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党的创新理论我学到了什么(5篇)

发布时间:2022-11-22 20:45:03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创新理论我学到了什么(5篇)党的创新理论我学到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及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的创新理论我学到了什么(5篇),供大家参考。

党的创新理论我学到了什么(5篇)

篇一:党的创新理论我学到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及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一、建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历程

  (一)毛泽东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一大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成功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面对着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正确认识党的理论创新

  (一)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强调:

  1、我们应该从我党对“三个规律”特别是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史的角度去思考党的创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90多年来党的理论的继承性。

  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反思苏联模式,并试图探索自己的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认真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改革开放,并探索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严峻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构想。通过历史回顾,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我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进程是一致的。

  2、我们应该从分析“三情”的时代特征入手,深入理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理论创新的实践依据。

  如对十六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实践依据的理解:从党中央的一系列文件看,中央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是特殊的国情,即“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思考改革、发展的问题,树立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与国情直接联系的是党情,我们经常用“两个转变”来概括党情的变化,即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但是我们在分析这两个转变时对两个问题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一是这两个转变与国情的联系,二是党的领导层和党员的代际变化带来的影响。否则由于我党没有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而使得一些发展问题的解决比较滞后。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过去比较关注新一代领导人如何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其实,党员代际变化对党的建设影响最大的是不同代际党员思想状况的不同。例如,老一代的同志受过比较系统的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相对来说比较坚定,而新一代的同志在这些方面可能比较欠缺。这就迫切需要党进行理论创新,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再说世情,一般我们概括世情多用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等宏观概念,但是,我们不仅要从长远趋势和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待世情,还要尤其关注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变化。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不仅要密切关注世界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更要注意中国快速发展可能给世界的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统筹、协调好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用创新的理念理解创新理论的内容

  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许多概念和观点,要正确理解,就需要我们跳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势,用创新的理论来思考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例,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农村的经济发展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劳动生产率上都落后于城市,这在发达国家也不少见;由于人口聚集度较低,在乡村发展第三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难度要大于城市,而效益要低于城市;同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人口还会在人口总数中保持较大比例,农村人均占有的经济资源数量也会低于城市。根据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届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比是2.25∶1,虽然与现在相比有所缩小,但仍属于世界上极少数城乡收入比超过2∶1的国家之一。这应该怎样理解?这需要我们突破仅从经济上分析发展水平的旧思路,还要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水平、居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便利性等方面来判断发展差距。假如我们可以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基本相同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那么,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比就会降到2∶1以下,再考虑到其他因素,城乡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差距就会大大缩小。

  (三)评价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标准

  党的理论创新不同于学术创新。不能完全套用学术创新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党的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它与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因此,评价党的理论创新要看理论本身的发展,更要看理论的发展是否达到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实践所产生的新的推动。即评价党的理论创新最根本的是看新产生的理论,是否适应了新的实践的需要,是否推动和开辟了新的实践。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就要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只有做到既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又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既要坚持向西方学习,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要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又要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充满创新精神的坚强领导核心。

篇二:党的创新理论我学到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及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一、建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历程

  (一)毛泽东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一大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成功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面对着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正确认识党的理论创新

  (一)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强调:

  1、我们应该从我党对“三个规律”特别是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史的角度去思考党的创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90多年来党的理论的继承性。

  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反思苏联模式,并试图探索自己的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认真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改革开放,并探索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严峻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构想。通过历史回顾,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我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进程是一致的。

  2、我们应该从分析“三情”的时代特征入手,深入理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理论创新的实践依据。

  如对十六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实践依据的理解:从党中央的一系列文件看,中央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是特殊的国情,即“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思考改革、发展的问题,树立新的科学的发展观。

