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5篇

发布时间:2022-11-17 11:50:04 来源:网友投稿

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5篇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对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的有六个方面:一是家庭(首先是母亲);二是教师;三是集体;四是自我教育;五是书籍;六是社会环境。  家庭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5篇,供大家参考。

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5篇

篇一: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对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的有六个方面:一是家庭(首先是母亲);二是教师;三是集体;四是自我教育;五是书籍;六是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母亲是最细致的、最有才干的雕塑家。母亲对儿童的训练是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的。任何幼儿园,哪怕是最理想的幼儿园,都不能取代母亲的训练,或者弥补母亲和父亲在精神生活最敏感的领域即个性培养方面,由于疏忽给孩子造成的缺陷。

  首先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要使孩子感到是生活在人们当中,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考虑他人的利益。要使孩子怜悯、爱护、保护、关心某人某事,使他为某事焦虑,为某人悲伤。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以后接受学校教育打好情感基础。如果在家里不打好这个基础,只是在上学以后才由教师去从头培养情感,孩子就不可能用心灵去认识世界和听取教师的话。对于教师的话,他只了解其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

  母亲不要溺爱孩子,要使孩子去亲自开启快乐和幸福的源泉。如果孩子只享受父母为他创造的幸福,如果这是他快乐的唯一源泉,那他就会变成无情义的人。应当让他也为父母和家庭创造快乐和幸福……。

  母亲要教孩子关心周围人的疾苦,特别要尊敬老人。尊敬老人是尊敬人的最明显的表现。对老人不尊重,甚至冷漠无情,是对社会的一种激烈的“报复行为”。要让孩子为老人做些好事,关怀和同情老人。只有这样,他才会成为对周围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

  母亲要教孩子关心社会公益劳动,对他进行劳动教育。儿童从会用手拿汤勺并把它送到嘴里的时候起,就应从事劳动,这是民间教育传统的结晶。不要怕这样做是过早地迫使儿童劳动。如果怕这个,说:“哎呀,太早了!”你有朝一日会懊恼地确信:已经太晚了!只有尝到过劳动快乐的儿童,才能用温暖和良言来教育,才能避免用叫喊和处罚来教育。

  母亲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孩子热爱文化、科学和书籍。家庭的精神文化气氛,对儿童的教育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孩子的智力取决于父母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中占什么地位,家庭要有自己的藏书。孩子一上学,就要给他留出书架。要培养他热爱书,尊重文化珍宝。在孩子上学前,要培养他对语言的运用和领会能力。……学龄前的教育,能为以后的智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母亲对孩子的要求要跟父亲对他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亲和父亲对“可以”、“不可以”、“应当”、“不应当”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最合理的事情在他看来也是暴力、强制,是对他的自由、欲望的践踏,这就会养成任性、蛮不讲理的恶习。

  .

  母亲(包括父亲)不可对儿童采用体罚教育。……体罚不仅是对人的肉体的暴行,而且是对人的精神的摧残。皮带不仅会使脊背失去知觉,而且会使心灵和情感麻木不仁,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里会对好言好语也置若罔闻。有的孩子由于遭到毒打而冷酷无情,挨打的人,自己也想打人,童年就打人的人,成年以后就想杀人——犯罪,杀人、残暴的根子产生于童年。

  一、儿童是从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人的世界的

  儿童是从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人的世界的

  儿童对人的世界的认识,是从父母开始的。他首先认识的是,妈妈怎样跟自己说话,爸爸怎样对待妈妈。由此而生成了他关于善和恶的最初概念和理解。

  (第五卷《您家的氛围》)

  家长要提高自己在子女眼光中的地位

  请您提高自己在子女眼光中的地位,要让孩子们看到,您生活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您是在播种使人类幸福得以升华的种子。

  (第五卷《您家的氛围》)

  父母和睦相处可以向孩子表明人间是美好的

  在

  一个好的家庭里,父母和睦相处,对各自的话语、思想和感情心领神会,对一个眼神和情绪的变化都能体察入微,两人都与人为善,相处和谐,相互帮助支持,齐心

  协力,以诚相见,相互信任和尊重。这就向孩子无声地表明并使之深信不疑,人间是美好的,这里是心灵可以得到安逸和慰藉的乐土。要珍惜儿童的这种信念,它正是人的道德价值观的核心。

  (第五卷《您家的氛围》)

  缺乏高尚情操和人格的家长播下的是不幸的种子

  缺乏高尚情操和人格的家长播下的是不幸的种子,收获的是恶的果实。

  (第五卷《您家的氛围》)

  .

  孩子认识世界是从认识父母或教师开始

  孩子认识世界从认识人开始,而人是以母亲、父亲,或教师的面貌出现在孩子面前的。我们先在自身表现“我”这一和谐的统一体,进而在道德上影响年幼的孩子,教育他以人的态度对待那些为别人谋福利而贡献出心灵力量的人。进行这种教育,必须细致入微,动之以情。

  (单行本单行本《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10页)

  二、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是孩子们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

  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是孩子们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在孩子们面前展现出来的通往世界的第一个窗口,是父母和教师的个人榜样。

  (第五卷《教师与孩子们》)

  三、父母要拥有道德权力

  父母要拥有道德权利

  如果父母不是那种人们真正需要的有道德素养的、使孩子生活充实的人的话,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的一切尝试都将成为泡影。只有在父母拥有道德权利的那种条件下,那些对孩子的教诲,才能灌输到他们心灵中去,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唤起良好的愿望来。

  (第二卷《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家长教育的睿智表现在使子女成为坚强的人

  家长教育的睿智,就表现在务必使子女成为坚强的、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第五卷《家庭的精神财富》)

  家庭是爱国主义和信念的第一个源泉

  家庭是爱国主义和信念这条长河之发端的第一源泉。

  .

  (第五卷《义务感的培养》)

  家长要教孩子准备播下对父母爱的种子

  您在爱自己孩子的同时,要教他们学会去爱您;您不教会这点的话,等您到了晚年,会痛哭流涕的。依我看,这是你做父母的一条最重要的哲理。只有在这一哲理成为需要的那个地方,形象地说,儿童意识上的土壤,才会去耕耘准备播下对父母的爱的种子。

  (第二卷《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父母要爱护祖孙之间的感情

  在这里想对父母进一言:你们一定要去爱护这种易脆的、美丽的、娇弱的东西,即爱护爷爷奶奶对孙子的那种爱和孙子对爷爷奶奶的那种爱。在这种相互的爱感之中,打下了人道主义最细微的根基。

  (第二卷《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使孩子在父母面前因做坏事而有羞愧感

  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使孩子在父母面前因做坏事而有羞愧感(不过,父母也应在孩子面前有种羞愧感,这是个特殊的问题),使孩子从小就懂得给父母带来幸福、满意、精神生活丰富,该是多么大的欢乐啊。

  (第二卷《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劳动锻炼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环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环,是孩子的劳动锻炼。

  (第五卷《没有惩罚的教育》)

  父母要当好提供给子女温暖和食物的司炉

  童年的幸福,如同提供温暖和食物的炉灶之火,当然要有。然而,亲爱的父母亲,这炉火的.

