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发改规划】温岭市“十二五”产业布局规划

发布时间:2023-06-02 18:33:02 来源:网友投稿

温岭市“十二五”产业布局规划一、前言区域产业布局,是立足区域资源环境和城乡建设基础,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将产业发展内容导引到区域内各地,以谋求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基础设施高效配套、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温岭市“十二五”产业布局规划,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温岭市“十二五”产业布局规划



温岭市“十二五”产业布局规划


一、前

区域产业布局,是立足区域资源环境和城乡建设基础,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将产业发展内容导引到区域内各地,以谋求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基础设施高效配套、产业发展良性运行,进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产业布局是一项前瞻性、延续性和动态性的工作。“十一五”时期,温岭编制和实施了市域第一轮产业布局规划,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据《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温岭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温岭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共温岭市委关于加强生态文明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在上一轮产业布局框架基础上,结合温岭内外部发展环境和产业发展重点的变化情况,对规划进行修编,以明确“十二五”时期三大产业在市域各地的布局导向,为建设“山青水秀、富庶和美”的现代化滨海生态城市、惠及全市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本规划是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专项规划,是统筹温岭三大产业布局的指导性文件,也是编制与产业布局相关的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二、现实基础和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温岭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等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三大主体任务,按照东西并进,整体跃升的区域发展导向,有力地推进了市域各地产业的合理化布局和特色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有力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温岭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9.2:52.9:37.9调整为2010年的7.2:53.7:39.4,呈现出一产基础地位巩固,二产支柱地位突出,三产配套地位提升的发展格局。制造业领域,泵与电机、汽摩配、船舶等块状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逐步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得到培育。农业领域,果蔗、西瓜、草鸡、葡萄、高橙、渔业等主导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经营稳健推进,效益进一步提升。服务业领域,市场会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商贸流通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服务水平明显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全省16个经济强市中居前列。三大产业的同步发展,有力地增强了全市经济实力。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1.8亿元,排名全国百强县第21位;财政总收入57.0亿元,外贸自营出口总额26.7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5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8%

产业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区域特色化发展明显。在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的同时,“十一五”以来,温岭产业布局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促进了市域各地的特色化发展,并总体呈现“东西并进,整体跃升”的新局面。

西部地区,“大三角”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建成区面积达30.8平方公里。主城区全面开展以“退二进三”、“退劣进优”为主要内容的布局调整,服务业、制造业融合布局的势头已经形成。温岭开发区逐步向高层次商务区转型;温岭工业城从原先的“工业新城、城市新区”向“城市新区、工业新城”定位转变,工量刃具市场等一批商贸服务业项目建成,利欧股份等大型企业入驻;九龙汇、铁路新区等一批新兴产业区块开始形成,有力地增强了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大溪、泽国的框架也得到了拓展,功能布局区块化势头明显,并进一步和主城区融合。

东部地区,沿海产业带建设提速。石松一级公路建成通车,改善了对外交通;东海塘围垦工程基本完成,转入场地基础设施建设,风电项目建成运转;上马工业区基本建成,接纳了众多西部企业;沿海船舶修造区块快速崛起,成为温岭重要的主导产业;松门、箬横、滨海等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配套园区集聚的企业大量增加;农业、沿海养殖业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呈现新气象。

西南部地区。湖漫水库、太湖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继续得到加强,山体林相改造和绿化面积进一步增加,市域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增强。固废拆解等污染行业得到整治,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农林业、旅游业和滨海养殖业发展规模和水平进一步上升;石桥头、坞根等地与中心城区的衔接进一步紧密,成为美丽的后花园。

交通路网得到加密,区位结构日趋均衡。“十一五”以来,随着石松一级公路、76省道复线城南段、甬台温高铁等的建成,和81省道松门过境段、104国道路桥桐屿至温岭泽国段、104国道温岭市泽国段复线、75省道南延温岭段、76省道泽坎线城东段等工程的开工建设,市域交通路网进一步加密,“八纵四横”干线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有力地改善了各地区位条件,为市域产业的均衡化布局创造了条件。西部“大三角”地区进一步贯通,基本形成了由泽国到太平南北向发展轴和大溪到新河东西向发展轴所组成的城市框架;东部及南部,主要城镇及工业区块与西部主城区、北侧台州城市群的衔接日趋便捷。

要素支撑能力有所增强,自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东海塘等围垦项目持续推进,可利用土地面积快速增加,为建设东部产业发展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严格的生态功能区管理和生态环境整治,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大气、水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污水处理厂基本覆盖各镇,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主城区山水景观进一步修复,宜居创业环境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温岭产业布局仍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传统产业比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培育难度大,在通胀、人民币升值、要素(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节能减排等众多压力之下,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布局调整的进程缓慢;征迁难度大、成本高,制约了中心城市“退二进三”和城市功能的更新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仍需加大投入以改善发展环境;创新能力、人才资源仍显不足,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内容有待充实和提高;农地面积有所减少,农业布局的稳定性有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继续加剧,大气环境和水体污染尚未得到根本性治理。

(二)发展背景

“十二五”时期,温岭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日益增多。

从全球看,“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基本处于金融危机后较长的低速、波动和利益格局调整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稳固和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特别是抢占战略制高点,成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的普遍导向,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趋突出。这使得处于价值链分工低端的温岭产业出口市场扩展与升级的难度加大。

从国内看,“十二五”时期,国家把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作为走在浙江前列的温岭,必须刻不容缓地以提高发展质量为导向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逐步实现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的转变。

从省内看,“十二五”时期,浙江将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围绕“转型升级”主线,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为契机,全力以赴地推进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温岭必须加强沿海产业集聚区规划与建设,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新提升、新跨越。

从台州看,“十二五”时期,将大力实施“四大战略”,以“主攻沿海、创新转型”为主线,以“山海秀丽,富裕和谐”为目标,以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核心,构建“一港三湾三群岛八基地”海洋经济发展大平台,加快发展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等临港产业,推动台州从内陆时代迈向陆海联动时代;着力提升中心城市,构建以温黄平原为依托的台州城市群;以台州“51”主导行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作为台州经济发展重地的温岭,必须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大平台,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融入台州城市群。

三、总体思路、发展定位、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山青水秀、富庶和美”的现代化滨海生态城市为导向,按照“东西并进、创新转型”总体要求,立足自身的资源环境条件,着力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打造东部海洋经济发展大平台;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布局结构,打造西部现代城市产业发展高平台;着力加快农业两区建设,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绿平台,为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成惠及全市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定位

——台州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以机电装备工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先行区;

——台州南翼生产性服务业发达,以旅游、商贸为特色的服务业中心,长三角地区以硐天文化、山岳风光、滨海风情为品牌的特色旅游基地;

——台州现代农业强市,长三角地区以海洋水产、亚热带水果、高品质畜禽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基地。

(三)发展目标

2015年的发展目标如下:

