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14篇

发布时间:2022-11-15 15:55:04 来源:网友投稿

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14篇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一、在岸和离岸金融市场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区别  离岸金融市场是相对于在岸金融市场来讲的。  在岸金融市场就是指本国的居民间利用本国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14篇,供大家参考。

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14篇

篇一: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一、在岸和离岸金融市场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区别

  离岸金融市场是相对于在岸金融市场来讲的。

  在岸金融市场就是指本国的居民间利用本国货币进行交易的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financemarket),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生意、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亦称境外金融市场,其特点可简单归纳为市场交易以非居民为主,大体不受所在国法规和税制限制。

  离岸金融市场上,是非本国居民利用外国货币进行交易,比如说美国的银行和英国的银行利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在香港进行交易,这时,香港就是个离岸金融市场。而若是汇丰银行和揸打银行利用港币作为结算货币在香港进行交易的话,那香港是在岸金融市场。

  离岸服务的是非居民,也就是非国内公司和个人。

  在岸就是咱们平时接触的国内公司和个人的银行服务。

  二、离岸与在岸人民币汇率的关系

  在岸人民币汇率:指中国大陆的人民币即期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由于在岸市场实施的强制结汇制度,和央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扮演的特殊角色,在岸人民币汇率并非能反映市场供需,而是一个受管控的汇率。

  离岸人民币汇率:所谓离岸人民币市场,是指中国大陆之外,可经营人民币存、放款业务的市场。目前最活跃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在香港,其他如新加坡、伦敦、台湾也在踊跃争取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角色。香港人民币市场存在即期汇率、远期可交割合约(DF)与远期不可交割合约(NDF)三种汇率,这里主要研究的是即期汇率。

  6月27日香港正式推出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定盘价,关于定盘价的详细介绍可见上篇博文。定盘价推出后,在岸与离岸日人民币汇率的对比如图1:

  在定盘价推出之前,咱们以彭博社每日发布的离岸汇率为准,对比如图2:

  从图1和图2分析,可以看出离岸人民币汇率与在岸人民币汇率的走势超级相近,汇率差超级小,只是在2021年9月-10月期间二者走势有较大的偏离。

  这个结果初看起来令人惊讶,既然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市场,汇率由市场供需两边交易肯定,而在岸市场是一个管控市场,为何二者的走势和不同却那么小呢?既然香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汇率不过如此,为何美国还要指责中国政府控制人民币汇率呢?

  关键原因在于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相较于在岸市场,规模还过小,受在岸人民币市场影响庞大。比如当香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能兑换更多美元时,经营入口业务的公司就会把大量的人民币存入他们在香港的分公司,并在离岸市场大量购入美元,这样就相当于用更少的人民币入口外国商品。随着离岸市场上人民币的供给增加,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离岸人民币汇率自然会向在岸人民币汇率靠拢。

  2021年9月-10月期间,之所以出现离岸人民币汇率大幅度偏离的情况,是因为那时央行发行了多只人民币债券,而且马来西亚宣布将人民币债券纳入其外汇储蓄,使得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需求徒增致使的。

  随之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规模扩大,离岸人民币汇率对在岸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会愈来愈大的,但二者的汇率差不会太大,除非有海量的热钱冲击香港离岸市场。

  三、离岸金融业务的含义、作用

  离岸人民币,人民币离岸业务是指在中国境外经营人民币的寄存款业务。

  离岸市场提供离岸金融业务:交易两边均为非居民的业务称为离岸金融业务。

  当前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在资本项下、人民币没有完全可兑换的情况下开展的,通过贸易流到境外的人民币不能够进入到国内的资本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人民币贸易结算,就需要解决流出境外的人民币的流通和交易问题,使拥有人民币的企业可以融出人民币,需要人民币的企业可以融入人民币,持有人民币的企业可以取得相应收益,这就需要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使流到境外的人民币可以在境外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上进行交易;使持有人民币的境外企业可以在这个市场上融通资金、进行交易、取得收益。