  热度有赖于您如何管理。实际上,要当好这炉灶的司炉,需要全部教育才智。

  (第五卷《致年轻父亲的信》)

  父母之间保持纯真高尚的爱情对孩子们是极其重要的

  父

  母之间保持纯真、高尚的爱情,是使孩子们享有充满活力、健康情趣的生活的保证。无数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与此相反,在父母之间缺乏真正爱情的家庭里成长起

  来的孩子,是极其不幸的。他们不仅得不到父母的真正爱抚,还感受不到崇高的家庭义务气氛,以及亲人之间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产生的乐趣。(单行本《爱情的教育》6~7页)

  父母缺乏责任感疏于教育是人性的堕落

  身为父母而缺乏责任感,疏于教育,这是人性的堕落。

  (第五卷《我们在儿童身上延续自己》)

  夫妻双方都要关心教育子女

  家庭生活,教育子女――这是一种既复杂又细致的事情,只有夫妻双方都不断地关心这个幸福之源泉,并使之长流不断,而且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才会有一个真正幸福美满的家庭。

  (单行本《关心孩子的成长》)

  四、溺爱是一种不理智的爱

  溺爱是一种不理智的爱

  溺

  爱是家长和儿童关系上最可悲不过的东西。这是一种本能的、不理智的爱,有时简直可说是像母鸡的爱。母亲和父亲为儿童的每一举动都感到高兴,但却不考虑这是

  什么举动,会得到什么结果。受这种态度培养的儿童不会懂得,在人与人的共同生活中有“可以”、“不可以”、“应当”这一些概念。这种儿童觉得,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可以的。他变成了任性的、往往是近乎病态的人,生活中的少许困难,对于他都会成为无力承担的重负。用溺爱态度培养出来的人,是自私自利到所谓透顶

  了的人。他不知道自己对双亲负有义务,不会也不想劳动,因为他目中无人,内心里感受不到他周围的人——首先是母亲、父亲、祖母、祖父——也有自己的愿望和

  需求,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

  (第二卷《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最可怕的是父母只知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

  父母与子女间相互关系中最可怕的东西,就是父母那种轻率的满足物质快乐的“供养”与孩子精神上、心灵上、生活上的空虚和贫乏。这就是说不善于去爱。

  (第二卷《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家长要防止只管花钱的爱

  如果在家庭中,父亲把自己的义务仅理解为保证孩子的物质需要,而母亲又没有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中心,那么,这种孩子就会处在精神空虚、贫乏的气氛中。

  (第二卷《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儿童不喜欢别人把他们变为玩具

  儿童喜欢玩具,却不喜欢别人把他们变为玩具。

  (第五卷《一块面包》)

  五、家长要杜绝暴君式的爱

  家长要杜绝暴君式的爱要告诉家长还应该当心另一种不理智的、本能的爱。这就是暴君式的爱。这种爱的根子,是有些家长既自私自利,又不文明。他们对待自己的孩子像对待物品一样:这是我的桌子,我想放到哪里,就放在哪里;这是我的女儿,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想起了什么,就要求什么。

  (第二卷《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六、学校不能没有家庭的配合

  学校不能没有家庭的配合

  .

  家庭――是一个人应该学习做好事的起源之地。家庭每日、每时都在和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相接触;学校不能没有家庭的配合;学校里集体主义的道德文明在许多方面,就是开在家庭里的许多花朵的果实。

  (第一卷《培养集体的方法》)

  施行学校――家庭教育是必要的

  施

  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父母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

  (第四卷1《帕夫雷什中学》)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家长怎样教育孩子

  (第五卷《没有惩罚的教育》)

  要尽可能少请家长到学校对孩子进行训斥

  要尽可能少请家长们到学校来对孩子进行道德训斥,用父母的“强硬手腕”来吓唬儿子,说什么“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是危险的来警告孩子。而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同父母在精神上交往,这种交往能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

  (第二卷《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

篇二: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社会对的影响有哪些呢?以下是为大家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现阶段社会的多元化,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新鲜事物与理念更新,我们在努力适宜的同时也在不断消化、吸收、选择,而幼儿在其成长阶段对这些多元化的事物并不能有效分辨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由于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性,会促使他们毫无节制的全盘吸收。这就对幼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在使幼儿逐步认知的同时,摒弃不良事物,保持良好的心灵开展是我们每名幼教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在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领域,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教育公平。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进程中,人们往往会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的均衡分配等方面。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分配的均衡性只是教育公平的外在形态,教育公平的内涵还应包括受教育者能获得与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地位相适合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应该正视受教育者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差异,对他们实施有差异的教育、教学。

  给每个人平等的时机,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即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如目前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时机平等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的特点的。有时,好心并不一定能办成好事。例如,在民工大潮中,为民工子弟举办的教育机构像雨后春笋,这原本是事物开展的必然。

  但在有些地区,一些地方政府没有给予这些教育机构以引导和支持,反而以不符合质量标准为由予以取缔,剥夺民工子弟受教育

  的权利,这是教育的不公平。在有些地区,一些地方政府在取缔不合格教育机构以后,将民工子弟分别安置在“质量合格”的教育机构,这从外表上看似乎做得很到位,但其结果并不像预想的那么理想,不少民工子弟或因与在学的儿童之间存在过大的差异而受到宏大的压力,或因失却了他们认定的适宜的学校和幼儿园而最终影响一生的开展,这是教育的悲哀与无奈。

  此外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载体,对幼儿社会领域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由于父母或家庭成员的幼儿教育的缺乏与无知,很多时候会通过教育而毁了“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例如,父母或家庭成员的溺爱,在很多时候都会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以自己为一切利益出发点的坏毛病,而家长对这些足以毁了孩子一生的顽疾,却往往视而不见,相反很多时候还会夸赞孩子聪明有主见,殊不知在如此强大的负面因素影响下,幼教人员精心对孩子构建的小价值观,很快就会土崩瓦解或者说不堪一击。

  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由于目前全社会的重视也在详细实施过程中带来了许多便利因素,随着现阶段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很多家长都会努力配合教师来引导孩子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在平时开展的家长进课堂活动中,就会有很多家长不辞辛劳,认真“备课”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给孩子上生动的社会课,他们所讲解的素材,生动有趣,与社会结合度高,对孩子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例如,当消防员的家长就可以给孩子讲解防火、消防的知识,使孩子远离危险,当警察的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解自我保护的技巧,使孩子辨识危险,减少伤害。

  多媒体的普及也为孩子辩识社会翻开了一扇窗户,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可以足不出户的通过绚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使孩子开心的承受教育,一改传统幼儿教育的枯燥与乏味。

  特别是在对很少出现在身边的事物讲解上,我们都可以去利用这些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详细讲解,孩子记得牢,学得快,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的普及与飞速开展,也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变的容易轻松,家长在闲暇之余可以上到指定网址向带班教师了解孩子的近况,不仅可以消除家长对幼儿园的顾虑还可以使其尽快的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行为习惯,从而更好的配合教师引导孩子认知社会,剔除恶习。

  社会资源的快速增长也为孩子从硬件上打造了很好的学习环境,整洁的教室、干净的设施、可口的饭菜,都会给孩子体验社会,了解社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从幼儿园社会体验开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稳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的环境。一个良好的环境所指的不是教师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而是教师所创造的条件、时机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通过幼儿的活动方式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有怎样的生活方式,他就相应的有怎样的个性和社会品质。而这些都将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幼儿今后开展的轨迹。

  社会的日新月异开展,使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防止成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不再会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单独在山涧中跳跃,单独应对残酷的大自然。我们的社会开展需要大家的分工合作。而由于我国现阶段的人口

  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很多情况下势

  必造成他们与社会接触变少,儿童的社会性认知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开展问题,

  也是教育和训练可能有所作为的开展内容,提前并有效地开展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不仅可能而且也有其必然性。这种社会性认知一般可以分析为三种不同层次:对个体人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各种心理活动、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的认知;对人与人的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性、友谊、意见冲突等关系的认知;对社会群体及团体内部或对社会群体及团体之间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鉴于这种诠释,我们应思考以何种方式教育与训练会促进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开展。

  实际上,现实中的幼儿教育与训练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已经在发挥着这种功能,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已经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开展着。同辈幼儿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影响、家庭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影响无时不在与“自我中心”,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在几个层次上都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渐变着、开展着。

