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竹文化推广价值(10篇)

发布时间:2022-11-19 08:50:04 来源:网友投稿

竹文化推广价值(10篇)竹文化推广价值关于竹文化的论文-百度文库  关于竹文化的论文  浅谈现代竹文化及竹的开发利用  摘  要:在人类生活中,竹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设计中扮演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竹文化推广价值(10篇),供大家参考。

竹文化推广价值(10篇)

篇一:竹文化推广价值

tle>关于竹文化的论文-百度文库

  关于竹文化的论文

  浅谈现代竹文化及竹的开发利用

  摘

  要:在人类生活中,竹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低投入、可再生的绿色植物。现阶段的竹产品开发与利用,已经相对广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竹原料及竹产品发霉和生虫等等,都是有待解决的,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开发利用好竹资源,让我们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字

  :竹文化;竹产品;环保;维护

  一、竹的现代文化及应用

  中国从几千年前的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几经风雨,竹子一路见证。发展永不停息,追求永无止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园林领域亦不例外,除了保留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特色外,许多新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材料应运而生,竹类植物并不因为其平凡普通而被人们遗忘,相反,人们的喜竹之情是有增无减。竹类植物正以一种新的姿态亮相现代园林。

  一

  竹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纵观这几年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营造竹类专类园景观、作为城市各种公园中竹林的绿化材料、作为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和通过加工成园艺制品装饰居家环境等。其中以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这三方面最有发展潜能。

  二

  竹在城市楼盘中的应用

  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是现在中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导致人们对高标准生活环境的追求,甚至现在有的房地产厂商打出这样的口号:“我们不卖房子,我们只卖环境”,在城市楼盘中千方百计的营造出个性化的园林景观环境,是房地产厂商们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经典园林景观已经在城市楼盘中得到广应用。

  三

  竹在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中的应用

  我们见过蓝色的海洋,可您见过绿色的海洋吗?我不是说远在山野的原始森林,如果说这种海洋由数万公倾竹子组成,更难能可贵的是海洋中有无数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像珍珠一样串连起来的景点。风景名胜区中竹海旅游项目的开发,给中国的生态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竹产品的开发利用

  笔者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对竹的开发利用一直没有停止过;竹的开发利用范围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扩大延伸,广泛的运用到了生活用品、手工艺品等方面。竹作为原材料的产品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断的惊喜与便利,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介绍一下竹的运用:

  一

  竹子在容器方面的应用

  笔者认为:竹为原材料的容器形态各异、丰富多样;具备实用性与美观性;多以民间工艺为主,纯手工编织而成,如背篓、簸箕等方面;花样繁多、手工精美的炊事饮食用具、衣冠鞋佩饰、席扇等纳凉用具、床榻椅凳案桌等坐卧用具、笥箧屏帘等盛器和家庭装饰物、儿童的竹马竹蛇玩具及老人的拐杖等,大量采

  用竹材制作并制成特色独具的样式,与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和理想密切相关,充分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特征与魅力。

  二

  竹子在工艺品方面的应用

  笔者认为:多以展示、装饰为主。优秀及具特色的工艺品用于参展;室内的风格布置,衬托出房屋的风格及主人的喜好。

  三

  竹子在灯具方面的应用

  笔者认为:将传统手工艺品以竹为原材料的编织及组合融入到现代灯具设计中来,给予人们不一样的感受不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新鲜与便捷。

  竹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是绿色环保的原材料。充分的利用好竹类,进行加工创造,不仅可以节约资源,绿色环保;还可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改变与惊喜。无论是在生活用品还是工艺等方面,竹产品的开发与利用都是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三、竹产品的保养与维护

  一

  竹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各种精美的竹产品和竹工艺品,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发霉或者产生蛀虫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解决竹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发霉和生虫两个问题。

  二

  解决发霉问题

  发霉是由于竹子加工成竹产品后仍然存在一部分水分在其中,给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减少水分是一种比较直接也是比较彻底的手段。

  当竹子开发成一种产品后,对竹子整体形态要求较高,因此内部水分较难处理,通常我们采用阳光下暴晒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a.将竹子平摊的铺开,避免交叉和重叠

  b.在阳光下暴晒,每隔一小时翻转一次

  c.每天暴晒8个小时,持续暴晒10天

  三

  解决生虫问题

  竹产品生虫往往是由于竹产品在加工前未处理周到,导致竹产品中仍然残留部分水分和糖分,给虫卵的寄生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季节不同害虫我们分别采用以下三步来消灭害虫:

  a.成虫羽化期用灯光诱杀

  b.使用白僵菌粉包,每667m24"-,可降低虫口密度70%左右

  c.利用夏天中午幼虫下竹的习性.用80%敌敌畏乳油或2.5%溴氰菊脂乳油0.2%溶液喷洒竹秆

  四、结束语

  竹类植物正以其飒爽的英姿向前大步迈进,我们相信,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历史前进的脚步,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竹类植物在中国园林历史中永恒的延伸!

  参考文献

  [1]黄盛林《竹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竹产业发展策略》

  银声音响出版社;

  [2]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第1版;

  [3]李津,《中国文化常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21年7月第1版。

  [4]贤之,《青竹凤骨》,中国三峡出版社2021年10月第1版.

  试谈基于竹文化的竹家具创新设计

  【摘

  要】针对竹子多,竹家具少的现状,在分析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研发了基于竹文化的系列竹家具。从设计理念、造型和人机等角度分析“竹家具”的基本特点,并对市场前景与产品价值进行了分析与预测。“竹家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是一款具有竹韵味的产品。

  【关键词】竹;家具;文化;传统

  0绪论

  提到文化,人们自然想到文学、艺术、哲学等等,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生态资源等诸多因素,其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植物资源,非竹莫属[1]。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让我们了解到“居”与“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竹在家居中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农耕时代,我国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竹家具;这个充满东方情调的生活哲学,也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他们赋予竹之十德: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奉献、卓尔、善群、性坚、操守、担当[2]。许多营造气氛的场合常常能见到竹子的身影,这是因为竹子对中国人而言颇具特殊意蕴,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东方美学,可见竹文化在中国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我国是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全世界有1200多种竹子,我国就占了500多种[2]。竹子的环保特性值得一提,竹子进行光合作用时,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的氧气比树木多35%,还能更有效地结合土壤,避免土壤侵蚀。竹子也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3―4年即可成材,完全成长后高度可达35―40米,可称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保材料,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3]。犹如竹子的旺盛生命力,这种材质也蕴含着很大的开发空间。竹材纹理美观自然,触感温和舒适,易于加工,经久耐用,竹纤维材料强度高,弹性好且密度小,抗拉强度是钢材的3―4倍,抗压强度比混凝土高。

  竹子蕴含的特殊人文价值和环保价值,使得国内外设计师开始关注竹在设计上的应用,掀起一场全新的竹革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家居不仅仅以“功能”为唯一目的,外形高雅、设计时尚、坚固耐用等新环境下的新要求,都必须让我们对竹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能顺应竹子的自然特性,结合新的材料工艺,超越对竹的传统定位,在功能上进行改良和拓展,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1市场调查

  通过查阅竹材料特性、市场应用现状的资料和实地走访,以及对142个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关于竹家具创新设计的以下结论:

  1市场上的竹家具种类主要有原竹、竹集成材、竹重组材、竹材弯曲胶合家具等,但竹家具的市场总体占有率依旧不高,一般多为与其他材质混合使用,而且竹子多为配角,可见这一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圆竹、竹编、竹集成、重组竹……竹材料加工工艺不断在创新和发展,但是现在一般竹材加工往往效仿木材的材料特性和加工工艺,没有很好地利用竹材的特有品质。

  3中国古代早就开始使用竹家具,这些原竹家具使用的竹材没有经过任何的现代化的防腐处理,很容易出现虫蛀、开裂甚至腐烂等问题。近几年出现的竹家具,解决了原竹家具的很多问题。但由于对传统竹家具的偏见,新型竹家具的优良特性并没有被消费者认识到。

  2“竹家具”设计的基本特点

  2.1设计理念

  竹,因为他的坚韧不拔的品性被古代文人冠以了君子的称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先生如是说。可是由于城市的发展,钢筋水泥土、人造板材等各种冰冷的东西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为了摆脱这样的情况,我们选取竹子这一材料结合竹子特有的文化设计了这么一套家具。从居无竹到居有竹,我想增加的不只是竹子,更是增加了一些绿色,一些清新,一些自然以及一些文化气息。而且竹子做材,不仅用料便宜,更是绿色环保无毒的。

  2.2设计造型

  根据竹子的优良的韧性做的弯曲,融入了竹子坚韧不拔这一文化要点,如图2所示。

  竹子相间排列给人一种错落感,使视觉感不再单一。且使用整根原竹,保留了竹子的竹节和它空心这一特点,融入了竹文化中的虚心接受,高风亮节这两个方面,如图3。

  由竹直接劈成片拼合而成保留了竹节,寓意做人要高风亮节,如图4。

  2.3造型及人机工程分析

  这套竹家具由一个卷书案及一把凳子构成。家具的用材全由原竹切片然后排列成面,再由整根竹子经弯曲后做腿。完完全全的保留了竹子原有的风味。因为竹子具有的良好的韧性,所以使竹子的弯曲工艺不像木头那样繁琐,所以我们在整套家具的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曲线,使整套家具更具曲线美,看上去更加柔和,美丽。

  全套家具的尺寸在设计前我们都查阅了人机工程学上的数据,所以符合人的使用习惯,使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不会说因为更换了材料而产生一些不适的感觉。相反,因为在制作时考虑人机这一因素,所以会让使用者更加的舒适。竹子清新的气息,也会让人心旷神怡。使生活品质得到一定的提高。

  2.4家具与竹文化

  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是坚韧不拔,凌云,不畏风雪,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有气节,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反应,在我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4]。本套家具保留了竹子的空心、有竹节的特征且通过弯曲突出表现了竹子的坚韧的品性。看到此套家具就可直观的看到竹看到那抹弯曲,从而想起竹子带给我们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以及虚心接受的这种文化。竹家具不仅改变了家具用材方面,更因为结合了竹文化给人一种反思,让我们的心可以不再那么浮躁。

  3市场场景与产品价值

  3.1市场场景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竹文化的发祥地。人们种竹,用竹,画竹,咏竹,竹一直伴随我们,延绵数千年。竹从古至今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竹文化也一直渗透

  在我们生活中。我国是世界竹子产区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木材能源短缺,而竹是一种速生材,作为家具材料能源,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从文化上看,竹文化历史悠久,古人使用竹简,文人墨客咏竹作诗,以竹为画。古人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对竹的喜爱,竹更有“心虚节坚,坚韧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称。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全球化的格局下,文化的力量不可估量,竹文化在竹家具产品中的体现,会使竹家具更具中国的传统特色,更具深厚的文化内涵,使用者使用会更具有精神享受,同时产品的价值也就更大。传承竹文化的竹家具投入到市场会更受欢迎,得到青睐。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

  3.2产品价值

  从功能上看,产品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作为公共设施符合人们的基本需要,并考虑人机舒适性,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从精神上看,产品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吸取了现代的发展精神,传承与发展,用文化感染使用者。

  从环保上看,竹子生长速度快,三到四年可成材,使用竹材利用完可再生,是很环保的材料。

  从经济上看,对于丰富资源的合理应用,可以创造财富。用我们的文化吸引外国,提升产品本身的价值,在国内外都可创造财富。

  4结语

  文化产业的市场需要开发,发展。产品不仅只是外形与功能,它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显得重要。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越来越显得抢眼,主打文化的竹家具是它的灵魂所在,精神内涵所在,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竹家具可以热销,推动的不仅只是经济,更多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文化全球化作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锋.竹与中国文化[J].散文,19963:20-21.

  [2]本刊编辑部,李科.居有竹[J].中华手工,20215:28.

  [3]胡芷嫣,张建华.竹子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J].上海商业,20217:44-45.

  [4]王逢瑚,时迪.关于中国竹家具设计的思考:观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有感[J].装饰,20211.

