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9篇)

发布时间:2023-07-06 21:00: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课题

  5以内的加法

  课时

  1执教者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教学

  目标

  加法,并能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重点

  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板课前准备

  光盘、小棒

  书设难点

  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3+2=5加号

  读作:3加2等于5计

  1+2=□

  教学环节

  一、复习

  二、教学新课

  .;师生活动

  1、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

  2、其他学生以对口令的形式进行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1、教学例1。

  (1)媒体出示主题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有几个?

  (2)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画。

  媒体使用策略

  光盘出示主题画

  ①同学们,图上原来有几个小朋

  友?后来又过来几个?那么现

  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呢?

  ②教师再将图意复述一遍:原来

  有3个小朋友在浇水,又过来2个,现在一共有5个小朋友。

  ③教师带领学生将图意复述几

  遍。

  .

  .;④

  让学生试着自己将图意复述一

  遍。

  ⑤多找几名学生将图意复述一

  遍。

  (3)教学加法的含义。

  ①小朋友,原来有3个人,后来

  又来了2个人,一共有5个人,象这样把3个和2个合起来就可

  以用加法计算。

  ②把3个和2个合起来就把3和

  2加起来,就在3和2的中间加

  上一个加号(师板书)。

  ③“+”这个符号叫做加号,就

  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在这里就表

  示把3和2合起来的意思,3和

  2合起来是5,就在“3+2”的后面写上“=”号,表示是的意

  思。

  ④像这样的有加号的算式就叫做

  加法算式。

  ⑤齐读这个加法算式。

  ⑥

  这个算式就表示把3和2合起来是5的意思。(让学生复述几遍)。

  2、教学例2。

  (1)媒体出示图画。

  (2)明确图意。

  (3)说出图意:先走过来1个小朋

  光盘出示“试一试”

  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3个小朋友。(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

  .

  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把1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

  起来是几个小朋友?那么1加2等

  于几呢?

  3、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

  号,还知道它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几加几就是把几和几合起来的意

  思。

  三、巩固

  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让学生明确图意。

  (2)说出图意:有3只小鸡,1只

  母鸡,一共有3只鸡。

  (3)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

  遍,再跟老师说。

  (4)在书上填写。

  (5)将算式读一遍。

  2、完成第2题。

  (1)先让学生摆小棒,边摆边说。

  (2)在书上填写得数。

  (3)集体订正。

  3、完成第3题。

  4、完成第4题

  (1)让学生明确图意。

  (2)说出图意:有2个蘑菇,又采

  来1个,一共有3个蘑菇。

  (3)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

  遍,再跟老师说。

  (4)在书上填写。

  (5)将算式读一遍。

  .;

  光盘出示第1题。

  光盘出示第2题。

  光盘出示第3题。

  光盘出示第4题。

  光盘出示第5题。

  .

  5、完成第5题。

  (1)首先让小朋友看清图意。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说出不同的四、全课算式。

  总结

  (3)只要符合,都要鼓励。

  6、完成第6题。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

  反思

  《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加法,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学生已经在幼儿园或家庭教育中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甚至有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0以内的加法了。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合成知识去做加法。

  一、重视加法含义的体会,突显分与和的思想。

  加法的含义既是加法计算的依据,又是用加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例题时我利用多媒体动态呈现情境,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楚图意(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接着我以提问的方式告诉学生第三句话:一共有多少个?通过一起说一说,大本领的“小老师”领着说,指名说等环节让学生结合情境描述,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再抽象出“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让学生对“合起来”要有一个比较深刻.;

  .的认识,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体会到“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让学生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

  对于3+2的计算,可以是由图上数出,也可以想3和2合成5,在这里我问:“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人的?”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但回答不出是想分与合,这时我引导他们用学过的分与合知识计算,有孩子想到“3和2合成5”,让学生自觉地与已经学过的分与合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感悟计算的方法。

  二、练习设计注重层次性,拓展学生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1~3题的练习中,分别是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数、画圆圈、和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第1题我重点指导学生说清楚图意,归纳成“3只小鸡和1只母鸡,合起来是4只”,“2只青蛙和2只青蛙,合起来是4只”突显加法含义,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第2题通过画图操作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第3题重点指导“几和几合成几”的方法来口算,引导学生说好一句话“因为几和几合成几,所以几加几等于几”。练习题从直观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拓展能力。

  立足教材内容,尽可能让每个孩子参与学习是我追求的目标,本课将“理解加法含义,领悟计算方法”作为重点,鼓励学生结合动态情境图体会感悟加法含义,突显分与合的思想学会加法口算

  .;

篇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或课题)

  学

  校

  课

  型

  教材分析

  新授课

  三年级下册《观察物体》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三年级

  授课日期

  课

  时

  1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通过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并能用语言表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二年级已学过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在二年级学习时以观察简单的实物为主,而三年级上册则是以观察较为抽象的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为主。同时本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这节课学生在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并且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了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又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学生在一、二年级所观察的都是具体的事物,如汽车、房子等,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生学习从三个方向观察立方体,不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的立体图形,而且还要求学生用具体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经验,再通过动手操作、实物观察、想像、描述等活动,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电脑,一些基本操作已经会使用。但是学生对电脑操作水平的差异比较大,展示过程中需要老师帮忙完成。

  .

  kszl

  .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4个活动组成。首先通过游戏训练孩子们的注意力的同时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唤起对本课知识的学习热情。其次通过将军与士兵的游戏,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在玩中领会、理解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接着游戏升级:你搭我猜,你搭的物体,我不用看也能猜出来是怎么样的?老师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激起孩子们的好胜心。通过老师的提问,不知不觉中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同时还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最后要将所摆、所看的形状画下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板

  书

  设

  计

  时间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帮助学生学会新知识。

  PPT课件

  、每人4个小正方体

  观察物体

  正面

  上面

  侧面

  教学过程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

  kszl

  .

  40分

  钟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请你摸自己的左耳朵,摸右腿,摸左眼睛,摸右肩。

  根据老师的口令做相应的动作。

  通过游戏,一是训练学生的注意力,二复习旧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教

  请你用右手摸你的右腿,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请你用左手指前面,指下面,指后面,指左面……

  在这个游戏里,我们用到了哪些表示方位的词?

  上面,左面,右面,后面,这些方位词是我们二年级学“观察物体”时学过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你们玩过搭积木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痛痛快快地玩搭积木,愿意吗?

  游戏1、将军与士兵(我说你搭)

  今天我们的第一个游戏是:将军与士兵。将军发指令,士兵根据指令,搭积木。

  老师在ppt上事先准备好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

  横着放两个正方体,在右边正方体的上面再摆一个正方体。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需帮助学生进行微调(按下ctrl键再调整方向)。

  集体检查,调整。

  横着摆3个正方体,在最右边的正方体上面摆一个正方体。

  横着摆3个正方体,在中间的正方体上面摆一个正方体。

  小结游戏中要注意的问题。

  (2)同桌互动:我说你搭。

  踊跃举手、参与活动

  一生在电自由作答。

  学做好准备。

  通过“将军”“士脑上操作,兵”两个其余学生利用正方体学具按要求搭积木。

  学生总结军队特定角色进行这个游戏,士兵听将军的安排与调遣,而士兵则根据.

  kszl

  .同桌分别扮演将军与士兵的角色,将军发指令,士兵根据指令,搭积木。然后互换角色。

  游戏2、你搭我猜

  经验。

  学生同桌命令行事。既符合教学的现在老师要把游戏升级了,你们有勇气挑战吗?

  两人,一个要求,又(1)师生演示

  请一名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把积木搭好,老师通过提出相应的问题,最后拼出学生所搭的物体。

  人说指令,遵循学生另一人根据指令进的心理。

  在这个过程中,ppt多媒体课件的利用,充分为全体学生展示整个思考的过程,突破了传统教学不能一一展示的局限,为学生掌握猜测的方法和顺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相应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

  ppt行拼搭积课件上将可能的物体一一拼搭出来,并通过问题逐一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2)同桌互动:你搭我猜,同桌合作,比比谁通过最少的提问,猜出并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3)选代表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展示。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1、ppt课件出示书上P16练习三第4题

  师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的画法,并让学生将其画法在实物展台展示出来,再组织学生讨论,找出画错木。

  同桌、四人小组里进行游戏。

  生自主观察,完成练习题,交流方法。

  的原因,使学生体验画的时候要建立左、右的概念。

  小组合作

  2、小小设计师

  国王想建一座宫殿,要求从上面看是3个房间,正面看是4个房间,侧面看是2个房间,你能帮国王设计一下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大家玩得开心吗?在游戏中,你收获了什么本领?

  完成设计

  .

  kszl

  .

  教学框图(流程图)

  如果说,猜测是已有生活经验的唤醒,那么验证则是对已有经验

  自

  我

  评

  价

  与

  反

  思

  的有效提升。利用ppt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介入,把根据指令完成的每一个步骤清晰的展示在全体学生的面前,把老师如何进行猜测的整个思维过程完整无遗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快速掌握拼搭的要求、猜测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常规教学手段没法达到的效果。

  在这节课里,将观察物体的结果表达出来是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而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有不同的方式,比如用语言描述,根据给出的视图连线,画出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形摆出视图。实践表明,根据给出的视图进行连线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相对较低;课堂总结

  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书p17的第四题

  同桌你搭我猜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游戏导入

  将军与士兵

  教师小结

  同桌互动

  我说你搭

  你搭我猜

  小小设计师

  .

  kszl

  .用语言描述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求略高了一些;而画出看到的图形,则比较浪费时间,但却是学生所要达到的要求。因此课上,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优势与直观教具的直观操作与近距离、各方位的观察相结合,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同时还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最后达到将所摆、所看的形状轻松画下来。

  .

  kszl

篇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设计

  ——《年、月、日》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富了教材内容。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在短短6—-8分钟内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教师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例如学生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内交流。在练习时,我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可以自主在电脑上答题,勇闯难关,也可以浏览年月日的其它知识。另一方面是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探索四年一闰时,学生看1993年-2004年2月份年历,填写统计表,找出其中的平年闰年,发现规律,得到判断闰年的方法。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智力发展、情感沟通、人机交互中实现着多种需求,并能使潜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网页、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上勇闯难关或浏览有关年月日其它知识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不但消除学生紧张感、焦虑感,还能让他们主动发展,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