  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在香港成立人民币离岸市场。人民银行也在研究,能不能在上海成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在人民币没有完全可兑换之前,流出境外的人民币有一个交易的市场,这样才能够增进、保证人民币贸易结算的发展。在新加坡资政吴作栋2021年4月访华后,新加坡也正式加入了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竞争当中。

  四、注册离岸公司通过离岸公司做外贸:优势特征、操作程序

  离岸公司是指并非在注册地进行实质业务的公司。

  注册公司很麻烦,注册离岸公司更是不知如何下手。注册公司麻烦是中国中国内地一般民众的定式思维,因为在内地注册公司流程繁琐,而且涉及到多个部门,国内法律法规对注册公司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造成了这般定式思维。

  其实在境外很多的国家和地域为了发展本地经济,都取用超级宽松自由的经济体制,无论公司或个人都可以轻松简单地注册公司。这些国家和地域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美国、BVI群岛、塞舌尔群岛、开曼群岛等地。换种方式说,这些国家和地域都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离岸公司注册地。

  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有不同的特色,但他们都有3个大体特征,那就是税务本钱低、非本地经营无需缴税、信息保密性高。

  BVI、开曼、塞舌尔等岛国,注册程序简单,股东信息保密,无需在本地缴纳税务,经营本钱低,国际认知度高,适合对外贸易的企业或个人。对于内地企业来讲,香港优势也十分明显,临近中国大陆,便于处置相关事务,语言沟通方便,知名度高。不在本土经营,无需缴纳税款,公司名称自由选择,经营范围限制少。

  正如很多投资者所知道,内地税务繁重,透过注册离岸公司进行合理税务计划来做外贸是发展的好路子,可是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把内地供给商的货物卖给离岸公司。在国内报关的程序不变,只是卖方数据填工厂,买方资料写该离岸公司。这步完成后,该离岸公司就拥有了货物的所有权。

  然后离岸公司做一个背书,即改提单,背书改成海外客户,也就是说离岸公司为海外买家再做一套文件,包括合同、发票和货单等,以离岸公司的名义把货物卖给用户。

  最后海外客人将钱汇到离岸公司账户,离岸公司将采购本钱打给供给商,供给商进行核销,退税利润留在离岸公司账户上,但由于这部份利润不是在该离岸公司本地产生的,所以不用缴税。

  若是内地的供给商没有进出口权,可透过以下2种方式完成出口:一是找有进出口权的公司代理;二是找报关行买单出口。

  事实上,在国内注册公司进行对外贸易是一件负担颇重的事情,因为国内赋税比较重,而且面对风起云涌的进出口贸易市场,注册离岸公司进行离岸操作才能掌握更多主动权,在国际市场上加倍自如。

  附注册离岸公司的一些具体情况网站:

  为何牛逼互联网公司都在开曼群岛注册?

  开曼群岛,百慕大,BVI三大离岸公司注册地的法律比较

  注册英属维尔京群岛公司(BVI)的益处

  在开曼群岛与

  BVI注册离岸公司有哪些区别?

  英属维尔京群岛离岸金融业务简介

篇二: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开曼群岛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透析

  作者:李兵兵

  来源:《商业时代》2009年第36期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对开曼群岛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离岸机构与业务的内容、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开曼群岛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是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下资本的国际运动与特定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开曼群岛

  离岸金融中心

  形成

  发展

  开曼群岛是中美洲加勒比海西北部的英国直辖殖民地,是世界上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和中国香港的第五大金融中心,在这里注册的银行和信托公司就有500多家。开曼群岛是著名的离岸公司注册地,与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并称为三大离岸注册地。开曼群岛还是仅次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地的外商对华投资重要来源地。开曼群岛发达的离岸金融产业成为众多地理学家、金融学家及政治经济学家研究离岸金融的典型,但是国内对开曼群岛金融发展的研究甚少。本文综合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分析开曼群岛的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开曼群岛从“避税乐园”到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