  但是,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使幼儿早期开展中享受到的呵护和照顾也越来越多,这对于幼儿的“自我中心”自然会发生“维护”功能,而促使其摒弃自我中心,把自我融于社会关系之中也因此成为一个困难的课题。在照顾和优越的生存环境中,幼儿“自我”的依赖性或依存性本质被遮盖了,他们遭遇的“权威”、“友谊”、“冲突”的角色意识被扭曲了,

  他们在群体中发生的关系、对社会群体关系的认识,也极难有根本意义上的“社会化”。我们认为,即使是为他人做事情也应视为根本品质,视为当然,否那么,其认知的社会性水平岂不太低了吗?如果幼儿不能从小渐悟到自己是享受着别人的劳动结果的开展中的人,其社会性认知也就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幼儿在其长大成人后也将会

  把对社会的不认知带入其下一代的教育中,这将扭曲我们社会目前构建出来的价值体系。

  幼儿阶段是人生开展的启蒙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劳动意识的培养、行为模式的形成都将决定其今后一生的命运。实施早期劳动教育必须强化有意识性,解决观念更新问题。早期劳动教育无论从怎样的角度来说,都是个受益终身的事,因此必须强化其有意识性。劳动的活动性往往并不复杂,但其既动手、又出力,既使用工具操作,又需接触劳动场所,往往还会有成人指导,还会有辅助他人功能,这就使幼儿的认知活动与早期实践活动一体化了。

  由于不复杂,幼儿会极自然地摄取他人观点,增加亲社会行为产生,并脱离自我中心的纠缠,这样养成的是素质,而且很全面。利他、为他的亲社会行为,自然要展示出人际及人际群体。因此是否把社会性认知开展作为有意识的目标,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幼儿早期劳动本身不应当是目的,而应是途径和手段,所以要强化有意识性、适宜性。

  解决好劳动性质问题,必须把早期劳动教育定位于体力劳动或为操作性地付出体力的劳动,而且要尽力导向某种公益性、群体性,确立我为他人做事情的根本点,从根本上摆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狭隘性。这样的结果才会是社会性的,这样养成的人格才会是全面性的,这种社会性和全面性才会导致今后对社会领域教育的适宜性。

  对社会领域教育的适宜性,就是将来与社会的和谐性,有了适宜性就会视劳动为当然,视劳动为奖励。我们有些家长和老师往往会下意识地把体力劳动视为惩罚,这不利于劳动情感的养成。如果以劳动为奖励,那么幼儿就可能随着对他人的感情,移情、述情,亲社会行为不容易被冲淡。这种对社会领域教育的适宜性是一个根本性开展

  目标,是幼儿早期劳动中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的教育与培养不只是对劳动本身,而且是对从事同类劳动的主体也产生积极的情感。

  对社会领域教育的适宜性表现在幼儿通过劳动会产生对清洁工人、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等劳动者的积极情感,通过与人交流增强对社会美好事物的认识,这种情感的意义已远远不只是社会性问题了,而是关系到培养幼儿未来开展的一些重要的根本品质的问题。

  总之,幼儿教育是一个永远需要探索、追寻、提高的多项科学相融合的学科,他的复杂性涉及到社会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多门学科,但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培养与锻炼那么是这些学科实践性的表现,营造适宜于幼儿和谐开展的社会领域教育体系,是我们幼教人员追寻的终极目标。

篇三: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儿童读经教育的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

  温州正念学堂

  吴鹏尧老师

  首先,我们应了解民族传统经典诵读中断的历史原因与时代背景。1912年,中华民族经历了不断被列强侵略瓜分,险些亡国灭种的特殊历史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已然丧失了固有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许多国家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不同,当时,留洋归来的新知识分子们急于完成国人思想层面的现代化改造,因而有意抛弃民族传统文化,割裂文化传承。但请注意,那绝对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之举和极端举动!成为中国历史传承上近百年的文化之殤!至今,中国儿童经典诵读的深入开展已中断百年,百年来国人的现代化改造开展的如火如荼,成绩斐然。但国人的文明程度与文化继承却日益衰败,每况愈下!因而今天极有必要重新弥合文化传承上的断裂,复兴本民族割裂已久的传统文化!如何复兴?即应从传统经典诵读的深入推广与普及上展开!这是文化复兴的抓手和基础!

  这是我们大力推广儿童经典诵读的时代背景与现实考量!

  今天在场的朋友们已为人父母或不久将来迟早要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好,将来有出息!所以我今天着重讲一下儿童经典诵读的现实价值!首先,每一位家长都要了解当今教育的时代背景,现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和古人简单单调生活不同,我们的生活每天都是围绕着电视,电脑,手机。孩子的成长始终伴随着这些电子产品,可以说是泡在其中长大的。而电子产品对孩子最大的危害是破坏专注力!今天的孩子接触电脑手机越来越早,很多孩子刚刚进入小学网龄已有数年,由于电子产品对于孩子专注力的巨大破坏,很多孩子在学校里心很散,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且多动。许多家长对于这个问题往往束手无措!或是一味采取强堵方式,不允许孩子过多接触电子产品。其实,在这样一个全信息化的时代,只是简单阻挡已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简单断绝远不如智慧引领。

  恰逢其时,儿童经典诵读正是这个时代所亟需的,因为儿童经典诵读最直接培养的能力便是专注力(定力)!须知专注力(定力)是需要培养的,且需要从小培养。社区学堂每次两节经典诵读课,一节五十分钟,一次课近两个小时。孩子们在这段时间里,不仅要锻炼自己坐住板凳,而且还要不断跟读,齐读,反复指读。指读时亦要求做到手到,眼到,心到。这些都是对孩子专注力(定力)的最好培养!而一个孩子将来学习顺利,事有所成,所需要的最基本能力便是专注力(定力)!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儿童经典诵读是信息时代下孩子们最应接受的一种传统学习!最应接受的一种能力培养!

  此外,儿童经典诵读最大的现实价值是对孩子学习力的深层次开发。学习力包括专注力、记忆力、理解分析等能力,除专注力的培养外,儿童经典诵读对记忆力的开发与提升是异常显著的。我们讲最好的教育永远是依照人类身心成长规律而展开的。0---13岁人的记忆力最好,理解力偏弱,13岁以后理解力转强,记忆力转弱。所以在13岁之前,应让孩子多多背诵经典!很多家长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经典背诵的巨大价值与意义,当经典背诵达到一定量时,比如背诵量达到五千或一万字以上时,孩子记忆力会明显提高,连带其他能力,如专注力、理解力、语言表达力,自学能力等诸多能力一起提高。我称之为深层学习力的全面提升!那是生命力量的全面爆发!是需要长期努力得来的。因为长期诵读背诵经典,孩子会发生质的变化,会“脱胎换骨”!我把它形象比做2g网络头脑扩展为聪明强大的4g网络。没有福气,没有毅力,是不可能有这种改变机会的!可惜太多家长不懂,没有珍惜坚持,太多人半途而废!没有得到读经教育的真实受用。

  套用马云谈经商的一句话,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很多读经家长都停滞在今天和明天,根本等不到后天的美好!做其它事大概也如此,难以长久,总是凑凑热闹然后放弃,真的很可惜!也许,这类孩子读经的福气就只有这些,所以说能够长期坚持读经的孩子必定是很有

  福气的!目前只有少数坚持下来的家庭能从中真正受益,这也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家长懂得了,就请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浪费了能够改良孩子的宝贵机遇!因为,光阴流逝,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为此吃些苦,克服些困难阻力,都是值得的。

  因为一个孩子的深层学习力是在学校里或通过其它才艺类学习很难得到提升的,家长一定要明白一点,在学校里孩子是运用学习力而非提升学习力。所以一些孩子读书越到后来越差,也不是他们不努力,是越到后来学习的强度越大,而孩子学习力不够,跟不上学习强度的涨幅。目前看来,读经教育下的经典诵读与背诵可以极大地开发提升孩子的深层学习力,孩子自然变得聪明,且不是一般的聪明。举个粗浅的例子,家长就明白了,一只眼睛不好,另一只也会慢慢差掉,一只耳朵聋了,另一只也会慢慢变聋。相反,如果一只越来越好,另一只也会越来越好起来。人脑分左右脑,背诵是左右脑一起开发,当孩子背诵到五千,一万字后,记忆力得到极大提升,其它学习力,诸如专注力,理解力,自学能力随之一起提升!这叫一点深入,全面开发!过了十几岁,你再想开发也晚了,能明白的,有信心的家长不要让自己孩子轻易错过,辛苦三年轻松三十年,孩子学习力越来越强,你想不轻松都难!自己先受益,再努力让身边有缘之人一同受益,人生过的也算有价值有意义!

