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14篇)

发布时间:2022-11-22 21:30:02 来源:网友投稿

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14篇)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幼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一、幼儿教育与儿童的关系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14篇),供大家参考。

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14篇)

篇一: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幼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一、幼儿教育与儿童的关系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顺应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是指以儿童发展规律为基础的,影响性绝对胜于遗传、家庭以及其他因素给幼儿带去的改变性教育活动,综合性非常强,包括学前智育、心理教育等多方面教育内容。而幼儿时期是人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的关键形成期,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性格,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做好学前教育工作。

  二、幼儿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幼儿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幼儿个性的发展提供可能

  学前阶段是个体最先接触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相关的研究证明,幼儿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出生后六个月逐渐开始发育,在2-4岁这个阶段是飞速发展阶段,所以,在学前教育这个关键时期,必须加强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表达能力等,从而为幼儿接受新鲜事物提供充分的条件。而学前阶段,培养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实施途径。例如,游戏教学,教师可以将游戏融入学前教育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成长,展现自我个性。

  以捉迷藏游戏为例。幼儿的依赖性普遍较强,在进行此游戏时时常会因找不到同伴而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该打击正在游戏中幼儿的积极性,直接让藏起来的学生出来,安慰“搜寻者”,这只会阻碍他们的成长,让他们更加依赖长辈,很难独立起来。反之,教师应该多鼓励幼儿,告诉他们遇到困难要不放弃、不气馁、迎难而上,先帮助幼儿重新振作起来,再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恒心完成任务,这样,当幼儿再次遇到困难时,他们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幼儿教育中性格培养对幼儿人格发展的必要性

  学前期是个人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一个好的性格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教师必须重视孩子内心的认知变化,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培养,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人格。每个幼儿都拥有与众不同的个性,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把握,对不同的孩子实施不

  同的教育方式,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得到鼓励与赞美,促进幼儿人格的发展。

  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幼儿教师要多提问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训练中成长,变得勇敢,变得自信;对于性格外向的孩子,教师要巧妙利用其性格特征,让他们多交流,多交朋友,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用活泼开朗的性格去带动一些内向孤僻的孩子,可谓一举多得。

篇二: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Infanteducationtheoryofchenheqinandpracticalsignificance

  思政教育专业

  屠益琼

  指导老师

  李淑杰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在以长子为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初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创建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主张,最终形成了幼儿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Abstract:

  ChenHeqinisoneofthefamouseducationalists,expertinginkidologyandchildren’seducation,alsooneofthefoundersofcontemporaryinfanteducationinChina.Heconstructshisowninfanpsychology,

  summarizesevenpsychologicalcharactersofkids,whichare

  basedonhislong-termresearchofobservinghisoldersonasatestee,andalsobyabsorbingtherelativeeducationaltheoriesofinfanteducation.Researching

  onthemainproblemsofinfanteducationinearly

  20scenturyandestablishing

  Guloukindergarten,heputsforwardhisownopinionfordevelopinfanteducation,then,formshisowninfanteducationtheory.topicsentence

  heputsforwardhisownopinionfordevelopinfanteducation,then,formshisowninfanteducationtheory.Withthepersistentlydevelopmentofinfanteducationand

  in-depthrevolutionofinfanteducation,Chen’sinfanteducationtheoryplaysanimportant,practicalandinstructionalroleinthedevelopmentofChineseinfanteducation。

  关键词:陈鹤琴;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Keyword:chenheqin;kidology;infanteducationtheory;practicalsignificance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

  “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进行连续808天的儿童发展研百度文库

  究,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他的幼教思想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我们进行幼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再研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指的幼儿教育不包括家庭里的幼儿教育,是狭义上讲的学校幼儿教育。

  陈鹤琴认为对于儿童,父母和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教导他们,让孩子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有政治觉悟和良好体魄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那么,做父母、做教师的应该怎样来实践他们教导孩子的责任呢?对于这个问题,陈鹤琴认为其中一条可靠途径就是要了解儿童,知道儿童的心理,明白儿童所想所要的。儿童的喜怒哀乐,孩子的生长和成熟,儿童的学习与思想,儿童的环境,以及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和现象,我们都应该有相当程度的研究与认识。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儿童,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行之有效,否则就是按着成人的想法实施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导,这样的结果是儿童过早地被成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影响。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儿童心理,即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指导下进行教育。而陈鹤琴也恰恰是在其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后,逐渐形成了自己崭新的儿童观,再进而建立了自己独特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幼儿教育思想。因此,我们要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就必须了解他的儿童心理学,考察他儿童心理学的独到之处才能深切领会他幼儿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一、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

  (一)陈鹤琴研究的儿童心理之七大特点

  陈鹤琴首先认为儿童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而言,儿童期就是可塑性①(plasticity)的意思”。儿童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二是儿童期具可以发展的性质。“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的机会。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②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陈鹤琴认为儿童的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

  1、陈鹤琴认为“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动作,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幼稚教育,根据游戏动作的地方格外来得多”。“但是我国普通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的。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乡村学校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游戏亦觉得困难万分,因为许多父母竟反对儿童在校游戏;以为送③子弟到学校去是为读书不是学顽皮的”。游戏是一种自然的、儿童感兴趣的、活泼的动作,所以儿童在游戏中能身体放松,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身体发展不无裨益。在工作之余,做做游戏也可以使学习了一天的儿童得到休息。除此之外,在游戏中儿童也能学习诚实、相互合作的品德,因此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高尚道德。在陈鹤琴看来,游戏具有很好的价值,而且儿童又是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生来好玩,所以我们应该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完美游戏的生活。但是幼儿所喜欢的未必是我们成人所喜欢的,同样我们成人所喜欢的也未必是幼儿所乐意的,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儿童喜欢游戏的心理,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游戏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育途径。

  2、好模仿也是儿童的一大特点。儿童喜欢模仿比成人更甚,言语、习惯、技能等都可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59.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60.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180.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百度文库

  以经模仿获得。但是儿童模仿是毫无选择性的。在儿童期,一般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都很淡薄,所以在模仿时,儿童无法辨别被模仿的对象是好的、卫生的还是不好的、不卫生的。所以学校可以根据儿童爱模仿的心态去创造一些场景或环境,让儿童去模仿,去学习。但同时做教师的一定要“以身作则”,一举一动都要为孩子考虑,学校的环境也要尽量纯美。需要明确一点的是,模仿只是发生在动作开始之初,孩子“后来所做的动作,皆是由起初模仿动作发生乐感而引起的动作。假使模仿动作所发生的乐感愈浓厚,他继续的动作愈持久;假①使模仿的动作所发生的兴趣愈薄弱,他继续的动作当然不能持久”。如果开始的模仿动作所带来的乐感很浓烈,儿童就会获得继续动作的兴趣,否则动作就不会再次发生。这就说明了模仿所引起的快乐会影响儿童日后的学习。所以我们要创造好的并能引起儿童模仿兴趣的对象供他们模仿,以引出他们的学习动机。然而陈鹤琴又指出,模仿暗含模仿的能力。虽然儿童爱模仿,但是不能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勉强儿童模仿一些不能模仿的东西,以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

  3、好奇心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儿童见着新事物都会产生一种新鲜感,他会很有兴趣想要去了解它。但是儿童的好奇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儿童问句的改变上。陈鹤琴根据导师克伯屈的《儿童学原理》认为儿童在一开始问的往往是“是什么”的问题;到稍大一些,儿童就会问“有什么用处”,“是怎样做的”的问题;接下来又会问“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尤其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为什么”的问题就格外多。儿童从这些问句中能够得到一些感性认识和直觉经验,这些都是他知识形成的基②础。所以陈鹤琴说“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可不注意,不得不利用它的”。好问是儿童好奇心的一种重要表现,那么儿童的好问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对于这一点,陈鹤琴给出了三条结论:“第一,从问句可以知道儿童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儿童问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那就表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还很缺乏;如果儿童问的是“有什么用处”的问题时,就表明儿童已经知道了东西是什么,这时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丰富起来。“第二,由问句可以看出儿童的兴趣。”儿童问什么就表明儿童对所问事物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针对儿童的兴趣施教,而不会盲目教给儿童不感兴趣的东西,导致儿童对学习的反感。“第三,好问是求知之钥匙”。对于这一点,陈鹤琴指出常人往往对儿童的好问表现出不予理会或禁止发问,“殊不知,好问实是儿童追求知识的钥匙,儿童可以借好问而获得丰富的③知识与经验”。所以,好问是因儿童好奇心的自然本性而来的一种正常表象,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思想活动,对于儿童智力的开发是很有帮助的。

  4、小孩子喜欢动作是一种心理,喜欢动作有所成功也是一种心理。陈鹤琴指出小孩子喜欢动作,但更喜欢动作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他说当我们看见有小孩子在把沙罐进沙箱,又把它倒出来时,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成就,但是仔细考察起来,把沙装进箱子是一种动作,而装满了就是一种成功。他还举了自己的长子一鸣造房子的例子来说明小孩子很喜欢做事,而且很喜欢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有兴趣,另一个原因是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许。

  当儿童获得赞许和鼓励时,就更加喜欢把事情做成功了,而且也会从家长和老师的称赞声中获得自信心。所以做事情成功和儿童自信心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们应该明了这一点,对孩子进行鼓励,而不能一看见小孩子在玩东西就加以阻止,这是不顾及儿童心理的表现。

  ④5、喜欢野外生活是大多数儿童的共同特征,“大多数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到门外去,小孩子就喜欢,整日待在家里就烦闷。有许多家长都不知道小孩子哭的真正原因,而陈鹤琴认为有一重要原因就是小孩子在家里待太久了,觉得厌烦了想要出去看看。他也举了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168—169.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218.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501.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④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598.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百度文库

  一鸣的事例。有一天,一鸣坐在摇篮里哭个不停,他母亲给他东西吃,他不要吃,给他东西玩,他也不要玩。后来陈鹤琴就把他抱到门外去玩,一鸣看看蓝天,看看草木,看看飞禽走兽的样子,不一会儿就眉开眼笑了。所以陈鹤琴认为一鸣如此,普通儿童大概也是这样的,并且经常带鼓楼幼稚园的小朋友到郊外去玩,让他们与大自然相接触。但陈鹤琴又指出,小孩子的野外生活要以年龄为标准。若是年纪较小的儿童,就叫他采采花,种种树,短距离的远足就可以了;若是大孩子就可以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行等。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儿童的身体,愉悦儿童的精神,而且还可以通过直接与大自然相接触而获得真切的知识。所以陈鹤琴不仅自己这样做,还建议其他家长不要因为怕孩子弄脏了衣服,怕体力疲乏,怕小孩感冒而阻止儿童到郊外去,提醒其他老师不要怕麻烦,多事而不组织幼稚去外面玩耍,从而使儿童失去了与天然界相接触的良好时机。将小孩子关在园里,看一些死的标本,死的山水,还不如去大自然目睹一切来的真实有效。

  6、此外,儿童是喜欢合群的。“凡人都喜欢群居的,幼小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加强了”。“到了十余岁,儿童就欢喜①结队成群的游玩了”。为了证明这一特点,陈鹤琴又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一鸣在四十七天时就发生乐群的心理,在三个月大时喜欢同别人玩讲。邻居的小孩子在五六个月时一定要有人站在他旁边,友人五岁大的女儿常常有一个假想的玩伴等等。而小孩子喜欢合群的这种心理对家长,教师也是有教育意义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教育儿童得着良好的小朋友玩耍,让温顺驯良的家养小动物如猫狗兔子等与他作伴,或者给他小娃娃之类的以解其寂寞之心。

  7、而小孩子喜欢称赞,从他喜欢成功就可以略见一斑。陈鹤琴说两三岁的小孩子就喜欢“听好话”,喜欢别人称赞他。穿了新衣服,新鞋子就要给别人看看,特别喜欢给同伴看,就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达。到了四五岁时,这种喜欢嘉许的心理就会更加浓厚。就着这种心理,当小孩子拒绝刷牙时,家长就可以称赞别的小孩子牙齿好看的方式使自己的小孩子也喜欢刷牙。陈鹤琴就是以这种方式鼓励一鸣画画的。

  以上几点是陈鹤琴研究儿童心理所得的主要心理特征,除了这几点,还有一个特征也是儿童心理不可忽视的,即暗示感受性。暗示是相对于模仿来说的,儿童爱模仿同样也容易受外界的暗示。所谓暗示感受性即是被外界刺激的心理。打个比方,小孩子看到别人骑马,自己也要骑马就是受了外界的暗示。而儿童是易受暗示的。为了说明这一点,陈鹤琴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自己刷牙的举动来暗示小孩也要刷牙,一个就是参照桑戴克《儿童心理摘要》②上引的“施茅儿暗示研究”。根据儿童易受暗示这一心理特征,陈鹤琴认为教师可以让儿童养成良好的举止、行为和风俗。若我们想让儿童有礼貌,会对别人说“谢谢”,那么我们自己首先要对着儿童的面对别人说“谢谢”,在小孩子面前表现诚实,守信等品质,这样儿童也会养成这些美好的品行。但是陈鹤琴也马上指出,“对于儿童的思想,我们应当少用暗示为妙,否则儿童思想恐怕不独立,且在教室中教员是要养成儿童独立的思想,故当避去暗③示性的问句”。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陈鹤琴对于儿童独立思想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视的,为儿童想得十分周全,真正地“一切为儿童”。

  (二)陈鹤琴的儿童观

  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从刚出生开始进行跟踪观察实验,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最终总结出了以上所说的儿童心理的七大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常人的儿童观。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而且具有他自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600.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171.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178.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百度文库

  在陈鹤琴生活的那个年代,当时的一般人对于儿童都有错误的认识。他们把儿童看作是与成人一样的人,只是儿童的身材比成人小罢了,而各种本性本能都是和成人没有区别的,称儿童为“小大人”。因为成人穿长衫,所以也叫儿童穿长衫,不准儿童游玩,强迫儿童的举动和成人一样。这种做法和观念一直没有得到改变,而陈鹤琴认为这是阻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他坚决反对那种把小孩子当作成人看的观点,儿童自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成人绝对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也绝不能摧残了儿童好动,好问的天性,因为怕麻烦而剥夺了儿童游戏,玩乐的权利。如果错误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不改变,那么我们绝不可能收获任何好的教育后果。因此在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就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而陈鹤琴就是这样来实践的,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他富有研究价值和科学指导价值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一生都可以说是献给了他深切热爱的幼儿教育事业,他很爱儿童,儿童也很爱他,所以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来办幼儿教育。而他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全国的儿童“不①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因此他1919年从美国回来之后就开始探索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主张,并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和教具,以及教学设备。当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创办是分不开的。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更应该为大众所熟知。

