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和教育改革时间(6篇)

发布时间:2022-11-23 13:20:04 来源:网友投稿

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和教育改革时间(6篇)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和教育改革时间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是一个亚洲岛国,在近代亚洲的历史上,日本完成了一次非常重要、非常成功的由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和教育改革时间(6篇),供大家参考。

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和教育改革时间(6篇)

篇一: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和教育改革时间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是一个亚洲岛国,在近代亚洲的历史上,日本完成了一次非常重要、非常成功的由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转型的改革,这就是明治维新。任何国家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日本明治维新改革也经历了很多艰难和复杂的道路从而最终走上近代化道路的。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日本给日本社会、亚洲以及世界带来了很多问题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日本明治维新。

  【重点难点】

  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梳理】

  一、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

  1.德川幕府的统治

  ①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社会结构

  ②严厉推行的____________政策

  ③________________的产生和发展

  ④日本统治阶级的分化

  2.黑船事件和日本开国

  3.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①经济混乱,民生痛苦,社会动荡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大名的改革

  二、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_____________”运动及其失败

  2.倒幕运动的兴起

  ①西南强藩的联合和武装倒幕的开始

  ②“______________”

  3.戊辰战争——伏见、鸟羽战役

  三、明治维新

  1.措施

  ①政治:“奉还版籍”和“______________”

  废除等级和“四民平等”

  ②经济:土地改革和“_____________”

  ③文化:“_____________”

  ④军事:富国强兵

  2.1889年日本宪法

  ①日本的社会矛盾

  ②《______________》的颁布

  3.明治维新的影响

  ①_______________的实现

  ②不平等条约的废除

  ③踏上__________之路

  【思维拓展】

  对于日本“明治维新”,一般学者认为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革。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次“明治革命”;也有一些学者认为

  它是“明治中兴”。请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你认为其中更为合理的一种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2)说明其他观点的可理解之处。

  【课后检测】

  1.日本尊攘派形成的原因是

  ①外国势力入侵,日本民族危机加深

  ②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对内恐怖镇压

  ③中下级武士得到部分大名和人民的支持

  ④各地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废藩置县,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D.改革土地制度,确立土地私有

  3.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大权,内阁辅佐天皇。

  包含相似规定的宪法是

  A.《德意志帝国宪法》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791年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4.明治政府实行的改革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有

  ①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更多的自由

  ②华族和士族只要不当官也可以经营工商业和农业

  ③政府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

  ④取消封建割据局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

  A.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B.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参考答案:

  【思维拓展】

  “改革”的观点:主要认为“明治维新”是由天皇主持自下而上完

  成的。日本由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革命”的观点:主要认为“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前提下进行

  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中兴”的观点:主要认为“明治维新”前,日本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政权,采取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

  【课后检测】

  1.A2.C3.A4.D5.D

篇二: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和教育改革时间

  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幕末危机

  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船只。在此期间,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而且只准在长崎一地进行。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传播。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黑船事件

  1853年,XX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CalbraithPerry)率领舰队进入江户(今东京)岸的浦贺,把XX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德川幕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亦称黑船开国)。1854年,日本与XX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又名《神奈川条约》,同意向XX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函馆)两个港口,并给予XX最惠国待遇等。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今高知县)、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改革派的建立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即: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进攻西方列强船只等。在此期间,尊攘派对幕府尚存幻想,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要求,并受到幕府军队与西方列强的严厉镇压,最终失败。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1864年,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此后,长州在木户孝允(桂小五郎)的主持下进行改革,倒幕运动蓬勃发展。

  武装倒幕的根据地又称为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

  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明治维新的影响有什么明治维新是发生在日本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末期的一场社会变革运动,明治维新推翻了统治日本两百多年的幕府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央集权的国度,并且在整个日本上进行了一场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去旧革新运动,颁布了许多政策与规定,硬生生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将日本从一个诸藩国林立的毫无凝聚力的国家转变成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

  明治维新的影响很广泛,首先便是使得日本用极短的时间脱亚入欧,成为能够和西欧众国并肩而立的强国,并且凭借自己的实力逐步废除了在封建时期曾经和强国们签订的丧权辱国条约。在1895年以及1904年,日本凭借着强盛的国力,先后击败了大清帝国和沙皇俄国,成为大国之一。

  但是由于日本改革的不彻底,在其国内仍然有着许多封建社会参与存在,有着难以磨合的社会矛盾,这也是日后日本对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原因之一。《废刀令》的颁布也是使得日本的武士文化逐步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文化教育方面,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向其他先进国家派出了许多留学生,待这些留学生回国后,用最先进的语言谈论最先进的事物,这也是日本文明开化之风盛行的原因,对原本日本当地的保守思想产生了重大冲击。

  但是日本为了加强皇权而使用中央集权制,也使得天皇权力过大,原先藩国的大名仍然在自己的领地中掌有大权,土地兼并以及贸易垄断仍然严重,这也是日本侵略其他国家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明治维新的局限性是什么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用了仅仅五十年的时间,便将一个封建小国改革成了一个能够和西方列强并列的国家,也是在当时唯一一个脱亚入欧的国家。尽管明治维新为当时的日本崛起带去了极大的好处,但是明治维新的局限性仍然是存在的,这也让之后的日本吃尽了苦头。

  明治维新的积极意义十分明显,便是完成了日本社会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是日本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的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由于日本的明治维新仍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使得日本的资本主义改革并不彻底,这也是日后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在进行明治维新的时候,尽管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但是当时多数拥有土地的还是一些新兴地主,他们在之后还是有些领主土地所有制的影子,并且有着地主所有的通病,农民被压迫地民不聊生,严重影响了国内工业的发展。