  开曼群岛离岸金融业的发展建立在其“避税乐园”的历史基础上,开曼群岛仅有少数税种调节进口以及收入,没有所得税、资本收益税及遗产税。开曼群岛的非税地位有很长的历史,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注重发挥“避税乐园”的功能。

  20世纪60年代是开曼奠定离岸金融业务政治与法律基础的时期。1962年牙买加独立,开曼群岛内经过激烈的政治争论,决定继续保留在英联邦体系内,成为英直辖殖民地。新殖民地发展经济所采取的第一步措施就是确立金融发展框架。1966年开曼颁布了《银行与信托公司基本法》以及《外汇管理法》。此外,开曼群岛在建设离岸金融中心时还重点加强了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开通了与美国的国际航线。

  到1972年,有3000多个注册公司及300多个信托公司入驻开曼群岛,加拿大丰业银行、美国第一国家银行以及一些私人银行也在岛上登记注册。开曼群岛因此成为离岸金融中心,最初

篇三: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全球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经验

  一

  全球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进程

  (一)全球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

  自欧洲美元出现以来,全球离岸金融市场经历60多年的发展历程。60多年来,离岸金融市场在国际经济政治动荡中逐渐成长。朝鲜战争直接导致了欧洲美元的诞生,历次中东石油危机有力地推动了欧洲美元市场的繁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离岸金融市场规模有所下降,而危机后,随着各国加强对金融的管制,离岸市场规模开始进入迅速上升阶段。2000年后,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空前的影响,市场规模出现迅速下滑。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体系逐步修复,离岸市场又开始复苏。据国际清算银行[1]统计,截至2013年末,全球离岸金融市场规模在13万亿美元左右(见图2-1)。

  图2-1全球离岸金融资产总规模

  在全球离岸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市场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交易货币由美元扩大到欧元、日元和瑞士法郎,地理分布更加广泛,行业分布继续扩大。从资产规模看,受历史、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影响,美元成为全球离岸金融市场上的主要交易币种。1977~2003年,近30年的时间,美元离岸资产一直以相对固定的速度增长。2003年以后,美元离岸资产的规模出现迅速增长的势头,到2009年金融危机前一度超过10万亿美元,这与2003年以来美联储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有较大的关系(见图2-2)。从资产结构看,自1977年以来,离岸美元资产一直占据着离岸市场的主体地位。在最初的十年,离岸美元资产占比超过70%,最高超过80%。20世纪90年代后,离岸美元资产占比下滑至60%左右。2000年以来,离岸美元资产占比在70%附近波动,总体来看,离岸美元资产的占比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欧元、英镑、日元和瑞士法郎等货币依次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离岸货币。同时,1977年以来,分币种看,离岸欧元资产占比一直在20%附近波动,欧元资产的比例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离岸日元资产占比在10%附近波动,资产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2000年以后表现得比较明显;离岸英镑资产占比比较稳定,一直在10%范围内波动,总体看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离岸瑞士法郎的资产占比也比较稳定,2000年以后出现小幅回落的趋势(见图2-3)。

  图2-2全球主要货币离岸金融资产结构变化

  图2-3全球主要货币离岸资产比重变化

  从地理分布看,资产主要分布在欧洲、开曼群岛[2]和亚洲等国。作为欧洲美元的发源地,英国的离岸资产规模一直在全球占据首要地位。1983年以来,英国的离岸资产规模增长较为平稳;从2000年开始,英国的离岸资产规模出现迅速增长的态势,最高资产规模超过5万亿美元。金融危机后,资产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但也维持在4万亿美元左右的规模。作为新型离岸金融市场,开曼群岛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离岸金融资产规模迅速增长,在2004年突破1万美元规模后继续快速增长,在金融危机前后接近2万亿美元。从趋势上看,1983~1990年,英国离岸资产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从1983年的30%到1990年的20%,年均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亚洲金融危机前,英国离岸资产占比一直处于20%左右。亚洲金融危机后,资产规模占比处于上升阶段,2003年占比恢复至1983年水平。此后,这个比例一直保持在30%左右波动。

