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发改规划】中共龙湖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发布时间:2023-05-30 18:44:01 来源:网友投稿

中共龙湖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十三五”时期,是龙湖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五年规划,对于龙湖区深入贯彻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中共龙湖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中共龙湖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中共龙湖区委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龙湖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五年规划,对于龙湖区深入贯彻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精神,为汕头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和粤东中心城市目标作出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共龙湖区委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与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制定龙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一、龙湖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基础和挑战机遇

(一)“十二五”时期是龙湖加快振兴发展、迈出转型发展新步伐、经济社会发展踏上新台阶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主动适应新常态,有效应对挑战,狠抓“三大抓手”,经济质量显著增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民生福祉切实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效,为“十三五”时期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十二五”时期,发展“排头兵”地位进一步巩固。龙湖区2012年人均GDP率先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12012年连续两年在汕头市科学发展观考核中排名第一,20132014年连续两年在汕头市加快振兴发展考核中排名第一。“十二五”期间全区GDP年均增长10.4%,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同期增速;人均GDP达到5万元,年均增长8.8%。重大平台布局优化,完成粤东物流新城、东海岸新城、汕揭高速、厦深高铁联络线、新溪污水处理厂等省、市重点项目征地6000多亩,各大项目均实现“和谐征地”和“无障碍”施工。率先在全市步入“省教育强区”行列,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成为粤东西北地区唯一创建全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省级创建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示范点、实施《广东省信访条例》试点、运用法治方式解决信访突出问题试点等试点改革工作扎实推进,获省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示范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大产业比例由“十一五”末期2.47: 58.14:39.39调整为2.3341.8655.81,商贸、金融服务业支撑带动作用逐步凸显。连年来,全区税收收入占全市近三成,限上批零销售额占全市一半,经济质量效益取得长足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建设国家光机电和输配电两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相继引进苏宁、凯撒、潮宏基等一批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培育市级总部企业16家,扶持企业上市10家。城区扩容提质、核心载体功能得到强化。编制出台新津河“一河两岸”、龙东产业园、妈屿旅游岛等若干重大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推进。引进华润万象城和百脑汇等大型商贸项目,星湖商业城、长平新一城、苏宁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建成营业,龙湖区作为粤东CBD雏形初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汕揭高速外砂段、泰山路出口建成开通,厦深高铁联络线提前完成全线拆迁交地任务。园区扩能增效明显。珠津工业区南扩顺利推进,龙湖工业园区在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名列第二。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4.51亿元实施民生项目。学前幼儿补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均高于全市。率先在全市启动优待老年人办法、扶贫助学等普惠型民生项目,“长者呼援服务”被评为省基层治理创新优秀项目,龙湖区被确定为省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单位。环卫作业市场化积极推进,顺利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考核。

(二)“十三五”时期龙湖区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以改革创新促增长的新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省加快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谋划建设中以科技创新合作区“两个平台”,打造交通航运、科教创新、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四个中心”,这些都将为龙湖实现新一轮加快发展带来有利条件和崭新动力。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龙湖区发展仍面临不少瓶颈制约和突出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任务艰巨,外向型经济承受着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工业经济后劲增长乏力,土地、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紧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任务繁重。社会民生事业欠帐较多,干部队伍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执行力仍存在一些问题,推进“三大抓手”、守住“两条底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战略定力,树立发展信心,抢抓发展机遇,敢于担当,攻坚克难,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挑战,有效化解矛盾,推动龙湖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龙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十三五”时期龙湖区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扭住“三大抓手”,主动服务汕头市“两个平台、四个中心”建设,打造粤东核心城区,推进新型城市化,全面建成发展质量好、共享水平高的小康社会,为汕头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和粤东中心城市作出应有贡献。

(二)“十三五”时期龙湖区发展的总体要求

——坚持创新发展,着眼提质增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贯穿到一切工作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投资方式,保持投资增长速度,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创新供给、激活需求。通过创新争创特区发展优势,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四化同步。促进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增强发展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软实力,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不断提升发展整体性。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龙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发展循环经济,高标准打造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的宜居宜业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幸福龙湖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坚持开放发展,注重多方合作。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海湾新区建设和中以合作创新产业园落户汕头为契机,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规则,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全面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汕潮揭一体化建设,推动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坚持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让全区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依法治区,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和依法治区相统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法治龙湖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党委领导,加强政治保证。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三)“十三五”时期龙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龙湖区“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9%左右,确保到2018年全区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民生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力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完成扶贫开发任务,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平安龙湖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和谐。

