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小陆家嘴中心区城市活力缺失思考(2023年)

发布时间:2023-02-08 14:2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小陆家嘴中心区城市活力缺失思考(2022年),供大家参考。

对小陆家嘴中心区城市活力缺失思考(2022年)

摘要:浦东陆家嘴金融区见证上海1990年代辉煌,但伴随着经济层面和形象层面的成功,陆家嘴城市空间品质和使用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却深受垢病,诸如公共空间缺失、空间尺度过大、步行环境不友善以及地块连接度差等。这种种问题导致了陆家嘴人气的不足,活力的缺乏。本文结合1993年陆家嘴规划方案,从城市肌理,空间尺度、密度,行为链接复杂性等方面分析了陆家嘴的空间形态。最后结合陆家嘴开发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其活力缺失的原因,并给出一点建议。

1引言

1.1概述

浦西外滩记录了上海1930年代的繁荣,与之隔江相望的浦东陆家嘴金融区这是上海1990年代辉煌的见证。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并批准陆家嘴成为中国首个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开发区。自此沉寂多年的陆家嘴空间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从浦西望过去恢宏的天际线和高耸如云的摩天楼群可窥见一斑。

虽然建成后的陆家嘴高楼林立,极富震撼力,但事实上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这样的一个现象:白天除了办公的商务人员以及一些前来观光旅游的人,一到夜晚就人去楼空,一片“萧条”,沿江展开面灯火通明的喧嚣繁华与其内部空间的冰冷空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现象与陆家嘴城市中心的身份显然极不相称。甚至有些己人驻的要素市场,因人气不足而向浦西回迁。

本文结合1993年陆家嘴规划方案,谈谈93版规划方案对陆家嘴中心区活力的影响,分析原因并给出建议。

2陆家嘴地区初期城市设计方案简述

  2.1规划方案的时代背景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中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及1989年的政治风波使得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景变得不太明朗公。与此同时,快速兴起的经济全球化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考验。面对此种状况,邓小平果断提出继续坚持扩大改革开放并进一步开发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以上海浦东为依托,抓住上海这张王牌,向外界显示中国坚定不移继续坚持和扩大改革开放的信号,回应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的机遇。在邓小平的直接关注下,浦东开发开放于1990年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这一意义上看,陆家嘴中心区的空间形态是国家政府层面主动回应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为吸纳全球资本要素的进驻而量身打造的,旨在树立一座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平台。

2.2城市设计方案的提出

早在1984年,开发浦东的设想便已在上海市这一地区层面的发展战略中被提及。1986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同年,陆家嘴地区的发展蓝图首次出台。继而经过1987年陆家嘴地区中法合作方案,到1991年,《陆家嘴中心地区调整方案》获得上海市政府批准,成为指导陆家嘴中心区具体城市建设的首个法定规划文件(图1)

1992年4-11月,陆家嘴中心区设计方案国际咨询举行,来自英法日意中五国的设计团队参与了这次方案咨询。国际咨询之后,又经过数轮方案深化,1993年12月,《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正式公布并获批。与1991年确定的规划相比,优化方案在开发强度、空间结构、功能布局、道路系统和地块划分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陆家嘴的建设总体蓝图再一次被“重新绘制”。这份规划文件成为日后陆家嘴全面展开建设开发的总纲领和基本依据,同时也是陆家嘴空间生产的主要“设计基因”(图2)

1993年版本的设计成果是陆家嘴全面建设展开的核心依据,也是规划管理部门实施建设管理的法定文件,陆家嘴中心区的土地拆迁与整理、交通路网、土地批租、以及空间管制方式等均以此为准快速展开,整体空间结构被迅速建立起来。(图3)

3对陆家嘴空间活力的分析

3.1图底关系分析

3.1.1规划图底关系分析

就整体而言,规划城市设计方案的城市肌理表现出了一种多样化的鲜活性(图4)。整体空间布局中多处强调了围合关系的应用,开敞空间分为多个层次,显得多元而生动。从路径来看,整个区域由二层连廊系统进行架构,形成步行联通的网络化特征;街道界面尽量保持连续性,形成由裙房所构成的人行活动界面及高层建筑所构成的高层带。