  与国情直接联系的是党情,我们经常用“两个转变”来概括党情的变化,即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但是我们在分析这两个转变时对两个问题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一是这两个转变与国情的联系,二是党的领导层和党员的代际变化带来的影响。否则由于我党没有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而使得一些发展问题的解决比较滞后。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过去比较关注新一代领导人如何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其实,党员代际变化对党的建设影响最大的是不同代际党员思想状况的不同。例如,老一代的同志受过比较系统的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相对来说比较坚定,而新一代的同志在这些方面可能比较欠缺。这就迫切需要党进行理论创新,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再说世情,一般我们概括世情多用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等宏观概念,但是,我们不仅要从长远趋势和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待世情,还要尤其关注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变化。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不仅要密切关注世界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更要注意中国快速发展可能给世界的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统筹、协调好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用创新的理念理解创新理论的内容

  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许多概念和观点,要正确理解,就需要我们跳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势,用创新的理论来思考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例,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农村的经济发展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劳动生产率上都落后于城市,这在发达国家也不少见;由于人口聚集度较低,在乡村发展第三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难度要大于城市,而效益要低于城市;同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人口还会在人口总数中保持较大比例,农村人均占有的经济资源数量也会低于城市。根据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届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比是2.25∶1,虽然与现在相比有所缩小,但仍属于世界上极少数城乡收入比超过2∶1的国家之一。这应该怎样理解?这需要我们突破仅从经济上分析发展水平的旧思路,还要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水平、居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便利性等方面来判断发展差距。假如我们可以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基本相同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那么,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比就会降到2∶1以下,再考虑到其他因素,城乡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差距就会大大缩小。

  (三)评价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标准

  党的理论创新不同于学术创新。不能完全套用学术创新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党的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它与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因此,评价党的理论创新要看理论本身的发展,更要看理论的发展是否达到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实践所产生的新的推动。即评价党的理论创新最根本的是看新产生的理论,是否适应了新的实践的需要,是否推动和开辟了新的实践。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就要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只有做到既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又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既要坚持向西方学习,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要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又要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充满创新精神的坚强领导核心。

篇三:党的创新理论我学到了什么

  党的创新理论概念

  在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面是x为大家收集整理的3篇党的创新理论概念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创新理论概念范文一

  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活水源头,如何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深悟透,保证入脑入心,笔者以为应当学会“八字诀”。

  悦“读”原著。书卷有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关于阅读“原著”之魅力,一位哲学家曾有经典论述:“如果你真正喜欢哲学,你应该从原著圣殿里面去找大师本人。”科学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其精髓都集中而准确地凝结在原著之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关键是把握其理论精髓,在精读原著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论的创新与升华。因此,理论学习中泛泛浏览、随便翻翻不行,只求字面理解、一知半解也不行,必须逐字逐句抠,逐行逐段悟,原原本本学。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志不愿翻阅看似枯燥乏味的原著文献;有的同志沉于各种提炼概括,不愿深读原著,总想吃“现成饭”;有的同志总想走捷径,只求快速掌握应付考试,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学习不扎实、不刻苦,缺乏科学态度的表现,这样是不可能做到学深悟透的。反之,只有精度深读细读,才能准确地把握好精神实质和其所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入心入脑,改造思想。

  详“查”资料。理论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拦路虎”,特别是一些专业名词。驱除“拦路虎”的最佳方法就是详细查阅

  文史资料。学会查阅资料,就练成了一种大量吸取信息,汲取前人智慧营养的功夫。这种查阅资料、索取信息并进行有效筛选整合的“功力”是理论学习不可或缺的硬功之一。查阅资料的方法途径很多,关键在于灵活综合运用,可以钻到图书馆、购书中心翻阅各种文史“大部头”,也可以进入网络空间,涉猎各种网络资料,亦可以向身边“会说话的资料库”请教,分享知识。但无论是哪种方法或途径,都要注意细心甄别、去伪求真,彻底弄明白党在各个时期创新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深“探”源头。列宁曾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源头。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生动鲜活、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理论基础和源头活水。当今,我们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就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源泉,就应深入探析这一思想“源头”。诚然,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著作卷帙浩繁,要求通读马克思主义显然脱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键是要在精选、精读、精通上下功夫,即精选精品、精读经典、精通精髓,通过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理”观点。每遇党的创新理论提出,中央就会出版相应的观点解读和述评。梳理观点、解读观点、理解观点,是促进理论学习有效“吸收”、深入“消化”的关键环节。梳理观点学,就是要将原著、资料中的重难点、关键点、新观点、新概念、新论断等统统整理区分,形成从原著到观点、从观点到内容、从学习领悟到融入实践、从丰富实践到深化

