  为保障教学和研究的最大效果,学校可以尽量减少管理层级,大胆实行结构的扁平化。根据校情,学校可以不设副校长这一管理层级,而由1~2名校长助理来协助校长工作。同时提高级部和教研组的管理地位,将其设置为与职能处室平行的二级管理单位,向上对校长报告,向下组织教师开展具体工作,以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能。

  如果学校设有副校长职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其采用“三级交叉式扁平化管理”模式。“三级交叉式扁平化管理”是指学校的组织结构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级。决策层由校长和副校长组成;管理层由副校长、中层干部和年级组长组成;执行层由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和教师组成。“交叉”是指三层级中人员的交叉,具体地说,就是副校长兼任中层正职,如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教务主任,同时分管教研处、电教室等职能处室;分管政教的副校长兼任政教处主任,同时分管团委、少先队等;分管总务的副校长兼任总务主任,以此类推,副校长交叉参与决策和管理,既减少了管理层级,精简了管理人员,又有利于信息的

  快速传递,减少推诿扯皮,防止职责不明,同时也落实了年级组的职能和地位。此外,由中层兼任年级组长,使年级组长加入学校管理层,也对管理重心下移提高管理效能有着积极的意义,也能解决长期困扰学校管理者的对年级组的建制地位不明、身份不清、责权不符的矛盾。

  3.学校应最大程度地精简、合并中层职能部门

  在组织变革过程中,学校应尽量减少横向组织节点,缩短管理链条,实行功能整合,弱化组织的行政职能,强化其专业和学术职能,以强调学生发展和教学的统整性以及管理的协调性。学校中层职能部门一般不要超过三个,最好是一个。学校可以通过内设和外设管理岗位来解决中层的专业分工与工作协调问题。

  比如,把原来介于校长室和级部、教研组之间的中层管理机构(包括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合并为一个综合服务机构,作为校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校务、总务、信息技术等问题的办事机构。内设办公室文员、财务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主要为学校常规教学提供保障,以最大限度地建立校长对级部、教研组等的直接领导关系。

  又比如,合并教务处、教研处、政教处的部分职能,使三者形成一个综合业务机构。处室内可设诸如学籍管理员、质量管理组长、综合实践课程管理人员的管理岗位,处室外可设课题组长、课程评议组组长、项目组长等管理岗位,以这样的形式来促使各处室能围绕新课程来行使各自的职能(业务为主)。

  学校要以“减少职能部门,因事因人设立管理岗位”为操作要点,以“弱化行政职能,缩小横向管理幅度,增强专业特性”为操作理念,靠非

  正式组织和项目团队来完成专业活动的评价、考核、管理,从而实现学术引领、专家治校。(如图2)。

  4.学校可通过分权、授权来进行项目管理

  在外部环境支持和人力资源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取消固定的中层职能管理部门,以年度为单位,以竞争为前提,以项目为核心,以项目召集人的形式进行年度或临时的工作组织与协调。这样既便于竞争机制的建立和创新型组织的建设,也增强了干部使用的灵活性,同时也革除了困扰新课改的传统行政体制下的干部使用的弊端。

  首先,校长需要分权、授权,把权力分布于学校组织的各个层面,依靠专家和团队治理学校;其次,校长应学会培育学校的领导团队,栽培领导者;最后,校长须增强核心领导力——课程领导力,以课程领导为载体,建设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实现办学品质的不断超越。

  5.学校的部门命名要体现新课改的核心价值取向

  部门命名应体现教育现代化要求和新课改理念,体现部门职能和核心价值。当前,“教导处”以教育和训导为内涵,“政教处”以政治教育为内涵,总务处以总揽勤杂事物为内涵等,我们应大胆去除机构命名的不适应因素,通过富有教育意义的命名,诠释新课程下的组织文化与管理内涵,比如“学生发展处”“教学科研部”等。

  6.学校应建设开放性结构系统

  学校组织结构变革应顺应大环境的要求,通过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制度来进行校外分权。比如可建立家长委员会、管理咨询委员会等校外机构,利用社会资源来监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管理张力和整体调控能力,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7.学校应加强非正式组织的相关制度建设

