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6篇)

发布时间:2022-11-23 14:00:03 来源:网友投稿

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6篇)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课程思政融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革,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促进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6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6篇)

篇一: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课程思政融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革,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给大学生提供了心理健康的保障,增加了心理疏导的渠道,尽可能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困惑。同时,在“全员育人”大思政理念下,为了推动心理健康课程由专业课程教学向专业课程教育升华,在此阐述了对课程思政有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引言:在目前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趋势下,社会各界对于高校的发展和教育水平都越发关注。高校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综合素养的地方,高校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培养也更加侧重“育人”。高校是学生即将迈入社会生活的重要阶段,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情商和社会生存能力。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1.

  课程思政含义以及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课程思政”是德育教育的一种综合模式,是一项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性和全面性工作,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培养拥护并努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教育与以往德育教育的不同之处是其能够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递给当

  代大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他们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课程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教学主体方面,两者都强调要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内心真正接受积极正向的观念;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两者都强调培养高素质的全能应用型人才,让大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而且能够在品行、素质、德行等方面都有所成就,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需要的新型人才。除此之外,两者还可以相互成就,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给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一个平台和载体,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在培养学生积极观念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两者互相关联,产生更为高效的教学效果。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思考

  1.

  课程思政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融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教师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将两者有机融合,切勿简单嫁接。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相关,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能够逐渐明确自己的责任,培养担当意识,增强主人翁的意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为了做到这一点,首先,“身正为师”,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通过自己一言一行树立榜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心理健康课与人的现实生活、价值观紧密相联,“知、情、意”三个方面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矿藏”,在课程设计中必须注意有效挖掘并有效利用这些“矿藏”。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心理本质和爱情概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详细阐述,心理健康课堂上可以用更通俗、更生动的方式来诠释这些概念,作为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

  1.

  课程思政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相契合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师必须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获得学生内心上的认同,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多去了解学生,结合大学生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来优化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首先,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多去关怀学生,用真心去对待学生,换取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让学生能够大胆表达想法。其次,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去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断融入新的教学方式,比如问题引导法、专题讨论法等。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意识,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1.

  课程思政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运行载体相适应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教师在运行载体方面也要慎重考虑,这样才能够将课程思政教育最大化的宣传出去,影响更多的学生。在运行载体的选择上,教师要以新媒体为主要形式,新媒体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方面要建设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线上渠道,并且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校园网站上定期发送一些有积极影响的文章、视频、案例等,将优秀的道德品质渗透给学生,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同时学生如果有任何需求都可以在线上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寻求教师的帮助。学生也可以选择匿名的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让学生更有安全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让其在毕业之后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并且对社会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艳玲,史文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黑河学刊,2018(5):144-145.

  [2]李会,魏国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31).

  作者简介:杨喻,女(1973.10),汉族,重庆渝北,硕士研究生,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劳动教育。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篇二: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思政课改实施方案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为全面落实教育大会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改,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自2018年起,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和课程思政授课比赛等系列活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改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坚持创新。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改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改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哲学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

  觉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人文艺术类通识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爱国、民族情怀贯穿浸入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调整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使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3.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知名教授、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系列讲座,宣传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发展、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外承建的项目等方面成果,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老教师传帮带、教材教案编写,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政教育技能培养。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改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2.发挥思政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

  充分利用学校思政教育优质资源,发挥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0个精神示范课堂和2个思政课教学团队的引领辐射作用,鼓励思政课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集体备课、专业系(教研室)工作例会等方面开展联谊活动,发挥在学校课程思政教改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

  (三)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遴选1-2门课程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成员不少于2人。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验收主要标准如下:

  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浸入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

  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提供教改典型案例和体现成效材料。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调整中的典型案例(含视频、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本课程学生反馈与感悟,以及其它可体现成效材料。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干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全面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教学单位负责建设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课程思政授课比赛活动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改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加强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工作联动,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改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政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改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调整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各教学单位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改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提供经费支持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教改稳步推进。通过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鼓励各教学单位设立专项经费,保障课程思政工作推进有力。

  六、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学校实际,为全面落实思政教育一体化,打造学校思政课亮点,特制定了本学校以“以孝为先,爱国、爱家”为切入点的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校课程育人作用,以“以孝为先,爱国、爱家”为切入点,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以孝为先,爱国、爱家”。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构建思政课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1.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改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

  提高全体教师对思政课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2.坚持创新。引导教师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素质拓展课和文化知识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调整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实施方案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知识文化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

  展进步的历史担当。语文、美术、音乐、书法等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情怀贯穿浸入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课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调整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总之各个学科要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2.以学校校园文化为根本,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示范课,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孝义文化”这一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优势,组织开展“以孝为先,爱国、爱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立德树人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

  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教师传帮带、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政教育技能培养。充分运用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改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立德树人”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立德树人”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教学设计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立德树人”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评比中设置“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立德树人”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科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学科思政示范课程不少于2节。

  思政示范课的标准如下: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浸入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各学科的知识教育,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干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学科组为单位全面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学科推出1-2个思政课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各学科提交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思政课授课评比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表

  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书记任组长,副校长、德育主任和教务主任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实施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等相关部门工作联动,以学校的政史教师为骨干,以语文教师为助手,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政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改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调整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思政教育教改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加强校际合作

  本实施方案基于打造本校思政课亮点,并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观摩研讨,互促互进,有效推进学校思政教育一体化。

  学校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指示精神,根据相关文件通知,统筹推进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和各学科的思政教育,不断增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办好满意的教育,建让社会认可、家长放心的特色学校。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我校建立全面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形成“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

  (二)具体目标

  1.坚持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加强理论教育。用思想铸魂育人,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2.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3.继续深化德育教育,加强主题教育活动。根据我校确定的“道德铸魂、规范奠基、文化提升、体艺增色”的育人策略,开发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发挥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作出统部署,突出思政特色,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实施范围

  从20XX年11月起,我校各部门、各处室、各学科按照“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全员覆盖,各部门配合,所有学科参与,逐步推进。

  四、领导机构

  组长:XXX

  副组长:XX

  成员:XXX、XX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一一组织学习、宣传发动阶段(2022年X月一一XX月)。组织学习思政课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出台《思政课程建设工作方案》;启动开展第一次思政课建设专题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一一组织实施、建设阶段(2022年X月一一X月)。政教处、各学科制定实施方案,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建设、专项教研教改项目立项等系列活动,阶段性成果随时整理存档,集中力量开展落实。