综上,在基于空间、路径、建筑三个层面的分析后,可以看出规划的整体

3.1.2现状图底关系

反观现状城市肌理(图5),呈现出 “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特征,可以发现规划方案对现状建设所体现出的一定的指引性,如规划方案与现状路网系统基本保持一致,中心绿地及组团划分遵照了规划的格局,世纪大道的轴线功能清晰可见。但就整体而言,现状城市肌理给人直观的感受无疑是混乱的。每个地块内部建筑单体基本呈现孤规划所强调的组团内部围合关系丧失殆尽。地区仅在局部保留了连廊系统,不再具备整体联通的步行网络化特征。整个地区似乎很难发现连续的街道界面,断裂点比比皆是。

就建筑而言,现状建筑类型不管是在平面还是立面上都极其冗杂,多种语汇、形体组合交织碰撞,甚至从平面上可以看到诸多建筑几何形态上产生尖利的对峙状态,无法构筑成和谐统一的建筑群体韵律。

从图底关系中可以看出城市肌理的混乱,空间的不连续,街块围合的丧失等,这些问题无疑是造成地区活力失落的重要原因。

3.2空间尺度

鉴于陆家嘴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区的国家战略目标,一个重要前提则是在形象上须在现有国际金融中心之中据有一席之地,它担负着神圣的政治使命。政治力量运作的结果是一系列“宏大景观”的形成,这种宏大景观体现在具体形象上,则是尺度恢宏的空间结构、“曼哈顿”式的摩天楼群、“香榭丽舍大街”式的世纪大道。

从陆家嘴中心区规划实施方案看,1.7kmz的用地面积中,绿地面积占到了34.12%,仅中央绿地面积就占到10km2。跨过100m宽的世纪大道,中央绿地的对面是360-400m高的3座核心塔楼;绿地周围为260-300m高度的户型高层建筑群。另外,为取得“楼高但不拥挤”的开放空间效果,建筑间距特意留大,以至于步行成为一件困难的事。

作为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的景像,100m宽的世纪大道是浦东标志性空间之一。无论从空中视角还是地面视角看,世纪大道的视觉冲击力均不亚于香榭丽舍大道。但这美丽图景的代价也相当巨大—由于和其他道路之间过于复杂的异形交叉口,交通组织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以至于虽经后来的空间优化,依旧为人垢病。

这种宏伟的空间尺度,无论是对于建筑尺度还是道路尺度,带来的除了视觉上的震撼外,也只能是生活的不便和压抑。这也是城市人气流失的重要因素

  3.3空间密度

陆家嘴中心区一共分为19个地块(图6,图7),其中14号地块为陆家嘴中央绿地,剩余18块地块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通过对各个地块建筑密度分析,上海陆家嘴中心区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建筑密度为6%至58%之间(表1)。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中规定,中心城(外环线以内地区)商业、办公建筑(含旅馆建筑、公寓式办公建筑)无论多层还是高层,其建筑密度上线都为50% 。陆家嘴中心区地块建筑密度40%以上(包含40% )的只有4块,大部分地块建筑密度在25%左右,远远低于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的上限规定。

过低的建筑密度,导致人们的生活空间的分割,社会交流和活动也来越少,城市中人气也不断流失,带来的只能是不舒适的体验。

3.4行为链接的复杂度

作为中国唯一一座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陆家嘴打造金融贸易中心的定位非常明确。而打造这样一座世界级金融中心,金融功能的高度聚集是一个前提条件,陆家嘴中心区又是“中心”的中心,只有做到最大程度的要素聚集,才能引起世界的注意,这种思维导向较大影响了陆家嘴中心区过于纯粹的金融贸易功能构成。

陆家嘴早期开发中,没有考虑到适用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商业、餐饮、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纯商务化倾向较为明显。重基础设施与商务办公楼宇,轻人文内涵,因此导致人气不足,活力缺乏:白天除了办公的商务人员以及一些前来观光旅游的人,一到夜晚就人去楼空,一片“萧条”,甚至有些己人驻的要素市场,因人气不足而向浦西回迁。

空间形态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使得陆家嘴集团公司及时地认识到问题所在,一些办公楼宇开始内部设置了商业配套,但由于陆家嘴的总体定位,这些商业配套多属高端精品商店和商务型餐饮店,并不适合员工日常的生活需求,空间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矛盾再次出现,最终促发陆家嘴集团公司提出所谓“近距离服务”政策的颁布: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鼓励陆家嘴金融城内各大厦自办餐厅,并鼓励利用土地“边角料”,开设小型餐饮店。

陆家嘴由于金融中心的总体定位,以商业化的高端消费为主,行为链接比较单一,而且不同层次的人的行为链接出现了断层。虽然目前情况有所改善,但总体来说这一地区人们行为链接复杂度较低。这种行为链接网络模式下,必然不会带给人舒适的体验,有的只是割离和孤独。