  汇报交流自学成记大小月的方法

  探索判断平年闰年的方课件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巩固练习学生勇闯难

  或

  浏览年月日其它有关知识

  五、学习效果评价

  本节课,是在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一次尝试,教师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通过网络环境的教与学,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同时教师也努力尝试让现代信息技术从“助教”到“助学”的转变。本节课中的思想教育渗透也是非常成功的.整节课学生通过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真正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魅力与神奇;此外在年份的选择上,1921、2008等比较有意义的年份渗透爱国教育;而本节课中意外的收获则更大,学生有了在电脑上少玩游戏,多学知识的思想转变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

篇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认识方向—东南西北》

  案例背景

  《认识东南西北》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冀教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时。

  案例描述

  一、导入新课:

  提问: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说一说,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东方)

  想一想,太阳从什么方向落下。(西方)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课件出示例1: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许昌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四、小结。

  案例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现实情境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一些确定方位的经验和方法,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因此,本节课我从三方面来组织教学:一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讨论和交流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早上,面向太阳站立,如何确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帮助

  学生整理、归纳辨别方向的方法。二是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题材,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一些确定方位的活动,在活动中加深理解和记忆,掌握方位概念。如:观察和交流教室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三是通过介绍生活中常用的、有实用价值的确定方位的策略,以加深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另外,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想想做做”的习题安排学生进行观察、交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班级

  二年级

  案例主题

  角的度量

  案例背景

  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第一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上册,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尺画角,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画直角。第二个阶段,是在二年级下册,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册教材这一单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

  案例描述

  认识射线和直线,由射线引出角的定义

  ↓

  从比较角的大小引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

  认识平角和周角,以及平角、周角、锐角、钝角和直角之间的关系

  ↓

  画指定度数的角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学生在二上年级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初步认识了线段。因此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另外,本单元教材在编排时,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规律。通过画射线、直线,测量角,操作活动角,用三角板拼角,用纸折角等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案例评析

  经过二、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学校

  学科

  木戛乡中心小学

  数学

  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学校

  宁洱县直属小学

  班级

  三年级1班、3班

  学科

  数学

  案例主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位置与方向》

  案例背景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积累,才能较好地掌握这些概念,所以我会课件给出情境图,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案例描述

  一、导入新课

  1.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出示课题:东西南北)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出示学校课件情境图,完成填空。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6.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练习一第2题。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背儿歌: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____,后面是____,左面是____,右面是____。

  (2)南风是从____吹向____的风。

  四、课堂小结

  在你回家的路上辨一辨四个方向,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案例评析

  教学设计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关注学段衔接,基于对学生的基础,将多种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呈现早晨,太阳在东方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入新知。在教学时创设大量的体验方位的活动,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结合学校的情境图还有结合教室这些熟悉的场景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认知方向,形成方位感,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姓名

  班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学校

  宁洱县直属小学

  三年级

  学科

  小学数学

  案例主题

  第1单元

  时、分、秒

  第1课时

  秒的认识

  案例背景

  (一)秒的认识

  1.主题图

  (1)主题图由四幅情意图组成,呈现了春节联欢晚会、马路上设有计时器的红绿灯、操场上1分钟跳绳及50米跑步测试的场景,唤醒学生已有的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同时为建立时间观念提供素材。

  (2)这4个场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例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除夕人们都会一起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马路上的红绿灯蕴含着交通安全的教育;跳绳和跑步活动蕴含了锻炼身体意识和习惯的教育。

  2.秒的认识和“1分=60秒”

  (1)在主题图的教学之后,教材直接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同时,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进一步理解钟介绍钟面上刻度的含义。

  (2)以直观的方式呈现3幅连续的钟面,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分=60秒。至此,应使学生对所学的时间单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3)介绍常用的其他可以计量秒的工具,电子表和秒表,明确各自用途。

  (4)通过动作、声音等多种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究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案例描述

  第1单元

  时、分、秒

  第1课时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SHAPE\*

  MERGEFORMAT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1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1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案例评析

  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例如,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商光兰

  学校

  宁洱县直属小学

  班级

  四(3)班

  案例主题

  《圆的认识》

  案例背景

  学科

  小学数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有效运用能促进变式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的认识,提高教学的效率。本案例以《圆的认识》为例,就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进行探索。

  案例描述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級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会使用工具画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圆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教学难点:掌握画园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妙的圆形视频

  师:上新课前,请同学们一起欣賞这些美丽的画面。(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圆”的视频。

  (如:水面波纹、天坛、摩天轮……)师:从刚才的这些图片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生:生活中处处都有圆,圆形非常美丽。

  点评: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丰富的动态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圆,了解了圆的大概特点,感受到圆带给我们的美,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起良好的学习情绪。

  (二)图形对比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圆与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形)生1: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都是有棱有角的,而圆没有。

  点评: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区别圆和其他图形的特点。

  (三)研究圆的相关知识

  1.多媒体课件播放园丁工人建花坛的动画。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1:园丁工人打柱是为了固定位置。

  师:固定位置也叫什么?生1:定点。

  师:那你还发现什么?生2:地上的绳子是用来定长的。

  点评:电脑播放的动画非常形象生动,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直观地体现出圆心定点、半径定长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圆心和半径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58页,自学第一段话。

  师:请用三个词语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生:圆心、半径、直径。

  师:圆心、半径、直径分别写在哪儿?生1:圆心写在定点后面,半径写在定长后面,直径写在半径的下面。

  3.师:现在同学们手上都有一个没有标出圆心的圆,请你想办法找出圆心,标出来。

  4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个同学帮老师标出黑板上的圆的半径和直径,其他同学也在你们的圆形纸片上用不同色的笔标出半径和直径边标边说概念。

  5.师:请同学们动手折纸,小组探究五个问题:(1)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2)圆内有多少条半径?(3)所有半径有什么关系?(4)圆内有多少条直径?(5)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师:那可不可以说,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呢昵?为什么?什么情况下可以这么说?师小结:在同圆或等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四)画圆

  1.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画圆?老师再引导:同学们用各种方法都能轻而易举地画出圆,那这些方法有什么缺点吗?生1:找不到圆心,也找不到半径和直径。

  2.师:现在我们一起尝试用圆规画圆。(学生画完后)用圆规画圆有什么好处?师:哪个同学能说说你在画圆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经验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2.(多媒体课件出示圆规画圆的动画)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画圆示范,再在白纸中间画一个圆。画完后说说,你怎么才能把圆画在白纸中间的呢?(学生观看圆规画圆的动画,再动手规范地画圆

  生:我画圆时,先把圆心定在白纸中间

  师:那你能不能把圆画在白纸左上角呢?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生: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

  点评:用动画示范圆规画圆的方法,过程规范,角度全面,解说到位,学生易观察也易掌握,比单纯的老师现场示范好。

  4.师:你能不能在白纸中间部分画一个比刚オ更大一点的圆?怎么做才能使现在这个圆比刚オ的大?如果要再大点,你又要怎么做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圆,了解了画圆的方法,还认识了圆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了圆心定点、半径定长的作用。

  (3)、理解了在同圆或等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六)拓展

  1.电脑视频出示动画:两人骑自行车比赛,一个人的自行车是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车轮,另一个自行车是圆形车轮

  师: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而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吗?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设计一个和圆形有关图案。

  (七)教学反思

  案例评析

  (1)本节课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丰富的动态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圆,了解了圆

  的大概特点,感受到圆带给我们的美,同时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起良好的学习情绪。

  (2)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区别圆和其他图形的特点。

  (3)电脑播放的动画非常形象生动,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直观地体现出圆心定点、半径定长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圆心和半径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用动画示范圆规画圆的方法,过程规范,角度全面,解说到位,学生易观察也易掌握,比单纯的老师现场示范好。

  总之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学生很轻松的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画圆的方法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班级

  祁春燕

  四年级

  案例主题

  长方形的面积

  案例背景

  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学校

  学科

  宁洱县直属小学

  数学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

  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

  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前几天,老师新换了一个办公桌,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

  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案例评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鲁凤良

  学校

  宁洱县直属小

  学

  班级

  案例主题

  简单推理(数独)

  案例背景

  数独是一个从很久以前就一直不断加深、演变的数学问题,应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教学。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案例描述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二课时

  简单推理(数独)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

  培养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思考的有序性和全面性能力。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香蕉、苹果、橘子三种水果。小刚说:“每人只吃一种水果,我不吃橘子。”小林说:“我既不吃苹果,也不吃橘子。”猜一猜他们三人各吃什么水果?

  二、新课。

  1、出示例2在下图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给学生读题思考的时间,然后说说知道了什么信息?

  师:你们首先确定哪行哪列的数?先看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A是几?怎么想的?B是几?怎么想的?接着该怎么填?

  2、订正答案。并说理由。

  3、做一做。

  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4、师:在解题时同学们一定先确定哪个空格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依照这样的线索,就能逐一找出其他空格的数。

  三、练习。

  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1、B应该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2、B、C各是几?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3、动笔练习,完成书上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学科

  小学数学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们做这样的题是不是很有兴趣?