  第三阶段一一总结提高、全面推广阶段(2022年X月一一X月)。总结并凝练前期思政教育教改过程中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表彰奖励优秀成果。

  六、实施办法

  (一)统思想,提高认识

  各处室、各学科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思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实际认真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确保长期有效开展。

  (二)保障规定课时

  学校要按照课程方案开足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政课课时,确保每周2-5课时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至少1课时。要将课时严格执行在课表安排中,不得随意挤占德育课时。不得随意占用、挪用或者变相压缩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政课课时,提前结束课程。

  (三)落实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在依据课程标准、使用好教材的同时,要主动适应课改的要求,着眼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四个模块进行授课,探索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同时要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和理论创新成果,将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引进课堂,密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挖掘和整合文本、音像、时政材料所蕴含的教育教学资源,确保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内容鲜活、有吸引力,学生易学、爱学。

  (四)积极实施各学科的思政浸入

  各学科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学校将开展课程思政浸入方面的专题优质课、示范课比赛,进一步强化对各学科思政教育浸入内容的教学评估,使思政教育浸入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

  (五)加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要建立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

  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配齐师资力量,选拔素质高、个人品德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按照“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逐步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六)重点开发实施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校本教材

  学校要以促进学生的思政教育为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校本课程,丰富我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德育校本课程包括爱国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爱校爱家乡教育、安全教育等。学校要认真组织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主要以国旗下的讲话、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专题教育活动等为主。

  (七)重视仪式感教育。

  利用重要的仪式和重大的节庆日等契机,开展爱国、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真正让我们的思政课能够深入学生心里。

  七、组织保障

  (一)加强工作领导

  成立由校长、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教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作为具体责任人,由教务处牵头,协同各部门具体负责落实课程思政教育

  教改的各项具体工作,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改工作。

  (二)落实经费支持

  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培训,对在思政示范课和竞赛课、校本课程开发中、专项课题建设中的典型提供奖励资金。

  (三)提升工作水平

  举办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水平。通过校内示范讲、校外交流,形成带动效应。

  八、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办好讲好思政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要求

  一是传递正能量。坚持用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加强爱国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实现全覆盖。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有效贯通,将学生思政教育体现在各学科教学和

  教育活动中,营造全学科育人、全课程育人、全过程育人环境。三是突出创新性。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完善教育管理机制,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四是注重统筹性。强化学生思政教育,总体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领导

  落实好学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作机制,帮助广大师生充分了解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社情和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学校要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统领导,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组织会议每学期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不少于1次,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学校负责人是学校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落实书记、校长带头抓好思政课,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旗下讲话等要鲜明体现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核心价值观。

  (二)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建立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

篇三: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思政课工作建设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相关文件的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高质量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一、思政课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和学校想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深入推进课堂、进头脑,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三、活动范围

  全体师生。

  四、基本原则

  1、坚持顶层设计

  2、坚持调整创新

  3、坚持分类指导

  五、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以孝为先、爱国、爱家”。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构建思政课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六、活动任务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2、以爱国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七、工作安排

  1、建设思政课示范课程

  学校思政课领导小组每学期开始上一节思政示范课。学期末上一节每人上一节“防疫英雄思政课”。

  2、完善思政课育人评价体系

  3、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

  4、开展思政课授课评比活动

  学校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指示精神,根据相关文件通知,统筹推进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和各学科的思政教育,不断增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办好满意的教育,建让社会认可、家长放心的特色学校。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我校建立全面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形成“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

  (二)具体目标

  1.坚持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加强理论教育。用思想铸魂育人,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2.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3.继续深化德育教育,加强主题教育活动。根据我校确定的“道德铸魂、规范奠基、文化提升、体艺增色”的育人策略,开发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发挥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作出统部署,突出思政特色,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实施范围

  从20XX年11月起,我校各部门、各处室、各学科按照“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

  学格局全员覆盖,各部门配合,所有学科参与,逐步推进。

  四、领导机构

  组长:XXX

  副组长:XX

  成员:XXX、XX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一一组织学习、宣传发动阶段(2022年X月一一XX月)。组织学习思政课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出台《思政课程建设工作方案》;启动开展第一次思政课建设专题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一一组织实施、建设阶段(2022年X月一一X月)。政教处、各学科制定实施方案,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建设、专项教研教改项目立项等系列活动,阶段性成果随时整理存档,集中力量开展落实。

  第三阶段一一总结提高、全面推广阶段(2022年X月一一X月)。总结并凝练前期思政教育教改过程中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表彰奖励优秀成果。

  六、实施办法

  (一)统思想,提高认识

  各处室、各学科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思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

  渠道作用,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实际认真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确保长期有效开展。

  (二)保障规定课时

  学校要按照课程方案开足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政课课时,确保每周2-5课时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至少1课时。要将课时严格执行在课表安排中,不得随意挤占德育课时。不得随意占用、挪用或者变相压缩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政课课时,提前结束课程。

  (三)落实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在依据课程标准、使用好教材的同时,要主动适应课改的要求,着眼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四个模块进行授课,探索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同时要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和理论创新成果,将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引进课堂,密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挖掘和整合文本、音像、时政材料所蕴含的教育教学资源,确保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内容鲜活、有吸引力,学生易学、爱学。

  (四)积极实施各学科的思政浸入

  各学科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学校将开展课程思政浸入方面的专题优质课、示范课比赛,进一步强化对各学科思政教育浸入内容的教学评估,使思政教育浸入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

  (五)加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要建立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配齐师资力量,选拔素质高、个人品德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按照“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逐步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六)重点开发实施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校本教材

  学校要以促进学生的思政教育为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校本课程,丰富我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德育校本课程包括爱国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爱校爱家乡教育、安全教育等。学校要认真组织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主要以国旗下的讲话、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专题教育活动等为主。

  (七)重视仪式感教育。

  利用重要的仪式和重大的节庆日等契机,开展爱国、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真正让我们的思政课能够深入学生心里。

