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康复科十四五规划3篇

发布时间:2023-07-20 17:00:07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康复科十四五规划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2.03.29?

  【字

  号】鄂府办发〔2022〕38号

  【施行日期】2022.03.2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健康促进

  正文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鄂府办发〔2022〕38号

  各旗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

  《鄂尔多斯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29日

  附件:鄂尔多斯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鄂尔多斯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深化卫生健康事业改革,着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优化我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明确“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落实保障措施,使全市卫生健康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

  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十四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内政办发〔2021〕61号)和《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鄂府发〔2021〕1号),结合全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我市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卫生服务体系,居民健康水平有效提升。“十三五”时期卫生健康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健康鄂尔多斯建设扎实推进

  健康鄂尔多斯建设成效显著,2016年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健康城市试点城市;获评2019-2020年“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2020年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第二轮复审,成为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通报表扬的九个城市之一,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启动实施健康鄂尔多斯行动,推出了14个专项行动,并建立考核指标体系。被评选为全国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首批15个试点城市之一。获评2019、2020年健康内蒙古建设年度工作综合考核优秀奖,位列全区第二名。初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动员、人人尽责尽力的共建共享局面。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全面加强了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人群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稳步推进健康乡镇创建工作。完善了传染病防控体系,经受住了鼠疫和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推进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自2015年以来艾滋病发病数持续保持低流行状态。截至2020年末,居民健康档案建

  档率达89.82%,儿童健康管理率达92.57%,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提高至74.05%,免费优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步实现均等化。开展教卫融合,普及健康保健知识,为学生提供视力健康检查和免费窝沟封闭,有效提升了校园卫生建设水平,保障学生健康;医卫融合有效整合了医疗机构与疾控慢病的资源,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建立了“防治管”一体化慢病管理模式,推动技术和管理下沉,形成疾控与医疗的合力,夯实了公共卫生网络的基石,有效地将居民健康防线前移,对居民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逐步完善卫生应急体系、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建立并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体系、卫生应急队伍的管理、考核和评估制度。“十三五”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得到加强,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初步建立。着力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和演练,开通了航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有效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点传染病防控早期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开展了卫生应急“六进”活动,推动卫生应急工作关口前移。

  卫生健康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强化卫生健康领域法治建设。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进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及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健康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深入实施“三个一批”专项行动。将大病救治病种从9种扩大至30种,对确诊的988名大病患者全部开展救治,救治率达100%;组建652个家庭医生团队,将常住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签约服务管理,签约覆盖率达100%;推行二级以上医院专科医师结对帮扶贫困人口制度,对贫困人口就医、康复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为3560名贫困慢病患者提供随访评估、健康教育和适时转诊等健康管理服务,服务履约率达100%。

  (二)深化医改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十三五”期间,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初步建立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了政府财政补助机制,采取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方式落实政府财政投入。推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实行去行政化管理,院长由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公开聘任,实行年薪制和年度目标责任制,赋予院长经营管理自主权。重新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实行编制备案制,全市公立医院共有编制10294个,其中7441个编制实行了备案制管理,占到72.28%。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推行全员聘用制度,新聘人员全部由公立医院自主招聘,“十三五”期间全市公立医院自主招聘专业技术人员2550名。为市直公立医院1519名自聘人员解决身份待遇。被确定为国家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2所医院列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国家试点医院,4所列入自治区试点医院。准格尔旗被国务院授予2018年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2020年入选自治区全面深化改革十大经典案例。同时,我市被纳入全国县域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试点城市。

  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通过统一规划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布局,加强标准化建设,截至2020年末,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191个,较2015年增加6个,基本实现15分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圈。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为2.53人,累计组建663个家庭医生团队,65岁以上老人签约率达73.6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达370万人次。

  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2017年以来,在旗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东胜区、康巴什区建立了城市医疗集团,其余旗建立了县域医疗共同体。其中准格尔旗的医共体建设成效明显。以三级医院为核心,二级医院为骨干,苏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为枝叶,通过人员统一调配带动业务统一指导、财务统一核算、药械统一采购、信息统一应用、建设统一规划、医防统一共建、绩效统一考核,实现了旗乡村一体化管理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盘活旗乡村三级医疗资

  源,合理就医秩序基本形成。

  (三)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医疗技术水平逐步提升

  卫生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747个,公立医院床位数7495张,较2015年新增1165张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共计1695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671人,注册护士6647人,较2015年分别增长30.8%、39.4%、40.9%。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5.84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7.86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3.0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08人,人均占有量均达到国家水平。

  卫生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市第三人民医院有效整合,实现了卫生资源合理利用。市中心医院向城市医疗集团成员单位及辖区内其它医疗机构开放了消毒供应中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达拉特旗人民医院建立了病理诊断中心,依托第三方优势资源有效解决了全市病理诊断领域空白。截至2020年末,民营医疗卫生机构共计839个,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49.8%,覆盖体检、眼科、妇产、心脑血管、肛肠、高血压、口腔正畸等现代医疗服务业,形成了多元化办医格局。

  卫生人才队伍质量逐步提高。市财政累计投入1256万元,用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共培养高端卫生人才201人,15个项目评为创新性项目。充分落实公立医院、公卫机构引进人才自主权,5年来全市各级卫生健康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99名。共有30余人获评自治区级人才奖项,70余人获评市级人才奖项。

  医疗技术水平逐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市中医医院、市蒙医医院成功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进一步加大了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制定了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考评指标体系及申报指南,评选出14个重点学科予以立项。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自治区领先学科1个,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中医(蒙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10个,特色

  优势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1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个。

  (四)中医药(蒙医药)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中医药(蒙医药)服务网络日趋完善,三级和二级中医(蒙医)医院较“十三五”初期各增加1所,全市建成规范化中医馆(蒙医馆)87个。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蒙医药)工作先进旗5个。全市1项蒙医技术被国家确定为基层适宜技术在全国推广,1项新药研究确定为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荣获国家专利6项,较“十三五”初期增加4项,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中医(蒙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市、旗区两级公立中医(蒙医)医院均设置中医(蒙医)“治未病科”和“康复科”。

  (五)“一老一小”工作稳步推进

  “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出生10.26万人,年均出生率为10.3‰,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97.78%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5-107之间。全面两孩政策平稳有序实施,生育登记服务管理推行网上办理。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截至2020年末,全市提供托育服务机构共43家,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858个,每千人拥有托位数2.25个,建成自治区级婴幼儿示范机构3家,建成独立的母婴设施场所81个,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市,建成5个自治区级医养结合示范单位。全市建成17家医养结合机构、6所康复护理医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蒙医医院均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75%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3个中医(蒙医)机构被自治区确定为医养结合基地。

  (六)卫生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服务效率有效提高

  稳步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完成了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了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库、电子病历库、全员人口信息库和“居民电子健康卡(码)”等系统信息共享。开通了健康鄂尔多斯App、微信公众号、官网等多渠道的预约挂号、检验检查结果查询、健康咨询等服务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多元化服务,逐步实

  现对居民进行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资源质量与数量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全市全科医生、儿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中医医师等仍较缺乏,人均占有量较低,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的覆盖面受限,与“强基层、促健康、兜网底”的战略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卫生技术人员比较缺乏,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较落后,建设内涵不足,市级以上重点学科比较缺乏。现有三级医院的发展机制不够契合,差异化特色不够明显,缺乏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方向相适应的,与“在基层看好病”、病有“良医”的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医院,距离打造区域高水平医院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协同融合发展不够顺畅。整合型机制的深层次优势挖掘不够,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之间信息协同不足,存在医疗信息碎片化的问题,协同融合发展不够顺畅,严重制约各方面的工作和协同效率。部分医务人员对医疗改革各项制度预期不确定性较大,对“重预防、保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被动应对的多,主动作为的少。