  案例评析

  在教学数独前,我认真地解读了教材,教参,经过备课,我知道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仅要看行还要看列,即要先考虑什么还要考虑什么。虽说在上本节课前,我们班的同学已经玩了几次稍难的数独了,但是从没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只是让他们在找感觉,在做着玩,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快感,所以上课前心理还是有很多负担的,怕孩子们表述不清,也怕学得快的孩子不讲就会,学得慢得孩子讲了也不会。经过一番思量之后,我打算从游戏引入,告诉所有的孩子们只要你认识1、2、3、4,你就能学会它,从而让孩子们放轻松,以最好的状态进入学习中。

  一、以做破译密码的游戏为主线,层层引入,游戏过后有思考。

  在新授课前,我设计了入门级密码破译和初级密码破译,孩子们玩得津津有味,但是只有游戏是不够的,游戏后要有思考,从第一个游戏中,学生们发现了要想填上类似这样的密码,需要至少知道三个数学。在初级密码破译后,学生思考的结果是,要想填好密码,应该先找到字母所在的行或列,再进行思考。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发现了方法,也学会了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二、在讲授例题时给学生们一个缓冲,让接受能力快的孩子带接受慢的孩子,达到共同学习。

  讲授到高级密码破译时,面对例2,有些同学手足无措了,不知从何下手,这个时候我让同桌两人交流,说说先算A还是先算B,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明白了做这种题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先找到字母所在的行和列,然后看哪个给了三个数字,再写出字母所表示的数字。这样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丝毫看不出老师教学的痕迹,完全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教师只是在关于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孩子们学会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虽精心备课,但由于能力原因,也有不足之处:

  一、教学评价语言不够及时、准确。

  这节课比较开放,有的孩子回答得非常好,思维很敏捷,我的评价语没有及时地跟上,有的孩子回答得不够简洁,也不够清楚,但是想法是正确的,我也没有给予适当的鼓励。

  二、教师语言比较生硬。

  当学生表述思考过程不简洁时,我说:谁能像老师这样说?然后开始按自己的方式说,虽很简洁,却不是孩子的思考,我可以说,“同学们听听,老师这样说好不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班级

  案例主题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一)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剪纸”等知识融入教学,随杨丽华

  二(3)

  学校

  学科

  宁洱县直属小学

  小学数学

  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案例背景

  轴对称图形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图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

  结合生活实际,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对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采用观察、动手剪纸等活动,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案例描述

  一、铺陈渲染

  激起兴趣。

  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

  二、情境体验

  认知发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

  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自主抒发

  互动交流

  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四、妙笔点睛

  精确整合

  (1)显身手。(辨对称)

  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2)猜图形、画图形。(猜对称)

  ①出示图形的一半,请学生猜这是什么物体。

  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格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完成后请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做到的?

  (3)找对称轴。(玩对称)

  师: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重点指导圆的折法。)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五、诗化概括

  积累运用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说一说生活中你发现的轴对称图形的美)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美,就能很好的展现轴对称图形的美哦!

  案例评析

  本教学案例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难点是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判断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剪纸融入教学中,通过折一折、辨一辨、试一试、议一议、比一比等操作活动,实现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爱学、善学、乐学的习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班级

  案例主题

  年、月、日

  案例背景

  本课时知识涉及节日、节气、一些特殊日子等,在教学时可穿插进相关内容,如教学设计在2020年年历上标注一些特别的日子:1.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2.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3.找出二十四节气;4.圈出自己和父母的生日。

  案例描述

  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以下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年、月、日的总体感知更加清晰,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同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2020年年历上标注一些特别的日子:

  1.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让学生再次走进中国的传统节日;

  3.找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这个活动既巩固年、月、日的知识,又开阔视野,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4.圈出自己和父母的生日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年、月、日的认识,同时渗透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教育。

  案例评析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不但对年、月、日的总体感知更加清晰,掌握了所学知识,达到了教学目标,还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同时懂得感恩,孝敬父母,开阔了视野,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适时有效的融入课堂的教学,为教学活动增光添彩。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班级

  案例主题

  杨莉

  小学

  学校

  学科

  宁洱县直属小学

  数学

  钟子程

  2学校

  学科

  宁洱县直属小学

  数学

  复式统计图

  案例背景

  把调查的数据整理出来,蕴含着统计思想。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时要调查和分析一些问题,就要把收集到的一些原始数据加以归类整理,从而推理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这就是统计的思想方法。

  案例描述

  一、情景引入

  课件出示情景图。

  (1)提问:同学们,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要想统计本班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可以怎样设计统计表?

  展示统计表: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人

  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人

  数

  这两个表的活动都一样,像这样的表可以合成一个表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复式统计表!二、学习新课

  书

  看球

  踢视

  看电画

  画绳

  跳戏

  玩电子游

  书

  看球

  踢视

  看电画

  画绳

  跳戏

  玩电子游

  复式统计表。

  (1)上面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活动

  看人数

  书

  性别

  男生

  女生

  球

  视

  画

  绳

  踢看电画跳玩电子游戏

  (2)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再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该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①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②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案例评析

  本课是在延续以前学习的单式统计表的知识,从已学过的简单的单式统计表引出了较复杂的复式统计表。合计和总计需要学生自己去计算,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同时也让学

  生认识到复式统计表的好处,以及结合生活实际来熟练运用,毕竟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经常应用到这一知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班级

  案例主题

  轴对称图形(剪纸)

  案例背景

  剪纸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有些剪纸是轴对称图形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课堂

  案例描述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出示教材第28页单元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这些玩具大家都玩过吗?那你对这个场景肯定不陌生了,你能给大家介绍下这个游乐场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吗?(请认识的学生介绍项目。)

  小结:你瞧,这个游乐场可好玩了,高高的上空有缆车、摩天轮,下面还有小火车、滑滑梯、飞机,孩子们在这里玩得可高兴了,他们还在这儿放风筝呢,这里不仅好玩,还藏着好多数学知识,想不想认识它们呢?这节课我们就要在这样的游乐场里学习数学知识。

  二、互动新授

  1、小组合作,探究对称。

  教师点击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的图形。

  谈话:你看,这是在游乐场上的蝴蝶风筝和蜻蜓风筝,认真观察,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特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教师小结并过渡:像这些物体,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着许多这样的物体,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下吧。(教师出示叶子、蝴蝶和天安门图。)

  师生谈话:从这些物体中,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自主交流。

  谁愿意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给大家庭?(学生在汇报时,教师尽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学生一些不准确的表达无须过分强求,不必可以纠正。)

  2、教学“对称”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非常仔细,发现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的左右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称为——对称,这些物体就是对称现象。

  3、剪一剪——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码?

  李发华

  小学

  学校

  学科

  宁洱县直属小学

  数学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同桌交流,将剪出的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说说同桌剪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

  教师引导: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判断。指名上台演示,说说判断的理由。(展示时,教师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横着、竖着、斜着的方向对折,感受不同角度进行判断。)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学们,用铅笔画出你们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5、同桌之间互相找找剪出来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找,互相说。

  6、说一说,在我们的周围你能找出轴对称图形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做一做”。

  说说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

  2、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1、2题。

  谈话: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老师收集了一些图形,这里有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确认的?

  出示第1题的图形,让学生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指名汇报。

  教师小结:这里的五角星,乒乓球拍和飞机的图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都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指出它们的对称轴吗?(学生互相指一指,并指名上台指。)

  谈话:我们接触最多的10个阿拉伯数字里也有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第2题的数字图,学生寻找。

  交流汇报。

  3、完成教材“练习七”的第3题,连一连。

  学生读题,说说下面的图案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学生连线,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剪一剪。

  对称

  完全重合——轴对称

  对称美

  案例评析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借助观察图形,抽象出下面图形,再通过对折图形,初步认识到完全重合就是左右,上下等两过的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尝试用对折,验证对称,能帮助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清晰表象——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把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现象的生活经验逐步提升为数学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对称轴的含义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学习让学生尝试用对折,验证对称,能帮助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清晰表象——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把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现象的生活经验逐步提升为数学知识。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班级

  案例主题

  图形的变换

  案例背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内容蕴含着数学知识,有机糅合优秀传统文化和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这将大大拓展数学学习的意义,同时也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构建数学与文化之间的桥梁,教育的功能也将进一步显现。

  案例描述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思考、操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通过欣赏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风筝、脸谱、剪纸、蓝印花布等,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欣赏数学的美。

  本案例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1、能辨认出生活中的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旋转运动得到的。

  2、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4、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插入(风筝、剪纸、脸谱)的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育。

  案例评析

  李发华

  小学

  学校

  学科

  宁洱县直属小学

  数学

  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加强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弥补现行课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以达到德育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班级

  案例主题

  鸡兔同笼

  案例背景

  1、学会用不同方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比较各种解法的特点,让学生学会怎样解答更简便。2、运用假设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学会用这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了解与此有关的数学史。

  案例描述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大约在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中说:“今有雉(野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如何解决这个1500年前古人提出的数学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例1:鸡兔同笼,有8个头,26条腿,鸡、兔各有几只?(学生讨论)

  学生初步交流,教师提示:可以用画图法、列表法、假设的方法。

  2、学生思考、分析、探索,接下来小组讨论、交流。

  反馈:说一说你们小组探究的过程,你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鸡兔各有几只?

  学生汇报探究的方法和结论:

  1、画图法:

  给每只动物先画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画完,要把5只鸡变成兔。

  总结: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2、列表法:(展示学生所列表格)

  学生说明列表的方法及步骤:

  李腾

  学校

  学科

  宁洱镇第二小学

  数学

  学生汇报:我们先假设有8只鸡这样一共就有16条腿,显然不对,再减去一只鸡,加上一个兔,这样一个一个地试,把结果列成表格,最后得出3只鸡、5只兔。

  师: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和方法都很好,都能用自己的方法成功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不过上面的两种方法,老师还是觉得比较麻烦,又是画图,又是列表的,有没有更方便简洁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假设法:教师引导:观察上面的表格我们发现。如果8只都是鸡,则一共只有16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少10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兔子比每只鸡多2条腿。一共多了10条腿,于是兔就有10÷2=5(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想:

  板书:方法一:假设8只都是鸡,那么兔有:

  (26-8×2)÷(4-2)=5(只)

  鸡有8-5=3(只)

  同样如果8只都是兔,则一共只有32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多6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2条腿。一共多了6条腿,于是鸡就有6÷2=3(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想:

  板书:方法二:假设8只都是兔,那么鸡有:

  (4×8-26)÷(4-2)=3(只)

  兔有8-3=5(只)

  小结方法: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现在我们重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数目比较小时,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比较好。

  (三)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延伸。

  1.尝试解答课前提出的古代《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书中说:“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看看我国古人是怎么解这个题的。

  2、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用画图法、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了我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在1500年以来,我们中国历代的数学家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这个问题,也得出了许多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数学思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方法。

  (五)

  板书:

  鸡兔同笼

  列表法

  画图法

  假设法

  8×2=16(只)

  26—16=10(只)

  兔:10÷2=(只)

  鸡:

  8-5=3(只)

  案例评析

  对于本班多数学生来说,学习《鸡兔同笼》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节课当中,我主要借助教材上的列表法,同时结合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再配合假设法。充分运用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师生共同经

  历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列表方法、画图法、假设法、等。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时候再介绍假设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都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把传统文化融入在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班级

  案例主题

  用七巧板拼图形

  案例背景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第三课时内容。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学习对孩子们渗透数学文化,给孩子们提供认识平面图形的丰富素材,关注学生是否能按要求做,是否能清楚地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能正确地找出来。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描述

  一、看图激趣,认识七巧板。

  (一)、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图案。

  师: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同学们想不想用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呢?