  理解原著的“学习循环”,即学习→提炼→理解→消化→指导实践→审视原著的“思想回路”。梳理观点的真正目的是促进深化理解。梳理,就是将所思所学所感所悟细致化、条理化。在梳理观点的过程中,最好采用列出图表、排列细分的方式,将繁复广博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分类分项,使理论的核心内容变得清晰明了,进而,梳理编织好自己的理论知识网络,促进理解记忆、消化吸收。

  精“悟”真理。创新理论是灵魂,思想武装是根本。只有不断深化理论武装,精悟其中蕴涵的闪光真理,才能促使自己真正把创新理论作为政治信仰来坚定,作为崇高理想来追求,作为思想武器来掌握。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以理论清醒保证政治坚定是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掌握博大精深的创新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加强思考、深入体悟,才能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毛主席曾深刻阐述科学理论的强大思想威力:理论一旦被人们所掌握,就会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诚然,真正掌握其精髓,悟透其真理,把握其实质,领会其要义,唯有通过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学习领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理论“内存”,做

  党的创新理论的“明白人”。

  多“讲”精髓。在学习中把握精髓,在宣讲中传播精髓。多讲精髓,就是要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理论宣讲氛围里,主动积极体验当“理论专家”,谈体会、说收获、话感受,既能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感悟,又能促进分享和广泛传播。当好创新理论的传播者,要坚守一个“信”字。这个“信”字包含了对党无限忠诚的信念,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信仰和不懈追求。要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蕴涵的真理精髓,还要学会讲“群众语言”,找准理论与现实的融合点,用“大众话”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化、生动化、实效化,真正把理论讲到点子上,说到听众的心坎上。

  常“温”要义。教育心理学上有个“易感效应”,是说:由于先前的学习已经改变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当再一次遇到这个学习材料时,他就会更容易觉察材料中所包含的潜在意义。这就是“温故知新”的巨大效用。易感效应也告诉我们一个绝好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温习知识,就更容易觉察更精细、更微小、更深层次的潜藏知识,多次温习,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从量到质的巨大飞跃。温习的方法有很多,写心得、背要点、诵要义都是常见方法。结合创先理论学习的特点规律,在学习巩固理论要义中,可以选择采用读后复述法、反复记忆法、章节连贯法、间隔记忆法、纠错整理法、案例结合法等等。学习之美,美在感悟、美在积累、美在温故知新。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只有日积月累,轮番反复,“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终成硕果,才能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完美转化升华。

  紧“融”实践。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融合,其实就是一个用理论为实践做“透视”的过程。题中要义就是运用学习过的教育理论或原理,解析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物聚于气,人成于学。一方面理论学习的无尽动力,来自群众真信、真学、真用的蓬勃活力,来自对创新理论大众化、实际化的成功探索;另一方面新兴媒体下的图片、漫画、数字、影视剧无一不是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效载体,起着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将理论学习与现实实践紧密有机融合的渠道很多,关键还在于躬身付诸实践。俗话说:“理论装在心上,就像翅膀长在身上”。党的创新理论的力量就在生动的工作实践中不断体现,反过来又促进了提升境界、升华思想。