  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二十世纪初中国幼稚教育的问题

  幼稚教育最先是由国外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的发展比较迟缓,但是中国需要幼稚教育是毋庸质疑的。在陈鹤琴看来,“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幼稚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②时期,所以幼稚时期也是奠定人生健全发展的时期”。由此,幼稚教育不仅于儿童个人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也是有重要影响的。然而,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幼稚教育却问题众多,其中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抄袭国外。“我们中国的幼稚园大抵是抄袭外人的,而外人的幼稚园已时有改进,但我们还是墨守成规,不知改良,以致陈旧腐败不堪闻问了”。③而当时中国幼稚园的主要弊端,陈鹤琴将它概括为四点:第一,儿童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没有知识和能力的,日后与环境的接触多了,就渐渐积累了经验,稍有了知识和能力。若与环境的接触多,小孩子的知识就越丰富,他的能力也就越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让儿童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而不应该把儿童关在室内,使他与环境不发生任何接触。然而观察我国当时的幼稚教育,幼稚生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室内的,幼稚园简直可以说是“幼稚监狱”。这样儿童与环境社会不发生关系,他的经验从何而来呢。第二,功课太简单。因为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为“幼稚监狱”,儿童的功课自然不会丰富。就只有图书、玩沙、折纸等几样单调的活动。第三,团体动作太多。幼稚园里儿童大体年龄存在着差距,个性也不尽一样,能力就更不相同,然而一般的幼稚园都采用一种团体教授法。这样的教授方法除教唱歌,游戏等少数几种外,是不适合儿童教育的,往往顾不到儿童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的。第四,没有具体目标。对于究竟为什么办幼稚园,儿童应该教养到何种程度,应该养成哪些习惯和技能都没有想过或研究过。这四点只是荤荤大者,其他的细小弊端不宜叙述,这种无方针无目标的幼稚园整天在忙碌,但却没有什么成效,儿童也不见什么进步。

  (二)陈鹤琴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

  基于前面所述教育现状,陈鹤琴认识到了改革中国幼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遂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即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的课程、故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861.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24.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百度文库

  事、读法和设备研究。

  1、陈鹤琴的故事、读法和设备研究

  幼稚园的故事研究,陈鹤琴主要讲了四个问题:幼稚园为什么要讲故事?怎样对幼稚生讲故事?幼稚生爱听什么故事?每个故事都可以表演吗?陈鹤琴认为故事的价值很大,它可以使儿童感到愉快,在听故事的同时也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可以涵养性情,增进知识,引起儿童的想象,并将这些想象进行组织,变成自己的故事,还能陶冶嗜好,增进友谊,融洽师生关系。故事中的侠义勇敢表现还能帮助儿童抑制恶感的产生,如果让儿童自己讲故事就更能培养儿童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学习故事中人物的随机应变的机智。所以幼稚园里讲故事是相当有意义的。故事能与儿童的情感发生交流作用,儿童天生具有好奇的心理,故事中离奇的情节就可以满足儿童的这一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而经过组织的故事又能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应该将故事作为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陈鹤琴也强调讲故事时,不论是故事的情节,用语等必须经过“儿童化”,根据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来选择故事的类型和内容,满足儿童的心理,否则故事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关于幼稚园里应不应该有读法这一问题,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是后来的许多实验都证明了幼稚园里是可以有读法的。因为读法和学语言相似,和画图手工一样都是发表自己意见的途径,而且读法不是符号的死记硬背,它是游戏的一种。儿童好游戏,因此必须采用游戏的方式,必须适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而不能强迫幼儿死记一些符号。对此陈鹤琴曾制定了一份《幼儿读法字汇表》总计254个字。在读法研究中,陈鹤琴也举了几种读法的教学法,如方块字,圆球子等。这些方法在当时是很好的教学法,在现代幼稚园中,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借鉴采纳。

  幼稚园要实施幼儿教育,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应当有相当的设备。陈鹤琴认为儿童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生长在某种环境下,对于周围的环境会特别熟悉,并且能够获得特种的适应能力。幼稚园里的设备就可以刺激儿童,让儿童有极普通的反应技能,从而能够普遍的适应环境。另外幼稚园要使幼儿有强健的身体也必须有相当的设备,因为有了设备儿童就会去玩弄它,就会用设备做游戏。做游戏的过程可以使儿童多活动,多锻炼筋骨,当然也能强健身体。对于教师来说,有了设备就可以方便教学,利用设备进行教育,更能使儿童有直观的认识。他还编制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幼稚园设备表和一个幼稚园最低限度设备表,并创制了摇船、摇马、小推车和游戏平台等。

  2、陈鹤琴的课程研究

  在各种研究中,最值得特别讨论的是陈鹤琴的课程研究。当时我国幼稚园里课程相当杂乱,有教会幼稚园的宗教课程,有蒙养园的日本式课程,也有少数幼儿园实施的是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式的课程。陈鹤琴认为这种大抵抄袭外人的课程,是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的。于是他决心根据中国的国情,从课程着手,探索我国的幼教改革之路。民国十四年秋,鼓楼幼稚园开始课程的试验,经历了散漫期→论理组织期→设计组织期三个试验期,形成了陈鹤琴的幼稚园课程论。

  (1)散漫期的实验

  面对当时混杂的课程现象,陈鹤琴和几位同事决意在几年之内,把中国的幼稚教育研究清楚,试验一下,但是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课程”。所以课程研究是幼稚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鉴于此,陈鹤琴定了几条关于课程的粗率原则:(一)一切课程是儿童自己的,不是教师的。这一条充分体现了儿童的主体地位。(二)一切课程是当时当地儿童自发的活动,不能抄袭任何人家的。(三)教师之责任只有供给儿童的询问及各种应用材料,并指导儿童所需要的材料。(四)注意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动作的活泼,不愿儿童受纳许多呆板的知识和斯文如木偶的礼节。遵照这几条原则陈鹤琴又拟订了制订课程的方法:首先把通常幼稚园里的旧课程全部废除,尽力增加幼稚园的设备,布置一个较完备的环境,使儿童能随处遇到百度文库

  刺激,自发地去运动,以锻炼筋骨。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希望儿童做某种活动,或明白某种观念,就只要布置与之相对的某种环境来刺激儿童,教师的时间也随儿童的活动来安排。这是课程试验的第一期。按照以上的原则和方法实施课程,使每个儿童都活泼尽致,教师也很有热情,整个幼稚园充满了欢乐愉快的气氛,但是问题也层出不穷。由于散漫期的最大特点就是完全就着儿童的兴趣来开展教学,儿童的兴趣是课程的最大依据,事先没有教材,教师通过猜测儿童的兴趣来为儿童准备教材,结果导致教师穷于应付幼儿的“千变万化”。同时一些刚进幼稚园或怕羞的儿童就只是看着别的儿童玩,一天下来只是呆坐,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而一无所获。活跃的儿童也难以集中精神,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活动。这些都是完全任性散漫的,随儿童的兴趣而为的结果。因此这一时期的课程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明显的一点就是缺乏组织。第二时期的课程就是针对这一点而展开的。

  (2)论理组织期的实验

  经过第一期的试验,陈鹤琴和幼稚园里的教师认识到课程必须经过教师组织不可,否则幼儿将无所得,于是第二期打算从组织方面着手,但是陈鹤琴也强调必须仍然以儿童为主,合于当地,当时的环境。即是说有组织,就代表着预先准备了教材,拟订了课程大纲,教师就根据事前准备的材料进行教育就可以了。这样的课程使教师节省了许多时间,也不用随时随地猜测儿童的兴趣,揣摩儿童的心思,方便了教学。但是这种有组织的课程也有潜在的弊端存在,往往使人看到了表面明显的收效,而忽视了潜藏的隐忧。其中之一就是牵制了幼儿的兴趣,蔑视了儿童的个性。儿童会因受了某种刺激而产生兴趣,也会突发奇想。但是教师为了实行预定计划起见,不得不强制儿童跟着教师的节奏走,而且采取这种课程之后,团体活动就多了,不能顾到每个儿童的个性,这正是陈鹤琴指出的中国幼稚教育的弊端之一。其他问题也有很多,在此就不再赘述。总之,照着组织的方法去做,“处处觉得勉强,失去许多良好的机会,剥夺了儿童许多自由,埋没了许多天才。只图教师的便利,只要博得社会的①欢心,不顾儿童的本身,那是一条教育上极危险的路,我们不肯做的”。于是继续进行第三期的试验,以期有更好的效果。

  (3)设计组织期的实验

  第三期称为设计组织期,所谓的设计组织就是融合了前两期的特点,既有组织,有预先的材料教材,又能顾及儿童的心理和兴趣,如果儿童临时遇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教师可以停下事先的教学程序,依着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实施灵活的教学,等到时机合适再接着原来的内容。这种方法首先在鼓楼幼稚园试行,后来又在南京全城十四个幼稚园,以及由陶行知创办的晓庄乡村幼稚园里试行。这表明了此次课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遂成为我国20—40年代幼稚园课程的基本模式,影响遍及全国。这一课程改革,使中国的幼儿教育从抄袭外国和宗教色彩中摆脱出来,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并且使我国的课程适合本国国情,日益科学化,进而缩短了我国与外国幼儿教育的差距。

  (三)陈鹤琴的幼儿教育主张

  为了改善我国的幼儿教育,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于1927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十五条。十五条主张是对我国办幼稚园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国发展幼稚教育的指导,是我们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所不可忽视的。

  主张的第一条就指出“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这是针对现实提出的,也是对我们办幼稚园的根本要求。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的设施,应当处处体现本国性,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在不违背国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这样幼稚园就可以充分适应社会的需要了。第二个主张是“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因为当时的幼稚园很少有跟家庭合作的,父母把小孩子送到幼稚园去,并不是为小孩子受教育着想,仅仅是自己图个方便,对小孩子一切的任务都不闻不问,这样家里所教的和幼稚园里所学的往往不能融合。有些家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44.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百度文库

  庭甚至认为既然小孩子在幼稚园里,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师的,小孩子学得不好就是幼稚园的失误。所以陈鹤琴主张幼儿教育应由学校和家庭双方承担,如此两方所施的教育才不会发生冲突,而所得的效果也更大。虽然这是陈鹤琴针对当时的幼儿教育提出来的,但是在当今幼儿教育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他所说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更厉害的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父母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忙于工作而将孩子寄托,更多时候小孩是和其他抚养人在一起的,而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无暇顾及。所以陈鹤琴的主张在当代的幼稚教育上仍然具有现实性,现在社会上提倡的“合力教育”就是希望由家庭和幼稚园共同来教育幼儿,可以说受到了陈鹤琴主张的影响和启示。第三条主张是针对教材来说的,“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该教他”。这一主张中包含了幼稚园选择教材的三条标准:a凡儿童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作为幼稚园的教材。若一幼儿很早就能识字就可以马上教他识字,而不用等到稍大了再学。b凡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据。教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问题在现在的教育中依然存在,所以近几年开始了新课程改革。虽然是针对中学的一次改革,但也说明了学校所用教材的不合理性,而对幼儿来说尤须注意教材的“儿童化”和“经验化”,这样儿童才能有所理解和体会。c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教育儿童是为了使他能够养成某种生活的技能,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儿童的教材也可以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定,但以儿童心理和经验为根据是不变的核心。

  之前,我们已经研究了陈鹤琴的课程理论,其实在他的十五条主张中也讲到了课程的内容,更可以说是他课程论的精髓。第四条主张“幼稚园的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的”。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材就必定要整个的,应该互相联系,不能四分五裂。所以陈鹤琴主张把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这种有系统的组织的中心就是儿童的环境。他认为儿童的环境不外乎两种,即自然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自然环境就是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社会环境就是个人、家庭、集社等。这两种环境是儿童每天都在接触的,我们应当利用它们作为幼稚园课程的中心。而这一主张后来又发展成为陈鹤琴的“活教育”的重要内容,借以反对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旧教育。陈鹤琴同时认为幼稚园的课程是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课程不同于科目,不能像大学一样实行分科教学。而幼稚园当时的课程都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合的,这种分裂的课程有违幼儿的生活,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的,因此陈鹤琴主张以自然、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并倡导运用“整个教学法”来进行幼儿教育。“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①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整个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把各科功课都打成一片,所学的功课没有固定的时间。所用教材是以故事或社会自然为材料,但材料又总是以儿童的生活和心理为根据。既然课程以社会和自然为中心,那么有没有事先拟定的必②要呢?对此,陈鹤琴主张“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定,但临时得以变更的”。拟定好的课程可以使儿童在短时间内就学会许多东西,但由于事先已有安排设置,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忽视儿童的个性和天赋,因此当儿童临时发生兴趣时,不妨改变拟定的课程,以满足儿童的需要。事实上,这一主张可以说是对上面所讲的设计组织期的结论总结,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关于课程的教学法,陈鹤琴也有一些主张。“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采用游戏式的教③④学法去教导儿童”;“我们主张幼稚园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在这些主张中我们都能发现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根据,陈鹤琴讲游戏式的教学法是根据儿童好游戏的心理,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是根据儿童年龄,智力,兴趣不一的特点。他提倡的多样化的教学法都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具有科学性。陈鹤琴的十五条主张中也涉及了师生关系,教师素质以及幼稚园的考核标准等内容,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06.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2.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6.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④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8.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百度文库

  陈鹤琴在探索中国化的幼稚教育过程中进行的读法研究,设备研究,故事研究、课程研究,以及他所总结的十五条主张都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构成了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整个理论体系,而课程论又是他理论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内容。我们研究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发现,他在创建课程论时,所面对的是传统的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课程论,在否定传统课程论时又受到了杜威“经验中心主义”的影响,而这一点陈鹤琴自己也是承认的。他坚决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自然和社会即是学校,一切的设备,环境都要以儿童为中心进行布置,并且反对任何分科教学。这些都分明体现了陈鹤琴拒绝填鸭式的教学,要求以儿童为主体开展教学,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改变当时死教育的局面,实施活教育的良好愿望。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我国实际国情和幼儿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以长期的实验为依据,还吸收了西方的某些思想理论,因此具有相当的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性。经过历史的检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依然是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真理论,真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许多在实践中运用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幼教工作者都深切体会到了他的幼教思想的实践指导价值,对提高幼教质量,改善幼教方法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育不仅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准备阶段,可以为小学教育打好良好的基础,而且幼儿时期形成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也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此发展幼儿教育是每个国家必须重视,各个国家的人民必须关注的。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还相当缓慢,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在教育目的观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是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没有多大的不同,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应该能做,往往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听话”“服从”成人的儿童就是“好孩子”,就是“聪明”的,幼儿园教师也是以此来对幼儿作出奖惩,以孩子能够得多少红五星,能够考多少分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幼稚园的教育目的也错误地发展成“知识型”、“应试型”的教育目的观,只注重孩子的识记能力,而忽视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好问心,牺牲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使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死记一些符号,掌握大量的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儿童。