  (二)、认识七巧板

  1、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

  中间这个巧字,是想告诉我们,心灵手巧的小朋友能用它拼出许多美

  丽的图形。

  2、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分一分,七巧板里面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3、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4、比一比,哪些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大三角形、一个中三角形、两个小三角形)

  二、制作七巧板

  1、同学们刚才对七巧板有了解,那么我们现在制作一个七巧板,等会来拼好看的图形好不好?

  2、拿出准备

  好的纸、剪刀、彩色笔。(课件出示制作过程)

  同学们按照我们讲的方法一步一步的来做,同桌可以相互帮忙。

  3、。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同学们解决制作当中出现的困难。每个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做的好的展示给大家看,进行表扬。

  三、利用七巧板拼图形

  谈话: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现在又有自己亲手做的七巧板,是不是有的同

  学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试一试了呢?好,我们也来试试,用七巧板拼图形。

  (一)、用两个图形拼三角形。

  1、提出要求:用两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

  先想一想,怎样拼?再动手。

  2、学生操作。

  郭朝伟

  学校

  学科

  宁洱镇第二小学

  数学

  3、学生展示,并说说是用哪两个图形拼的。

  4、评价:这位小朋友完全按老师的要求,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三角形,真棒!

  (二)、用三个拼。

  1、请听清楚要求:用七巧板中的三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

  先想一想,用哪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能拼

  成一个三角形吗?想好了再拼。

  2、学生拼图。

  3、学生展示,并说说用哪三个图形拼的。

  4、评价学生拼组的图形。

  (三)、用四个图形拼成什么图形呢?

  、1、要求:用七巧板中的四个图形拼一个新的图形。

  先想一想,用哪四个图形,这四个图形能拼成一个

  什么样的图形呢?想好了再拼。

  2、同桌或小组可以讨论,然后学生拼图。

  对于那些想不出来的同学,教师作出相应的指导。

  3、学生展示,并说说用哪四个图形拼的。

  4、评价学生拼组的图形。

  (四)、利用你做的七巧板拼出一个数字

  1和一个英文字母

  A的图案。

  1、同桌或小组可以讨论,然后学生拼图。

  对于那些想不出来的同学,教师作出相应的指导。

  2、学生展示,并说说用哪些图形拼的。

  3、评价学生拼组的图形。

  四、师生合作,共同探讨

  1、师:同学们拼七巧板有趣吗?还有更有趣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了图形后自己拼,拼好后,想一想,它是什么,给它起个名字吧。

  2、课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图片,让同学们看着图片来自己动手学着拼。

  看谁拼的快,拼的好。拼好后先看拼的像什么,自己给图片起名字。

  3、每组请一两位同学来说出自己的想法。

  4、师生交流、共同探讨。

  5、然后进行下一张图片的探讨。

  五、发挥想象

  自主创新

  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三角形,还能拼成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呢!

  (一)、分小组拼自己喜欢的图形。

  (二)、根据小组内的拼图,讲小故事。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大家认识了“七巧板”,并用它拼了各种各样的图形,“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

  玩具,后来流传到国外,欧洲人称之为“唐图”。唐朝是中国十分昌盛的时期,外国人常用“唐”来代表

  中国。因此,七巧板就成了“中国的图”。孩子们要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美,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神奇魅力。

  案例评析

  这节课孩子们认识了“七巧板”,知道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后来流传到国外,欧洲人称之为“唐图”。它是唐朝是中国十分昌盛的时期,外国人常用“唐”来代表

  中国。因此,七巧板就成了“中国的图”。孩子们还能用它拼各种各样的图形,从而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美,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神奇魅力。

  姓名

  班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胡苹榕

  学校

  宁洱镇第二小学

  一年级

  学科

  数学

  案例主题

  数的组成

  案例背景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的好动性,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案例描述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数数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表示数的字,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的组成。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数的意义。我们知道,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数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物体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上的数,任何一颗数或物体表示数,数一数到底多少?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的组成?

  师生共同总结:数一数是,数的多少就是数的组成。

  (三)课堂练习

  12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16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的组成。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填一填数的组成。

  案例评析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一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学习的教堂,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数的组成理解,引出数的概念。教学中,数的概念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数的组成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

  姓名

  班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王燕

  学校

  13班

  第五小学

  小学数学

  学科

  案例主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统

  计》

  案例背景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93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案例描述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93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

  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步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含义。会看统计图、统计表,进行简单的统计。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统计。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统计

  小朋友们,上个星期六、星期天,你们的爸爸妈妈有带你们去哪儿玩了吗?(有)都到哪些地方玩,说来让其他小朋友听一听?(学生回答),陈老师周六去了一趟温州的“马鞍池公园”,那里的景色真好看啊,我特别喜欢公园里的一个处小花坛。你们想看一看花坛是什么样吗?(出示课件:一个小花坛中有26朵四种颜色的花)看到这些美丽的花,我当时特别

  想知道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那小朋友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涂小方格儿的方式,来帮我数一数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创设“逛公园”这一生活情境,再配上形象的多媒体插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完成题卡(先数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再涂色)。教师提示:涂完后注意标上下面的数字。

  2、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引出新知

  师:(出示统计图)说一说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

  生:学生汇报。红花有8朵,黄花有7朵,蓝花有5朵,紫花有6朵。

  师:(对比出示花坛画面与统计图)比较题卡与刚才的画面,哪一个更能清楚地看出每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朵?

  生1:第一幅图混在一起,看不清楚;第二幅图分开了就很清楚。

  【通过多媒体出示对比图,让学生能够清晰形象的观察对比图,能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便于学生观察和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那样把花的朵数数出来并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出来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统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板书课题:统计)。

  (二)、实践操作,掌握新知

  1、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的过程

  师:这个“花坛”里这四种颜色的花。我想了解一下咱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什么颜色的花,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在自己喜欢的花的下面打“√”,再告诉你的同桌,你喜欢哪种颜色的花?学生完成题卡后,教师收上题卡。

  2、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

  (1)、初次进行记录。

  师:现在我的手里拿着小朋友们的题卡,小朋友们最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1:我最想知道哪种颜色的人最多?生2:我最想知道喜欢黄色的有多少人?

  生3:我最想知道喜欢红色的人多还是少?生4:我最想知道喜欢紫色的人有多少?

  生5:我最想知道喜欢蓝色的人多还是少?生6:我最想知道喜欢红色的有多少人?

  师: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们都是非常的好问。那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花的小朋友最多呢?

  (2)、小组讨论记录的方法(方式开放,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

  师:四人小组研究一下怎样才能记下来?学生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研究出来了吗?你打算怎么记?

  生1: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

  生2: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打“√”。

  生3:老师说红色,我在下面写“1”。

  生4: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教师指导:如果用一个符号记会更快)

  教师简介写“正”字的方法,演示“正”字的结构,说明为什么。

  【学生提出的这些统计方法,正是他们发挥学习积极主体的展现。对学生来说,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数学材料,进行分析、统计,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并得到肯定,学生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发现的快乐,一种成功的自我体验,促使思维处于更活跃的状态。】

  (3)、再次进行记录。

  教师读数据,学生记录。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的?

  生1:我统计出喜欢红色的有9人,喜欢黄色的有11人,喜欢蓝色的有8人,喜欢紫色的有6人。老师说红色的,我在下面打“√”;老师说黄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蓝色的,我在下面画“□”;老师说紫色的,我在下面画“○”。

  师:有没有结果一样,方法不一样的呢?

  生2:我用“√”。

  生3:我用“○”。

  生4:我写“正”。

  师:有数据不一样的吗?

  生5:喜欢红色的有9人,喜欢黄色的有11人,喜欢蓝色的有8人,喜欢紫色的有6人(教师指导:记录要认真,并请该生重复正确的答案)。

  3、认识统计表、统计图

  师:(出示统计表)请小朋友说数据,我把数据填在表格里。

  红色9人,黄色11人,蓝色8人,紫色6人

  师:(出示统计图)如果我们还用涂小格的方式表示的话,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应该用多少个小格表示呢?

  随着小朋友们的回答,教师从多媒体统计图中随机点击8个单位格的红条,11个单位格的黄条,8个单位格的蓝条,6个单位格的紫条。(如下图:)

  师:如果没有小格你能知道有多少人吗?(点击多媒体出示)

  生:(齐答)不能。

  师:(点击出纵轴左边的数字)没有小格,这回能看出来有多少人吗?

  生:(齐答)能,因为上面有数字。

  师:那你现在知道红色的人有多少?你是怎么知道?(学生上台)

  师:像我们刚才这样把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成这样有条理的图形,这个图就是统计图。那么你们能不能给这个表格起个名字呢?