  健康服务供给距离人民满意差距较大。家庭医生签约制虽然全面铺开,但履约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重签约、轻服务”的现象仍然存在,未真正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的有效整合,健康管理流于形式,群众获得感不高,健康服务供给距离人民满意差距较大。

  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当前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分散,整合机制不顺畅,创新服务机制不够完善,公共卫生医生的分层管理、分类管理目前仍是空白,无法在大预防格局中发挥力量。公共卫生资源配置存在较大的缺口,距离满足“大健康”“大预防”格局下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有较大的差距。专业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人员在联动融合与协同合作的机制不够完

  善,职能定位不清晰,慢性病和职业病防治等工作开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制度设计不够完善。对健康领域各项事业的发展缺乏整体理念指导和完善的顶层设计,健康鄂尔多斯建设的各要素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城市医疗集团的深度融合也缺乏完善的制度化保障,县域医共体还需从物理整合到化学反应。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大健康”“大预防”格局亟待进一步完善,全社会对健康概念及生命周期质量的理解还未完全转变,健康的共建共享共治面临着深层次的破题压力。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当前,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大力支持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下,卫生健康领域迎来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难得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以推进医疗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强基层、补短板、优化资源布局,着力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着力提升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的服务能力,打造健康鄂尔多斯。

  (二)面临的挑战。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多层次的医疗健康需求与当前医疗健康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医疗人才紧缺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基层服务质量和能力亟需提高,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服务的获得感不强;卫生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仍是发展短板。“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大健康发展格局尚未形成,重点传染病、慢性病、肿瘤等防治任务非常艰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尚不健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形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第二章

  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显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奋力推进健康鄂尔多斯建设。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健康需求为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补齐发展短板,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健康产业转型升级。

  (二)预防为主,健康促进。强化大健康理念,全面推进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全面维护和促进居民健康。

  (三)优质整合,中西并重。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推进区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共享。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蒙医)在“治未病”、慢性病诊疗和康复领域的作用。

  (四)多元参与,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推进公立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合作,推进预防、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链条整合,促进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五)共治共享,改善民生。激励民众深入参与健康服务体系治理,完善健康保障,打造健康鄂尔多斯。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稳步推进健康数据共享、健康知识共享、健康成果共享和健康经济共享。

  三、发展目标

  居民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健康管理指标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岁。早癌检测率达到60%,高血压规范管理率提高至80%,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至25%,加快推广健康生活方式,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提高到50%。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宫颈癌筛查覆盖率达80%,乳腺癌筛查覆盖率达到60%,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65-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下降至15%,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先进市创建工作。打造不少于14个优势明显、综合竞争力强的自治区级以上医学重点学科。实现病有良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优质均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医卫融合”“教卫融合”与“医养融合”等改革举措进一步发挥合力,做好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多元化。到2025年,多元办医格局进一步优化,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推进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健康服务业进一步拓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推进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

  “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主要发展指标

  指标类别指标名称2025年指标性质

  健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岁)76.8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6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5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10万)<15预期性

  重大慢性疾病过早死亡率(%)<13.5预期性

  指标类别指标名称2025年指标性质

  健康生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5预期性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20预期性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预期性

  产前检查率(%)≥75约束性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预期性

  65岁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率(%)≥70预期性

  以苏木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规划免疫疫苗接种率(%)≥95预期性

  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0.17预期性

  高血压规范管理率(%)≥80约束性

  2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80约束性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90预期性

  资源配置每千人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5.1预期性

  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6.8预期性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人)3.6预期性

  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人)4.12预期性

  每万人公共卫生人员数(人)10.24约束性

  每万人全科医生数(人)3.2预期性

  健康保障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28预期性

  第三章

  主要任务及举措

  一、推进高水平健康鄂尔多斯建设

  健全健康组织体系。强化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大健康格局。深入实施《健康鄂尔多斯“2030”实施方案》(鄂党发〔2018〕11号)和14项健康鄂尔多斯专项行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模式和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积极探索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有效实施路径。

  强化健康综合促进。加强免疫规划工作,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加强以艾滋病、结核病为重点的重大疾病防治,健全艾滋病监测体系,落实“三个90%”目标;加强耐药结核病防治,提升耐药筛查、耐药患者纳入治疗率。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实施重点慢性病干预计划,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到10%以下,提高居民预期寿命。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大力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规范开展精神病患者随访管理、服药指导和康复训练等,提升社区精神卫生管理水平。加强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及旗区级医院精神科建设。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门诊建成率达60%。加强职业健康工作,持续开展各类健康环境监测。强化地方病、青少年近视防控。全面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基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提升三年行动,积极推进医体结合,创新多样化的新型健康运动服务模式。

  加强健康教育。构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网络,完善健康教育模式,加强新媒体健康教育,探索“互联网+精准健康科普”,推动人工智能和数字化健康教育,开发健康教育传播平台和智慧健康干预工具。开展健康促进场所建设,推进创建健康促进医院、学校、社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

  堂。完善健康素养监测体系,持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

  深化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将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筑牢卫生创建基础,夯实卫生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以“健康细胞”建设为重要抓手,把健康融入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持续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继续推进卫生乡镇创建工作,2022年底实现自治区级卫生乡镇创建率达100%,国家级卫生乡镇创建率达50%;2025年底实现国家级卫生乡镇创建率达80%。继续全面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强化戒烟服务,预防和控制被动吸烟。健全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体系,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控制在20%以下。提升病媒生物防制效能,督促落实以环境卫生治理、清除蚊蝇鼠蟑等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性病媒生物防制措施,强化单位与个人主体责任,完善防制设施,指导开展消杀,将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内。

  促进人口中长期均衡健康发展。优化生育政策,充分发挥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全面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引导生育水平适当提升,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107左右,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实现常住人口生育登记一网通办。推进出生医学证明、儿童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社保卡申领、生育保险报销等“出生一件事”联办。改革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优化服务流程,网办率达100%。加强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动态管理,健全生育服务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继续实行现行计划生育家庭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和特别扶助制度。

  二、健全系统联动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健全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健全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组织体系,建立全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健全监测预警、联防联控、精密智控、平

  战结合、医防融合等工作机制。加强市、旗区两级疾控机构及二级以上公立医院P2实验室建设,提升疫情检测能力。推行区域一体化疾病预防控制模式改革,在市、旗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市、旗区属医院内部疾病预防控制科,共同开展区域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疾病监测和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教育、传染病监测预警、卫生监督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完善基层公共卫生哨点布局,实施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工程,提升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快速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

  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规模适宜、功能完善、平急结合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全面加强市第二人民医院重大传染病救治基地标准化建设,提升重大疫情收治能力。规范设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等,健全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和管理制度,按200-250张实际使用病床至少配备1名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规范医疗废物收集处置。发挥中医药在疫病防控、公共卫生应急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依托鄂尔多斯市应急物资储备库规范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建立多专业、广范围的应急处置队伍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库,更好的发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预警、预测和监测工作。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各旗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牧区服务半径10-20公里。以旗区为单位,根据辖区人口的300%估算人口基数,按照每3万人口1辆的标准配备救护车。根据院前医疗急救服务需求合理配置救护车,其中至少40%为负压救护车。完善航空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加强血液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全血采集年增长率达2%。健全医疗保障救助体系和应急医疗救助机制。

  三、打造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完善医联体制度化保障。加快完善紧密型医联体一体化管理机制。新建2个紧

  密型县域医共体,探索将门诊纳入总额管理,形成“三医联动”改革机制。慢性病医保费用按照“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原则包干至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构建健康为导向的医联体绩效考核方法。

