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8篇)

发布时间:2022-11-23 10:15:05 来源:网友投稿

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8篇)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人们的创造力和智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驱动,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对人们进行规则意识培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8篇),供大家参考。

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8篇)

篇一: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人们的创造力和智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驱动,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对人们进行规则意识培养,从而对于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能够妥善解决。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有规矩可守,有章可循的为人处世方式。由此可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方法

  新课改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将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明确提出要初步培养学生在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上,建立起有效的法律、生活规则意识,使学生养成一个按规则办事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未来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实施可行性强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规则意识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会感知规则、反思规则、践行规则,最终将规则植入到意识中和生活中,成为一名拥有良好规则意识的未来合格公民,进一步有利的推动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一、与时俱进,启发规则的教学意识

  现实生活中,个体往往将规则的约束性放大,而忽视了规则的价值体现,过度曲解规则的本质,使规则披上了禁锢行为的“外衣”。为了打破这一认知,化解人们对规则的误会,就要将规则意

  识从小教育,从小学阶段来引导,将规则意识价值体现出来,让学生去深入了解规则的意义。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紧扣《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后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同步自身的教学理念意识和教学方法。这要求教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弱化自身的形象,要把课堂主体位置还给学生,将自己化作一名指路人,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与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将规则意识课堂趣味化,有效提升规则意识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现在,着眼将来,明确社会对规则的需求,灵活运用和升华教材,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

  二、激发兴趣,激活规则的感知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一定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生活阅历累积不足,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兴趣为导向,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觉养成规则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构建情境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创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感知规则,分析是非对错,最终教学内容解码形成有效的规则意识。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这一内容中,教学重点在于树立学生遵守公共安全安全,保护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意

  识。教师首先可以用安全标志竞赛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安全标志,了解它的用途。随后可以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直观感受公共发生的危险事故,观看完后,教师可以提问,看完这些危险事故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现,来引导学生理解公共安全规则的重要性,不遵守公共安全规则,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危害,明白公共场所的规章制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通过这种情境式的感知规则,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安全规则人人需要去遵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学生安全规则意识的形成。

  三、结合自身,促发规则的反思意识

  反思是规则意识构建的最好的双面镜,它能够更加深入地让学生了解规则的真面目,明白规则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通过反思也能够映射出规则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能够让学生在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自身,以游戏、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我,尊重生命,体验规则,反思规则,把规则深植入心。

  四、家校共建,推进规则的践行意识

  家校共建是小学阶段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桥梁,规则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榜样原则,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双教育作用。这要求在规则意识树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在尊重道德与

  法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延伸到现实的实践中去,通过家长和教师以身作则形成榜样作用,来督促学生践行规则。其次,要注重课外实践拓展,从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案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多多展开与规则相关的教学以及课后拓展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规则,理解规则的重要性,最终来践行规则。

  除此之外,课外的家庭教育对环保规则意识的树立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给家长一封信”的形式,让家长在假期时间,带领孩子在户外去践行规则完成任务,如旅游中要对孩子进行文明照相、文明游玩等相关规则。通过这种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将知识的力量转化为行为准则,引导学生理解绿色与环保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自己身边亲身体验、亲眼所见的事物出发,并通过发挥自身智慧与创造力,来践行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文明生活方式,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绿色小卫士”。

  五、结语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而言之,罗马不是一日能够建成的,学生的良好规则意识养成需要经过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通过循序渐进的长期反复的培养与教育,才能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同时,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时,教师要与时俱进,着眼于将来,升华良好的规则教学意识;要善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

  体,培养规则的感知意识;要举一反三,将规则意识培养结合到学生的自身,通过反思来深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要注重榜样原则,多多践行规则。在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双教育的作用下,使规则意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成为能够承担起未来社会责任的合格主人公。

篇二: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刍议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人们的创造力和智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驱动,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对人们进行规则意识培养,从而对于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能够妥善解决。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有规矩可守,有章可循的为人处世方式。由此可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方法

  新课改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将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明确提出要初步培养学生在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上,建立起有效的法律、生活规则意识,使学生养成一个按规则办事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未来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实施可行性强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规则意识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会感知规则、反思规则、践行规则,最终将规则植入到意识中和生活中,成为一名拥有良好规则意识的未来合格公民,进一步有利的推动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一、与时俱进,启发规则的教学意识