  然而,儿童经典诵读的价值与意义远不止于此!平常孩子们接触比较多,也普遍熟悉的是学校里的“知识类书籍”,而以传统经典为代表的“文化智慧类典籍”孩子们却很少接触,从未深入。毫无疑问,这对于个体成长来说,绝对是一种巨大的缺失!知识类书籍的指向是实用,文化智慧类典籍的指向是传承与涵养。在处处讲求实效的今天,许多人认为文化智慧类典籍的读诵可有可无,其实,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缺乏智慧的狭隘之见!我想说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根本不缺少务实精神,最最缺少的恰恰是文化的涵养和智慧的熏陶!缺少文化涵养与智慧熏陶会导致文化传承的断

  裂,民族文化的衰弱,国民素质的下滑。今天中国出现的许多问题其根源就在于此!中国已有几代人丧失了文化根基,在物质丰盛的迷乱与假象中狂欢着流浪着,无知,肤浅,空虚,痛苦,真的很可怜!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了文化根基,毁掉了,已难以挽回!不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再毁掉!再和我们一样无知,肤浅,空虚,痛苦!孩子们应从小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接续文明智慧的传承!成为有文化根基的人,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这是我们推广儿童公益经典诵读的理想与志愿!

  但我们的认识绝不肤浅,我们知道一个孩子读几天经典绝不会一下子变得谦逊有礼,孝顺懂事。这的确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十分清楚和肯定,孩子在读诵代表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化智慧典籍时,会有无数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化智慧种子播撒进孩子的心田,并不断地生根发芽,化为内心深处的天理良知与文化力量,在这种巨大的向上的力量牵引下,孩子自然身心丰盈,健康成长!读经典的孩子有时也会犯错,也会叛逆,但犯错和叛逆的力量会因诵读经典而小许多,因为读诵经典所产生的正能量一直在影响着他!教化着他!这是真正的春风化雨,润泽无声!

  也有一些家长主张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必要读太多书,尤其是读这些艰涩难懂的经典,他们认为孩子小的时候应该无忧无虑地玩耍和生活!我想说这种观点很美好,但同样也很幼稚天真!因为今天我们谈教育时,时刻不要忘记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现在不是古代!现在是全民信息化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本质是思想的粗鄙与混乱!你以为不给孩子诵读经典孩子就没有在阅读么?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阅读!大人们的闲言碎语,抱怨争吵,孩子们在阅读!手机电视电脑里的游戏影视,暴力情爱,各种丰富多彩的垃圾文化,孩子们每天都在阅读!社会上的粗俗功利,虚伪狡诈,孩子们每天都在阅读!你不及时给他好的善的美的经典去读,他就只能去读那些坏的恶的丑的!那些坏的恶的丑的信息同样也是种子,也都种在了孩子的心田里,将来生根发芽,形成力量,发作给你看!

  所以,我们常讲不是哪一些孩子可读经典,哪一些可以不读,而是所有人,在童年时都应有一段深入诵读背诵经典的经历,这段经历越早越好,越长越好!越早越长越有正面的力量!所以,爱孩子就引导孩子读诵经典吧!爱家庭就引导爱人和孩子一起读经!同样,想要让我们的社会和国家变得越来越美好,需要更多人不断传播读经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让更多孩子和家庭及早走上经典诵读之路!

篇四: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当今幼儿教育的现状及回归现实生活

  作者:张燕

  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07期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幼儿教育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在当今的幼儿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根据幼儿教育的现状,对阻碍幼儿教育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有幼儿教育目标偏差、教师专业能力差、教育方法落后,这就难以将幼儿教育回归于生活本身,因此,也做出了一定的创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游戏将教育回归生活、并积极鼓励家长参与活动以及强化幼儿管理机制,来解决幼儿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教育;现状发展;回归生活

  随着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对幼儿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创新。幼儿教育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回的教育,对每个孩子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幼儿园对于幼儿的教育应该立足于幼儿们的日常,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幼儿教育回归于现实生活也是幼儿教育理念创新的一种体现。根据幼儿们身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教育回归于生活,在丰富的世界中去寻找知识,解决知识。当今的幼儿教育中,教师们往往忽略了幼儿教育本身的要求,对幼儿的了解不足,导致出现了幼儿教育偏离原本目的的现象。因此,幼儿的教育要被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回归生活。

  一、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教育事业随着国家的发展而不断的进步,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入学率在不断的提高,幼儿受教育程度也在上升。根据相关的数据表明,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仍然不平衡,对于经济较好的地区,入学率可高达百分之百,而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入学率却没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经济好的地区幼儿园的种类也比较多,比如:英语幼儿园、国际幼儿园等等,还有政府投资兴办的幼儿园,而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幼儿园种类就比较少,所以幼儿们所受到的教育水平也就不一样。在幼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水平较以往也提高了许多,不仅给学生们提高了许多户外的活动,而且也会兴办一些亲子活动,让父母与幼儿一起健康成长。不仅培养幼儿们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幼儿们情感的表达。

  二、当今幼儿教育发展的绊脚石

  (一)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存在偏差

篇五: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Infanteducationtheoryofchenheqinandpracticalsignificance

  思政教育专业

  屠益琼

  指导老师

  李淑杰

  摘要: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他在以长子为观察对象进行长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有关教育思想,总结出了儿童的七大心理特征,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研究中国二十世纪初幼儿教育的主要问题,创建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主张,最终形成了幼儿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不断发展,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Abstract:

  ChenHeqinisoneofthefamouseducationalists,expertinginkidologyandchildren’seducation,alsooneofthefoundersofcontemporaryinfanteducationinChina.Heconstructshisowninfanpsychology,

  summarizesevenpsychologicalcharactersofkids,whichare

  basedonhislong-termresearchofobservinghisoldersonasatestee,andalsobyabsorbingtherelativeeducationaltheoriesofinfanteducation.Researching

  onthemainproblemsofinfanteducationinearly

  20scenturyandestablishing

  Guloukindergarten,heputsforwardhisownopinionfordevelopinfanteducation,then,formshisowninfanteducationtheory.topicsentence

  heputsforwardhisownopinionfordevelopinfanteducation,then,formshisowninfanteducationtheory.Withthepersistentlydevelopmentofinfanteducationand

  in-depthrevolutionofinfanteducation,Chen’sinfanteducationtheoryplaysanimportant,practicalandinstructionalroleinthedevelopmentofChineseinfanteducation。

  关键词:陈鹤琴;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Keyword:chenheqin;kidology;infanteducationtheory;practicalsignificance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享有

  “中国幼教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的美誉。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8月考取公费赴美国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和教务主任。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他以自己的长子一鸣为观察研究的对象,进行连续808天的儿童发展研百度文库