  党的创新理论概念范文二

  我们大家都知道现在这个时代特别强调创新。那么我们有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各个领域都存在一个创新问题。对于我们党的事业发展来说,在各种创新之中,其中理论创新是居于核心地位,理论创新的深度、广度也决定着其他各个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所以今天我们要重点学习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一、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含义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什么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也就是说,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是对什么进行创新。那么我们大家知道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过去我们是把马克思中国化理解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又增加了一个内容,就是时代特征。

  我们大家可能会问,马克思主义来自于德国,我们现在反对西化,反对全盘西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那是不是西化呢?所以我们在探讨中国理论创新的时候,我们首先就应该把这一点弄清楚,关于这个问题

  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西化是具有特定的内涵,它需要辩证地看待,是要做具体地分析。比如说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就讲:“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有一般性,因为它强调的是资源配置,所以我们学习和借鉴市场经济的经验,我们国家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啊,当然它不是西化的。也就是说,我们反对全盘西化,但西化是一个特定的概念。西化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也有人类共同文明的成果。

  第二点,为什么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西化的内容?这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当时怎么传入中国的情况来看。因为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前后传入中国的,但是那个时候马克思主义是德国的,也就是源自西方。但是它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占统治地位,也就是说它不是指导思想。也就是说,它不是指导思想不是主流的思想。那么尽管到今天,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它也不是主流思想。同时,大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往往把马克思主义往中国传播是通过什么渠道?当时主要是通过俄罗斯的渠道,后来经过列宁主义这个中介

  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所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啊,我们后来是通过列宁主义。尽管从日本也传过来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但我们主要传播过来的是俄国版的马克思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不是西方的主流市场,也不是通过正宗的西方渠道接受过来的,因此那个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一般都把它同资本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区别开来。

  当时我们讲反对全盘西化,普遍都认为这个西化是资本主义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西化的内容。所以这就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就在当时形成的。也就是说它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后来就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大家都不愿意改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就像我们讲的党的生日,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党的生日是7月1日,实际上党的创立那一天是不是7月1日?它不是,后来考证了,但是为什么我们又定为7月1日呢?因为习惯了,所以也就这么延续了。而且没有改变还有一个原因。

  除了约定俗成还有一个原因,那么尽管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国家现在是指导思想,但是在西方国家目前还不是主流思想,基本上还是过去那种状况。这是讲的是理论创新的第一

  个问题,我们的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也就是把马克思中国化。刚才我们讲的原因,为什么对马克思中国化,就是理论创新?它为什么?除了它不是西方主流以外,更重要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具有革命性、具有实践性。

  20xx年,xx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尽管现在的时代在变化,有的人就会怀疑吗?马克思主义按是那个时代产生的,现在我们时代发展这么快,他怎么样能够知道我们现在的时机,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与时俱进就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对毛泽东思想,我们是从课本上学的,我们没有

  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就有亲身的经验和体验了,有感性认识。所以对毛泽东思想你要给真正的弄懂,弄熟、弄透,达到真信、真学、真用。你要真正地学、真正的能够信,真正的用,这就需要下一番功夫。

  毛泽东思想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它是在第一次大革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末,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到的土地革命战争,特别是20世纪20xx年代末,我们党的革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比如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大家都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就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尤其是37年,毛泽东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以及后来的《新民主主义论》,这样一些重要的著作对中国革命在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探讨。

  党的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概括,并把它载入党的章程,所以七大党章是这样说的:“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也就是说到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就形成了一个体系。

  毛泽东思想这样一个体系包括哪些内容?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此进行了概括。那么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这一方面毛泽东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根据历史文件的决议,主要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两大块,第一块就是具体内容,具体内容包括6个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大家知道毛泽东思想主要是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当然后来它也解决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同时对社会主义建设也进行了探索,但主要的还是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