4人气缺失的原因

虽然前文从空间机理,空间尺度、密度,行为链接等方面对陆家嘴地区活力缺失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让城市再次充满活力。但这并不是陆家嘴活力缺失主要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4.1城市定位决定

陆家嘴的开发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腾飞的,作为改革开放的前线,浦东的开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这是我国向外界显示中国坚定不移继续坚持和扩大改革开放的信号,回应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带来的机遇。从这一意义上看,陆家嘴中心区的空间形态是国家政府层面主动回应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为吸纳全球资本要素的进驻而量身打造的,旨在树立一座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平台。

鉴于陆家嘴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区的国家战略目标,一个重要前提则是在形象上须在现有国际金融中心之中据有一席之地,这种期待奠定了陆家嘴城市空间形态“世界标杆”的发展定位。在这样的语境下,陆家嘴已不是上海的陆家嘴,而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陆家嘴,它担负着神圣的政治使命。政治力量运作的结果是一系列“宏大景观”的形成,所以陆家嘴从开始就注定是高楼林立、尺度恢弘的大都市。

4.2规划设计着重点

上节已经讲述了陆家嘴规划的时代意义,在时代背景下决定了陆家嘴大尺度的空间形态。但是大尺度下也可以有舒适的生活体验。反观陆家嘴地区,城市空间品质和使用方面出现的诸多问题却深受垢病,诸如公共空间缺失、空间尺度过大、步行环境不友善以及地块连接度差等。

这只能说明在规划时过度重视了其宏大尺度的空间设计,疏略或简化了小尺度空间体验和复杂性,带来的只能是这种缺少人气和空间的体验的城市设计。

5结论与建议

陆家嘴在时代背景下导致了其空间形态整体呈现出大尺度体验,相反作为市民日常生活场所侧空间属性却被抑制,城市的复杂性也被忽略。结果是实际的建成环境只是“看上去很美”,但也仅此而已。日常生活才是检验城市空间的最终评判者。无论是自然有机演进还是理性计划演进型城市空间,最终均要接纳生活于此的各类使用者,接受日常生活的检验与校核。

从另一方面来说,日常生活能够以“人的视角”对空间予以具体的体验和审视,回归空间固有的复杂性,从而发现问题,促发空间修复行为的产生。也就是说,日常生活能对城市空间的演进过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修正、整饰、补缀、完善“被刻意设计出来”得空间缺陷。新世纪以来,人们已经认识到陆家嘴空间结构得缺失,日常生活对城市空间的修正不断的进行,经过十多年的完善,陆家嘴的城市活力也渐渐有所提升。

建议: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塑造了世界城建史上的奇迹,一大批新城(区)纷纷涌现,至今势头不减。尽管这些新城很少能够像陆家嘴那样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但无不例外均是地方政府强力推动的一个结果,因而同样具有强烈的“计划”属性与“设计”属性。在这一意义上,这些新城(区)的空间生产机制与陆家嘴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预见,日常生活视角越早介人空间的生产与演进过程,那么这些新城(区)的城市空间优化就越容易显现,空间的宜居和活力也就越容易获得。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后的修复难度和代价就会越发巨大。

6参考文献

1.孙施文. 城市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建设的规划评论[J]. 城市规

划,2006,08:66-74.

2.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 城市并非树形[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简·雅各布斯.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尼科斯·塞灵格勒斯,刘洋. 连接分形的城市[J]. 国际城市规划,2008,06:81-92.

6.童明. 城市肌理如何激发城市活力[J]. 城市规划学刊, 2014, 03: 85-96.

7.朱笠, 吴艳翠, 王婷. 从城市肌理角度浅议小陆家嘴中心区活力的失落——以1993版规划和现状实施的对比谈起[C]// 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5.

8. 陈易, 刘晓星. 2012. 对陆家嘴中心区城市空间演变趋势的若干思考. 城市规划学刊(3): 102-10.

9. 张飞. 城市新建商务中心区公共空间与建筑密度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0.陈阳.基于城市设计的中心商务区实施状况研究——以上海陆家嘴地区为例 [D]. 同济大学, 2008.

推荐访问:中心区 缺失 活力 对小陆家嘴中心区城市活力缺失思考 对小陆家嘴中心区城市活力缺失的思考 陆家嘴成为商业中心的原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