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3篇)

发布时间:2022-11-22 08:3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3篇)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并且具备一些显著的特征,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3篇),供大家参考。

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3篇)

篇一: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并且具备一些显著的特征,如青春性、边缘性,同时它还存在着多样的表现形式,如网络领域的青年亚文化等。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产生和发展,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受大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

  标签:青年亚文化

  大学生

  表现形式

  原因分析

  亚文化(Sub-Culture)最早是文化人类学家用来表述和社会主流文化区别的少数部分族群的文化形态与价值观,后来被用来描述一切边缘的文化,它与“主流文化”的概念相对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则是指青年希望解决其共同面对的存在于现实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方案,它经常表现在诸如行为方式、想象方式、话语方式等方面,以明显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方式表现出来,作为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1]

  一、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

  1、阶级性与青春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学者就将阶级性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认为青年亚文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阶级对立下的仪式抵抗。出身于工人阶级的青年为了抵抗作为社会主导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借助于亚文化来表达其反抗诉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阶级矛盾的对立性已经逐渐减弱,特别在我国,现阶段已经不存在社会阶级矛盾。当今社会,青年亚文化更多的表现出青春性的特点,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年龄在18-22岁左右,正当青年期。由于成长在与父辈不同的环境中,他们形成了一些与父辈不同的价值观,因而与父辈有不同的理想、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等。为了表达自我存在,彰显青春个性,他们希望摆脱社会对他们的标签化定义,从而使青年亚文化呈现出青春叛逆的特征。

  [1]本文为辽宁省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WSZ201106)研究阶段成果。

  2、群体性与边缘性

  当代青年亚文化现象一般是在特定群体中重复发生的,并由此产生部分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群体,而哪些相对独立的个体叛逆行为并不是亚文化的特征。青年亚文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大学生群体现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青年亚文化从产生之初,就被主流文化排斥甚至打压而处在一个边缘的地位。青年亚文化的边缘性,不仅体现在青年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更体现在它在支配思想意识方面的边缘作用。因此,在主流文

  化中满足不了诉求的青年以非主流的行为、视角、方式来参与社会活动,以边缘的姿态对主流社会的结构和意识进行反叛和抗拒,以捍卫自己的利益。

  颠覆性与兼容性

  青年亚文化颠覆性的特点与青年所处的边缘性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青年一代往往通过张扬的个性、逆反的心理、对传统文化的抵触和对某些传统规范的越轨,借以表达他们独特的价值观。由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地位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青年亚文化必然会对主流的社会文化进行抵抗与颠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二者的兼容性也在不断提高,部分青年亚文化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主流文化中原有的部门内容可能被青年亚文化取代。大学生群体由于教育层次高,同时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于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思想上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主流社会,因此他们轻视、抵触主流文化的方式比较温和,他们青年亚文化中的一些内容还是会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并将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二、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网络领域青年亚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网络媒介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发展也比在现实社会更加迅速和多元。截至2012年6月底,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为3.88亿,通过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有3.80亿[2],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大学生网民。网络空间成为了大学生表达和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根据内容不同,网络青年亚文化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网络游戏、网络语言、网络恶搞、网络事件等表现形式。

  网络游戏方面,大学生们通过游戏中的格斗与厮杀来宣泄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遭受挫折而产生的压抑情绪、舒缓压力,由此形成的网络游戏亚文化群体数量不在少数;在网络语言方面,大学生是发明和传播网络语言的重要力量,借助于网络语言,他们可以表达对主流文化的娱乐、调侃甚至讽刺,例如“累觉不爱”、“普大喜奔”、“神马都是浮云”、“五毛”等网络用语,张扬大学生个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主流文化规则的抵抗和不满;在网络恶搞方面,网友根据电影《无极》而自制的网络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了网络恶搞风潮,使网络恶搞成为备注瞩目的网络文化现象,大学生更成为了网络恶搞的推崇者和参与者;网络事件方面,大学生希望借助于网络媒体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表达他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并试图以网络舆论的力量来影响事态的进展,有代表性的事件有“范跑跑”事件、“躲猫猫”事件等。

  2、娱乐领域青年亚文化

  娱乐是青年亚文化的精髓,娱乐也是人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持。目前部分人对娱乐方式的学习和掌握也成为了青年亚文化人群值得炫耀的内容,娱乐知识化、知识娱乐化也成为大学生群体在娱乐领域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大学生群体在娱乐