  图2-4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离岸资产规模趋势

  在金融危机期间,英国的离岸资产占比也没有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排名第二位的是开曼群岛,其占比在亚洲金融危机上升至10%后,一直维持在10%上方小幅波动(见图2-4、图2-5)。

  图2-5全球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离岸资产规模结构趋势

  从行业看,离岸资产可以分为来自银行部门和非银行部门资产。1977年以来,银行部门和非银行部门的资产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银行部门的资产增长幅度要大于非银行部门。金融危机前,银行部门的离岸金融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金融危机后,银行部门资产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2013年末,银行部门资产规模大约为10万亿美元,比峰值下降17%。与银行部门不同,非银行部门离岸资产规模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金融危机前,非银行部门离岸金融资产规模超过4万亿美元,金融危机后,其规模虽有所缩小,但仍然维持在4万亿美元以上,2012年以后出现了小幅上升的趋势。从结构上看,银行部门的离岸资产规模占比远大于非银行资产规模。1977年以来,银行资产规模占比始终维持在60%以上,占比最高达

  80%以上,而非银行部门资产规模占比始终低于40%,占比最低低于20%。总体上看,银行部门的离岸资产占比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非银行部门的离岸资产占比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见图2-6、图2-7)。

  图2-6来自银行部门和非银行部门的离岸金融资产结构变化

  图2-7银行部门和非银行部门离岸总资产比例趋势

  从金融工具看,可以将离岸资产分为债务资产[3]和信贷资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伦敦的欧洲美元就以跨国银行间的大规模贷款为主要业务,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的规模比较小。如图2-8所示,1977年以来,信贷资产一直占据着离岸金融资产的主体地位,占比超过95%,这种趋势在金融危机后有所分化,信贷资产占比开始下降。债务资产规模占比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开始上升,但速度比较缓慢,至今仍然没有超过5%的比重。2009年金融危机后,债务资产规模占比开始迅速上升,这与全球金融体系进行结构调整有直接的关系。

  图2-8按照金融工具来分的离岸金融资产规模变化

  (二)离岸美元市场形成和发展的经验

  离岸金融市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初,经历了形成期、快速成长期和起飞期等阶段。从发展进程看,推动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以及影响全球格局的诸多重大的政治和经济事件。早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冻结了中国在美包括存款在内的全部美元资产,苏联和东欧国家为吸取教训就在伦敦设立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开立美元存款账户,将其积累的美元存入欧洲银行的美元账户,从而形成了欧洲美元。后来,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向西欧国家大量投放美元,为欧洲美元市场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此外,从1958年开始,欧洲国家逐步放松外汇管制,允许各国货币的自由兑换,为推动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扫除了政策障碍,激活了各国对美元的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积累,以伦敦为中心的欧洲国家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离岸美元资金池并向全球提供美元融资,开始了离岸美元市场的交易,形成了离岸金融市场的雏形。20世纪50年代后期,离岸美元市场进入快速成长期。美国一系列干预主义政策以及西欧一些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鼓励居民持有外币的政策,直接推动了欧洲美元市场进入高速成长期。20世纪7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开始突破欧洲的地理界

  限,向亚洲、美洲、非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东地区等发展中经济体渗透,迈开了离岸美元市场走向世界的关键步伐。20世纪80年代之后,为吸引美元资金回流,美国创新性地开设了国际银行设施(IBFs)[4],成为首个货币发行国境内开展离岸市场的国家,极大地丰富了离岸市场的概念和内容。同时,欧洲美元在亚洲国家的发展也变得十分迅速。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先后设立离岸美元市场,离岸美元市场形成了全球化分布和发展的模式。