  七、组织保障

  (一)加强工作领导

  成立由校长、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教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作为具体责任人,由教务处牵头,协同各部门具体负责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改的各项具体工作,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改工作。

  (二)落实经费支持

  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培训,对在思政示范课和竞赛课、校本课程开发中、专项课题建设中的典型提供奖励资金。

  (三)提升工作水平

  举办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水平。通过校内示范讲、校外交流,形成带动效应。

  八、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执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我校全体人员全过程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引导思想价值贯穿教育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特别是在课程中表现思政教育,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办学方向,执行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课程和教育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种课程共同培养人格局,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育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领导的有机统,培养社会责任、创新精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健康身心的接棒人。

  二、建设目标。

  (―)深入挖掘学校各课程思政要素,抓住课程教育这一主要阵地,充分发挥各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切实贯彻思政工作教育教育全过程,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目标,形成全员教育、全过程教育、全方位教育人格局,全面加强学校思政工作。

  (二)培养充满思政要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培养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育名人和团队,提取一系列可推进的课程思政教改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三、建设内容。

  (―)推进课程教改,挖掘课程思政要素。

  1.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教育。

  各课程包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要素,发挥思政教育功能,融合价值导向和知识传授,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引导思想价值贯穿课程大纲、教育设计、准备课程、教育评价等教育教育全过程。

  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征,把握发掘的重点。语文课程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实践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两个维护。科学课程应突出培养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增强学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意识。综合实践课程要强调培养追求现实、实践创新、追求精致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坚实、耐心、辛苦、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要强调培养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把爱国、民族感情浸入到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应主动与德育相融合,调整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体育习惯,掌握体育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各课程结合本课程特点,制定融入思想教学的方案,加强教材建设,辅导老师在教案中加入思政内容,切实让思想教学在各科教学中落地生根。

  2.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目标应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要突出学员主体地位、师资主导作用,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关键目标培养。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培养学生能力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注意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内外,在线、在线增加师生交流,在交

  流中言传身教,以教师高尚的师德和优秀的学术感染影响学生。提升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方式,推广案例式、项目式、团队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开展。特别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体系结构性变化,教育方法和手段调整必须为全面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提供服务。

  3.课程评价注重价值引领。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中,重视价值领先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中加强所有课程具有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教育建设、运行和管理环节落实这一理念。

  (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坚定四大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会典范。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领先的观念,以多种方式引导所有教师确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将思想领先和价值观融入课程目标。充分利用教研小组的讨论、老教师的帮助带、教材教案的集体准备、本学科优秀教师的领导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课程思政技能培养。学校应充分利用入社训练、专题训练、专业研讨、集体准备课程等手段,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调整和交流,使许多教师能够利用课程主讲、现

  场回答、在线交流、课程反馈、实践教育等方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融入各课程的教育全过程。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

  成立校长和分管教育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改。加强制度设计和完善,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加强顶层设计,重点研究制定课程思考政策措施。

  (2)加强协同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各部门合作的课程思政教育教改机制,构建各学科体系间课程教师交流与左右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调查和特别研究,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改落实。

  (3)加强工作评估,加强激励引导。

  定期评估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及时宣传表彰,促进整改。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改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评价、评价奖励、选拔训练的重要依据调整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将价值领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纳入学生课程学习评价。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按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及上级相关部门工作安排,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创新,进一步推进我市学校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加强对我市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推动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工作原则

  (一)坚持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教育突出位置。

  (二)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创新理论

  同步推进,全面推动新时代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全过程。

  (三)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四)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

  (五)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二、工作目标

  (一)实现课程目标一体化。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属性,对学校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

  把握新时代特色思想为课程主线,在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重在提升学生的素养,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

  (二)实现课程设置一体化。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重点推进新时代特色思想融入课程,实现整体设计、逐步深化。按照有关规定的思政课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开设要求,开齐开足课程,确保学时学分。聚焦红色系列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累计不少于32课时。

  (三)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

  在各学段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重点强化新时代特色思想进课程进教材,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入,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建设任务

  (一)教学教材体系一体化

  1.加强一体化教材建设。

  统使用统编的思政课必修课教材,规范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教材。用好红色文化教材,建立一体化教材建设监测反馈机制,跟踪研判评估教材使用情况。

  2.建设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

  用好统编思政课教材配套用书和红色文化课程教材教辅用书等教学配套用书。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广泛征集一批优质课例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二)教学形式一体化

  1.线上课程教学一体化。

  完善融媒体思政公开课建设机制,围绕同一教学主题,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同备一堂思政课”,组织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

  2.社会实践一体化。

  围绕同一实践教学主题,用好大学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学生研学实践、青少年学生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学生实践基地,结合不同学段特点研发社会实践学习项目,探索实施大中小学生联合、“大手牵小手”方式等一体化实践教学项目。

  3.“四史”教育一体化。

  在思政课中加强“四史”教育,持续深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有条件的要开设以“四史”为重点的思政课程,要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用好“四史”读本等读物。围绕同一教育主题,一体化设计形式多样、符合各学段学生特点的知识传授和社会实践系列项目。

  (三)教学教研一体化

  1.健全一体化教研机构(组织)建设。

  完善学校思政课教研机构建设,加强教研机构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研员,形成上下联动、通力协作的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格局。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学校领干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分级建立一体化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形成各学段层层递进、有效贯通、螺旋式上升的工作格局。

  2.完善一体化协作机制。

  围绕学段内整体水平提升,持续围绕相邻学段课程纵向衔接,组织思政课教师走进大学课堂教学观摩。围绕跨学段有序衔接,积极参加高校牵头组织的区域性一体化思政课教改创新联合体,开展理论学习、教学研讨、学术研究、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工作。

  3.建立一体化备课机制。

  围绕教材使用,参与省级、区域性集体备课机制和平台建设,发挥各学段优秀教师带领备课示范作用,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结合教学实践,组织思政课教师交流研讨,共同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促进不同学段教师在共同备课学习过程中相互融通、整合资源,提高对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把握能力。

  4.推出一体化优秀教研成果。

  设立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专项,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社会实践等一体化研究,在市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加大对思政课的支持力度。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优秀示范课巡讲、教学观摩等活动,举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坛,及时推广一体化建设优秀成果、分享一体化建设经验。

  5.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

  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学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四)队伍建设一体化