  生:(齐答)统计表。(真聪明)

  【这种让学生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与引导结合的教学环境,打破了一节课40分钟的限制,使课下和课上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中图形结合素养的形成,还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获得。】

  4、通过统计图、统计表回答问题

  师:看着统计图、统计表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5、小结

  师:看来,我们从这样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种数量多少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就是统计图、统计表的作用。

  (三)、小组合作、巩固新知

  师:其实在这个“公园”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儿童游乐场,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吧。

  出示课件,有游船,转转马,开火车,还有碰碰车。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统计一下玩每一个项目的有几个小朋友。

  活动开始之前请同学们先听清楚要求:

  首先,每位同学先在小组内讨论怎么统计。

  最后,再按照表格要求填写每一项内容。(注意:一人只能参加一种活动。)

  最后,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你们的统计方法及结果。

  表格在你们的抽屉里。

  师:现在开始。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师:现在小组汇报。

  生:我们是这样统计的:首先我们决定用作记号的方法,要玩游船的同学就在游船的后面做一个记号,然后再数一数每种活动有几个记号就代表有几人参加,最后把下边的表格再填完整。我们的统计结果是:玩游船的有*人,开火车的有*人,玩转转马的有*人,玩碰碰车的有*人。

  (学生汇报时如有汇报不完整的,可让其同一小组的同学补充,直到汇报清楚。然后再一组组的往下汇报其不同的方法。)

  师:小朋友刚才的汇报真是很精彩,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活动一下。

  播放多媒体儿歌:《我爱统计》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唱一唱,跳一跳。

  噜啦啦噜啦啦噜啦噜啦咧,噜啦噜啦噜啦啦噜啦啦咧,统计真好,简单明了,幺幺幺幺,小小符号,好多奥妙,幺幺幺幺,小朋友,在欢笑,统计真好,兴趣高高,幺幺幺幺,带上书包,来到学校,小朋友,早来到,上涂涂,下写写,左算算,右想想,写完之后挥挥手,上涂涂,下写写,左算算,右想想,我们的数学好好学。

  【寓“数学学习”于游戏活动之中,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游戏激趣,体验统计

  1、师:这个“公园”不仅有好玩有,而且还有好吃的。你们瞧,这是一棵神奇树,这棵树上结满了苹果、梨、西瓜、草莓,你们想吃吗?(课件出示)

  (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的图片)

  2、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剪下来,同桌讲一讲你最喜欢吃什么?

  师:我们来统计一下,把小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上。

  学生依次到黑板前把自己手中的小星星贴在喜欢的水果图片上。(多媒体播放音乐)

  4、作品展示,看到这张图,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联系实际的各种娱乐项目及水果,让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数学活动有机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五)、总结新知、扩展延伸

  师:小朋友们这个“公园”里有那么多好玩的,好吃的,你们想去看一看吗?那么这个星期六、星期天就可以让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们去那好好玩一玩。在玩的同时,看看哪位小朋友能够用上我们今天学的统计的知识,把它统计下来,做成统计图下次在我们班队课上,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五、课后反思:

  在上述《统计》教学中,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把抽象地统计知识形象地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一下子能够看出其中蕴含的规律。

  1、调整情绪,激发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2、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我们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实践探索中我发现计算机正是辅助数学教学的一座现代化的桥梁。运用多媒体演示,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教学交流,反馈及时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交互性更强、更方便,传统教学,老师提问某个学生,是老师与该学生的一对一交流,其它同学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而一堂课的提问次数毕竟有限。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与学相结合,不但界面友好,信息反馈及时,且通过人机对话,学生全体都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评析

  现在讲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凡是当教师的,每人都能谈上好一会儿的时间,尤其是我们小学教师。在小学教师当中,又以年轻教师和学校领导对多媒体的感情不能说不深厚。但凡教师上研究课、公开课、比赛课如果不用到它,档次就会稍低一些,反之则高了一档。

  正因如此,老师们在上课之前,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设计课件、制作课件、修改课件上,有时要动用学校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节成功的课,真的凝聚了大家的力量和心血。

  在此,并不是反对多媒体走进课堂。确实,老师们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自己也获益不小;特别对学生,除了给他们充分的感观刺激外,还带给他们美的感受同时也调动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但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的同时,应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师生的互动性和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能只考虑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上的作用,而忽视了师生的互动,使教师成了媒体的播放者,使用信息技术成为上课表演的道具,即信息技术的使用要适当,以达到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授课主题: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第一课时: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李芬

  40分钟

  授课班级

  授课方法

  一年级(2)班

  讲解法,直观演示

  法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

  一、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给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表达出分类计数的结果。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经历完整的分类,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

  教学的难点:正确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师助手,展台,多媒体

  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相关的问题,但是对分类整理的知识只限于生活经验,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能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体会同一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有以下的特点:1、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分类以及分类的好处,教师通过用课件播放超市的录像,让学生在欣赏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同时,发现这些商品都是一类一类的放在一起的。不仅整齐而且有利于顾客选购,使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注重对知识技能的巩固,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按形状给气球分类,初步学会分类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分类计数的结果,再趁热打铁,鼓励学生按颜色重新给气球分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分类结果,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从而实实在在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说明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准备

  所使用的信息技术

  电子教材,营造真实的情景音频、视频

  1.播放超市内商品的视频,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和排

  列的。

  讲解动画,仿真操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作环境

  3、导入: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按给定的标准分类计数。

  学生活动:

  1、观看视频,注意观察超市内商品的摆放和排列,发现规律。

  2、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超市内的商品都是同一种类的放在一起,方便顾

  客选购。

  3、初步了解所学内容。

  二、互动学习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一情景图。思考:有这么多气球可以怎样分

  类呢?

  学生活动:观察情景图中的气球,发现这些气球有不同的形状,不同

  的颜色。

  展台展示学生成2、组织学生按形状分一分并统计一下每种形状的气球各有多少个?

  果,情景真实再现

  学生活动:理解按形状分就是把形状相同的球放在一起,并统计出每种气球的个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3、组织学生汇报,展示并点评。

  学生活动:汇报自己的统计方式及结果

  4、提出问题,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气球最少?

  学生活动:观察分类计数的结果,得出结论。

  5、还可以怎么分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风色来确定还可以怎样分并记录分类计数的结果。

  学生活动:明确这些气球还可以按颜色分,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分类计数的结果,然后与同学交流一下。

  6、观察比较:两次分类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两次分类的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分类的结果,发现:1.两次分类的结果不同,原因是两次分类的标准不同。2、两次分类的过程中,气球的总数是不变的。

  二、延展学习

  1.完成教材31页6题。

  学生活动:读懂题目要求,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练习。

  2、把教师里面的分分类。

  3、整理自己的书包,展示书包。

  学生活动:根据科目的不同化用途的不同,把书本和文具分类。并进行展示。

  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课堂中没有教师生硬的讲解与影视,而是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和掌握知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要体现数学的价值,如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环节中找“人”的分类标准,可以让学生先说出怎样分,这时他们会说可以按男女来分,教师要抓住机会问他,“你在生活中,什么时候见到过按男女来分的呢?”有些学生可能会说:上厕所时就是按男女来分的。这样就形象的体现了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三、要始终关注学生的感受,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外对分类的应用,要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的感受,并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班级

  郭丽琼

  二年级

  学校

  学科

  宁洱县德安乡中心学校

  数学

  案例主题

  《数的认识》

  案例背景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本文结合自己的课例就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应用,设计了《数的认识》一课。

  案例描述

  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数的认识》是总复习的内容,重点复习整数和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十进计数法、小数分类等知识。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想让学生在第一复习课时要唤起复习意识,并引起对复习方法的关注。通过“数的认识”整理复习,让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有整体的把握,在脑中形成知识的结构图,并且自己尝试运用不同的呈现形式来表示所学“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框架图、文字描述、图表式等。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会一些整理复习的方法。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在个人反思、小组合作、班级交流和教师指导下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复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复习活动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所以我将小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等知识放到下节课重点复习。

  【学生分析】

  复习前及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真正的了解,特别是学生真正的困难。虽然“复习”这个词对学生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通过我们对学生的前测情况来看,学生并非完全了解“复习”的真正内涵。总复习涵盖的知识容量多、跨度大、时间长,所学的知识遗忘率高;学生不仅有对知识的遗忘,复习的方法也不成体系。面对六年的数学知识,学生会感觉知识太多、太杂,无从下手。在数的领域中,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而且对于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并不清楚,仅仅局限于自己比较经常使用的数,例如:对于分数,他们熟悉的多是正分数,而负数又多是负整数等等。因此需要复习和回顾有关数的意义的理解。于是,我们把目标定在了对学生复习意识以及复习方法的培养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结合具体情境系统复习整数、分数、百分数、小数和负数的意义,熟练掌握这些数的读、写法、小数的分类等相关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学习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2、结合具体情境系统复习整数、分数、百分数、小数和负数的意义,熟练掌握这些数的读、写法、小数的分类等相关的知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搜集一条有关数的信息,阅读数的起源相关知识,并可以制成PPT。

  2、老师教学所的PPT课件。我们在电脑教室里上课

  【预设教学过程】

  一、在“薄——厚——薄”的谈话中——唤起复习的意识,明确复习意义

  师:(课件出示华罗庚的图像和简介)华罗庚老爷爷是世界著名数学家,大家想知道华爷爷是怎样读书的吗?(课件出示:书要能从薄读到厚,还要能从厚读到薄。)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像这样的数学书(师手举一本数学课本),我们在小学阶段读了多少本?

  师:是啊!已经读了12本了,这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我们能把这12本书的内容都记下来吗?显然不能!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应该向华罗庚爷爷学习,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提炼,也就是把书由厚读到薄。

  师:说得好!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进行小学阶段的总复习,也就是对我们六年来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提炼。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内容是:数的认识。(板书该课题)

  二、在“回顾——整理——运用”的过程中,展开复习活动

  (一)收集生活中有关数的信息,分类整理。

  1、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小学阶段的总复习。大家都知道,“数”在数学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也无处不在,谁能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用数表示的信息?

  学生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说明,说明数据所表示的意义,老师侧板书。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的数,在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回顾中梳理知识。另外,在分类过程中,多样化的分类为知识整理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分类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师生对话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梳理。】

  2、整个小学阶段,我们学习的数是不是都在这里?还有没有补充(完善板

  书: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

  (二)了解数的发展过程,加深对数的理解与认识。(教学课件展示)

  不知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我们在认识学习这些数的时候,就要大家对它的产生和发展作过调查和了解,你知道这些数是如何产生的吗?如果我现在要你们根据这些数的产生顺序排序的话,你会吗?

