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5篇

发布时间:2022-11-14 12: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5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以人为本  摘要:以人为本理念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5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5篇

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以人为本

  摘要:以人为本理念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以人为本,必须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通篇体现着党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指引我们在推进科学发展进程中始终不忘人民重托、永远为人民谋幸福。

  关键词:以人为本;十八大;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记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为什么以人为本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在中国当前的形势下,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了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是核心。解决了以人为本,也就解决了该问题。

  以人为本的内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的关系。我们搞发展,追求的是什么?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要实现的目标就是

  “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以发展为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归根结底是我们党勇于推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朝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前进。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使之成为全党必须坚持的行动指南,意义重大而深远。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与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发展第一要义、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根本方法是有机统一的。这要求我们,始终要把人民利益摆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更多更好的发展来回应和满足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

  坚持以人为本的要点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同党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为根本目的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措施、安排工作进展、评价工作结果,推动以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必须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十八大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等,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大业的滚滚洪流。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十八大报告指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等要求,增强了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贯彻落实好十八大精神,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一定更加光明。

  为谁谋利、替谁掌权,这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执政掌权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了这个根本利益,十八大报告既不抹煞成就,亦不回避挑战。一方面肯定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巨大的理论成就和实践成就;另一方面也正面回应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腐败“易发多发”等现实问题。同样是为了这个根本利益,报告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并将“服务”这一基本理念贯穿始终。“服务”精神,彰显在“权为民所用”的执政理念中。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到“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政策主张,都是人民利益的科学体现。

  “服务”精神,体现在“情为民所系”的执政情怀中。在十八大报告中,最醒目的词汇是“人民”。从“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到“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报告所提出的一系列发展构想,无一不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迫切愿望。“服务”精神,书写在“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实践中。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到“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报告重申了我们党的责任和使命,鞭策和警醒全党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在过去的90多年里,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面对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对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十八大报告为全党指明了方向:只有更加忠实地为人民服务,继续

  执好政用好权,才能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砥砺前行。

  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从执政方式上,工作层面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我们讲民,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

  从经济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GDP增长,它所强调的是,经济发展、GDP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法律上完善法律体系和监督体系,以法律作为以人为本的保证。建立公正合理的法律制度,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与传统城镇化模式相比,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全面协调。城镇化不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而是围绕人的多方面需求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同时,着眼于长远和大局,重视统筹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群体之间,尤其是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综合平衡和可持续性。二是集约高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化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资源,强调集约高效,不仅重视经济效益,而且重视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人、城镇和环境协调发展。三是人文活力。城镇是人的城镇,应承载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体现文化和个性。四是公平共享。城镇化的目的是建设和谐宜居的现代城镇,使农村转移人口真正融入城镇,促进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注

  重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这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动力基础。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培育创新发展机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行政决策过程过于简单、不够科学,是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一方面,应建立重大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提升决策质量;另一方面,应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全面、综合、客观地考察干部政绩,促使行政决策更加务实和理性。

  实施再城镇化战略

  所谓再城镇化,就是对已城镇化地区进行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二次城镇化。首先,通过产业和空间结构调整,突出城镇优势功能,增强城镇的活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经济效益和产出水平。其次,通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镇综合功能,培育宜居、宜业、宜商的优良环境,建设幸福城市。再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使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最后,加强大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稳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对城镇边缘或破败区域进行更新改造,以提升功能、恢复活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使广大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促进城市群发展壮大

  发展城市群是实现城镇化集约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借鉴日本、韩国等城市圈发展的经验,加快城市群建设,使城市群在我国城市体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在东部地区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条件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布局,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效益。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公平共享的城镇化。应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总

  结

  牢记人民的重托,就有无穷的力量。我们坚信,始终以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己任,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懈奋斗,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必将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执政为民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孙寅生.以人为本——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红线[J].探索,2008,(3).[2]郭海军.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体论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

  当代思潮,2004,(5).[3]纪硕鸣,周东华.中国新政[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以人为本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也说明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正确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的以人为本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自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以来,人民对它就非常关心,因为它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我的民主。党中央也在不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让“以人为本”更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虽然,政府在不断努力的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让“以人为本”的要求落到实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体现,使得很多民众的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加之某些地方部门对这类事件是处置不当,由此就引发了很多人对中央“以人为本”举措的怀疑,也让部分地方官民关系变得紧张。其实,这只是个别现象,也是社会转型期极易出现的,政府也在采取措施努力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总之,“以人为本”是人民权利和国家民主的深刻体现,虽然暂时有少许的社会矛盾影响了部分人对它的看法,不过我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社会体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民的权利和国家民主会得到更好的保证,“以人为本”也会逐渐深入民心的。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民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而是依据中国国情确立的社会主义模式。这需要两个超越:超越前社会主义,与苏联式社会主义划清界线,引进资本主义;超越资本主义,不照搬西方资本主义,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我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小康”、“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人的需要为宗旨,人的发展为中心,人的持续为原则。

  “全面小康”就是经济殷实、资源低耗、环境清洁、社会和谐、精神愉悦。

  “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

  概括起来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物质需求的有限满足、精神自由的充分享有、和谐社会的全面实现。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人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我们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国的发展,不只是为中国,也是为世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是世界的未来。而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可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