  支持社会办医健康发展。按照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要求,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康复、护理、健康体检、老年病、慢性病等专科医疗机构,以及连锁化、集团化经营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等第三方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积极引进高端民营专科医院,支持社会办医做精做强。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和跨区域医疗协作。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入县域医共体,支持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共建医联体或专科联盟,引导支持社会办医优先承接三级公立医院下转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业务。加强对社会办医的规范引导和执法监管,促进社会办医依法执业、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积极培育健康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健康新消费,助力生命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延伸卫生健康服务链。

  全面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围绕全生命周期,构建由老年医院、护理院、康复医院、安宁疗护机构、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的全链条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贯通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一体化的老年健康服务链。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科建设,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服务,促进互联网与老年健康的深度融合,推动智慧医养护一体化发展。支持二级以上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建、组建医疗养老联合体,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一体化服务。鼓励中医(蒙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开展中医(蒙医)特色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建设中医药(蒙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到2025年,全市65%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中医药(蒙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全面完善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家庭为主、部门协作、多方参与”原则,建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制度、管理体制、建设标准和服务规范。通过公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引导多方力量开办普惠式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深入开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发挥引导和撬动作用,实现普惠托育服务提质扩面。支持机关、企事业组织、社区提供托育服务。到2025年,婴幼儿托位数达到每千人口5.1个。开展母婴室示范创建活动,二级以上医院全面配置标准母婴室,推进流动母婴室建设。

  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体系。科学建立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和转诊标准,完善双向转诊机制和通道。实施医保差别化支付政策,进一步拉开未经转诊的首诊病种差异化报销比例;对基层首诊病种未经转诊的,探索实行同病同价支付,推动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基层就诊率达到70%以上,形成有序的分级诊疗就医秩序。

  四、构建现代化卫生健康治理体系

  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按照“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强监管”的改革路径,推进药品、耗材招采、价格调整、医保支付、薪酬制度、综合监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联动改革。全面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行和完善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按床日等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控费,医疗总费用和医保基金总支出年增长原则上不超过10%。强化建设发展靠政府、运行补偿靠服务的合理运营机制。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达到35%以上。深化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市级公立医院薪酬总量和院长年薪制实施方案,探索实施医务人员全员目标年薪制等多种薪酬分配形式,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达到50%以上。探索建立适应医共体建设的基层卫生院薪

  酬制度,全面实施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改革,进一步激活基层内生动力。

  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实现书记、院长分设。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实现编制内外人员同工同酬。加大对医疗行为、医疗费用等方面监管力度,减少对医院人事编制、科室设定、岗位聘任、收入分配等直接管理。全面实施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留用”。构建现代医院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工资总额以及院长薪酬、任免、奖惩等挂钩机制,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全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强化卫生健康执法监督体系。卫生健康执法监督体系建设纳入公共卫生体系统筹规划,行政执法人员编制按照每万人常住人口配备1.5名标准配置。依法开展医疗卫生、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等行政执法工作,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为主,风险监管、信用监管、联合监管为辅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分类监管制度,加强综合监管结果协同运用。推动“互联网+监管”从事后查处向事前、事中风险预警延伸,实现实时、智能、全程的数字化覆盖。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执业,实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推进行政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

  深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推进智慧医疗便民举措,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开展分时预约诊疗,预约时段精准到30分钟。扩大直接结算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丰富互联网医疗、护理、药事服务内涵,形成“网上看病”“在线结算”“送药上门”的闭环式规范管理和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健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实现医学检查检验数据共享。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开放率达到100%,有效提升群众就医体验。

  五、推进高水平数字健康建设

  升级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按照国家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标准,完善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达到五级甲等水平。建设互联网医院综合服务平台、三医联动信息系统,完善疾控、血液、卫生监督、爱国卫生等公共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启动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数据互联互通,集成共享。推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规范接入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允许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自愿原则规范接入,并依法依规享有各项数据和服务。

  拓展“互联网+卫生健康”服务。利用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提供从院前智能分诊、院中智慧就医到院后健康管理的“一站式”服务,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全面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与电子社保卡(医保卡)“多码融合、一网通办”,提供预约挂号、智能分诊、检查检验结果推送、移动支付等智慧服务,拓展母子健康、儿童免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功能,推进刷脸就诊、诊间支付等新技术应用,开放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体检报告等相关就诊记录;支持开展“互联网+健康咨询、医疗、护理、药事”等创新服务,探索开展对慢性病患者的就诊提醒、用药随访、药品网络配送等服务。

  六、推进高质量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培育提升工程。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培育,继续实施高端卫生健康人才培养提升工程,到2025年,计划培养高端卫生健康人才75名,高端卫生健康后备人才250名,完成各类科研项目50个,培养相关紧缺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才400名,规范化培训提升公共卫生医师100名。

  实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养培训工程。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即招即录”“旗招乡用”等招聘机制,推进并完善定向培养嘎查村(社区)医生,加快培训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防治结合基层全科医学人才,每万人口全科医生达到3.2名以上。完善医共体模式下县域基层卫生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卫生院优秀骨干医师”选拔与激励政策,提升基

  层医疗机构岗位吸引力。以“旗级培养、乡(镇)招村用”模式开展“新时代村医”定向委托培养,建立乡村卫生人员合理流动制度,建立村医准入与退出机制,完善村医待遇保障。同时,作为“国家县域医疗卫生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试点市,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服务能力。

  七、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共享发展能力

  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全面实施按标准工作当量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重点人群健康关爱工程,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全周期健康管理为突破口,推进医防融合,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就诊率达到70%以上。

  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医防融合,健全由医共体总院专科医生、分院全科医生共同组建的家庭医生团队,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新机制,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推进医保门诊按人头付费与签约服务改革,推进“互联网+签约服务”,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保持在70%以上。

  优化妇幼保健服务。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建成6所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标准化妇幼保健院、2所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实施母婴安全行动,到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和7.5‰以下。强化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巩固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提升“艾梅乙”母婴阻断服务能力,实施免费婚前检查、发放叶酸、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筛查和适龄女性“两癌”防治等民生实事,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等严重出生缺陷得到有效控制。

  八、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创新发展能力

  扩大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分别依托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建设国家及自治区区域医疗中心,进一步提升急危重症救治、疑难复杂病例会诊、中医传承创新等方

  面能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到2025年,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伊金霍洛旗蒙医综合医院、鄂托克前旗蒙医综合医院、达拉特旗妇幼保健院、伊金霍洛旗妇幼保健院晋升为三级医院,达拉特旗人民医院、准格尔旗中心医院力争晋升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东胜区人民医院、准格尔旗人民医院力争晋升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伊金霍洛旗人民医院、乌审旗人民医院、杭锦旗人民医院力争晋升三级医院。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开展胸痛、创伤、卒中、重症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等能力建设。依托市中心医院建设市儿童医院。持续加强麻醉医疗服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逐步开设麻醉门诊、疼痛门诊,加强儿童、老年人、肿瘤患者的镇痛服务。积极推广日间手术服务和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三级综合医院日间服务比例达到20%,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高质控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程度。

  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在全市打造25个乡级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每个中心辐射周边3至4个卫生院。推行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到2025年,全市所有苏木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其中10%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依托服务能力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标改造为社区医院。加强全科医师培养和引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疼痛、口腔医学、小儿神经康复、超声、骨伤、急诊急救等资源共享中心的建设。提高妇幼健康、公共卫生、肿瘤、精神、产科、儿科、康复、护理等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

  培育高水平医疗服务品牌。以打造自治区西部地区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到2025年,在市直5家公立医院建设14个医学重点学科,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推进疑难病临床诊治能力提升工程,优先发展血液病、神经内科、脊柱外科、感染性疾病科及肿瘤等优势学科,重点培育心胸外科、心内科、小儿科等临床专科。提高卫生科技创新能力,力争