——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GDP72000元。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协调、具有整体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制造业结构转型加快,海洋经济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增长点,机电类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得到培育,轻工产业层次明显提高;船舶、汽摩及配件、泵与电机、厨卫家电、机床工具等产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形成一大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基本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品和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成长,生活性服务业持续提升,服务业对制造业、现代农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东西并进达到新水平,产业布局和市域资源环境条件更趋协调。沿海产业带建设加速推进,东部产业集聚区北片初具规模,南片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并实现与滨海、松门、石塘等镇联动发展。中心城市“退二进三”持续推进,综合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太平老城区、城市新区和铁路新区以及大溪、泽国协调发展,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基本建成;温岭工业园区在全市高层次制造业集聚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城镇工业集聚区对当地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主要工业集聚区工业产值产出密度达到35亿元/平方公里以上。以东部、南部两个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的农业基地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公路骨架路网、铁路、水路和港口相结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备,“八纵四横”的公路骨架路网体系基本形成,有力支持市域产业的均衡布局,水、电、环保、信息等其他硬件支撑系统得到加强;城乡统筹得到增强,工业区、城镇群、物流网进一步有机融合。以创新为核心、科教为基础、文化为支撑、人才为关键、制度为保证的软实力体系得到强化,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达3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循环经济形成规模,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四、市域产业区划

(一)区划原则

——地理单元的完整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似性。打破镇级行政区划界限,因地制宜统筹布局,提高产业集聚程度、资源环境利用效率和特色产业竞争力。

——发挥各地发展优势。尊重各地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充分体现区域特色,积极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促进布局调整的高效有序。

——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结合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调控作用,通过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布局、移民安置等手段促进产业区的形成。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地域经济规律引导产业区内的产业布局、人口集聚,促进产业区的形成。

——可持续发展原则。产业区划要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集约利用。通过工业区块和农业园区、自然山体等生态保护区块的间隔,改善区域性生态环境。根据产业区内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进行产业和人口布局,实现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二)产业区划安排

根据上述原则把温岭全市划分四个产业区。

1.西部产业转型升级区。由温岭中心城区、泽国镇、大溪镇、温峤镇和新河镇的平原地区构成。面积大约350平方公里。目前是温岭市经济最为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产业类型以制造业和商贸业为主。“十一五”以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主城区“退二进三”明显,制造业总量有所扩大,产业层次有一定提升,主要工业区块稳步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开始形成。当前区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竞争加剧,产业盈利能力下降,产业层次亟待继续提高;服务业档次不高,综合服务能力亟待加强;人地关系紧张,建设成本企高;局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环境容量有限;城镇之间、区块之间发展不平衡,分工协调不足。

规划期内按照 “一城四片多组团”的框架推进组团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密纵横向路网,加强各组团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发展的紧凑度。中心城区以中央绿带为界,逐步形成东西两大片区的城市总体结构。以拓展装备制造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集群为导向,以温岭工业园区为核心,加快一批创新项目建设,完善产业链,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依托城市新区、工业园区和铁路新区,大力推进金融商务、技术研发、会展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继续推进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配套建设,实现工业区块与居住、生活服务的有机、生态化衔接,实现产业布局的可持续性。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实现土地集约使用和质量居住改善同步提升,缓解人地关系紧张矛盾。以城郊型农业为导向,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2.东部产业拓展区。范围包括松门、石塘、箬横、滨海等镇及东海塘围垦区以及担屿围涂区等,总规划面积321平方公里。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较西部低,但发展势头良好。“十一五”以来,内外交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保持原有海洋渔业、平原大农业、滨海休闲旅游业优势基础上,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泵与电机等行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当前该区域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是,基础设施仍相对薄弱,尤其是骨干公路和港口建设急需推进,区位条件急需进一步改善;已围垦土地的可建设性急需提升,土地资源优势有待充分发挥;城镇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弱、人居环境质量不高,现代产业发展的配套条件仍需改善;包括海洋岸线、滩涂、主要农业区块等资源需进一步加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规划期内,以建设“产业发达的创业新城、环境优美的休闲新城、生态友好的宜居新城”为导向,加快改善交通、供水、环保等基础设施,重点推进东海塘围垦土地的可建设性,完善配套设施,改善松门等主要城镇的服务功能。以综合性装备制造业和海洋产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船舶及配件、能源及设备、汽摩配、新材料等行业,注重与西部产业联动发展,完善产业链,发挥集群效应。继续发挥海洋、农地和旅游景观资源优势,高水平发展沿海养殖业、特色生态农业和滨海休闲旅游业。

3.西南部生态产业区。范围包括温岭中心城区、温峤镇和大溪镇三地的西南部丘陵山区,以及城南、石桥头、坞根三个镇。面积约290平方公里。“十一五”以来,交通区位条件得到改善,区域经济总量扩大,山林景观、沿海滩涂等优势进一步显现。该区产业发展的障碍是生态敏感脆弱,产业发展受到限制,连片平地少,人口分布散,城镇规模较小。

规划期内,以构筑温岭生态屏障和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环境优势为导向进行建设。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基础上,充分利用旅游、山林和滩涂等资源,发展生态农林业、滨海养殖业和旅游业、居住休闲业;推进围垦项目建设,为全市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及城镇周边,适度集聚发展低污染制造业。改善城镇居住环境,打造人居佳地。

4.海洋保护与产业发展区。区域范围包括温岭近海海域以及沿海岛屿,海域面积14690平方公里,其中2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924.05平方公里,大小岛屿170个。目前近海海域污染严重,经济鱼类资源衰退。

规划期内,在强化海洋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港、渔、涂、景”等资源,逐步形成以港口物流为重点,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为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根据沿海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功能,将沿海划分为六类各具特色的功能区。水产养殖区主要包括大港湾浅海养殖区、隘顽湾浅海养殖区、乐清湾浅海养殖区。港口航道区包括横门港、永安港、沙山港外侧海域。旅游开发区包括东南滨海和乐清湾。电站保护区以江厦潮汐试验电站为主。湿地保护区主要包括乐清湾浅海等。岛屿产业区,利用沿海小岛屿,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投放人工鱼礁,发展休闲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协调四大产业区之间的关系,实现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市域东西部之间及内部各层次的联动发展。通过围垦海涂、港口开发、临港原材料工业发展和集群产业配套实现海陆联动;通过区域性水资源、建设用地调配、区域性人口布局调整、区域性环境整治实现东西联动。

五、制造业发展与布局

“十二五”时期是温岭制造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历史阶段,要把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集群特色突出、交通网络形成、滨海潜力巨大等优势,坚持走集约化、低碳化、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扎实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合理布局,把温岭打造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东部沿海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

(一)制造业发展方向

按照大力拓展提升装备及机械制造业,调整提高轻工产业,培育扶持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1.拓展提升装备及机电主导产业。依靠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积极整合、集聚发展资源,在已有机电行业基础,提升优势行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积极建设汽摩配、泵与电机等国家级现代产业集群,船舶修造等省级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一批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的百亿元级产业集群,培育10-20家全国行业龙头企业,上市企业10家。