  现实生活中,个体往往将规则的约束性放大,而忽视了规则的价值体现,过度曲解规则的本质,使规则披上了禁锢行为的“外衣”。为了打破这一认知,化解人们对规则的误会,就要将规则意识从小教育,从小学阶段来引导,将规则意识价值体现出来,让学生去深入了解规则的意义。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紧扣《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后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同步自身的教学理念意识和教学方法。这要求教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弱化自身的形象,要把课堂主体位置还给学生,将自己化作一名指路人,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与指导,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将规则意识课堂趣味化,有效提升规则意识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现在,着眼将来,明确社会对规则的需求,灵活运用和升华教材,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

  二、激发兴趣,激活规则的感知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一定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生活阅历累积不足,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兴趣为导向,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觉养成规则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构建情境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创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感知规则,分析是非对错,最终教学内容解码形成有效的规则意识。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这一内容中,教学重点在于树立学生遵守公共安全安全,保护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意识。教师首先可以用安全标志竞赛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安全标志,了解它的用途。随后可以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直观感受公共发生的危险事故,观看完后,教师可以提问,看完这些危险事故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现,来引导学生理解公共安全规则的重要性,不遵守公共安全规则,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危害,明白公共场所的规章制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通过这种情境式的感知规则,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安全规则人人需要去遵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学生安全规则意识的形成。

  三、结合自身,促发规则的反思意识

  反思是规则意识构建的最好的双面镜,它能够更加深入地让学生了解规则的真面目,明白规则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通过反思也能够映射出规则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能够让学生在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自身,以游戏、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我,尊重生命,体验规则,反思规则,把规则深植入心。

  四、家校共建,推进规则的践行意识

  家校共建是小学阶段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桥梁,规则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榜样原则,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双教育作用。这要求在规则意识树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在尊重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延伸到现实的实践中去,通过家长和教师以身作则形成榜样作用,来督促学生践行规则。其次,要注重课外实践拓展,从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案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多多展开与规则相关的教学以及课后拓展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规则,理解规则的重要性,最终来践行规则。

  除此之外,课外的家庭教育对环保规则意识的树立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给家长一封信”的形式,让家长在假期时间,带领孩子在户外去践行规则完成任务,如旅游中要对孩子进行文明照相、文明游玩等相关规则。通过这种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将知识的力量转化为行为准则,引导学生理解绿色与环保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自己身边亲身体验、亲眼所见的事物出发,并通过发挥自身智慧与创造力,来践行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文明生活方式,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绿色小卫士”。

  五、结语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而言之,罗马不是一日能够建成的,学生的良好规则意识养成需要经过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通过循序渐进的长期反复的培养与教育,才能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同时,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时,教师要与时俱进,着眼于将来,升华良好的规则教学意识;要善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规则的感知意识;要举一反三,将规则意识培养结合到学生的自身,通过反思来深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要注重榜样原则,多多践行规则。在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双教育的作用下,使规则意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成为能够承担起未来社会责任的合格主人公。

  参考文献:

  [1]屈丽霞.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75-76.

  [2]李泽泉.美好生活与规则意识培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5):5-11.

篇三: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里的第3条提到“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以及“我们的社区生活”中单元目标的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话题是“生活处处有规则”,目的是帮助学生懂得规则的重要意义。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游戏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规则的意义。再通过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规则,让学生懂得生活处处都有规则,如果没有规则,人们的正常生活将受到影响。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儿童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更多地处于他律阶段,对规则缺少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了解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懂得如果没有规则,社会将会出现无秩序的情况,人们将失去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还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则对每一个人既是一种约束又是一种保护,让学生对规则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规则的意义,知道生活处处有规则。

  2.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各种规则。

  3.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积极维护、改进规则。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生活处处有规则,懂得规则的重要性。

  难点: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六、教学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

  9.生活离不开规则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课下喜欢玩什么游戏?

  师:那你们都是怎么玩的?如何判定输赢?它的规则是什么?

  师:游戏中有规则,生活中也是处处有规则。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生活离不开规则》。

  二、共同回忆、畅谈感想

  1.(课件出示教材59页图片)

  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规则,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班内展示。

  2.有了规则的约束,我们的生活可以得到束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有序。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仅游戏中要有规则,生活中也离不开各种规则的制约.下面谁来说一说我们学校都有哪些校园规则?