——基本建成吸纳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粤东核心城区。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市“两个平台、四个中心”城市格局,建设商贸物流中心、交通运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以建设城市中心商贸经济圈、粤东物流产城经济圈、高铁交通枢纽经济圈,龙东新兴产业园等为主要载体。建设绿色新津河、外砂河沿河生态发展带,发展妈屿岛休闲旅游经济。

——基本形成有效激发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

——基本建立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力争到“十三五”末,三大产业结构更为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

——基本形成绿色低碳的发展格局。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下达目标内。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1.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的天数控制在98%以上。低碳发展和低碳生活理念不断巩固,节能减排降耗长效机制建立完善。

三、坚持创新发展,打造粤东核心城区

创新是特区发展的灵魂,龙湖作为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必须坚持把创新摆在全区发展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紧紧围绕全市打造区域交通航运、科教创新、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四个中心”发展战略,通过培育发展新动力、构建产业新体系、优化发展新体制,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弘扬特区新精神、争创发展新优势、打开发展新局面。

(一)建设商贸物流中心

建设城市中心商贸经济圈。充分发挥龙湖作为粤东核心商圈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华润万象城建设为龙头,以苏宁广场、百脑汇生活广场、华银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商业项目为支撑,以汕头国际会展中心、喜来登酒店等为配套,打造最具活力、最具魅力、各类要素富集的城市中心商贸经济圈。整合周边商业资源,加快培育现代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聚集发展高端写字楼群、时尚都市住宅、创业中心、金融大厦等多种新业态商业,强化中心城区的吸纳、承载、服务、辐射、带动功能,建设粤东现代化核心商区升级版。建立以万象城为核心,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为骨干,中型连锁超市为主体,连锁便利店和专卖店为网络,专业市场和商业特色街为补充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布局合理的发达商贸服务体系,推动消费总量提升、结构升级。

建设粤东物流产城经济圈。以城市物流为纽带,依托汕头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建设,以五矿粤东物流新城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推动金融机构和专业协会进驻服务,建设物流总部中心和商贸发展平台,吸引赣、闽南和粤东地区的物流资源向龙湖集聚,打造以粤东物流新城为中心的产城经济圈。依托产业基础和干线建设,带动壮大汽车交易市场、家用电器交易市场、电脑交易市场、装饰材料城、农副产品市场等一批具有集聚优势和辐射能力的专业市场。

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壮大。发挥汕头“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优势,积极参与建设中国电子商务示范50强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加快电子商务领域的培育与发展。结合全市争创国家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注重发展跨境电商、展示贸易、融资租赁等新业态,加快建设跨境电商进口商品直销体验中心、海外采购中心等新型卖场,推进跨境电商平台、垂直电商平台等新型电子商务载体,以潮人圈、东南亚为突破口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做强做大。

(二)建设交通运输中心

建设高铁交通枢纽经济圈。紧紧抓住2017年高铁入城和城市轻轨建设的契机,依托汕头北区交通运输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汕头火车站集聚辐射效应,加快周边土地的综合运营开发,加强周边地区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按照中央站标准配套酒店宾馆、会议中心、商务楼、餐饮以及相关休闲娱乐业态,打造集交通、商业、办公、娱乐和旅游集散等功能为一体的高铁交通枢纽经济圈。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打造快速化、智能型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建设思路,积极融入、推动粤东城际轨道、市域轨道、中心城区南北两个大型综合运输枢纽场站建设工作,推动一批交通场站建设,方便群众快捷出行。加快汕头火车站升级改造,打造集高铁站、长途汽车站、城市候机楼、地下商务走廊、市内公交枢纽、出租汽车服务区、公共停车场等客运换乘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实现无缝对接和零换乘。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力推动厦深高铁联络线、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建设,推动泰山立交、泰山路北延和跨梅溪河大桥建设,推进韶山路延伸、黄河路东延、龙江路延伸、新津河南岸沿河道路等一批道路建设,开展辖区内街小巷道路升级改造,支持解决一批农村道路建设,加速构建便捷的交通网。