  从表面上看,离岸美元的出现是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等重大政治和经济事件的产物,但实际上在离岸美元市场迅速发展的背后,经济因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美国加速资金外流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改善日益加剧的国际收支逆差,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金融管制措施,采取定期存款的最高利率限制和利息平衡税等,导致美元资金大量外流。二是欧洲金融自由化政策吸引美元流入。自1958年以来,欧洲各国相继放松了外汇管制,各国货币实现了可自由兑换,增加了对美元资金的吸引力。同时伦敦金融机构提供了相对较高的美元利率,吸收大量的境外美元存款。1955年发生英镑危机后,英国又颁布一系列法律来抑制货币投机行为,间接促使英国的银行吸收更多的美元存款来替代英镑。三是美国金融管制的放松。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离岸美元市场的迅速发展,美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防止美元资金外流,但这些管制措施并没有阻止美元外流,反而引发美元资金进一步外流,进一步促进了离岸美元市场的繁荣。迫于美元资金外流的压力,美国政府于1974年取消了利息平衡税等管制措施,允许美国金融机构进行跨国经营,美国银行自此开始进入欧洲、东亚、中东和加勒比海地区。这直接促成了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四是美元与石油等大宗商品结算挂钩[5]。从1973年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稳步大幅提高,发达经济体陷入了国际收支失衡的境地,而产油国因石油价格暴涨而获得大量的美元资金,再以直接投资和金融资产的形式回流欧洲国家,从而形成了大量的石油美元的回流,对于离岸美元市场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离岸美元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伦敦和香港等自然形成的离岸美元市场,还是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利用政府支持建立的离岸美元市场,都是顺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并且结合了自身的独有的经济金融条件而形成的,从中也不难发现,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成熟稳定的社会条件是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前提,而系统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则是各离岸金融中心发展壮大的关键性因素,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1.选择适合国情的市场发展模式

  选择正确的发展和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策略是发展离岸市场的首要问题和重要前提。对于模式的选择,关键在于在岸和离岸业务账户之间关系的平衡。目前离岸市场的发展模式主要有

  内外混合型、内外分离型和避税港型。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主要以英国伦敦和中国香港为典型代表,其主要特点是离岸与在岸账户的混合使用,允许非居民同时使用离岸和在岸账户,资金的流入流出几乎没有限制。选择内外混合型的发展模式容易产生大量短期资本的频繁流动,对东道国的金融稳定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对于国内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要求较高。内外分离型指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严格分离,资金在账户间不可自由流动,纽约IBFs和东京JOM离岸金融市场就属于这种类型;与其相对应的渗透型指的是允许在岸账户和离岸账户的资金可以有管理的流动,新加坡离岸美元市场是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内外分离型的优点在于既可以获得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带来的益处,又可以避免离岸市场的波动对本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对于小型经济体或金融系统不发达的经济体比较适合。此外,近年来,出于避税和洗钱的目的,跨国企业和银行机构通常会选择在加勒比海附近的岛国[6]等税收优惠较大的地方设立离岸金融机构进行离岸金融业务的处理和登记,但并不进行实际业务的操作,这种离岸市场被称为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从三种模式的分析看,对发展模式的选择主要依据各国的经济金融条件。经济规模较小或金融体系不发达的经济比较适合选择内外分离型,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货币已经成为国际货币,为吸引本国货币从境外离岸市场回流至境内离岸市场,主要采用内外隔离型离岸市场来吸引资金回流,而英国和中国香港等少数经济体拥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则可以采取内外一体型发展模式。

  除发展模式外,离岸市场的发展策略也很重要。目前,离岸市场的发展策略主要有市场力量主导的自然形成和政府放松管制的政府推动两种。伦敦离岸美元市场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市场力量主导的自然形成是主要的发展策略。但IBFs和新加坡亚洲货币单位等离岸美元市场均是政府出于吸引资金回流、发展当地金融业等目的推动形成的,因此政府政策推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制定离岸市场发展策略时,除了要重视发挥市场的力量,还要充分利用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放松管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