  “十四五”期间完成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项以上,取得市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项以上。

  九、提升中医药(蒙医药)服务传承发展能力

  加强中医(蒙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中医(蒙医)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健全以市中医医院、市蒙医医院为中心,各级各类中医(蒙医)医疗机构为骨干、其它医疗机构中医(蒙医)科室为协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蒙医)服务为基础的中医药(蒙医药)服务体系。打造功能布局科学、临床能力突出、文化氛围浓郁的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支持组建旗区中医(蒙医)医疗联合体,推行以旗区中医(蒙医)医院为主体,辐射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蒙医药)服务的旗区整合型医疗服务模式,夯实基层中医药(蒙医药)服务基础。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蒙医)科室、中药(蒙药)房和中医药(蒙医药)人员配置,完善中医药(蒙医药)服务内容。

  提升中医药(蒙医药)服务质量。市蒙医医院、市中医医院力争各创建1个以上自治区重点专科、6个市级以上重点专科。每所旗区级中医(蒙医)医院创建4个市级以上重点专科(专病)或特色诊疗科。推进中医药(蒙医药)健康促进行动,规范二级以上中医(蒙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丰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中医(蒙医)“治未病”内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蒙医)“治未病”签约服务,推广一批中医(蒙医)“治未病”服务方案。到2025年,建成3个中医(蒙医)“治未病”示范中心,推广5个针对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的中医(蒙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实施中医药(蒙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中医(蒙医)医院康复科(中心)建设,发展中医药(蒙医药)特色康复医学。鼓励在社区、家庭以及各类康养机构推广运用中医(蒙医)康复技术。

  加强中医药(蒙医药)科研创新和转化。设立鄂尔多斯市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发展科研专项,支持中医药(蒙医药)科技创新及临床研究。鼓励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蒙医)优势病种以及中医(蒙医)诊疗技术研究。自治区级科研项目立项不少于2项。

  十、推动健康产业多元化发展

  扩大医养融合示范区建设。鼓励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医养融合养护中心,建设区域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开展安宁疗护试点,支持医院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探索建立医养融合中医(蒙医)养老院中院模式。建立健全中医(蒙医)医疗、护理、养老、康复“四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完善医养融合服务考核标准。

  发展智慧健康服务产业。引进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和自我健康管理智慧健康决策系统。鼓励发展网约护理、网约家庭医生、网约家庭药师等服务,为居民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慢性病随访、延伸处方、健康管理等服务。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居民健康的实时监测、疾病预警、慢病筛查、主动干预、个性化评估,支持居民医疗健康信息自主在线查询、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做好互联网+健康养老。

  十一、统筹推进行业党建、医德行风和安全生产工作

  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完善以党建融合健康、健康体现党建的融合式党建新机制,进一步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级党组织承担公立医院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院领导班子其他党员成员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契机,把警示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和常态举措,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建立常态化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切实把医务人员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亮身份、树形象,自觉做敢于担当的表率。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服务窗口、青年文明号、党员先锋岗、职业道德模范、医德标兵等创建活动,丰富精神文明建设载体。建立健全“双培养”机制,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

  员,把党员培养成医疗、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党建引领医院文化建设。注重红色医院文化传承,大力弘扬和践行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塑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行业风范,引导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医院文化与制度流程、行为规范贯穿融合,凝聚医院文化力量,展示文化内涵,把医院文化培育成医院核心竞争力。利用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塑造行业风范,增强职业荣誉感、使命感。

  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持应建尽建和“党支部建在科室上”原则,做到党组织全面覆盖医院各内设机构及所属各单位,引导基层党组织围绕医院发展、贴近医患需求开展党的活动,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把党建工作活起来。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开展志愿服务,培育志愿者行动项目,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志愿服务能力。坚持党建带群建,做到群团组织全覆盖。

  提升行业系统安全生产治理保障能力。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原则,严格实行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到2025年,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卫生健康安全生产体系基础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格局趋于完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取得实效,行业系统消防安全标准化水平持续提升,为健康鄂尔多斯建设奠定稳固可靠的安全生产基础。

  第四章

  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将党的领导贯彻到“十四五”规划实施全过程。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牵头制定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分

  解实施方案,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意识,加强部门协同。各旗区要层层落实责任,充分调动和运用各方力量及各种资源,形成推进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实的强大合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要素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依法依规优先落实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指标,加强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发挥政府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强化公共财政对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蒙医药)事业发展等所需经费保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提升财政投入绩效。建立完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规划实施的有效投资、捐助。其它有关部门要依法依规做好各类资源要素保障。

  强化宣传引导。加强正面典型宣传,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回应民众关切,推动社会大众和多元主体参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凝聚社会共识,强化公众监督,提高全社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关注度、重视度和支持度,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共建共治共享,努力营造“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强化督查考核。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的总体部署,细化工作清单,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层层抓好落实。要建立督查考核机制,认真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分析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确保规划落地落实落细、全面实施。

  附件:鄂尔多斯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重点工程

  附件

  鄂尔多斯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重点工程

  (一)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建设工程。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分别依托市中医医院、市中心医院建设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自治区区域医疗中心。

  (二)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建设工程。以“平战结合、分层分类、高效协作”为原则,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对市第二人民医院、旗区综合医院传染病区改扩建,扩大传染病集中收治容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升级。

  (三)旗区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改善旗区级医院业务用房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装备,完善停车、医疗废弃物和污水污物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加强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建设升级为三级医院。

  (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打造建设25个苏木乡镇级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带动基层整体服务能力提升。

  (五)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补齐市、旗区两级妇幼保健院设施短板,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新建市儿童医院。

  (六)精神疾病及心理健康能力保障工程。补齐市第四人民医院设施短板,加强综合医院精神科建设,健全市、旗区两级精神卫生专业服务体系。

  (七)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工程。全面推进市、旗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改善业务用房条件,完善设备配置,加强信息化建设。

  (八)中医药(蒙医药)能力提升工程。强化旗区中医(蒙医)特色优势专科(专病)和制剂室、临床薄弱专科、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蒙医)诊疗技术水平。

  (九)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通过重点扶持和建设医学影像学、心血管内科学、肿瘤内科学等14个学科,提升医疗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三医联动信息系统、互联网医院平台、远程医疗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十一)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培育提升工程。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培育。到2025年,培养高端卫生健康人才75名,高端卫生健康后备人才250名,完成各类科研项目50个,培养相关紧缺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才400名,规范化培训提升公共卫生医师100名。(十二)“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工程。持续推进“一老一小”服务工作,创建全国示范

  性老年友好社区6个,建设市级示范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50个。

篇二:康复科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

  (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健康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省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方针,充分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统领,以建成中医药强省为目标,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以提升发展水平为中心,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为服务

  “健康中国”“健康省”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

  2022年,基本建成中医药强省,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张,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中医药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到

  2025年,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实现人人共享中医药发展成果。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创建

  50个中医药养生康复、医养结合、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医医疗服务占到基层医疗服务总量的30%以上,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

  0.85张。中医药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建立多学科、跨部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对

  50个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中医药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国医大师、中医名师引领作用更加显著,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5人,每万人口卫生机构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达到

  0.45人。中药产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稳步提高,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1000万亩,中药产业产值达到

  1000亿元。中医药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中医药健康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达到

  2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1.

  健全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全面建成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各地要在

  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配置中医药资源,原则上每个市、县都要办好1所公立中医医院,不得合并、撤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中医医疗性质。90%的市级和

  80%的县级中医医院分别达到三级甲等、二级甲等;100%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科、中药房;

  原则上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要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配备中医药专业人员;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2.