  领域的青年亚文化形式,主要可以概括为追星族、“80后”写作、服装和发型、动漫COSPLAY等。

  在追星族方面,从香港“四大天王”到内地“超女”、“快男”,再到日韩电视剧造成的哈韩、哈日现象,都是大学生追星文化的突出体现;在“80后”写作方面,此类作品强调对性的尝试与表达却严重缺失性道德,追求酷的一面却没有统一标准,不再沉迷于虚幻却没有理想追求;在服装和发型方面,标新立异,彰显个性,如“补丁裤”、“镂空装”“莫西干头”等;在动漫方面,推崇“萝莉”、“伪娘”“宅男”等动漫形象,吸收和认同一部分非主流的价值观。这些大学生群体在娱乐领域形成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凸显了青年亚文化的群体性认同的心理诉求和另类标榜的心理症候。[3]3、消费领域青年亚文化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与父辈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他们的消费观念中,商品的实用性和价格已经不再成为左右他们购买的决定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的个性化、新奇性。他们根据主观喜好和情感体验来选择商品,更加关注一些时尚信息和产品,并且在消费手段上更愿意采用网银、支付宝等虚拟消费方式。

  大学生消费亚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网络的发展,西方国家宣扬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影响了青年,另一方面是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种类的丰富,为青年用消费手段构筑亚文化提供了条件。

  三、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1、社会角度

  (1)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传统的社会管控体制日益弱化,原有的社会结构也逐渐被打破,造成了青少年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无所适从、迷失方向。首先,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问题,产生了一个价值结构的真空阶段,使大学生无统一价值观可循。其次,社会、学校、家庭和传媒等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成长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缺位。再次,由于受西方拜金主义思潮等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价值观和中国优秀的文化观念深受冲击。最后,由于青年是社会的边缘性群体,青年与社会及其他群体存在一定的矛盾,这是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外在根源。

  (2)社会评价标准单一化

  目前我国的社会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化,单一化的成功评价模式导致成功的衡量标准的机械化,造成人性的虚伪和大学生思想的混乱空虚。人们都习惯将“官”或“钱”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因此社会上才出现了“拼爹”“炫富”等不良风气,出现了如“郭美美事件”、“李刚事件”、“李某某轮奸案”等事件,这些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负面影响,也滋生了一些消极的亚文化。

  大学生自身角度

  (1)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全面介入

  青年亚文化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网络对青年生活的全面介入。迅猛发展的网络,削弱了主流文化的统治地位,不断弱化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作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在面对多样化的信息时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各类信息文化鱼目混杂,大学生在接受这些信息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要受到其中所渗透和体现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进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相应的青年亚文化。

  社会竞争关系增加了大学生的交往压力

  现在社会人们所面临的主要竞争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当人际关系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时,他们面对人际交往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不再相信主流文化宣扬的“和为贵”、“诚以待人”等理念,而很容易走向人际交往的极端,甚至出现社交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精神疾病。

  (3)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碰撞与矛盾

  在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渴望成功,渴望被社会所认同、尊重甚至崇拜。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社会实践经验少,专业技能和面对社会生活的心理准备不足等原因,在实现理想之前往往会遭遇现实的残酷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通常会做出三种选择:一种是通过个人的拼搏努力去实现理想,这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一种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改变自己的原有目标,通过麻醉自我的方式来宽慰自己。另外一种就是采用亚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方式获取同样的成功。当大学生们尝试走主流方法却未成功,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时,一些人便会转而尝试亚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并且在不同的亚文化之间再做选择。

  参考文献:[1]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7页.

  [2]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J].互联网报告,2013年8月,第68页.

  [3]方亭.从动漫流行语解读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心理症候——以“萝莉”“伪娘”“宅男/宅女”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1月,第78页.

  [4]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J].青年探索,2007(4).