  除经济环境、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以及声誉等因素外,区位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的离岸市场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区位特征,例如开曼群岛、巴林、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区。时区往往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离岸市场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离岸中心时区前后相连,形成了一个全球二十四小时连续交易的金融市场,对于外汇市场交易更是如此。例如,新加坡就是利用完美的时区优势在短期内成为亚洲重要的离岸美元市场[7]。新加坡上午可以参与中国香港、东京及悉尼等金融市场的交易,下午则可参与伦敦及欧洲金融中心的市场交易,也可以在旧金山金融市场收市前开市,收市后可以将相关交易转至苏黎世,因此新加坡

  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全天候不间断交易的重要节点。

  3.宽松包容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一直是离岸市场形成的重要因素。一般来看,影响离岸市场形成的政策主要是金融管制、税收优惠和法律体系等。一是较少的金融管制。较少的金融管制是吸引跨国金融机构在此设立分支机构的重要因素,目前离岸市场的形成与金融管制措施的放松有重大关系。金融管的放松主要体现在外汇管制的取消、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要求的放松以及利率的市场化。二是宽松的税收制度。一般来说,离岸市场所在国的税率一般对国际资金有强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对于出于避税目的的跨国金融机构。大多数离岸市场对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有部分优惠,对利息、股息和土地使用税等有较大的减免。三是完善的法律体系。法律是强制性行为规范。从国际经验来看,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程度决定离岸市场的发展前景。这主要是因为,离岸市场的交易主要是依靠市场供求双方自主进行,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干预程度较低,主要依靠以法律体系为基础的市场规则进行自律监管,从而要求离岸市场拥有健全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护交易双方的权益,增强市场信心,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

  二

  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进程

  (一)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提升以及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人民币开始在国际经贸中频繁使用。同时,周边国家由于政局动荡、币值不稳,且美元流动性不足,倾向于采用币值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边境贸易结算,促进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8]流通和使用,逐渐成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雏形。这个阶段的人民币境外流通主要是依靠市场供求关系自发形成,也主要用于边境贸易和边境国家居民交易,规模并不大,对货币使用国和发行国来说都不构成较大的影响,但这是人民币境外流通和使用的开端,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009年7月以后,人民币正式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跨境使用,成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从资金流动的角度看,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形成可以分为资金池的形成和资金的流通。目前离岸市场的发展正处于资金池形成的阶段,资金流通的功能仍然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人民币流入离岸市场形成资金池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个人渠道,二是企业渠道,三是央行间货币互换。

  1.通过个人业务流入离岸市场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在与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开展的边境贸易中就开始使用人民币现金作为结算工具。随着边境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边境贸易人民币现金结算方式的弊端开

  始显现,我国与周边国家在双边贸易支付与结算协定中逐步纳入非现金结算条款,允许双边货币用于贸易计价结算。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来自境外的人民币需求不断增长,人民币的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部分周边国家(地区)相应的人民币流通和使用情况见表2-1,这些国家或地区甚至把人民币作为日常的支付手段和结算工具[9]。

  表2-1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地区)的流通和使用情况

  流通渠道

  国家/地区

  人民币流通现状

  由于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经济联系紧密,人民币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许多场所,尤其是旅游场经贸往来

  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

  所不仅提供人民币兑换港币的汇率,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进行消费。目前在港澳台地区流通的人民币规模巨大,成为仅次于港币的使用货币

  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主要是由于中国人在此的旅游消费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每年都有大量旅游者到此观光,而这些国家可供使用人旅游

  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韩民币购买商品的商店也越来越国

  多,大量提供人民币兑换外币的商店也开始出现。在韩国,知名的购物场所和酒店等都会公布每日人民币与本地货币的汇率,为人民币在本地使用和流通提供便利

  边境贸易

  蒙古国

  占蒙古货币流通总量一半以上,与中国接壤的地区人民币

  流通比例高达80%~90%,是中蒙跨境结算的主要货币

  俄罗斯

  主要用于中俄边境贸易结算

  对朝贸易一般用美元、欧元和朝鲜

  日元作为结算货币,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不少贸易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人民币是边境贸易的首选货越南