  原始社会,由于计数的需要产生了自然数的概念,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记数的符号,进而建立了自然数的概念。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人们发现,仅仅能表示自然数是远远不行的。如果分配猎获物时,5个人分4件东西,每个人人该得多少呢?于是分数就产生了。中国对分数的研究比欧洲早1400多年!

  l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很多数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比如增加和减少、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向东和向西。为了表示这样的量,又产生了负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如果再加上正分数和负分数,就统称为有理数。有了这些数字表示法,人们计算起来感到方便多了。

  随着文化的发展,十进制记数法的使用;分数概念的不断完善,便产生小数,即不带分母的十进分数。小数的出现标志着十进制记数法从整数扩展到了分数,使分数与整数在形式上获得了统一。我国对小数的认识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三)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查漏补缺。

  1、通过对数的发展顺序的了解,对于各数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你是不是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呢?下面,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你们根据自己对数的理解,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出一份“数的认识”知识网络图。

  (1)独立思考,分组进行整理。

  (2)全班交流,展示汇报,构建知识网络图。

  案例评析

  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班级

  董美伶

  一年级

  案例主题

  十几减7、6案例背景

  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数学课变得更美丽。

  学校

  学科

  宁洱县直属小学

  数学

  案例描述

  教

  学

  1、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目

  标

  2、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7、6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计算退位减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1-14-13-15-911-17-12-16-8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

  6十()=128十()=135十()=117十()=149十()=166十()=13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13条)(移动画面,黑金鱼隐藏到水草后)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13—7=6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

  (5)改变题意: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6)学生独立列式,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l3—6=7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4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P14页“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4.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6、78+57+87+66+85+75+913-916-918-915-917-914-案例评析

  计算的正确率很低,而且口算得相当慢,令人疑惑的是:相加法算减法是孩子们乐于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上学期对求加法中的未知数练习得也比较多,但是为何现在计算减法就那么难呢?可能对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还没真正地理解。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减法

  的练习,希望在练习中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和水平均有所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姓名

  班级

  杨招敏

  一年级

  案例主题

  认识平面图形

  案例背景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便捷化、所以这时信息技术的运用,更能升华主题,更能激发学生身为尚德人的自豪感!更加个性化,更加有效化。

  案例描述附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3页。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平面图形。

  2、能用语言描述以上各种图形的特征。

  三、教学重点:

  认识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的区别和特征。

  四、教学难点:

  能够辨别出物体的表面分别由什么图形组合成的。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一体机。各种立体图形模型。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一体机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等立体图形。

  2、让学生上台在一体机上分别展示各种立体图形,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二)探究学习:

  1、摸一摸。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等物体的表面,感觉有所不同。

  2、探究用立体图形的某个面画平面图形。

  教师先在一体机上演示画平面图形的方法。

  让学生观看后说出:

  利用长方体的面画出的图形是长方形。

  利用正方体的面画出的图形是正方形。

  利用圆柱体的面画出的图形是圆。

  利用三棱柱的面画出的图形是三角形。

  3、让学生动手在作业本上利用模型画平面图。

  4、结合一体机展示学生的成果。

  5、探究平面图形的特征。

  学校

  学科

  民族小学

  数学

  让学生一体机的展示情况说出平面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长度都相等。

  三角形:有三条直直的边。

  圆: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圆圆的。

  6、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上台在一体机上边演示边总结。

  八、板书设计;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有四条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长度都相等。

  三角形:有三条直直的边。

  圆: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圆圆的。

  案例评析

  在此案例中,我灵活运用“微课”形式引导学生对纪念册的设计进行了探究,运用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注重引导学生在观看、浏览、交流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在观察、聆听、交流中动手操作,以此来培养学生各项综合实践能力.

  姓名

  班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黄佳云

  学校

  五二班

  学科

  案例主题

  民族小学

  小学数学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经历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才能完成。只有学生本人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但在不少学校里,我们仍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尽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样把教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收,可到面临实际应用时,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这种“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清楚地告诉我们,当今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摆在首位。

  我在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

  课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学前准备

  师:“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出示:60×50(板书:因数末尾有0)

  师:你是怎么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2: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师:生1、生2合起来就是我们口算的方法,(板书: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吗?2.学生尝试笔算并板演。

  2、小组讨论。

  二、巧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

  你能运用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思维活跃,踊跃举手,课堂出现高潮。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你看老师提的问题中包含几个问题?

  (1)出示问题:它们30小时后各行了多少千米?

  (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3)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4)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分组完成笔算。

  2.请你说一说上面算式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出示:780×502三、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数学王国遨游吧!

  1.第一关:首先来到的是数学门诊部,请你当医生哦。

  (1)计算85×106时,十位8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积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写。()

  (2)(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

  (3)650×40=2600。()

  先让学生判断(2)(3),要格外小心学生在思维定势影响下,就会负迁移。

  师:当完了医生,我们再去哪里呢?

  2.第二关:选择超市。

  (1)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最小的积是()

  A.10000B.1000C.100(2)508×40,它们的积是()

  A.232B.2032C.2032先让学生去猜想,再笔算验证。

  师:大家表现得真不错,我们继续前进吧!

  3.第三关:设计广场,请你当小小设计师。()×()=2400,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个个争当设计师。师:完成了数学王国的旅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师生小结,畅谈收获.

  案例评析

  这是我创新教学改革的一节课,关于这个案例我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既然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为什么没有从一般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中引入?

  二是为什么出示材料是书中的例题却当做练习讲?

  三是为什么这节课中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神贯注呢?

  回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巧用知识迁移,学生自主建构认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课新程理念最好的体现。2.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

  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本课并没有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而让学生自主提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地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3.由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数学活动有三个层面:直观感知层面、认识理解层面、结合生活综合运用层面。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而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综合运用层面,本课创设了数学王国的情境,以数学王国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数学门诊、选择超市、设计广场三个画面,课堂的趣味性浓了,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4.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新课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参与的激励性评价模式。上课一开始,一句话的课前组织教学:“同学们格外有精神,老师可带劲呢!”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实现了师生间情感体验的迁移。由于本节课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了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姓名

  班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白航

  学校

  一(2)

  民族小学

  数学

  学科

  案例主题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多媒体教学

  案例背景

  从

  某种意义上来

  说,在小学数学课

  堂,若能恰

  如其分地应用信息技

  术辅

  助教学,直观

  、形

  象地表现

  、展示

  知识,积极营造数学学

  习环境,必然能使教学

  内容更加具

  体,学生的学习

  兴趣高涨,思维更加活跃,进而逐渐形成

  以学

  生为中心,理论联

  系实

  践的教学模式,逐

  步优化教学过

  程,最终使得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升。在

  小学

  数学

  知识

  学

  习

  过

  程

  中,由

  于

  小学

  生缺

  乏一

  定

  的生

  活

  阅历,而数

  学

  又是

  一

  门同现

  实

  生

  活

  紧密

  联

  系

  的学

  科,在

  这种情

  况

  下,必

  然使得学

  生对

  于那

  些

  同生活

  紧密

  联系,或

  是

  比较抽

  象

  的数学

  知

  识

  难

  以理

  解,学

  习

  起

  来

  深感

  吃力,从

  而影

  响

  到学

  习

  的效果。基

  于此,教

  师在

  开展

  教学

  设计

  活动

  的时候,就

  可

  以针对

  那些

  学生

  无法

  理解,或

  是学

  习

  起

  来比较吃力

  的知

  识展

  开具

  体分

  析,并充

  分应用信息技术将

  那些

  知识

  展

  现

  出来,进而

  使学

  生

  在

  “视

  听

  ”

  的过

  程

  中,掌握更

  多

  的知

  识。案例描述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圆的定义,并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2.能理解圆的特征,能解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运用特征、关系解释、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3.会按正确的步骤和方法用圆规画圆。

  4.能感受体验圆的圆满、完美、和谐等美感特征。

  二、教学内容

  1.知识点:圆的定义。

  2.知识点定义:

  (1)平面内一条封闭的曲线(描述性定义)

  (2)到定点之间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数学概念)

  3.关键词:封闭曲线(圆)、端点(圆心)、一个端点到另一端点的距离(半径)。

  4.相关知识点:圆的画法、圆的特征。

  5.审美词:圆满、完美、和谐。

  三、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圆的定义,并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能理解圆的特征,能解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运用特征、关系解释、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四、教学材料

  1.典型材料:老师剪的圆、学生画的圆、教材第94页例2。

  2.延伸及检测材料:改编的课后习题及相关例。

  3.教学媒体:自制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知识点

  1.直观演示,激趣导入

  在我国一部古老的著作《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

  “圆出于方”。——《周髀算经》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请仔细观察,这是一张正方形纸,现在对折、再对折沿着这条直边剪去多余的,猜一猜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图形?(通过三次剪圆,提出猜想,在无限远处,方与圆又走到了一起,课件出示一个圆,渗透方与圆的比较、联系及数学思想)。

  2.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谁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上能看到圆?(学生举例)

  今天学习的圆与以前学过的(依次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有什么不同?谁来说说?

  (二)知识与技能点揭示

  圆是平面上的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

  1.尝试

  有时候,画一个图形的过程正是掌握定义,体会和发现它特征的过程。你能利用圆规在1号纸上画几个圆么?边画边体会思考,圆是怎样画成的?试试看。

  2.发现

  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3.示范

篇五: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一、教学分析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与能力目标]: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教法和学法[教法]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

  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四、教学过程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教学流程图:

  环节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1、复习1-6的乘法口诀:(电脑展示三个六边形),你会看图列算式吗?并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电脑画面依次显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及乘法口诀)2、情境引入:今天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游乐场参观有趣的摆帆船比赛,比赛就要开始了,大家请看(出示课件)摆1只小船用了7个△,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那摆3个呢?……摆7个呢?让学生将个数填在表格里。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学生读7、14、21、28、35、42、49。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板书:7)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师:看着上面的这个表,你猜猜咱们今天要编写几的乘法口诀,你会编吗?环节二:动手操作,启发思考1、自主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1)觉得自己能够推导口诀的学生,开始独立探究。(2)如果有困难,可以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3)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和老师一起推导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拿出学具,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含义,分别想1个7、2个7各是多少?依次写出乘法算式和得数,推导出第一、二句口诀。2、合作交流(1)学生小组活动。(2)学生小组汇报:①说说你编的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②说说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③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最难记?你怎样记的?视频展示其中小组所编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3、寻找规律,理解记忆口诀(1)大家自豪地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寻找其中的规律。(2)对口令形式:师生对口令,生生互动,小组之间对口令,内容:如:二七(七七())()七三十五()七四十二生:3×7=217×3=21师:三七二十一(3)寻找口诀与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交流如何记“三七二十一”时,教师指出:“不管三七二十一”这一句在生活中说得比较多。我们小朋友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屏幕出示《西游记》图片和文字,请学生寻找这段文字中的乘法口诀。文字如下:“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晴,取经的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电脑突出显示“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4)学生小组合作读、尝试记、背七的乘法口诀。[课中操]