  除了土地之外,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大力灌输的军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下一代形成了极端的民族主义,这也为之后日本入侵其他国家提供了心安理得的思想基础。在新的宪法颁布之后,日本是有议会存在的,但是这个议会名额长期被藩阀霸占了,人民还是没有得到所谓的民主。除此之外,明治天皇还大力推行神道教,向所有民众灌输忠君爱国思想,让所有人都为天皇卖命。

篇三: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和教育改革时间

  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简表

  俄国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2、外国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3、部分中下级武士接受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武力推翻幕府统治成功。

  原因

  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沙皇封建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富国强兵。

  专制统治。

  性质

  方式

  内

  容

  影

  响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1、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落后的封建世袭制,建立新的体制)2、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工业。(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3、社会2、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主动他们的生活。3、农奴可以获得一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努块份地,但必须出高价赎买。(为力发展教育(最有远见、对日本快速发展起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深远的影响)。4、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资金)

  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为进

  步

  性

  局

  限

  性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改革留下了不少封建残余;俄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2.对亚洲国家的社会变革起了推动作用。

  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朝鲜和中国都深受其害,甲午战争就是一例)

  1、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水平背景

  低下。

  2、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3、农奴境况悲惨,暴动频繁。

  影响

  都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国家才可启示

  以发展,潮流是不可以逆转的。2.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两者处于同一位置,国家才可以发展。

  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改革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俄国加强了一方面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对中对华侵略,侵占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刺国的中国大片领土。

  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国影响

  开始向政治近代化方向迈进,中国的维新变法正是学习日本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的。

篇四: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和教育改革时间

  日本1886年的明治维新与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变法时间、变法前国情、变法目的等庶几近之,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日本经过变法国力愈强;中国经过变法,国力愈衰。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多多:

  第一,治维新接近于全民运动,社会各阶层都被发动了起来,德川幕府的守旧势力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已经失去了藏身之所,不让它覆灭都难。中国的戊戌变法几乎是几个“君子”孤军作战,没有社会基础,社会主体力量没有发动起来,多数民众完全不知道变法的意义何在,更谈不上支持变法。表面轰轰烈烈的维新实际上浮在空中,很快烟消云散。

  第二,日本的明治维新,力量来自于政权难以涉及的周边地域,他们在维新之前就已经脱离德川幕府管束,他们通过海外贸易秘密筹集资金与军火,培训各方面人才。这一切德川幕府不是不知道,是无能为力。干柴一旦遇到火星,燎原之势就难以阻遏了。变法的力量全部集中京畿之地,偌大中国周边地区几乎与变法无关。如此变法,要成功何其难也。

  第三,日本有一个可资利用的王牌--天皇,明治维新是打着明治天皇旗号的,所有维新志士都麇集在天皇麾下。天皇具有无可限量的号召力与凝聚力。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天皇已经名存实亡,打出天皇这张牌,多少有些复古意味,日本人是个怀旧意识强烈的民族,天皇发布诏谕,无不响应。可以说,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是强有力的。中国戊戌变法的情形大相径庭,光绪皇帝几乎等于傀儡,毫无作为。作为满族皇帝,也难以乞求他具有什么了不起的感召力或凝聚力。他自身难保,遑论策划变法。谭嗣同与虎谋皮,劝袁世凯杀荣禄,谋皮不成反而丧命。

  第四,明治维新聚拢了一大批能人,包括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这些人绝非康梁可比,他们都是实干家,做事周密,组织能力强。德川幕府耍“奉还大政”鬼把戏(为的是延缓时间,以行反扑)时,维新志士们及时戳穿了阴谋,把兵力集中到京都,准备起事。1868年1月3日,维新武装力量包围住皇宫,提出“王政复古”这一深得民心的政治口号。戊戌变法志士的智商不一定低,但他们多为白面书生,仅依靠袁世凯这一事就足以说明能力上的不足。康有为写《大同书》分明是在宣传与变法相反的主张。变法者本人都没有看清世界文明发展趋势,失败不在情理之中吗?

  第五,日本变法前已有一定的资本主义积累,德川幕府是腐败与专制的,但这个政府也不是一无是处,在德川统治期间,资本主义还是比中国发展得快,积累得也多。明治维新之前,已经有了诸如三井那样的大财团。三井财团给了维新以巨大的财力支持。中国也有在“洋务运动”中发了财的实业家,但他们并没有给予变法以实际支持。变法决策人两手空空,财力拮据,这一点与明治维新无法相比。

  第六,日本是个权威与权力分离的国家,天皇代表权威,执政的幕府代表权力。权威与权力存在一种制约关系。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时,权威的作用急剧上升,而权力的作用则急剧下降。德川幕府是在两种作用力变换中迅速崩溃的。换言之,不论德川幕府如何专制,如何腐败,还有天皇这个权威与之分权。中国则

  是权威与权力集于一身的,慈禧太后既代表权威,又代表权力,是个庞然大物,想搬倒它,只有“造反”。以变法为之非常难。

  第七,日本有良好的教育基础,早在安土桃山时代,就基本扫除了文盲,受教育率高达97%,为取得“全民共识”创造了良好条件。文明是要装载在文化容器之中的,人们没有文化就无法接受文明。日本人的文化素质高,显然对社会的变法维新极为有利。中国则没有这么好的教育基础。中国当时文盲率极高,很难接受变法道理,也很难拧成一股绳。变法一轰而起,又一轰而散,犹如一潭死水投进一块石子,激起一片涟漪,涟漪散去,一切复归平静。这也许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相隔不过30年的两个变法,结果却如此悬殊。茫茫苍穹,天理何在?我华夏子孙的命运为何如此乖蹇?