  [5]欧盛瑞.高校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篇二: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西方社会思潮对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作者:金玲

  来源:《知识文库》2015年第24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传播进入中国,冲击和侵蚀着我国高校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西方社会思潮,把握其思想实质,分析正视西方社会思潮给90后青年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积极推进90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诸多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的流动、交流、沟通与互动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全方位的进程和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激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到中国,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我国高校,90后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开放意识强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接受新鲜事物,但其自身的理论水平以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有限,对鱼龙混杂的各类社会思潮无法理性辨识,在极具迷惑性的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最容易被误导和利用,产生价值观的扭曲。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抢占90后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当代90后大学生的心智特点

  当代90后大学生是社会中最为敏感及冲动的群体,他们具有时代精神,拥有主流价值,具备国际视野。然而,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智等正处于成长阶段,无法完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追求享乐、缺乏精神支柱与坚定的信念,有些甚至对中国政治一元化持怀疑态度等。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经济转型、贫富不均、学习不堪重负、就业创业压力等也现实问题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种种焦虑和恐惧。在大学校园里,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偷偷地潜入,大学生的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冲击;部分学生思想意识混乱,政治信仰模糊,利己主义浓厚;有一些则价值取向产生扭曲,他们重索取回报轻付出奉献;有一些知行脱节,在认知上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与之相悖;更有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发展很漠然,认为与己无关、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等。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非常分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其人生价值观的主要特征。

  二、几种对90后大学生影响较大的西方社会思潮的由来

  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由一定的理论形态作主导,反映了特定阶级、阶层或不同社会群体的愿望和利益,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

  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政治生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突出矛盾的反映,其核心体现着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当前,需要我们引起重视的对90后大学生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有三种:

  1、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最早萌芽于19世纪三十年代西欧社会,在1991年苏东剧变后,开始在东欧国家和前苏联大肆泛滥,逐渐蔓延渗透到我国国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推行一种新的“公正、民主、自由与和平”的社会模式,并称之为“第三条道路”,他们表面上坚决批判资本主义,高举着所谓“社会主义”的大旗,却反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种历史必然,从实质上看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高校校园中迷惑、煽动着90后青年大学生,它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地位,动摇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动摇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决心。

  2、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是建立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的一个新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理论方面,宣扬私有化和市场化,全面否定公有制;二是在政治理论方面,鼓吹自由、民主和人权。新自由主义虽然对那个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的社会问题,20世纪9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的发生追根溯源就是新自由主义的蔓延引起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和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它本质上具有很强的阶级性,是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的全球扩张的一种新的经济政治制度,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新自由主义思潮奉行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否定集体主义,推崇人权、自由,宣扬拜金和享乐主义,导致青年学生丧失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缺失,金钱至上,功利至上,更有部分学生将传统的以他人为重,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看成事唱高调,形式主义。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式的变化逐渐在我国高校蔓延兴起的一股思潮。概括的说,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三个观点:一是“告别革命”论,对革命持贬损和否定的态度,认为革命除了破坏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争。二是打着“学术研究”“重新评价”的幌子,丑化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否定在解放和建设新中国党所取得的成绩。三是宣扬“政治自由主义”,否定五四运动以来的“爱国、革命的传统。因此,从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却将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者,加以美化,推向历史舞台的中心。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和迷雾,会导致90后青年学生是非、美丑、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荣辱标准的颠倒,导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缺失,摧毁青年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显而易见,西方社会思潮的渗入,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混乱,信仰迷失,民族精神淡漠,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更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对社会认知不够深刻,容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控制和利用,产生非理性的行为,影响危及到整个社会,后果难将难以设想。

  三、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积极推进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使90后大学生在主旋律的氛围中被培养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的主流价值体系,统领着其他的价值体系,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至高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及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备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是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地位,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利益。

  1.加强理论创新,夯实引领的思想基础,引导青年大学生科学全面认识社会思潮。

  从根本上说,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关键在于进行理论创新,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深层次研究,不断创新理论学习的方法和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它的历史进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昌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中国当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但由于阶级利益的不同、阶级立场的差异,资产阶级总是在歪曲、肢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为代表的各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企图在青年学生一代身上实现推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主导思想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90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教育,结合目前的社会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既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又使马克思主义紧贴社会发展现实,使其在比较中相信马克思主义、选择马克思主义,从而放弃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迷恋。

  2.彰显榜样,树立群体行为的合理参照,增强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认同和外化践行。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道德榜样的民族。在战争年代有革命英雄成为民族的榜样,在当今和平年代则涌现出了一批批以“感动中国”中各行各业道德模范为代表的新时期榜样,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理想和信念,感受到的是精神和力量,他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向用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但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同时,部分人在西方社会思潮侵蚀和冲击下,道德观念开始变得模糊不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渗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到社会的每个角度,影响着腐蚀瓦解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因此要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中适应于当今社会的优秀道德,挖掘塑造社会生活中的榜样偶像,同时鞭挞社会生活中腐朽没落的价值观、道德观.,从正反两个方面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使青年学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念,并且落实到行为上,外化成为良好的行为规范。