1)汽摩及配件制造业。依托市内外汽摩配件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吸纳世界先进技术装备,面向国内外市场,走“专、精、特、新”的路子,按照国际化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提高系统配套供货能力,提高摩托车核心部件自主开发能力,开拓国际市场,打造成为全球性摩托车生产基地。以踏板式摩托车为重点,逐步扩大骑式摩托车的市场份额。做精做强汽摩发动机、变速器、冷却器、减震器、座椅、空调压缩机、方向盘、车灯及线束、装饰件与密封件等龙头产品,创立一批关键零部件名牌。支持发展轮胎、汽车音响、金属模具,完善汽车产业链。依托汽摩及配件产业,延伸发展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

2)船舶及配件修造业。以松门、滨海、石塘三大造船基地为依托,加大对现有船舶工业的改造,大力推进船舶新基地建设,扩大造船规模,加大出口力度,将温岭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中小型船舶修造基地。以2-5万吨级的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工程船和杂货船等为重点,发展10万吨级以下产品;重点培育若干按现代化总装造船厂模式运作的核心企业;保持渔船修理能力,形成中小特色,扩大市场占有率;发展一批“新、精、专、特”的船用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形成具有综合性优势的船舶工业体系;积极发展和完善以各总装型造船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船舶产品交易市场等服务业。

3)泵与电机制造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建设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示范区,打响“中国小型泵业名城”、“中国小型空压机之都”品牌,打造国内重要的泵与电机生产(加工)与出口基地。泵类,要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推进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做强中小型水泵;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积极向高技术含量、高加工要求、高产品附加值的工业泵方向延伸和拓展;大力扶持气泵、真空泵等产品领域的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空压机类,要巩固在中低压、微小型空压机领域的优势,积极拓宽产品领域,鼓励开展模块化设计,开发机、电、仪一体化的智能性产品,优先发展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配套的压缩机产品,重点发展微型压缩机、微型全无油压缩机、大型动力用往复式活塞压缩机、动力用螺杆压缩机等出口前景好的产品。电机类,引进国际先进的加工生产测试设备,提高整体装备水平,开发含电子控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重点发展电动车配套电机、泵用直流调速电机、泵用直流配套电机等产品;大力发展高档园林机械、电焊切割设备、高级娱乐器材、风机电器、小型发电机等电机类延伸产品。

4)机床工具制造业。大力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机床、工具产品,发展机床装备循环利用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做精做强机床工具产业,打响“中国工具名城”品牌,打造机床装备生产基地。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流水线、专用设备等装备和刀具、量具、齿轮刀具、五金工具等工具,加强西菱台钻、大众精机、大森机床等骨干企业培育,高水平建设机床设备专业市场、工量刃具市场,完善配套协作体系。

2.调整和提高传统轻工产业。以品牌化、特色化、高附加值为导向,淘汰和转移一批低档产品,重点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1)鞋服帽及工艺品制造业。以品牌、低碳为发展导向,按照增加品种,完善配套协作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总体目标,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大量中小企业为基础,形成细密的分工协作网络,着力提升鞋帽服装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着力发展高中档仿皮鞋、旅游鞋、凉鞋、拖鞋、童鞋、工艺鞋、沙滩鞋等产品,把温岭建设成为特色鞋产品基地。发展草编帽、针织帽、布帽三大系列的中高档产品和亚草席、餐垫、提袋等系列产品;开发羊毛衫、休闲装、制服、工作服、防辐射服等系列产品;发展汽车内饰行业。建设一流的企业技术中心、产品检测中心、信息化管理中心,实现科研与生产一体化;建设采用电子商务,具备先进物流和购销管理水平的鞋业鞋材交易中心。发展石雕、船模、珍珠饰品等特色产品,提高附加值和出口规模,推进工艺品生产与旅游业的联动发展。

2)水产与食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水产资源等优势,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精深细加工,全面推进食品行业的发展。突破冷冻、保鲜、加工等环节的难点,推进海洋水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开发海洋保健食品、各类海鲜调味品等高附加值产品。鼓励发展方便食品、绿色食品、配制食品。以知名品牌企业为龙头,发展本地特色的果蔬加工产品。强化技术研发,依照国际标准提升加工装备和技术;通过整合市场流通体系,促进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建立比较健全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3)厨卫家电制造业。加大新材料应用和新技术开发力度,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炊具、小家电和卫生洁具生产基地。依托现有集科研、制造、检测于一体的完整厨卫产业生产体系,加大技术引进与创新力度,积极开发生产智能化、时尚化、便捷性、安全卫生的炊具产品,形成包括不粘锅、电炊具、铁锅、不锈钢、电磁炉等系列炊具及家用炊具配套产品。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投入,引进高技术人才,将炊具生产技术、电器控制技术与微电脑控制技术结合,加快电压力锅、电饭煲等厨房小家电产品的研发,拓展产品种类。以安全、舒适、节能为导向,加强卫生洁具产业技术改造,更新生产工艺,改善外观设计,提高内在质量,打响产品品牌。

4)塑料建材制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塑料建材产业,加大新材料的研发力度,提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能力,打造省内重要的塑料建材生产、出口基地。塑料产品,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等行业配套使用的工业工程塑料制品,以及塑料类体育用品;大力开发高档日用塑料制品,不断拓宽塑料包装领域,鼓励应用二氧化碳可降解材料,开发具有高阻隔性、耐高温和保鲜等功能的新产品;发展药品、热饮料及啤酒等包装制品以及医用塑料制品。建材产品,重点发展夹芯混凝土砌块、建材黏合剂、复合型节能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性能、高档次、绿色环保型涂料等新型化学建材;扶持铝箔涂装和高档铝塑复合装饰材料的研发、生产。

3.培育和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国家及省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重点培育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生物三大产业。安排财政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资金以及其他公共资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鼓励、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中心等研究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承担或参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建设任务。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相关科研和产业化计划,开发重大技术和重要新产品。积极支持和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和开展新型贷款抵押等,改进对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项目的融资服务。加强科研人才和新兴项目的引进,培植自主创新能力,搞好新兴产业与优势产业的对接,提高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

做大新能源产业。以省级新能源推广应用综合示范基地为平台,积极开发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新能源利用容量达500兆瓦。以温岭新能源产业园为载体,通过加强与市外科研院校(所)、科技型企业的合作,推进新能源发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地热设备等的研制与产业化,培育发展新能源水泵、新能源摩托车等新兴行业。

做优电子信息产业。依托温台沿海地区较发达的汽摩配、船舶、机床、电机等产业,加强相关领域PLC(可编程控制器)研发、系统集成,优先发展中高端数控机床、智能化流水线等的设计、生产、安装、调试及后期升级增值服务。培育发展电子器件、电子基础材料、电子级硅片、卫星天线、电视高频头等产品,加快集聚一批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先进装备研制企业,争取列入国家或省级相关扶持目录,抢占相关产业升级发展制高点。

培育海洋生物产业。引导企业加大投入,资助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加强海洋生物产业科研团队、重大设备、攻关项目等的培育引进和有效整合,力争在生物育苗、生物技术、生物医药、生物保健等领域形成一批优秀企业、知名品牌。

(二)制造业布局导向

在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区域性网格状交通干线的组织,依托城镇工业功能区及围垦新区,在温岭形成“一带一区,东西并进”的制造业集聚区格局。“一带”,指沿海产业带的开发和建设;“一区”,是指以温岭城区为中心,包括泽国、大溪、新河等城镇在内的西部工业集聚区。