  最佳答案

  第一、明治维新的起点高,洋务运动的起点相对来讲就很低。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全国手工工场已发展到四个左右,有些日本学者考证,1867年,日本全国手工工场已发展至420个。而且,西南诸藩进行藩政改革中,已经创办起一些近代军用和民用企业,开了近代化之端。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经济解体的裂土上迅速增长着。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不仅成了反对幕府活动的支柱,而且在倒幕胜利后成为日本近代化的核心力量。三井家族、坂本龙马、□泽荣一等官商大贾和企业家在财政和军需上积极支持了倒幕势力。明治政府成立后,不断地得到三井、小野、岛田等大商贾和企业家的有力支持。

  可是,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大炮轰开其大门之后,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虽然开始了逐步分解的过程,但资本主义因素,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汪洋大海之中,几乎是等于零。这样,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既没有一个新兴的反封建的坚强的支柱,也没有一个可以恃为近代化的核心力量,更没有一点可以依凭的物质基础。

  第二、就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各自遇到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来说,中国的封建势力远较日本封建势力强大。中日两个的封建统治都遭到了农民大起义的严重冲击,1866年,日本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和都市暴动,在中国,随着1851年强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的暴发,也发生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但是中国的封建统治还没有达到同时期日本封建统治那种分崩离析,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的程度。这一点主要是由于当时两国封建统治的体制不同所造成的。日本的封建统治体制,被称为“幕(府)藩(国)体制”。天皇在名义上是封建统治梯塔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并不掌握政权,而只是尽一些宗教典礼上的职责。德川幕府将军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德川将军为了独揽大权严格控制天皇的活动范围,不许天皇与外界,特别是不能和“大名”接触。天皇与幕府将军的矛盾,使天皇成为倒幕势力的权威性的精神力量和在近代化运动中对付封建顽固势力的王牌。在德川幕府之下的有三百个“大名”,即割剧一方的诸侯性的藩国。多数“大名”直接依附于幕府将军,少数“大名”是较为独立的封建领主。“大名”在自己的藩国里是全权的主宰者,掌握着司法权如对农民的生杀予夺之权。但“大名”本身却受幕府将军

  控制,如“大名”不服控制府,将军即可用各种借口,剥夺“大名”的权势,甚而使“大名”本身及其家族毁灭。和“大名”之间存在随时可能外化为对抗的矛盾。特别叫幕府将军不放心的是“外样大名”。德川幕府时代的“大名”约300个,他们所处的政治地位,可分三类:①“亲藩大名”,德川家族,可以从中推选将军的继承人;②“谱代大名”,德川氏的家臣,在幕府里任要职,是德川氏的主要支柱;③“外样大名”,他们是过去与德川氏平列的诸侯,只是因为德川将军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不得不支持德川将军。“外样大名”远离中央,在自己的藩国握有实权,保持封建割剧的独立性。他们中以西南部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的势力最大。他们使德川将军不能睡落心觉。德川将军采用各种手段防范和控制他们。一方面,将军将他信得过的“亲藩大名”和“谱代大名”的封地安置在“外洋大名”藩国的周围,以便监视和控制他们的活动。另方面,又实行所谓“参觐交代”制度,即就是“大名”必须每隔一年要随带家属和随从人员到江户谒见将军,一年之后要回自己领地时,又必须将自己的妻子留在江户作为人质。但是,这种企图限制和削弱“大名”势力的制度,是更大的恶化了将军和“外样大名”之间的矛盾。“外样大名”为了改变这种不堪忍受的局面,便积极地发展自己的势力。在这些藩国里自然经济的解体进行得相当迅速。长州、萨摩等藩国在形势迫使下不自觉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进行了以“富国强兵”和“殖产兴业”为口号的藩政改革。在“幕政改革”失败之时,这些藩的“藩政改革”却取得了胜利。这样德川幕府由优势转入劣势,而与幕府对立的藩国则由劣势转入优势。而且,随着藩政改革的胜利,这些藩国的社会经济逐渐走上资本主义轨道,因而使这些藩国与德川幕府的矛盾有了新的内容和性质,即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的内容和性质。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日益同腐朽的封建领主统治的代表德川幕府不相容,同时对于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侵犯也不能容忍。德川幕府在外国侵略者的压迫下,签订了一系的不平等条约,致使民族危机深重,从而在同诸藩的斗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而反幕势力一方面利用天皇与德川幕府将军的矛盾,借用天皇的权威。另方面又高举起民族反抗的义旗,激起了人民的民族仇恨,在“尊王壤夷”的政治口号下,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封建领主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明治维新是将“尊王”、“攘夷”、“维新”这样三方面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可阻挡的力量,致德川幕府于死地。

  德川幕府架空天皇,夺了天皇的权,使日本在长时期内不能形成君主独裁的专制制度,长期的皇权旁落的状况,疏远了皇权与封建统治制度的联系。天皇不仅不是封建统治的最高代表,而且成了推翻封建统治的权威性的力量。

  德川幕府在长时期内未能使藩国完全失去独立性,“大名”在自己藩国的实权和对德川幕府的某种独立性,使日本在长时期内不能形成严格的中央集权制。这样,地方诸侯不仅不是拱卫中央的力量,反而可以利用他具有的某种独立性,运用自己在藩国内的政治经济实权,组织军队与中央抗衡,并打出一个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良好局面。

  日本封建统治者长时期内没有建立起君主专制和严格的中央集权,是明治维新其所以不同于洋务运动而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洋务运动却是在高度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之下进行的。中国封建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统治权力。他在实际上也是完全掌握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军事上的指挥权,经济上的支配权和意识形态上的控制权。各地总督、巡抚、提督等军政长官只有尽走卒的责任,而无半点独立的权利。这样,在洋务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既无皇权可资利用,也无地方独立力量可充当有力的领导和

  支柱。洋务派不能在把封建顽固势力赶去历史舞台的情况下,开展近代化的运动,洋务派的即使很微弱的努力,也既受到皇帝的限制,又受到封建顽固派的强有力的阻难。连李鸿章这样的人物,也感叹道:“都中群议无能谋及远大”。