  1.落实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要求。

  专职思政课教师应不少于应配思政课教师总数的50%,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健全专职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完善兼职思政课教师培训上岗制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天的集中脱产培训。

  2.加强一体化后备人才培养。

  在公开招聘教师等工作中,须有一定比例的思政课教师计划。支持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思政教育相关硕士学位。

  3.提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水平。

  围绕各学段内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以学段、年级为基础,围绕统编教材教法、专题教学、实践锻炼教育等方面,一体化规划设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实现各学段都有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目标。

  4.加快一体化专业团队建设。

  开展“同一主题、四个联合”系列活动(联合举办培训研修、联合开展教学研讨、联合组织教学展示、联合实施实践研学),实行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结对共建,重点培养一批引领一体化建设的领军团队,孵化一批一体化建设骨干团队。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研究制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工作有序推进。要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范畴,督导检查相关工作落实情况。把思政课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重点支持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专业发展、宣传表彰、实践研修等。

  (二)加强平台机制建设。

  建立“机构+专家组织”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家组工作例会,研究解决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创新一体化评价激励机制,推选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

  (三)调整教学评价。

  结合各学段学生不同特点,探索学习效果评价办法,进行认知评价,重点考察学生案例分析和判断能力,重点考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指挥棒作用,将思政课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内容,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依据,作为加入少先队、共青团的重要参考。

  (四)加强舆论引导。

  积极协调新闻媒体,加大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做法、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一体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

  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结合学校实际,为全面落实思政教育一体化,打造学校思政课亮点,特制定了本学校以“以孝为先,爱国、爱家”为切入点的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校课程育人作用,以“以孝为先,爱国、爱家”为切入点,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二、总体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以孝为先,爱国、爱家”。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构建思政课育人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促使学校全体教师、各项教学活动与教书育人同向同行,促进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

  三、基本原则

  1.坚持顶层设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改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思政课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

  2.坚持创新。引导教师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调整要为课程思政目标服务,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素质拓展课和文化知识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调整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实施方案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1.增强知识文化教育课程育人功能

  根据不同学科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等自然科学类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语文、美术、音乐、书法等课程要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注重把情怀贯穿浸入到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课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调整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总之各个学科要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

  2.以学校校园文化为根本,开发具有德育元素的特色课程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组织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示范课,使广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结合学校“孝义文化”这一校园文化方面的研究优势,组织开展“以孝为先,爱国、爱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激发学生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历史责任与担当。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思政教育,增强“四个自信”,提高育人意识,切实做到爱学生、有学问、会传授、做榜样。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轻立德树人的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以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为目标,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充分运用学科组讨论、教师传帮带、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思政教育技能培养。充分运用公开课、示范课、集体备课等手段,强化课程思政教改工作,让广大教师能利用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三)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立德树人”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立德树人”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教学设计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立德树人”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评比中设置“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立德树人”观测点。

  (四)工作安排

  1.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每年度各学科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每学科思政示范课程不少于2节。

  思政示范课的标准如下: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评价德育浸入的教学成效,注重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

  2.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学校各学科的知识教育,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严格执行领干听课制度,在听课记录中体现课程思政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

  3.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以学科组为单位全面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着重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4.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课活动

  每年度各学科推出1-2个思政课示范课堂,开展1次以上单位教师参加的示范观摩听课,重点对融入课程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听课后须及时填写听课记录,各学科提交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5.开展思政课授课评比活动

  每年度学校组织课程思政授课评比,对获奖教师给予表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书记任组长,副校长、德育主任和教务主任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实施工作。

  (二)加强协同联动

  加强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等相关部门工作联动,以学校的政史教师为骨干,以语文教师为助手,明确职责,协同合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落到实处。

  (三)强化工作考核

  建立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政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改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调整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思政教育教改成效纳入单位绩效考核评价。

  (四)加强校际合作

  本实施方案基于打造本校思政课亮点,并将采取“走出

  去请进来”的方式方法,观摩研讨,互促互进,有效推进学校思政教育一体化。

篇四: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思政课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好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品质的学校为目标。

  二、课堂教改的推进步骤和具体措施

  (一)推进步骤:

  第一阶段:X月19日至X月3日,宣传发动阶段。组织全校全体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和领悟**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会议上关于教育的讲话精神,研讨、拟定我校思政课改方向和路径。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在组内上教改研讨课,探讨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教改提供第一手材料。

  第二阶段:X月至X月,尝试实践阶段。重点根据方案提出的要求,做好课堂教学重要环节的调控,形成符合课改要求和学校实际的评价标准,进一步促进观念转变,实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实施路径和措施

  1、抓住一个关键,培养“六要”教师队伍。

  (1)清进来走出去,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每学期选派青年教师、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聘请名师、道德模范、学科专家到学校作报告,了解并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2)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工程。组织学校的名师、优质课获得者、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3)开展“走青春路,做育花人”系列活动。即定期开展重大理论政策专题考试、德育优质课评选、“三字一话”达标测试等,让每位教师成为方针政策的宣讲员、德育教育的专家、课堂教学的能手。

  (4)搞好合作办学和片区教研。每学期与其他学校组织管理层、班主任、教师互派学习、跟岗培训、一体化教研等提升教师的管理和教学水平.

  2、坚守一个阵地,深化课改创新。

  (1)人人演说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教师根据24字核心价值观和每个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列出演讲参考目录,学生可以从参考目录中选取任一主题,结合自己的理解书写演讲稿,思政课前五分钟作为学生的演讲时间。每学期结束由教导处组织收集、整理、评比,并装订成册。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能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和运用。

  (2)我跟爷爷学经典。要求学生先通过网络、报刊等形式,然后借助工具书进行解读,由思政课教师收集并打印出来,在全班分享,并让学生写出感悟或者启发,学期末装订成册,进行展评。

  (3)开发《我们的价值观》校本课程。思想政治教研组对24字核心价值观进行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和自己的理解编写《我们的价值观》校本课程,学校聘请专家进行审阅和完善,教导处组织《我们的价值观》教学设计大赛和优秀课例展示。

  (4)开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研究设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如设计“我的班级我的家”、“我与老师交朋友”、“我的青春我做主”、“挫折教育”、“男生女生”、“感恩篇”、“毕业篇”、“生涯规划”等栏目。

  3、突出活动育人,做有风景的思政课。

  (1)开发节日课程。每年三月开展学习雷锋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五月开展感恩教育,十一月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等。

  (2)开展游学活动。加强家校共育,积极组织游学,拓展学生视野。

  (3)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4)开设劳动基地。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4、坚持课题引领,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我校将以此次思政课堂教改为契机,统筹安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推动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在思政教研组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制定了学校的总课题即《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研究》,每个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三、工作要求

  1、提高站位,强化组织领导.