  究,最早在我国提倡以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方面吸收了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主张,认为教育应该以心理学为基础,同时引进了西方其他儿童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际观察研究的事实基础上,结合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原则,运用克伯屈教授的启发式教育法、民主自由讨论法以及德可乐利学校的分组教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思想。他的幼教思想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对我们进行幼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再研究。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所指的幼儿教育不包括家庭里的幼儿教育,是狭义上讲的学校幼儿教育。

  陈鹤琴认为对于儿童,父母和教师的责任就是如何教导他们,让孩子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有政治觉悟和良好体魄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那么,做父母、做教师的应该怎样来实践他们教导孩子的责任呢?对于这个问题,陈鹤琴认为其中一条可靠途径就是要了解儿童,知道儿童的心理,明白儿童所想所要的。儿童的喜怒哀乐,孩子的生长和成熟,儿童的学习与思想,儿童的环境,以及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和现象,我们都应该有相当程度的研究与认识。因为只有充分了解了儿童,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行之有效,否则就是按着成人的想法实施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导,这样的结果是儿童过早地被成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影响。所以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儿童心理,即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指导下进行教育。而陈鹤琴也恰恰是在其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实践后,逐渐形成了自己崭新的儿童观,再进而建立了自己独特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幼儿教育思想。因此,我们要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就必须了解他的儿童心理学,考察他儿童心理学的独到之处才能深切领会他幼儿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

  一、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

  (一)陈鹤琴研究的儿童心理之七大特点

  陈鹤琴首先认为儿童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而言,儿童期就是可塑性①(plasticity)的意思”。儿童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二是儿童期具可以发展的性质。“儿童期是发展个人的最好的机会。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②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陈鹤琴认为儿童的心理主要有七个特点:好游戏的、好模仿的、好奇的、喜欢成功的、喜欢野外生活的、喜欢合群的、喜欢称赞的。

  1、陈鹤琴认为“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动作,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幼稚教育,根据游戏动作的地方格外来得多”。“但是我国普通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的。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乡村学校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游戏亦觉得困难万分,因为许多父母竟反对儿童在校游戏;以为送③子弟到学校去是为读书不是学顽皮的”。游戏是一种自然的、儿童感兴趣的、活泼的动作,所以儿童在游戏中能身体放松,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对于身体发展不无裨益。在工作之余,做做游戏也可以使学习了一天的儿童得到休息。除此之外,在游戏中儿童也能学习诚实、相互合作的品德,因此游戏还可以培养儿童的高尚道德。在陈鹤琴看来,游戏具有很好的价值,而且儿童又是以游戏为生活的,儿童生来好玩,所以我们应该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获得完美游戏的生活。但是幼儿所喜欢的未必是我们成人所喜欢的,同样我们成人所喜欢的也未必是幼儿所乐意的,所以我们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儿童喜欢游戏的心理,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游戏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的教育途径。

  2、好模仿也是儿童的一大特点。儿童喜欢模仿比成人更甚,言语、习惯、技能等都可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59.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60.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180.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百度文库

  以经模仿获得。但是儿童模仿是毫无选择性的。在儿童期,一般的善恶观念、是非观念都很淡薄,所以在模仿时,儿童无法辨别被模仿的对象是好的、卫生的还是不好的、不卫生的。所以学校可以根据儿童爱模仿的心态去创造一些场景或环境,让儿童去模仿,去学习。但同时做教师的一定要“以身作则”,一举一动都要为孩子考虑,学校的环境也要尽量纯美。需要明确一点的是,模仿只是发生在动作开始之初,孩子“后来所做的动作,皆是由起初模仿动作发生乐感而引起的动作。假使模仿动作所发生的乐感愈浓厚,他继续的动作愈持久;假①使模仿的动作所发生的兴趣愈薄弱,他继续的动作当然不能持久”。如果开始的模仿动作所带来的乐感很浓烈,儿童就会获得继续动作的兴趣,否则动作就不会再次发生。这就说明了模仿所引起的快乐会影响儿童日后的学习。所以我们要创造好的并能引起儿童模仿兴趣的对象供他们模仿,以引出他们的学习动机。然而陈鹤琴又指出,模仿暗含模仿的能力。虽然儿童爱模仿,但是不能违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勉强儿童模仿一些不能模仿的东西,以影响儿童的学习兴趣。

  3、好奇心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儿童见着新事物都会产生一种新鲜感,他会很有兴趣想要去了解它。但是儿童的好奇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儿童问句的改变上。陈鹤琴根据导师克伯屈的《儿童学原理》认为儿童在一开始问的往往是“是什么”的问题;到稍大一些,儿童就会问“有什么用处”,“是怎样做的”的问题;接下来又会问“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尤其到了三四岁的时候“为什么”的问题就格外多。儿童从这些问句中能够得到一些感性认识和直觉经验,这些都是他知识形成的基②础。所以陈鹤琴说“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可不注意,不得不利用它的”。好问是儿童好奇心的一种重要表现,那么儿童的好问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对于这一点,陈鹤琴给出了三条结论:“第一,从问句可以知道儿童的知识和经验。”如果儿童问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那就表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还很缺乏;如果儿童问的是“有什么用处”的问题时,就表明儿童已经知道了东西是什么,这时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丰富起来。“第二,由问句可以看出儿童的兴趣。”儿童问什么就表明儿童对所问事物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针对儿童的兴趣施教,而不会盲目教给儿童不感兴趣的东西,导致儿童对学习的反感。“第三,好问是求知之钥匙”。对于这一点,陈鹤琴指出常人往往对儿童的好问表现出不予理会或禁止发问,“殊不知,好问实是儿童追求知识的钥匙,儿童可以借好问而获得丰富的③知识与经验”。所以,好问是因儿童好奇心的自然本性而来的一种正常表象,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思想活动,对于儿童智力的开发是很有帮助的。

  4、小孩子喜欢动作是一种心理,喜欢动作有所成功也是一种心理。陈鹤琴指出小孩子喜欢动作,但更喜欢动作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他说当我们看见有小孩子在把沙罐进沙箱,又把它倒出来时,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成就,但是仔细考察起来,把沙装进箱子是一种动作,而装满了就是一种成功。他还举了自己的长子一鸣造房子的例子来说明小孩子很喜欢做事,而且很喜欢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有兴趣,另一个原因是可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许。

  当儿童获得赞许和鼓励时,就更加喜欢把事情做成功了,而且也会从家长和老师的称赞声中获得自信心。所以做事情成功和儿童自信心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我们应该明了这一点,对孩子进行鼓励,而不能一看见小孩子在玩东西就加以阻止,这是不顾及儿童心理的表现。

  ④5、喜欢野外生活是大多数儿童的共同特征,“大多数小孩子是喜欢野外生活的。”到门外去,小孩子就喜欢,整日待在家里就烦闷。有许多家长都不知道小孩子哭的真正原因,而陈鹤琴认为有一重要原因就是小孩子在家里待太久了,觉得厌烦了想要出去看看。他也举了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168—169.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218.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501.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④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598.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百度文库

  一鸣的事例。有一天,一鸣坐在摇篮里哭个不停,他母亲给他东西吃,他不要吃,给他东西玩,他也不要玩。后来陈鹤琴就把他抱到门外去玩,一鸣看看蓝天,看看草木,看看飞禽走兽的样子,不一会儿就眉开眼笑了。所以陈鹤琴认为一鸣如此,普通儿童大概也是这样的,并且经常带鼓楼幼稚园的小朋友到郊外去玩,让他们与大自然相接触。但陈鹤琴又指出,小孩子的野外生活要以年龄为标准。若是年纪较小的儿童,就叫他采采花,种种树,短距离的远足就可以了;若是大孩子就可以叫他们采集标本,举行旅行等。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儿童的身体,愉悦儿童的精神,而且还可以通过直接与大自然相接触而获得真切的知识。所以陈鹤琴不仅自己这样做,还建议其他家长不要因为怕孩子弄脏了衣服,怕体力疲乏,怕小孩感冒而阻止儿童到郊外去,提醒其他老师不要怕麻烦,多事而不组织幼稚去外面玩耍,从而使儿童失去了与天然界相接触的良好时机。将小孩子关在园里,看一些死的标本,死的山水,还不如去大自然目睹一切来的真实有效。