  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省、市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创建国家中医临床区域诊疗中心,建成

  3个省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10个区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和

  20个优势病种诊疗中心。持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60%的市、县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

  升。探索建立中医(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多专业联合诊疗等服务模式,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将中医药融入慢病监测和社区健康服务,针对高危人群开展中医药健康干预、健康管理。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包中都要有中医药项目,鼓励运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建立中医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合作的慢性病综合防治网络和工作机制。

  3.

  促进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建立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和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作机制,实施重大疑难疾病和重大传染病的中西医联合攻关,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加强省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市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鼓励市级综合医院设立中西医结合科室、研究室,创建

  10个中西医结合示范基地。健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医结合领军人才。

  4.

  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加强中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根据执业技能探索实行分类管理,落实中医诊所举办备案制管理办法、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和注册办法,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与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享有同等权利。对社会资本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在基层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

  5.

  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医疗咨询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建立覆盖省、市、县的中医远程服务体系和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开展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远程会诊

  服务。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建设集医学影像、检验报告、健康档案等于一体的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建立跨医院的中医医疗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广泛开展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健康咨询等便捷服务。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中医医疗服务应用。

  (二)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1.

  健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建立省级“治未病”中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设立治未病科室,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健康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创新中医医院服务模式,推动医疗服务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注重健康维护,支持有条件的医院实行融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医养结合于一体的医院发展模式。落实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中医医院、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创建一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示范基地,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

  2.

  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的中医康复机构,培育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中医康复连锁集团。促进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融合,完善康复服务标准和规范,推动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

  练指导、康复护理等服务。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康复科或康复中心,为残疾、工伤、病后康复等人群提供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创建一批中医特色康复示范基地。支持各级中医医院发挥技术优势,与区域内康复机构、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协作关系,推动综合医院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护理服务。

  3.

  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支持中医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中医药养老服务。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应当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与中医医院合作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

  道。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要建立老年病科,设立面向老年人群的专用就诊窗口、诊疗区域,与区域内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建立托管、协作、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发挥西安、铜川、安康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的引领作用,创建一批中医药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发展多形态养老服务。

  4.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推动中医药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大力发展融中医疗养、养生康复、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观赏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支持社会资本和中医药资源丰富的市县建设中医药文化街、中药材观赏园、中医药体验馆、养生度假村,将健康旅游与中医药养生保健、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生产相互融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旅游产品、线路和特色商品。鼓励中医医院在具备条件的宾馆、景区等设立中医药服务

  中心,开展中医针灸、推拿、药膳、足疗等服务。创建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和项目。

  (三)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

  1.

  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开展长安医学学术流派挖掘传承、“秦药”道地中药材的药性理论和省历代名家经典名方研究,打造省中医药品牌。全面继承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学术思想、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丰富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形成规范,传承推广。

  2.

  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挖掘。建立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依托省中医药研究院、省中医药大学,开展中医药古籍、古今名方名药、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开展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普查,抢救濒临失传的珍稀与珍贵古籍文献,推动中医古籍数字化。加强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生保健技术、康复技术的筛选,完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及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对中医药百年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3.

  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师承教育,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实施中医名师传承计划,充分发挥国医大师研究院、中

  医学术流派和名老中医、基层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作用,加快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传承人才,造就新一代中医大师、青年名中医。

  (四)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

  1.

  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建立以省中医药大学、省中医药研究院为核心,以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为主体,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省中医药研究院迁建,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将其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机构。发挥省中药资源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保护利用中医药知识产权,加快中医药成果的转化。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完善中医药创新激励政策,提高中医药成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计划,加强中医药重大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力争取得重大突破。针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开展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和推广一批疗效显著的防治方案、技术成果。支持医药企业与医疗、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进中医药产品创新,研发一批基于经典名方、院内制剂的中药新药,研制一批基于中医理论的诊疗仪器与设备。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的项目优先支持成果转化与推广使用。

  (五)发展壮大中药产业。

  1.

  加强中药资源信息监测与保护利用。完成省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并促进成果转化,建成省药用动植物种质库和标本库,健全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制定中药材区域生产规划,健全“秦药”道地药材标准体系,完善中药材资源、野生中药材物种分级保护制度。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繁育研究,建立

  3个濒危药用动植物自然保护区、10种濒危稀缺中药材培育基地和

  3个全国林麝养殖示范基地。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中药材科技园、博物馆和药用动植物园等保育基地。

  2.

  推动中药种植养殖快速发展。加强中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中药科技示范园区、中药材野生抚育区的建设。围绕延胡索、丹参、黄精、猪苓、连翘、附子、黄芪、酸枣仁、林麝、全蝎等秦地优势道地药材,打造一批

  10万亩以上的大产业基地。建立中药材产地加工工程技术中心,支撑培育现代中药产地加工企业,提高中药材产地加工生产水平。加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的技术指导,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养殖,助力精准扶贫,拉动中药材产区经济快速发展。

  3.

  加快中药工业转型升级。开展中药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建立产业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基地,重点研发针对重大疾病的现代中药、生物技术等药物,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省内中药企业数据化、智慧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形成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园区)。实施“一企一策”,鼓励和扶持有产品、有技术、有市场的中药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加大中药经典名方

  的开发应用力度,实施中药大品种带动战略,对省重点中药名优品种,进行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创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地方名药,打造“秦药”大品牌。挖掘省优势中药材资源,培育发展一批特色功能食品、保健用品、天然化妆品等健康衍生品。

  4.

  建设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制定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省药材产地仓储库、物流中心,构建储存养护、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服务和保障体系。在陕南、陕北、关中地区建设

  3个区域中药物流基地,在优势明显、基础较好、积极性高的地区设立区域中药材交易市场。做大做强省级中药材交易市场,完善服务功能,发挥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实施中药材质量保障工程,建立中药材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

  (六)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海外发展。

  1.

  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开展省内中医药文化资源调查,加强优秀中医药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利用。推进省内中医药文物设施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建成省中医药博物馆,支持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等机构文化建设,广泛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通过开展三秦最美医生、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和标兵等评选,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理念,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行业风尚。

  2.

  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省孙思邈、王焘等历代名家、文化遗址、民间传说等中医药文化资源,创作一批承载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文化精品和科普作品,创建一批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和主题公园、文化园区,打造具有省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品牌和企业,形成中医药与文化、商贸、旅游、餐饮等有机融合的新业态。

  3.

  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发挥省传统文化、中医药资源优势,加强与重点国家、地区和海外友好城市的交流,促进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服务走出去。支持省中医药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名院校、医院合作建立中医诊疗中心。支持省中医药大学建设省级中医药海外人员留学中心,吸引更多海外人员来陕留学、培训。支持省中医药研究院建设省级中医药国际交流中心,打造省对外交流新名

  片。推进中医药国际贸易,加大省中医药在各类国际博览会、会展和论坛的宣传推介力度。支持步长制药、陕药集团等一批医药知名企业开发能够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中药新药,提升省中医药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中医药支持力度。落实好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主体责任,落实好财政补偿、投资融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扩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用地供给。继续实施中药饮片加成政策,将符

  合条件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逐步缩小单病种付费标准在同区域、同级别的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之间的差距。在基层中医药服务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将中医医院中医门诊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推荐省优势中药产品进入国家基药、医保和新农合目录,省基药、医保和新农合目录调整时优先增补优势中药产品,鼓励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地产中药饮片、中成药,允许经批准的中药院内制剂在医联体(医疗集团)内共享使用。加大对中药产业各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激励奖励机制。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医教协同,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以及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完善适应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制度,建立吸引和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的保障和激励机制。支持省中医药大学设立中医、中药博士学位授予点,创建全国一流中医药高校。加快以培养基层人才为主的中医药院校建设,扩大宝鸡、渭南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医临床专业招生比例。实施中医药人才“十百千万”工程,加强中医药各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构建支撑省中医药发展的人才队伍体系。