  思政课课堂教改是全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将成立深化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对课改工作负总责。由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负责相关的课改工作。学校成立课改工作办公室,由教导处主任兼任,办公室具体负责课改实施。领导小组要专门研究切实可行的调整路径和措施,制定出每年度具体工作方案,并切实按方案开展好各项活动,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及时总结与宣传.

  2、制定课堂教改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出台课堂教改工作方案,作为指导全校思政课改工作的依据。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制定本人的课改工作计划。计划将作为指导教师课堂教改工作的依据。

  3、加强学习、监督和指导。

  学校把思政课调整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学校特色进行打造和推动。在调整过程中,一定要追求实效性,避免走过场或浪费人力物力的做法。每学期的活动要做好记录,收集建立好档案资料。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管理,做好对他们工作的考勤和考核,严格组织纪律,抓好活动落实。

  4、做好总结和评估。

  每学习期末,学校要对思政课改进行全面的总结,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同时找到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思政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指示精神,根据相关文件通知,统筹推进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和各学科的思政教育,不断增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办好

  满意的教育,建让社会认可、家长放心的特色学校。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我校建立全面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努力形成“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

  (二)具体目标

  1.坚持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加强理论教育。用思想铸魂育人,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2.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育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棒人。

  3.继续深化德育教育,加强主题教育活动。根据我校确定的“道德铸魂、规范奠基、文化提升、体艺增色”的育人策略,开发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德育校本课程,发挥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对校园文化建设作出统部署,突出思政特色,使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

  三、实施范围

  从20XX年11月起,我校各部门、各处室、各学科按照“思政课程一一课程思政一一德育思政一一文化思政”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教学格局全员覆盖,各部门配合,所有学科参与,逐步推进。

  四、领导机构

  组长:XXX

  副组长:XX

  成员:XXX、XX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一一组织学习、宣传发动阶段(2022年X月一一XX月)。组织学习思政课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出台《思政课程建设工作方案》;启动开展第一次思政课建设专题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一一组织实施、建设阶段(2022年X月一一X月)。政教处、各学科制定实施方案,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示范课堂建设、专项教研教改项目立项等系列活动,阶段性成果随时整理存档,集中力量开展落实。

  第三阶段一一总结提高、全面推广阶段(2022年X月一

  一X月)。总结并凝练前期思政教育教改过程中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表彰奖励优秀成果。

  六、实施办法

  (一)统思想,提高认识

  各处室、各学科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思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实际认真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确保长期有效开展。

  (二)保障规定课时

  学校要按照课程方案开足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政课课时,确保每周2-5课时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至少1课时。要将课时严格执行在课表安排中,不得随意挤占德育课时。不得随意占用、挪用或者变相压缩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政课课时,提前结束课程。

  (三)落实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在依据课程标准、使用好教材的同时,要主动适应课改的要求,着眼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计划地对思想政治四个模块进行授课,探索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同时要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和理论创新成果,将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引进课堂,密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挖掘和整合文本、音

  像、时政材料所蕴含的教育教学资源,确保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内容鲜活、有吸引力,学生易学、爱学。

  (四)积极实施各学科的思政浸入

  各学科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学校将开展课程思政浸入方面的专题优质课、示范课比赛,进一步强化对各学科思政教育浸入内容的教学评估,使思政教育浸入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

  (五)加强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强对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培养培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要建立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配齐师资力量,选拔素质高、个人品德好、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按照“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逐步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六)重点开发实施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校本教材

  学校要以促进学生的思政教育为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校本课程,丰富我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德育校本课程包括爱国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爱校爱家乡教育、安全教育等。学校要认真组织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主要以国旗下的讲

  话、道德与法治课、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专题教育活动等为主。

  (七)重视仪式感教育。

  利用重要的仪式和重大的节庆日等契机,开展爱国、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真正让我们的思政课能够深入学生心里。

  七、组织保障

  (一)加强工作领导

  成立由校长、书记为组长的课程思政教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作为具体责任人,由教务处牵头,协同各部门具体负责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改的各项具体工作,建立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改工作。

  (二)落实经费支持

  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培训,对在思政示范课和竞赛课、校本课程开发中、专项课题建设中的典型提供奖励资金。

  (三)提升工作水平

  举办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水平。通过校内示范讲、校外交流,形成带动效应。

  八、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

  按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及上级相关部门工作安排,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理论课改创新,进一步推进我市学校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加强对我市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的分类指导,推动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工作原则

  (一)坚持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教育突出位置。

  (二)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创新理论

  同步推进,全面推动新时代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全过程。

  (三)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四)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

  (五)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二、工作目标

  (一)实现课程目标一体化。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立足于思政课的属性,对学校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以了解学习、理解

  把握新时代特色思想为课程主线,在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棒人。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重在提升学生的素养,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

  (二)实现课程设置一体化。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重点推进新时代特色思想融入课程,实现整体设计、逐步深化。按照有关规定的思政课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开设要求,开齐开足课程,确保学时学分。聚焦红色系列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累计不少于32课时。

  (三)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

  在各学段现有课程内容基础上,重点强化新时代特色思想进课程进教材,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入,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建设任务

  (一)教学教材体系一体化

  1.加强一体化教材建设。

  统使用统编的思政课必修课教材,规范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教材。用好红色文化教材,建立一体化教材建设监测反馈机制,跟踪研判评估教材使用情况。

  2.建设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

  用好统编思政课教材配套用书和红色文化课程教材教辅用书等教学配套用书。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广泛征集一批优质课例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二)教学形式一体化

  1.线上课程教学一体化。

  完善融媒体思政公开课建设机制,围绕同一教学主题,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同备一堂思政课”,组织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