  币,结算模式逐步由非正规渠道发展到正规渠道

  人民币是缅甸的“小美元”,缅甸

  基本上替代了缅甸本国货币在国内的流通和支付结算功能

  人民币在老挝境内使用不受任何限制,中老跨境贸易基本上老挝

  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每年在老挝流通的人民币有几百亿元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表2-1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地区)的流通和使用情况

  2.通过非金融企业[10]流入离岸市场

  境内人民币通过非金融企业流入离岸市场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资金从境内企业在境内结算行的账户流入境外企业在境外参加行的账户,这已成为目前离岸人民币市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2015年,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7.23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6.39万亿元,同比增长8.4%,占同期货物贸易本外币跨境结算金额的比重接近22.6%;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金额8432.2亿元,同比增长28.4%[11]。二是境外直接投资(ODI)人民币结算,人民币资金从境内企业境内银行账户流入境外企业在境外银行的账户。截至2015年末,ODI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7361.7亿元,同比增长228.1%。

  3.通过央行渠道流入离岸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境外银行或货币当局履行协议后可形成人民币的境外流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冰岛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向境外提供人民币流动性。截至2017年7月末,中国人民银行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规模约3.3万亿元人民币,本币互换协议的实质性动用明显增加。[12]

  (二)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运行和发展

  1.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资金池快速扩大

  2009年以后,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和一系列境外人民币清算制度安排的落实,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迅速发展,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规模不断上升,债券和股票等多层次人民币资本市场开始形成和发展,人民币外汇交易规模持续上升。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离岸金融产品等方面都初见成效,以中国香港为全球中心,以新加坡、中国台湾、伦敦、法兰克福和韩国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为区域中心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截至2015年末,非居民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3.74万亿元,其中非居民在境内银行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54万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同期,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8647亿元。[13]

  2.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定价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香港离岸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定价机制已初步形成。一是债券收益率曲线逐渐形成和完善。随着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增加,发行种类进一步丰富,香港率先形成离岸人民币基准收益率曲线,该收益率曲线成为全球其他离岸人民币市场债券发行的定价基础。二是离岸人民币同业拆借汇率机制基本形成。2011年6月,香港财资公会推出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定盘价,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人民币汇率基准。三是离岸人民币利率形成机制形成并不断完善。2013年,香港财资公会推出银行间人民币同业拆借定盘价,同期香港主要银行公布人民币最优惠贷款利率,逐渐成为境外其他地区离岸人民币贷款定价的参考。

  3.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交易活跃

  随着离岸人民币市场资金池规模的扩大,非居民对于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交易需求不断上升,离岸人民币债券、股票和外汇市场交易日益活跃。一是债券发行和交易市场规模持续加大。2007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首次在港发行50亿元人民币债券后,以点心债为主的凯旋债、狮城债、宝岛债等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和速度持续增长。按照国际清算银行(BIS)狭

  义口径[14],截至2015年末,以人民币标价的国际债券余额5996.5亿元,其中境外机构在离岸市场上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余额5811.5元,在中国境内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熊猫债)余额185亿元。[15]二是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香港、新加坡、伦敦等主要离岸市场人民币外汇交易量日均超过2100亿美元。除人民币外汇市场外,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推出人民币汇率等衍生品。目前主要包括:一是无本金交割人民币远期(NDF);二是2006年推出的无本金交割人民币期权(NDO);三是2007年8月推出的无本金交割人民币掉期(NDS);四是2010年7月推出的人民币远期汇率;五是2012年9月推出的人民币汇率期货和人民币计价的黄金期货。