  (三)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数据库,实现中医馆健康信息云平台全覆盖,运用各项信息技术,开展大数据挖掘、分析等服务应用。利用各级卫生计生区域信息平台,建立中医药管理和信息统计直报系统,实现中医药信息平台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互

  联互通、资源共享。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化和远程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医疗管理、医疗服务、医保报销全程信息化管理,方便患者看病就医。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强化统筹协调,及时研究提出中医药发展具体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对政策落实的指导、督促和检查,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本规划实施分工方案。各地要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中医药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健全管理体系。按照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完善省中医药管理局职能,统筹协调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各地要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健全市、县级中医药管理体系,明确负责中医药管理的机构,完善职能,充实力量,加强中医药管理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中医药管理工作;要将中医药监督管理纳入卫生计生综合监督体系,协调工商、食品药品、公安等部门,对中医药服务等领域形成规范有效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三)加强督导评估。本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健康省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细化任务,主动作为,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会同各成员单位,对发现的重大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激励与问责追究,对工作落实到位、取得显著成效的,优先安

  排项目资金;对工作落实不到位、不作为、慢作为的,给予通报批评,依法严肃问责,确保中医药改革发展政策全面落实。

  (四)营造良好氛围。综合运用广电、报刊等传统媒体和数字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大力宣传中医药法规、政策措施,传播中医药文化与知识。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教育。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篇三:康复科十四五规划

  

  2023年康复科年终院感总结范文(通用5篇)

  2023年康复科年终院感总结范文(通用5篇)1推拿康复科于9月在院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完成组建。科室成立这一年里,我科护理工作在院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护理部的领导支持下,在全科护士的共同努力下,各项护理工作有序进行;并借医院创等工作的契机,对照等级医院的标准,逐条逐项抓好各项工作,有效的促进我科护理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认真落实护理人员规划,提升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现将这一年来科室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

  一、以创等为契机规范护理质量管理,严把护理质量关

  1、按照等级医院的标准及护理部相关护理管理制度、质量考核标准,规范科室内危急值、护理不良事件、难免压疮等报告的标准和程序;按照医院创等工作的要求完善科室优势病种的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资料,优势病种和危重病人护理常规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开展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安全核查步步为营。护理工作安全为先,要求护士严格遵守十六项护理核心制度、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操作流程,严把护理质量关,防止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做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管理;患者识别至少使用两种以上方法,给每位患者佩戴手腕带;对年老患者做好跌倒/坠床、压疮危险评估,在病房醒目处标明“防跌倒十知道”,保证患者安全。

  3、成立科室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每月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对存在的问题狠抓落实,做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的成立时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各环

  节质量有了提高。病区管理、基础护理、分级护理方面有了明显进步;消毒隔离工作得到加强,护理文书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年无重大差错事故发生。

  二、做好基础护理,突出特色专科护理,落实健康教育

  1、根据优质护理“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改革护理工作模式,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实行APN排班及弹性排班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连续的基础护理及专业技术服务,满足患者需求,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责任护士对所分管的患者做到“十知道”,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阳性体征进行健康宣教及饮食指导。

  2、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与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护理难度及技术要求挂钩,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3、做好傣医特色护理技术规范化培训,结合专科疾病护理常规,发挥傣医药优势,积极开展傣医特色护理技术洗药疗法(阿雅)、推拿治疗(闭)、中药热奄包、隔姜灸等特色治疗。

  4、全面落实健康教育制度,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入院、住院、出院各环节之中,做好特色健康教育,有利于护患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每月开展一次健康教育小讲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多样的宣教方式为换着提供系统的,专业的健康教育。

  三、加强病区质量管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完善急救药品管理

  1、每日进行晨间护理,到病房对患者进行宣教,整理床单元,采用湿式扫床,一床一巾,避免交叉感染;及时更换有污迹的床单被服。每月召开公休座谈会,征求患者的意见及建议,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患者的满意度,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护士长及质控护士定期自查。严格按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及我院医疗废物管理相关制度的要求正确处置医疗废物。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规范洗手达标率100%。无菌物品合格率100%。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100%。积极主动接受院感知识培训,完成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计划。

  3、完善急救药品物品管理,严格按照医院急救药品管理制度对科室内急救药品及物品实行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期检查,切实保证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达100%。各急救物品始终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四、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落实护士规范化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1、认真做好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端正护理人员的工作和服务态度,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完成党关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使群众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全科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为原则,认真完成各项工作。

  2、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患者,让病人减少痛苦,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及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此科室注重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在院护理部的严格要求及组织下,积极参加全院的业务培训及讲座,并保证了出勤率达到98%以上。科室内每月对个成绩护士进行分层级培训;组织护理业务知识及专科常见病护理常规学习;每月组织一次护理查房,讨论科室内疑难病例的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使护理人员在护理查房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不定期进行晨间提问,督促护士加强业务知识及护理核心制度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3、对新进护士进行科室各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以及科室各种仪器使用的培训,使其能熟练掌握各项常用的中医和傣医护理技术操作及相关的理论。

  4、为了迎接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对医护人员应要掌握的相关的医院感染知识及急救技能知识进行了培训及考核,特别是手卫生知识,消毒隔离知识及心肺复苏相关知识等。、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患者,让病人减少痛苦,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及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此科室注重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在院护理部的严格要求及组织下,积极参加全院的业务培训及讲座,并保证了出勤率达到98%以上。

  存在的不足:

  1、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仍需加强“三基”及专科理论知识学习。

  2、护理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有待完善。

  3、个别护理人员危机感不强,工作欠缺主动性;学习缺乏积极性。

  4、医疗护理安全有待加强。

  5、责任制整体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3年康复科年终院感总结范文(通用5篇)2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6号)提出的“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结合”的要求,逐步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功能,提高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康复医疗服务需求,__市中医医院康复科积极传达文件精神,结合__市中医医院实际,开展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基础,业务指标再上新台阶。

  一月至十月,康复科共接待门诊病人3261人次,住院病人566人次,业务收入达5452268元。

  二、完善康复治疗设备,不断优化硬件资源;

  按照__市建立和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__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将建设成为能综合应用康复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的临床诊疗科室。康复科在原有的康复诊室、康复评定室、运动治疗室、中药熏洗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牵引理疗室、手法治疗室、冷热治疗室、针灸治疗室、中医特色诊室等设备的基础上,引进了骨质疏松治疗仪、低频治疗仪、SET悬吊工作台等,并采用国际通用的康复评定量表,形成了系统的"康复诊疗规范,建立健全了质控体系,完善了科室的康复诊疗手段。

  三、继续坚持业务知识的学习,继续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团队。

  发挥云南省重点专科的优势,成立了“中西医结合骨伤康复研究室”。设置了物理康复技术、老年康复技术、儿童康复技术、工伤康复技术、中医康复技术指导中心等,以对应慢性病,老年化和亚健康人群对康复的需求,并通过全科人才培养计划定期派送人员外出学习,不断增加康复医学专业人才,提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康复医师、治疗师及护士的职业技能水平。多次派医生和治疗师到参加全国康复学术交流。,科室共接收云南中医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实习生、各个区县级医院进修生100余名;并将在11月举办国家级继教项目“中西医结合骨伤康复高级研修班”,同时科室还承办医管局会议“__市康复医疗服务研讨班”。