  3.社会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则,上节课已经让同学们去观察生活,收集身边的规则了,谁愿意把自己收集的内容与大家分享一下。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没有规则,我们连走路都不安全,看来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三、演一演、议一议

  1.规则很重要,可是我们在公共场所还是会看到一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下面我们在小组里来演一演教材第60页呈现的几个现象。

  2.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扮演

  我们不管在哪里,都不能违反规则,想一想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四、深化感知、增强体验

  1.出示学校里发生的踩踏安全事故的规则图片,学生看完谈感受,说说规则的作用。

  2.学校最近组织了一次防火安全演练,在这种危急时刻应遵守什么规则?

  3.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不遵守规则的经历,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4.请完成教材61页下方的表格。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生活处处有规则,懂得了规则的重要性,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规则,并监督、提醒他人遵守规则,遵守规则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井然有序。

  八、板书设计:

  第9课

  生活离不开规则

  生活处处有规则

  规则的作用

  《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里的第3条“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以及“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话题是“守规则要自觉”,目的是引导学生懂得应该自觉遵守规则,自觉用规则约束自己。教材呈现了好朋友不守规则、许多人不守规则、无人监督的时候几个有典型意义的情景素材,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做出选择,最终认识到,遵守规则靠自觉。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儿童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更多地处于他律阶段,对规则缺少理性认识。树立规则意识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也就是怎样遵守规则,而遵守规则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过程。本课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自觉遵守规则,也就是如何做到自律,特别是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碰到一些困惑,应当怎样去面对,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2.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

  3.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遵守规则中遇到的困惑。

  4.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和自觉行为。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难点:每个人都应当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人人自觉遵守规则,社会才会变成一个祥和、有序的幸福家园。

  六、教学准备:PPT

  七、教学过程

  9.守规则要自觉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的规则,只有自觉遵守规则,才能让生活变得井然有序。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则,规则就形同虚设,社会就会出现混乱,个人有可能受到伤害。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遵守规则。(板书:守规则)

  2.守规则非常重要,自觉自愿地遵守规则就更难能可贵。今天就来继续学习第九课《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部分------守规则要自觉。

  二、创设场景、形成认知

  1.活动

  演一演

  课件出示场景:主人公正在售票处排队买电影票,好朋友要来插队。

  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用表演的形式把你的想法和做法表现出来吧。

  有些时候,为了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公平,我们甚至需要不讲情面,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来插队也应当提醒他遵守规则。同学们,规则不是拿来贴在墙上,挂在嘴边,而是要牢记在心,体现在行动中的。

  2.活动

  辨一辨(出示教材第62页左下图)

  小云要过马路到对面上学,她看到有些人在横穿马路。如果你是小云,你会跟着一起横穿马路还是走人行过街天桥呢?为什么?

  修建人行过街天桥就是为了保护行人安全通过马路,可为什么大家仍然要穿越马路呢?自觉遵守规则不但能体现社会文明,更能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在生活中,你有过这种经历吗?明明知道很多人违反了规则,但自己仍能做到遵守规

  则。遵守规则需要做到不盲目从众,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板书:不心存侥幸

  不盲目从众)

  3.活动

  看一看(出示教材62页右下图)

  公园里有作为大人的叔叔阿姨不讲究卫生,乱扔垃圾,小学生明明是怎么做的?

  地球是我们大家的,脚下青青草,请你爱护好。请自觉讲究卫生,不要乱扔垃圾,要努力做一个文明的市民。

  4.活动

  说一说

  一个城市的文明,体现在每一个公民的一言一行中。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你是否有上扶梯后要靠右侧站,上厕所后要自觉冲水的习惯?为什么?(出示教材63页上边图)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这些行为看似小事,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公民文明素质的高低。如果人人有了遵章守纪的习惯,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井然有序。

  5.活动

  填一填

  课件出示情景:十字路口设置了信号灯和斑马线,过马路时一辆车也没有,但行人通行的绿色信号灯还没有亮,你是选择立即过马路,还是选择等一等?为什么?