  (二)在儿童学习观方面:早期的幼儿教育大多具有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教室里,教室很少带孩子去户外郊游学习,致使儿童与环境的接触相当缺乏,所学的内容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没有较多的联系。这样儿童所得的都是呆板生硬的死知识,也没有获得鲜活的人生经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将幼儿关在园里进行“闭门造车”的学习,而是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主要采用的是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分科教学的优点是便于向幼儿传授各科系统的知识,也便于对全体儿童进行集体教学。其缺点是割裂了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忽视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甚百度文库

  至整个教育过程缺乏整体性。这种课程下的儿童往往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严重压抑了儿童的主体意识,束缚了幼儿主体价值的发挥。例如,在让儿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上,多数是由老师说了算,甚至在具体的技能操作训练上,也是完全由教师指挥,儿童只需要“依样画葫芦”,这严重阻碍了儿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而陈鹤琴重视游戏的作用,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个性差异,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裂的课程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的,反对以书本教材为中心,主张以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要求整个的、系统的进行教学。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综合教育课程就是针对分科教育课程而提出的,从中可以看到陈鹤琴课程思想的特点,它有利于克服传统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的弊端,发挥儿童的积极主动精神,培养思维敏捷,活泼好问的儿童。

  因此陈鹤琴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于儿童心理有较完整的认识。注重幼儿好游戏,好活动,好问的心理,以游戏的方式来教育儿童,在课程设置上以儿童为中心,时时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实施“整个教学法”,将各个科目连成一片;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认识到儿童在年龄、个性和能力上的差异,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这些都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真心地为儿童的发展而实施的正确方法。如果我们能明白尊重儿童心理的重要性,以儿童为主题设置课程,认真学习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并将他的教育思想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就一定可以改善我国幼儿教育中依然存在的弊端和不良影响。

  总之,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教工作者对更为具体,深刻又能有效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需求越来越强烈。陈鹤琴经过长期实验观察、科学验证而形成的幼儿教育理论通俗易懂,具体细致但又不乏科学严谨,是我国学前教育科学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认真地从中吸收营养。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

  [M]上卷.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

  [M]下卷.北京出版社,1985年12月。

  [3]陈秀云.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4]唐淑.陈鹤琴与中国幼儿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5]孙爱月.继承和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百度文库

  [6]周南.陈鹤琴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现实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7]刘守旗.陈鹤琴论儿童与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8]钱继芳.浅议活教育的目的、课程与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9]李莉.论活教育的教学原则[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10]李莉.陈鹤琴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11]陈一飞.二十年来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概览[J/OL]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12]周谷平

  李小琛.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J/OL]幼儿教育,2004年2月。

  [13]Janetpfleeger.Preschoolworksandpreschoolchildreneducation[J/OL]USDepartmentofLabor,1991Vol.summer1991Nos。

  致谢

  本论文的撰写完成,得益于李淑杰老师的悉心指导。李老师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但她敬业的教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和的待人方式都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更在她身上看到了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另外,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完成以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李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不胜感激,在此表示深切地谢意!

  百度文库

篇三: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陶行知儿童观的现实意蕴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

  要幼儿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儿童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儿童观是教师进行教学行为和理念的核心内容从教育哲学领域来分析幼儿儿童观的形成并对学前教育实践教育进行有效的研究本文主要分析了陶行知儿童观的现实意蕴并且阐述了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和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儿童观

  现实意蕴

  幼儿教育

  一、引言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非常受欢迎的诗人。陶行知先生致力于我国人民的政治解放和解放精神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对儿童思想和身心的解放。他不仅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的观念,而且还大大超出了资产阶级一些启蒙教育观点,为我国儿童教育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二、陶行知的儿童观的现实意蕴

  (一)儿童是小主人

  陶行知在《民主与儿童节》一文中就有提到:“儿童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是否民主,我们不需要太多的争论。把这面镜子拿出来照一下,你就能够明白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其中的含义。”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人民就是国家的主人。孩子们是国家的小主人,儿童不仅是现在的主人,孩子们还是未来的主人。他反复强调:“从前世界属于成年人,在未来世界就会属于现在的孩子。”当然,这里所说的小主人不等于现在社会中的小姐少爷,他说小孩子是小工人、小农民,他们需要关心时事、关心祖国,不要成为贪图享乐的废物。孩子除了具有一般的动物遗传机制形成的本能,还必须从社会中学到一些生活技能。这种学习不是被动经过训练的,而是需要自己在生活中主动参与和实践。

  (二)儿童能办事

  陶行知写了一首歌叫《小孩不小歌》:“每个人都说小孩是年轻的,谁知道他们人小心不小。如果你低估了孩子,那么你就比孩子还要小。”他认为,只要孩子的身心得到了解放,孩子就可以做很伟大的事情。当时,晓庄师范学校被封了,学校停办了,老师们都离开了。淮安新安小学的学生组成的7个小学生团走遍了中国、西北、华南等大多数地方,为抗日救国做有效的宣传。山海工学团有超过300名小先生从事教育的普及工作。成年需要相信孩子可以为社会服务,他们可以教人,可以去创造,我们应该放心让他们这样去做,在他们做事情的时候当他们的导师,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成年子女进入儿童的队伍当中,他们就已经成为孩子中的一员,而不是敷衍的教育,而是需要真诚的、感情上和孩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子们站在一条战线上。需要鼓励孩子们进行进步,鼓励他们勇敢向前,鼓励他们为自己工作,为人类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三)儿童寻求真理

  孩子们喜欢问问题,他们也总是问到底。陶行知认为这是寻求真理的一个关键步骤。由于受到遗传、环境、爱好、利益的影响,孩子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差异,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其中的一些好苗子。陶行知以爱迪生的母亲、法拉第和莫扎特的父母来进行有效的解释,因为长辈们发现孩子存在的优点,这样能够保护他、培养他、帮助他。最后,可以使他们成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创始人、作曲家等优秀人才。陶行知警告我们不要混淆是非,不要说瓦特先生平庸、说牛顿愚蠢、说爱迪生是个坏蛋。要想真正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我们必须了解孩子的一些特征,激发儿童进行学习的主体性。

  (四)儿童天真聪明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的文中就有指出:“我们需要从一个广泛的教育点进行入手,教师和学生没有严格的分别。事实上,如果打破一些陈规,60岁的老人可以跟6岁的小孩学习一些新鲜的东西。”他还在《中国大众教育问题》这篇文章中提出:“你必须承认孩子能够教给你一些能力,你很快就会发现一个孩子可以教你更多的东西,只是你甘心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情愿给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就会把你青春的思念给留住,他们能够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会落后。”陶行知在师范生的文中写道:“民国老百姓是社会共同的主人,教师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需要共同探索真理。”

  三、陶行知儿童观对幼儿教育的一些启示

  (一)热爱是幼儿教育的基础

  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同一时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儿童的“大”的一面,还能够看到他们的成熟度。陶行知说:“孩子们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改掉这些小错误。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做得太远,需要尊重、宽容学生,并潜移默化地赞美他们,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世界已经充满爱,这是陶行知著名的格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二)幼儿教育需要追求简单

  改革不是将事情搞得更加复杂,课改也不是让课程变得更复杂就更好。事实上,一个良好的幼儿教育,还应该追求简单。陶行知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孩子的社会就应该需要充满质朴之美。将教育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它的前提就是需要准确理解学习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他实际上就是在提醒我们,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首先需要将学生进行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解放,即让学生在解放思想的指导下,解放学生和规范学生进行有机的结合,给学生以最好的教育。

  (三)教师需要向儿童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陶行知说:“不愿向孩子学习的教师,不适合当孩子的老师。”他指出教师应变成一个孩子。如果你变成一个孩子,你就会有惊人的发现:教师和学生就会立即成为朋友,学校立马就会成为天堂。你觉得和孩子进行活动,而不是在工作,孩子们也不想你是老师,这时候你将成为一个真正的绅士。新课程提倡师生之间需要实现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成为老师的老师。教师需要逐步建立对儿童的正确认识,以培养儿童为主体思想。以知识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还可以以生活为中心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我们应该在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指导下,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儿童早期教育,现在应该将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真正理解真陶行知儿童观的意义。

  四、小结

  总之,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先驱。他在中国教育史的儿童教育理论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我们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陶行知儿童观为指导,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有利的因素实行幼儿教育,帮助幼儿能够回归质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朴,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高新区鹿城幼儿园)

  [1]程秀兰.基于实证视角的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2]邵小佩.幼儿园生命关怀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3]廖义军.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浅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4]王飞.关于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若干思考[J].社科与经济信息,2012(08).

篇四: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家庭,它便也随之产生了。这种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由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这就决定了它的初始性、持久性和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

  的关系的亲密性,自然,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之大就不言而喻了。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而不良好的家庭教育自然也就贻误终生。

  1一名学校老师要对多名学生关注程度不如家里是2个甚至很多人关注一个学生!

  2学校的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是人生官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重要!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再多的科学文化素质也不能照福社会!反而会危害社会!

  举例:恐怖分子,能够做导弹,有知识但是危害社会

  3还有家庭教育不重视的恶果:学生成绩起伏很大;和同学关系紧张;容易偏激。造成偏科!

  4你应该设想一下你们对手会怎么说:他们可能会强调学校的教育完善,面面具到!还有给你个例子,学校不是一定时间要开家长会吗!这就表明家庭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5在刚刚结束的两会国家重视学生的情商教育,就是要家庭教育来培养的!

  6家庭是培养学生心灵的窗口,学校是培养科学文化知识的地方,设想一下拥有很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却因为心里问题发挥不出来。在大考时很容易就失败啦,不会成功的!

  就这么多,最重要的是抓住对方讲话的漏洞讲!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2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3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4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篇五: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社会对的影响有哪些呢?以下是为大家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现阶段社会的多元化,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鲜事物与理念更新,我们在努力适宜的同时也在不断消化、吸收、选择,而幼儿在其成长阶段对这些多元化的事物并不能有效分辨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由于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性,会促使他们毫无节制的全盘吸收。这就对幼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在使幼儿逐步认知的同时,摒弃不良事物,保持良好的心灵开展是我们每名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在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领域,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教育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进程中,人们往往会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的均衡分配等方面。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分配的均衡性只是教育公平的外在形态,教育公平的内涵还应包括受教育者能获得与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地位相适合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应该正视受教育者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差异,对他们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教学。

  给每个人平等的时机,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时机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有时,好心并不一定能办成好事。例如,在民工大潮中,为民工子弟举办的教育机构像雨后春笋,这原本是事物开展的必然。

  但在有些地区,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给予这些教育机构以引导和支持,反而以不符合质量标准为由予以取缔,剥夺民工子弟受教育

  的权利,这是教育的不公平。在有些地区,一些地方政府在取缔不合格教育机构以后,将民工子弟分别安置在“质量合格”的教育机构,这从外表上看似乎做得很到位,但其结果并不像预想的那么理想,不少民工子弟或因与在学的儿童之间存在过大的差异而受到宏大的压力,或因失却了他们认定的适宜的学校和幼儿园而最终影响一生的开展,这是教育的悲哀与无奈。

  此外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载体,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由于父母或家庭成员的幼儿教育的缺乏与无知,很多时候会通过教育而毁了“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例如,父母或家庭成员的溺爱,在很多时候都会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以自己为一切利益出发点的坏毛病,而家长对这些足以毁了孩子一生的顽疾,却往往视而不见,相反很多时候还会夸赞孩子聪明有主见,殊不知在如此强大的负面因素影响下,幼教人员精心对孩子构建的小价值观,很快就会土崩瓦解或者说不堪一击。

  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由于目前全社会的重视也在详细实施过程中带来了许多便利因素,随着现阶段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很多家长都会努力配合教师来引导孩子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在平时开展的家长进课堂活动中,就会有很多家长不辞辛劳,认真“备课”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给孩子上生动的社会课,他们所讲解的素材,生动有趣,与社会结合度高,对孩子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例如,当消防员的家长就可以给孩子讲解防火、消防的知识,使孩子远离危险,当警察的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解自我保护的技巧,使孩子辨识危险,减少伤害。

  多媒体的普及也为孩子辩识社会翻开了一扇窗户,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可以足不出户的通过绚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使孩子开心的承受教育,一改传统幼儿教育的枯燥与乏味。

  特别是在对很少出现在身边的事物讲解上,我们都可以去利用这些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详细讲解,孩子记得牢,学得快,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的普及与飞速开展,也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变的容易轻松,家长在闲暇之余可以上到指定网址向带班教师了解孩子的近况,不仅可以消除家长对幼儿园的顾虑还可以使其尽快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行为习惯,从而更好的配合教师引导孩子认知社会,剔除恶习。

  社会资源的快速增长也为孩子从硬件上打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整洁的教室、干净的设施、可口的饭菜,都会给孩子体验社会,了解社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从幼儿园社会体验开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稳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的环境。一个良好的环境所指的不是教师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而是教师所创造的条件、时机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通过幼儿的活动方式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有怎样的生活方式,他就相应的有怎样的个性和社会品质。而这些都将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幼儿今后开展的轨迹。

  社会的日新月异开展,使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防止成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不再会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单独在山涧中跳跃,单独应对残酷的大自然。我们的社会开展需要大家的分工合作。而由于我国现阶段的人口

  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很多情况下势

  必造成他们与社会接触变少,儿童的社会性认知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开展问题,

  也是教育和训练可能有所作为的开展内容,提前并有效地开展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不仅可能而且也有其必然性。这种社会性认知一般可以分析为三种不同层次:对个体人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各种心理活动、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的认知;对人与人的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性、友谊、意见冲突等关系的认知;对社会群体及团体内部或对社会群体及团体之间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鉴于这种诠释,我们应思考以何种方式教育与训练会促进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开展。

  实际上,现实中的幼儿教育与训练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已经在发挥着这种功能,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已经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开展着。同辈幼儿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影响、家庭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影响无时不在与“自我中心”,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在几个层次上都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渐变着、开展着。

  但是,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使幼儿早期开展中享受到的呵护和照顾也越来越多,这对于幼儿的“自我中心”自然会发生“维护”功能,而促使其摒弃自我中心,把自我融于社会关系之中也因此成为一个困难的课题。在照顾和优越的生存环境中,幼儿“自我”的依赖性或依存性本质被遮盖了,他们遭遇的“权威”、“友谊”、“冲突”的角色意识被扭曲了,

  他们在群体中发生的关系、对社会群体关系的认识,也极难有根本意义上的“社会化”。我们认为,即使是为他人做事情也应视为根本品质,视为当然,否那么,其认知的社会性水平岂不太低了吗?如果幼儿不能从小渐悟到自己是享受着别人的劳动结果的开展中的人,其社会性认知也就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幼儿在其长大成人后也将会

  把对社会的不认知带入其下一代的教育中,这将扭曲我们社会目前构建出来的价值体系。

  幼儿阶段是人生开展的启蒙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劳动意识的培养、行为模式的形成都将决定其今后一生的命运。实施早期劳动教育必须强化有意识性,解决观念更新问题。早期劳动教育无论从怎样的角度来说,都是个受益终身的事,因此必须强化其有意识性。劳动的活动性往往并不复杂,但其既动手、又出力,既使用工具操作,又需接触劳动场所,往往还会有成人指导,还会有辅助他人功能,这就使幼儿的认知活动与早期实践活动一体化了。