  四、做好科研工作,提高康复医学专业的服务能力

  按照__市建立和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各试点医院中的三级医院要加强康复医学的课题研究,发展新的医疗技术。科室通过相应的政策,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到学术科研工作中来。我科在认真完成去年课题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共完成论文8篇;此外,康复科作为国家“十四五”科技攻关课题“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临床规范和评价研究”的分中心,目前已参与完成病例8例。

  此外,科室积极申报“__市康复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围绕质控中心的准备工作,制定并完善了《__市中医医院康复医疗质控工作方案》、《__市中医医院康复治疗训练记录规范、诊断标准及流程》、《__市中医医院康复治疗工作评价流程》、《__市中医医院康复诊疗活动评价标准》、《__市中医医院康复医疗质控小组分工及职责》等。

  五、逐步建立通畅的医院内部协调机制,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医学的兴起是医学发展较高层次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为满足新形势下医院建设发展需要,__市中医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康复发展,在政策、经济均给于很多支持。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加强与医院兄弟科室的交流合作,逐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康复患者转诊、流动机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__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深入研究,加强交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强化督导,不断总结,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但是,根据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应达到的《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康复科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康复设备相对简陋,治疗场地有限,限制了康复科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医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康复科业务范围的拓展,目前运动疗法等大部分康复治疗手段仍为自费项目;因为医保对于住院时间的规定,康复病人,尤其是神经康复的病人普遍存在治疗时间不足的问题。我们很希望依托政策的支持及我们的努力,尽快完成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

  2023年康复科年终院感总结范文(通用5篇)3康复科为医院新成立的科室,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完善,从松散到严谨,仅用半年时间便走上正轨,创造了骄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康复科做治疗的不仅有住院病人还有门诊就医病人,虽然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可是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团结一心的配合工作,康复科这半年来的病人满意率持续在97%以上,受到病人的表扬与肯定。现将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工作业绩基本情况:

  平均每月住院人次45人

  平均每月门诊人次80人

  平均每天输液人次20人

  平均每天肌注人次5人

  二、以病人为中心,争创一流优质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时刻牢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三、规范整体护理,争创一流管理

  为了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我们坚持做到周周有计划、月月有小结。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无差错事故发生。严格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的落实、管理和监测。

  四、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强化护理法制意识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如何在护理服务中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护理人员法制意识,已成为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加强监督管理,保障护理安全

  定期督促检查医疗安全,重点加了强节前安全检查,增强医务人员防范意识,杜绝事故隐患。

  六、加强了质量管理监控力度

  按照省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及时修订完善了各种护理文件质量标准及考核项目,检查考核中均严格按照标准打分。

  七、提升服务质量,塑造医院形象

  护理人员是与病人接触最多、最早、最密切的工作者,护理人员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影响医院形象。

  1、护理组首先从业务素质抓起,培养护理人员有一套过硬的业务技术,使病员放心,促医院振兴。

  2、规范护理人员着装、要求文明用语,接听电话规范,让护理人员以端庄、和蔼、亲切、大方的形象和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中,用文明礼貌的语言热情接待病人,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

  3、继续加强主动服务意识,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让护理人员改变思想,提高认识,及时满足病人的要求,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注重护患沟通,从单纯的责任制护理转换到了以人性化护理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八、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充分量化护理工作

  1、为优化各班职责,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2、在实行量化考核中,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新方案,增强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勇于奉献,热爱集体的精神。

  一年中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护理管理者的业务及管理水平需再提高,其管理创新意识欠佳。

  2、护理人员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未充分调动起来,经常是被动地去做。

  3、科研工作是护理管理的薄弱项目。

  4、护理人员整体工作能力还有待提升。

  5、流程及问题管理工作不到位。,护理工作将借医院评审“二乙”之风,向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立足大局,扎实工作,务实创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理管理能力,提高护理劳动效率,提高护理工作的落实力,将护理工作做好、做细、做实,努力实现护理工作在新一年中有新突破、新跨越、新提升、新效果,为骨科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为等级医院的评审达标做到理想的成绩。

  在未来的工作中,康复科全体员工依然会将“标准”的内容作为自身工作的准则,让标准成为习惯,而不是让习惯成为标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3年康复科年终院感总结范文(通用5篇)4是我科实现“三年”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我科工作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年的入院人数、出院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3.1%和1.96%,病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收280709元,增长3.1%;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增长。现在把一年来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点专科的品牌就是医院的品牌,没有重点专科的医院,不可能有品牌

  我院坚持中医办院方向,凸显中医药特色,重视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打造出中医特色专科品牌康复专科,带动了医院全面快速发展,使处于困境中的韶关市中医院初步步入了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中医医院首先要突出中医专科的特色和优势,尤其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特色是中医医院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中医医院的专科建设应围绕“四专”(专科、专病、专家、专药)进行,突出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以及回归自然的疗法,坚持“人有我专、人专我优”,并不断充

  实其内涵,逐步与现代科技和方法论接轨。中医医院医疗技术尤其是特色专科建设发展定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并不断超越。我科形成以中医特色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痛症康复和中风病康复两条主线,病房以解决病情较重的各种颈肩腰腿痛和中风病康复为主,通过中医理法方药辨证使用中药,提升中药饮片使用率,并大力推广使用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理疗、中医传统康复手段等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来丰富专科治疗手段。坚持中医特色,不断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和中医“固本强基”工程,完善的综合服务功能,做到“诊断要明,治疗与服务要有中医特色,中西医结合要有优势”,实现“疗程更短,疗效更高,痛苦更少,费用更低”的目标。重点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肩周炎的保守治疗,中风病康复治疗和中医药研究方面,现代医学能紧跟国内先进水平。

  二、加强专科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壮大人才队伍

  专科吸取现代医学的长处,引进现代康复理念,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中风病患者提供从急救到康复一条龙服务完整的医疗体系。专科坚持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和辨证施治原则,如对于中风急性期强调活血化瘀、痰瘀同治、通腑醒神,恢复期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研究和制定了中风病治疗规范,对急性中风病人,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配合西药对症治疗,根据病情采用口服、鼻饲、灌肠、静滴、静注等多途径用药方法,使治疗方案得以顺利实施,显著提高了急性中风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各种并发症也明显减少。对中风恢复期病人及时给予针灸、按摩推拿、理疗及指导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增加了大批康复器材,初步引进了两个康复治疗师、4个推拿治疗师和2个针灸硕士。

  三、专科科研取得成效

  我科围绕主攻病种,从下面三个方面展开发展建设:在临床方面,形成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中风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肩周炎等主攻疾病的诊疗常规及临床路径,将其诊断和治疗通过“中医为主、中缺西补、中西医结合”而实现规范化,进行单病种质量管理,对临床常见的颈、肩、腰、腿痛疾病及中风病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使用中药外洗、针灸、推拿等传统的康复和现代康复治疗手段,减轻患者痛苦,提高老年病、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强调个性化的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功能的评定和结果的分析,有目的地设计治疗方案。重点研究中医特色的手法治疗、针灸治疗与中医药辨证施治,将特色疗法总结形成套路,将有验效的中药方药形成制剂,引进新技术、购进新设备,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胶原酶溶解术并成功进行改良突出微创手术的特色;在科研方面,围绕主攻方向申请相关课题,开展以现代先进方法技术研究中医传统治疗手段的科研,以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的临床研究为重点。在“三维椎体平衡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取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药熨散治疗风寒湿痹临床观察”也取得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的情况下,继续深入研究并拓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手段,争取使我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手段系列化。在研课题为“手法松解治疗凝结期肩周炎”“针灸减肥临床观察”及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建设,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稳步推进,硕果累累,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肩周炎的治疗及中医药研究进行总结和优化,对治疗存在的难点进行分析和学习。