1)“一带”:东部沿海产业带

位于温岭市东部沿海,涉及滨海、箬横、松门、石塘等镇和东海塘围垦区。现有松门东南工业区、上马工业区、滨海工业区、箬横工业区等区块以及散布于海岸线的松门、滨海、石塘三大船舶修造基地。

规划期内,要以船舶制造、汽摩及配件、泵与电机、机床装备、新型建材、海洋生物制品以及新能源产业为主体方向推进建设。要进一步深化东海塘围垦区域土地利用方向的研究,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的基础上,按照行业分类确定具体工业布局地块。按照专业化布局的要求,搞好现有工业区块的整治和建设,协调其与所在城镇关系。主要工业区块的地理位置及产业发展导向见表3

位于温岭市西部内陆,包括中心城区北部以及泽国、大溪、温峤、新河等镇的部分区域。产业定位以泵与电机、机床工具、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塑料制品、鞋帽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战略性产业。“一区”下辖温岭工业园区、泽国工业区、大溪工业区、新河工业区、横峰工业区等区块。

另外,推进一批村级工业点标准厂房的建设,进一步集聚量大面广的小企业,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将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旅游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居民集中居住区等作为工业发展严控区,尽力减少工业发展对自然水系、自然山体、湖泊、湿地和历史文物的影响和破坏。

六、服务业发展和布局

“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扩宽领域、提高水平”为主线,重点发展商贸流通、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主导服务业,大力培育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总部经济)、科技服务(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高层次现代服务业,稳定提升房地产、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民生服务业。重点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温岭打造成温台沿海服务业高地。

(一)服务业总体布局

根据市域城镇体系、产业分布格局,按照配套协调、集聚高效的原则,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一平台五核多网络”的服务业地域组织形态,即以中心城区为综合性服务业平台,泽国、大溪、新河、松门、箬横五大中心镇为区域性核心,构筑辐射市域及周边地区的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科技信息、文教体卫、休闲旅游等多层次、多节点的服务网络。

1.打造中心城区综合性服务业平台。根据市区内部的布局结构,有重点、有特色地推进城市新区、老城区、工业园区三个区块的服务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性服务业发展平台,辐射市域乃至台州南翼。

——城市新区。包括城西和城东两个单元。城西新城以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科技文化、休闲娱乐为特色,打造成为市域现代服务业高地。重点发展中华北路、环湖路、曙光路和阳光大道围成地块的商业商务核心区,银泰城市综合体,九龙湖湿地公园,环九龙湖创意文化产业园,开元商业水街,中华北路酒吧娱乐一条街等。城东新城以专业市场(家具、装饰、汽车、数码、农贸)总部经济、商务办公、休闲娱乐为特色,发展成为城区东北的商业中心。重点发展阳光大道和万昌北路交叉口附近总部经济基地,依托汽车客运中心和农贸城的商业旅游客运服务体,以九龙汇商业步行街等为基础的娱乐休闲购物集聚区,以天岭装饰城、温岭家具城为基础的家居市场集聚区。

——太平老城区。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提升商业业态、改造服务设施,将老城区建设成为集休闲、购物、餐饮和旅游接待功能为一体的中心商业区,服务市域居民中高档消费需求,并辐射周边城市及外来游客。重点发展万昌中路、东辉北路、三星大道和中华路围合而成集商贸、商务、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商业区,月河游憩街区,街心公园街区,万泉路餐饮休闲一条街等。

——工业园区。按照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的要求,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商务金融、科技信息和中介服务业,推动工业园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服务周边居民。重点发展西环路汽车广场及汽车4S店一条街(汽车城)、电子商务区、科创园区、工业旅游区、中心大道商业一条街、工业区配套物流业与城乡配送中心、浙台海洋经济投创中心、工量刃具供应链服务基地及周边区域市场群等。

2.积极打造五大区域性服务中心

泽国、大溪、新河、松门、箬横五大中心镇,要以相关专业市场为龙头,配套物流、金融、咨询、信息等,形成比较完备的生产性服务业;以区域性商业中心建设为核心,配套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旅游休闲、餐饮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一定服务范围的生活性服务业。各镇区内部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区块、特色商业街,完善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其中,泽国、大溪利用交通枢纽优势,重点发展专业市场、现代物流以及为特色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新河依托积累的文化底蕴,重点发展教育、旅游等文化产业;松门、箬横重点发展滨海旅游、渔农产品专业市场以及为东部产业集聚区服务的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3.完善多个服务网络

以城区为平台,以五大城镇为区域性核心,一般镇及各中心村为节点,构筑辐射市域及周边地区的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科技信息、文教体卫、休闲旅游等多层次、多节点的服务网络。

(二)主要服务行业发展和布局

1.商贸服务业

以促进城市繁荣,满足居民消费为宗旨,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内需为目标,优化空间布局,整合提升商业业态,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的现代商贸业发展体系,把温岭建设成为浙东南区域性商贸中心之一。

大力提升现代商业业态。运用现代新型业态和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促进规模化商场进城、连锁门店进镇、品牌化超市进社区、便利服务店进村,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以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场为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销售网络。吸引内外资知名批发、零售和贸易企业来开设直销连锁网点或大型购物中心。深入挖掘温岭“老字号”,创建新品牌,扩大影响力。提高商业信息化运用水平,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进程。

优化商贸网络结构。提升市级商业中心、扩展区域商业中心、强化特色街商业、推进社区商业中心,形成错落有致,相互交织的商业网点结构。通过加快老城区块改造和新城区块建设提升市级商业中心,形成“一核两圈六大特色街区”格局。“一核”,即以银泰城市综合体为中心的辐射区域,形成以行政办公、商业金融、居住娱乐为主要职能,集市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心区。“两圈”,即老城区综合商圈和九龙商圈,老城区综合商圈西起西环路,东至锦屏路、东环路,南起南环路,北至北塔路,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提升商业设施品位,突出发展精品经营、品牌专卖、特色餐饮等,成为集休闲、购物、餐饮和旅游接待功能为一体的中心商业区。九龙商圈南起锦屏路,北至中心大道,西起田园路、东到横淋公路、百丈中路、百丈南路,重点发展总部经济、购物中心、休闲娱乐、商业零售、餐饮、酒店宾馆等商业业态,成为城区东北的核心商业中心。“六大特色街区”,即九龙汇商业步行街、特色美食一条街、西环路汽车4S店一条街、开元商业水街、万泉路餐饮休闲一条街和中华北路酒吧娱乐一条街。特色街区的发展要切合所在商圈的主体功能,实现良性互补。

全面扩充泽国、大溪、新河、箬横、松门五个区域性商业中心。发挥各区域历史文化、人文环境、商业特色的优势,扩大商圈范围,形成专业特色经营规模,满足本地区及周边地域消费需求。以小商品市场、蔬菜批发和零售市场、建材家具装潢市场为龙头,强化对周边区域的服务。争取建设若干特色商业街,拓展商业街功能,塑造现代城镇形象,以专业特色营销满足多元化需求。充实和完善餐饮、金融、娱乐、旅游、休闲、家居服务等功能,提高中心镇的辐射功能。