  由于不复杂,幼儿会极自然地摄取他人观点,增加亲社会行为产生,并脱离自我中心的纠缠,这样养成的是素质,而且很全面。利他、为他的亲社会行为,自然要展示出人际及人际群体。因此是否把社会性认知开展作为有意识的目标,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幼儿早期劳动本身不应当是目的,而应是途径和手段,所以要强化有意识性、适宜性。

  解决好劳动性质问题,必须把早期劳动教育定位于体力劳动或为操作性地付出体力的劳动,而且要尽力导向某种公益性、群体性,确立我为他人做事情的根本点,从根本上摆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狭隘性。这样的结果才会是社会性的,这样养成的人格才会是全面性的,这种社会性和全面性才会导致今后对社会领域教育的适宜性。

  对社会领域教育的适宜性,就是将来与社会的和谐性,有了适宜性就会视劳动为当然,视劳动为奖励。我们有些家长和老师往往会下意识地把体力劳动视为惩罚,这不利于劳动情感的养成。如果以劳动为奖励,那么幼儿就可能随着对他人的感情,移情、述情,亲社会行为不容易被冲淡。这种对社会领域教育的适宜性是一个根本性开展

  目标,是幼儿早期劳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的教育与培养不只是对劳动本身,而且是对从事同类劳动的主体也产生积极的情感。

  对社会领域教育的适宜性表现在幼儿通过劳动会产生对清洁工人、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等劳动者的积极情感,通过与人交流增强对社会美好事物的认识,这种情感的意义已远远不只是社会性问题了,而是关系到培养幼儿未来开展的一些重要的根本品质的问题。

  总之,幼儿教育是一个永远需要探索、追寻、提高的多项科学相融合的学科,他的复杂性涉及到社会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多门学科,但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培养与锻炼那么是这些学科实践性的表现,营造适宜于幼儿和谐开展的社会领域教育体系,是我们幼教人员追寻的终极目标。

篇六: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陶行知儿童观的现实意蕴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

  要幼儿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儿童观形成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儿童观是教师进行教学行为和理念的核心内容从教育哲学领域来分析幼儿儿童观的形成并对学前教育实践教育进行有效的研究本文主要分析了陶行知儿童观的现实意蕴并且阐述了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和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儿童观

  现实意蕴

  幼儿教育

  一、引言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非常受欢迎的诗人。陶行知先生致力于我国人民的政治解放和解放精神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对儿童思想和身心的解放。他不仅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的观念,而且还大大超出了资产阶级一些启蒙教育观点,为我国儿童教育理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二、陶行知的儿童观的现实意蕴

  (一)儿童是小主人

  陶行知在《民主与儿童节》一文中就有提到:“儿童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是否民主,我们不需要太多的争论。把这面镜子拿出来照一下,你就能够明白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其中的含义。”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人民就是国家的主人。孩子们是国家的小主人,儿童不仅是现在的主人,孩子们还是未来的主人。他反复强调:“从前世界属于成年人,在未来世界就会属于现在的孩子。”当然,这里所说的小主人不等于现在社会中的小姐少爷,他说小孩子是小工人、小农民,他们需要关心时事、关心祖国,不要成为贪图享乐的废物。孩子除了具有一般的动物遗传机制形成的本能,还必须从社会中学到一些生活技能。这种学习不是被动经过训练的,而是需要自己在生活中主动参与和实践。

  (二)儿童能办事

  陶行知写了一首歌叫《小孩不小歌》:“每个人都说小孩是年轻的,谁知道他们人小心不小。如果你低估了孩子,那么你就比孩子还要小。”他认为,只要孩子的身心得到了解放,孩子就可以做很伟大的事情。当时,晓庄师范学校被封了,学校停办了,老师们都离开了。淮安新安小学的学生组成的7个小学生团走遍了中国、西北、华南等大多数地方,为抗日救国做有效的宣传。山海工学团有超过300名小先生从事教育的普及工作。成年需要相信孩子可以为社会服务,他们可以教人,可以去创造,我们应该放心让他们这样去做,在他们做事情的时候当他们的导师,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成年子女进入儿童的队伍当中,他们就已经成为孩子中的一员,而不是敷衍的教育,而是需要真诚的、感情上和孩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子们站在一条战线上。需要鼓励孩子们进行进步,鼓励他们勇敢向前,鼓励他们为自己工作,为人类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三)儿童寻求真理

  孩子们喜欢问问题,他们也总是问到底。陶行知认为这是寻求真理的一个关键步骤。由于受到遗传、环境、爱好、利益的影响,孩子的个性有着很大的差异,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其中的一些好苗子。陶行知以爱迪生的母亲、法拉第和莫扎特的父母来进行有效的解释,因为长辈们发现孩子存在的优点,这样能够保护他、培养他、帮助他。最后,可以使他们成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创始人、作曲家等优秀人才。陶行知警告我们不要混淆是非,不要说瓦特先生平庸、说牛顿愚蠢、说爱迪生是个坏蛋。要想真正激发孩子的积极性,我们必须了解孩子的一些特征,激发儿童进行学习的主体性。

  (四)儿童天真聪明

  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的文中就有指出:“我们需要从一个广泛的教育点进行入手,教师和学生没有严格的分别。事实上,如果打破一些陈规,60岁的老人可以跟6岁的小孩学习一些新鲜的东西。”他还在《中国大众教育问题》这篇文章中提出:“你必须承认孩子能够教给你一些能力,你很快就会发现一个孩子可以教你更多的东西,只是你甘心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情愿给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就会把你青春的思念给留住,他们能够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会落后。”陶行知在师范生的文中写道:“民国老百姓是社会共同的主人,教师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需要共同探索真理。”

  三、陶行知儿童观对幼儿教育的一些启示

  (一)热爱是幼儿教育的基础

  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同一时间,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儿童的“大”的一面,还能够看到他们的成熟度。陶行知说:“孩子们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他们改掉这些小错误。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做得太远,需要尊重、宽容学生,并潜移默化地赞美他们,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世界已经充满爱,这是陶行知著名的格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二)幼儿教育需要追求简单

  改革不是将事情搞得更加复杂,课改也不是让课程变得更复杂就更好。事实上,一个良好的幼儿教育,还应该追求简单。陶行知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孩子的社会就应该需要充满质朴之美。将教育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它的前提就是需要准确理解学习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他实际上就是在提醒我们,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首先需要将学生进行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解放,即让学生在解放思想的指导下,解放学生和规范学生进行有机的结合,给学生以最好的教育。

  (三)教师需要向儿童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陶行知说:“不愿向孩子学习的教师,不适合当孩子的老师。”他指出教师应变成一个孩子。如果你变成一个孩子,你就会有惊人的发现:教师和学生就会立即成为朋友,学校立马就会成为天堂。你觉得和孩子进行活动,而不是在工作,孩子们也不想你是老师,这时候你将成为一个真正的绅士。新课程提倡师生之间需要实现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成为老师的老师。教师需要逐步建立对儿童的正确认识,以培养儿童为主体思想。以知识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还可以以生活为中心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我们应该在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指导下,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儿童早期教育,现在应该将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真正理解真陶行知儿童观的意义。

  四、小结

  总之,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先驱。他在中国教育史的儿童教育理论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我们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以陶行知儿童观为指导,结合现代社会的一些有利的因素实行幼儿教育,帮助幼儿能够回归质

  精品文档(可编辑)

  值得下载

  朴,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高新区鹿城幼儿园)

  [1]程秀兰.基于实证视角的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2]邵小佩.幼儿园生命关怀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3]廖义军.陶行知儿童创造教育思想浅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4]王飞.关于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若干思考[J].社科与经济信息,2012(08).

篇七: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生活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的陪伴之所以重要,那是因为父母在家庭所营造的环境构成了孩子的后天遗传。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两个“遗传”:一个是先天遗传;一个是后天遗传。

  教育者可以对教育持乐观的态度,但不要乐观到不考虑遗传的程度。先天遗传是重要的。孩子出生之后,他的“先天遗传”已经确定。姚明长得高,是因为他的爸爸妈妈高,主要不是姚明努力生长的结果。不要恨铁不成钢,铁有铁的用处,钢有钢的用处。不要以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丑小鸭努力学习的结果,真实的原因是:丑小鸭的妈妈生了一个天鹅蛋而不是鸭蛋。

  可是,孩子出生之后,父母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可以让孩子接受较好的“后天遗传”。重视“后天遗传”,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成长的家庭环境,把家庭环境的重要性提到类似“遗传”的高度。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补——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如果夫妻相互尊重,孩子也从这里学会了尊重他人——如果没有特别的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为了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全家人最好少看电视,并尽量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一个家里有一个看电视的“小东西”,这个家里一定有几个看电视的“老东西”。

  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为孩子提供“后天遗传”。对孩子来说,家庭环境类似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第一宫殿,家庭环境是孩子的第二宫殿。父母的使命,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事实上,父母真正要做的事并不太多,只要为孩子提供并维护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行。成为好父母,就是成为家庭环保主义者。

  家庭环境好,孩子的长势就好;家庭环境坏,孩子的长势就坏。家庭环境出了问题,孩子就会成为问题儿童。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1。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对父母来说,陪伴不仅只是“和你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教育影响。父母的责任就是经常和孩子一起,做三件事:一是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二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三是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补。

  第一,给孩子讲故事并邀请孩子自己讲故事。给孩子讲故事,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从来不给孩子讲故事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我们小时候都是在听父母讲故事的过程中长大的,现在,我们做了孩子的父母,也必须承担这个责任,让孩子听我们给他讲故事。故事除了给孩子提供主流的核心价值观之外,它也让孩子从听故事开始建立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父母陪伴孩子的重要任务是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地阅读,尽早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尽早养成自由想象和自由创作的习惯。

  给孩子讲故事并听孩子讲故事的最后结果是让孩子成为倾听者、读者和作者。让孩子成为倾听者、读者和作者的好处不只是为孩子的“入学”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因此而成为拥有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只要还在读书的人,就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读书的。”同样,只要还在写作的人,也不会彻底堕落,彻底堕落的人是不写作的。

  第二,和孩子一起游戏、游玩。孩子希望父母给他讲故事,孩子更希望父母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可能因此领会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并因此而学会了阅读和创作,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则可能因此而变得心灵手巧,学会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学会服从游戏规则,并在争取获胜的过程中学会接受可能的失败。

  除了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父母最好安排和孩子一起“游玩”的机会。游玩包括带孩子一起去亲戚家,一起到远方旅游。离开了熟悉的家庭之后,孩子在游玩的路上以及游玩的目的地会因陌生感而变得更加独立。又因为身在异乡,孩子会因此而学会适应并理解公共生活的公共规则。

  第三,父母最好经常邀请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参与家务劳动,参与破损的玩具、家具或衣物的修理或修补。

  父母最好让孩子尽早参与家庭决策,不让孩子成为可有可无的冷漠的旁观者,让孩子在参与家庭决策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让孩子成为独立思考的、有主见的人。有修养的父母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从孩子出生的那天就开始跟孩子讲道理,耐心地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指望打骂孩子就能够让孩子学会服从。杀鸡给猴看的结果是,猴子也学会了杀鸡。

  有修养的父母总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已经开始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如果父母带3岁前后的孩子出去吃饭,即使孩子并不了解酒店文化,也要指着菜单的图案,询问孩子:“小家伙,你想吃什么。”如果家里购买家具,要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事。孩子对世界一直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孩子的看法和“大人”的看法不一样。有修养的父母是那些习惯于征求孩子的意见的人,这样的父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很重要。如果孩子从小就有机会参与“家庭计划”和“家庭决策”的商谈,他从小就有机会在家里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会积累经验,形成主见。他将知道如何凭自己的头脑,做出自己的决策。

  不仅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也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珍惜父母的劳动并因此而对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也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形成独立生存的技能。

  如果家具、玩具或衣物出现破损,父母最好邀请孩子修理家具、玩具或衣物。在修理玩具、家具或衣物的过程中,孩子会变得细心、自信、乐观、勤快,动手能力强,有生活的激情。西方人把那些善于修理玩具或家具的人称为“多面手”(AllhandsofJack),这是一个有趣的说法。

  如果孩子的衣物或玩具破损到不能修复的"程度,父母亲当然可以为孩子买新的,但是如果破损的衣物或玩具可以修补,如果父母拿出足够的耐心克服困难,和孩子一起把衣物和玩具修好,那么,经过耐心和努力之后修补好的旧衣物或旧玩具是给孩子提供的最好的礼物。孩子会从父母帮自己耐心地修补衣物或玩具的过程中体验到父母的爱与责任。

  邀请孩子缝补衣物、修理玩具和家具的好处不只是培养孩子和父母的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孩子如果小时候养成了缝补衣物、修理玩具的习惯,长大之后,他就学会了“缝补生活”和“修理生活”。

  当孩子的玩具坏了,衣服破了,孩子会面临三种选择:一是扔掉破损的衣物或者玩具,从此再也不要类似的衣物或玩具。这是比较笨的小孩。他可能做事缺乏专注,注意力容易分散。二是不仅扔掉破损的衣物和玩具,而且不惜代价地购买新的衣物或玩具。这是比较不负责任的、喜新厌旧的小孩,他可能不珍惜生活的资源,不尊重父母的劳动。三是尽快地缝补衣物或修理玩具。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了缝补衣物、修理玩具的习惯,那么,这个孩子不仅学会了爱惜衣物和玩具,而且长大之后,他还学会了“缝补生活”和“修理生活”。他会用自己的耐心和细心去对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裂缝、暂时地中断或人际交往中的不愉快。

  孩子对待破损的衣物或玩具的态度预示了他将来对待生活的态度。一个不会缝补衣物和修理玩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无法容忍生活中的任何冲突、障碍或不愉快。他在婚姻中,一旦出现小的分歧或波折就可能因缺乏耐心和细心而拒绝感情,厌恶婚姻本身,选择独身。或者,他会抛弃旧的婚姻选择再婚。小时候不断抛弃旧玩具购买新玩具的生活习惯和成人之后的不断再婚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隐秘的关系。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对待衣服的态度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他们也会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他们的婚姻。那时候离婚率较低。后来经济发达了,人们没有必要更没有了耐心和细心去补衣服。补衣服的人少了,离婚的人多了。

  2。父母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2007年,日本人三浦展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三浦展的调查报告显示了父母的生活习惯与孩子成绩之间的某些微妙关系:

  成绩好的孩子,母亲比较有条理又有趣。有条理却也有趣的母亲,比较能养育出成绩好的孩子来。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饮食状况也比较混乱。成绩越差的孩子,越依赖便利店的食物。