  而且,这种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同种族统治结合在一起。清朝中央政权——军机大臣,六部尚书,名义是满汉平分,实际上主要权力均在满员之手。地方政权——各省督抚满员常占十之六七。全国军政大权全为满员掌握。曾国藩由于屠杀太平军有功,得到清廷的青睐,是被付与大权的第一个汉人。汉人掌大权,不仅满人担心,就连一些软骨的汉人也认为不可。汉军机祁□藻向咸丰帝献媚说:“曾国藩一在籍侍郎,犹匹居闾里,一呼蹶起,从者万人,恐非国家之福”。咸丰帝经这一提醒,从此坚守惯例,不敢深信曾国藩,专指望琦善、托明阿、德兴阿、和春等满族将领来维持那迫近灭亡的清王朝。满清统治者遇到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统治的安危,任何地方发生什么事情总是首先被神经质的同反满联系起来,而加排斥和非议,因此,任何进步的努力都是很难获得大的成功的。

  一、两国背景之比较:

  中国向以天朝大国自据,蔑视一切外来事物。自古以来的边患均来自生活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由于在文化上落后于汉民族,它们入侵中原的结果,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汉文化,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而日本则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世界借用先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当19世纪在同样的面临来自西方的高于我们传统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两国的反映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这也可从两国自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发出的变革纲领性文件中看出。中国弈忻在其《统筹全局折》中强调:"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日本1868年天皇颁布"五条誓文"阐明新政权的目标。强调"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除旧习。......求知识于世界。"这种认识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其后的行动。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二、两国领导力量之比较:

  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保护清政府统治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然而其实她仍然是脚踏顽固派、洋务派两条船,身在曹营心在汉,犹豫徘徊,多方掣肘,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几个地方上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洋务运动犹如大海中无人掌舵的大船,摇摆着不知驶往何方。而且洋务派也根本不懂得"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他们只是想借用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传统文明。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下级武士总是与较高职务无关,许多确有才华的下级武士极为不满。同时在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物价上涨,幕府中的将军、高官和各藩国的大名,常常感到"国用不足"。于是,他们不时压低甚至停发下级武士的俸禄,这更使下级武士恼怒。不少下级武士生活于贫困之中,只得寻求别的生财之路。搞起了手工业生产,从统治阶级变为小商品生产者。这既是社会地位的变化,也是阶级属性的变化。他们日益与资产阶级沟通并日益资产阶级化了。与资产阶级的一致性,决定了下级武士必定要背叛幕府,成为反封建营垒的重要成员并且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还有一些下级武士接触了"兰学"。即西方启蒙学说。令人振聋发聩,大开眼界。正是在这一势力的领导下,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天皇掌权,大刀阔斧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三、两国变革措施之比较:

  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首先,逐步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逐渐剥夺了旧统治阶级的特权,取消了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允许不同阶层的人民之间通婚,实现形式上的平等。19世纪70至80年代,政府还颁布了其他一些律令和法典,引进欧洲刑法、民法和商法。1889年日本颁布了以普鲁士军国主义宪法为蓝本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日本国家制度和统治机构的合法化。宪法标志着日本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中国在政治上则毫无建树,根本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腐败日趋严重。

  经济方面:日本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先是由政府投资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作为示范,同时鼓励私人资本发展。后来,政府又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甚至无偿转让给私人资本家经营。期间,日本制定法规,禁止行会垄断、废关

  卡,整顿币制,统一汇兑,奖掖贸易,发展运输和通讯事业。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洋务运动期间主要办了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军事工业均为官办,民用企业有官办和官督商办两种。官办企业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管理机构为封建衙门式管理,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清政府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导致中国民族资本无从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不顾农民的激烈反对,以处罚为手段,强迫家长送年满6周岁的子女上学,奠定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基础。

  中国则仅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

  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就这有限的几所新式学校也成了顽固派攻击的目标,他们喊"是可忍,孰不可忍!"豁出老命来拼了。奕忻虽曾力驳士大夫们把"师法夷人"说成是国耻,大呼"天下之耻,莫耻于不若人"。但他要驳到的不只是几个守旧官僚,而是整个士大夫阶级。

  军事方面:日本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建立了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为侵略扩张。

  中国洋务运动的重点在军事方面,先是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后又组建起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舰队。中国确实开始走上了军事近代化的道路,尤其是北洋舰队吨位居亚洲第一。大规模舰队的编练,大型企业的设立,曾受到世界的瞩目,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成时,西方称此为比强兵劲旅更可怕的"黄祸"。然而军事不能孤立于政治之外。政治的腐败导致军事成果最终化为乌有。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当时就认为,30年后日本回兴旺起来,中国回更加衰弱下去。根据就是日本使节到欧洲,注意的是讲求政法,兴办工商,研究学术。而中国人到欧洲则是忙于探询军火的价钱和何种军舰装备精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日在近代化过程中分道扬

篇五: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和教育改革时间

  日本明治维新的时间、内容、意义是什么?