  遵守规则不能靠他人提醒和监督,要自觉遵守。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关键时刻的保护伞。为了我们的安全,一定要做到“无人监督,从我做起,自觉遵守”。

  6.活动

  议一议

  指明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课下找到的自觉遵守规则图片和违章违纪图片以及相关视频,并讲解一下图片的意思,老师也可以适当出示课外图片讲解,进一步强化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三、全文总结,升华主题。

  人们幸福、安定、快乐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只有每个人心中树立起规则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不需要他人提醒,养成一种习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八、板书设计

  守规则要自觉

  不心存侥幸

  不盲目从众

  不讲情面

  无人监督

  自觉遵守

  从我做起

篇四: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作者:李生禄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9年第19期

  所谓“规则”,顾名思义,就是规定出来且供人们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总体来说,可分为书面形式的成文条例和社会流传的不成文规定两大方面。从社会广义角度来说,现代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党章党规、行业规范、单位制度和公序良俗等基本范畴。无论强化法治还是道德教育,其实质就是培养社会公民的“规则”意识。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这一信条式经典命题,意在强调“及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呢?

  一、善于从“教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凡是编入语文教材中的“例子”,都是一些历经淘洗与选择的经典或精髓,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道德与法治教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仅如此,基础教材还是从事课程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就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近年来在全国推广使用的统编新教材,尤其重视对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以《心中有规则》为例,本课就是引导儿童充分认识到规则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校纪班规”在集体学习与生活中的作用,并且引导孩子们养成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即使在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也要遵循一定规则,方可顺畅地进行下去。笔者在教学中还引入了一些不规则行为及其后果的反面事例,让规则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二、善于从“生活链接”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无论道德与法治教育还是规则意识的培养,都与社会生活行为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它们一旦远离或摆脱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要么是无本无源,要么就会陷入镜花水月的枯竭之地。与之相应的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儿童规则意识的培养与生活元素有机地融合起来,既可激发学生情趣,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习视野,又能在增加教学深厚度的同时,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行为导向,让规则教育更加具体化。比如,近两年发生的几起“高铁霸座”和“乘客抢夺方向盘”事件,都是由于个别人缺乏规则意识导致的。笔者通过视频播放,并以此引导小学生了解信息、挖掘根源、进行危害分析、深入反思等,让他们切实认知到——社会需要规则,人人需要规则。

  三、善于从“自主体验”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意重在强调教育教学须要讲求“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它与“实践出真知”哲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同样适应这一道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善于通过“自主体验”途径和方式,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在体验中感悟、在情感中内化,才能把规则意识切实而又自觉地渗入他们的精神血液和实际行动。比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结束后,笔者组织小学生开展了“火场逃生”情景模拟体验:在模拟现场中,一只瓶子就是一幢“房子”,瓶中6只小彩球就是居住在房中的“人”。房子突然发生严重火灾,只留给人们短短5秒钟的逃生时间。让小学生以多人小组为单元,在商议“逃生规则”的同时开展模拟实践。经过体验、反思和提炼,让大家在自主体验中深化了规则认知。

  四、善于从“自我构建”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许多规则须在实际中发生——“自我构建、自我践行”,才能逐步而又深入地成为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这种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特别和十分重要。比如,由国家设计并研制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是“规则在我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然而,由于它们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指令性和引导性特征,需要经过学生主体的“自我构建”,才能更具可操作性,才会变得更加地切实可行。有鉴于此,笔者集中一段时间,以上述两则为蓝本,引导学生根据校本和班本实际情况,通过个别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和反复研讨等形式,开展主体构建和自我完善等活动。这种自我构建对于培养规则意识并深化规则行为大有促进和裨益之效用。

  五、善于从“综合实践”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与上述自主体验和自我构建有所不同的是,本文所说的“综合实践”,更加强调对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活动中的基本特征——“五性”,即综合实践的自主性、活动安排的灵活性、活动开展的常态性、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和活动目标的养成性等。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的激励与唤醒、鼓舞与主导下,让小学生在情趣作用和自我安排下,或以个体独立探究形式,或以多人活动小组形式,或以集体组织行动形式,就某一方面的议题与问题、案例与现象等,积极开展与之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此而为,让小学生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践,在触摸与认知、认同与践行过程中,用规则指导实际生活,让规则内化为具体行为,并且不断地规范自我和修正自我,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积极转变。