  试谈古典园林中的竹文化

  摘

  要:我国竹文化历史悠久,竹子在园林中应用广泛。基于竹元素在饮食、文学、工艺、建筑4个方面的文化意蕴,分别从诗情、画意、音韵3个层面揭示古典园林中竹文化的深刻内涵,探讨了古典园林中竹景的营造艺术。现代园林设计应该借鉴和发扬古典园林中竹子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

  关键词:竹文化;古典园林;营造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植物配置,竹子因其特殊的观赏特性和生物特征一直被看作中国园林中最具特色、不可或缺的植物造景材料之一。竹作为我国传统观赏植物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据文献记载,秦始皇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这应该是竹子造园的萌芽时期,讫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历经数代,以竹造园得到持续发展,竹林景观已成为江南园林的特色之一,竹景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蕴意为现代园林带来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竹元素的文化意蕴

  1.1竹与饮食

  《诗经》曰“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竹笋是人们熟悉的中国传统食品,不但是一道美食,更是一道雅食,被列为“素食第一品”和“山珍”之一。据相关资料记载,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则是记载了80多个竹笋品种。

  同时,中国的十大竹乡浙江安吉竹乡、江西宜丰竹乡、浙江临安竹乡、江西崇义竹乡、湖南桃江竹乡、贵州赤水竹乡、广东广宁竹乡、福建顺昌竹乡、福建建瓯竹乡、安徽广德竹乡还开发出一系列与竹相关的食品和保健品,例如竹笋干、竹笋罐头、竹粽子、竹食用菌竹荪、竹木糖醇、竹汁饮料和竹汁酒等,除此之外,在竹乡中还能品尝到竹笋全席宴、竹筒饭、竹虫等与竹有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

  1.2竹与文学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竹以其特有的风姿品性,占据了古代文人审美视野及价值系统内的一个重要位置,竹在历代诗人作家主观情感中,为文人阶层的文化所认同和传播,被赋予了以下几种象征意味:1以竹表示对官场的厌恶、对归隐的憧憬以及对故乡的向往。例如清朝郑板桥的《题画诗》:“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2以竹标明典雅、孤傲的神韵与品格情趣。例如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特以“坐中佳士,左右修竹”来昭示“典雅”的风格意境。3以竹含蓄地表达执着相思怀远的执着爱情。例如西晋张华《博物志》曰“舜死,二妃泪下,染竹即斑。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

  1.3竹与工艺

  竹制工艺品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堪称竹文化的一绝,其工艺加工手法主要有竹编和竹雕2种。1竹编。竹编工艺源远流长,被誉为“东方珍宝”,其充分利用竹材的柔韧性和线条美,达到工艺品外型与内涵、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同时劳动人民卓越的创意,使竹编工艺增添了生活的趣味和恬淡优雅的情致。2

  竹雕。竹雕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其造型讲究夸张变形,构图讲究对称与平衡关系,刀法力求变化多样,总体风格淡雅清秀,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古朴素雅之美。

  1.4竹与建筑

  中国人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利用竹建造房屋,汉代用竹建甘泉宫,名曰“竹宫”,北宋时黄冈地区人用竹造竹楼,明清时期扬州和常州都建有竹楼,竹建筑遍及南方产竹之乡。用竹建造的建筑主要有竹楼、竹屋、竹亭、竹廊等。1竹楼。竹楼是最具有代表性、最富特色的竹民居建筑,在云南傣族、布朗族、基诺族、景颇族、德昂族、和部分怒族、哈尼族、佤族、傈僳族的聚居区是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2

  竹屋。竹屋建筑是我国南方竹乡最常见的建筑形式,清代沈日霖的《粤西琐记》中记载了广东山区的人们用竹建屋的盛况,同时,清代的扬州园林广泛用竹建屋作为园林景点。3竹亭。亭是重要的园林建筑小品,清代扬州园林好用竹建亭,竹亭使竹的天然野趣得以发挥,与周围地区的湖光山色和谐且融合成一体。4

  竹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1],竹廊是廊建筑的形式之一,据记载,明代无锡的邹迪光在愚公谷用竹建造了一座竹廊,名曰“虹廊”。

  2古典园林竹景营造艺术

  2.1诗情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善于将植物的形态和文学诗歌、艺术和民间传说故事等结合起来进行造景,竹因其优美的形态及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古典园林中的竹景无不渗透着一种“诗情”,而这诗情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以竹为内容的景点名称。如苏州留园的“碧梧西凤”、苏州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苏州拙政园的“海棠春坞”、苏州沧浪亭的“倚玉轩”和“翠玲珑”、扬州的个园等。二是竹景背后的文学象征意义。“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竹子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象征着文人墨客孤傲、清高的气节,同时,竹还可以用来表达对故乡思念以及对爱情的忠贞。

  2.2画意

  “园以竹胜,景以竹异”,竹既有自然美的“形”,又有灵魂美的“意”,具有“形”和“意”相结合的美妙意境,营造出疏朗、雅致的画意。在竹的艺术造景手法中,无论是竹径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还是竹径绕池、青竹白石,无不体现着风格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画境,如竹海长廊、竹篱夹道、竹径通幽、竹亭闲逸、竹圃缀雅、竹园留春、竹水相依等,可谓“月照有倩影,风吹有清声,雨涤有清韵,霜凝有清光,雪染有清趣”,从而衍生出无穷的画意来。

  2.3音韵

  宋朝文同在《咏竹》中如此描述竹:“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月娥巾披净冉冉,凤女声笙竽清肃肃。”这里说的就是竹的音韵美,而这句诗特指竹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音韵美,不同形态和数量的叶片在风的作用下相互摩擦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而竹的音韵有时萧瑟凄清,有时汹涌澎湃,有时流畅优美,产生不同的韵味。苏州怡园的“玉延亭”原有一片竹林环绕,四季青翠,玉延亭取“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诗意而名,“万竿戛玉”即风吹竹林摇摆而发出玉石响声,以实现“清风时一过,交戛响鸣玉”的音乐效果。上面描述的都是竹在风中产生的声响韵律,除此之外,在雨的作用下,竹也会产生独特的音韵美。南唐李中的《赠朐山杨宰》“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说的就是雨中之竹,色泽鲜亮,竹径半掩半开,加上雨滴落在竹叶上产生的声响,引人静思,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3结语

  竹积淀着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也是文人墨客的情感载体。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其人格化的象征,美学的意象,已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探求现代园林设计的时候,只要充分借鉴古典园林中竹子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并合理巧妙地运用竹文化,就可以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现代园林景观。收稿:2021-05-09

  参考文献:

  [1]刘福智,佟裕哲.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107.

  [2]赵芸.南竹北调及北方竹造景的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21,96:29.

  [3]关传友,何秋中.扬州园林植竹造景史考[J].竹子研究汇刊,2021,262.

  [4]黄春华,王晓春,仇蓉.扬州竹文化探析[J].风景园林艺术,2021,328.

  [5]龙莉红.竹子在岭南现代园林中的运用[J].广东园林,2021,21.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二:竹文化推广价值

tle>浅议遂昌竹文化旅游发展-百度文库

  浅议遂昌竹文化旅游发展

  作者:周紫球

  来源:《浙江林业》2018年第10期

  遂昌凭借旅游资源气质好、颜值高,在“景点时代”转变为“全域旅游时代”的浩浩大势之下,在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与全域旅游投融资多种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产业已经成为遂昌经济转型升级、百姓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在生态、休闲旅游成为时代潮流、竹加工业停滞不前的情况下,如何借助林旅融合,做到勇立绿色生态发展潮头,走出一条以竹产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竹乡特色鲜明的遂昌竹文化旅游业,成了一个有待探讨的新课题。

  竹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

  遂昌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竹产资源,是一个致力于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生态型文化旅游县。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遂昌拥有4000年历史的文明成果——“好川文化”,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畲乡文化”和“竹文化”,其中“小忠冬笋”在明清时期就一度成为朝廷贡品,素有“小忠贡笋”之美誉。此外,遂昌更有“中国竹炭之乡”的称号,是中国竹炭产业基地。遂昌生态环境良好,田园景观优美,有以竹资源为主的旅游单位——中国竹炭博物馆,4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南尖岩、神龙谷、千佛山,更有独具地方特色的石练“昆曲十番”、石练台阁、遂昌黑陶烧制技艺、洁竹酒等。

  竹林丰产,四季供应鲜笋。遂昌境内现有毛竹林面积32万亩,是浙江省重点竹产区之一,毛竹资源丰富。近年来,遂昌以浙江省竹子现代科技园区为技术创新载体,通过开展以冬笋为主的“竹林高效经营与推广”和浙南“一竹三笋”丰产等试验,冬笋最高亩产达到886公斤,创下了历史新纪录,并实现了一年四季有冬笋、春笋、鞭笋三笋新鲜供应。

  基础扎实,旅游设施完善。遂昌现有竹林观光园90亩,辐射面积约1000亩。投资980万元,建设管理房600平方米,农家乐400平方米,观光亭120平方米,停车场1000平方米,精茶加工坊120平方米,新建主干道8.77公里、观光道2.31公里。以坑口为中心的毛竹主导产业示范区的基础设施都得到迅速发展,竹山水利、道路等设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此外,还建有毛竹示范基地2.2万亩,主干道26公里、作业道20公里;蓄水池和蓄肥池10个约450立方米,铺设管道2公里;建立病虫害防治点5个;安装杀虫灯18台、监控设施1套;配备监控镜头15个、主机1台和相应电力设施;配备除竹兜机等农业机械5台;培育专业合作社3家,并建立相关配套工程;建成笋竹产品加工集聚区1个,面积3.3万平方米,年加工严值4300万元;新建笋竹交易市场1.3万平方米,年交易额达1624万元。

  制约竹文化旅游发展的因素

  遂昌竹林主要分布在妙高、三仁、安口、应村、高坪等乡镇,大部分地处旅游景区或通往景区的道路沿线,其竹文化所构成的内涵具有广泛的旅游开发前景,但当前遂昌的竹文化旅游没有形成规模化,竹文化品牌向竹文化旅游的转换还处于较低水平。

  注重生态景观,忽视竹文化潜力。一直以来,遂昌将重点放在生态景观的旅游开发上,而忽视了竹文化旅游发展。目前,遂昌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乡村民宿、休闲观光农业、休闲农庄、高山避暑山庄、乡村俱乐部等多种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业态,对促进农民创业增收、统筹城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此过程中,对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却未深入挖掘,竹文化旅游尚处于萌发状态,因此存在着布局分散、内容单一、特色缺乏、配

  套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较短、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竹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带动作用尚未真正发挥,竹文化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难以显现。

  注重竹林增收,忽视竹品牌效应。近年来,遂昌通过与浙江农林大学开展先进适用新技术科技合作及项目研究,切实提高了竹林效益,但浙江省竹子现代科技园区作为浙南竹秫高效经营典范,“小忠冬笋”等品牌只是在一产和二产中发挥了效益,而没有在三产旅游业中充分体现其价值。竹子科技品牌和竹子科研成果的推广运用本身就是一种竹文化效益的传播,这一作用却又往往被人们忽视,因而一时未形成如何将观光竹子现代科技园区有机融合到竹文化旅游中的清晰思路,从而制约了竹文化在观光旅游中的作用,未使现代竹子科技在旅游方面发挥品牌效应。

  发展竹文化旅游的对策

  为使遂昌竹文化旅游发挥其应有优势,要践行“两山”理念,立足生态优势,做好生态文章。以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为主导,按“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旅游化、旅游富民化”的现代农业理念,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合为一体,形成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文化相结合,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游,促使农户更新观念,树立长远发展的思想,以延伸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有机整合竹文化旅游资源。遂昌千佛山4A级旅游景区佛文化胜地、湖山地心温泉度假村、“关雎”爱情文化度假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区域资源和文化禀赋,可以在景区内重点发展基于乡村民宿的农家乐特色村,并引导农民经营与竹文化相关的农副产品,休闲食品、手工艺产品、创意产品等,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一品一业”的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以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养生健身等为特色的竹文化高端农家乐,不断满足游客个性化消费需求。

  充分挖掘竹文化旅游潜力。建立竹笋溯源基地,开展农事体验活动,品竹酒、观竹海,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中真正体验厚重的竹文化底蕴。以现有的三仁乡“一竹三笋”示范区和竹子现代科技园区为中心,以好川大型古文化遗址和三墩陶艺村为衬托,可充分开发探秘好川古文化和体验三墩陶艺制作的活动;以竹林为主体,构建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景观相配套的独具特色的竹海风景区;以畲乡少数民族节庆、歌舞等文娱活动为点缀,创建竹文化节庆,让游客过竹节、观竹园、住竹楼、吃竹筒饭、品竹笋、听竹乐;加大竹笋菜肴的开发力度,突出特色,形成竹笋菜肴系列。让游客在濡染竹文化色彩的同时,领略竹饮食文化的乐趣,增添旅游的情趣。打造竹乡特色的一条龙旅游服务,形成主题突出、地域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品牌。

  全面宣传竹文化旅游特色。遂昌竹文化旅游要融入全县大旅游范畴,建立遂昌县乡村竹文化旅游营销平台,形成统一的市场营销机制。会同旅游部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广泛引导各地城乡居民到农家乐休闲度假消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营销活动,在重点城市举办生态休闲推介活动,重点介绍竹文化旅游特色。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网络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发布信息,促进农家乐生态休闲供需对接,大力推广具有遂昌特色的竹文化旅游品牌。

  遂昌要立足竹文化“世外桃源”形象,建成“礼乐东方”的乡村休闲度假生态圈,推进林旅融合,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用实际行动,演绎“偏远山乡美丽蝶变”故事。

篇三:竹文化推广价值

tle>浅析中日竹文化异同-百度文库

  浅析中日竹文化异同

  摘要:中日竹文化关系虽源远流长,但由于地域及民俗差异造成两国人民对竹子有着不同的审美意识和精神追求。在衣食住和文学方面有着不同的竹文化内容。

  关键词:中日、竹文化、比较、审美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甚至还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而中国竹文化在传到日本之后,不仅被很好地传承和发展,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竹文化。日本竹文化源于中国,又不同于中国,在衣食住和文学方面有着不同的竹文化内容。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体现了两个国家对竹子这种植物不同的审美与精神追求。

  一、竹子的开发利用

  竹子因其生长周期、成才时间短、坚固不易腐烂等特点,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开发利用。在中国,汉代之前的文字材料,都记录在竹简上。有史书记载,孔子当年整理“六经”,就是将经书写于竹简之上;魏国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正是因为其用竹简制成而得此名。我国南方潮湿多雨,少数民族同胞利用竹子和茅草搭建房屋,这一习俗沿用至今。竹子制作成竹笼放于井下,既可以保证水井周围的泥沙不掺入水中,又可使水质甘甜,这一方法应用在我国大惊南北。更有记载,竹子被勤劳聪慧的中国先人制作成了各种工具,比如弓箭、毛笔、竹篓、竹筏等等。以毛竹为原料的竹炭,更是被广泛应用于烹调、美容及净化空气等诸多方面。而在日本,涂有朱漆的竹梳在绳纹遗址中被挖掘出来,更是引人注意到了日本竹文化。日本多以竹子制作餐具,并且还是使用竹子制作筷子的最早国家之一,如今竹制筷子甚至被推广到了全球。而中国早在汉代就有了竹制生活器具,甚至多达60余种,到了唐宋时期数量增加到了近二百种。有炊具、饮具、玩具、甚至家具。日本小孩也经常玩竹蜻蜓这种用竹子制作的玩具。