  篇一:今天的日本

  贾成广

  作业及答案

  今天的日本

  贾成广

  作业及答案

  日本的地理——位置及气候已完成

  关于日本地理位置的描述错误的是()。

  A、位于亚洲大陆东侧

  B、南北成弓状

  C、大约3600km

  D、四个大岛

  我的答案:C

  日本从北到南岛屿依次为: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我的答案:否

  东京的位置是()。

  A、东经138度,北纬36度

  B、东经140度,北纬36度

  C、东经138度,北纬38度

  D、东经140度,北纬38度

  我的答案:B

  东京距离纽约的距离约为()。

  A、8910公里

  B、9550公里

  C、8740公里

  D、10850公里

  我的答案:D

  5)

  日本国土面积大约是中国的1/25。()

  我的答案:√

  日本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我的答案:

  日本的地理——四季及地形已完成

  日本入夏不久会出现梅雨期,且持续时间较长。(我的答案:2日本神山“富士山”的海拔约为()。

  A、3589米

  B、3685米

  C、3776米

  D、4352米

  我的答案:C

  日本是世界上红叶最美的国家。()

  我的答案:√

  《雪国》的作者是()。

  A、村上春树

  √

  B、夏目漱石

  C、渡边淳一

  D、川端康成

  我的答案:D)

  东京年降水量约为1400mm.()

  我的答案:√

  日本森林覆盖面积约为()。

  A、0.6B、0.66C、0.D、0.72我的答案:C

  日本地形复杂,河流短急,海岸线曲折。(我的答案:√

  日本的地理——地形及人口已完成

  日本最低点是八户矿山。()

  我的答案:×

  日本平原大多数是冲积平原。()

  我的答案:×

  日本人口大约多少?()

  A、1亿

  B、1.26亿

  C、1.56亿

  D、1.97亿)

  我的答案:B

  世界人口排名第三的国家是()。

  A、印尼

  B、印度

  C、美国

  D、巴西

  我的答案:C

  日本在世界人口排名是第几位?()

  A、B、C、1D、11我的答案:C

  日本人口分布在南关东到九州占85%。(我的答案:√

  日本的地理——地理的概况已完成

  有“日本的屋脊”之称的是()。

  A、冲绳县

  B、富山县

  C、长野县

  D、福岛县

  我的答案:B)

  日本最大的拱形水坝是()。

  A、野州大坝

  B、绳冲大坝

  C、郊野大坝

  D、黑部大坝

  我的答案:D

  鸟取沙丘是日本最大的沙丘。()

  我的答案:√

  日本200公里以上的河流仅()条。

  A、B、C、1D、11篇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如果说,在19世纪中期以前,日本是中国这位大哥身后模仿的小弟,那么在19世纪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张的狂潮之后,日本便远远将自己曾经的老师抛在了身后。在几乎相

  同的时间和几乎相同的国情之下,两国都遭受了几乎相同的侵略方式,两国同样做出了变革的尝试。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终于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日本的明治维新倾倒进了黄海,之后的戊戌变法,更是一次被冠上“百日维新”的短寿变法。中国至此积贫积弱,一蹶不振几十年;日本却趁此“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于是我们要问:为什么如此类似的两个国家会在近乎相同的事件中分道扬镳。威廉·G比利斯在《明治维新》中斩钉截铁地下了定论:明治维新乃是这一反差的核心所在。

  明治维新,几乎所有知道日本的人都会知道这场在1868年发生的变革,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一样,它促成了一个未来的资本主义强国。彼时的日本,刚刚被美国人的黑船强行打开国门,正如二十几年前的中国一样,内忧外患,国内局势“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这一紧要关头实施的明治维新为何如此顺利取得了成功?

  明治维新的背景

  首先来了解一下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背景。

  政治上,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在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德川幕府的控制之下。德川时代的日本,并没有实行如同中国当时实行的行省制或者之前的郡县制,它其实更像西周时期的中国,地方上的权力由藩国控制,幕府的统治者——将军,凭借着手中的实权控制了天皇,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幕府通过一系列措施,诸如“交替居住制度”以及削减各个藩国的军力和强迫藩国的统治者大名修建耗时耗力的公共工程的政令,确保了封建集权。它没有实行像中国一样的强大集权制度,这为之后维新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日本的阶级结构也是很特殊的。在等级金字塔的顶端是天皇、朝廷贵族、将军和大名,其余的部分则分为四个不断下降的等级:武士、农民、工匠、商人。这些等级还可以接着细分,这里拿在明治维新中会起到重要作用的武士阶级为例,武士可以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上层的武士有自己的封地,他们的收入大部分也是从封地中获得的;中层的武士称为平侍,他们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可享受较高的俸禄;下层的武士,分为足轻——担任像信差或士兵这种角色、陪臣——上层家族的家臣、乡士——即地位比较低的乡村武士。事实上,从平侍阶级开始,想单凭俸禄富裕起来的武士已经很困难。下层的武士的经济状况更是不容乐观。比武士的地位更低的农民和商人,所受到的压榨也可想而知。

  经济上,从18世纪早期左右开始,各藩国一直处于财政赤字的尴尬状况下,于是统治者通过加重农民赋税和要求武士捐款等方式解决财政问题。在19世纪,日本多数地方,农民要缴纳35%~45%的税。与藩国相似,幕府也是赤字累累,到

  1837-1841年为止,幕府的年度赤字已经超过了50万两[1]40。同时,由于商人组织和垄断经营能带来巨大的收入,所以有时藩国甚至直接给商人经营垄断的特权。在这种情况下,下层武士和农民越来越贫困,他们的不满也越积越深。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藩国和幕府在19世纪四十年代进行的针对经济的“天保改革”。然而,幕府的改革以失败告终,这加快乐幕府的衰弱;然而某些藩国,如萨摩和长州,却通过成功的改革增强了力量,积累了能与幕府对抗的力量。

  外部方面,1853年7月8日,美国人佩里率领美国的漆成黑色的舰队来到江湖湾口,用坚船利炮向此前一直闭关锁国的日本人展示了工业革命的伟力。在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威胁之下,日本人大为震惊,只能答应了打开国门通商的要求。次年,日本和美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日美神奈川条约)。在此之后,荷兰。俄国等列强蜂拥而至,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像对待中国那样对待偏安一隅的日本。资本主义的冲击极大打击了日本国内的经济,同时也唤醒了日本人民,日本人无法容忍外国赤裸裸的侵略,攘夷这个念头在武士阶层中深入人心,武士们提出“尊皇攘夷”的口号,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官员,袭击西方的外交人员和船只等,却在严厉的镇压下失败。然而失败之后,尊王攘夷运动就转变为旨在推翻幕府的倒幕运动。