  2.社会实践一体化。

  围绕同一实践教学主题,用好大学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学生研学实践、青少年学生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学生实践基地,结合不同学段特点研发社会实践学习项目,探索实施大中小学生联合、“大手牵小手”方式等一体化实践教学项目。

  3.“四史”教育一体化。

  在思政课中加强“四史”教育,持续深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有条件的要开设以“四史”为重点的思政课程,要积极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用好“四史”读本等读物。围绕同一教育主题,一体化设计形式多样、符合各学段学生特点的知识传授和社会实践系列项目。

  (三)教学教研一体化

  1.健全一体化教研机构(组织)建设。

  完善学校思政课教研机构建设,加强教研机构建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研员,形成上下联动、通力协作的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格局。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学校领干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全面提升教研水平。分级建立一体化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形成各学段层层递进、有效贯通、螺旋式上升的工作格局。

  2.完善一体化协作机制。

  围绕学段内整体水平提升,持续围绕相邻学段课程纵向衔接,组织思政课教师走进大学课堂教学观摩。围绕跨学段有序衔接,积极参加高校牵头组织的区域性一体化思政课教改创新联合体,开展理论学习、教学研讨、学术研究、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工作。

  3.建立一体化备课机制。

  围绕教材使用,参与省级、区域性集体备课机制和平台建设,发挥各学段优秀教师带领备课示范作用,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结合教学实践,组织思政课教师交流研讨,共同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促进不同学段教师在共同备课学习过程中相互融通、整合资源,提高对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把握能力。

  4.推出一体化优秀教研成果。

  设立思政课教师教学研究专项,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社会实践等一体化研究,在市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加大对思政课的支持力度。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教学展示、优秀示范课巡讲、教学观摩等活动,举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论坛,及时推广一体化建设优秀成果、分享一体化建设经验。

  5.整体推进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

  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学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四)队伍建设一体化

  1.落实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要求。

  专职思政课教师应不少于应配思政课教师总数的50%,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健全专职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完善兼职思政课教师培训上岗制度,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不少于5天的集中脱产培训。

  2.加强一体化后备人才培养。

  在公开招聘教师等工作中,须有一定比例的思政课教师计划。支持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思政教育相关硕士学位。

  3.提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水平。

  围绕各学段内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以学段、年级为基础,围绕统编教材教法、专题教学、实践锻炼教育等方面,一体化规划设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实现各学段都有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的目标。

  4.加快一体化专业团队建设。

  开展“同一主题、四个联合”系列活动(联合举办培训研修、联合开展教学研讨、联合组织教学展示、联合实施实践研学),实行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结对共建,重点培养一批引领一体化建设的领军团队,孵化一批一体化建设骨干团队。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研究制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工作有序推进。要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范畴,督导检查相关工作落实情况。把思政课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重点支持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专业发展、宣传表彰、实践研修等。

  (二)加强平台机制建设。

  建立“机构+专家组织”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家组工作例会,研究解决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建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创新一体化评价激励机制,推选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

  (三)调整教学评价。

  结合各学段学生不同特点,探索学习效果评价办法,进行认知评价,重点考察学生案例分析和判断能力,重点考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指挥棒作用,将思政课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内容,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探索记入本人档案,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依据,作为加入少先队、共青团的重要参考。

  (四)加强舆论引导。

  积极协调新闻媒体,加大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做法、优秀思政课教师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一体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

  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学校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不懈用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办好讲好思政课,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要求

  一是传递正能量。坚持用新时代思想铸魂育人,加强爱国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实现全覆盖。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有效贯通,将学生思政教育体现在各学科教学和教育活动中,营造全学科育人、全课程育人、全过程育人环境。三是突出创新性。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完善教育管理机制,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四是注重统筹性。强化学生思政教育,总体推进,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领导

  落实好学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作机制,帮助广大师生充分了解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社情和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怀。学校要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统领导,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组织会议每学期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不少于1次,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学校负责人是学校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落实书记、校长带头抓好思政课,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授4个课时思政课。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旗下讲话等要鲜明体现教育方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核心价值观。

  (二)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建立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结合校本课程、兴趣班开设思政类选修课程。开设“思想政治”必修课,围绕学习最新精神、当代国际经济、法律与生活等内容开设“思政”选修课程。开设“思政”必修课程,围绕时事政策教育、先进文化教育、法律与职业教育、安全教育、团结进步教育、就业创业创新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内容开设选修课程。学校要把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密结合,严格落实每周1课时少先队活动课。

  开齐开足思政课必修课程,要使用好统编教材,学校开设的思政课选修课教材可研究编制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长征文化、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等内容的校本教材。

  (三)优化教育内容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思政课课程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优化教学内容。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主要讲授学生与自我、家庭、班级、社会、世界、自然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重点引导学生知晓基本国情,培养学生对新时代思想的情感认同,引导学生形成爱国、爱、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建设者的美好愿望。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主要讲授个人和集体、自我和时代、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等内容。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新时代思想,把祖国、装在心中,强化做建设者的思想意识。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重在提升素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理论意义,形成做建设者的认同。

  要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在抓好统编教材教学、巩固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深度挖掘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施有效融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课程思政常态化教学模式。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

  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大课堂结合。

  充分依托地方红色文化、XX成就等资源,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围绕“爱国”“劳动教育”“生态文明”等主题开展思政活动。

  (四)强化教学教研

  要使用好教材,加强对思政课统编教材重点难点的研究,准确把握教材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道德发展需求,增强教学内容的承接和贯通,做到分层递进、螺旋上升。要强化知行合一理念,改变过去偏重于理论知识讲解,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与培养行为习惯相结合。要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打造思政教育一体化创新课堂,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实效性,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

  要建立学校思政课校本教研制度,配齐建强思政课教研队伍,常态化开展思政课教学研讨活动。要建立学校思政课备课机制,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手拉手”备课机制,跨学段跨学科的交流研讨机制。学校每期要组织开展示范课、公开课、听评课、说课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要积极组织开展思政课培训研修、优质课比赛、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示范课巡讲、论文及教学设计评比、优秀课例展示等

  活动,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各校要积极开展思政课课题研究,鼓励教师探索思政课教学重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创新、研制优秀教案、课件和案例等。