  日本最早的古书《古事记》中,还记载了日本古代很早就已经开始食用竹笋了。在中国使用竹笋制作的美味佳肴也是不胜枚举。《诗经》中就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诗句,表明了人民食用竹笋有2500年以至3000年的历史。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载:“竹笋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可久食。”另外,受到中医的影响,日本也有将竹子作为药材食用开发的习惯。在中国竹子提取的原液被叫做“鲜竹沥”,广泛用于祛病养生,有镇惊利窍的功效。现代人认为竹笋低脂肪、低糖、多纤维,食用能够促进肠道蠕动,还有助于消化,是春季最宜食用的时令蔬菜。

  竹子还是园林景观的一大常用植物。《红楼梦》中的潇湘馆,因竹影绰约,引得黛玉多少雨泪滴露。而在日本庭院造景的常见植物也是竹子。另外由于日本多地震,日本人还曾将竹子作为房屋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另外,日本人还在充分意识到竹子生态特性的基础上,利用竹根网状延伸的特点,通过种植竹子来治理山体滑坡、稳固河堤。

  现代,中国人充分发挥聪明智慧,在攻克多项难题后,更是利用竹子发明了竹纤维这一材料,成为了继棉、麻、毛、丝后的第五大天然纤维,广泛用于制作各种服装以及纺织制品。而日本人经常将竹子绘制在衣服上,十分清秀雅致。充

  分体现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的文化特性。

  二、象征意义与审美

  在中国和日本“梅、兰、竹、菊”自古就被文人墨客称为四君子。竹子因其身姿挺拔,极具韧性,中空而有节,就成了刚直不阿、宁折不弯、虚怀若谷、虚心而有节操的化身。竹子成了一种精神象征,同时这也是竹子的审美价值所在。

  我国魏晋时期有几位著名的风流名士,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据说这几个人成日谈诗论酒,笑傲山林,故称“竹林七贤”。而唐代,又有“竹溪六逸”。唐朝天宝年间,李白到山东任城云游,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该结社于竹林,故号“竹溪六逸”。竹席上畅谈,竹林中嬉乐,可见我国文人墨客欣赏竹的独立孤傲,坚韧不屈。

  中日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笔墨渲染了竹子这种植物的象征性形象与意义,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竹子寄托了文人墨客的无限情节。清朝郑燮有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第九十九回中,唐僧路过荆棘岭,被几个树精藤怪摄去与他们会友谈诗。这几位树精化身为四名隐士,分别为“劲节公”、“孤直公”、“凌空子”和“拂云叟”,其中的“拂云叟”便是竹的化身。他在自我介绍中的诗中有云:“岁寒虚度有千秋,老景潇然清更幽。不杂嚣尘终冷淡。饱经霜雪自风流”。虽然这是“拂云叟”自我吹嘘的诗句,但是不难看出作者吴承恩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将竹塑造成一位能吟诗作对的老者,与我国自古以来对竹的喜爱与高度评价是分不开的。

  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象征主义的著名诗人萩原朔太郎,也在其诗“竹”中描写了竹子的生长强势,用以赞叹竹子顽强的精神。中国的《诗经》中也有大量的咏竹之作。而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中收录的咏竹诗有三十多首,赞叹了竹的常青不凋、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喜静好雅的审美意识。

  日本故事《竹取物语》,讲述了以制造竹器为生的一个老头,在一次砍竹子的时候,发现一位美丽少女的故事。故事里,这位老人收养了那个女子,此后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这个日本家喻户晓的故事,说明了人们对竹子的向往,对竹子具有的美好寓意的确信与崇拜。同时竹子里走出来的女孩子,也说明了人们对竹子旺盛生命力的崇拜。中国更有文人主张“不可一日无竹”。

  竹子更是画家眼中植物绘画的最爱,北宋文同开创的“湖州墨竹派”,后世人尊为墨竹绘画之鼻祖。更有画竹大师层出不穷,不胜枚举。总之,竹子在中日文化中都是竹子都是精神文化极为丰富的代表,中日两国人民都赋予了他强烈的人格特征,并且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三、文化符号

  竹子作为一种被赋予了人格以及象征意义的植物,在中日两国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一种文化符号。其中包括特定的宗教意义、民俗含义以及审美意识。竹子成了中日两国人民展示内心世界,寄托精神追求的特定符号。

  在中国,“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取自宋代林景熙的《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盛放,故称“岁寒三友”。其中,竹形状消瘦,与“寿”同音,竹虽瘦却坚挺,故寿宴之时,人们多用竹装饰。而竹笋中的“笋”与“孙”同音,在古代大婚之喜时,大门左右两侧常会张贴“缘竹生笋,梅结红实”的对联,有添丁增口的美好祝愿。

  在日本绳纹和弥生时代,人们认为神会附身于竹制的“篮”中向凡人传达自己

  的心意。

  在日本,有关竹的习俗甚多。正月时,日本的家家户户会摆放“门松”,“门松”是指在家门前摆放一对松或者竹子,寓意来年平安顺遂。男孩节时,有男孩的日本人家会悬挂鲤鱼旗,鲤鱼旗必须用竹竿悬挂。

  日本自中国传入了七夕节。在江户时代后期,日本的七夕节除了有乞巧的习俗以外,还有将愿望写在五色纸中,悬挂于竹子枝头的风俗。竹被日本人赋予愿望成真的寓意。

  日本冬月酉日庙会时,会贩卖神福竹耙。据说买了这种神福竹耙,就可以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从该现象可知,竹被日本人赋予了招财进宝的寓意。

  日本皇宫中举办神事活动时,阴阳师会燃烧毛金竹,人们认为竹子在燃烧时会发出清脆的炸裂声可以赶走恶鬼,可见日本人为竹子赋予了辟邪消灾的寓意。

  四、近代竹文化的研究与发展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的重视,我国的竹文化研究正出现迅猛发展的态势。目前发表在各类期刊杂志的文章众多,相关学术论文有10余篇。内容涉及到日本《竹取物语》与中国藏语故事《斑竹姑娘》的比较研究,中国竹文化小史等诸多方面,为我们今后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而日本方面,由于20世纪50年代塑料代替品的增加、民族学与经济发展不景气等原因,日本竹文化的研究曾一度陷入低迷。近年来,日本日本研究者开始重视竹文化,注重发掘竹文化的历史意义,保护本国传统竹文化。但是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竹文化方面略有欠缺,主要有滨田甫、岩松文代等人。

  有关中日竹文化的文章较少,论文大多概述,很少展开。因此,笔者认为,中日竹文化的比较,今后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竹文化与中国竹文化同根同源,在各自历史的发展中衍生了不同的文化寓意。中日两国关于竹的民间故事、诗词歌赋、民间习俗众多,为两国研究竹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近年来,两国都开始注重竹文化,相关研究正日渐增多,但是仍有很大研究空间。在中日竹文化对比方面,相关论文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将在今后继续进行中日竹文化的相关研究。希望能对中日文化比较研究略尽绵力。

  参考文献:

  [1]毕雪飞.日本竹文化现象及其内涵[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3):371-375。

  [2]篠田暢之.生きる知恵と日本文化——人·自然·宗教:竹と日本文化[M].東京:戎光祥

  出版,2007。

  [3]关传友.中华竹文化概览[J].竹子研究汇刊,2001(7):48-51。

  [4]任敬军,李红娥.《记纪》神话与日本竹文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7-14。

篇四:竹文化推广价值

tle>竹文化论文-百度文库

  竹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开发利用研究

  [内容摘要]竹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更是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本文主要就竹文化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利用进行综合论述,旨在更好的了解竹文化。

  [关键词]中国竹文化

  源流

  现状

  发展

  竹产业

  竹子是属于禾本科竹亚科的一类植物,已知全球约有150属,1225种;竹林面积达1400万公顷。广泛地分布于地球的北纬46°至南纬47°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但主要集中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地区。按地理位置来说,除了欧洲大陆以外,其它各大洲均可发现第四次冰川借以的乡土竹种。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丰富的竹资源为我国古代用竹、种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是中国竹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

  一、中国竹文化

  (1)中国竹文化的地位

  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竹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象。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由此可见,竹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

  (2)中国竹文化的源流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竹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必然,根据考古的资料证实,中国文化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正好在竹林生态区域内,竹的利用,贯穿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甚至在艺术、宗教方便,都有不克替代的作用,这就积淀了内涵丰富的竹文化。

  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研究表明,我国商代就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早在九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一千年。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随着时代的发[1]展,竹在生活中更是大展身手,与人们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二、竹文化的现状和发展

  (一)竹文化不仅在简单的文化概念发展,并且在各方面都已发展起来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竹不再是简单的被文人墨客溶于写作作品中,或者被简单地制作成最传统的生活用具,或者在一大块空地种竹赏竹,而是随着人们的认知程度、技术水平、价值定位的变化,不断在新的领域获得造诣。竹子有着很多其他自然资源无法比拟的优势,竹的原生态,给人以视觉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能切合当今时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生态产业。

  人们要求的多样化,促使竹的利用多样化,大量的竹公园、竹子博物馆的建立,使更多人在竹文化的氛围里熏陶,也使更多人有了解竹的开发价值之类能扩展知识面和增长见识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下,竹文化被进一步的传播和认知。

  (二)我国竹文化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兴建了大量的竹子公园、竹子博物馆。典型的竹子公园有北京紫竹院公园、上海万竹园、南京菊花台公园、成都望江楼公园及广州晓港公园等;以竹景为主的“园中园”主要有北京植物园的“集秀园”、杭州黄龙洞圆缘民俗园的“方竹园”、马鞍山采石矶公园的“万竹坞”等。位于安吉县竹种园内的中国竹子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展馆面积最大、展品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竹子专题博物馆。

  竹文化的开拓式发展,以1997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竹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和首届十大“中国竹子之乡”的评选为重要的一个里程碑,11月,总部设在北京的第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竹藤组织的正式成立,更是世界竹业的一大盛事。随后,各届竹文化节的举办,展现了不同地区的竹文化特点和优势,也呈现出了一些最新的竹子的利用方式,大大促进了竹文化的传播。

  在我国竹类资源丰富,用途广泛,主要用于建筑﹑农业﹑水利建设﹑制浆造纸﹑工艺美术[2]﹑家具及日常生活用品等方面。

  三、竹的开发利用——竹产业

  (一)竹在生活、工业的运用

  在竹子的利用,经济价值的开发方面,可以说前途无量。竹子生长速度快,易于栽种繁殖,产量很大,用途甚广。

  竹笋营养好,竹材质量高,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加工可以开发一些新产品。竹制器物,符合环保要求,只要提高工艺水平,仍有广阔市场。竹子在药物、保健品提炼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在生态文化方面,在广大城乡提倡多种竹子,是改善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人们回归自然的心态日益强烈,茂林修竹的生态旅游是大有开发前景的。全国各地竹乡的生态休闲游,就是一项前景良好的朝阳产业,只要做好旅游策[3]划的推介工作,搞好旅游休闲的配套服务,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竹炭生产在我国是新兴的行业,它利用竹子加工的剩余物经高温处理形成竹炭,用于燃料或净化空气与水,并经进一步加工形成再制品用于环保、保健、纺织品等等.近年来,家居装修材料对室内空气的影响,新汽车内部的空气质量以及水的质量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竹炭在这些方面都有很好的效用,市场前景广阔.竹炭生产在竹子产业链中居于精深加工的一环,同时也是实现竹子产业循环经济的一环.它的发展不但可以大大延伸竹子产业链,提高产[4]品附加值,也可以充分利用竹材资源,促进竹业健康发展.

  (二)竹子在林业建设方面的促进作用

  竹林兼有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防护效能,是一种可以再生的森林资源。竹业是林业产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竹类资源丰富,实施竹业工程,弘扬竹文化,对增加森林资源,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增加出口创汇,壮大农村经济,促进农[5]民脱贫致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竹子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竹子面积、竹林质量、竹业产值都显著

  提高,已形成一个从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到出口创汇的新兴产业。低产林经过慢慢的改进,地方性的竹林培育,促进了竹材料加工工业的发展,促使地区摆脱粗放经营,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三)竹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

  竹景,既有自然美的“形”,又有灵魂美的“意”,具有“形”和“意”相结合的美妙意境[7]?竹景耐人寻味,意味无穷,百看不厌,在园林中被广泛应用。以竹造景,不管是纷披疏落竹影的画意,或是以竹造景?借景?障景,或是用竹点景?框景?移景,都能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且风格多种多样?诸如竹篱夹道?竹径通幽?竹亭闲逸?竹圃缀雅?竹园留青?竹外怡红?竹水相[8]依等景观艺术,无不遍及中国园林?

  在园林置景中,竹子更是左右逢源?如寺庙园林多取其佛性而喜植紫竹,观音竹,圣音竹等;一般园林中的墙角,假山坡脚与筑篱,则取矮生形的箬竹;而景区景点的曲折通幽之处,往往取用密集多姿,秀雅宜人的凤尾竹,琴丝竹等;居住区,生活区等区域,或公共绿地等则常用岁寒三友,松竹梅,不但取其形美,更重其意美?