  文化上,18~19世纪,“兰学”在日本盛行起来。当时日本将西方科学技术统称为兰学,这里的“兰”指荷兰,当时世界强国之一。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掀起了学习荷兰文学、科技等方面的热潮,大量荷兰书籍涌入日本。日本人在这一阶段吸收的西方文化,或多或少为以后的明治维新铺平了道路。

  19世纪中期的日本,正可以用一个“内忧外患”完美概括。这同时也是当时的中国面对的状况。两国同样需要改革,能够使自身强大起来与西方抗衡和解决国内激化的阶级矛盾的改革。

  明治维新内容

  对于明治维新的过程,这里并不打算详细展开。一是历来对明治维新的时间跨度没有定论,而来维新的内容繁多,影响巨大。

  1868年,明治天皇重新回到日本的权力中心。此前,天皇一直是幕府的傀儡,无法掌握实权。重新掌权的天皇,在当年4月6日发布了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并在次年迁都东京。

  新政府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巨大的改革:

  政治上,先是废藩置县,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再而废除了封建身份制度,消除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在经济上,新政府承认土地私有,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并且不遗余力引进西方科技。同时他们推行殖产兴业,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政府曾低价甚至无偿帮助发展三菱公司。教育上,推行资本主义的义务教育,改革教育机构,同时排遣留学生到西方留学。军事上改革军队编制,陆军效仿德国,海军则效仿英国,并实行义务兵役。文化上则倡导文明开化,学习西方文化,改造旧文化。新政府的很多举措意义深远,如1889年颁布的《日本宪法》,它赋予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并设立了国会。

  明治政府对维新的重视程度,我们可以从一次大型的官员出访可以看出: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这次的出行几乎动员了日本高级官员的一半,出访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耗费之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接近两年后,这些回国的官员,无疑为日本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治维新使日本在短短20年时间里迅速从一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迅速成长为工业国家,但同时,被认为是不彻底的资本主义改革的明治维新和它确立的可谓扭曲的国家结构也为后来的军国主义留下了生存空间。

  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同戊戌变法一样,明治维新被认为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这次变法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改革。它实行资本主义,但是却保留了有着最高权力的君主,推行中央集权。

  关于它的成功,可以说是各方面综合因素使然。这些要素可以说互为因果。

  一、日本拥有一个庞大而逐渐没落的武士阶级。武士们的特殊在于,他们的地位要高于一直为社会奉献血肉的农民和商人们,他们往往能够接受教育,特别是18、19世纪兰学的盛行极大影响了武士阶级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变得开明,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中下层的武士接近社会底层,他们比大名和将军对这个社会的实际状况更加了解。同时,武士是一个庞大的阶层,他们人数众多,力量强大。19世纪上半叶,武士们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差,他们对藩国和幕府已经十分不满,生活变得穷困,地位大不如从前。占武士阶级大部分的中下层武士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之后来外国的入侵,幕府的软弱无能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武士们希望天皇能够重新掌权,他们信奉尊皇主义,事实上武士在天皇重新夺取政权的道路上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同时有了武士的存在,他们吸收西方文明的影响遍布全国,这使得明治维新的政策能够很好地贯彻下去。相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同样是自上而下的变法,但事实上维新派并没有像武士这种强大的阶级撑腰,他们势单力薄,改革阻力重重。

  二、明治维新很好地利用了农民的不满和力量。在维新之前,日本的农民们对于官僚的压榨已经忍无可忍,事实上从18世纪到19世纪,农民起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这种局势之下,藩国和幕府的实力其实大为下降,平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不得人心更是使得政府无法恢复实力。但其实,农民不可能领导资本主义改革,他们并不欢迎资本主义,他们同时还赞同封建阶级制度,只能说,他们在明治维新的成功过程中扮演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角色。所以我认为农民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绝非重要。拿中国来说,在差不多的时间里,中国同样发生了农民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鼎盛时期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然而在挣扎十几年之后仍然逃不过被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外国势力绞杀的命运。

  三、日本的资产阶级在维新之前已经比较强大。之前提到过,藩国和幕府为了度过财政困难,给予了商人很大的权益,垄断经营带来的利润极大充实了这个以前生活在封建阶级最底层的阶级。而没落的武士们,有部分也放弃了武士的身份,转而从商,如明治维新第一的政治家大久保利通的祖辈,就从武士转为商人并获得了成功。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必然要有新兴而强大的资产阶级的支持。在中国,虽然资本主义萌芽早在明代就开始了,然而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资产阶级被封建统治者打压得厉害,发展很慢。这当然与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度强弱有很

  大关系,这一点,将在下面叙说。

  四、日本的封建政体使得改革容易实行。在维新之前,日本虽然是一个封建国家,但是它保留了藩国制度,而这一制度在千年以前就被中国抛弃。中国实行的是行省制度。相比较藩国的王,行省的省长的权利无疑很小。中国的集权显然比日本更为强大,封建势力的强大使得革新难以进行。日本在维新之前,藩国和幕府之间早已有了嫌隙,幕府势力衰退而藩国势力强大,这使得推翻幕府的统治变得相对容易。

  五、日本的文化是维新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首先,日本人热爱学习别人,这早就在中国的唐代就体现出来,当时的日本远赴中国求经取道,大力学习中国文化。知道今天,我们还能再日本人的生活中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像无处不在的汉字,奈良的唐代风格建筑等等。所以,当历史走到了交叉路口时,日本人面临着继续学习中国还是学习列强推行资本主义的选择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强者。虚心好学使得外来文化能够很容易融入自己,有的人