  6、此外,儿童是喜欢合群的。“凡人都喜欢群居的,幼小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加强了”。“到了十余岁,儿童就欢喜①结队成群的游玩了”。为了证明这一特点,陈鹤琴又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一鸣在四十七天时就发生乐群的心理,在三个月大时喜欢同别人玩讲。邻居的小孩子在五六个月时一定要有人站在他旁边,友人五岁大的女儿常常有一个假想的玩伴等等。而小孩子喜欢合群的这种心理对家长,教师也是有教育意义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教育儿童得着良好的小朋友玩耍,让温顺驯良的家养小动物如猫狗兔子等与他作伴,或者给他小娃娃之类的以解其寂寞之心。

  7、而小孩子喜欢称赞,从他喜欢成功就可以略见一斑。陈鹤琴说两三岁的小孩子就喜欢“听好话”,喜欢别人称赞他。穿了新衣服,新鞋子就要给别人看看,特别喜欢给同伴看,就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达。到了四五岁时,这种喜欢嘉许的心理就会更加浓厚。就着这种心理,当小孩子拒绝刷牙时,家长就可以称赞别的小孩子牙齿好看的方式使自己的小孩子也喜欢刷牙。陈鹤琴就是以这种方式鼓励一鸣画画的。

  以上几点是陈鹤琴研究儿童心理所得的主要心理特征,除了这几点,还有一个特征也是儿童心理不可忽视的,即暗示感受性。暗示是相对于模仿来说的,儿童爱模仿同样也容易受外界的暗示。所谓暗示感受性即是被外界刺激的心理。打个比方,小孩子看到别人骑马,自己也要骑马就是受了外界的暗示。而儿童是易受暗示的。为了说明这一点,陈鹤琴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自己刷牙的举动来暗示小孩也要刷牙,一个就是参照桑戴克《儿童心理摘要》②上引的“施茅儿暗示研究”。根据儿童易受暗示这一心理特征,陈鹤琴认为教师可以让儿童养成良好的举止、行为和风俗。若我们想让儿童有礼貌,会对别人说“谢谢”,那么我们自己首先要对着儿童的面对别人说“谢谢”,在小孩子面前表现诚实,守信等品质,这样儿童也会养成这些美好的品行。但是陈鹤琴也马上指出,“对于儿童的思想,我们应当少用暗示为妙,否则儿童思想恐怕不独立,且在教室中教员是要养成儿童独立的思想,故当避去暗③示性的问句”。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陈鹤琴对于儿童独立思想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视的,为儿童想得十分周全,真正地“一切为儿童”。

  (二)陈鹤琴的儿童观

  陈鹤琴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从刚出生开始进行跟踪观察实验,在此基础上又做了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最终总结出了以上所说的儿童心理的七大特征,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常人的儿童观。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而且具有他自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600.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171.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上卷P178.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百度文库

  在陈鹤琴生活的那个年代,当时的一般人对于儿童都有错误的认识。他们把儿童看作是与成人一样的人,只是儿童的身材比成人小罢了,而各种本性本能都是和成人没有区别的,称儿童为“小大人”。因为成人穿长衫,所以也叫儿童穿长衫,不准儿童游玩,强迫儿童的举动和成人一样。这种做法和观念一直没有得到改变,而陈鹤琴认为这是阻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他坚决反对那种把小孩子当作成人看的观点,儿童自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成人绝对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也绝不能摧残了儿童好动,好问的天性,因为怕麻烦而剥夺了儿童游戏,玩乐的权利。如果错误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不改变,那么我们绝不可能收获任何好的教育后果。因此在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就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而陈鹤琴就是这样来实践的,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他富有研究价值和科学指导价值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一生都可以说是献给了他深切热爱的幼儿教育事业,他很爱儿童,儿童也很爱他,所以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来办幼儿教育。而他的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全国的儿童“不①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因此他1919年从美国回来之后就开始探索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主张,并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和教具,以及教学设备。当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创办是分不开的。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更应该为大众所熟知。

  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一)二十世纪初中国幼稚教育的问题

  幼稚教育最先是由国外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的发展比较迟缓,但是中国需要幼稚教育是毋庸质疑的。在陈鹤琴看来,“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幼稚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②时期,所以幼稚时期也是奠定人生健全发展的时期”。由此,幼稚教育不仅于儿童个人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也是有重要影响的。然而,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幼稚教育却问题众多,其中最明显的现象就是抄袭国外。“我们中国的幼稚园大抵是抄袭外人的,而外人的幼稚园已时有改进,但我们还是墨守成规,不知改良,以致陈旧腐败不堪闻问了”。③而当时中国幼稚园的主要弊端,陈鹤琴将它概括为四点:第一,儿童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没有知识和能力的,日后与环境的接触多了,就渐渐积累了经验,稍有了知识和能力。若与环境的接触多,小孩子的知识就越丰富,他的能力也就越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让儿童与环境有充分的接触,而不应该把儿童关在室内,使他与环境不发生任何接触。然而观察我国当时的幼稚教育,幼稚生的生活几乎都是在室内的,幼稚园简直可以说是“幼稚监狱”。这样儿童与环境社会不发生关系,他的经验从何而来呢。第二,功课太简单。因为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为“幼稚监狱”,儿童的功课自然不会丰富。就只有图书、玩沙、折纸等几样单调的活动。第三,团体动作太多。幼稚园里儿童大体年龄存在着差距,个性也不尽一样,能力就更不相同,然而一般的幼稚园都采用一种团体教授法。这样的教授方法除教唱歌,游戏等少数几种外,是不适合儿童教育的,往往顾不到儿童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的。第四,没有具体目标。对于究竟为什么办幼稚园,儿童应该教养到何种程度,应该养成哪些习惯和技能都没有想过或研究过。这四点只是荤荤大者,其他的细小弊端不宜叙述,这种无方针无目标的幼稚园整天在忙碌,但却没有什么成效,儿童也不见什么进步。

  (二)陈鹤琴幼稚园教育教学研究

  基于前面所述教育现状,陈鹤琴认识到了改革中国幼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遂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即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了幼稚园的课程、故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861.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24.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百度文库

  事、读法和设备研究。

  1、陈鹤琴的故事、读法和设备研究

  幼稚园的故事研究,陈鹤琴主要讲了四个问题:幼稚园为什么要讲故事?怎样对幼稚生讲故事?幼稚生爱听什么故事?每个故事都可以表演吗?陈鹤琴认为故事的价值很大,它可以使儿童感到愉快,在听故事的同时也是语言的学习过程,可以涵养性情,增进知识,引起儿童的想象,并将这些想象进行组织,变成自己的故事,还能陶冶嗜好,增进友谊,融洽师生关系。故事中的侠义勇敢表现还能帮助儿童抑制恶感的产生,如果让儿童自己讲故事就更能培养儿童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学习故事中人物的随机应变的机智。所以幼稚园里讲故事是相当有意义的。故事能与儿童的情感发生交流作用,儿童天生具有好奇的心理,故事中离奇的情节就可以满足儿童的这一好奇心,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而经过组织的故事又能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应该将故事作为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陈鹤琴也强调讲故事时,不论是故事的情节,用语等必须经过“儿童化”,根据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来选择故事的类型和内容,满足儿童的心理,否则故事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关于幼稚园里应不应该有读法这一问题,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是后来的许多实验都证明了幼稚园里是可以有读法的。因为读法和学语言相似,和画图手工一样都是发表自己意见的途径,而且读法不是符号的死记硬背,它是游戏的一种。儿童好游戏,因此必须采用游戏的方式,必须适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而不能强迫幼儿死记一些符号。对此陈鹤琴曾制定了一份《幼儿读法字汇表》总计254个字。在读法研究中,陈鹤琴也举了几种读法的教学法,如方块字,圆球子等。这些方法在当时是很好的教学法,在现代幼稚园中,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借鉴采纳。