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以“千镇连锁超市”和“万村放心店”工程建设为重点,引导和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向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和放心店,建立统一、规范、便捷的商品配送和供应网络,方便农民消费。

提升改造专业市场。扶持提升鞋材、五金机床、工量刃具和钢铁等现有工业原材料和生产设备专业批发市场,培育船舶零配件市场,支撑集群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农贸城、水产品市场、珍珠市场等农产品专业市场,支撑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整治提升汽车销售、装饰材料、粮油副食品、电子数码、服装销售、家具灯具、旧电器回收等生活类专业市场,加强城区和中心镇的农贸市场(菜市场) 整治,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加快市场电子网络平台推广使用,逐步实现电子结算,实现网上市场和实体市场联动发展。

2.休闲旅游业

以建设旅游强市为总目标,着力推进旅游产品形态向观光休闲度假多元组合转型升级,旅游产品开发向质量效益转型升级,旅游产业体系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把温岭建设成为“长三角知名旅游目的地。”

整合资源,优化旅游空间布局。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吸引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旅游项目建设,构筑中心城市休闲旅游区、东部海滨风情旅游区、中部硐天文化旅游区、西部山岳风光旅游区“四大旅游区”的空间布局。

中心城市休闲旅游区。以打造古街觅踪、新城览胜、多彩休闲、时尚度假等城市旅游中心功能为目标,重点推动九龙湖生态湿地公园、新区核心区五星级酒店、耀达大酒店、温岭市博物馆、锦屏公园新天地、五龙山公园、城东肖溪度假酒店、开元商业水街等项目建设,结合北山特色美食一条街、中华北路酒吧娱乐一条街、万泉路餐饮休闲一条街等城市休闲项目建设,实现温岭市区向文化休闲、购物餐饮、会议会展、商务度假的复合型旅游城市转型。

东部海滨风情旅游区。重点打造东海塘龙门湖旅游度假区、石塘半岛旅游区。围绕石塘的曙光文化、石屋文化、渔村文化,做强做大“大陆第一缕阳光首照地”品牌,开发建设石塘曙光园三期、石塘海鲜广场、石塘上马游客集散中心;推进三蒜岛、南北沙镬岛等海岛旅游度假项目的深度开发;搞好滨海、东浦农业观光休闲项目开发、星级宾馆饭店建设和海上游线、游艇俱乐部开发,推进温岭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

中部硐天文化旅游区。全面完成方山、南嵩岩、长屿硐天景区入口等旅游环境改造及新景点的开发建设,打响“亚洲唯一自然岩洞音乐厅”、“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火山流纹岩台地”品牌,将长屿硐天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完善崇国寺宗教旅游景点建设,围绕金清港建设,搞好新河寺前桥历史文化街区地方商贸遗迹等特色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展示温岭的海耕文化、河商文化、东瓯古国文化等。“十二五”期间,重点搞好大溪旅游综合体、长屿硐天入口,铁路新区和大溪、泽国高星级宾馆等接待设施,方山滥田湖度假村、花居硐景点、方山南嵩岩入口、方山溪谷等的建设。

西部山岳风光旅游区。加快农业观光、农业休闲类项目开发和转型升级,开发七一塘水上乐园、江夏森林公园明因寺、四季农庄休闲园、大岩头农业观光园、坞根新能源旅游区等项目,使之成为温岭集新农村建设典型、农家采摘养生、湿地海涂围垦生态体验于一体的乡村生态休闲度假特色旅游区块。

3.现代物流业

依托公路交通枢纽、龙门港口和铁路站场等交通节点,以物流基地与专业物流场站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区域物流为主导、城乡物流为补充,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将温岭建设成为浙南主要的综合物流基地之一。

稳步推进温岭国际物流中心、市综合物流中心、东部港口物流中心和工业园区城乡配送中心等四个物流基地的规划建设。在甬台温高速公路大溪出口建设温岭国际物流中心,设置公路港运输、区域整车零担运输、城市仓储物流配送、综合管理服务和信息网络服务等功能,使之成为全市陆路货运物流枢纽集散平台。在工业园旗峰大道南侧发展城乡配送中心,为城乡居民生活提供配送服务。根据东部新区建设进程,适时推进龙门港建设,并依托港口和沿海高速公路,建设集运输配载、加工中转、区港联动、多式联运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东部区域公水联运集疏运枢纽。根据货运铁路规划,适时选址建设公铁转换型物流中心,服务全市大宗货物运输。

4.金融业

以创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金融服务中心为导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业开放力度,构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规范发展各类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机构,形成结构合理、竞争充分的金融服务体系,将温岭打造成浙江金融创新示范市。

发展壮大金融服务机构。扶持民泰等地方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加快农村商业银行资产重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鼓励和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加快发展。发展壮大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租赁、创投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推进金融服务创新,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拓宽金融业务范围。拓展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推动不同类型企业通过不同的证券板块市场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对中小创业企业的资金扶持。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制度,促进金融业与地方实体经济的互动发展。

5.商务服务(总部经济)

紧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拓展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专业门类,初步形成种类齐全、与国际接轨,能满足温岭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会计、律师、咨询、评估、认证、经纪、代理、策划、广告、融资、租赁、调查、设计以及技术中介、就业中介、产权中介等商务服务。培育专业化的会议与展览业界的经纪、策划和服务机构,启动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完善会展设施,办好泵与电机、工量刃具两个国家级展会。以城东总部经济基地为载体,引进国内外知名商务服务机构,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多途径、多层次、多样化的商务服务体系。提高专业机构等的市场运作能力。

6.科技与信息服务业

以增强对产业转型提升和现代城市运行的支撑能力为导向,加快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科技咨询等在内的科技服务产业的发展。

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推进传统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进步,和电子信息、现代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引进吸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高标准检测中心,树立行业新规范,接轨国际品牌,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政务、公共服务、金融、物流、商贸、文化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培育一批有辐射力的专业化信息服务企业,构建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与温岭产业特点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

7.文化创意服务业

积极扶持动漫创作、网络游戏软件开发、影视拍摄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发展为产品工艺和包装、企业形象、建筑、服饰、广告以及赛事等提供文化内涵的创意设计业,繁荣戏剧、影视、文学、演艺、书画等大众文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企业、文化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温岭文化软实力。

8.农业服务业

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完善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农技推广、农产品检测、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市、镇(街道)、村三级农业技术合作推广网络,完善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检测、化肥种子统供、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支持体系。积极构建种子种苗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产品质量检测等生产性服务网络。加快发展集农产品运输、仓储、连锁、冷链配送、网上交易等现代物流业,打造立足市内、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营销物流体系,切实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问题。发挥市农林信息网、农民信箱、农技110等平台,加强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提供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业标准化、农业科技成果、农村综合信息、农业企业、农业政策等数据信息。围绕现代农业园区,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中心、休闲观光农业组团和管理服务区。