  (四)竹在医药方面的发展

  中国地处亚太竹区的分布和起源中心,有竹

  50属

  500余种,竹林面积约

  700万

  hm~(2)分别占世界竹林资源相应项的71%、42%、35%。丰富的竹类资源为提取包含在不同竹类中的可利用医药成分提供了条件,像最普通的竹纤维,就有的被运用于润肠通便、减肥塑身产品中。再加上科技的进步,在医学方面的探究更是越来越深远,无不服务于人们生活。例如中国新时代集团以淡竹叶为主要原料,科学提取、精制而成的“竹康宁”,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免疫调节的保健功能,被誉为保健珍品。

  竹类资源除传统的药用得到发展外,国内外在黄酮类成分开发、多糖体效能研究、活性成分应用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保健品开发领域除大规模开发笋制品外,在竹汁饮料、竹炭脱臭、保鲜防腐和色素利用方面已有所突破,小试、中试产品屡见报道,竹资源利用在中药现[9]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五)竹文化在旅游开发方面的价值

  竹文化旅游资源独特的属性和丰富的赋存使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旅游开发价值很高。特别是在安吉,竹乡风貌、竹寨风光、民俗风情、地域文化、民居建筑、现代园林,以安吉竹博园、中国大竹海、天下银坑等景区为代表的旅游景点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又比如,云南地区以民族特色闻名,民族特色的的构成,竹是不可或缺的。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对竹资源的利用,主要体现在竹建筑、竹食品、竹服饰、竹制交通工具和设施、竹器[10]物、竹乐器、竹制生产工具等方面,成为云南民族竹文化的主要特色。

  参考文献:

  [1]李世东

  颜

  容著《中国竹文化浅析》

  [2]谢贻发

  谢贵水

  姚庆群

  陈海坚著《我国竹类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前景》

  《热带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3]《我国竹子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今日科技》2003年2期

  [4]蔡薇.胡丹婷著《竹炭在竹子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林业经济问题》2006年03期

  [5]浙江省安吉县林业局

  张培新著《论中国竹文化在生态文化中的地位》

  [6]许传德著《我国竹业发展的趋势》

  《中国林业》1998年05期

  [7]辉朝茂著

  《竹类培育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8]孙

  英

  高光林

  丁志敏著《浅析竹在园林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9]张佐玉

  张喜著《竹子在中医药和保健品开发》《世界科学技术》2000年03期

  [6]

  [10]关传友著《云南少数民族对竹资源的利用研究》《世界竹藤通讯》2006年03期

篇五:竹文化推广价值

tle>中国竹文化浅析-百度文库

  中国竹文化浅析

  李世东

  颜

  容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一、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二)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

  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部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中国竹子文明的历史演进。著名竹子专家熊文愈教授详细统计了甲骨文殷商、金文周、《说文解字》东汉、《玉篇》梁、《字汇》明、《康熙字典》清等各代重要字典中竹部文字的数量。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典籍记载,论述了竹子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艺术、音乐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密切关系。中华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迹,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繁荣,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发展的诗篇,由此可见,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

  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

  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就拿“书者竹纸”来说,从殷商时期出现在竹简上的刻字,到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积累的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三)中国竹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雅、鞭根发达,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在绿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竹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

  二、中国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竹文化就是以竹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号。竹笋、竹制书写工具、工艺品、乐器、舞蹈道具、日用器物、生产工具、建筑、交通工具等是构成器物的物质材料,文化内涵的显示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构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规范,它能显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特定的实践需要而有意识地用竹所创造的景象,此为竹文化景观。而宗教、文学绘画、伦理规范中的“竹”本身即直接表现与象征着人的情感、思维、观念、价值、理想等精神世界,此为竹文化符号。

  (一)竹文化景观

  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竹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的景象。竹文化景观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度。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竹密切联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

  衣——竹服饰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一。从服饰方面看,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的竹鞋、竹斗笠,并沿用至今。古代人使用的竹簪、竹蓖箕、竹箍等,都是用竹制成的容饰器,震惊中外的马王堆出土文物,发髻上就插有竹笄、角笄、玳瑁各一件,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现在运用高科技还可以将竹纤维与纯棉、真丝合成纤维或交织制成服装、毛巾和床上用品等。

  食——竹饮食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二。从饮食方面看,根据《诗经》、《禹贡》等文献记载,竹笋在西周时期已成为餐上佳肴,此后相沿不衰,直至今日竹笋仍不失为中华民族的桌上名菜。竹不仅可以充饥裹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生长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对于植物格外厚爱的感情。

  住——竹建筑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三。从住宅方面看,竹被中华民族用作房屋各个部分的建筑材料,甚至到了“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的地步。中国竹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生活观念、尚俭归朴的生活情趣、优美和谐和空灵飘逸的审美理想。

  行——竹交通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四。从交通运输方面看,竹是一种重要的营造材料,人们用竹来开路架桥、制舟做车。在需要与条件制约之下发明创造的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代代承传,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质点。

  竹制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一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极富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禁严的等级观念和追求平等的文化心态。

  用——竹生产生活用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五。竹制生活器物。竹材被中华民族大量用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器物,如:炊饮器具、消暑用具、家具等。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作工艺、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构成一副别致的中华民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强烈理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情趣。

  竹制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产业都有竹制生产工具。在中国古代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工具,竹都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竹制生产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性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勇气和理想,显示着中华文化对待自然因地制宜、轻视永恒、肯定已然的现实精神。

  竹制书写用具。中国的书写工具别具一格,书写材料亦颇有特色并富创造性,而竹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竹笔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书写工具,作为创作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工具,历久不衰,宣笔、湖笔、湘笔等名笔的笔杆均由竹制成。早在中华文化的发轫时期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竹即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书写材料——竹简。至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直至南朝时期,流行了约两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才被纸所完全取代。然而,竹与书写材料的密切联系并未由此中断,竹不再作为直接的书写材料,但至迟在唐朝中叶却作为书写材料之上品竹纸的加工原料而成为书写材料的重要因素。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尤其是竹制书写工具是使汉字的书写艺术化而形成书法艺术,以及形成中国画画法的一个重要动因。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

  娱——竹娱乐品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六。工艺品是器物由实用走向审美、人类精神需求增加的结果,兼具实用与审美两种功能,既是物质生产技能的集中体现,又显现出文化性格与审美追求。这两方面的表现均需借助于其构成物质材料的形状、色彩、造型的变化,因而体悟与分析工艺品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不能忽视其构造材料。在蔚为大观的中国艺术品中,竹制工艺品是颇具特色且种类繁多的一类,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娟秀细腻、清新淡雅、柔和婉约的审美趣味。

  竹制乐器。竹是中华民族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被列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分类“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乐,用“丝竹”代称音乐。竹制乐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协调”的态度,亦显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简明、灵活的特征。

  竹生活环境。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子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定其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用其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二)竹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用于较稳固地象征某种特定意义的事象。竹被中华文化赋予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与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

  号。

  竹宗教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一。中华文化在战国时期开始把竹神圣化和非凡化,对之加以崇拜。天师道把竹视为具有送子和延寿神秘力量的“灵草”,人们常崇拜竹以祈求得子或求子健康成长,以驱病延寿。彝族、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视竹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或搭救其祖先性命之物,作为本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进行祭祀,竹成为一种图腾。竹宗教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虔诚的宗教情感、对现实的态度及对未来的热望。

  竹民俗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二。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游乐活动和民间习俗;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竹诗歌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三。早在远古时期,竹就被当作原始歌谣的描绘内容,其后《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对竹和竹制器物均有大量描绘,但竹或竹制器物仅只是意境的一个构成要件,尚未成为中心意象。至南朝时期,伴随着山水诗的出现,以竹为中心意象的咏竹文学诞生了,其代表就是谢跳的《秋竹曲》和《咏竹》。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吟咏不断,创造出大量咏竹文学作品。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尽入诗怀,并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构成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几种文学符号类型,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

  竹书画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四。中国绘画画竹始于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画的重要一科——墨竹画已问世,北宋文同、苏轼等人开始大量画竹,完善了画竹艺术。清朝涌现出倾毕生精力于竹的画家——郑燮,他不仅留给我们大量写竹画,而且在画竹艺术上多有创新、理论上颇多总结。从正直、高洁、孤傲、坚贞、抗争到直爽达观、体恤民情等,画家们都借画竹得以象征与表现,并构成别具一格的简淡逸远的绘画风格。

  竹造景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五。竹子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植物材料,从上林苑、辋川别业到寿山艮岳,都有竹子景观的记载。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有不少竹子造景的范例,如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的“翠玲珑”、留园的“碧梧栖凤”、个园的“春山”等等。竹子造景可通过题咏、匾额、楹联、名人故居、雕塑以及竹韵景石等艺术手法渲染竹文化,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竹人格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六。竹在中华文化中被人格化,成为象征中华民族的人格评价、人格理想和人格目标的一种重要的人格符号。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和道家设计出两种迥然相异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建功立德与遁迹山林、刚正奋进与淡泊自适。这迥然相反的二元人格标准构成了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系统,竹人格符号以其特有的包容性,意指着中国传统人格的整个结构和系统。

  三、中国竹文化的核心及特征

  (一)中国竹文化的核心

  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将之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中赋予竹子“刚”、“柔”、“忠”、“义”、“谦”、“贤”、“德”等品格。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把竹的特性拟人化,如人们极易由竹的不畏严寒联想到人的坚贞不屈的人格品质,由竹的清风瘦骨联想到一种“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这种竹的自然属性同人的人格特点发生契合是中国竹文化的核心所

  在。

  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诗句都是借竹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或表现自己的人格理想。而湘妃的斑竹泪更是使竹成为女子对于爱情坚贞不渝的写照。享有诗佛之誉的王维最擅长以竹来传达自己的禅悟体验:“独坐幽徨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生产生活的资料到具有自然观赏价值的景物再到表现人类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竹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自然到“人化的自然”再到“自然的人化”,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变标示出人们对同自己息息相关的自然的终极关照。

  (二)中国竹文化的特征

  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浓重的文学和美学、宗教和民俗、生活和乡土气息特点。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义,又有理想爱情的象征意义,同时又是禅宗禅趣的载体。

  中国竹文化具有突出的伦理主义特征。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丛,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整体光彩,竹文化的伦理性特征正是中华文化伦理性的反映。竹文化渗透的领域之所以如此广泛、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深厚,是因为竹的某些特征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异质同构性”,竹文化兼收并蓄地融合了中国古代诸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伦理精神对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则使竹与人及其文化相结合。

  竹文化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识。无论是竹文化的构筑材料、形制特征还是它所体现出的文化氛围,无论是竹文化的能指还是它所象征与表现的意指,均能非常鲜明而突出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特色,透露出深厚的中华内涵。一双竹筷,一座竹楼,一架竹桥,一根竹笛,一把竹丝扇,一只竹管毛笔,一首咏竹诗,一副墨竹画,一句“无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无不弥漫着迥异于欧洲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的中华文化的浓郁气息:竹筷是中餐别于西餐的标记,筒车是中国古人独有的运输工具,竹丝扇是中国能工巧匠的杰作,竹管毛笔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象征,竹笛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咏竹诗是中国咏物诗的一类,墨竹画代表着中国画,借竹喻人格只为中国哲人所道出……不必诠释,无需标签,人们自会睹物思人,见景生情。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通过竹及其他文化事象得以显现,从而与其他文化判然相别。

  四、中国竹文化的源流与现状

  (一)中国竹文化的源流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竹子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竹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诸多方面。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证实,原始时期中国竹林的分布,西起甘肃祁连山,北到黄河流域北部,东至台湾,南及海南岛。中华文化发源的两大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正是在竹林生态区域之内。我们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正是在这种竹生态环境下产生和演进的。竹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字、生产、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日常生活,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毫不逊于石器、金属,以致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的中国竹文化。

  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

  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研究表明,我国商代就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

  早在九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一千年。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在生活中更是大展身手,与人们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二)中国竹文化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丰富的竹资源为我国古代用竹、种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是中国竹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中国对竹子的培育和利用已有六千多年历史。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竹子的优良特性和开发价值得到重新认识,且已被逐步推上生态环境建设和山区经济建设的历史舞台。

  竹子具有其他一般树木无法比拟的多重特点和优势,发展竹资源、开发竹产业能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推进产业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兴建了大量的竹子公园、竹子博物馆。典型的竹子公园有北京紫竹院公园、上海万竹园、南京菊花台公园、成都望江楼公园及广州晓港公园等;以竹景为主的“园中园”主要有北京植物园的“集秀园”、杭州黄龙洞圆缘民俗园的“方竹园”、马鞍山采石矶公园的“万竹坞”等。位于安吉县竹种园内的中国竹子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展馆面积最大、展品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竹子专题博物馆。

  中国竹业的盛典——1997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竹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和首届十大“中国竹子之乡”的评选,为我国竹文化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1997年11月,总部设在北京的第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竹藤组织的正式成立,更是世界竹业的一大盛事。

  对竹文化进行研究的组织机构、科研成果、专著论文等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神奇朴实的中国竹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留下了深长的历史投影。它正以倔强的生命力随着文化传统对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实现同现代文化的综合,以形成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和品格。

篇六:竹文化推广价值

tle>魅力竹乡绿影摇曳——临安弘扬竹文化做大竹产业-百度文库

  魅力竹乡

  绿影摇曳——临安弘扬竹文化做大竹产业

  许丽娜

  【期刊名称】《浙江林业》

  【年(卷),期】2014(000)006

  【总页数】2页(P16-17)

  【作

  者】许丽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在长江三角洲南翼,有一座被竹子覆盖了的城市——临安。不论是沟谷幽深的山地,还是平缓的丘陵,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青青翠竹,碧绿如洗。

  临安位于浙江西北天目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级市。在临安31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98.7万亩竹林。这里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竹文化资源。竹,宁静而典雅,身居其中的临安人,开门见竹,睁眼是竹,闭目养神还思竹。临安悠久的种竹、食笋、赏竹历史为人们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竹,已经渗透到临安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享有“江南第一菜竹园”和“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临安也是全国最大的水煮笋加工基地、最大的笋干集散地和食用笋基地。这些美誉,凝聚了无数致力于临安竹笋事业和追求中国竹子之梦的人们的心血,太湖源观赏竹种园有限公司便是一例。