  四、关键指标的实现情况

  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肩周炎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进行总结和优化,确立了中医特色和优势指南,实施结果及效益评估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科学性和说服力。

  五、教学建设

  (1)外出参加会议为提高专科人员的能力,并引进本行业先进的知识、理念、诊疗手段,专科多次派人外出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专科在行业的学术地位。科室副主任植昌嘉先后到天津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进修。

  (2)我科人员利用多次外请专家做诊时间,讲课时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利用病历讨论,主任查房积累临床经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在人才建设方面,既要对专科人员进行合理的定向培养,尤其注重对手法与微创两个方向的人才培养,也要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人才队伍不断加强。

  (3)举办学术讲座及学习班专科在院内举办学术讲座,每年3~4次,内容主要围绕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中风病和肩周炎等专科疾病的诊疗进行,深受院内同行欢迎。

  六、医疗情况

  门诊量在全市中医医院相同科室中较高,并逐年增,;在韶关地区较有声誉,具有良好社会效益,是本院的一面旗帜。专科目前收治病种以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退变性疾病、中风病、肩周炎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主,专科病人率达100%;专科影响力日益增大,域外患者比例逐年加大,目前在韶关市有较好声誉,有良好社会效益。市区以外病人达25%,本市以外病人达10%;专科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退变性疾病、中风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肩周炎疗效水平有显著提高,严格按照临床路径执行,提高患者满意度,缩减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治愈率达57.7%,好转率41.5%;制定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病、肩周炎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并突出中医特色治疗;本科室门诊及住院均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中风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肩周炎采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式,中药治疗率达99.6%,领先于省内中医医院相同单病种的中医药治疗率;专科突出中医药诊疗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医特色措施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并取得明显成效;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合理检查、用药,优化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全面应用。专科有一支素质良好、技术过硬、人员配备合理的护理队伍,对专科疾病开展了整体护理,并逐步形成了明显的专科特色,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溶解术后病人护理、中风病人护理等,护理人员有多篇论文出现,护理学术规模形

  成,体现了极强的专科特色与中医特色。开展整体护理,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护理常规;专科逐步完善随访制度,电话随访。

  七、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专科针对中风病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及致残率高等特点。在中风病的二级预防及中风康复方面下功夫,将中风病的二级预防及中风病若干后遗症(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及中风后抑郁)的康复治疗作为科研的主攻方向,开拓思路,大胆创新,进行高效的临床研究及实验室研究,更好地指导了临床治疗,使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不断得到了提高。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加快重点专科建设步伐,抓好中医特色疗法,拓展项目与种类,认真开展针刀治疗及微创治疗,打造粤北疼痛治疗中心,同时计划开设中风康复治疗,充分利用中医药特色,针灸和推拿优势,根据软瘫期、痉挛期、后遗症期等不同时期选择适宜的方法,采用预防性康复的方法+神经生理学方法+功能重组的方法+临床医疗的方法(药物,注射等)+传统中医方法的综合康复模式,结合物理治疗(各种促进技术),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矫形支具,理疗,传统康复治疗,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中风病临床治愈率,降低了中风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中风病总体临床疗效达到广东省同级医院先进水平,为我科发展开创新空间。科研工作一定要紧密围绕临床展开,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临床、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高整个行业的疾病防治水平。因此专科开展手法、中药外敷等多项课题研究,明确其作用机理,并指导临床治疗,促进特色疗法的推广应用。

  总之,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成绩是主流,我们回继续发扬好的做法,学习不足之处,我们有信心我们做的会更好。

  2023年康复科年终院感总结范文(通用5篇)5自2月份以来,康复科全体职工在院党总支号召动员下广泛积极开展工作作风建设活动,以继续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为主线、进一步创建“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机构”为目标,为不断更快更好地提升康复科自身的诊疗水平、服务水平,积极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全面动员、开展全科大讨论,拉开工作作风整改的序幕

  2月15日上午11时至12时,康复科全体职工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切实把握了工作作风建设的主旨和内涵。并且,在共同学习了医院第02号文件之后全体工作人员展开了自由大讨论。同志们就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切实有效进一步提高就医患者的满意度;如何做好新时期、大竞争环境下的医疗服务工作;如何就科室的具体情况更好地开源节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等几个方面老员工介绍经验、新员工谈论感受,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大讨论,气氛和谐热烈。通过大家的讨论,从中也认识到了科室诸多日常工作中的缺陷与不足,同时大家还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将会正视问题、改正问题,有决心把发现的不足一一弥补和完善好,进一步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加认真、扎实。

  二,摆正心态、积极工作主动服务、提高群众满意度

  身处我区如今大竞争的医疗环境当中,在困难面前医护人员当中有两种心态,一种是:提若干客观理由、却不愿动手去解决很小的问题,怨天尤人、坐视病员减少而不知所措;一种是:懂得“僧多粥少、更需加倍发奋念经”和“自力更生”的道理,积极主动、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知难而上。

  针对这种现象,康复科职工结合医院形势认真分析了本科的具体特点,提出坚决摒弃第一种心态,采取第二种心态,积极主动,从工作的细微处做起,和患者换位思考,更好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比如:门诊理疗室的面积相对较大、室温单靠暖气片难以保持、患者嫌冷不大情愿前来做治疗,有关工作人员积极向上级领导汇报申请、在院领导的帮助下增设了空调,保证了为患者提供理疗服务的“温度”;前来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常常会使用到电针仪,这样一来针灸室内电线较多,容易绊倒患者还有火灾隐患,针对这种现象,医生们请来了电工师傅,在墙上多装了几个电插座就解决了问题,既经济实用,又安全美观,获得了患者们的声声赞许。

  这些,对于大医生们救死扶伤来说,虽然都是些小事情,但我们些许的改进就能为患者赢得了方便,就是我们全院职工践行“精心医疗、贴心服务”的一种诠释,何乐而不为呢。

  三,抵制消极、去除散漫强调纪律、加强锻造职业素养

  针对院内发现的个别工作人员不能按时开诊、工作时着装不整洁规范、迟到、早退等不良现象进行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尤其是提醒和强调科内年轻医务工作者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习惯,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中高要求;遵守纪律、不轻易浪费时间,虚心向上级医师求教、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争取尽快提高自己的执业水平;任劳任怨,踏实勤奋、爱岗敬业、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日益锻造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比如:就年轻医生不能很好地执行院感“手卫生消毒”有关规定的问题,特意请来了院感科的领导为我们仔细讲解手卫生消毒的各个步骤,强调其重要性,同时在院感科的支持下为每位医生、康复师配备了便于携带的小规格装手消。通过培训让大家懂得了:严格要求自己、高水准执业的第一步要从手卫生消毒做起。

  四,提倡节约、规范收费高效诊疗、重夺经济增长点

  紧跟医院改革步伐,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推动全院大发展,康复科提出向兄弟科室学习经验、开源节流:卫生材料无论大小,都本着节省的观念来使用;科内水电,无论当班与否,都要随手关掉;为患者准备的用品,大到仪器设备、小到纸张、纸杯,医务人员都不要轻易使用。同时,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收费,患者没有做的治疗保证不乱收费,做过的治疗项目也一定不能漏费。随着春节过后天气转暖,门诊量有所回升,我们要抓住机遇重点发展优势服务项目的同时增设力所能及的服务项目,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从社区搬回的中药熏蒸仪还没有最大限度地被使用于临床,科室有关人员积极联系了厂家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

  前来指导仪器的使用方法和保养知识,现已调试完毕,相信她能够在不久的将来为医院的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马上就到3月了,窗外的柳树已抽出新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院党总支的带领下,全院职工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终将会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更好地朝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人民满意医院”大踏步迈进。

推荐访问:康复科十四五规划 规划 康复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