(三)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主动对接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把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牛鼻子”,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群化。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提升技术、产品、装备、管理水平,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推进“机器换人”,注重培育一批中小微企业进入“四上”企业笼子。大力扶持建设企业研究机构,组建一批企业研究开发院、企业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和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

建设龙东新兴产业园。以实施新东区规划为契机,加快规划建设龙东新兴产业园,优先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输配电、半导体照明(LED)、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市场化运作手段,采取土地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三资融合”模式分期分步推进园区开发建设,打造龙湖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加快老龙湖工业园区改造升级,加快部分专业园区和特色“园中园”的规划、融资、投资、建设、管理运作,提高园区经济集聚度。

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擦亮国家级光机电、输配电产业基地牌子,大力扶持先进装备制造、机器人制造、“互联网+”、珠宝制造、绿色低碳循环等高端产业发展。发展壮大传统优势产业,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化工塑料、轻工装备、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型经济,大力扶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协作的合作竞争型产业组织结构,发挥产业升级引领示范作用。扶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发展,抓好孵化器和创客空间建设,加强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专业镇(街)建设,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四)建设金融服务中心

积极参与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金融政策创新和海湾新区金融服务区建设,争取金融业务创新在龙湖试点,加快金融业改革。积极“引金入龙湖”,重点引进各类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产业,鼓励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和技术创新。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跨境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创业金融和绿色金融等新业态。培育金融市场主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专业性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支持海湾新区金融商务区建设。大力培育后备上市企业,加大对上市企业的扶持和奖励力度,做大做强“龙湖板块”。

(五)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价格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强化政策投入保障,探索公共财政支持创新发展的新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更好发挥政府推动创新的作用。依托全市1+10”人才政策,大规模培养和吸引人才,打造吸引人才创业创新的先行区、示范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积极创新财政资金筹集和管理方式,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推广PPP模式保障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完善财政收支预算管理,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管理绩效。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行分类改革、监管、定责、考核。

四、坚持协调发展,构筑平衡发展新格局

围绕增强发展协调性、均衡性,坚持补齐短板,厚植优势,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优化城乡发展结构,优化两个文明建设格局,加快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共进、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一)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两个平台”、“四个中心”战略部署,坚持“优二进三”,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加快中心城区提质升位。大力实施“东拓、北联、西接、南优”战略,东拓是结合配合推进东海岸新城和华侨创新产业园建设,加快新东区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拓展新发展空间;北联是主动联接潮安,依托粤东物流总部新城打造物流总部中心和商贸发展集聚区,吸引粤东地区总部资源集聚,提升带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西接是主动跟踪对接中以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借助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汕头大学等高校的智力优势,以龙湖光机电和输配电两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深化政行企校合作,加强人才交流引进,“借脑引智”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南优是着力打造十一街区粤东核心商贸区、珠港新城企业总部集聚区和东海岸新城两大城市主中心,以布局调整、产业对接、路网连通、配套完善积极融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富有活力、彰显魅力的城市核心区。

(二)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新型城市社区,结合推进老城区“三旧改造”,进一步优化纯城片区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用地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进一步完善城乡结合片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理顺农村土地产权关系,规范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标准化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向农村片区倾斜,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动农村教育水平达到或接近城市同类学校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援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城乡政策制度、标准待遇相统一,逐步实现同城同区同待遇。加快村居规划步伐,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规划全区供水、供电、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网建设,分步完成农村自来水网改造,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健全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村居”建设,继续实施绿满家园、千村环境大整治,完善农村片区环卫设施配套,全面推行城乡生活垃圾统一清运。