  杭州竹文化园,即太湖源竹种园的办公场所是一个四面环竹的小庭院。茂盛的竹林里,菲黄竹嫩叶黄白相间,紫竹秆紫古朴,鹅毛竹叶片绒绒似鹅毛。另外,还有高

  的花毛竹、中的黄纹竹、金镶玉竹,低的辣韭矢竹,矮的鸡毛竹等等,高低错落,井然有序。无论走到哪儿,满目都是竹,郁郁葱葱的,让人恍如置身竹的王国。

  “这些竹可以用于园林、庭院的美化。”竹种园负责人王安国介绍,“我们园区现有面积1050多亩,搜集各类珍稀观赏竹、笋用竹180余种。而对于这些搜集到的竹子,我们还要对它们进行筛选、繁育。”据了解,目前园区所筛选的珍稀观赏竹有30个品种,笋用竹15个品种。而在观赏竹中,地被类竹种就多达十几个。王安国自豪地说:“观赏竹因为四季青翠,颇受人们喜爱,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起着配景、点缀作用。而我们所筛选、驯化出的十几个地被类竹种,填补了园林绿化种类的空白。”

  例如,地被类竹种中的“美丽箬竹”,最初只有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3小丛,被王安国等发现,移植到竹种园。如今,“美丽箬竹”已从引种过来的3小丛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亩,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种源。竹种园的工作人员说,“美丽箬竹”的市场需求量大,每年销量在30万盆左右,每亩地“美丽箬竹”竹苗产值有12万余元。

  在优良笋用竹种方面,竹种园筛选繁育了四季竹、黄甜竹、乌哺鸡竹、白哺鸡竹等多个品种。如四季竹既是观赏竹,又是笋用竹,它弥补了沪杭地区5—10月夏秋季无笋期,现在不仅冬天有春笋,夏天也有鲜笋。同时,竹种园还通过实施“耐寒园艺用竹筛选”,择出20多个适宜北方种植的竹子品种,为南竹北移提供了技术依据。

  除了从事竹种资源搜集和保护、种苗繁育的工作,竹种园还是一个集竹子技术研究和推广、竹子科普、生态环境教学实践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区。

  近年来,竹种园围绕竹笋产业转型升级,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浙江农林大学竹类研究室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开展以竹子为主的技术研发,总结出了一系列高品质竹笋生产技术,并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园区承建单位和园区培养的100多名科技示范户共同组建了临安高云竹笋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社员首先示范科技成果。“合作社社员邵观夫家门前一块1.1亩的退化雷竹通过改造,最多时产值高达6万元。”王安国微笑着说。

  此外,园区科技人员多次到海南白沙、广西百色、重庆忠县、四川通江等地开展科技服务,上门指导竹农。同时,园区还接待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代表参观考察,为他们举办课堂讲座、进行现场指导等,促进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竹产业不仅是魅力竹乡临安的一个生态产业,同时也是临安竹文化的重要内涵。竹子自古就是正直无私、顽强向上、不畏艰难的象征。竹,值得我们恒久地去欣赏、品读、仿效它。

  横亘浙皖两省交界的天目山下,有一所山村小学——对石小学,至今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2012年,这所小学突然热闹起来,中外来访者纷至沓来,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学校有浓郁的竹文化特色教育。

  对石小学位于天目山镇西端,是一所小规模的农村小学,周围竹林遍布,环境宜人。在清晨的微风中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自然清新的“竹文化”气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竹子圆球上“天目竹韵”四个字;古朴典雅的“竹文化展览室”让人既能领略竹的风采,又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匠心独具的竹种基地“绿筠园”成为了新的景点,徜徉其中,趣味陡增;花坛竹篱笆简洁、明快,富有美感;走廊墙壁上的字画诉说着有关竹的诗文、典故、名人故事;教室里处处可见竹文化的教育元素。这些景观与符号丰富了校园竹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沉浸在竹文化的氛围中。

  “我们学校的学生对竹比较熟悉,可以说家家都有竹。加之现行的国家学科课程中包含了不少有关竹文化的内容,如写竹的诗与文章,美术中的竹,音乐中的竹等都为学生接受‘竹文化’的学习提供了资源。”对石小学校长陈国平一谈起竹文化特色教育,就显得十分投入。“我们不仅带领学生去认识佛肚竹、慈孝竹,了解竹荪、竹簧的价值,竹炭的功效,欣赏竹雕、竹刻、竹摄影作品,还带着学生走访和调查家乡竹地板行业状况。这样一来,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参与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社会生产生活当中……”

  为了能让每位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学校围绕“竹文化”特色精心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以“竹品育人品”,用竹子的品性培养学生的气质,塑造质朴无华、宁折不屈、挺拔向上的优秀风范。此外,学校还组织骨干教师多方搜集资料,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校园竹文化读本》。教材集欣赏、绘画、手工剪纸、立体造型、竹刻、竹画等为一体,一共六册,每个年级一册。

  陈国平介绍,学校还将竹文化融入到其他学科教学之中,渗透到学校活动之中,作为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校本课程、综合课程及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为给学生提供劳动实践与科学实验活动场所,学校在校园内建成了占地600余平方米的竹种基地“绿筠园”,园内共种下23类竹子,让学生们在劳动课种竹、养竹,加深对竹的认识。

  学校一楼的作品展览室,陈列着每个年级的手工艺作品,有竹签制作的小木屋、铁锹,毛竹笋壳制作的蓑衣,竹筒制作的小船等等,各式各样的竹工艺制品凝聚着孩子们对竹的了解和热爱。

  太阳渐渐高挂,此时,教室里传来了悠扬动听的竹笛声、葫芦丝声;操场上,学生们跳着学校自编的竹竿舞,发出“啪啪啪”有节奏的声响。校园里回荡着音乐声、竹竿敲击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呈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

  对石小学的“竹文化”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竹藤组织曾先后两次前来考察。2013年,来自比利时、肯尼亚、南非、乌干达、印度、缅甸、泰国等亚、欧、非30个国家的60多位政府官员、教育官员、林业专家来这参观,并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大加赞赏。

  5月28日,恰逢对石小学第二届竹文化艺术节,这一天,同学们跳竹竿舞、吹葫

  芦丝、吹竹笛、抖空竹、跳民族舞,校园里热闹非凡……

  魅力竹乡临安的吸引力,在于其一手抓“塑竹”为主的竹产业文化,一手抓“咏竹”为主的竹子文化,为竹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增值服务和文化支撑,从而进一步服务竹产业、弘扬竹文化、提升竹业软实力、发展竹业生产力。

篇七:竹文化推广价值

tle>论竹子的价值-百度文库

  论竹子的价值

  [摘要]竹子是具有特殊景观和审美价值的一类植物。竹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它可以表达四时青翠、凌霜傲雪、潇洒多姿、高风亮节、虚心自持、宁折不屈、正直挺拔、助人为乐等情节,有所谓声、影、意、形"四趣",与梅花一样,既是"四君子",又是"岁寒三友"组成部分,在中国和精神文化形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既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诵颂的素材,也是书画艺术家作画的对象,还有就是竹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难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会发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慨。在中国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竹子,历史文化,精神文化,景观,价值

  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整个东方各地区都将竹子用作书写工具,对于崇尚佛教和道教的作家、艺术家来说,竹子笔直的线条和中空的结构本身就具有极其深刻的象征意义。中国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被誉为"世界竹子之乡",也是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被誉为"竹子王国",还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

  一.竹子与文字

  在我国神话传说中就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也

  即是我国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

  我国商代已知竹子的多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和木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具有开拓性,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利用竹子的另一项伟大成果是造纸,早在公元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1000年,当然竹纸的大发展还是此以后。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从竹简到竹纸出现,竹子在文化发展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竹子利用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从形态上认识开始,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随着人类对竹子认识的深入,竹类利用日益广泛。而竹部文字也必然随之增加。我国辞海(1979年版)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等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有趣典故。这些竹部文字和成语涉及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竹子与精神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因此,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它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它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默默无闻地把绿荫奉献给大地,反财富奉献给人民。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科学和艺术的产品,竹是工艺美术品的重要材料,数千年来,中国先人们用竹子编织和雕刻各种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作品,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竹还是工艺美术中表现题材,寄寓着福、禄、寿、喜、财、发、顺、吉等吉祥内容的图案,数千年来一直在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被广泛应用于雕刻、织绣、印染、陶瓷、编织、剪纸等各种工艺品的创作中。

  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竹子对中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竹定音律,故此,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把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人

  "。可见竹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竹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先民奉竹图腾,把竹作为祭祀的工具。道教和佛教出于教义崇奉竹子,追求竹子所构筑的环境。竹为"三教"共赏物,佛教视竹为"空心",悟出空心为最高境界,孙悟空之名由此而来;道教视竹为"常春、多子","竹松承茂",何可一日无此君;儒教视竹为"虚心、高节"象征。

  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游乐活动和信仰习俗;进入了人类的仪礼制度之中,在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中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三.竹子与诗画

  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面对竹子有感而发,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竹子神话、诗歌、书画,形成了中国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有5首,出现7次;间接提及的有几十首之多。如《诗

  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在叙竹诗画时,不可不提到几个动人的爱竹故事。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书法家王徽之(子猷)曾"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宋代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筠轩》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特别擅长画竹,他题于竹画的诗也数以百计,独领风骚,如他在《竹石》图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在

  中国革命史中,先辈们以竹题诗作画也颇多,其中以方志敏烈士最为典型,他自撰对联挂于卧室以自勉:"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甚至自己的儿女也以松、竹、梅、兰命名。他在革命的艰难关头写下了气贯长虹的史诗:"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

  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自古就重视画竹,这不是偶然的,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

  四.竹子与园林

  竹子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我国的造园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据《尚书

  禹贡》"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说明古人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更早。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见《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晋代戴凯之《竹谱》是我国第一部竹子方面的专著。

  由唐代诗人王维规划建造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岳记》中可知寿山艮岳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都杭州,改称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为后来发展的江南园林起了推动作用。竹子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从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或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清时期刊行多册造园技术理论书籍,有屠隆《山斋清闲供笺》、李渔《闲情偶寄

  居室部》等,最有影响的要数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为后人推崇、仿效。明清园林,特别是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以至有人称"江南园林,无园不竹",甚至有人说"江南园林,无竹不园"。

  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从宋代的诸多名人画卷上可以见到,到明清年间,"岁寒三友"类盆景广为流传。《考盘余录》、《群芳谱》等都对竹子盆景的制作、欣赏进行了介绍。竹子盆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精品,如周瘦鹃的《竹林七贤》、《竹趣图》等,还有扬州的《潇湘流水》、《竹林逸隐》、《东坡遗风》等。

  五.竹子与生活

  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久远,在远古时代,人类从穴居向房居演进的过程,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

  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竹茹、竹沥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

  从军事方面看,竹子制作的竿是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的主要武器;箭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武器之一,是远距离进攻的杀伤性武器。

  竹在交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子有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

  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开始制造竹器。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竹器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到春秋战国时代,竹器制作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竹器手工业,竹器制品已在当时成为"养生送死"不可缺少的物品。汉代有竹器生活物品60余种,晋代有100多种,唐宋时近200种,到明清时期达250余种。如炊具的箪、笾、簋、碗、箸、勺、盘、厄、蒸笼等,盛具的筐、篮、笥、箱,家具有床、榻、席、椅、枕、几、屏风、桌、橱、柜,算具有算筹、算盘,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灯笼、烛炬,卫生用具有帚、熏笼,装饰用具有帘、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赌博用具有筹、葬用具有竹棺材等。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竹子的特殊防护作用,注重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历代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御盗寇,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不得取之以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参考文献

  1.张文科.竹.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陈其兵.观赏竹配置与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3.潘文明.观赏树木(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篇八:竹文化推广价值

tle>营造“竹韵”氛围,渗透“以竹育人”(总结)-百度文库

  营造“竹韵”氛围,渗透“以竹育人”

  ——武平县高梧小学创建特色学校工作小结

  武平县高梧小学,创办于1933年8月。2009年8月熊新小学(原名熊屋小学)和高梧小学合并,延用校名“高梧小学”。如今,学校背靠虎头岭,地处高梧片区中心,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学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学校自2011年搬迁到现校址以来,依据高梧片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种植竹植物,制作、使用竹用具习惯的传统,结合学校实际,启动“以竹育人”为主题的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学校积极挖掘“竹韵”内涵,确立“立德为根

  树人为本

  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尚德

  立志

  自信

  自强”的校训,形成了“博爱团结

  敬业创新”的教风、“乐学

  善思

  谦虚

  上进”的学风和“文明

  爱校

  求真

  务实”的校风。在创建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打造办学特色,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竹韵”文化为主体的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和自然情趣的校园特色,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现将创建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精心编辑校本教材,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开发和编写出适应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校本教材则显得日益迫切和必要。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我们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竹韵》作为教材。在2014年编撰了第一本校本教材《竹韵》,在全校推广使用。经过二年多的努力探索,2016年5月又编写出以竹笛、竹快板、竹竿舞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本校本教材《竹韵(2)》,旨在适应于本校的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继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精心打造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竹韵”氛围。高梧小学自2014年3月确定“竹韵”特色学校文化主题后,结合创建活动,围绕“以竹育人”,努力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竹韵”品牌。校园自然景观的布局,以竹子为载体,以“竹韵”文化为内涵,以强化育人功能为目标,精心设计每一个景点,几年来,我们在校园里种植毛竹、麻竹、葫芦竹、钓鱼竹、赤竹、小琴丝竹近千株,形成具有“竹景、竹情、竹韵”的校园环境,师生们只要踏进校门,就时时与竹为邻,处处与竹相伴。及时更新校园文化布置,定期更新校园德育墙、文化墙内容,积极营造虚心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我们把“竹韵”文化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成长等方面紧密联系起来,营造良好的竹韵氛围。强化了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让师生领悟到“竹韵”文化的勃勃生机。