  首先,建设适量的非正式组织,形成组织“网”。如“课程文化研究组”“教学评估组”“教师发展指导中心”“班组联席会议”等,又如“教师组织”“学生组织”“师生组织”“家校组织”等。

  其次,建设适量的团队。如“学科团队”“级部团队”“项目团队”等。尤其要重视对各教研团队中领军人物的培养,同时注重建立结构合理的教研团队。

  再次,要形成适当的机制。如通过校务委员会制度、听证会制度、公示制度、专业委员会制度、科研制度、述职制度等保障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还可设置“教研室”来满足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8.学校应加强监督、反馈机制的建设

  学校管理中的很多决策行为常常存在着“监督缺席”的情况,同时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在行政管理责任缺位的体制里,校长很难对上一届决策者的行为追究责任。权责不清、责任不明、后果不顾,这是有限理性决策中的“泛化”的危害。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组织监督和法律监督——通过教代会、工会建立制衡和督导机制,对决策主体的决策行为实行短期、近期和中长期的行政问责,对决策的风险、效率和后果进行评估和反馈。这样既能保证决策的民主、透明,又能保证决策的有效执行,还能有效杜绝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不当行为。

  总的说来,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在推进组织结构变革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组织结构变革与制度更新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因此需要加强配套制度的建设。

  第二,学校组织结构变革要讲究策略,要建立在校长与师生共识的基础上,这需要决策者的运筹智慧。

  第三,学校组织结构变革要重视对过程的管理,要有针对性地改进薄弱环节。

  最后,组织结构的变革还要有利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

篇十一: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学校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前言

  什么是课题?很多理论书籍中都有阐述,但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和专家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课题”就是一个问题,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些须感悟和心得。

  其次,“课题”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工程,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

  第三,“课题”就是一个主题。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扎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林林总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使我们的这些研究主题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总之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活动,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强化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一、为什么要做课题

  这个问题可以从学校与个人两方面的发展来考虑。

  学校发展的需要

  当前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许许多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变革,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就难以使教育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由于这些问题或矛盾是伴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原有的经验不能奏效,已有的老办法不能破解,教育科研自然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的最佳切入点。

  同时,当一个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建立和完善之后,自身的发展也正越来越处于一个新的“高原期”,此时要凸显学校的特色,破解学校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将学校的潜在资源提升到显在的层面上加以整合,使学校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只有科研才能实现。

  个人成长的需要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2、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上的问题、学生表现上的问题、学校教育上的问题等。

  3、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4、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查阅资料是免不了的事。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课题驱动,行动研究不仅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二、怎样做课题

  1、怎样选题

  选题的基本原则:一是前瞻性原则,对象要新,视角要新;二是科学性原则;三是可行性原则,选题要与客观实践相符,可实现;四是价值性原则,要有理论和应用价值,应该能够运用于教学实践,有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五是明确性原则,选题能够准确反应各研究要素的内涵和外延。

  选题注意事项:一是从实际出发,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二是不要贪大求全;三是注重平时积累,从小处着手,要有问题意识,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在平时教学中发现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四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选课题从哪些方面入手

  ⑴从有关部门发布的课题指南中得到问题

  每个地方都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或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这些机构或部门在一定的时间范围里都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一些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对这些《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问题来。当然,这些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还得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论证。

  ⑵从教学实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中提出问题

  在你的工作中哪些问题是急需解决的?是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问题?是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不尽人意?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像这样一些问题中往往就有你要找的课题。

  例如,有些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很有成效,特别是对一些“捣蛋”的学生的教育管理很有一套,于是有教师就提出:“运用非常规性方法进行班级进行管理的研究?”的课题。

  ⑶从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天天完成的教学工作和所看到的现象好像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对这些工作和现象似乎都已成为了一种习惯,甚至也不愿意多考虑它一下,因为它太平常、太普通了。然而,一个具有敏锐思维的人往往可以看出其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正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有价值的课题。

  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比如,有些教师通过大量的听课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很多话学生并没有注意听、也没有认真地去听的,而在老师看来这些话又是对学生的学习有影响的,于是就可以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研究?”的课题。