  三浦展的建议是:“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要父母突然之间大量增加收入或许不太可能,更不用说突然提高自己的学历。既然如此,身为父母唯一能努力的,就是设法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孩子的生活习惯将影响孩子的成绩:“成绩越好的孩子,个性越主动,同时比较会运动,朋友也比较多,但成绩越差的孩子,不仅个性较被动,也很不擅长运动,同时朋友也比较少,基本上很爱打电玩。”

  父母的生活习惯主要包括日常的起居生活和夫妻之间的情感生活。为了给孩子提供适宜成长的环境,父母需要特别留意三件事情:一是夫妻之间的情感生活;二是“吃饭的习惯”;三是“作息习惯”尤其“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

  第一,夫妻关系影响孩子的性格。如果夫妻相互尊重,孩子也

  从这里学会了尊重他人。如果夫妻相互宽容并欣赏,孩子也从这里学会了宽容并欣赏他人。一个男人如果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儿子就学会了在学校不尊重他的女同学。一个女人如果不尊重她的丈夫,那么,她的女儿就学会了在学校瞧不起她的男同学。有些夫妻之间关系不和,孩子夹在中间很难受。夫妻之间如果经常吵架,孩子就会有“神经质”,他长大后对异性、对婚姻会持怀疑的态度。

  第二,慎重对待“吃饭的习惯”。如果没有特别的困难,父母最好每天赶回家和孩子一起进餐。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就在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全家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彼此牵挂着对方的饮食习惯,聊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杯盘之间偶尔发出清脆的响声,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常常是因为父母长期不和孩子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缘故。很多人是在家庭的餐桌上学会了怎样做一个风趣的讲话者和一个好听众。

  第三,形成“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让孩子“身体好”的最古老而经典的办法是“早睡早起”。富兰克林的说法是:

  “早睡,早起,使人富有、健康和聪明”(Earlytobed,earlytorise,makesmanwealthy,healthyandwise)。

  除了“早睡早起”,让孩子“身体好”的另一个古老而经典的办法是“坚持运动”,尤其需要让孩子多接近自然,让孩子有足够的户外活动。

  为了让孩子建立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父母最好亲自示范。如果没有父母的示范,孩子很难形成持久的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孩子睡懒觉,常常是因为整个家庭的作息时间比较混乱。

  为了孩子养成早睡早起和坚持运动的习惯,全家人最好少看电视,并尽量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最好将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以内。

  父母有时抱怨自己的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太多。其实,一个家里有一个看电视的“小东西”,这个家里一定有几个看电视的“老东西”。有些人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电视机打开,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把电视机打开。这些人没有别的兴趣和爱好,没有别的主题,电视是他们唯一的依靠。有些年轻的夫妻最初感情还不错,俩人经常聊天,后来没什么可聊的了,只能过无聊的生活,只能过着看电视的生活。电视就有这样的功能,它能够让全世界那些不想交流的、没有情趣的人默默无语地守候在那个“黑匣子”面前。他们不愿意去跟同伴交往,他们不愿意去阅读,他们不愿意去运动,他们只想看电视。

  电视机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习惯是一个破坏,接下来更严重的问题是,后来又发明一个遥控器。遥控器意味着人可以在离开电视很远的地方,像个土豆一样蜷缩在舒适的沙发里。有些人实在没什么出息,每天蜷缩在沙发里,手里拿着遥控器,不断地抖动,不断挤压按钮,不断地转换频道。人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他究竟想看什么节目。其实他对哪个节目都不感兴趣,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表示自己还活着,还能够活动。

  美国育儿教育专家斯波克说:“我强烈反对的一件事情就是看电视。即使是高质量的儿童电视节目也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因为电视为孩子做好了一切,几乎不需要孩子做什么努力。”如果孩子离开了电视机之后就无法过正常的生活,则说明这个孩子的阅读能力比较低下。

  “那些从来没有养成看电视习惯的孩子就不会思念电视,他们会用其他的活动来填补自己的生活。”如果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不必急着修理。偶尔过几天不看电视的生活,可以为家庭带来新生活的乐趣。那样的话,孩子和家人就不能依赖被动的娱乐方式,而学着人类几千年来的做法,通过读书、写作或者交谈来积极地创造和发展他们的兴趣。“如果你的孩子的卧室有电视机的话,最好把它撤掉吧。”

  不过,无论电视有多少坏处,毕竟它能够给人带来娱乐和消遣。即便电视使人堕落,人有时倒需要“偶尔堕落一下”。“不做无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如果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完全不看电视,既不必要也不正常。

  父母可以让孩子接触电脑游戏,但必须严格限制玩游戏的时间并监视游戏的主题。“电脑游戏是理想的教学工具。不幸的是,这些游戏教给孩子的常常是如何快速而准确地射击。”“在电脑游戏中开枪射击的次数越多,孩子们想到杀人的时候就越不害怕。”②如果孩子不幸染上了“网瘾”,要么因为父母没有为孩子制订上网的规则,要么因为孩子在电脑游戏之外找不到足够的成就感。

篇八: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摘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成为学校、家长和社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在学校中老师要利用一切活动抓住时机采取各种技巧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的社会性,家庭、社会合作,利用公共设施、大众传媒等培养孩子的社会性。

  【关键词】家校互动

  方法

  环境

  孩子

  社会性

  【正文】家校如同一车两轮,只有同向运转,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新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学校、家庭和社区不仅仅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三者的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学校、家庭与社会合作实施社会教育是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原有学校社会教育内容的增添,同时对发展学的社会性也有很大的促进。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等于把孩子送进了“保险箱”,一切都由学校管理,家长就可以无忧无虑,忙于自己的工作。其实不然,学校只是影响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还需要家庭、社区的配合才能达到其最大的教育功效。《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学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学会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学生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学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以此可以看出,学校、家庭、社会须密切协作,培养学的社会性。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影响着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也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最终形成。如果一个孩子具有良好的感知能力或突出的记忆力和思维力,但社会性没有很好的发展,缺乏应有的社会交往能力,那么他的心理发展仍然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这使他长大后对现实的社会生活适应感到困难,难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致使个性和行为出现问题,甚至性格孤独和怪癖。因此,培养学的社会性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也有一定的优越性。在家庭中,家长会通过各种家庭生活活动逐渐要求孩子认同合理的社会习俗和规范,学习掌握社会所认可并接纳的行为方式,遵守各种纪律等。我国当代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第一重要的。”这说明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与家庭环境有极大的关系。父母应该给孩子做出样子。这样说话才有说服力,孩子也容易接受。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如教育学生在家庭中孝敬老人,对人有礼貌,父母就要孝敬老人,对人有礼貌。另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多带学出门做客,教育孩子与主人友好相处,学习有礼貌地与客人交往,并适当的让孩子到离家较近的商店买东西或带学到一些娱乐场所游戏,让孩子排队买票等,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和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等。但现在家庭教育还不是很完善,因此,我对次做了一次简单的调查与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现在的孩子不少是独生子女,孩子少了,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越来越高,但有时,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已经超越了孩子本身的能力,从而在潜意识中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了负面的影响,由此产生了孩子的叛逆、厌学等心理。

  (1)家庭环境对孩子个性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较高文化知识及修养的家长能比较客观地评估自己孩子的能力、性格、特点,去挖掘孩子潜在能力。事实说明,孩子个性发展可随着父母文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反之,随着父母文化水平降低,学生个性发展一般或较差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其次,家长的职业对学个性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反映出知识分子的家长懂得一些学身心发展特点,能较正确、恰当地培养孩子的个性。

  (2)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

  在现代竞争的社会里,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博学多才,有一技之长。但孩子不一定按照家长的愿望去发展。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据调查有些家长由于文化程度较高,职业稳定,让孩子将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种愿望并不强烈。他们比较尊重孩子,觉得孩子将来走什么样的路应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来选择;而另一些家长由于文化层次较低,他们有一种补偿心理,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将来能按家长的设想道路发展,将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3)家庭教养行为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

  现在许多家长喜欢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其实这种方法也不失为一种鼓励孩子的办法,但这种方法有它自己的局限性,如果家长一味用这种方法鼓励孩子学习,就忽略了家长本身的榜样作用,有抑制孩子兴趣的倾向,只单单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而忽视了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但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他们比较明智,往往不主张利用物质来激发孩子学习,能尊重孩子兴趣,尽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二)现在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许多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过分溺爱和迁就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自私、粗暴、无礼、任性等行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家庭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严重。

  2、过分保护扼制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信心发展,增强孩子依赖性。

  3、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忽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4、教育意识缺乏和教育方法不当使孩子错失了形成爱劳动、谦让等优秀品质良机。

  5、着重对孩子智力培养,忽视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培养。

  6、正确鼓励不够,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7、活动时对孩子限制太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8、不重视孩子的劳动能力的培养,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负责精神。

  9、父母不能以身作则。

  所以,我们应清楚认识到家庭教育中的利与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孩子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三)社会环境对孩子个性的发展

  现在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孩子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幼儿至小学阶段是孩子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表现为爱模仿、善模仿而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因此,我们应格外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确保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陈鹤琴曾出: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对于处在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学来说,他们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养成坏习惯。往往使学养成一个好习惯要用上很长时间,而养成一个坏习惯,却只需几分钟的时间,甚至更短。所以,父母或老师的要使小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好习惯未成的时候,不准小孩子有例外的动作。一个小小的例外,破坏力极强,有可能会前功尽弃。

  但是,孩子每天要接触除了老师、家长、同伴外很多陌生的人和事,当然这里还包括了大众传媒对孩子的影响,这就要使我们有选择的给孩子灌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近来,我在网上看见了这么一段视频,对我触动很大。在四川有一个两岁的孩子竟然会很熟练的吸烟,面对镜头的他一点没有害羞的感觉而且嘴里还不断的说着脏话。这个视频对我触动很大,为什么一个两岁的孩子会吸烟而且动作很娴熟,那么他的父母不管吗?

  我估计那个孩子其实自己都不知道从他嘴里说出的脏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后来,这位上传视频的网友也遭到了很多网友的谴责,毕竟一个两岁的孩子,一张无暇的脸上赫然写着“无知”二字,怎么还会对他无动于衷,甚至当作笑柄在网上传播?孩子是无知的,后来记者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父母在附近的市场做生意,平时没时间看孩子,每天孩子就在附近的广场自己玩耍,一些小贩没事就逗逗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许多坏习惯。后来记者找到了孩子的父母,他们称平时没时间看孩子,送学校也没时间接送孩子,所以孩子就一直跟着在市场玩,对于孩子的这些恶习家长全然不知,并表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送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

  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每一个成人的责任。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他在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而这“学校”,是需要很多人来呵护的,包括孩子的父母,也包括孩子的邻里、长辈,包括周围所有人以至整个社会大众。

  二、在学校中培养学的社会性

  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学校有着特有的优越性,学校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同伴交往的机会,这可以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具体体现出来。

  1.在游戏中培养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及遵守行为规范的能力。

  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特别是角色游戏,与社会教育联系较为密切,玩角色游戏时,学必须认识游戏伙伴,协调与伙伴的关系,并学习自己处理游戏中的纠纷。因而,角色游戏能促使学轻松、平等、快乐的氛围中认识生活及行为规则,并帮助学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提高学的人际交往能力。例如,两个孩子一起玩游戏,一个扮演交通警察在十字路口指挥交通,另一个扮演司机在马路上开车。“司机”在马路上欢快的开车,“交警”举红灯,他就不得不停车等候,“交警”不停地举起红灯,结果“司机”就不乐意了,他对“交警”说:“哪有这么多红灯呀!人家马路上是有时间(牌)的。”“交警”于是定时举指示灯了,游戏又继续玩下去。

  2.在自由活动中培养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建立人际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孩子会有与人交往的迫切需要,这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如两个孩子在一个吊椅上荡秋千,一个在底下推,一个坐在上面荡。玩的正高兴时,第三个孩子想玩,他走到两个学面前说:“我与你们一起玩,好吗?”“不行,两个人够了!”他们拒绝了他,这时老师可用鼓励的目光示意他继续动员。“两个人在底下推会荡的更高一些不是吗?”“好吧,你来试试吧!”于是,这个学加入了小群体中,慢慢的他们成了朋友,大家轮流荡起秋千来。

  3.长期坚持,密切结合生活进行教育,培养学的社会性。

  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的多,农村就是隔代亲,可谓家里的掌上

  明珠,小皇帝,大多在家庭里形成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随时观察孩子行为,针对一些不符合规则的行为长期坚持,密切结合生活进行教育,以培养学的社会性。如我校附属幼儿园大班一个叫李姗的女孩子,一向十分珍惜自己所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玩具带到学校里,自己不玩的时候都很小心的装在书包里,因为她认为她的玩具都是很好的,害怕别的孩子玩的时候不小心会弄坏。但别人的玩具也很诱人,于是李珊把自己的玩具放好后就毫不客气的拿别人的玩具玩,如果李珊没玩够而玩具的主人想玩就很容易发生纠纷了。并且时间长了以后小朋友都不愿意跟她玩,躲着她。因为长期以来,班里玩玩具形成了一个规矩——无论是谁,一定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是玩别人玩具的时候,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

  于是,李珊很委屈,就到教师这告状,说小朋友都不跟她玩,我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我已经知道,“为什么?”李珊嘟着嘴巴不说话,我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我给你个办法,下次你想玩别人的玩具的时候,先要跟别人商量,商量好了,别人就跟你玩了。这个办法一定管用,要记住哦!”李珊后来在玩别人玩具的时候就不那么理直气壮了,有时会耐着性子不去玩别人的玩具,有时也会采用商量的口气询问别人:“让我玩一下你的玩具好吗?”碰着爽快的就给了,有时碰着不爽快的就碰钉子了,甚至交换条件要求换着玩具玩。李珊这时候会很忧郁,有时候就忍痛割爱换着玩一会,但还是老惦记着自己的玩具。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被全班小朋友孤立起来的感觉不好受,慢慢的过了一段时间,李珊不再把玩具藏起来了,而是原意和别人商量,换着玩了。这是一个既漫长又痛苦的过程,可是没法子呀,只有舍鱼而取熊掌。

  李珊还有一个特别好玩的奥特曼玩具,能主动的向外射击,并且边射击边向前走路,李珊特别喜欢。这天到了学校,李珊就主动拿出来在桌子上玩起来,玩了一会我走过来,很感兴趣的样子,对她说:“你的玩具真好玩,能不能给我玩一下呢?”李珊毫不犹豫的就给了,并且还热情地向我介绍玩法和各部位的功能。我说:“瞧,你的玩具真好玩!还能发出声音,呦,这手还能转,能四处扫射,并且边射击边向前走,还亮着彩灯。”,李珊一脸得意的样子。

  这时候有一个小男孩也凑了过来,很羡慕的看着我俩玩。教师就试探的问李珊:“他也想玩了,给他玩玩好吗?”李珊看了看小男孩同意了,后来陆续不断的有小朋友对奥特曼发上了兴趣,李珊也没有小气。但是他还是会在一边盯着小朋友玩,并且细细叮嘱小心,不要弄坏。