9.社区服务业

推进广覆盖、多层次、低成本、高效率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在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的基础上,促进社区服务业的系列化和产业化。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扶助服务网络,保障社区特殊群体和优抚对象的基本权益。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完善社区服务工作网络,增加服务设施,提高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职业水平,促进和带动社区服务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培育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

依托资源、交通、市场,围绕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业态集聚、生态协调,具有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推进全市服务业重要增长极。结合中心城区“退二进三” 和城市新区、工业园区、东部新区、铁路新区等重点区块的开发建设,重点培育现代物流集聚区、商务商贸集聚区、总部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综合性服务业集聚区、生态旅游休闲区等不同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时期,重点打造以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总部经济基地。位于阳光大道和万昌北路交叉口附近,万昌北路两侧。以服务业大厦、沪商大厦、广明大厦、创业大厦、鞋业大厦、建筑业大厦和青商大厦等办公楼宇为基础,加速市内外企业总部集聚。吸引研发、创意、信息等企业入驻,发展商务服务和必要的生活配套服务。

银泰城市综合体。位于中华北路、环湖路、曙光路和阳光大道围成地块。依托多幢楼宇,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集聚金融、电信、IT业、文化传媒、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企业,改造提升商贸业态,打造购物中心,配套发展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使之成为城区集商务办公、市民服务、会议接待、青少年活动、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集聚区。

铁路新区服务业集聚区。依托铁路站场门户的有利区位,按照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综合体为导向,重点发展与铁路站场配套建设相关的服务业。积极引入中小型超市、地方特色餐饮、快餐速食店、酒店宾馆、交通、商务办公、金融、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服务设施。在此基础上,使之成为温岭市域城市化中后期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块之一,推进中心城区的组团式发展。

东部新区综合服务业聚集区。以服务东部新区制造业创新创业、滨海休闲旅游发展、新区生活配套为导向,根据建设进程,适时发展生产、生活配套服务。以东明湖及周边公共绿地为基础框架,中央集中布置行政办公、文化娱乐、商业及医疗卫生等,构筑东海塘南片区公共服务中心;以箬兴湖及周边公共绿地为基础框架,周边布置商业、民住、金融文化等,构筑东海塘北片公共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卫生、娱乐购物、物业管理、公共交通等生活配套服务业,进一步方便群众,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泵与电机服务基地。位于甬台温高速公路大溪出口附近。形成集原材料采购、生产装备采购、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物流仓储运输、产品研发、装备维修、就业服务、金融(银行、担保、保险)服务、管理咨询以及中介服务、教育培训和生活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生产性服务中心,服务泵与电机集群产业。

鞋业服务基地。依托横峰国际鞋材城,发展为集鞋料交易、品牌展示、内外贸易、电子商务、设计研发、质量检测、信息交流、管理服务为一体的鞋业供应链服务基地,服务市域及周边地区的鞋业集群企业。

七、农业发展和布局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突出发展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农林渔产品,使温岭继续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创新和新型主体培育,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多功能农业和“走出去”农业,努力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服务有机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

根据省政府下达的15万亩(至2018年)建设任务,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和建设。按照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对集中连片、交通便利等原则,规划在16个镇(街道),布局粮食生产功能区。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1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5万亩。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重点开展基础设施、地力培育、服务组织、规模经营和科技提升等建设,使粮食功能区达到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亩产吨粮的标准。积极推广早稻—晚稻—叶芥菜(西兰花)、西瓜(蔬菜)—早稻—西兰花、稻—鸭等循环农业模式,提高粮田复种指数,实现“钱粮双增”。加快粮食市场建设和市中心粮库扩建,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粮食自给率。

(二)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大力推进特色水果、优质海产品、高品质畜禽、绿色蔬菜、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精细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生态化建设,增强温岭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1.特色水果生产销售基地。继续重点发展西瓜、果蔗、温岭高橙、大棚葡萄、枇杷、梨、杨梅等特色优势水果,强化品牌效应,开拓海内外市场。

西瓜。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全面实行西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升“玉麟”牌西瓜名牌效应,以箬横万亩大棚西瓜基地为重点,打造大棚西瓜精品园,稳定箬横、滨海、松门等地的种植面积,继续做大做强西瓜产业。

果蔗。进一步发挥“温联牌”果蔗品牌影响力,稳定市内面积,重点打造泽国、新河万亩以上果蔗精品园。加强新品种推广,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果蔗加工、贮藏技术研究,提高果蔗的质量和商品率。

大棚葡萄。提升“滨珠”牌葡萄品牌效应,继续发挥大棚葡萄产业优势,以滨海镇为核心向箬横、新河二镇扩展,全市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形成东部沿海大棚葡萄产业基地。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促早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葡萄质量安全水平。

温岭高橙。以城南、坞根两镇为主,在东部沿海山坡地、粘性盐碱土平原海涂发展,重点抓好甜嘴头塘、八一塘优质温岭高橙生态示范基地建设。提高高橙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拓展市场空间。

枇杷、梨、杨梅。在温峤下河岙、梅溪等半山区建设优质枇杷生产基地;在东部滨海区域建设优质早熟梨生产基地;在坞根西里、泽国山坑等低山丘陵建立杨梅基地。

2.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优化海洋捕捞结构,提升海洋养殖业,大力发展海水种苗业,着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浅海养殖,重点发展牛山岛附近羊栖菜、海带、牡蛎、贻贝养殖区、扁屿贝藻养殖区以及石塘网箱鱼类养殖区、乐清湾新品种养殖区、东门头至玉环界开发鱼类养殖区。滩涂养殖,重点提升大港湾、隘顽湾缢蛏、泥螺养殖区水域生产率和水产品增值率,合理开发乐清湾养殖区。坚持产量与质量并重,发展淡水池塘与海水池塘养殖功能区。

大力发展现代渔业,着力创建渔业主导产业示范园区和特色渔业精品园。合理开发利用养殖水域、滩涂资源,大力发展水产集约化养殖和渔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养殖管理制度,提高水域生产率和水产品增值率。有效保护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确保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水产品运配体系,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保证水产品的鲜活度和食用安全。

3.高品质畜禽生产基地。继续完善与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畜禽养殖布局,继续实施分区养殖制度。城市与建制镇规划用地范围、生态度假区范围、各类风景名胜区范围、历史文物遗迹保护区范围、生活饮用水保护区范围等地为禁养区;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主要航道两侧500米范围内为限养区。以温岭草鸡、生猪为重点,发展现代畜禽养殖业。

发挥坞根、温峤、城南等西南丘陵山地的资源优势,“四园”生态养殖与集约化养殖并举,进一步做大做强温岭草鸡、丝羽白毛乌骨鸡产业。全面实行无公害、绿色标准化养殖技术,确保产品优质安全。加快草鸡、乌骨鸡冷鲜产品、休闲食品等加工产品的开发,提高附加值,扩大消费范围。