  ⑷从其他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方法中移植和借鉴而提出问题

  人们常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先进经验、方法应用在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和作用呢?这恐怕也是一个很具有吸引力的问题。

  例如,能不能采用活动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英语教学中特别注重情境教学和对话,这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法和词汇的理解和应用,如果将它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来又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像这样的问题很多,只要你放开思路,大胆地设想,就不愁找不到你所关心的、有价值的问题,只要你能提出问题,课题也就会很容易得到了。

  2、怎样对课题进行论证

  我们既然选定了一个课题,就必须对这个课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⑴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

  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⑵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即在理论与实践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⑶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和研究的动向。

  ⑷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⑸课题研究的策略、步骤及成果表述形式。

  3、怎样制定课题方案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方案,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它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研究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说,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我们避免在课题立项后,开展研究时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研究方案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研究者科研水平的重要反映。也是科研管理部门进行课题中期检查和结题鉴定的重要依据。

  课题研究方案基本内容

  教育科研课题的种类多种多样,其研究方法也各不相同,研究方案也有不同的种类,但究其结构,则大同小异。它基本上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⑴课题的表述

  一项研究课题必须有一个名称表述其所研究的内容。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了整个课题的形象和质量。

  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一个好的课题名,要符合准确、规范、简洁、醒目的要求。

  准确,就是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名称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能涵盖所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检验与衡量研究者认识程度和水平的标志。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有一个适宜的切口,能准确地把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一些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方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作为一篇经验总结论文的题目还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则不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此外,在确定课题名称时,还应慎用疑问句。因为,疑问句表述的是一个问题,而不是一个论点或假设。课题应以陈述式句型表述。比如,“家庭压力对小学生学习成绩有何影响”就是一个问题,一般不宜用作课题名称。如果要作为课题来研究则应改为“家庭压力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或“家庭压力与小学生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⑵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作为课题方案,首先应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要达到的研究目的进行阐述,回答“为什么要进行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在方案中,课题研究的背景通常以“课题的提出”或“课题的背景”的方式来阐述的,主要是介绍所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⑶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要陈述课题范围内有没有人研究,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这些内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是否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因为我们对某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

  ⑷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中小学教师现在进行的课题研究,基本上是应用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⑸研究的假设

  课题选定后,根据事实和已有资料对研究课题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这就是“假设”。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

  在研究的假设中要涉及到一些研究的变量,研究的变量依其相互关系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如在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研究者采取的变革措施。

  因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控制变量是与某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也叫无关变量,由于它对研究结果将产生影响,所以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加以控制。

  ⑹研究对象与范围

  教育研究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这些对象往往是人、由人组成的群体、组织及他们的行为和特质。由于人及其行为和特质的极其复杂性,所以对之进行研究时必须先对之明确界定,以避免不同人从不同的视角理解而带来的混乱。

  ①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

  有一些研究对象带有模糊性,例如“薄弱学校”、“品德不良学生”。我们可根据某一标准(有权威性的标准最好)来做出划定,例如根据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估标准,评估分数在多少分以下的就是“薄弱学校”。

  ②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

  总体是统计学概念,是指研究对象的全体。研究对象的范围大小,得根据研究目标考虑。其范围有来源范围和特征范围。来源范围有地域、学校、班级;特征范围有性别、年龄、心理特质等。例如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学生的范围是某一地区还是某一学校,在什么类别的学校,在什么年级或年龄段,这些都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范围不同,最后得出的研究结果会很不同。

  ③对一些关键概念进行界定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由于学派林立、观点各异,所以有许多名词术语往往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为了避免由于一些关键性名词概念上的歧义,造成科研管理者和研究者在评审、研究过程中产生认识上、观念上的不统一,避免由于这些歧义造成他人对研究成果在理解和接受上的分歧,有必要在制定研究方案时,对研究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名词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

  ⑺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回答的是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它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关,课题越大内容就越多。但许多老师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这对整个课题研10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细化,一点一点地去做。