  我们大家可能会问,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由共产党领导,为什么又在

  民主主义革命这个词之前先加上一个“新”,这个我们一定要搞清楚。

  在中国,我们的民主主义革命原来也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有了辛亥革命。

  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民主资产阶级一方面具有革命性,一方面具有妥协性,所以它的革命就带有不彻底性。中国民主资产阶级的特点决定了它无法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这样,这个任务就交给了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前面加了一个“新”,这个“新”表明它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当然,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是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我们大家这样就理解了,所以中国革命是两步走,所以当时有争论,二次革命论,这个是错误的。

  中国革命是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第二步是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我们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这两步之间是一个相互联

  系的过程而不是割裂的过程,它不是割裂的,所以你把这一点搞清楚了你就对中国新民主主义弄清楚了,你也就基本上把握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说了。

  三是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主题是革命,革命就得有什么?就得有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四是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同志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这一点我们大家可能有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经常说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对它具有方法的意义。

  五是关于思想的工作和文化的工作。

  六是关于党的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在一个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把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称为党的伟大工程,它是我们社会搞改造工程是相配合。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毛泽东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党,其中党员不断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第一个板块的内容,就是6个具体方面。

  第二个板块是属于对这6个方面的再概括,哲学抽象,也就是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现在我们一般不是叫活的灵魂,我们现在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它的精髓,现在我们一般不说活的灵魂,当时概括得叫活的灵魂,但意思是一样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执行立场、观念和方法,丰富和发

  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不仅表现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中。

  我们大家知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我们日常行为中是不是没有指导。我们经常说“你这个人讲话要实事求是”。我们的干部考核,我们各方面都要说要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那么我们在现实活动当中群众路线对我们影响也很大。我们经常会说,一个干部考核我们说你要有群众基础,要有民意,西方国家喜欢用“民意”这个词,我们国家比较喜欢用什么?“群众基础”这个词。怎么建立群众基础按?当然你要走群体基础。

  第三个独立自主。这个我们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困难,为什么我们中国革命要独立自主?按理说我们联合别人不是就会更强大吗?我们一般意识上说人多力量大,中国革命当时具有特殊的国情,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们没有独立自主,就不可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就是我们说的毛泽东思想。

  那么我们大家可能还会问,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的建设的理论。这个时代都过去了,毛泽东思想有没有过时?我们在大上学的时候

  都会问这个问题,有的老师给我们讲的比较清楚。有的老师讲的时候可能听一遍我们还不太理解,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比较难?实际上从我刚才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内涵的两个层次来理解,我们就是比较好理解了。

  从具体内容,有的内容现在是过时了,比如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那我们现在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当然没有指导意义。当然,有的具体内容之间也有意义,比如说政策和策略。当然,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政策和策略,比如说军队建设,比如说党的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个层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对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发展,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

  有一般原理性,当然对我们现在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它就回答了为什么没有过时,为什么我们党仍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两个还是我们的党的指导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我们接着来看第三个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我逐渐记事的时候了,就是这个过程我真的有切身的感受。小的时候就是听说但没有学习,到后来读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所以比较清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么形成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内容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内容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也就是说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由单一的理论构成的,它具有丰富的内涵。

  邓小平理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形成,1997年党的xx大,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的理论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对20xx年经验的总结,又不仅仅是对20xx年经验的总结,因为它从唯物史观对我们党的20xx年党的xx大以来,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最突出的有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

  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概念的形成是党的xx大的贡献。xx大为什么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呢?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不是简单地把三个关系一加、一拼凑,它有着科学的依据。

  一、它们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成果。我们大家都知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创新成果虽然内容上各有侧重,也各具特色。但是,从理论立论基础看,都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从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看,都是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从理论的实践基础看,都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从理论的主题看,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的目标看,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理论的精

  髓看,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点,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在的各个理论和各个部分不是分散的、孤立的,而相互连贯、相互连接、不断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特点。所以由于这两个方面我们把它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仅是我们从字面、从字数上看,比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指导思想更加简洁、更重要的是它更加科学。