  3.优化引领的经济、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营造引领的社会氛围。

  实践表明,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理解、接受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因此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引领的保证。学校是宣传的第一主阵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进入学校、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各种学校活动。社会是宣传的第二主阵地,要全方位的利用报刊、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平台,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努力营造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氛围。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因素和道德标准纳入和体现在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各项行业管理制度中,并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总之,我们要大力加强对90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紧贴90后大学生思想的实际,使其真正成为真学、真信、真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从源头上杜绝了西方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冲击和危害,在实践中增强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并外化于行为,提高青年学生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能力,使他们更加理性地把握人生方向,端正价值追求,实现自身成长成才的目标。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2011GJ020)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篇三: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丧文化”的解读及对策

  作者简介:

  陈鹏洁,女,生于1998年9月,汉族,贵州贵阳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第19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9C433摘要:新媒体时代下以“丧”为标识的网络文化的流行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市场,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受“丧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背后隐含着大学生群体当下的诉求。对于这种亚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出解读,消弭“丧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

  丧文化

  大学生

  一、“丧文化”的话语生成与社会表征

  新媒体席卷当今社会生活,给当下信息社会带来了巨大且明显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一个众语喧嚣、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时代拉开了帷幕。新媒体

  (NewMedia)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这样一种拥有用户多、传播快、互动强等特点的环境为青年亚文化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其中“丧文化”是青年在新媒体空间自由探索以及与媒介营销的互动过程中生长的一种青年亚文化。

  “丧文化”可以认定为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2017年,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由葛优饰演的季春生一组躺在[3][2][1]

  沙发的剧照携带着浓浓“丧”气席卷网络;2018年“佛系”风潮在网络上再掀风浪;2019年心灵毒鸡汤以及2020年“网抑云”之风盛行,近年来,以“丧”为标识的网络文化的流行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市场。“丧文化”作为社交媒体上诞生的流行文化,客观上凸显了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文化生产力。

  (一)“丧文化”话语生成

  1、新媒体的放大作用

  新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智能设备的普及更使得信息飞速传播,得益于此“丧文化”传播更为快速和广泛,同时新媒体环境的特性使青少年群体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心态受到同化影响,进而自发成为“丧文化”的传播者,这一聚集效应再次加强了“丧文化”的影响。

  2、新媒体与资本推波助澜

  自人类步入数字时代以来,技术信息行业与消费文化主导的媒介文化工业边界逐渐模糊,形塑着当代社会和社会文化。在“丧文化”大行其道的同时,商业资本不断乘势涌入,朋友圈不断刷屏的“丧茶”、“爱无能小酒馆”,从“没希望”酸奶到“凑合过的确幸蛋糕”的“丧”蛋糕,相关的商品对于“丧文化”的形成添了一把火。

  (二)“丧文化”社会表征

  1、个人发展不确定性

  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新兴职业——主播、网红等发展,他们的工资或者知名度远远超过名校毕业的白领,学历文凭已经不再是高工资、高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代名词。较之以前,个体的发展成为不确定的多选题,大学生对于个人前途、未来发展的焦虑感上升,形成“丧”情绪。

  2、新媒体的“部落圈”

  有赖于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而兴起的社交媒体,促使原来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聚集成群的、有着特定文化趣味和社会属性的个体或个案,可以在互联网环境[4]

  中汇聚,从而形成收获海量用户或海量关注的长尾效应。网络“丧文化”获得了众多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在网络回音室效应以及从众心理的推动下,众多网络青年以“丧系青年”自居进而再次扩大了“丧文化”的影响力。

  二、意义消解与情感促动

  观察一下当下的媒体环境,它对个人的干预和渗透程度已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个体对外界及自我认知和定位,受到媒体的极大型塑。“丧文化”作为网络中盛行的一种亚文化,其颓废、消极等负能量特征有悖于主流文化,与大学生朝气蓬勃的形象不符,“丧文化”大肆横行对大学生具有消极影响。但也需看到“丧文化”其中所隐含的大学生自我反抗意识、自我保护意识。