  (五)保障师资队伍

  要配齐专(兼)职思政课教师,专职教师缺乏的学校,学校书记、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等管理人员可在培训合格后兼任思政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大思政教师培训力度,建立思政课教师轮训制度,强化新入职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通过多种方式每三年对思政课教师至少进行一次培训。要组织开展好思政课教师的二级培训工作,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整体水平。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健全思政课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做好青年思政教师的培养工作。要保持思政课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确保知识传授的连贯性。要依据上级的职称评聘精神完善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和办法,各校可在评优评先以及教学成果奖等推选活动中向思政课教师倾斜。要将思政课教师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的理论文章,以及其他学科业绩纳入学术成果范畴。

  (六)改评机制

  要顺应教改发展潮流,破除唯分数、唯升学要求,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强化对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导向作用,将思政课纳入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内容。要将学生的认识、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思

  政课评价,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结合起来,综合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充分反映学生成长成才情况。要将思政课学习实践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评奖评优重要标准,作为加入少先队、共青团的重要参考。学校思政课建设情况将纳入常规工作检查考核。

  (七)抓好教育载体

  要充分依托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推进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上好每一节主题班队课,严禁挪课占课,确保课课有主题,节节有收获。要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升降旗仪式,充分发挥“国旗下的讲话”对广大

  青少年学生的教育作用。要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积极征订时事教育教材,开设校园、班级时事专栏,关注新闻广播,开展时事教育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广泛知晓国内外发展态势。要全面抓好安全教育,每学年举办一期安全讲座。要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要努力打造思政研学基地,开展好研学旅行活动,组织学生到红色纪念馆等实践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体验生活、锻炼意志,激发热爱之情。要多形式开展红色育人活动,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学生思政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心的指导、辐射作用,组织开展好培训、教研等活动,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

  (八)打造特色品牌

  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挖掘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求是文化内涵,打造思政特色。组建一支“红色思政”宣讲队伍,形式多样地开展红色文化故事宣讲。学校要建好“红色思政大讲堂”教育阵地,组建领干思政队伍,培育“红色小小讲解员”,定期开展宣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精神。要开好“红色思政课”,扎实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要深入开展好“思政大课堂”电视公开课活动,讲好政策,传播时代好声音。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各种网络平台,精心打造思政“云课堂”“微视频”等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拓宽育人传播渠道。要紧紧围绕“红色课题研究”“红色思政课堂”“红色宣讲队伍”“红色文化故事”“红色实践基地”“红色研学旅行”“红色校本教材”“红色育人品牌”等主题打造一校一特。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将思政课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工作小组,配备工作专班,定期研究部署思政课建设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书记、校长要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上好思政课。要结合工作职责,指导督促学校做好各项工作,并及时收集相关资料。

  (二)建立健全机制。要建立思政课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把思政课建设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将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常规工作考核、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要将思政课建设情况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考核晋级的重要依据。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三)强化督导检查。要将教师思政课落实情况纳入常规督查。将通过开学工作检查、教学视导、常规督查等方式,对阵地建设、制度完善、教师配备、课程落实、教学教研、活动开展、特色打造、示范创建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将督导结果纳入年终考核。

篇五: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课程思政①】高

  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引领,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其他各学科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使学校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实现“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各专业的教育教学,都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实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目前高校在“课程思政”的改革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形成了代表性的课程,但在整体设计、路径与载体、效果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和制度支撑相对薄弱,导致教学改革动力不足,教师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和获得感不均。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介绍成功经验和做法,探寻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和解决路径,对于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具有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面临的关键问题

  “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缺少了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无本之木”,忽视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问题。1.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

  在领导机制方面,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对思政课的管理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

  键要素。高校领导要立足学校在本省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上讲台,讲大课,传大势,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教材选定、政治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是建设好“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教学主体方面,高校马克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协同引领作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2.改革措施: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高校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在教学载体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和共建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尤其针对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教师,要在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方面开展日常教学训练和教学思考,使其能够精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现实需求。3.教学方法:提升专业化队伍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对“课

  程思政”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发力。在教学能力方面,要针对专业课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形成常态化的集体备课制度、教学激励制度,并将教材话语转变为教学话语,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方法上,不同专业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够完善,部分高校教师在讲授政治学、法学、新闻学、经济学等专业课程时忽视了要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对于教师如何在专业课中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还需必要的教学督导。4.体制机制:构建多学科的教学合作和激励制度

  在教学中形成有效互补的合作机制,构建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多学科间的合作机制是“课程思政”常态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学平台建设上,其他专业和高校职能部门对“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合意识,制约了工作合力的真正形成,需要形成针对思政课教师和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信息沟通渠道、教学交流机制和智库共享资源。在教学团队建设上,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共建、共享、共惠的教学平台,联合高校教务处、团委、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迅速形成“课程思政”改革的内生动力。

  “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经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思政教育的瓶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核心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明确主体责任,发挥引领协同作用建立教学团队

  高校思想政治工

  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上海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部门协同配合、以行政渠道为主组织落实”的思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所有高校党委书记均亲自担任组长,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推进落实。武汉大学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学校教务处、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积极配合学工、研工和学校德育中心,有效发挥行政职能,将“课程思政”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予以推进,校、院两级分管思政和教学工作的条线紧密结合,学校各部门整合资源,为“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施、研究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2.把脉学生需求,找准学术突破口创新教学载体

  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协同、科研协同,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的同频共振。武汉大学面向大学新生的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是一门讲授测绘专业技术的专业知识课,教师由宁津生等多名测绘学界的知名教授和两院院士构成,课堂上每人主讲一个章节,每周一次课,教授们生动演绎的爱国思政课,用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使“院士课”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让一代代大学新生入脑入心。复旦大学开展“中国系列”选修课程,从选题入手,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既紧扣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既具备深厚学术积淀又有效激发学生求知需求,在师资上聚集业内领军型顶尖师资团队,开展专题式教学,在方法上注重开拓创新,融合了课堂主讲、现场回答、网上互动、课堂反馈等教学方式,巧妙地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多样化课堂教学之中,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育目标。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医学生的基础课,通过30分钟的“解剖第一课”诠释遗体捐献的意义,增加了对遗体捐献者感恩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医学责任意识的审视,因而也被学生称为“人生大课”。3.完善评价标准,建立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