  通过这个案例,孩子的社会性教育应该是长期一贯性的,和生活要关系在一起,并且要在细节上用心,教师对待学的“不良”行为,不能用消极反对的方式去纠正,要在承认好尊重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除此之外,在讲故事、实践活动、散步中,甚至进餐时都可培养学的社会性。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学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如家校、社区合作组织学参观敬老院,使孩子了解敬老院是失去亲人,没有子女照顾的老人们的生活的地方。知道他们年轻时为祖国做出贡献,年老时国家对他们的生活给予保障,从而激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了学尊敬老人的情感。

  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与社会潜在的教育资源都为孩子的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给孩子提供了表现、施展才能的机会。例如,市区镇各级的少儿春晚、学校组织的亲子阅读等都为孩子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家庭、学校可以共同协作,发展孩子各种能力,到上面去一展风采。既培养了学又锻炼了学。还可以在三八妇女节组织学到社区参加庆祝活动;3月12日植树节组织学参加社区的植树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学会与同伴、成人的交往,学会关心和爱的情感。

  总之,在学校中,教师要善于在各种场合抓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的社会性。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有意识的教育和指导,和孩子共同活动,相互交往,互相合作,促使孩子社会性的发展。社区更应该增添设施创设条件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更好地促进孩子的社会性。

篇九: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一、现阶段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劣势

  现阶段社会的多元化,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鲜事物与理念更新,我们在努力适宜的同时也在不断消化、吸收、选择,而幼儿在其成长阶段对这些多元化的事物并不能有效分辨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由于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性,会促使他们毫无节制的全盘吸收。这就对幼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在使幼儿逐步认知的同时,摒弃不良事物,保持良好的心灵发展是我们每名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在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领域,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教育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进程中,人们往往会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等方面。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性只是教育公平的外在形态,教育公平的内涵还应包括受教育者能获得与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地位相适合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应该正视受教育者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差异,对他们实施有差别的教育、教学。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机会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有时,好心并不一定能办成好事。例如,在民工大潮中,为民工子弟举办的教育机构像雨后春笋,这原本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但在有些地区,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给予这些教育机构以引导和支持,反而以不符合质量标准为由予以取缔,剥夺民工子弟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教育的不公平。在有些地区,一些地方政府在取缔不合格教育机构以后,将民工子弟分别安置在“质量合格”的教育机构,这从表面上看似乎做得很到位,但其结果并不像预想的那么理想,不少民工子弟或因与在学的儿童之间存在过大的差异而受到巨大的压力,或因失却了他们认定的合适的学校和幼儿园而最终影响一生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悲哀与无奈。

  此外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载体,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由于父母或家庭成员的幼儿教育的缺乏与无知,很多时候会通过教育而毁了“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例如,父母或家庭成员的溺爱,在很多时候都会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以自己为一切利益出发点的坏毛病,而家长对这些足以毁了孩子一生的顽疾,却往往视而不见,相反很多时候还会夸赞孩子聪明有主见,殊不知在如此强大的负面因素影响下,幼教人员精心对孩子构建的小价值观,很

  快就会土崩瓦解或者说不堪一击。

  二、现阶段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优势

  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由于目前全社会的重视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带来了许多便利因素,随着现阶段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很多家长都会努力配合教师来引导孩子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在平时开展的家长进课堂活动中,就会有很多家长不辞辛劳,认真“备课”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给孩子上生动的社会课,他们所讲解的素材,生动有趣,与社会结合度高,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例如,当消防员的家长就可以给孩子讲解防火、消防的知识,使孩子远离危险,当警察的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解自我保护的技巧,使孩子辨识危险,减少伤害。

  多媒体的普及也为孩子辩识社会打开了一扇窗户,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可以足不出户的通过绚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使孩子开心的接受教育,一改传统幼儿教育的枯燥与乏味。特别是在对很少出现在身边的事物讲解上,我们都可以去利用这些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详细讲解,孩子记得牢,学得快,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的普及与飞速发展,也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变的容易轻松,家长在闲暇之余可以上到指定网址向带班教师了解孩子的近况,不仅可以消除家长对幼儿园的顾虑还可以使其尽快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行为习惯,从而更好的配合教师引导孩子认知社会,剔除恶习。

  社会资源的快速增长也为孩子从硬件上打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整洁的教室、干净的设施、可口的饭菜,都会给孩子体验社会,了解社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从幼儿园社会体验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的环境。一个良好的环境所指的不是教师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而是教师所创造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通过幼儿的活动方式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有怎样的生活方式,他就相应的有怎样的个性和社会品质。而这些都将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幼儿今后发展的轨迹。

  三、现阶段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必然性

  社会的日新月异发展,使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成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不再

  会像我们的祖先一样,独自在山涧中跳跃,独自应对残酷的大自然。我们的社会发展需要大家的分工合作。而由于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很多情况下势必造成他们与社会接触变少,儿童的社会性认知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发展问题,也是教育和训练可能有所作为的发展内容,提前并有效地发展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不仅可能而且也有其必然性。这种社会性认知一般可以分析为三种不同层次:对个体人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各种心理活动、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的认知;对人与人的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性、友谊、意见冲突等关系的认知;对社会群体及团体内部或对社会群体及团体之间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鉴于这种诠释,我们应思考以何种方式教育与训练会促进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发展。

  实际上,现实中的幼儿教育与训练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已经在发挥着这种功能,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已经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发展着。同辈幼儿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影响、家庭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影响无时不在与“自我中心”发生/关系,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在几个层次上都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渐变着、发展着。但是,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使幼儿早期发展中享受到的呵护和关照也越来越多,这对于幼儿的“自我中心”自然会发生“维护”功能,而促使其摒弃自我中心,把自我融于社会关系之中也因此成为一个艰难的课题。在关照和优越的生存环境中,幼儿“自我”的依赖性或依存性本质被遮盖了,他们遭遇的“权威”、“友谊”、“冲突”的角色意识被扭曲了,他们在群体中发生的关系、对社会群体关系的认识,也极难有根本意义上的“社会化”。我们认为,即使是为他人做事情也应视为基本品质,视为当然,否则,其认知的社会性水平岂不太低了吗?如果幼儿不能从小渐悟到自己是享受着别人的劳动结果的发展中的人,其社会性认知也就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幼儿在其长大成人后也将会把对社会的不认知带入其下一代的教育中,这将扭曲我们社会目前构建出来的价值体系。

  四、现阶段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适宜性

  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启蒙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劳动意识的培养、行为模式的形成都将决定其今后一生的命运。实施早期劳动教育必须强化有意识性,解决观念更新问题。早期劳动教育无论从怎样的角度来说,都是个受益终身的事,因此必须强化其有意识性。劳动的活动性往往并不复杂,但其既动手、又出力,既使用工具操作,又需接触劳动场所,往往还会有成人指导,还会有辅助他人功能,这就使幼儿的认知活动与早期实践活动一体化了。由于不复杂,幼儿会极自然地摄取他人观点,增加亲社会行为产生,并脱离自我中心的纠缠,这样养成的是素质,而且很全面。利他、为他的亲社会行为,自然要展示出人际及人际群体。因此是否把社会性认知发展作为有意识的目标,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幼儿早期劳动本身不应当是目的,而应是途径和手段,所以要强化有意识性、适宜性。解决好劳动性质问题,必须把早期劳动教育定位于体力劳动或为操作性地付出体力的劳动,而且要尽力导向某种公益性、群体性,确立我为他人做事情的基本点,从根本上摆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狭隘性。这样的结果才会是社会性的,这样养成的人格才会是全面性的,这种社会性和全面性才会导致今后对社会领域教育的适宜性。

  对社会领域教育的适宜性,就是将来与社会的和谐性,有了适宜性就会视劳动为当然,视劳动为奖励。我们有些家长和老师往往会下意识地把体力劳动视为惩罚,这不利于劳动情感的养成。如果以劳动为奖励,则幼儿就可能随着对他人的感情,移情、述情,亲社会行为不容易被冲淡。这种对社会领域教育的适宜性是一个根本性发展目标,是幼儿早期劳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的教育与培养不只是对劳动本身,而且是对从事同类劳动的主体也产生积极的情感。

  对社会领域教育的适宜性表现在幼儿通过劳动会产生对清洁工人、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等劳动者的积极情感,通过与人交流增强对社会美好事物的认识,这种情感的意义已远远不只是社会性问题了,而是关系到培养幼儿未来发展的一些重要的基本品质的问题。

  总之,幼儿教育是一个永远需要探索、追寻、提高的多项科学相融合的学科,他的复杂性涉及到社会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多门学科,但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培养与锻炼则是这些学科实践性的表现,营造适宜于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领域教育体系,是我们幼教人员追寻的终极目标。

篇十: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儿童读经教育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

  温州正念学堂

  吴鹏尧老师

  首先,我们应了解民族传统经典诵读中断的历史原因与时代背景。1912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不断被列强侵略瓜分,险些亡国灭种的特殊历史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已然丧失了固有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许多国家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不同,当时,留洋归来的新知识分子们急于完成国人思想层面的现代化改造,因而有意抛弃民族传统文化,割裂文化传承。但请注意,那绝对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之举和极端举动!成为中国历史传承上近百年的文化之殤!至今,中国儿童经典诵读的深入开展已中断百年,百年来国人的现代化改造开展的如火如荼,成绩斐然。但国人的文明程度与文化继承却日益衰败,每况愈下!因而今天极有必要重新弥合文化传承上的断裂,复兴本民族割裂已久的传统文化!如何复兴?即应从传统经典诵读的深入推广与普及上展开!这是文化复兴的抓手和基础!

  这是我们大力推广儿童经典诵读的时代背景与现实考量!

  今天在场的朋友们已为人父母或不久将来迟早要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好,将来有出息!所以我今天着重讲一下儿童经典诵读的现实价值!首先,每一位家长都要了解当今教育的时代背景,现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和古人简单单调生活不同,我们的生活每天都是围绕着电视,电脑,手机。孩子的成长始终伴随着这些电子产品,可以说是泡在其中长大的。而电子产品对孩子最大的危害是破坏专注力!今天的孩子接触电脑手机越来越早,很多孩子刚刚进入小学网龄已有数年,由于电子产品对于孩子专注力的巨大破坏,很多孩子在学校里心很散,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且多动。许多家长对于这个问题往往束手无措!或是一味采取强堵方式,不允许孩子过多接触电子产品。其实,在这样一个全信息化的时代,只是简单阻挡已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简单断绝远不如智慧引领。

  恰逢其时,儿童经典诵读正是这个时代所亟需的,因为儿童经典诵读最直接培养的能力便是专注力(定力)!须知专注力(定力)是需要培养的,且需要从小培养。社区学堂每次两节经典诵读课,一节五十分钟,一次课近两个小时。孩子们在这段时间里,不仅要锻炼自己坐住板凳,而且还要不断跟读,齐读,反复指读。指读时亦要求做到手到,眼到,心到。这些都是对孩子专注力(定力)的最好培养!而一个孩子将来学习顺利,事有所成,所需要的最基本能力便是专注力(定力)!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儿童经典诵读是信息时代下孩子们最应接受的一种传统学习!最应接受的一种能力培养!

  此外,儿童经典诵读最大的现实价值是对孩子学习力的深层次开发。学习力包括专注力、记忆力、理解分析等能力,除专注力的培养外,儿童经典诵读对记忆力的开发与提升是异常显著的。我们讲最好的教育永远是依照人类身心成长规律而展开的。0---13岁人的记忆力最好,理解力偏弱,13岁以后理解力转强,记忆力转弱。所以在13岁之前,应让孩子多多背诵经典!很多家长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经典背诵的巨大价值与意义,当经典背诵达到一定量时,比如背诵量达到五千或一万字以上时,孩子记忆力会明显提高,连带其他能力,如专注力、理解力、语言表达力,自学能力等诸多能力一起提高。我称之为深层学习力的全面提升!那是生命力量的全面爆发!是需要长期努力得来的。因为长期诵读背诵经典,孩子会发生质的变化,会“脱胎换骨”!我把它形象比做2g网络头脑扩展为聪明强大的4g网络。没有福气,没有毅力,是不可能有这种改变机会的!可惜太多家长不懂,没有珍惜坚持,太多人半途而废!没有得到读经教育的真实受用。

  套用马云谈经商的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很多读经家长都停滞在今天和明天,根本等不到后天的美好!做其它事大概也如此,难以长久,总是凑凑热闹然后放弃,真的很可惜!也许,这类孩子读经的福气就只有这些,所以说能够长期坚持读经的孩子必定是很有

  福气的!目前只有少数坚持下来的家庭能从中真正受益,这也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家长懂得了,就请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浪费了能够改良孩子的宝贵机遇!因为,光阴流逝,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为此吃些苦,克服些困难阻力,都是值得的。

  因为一个孩子的深层学习力是在学校里或通过其它才艺类学习很难得到提升的,家长一定要明白一点,在学校里孩子是运用学习力而非提升学习力。所以一些孩子读书越到后来越差,也不是他们不努力,是越到后来学习的强度越大,而孩子学习力不够,跟不上学习强度的涨幅。目前看来,读经教育下的经典诵读与背诵可以极大地开发提升孩子的深层学习力,孩子自然变得聪明,且不是一般的聪明。举个粗浅的例子,家长就明白了,一只眼睛不好,另一只也会慢慢差掉,一只耳朵聋了,另一只也会慢慢变聋。相反,如果一只越来越好,另一只也会越来越好起来。人脑分左右脑,背诵是左右脑一起开发,当孩子背诵到五千,一万字后,记忆力得到极大提升,其它学习力,诸如专注力,理解力,自学能力随之一起提升!这叫一点深入,全面开发!过了十几岁,你再想开发也晚了,能明白的,有信心的家长不要让自己孩子轻易错过,辛苦三年轻松三十年,孩子学习力越来越强,你想不轻松都难!自己先受益,再努力让身边有缘之人一同受益,人生过的也算有价值有意义!

  然而,儿童经典诵读的价值与意义远不止于此!平常孩子们接触比较多,也普遍熟悉的是学校里的“知识类书籍”,而以传统经典为代表的“文化智慧类典籍”孩子们却很少接触,从未深入。毫无疑问,这对于个体成长来说,绝对是一种巨大的缺失!知识类书籍的指向是实用,文化智慧类典籍的指向是传承与涵养。在处处讲求实效的今天,许多人认为文化智慧类典籍的读诵可有可无,其实,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缺乏智慧的狭隘之见!我想说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根本不缺少务实精神,最最缺少的恰恰是文化的涵养和智慧的熏陶!缺少文化涵养与智慧熏陶会导致文化传承的断

  裂,民族文化的衰弱,国民素质的下滑。今天中国出现的许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此!中国已有几代人丧失了文化根基,在物质丰盛的迷乱与假象中狂欢着流浪着,无知,肤浅,空虚,痛苦,真的很可怜!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了文化根基,毁掉了,已难以挽回!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再毁掉!再和我们一样无知,肤浅,空虚,痛苦!孩子们应从小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接续文明智慧的传承!成为有文化根基的人,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这是我们推广儿童公益经典诵读的理想与志愿!