  幼稚园要实施幼儿教育,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应当有相当的设备。陈鹤琴认为儿童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生长在某种环境下,对于周围的环境会特别熟悉,并且能够获得特种的适应能力。幼稚园里的设备就可以刺激儿童,让儿童有极普通的反应技能,从而能够普遍的适应环境。另外幼稚园要使幼儿有强健的身体也必须有相当的设备,因为有了设备儿童就会去玩弄它,就会用设备做游戏。做游戏的过程可以使儿童多活动,多锻炼筋骨,当然也能强健身体。对于教师来说,有了设备就可以方便教学,利用设备进行教育,更能使儿童有直观的认识。他还编制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幼稚园设备表和一个幼稚园最低限度设备表,并创制了摇船、摇马、小推车和游戏平台等。

  2、陈鹤琴的课程研究

  在各种研究中,最值得特别讨论的是陈鹤琴的课程研究。当时我国幼稚园里课程相当杂乱,有教会幼稚园的宗教课程,有蒙养园的日本式课程,也有少数幼儿园实施的是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式的课程。陈鹤琴认为这种大抵抄袭外人的课程,是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的。于是他决心根据中国的国情,从课程着手,探索我国的幼教改革之路。民国十四年秋,鼓楼幼稚园开始课程的试验,经历了散漫期→论理组织期→设计组织期三个试验期,形成了陈鹤琴的幼稚园课程论。

  (1)散漫期的实验

  面对当时混杂的课程现象,陈鹤琴和几位同事决意在几年之内,把中国的幼稚教育研究清楚,试验一下,但是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课程”。所以课程研究是幼稚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鉴于此,陈鹤琴定了几条关于课程的粗率原则:(一)一切课程是儿童自己的,不是教师的。这一条充分体现了儿童的主体地位。(二)一切课程是当时当地儿童自发的活动,不能抄袭任何人家的。(三)教师之责任只有供给儿童的询问及各种应用材料,并指导儿童所需要的材料。(四)注意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动作的活泼,不愿儿童受纳许多呆板的知识和斯文如木偶的礼节。遵照这几条原则陈鹤琴又拟订了制订课程的方法:首先把通常幼稚园里的旧课程全部废除,尽力增加幼稚园的设备,布置一个较完备的环境,使儿童能随处遇到百度文库

  刺激,自发地去运动,以锻炼筋骨。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希望儿童做某种活动,或明白某种观念,就只要布置与之相对的某种环境来刺激儿童,教师的时间也随儿童的活动来安排。这是课程试验的第一期。按照以上的原则和方法实施课程,使每个儿童都活泼尽致,教师也很有热情,整个幼稚园充满了欢乐愉快的气氛,但是问题也层出不穷。由于散漫期的最大特点就是完全就着儿童的兴趣来开展教学,儿童的兴趣是课程的最大依据,事先没有教材,教师通过猜测儿童的兴趣来为儿童准备教材,结果导致教师穷于应付幼儿的“千变万化”。同时一些刚进幼稚园或怕羞的儿童就只是看着别的儿童玩,一天下来只是呆坐,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而一无所获。活跃的儿童也难以集中精神,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活动。这些都是完全任性散漫的,随儿童的兴趣而为的结果。因此这一时期的课程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明显的一点就是缺乏组织。第二时期的课程就是针对这一点而展开的。

  (2)论理组织期的实验

  经过第一期的试验,陈鹤琴和幼稚园里的教师认识到课程必须经过教师组织不可,否则幼儿将无所得,于是第二期打算从组织方面着手,但是陈鹤琴也强调必须仍然以儿童为主,合于当地,当时的环境。即是说有组织,就代表着预先准备了教材,拟订了课程大纲,教师就根据事前准备的材料进行教育就可以了。这样的课程使教师节省了许多时间,也不用随时随地猜测儿童的兴趣,揣摩儿童的心思,方便了教学。但是这种有组织的课程也有潜在的弊端存在,往往使人看到了表面明显的收效,而忽视了潜藏的隐忧。其中之一就是牵制了幼儿的兴趣,蔑视了儿童的个性。儿童会因受了某种刺激而产生兴趣,也会突发奇想。但是教师为了实行预定计划起见,不得不强制儿童跟着教师的节奏走,而且采取这种课程之后,团体活动就多了,不能顾到每个儿童的个性,这正是陈鹤琴指出的中国幼稚教育的弊端之一。其他问题也有很多,在此就不再赘述。总之,照着组织的方法去做,“处处觉得勉强,失去许多良好的机会,剥夺了儿童许多自由,埋没了许多天才。只图教师的便利,只要博得社会的①欢心,不顾儿童的本身,那是一条教育上极危险的路,我们不肯做的”。于是继续进行第三期的试验,以期有更好的效果。

  (3)设计组织期的实验

  第三期称为设计组织期,所谓的设计组织就是融合了前两期的特点,既有组织,有预先的材料教材,又能顾及儿童的心理和兴趣,如果儿童临时遇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教师可以停下事先的教学程序,依着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实施灵活的教学,等到时机合适再接着原来的内容。这种方法首先在鼓楼幼稚园试行,后来又在南京全城十四个幼稚园,以及由陶行知创办的晓庄乡村幼稚园里试行。这表明了此次课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遂成为我国20—40年代幼稚园课程的基本模式,影响遍及全国。这一课程改革,使中国的幼儿教育从抄袭外国和宗教色彩中摆脱出来,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并且使我国的课程适合本国国情,日益科学化,进而缩短了我国与外国幼儿教育的差距。

  (三)陈鹤琴的幼儿教育主张

  为了改善我国的幼儿教育,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于1927年发表了《我们的主张》十五条。十五条主张是对我国办幼稚园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国发展幼稚教育的指导,是我们研究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所不可忽视的。

  主张的第一条就指出“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这是针对现实提出的,也是对我们办幼稚园的根本要求。陈鹤琴认为幼稚园的设施,应当处处体现本国性,至于那些具有世界性的教材,教法,在不违背国情的前提下也可以采用,这样幼稚园就可以充分适应社会的需要了。第二个主张是“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因为当时的幼稚园很少有跟家庭合作的,父母把小孩子送到幼稚园去,并不是为小孩子受教育着想,仅仅是自己图个方便,对小孩子一切的任务都不闻不问,这样家里所教的和幼稚园里所学的往往不能融合。有些家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44.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百度文库

  庭甚至认为既然小孩子在幼稚园里,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师的,小孩子学得不好就是幼稚园的失误。所以陈鹤琴主张幼儿教育应由学校和家庭双方承担,如此两方所施的教育才不会发生冲突,而所得的效果也更大。虽然这是陈鹤琴针对当时的幼儿教育提出来的,但是在当今幼儿教育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他所说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更厉害的表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父母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忙于工作而将孩子寄托,更多时候小孩是和其他抚养人在一起的,而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无暇顾及。所以陈鹤琴的主张在当代的幼稚教育上仍然具有现实性,现在社会上提倡的“合力教育”就是希望由家庭和幼稚园共同来教育幼儿,可以说受到了陈鹤琴主张的影响和启示。第三条主张是针对教材来说的,“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该教他”。这一主张中包含了幼稚园选择教材的三条标准:a凡儿童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作为幼稚园的教材。若一幼儿很早就能识字就可以马上教他识字,而不用等到稍大了再学。b凡教材须以儿童的经验为根据。教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问题在现在的教育中依然存在,所以近几年开始了新课程改革。虽然是针对中学的一次改革,但也说明了学校所用教材的不合理性,而对幼儿来说尤须注意教材的“儿童化”和“经验化”,这样儿童才能有所理解和体会。c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教育儿童是为了使他能够养成某种生活的技能,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儿童的教材也可以根据社会的要求来定,但以儿童心理和经验为根据是不变的核心。