  ⑻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育研究方法,它回答如何研究的问题。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根据各种研究方法的所起的作用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测量法、文献法等。这些方法旨在获得对象的客观资料,而不给予对象任何影响。另一类方法是旨在改变和影响变量的方法,如实验法、行动研究法。这些方法是要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的结果。有一些研究可能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有的研究则可能采用多种方法。例如采用实验法或行动研究法,也必然要采用第一类的数据资料收集方法,以了解实验的最终结果如何。

  ⑼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要达到什么要求,用多少时间,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它使得研究者一开始就心中有数,在实施研究中一环接一环、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而保证研究能按预定要求如期完成。步骤基本上包括方案准备阶段;方案实施阶段;专家论证评价,总结验收和结题三个阶段。

  1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⑽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指最后的研究结果以什么形式出现。教育研究成果可以有研究论文和报告,专著和教材,教具和教学仪器,教学软件(包括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该分别有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阶段成果可以按学期列出。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就没有完成。

  ⑾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组成员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而确定。课题组成员并不是越多越好。课题组的成员必须都承担课题研究的某一方面任务。不应有光挂名不干事者。课题组各成员承担的任务的性质应与承担者的学识、能力相适合。计划中要把课题组负责人、成员的名单、分工写出。必要时,还应把各人的专业、能力特长,曾有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列出,以便课题管理者对课题组的研究力量有所了解。

  ⑿、经费预算与设备条件要求

  经费与设备是开展教育科研的物质条件。不同的研究所要求的条件是不同的。经费的支出主要包括:1、资料费:购买、检索或复印文献资料;2、印刷费:印刷问卷调查材料、成果材料;3、旅差费:外出调查;4、会议费:组织或参加研讨会、课题论证会;5、设备费:购置研究所需的设备、器材,如电脑等。作为小课题一般可以不写这部分内容,因为所需经费不多,学校一般都能实报实销。但确需添加设备的课题和某些大课题的研究。在方案中要把开支的项目、用途和1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金额—一列出、所列的项目应是研究所必需的,要本着少花钱办大事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谋划。

  4、怎样“做”题

  做题应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也是确保课题方案得以具体实施的现实基础。我们当前的不少课题研究注重立项、申请,而轻视做题,这样的课题研究只是在玩文字游戏,没有具体的课题研究过程,没有取得课题研究应有的效果。因而,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应加强做题方面的工作,摆正做题在课题研究中的位置,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扎实、深入、有效。

  做题一般按照以下流程来实施的。

  开题——制定课题方案——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各项活动——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完成阶段性小结——建立课题档案——完成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按照以上的程序,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选择适合的策略,扎实、有步骤地去实验,不走过场,不玩花哨。同时,在具体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及时记录、收集实验中的原始材料,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个案分析、对比数据等,收集的内容要客观、详实。课题按照这样的方式认真做题,整个课题的研究必然会“饱满、厚实”。

  在做题时,要注意增强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规范意识

  科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科学的过程和结论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和再现,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运用科学结论。我们搞教1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育科研,当然希望最终的结果能够令同行们信服,得到社会的承认,并且能够运用或推广。而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保证教育科研的严肃性,规范性,可重复性,防止随意性。因此,教育科研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方案进行活动。

  团队意识

  教育科研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群策群力。要争取有权之士(各级领导)的理解和支持;要争取有识之士(专家学者)的关心和指导;要争取有志之士(有志于教育科研的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

  要组建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使之成为教育科研的中坚,通过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带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要把教育科研与园丁工程结合起来,既出成果又出人才。

  学习意识

  科学研究必须有理论的指导,教育科研必须有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课题组应该建立理论学习制度,经常地、定期地进行理论学习。

  除了积极参加各级教育科研理论培训之外,各校或各课题组还可以组织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课题培训,尽可能使每个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都能掌握一定的进行课题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理论。

  科学意识

  把研究对象分解成若干比较简单的要素,然后分别加以研究,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应对研究的课题加以分解,把一个大课题适当分解若干个比较简单、具体的子课1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题,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每个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性、又可以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策略意识

  俗话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课题研究来说也是如此。如果面面俱到的话,可能效果不是很好,并且,我们都知道解决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关键,抓住了这个关键,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都非常有限的条件下,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是比较明智、有效的办法。

  5、怎样结题

  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预定的研究设想基本完成时,就进入了结题阶段。结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⑴结题所需的材料