  环节三:反馈练习,巩固记忆1、巩固记忆电脑出示一个交互活动转盘,随机产生一个7以内的数与7相乘,由学生自己操作并口算出结果,并说出是用哪句口诀计算的。这个转盘可转可停,还可通过按钮调节转速。2、口诀整合练习显示一个灵活的算式翻板,既可以巩固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并复习前面学过的1-6乘法口诀,将前后口诀联系起来。3、挑战自我(两人合作,在计算机上操作)电脑随机出10道题,含有7及1-6表内的乘法,要求学生输入算式正确结果,电脑最终出示练习成绩。对于错题可以选择“错题重练”,也可以选择再挑战一次。环节四:总结欣赏,交流掌握(1)欣赏师:7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配乐朗诵的唐诗《咏柳》,请你算出这首诗共多少字,并说出想的过程,说出相关口诀。师:像这样每句七个字的诗,又称七言诗。(2)交流掌握7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师: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在实际生活中,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7有关?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3)总结评价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附:【板书设计】

  【课件结构】1.画面2.画面3.动画4.画面5.动画6.动画7.交互8.动画三个六边形依次显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及乘法口诀。七个三角形拼成一条帆船的过程7的乘法口诀转盘、可转可停,可调速,与学生自由地进行交互。算式翻板挑战自我反馈练习,共10题,包含1-7的表内乘法《咏柳》动画配乐欣赏五、整合点诊断整合点:反馈练习,巩固记忆教学环节1、整合点的确定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难点要求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而“7的乘法口诀”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主要取决于重点、难点的解决程度。根据低年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安排反馈练习,巩固记忆教学环节,促使他们在无意识中接受并记忆新知,让纯粹的记忆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主动进行各种数学活动,及时内化对知识的理解。2、传统的口诀教学方法弊端及优化传统的口诀教学中,一般以系统思想方法指导,一类一类地教学乘法口诀,稳打稳扎,步步为营。如果一句口诀、一句口诀孤立地讲解与记忆,这样很难记住那么多(45句)口诀,常常发生混淆,易于出错。“更重要的是容易造成儿童机械地、鼓励得看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培养‘事物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与创造的兴趣。”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具体教学记忆口诀时,在学生初步记忆的基础上,采取用计算机与学生交互这样的巩固环节,简洁明快,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兴致勃勃地主动记忆,内化了7的乘法口诀,融合了前面所有学习的口诀,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节约了大量教学时间。另外,教师批改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本应有学生的参与,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多教师都是作业放在课后批改,而且是教师自己在办公室批改,这一过程严重地脱离了学生主体,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为克服传统教育留下的这个小弊端,本人尝试用计算机上的实时作业来检查学习的学习效果,既能有效利用时间,又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发现问题,还可以选择错题重练,加深理解。3、信息技术对整合点的支撑教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且保证课堂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如何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动手动脑的机会与及时反馈,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在本课整合点中,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技术和实时作业反馈技术是整合的亮点,人机交互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生命,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智慧源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更深层次的整合,是表现在学生的“学”上,“实时作业反馈”主要体现了“及时学习”、“即求即应”的互动学习模式,这也是本课对未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未来信息化学习的一点探索和尝试。六、整合点解决方法整合点“反馈练习,巩固记忆”教学环节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巩固熟记本课所学的7的乘法口诀,知道一句口诀对应的两个乘法算式;二是要将本课的口诀与前面所学的1-6的乘法口诀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三是检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为了使教学形式有效实现和并得到有效支撑,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相互评价、合作探究,我在课件中设计了这样三个交互练习:

  1、可控圆盘这一教学环节主要任务是巩固熟记7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对应的两个算式,会根据算式说口诀或根据口诀写算式。这个环节设计了一个交互活动转盘,随机产生一个7以内的数与7相乘,由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出是用哪句口诀计算的。这个转盘可转可停,还可通过按钮调节转速,有激动人心的鼓声,充分体现了计算机的交互性,同时又有很大的随机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使学生对7的每句乘法口诀都牢固掌握。Authorware程序片段

  程序中主要使用了一个7帧flash圆盘动画和一个数组(预先存入7句口诀),利用帧对应的数组找出相应的口诀。2、算式翻板这个环节主要完成7的乘法口诀与1-6的乘法口诀融会贯通,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程序中用四个按钮控制两个变量的取值范围(1~7)3、挑战自我实时作业这个环节用来检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反馈,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已学乘法口诀的理解。本练习可以多次练习,电脑随机出题,对错题可以选择“错题重练”,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程序界面:程序流程:

  本段程序一共出10道随机题(7以内表内乘法),有成绩反馈和错题记录功能。七、运行环境计算机教室环境,两人一机,教学软件分课件与学件。其中学件中只包含本整合点的三个模块。总之,在这节课上,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精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二人一机的训练,让孩子们象做游戏一般熟悉7的乘法口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张扬了学生个性,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水平。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篇六: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数学级)一年整合教学设计

  精品资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设计课题5以内的加法课时1执教者5以内的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教学目标加法,并能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2、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重点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板课前准备光盘、小棒书设计教学环节一、复习师生活动1、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2、其他学生以对口令的形式进行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3+2=5加号读作:3加2等于51+2=□媒体使用策略5以内的加法。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1)媒体出示主题画。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有几个?(2)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画。①同学们,图上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后来又过来几个?那么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呢?②教师再将图意复述一遍: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水,又过来个,现在一共有5个小朋友。③教师带领学生将图意复述几谢谢2光盘出示主题画2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资料遍。④让学生试着自己将图意复述一遍。⑤多找几名学生将图意复述一遍。(3)教学加法的含义。①小朋友,原来有3个人,后来又来了2个人,一共有5个人,象这样把3个和2个合起来就可以用加法计算。②把3个和2个合起来就把3和2加起来,就在3和2的中间加上一个加号(师板书)。③“+”这个符号叫做加号,就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在这里就表示把3和2合起来的意思,3和2合起来是5,就在“3+2”的后面写上“=”号,表示是的意思。④像这样的有加号的算式就叫做加法算式。⑤⑥齐读这个加法算式。这个算式就表示把3和2合起来是5的意思。(让学生复述几遍)。2、教学例2。(1)媒体出示图画。(2)明确图意。(3)说出图意:先走过来1个小光盘出示“试一试”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精品资料3个小朋友。(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4)把1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那么等于几呢?3、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号,还知道它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几加几就是把几和几合起来的意三、巩固练习思。光盘出示第1题。1加2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1)让学生明确图意。(2)说出图意:有3只小鸡,1只母鸡,一共有3只鸡。(3)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4)在书上填写。(5)将算式读一遍。2、完成第2题。(1)先让学生摆小棒,边摆边说。(2)在书上填写得数。(3)集体订正。3、完成第3题。4、完成第4题(1)让学生明确图意。(2)说出图意:有2个蘑菇,又采来1个,一共有3个蘑菇。(3)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光盘出示第2题。光盘出示第3题。光盘出示第4题。光盘出示第5题。

  精品资料遍,再跟老师说。(4)在书上填写。(5)将算式读一遍。5、完成第5题。四、全课总结(1)首先让小朋友看清图意。(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说出不同的算式。(3)只要符合,都要鼓励。6、完成第6题。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加法,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教学反思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学生已经在幼儿园或家庭教育中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甚至有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0以内的加法了。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用数的合成知识去做加法。一、重视加法含义的体会,突显分与和的思想。加法的含义既是加法计算的依据,又是用加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例题时我利用多媒体动态呈现情境,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楚图意(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接着我以提问的方式告诉学生第三句话:一共有多少个?通过一起说一说,大本领的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小老

  精品资料师”领着说,指名说等环节让学生结合情境描述,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再抽象出“3人和2人,合起来是5人”,让学生对“合起来”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体会到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算“合”结合起来。对于3+2的计算,可以是由图上数出,也可以想3和2合成5,在这里我“3和2问:“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人的?”有学生说是数出来的,但回答不出是想分与合,这时我引导他们用学过的分与合知识计算,有孩子想到算的方法。二、练习设计注重层次性,拓展学生的能力。“想想做做”第1~3题的练习中,分别是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数、画圆圈、和想分与合的方法来计算加法。第1题我重点指导学生说清楚图意,归合成5”,让学生自觉地与已经学过的分与合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感悟计“把两个数合”,让学生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纳成“3只小鸡和1只母鸡,合起来是4只”,“2只青蛙和2只青蛙,合起来是4只”突显加法含义,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把两个数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第2题通过画图操作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第导“几和几合成几”的方法来口算,引导学生说好一句话程,同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拓展能力。立足教材内容,尽可能让每个孩子参与学习是我追求的目标,本课将“理解加法含义,领悟计算方法”作为重点,鼓励学生结合动态情境图体会感悟加法含义,突显分与合的思想学会加法口算3题重点指“因为几和几合成几,所以几加几等于几”。练习题从直观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概括的过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篇七: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

  教学内容

  概述

  这是一节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对话,解决在游森林公园过程中遇到的买门票、租船、为猴子选择食物等问题,从而复习“单价×数量=总价”这个类型的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一、能够应用“单价×数量=总价”这个关系式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二、认识到计算机是学习的有力工具;知识形成目标

  一、熟练的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类应用题的解法;情感形成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三、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优化意识;课

  前准

  备

  多媒体教室与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习障碍资料

  1、是否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2、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够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板书设计

  游森林公园

  购买门票

  租用船只

  选择食物

  教学过程

  教

  学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

  课

  后

  随

  笔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今天我和你们的班主任带你们去游森林公园。

  (师贴艺术字:“游森林公园”)

  听到这个消息,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课件演示一辆小火车前进,放着《火车开了》的`音乐

  我们到公园里面去游玩,,要先干什么呀?师板书:购买门票

  课件显示森林公园门票价格牌:“零售:

  儿童票每张10元,成人票每张20元;团体票(25张或25张以上):

  儿童票每张8元,成人票每张16元。

  怎样买票才能算最合适呢?让我们进入到买票方案的设计界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下买票方案,愿意设计几个就设计几个。