  甚至认为日本的文化就是各种文化交融之后产生的。其次,很重要的一点,日本人有着非常独特的价值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明治维新最后确立起来的政体里看出来。改革后的日本,天皇得到最高的统治权,他有着接近封建时代的王的特权,这在推行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很少见,即使是注入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也并没有像天皇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人会反对天皇,在日本人心中,天皇就是神之化身,日本人可以推翻幕府,但从没有人说过要推翻天皇。这一点十分独特,在二战中,所有日本士兵都为了天皇而战,因为天皇说是正确的,那就是正确的,所有人可以为了天皇而义无反顾捐躯为国。有些人会认为这只不过是好战的军国主义的煽动。然而日本在失败之后的投降则说明了一切。当天皇的投降诏书下达之后,所有的日本人都放弃了抵抗,前一刻,还有很多人叫嚷着让美国人付出代价,诏书下达之后便再也没有声音。毫无疑问,在明治维新中,天皇的掌权是不可缺少的成功因素。因为是天皇,所以深得人心,很多人甚至不会去怀疑天皇的正确性。百姓们都信任着天皇,所以改革容易实行。相比之下,中国的统治者在人们中间的影响和威信就微乎其微。人民并不相信皇帝,反而会推翻皇帝。失去了改革真正作用的主体,改革必然失败。

  六、外国的侵略。这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既是背景,也是成功的因素。日本人感觉受到了侵略,所以需要改革来是自己变强从而抵抗外国。这是很自然的思路。外国的侵略使得日本的改革迫在眉睫,人们希望改革,改革也就容易成功。

  七、经济状况。日本的经济在之前已经算是很脆弱。与中国不同,中国即使闭关锁国,发达的自然经济也能够维持本国的正常运行,所以对于资本主义并没有什么兴趣。而日本则不同,日本的自然经济的解体程度远大于中国。自耕农由于压迫失去了土地,资本主义则逐渐强大。闭关锁国再也不能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行,所以在打开国门这件事上,大多数的日本人还是比较赞成,这当然有利于改革的成功。

  上面几点,都是我提出的个人观点。这些都可以说是明治维新成功的因素,它们重要程度不同,但的确都起到了各自的作用。

  结语

  中国和日本虽然在相近的时间遭受了相近的事件,但却走向了截然不同道路。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它收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的很多因素,可以说只有在日本才可能实现。我们从中国的变法失败中可以看出很多,但同时,我们也要取经于强大的邻国,从他们的成功上看出自己的不足,为自己的成功吸取经验。

  一百五十多年过去了,明治维新的历史让我们唏嘘,我们也能从中看出日本强盛的原因。虽说现在两国之间矛盾重重,中国人对日本普遍不太友好。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日本人的种种优良品性。明治维新的成功,我认为最主要还是文化的因素,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团结和虚心好学,为了中国的复兴,我们也该放下成见去学习对手。

  参考资料

  [1]威廉·G比利斯.明治维新.[M]张光,汤金旭

  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2]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塔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3]周一良.关于明治维新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

  1962年04期

  [4]赵瑞芳.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维新成败原因的比较研究[J]思想战线

  1994年05期

  [5]井上清.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J]近代史研究1985年01期

  篇三:日本明治维新说课稿

  《日本明治维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材是川教版世界历史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第三课的内容,主要内容是日本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基本上扫除了封建制度的严重障碍,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2、本课的知识结构

  本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主要讲述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幕府统治危机;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殖民侵略的背景下,幕府的“闭关锁国”以及“丧权辱国”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更加剧了幕府统治危机;第二部分是“倒幕运动”,由于幕府的封建统治和美国资本主义侵略,日本的社会危机日益加剧,一些有识之士揭竿而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第三部分是“明治

  维新”,明治维新是在资本主义在世界大发展的潮流中,日本以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政权为顺应历史潮流而进行的政策、制度的调整,并通过这种调整,最终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使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而且还成功地实现了社会转型,成为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并给日本和世界历史带来了深远影响。

  3、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基础知识目标

  幕府统治的危机;第一个打开国门的国家;签订的条约及条约内容;倒幕派的形成与武装倒幕;倒幕派的组成力量;明治维新的时间、改革措施及其意义;

  ②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明治维新社会背景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国内人民的反抗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导致幕府封建统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则使危机进一步加剧。日本面临内忧外患、国势衰微的严峻现实。通过对明治维新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乃是强国之路: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成为亚洲强国。改革的成功又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某些经验。

  ③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从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和国际背景等方面,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对重

  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归纳,提高知识迁移与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

  点和方法辨证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政史地学科之间综合运用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等方面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的比较,逐步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学科渗透联系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治维新前的落后与改革后的强大的鲜明对比的认识与思考,进行理论的渗透与思维的扩展,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

  依据: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才能正确认识这场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清改革的目的在于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才能理解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也能从中了解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征。而通过明治维新意义的把握,就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这场改革所应当解决的历史任务的程度以及对日本历史乃至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便于加深对明治维新作用的两重性的理解和认识。

  ②难点: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依据: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各阶层的不同地位与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蜕变,西方列强的入侵,加剧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和复杂化。表现出与同时期的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有机联系,理论性较强,不易理解和把握。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有其特殊性,教材也偏重于深层次的理论分析,较难掌握。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导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概括、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2、讲解法: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通过有关资料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3、多媒体教学法:引入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对本课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4、讨论法:通过讨论,使学生古今结合、纵横联系、增强其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

  学法:引导学生从图片、文字资料及老师的问题中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材料阅读法、合作讨论法、图示法、图表法、归纳总结法;掌握辩证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的历史学科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近代中国多次遭到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入侵,频频陷入民族危机之中,而近代日本却成功摆脱沦为半殖民国家的危机,并迅速成长为一个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日本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寻求答案。