  总之,“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并利用以课程活动为支撑,高度重视并认真应对“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为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基铺路。

  编辑

  冯志强

篇五: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加强良好规则意识培养,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作者:李静

  来源:《启迪与智慧·中旬刊》2019年第10期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与法治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能够指导学生发现规则,感知规则,并自觉遵守相关规则和规范,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和良好思想行为的塑造创造良好条件。规则意识培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及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课堂进行优化设计,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指导方法增强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规则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优化

  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章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规则认识,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当中主动自觉地遵守相关规范与准则,这里的规则可以是成文条例,也可以是不成文规定。规则意识是人对规则的自我认知与体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将规则作为个人行为准绳的意识。只有当学生具备良好的规则意识,才能够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践行社会公德,成为合格的道德与法治践行者。本文将着重就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进行探讨。

  一、遵照学生逻辑,提高规则认知

  加强小学生良好规则意识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遵循学生的逻辑规律,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做到循序渐进。养成规则意识的基础以及前提条件是正确地认识规则,所以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把握认识规则这一教学基础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案,深化學生对规则的认识,为学生主动践行规则奠定坚实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特别指出:在面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时需要以基础性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把侧重点放在法治意识培养上。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接触规则的时间很短,甚至是刚有所接触,所以此时需要将规则意识的培养重点放在构建正确儿童观,并以此为基础深化学生对规则的认识。例如,在教学《上学的一天》时,教师可以把学生上学路上常见的交通标志作为着眼点指导学生思考,并且表达这些交通标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学生会结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交通标志的作用。在我们的周围却能够看到很多人不遵守规则,比如闯红灯、不走人行横道等。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规则,教师可以安排探讨环节,列举上学途中学生容易遇到的问题和经常看到的行为,并让他们判断这些行为是否正确,让学生在沟通互动当中明确以及认识规则。

  二、加强价值引领,增强规则认同

篇六: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规则意识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思考

  摘要: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实际上是学生逐渐对教育者制定的规则认同、接纳并最终内化的过程。一线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遵循小学生生活的逻辑,循序渐进地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规则意识。具体可从“遵循小学生逻辑,建立规则认知”“注重价值引领,深化规则认同”“注重实践参与,促进规则养成”三方面入手来展开。

  关键词:规则意识

  认知认同

  养成

  新编浙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走进了小学二年级的课堂,教材编写遵循道德学习规律和小学生生活逻辑,依据经验累积程序,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等融入其间。其中,规则作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将规则意识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呢?笔者以2016年秋季刚刚投入使用的浙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教材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遵循小学生逻辑,建立规则认知

  认识规则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前提和条件,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很明确,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对于刚接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则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规则意识的培育重点首先应该是建立正确的小学生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学生形成对规则的认识和发展。

  例如在执教《上学的一天》第二课时,笔者以本校学生上学路上每天会看到的交通标志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标志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这些标志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有些家长并不能做到遵守规则,比如看到禁止停车标志仍然停车、随意闯红灯、进入学校区域不减速慢行等等。接着,笔者又安排了一个讨论环节:“这样做对不对?”我们以学生的问题引出主题,列举在上学途中小学生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如:“过马路的时候,遇红灯但没有车,妈媽一定要拉着我过马路,对不对?为什么?”让小学生展开讨论,判断是非。最后归纳出过马路要注意的事项。由学生自己碰到的生活问题入手引出话题,开展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规则。学生在已有的交通安全规则的经验上,进一步形成正确的规则认知,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可以让我们的上学之路更安全。在教学中,笔者呈现的是小学生亲历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是来源于生活的,而且是需要在生活中寻找解决方法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遵循小学生逻辑,建立规则认知。