  但我们的认识绝不肤浅,我们知道一个孩子读几天经典绝不会一下子变得谦逊有礼,孝顺懂事。这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十分清楚和肯定,孩子在读诵代表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化智慧典籍时,会有无数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化智慧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田,并不断地生根发芽,化为内心深处的天理良知与文化力量,在这种巨大的向上的力量牵引下,孩子自然身心丰盈,健康成长!读经典的孩子有时也会犯错,也会叛逆,但犯错和叛逆的力量会因诵读经典而小许多,因为读诵经典所产生的正能量一直在影响着他!教化着他!这是真正的春风化雨,润泽无声!

  也有一些家长主张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必要读太多书,尤其是读这些艰涩难懂的经典,他们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应该无忧无虑地玩耍和生活!我想说这种观点很美好,但同样也很幼稚天真!因为今天我们谈教育时,时刻不要忘记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现在不是古代!现在是全民信息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本质是思想的粗鄙与混乱!你以为不给孩子诵读经典孩子就没有在阅读么?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阅读!大人们的闲言碎语,抱怨争吵,孩子们在阅读!手机电视电脑里的游戏影视,暴力情爱,各种丰富多彩的垃圾文化,孩子们每天都在阅读!社会上的粗俗功利,虚伪狡诈,孩子们每天都在阅读!你不及时给他好的善的美的经典去读,他就只能去读那些坏的恶的丑的!那些坏的恶的丑的信息同样也是种子,也都种在了孩子的心田里,将来生根发芽,形成力量,发作给你看!

  所以,我们常讲不是哪一些孩子可读经典,哪一些可以不读,而是所有人,在童年时都应有一段深入诵读背诵经典的经历,这段经历越早越好,越长越好!越早越长越有正面的力量!所以,爱孩子就引导孩子读诵经典吧!爱家庭就引导爱人和孩子一起读经!同样,想要让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变得越来越美好,需要更多人不断传播读经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让更多孩子和家庭及早走上经典诵读之路!

篇十一: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总9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2014届学前教育学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

  课题名称: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学生姓名:龚江君

  指导教师:杜芳芳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4年10月

  内容摘要: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在以长子为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初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创建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主张,最终形成了幼儿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现实意义;儿童心理学

  目录

  绪论..................................................................................................................................................5一、陈鹤琴的儿童观

  .......................................................................................................................5(一)陈鹤琴儿童心理特点

  ..................................................................................................5(二)陈鹤琴的儿童观

  ..........................................................................................................5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三、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在教育目的观方面

  ......................................................................................................(二)在儿童学习观方面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

  ..........................................................................................................参考文献.........................................................................................................................................1绪论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进行连续808天的儿童发展研究,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他的幼教思想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我们进行幼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再研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指的幼儿教育不包括家庭里的幼儿教育,是狭义上讲的学校幼儿教育。

  一、陈鹤琴的儿童观

  (一)陈鹤琴儿童心理特点

  陈鹤琴首先认为儿童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而言,儿童期就是可塑性(plasticity)的意思”。儿童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二是儿童期具可以发展的性质。“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的机会。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陈鹤琴认为儿童的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

  (二)陈鹤琴的儿童观

  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从刚出生开始进行跟踪观察实验,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最终总结出了以5上所说的儿童心理的七大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常人的儿童观。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而且具有他自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

  在陈鹤琴生活的那个年代,当时的一般人对于儿童都有错误的认识。他们把儿童看作是与成人一样的人,只是儿童的身材比成人小罢了,而各种本性本能都是和成人没有区别的,称儿童为“小大人”。因为成人穿长衫,所以也叫儿童穿长衫,不准儿童游玩,强迫儿童的举动和成人一样。这种做法和观念一直没有得到改变,而陈鹤琴认为这是阻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他坚决反对那种把小孩子当作成人看的观点,儿童自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成人绝对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也绝不能摧残了儿童好动,好问的天性,因为怕麻烦而剥夺了儿童游戏,玩乐的权利。如果错误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不改变,那么我们绝不可能收获任何好的教育后果。因此在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就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而陈鹤琴就是这样来实践的,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他富有研究价值和科学指导价值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一生都可以说是献给了他深切热爱的幼儿教育事业,他很爱儿童,儿童也很爱他,所以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来办幼儿教育。而他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全国的儿童“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因此他1919年从美国回来之后就开始探索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主张,并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和教具,以及教学设备。当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创办是分不开的。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更应该为大众所熟知。

  总之,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教工作者对更为具体,深刻又能有效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需求越来越强烈。陈鹤琴经过长期实验观察、科学验证而形成的幼儿教育理论通俗易懂,具体细致但又不乏科学严谨,是我国学前教育科学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认真地从中吸收营养。

  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为了改善我国的幼儿教育,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于1927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十五条。十五条主张是对我国办幼稚园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国发展幼稚教育的指导,是我们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所不可忽视的。

  主张的第一条就指出“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这是针对现实提出的,也是对我们办幼稚园的根本要求。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的设施,应当处处体现本国性,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在不违背国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这样幼稚园就可以充分适应社会的需要了。第二个主张是“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因为当时的幼稚园很少有跟家庭合作的,父母把小孩子送到幼稚园去,并不是为小孩子受教育着想,仅仅是自己图个方便,对小孩子一切的任务都不闻不问,这样家里所教的和幼稚园里所学的往往不能融合。有些家庭甚至认为既然小孩子在幼稚园里,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师的,小孩子学得不好就是幼稚园的失误。所以陈鹤琴主张幼儿教育应由学校和家庭双方承担,如此两方所施的教育才不会发生冲突,而所得的效果也更大。虽然这是陈鹤琴针对当时的幼儿教育提出来的,但是在当今幼儿教育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他所说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更厉害的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父母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忙于工作而将孩子寄托,更多时候小孩是和其他抚养人在一起的,而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无暇顾及。所以陈鹤琴的主张在当代的幼稚教育上仍然具有现实性,现在社会上提倡的“合力教育”就是希望由家庭和幼稚园共同来教育幼儿,可以说受到了陈鹤琴主张的影响和启示。第三条主张是针对教材来说的,“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该教他”。这一主张中包含了幼稚园选择教材的三条标准:1、儿童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作为幼稚园的教材。若一幼儿很早就能识字就可以马上教他识字,而不用等到稍大了再学。2、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据。教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问题在现在的教育中依然存在,所以近几年开始了新课程改革。虽然是针对中学的一次改革,但也说明了学校所用教材的不合理性,而对幼儿来说尤须注意教材的“儿童化”和“经验化”,这样儿童才能有所理解和体会。3、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教育儿童是为了使他能够养成某种生活的技能,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儿童的教材也可以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定,但以儿童心理和经验为根据是不变的核心。

  三、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在教育目的观方面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是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没有多大的不同,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应该能做,往往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听话”“服从”成人的儿童就是“好孩子”,就是“聪明”的,幼儿园教师也是以此来对幼儿作出奖惩,以孩子能够得多少红五星,能够考多少分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幼稚园的教育目的也错误地发展成“知识型”、“应试型”的教育目的观,只注重孩子的识记能力,而忽视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好问心,牺牲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使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死记一些符号,掌握大量的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儿童。

  (二)在儿童学习观方面

  早期的幼儿教育大多具有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教室里,教室很少带孩子去户外郊游学习,致使儿童与环境的接触相当缺乏,所学的内容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没有较多的联系。这样儿童所得的都是呆板生硬的死知识,也没有获得鲜活的人生经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将幼儿关在园里进行“闭门造车”的学习,而是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主要采用的是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分科教学的优点是便于向幼儿传授各科系统的知识,也便于对全体儿童进行集体教学。其缺点是割裂了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忽视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甚至整个教育过程缺乏整体性。这种课程下的儿童往往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严重压抑了儿童的主体意识,束缚了幼儿主体价值的发挥。例如,在让儿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上,多数是由老师说了算,甚至在具体的技能操作训练上,也是完全由教师指挥,儿童只需要“依样画葫芦”,这严重阻碍了儿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陈鹤琴重视游戏的作用,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个性差异,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裂的课程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的,反对以书本教材为中心,主张以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要求整个的、系统的进行教学。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综合教育课程就是针对分科教育课程而提出的,从中可以看到陈鹤琴课程思想的特点,它有利于克服传统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的弊端,发挥儿童的积极主动精神,培养思维敏捷,活泼好问的儿童。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北京出版社,1985年12月。

  [3]陈秀云.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4]唐淑.陈鹤琴与中国幼儿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5]孙爱月.继承和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6]周南.陈鹤琴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现实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7]刘守旗.陈鹤琴论儿童与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8]钱继芳.浅议活教育的目的、课程与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9]李莉.论活教育的教学原则[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10]李莉.陈鹤琴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11]陈一飞.二十年来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概览[J/OL]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12]周谷平,李小琛.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J/OL]幼儿教育,2004年2月。

  11

篇十二: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时期就会有不同的教育理论,孩子们的行为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社会环境对孩子们的成长作用不可忽视,放眼看一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譬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的一些家庭中,父母文化程度不高,虽然并不很懂教育,但孩子会向父母和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并不困难,孩子能成为有用之材。另外一些家庭,父母采取各种教育方法,费尽心机,却总觉力不从心。究其原因,除了方法的使用是否适宜之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社会环境影响父母的对未来的预测,从而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影响他们对孩子行为的评价,以及影响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方法。

  比如说,在没有宣传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发展的影响时,很少有父母在孩子两三岁前进行有意识的教育,而通过很多途径了解了早期教育会使孩子的潜力得到更多的实现后,已经有很多父母把早期教育的时间定在了孩子出生之前,进行胎教,所采用的方法也有很多的变化。这里父母对孩子期望水平和重视程度的提高,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为孩子们的学习、模仿提供了借鉴。譬如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的父母经常给予他应该给老人和抱小孩的叔叔阿姨让座,他每次都会主动让座。如果有一次他帮一个邻居抱一个一两岁的孩子坐汽车,车上虽然人不多,但没有一个人给他让座。想一想,下次坐车他还会给别人让座吗?也许他会想:我不能学他们,这些人太不懂事了。以后坐车还会主动。。。。。。。。,给别人让座,但这需要受过相当良好教育。如果他是这样想:我给那么多的人让过座,到了我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却没有人帮助我,以后我也不给别人让座了。也许会下定决心以后再也不给别人让座了。如果当时有人给他让座,社会环境的作用就与父母的理想状态一致,就可以进一步强化父母的境遇效果。

  现在的孩子上学压力大,动不动就是要上最好的,老师的说教,父母的唠叨,不绝于耳,搞得孩子逃的逃学,抑郁的抑郁。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向往城市人的生活,羡慕在写字楼里工作,他们职业选择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说在农村,前一二十年孩子们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大多数男孩成年后选择的职业是做泥瓦匠。而今家庭孩子比较少,基本上都会接受教育,读大学的比比皆是,选择做泥瓦匠的几乎没有。纵观整个建筑界,泥瓦匠的年龄都偏大,几乎都有青黄不接的危机。

  还有些农村家庭家里有几层的楼房不住,就靠在外打工的一些钱,也要拼了命贷款在城里买房,这样做好像自己很有面子。

  这样的例子太多,就不一一说来。不同的社会环境就会造就不一样的一代人,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篇十三: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主题二

  影响幼儿教育的社会因素

  教学目标:

  1、识记影响幼儿教育的各种社会因素;理解幼儿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家庭与社区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2、在充分了解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幼儿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能联系实际正确认识幼儿教育的价值,发挥教育的积极、正面的社会功能。

  教学准备:幼儿园活动录像片段;CAI课件。

  教学重点:社会各因素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教学难点:幼儿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影响幼儿教育的社会因素

  (一)政治因素

  【案例介绍】

  案例1:美国的“芝麻街”与HighScorpe课程。

  案例2:中国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纲要》。

  案例3:中国幼儿教育目标与日本1990年颁布的新的幼儿园教育要领的比较。

  【问题思考】

  什么是政治?政治对幼儿教育有什么影响?

  【理论研讨】

  1、什么是政治。

  2、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影响教育目的。

  (2)政治影响教育制度。

  (3)政治影响教育财政:政治决定教育经费份额的多少;政治决定教育经费的筹措。

  (4)政治影响受教育权:任何一个社会的受教育机会都是由统治阶级来分配的,如阶级社会里的等级制,贫富差别悬殊,贫民阶层就不可能也没有条件接受教育。

  3、政治与幼儿教育。

  (1)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

  (2)不同社会制度下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不同。我国学前教育在亚太地区属比较好的,1992年统计3-6岁幼儿入园率约为31%,加上入一年学前班的幼儿则入园率可达60%。印度8亿6干万多人口,而入园率却不足1%,农村几乎为0。

  (3)政治决定学前教育的目标:我国学前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

  幼儿教育对于社会政治也有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一定社会的幼儿教育通过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奠定基础来为社会的政治制度服务。

  (二)经济因素

  【问题思考】

  什么是经济?经济对幼儿教育有什么影响?

  【案例介绍】

  案例1:义务教育制度在美国、中国、印度等国的实施状况比较。

  案例2:浙江、湖南和西藏三省2001年在学前教育上的经费投入统计数据比较。

  案例3:学前教育机构的目标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先后经历的四个阶段的变化:①初创时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②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一一不限于看护儿童,还对儿童施行促其身心发展的教育;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一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的学前教育;④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一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理论研讨】

  1、什么是经济。

  2、经济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是社会诸因素中尤为重要的因素,经济决定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1)生产力发展与幼儿教育。

  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幼儿教育发展起决定作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决定学前教育的形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幼儿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制约着幼儿教育机构的任务,决定幼儿教育的目标变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影响着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

  (2)生产关系与幼儿教育。

  生产关系决定教育的性质与发展,教育也就具有了社会关系的属性。如阶级社会中学前教育显然存在着不平等,而社会主义社会中则消灭了这种现象。

  (3)生产方式与幼儿教育。

  生产方式的变革导致幼儿教育目标、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变革。幼儿教育机构的目标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由生产方式变革这一根本原因所导致的。

  3、幼儿教育对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观点辨析】

  观点:幼儿教育是教小娃娃的事情,每天唱唱跳跳,能对经济建设起到什么作用。在我看来,幼儿教育离经济发展太远了。

  分析:一定社会的幼儿教育通过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奠定基础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案例介绍】

  美国教育家大卫·维卡特以处境不利的儿童为对象,研究早期补偿教育能否打破消极的贫穷循环,他在长达二十年的追踪研究中得出结论为,早期补偿教育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通过综合评价各方面的效益,发现该早期补偿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比是1:7.16美元,即在学前期每投入1美元,可对儿童以后的发展产生7美元多的效益。从这个例子可看出早期教育对个体发展和对社会的积极的意义。做好幼儿教育工作,按照儿

  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对儿童进行适宜的教育,使他们得到正常的发展,首先满足了个体发展的要求,对社会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三)文化因素

  【理论研讨】

  1、什么是文化。

  2、文化与教育。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文化是经济政治作用于教育的中介,即传导一定的经济政治的要求,反映一定的政治经济的性质与水平。如舆论文章、书籍、影视导向正是现实文化反映政治、政治的要求影响教育。文化还可主动地相对独立地影响教育,如传统文化观念、外国文化渗入都不是现实经济的反映,但却在影响着教育。

  课堂讨论: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有哪些影响作用?

