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7篇)

发布时间:2022-11-19 12:4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7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09汉语言文学专业  邢寿康  200940202009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7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7篇)

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09汉语言文学专业

  邢寿康

  200940202009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夏日炎炎"、“火辣夏日”,夏天总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翁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照。)

  诗人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竟是如此的迥异。原因就在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当然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在汉语中的"东风"使人想到温暖和煦,西风则叫人有种寒风刺骨的味道。而在西方则相反。原因也是一样,两地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带来感觉就不同。二、生产劳动

  英语中与水产、航船有关的词语非常多,如

  fishintheair(缘木求鱼)、anoddfish(怪人)、misstheboat(错过机会)等。汉语中这类词语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国四周环水、水产捕捞业和航海业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而多此类词语。而在中国只有沿海地区才有渔民结网捕鱼,所以该类词语相对较少。

  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的动词在汉语中有许多,如

  "扛、荷、挑、担、抬、背、驮、负、提、挎"等,每个词都有一定的负运的东西与之相应(如,挑土、担水、提箱子),真是细密之极。在英语中却只有一个

  carry来泛指这个动作。汉语之所以将这个动词细加区分,大概因为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劳动特别多的缘故。

  汉语中我们会遇到"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

  "等词,英语中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会说

  worklikeahorse,asstrongasahorse,flogawillinghorse。为什么汉语用

  "牛

  "而英语用horse呢?答案是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作。牛和马在生产过程中分别分成了两国人的好帮手,博得了人们的好感,词语中也就有了如上用法。

  三、风俗习惯

  1、称谓及称呼: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权力和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中的称谓为数不多,除

  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年轻人称老

  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Mrs或Miss。他们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2、敬语谦词:像称谓一样,英语中的敬语谦词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就是

  you,I就是

  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

  "您、局长、工程师

  "等敬语。汉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还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跟长辈或上级、甚至同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否则就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谈及自己时则要用谦词,如不使用,也会被认为没有礼貌。另一原因,便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突出自己,总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而在英语中这类词较少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西方人喜爱追求平等,二是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乐于表现自己,强调培养个人自信心。受以上观念的支配,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明显有很大区别。中国人听此类话语后会说一类谦虚的话语,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Thankyou”我曾从报上看到过这样一则笑话,在一次舞会上,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lookverybeautifultoday(你今天很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赶忙谦虚地说:Where(哪里),where(哪里)."而这位美国人感到非常奇怪,然后只好说了句:everywhere(到处)。"

  根据西方人的习惯,当他们赞扬别人时,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东方则比较谦虚、谨慎,即使心里非常高兴,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

  又如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献或论文的标题。汉语文章的标题除说明文章的内容外,往往有表示谦虚的字眼。如"浅谈……"、"试论……"、"、“……初探"等,而英语文章的标题常常是直截了当,不加任何修饰,如

  ScienceandLinguistics(《科学与语言》)。

  3、个人隐私: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

  Howoldareyou?Howmuchdoyoumake?Areyoumarried?等谈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家庭情况等问题的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西方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fine,isn’tit?“、“It’sraininghard,isn’tit?”、“Yourdressisdonice!”等等。他们在初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从不问及有关别人隐私方面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尊敬。汉语里的寒暄有时还表示对对方的关心。

  如

  "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吗?""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

  。""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如西方人听到你说:“Youarefat”或

  “Youaresothin”等话语。即使彼此间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因这是不礼貌的。而中国人见面三分熟,在半小时内,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这又是双方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让别人干预。而中国人千百年来住在一个村庄里,离得近,接触得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再加上中国人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相互帮助,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苫辣,别人也愿坦诚相告。当然,现在在一些发达或沿海城市,人们也开始接受西方人的观点,说话不随便涉及对方隐私。

  四

  宗教信仰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蔚为壮观。比如,"天公"、"阴阳

  "、"菩萨"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词汇是两个民族宗教观念迥异的真实写照。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

  "太极"、"

  道"等,其精神,如尊天命,行孝道、听天由命等也可见于

  日常语言当中。隋唐时期,大量佛教传入,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这样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英国,则以基督教为主要宗教。该教于597年传入英国。在随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大量与此相关的词语陆续汇入英语行列

  。这里既有古英语时期由拉丁语渗入英语的词

  、如angel(天使)、monk(僧侣)等,又有中古时期从法语借用的词,如

  religion(宗教)、dean(教长)等,还有现代英语时期从其他外来语中借来的大量的词,结果英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远比其他语种来得多。

  五、历史典故

  用典是每个民族日常交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在不自觉间运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比如中国人会说,"真是马后炮"、"原来是个空城计啊