篇四:党的创新理论我学到了什么

  党的创新理论书籍读后感

  党的xx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成果,这些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3篇党的创新理论书籍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创新理论书籍读后感范文一

  林佳木

  提出的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体现了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军队建设的新要求,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

  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征程的行动指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最高利益。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强国梦的实现,既依赖经济实力增强,又依赖国防实力提升。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更趋复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实现中国梦就没有保障。从政治高度和国家利益全局观察和思考军事问题,科学统筹富国和强军两大战略任务,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突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地位。只有落实强军目标,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国防保证。

  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

  任务的变化,及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引领我军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从毛泽东同志领导制定建设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到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到xx同志提出建设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再到xx同志提出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思想,都指引我军不断取得辉煌成就。提出的强军目标,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崇高理想,以国家安全环境和军队建设现状为客观依据,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坚持和发展。这一目标阐明了强军兴军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基本途径,是对我军建设目标的新概括新定位,体现了有效履行我军使命任务的现实需要,展示了我们党建设一支强大人民军队的决心意志,对于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强军目标阐明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明确了实现军队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和路线图。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本色。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强军目标打开了破解军队建设发展难题的战略视野,抓住了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明确了军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为解决我军建设"两个差距很大""两个能力不够"

  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心、献身强军实践,就能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创新发展。

  牢记强军之魂、强军之要、强军之基

  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充分体现了战略谋划、建设标准、发展路径与价值导向的高度统一。实现强军目标,必须牢记坚决听党指挥的强军之魂,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强军之基,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

  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80多年来,我军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靠党的坚强领导。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我军官兵成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必须把听党指挥作为军队建设的首要,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才能保证一声令下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不动摇,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做到永远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当前,最紧要的是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xx权威,确保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xx和主席指挥。

  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军队强不强,主要看打仗;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新形势下,我军职能使命不断拓展,但作为战斗队的根本职能始终没有变,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提高打赢能力来展开。我们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如果有人要把战争

  强加到我们头上,军队必须能决战决胜。战争形态、作战样式、战斗力生成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对我军能打仗、打胜仗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能打仗、打胜仗,目的在于要求军队时刻牢记革命军人的神圣职责,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有力保证。我们要大力强化部队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注重发展新型军事能力,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不断提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作风优良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在长期实践中,我军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军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的重要法宝。强调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其要义在于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能否保持我军优良作风,面临许多现实考验。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韧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更加扎实有效地抓好军队作风建设。要旗帜鲜明反对腐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做到信念不动摇、思想不松懈、斗志不衰退、作风不涣散,永远保持人民军队长期形成的良好形象。

  围绕强军目标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发展

  提出的强军目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坚持用强军目标统一思想认识、凝聚意志力量、激励军心士气,做到各项建设朝着强军目标加强,各项改革着眼强军目标展开,军事斗

  争各项准备围绕强军目标进行,努力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创新发展。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这就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首位,着力打牢部队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基,增进信党爱党的思想情感,锤炼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当前,敌对势力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加大对我军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我军所处的社会环境、担负的使命任务、官兵情况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必须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党史军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

  能打仗、打胜仗是有效履行我军职能使命的根本保证,战斗力是检验部队一切建设和工作的试金石。军队建设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都要向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聚焦。要关注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发展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做到未雨绸缪。要坚持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统一,在强军目标统领下推动部队建设协调发展、全面进步。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实践探索,理清制约部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瓶颈短板和主要症结,找准强军目标进入部队实践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努力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上见到实效。要坚持用强军目标衡量检验部队各项建设和工作成效,切实形成推动强军目标贯彻落实的制度机制。

  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部队,作风松散可以搞垮常胜之师。现在,社会环境变化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部队都会有所表现。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着力纠治官兵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当前部队作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的单位执行不严、管理不力,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必须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转作风,领导带头最重要,率先垂范最有力。领导和机关的表率作用决定了作风建设的成效。只有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才会有公信力和凝聚力。