  课题的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课题的结题一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①结题申请报告;

  ②课题立项申报表;

  ③课题立项批复文件;

  ④课题的开题报告;

  ⑤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⑥课题鉴定书;

  ⑦附件。

  ⑵结题的方式

  15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我市的课题结题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函件结题,也是通讯结题,结题者只需要向相关的部门提交课题研究结题材料,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评议、鉴定;二是现场结题,这主要是针对一些重大课题进行的。

  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是实施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任务完成的工作总结,是课题评价验收的重要文本。

  结题报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①概说:概述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级别、文号、课题背景、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的步骤、过程、时间等。

  ②方法:研究本课题的做法、体会、经验,包括指导思想,研究策略,具体方法,处理各种关系,推广阶段性成果等。

  ③结果:列举本项研究所取得各种形式的理论成果、应用成果、社会效益或阶段性成果。

  ④评价:对成果和不足做出评估,对成果的应用推广、对本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出建议与意见。

  三、课题研究中一些现象的思考

  现象一:注重形式,忽视过程。现在有不少课题就是开题、结题,没有过程,结论事先都有了的,做几节课,写几篇文章,把一些尚未消化的理论拿来,东拼西凑,甚至把过去做的事情拿来炒炒冷饭,套上新的理念,贴个新标签,升华一下,就宣称解决了重大难题、意义深远。我曾经听到有位老师说:“学校有课题,教师也有课题,但是16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在实际工作中都忙于事务,忙于应付,末了写一个报告什么的算是课题的小结或者成果,对学校、对老师一点提高也没有。”其结果是造成教育科研中很多泡沫和虚假的东西。

  现象二:急功近利,热衷炒作。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课题“开题”的消息,领导、专家亲临光顾。有关方面也津津乐道于有多少课题、课题的等第级别,结果课题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研究成了个别人冥思苦想的胡造乱凑。更离谱的是一节课就可以归纳出一种模式。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一线教师一看就明白,实际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你不能指望老师天天都“表演”。

  现象三:跟风而上,创新不足。课题研究要有创新,创新不是跟风,著作要读,专家的理论要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但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要想办法使专家的理念、方法落地,就必须使课题研究的内容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范围不宜太宽太泛,目标不宜太高太玄。我觉得越是本土的、富有个性的东西,越有新意。研究的方法最好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研究过程应该与改进和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策略、方法应该方便教师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关联,使而后生成的东西可以成为校本研究的对象和过程,一旦“校本”的东西实实在在了,这个研究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现象四:闭门造车,缺乏引领。要使研究具有生命力,就要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支持。而我们当前的不少课题研究活动都是单打独干,缺乏与专家、教研主管部门的沟17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通,课题做的不是虚浮,就是打不开眼界,造成很多课题最终做不下去或流产。

  为此,我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要去找教研员、找科研专家沟通。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使研究的课题更具有严密性、科学性。

  现象五:贪大求全,不切实际。有些学校教育科研选择的课题常常比较宽泛,涉及因素众多,动辄就是学校的整体性变革或综合变革。在这样的课题中,一个大问题关联到一系列的小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甚至没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线索。选择这样的课题以后,即使从事研究,各方面问题的探讨也多为浅尝辄止,有欠深入。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题小做”,而多为“小题大做”;学校的智慧也并非“一鹤冲天”,而多为“积小智而成大智”。对局部的关键性问题的脚踏实地的研究,所产生的辐射、互动、连带作用,有时远胜过浮于表面的面面俱到的研究。

  现象六:轻视行动,强调论文。很多人一谈到课题就想到论文,好像没有论文发表,就不能称之为研究似的,没有认识到论文只是教师课题研究成果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更多地是专业研究者借助表达思考的一种方式,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应有自身独到的问题表达方式。案例、叙事、日志、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研究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课题研究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是教师课题行动研究过程中真实轨迹的再现,是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最具有说服力研究成果。

  18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对于以上的种种现象,我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这样才能把课题做实、做好、做出特色,才能让课题研究在提高教育教育质量上,真正发挥其助推器的作用。