  二、注重价值引领,深化规则认同

  我们在规则意识教育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等核心价值观,懂得尊崇公序良俗。《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规则意识的培养不靠一朝一夕,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手段,我们在课堂上努力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他们认同规则,并在此基础上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一项很有特色的庆祝活动。人们在每年春节、元宵要燃放烟花爆竹,如果自家有喜事,如建房开业、婚嫁等都喜欢用这样的庆祝方式。但是新教材第54页的“法治墙”上明确写着:燃放烟花爆竹,要遵守当地的法规。我们的学生原来已有的生活经验是:过年了可以放烟花喽!在他们的心目中放爆竹代表喜庆,特别是男孩子最喜欢放小鞭炮了。但是事实上这一项有特色的娱乐活动在逐年减少,所以在课堂上笔者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县城区对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然后抛出问题:我们的家人是否遵守当地的法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遵守今年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同时发放学校少总部发出的倡议书。

  三、注重实践参与,促进规则养成

  有效的学校德育强调体验重于知识,践行重于言说,过程重于结果,隐性重于显性。规则与法制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求教师要从小学生生活出发,使小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规则和法治,而且要让小学生加以应用,知行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法制意识的养成。作

  为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活动可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

  笔者先通过体育课中常见的“两人三足”活动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将课堂搬到了室内体育馆,全班40人分五组进行比赛。学生两两并排站立,将两人靠近的左腿和右腿用绳子在脚踝处绑住变成三足。接着,听口令一起出发,比一比哪两人最先到达终点。活动结束,学生兴致盎然,教师及时采访学生:你们有哪些成功的秘诀?你觉得下次再比赛,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学生个个有话要说,归结为以下几点:要合作;要分好工;要左右、左右一起喊口令同时走,这样才能配合好;不能抢先,要同时走,两个人搭着肩膀……学生根据实践活动得出的经验是宝贵的,也是教师的说教永远无法达成的。这一环节解决了“怎样才能和小伙伴一起做”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渗透了规则教育,学生在一起做中感受了合作的重要性,在交流中提升了自己合作的技能。紧接着我们安排了第二次合作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规则认知,进一步了解合作要讲究秩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了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模拟法庭)、案例探讨等多种教学方式,倡导将实践活动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通过实践参与,认同规则和法制,并以此指导自身的生活,促进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杨翠玉.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草根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2]黄超文,主编.顾瑾玉,等编著.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沈莉伊.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1).

篇七: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小学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小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法律常识,使小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守法的学生。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很适合进行规则交易,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从而加强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第一,教师可在教室内组织一个小小的游戏,将学生分为两组,大家要到讲台上取来一本书,其中一组学生排好队依次到讲台前取书,另一组学生则毫无规则可言,大家纷纷向讲台走去,最后统计两小组完成取书的最终时间,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更短;第二,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踩踏事故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也让学生加深对排队的理解;第三,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各种场合排队的照片,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排队。总之,这整节课程的主题都围绕“排队”来进行,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教育,学生意识到了排队的重要性,学生知道了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每个人在学校中或是生活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

  1.

  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为了强化对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挖掘生活中的一些资源,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够更加激

  发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让学生自觉地遵守规则。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上学路上》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学校保卫处的协助下调取一段学校附近十字路口的视频,视频中有车辆在路上行驶,路上也有许多学生在行走,教师带领学生一同观看这段视频,并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视频中有哪些学生没有按照交通规则出行,他们违反的交通规则分别是什么。通过带领学生亲自观看学校周边的交通录像,学生们可以自己总结出安全出行的知识,他们也会意识到生活中哪些无意的小行为就可能违反了规则。由此,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地改正自身的错误行为,比如有的学生害怕上学迟到,于是在过马路的时候就会小跑起来,这个时候学生很容易被来往的车辆撞伤;又如有的时候虽然是红灯,但是路上并没有行驶的车辆,一些学生就会选择直接过马路,但这也是违反了交通规则的,而且也存在着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总之,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三、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规则导向

  随着网络的普及,民众们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更加关注,一些媒体平台上也会经常报道社会上发生的焦点事件,这些焦点事件会对小学生群体的三观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社会上发生的焦点事件。例如在2019年,我们经常能够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看到有人在高铁列车上“霸座”的事件,导致这种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公民缺乏规则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事件来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教育。又如在2018年,重庆市万州区22路公交车坠入江中,这起事件性质十分恶劣,造成了人员伤亡,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重庆市22路公交车坠江的视频,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你认为发生公交车坠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主要是因为车上的一名乘客与司机发生强烈争执,所以才导致了惨状的发生。笔者还继续向学生讲述相关的内容:参与这次公交车坠江案救援的副队长周小波的爸爸也乘坐了这辆公交车,他的爸爸已经76岁高龄,他的爸爸本来马上就要下车了,但是因为公交车坠江,老人家永远都无法下车、无法回家了。当笔者讲完了这一故事后,班级中的许多学生都眼含泪水,学生们对于此次事件也有了更深的反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遵守规则,不给他人添麻烦,不影响他人的生活,那么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么多惨剧发生呢?总之,小学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社会上的热点事件,让小学生以辩证、独立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些事件,并让小学生在了解这些社会事件的同时接受规则教育。