  !"西方人则会讲

  ThatallGreektome.(我对此一窍不通。)、He’sa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一谈用典,对对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大多感到相当费解,显然这是因为各民族以化遗产不同的缘故。中国人的典故多源于《红楼梦》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中国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如象棋、戏剧等。前两个例子一个来自中国象棋,一个来自《三国演义》。而西方人的典故则多出于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人物或名称、希腊、罗马神话、《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美国的棒球、橄揽球等。后两个英文例子便来自莎士比亚戏剧。

  六、思维方式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冬天来了,春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乱,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比如,"打得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几个句子间无连接成分,好像大量动词杂沓堆上,句间关系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但句子的意思却把他们联系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些差异反映了英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

  七、个人主义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中,与

  "自

  我"(self)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在英语中就有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词汇,如“self-absorption(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image(自我形象)等等。故此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

  (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的话语随处可见。通过简单的言语就可从中了解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人们会对双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这反过来有助于我们掌握这两种语言。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篇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汉语言翻译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历程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积累和各自国家的人文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成语和历史典故。由于词典不可能详细地收录这些,我们在翻译时是有难度的。汉语中的习语包含着很多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破釜沉舟、夸父逐日、叶公好龙、守株待兔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castleintheair(空中楼阁),hangbyathread(千钧一发)等。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Timewilltell)。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intheendthingsmend,thereisalwaysawayout.)

  老马识途(anoldhandisagoodguide)。这些中文习语按照字面意思远远不能传达原文的语言内涵,需要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因素,做出适当的变通。

  另外,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认知。例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和吉利,如红红火火,开门红等。与此相反,red在英文中代表着血腥或危险、暴力,如redruin(火灾),redbattle(血战)。英美人认为White代表纯洁和美好,英美姑娘在结婚时穿白色的婚纱。中国人则认为白色是不吉利的,中国女孩结婚都穿红色,盖红盖头。另外,不同国家民族有不同的图腾,中国是龙(dragon),美国是鹰(eagle)。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是皇权的象征,是九五之尊的代表,寓意神圣和吉祥。大多数华人也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然而在西方,龙

  (dragon)

  是罪恶的象征,在圣经中

  dragon都是与邪恶和恐怖相联系的。

  二、地域文化对翻译影响

  英国是一个四周被海洋所环绕的岛国,而中国却是个是内陆国家,人们的生活以农业为主,因此对土地具有独特的热爱和敬重之情。正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地域特征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上表达上的不同。在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

  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inthesameboat(处于危险的处境),等等。表示不同的消费习惯时,大手大脚时,英语中用spendmoneylikewater,但在汉语中却是挥金如土。英美人和中国人因地域不同,用语言来表达和介绍风景名胜的习语就存在着很大的差1异。比如,在英语中有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takeaFrenchleave(不辞而

  别),goDutch(各自付账)等。在汉语中则有有眼不识泰山、不到长城非好汉等。

  三、民俗文化对翻译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民俗。就中国和英美而言,中国人过年吃饺子(dumplings),正月十五吃元宵(sweetdumpling),中秋吃月饼(mooncake);英美则过圣诞节(observeChristmasDay),吃圣诞蛋糕(Christmascake)、火腿(ham)、红酒(redwine)。其中,饮食文化作为风俗差异中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应该作为翻译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蛋糕、面包是西方人的主食。因此,我们将apieceofcake按字面意思翻译为一块儿蛋糕是不合适的,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根据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译为小菜一碟则更为合理。同样,中国的习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有不同的译法。如果直译的话,可翻译为Themostdexterousdaughter-in-lawcannotmakeamealwithoutrice.考虑到西方的饮食习惯,更好的译法应为:Evenagood(clever)housewifecannotmakebreadwithoutflour.这个例子中对于无米之炊这一词语有两种不同翻译方法,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引起我们对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视与思考。因此,在语言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把握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语言意义,还要准确地阐述原文的文化内涵。

  四、宗教文化差異对翻译影响

  西方思想文化源于基督教,在他们的意识中,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安排和主宰着世间的一切。而中华民族的文化则受到佛教的深远影响,认为老天爷(heaven)世间的绝对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东西方宗教文化的不同也造成了语言的差异性。例如,我们遇到困难时会说我的天哪!,这里的天指的是老天爷,即玉皇大帝。另外,中国人信仰佛教,汉语中还有很多与佛祖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等。西方人敬上帝,每每遇到问题时西方人会说Godsaveme!或Godblessyou,以祈求得到上帝的帮助;他们相信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save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在日常生活中,针对求救的人员,英国人常说:2Don"tworry,myson,Godwilltakecareofyou.(不要担心,我的孩子,上帝会照顾你的)。由此可见,西方人将上帝看成自己的保护神,在遇到困境时会寄希望于上帝的庇佑。

  结束语: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经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我们将词语放到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和考察,能够明显感受到到文化差异对语言翻译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当充分理解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典故和专门术语,才能有效进行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