  2、讲解新课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什么幕府统治之下?(德川幕府)

  是一个什么的国家?(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实权掌握在谁手中?(将军)

  2、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

  阶级和下级武士强烈要求改变日本现状。(根本原因)

  3、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进一步激化了日本社会的矛盾。

  二、武装倒幕

  1、倒幕派的形成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武士、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等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组成了倒幕派,积极开展武装推翻幕府的活动。

  2、幕府统治被推翻

  1867年,明治天皇继位,倒幕派以他的名义对幕府宣战,1868年,倒幕军队在哪两次战役中取得胜利(伏见、鸟羽战役),一举推翻了幕府统治。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就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

  3、倒幕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篇六: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和教育改革时间

  浅谈明治维新中的教育与日本兴起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1)

  明治维新毫无疑问有许多出彩之处,否则也无法使日本迅速跻身大国之列并且给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这么沉重的灾难。但是很多东西都是会变得,只能使一个国家强盛一时或者是表面上看起来强盛,例如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政策无疑都是好的,一旦涉及执行或者国情,就都只能以失败结束。但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尤其是其中关于教育的法令和政策,都是持久的,这是真正能让一个民族受益不止百年的事情。最简单就是日本二战后失败,随即几年便又跻身世界经济强国,其中教育的重要性,真是不言而喻。这是真正影响到一个民族骨子里的事情。笔者作为一个学生,一些看法难免生涩,下面就明治维新的教育方面浅谈一下。

  谈日本的教育就离不开日本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治维新时办教育,以小学为一切学校的基础,抓小学教育全力以赴,以期普及国民教育。明治政府尤其重视幼儿的教育,着重灌输西方的教育思想和科技理念,试图将先进的西方文明技术从小灌输给日本人。明治初期的一系列教育政策,其中绝大多数是关注儿童教育的,小学教育竟然占据了一大半。日本的学制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于1880年颁布“日本教育令”。强制设置小学或师范院校,并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到三年,并规定读书、识字、算术、地理、历史、修身为必修科目。日本早在百多年前就已经强制普及了儿童义务教育,这比中国还是领先很多年的。但是实际是日本当时的国力并不强,很难去做到对教育的这种普及程度,由此就不得不承认日本政府的魄力,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再苦再穷也不能穷教育。我国一直喊得口号,日本人早就已经做了,不得不做反思。

  在教育内容上极端重视儿童的智育发展。当时小学的科目多内容也颇深据《学制》规定,下等寻常小学开十五门课程包括语文算术历史等。上等寻常小学还增添几何等课程。小学还因地制宜设一二门外语课。可以说在教育内容上日本已经让儿童学到了很多了,我们且不谈学这么多是否对教育真正有意义,但是无疑对小学教育的普及,使日本人的识字率直线上升,明治四十二年竟然达到了百分之九十八,这对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开展无疑是非常有用的,由此也大力推动了日本的科技发展,可见基础教育得到重要性。

  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派出了大量考察团,到达英美等西方国家考察各种科技机器,其中很重要一项就是考察各国的教育,前期学习了法国教育体系,后期学习美国,这种学习本身就是对教育的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可能近期看不出成效,但是这种投资是真正影响深远的,他让日本至今都站在了世界前列。谈

  到了对教育的投资,派遣考察团大概只能是一个极小的事情。多数人知道中日《马关条约》中中国被迫向日本赔偿白银两亿两,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笔钱的用途。当时明治天皇说:“这笔钱一分也不许瞎花掉,全部用来办教育、办小学,就是最偏僻的农村也要办一所像样的小学。”(2)两亿两用来办教育,固然全部用于教育肯定很夸张,但是由此可见日本明治政府办教育的决心和气魄,这份气魄我中国学了百年也不见学到皮毛。不可谓不是一种悲哀。明治政府拿出了马关的赔款,对于教育进行了更好的改进和施行。毫无疑问明治维新的教育让日本能迅速崛起并且取得甲午战争的胜利,但是其胜利后对于教育的继续投入,也可以看做是明治维新的延续,诚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育是真正的百年大计。日本政府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够下如此的决心投入教育。

  政府的决策固然是正确的,而且投入也十分巨大,但是仅是政策和投入巨大不一定就能带来好的效果使日本崛起,若是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和国民的共同努力,政府的一切也只是空中楼阁。就看清朝后期迫于压力组建的帝制内阁,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但还是阻挡不了革命军的起义。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说是真正使百姓获利。尤其是教育方方面面的政策,儿童义务的教育,这些都是关系到每个日本人的,既然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了,当然百姓就支持了,一旦赢得了百姓的支持,那么一系列政策就可以更好地得到实施,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明治政府正是利用了这个良性的循环,才有能力调动全国之力,与大清进行了一场国运之战。就在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日本举国也皆已经力竭,但是此刻全国民众依然能坚持,并且坚持到看到了胜利,不可谓不是明治维新的功劳,其中教育占多少,其实也不言而喻。

  我们从明治维新上看到了日本的崛起,从明治维新上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一场长远的持久的投资,他对国民的好处是一代更比一代明显的,从明治维新后一直到现在这段历史都可以看出来,一百多年来日本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教育科技,始终都是很好。这是值得学习的。中国正在朝着大国崛起的道路上前进,教育必将是前进道路上的一块重要基石,希望可以在这上和日本一样。学习别人的好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一种发展。千百年前日本的遣唐使之类就开始学习中国,近代又学习欧美,不会学习,不懂教育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永远也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注(1):摘自百度百科,“明治维新”。(2):摘自倪超的博客,“有感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一)异乎寻常的重视教育”

推荐访问:日本明治维新的崛起和教育改革时间 明治维新 日本 教育改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