以保持猪肉市场稳定、适度自给为目标,稳定生猪养殖规模。进一步优化养殖布局,加快形成以坞根、箬横、温峤、城南等镇为主的生猪适度养殖区,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的牧业小区建设,加快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加快粗放养殖向生态、循环、集约养殖转变,提高土地利用率、养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多元化地貌类型和业已形成的叶芥菜、西兰花、蘑菇等品牌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推广蔬菜、瓜果大棚设施农业,扩大种植规模。在突出生鲜销售的同时,提高加工水平,发展腌制菜、酱菜、速冻菜等。建立以东海农场为核心的设施蔬菜产区;以箬横、滨海、新河和温峤为重点的叶芥菜重点产区;以箬横、松门等为重点的西兰花产区,形成沿海万亩西兰花生产基地。在箬横发展蘑菇,成为台州蘑菇市场的主要供应地。在新河发展茭白;在石桥头发展大白菜、笋菜、毛豆等鲜食蔬菜。

5.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温岭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花卉苗木生长的优势,积极发展以鲜切花、盆花和绿化苗木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大溪、泽国重点发展鲜切花、绿化苗木,城南重点发展盆花、盆景,温峤、箬横重点发展绿化苗木和鲜切花。沿海地区重点建设香水莲花基地。

(三)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紧紧围绕农业转型升级,在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统筹规划、整合优化、改造提升,突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应用、改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推动主体创业,集中力量建设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主体充满活力、经营机制完善、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辐射效应明显、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

1.温岭东部现代农业综合区。位于箬横镇和滨海镇,总面积5.52万亩。目前是温岭市重要的农业产区,初步形成了以滨海为中心的万亩大棚葡萄基地、以箬横为中心的万亩大棚西瓜基地和以箬横为中心的水稻、叶芥菜、西兰花生产基地。

依托日益改善的交通优势、生产基地集中连片且工业污染少的生态优势以及特色产业的规模、品牌优势,将温岭东部滨海区域建设成为产业集中连片、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新颖、产业体系完善、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综合区。使之成为温岭市现代农业产业升级的先行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展示区、农业经营机制创新的实践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样板区、农业休闲观光的拓展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扶持的项目区,引领全市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综合区内部形成粮食功能区和大棚葡萄、大棚西瓜和稻菜(瓜)轮作等主导产业区。重点建设大棚葡萄、大棚西瓜、设施蔬菜、特色水果(大棚梨)和特种水产等精品园。配套建设畜禽养殖场、食用菌种植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基地、农业综合服务区和农业休闲观光园。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拓展农业产业功能,促进农产品有效对接市场,实现综合区各产业的协同发展。

2.温岭南部现代农业综合区。位于南部箬横镇和石桥头镇,总面积为34800亩。目前以粮食、柑橘、葡萄、梨、桃等特色果林和水产养殖为主。

依托日益改善的交通优势、生产基地集中连片且工业污染少的生态优势以及特色产业的规模、品牌优势,将温岭南部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成为种养加结合、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聚集区,为提高温岭农业产业的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以及集约化水平奠定基础。

示范区划分为稻菜轮作、特色果品(优质柑橘、葡萄、梨、桃)和水产养殖(青蟹、南美白对虾、生态鳖、大滩涂鱼等)等主导产业区。重点推进稻菜轮作、休闲观光、柑橘、万头生猪、蛋鸭养殖、野鸭养殖、青蟹养殖、南美白对虾、大滩涂鱼养殖、生态鳖养殖等精品园,配套建设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中心、休闲观光农业组团和管理服务区。

八、支撑体系建设

(一)科技、教育和人才

1.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健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社会科技服务机构为中介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实现结构转换、产业升级提供强有利的支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机电、船舶、空压机、鞋业、塑料和新型建材等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共建等方式建立企业研发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区域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重点引进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好高项目,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引进与产业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金融结合为抓手,着力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实施“产学研”联合工程,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

2.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切实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均衡化建设,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向城镇集中,高中向城区和五大重镇集中”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整合和优化职教资源,建立中高职沟通、普职教渗透的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台州市技师学院、温岭市开放学院、温岭市外国语学院的建设,在此基础上筹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3.着力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我市重点培育发展的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文化创意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带项目、带资金、带团队”的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一批创造人才集聚、创新机制灵活、持续创新能力强、创新绩效明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二)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综合考虑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区位条件等因素,深入推进宜居城市、优美城镇、和谐村居建设,大力促进城镇、产业和生态的融合发展。

1.优化中心城市布局,构筑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平台。按照构筑组团式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强化大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布局、建设和管理,促进城市空间逐步由“大三角”向“金十字”形态发展。在拉大城市框架的同时,优化总体布局。大力推进中心城区“退二进三”,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市工业园区等工业区块和中心城市其他区块的配套衔接;促进泽国、大溪、新河三个城镇工业集聚区和镇区建设的衔接,使之成为城镇的自然组成部分。依托铁路站场、工业园区等重点产业区块,促进中等城市各组团之间的有机联结和融合发展。

2.推进东部滨海城镇带和产业带的互动发展。大力推进东部滨海城镇带建设,服务于滨海产业带的建设。根据水资源等的供应能力,适时扩大松门城镇发展规模、完善城镇服务功能,集聚城镇人口,使之成为推进东海塘工业区、上马工业区、龙门港等区块开发建设的重要依托,实现由传统的渔区经济向滨海港城经济转变,成为临港性现代化小城市。把箬横建设成为东部平原区重要的人口和现代产业集聚地,提升制造业、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保持石塘历史文化名镇和渔港城镇特色,建设温岭中心渔港,大力发展船舶等临港工业。适时推进滨海镇区建设,协同滨海产业带北段的开发。

3.加大中心镇建设力度。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原则,努力把列入省中心镇培育工程第一批的泽国镇、大溪镇、松门镇培育建设成为产业与人口的集聚区、体制机制的创新区、文明民主的样板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其中泽国镇要按照小城市的目标定位,力争在工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和软实力建设上走在前列,并加快与中心城区对接。大溪镇按照打造浙江省经济强镇、统筹发展示范镇、温岭主城区的西北分区和城市西大门新一轮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工业升级转型、物流基地建设、现代商贸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上实现重点突破。松门镇要建设温岭东部沿海的滨海新城的目标定位,重点打造现代产业集聚中心、海洋临港经济发展中心和消费居住休闲中心。按照分税制的要求和财权、事权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中心镇财政体制,增强中心镇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扩大中心镇行政管理权限,用地指标向中心镇适当倾斜。进一步促进中心镇人口集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4.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完善村庄布局,加快中心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分类推进村庄整治。对位于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内的村庄,其中位于城镇范围内的,以组建村改居型新型社区为主;位于城镇范围外的,以组建中心村为主,适度考虑基层村建设。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的新增和扩建,加强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空置宅基地复垦工作。位于禁止建设区内的村庄,禁止区内的农村居民点新增及扩展建设,积极鼓励山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的居民搬迁,保护生态环境。制定相应政策,促进禁止建设区、基础设施廊道、地面沉陷区和城镇周边的农民向城镇搬迁。

(三)基础设施建设

适度超前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以安全、便利、通畅的道路网络为主体,水、电、网、热、气、灾害防治、污水垃圾处理等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