  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只有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防建设才能有更大发展。国防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只有把国防建设搞上去了,经济建设才能有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国家安全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推动国防实力与经济实力同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党的创新理论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基层党的建设更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的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在新一轮思想解放活动中,上莲开发区就是要站在新

  的起点上,大胆探索,统筹解决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创新来源于扎实的功底,创新需要用扎实的基础工作来做保障,更需要在不断学习中找准突破口。我们必须提高对学习的认识,通过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切实增强做好党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担负起工作职责,为创新党建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们有意在提高党委、支部成员的学习力方面下了功夫,通过以会代训,日常工作督查、总结交流为大家提供了平台,强化了学习。今年又结合创先争优、学习型组织建设等活动,由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深入到各村培训,并由村党支部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研究,积极推进党建工作创新

  党建工作创新,就是要体现出特色,要有精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叫得响,有影响力。

  1、要在教育管理上创新。要大胆改变传统的按单位、按片设立的方式,探索在居住临近、方便活动、党员较多的自然庄、两新企业中设立党支部;按照从业方式、年龄等划分设立特色党支部等;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等方式来灵活设立党组织,使党员活动与管理更便利、更容易,进一步激发党组织的活力。

  要坚持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有利于党

  员参加活动的原则,充分考虑党员实际,在管理教育上坚持分类指导,避免千篇一律、"一刀切"。

  在活动开展的时间上、活动内容上要分层次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增强党建活动的丰富性和吸引力;在教育管理上要推行分类管理:对离退休党员实行"能动式"管理;对外出务工流动党员要实行"强化式"管理,对在岗党员实行"双重式"管理,一方面要强化组织、纪律、制度规范管理,同时也要强化岗位责任制,履行好工作职责。

  2、要在实现工作方法上创新。科学的方式方法是实现创新工作的保障。一要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要继续深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开放性培训,可以以乡镇党校为依托进行提高性、技能型培训;以远程教育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通过培训,把我们的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引路人、带动全面进步发展的中坚力量;二要拓宽党员干部监督渠道,继续按照"坚持用好的制度来约束管理党员干部"的要求,强化对党员干部监督措施,把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对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等结合兑现承诺制度的实施,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营造更有利的工作基础;三要立足区情、村情,深刻分析当前热点、难点问题,上情下情、主观客观条件,克难攻坚,重点突破。培育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引导辐射作用,以点带面,系统推进,统筹解决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共2页,当前第1页12

篇五:党的创新理论我学到了什么

  关于学习党的理论心得体会3篇

  关于学习党的理论心得体会范文16月19日晚上我们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又一次聚在院办会议室里进行理论学习,这一次学习的内容是《胡锦涛回信北大支教团鼓励学子实践》《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这四篇*。其实在会前我就已经认真的读过了,对这几篇*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在大家的发言中,我也听到了不同的想法,对四篇*的理解也更为深入。

  很多同志都谈到了《胡锦涛回信北大支教团鼓励学子实践》这篇*。“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胡对我们青年学生的热切期盼。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所生活的范围实在有限,对社会的了解也不够深入,仅仅对自己生活圈子的事情有所了解,而对社会上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网络。互联网虽然强大,可以让我们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为我们搜集各种信息,但同时,互联网的发展良莠不齐,除了提供正确的客观的信息外,还会附带很多非客观的,不正确的,不科学的言论和信息,这些对于对网络有很大依赖性的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我们缺乏实践,对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言

  论所误导,就如前段时间的反日游行一样,本来好的意愿却被心怀不轨的坏人利用,造成了思想上的偏差,产生了偏激的行为。

  所以,只有深入实际,对社会有了客观的认识,对发生的事情有自己的想法,能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就不会轻易被错误的思想所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对理论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对事物客观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更好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例如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官场黑暗,政府腐败现象严重,但其实很多人都是从新闻媒体,网络上看到关于贪官的报道,就以偏概全,错误的认为所有的政府官员都是那个样子。这中间不乏媒体的夸大渲染成分,如果我们自己去实际调查,亲身体会,就会发现,其实并不像是我们所听到的那样,“双百”人物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愚公移山》这篇*也给了我一些启发,现在很多人都埋怨甚至质疑我们何时才能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认为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像资本主义,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事物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规律的,是在曲折中发展的,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但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社会制度,解决各种矛盾,总有一天我们