  四、加强价值引领,增强规则认同

  在教育领域,教师必须将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并在规则意识培养当中进行有效渗透。也就是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养成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用正确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培育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主动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而且也不存在统一化的手段,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利用正确的价值引领方法,深化学生的规则认同感,强化规则意识的培养动力。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欢欢喜喜过新年》这节课时,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介绍我国过新年的风俗习惯,还要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比如我们过春节的时候都有拜年的传统,那么拜年这一传统的由来是怎样的呢?在多年以前我们每年过年都会放烟花庆祝,但近几年国家有了明确规定禁止燃放烟花。为了深化学生的规则认同感,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在组内探讨设定这一规定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让学生在认同规则的同时,主动遵守相关规则,达成良好的规则教育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规则的导向,加强价值引领,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屈丽霞.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75-76.

  [2].陈笑容.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科学咨询,2018(14):119.

  [3].吴煜姗,高德胜.见真,见善,见美——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J].中小学德育,2017(08):5-7

篇八: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现下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道德与法制教学。小学道德与法制,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挂重要教学手段。小学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规则认知意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历不少生活规则,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规则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普及法治与规则知识,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探究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

  前言:

  规则是对人进行约束的一种制度,在学生踏入学校之后,学生接触的规则就会越来越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所说的规矩就是规则,没有规则的约束与限制,则整个集体甚至社会就会混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教学途径与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教材,将教材中蕴含的规则信息呈现给学生,并依据教学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与环节,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促使学生在相应的活动中体会到规则的运用,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提升学生自身品德素养。

  1.

  深度挖掘教材,整合规则信息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大量与规则相关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利用,将教材中蕴含的规则信息搜集、整理、优化、归结出来,以此作为教学资源。对于《道德与法治》相关教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将相应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时,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

  的实际生活展开。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规则较多,如果教师能够遵循学生认知特征,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的意义,学生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获取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促使学生更愿意所学教学知识。

  例如:以“班级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教学为例,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处处有规则,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了解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通过课前调差,在小组中合作学习,认识集体处处有规则,通过引导学生辨析,促使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导入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在班级中,我们班级是一个大集体,如果集体中没有相应的规则约束,班级会变成什么样?”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循的规则,以此促使学生体会到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1.

  针对学生生活认知解读规则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规则的认知还较为薄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单纯地利用文字为学生解读相应的规则,学生很难全面理解与接受,为此,教师应当优化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消化与吸收。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相应的案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征,为学生多方面剖析与解读相应的案例,丰富解读形式,趣味化教学设计,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以“大家一起做环保”这一课教学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呈现一些受到污染的小河的图片,通过这些被污染的小河,让学生看到不遵守规则造成的后果,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应的教学知识,为学生剖析规则,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1.

  围绕培养规则主题设计教学活动

  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为学生深度剖析规则内涵,并且还要监督学生遵守规则,长此以往通过理论知识的熏陶以及体会规则的运用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训练活动,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最为恰当的选择。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着较多的活动形式可供选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筛选活动形式,以此提升活动匹配度。

  例如:以“东西不乱扔”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教学内容,开展一个课堂演绎活动,让学生自主组织一个课前节目,让学生模拟一个乱扔东西的小学生形象。通过这样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在模拟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指出其中的错误表现,强调遵循规则的重要性。

  总结:

  总而言之,遵循规则是学生参与日常活动,踏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教材,整合规则信息,促使学生认识到遵循规则的重要性;针对学生认知为学生解读规则,将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围绕培养规则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规则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生禄.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2019,000(028):P.187-187.

  [2]郑金霞.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规则教育[J].教师,2020,(10):89-90.

推荐访问: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法治 道德 意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