1.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打造以骨架路网、铁路、水路体系和港口相结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路交通,在全市基本形成“八纵四横”的骨架路网体系,建成以市区为中心,汽车客运总站为龙头,各集镇客运站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汽车客运输体系。以龙门港作业区为中心,加快推进台州港温岭港区的进程,有序地推进部分航道升级改造。完善与铁路枢纽相配套的公路、城市道路网络建设,改善公铁交通接驳环境。开展轻轨交通前期工作。

2.供水网络。按照“外引内挖,区域调水,海水淡化,联网供水”建设水资源供应网络。推进长潭水库引水工程,新建梅溪、白溪、白龙潭等水库,实施联网供水。

3.电力与燃气网络。建成以500千伏台南变电所为龙头,220110千伏为骨干网架,布局合理、设备先进,调度灵活,自动化程度高,管理一流的温岭区域电网,使电网能够达到安全、经济、可靠、优质运行。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提高天然气使用比重。

4.信息网络。以构建“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相互融合”的高速信息网络为目标,促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动无线城市网络建设,实现有线、无线等多网络的无缝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加强市级数据中心、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灾备中心等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不断充实全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构建“数字温岭”地理空间基础框架。

5.防灾减灾网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灾情预警系统和监管应急体系,提高对台风、洪涝、干旱、地质灾害、森林防火和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建设高标准海塘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加强和完善防洪抗旱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生态恢复。加强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加强温岭西部平原地下水开采管理,防止地面沉降漏斗的扩大。建立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对重大灾害隐患进行监测预警。

(四)生态环境整治

1.加强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坚持“亲水”理念,全面推进小流域水环境生态治理,以“一港两库四河道”整治为重点,加强河道、水库的疏浚、清淤和护坡(岸)工程建设,全面加强河道长效保洁管理。完善城市防洪规划,加快排涝工程建设,切实增强排洪能力,提高防洪水平。加快镇级污水处理厂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区、工业区的配套截污管网建设,形成城乡全覆盖的截污管网。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建设东部垃圾处理工程,推进鞋业边角废料打包点建设,实现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对重污染企业环境监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大对固废场外拆解、偷漏排等环境治理。

2.推进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抓好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大雨水蓄用、海水利用和工业废水回用等项目建设,减轻经济发展对河湖水源的依赖和破坏。推广节能灯、高效节能空调,应用水(地)源热泵节能技术等低碳技术,合理应用风能、沼气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打造低碳城市。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准入制度,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加强用能管理,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制度,建立重点行业、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督管理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一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严格执行高差别电价,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依法实施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推广清洁生产。加快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运行跟踪系统,实现排污总量控制及减排目标达标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并进。

3.强化生态保护,打造和谐环境。加强湖漫水库、太湖水库等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监管,加快供水管网改造,确保供水水质100%达标。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强对水资源、旅游资源、矿山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努力遏制新的人为破坏生态活动。加强废弃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陆源、海洋污染物管理,建立健全滩涂湿地保护机制,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重视开展对涉海工程项目的海洋生态与环境评价,做好乐清湾等沿海赤潮、水生动物疫情监测,切实保障近海海域生态安全。全面开展森林温岭“三年绿化大行动”。实施乔木进城工程,加快城区扩绿增绿和周边山体林相改造,做精城市绿化、美化。深化百村绿化工程,加大村庄沿河、沿路、环村绿化及房前屋后绿化力度。大力发展珍贵用材林和生态经济林,重点加强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积极保护森林资源,不断增强固碳能力。加快沿海防护林和农田林网建设,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加强海岛资源的保护、储备与利用,建成海洋生态屏障。

(五)自然资源支撑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水、旅游、矿产等自然资源,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为温岭现代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拓展并集约利用土地。根据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规划期末,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48.68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45.55万亩以上,新增建设占用土地面积控制在7.61万亩以内。为此,要进一步推进担屿涂等的围垦造地步伐,搞好南海涂围垦造地的前期工作;开展建设用地复垦、废弃矿山整治和低丘缓坡开发;加大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努力拓展土地资源。健全城乡建设和土地利用长效管理机制,坚守耕地红线,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和土地挖潜,优化供地结构。健全经营性用地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实施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宅基地空间置换改革试点,实施宅基地换住房、换股份、换货币补偿等改革。

2.保护与集约利用水资源。坚持节流与开源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兴利与除害相结合、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努力建设节水型经济和社会。按照节水为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战略调水,统一调度,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解决温岭水资源供需矛盾。实行联网供给、双管供水、梯级水价的运作机制,推广污水回用、中水系统、雨水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限制传统污染型和高耗用水型企业的发展,大力扶持和发展低耗水企业的发展,严格制止耗水量大和对水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大力引进推广节水灌溉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积极引进海水、亚海水淡化及河水净化技术。

3.保护与有序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滩涂湿地资源保护,提高滩涂湿地的自我维持功能。严格执行禁(休)渔期制度,探索建立配额捕捞制度;加大保护力度,适度开发无人岛。实施陆海联动,加强环境综合管理,建立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控制海洋污染,做好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

4.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严格依法办矿、依法治矿。合理规划禁采区和开采区,进一步调整矿山布局,减少矿山数量,促进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经营。有序合理地出让矿业权,提高政府对矿产资源的调控能力。把矿业开发、土地利用与环境整治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提高矿业的综合效益。

(六)体制机制保障

根据全市产业布局的导向和要求,创新体制机制,重点解决布局过程中的差别化、合力、门槛和激励四个问题。

一是实行差别化政策。针对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的发展导向,要改革政绩评价机制,把产业布局的有关内容纳入政绩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不同镇(街道)有差别的考核指标。建立资源和生态补偿机制,向作为饮用水源涵养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等进行补偿,使当地在承担更多保护生态责任时也能得到“收益”。结合下山移民和异地脱贫工程的实施,使承担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职能的重点区域获得足额补偿。

二是强化形成合力。继续创新工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等的共建共享机制,实行全市的一体化运作,推进各类资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整合、提升,将有限的财力、人力和物力配置到沿海工业大平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城市新区、铁路新区等全市“十二五”时期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温岭经济开发区东部新区“飞地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合力推进东部新区建设,并实现西部工业的转移升级。

三是守住区块准入门槛。制定产业准入、用地效益、节能减排等各类门槛,保障产业布局导向落到实处。在现有政策法规基础上,针对主要工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农业园区等,出台细化的产业引进政策,严格项目评估制度,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土地利用效益和节能减排水平,推进市域各地的差别化和特色化发展。

四是出台鼓励政策。提高市场主体按照政府导向布局项目的积极性。积极鼓励企业从分散布局走向集中布局、从低效利用土地走向高效利用土地;鼓励市区工业企业按照政府规划实行“退二进三”;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进节能减排。

(七)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加强规划的实施管理,建立市政府相关部门和镇(街道)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产业布局协调机构,加强对全市产业布局重大问题和重要决策的统筹协调,理顺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的关系,形成合力支持产业布局规划实施的有效机制和社会氛围。

加强计划衔接和督查检查,结合年度工作安排制定相应的配套计划,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跟踪了解和评估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如遇宏观环境重大变化等重要原因,按程序由市发展改革部门及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报市政府审议批准。

推荐访问:温岭 规划 二五 【发改规划】温岭市“十二五”产业布局规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