  之前,我们已经研究了陈鹤琴的课程理论,其实在他的十五条主张中也讲到了课程的内容,更可以说是他课程论的精髓。第四条主张“幼稚园的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的”。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材就必定要整个的,应该互相联系,不能四分五裂。所以陈鹤琴主张把课程打成一片,成为有系统的组织,这种有系统的组织的中心就是儿童的环境。他认为儿童的环境不外乎两种,即自然的环境和社会的环境。自然环境就是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社会环境就是个人、家庭、集社等。这两种环境是儿童每天都在接触的,我们应当利用它们作为幼稚园课程的中心。而这一主张后来又发展成为陈鹤琴的“活教育”的重要内容,借以反对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旧教育。陈鹤琴同时认为幼稚园的课程是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课程不同于科目,不能像大学一样实行分科教学。而幼稚园当时的课程都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合的,这种分裂的课程有违幼儿的生活,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的,因此陈鹤琴主张以自然、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并倡导运用“整个教学法”来进行幼儿教育。“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①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整个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把各科功课都打成一片,所学的功课没有固定的时间。所用教材是以故事或社会自然为材料,但材料又总是以儿童的生活和心理为根据。既然课程以社会和自然为中心,那么有没有事先拟定的必②要呢?对此,陈鹤琴主张“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定,但临时得以变更的”。拟定好的课程可以使儿童在短时间内就学会许多东西,但由于事先已有安排设置,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忽视儿童的个性和天赋,因此当儿童临时发生兴趣时,不妨改变拟定的课程,以满足儿童的需要。事实上,这一主张可以说是对上面所讲的设计组织期的结论总结,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关于课程的教学法,陈鹤琴也有一些主张。“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采用游戏式的教③④学法去教导儿童”;“我们主张幼稚园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在这些主张中我们都能发现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根据,陈鹤琴讲游戏式的教学法是根据儿童好游戏的心理,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是根据儿童年龄,智力,兴趣不一的特点。他提倡的多样化的教学法都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具有科学性。陈鹤琴的十五条主张中也涉及了师生关系,教师素质以及幼稚园的考核标准等内容,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

  ①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06.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②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2.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③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6.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④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M]下卷P18.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百度文库

  陈鹤琴在探索中国化的幼稚教育过程中进行的读法研究,设备研究,故事研究、课程研究,以及他所总结的十五条主张都是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构成了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整个理论体系,而课程论又是他理论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内容。我们研究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可以发现,他在创建课程论时,所面对的是传统的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课程论,在否定传统课程论时又受到了杜威“经验中心主义”的影响,而这一点陈鹤琴自己也是承认的。他坚决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自然和社会即是学校,一切的设备,环境都要以儿童为中心进行布置,并且反对任何分科教学。这些都分明体现了陈鹤琴拒绝填鸭式的教学,要求以儿童为主体开展教学,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改变当时死教育的局面,实施活教育的良好愿望。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建立在我国实际国情和幼儿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以长期的实验为依据,还吸收了西方的某些思想理论,因此具有相当的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性。经过历史的检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依然是值得我们研究学习的真理论,真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许多在实践中运用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幼教工作者都深切体会到了他的幼教思想的实践指导价值,对提高幼教质量,改善幼教方法有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育不仅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准备阶段,可以为小学教育打好良好的基础,而且幼儿时期形成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生活习惯也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因此发展幼儿教育是每个国家必须重视,各个国家的人民必须关注的。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发展还相当缓慢,存在着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而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在教育目的观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是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没有多大的不同,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应该能做,往往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听话”“服从”成人的儿童就是“好孩子”,就是“聪明”的,幼儿园教师也是以此来对幼儿作出奖惩,以孩子能够得多少红五星,能够考多少分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最主要标准。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幼稚园的教育目的也错误地发展成“知识型”、“应试型”的教育目的观,只注重孩子的识记能力,而忽视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好问心,牺牲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使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死记一些符号,掌握大量的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儿童。

  (二)在儿童学习观方面:早期的幼儿教育大多具有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教室里,教室很少带孩子去户外郊游学习,致使儿童与环境的接触相当缺乏,所学的内容也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没有较多的联系。这样儿童所得的都是呆板生硬的死知识,也没有获得鲜活的人生经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将幼儿关在园里进行“闭门造车”的学习,而是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

  (三)在课程设置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主要采用的是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分科教学的优点是便于向幼儿传授各科系统的知识,也便于对全体儿童进行集体教学。其缺点是割裂了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容易忽视幼儿之间的个性差异,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甚百度文库

  至整个教育过程缺乏整体性。这种课程下的儿童往往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严重压抑了儿童的主体意识,束缚了幼儿主体价值的发挥。例如,在让儿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上,多数是由老师说了算,甚至在具体的技能操作训练上,也是完全由教师指挥,儿童只需要“依样画葫芦”,这严重阻碍了儿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而陈鹤琴重视游戏的作用,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个性差异,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裂的课程是违背儿童的心理的,反对以书本教材为中心,主张以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中心,要求整个的、系统的进行教学。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综合教育课程就是针对分科教育课程而提出的,从中可以看到陈鹤琴课程思想的特点,它有利于克服传统分科课程和预设课程的弊端,发挥儿童的积极主动精神,培养思维敏捷,活泼好问的儿童。

  因此陈鹤琴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于儿童心理有较完整的认识。注重幼儿好游戏,好活动,好问的心理,以游戏的方式来教育儿童,在课程设置上以儿童为中心,时时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实施“整个教学法”,将各个科目连成一片;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认识到儿童在年龄、个性和能力上的差异,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这些都是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真心地为儿童的发展而实施的正确方法。如果我们能明白尊重儿童心理的重要性,以儿童为主题设置课程,认真学习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并将他的教育思想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就一定可以改善我国幼儿教育中依然存在的弊端和不良影响。

  总之,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教工作者对更为具体,深刻又能有效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需求越来越强烈。陈鹤琴经过长期实验观察、科学验证而形成的幼儿教育理论通俗易懂,具体细致但又不乏科学严谨,是我国学前教育科学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认真地从中吸收营养。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

  [M]上卷.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2]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教育文集

  [M]下卷.北京出版社,1985年12月。

  [3]陈秀云.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4]唐淑.陈鹤琴与中国幼儿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5]孙爱月.继承和发扬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百度文库

  [6]周南.陈鹤琴教育思想在幼儿教育方面的现实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7]刘守旗.陈鹤琴论儿童与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8]钱继芳.浅议活教育的目的、课程与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9]李莉.论活教育的教学原则[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10]李莉.陈鹤琴教育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D].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11]陈一飞.二十年来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概览[J/OL]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12]周谷平

  李小琛.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J/OL]幼儿教育,2004年2月。

  [13]Janetpfleeger.Preschoolworksandpreschoolchildreneducation[J/OL]USDepartmentofLabor,1991Vol.summer1991Nos。

  致谢

  本论文的撰写完成,得益于李淑杰老师的悉心指导。李老师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但她敬业的教学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和的待人方式都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更在她身上看到了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另外,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到论文的完成以及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李老师都给予了我很多的关心、帮助和指导,不胜感激,在此表示深切地谢意!

  百度文库

推荐访问:现实对于儿童教育的影响 儿童教育 现实 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