  努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课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引导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等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对课堂效果“双评估”的体系标准,增强对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广东省高校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模式中,将学生的思政课成绩和学习表现纳入学生入党推优的考核标准,进行教学效果师生双向打分制度,除了课堂满意度之外,还要考察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以及学生思想意识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价值认同。湖北省高校加强教师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评聘考核机制。南方医科大学在职称评聘、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中完善了学校职称评聘制度和标准,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复旦大学以高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落实育人价值导向,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据此作为是否继续给予支持及支持额度的重要依据,为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提供了重要途径。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学校的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4.打通专业壁垒,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学资源

  实现“课程思政”教学与育人功能的统一,其关键在于领导的意识、教学激励制度、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充分利用三学期制的优势,每年设置10周的实践环节开展“服务性学习”,当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社区、服务病患时,自然而然地提升了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华中农业大学在学生培养方面,引导学生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献身农业。广西中医药大学每年组织青年专家博士带领学生到农村最艰苦的地方进行义诊,让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工地,引导师生在思想政治觉悟方面内化于行。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30所高校已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各高校普遍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首要标准,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武汉大学提供50万元经费资助了5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项目,集结60多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在线课程,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示范。

  “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思考

  从“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经验出发,可以看到,建立“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和协同创新机制,并及时总结经验使之深化、优化、固化下来,是确保“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今后一段

  时期,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强化价值引领、推动理论建设、促进机制体制创新、形成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持续推进,真正构建“大思政”的新格局。1.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借助多学科方法共谋划

  在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中,一是要明确学校党委在改革中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在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行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时,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或与教学相关的理论问题作为科研重点,及时加以研究解决,并把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三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示范和辐射作用,借助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问题,构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和对话平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果,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大格局。2.解决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

  一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地位,让思政课上出“学术味”。思政课的教学中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切实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科学问题,也要解决“为谁主张”“为谁服务”的价值追问。在课堂教学中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走进学科前沿,更有学术味,更有穿透力。课堂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要用

  活的案例、活的方法,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困惑,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二是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使专业课上出“思政味”。高校应立足实际情况,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学校要在专业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要求,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以及学生遇到社会问题的复杂度,系统设计德育递进教学路径,并固化于教学大纲中,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注意“入深入细、落小落全、做好做实”,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要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悉心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3.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学术评价体系是学者开展教学和科研的“指挥棒”。高校要改革用自然科学的标准衡量评价哲学社会科学,以西方的学术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现有评价机制。要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侧重教学的过程评估,要将评价体系的重心落在“立德树人”的总任务上,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标准,完善教师职称聘任的评价体系,要将文章数、项目量、批示级、人才衔等科研考核指标,转向以教学质量为重心,学生成

  长发展为标尺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统一,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对于教师为学生做心理咨询、参与学生竞赛辅导、积极投身教学竞赛等育人实践成果纳入到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中给予应有的认可,鼓舞广大高校教师将工作的精力和热情投身于教学全过程。同时,严格“课程思政”教师的选聘以及教学培训制度,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突出综合素养课程的育人价值。制订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编制课程教学指南,推广试点经验,努力彰显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4.创新合作机制,拓展教学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一是打造教学实践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把教学实践打造成为德育融合的重要阵地。通过协同创新中心、智库团队等科研合作机制,推动原先以学院、学科、课题组为主的科研模式,向跨学科、跨专业、校内协同创新的模式转变。二是关注师资发展。通过“学习、对话、实践与反思”的培训模式,从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视角,将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强化专业课教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和价值观引领者的影响力。三是加强协同育人。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统领,整合其他哲学社会学科和学校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探索“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路径,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及社会资源打造成“育人共同体”,实现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做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篇六: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是指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通识教育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它不是增开ー门课,也不是増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员、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而是结合各门课程内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应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创新思维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注重实效原则。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立德树人要求、学科专业进展、行业发展趋势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做学问。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可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表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德育元素表

  社会主义

  “课程思政”德育元素结合内容

  核心价值观

  富强

  物质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

  共同富裕

  生产力标准

  勤劳致富

  综合国力

  基本国情

  中国梦等

  制度现代化

  生存权

  发展权

  宽容

  协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

  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等

  人的现代化

  以人为本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

  社会文明

  文明

  生态文明

  社会秩序

  国家软实力

  国民素质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工匠精神

  公序良俗

  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风尚等

  和谐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

  真善美

  和而不同

  以和为贵

  依道而和等

  集体主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自由与纪律

  自由与法制等

  社会平等

  人格平等

  众生平等

  权利平等

  公平正义

  经济平等

  政治平等

  文化平等

  机会平等等

  起点公正

  过程公正

  结果公正

  程序公正

  社会公正等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权利意识

  责任意识

  纪律意识等

  爱祖国

  爱人民

  爱家乡

  爱学校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爱国

  文化自信

  政治意识

  大局意识

  核心意识

  看齐意识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等

  敬业

  诚信

  友善

  热爱劳动

  热爱工作

  热爱岗位

  职业道德等

  守信

  说老实话

  办老实事

  做老实人

  谦逊

  社会公德

  家庭美德等

  包容

  协作

  团结

  尊重

  和气

  宽厚

  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表2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任务与育人重点指引表

  课程门类

  核心任务

  育人重点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

  帮助学生形成正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确的世界观、人生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观、价值观

  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尚情操、健全人格

  培育学生求真务理工类课程

  实和改革创新精神

  强化对学生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强国的责任担当、科学严谨的专业精神、探索真知的优秀品质和勇于创新创业的意识,形成与人分享、团队协作等行为习惯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文化艺术类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鼓励学生以弘程

  和人文素养

  扬主旋律为己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情用心用功抒写人民,以精品奉献人民,为时代画像、为时代讴歌、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注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依法教师教育类课强化师德师风教执教意识、积极的从教意愿、爱教乐教的教育情程

  育

  怀,使学生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引导学生理解农业文明和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大力开展懂农业、具备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激发学生学农农科类课程

  爱农村、爱农民教爱农热情,培养深厚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育

  的“三农”情怀,激活学生“乡村振兴”的责任意识、使命担当

  四、“课程思政”的要求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不是一种具体、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此,通过隐性渗透、寓道

  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5.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正面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必须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推荐访问:课程思政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可持续 课程 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