  19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篇十二: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学校教师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基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坚持面向实际,重在实效,重在通过小课题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不断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工作目标

  1.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创建合作、共享的学校科研文化。

  2.研究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真实的问题。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教师根据自身实际,个人兴趣,对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立项研究,促进教育教学问题,特别是课改难点问题的有效解决。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会研究,成为学习者、研究者、提高自我发展意识,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3.提高教育质量。扎实、高效地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极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小课题研究人员

  全体一线教师,要求人人参与。50岁以下教师人人自研课题。50岁以上教师可与他人合研,但人员数量控制在1-2人。

  四、小课题研究的界定

  教师的课题研究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获得真发展”的行动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从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的“小课题”研究;是一种易接受、易操作、容易见效的应用研究。

  五、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策略

  1.选题要有“问题”意识。课题就在你身边。可通过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可通过师生讨论交流问题,或者通过学校、班级管理中发现问题等等。教师要建立自己的“问题库”并筛选出个人研究的“小课题”。

  2.选题要寻找兴趣、研究基础和现实需要三者的聚焦点。

  3.量力而行。不做自己无法完成的事,要小题大做而不是大题小作。

  所以选题切入点要小,易操作,易出经验或成果。

  六、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流程

  小课题研究实施流程(12个环节)

  :

  1.以学科组、级部、处室为单位开展交流活动,交流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作业与测试评价、德育管理、家校共

  育、综合素质评价、思维能力培养,学困生转化、线上教学等方面中的问题与困惑;

  2.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建立自己的“问题库”,并进行自主选题;

  3.教师申报课题(

  个人——教研组/级部/处室——教科室)

  ;

  4.学校课题领导小组审定并批准;

  5.教科室组织集中开题;

  6.教师开展实践研究:分析问题、寻找对策、实践应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等;

  7.教研组/级部/各处室进行问题跟踪,组织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等活动;

  8.教科室组织中期检查与交流;

  9.教师继续进行实践研究;

  10.教师撰写结题报告;

  11.学校教科室组织结题鉴定;

  12.组织开展校级小课题研究评选,对研究成果予以推广与表彰。

  七、教师小课题研究的管理

  实行个人----

  教研组/级部/处室----教科室-------校课题领导小组“四级管理”机制,以个人自我管理为主。

  1.个人负责自主选题、课题申报、实践研究、中期报告、结题答辩等;

  2.教研组、级部、处室负责组织交流与分享(包括“选题”阶段的教师交流和“研究”阶段的教学观摩和主题研讨等活动),课题推荐、开题把关、过程管理等。

  3.教科室负责课题研究的专业引领,集中开题,中期总结检查、课题结题考评与典型成果推广等。

  4.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负责课题开题与结题的审核把关,成果展示和经费支持等工作。

  八、研究成果评价及奖励办法

  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1.每年为一个研究周期,进行中期、末期2次评定。中期进行反馈总结;末期结束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的内容按照《教师小课题研究评价表》进行。中期考评占30%,末期考评占70%。

  2.成果奖励办法。教师小课题研究综合评定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次,按学校考评办法记录教科研。

  3.荣誉奖励

  。学校评选校级优秀小课题研究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优先参加校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质课评选等。

  九、教师小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领导组

  组

  长:校长

  成员:科研组成员

  (2)

  工作组

  组长:副校长

  成员:各处室主任、级部主任、教研组长。

  十、教师小课题研究计划具体安排:

  (一)1月份,制定《教师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传达至全体教师,领会方案要求,明确工作思路方法。

  (二)2月份,教师个人填写“小课题申报表”,上交审核立项。

  (三)3-6月份,教师撰写开题报告,学校集中开题。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

  (四)7月份,教师撰写中期报告。学校组织课题中期检查工作,调研教师小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资料的积累情况,并作相应指导,完成中期报告总结。

  (五)8—11月份,教师继续进行小课题行动研究。

  (六)12月份,教科室组织课题验收工作。各课题组撰写结题报告,整理相关材料充实到课题研究档案袋中;组织课题研究考评工作并选出优秀成果推广经验。

推荐访问:课题研究驱动学校思维创新与管理变革你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学校 怎么做 变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