  三、精心组织各项活动,渗透“以竹育人”理念。各科任教师能根据学校“竹韵”主题,整合课程,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以竹育人”教育理念。并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合理安排课程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形成了课堂教育特色。语文科,立足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诵读竹文章,讲述竹故事,了解竹知识;美术科,了解擅长画竹的知名画家,描绘竹景图,粘贴竹叶画;综合实践科,组织学生学习制作竹工艺品及竹制用具;音乐科,组织学生跳竹竿舞、吹竹笛、打快板;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常态化开展竹竿舞、踩高跷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积极开展各种以“竹材”为载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竹韵”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中学习、生活。成功举办诗歌朗诵会、竹韵书画赛、竹韵书香校园等特色主题活动,切实将竹文化渗透进学校教育的

  各个方面,他们赏竹、画竹、玩竹、品竹,在互动中得到情感的提升,在争鸣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又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各科教师在实践中尝试有机整合课程。如:五年级蔡永平老师在课外指导学生竹竿舞训练时,尝试用五言律诗作竹竿舞敲竿、跳跃的节奏,在合着节奏跳跃的同时变换舞蹈动作,有机将语文、体育、音乐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动感中得到体能的训练,在训练中得到传统文化和美妙声乐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得到启迪:做人要像竹子一样,不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不怕苦、不怕累。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就像一颗颗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田。

  四、精心布置“竹韵”展室,凸显竹子文化特色。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动手制作能力,让同学们更加了解竹子的文化和竹子的作用,学习竹子的精神,结合学校的“竹韵”文化建设,我们充分利用高梧片区的传统文化优势,特别筹建了以竹制品为主要内容的展室,展室开辟了“竹工艺品”、“竹制用具”、“学生作品”、“国画古诗”等展区,精美的竹工艺品、实用的竹制用具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竹的特点、功能、精神,从有关竹的美术作品和含义深刻的古诗名言中孩子们能感受到竹的奇特神韵,有趣的“竹韵”实践活动能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在“竹韵”展室的参观中学生既能学习到竹知识,又能体会到竹精神,思想感情得到激发,道德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品格得到锤炼,从而培养了孩子们的健全人格。

  五、充分利用资源挖掘“竹韵”内涵,着力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学校充分发挥图书室、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以及书香网的功能作用,确保学生单位时间的课外阅读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使学生掌握深刻小而牢的知识,就必须使学生有一个巩固知识的大后方,这

  个大后方就是课外阅读。”而图书室、阅览室就是能为我们提供课外阅读的最大资源。我们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这片沃土,以“趣”为肥,使素质教育之花开满校园。积极组织学生定期向图书室借阅图书,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下阅读体会、交流阅读心得。开放学校电子阅览室,鼓励学生多阅读、多交流,拓展阅读视野,丰富课外知识。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多媒体和家庭电脑、手机上书香网。在各班在统一位置设立班级图书角,及时更新图书资料,全天候开放,供学生阅读。鼓励学生将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同学,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提高了我校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年来,我校学生参加中心学校以上征文、演讲等各种竞赛均取得好成绩。特别是今年

  5月31日,学校选送的文艺节目筷子舞《花花世界》参加中心学校“六·一”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

  六、精心制订各项制度,保证活动深入持久。“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才能保证“竹韵”文化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促进特色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学校成立了“竹韵”文化创建领导小组,从实际出发,修订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重新修订《

  年

  度

  考

  评

  量

  化

  办法》,将“竹韵”大课间活动、“竹韵”特色兴趣小组活动等纳入考评范围;新制订了《阅读活动方案》《“书香少年、书香教师、书香班级”评选方案》《阳光体育活动方案》等,定期对各班的“竹韵”活动情况予以督促、检查、评估,并列入年度考评。

  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评比活动(

  “六·一”

  或者“元旦”系列活动),张榜表彰并奖励“竹韵”特色活动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班级、小组、学生个人,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热情,有效保证了我校特色学校创建的深入持久地开展。

  三年来,高梧小学的师生们在“竹景、竹情、竹韵”的校园环境中赏竹、画竹、玩竹、品竹,激发情感,陶冶情操,锤炼品格,凝练生成的“虚心

  向上

  坚毅

  正直”竹之精神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奋进。

  反思体会:

  “竹韵”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是我们“以竹育人”理念的支柱,也是我们特色学校建设的一个切入点。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有很多的收获,也给我们留下很多的思考。

  1.领导参与,务实苦干。特色学校的创建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因为特色学校的创建既要硬件的投入,也要领导观念的转变,管理行为的落实,否则将无法开展。作为武平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示范校,武平县教育局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在资金方面确实给予了较大的倾斜。作为学校,创建工作必须是一把手工程。这一把手指的是中心学校校长,如果中心学校校长不重视,推动的力度很难保障。譬如我们学校,只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农村完小,如果没有中心学校林校长、肖书记等班子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我们的工作将举步维艰。近3年来,中心学校不仅帮助我们解决资金20多万元,同时委派龙岩市名师熊才群老师全程参与、指导我们的创建工作。在此,我谨代表高梧小学全体师生对关心与支持我校工作的局校领导、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2.科研引路,协作同行。由于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还得在实践中一步步地探索和求证。因此,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恰

  当的方法来探究特色的真实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由科研引领,各方面携手同行,这样才能确保科学全面地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并取得实效。

  3.众星捧月,打造特色。

  学校的特色不只限于某一点,而应是“以点带面”,最终使学校整体工作,全方位都反映出这种特点。因此,学校所有工作都应围绕这个中心来计划、实施、总结、反思、改进。创建特色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只有把富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学校的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并且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实施,学校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4.及时调整,推陈出新。创建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创建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反思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每经过一个阶段都必须回头看看其中的成败得失,这样才能不断的调整改进,不断地发展。

  今后工作重点:1.继续抓好课堂教学,渗入“以竹育人”教育。让竹之精神扎根于每一个梧小人的心灵。

  2.鼓励教师深入开展“竹韵”特色课堂教学设计研讨,编写实用教案。学校组织评选,优秀案例汇编成册——《竹韵》(3)。

  3.深入开展竹材小制作竞赛评比活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

篇九:竹文化推广价值

tle>践行新理念提速竹产业-百度文库

  践行新理念提速竹产业

  费本华

  【摘

  要】中国竹产业发展迅速,产值逐年升高,产品不断涌现,但是劳动力密集、生产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等现象依然突出.全面提速竹产业发展,走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文章概述了中国竹产业发展现状,借鉴相关行业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加大政府支撑力度、实现笋产业现代化、实施竹材仓储工程、建设竹标准材市场、优先发展竹编智能工程和竹纤维工程等建议,以期推动我国竹产业的快速、精准、高质量发展.

  【期刊名称】《世界竹藤通讯》

  【年(卷),期】2019(017)002

  【总页数】6页(P1-6)

  【关键词】竹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理念;中国

  【作

  者】费本华

  【作者单位】国际竹藤中心

  北京100102

  【正文语种】中

  文

  竹类植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是集生态学特性、材料学特性和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环境友好型植物,一次种植,永续利用。据2017年出版的《WorldChecklistofBambooandRattan》

  统计,全球竹类植物88属,1642种,面积约3200多万hm2,资源极为丰富。其中,中国拥有竹类植物39属837种,面积约占全

  球竹林面积的20%,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保护好、培育好和利用好竹资源,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美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近年来,通过政府重视和不断的技术创新,竹材在建材、造纸、轻工、食品、家居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重组竹、竹集成材、竹编工艺品、竹纤维制品、竹碳制品等100多个系列上万个品种,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竹产业产值预计超过3000亿元。然而,在竹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劳动力密集、生产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等问题依然突出。吸收相关行业的发展经验,改变观念、创新思维,充分利用好国家当前的产业政策,全面提速竹产业发展,走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集团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1-2]。

  1加大政策支撑力度

  1.1竹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一般划分为4个阶段:诞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2007—2017年中国竹产业产值从500亿元增加至2359亿元[3],产值提升迅速,这表明中国竹产业正处于产业发展周期中的成长阶段。在此期间,竹企业数量增加较快,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部分竹产业领域出现较显著的良性竞争。然而,综合目前的竹产业市场现状分析,不同地区的竹产业发展阶段不同,对于中西部地区,竹产业处于成长至成熟阶段;对于东部地区,如浙江临安,有学者认为,临安竹产业从2013年开始,发展速度变缓甚至下降,进入了成熟期至衰退期的过渡阶段,亟待转型升级[4]。因此,竹产业发展面临多种不平衡问题。

  1)区域发展不平衡。2016年全国竹产业产值达2109亿元,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和安徽,其中福建、浙江、江西的竹产业产值占全国竹产业产值的64.64%。以浙江和贵州为例,浙江竹林面积约78.3万hm2,产值469亿元;贵州竹林面积约15.69万hm2,产值19亿元,资源和产值显著不对等。

  全国竹产业呈现东部地区竹产业发达,中西部地区竹产业滞后,竹资源利用不充分的现象。

  2)产业发展不协调。位于东部的竹产业大省,一产、二产、三产衔接较好,产业以集群模式为主,一产发展稳定,二产较发达,三产虽然发展较少,也处于稳步提升阶段;但是中西部竹产业欠发达地区,产业链普遍较短,大多以一产为主,二产欠发达,三产很少,仍处于发展不协调的状态。

  3)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同质化严重。根据

  《全国竹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全国竹加工企业有12756家,其中年产值低于500万的企业为7583家,占企业总数的59.4%;产值超过亿元的加工企业只有101家,占企业总数的0.8%。竹产业的作坊式加工过于普遍,恶意竞争显著,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安吉竹产业发展迅速,但是大量作坊式工厂集中生产竹拉丝,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出现恶意竞争,利润空间缩小。2018年,由于环保问题,安吉县关停2000多家竹拉丝作坊式工厂。缺乏政府宏观调控,竹产业易呈现昙花一现的情况。

  4)竹产品市场消费氛围不好。我国长期以来的生活用品都是以木质为主,消费者对竹产品了解不够,尤其是北方缺乏竹资源的地方,对竹子的认识仅存在古代诗词中。竹企业的宣传推广能力有限,导致竹产品市场竞争力低。

  1.2政策支持和调整

  1)对于竹资源丰富、产值低下的地区,要巩固一产产业,重点发展二产产业,促进三产发展。建立典型县(市)示范区,学习竹产业发达地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对新兴的竹企业进行规范引导,分类宣传竹产业类型,避免同质化竞争,宏观调控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培育龙头企业。对于竹产业发达地区,如临安、安吉等地,改进原有陈旧技术,创新发展一产和二产产业,进一步发展三产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

  组,指导龙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企业进行整合;建立竹产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引进高新企业及高层次人才,打造龙头企业品牌集群。

  3)营造现代化贸易市场。提高宣传力度,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禁止不符合质量、卫生、安全标准的竹产品进入市场。积极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提高竹产品在消费者中的印象,打击劣质竹产品的虚假宣传。

  4)实施碳补贴政策。竹子是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短时间内固碳比树木快很多;1hm2毛竹的年固碳量为5.09t,是杉木的1.46倍,是热带雨林的1.33倍。但是,不及时采伐的竹材会很快枯死,碳循环“来得快、去得快”,大大降低了碳储量;如果通过人工调控,采取碳封存措施,如进行仓储,或制备成家具、建筑、工艺品、乐器、管道等,则会延长使用年限,实现碳循环“来得快、去得慢”,意义巨大。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对竹产业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实施碳补贴政策,促进企业对竹材的采伐、利用及仓储,刺激竹企业生产质量好、使用年限长的产品。碳汇补贴会间接导致竹产品价格提高,促进竹农与企业对竹产业的积极性,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同时刺激人们对竹产品的消费。此外,基于价格的碳汇补贴或碳税政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很好的实施效果,对应对气候变化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5)竹业补贴和减免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规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竹业属于林业项目中的重要产业,但是在减免税方面开展得并不顺利,需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大力支持。

  2实现笋产业现代化

  竹笋一种天然可再生的绿色蔬菜,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元素、维生素,高蛋白及低淀粉,有“寒土山珍”之称。竹笋产业是竹产业中的重要产业链之一,竹笋及其制品是竹林资源开发中第2大类产品。我国年产鲜笋在1000万t以上,以新鲜竹笋、笋干、清水笋、发酵竹笋和方便笋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40%的鲜笋用于

  鲜食、鲜销,60%用于加工后销售[5]。

  竹笋产业目前存在多种问题,如竹笋加工处于粗加工阶段,笋干、水煮笋及调味笋等产品的营养价值挖掘不足,产值较低,效益不高;竹笋在常温下容易木质化,常温存放24h,即有60%的笋体发生木质化,而现有的保鲜技术仍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制作工艺[6],保鲜技术落后,易损坏竹笋的口感、营养价值等,无法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竹笋在储藏过程中易发酵、褐变和腐烂,限制了竹笋的大规模流通和超长货架期供应问题;竹笋副产物,如笋衣、笋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这些均未得到充分利用。

  针对以上问题,竹笋产业可以从保鲜、运输等阶段进行重点改进。竹笋上市时间集中,易老化而品质劣变,现有处理方式影响鲜笋固有的色泽、脆度、风味和鲜度。目前的保鲜技术有减压储藏、涂膜保鲜、辐射、速冻处理、化学保鲜等[7]。有研究采用短时预煮+冷却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经过剥壳弹衣、修整清洗、切块、漂烫杀菌、冷却、沥水、速冻、包装等过程,制备高品质的速冻鲜笋。这种技术可以克服鲜笋季节性食用的缺点,延长竹笋供应期。