  3、文化与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要从儿童年幼时,就将人类和本民族、本国所创造的文化传递给他们,使其成为幼儿认识周围社会和自然的基本工具,并将人类和本民族、本国所创造的文化保存和发展下去。可以说离开了教育(其中包括幼儿教育),文化便无法保存和发展;没有人类和本民族、本国所创造的文化,幼儿教育便失去了传授的内容。具体而言:

  (1)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应在幼儿教育内容中反映出来。

  (2)应该根据家庭与区域环境的文化水平状况设计幼儿教育,组织幼儿教育。如适应儿童的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致力于提高家长文化水平与育儿观念的教育。

  (3)我国幼儿教育也应关注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收入新文化(知识、观念、技术等),丰富教育、改善教育。例如电化教育手段的利用。

  (4)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也应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来选择文化。

  (5)应不断地改革幼儿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

  【案例介绍】

  幼儿园活动录像:福建高甲戏欣赏——“群丑献艺”;江苏地方戏欣赏——“俏花旦”。

  (四)人口因素

  1、什么是人口。

  2、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2)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3)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

  【案例分析】

  案例1:2001-2008年高考学生数量的变化极其带来的高考招生政策等的变化。

  案例2:1992年出现的中国“猴年生(孩子)羊年不生(孩子)”现象给未来我国的经济生活、住房、供应以及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

  分析:人口增长速度快与慢,关系普及教育中战略重点是量的发展还是质的发展等诸多问题。人口低速增长,教育规模可以小,经费可以节省;人口增长速度跳动过大,则对教育规模和经费产生影响。

  3、我国人口与幼儿教育。

  (1)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又将临第三次人口高峰,预计本世纪初人口增长对幼儿教

  育的发展有一较大的冲击,各地区要把握本地区人口增长预测,做好发展幼儿教育之准备。

  (2)适应独生子女多的人口特点,促成优生一一优育-一一优教的良性循环,减少遗传病,残疾儿和死亡率,幼儿教育应向下延伸,从胎儿保护与教育开始。

  (3)大量人口分布于农村,着力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与形式,发展适应农村的幼儿教育,如河北省滦平县的幼儿教育,形式有中心幼儿园、混合班、学前班、儿童辅导站、学校及家长活动站等。

  (五)家庭与社区因素

  1、家庭与幼儿教育

  【问题讨论】

  问题1:从自身成长的经验来谈谈自己对家庭教育特点和作用的理解。

  问题2:你认为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分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庭教育为人的终身教育、全程教育奠定了基础,家庭的潜移默化对幼儿的成长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特点:早期性、基础性和长期持续性;家庭生活和教育交织在一起;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具有广泛性与深刻性。

  2、社区与幼儿教育

  【案例分析】

  “孟母三迁”的故事。

  分析:社区是一定地域内居住相近的家庭逐渐形成的社会结合,是社会的基本群体。社区在各个家庭间架起互助、交流、联系的桥梁,在一定意义上邻里是一个小而复杂的社会。社区友善的邻里关系给儿童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在与邻里中的长辈和同伴接触中,可学习人际交往。同时,在邻里生活的熏陶下,可使儿童增长见识,懂得事理。

  【社会调查】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份幼儿教育价值的社会调查问卷,利用周末到城市街道进行问卷调查,写出调查报告。

  2、调查一个工厂或一个街道居委会或一个村的幼儿社会教育发展与变化的情况。具体分析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制约,以及幼儿社会教育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篇十四: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对幼儿来讲,健康是最重要的,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而幼儿的心理健康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幼儿期心理健康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中更有信心、更有力量,不易被挫折难倒。幼儿期的心理健康,是关系到其一生成败与否、快乐与否的基础。但由于幼儿处于迅速的生长发育期,对外界环境及其变化的影响比较敏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幼儿创设有利环境,控制和消除各种不利。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

  身心发展

  纲要:

  家庭环境是幼儿重要的生活环境,对幼儿心理影响很大,然而,由于父母受职业、素质、所处环境以及对幼儿期望值等因素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种种误区,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尽量减少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心理的伤害。

  目前,对幼儿实行家庭和幼儿园并轨教育的观念,已经被大多数家长所接受,能够围绕孩子的发展,经常与幼儿园取得联系,相互沟通。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受旧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幼儿教育是幼儿园的事,我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就是你们老师的责任。”还有些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把送幼儿入园简单理解为“找个看孩子的”,受教育是上学以后的事情。其实,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幼儿园和忽视幼儿期教育的两种观点都走了极端。殊不知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个坏境对幼儿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趋势,孩子越小,家庭影响越大,随着孩子年龄不断增长,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才不断增长。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幼儿从生命初始起就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家庭,它便也随之产生了。在家庭中,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总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对子女进行教育,一般公认的,儿童在七岁前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深。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和身心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以延续的成年时期。这种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由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这就决定了它的初始性、持久性和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的亲密性,自然,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之大就不言而喻了。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生受益,而不良好的家庭教育自然也就贻误终生。有研究表明,童年时的个性品质对个体成年后的个性有很大的影响,有很多人在成年时遇到的个性心理上的问题也往往来源于童年的经验,而在童年时形成的不良的个性品质在成年后再纠正也经常显得很困难,所以个体在幼年时形成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会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与引导。

  一、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我们做父母的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因此,我们精心的在家里营造一个和谐、欢乐、健康、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氛围。首先是精心合理的布置家居环境,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居住场所;其次是在平时家人与孩子聊一些令孩子感兴趣的有利于其成长的轻松快乐的话题;最后我们也在孩子面前进行学习活动并对孩子进行教育与引导。我们就是想通过使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处于这种有利于培养其活泼、健康、开朗、积极进取性格的家庭氛围中来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顺着健康的道路成长。通过这些方法的开展我们发现孩子正在我们所期望的道路上进步成长。

  二、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教育

  孩子现在正处于一个求知强的时期,因此,在平时我们和孩子进行经常性的聊天交流,鼓励孩子对我们多问一些问题,在这一问一答的交流中而我们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然后我们再通过聊天和讲一些与之相应的孩子熟悉的小故事、寓言、典故,或播放一些孩子喜欢的动画的形式来引导他并进行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我们在他将问题改正后及时的对他进行语言表扬或用亲密的动作给予表扬与鼓励。

  三、加强对小孩的独立性的培养与引导

  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的优越而造成比较娇气和缺乏独立性,为此,在家里我们有意识的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和培养他做一些自己的能力所能及的事情,比方整理自己的书柜、自己用完的东西放置原处、自己穿衣裤鞋、在吃饭前后自己摆放椅子和碗筷等一系列生活中力所能及的琐碎小事;在外走路时尽量让他自己走路,我们在旁照看;在他遇到事情是先让他自己找解决的方法,实在不行我们再在旁引导他一步一步的找出解决办法,并在他每做完一件事后对他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当表扬与引导。

  四、与幼儿园加强联系和交流沟通

  作为家长的我们如果不能与学校建立良好的联系与沟通渠道就不能及时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及学习情况,从而丧失对孩子教育的最佳良机。因此,在平时到幼儿园接送孩子时我们总要问一下孩子在校的情况,以便我们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动态情况,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教育。

  以下是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

  了,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作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在从事幼儿教育的一年多时间里,收获了很多,也看到很多幼儿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对集体生活表现出不适应,接受能力差,甚至不愿接受新的事物,也有很多幼儿性格孤僻,给人一种很陌生的感觉,在他们身上很难找到孩子的那种天性……种种问题引起我的思考,在这里就对家庭教育与幼儿成长的关系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谈一点看

  法。

  1.孩子的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刚出生的宝宝就好比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天真的;宝宝的教育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而家庭则是宝宝的启蒙学校,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将孕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本性,这也就铸就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一不同的产生首先就取决于孩子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社会环境。可以说家庭、社会、学校是教育孩子的一个体系,息息相关,相依相连。首先,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相当重要的,极富现实意义,因为温暖和谐的家庭气氛,不但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有利于孩子在爱的家庭环境中熏陶、激励下奋发图强,以实现美好的愿望是非常自然的事。

  其次,孩子的教育也离不开幼儿园。特别是在幼儿期,4—6岁,是孩子习惯的养成期,和学习态度的建立期,这段时间,我们不强调孩子学会很多很多的知识,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去体会寻找学习中的乐趣。但好的习惯和态度一定要有,有了良好的态度和习惯,以后的学习就会如鱼得水,青云直上。如果从一开始就让孩子在被动、家长的督促下学习,即使有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效果也不会太长久,因为这不是孩子自愿的,是被逼迫的,他没有找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厌学。所以说:“教育一定要考虑到长远利益”!就是在体育运动方面也同样强调,“基础动作的学习一定要正确,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而不是说学完一个动作就算完事了,要考虑到这个动作在以后更高级动作的衔接上是否有利。这也正是我们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遵照的规律。精彩的人生就像是一场百米赛跑,最初的起点都是一样的,在跑的过程中应该是一直加速没有停歇的,然而,冠军只有一个,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每位家长都要正视自己的孩子,认识到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客观的来评价他。在我的教育工作过程中遇到过这样的一位孩子的妈妈,家庭经济条件也是很优越的,她一直认为自己的儿子是很棒的,但在事实上,这个孩子在班级的表现是让我担忧、头痛的一种,从来不愿意接受新的知识,不愿意和别人的小朋友交流,结果,当别的小朋友已经知道十以内的加减法时,他却仅仅会说一加一等于,更不要说写自己的名字,自己吃饭穿衣了……对于这些问题我也和孩子的妈妈多次交流过,但结果只有一个,妈妈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孩子,还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关照着孩子。这种教育让人担忧。

  生活中我碰到过这样的一位孩子的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上一所好的小学,不惜花上几万元。这位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试问这样的投入是理智的吗?“成器的树,不用扶”,难道只有重点学校才是最适合你孩子的吗?孩子要成材,我相信不管在那里,他都一样能够学好的。这种过分的给予则只能给孩子更多的伤害。总之,孩子的成长环境固然重要,我们还是有选择的,给孩子合适的环境,但决不一定是最贵的才是最适合的。

  2.幼儿身边的特殊人群对幼儿的影响:

  孩子身边的第一个特殊人群就是老人,一般来说,教师在作家长工作是都害怕与老人打交道。从目前的社会形态来看,大多数家庭都是独身子女,父母亲整天忙于工作,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着孩子。老人们的细心,对孩子过分细心,还有来自孩子父母的压力。所以不敢也不原让孩子有什么散失。包办孩子的起居是常有的事。殊不知对孩子来说,“给予的越多,他就得到的越少”。为了让孩子不受冻,冬天裹上几件棉衣,炎热的夏天还不肯让孩子脱下棉裤,弄的孩子外面出大汗,里面出小汗。出完了汗就开始感冒,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再加上孩子爱动的天性因为厚厚的衣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长期下去也就形成了很多孩子运动起来不协调,,做事慢吞吞,动作反应迟缓……还有很多老人把自己的孙子看成宝贝,舍不得孩子的父母把孩子送出去学习、锻炼,要天天放在自己的身边才算放心。再则就是老人们过低的评定了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小什么

  事情都不让他们去做,孩子得不到锻炼自然什么都不会了。其实孩子本身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只是很多时侯我们没有很好的挖掘它。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老人带的孩子比其他孩子能力要差。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孩子感觉很温暖,但是总有一天孩子是要自己生活的,为什么不教给他本领呢?一般来说,孩子在老人身边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从来不需要自己思考,操心做什么事,孩子的依赖心理就很容易就养成了,这种思维方式带到了以后的学习中,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我们教育孩子就是要让他从小养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不少教育问题,如果我们只着眼于教育本身,往往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时必须从源头上下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我的邻居中有两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一个是爸妈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照顾的圆圆,一个是父母自己带的明明,两个孩子也经常在一起玩,但在性格上却差异很大,有一次,明明爸妈去上班,他一人在院子里玩,但到了中午,爸妈因为忙没有赶回来做饭,明明急了,肚子饿了怎么办呢?他敲开了楼下邻居家的门:阿姨我可以在你家吃顿饭吗?我爸妈没有回来。天真的孩子这样的要求谁愿意拒绝呢!类似的事情后来发生在了圆圆的身上,他很无赖,不知所措,结果他饿了一顿饭。事情似乎很平常,但要思考的问题却很多。事实上,明明的能力确实比圆圆要强很多,当明明自己学会吃饭穿衣时,圆圆还在奶奶怀里撒娇;当明明在幼儿园受到老师的好评时,圆圆还在奶奶怀里畏畏缩缩……圆圆的奶奶对他的照顾肯定是没有话说的,但是有没有想过,孩子总有一天要自己面对生活的,这样的关怀不也是对孩子人生的一种伤害吗?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论,在人类的竞争中也一样适用,人不学习生存的本领,同样会“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我们千万要明白,不要等到要被淘汰时才想起要学本领,那时恐怕已经晚了。

  3.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对幼儿的影响:

  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作父母的责任,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这业同样是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但关注了并不一定都做的好。演员宋丹丹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孩子的路是要靠他自己走的,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去引导他,至于我的财产是我自己创造的,我不会留给孩子,因为我相信他将来也同样会自己创造财富,所以如果我有很多的财产我会选择把它捐掉。我们不要把孩子的一生都握在父母手中,这样你会一辈子都在为别人活,一辈子都活的很累”。

  父母的教育观念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由于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教育资源又很缺乏,只在抓孩子的教育而没有顾及到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使得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是来自于自己本身,不能接受意见和建议,也不原改变自己的观念,依据自己当时受教育的模式来教育着现在的孩子。这样势必与现实产生冲突。曾经在我生活中经历了一个家庭教育的实例,孩子的天性是无知的,所有的思想见解都是建立在外界给他的信息和观点。把一个婴儿和一个成年人分别和老虎关在一起,(当然前提是老虎不会吃他们)婴儿表现的无所畏惧,因为他还不知道害怕,也不知道老虎还会吃人。但这个成年人则表现的非常恐惧和紧张,因为在他的思维里,老虎是会吃人的。

  所以我们在面对孩子,给孩子观点时一定要从孩子的天性来拓展。把握好教育这门艺术。

  评论区

  ?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推荐访问: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儿童教育 现实 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