  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二、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中共中央十七大,根据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长远的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那么,什么是以人为本?这个理念虽然在字面上容易理解,但真正把握它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历史进步的结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在世,离不开吃穿用度,安居出行,旅游娱乐,精神享受,乃至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等。因人的种种需要,各行各业便由此催生,为人们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人为自己的生存而建设创造,同时,又不断享有和享受着各项建设创造的成果。世界在人的改造中变得绚丽夺目,社会在人的创造中呈现勃勃生机,人的需要也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人又是一切劳动成果最终的和最有资格的评价者,在人的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中,世界与社会不断地向更高、更深、更广的层次迈进,人类幸福生活的境界也不断得到提升。因此,不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人既是其主角,又是其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一切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然而,我们看到,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当人们的需要呈现丰富和多元化趋势的时候,许多思考和行动却明显滞后,还停留在过去人的需求层次上,难以满足现在的人的种种需求。而掌握了一定资源的人,有的是从个人或小部门小集体的角度出发,想当然,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了局部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为了部门利益而牺牲国家利益、群众利益。还有一些人,陷在事物、任务当中,为工作而工作,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以至脱离实际,见物不见人。凡此种种,都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甚至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改变那些不合时宜的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坚持全面、准确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而不是以个人或小部门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现实的、适时的;以人为本应是我们一切思考和行动的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肯定最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正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部门利益和群众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不是为个人、小部门、小集体用权,对群众安危冷暖漠不关心,更不是与民争利。肯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适时的需要为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就要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把实现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为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更舒心,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不懈奋斗。肯定以人为本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就要处处讲求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乃至依靠人、塑造人,处处从方便、体贴、适合人的需要的角度思考问题、落实决策规划等等,既要为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开拓日益广阔的空间,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当前部分社会状况与以人为本的冲突

  而今,由于我国处于体制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表现突出。可能由于部分政府部门处理不当,让人民的权益受到损害,加之各种舆论媒体对事件的放大,让很多人对政府的以人为本思想产生了怀疑。如果你到互联网上搜索“以人为本”的文章,你就会发现很多的是对我国当前的以人为本政策的冷嘲热讽。

  暴力拆迁作为近年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更是深深的刺痛了人民的心。政府说我

  们以人为本,人民当家作主,可某些地方政府违背民意,暴力执法,我们连自己的家都保不住。很多人为此而自焚,很多人为此被自焚,可是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的倒下始终也阻止不了拆迁队的铁蹄。在他们面前人们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这个时候人民多么的希望那一句“以人为本”能得到实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本身应该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谋福祉的,而今,看看那些人大代表都是些什么人,都提出的什么议案。体育明星、商界巨子,政坛新贵,他们占了人大代表的大半席位。而代表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代表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代表们提出的议案很多也是与一般的普通百姓无很多关系,甚至有些代表提出“不让农村孩子上大学”这样的议案,让多少人为之痛心、寒心。或许是因为更少的关乎普通百姓的利益,现在很少人看人大的报道,仿佛一切都与他们毫不相干。

  城管暴力执法更是人民对“以人为本”讽刺。近年关于城管暴力执法,殴打商贩的报道频频出现,表面反映的是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人民权利得不到保障的体现。它激起了广大人民对城管的愤恨,导致了群众集体事件的增加。让人民对“以人为本”产生了怀疑。

  而今,官员腐败现象很严重,部分官员挪用公款自己消费,甚至是侵吞国家补贴给人民的钱物;部分官员大摆官架,欺压百姓,让百姓生活权利得不到保障;

  一部分官员勾结不法商人,将国家资源违法转让,使得国家和人民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或许是因为这些地方没有切实落实“以人为本”原因,让如今的官民矛盾日益加剧。

  由于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况,社会矛盾集中出现。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切实落实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缓和并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出一个人民幸福安康的和谐社会。

  四、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新时期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包含着丰富和思想。首先,它要求平等地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它要求破除GDP神话,破除官本位。再次,它要求在领导干部深入贯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重要就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评价领导干部的问题。最后,以人为本,尊重保障人权,必然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新时期下,中国共产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必须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维

  护社会公平正义。只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维护,我们的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对涉及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论困难有多少,阻力有多大,都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要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切实保障好群众的各项权益,切实把改善民生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切实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让群众不断感受到反腐倡廉建设的实效。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必须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优良的党风政风才能凝聚起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要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及时发现和纠正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要着力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实践经验表明,人民群众参与越广泛,留给腐败的空间就越小。要把相信和依靠群众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全过程,坚持群众工作路线,深入了解群众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按照群众的意愿改进工作。要努力拓宽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渠道,真正让群众拥有评价权,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充分利用好群众提供的线索,及时开展摸排,及时反馈结果,不断增强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信心。要积极传播廉政文化、宣传廉政知识、开展廉政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党风廉政建设中来,成为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强大力量。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必须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当前,少数党员干部违纪违法

  问题仍比较突出,一些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严重侵蚀着党的执政基础,损伤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对此,必须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执纪,对于触犯党纪国法的腐败分子,要保持高压态势,坚决予以查处,绝不手软,让腐败分子没有藏身之地,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同腐败行为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只有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妥善处理社会转型期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百姓的权利,让民主进一步的发挥作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使得百姓和政府的关系达到融洽,让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尽早实现。

  参考文献:

  【1】吴恒亮,吴映萍,肖福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03月

  【2】颜晓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2010年08月

  【3】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读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年04月

  【4】朱力.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04月

  【5】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坚持以人为本.学习出版社.2007年07月

  【6】中国人学学会.

  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05月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作者:李洪雷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12期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其一,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其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最大优势,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斷迈进。其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其四,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把人民当作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其五,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其六,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要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其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过程。其八,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要深刻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和统一性,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

篇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作

  者:史佳玲[1]

  作者机构:[1]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山西太原030009出

  版

  物: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

  卷

  期:2019年

  码:24-27页

  主

  题

  词: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时代价值

篇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作者:苏长和[1]作者机构:[1]不详

  出版物刊名: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页码:90-90页

  年卷期:2018年

  第9期

  主题词: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价值;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摘要: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样一套制度安排,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政治建设做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推动政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释放出强大治理效能。

推荐访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体现 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