  针对竹笋产业现有的低温储运技术,需提高抗菌包装材料的性能,如采用纳米包装材料等,降低春笋呼吸强度,抑制微生物生长等,从而延长竹笋储藏期。

  研发全笋营养化利用技术,充分发挥笋体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如开发笋汁饮品、竹笋酒、竹笋膳食纤维点心等,建立品牌意识,提高竹笋营养品的流通量。

  总体来看,笋产业的发展没有积极学习借鉴粮食行业、蔬菜水果行业的先进经验,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驱动创新。应该学习茶叶产业链,建立“采收—笋站烘干初加工—总公司精加工—贸易”的一系列模式,实现机械化采笋、机械化剥壳、机械化烘干、机械化包装,实现笋产品系列化、销售全球化的模式,从而提高竹笋经济效益。

  3实施竹材仓储工程

  仓储在产品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连接收购、销售、加工的中间环节,在调节供需、平抑市场、保持产品品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竹产品而言,竹材仓储有利于完善竹产业链条,帮助竹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多重优势。

  3.1保持竹林健康

  竹子的材质生长可以分为增进期、稳定期和下降期[8],竹子的采伐年龄应该在竹材材质的稳定期,一般是三度(5年生)以下留养,四度(6~7年生)抽砍,五度(8~9年生)填空,七度以上的毛竹不保留。即“存三(度)去四(度)不留七(度)”。如果竹林连续几个周期没有采伐,竹子枯死,枯秆萌生大量的萌蘖,影响竹林健康。

  实施竹材仓储,将未及时利用的适龄竹材采伐下来进行存储,保障后续应用。这一措施让竹林采伐按周期顺利进行,持续保持竹林健康。

  3.2精准扶贫

  当前,中国农村处于青壮年人口外流、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的阶段,这种现象对竹林生产和利用有直接影响。劳动力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效率的下降,降低竹林地利用率。实现竹材仓储,可以提高竹材利用,减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提高竹农对竹林的重视,从而提高竹林收入,提升当地竹农的经济水平。年轻劳动力的涌入,也容易提高竹林生产经营方式,推进竹产业现代化水平。

  3.3实施储备材工程

  1998年国家实施林业“六大工程”,由木材采伐为主转变为天然林保护为主;2015年全面禁止国有林场、国有林区商业性采伐,相继加强国家公园、森林公园、公益林、保护区等建设力度,营造和培育工业原料林、大径级用材林等,加大“储备林”建设。

  和“储备林”建设不同,竹材更适宜“储备材”模式。相比于化石资源,竹材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实施竹材仓储,能够将竹林中成熟竹材当年进行采伐,通过干燥

  等预处理方式,解决竹材虫蛀和霉变等问题;或者直接进行炭化处理,作为“储备材”仓储,供竹加工企业备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这种模式是对再生资源的持续性积累,较当前的“储备林”模式更具有创新意义,应当作为国家材料、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此外,还可以结合信息管理系统,鼓励相关基地、企业、林场以及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网络咨询服务平台,通过及时上传、更新区域“储备材”蓄积量、结构和规模,监测“储备材”规格、数量、价格等相关参数,形成国家“储备材”主要指标。这一措施同样适用于速生人

  工

  林

  树

  种,如

  杉(Cunninghamiasp.)、桉(Eucalyntussp.)、杨(Populussp.)等再生资源,形成由国家出资出策,大集团公司担当,将成熟林进行及时采伐,建立预处理、仓储、备用、木竹材安全一体化的“储备材”体系。

  4建设竹标准材市场

  标准化是推动产业发展、加强产品竞争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源动力,对于竹产业发展也不例外。目前竹材领域制定了竹产品术语、竹材材性测试标准、竹制品检疫处理技术规程,以及竹材刨花板、竹篾层积材、竹集成材、重组竹、竹缠绕复合管等一系列产品标准。标准的制定推动了竹材在生产、加工、采购等一系列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前提,也是竹产业仍需要加强并努力做好的工作[9]。

  4.1原材料标准化

  竹材标准化的首要任务是规范原材料单元,如圆竹、竹条等材料的规格、性能,建立不同品质、规格、等级的原材料标准;根据生产和使用部门的需求,制定造纸用材、建筑用材、家具用材、日用品用材、工艺品用材等标准,企业可以按需求购买不同型号的圆竹,达到合理选择、科学采购的目的。这是竹材标准化的基本要素,是其他竹产品标准的基础。原材料单元的标准化有利于监督生产的各个环节,供应部门按原材料标准订货、采购,质量检验部门按照标准对原材料进行入厂验收及统

  一检验,使生产顺利进行。各企业按标准采购竹材,还可以保证集中生产,协调市场供需要求,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4.2建立标准材数据库

  按照上述标准提取竹标准材的工艺参数,建立标准材数据库。竹加工企业可以根据原材料特点、技术需求等条件,确定竹产品设计方案,规范检测与控制。这一措施有助于实现竹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集成化,推进竹产业发展进程,提升竹产品的竞争实力。

  4.3发展“实竹”标准材

  竹产业的优势是产品与文化并存,竹产品的外观决定了竹文化的推广成效。在目前的竹标准材中,竹刨花板、重组竹等虽然产品性能良好、工艺成熟,但无法体现竹材特色,消费者不能从外观直接判断原材料是否是竹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竹材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因此,不破坏、或少破坏竹材,才是实施竹标准材的科学途径。目前,圆竹、竹集成材和展平竹均保留了竹材特有的外观,制备的产品为消费者喜爱。在此基础上,应当大力发展“实竹”标准材,每年为国家提供1亿~2亿m3的标准竹材,填补木材资源缺口。

  5实施竹编智能工程

  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极具文化特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日本、印度、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广泛应用。竹编产品充分利用竹材“高强高韧、刚柔相济”的天然特性,具有不同于平面化柔性编织产品的空间立体特征,在编织类产品中独树一帜,具有非常高的收藏、文化和使用价值,产品采用经纬向编织,无需胶黏剂,属于绿色无胶产品,在家具、建筑、餐具、容器、装饰等领域均可以应用,有重要的环保价值[10]。

  作为竹编原材料的竹种很多,如毛竹、淡竹、水竹、青皮竹、慈竹等[11]。其中毛竹篾适用于夹口、底盘、提手等部位,淡竹竹节脆性较大,易开裂,适用于中、低

  档竹编产品;水竹和青皮竹可劈成精细篾丝,是竹编产品的上好原材料。国内竹编产业遍布的区域较多,竹编产量较高的地方有浙江东阳、四川青神、福建、云南等,产业倾向于艺术性,多采用手工艺模式,每件竹编产品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编织成本非常高。在当前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竹编产业处于矛盾、边缘化的状态,既无法完全挤进“高精”的艺术领域,又无法降低成本,实现工业化生产,这使得竹编产品无论在产品领域还是艺术领域都无法正常推进[12]。

  弘扬传统手工艺应适应市场的经济需求和满足更广的消费群体。解决竹编产品边缘化的关键在于让竹编彻底进入产品领域,实现现代设计、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提高竹编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产品的商品化。实现这个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竹编产品标准化:竹编智能化生产的基础是竹编单元规格化、标准化。目前的竹编产品,尺寸较粗的竹丝约为10~15mm,较细的竹丝约为0.2~0.3mm,单元尺寸不一,很难大规模生产、复制,无法形成大的文化产业集团。标准化生产是指将竹编单元分级、分等,规范编织单元的经纬密度、编织线间距、线条宽度等,方便后期参数化设计与建模。

  2)提高竹编设计水平:竹编图案一般采用经纬交织,被压的竹丝为“经线”,编织的竹丝为“纬线”,属于数学中的几何学问题。通过提炼工艺参数,对几何构成规则进行解析,结合数字化工具,就可以对竹篾进行智能化设计与编织。目前,竹编设计软件主要有CAD、Grasshopper、Rhinoceros软件等[13-14]。

  竹编方法有一挑一压、两挑两压、三挑三压、万字编、回形纹、孔雀纹等,方法复杂多变,掌握困难。而传统竹编传承都是授徒传承,手把手教学,年轻人学习缺乏耐性,导致竹编产业后继乏人。通过参数化编织程序,可以实现不同尺寸间竹丝的自由组合与切换,实现多样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方便吸引高精尖人才,提升竹编附加值。

  3)产品加工智能化:竹编流程主要有采竹、开片、分篾、染色、编织等阶段。其中,编织是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机械化的重要环节。西南交通大学的杜鹏[15]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算法,提出一种智能竹丝编织机控制系统,使竹编图案更加多样化,提升编织效率。有企业生产出数控智能机械化精细竹丝制作以及机械化智能编织机器,打破了手工编织的传统,实现了竹编自动化,目前已投产使用。

  综上可知,竹编产业的发展需要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化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使竹编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保留竹编文化使命,提升竹编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拓展应用市场,使传统技艺适应现代社会,走向新型发展道路。

  6实施竹纤维工程

  6.1造纸领域

  竹纤维是以竹子为原料的纤维素纤维,目前应用于造纸领域、纺织领域。据中国造纸协会竹浆委员会统计,2017年我国竹浆总产能近300万t。竹浆造纸,已成为竹产业产值占比最大的产业之一[16]。

  化学浆的抄纸性能取决于植物的组成要素,包含纤维素含量、纤维形态、灰分含量等。竹纤维长度介于针叶材与阔叶材之间,平均长度约2.04mm,长宽比可达(70∶1)~(150∶1);竹材纤维素含量达40%,这些特征决定了竹纤维交织能力强,纤维柔软,成纸强度高[17]。

  造纸行业一直是传统的污染大户,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原木浆造纸对环境生态的巨大破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造纸协会关于造纸工业“十三五”发展的意见》

  强调,科学合理地利用非木材、竹浆原料等。环境保护部发布

  《关于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的通知》

  后,2017年造纸等8个行业的环保压力加大,大量不合格中小企业淘汰和转型,导致造纸企业的限产。竹浆造纸改善了这一情况,目前本色竹浆纸产能近60万t,生产工艺不经过含氯漂剂漂白,没有有机卤化物(AOX)等化学物质的残留,在杜绝污染的同时保证了人们用纸的健

  康。在消费市场上,以环保、健康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竹浆企业在选培竹种、单产提高、创新本色竹纸工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继续推进竹浆造纸产业,需要制定本色竹浆标准,进一步朝着竹浆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2018年9月由四川省造纸行业协会发起的地方标准

  《本色竹浆》

  初审会在四川省乐山市召开,预示了本色竹浆标准的有效推进。在此基础上,对竹浆产业进行集约化、规模化,一是大力推动“竹—浆—纸—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形成一条全产业链,构造竹浆造纸新模式;二是将分散企业集中,整合企业,节约能耗;三是倡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本色竹浆生活用纸系列。目前,竹企业陆续推出了“斑布BABO”等一系列品牌,大力宣传竹本色纸的环保性能,让消费者逐渐接受生活用纸从“白”变“黄”的过程。

  6.2纺织领域

  纺织领域的竹纤维分为天然竹纤维和再生竹纤维。天然竹纤维是指由几根甚至十几根竹单纤维组成的30mm以上的长纤维,断裂强度在3cN/dtex以上,线密度在1.8tex以下,满足纺织要求[18];其优点是天然环保性高,缺点是消耗原料多,1t天然竹纤维需要9~10t圆竹。再生竹纤维包括竹浆粘胶纤维和竹Lyocell纤维,这两者都是纤维素纤维,但是工艺相差较大。前者纤维细度、白度与普通粘胶纤维接近,但是污染严重;Lyocell纤维在纺织业被誉为“天丝”,织物具有强度高、耐高温、回溯率高、稳定性好等优点。“十三五”期间,Lyocell纤维作为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工程的重点工程列入其中。2017年7月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5万t的Lyocell纤维产业化项目实现全线开车达产,投产后下游客户一订而空。由此看来,纺织领域的竹纤维产业应将重点放在竹Lyocell纤维的开发和利用上,提高竹纤维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与此同时,改善天然竹纤维和粘胶纤维的生产工艺,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联合攻关,推进竹纤维产业。

  7结束语

  竹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与政策的进一步支持;需要改变产业的传统模式,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机制武装竹业;需要实施仓储工程,打造储备材基础,形成竹标准材的市场模式;更需要发挥竹材特有优势,重点发展“实竹”建材、智能竹编、竹纤维工程等,以新时代、新局面引领竹产业迅速发展,提高竹产业发展质量,加快竹产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竹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致谢:感谢国际竹藤中心马欣欣博士对本文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孙正军,费本华.中国竹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世界竹藤通讯[J].2019,17(1):1-5.[2]国际竹藤中心.竹子:绿色“黄金”[J].紫光阁,2018(5):87.[3]国家林业局.2017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4]方秋爽.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临安竹产业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8.[5]贾燕芳.竹笋加工废弃物中纤维再生利用研究及产业链设计[D].杭州:浙江大学,2011.[6]杨金来,吴良如,杨慧敏,等.竹笋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竹子学报,2017,36(3):72-76.[7]赵博,胡尚连,刘红.竹笋采后生理及储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J].竹子学报,2017,36(3):66-71.[8]张齐生,关明杰,纪文兰.毛竹材质生成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2):7-10.[9]刘贤淼,费本华.中国竹子标准国际化优势与发展[J].科技导报,2017,35(14):80-84.[10]李晖,于丽丽,陆芳,等.竹丝装饰材的制造工艺及应用前景[J].世界竹藤通讯,2016,14(3):31-35.[11]何苗灿,徐华挡,朱能钧.中国工艺竹编简介[J].竹子研究汇刊,1987,6(4):60-64.[12]刘肖健,徐瑶,吴艳燕.工业化背景下的竹藤编织产品的风格变迁[J].包装工程,2013(16):79-81.[13]吴珏,张姮.基于传统竹编的参数化3D打印产品设计研究[J].装饰,2017(10):132-133.