  大声地读这几个字

  生形容自己的心情

  生异口同声答到:“买票”

  生读门票价格牌

  交流获得的信息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买票方案

  只需在方案内输入单价和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价

  渲染气氛,激发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实现人机交互,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带给学习的方便。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课

  后

  随

  笔

  二.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买票方案

  评选一下最优方案

  课件播放森林公园的美景。

  课件显示收到的新邮件,猴山的饲养员叔叔要大家去猴山帮忙。

  课件显示森林湖

  师提问:到猴山要过森林湖,我们该怎么办?课件显示设计租船方案的界面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租船方案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生评选最优方案,并说出理由。

  生欣赏森林公园的美景。

  生答应去帮忙。

  生积极想办法,一致认为应该乘船。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租船方案

  只需在方案内输入租金和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租金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反思: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

  联系生活实际

  说明:一共提供了5种船的图片,将光标放在每种图片上面,就会显示每种船的租金和座位数。

  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列式的根据是什么?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

  课

  后

  随

  笔

  三.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采用“学易”系统评选最优方案

  通过“学易”系统查看选择情况

  课件演示猴山的全景并出现饲养员叔叔,他提出要求,让大家帮助他设计一个比较合理的为猴子购买食物的方案。

  师提问饲养员叔叔要我们帮什么忙?课件显示为猴子选择食物的设计界面

  师演示选择食物的过程。

  生拿起遥控器从5个方案中选择认为最好的生通过“学易”系统中显示的每个选项被选择的比例情况,选择最合理的租船方案

  生重复要求

  生在计算机上设计方案:

  将光标放在每种图片上面,就会显示每种食物的单价。选择哪种,只需要单击一下这种食物的图片,方案内就会自动出这种食物的名称和单价,只需在方案内输入数量,就会自动出现总价,而且还有经费使用情况的提示信息。

  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学易”系统的使用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进一步明确要求,为设计选购食物方案作准备。

  使学生确实的感受到了计算机带来的方便

  教

  学

  环

  节

  教师活动内容及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及方式

  设计意图

  及

  课

  后

  随

  笔

  四.设计方案

  人机互动

  将服务器切换到监看功能,看看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

  评价方案

  课件先播放森林公园的美景,但是最后呈现出一幅人们践踏草坪,破坏环境的画面。

  你看了有什么感受?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他们制定的方案

  生提出优点和不足

  生谈感受

  但不选最优,只要合理即可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师生小结

  畅谈收获

  这次游森林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和遗憾?老师做小结,明确今天复习的知识,小结这节课学生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畅所欲言地谈自己的感受

  使学生养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一节复习课成了一节让学生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的活动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了发展

篇八: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或课题)

  三年级下册《观察物体》

  王洁

  三年级

  授课日期

  课

  时

  1课时

  学

  校

  永宁县第三小学

  授课教师

  课

  型

  教材分析

  新授课

  授课班级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通过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并能用语言表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二年级已学过的“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在二年级学习时以观察简单的实物为主,而三年级上册则是以观察较为抽象的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为主。同时本课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这节课学生在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并且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了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又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学生在一、二年级所观察的都是具体的事物,如汽车、房子等,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生学习从三个方向观察立方体,不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的立体图形,而且还要求学生用具体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经验,再通过动手操作、实物观察、想像、描述等活动,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电脑,一些基本操作已经会使用。但是学生对电脑操作水平的差异比较大,展示过程中需要老师帮忙完成。

  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4个活动组成。首先通过游戏训练孩子们的注意力的同时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唤起对本课知识的学习热情。其次通过将军与士兵的游戏,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在玩中领会、理解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接着游戏升级:你搭我猜,你搭的物体,我不用看也能猜出来是怎么样的?老师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激起孩子们的好胜心。通过老师的提问,不知不觉中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同时还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最后要将所摆、所看的形状画下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合作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帮助学生学会新知识。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每人4个小正方体

  板

  书

  设

  计

  时间

  教学过程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观察物体

  正面

  上面

  侧面

  40分

  钟

  一、活动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根据老师的口令做通过游戏,一是训练学生的注意力,二复习旧知识,既激请你摸自己的左耳朵,摸右腿,摸左眼睛,摸右肩。

  相应的动请你用右手摸你的右腿,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请你用左手指前面,指下面,指后面,指左面……

  作。

  在这个游戏里,我们用到了哪些表示方位的词?

  上面,左面,右面,后面,这些方位词是我们二

  年级学“观察物体”时学过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自由作答。

  发了学生察物体”。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你们玩过搭积木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痛痛快快地玩搭积木,愿意吗?

  游戏1、将军与士兵(我说你搭)

  今天我们的第一个游戏是:将军与士兵。将军发指令,士兵根据指令,搭积木。

  老师在ppt上事先准备好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

  横着放两个正方体,在右边正方体的上面再摆一个正方体。

  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教踊跃举手、学做好准参与活动

  备。

  通过“将军”“士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需帮助学生进行微调(按

  下ctrl键再调整方向)。

  集体检查,调整。

  横着摆3个正方体,在最右边的正方体上面摆一个正方体。

  横着摆3个正方体,在中间的正方体上面摆一个正方体。

  小结游戏中要注意的问题。

  (2)同桌互动:我说你搭。

  同桌分别扮演将军与士兵的角色,将军发指令,一生在电脑上操作,兵”两个其余学生利用正方体学具按要求搭积木。

  军队特定角色进行这个游戏,士兵听将军的安排与调遣,而士

  士兵根据指令,搭积木。然后互换角色。

  游戏2、你搭我猜

  学生总结经验。

  兵则根据命令行事。既符合教学的现在老师要把游戏升级了,你们有勇气挑战吗?

  (1)师生演示

  请一名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把积木搭好,老师通过提出相应的问题,最后拼出学生所搭的物体。

  学生同桌两人,一个要求,又人说指令,遵循学生的心理。

  在这个过程中,ppt通过相应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在ppt另一人根课件上将可能的物体一一拼搭出来,并通过问题逐一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2)同桌互动:你搭我猜,同桌合作,比比谁通过最少的提问,猜出并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3)选代表在教学平台上进行展示。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1、ppt课件出示书上P16练习三第4题

  师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的画法,并让学生将其画法在实物展台展示出来,再组织学生讨论,找出画错据指令进行拼搭积木。

  同桌、四人多媒体课小组里进件的利行游戏。

  用,充分

  生自主观为全体学生展示整察,完成练个思考的习题,交流过程,突破了传统教学不能的原因,使学生体验画的时候要建立左、右的概念。

  方法。

  2、小小设计师

  国王想建一座宫殿,要求从上面看是3个房间,正面看是4个房间,侧面看是2个房间,你能帮国王设计一下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大家玩得开心吗?在游戏中,你收获了什么本领?

  小组合作

  一一展示完成设计

  的局限,为学生掌握猜测的方法和顺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教学框图(流程图)

  如果说,猜测是已有生活经验的唤醒,那么验证则是对已有经验

  自

  我

  评

  价

  与

  反

  思

  的有效提升。利用ppt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介入,把根据指令完成的每一个步骤清晰的展示在全体学生的面前,把老师如何进行猜测的整个思维过程完整无遗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快速掌握拼搭的要求、猜测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常规教学手段没法达到的效果。

  在这节课里,将观察物体的结果表达出来是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而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有不同的方式,比如用语言描述,根据给出的视图连线,画出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形摆出视图。实践表明,根据给出的视图进行连线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相对较低;课堂总结

  巩固新知、拓展运用

  书p17的第四题

  同桌你搭我猜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同桌互动

  我说你搭

  游戏导入

  将军与士兵

  教师小结

  你搭我猜

  小小设计师

  用语言描述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求略高了一些;而画出看到的图形,则比较浪费时间,但却是学生所要达到的要求。因此课上,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的优势与直观教具的直观操作与近距离、各方位的观察相结合,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同时还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最后达到将所摆、所看的形状轻松画下来。

篇九: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对称轴。

  2.通过自我实践、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学生喜欢的事物、人物创设课堂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积极探索新知。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漫画人物——三毛,创设情景:黑板上画一个缺眼睛,少耳朵的三毛,请学生画出来。孩子们都踊跃地上黑板添眼睛,画耳朵,可其他同学总觉的不满意,其中一位同学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邀请她介绍经验。生:耳朵和眼睛都要一样大小,都要互相对称。学生从画三毛头像中意识到“对称”二字,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联系生活,引导探究。

  电脑演示:飞机、机器猫、蝴蝶、京剧脸谱、建筑物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哗然,十分欣赏,气氛十分活跃,纷纷谈各自感受。

  生A:这些图片我都很喜欢,但我比较喜欢机器猫、蝴蝶的图片,太漂亮了。

  生B:我喜欢蝴蝶,颜色鲜艳,而且左右对称,看了很舒服。

  生C:有一部分的图片,如蝴蝶、京剧脸谱都是左右对称的。

  生D:很多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美。

  师:的确是的,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漂亮,你想自己制作一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吗?试一试。同桌两人合作画画,有的学生直接在纸上画;有的学生先画一半,再画另一半;有的学生把纸对折再画;有的学生用剪刀剪??方法各异。制作完毕,把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并介绍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并让学生谈谈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

  生E:两边都对称。

  生F:这些作品都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师:那老师也来试一试,把纸对折,用手随便撕了一个图形,问学生这个作品是否有那样的特点。

  生齐答:有。

  师:具有这种特点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你知道中间这条直线是什么吗?

  生: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让我们带着学到的新知道再来欣赏一下刚才的图形,找找它们的对称轴。

  学生再次欣赏,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轴对称图形的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去寻找。

  生A:蝴蝶、飞机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B:京剧脸谱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C:窗户、桌子、椅子、汽车??都是。老师的衣服,还有我的脸也是。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笑着问:“那你脸的对称轴在哪里呢?”学生很仔细的从额头一直画到下巴,样子十分可爱。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的轴对称图形。深刻地体会生活中充满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也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原来是这么美的。学生也从已学图形中找到了轴对称图形,老师趁热打铁组织讨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分组研究,师生交流。在离下课大约还有十分钟左右,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轴对称图形,学生有画画,有剪窗花,剪字。。。等等,并积极的把作品展示给同学看,足见他们这堂课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啊。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