(三)加快两镇城市化进程。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按照“规划超前、定位精准、建设细致、特色明显”的思路,着力加快外砂、新溪两镇城市化进程,拓展发展腹地和空间,增强全区发展后劲。突出地方特色,科学构筑发展框架,高起点编制好两镇总体规划。科学定位两镇区域功能和发展方向,以分担城市功能、承接产业、人口转移和集聚产业发展为重点,推进一批产业新城、新商务集聚区建设,提升产业水平和宜居程度。积极跟踪对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修编,加快龙东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根据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突出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探索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作为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坚持价值观自信,塑造全社会的新风貌。积极培养龙湖人文精神,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创建文明城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和文明单位活动力度,不断提升文明程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相适应、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受益面。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打造龙湖特色文化系列品牌,努力创作一批具有龙湖特色、时代特征鲜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加快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文化会展等以创意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服务业,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引导扩大文化消费。依法规范文化市场经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

五、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生态新家园

强化生态环保才能实现龙湖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能源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

(一)加大生态环保力度。积极推进“森林进城”、“绿道绕城”,深入开展新一轮绿化大行动,积极推进公共基础设施绿色化改造。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确保大气、水、土壤环境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加强河流环境保护,坚决淘汰高排放、高污染企业,严格控制电镀、印染、造纸和化工等重污染行业工业项目,加快流域内重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建设。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百河千沟万渠大整治”,推进黄厝围沟、龙湖沟污染综合整治,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快推进污染整治进展,确保“一年有进展,三年除黑臭”。加快推进新溪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烟控管理,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垃圾压缩站配套建设。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和网格化管理,全面提升保洁和管理水平。加强环境噪声管理,提高区域声环境质量。

(二)建设新津河、外砂河沿河生态发展带。新津河、外砂河两河三岸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东区持续发展的前提。必须充分认识新津河作为龙湖母亲河的重要地位,做好新津水厂取水口水源一级保护区环境保护,确保水质保护目标II类。加快新津河两岸规划建设。加强外砂河环境保护工作。加强保护二河沿岸树林、植被,完善植物群落结构,增强生态稳定性,加强对绿色沙洲珍贵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加大对沿岸乱搭乱建、倾倒垃圾整治,保持沿岸景观的开放性。适当利用堤外滩涂果园、苗圃基地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融互动发展。适度建设沿岸休闲公园、体育设施,创造一定的河流景观体验空间。沿河交通融入城市绿道体系,形成观赏性绿道线路。

(三)发展妈屿岛休闲旅游经济。以绿色发展、文化保护为前提,利用妈屿岛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渔村风貌、悠久的妈祖文化以及在全市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海湾新区、优化发展中心城区“一湾两岸”中显现的海洋地理优势,发展文化旅游、度假旅游、养老服务、健康产业、游艇产业,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粤东旅游品牌,发挥其休闲旅游经济效益及辐射效应。

(四)大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资源环境市情区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城乡土地生态利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完善闲置土地处置、低效用地收购补偿等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加快城乡闲置低效用地的分类处置和收储盘活。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积极融入市节水型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在水处理、节水农业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提高水体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五)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推进节能降耗,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确保完成节能减排指标。探索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积极探索、对接省市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对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进行循环化改造。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强绿色低碳产品的推广与应用,将绿色低碳产品列入政府优先采购目录。

六、坚持开放发展,争创侨乡兴业新优势

龙湖区发展优势之一在于较早开放,要继续弘扬经济特区的开放精神,同时认识到“经济特区因侨而设”,紧紧抓住我市正在大力建设的华侨经济试验区和海湾新区带来的机遇,紧紧抓住汕头从内海湾向外海湾的大城市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扩大对外开放,做好引侨工作,构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引导外贸企业更新设备、引进技术、研发创新、延伸产业链和创立外销品牌,扶持一批有规模、有优势的加工贸易企业从贴牌生产、委托设计向自主研发、自有品牌转型。优化进出口结构,推进对外贸易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转变,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重要物资等进口。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一带一路”等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巩固和发展传统市场,大力拓展新兴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二)构建开放型营商环境。优化引资和投资结构,使引资领域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转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重,发挥利用外资对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一批外向度很高的企业、潮汕商会、社团遍布世界各地,尤其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国家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渠道和优势,以侨引资引技引智,推进投资便利化。开展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中外合作试点,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高端资源集聚龙湖。主动向国际通行商务运作标准和规则靠拢,构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鼓励优势企业总部留在龙湖,走出去发展,到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推进企业向集团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获取境外营销渠道和资源开发权。