  [14]熊璐,宋刚,庄梓涛,等.传统技艺于数字建筑的应用思考[J].城市建筑,2015(28):67-69.[15]杜鹏.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竹编机控制系统设计[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16]沈葵忠,房桂干,林艳.中国竹材制浆造纸及高值化加工利用现状及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18,31(3):68-73.[17]李晖,朱一辛,杨志斌,等.我国竹材微观构造及竹纤维应用研究综述[J].林业工程学报,2013,27(3):1-4.[18]王戈,王越平,程海涛,等.我国纺织用竹纤维的研究与开发[J].木材工业,2010,24(4):18-21.

篇十:竹文化推广价值

tle>中国竹文化浅析-百度文库

  中国竹文化浅析

  李世东颜容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

  家之一,素有

  竹子王国”之称。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

  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

  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

  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一、中国竹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

  中国竹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

  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心灵的庞大载体,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和依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产生之后,一直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学以及

  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

  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

  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

  独特风土基础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

  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

  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

  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

  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二)

  竹子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

  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过

  去被称为

  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

  竹子文明的国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部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中国

  竹子文明的历史演进。著名竹子专家熊文愈教授详细统计了甲骨文

  殷商、金

  文

  周、《说文解字》

  东汉、《玉篇》

  梁、《字汇》

  明、《康熙字典》

  清

  等各代重要字典中竹部文字的数量。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典籍记载,论述了

  竹子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艺术、音乐以及人们日

  常生活诸方面的密切关系。中华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迹,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

  的成长、壮大、繁荣,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发展的诗篇,由此可见,中国被

  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

  正如苏东坡所述:

  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

  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就拿

  书者竹纸”来说,从殷商

  时期出现在竹简上的刻字,到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积累的

  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

  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

  直接和间接的作用。

  (三)中国竹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

  ”。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

  雅、鞭根发达,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在绿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竹文化的发

  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

  二、中国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竹文化就是以竹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

  文化符号。竹笋、竹制书写工具、工艺品、乐器、舞蹈道具、日用器物、生产工

  具、建筑、交通工具等是构成器物的物质材料,文化内涵的显示不是竹本身而是

  竹所构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规范,它能显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说是中

  华民族为了特定的实践需要而有意识地用竹所创造的景象,此为竹文化景观。而

  宗教、文学绘画、伦理规范中的

  竹”本身即直接表现与象征着人的情感、思维、观念、价值、理想等精神世界,此为竹文化符号。

  (一)竹文化景观

  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竹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

  满足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的景象。竹

  文化景观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

  度。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竹密切联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

  衣一一竹服饰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一。从服饰方面看,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的竹鞋、竹斗笠,并沿用至今。古代人使用的竹簪、竹蓖

  箕、竹箍等,都是用竹制成的容饰器,震惊中外的马王堆出土文物,发髻上就插

  有竹笄、角笄、玳瑁各一件,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现在运用高科技还可以将

  竹纤维与纯棉、真丝合成纤维或交织制成服装、毛巾和床上用品等。

  食——竹饮食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二。从饮食方面看,根据《诗经》、《禹贡》等

  文献记载,竹笋在西周时期已成为餐上佳肴,此后相沿不衰,直至今日竹笋仍不

  失为中华民族的桌上名菜。竹不仅可以充饥裹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

  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生长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对于植物格外厚爱的感情。

  住——竹建筑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三。从住宅方面看,竹被中华民族用作房屋各

  个部分的建筑材料,甚至到了

  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

  门,门以竹。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

  ”的地步。中国竹建

  筑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生活观念、尚俭归朴的生活情趣、优美和谐和空灵

  飘逸的审美理想。

  行一一竹交通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四。

  从交通运输方面看,竹是一种重要的

  营造材料,人们用竹来开路架桥、制舟做车。在需要与条件制约之下发明创造的

  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代代承传,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质点。

  竹制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一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极富想

  象力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禁严的等级观念和追求平等的

  文化心态。

  用一一竹生产生活用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五。竹制生活器物。竹材被中华民族

  大量用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器物,如:炊饮器具、消暑用具、家具等。

  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作工艺、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构成一副别致的中华民

  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强烈理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民

  族生活艺术化的情趣。

  竹制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产业都有竹

  制生产工具。在中国古代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工具,竹都是生产工

  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竹制生产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缓慢性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

  利用自然的智慧、勇气和理想,显示着中华文化对待自然因地制宜、轻视永恒、肯定已然的现实精神。

  竹制书写用具。中国的书写工具别具一格,书写材料亦颇有特色并富创造性,而

  竹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竹笔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书写工具,作为创作

  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工具,历久不衰,宣笔、湖笔、湘笔等名笔的笔杆均由竹

  制成。早在中华文化的发轲时期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竹即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书

  写材料一一竹简。至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

  直至南朝时

  期,流行了约两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才被纸所完全取代。

  然而,竹与书写

  材料的密切联系并未由此中断,竹不再作为直接的书写材料,但至迟在唐朝中叶

  却作为书写材料之上品竹纸的加工原料而成为书写材料的重要因素。

  竹制书写工

  具和书写材料,尤其是竹制书写工具是使汉字的书写艺术化而形成书法艺术,以

  及形成中国画画法的一个重要动因。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渗透着中华文化的

  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

  娱一一竹娱乐品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六。工艺品是器物由实用走向审美、人类精

  神需求增加的结果,兼具实用与审美两种功能,既是物质生产技能的集中体现,又显现出文化性格与审美追求。这两方面的表现均需借助于其构成物质材料的形

  状、色彩、造型的变化,因而体悟与分析工艺品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不能忽视

  其构造材料。在蔚为大观的中国艺术品中,竹制工艺品是颇具特色且种类繁多的

  一类,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娟秀细腻、清新淡雅、柔和婉约的审美趣味。

  竹制乐器。竹是中华民族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被列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分类

  八

  音”之一,甚至常用

  竹”代表管乐,用

  丝竹”代称音乐。竹制乐器体现了中华民

  族对待自然的

  天人合一”或天人协调”的态度,亦显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简明、灵

  活的特征。

  竹生活环境。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子独特的生

  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定其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用其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二)竹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用于较稳固地象征某种特定意义的事象。

  竹被中华

  文化赋予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华民族

  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与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

  号。

  竹宗教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一。中华文化在战国时期开始把竹神圣化和非凡

  化,对之加以崇拜。天师道把竹视为具有送子和延寿神秘力量的

  灵草”,人们常

  崇拜竹以祈求得子或求子健康成长,以驱病延寿。彝族、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

  族视竹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或搭救其祖先性命之物,作为本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

  进行祭祀,竹成为一种图腾。竹宗教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虔诚的宗教情感、对现

  实的态度及对未来的热望。

  竹民俗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二。

  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竹

  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游乐活动和民间习俗;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

  社群文化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竹诗歌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三。早在远古时期,竹就被当作原始歌谣的描绘

  内容,其后《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

  对竹和竹制器物均有大量描绘,但竹或竹制器物仅只是意境的一个构成要件,尚

  未成为中心意象。至南朝时期,伴随着山水诗的出现,以竹为中心意象的咏竹文

  学诞生了,其代表就是谢跳的《秋竹曲》和《咏竹》。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对竹

  吟咏不断,创造出大量咏竹文学作品。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摇曳之

  声和清疏之影,尽入诗怀,并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思念等

  情志和思想,构成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几

  种文学符号类型,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

  竹书画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四。

  中国绘画画竹始于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中

  国画的重要一科

  ——墨竹画已问世,北宋文同、苏轼等人开始大量画竹,完善了

  画竹艺术。清朝涌现出倾毕生精力于竹的画家一一郑燮,他不仅留给我们大量写

  竹画,而且在画竹艺术上多有创新、理论上颇多总结。从正直、高洁、孤傲、坚

  贞、抗争到直爽达观、体恤民情等,画家们都借画竹得以象征与表现,并构成别

  具一格的简淡逸远的绘画风格。

  竹造景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五。

  竹子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植物材料,从

  上林苑、網川别业到寿山艮岳,都有竹子景观的记载。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有

  不少竹子造景的范例,如网师园的

  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的

  翠玲珑”、留园的

  碧

  梧栖凤”、个园的

  春山”等等。竹子造景可通过题咏、匾额、楹联、名人故居、雕塑以及竹韵景石等艺术手法渲染竹文化,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营

  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竹人格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六。竹在中华文化中被人格化,成为象征中华民

  族的人格评价、人格理想和人格目标的一种重要的人格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干一一儒家和道家设计出两种迥然相异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

  建功立德与遁迹

  山林、刚正奋进与淡泊自适。这迥然相反的二元人格标准构成了中国传统理想人

  格系统,竹人格符号以其特有的包容性,意指着中国传统人格的整个结构和系统。

  三、中国竹文化的核心及特征

  (一)中国竹文化的核心

  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竹的品性

  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将之比

  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中赋予竹子

  刚”、柔”、忠”、义”、谦”、贤”、德”等品格。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把竹的特性拟人化,如人们极易由竹的不

  畏严寒联想到人的坚贞不屈的人格品质,由竹的清风瘦骨联想到一种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这种竹的自然属性同人的人格特点发生契合是中国竹文化的核心所

  在。

  郑燮的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等诗句都是借竹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或表现自己的人格理想。

  而湘妃的斑竹泪更是

  使竹成为女子对于爱情坚贞不渝的写照。享有诗佛之誉的王维最擅长以竹来传达

  自己的禅悟体验:独坐幽徨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生

  产生活的资料到具有自然观赏价值的景物再到表现人类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竹

  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自然到

  人化的自然”再到自然的人化”,实

  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变标示出人们对同自己息息相关的自然的终极关照。

  (二)中国竹文化的特征

  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浓重的文

  学和美学、宗教和民俗、生活和乡土气息特点。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义,又

  有理想爱情的象征意义,同时又是禅宗禅趣的载体。

  中国竹文化具有突出的伦理主义特征。

  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丛,折射出中

  华文化的整体光彩,竹文化的伦理性特征正是中华文化伦理性的反映。

  竹文化渗

  透的领域之所以如此广泛、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深厚,是因为竹的某些

  特征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异质同构性”,竹文化兼收并蓄地融合了中国古代诸家

  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伦理精神对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并赋予它丰富的内

  涵,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则使竹与人及其文化相结合。

  竹文化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识。

  无论是竹文化的构筑材料、形制

  特征还是它所体现出的文化氛围,无论是竹文化的能指还是它所象征与表现的意

  指,均能非常鲜明而突出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特色,透露出深厚的中华内涵。一

  双竹筷,一座竹楼,一架竹桥,一根竹笛,一把竹丝扇,一只竹管毛笔,一首咏

  竹诗,一副墨竹画,一句

  无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无不弥漫着迥异于欧洲文

  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的中华文化的浓郁气息:竹筷是中餐别于西餐的标记,筒车是中国古人独有的运输工具,竹丝扇是中国能工巧匠的杰作,竹管毛笔是古

  老中华文化的象征,竹笛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咏竹诗是中国咏物诗的一类,墨竹

  画代表着中国画,借竹喻人格只为中国哲人所道出

  ……不必诠释,无需标签,人

  们自会睹物思人,见景生情。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通过竹及其他文化事象得

  以显现,从而与其他文化判然相别。

  四、中国竹文化的源流与现状

  (一)中国竹文化的源流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竹子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竹文化的形成是历

  史的必然,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诸多方面。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证实,原始时期中国竹林的分布,西起甘肃祁连山,北到黄河流域北部,东至台湾,南

  及海南岛。中华文化发源的两大中心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正是在竹林生态

  区域之内。我们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正是在这种竹生态环境下产生

  和演进的。竹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字、生产、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

  日常生活,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毫不逊于石器、金属,以致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的中国竹文化。

  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六千

  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

  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

  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

  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研究表明,我国商代就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

  书”,汉字

  册”即由此而来。竹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

  、《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

  竹

  书”,用竹简写的信叫

  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

  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

  湖北

  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

  早在九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一千年。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

  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

  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在生活中

  更是大展身手,与人们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二)中国竹文化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丰富的竹资源为我国古代用竹、种竹文

  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是中国竹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中国对

  竹子的培育和利用已有六千多年历史。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竹子的优良特

  性和开发价值得到重新认识,且已被逐步推上生态环境建设和山区经济建设的历

  竹子具有其他一般树木无法比拟的多重特点和优势,发展竹资源、开发竹产业能

  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推进产业建设和经

  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兴建了大量的竹子公园、竹子博物馆。典型的竹子公园有北京紫竹

  院公园、上海万竹园、南京菊花台公园、成都望江楼公园及广州晓港公园等;以

  竹景为主的

  园中园”主要有北京植物园的

  集秀园”、杭州黄龙洞圆缘民俗园的

  方竹园”、马鞍山采石矶公园的万竹坞”等。位于安吉县竹种园内的中国竹子博

  物馆,是我国目前展馆面积最大、展品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竹子专题博物馆。

  中国竹业的盛典一一1997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竹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和

  首届十大

  中国竹子之乡”的评选,为我国竹文化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1997年11月,总部设在北京的第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

  一一国际竹藤组织的正式成

  立,更是世界竹业的一大盛事。

  对竹文化进行研究的组织机构、科研成果、专著论文等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神奇朴实的中国竹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华

  民族精神长河中留下了深长的历史投影。

  它正以倔强的生命力随着文化传统对生

  产和生活的实践,实现同现代文化的综合,以形成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

  和品格。

推荐访问:竹文化推广价值 价值 推广 文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