  (一)意义消解

  1、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丧文化”以表情包、毒鸡汤等形式在网络中泛滥,核心特征是颓废、消极等负能量,侵蚀危害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种悲观主义价值观对主流的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积极人生价值定位产生消极的影响。

  2、消解奋斗精神

  大学是青年成长的关键阶段,理应不断奋进,而“丧文化”消极的宿命观让大学生对现实社会怀有“无能为力”的消极心态,在接受生活挫折后不仅丧失了克服挫折、积极奋进的阳光心态,甚至安于现状、放任纵容。

  3、缺失责任感

  长期在“丧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易将个体失败的主观因素归因于社会客观条件,仅仅将目光停留与自我得失中,无法与社会相联系,缺失责任感。长期停留于自我得失中也会失去与历史的联系,失去历史的延续感。

  (二)积极影响

  1、发泄负面情绪的渠道。

  [6][5]

  “丧文化”盛行的背后是并未真正绝望的青年群体,而是借助网络中一个消极颓废的形象以及乏力麻木的逃避表现来宣泄自身对于重重压力的焦虑感。网络中“丧文化”狂欢让青年群体产生情感认同,他们在网络中以自我反讽的方式释放压力,在现实中依旧抵抗压力继续前行。

  2、需求的反应仪

  “丧文化”的产生发展来源于青年群体的情绪发泄需求,其中隐含着青年群体需求的声音、凸显了当前社会环境下青年群体发展要求。新媒体时代下依托新媒介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丧文化”,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当下社会中青年群体的需求,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反应仪。

  三、“丧文化”转化对策

  大学生正在人生的关键成长期,“丧文化”虽然并未与大学生共存,但其在新媒体空间中盛行正在渗透大学生群体中,因此社会、高校等多方要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积极引导,避免“丧文化”的传播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生活言行。

  (一)社会层面

  1、关注大学生精神物质需求

  高校部分大学生对“丧文化”产生情感认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矛盾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表明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一定程度上未得到满足。因此,社会应该重视青年的利益诉求,出台相关向青年倾斜的政策和制度,并完善青年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专门针对青年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的体制机制。

  2、加强网络监管,改善网络环境

  新媒体时代下,绝大多数网络信息由网民自行创作发布的,内容科学性、严谨性不足,具有极大自由度,加之网络运营商多以盈利为目的,注重内容夺人眼球以吸引用户、获得关注。因此,社会层面应加强网络监管,增强主流媒体网络[7]

  话语权;加快推进官方网络平台的建设,以主流文化宣传为核心,创新宣传形式贴近青年群体,以积极阳光的舆论影响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行为。

  (二)高校层面

  1、引导主流价值取向

  当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物质财富占据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甚至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样的价值取向偏差使得大学生群体没有树立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时给予回击,打消将物质财富作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错误观念,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2、增强个人与历史联系

  大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仅着眼于自我得失而失去了历史延续感,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产生退缩情绪,不利于青年学生未来自我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带领同学们走出“小”而“确”的舒适区,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人生之问放置于人类历史长河之中,得到自我的确立。

  (三)自我层面

  1、主动调节情绪

  大学是人生观、世界观、道德价值成熟发展的重要阶段,广阔的视野和积极的心态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对自我成长之路抱有信心,以阳光的心态面对挫折,对国家、社会和自我成长更有信心、更有耐心。同时,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到国家和社会建设中来,通过自身的不懈奋斗,在祖国的发展中留下自己的脚印。

  2、培养奋斗精神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有意识的培养奋斗精神、抗压能力是消弭“丧文化”消极影响的重要方式。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依旧是我们砥砺前行

  的重要力量,艰苦奋斗的内在精神本质,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参考文献:

  [1]辛.新媒体的定义[J].新闻与写作,2006(12):17.

  [2]刘朝霞

  王瑜.新媒体视域下青年网络“丧文化”传播研究——以流行词“佛系”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3),101-110.

  [3]朱思良.网络青年的“颓废”与亚文化的风格转向——基于网络“丧文化”的研究[J].东南传播,2018-02-20.

  [4][7]程明.以“上文化”消解“丧文化”[J].人民论坛,2018,(19).

  [5]董子铭.情绪释放与技术催生:新媒介环境下的“丧”文化解读[J].新闻界,2017,(11).

  [6]杜骏飞.丧文化:从习得性无助到“自我反讽”[J],编辑之友,2017,(09).

推荐访问:摆烂内卷等亚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 青年 影响 大学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