(三)加强区域合作。弘扬特区精神,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深度融合“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充分挖掘潮汕华侨在东南亚的影响力,紧紧依托市加强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合作、将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打造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前沿的战略部署,加强与华侨经济试验合作区和海湾新区各方面建设的对接和合作。积极参与汕潮揭一体化建设,推进与汕潮揭各地区在文化旅游业上的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周边区县在产业、市场、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降低交流成本。加强与港澳台合作,充分利用港澳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会展等资源,鼓励港澳台高端服务业来龙湖开设分支机构。

七、坚持共享发展,建立首善之区新体系

围绕建设幸福龙湖的目标,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着力增进民众福祉,保障基本民生,解决重点需求,完善运行机制。立足潮汕首善之区的定位,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提升帮扶实效,注重公平公正,扩大共享覆盖面,构建普惠型民生保障体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将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投入,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方向,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去行政化,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的能力。大力发展福利慈善事业,充分调动海内外乡亲和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落实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政策措施。

(二)提升就业和收入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努力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加强创业扶持服务,建设若干创业孵化、培训基地,努力打造省级创业型城区。建立健全城乡就业援助制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建设。加强劳资纠纷预警和调处,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指导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三)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完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实行扶贫工作责任制,健全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参与扶贫。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提高扶贫实效。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扩面征缴工作,努力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健全以“一保五助”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确保低保标准和补差水平以及五保供养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全面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级福利院、居家养老示范中心建设。全面延伸长者呼援惠民工程服务范围,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老年人社会化服务有关措施。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认真做好重点优抚对象抚恤优待和符合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的安置工作。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做好妇女儿童和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推进一批相应的保障、关爱示范性工程。深入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工作。

(五)加强教育事业建设。坚持立德树人、依法治教,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巩固教育“创强”、“创均”成果,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建设粤东教育新高地。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教育资源,加快一批中小学校建设,优化学校布局。实施初中学校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突出教育品牌特色,推进区级示范性幼儿园和街道(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支持粤东名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工作,高标准打造龙湖职教品牌。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加快建立终身教育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老年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

(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立结构合理、覆盖城乡、发展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大型医疗机构的筹建速度,推进龙湖医院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瑞医院、汕头口腔医院、珠池医院、东方医院、东海岸新城新津片区医院等各类医院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网底功能,提升医疗机构为老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断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覆盖面。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大力发展社会办医。继续实施、扩大医疗惠民、保健惠民。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全民健康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加强药品监管,保障用药安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绿色、蓝色健康产业。

(七)全面加强平安建设。推进平安龙湖建设,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推进视频监控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点打击涉黑恶、涉毒、涉“两抢一盗”等突出犯罪行为。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互相衔接的“大调解”机制,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畅通信访渠道,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高对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事件的预警防控水平和应急处突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八、坚持从严治党,为“十三五”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要求,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牢固树立重实干、抓落实、求实效的导向,为实现“十三五”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合力、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委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决策规定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巩固提高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效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发展、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加强全区各级党组织建设,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入推行镇街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强化党组织对行业组织、村(社区)老人组等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

(二)严明党纪国法规矩。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把严守政治纪律和规矩排在首位,真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深入推进反腐败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格落实党的各项规定。坚持用结果说话,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标准和奖惩机制,真正以发展实绩论英雄,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干部能上能下办法,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形成良好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三)推进法治龙湖建设。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稳定、推动发展,为龙湖新一轮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面建设阳光服务法治政府,加快行政综合大厅和网上办事分厅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健全科学依法决策机制,探索推进综合执法,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加快建设法治龙湖,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增强全民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四)深化基层民主治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面提高村(居)委会的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社区(村)公共服务站、家庭服务中心等社区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公益慈善、社会事务、社区服务和文化体育等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增强基层自治功能。建立多元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强化驻社区单位的社会责任,鼓励和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形成同抓共治的基层善治新局面。

推荐访问:规划 五年 湖区 【发改规划】中共龙湖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