  会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这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我们实现不了还有下一代,一批接一批的共产党人都会为了这个伟大的理想奋斗终身。“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不仅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同时,我们也要使身边的群众也和我们一样,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一起努力,为实现我们的共同愿望而奋斗。

  关于学习党的理论心得体会范文2这段时期,我在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在内心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心理上觉得自己似乎更成熟了,能够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在思想上、精神上受党思想的熏陶,这对任何一个人,无论在学习、生活、工作、处世中都是很好的;党组织就是一所大学,在那你能学到如何成为社会的先进分子,如何为人民服务,如何时刻地去帮助别人,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在增强先进性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党章“党员”一章的第一条规定:凡“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份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缴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章的这一修改,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其中,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份子”纳入申请入党的对象,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把其他社会阶层中具备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符合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利于调动这些先进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把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团结和吸引在党的周围,提高我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增强自身先进性和不断扩大群众方面不仅予以重视,而且还大胆突破,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要经过不断的考验,我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要端正入党动机,从思想上入党。真正正确的入党动机应该是能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我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实践,不断地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一个人在组织上的入党一生只有一次,而思想上的入党是一生一世的,所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必须坚定信念,用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不断地深化自己的行动。因为只有端正了入党动机,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随时经得起党和人民的考验。

  二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同一切不良现象、错误思想作斗争;同时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组织纪律修养,科学文化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更加向党员靠拢。

  三是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在工作中要积极主动、认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多为领导和同事着想,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做到“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我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含义不在于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日常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奉献,不求回报。

  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终生学习的时代,特别是我们年轻人,不加强学习,不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就不能成为新时期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作为我本人来说,通过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我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当前社会发展的一切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备的一切业务知识等,进一步提高自己为社会多做贡献的本领。

  关于学习党的理论心得体会范文3入党,这一最慎重、最严肃的选择,需要多方面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无论在入党的道路上有多少考验与艰辛,我都将以入党作为毕生的志向,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为人民、为社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思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动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坚持与时俱进:1、必须站在时代前列,立足时代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问题。2、创造发展马列主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掌握规律,既要坚持马列主义又要开创新未来,新实践,新发展。3、尊重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吸引一些新经验,新成果,为国家增添新生量。作为新青年的我更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作为一个积极要求入党的青年,我不但要了解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宗旨、目标、新时期的总任务,党员的义务、权利、纪律,还要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入党动机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反映。入党动机的纯正代表共产党的党性,共产党员内在

  品格的集中体现。重要的是,我要追求思想上的入党而不只是形式上的入党,要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断正确自身的入党动机,实践—认识—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信念,积极为党工作,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入党,这一最慎重、最严肃的选择,需要多方面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

  首先,要不断深入学习党的理论,体会其实质精神,结合当今动态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在思想上,要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武装自己,实事求是,不断吸收新血液,指导自我修养。

  其次,在实践中,要按照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为社会出一份力,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在基层中,从自身出发,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学习工作中,时刻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的先进作用。

  最后,要主动接受组织的教育、考察,严于自己,提高修养。

  以上就是我对于本次党的理论学习的体会和努力方向。单凭这几天学到知识是不足的,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更要以高度的自觉性和政治热情加强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只有在理论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定追求,才能在思想上真正做到入党,才能不断地向党组织靠拢。

  无论在入党的道路上有多少考验与艰辛,我都将以入党作为毕生的志向,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推荐访问:党的创新理论我学到了什么 我学 理论 创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