  4.离岸人民币市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一是覆盖全时区的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体系基本形成。2003年中银香港成为境外首家人民币清算行后,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台湾、新加坡、英国、德国和韩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并建立了人民币清算行制度。截至2016年末,我国在2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覆盖东南亚、西欧、中东、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等。[16]。二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高效运行。作为率先建立人民币清算行的地区,香港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全球覆盖、全天候运行、功能强大的人民币RTGS系统(即时支付结算系统),有力地支持了香港及境外其他地区人民币业务发展。2014年,香港人民币RTGS交易金额为170.34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倍,超过港元RTGS交易金额,在SWIFT公布的全球人民币支付结算总额中约占六成。此外,英格兰银行、欧央行等也在充分发挥各国和地区现有的即时支付系统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本国金融机构和居民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支持力度,有力地提高了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的运行效率。

  5.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形成

  2009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通过拓展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资金来源,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与在岸人民币市场的资金流通渠道并搭建境内外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流动性支持框架,有效地建立和完善了离岸人民币政策支持体系的建立。一是不断取消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限制。逐步允许经常项目项下人民币资金的自由流动;采取试点和逐步推广的方式取消资本项目项下的人民币跨境使用限制,允许人民币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允许境内外银行金融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出台和完善RQFII制度、沪港通和深港通等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制度。二是境外人民币清算安排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经贸往来频繁的国家(地区)签订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建立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体系,便利境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建立和

  优化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的清算制度安排,在现有的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直接或间接接入境内支付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PIS),提高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三是搭建境外人民币流动性政策体系。允许境外清算行进入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平盘交易,允许境外人民币清算行进入境内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允许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从境内母行或总行获取人民币流动性;与33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人民币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增强了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的信心,也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合作;放宽人民币现钞境外流通的政策限制,增强与边境地区商业银行人民币现金跨境调运合作,建立首个境外人民币现钞代保管库,向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人民币现钞供应和回流服务(见表2-2)。

  同时,所在国和地区的政策配合在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政策体系中也必不可少。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通过不断优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巩固金融平台,加强与伦敦、纽约和法兰克福等全球金融市场的人民币业务联系和推广,采取举行海外研讨会和路演等方式,大力推广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吸引国际投资者参与香港人民币市场,巩固了香港全球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香港金融管理局不断加强与内地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成功争取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等相关政策在香港的先行先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和调整人民币业务监管的政策措施,确保香港人民币业务稳健及持续发展;通过协助举办伦敦与香港人民币合作小组会议等方式,不断推动香港与伦敦等离岸金融中心的对接和合作,扩大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中心的使用,促进伦敦等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此外,香港金融管理局不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香港的结算清算平台可以处理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种外币与港元在香港的即时交易,覆盖银行、股票及债券等多种不同的资金融通渠道,并已实现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澳门等国家或地区的支付及债券系统的联网。

  与香港模式类似,英国伦敦政府出台政策措施积极支持伦敦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设,2012年英国财政部和伦敦金融城共同启动了伦敦“人民币业务中心计划”,为伦敦人民币产品及业务市场提供技术、基础设施和监管方面的支持与发展方向,就如何提高伦敦在人民币交易、清算和结算方面的能力向英国财政部提供咨询意见。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英国金融服务局担任该计划的观察员,积极协调和推动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除此之外,英国财政部和香港金融管理局之间还成立了合作小组,以进一步推动中国香港与伦敦在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方面的合作,重点推动中国香港和伦敦在支付结算系统、促进人民币市场流动性以及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联系,以提高两个市场的协同效应。事实证明,英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参与对伦敦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加快推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中国香港和英国的模式不同,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直接参与发展纽约离岸人民币市场,而是通过发起民间组织性质的人民币业务工作组[17]进行协调推动。这主要与美元处于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有关,美方不愿意看到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登上国际舞台,发挥国际支付、投资和储备的功能,这样不仅会削弱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还会影响美国全球战略的推进和实施。为平衡美国国内各方力量,美国政府决定采用具有民间性质的美国人民币业务工作组的形式,对在美发展人民币业务的交易和清算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2016年6月的第八次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上,该工作组所提的关于RQFII额度、设立人民币清算行等一系列建议均被纳入中美两国对话成果。

  表2-2自2009年以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政策体系

  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上海市和广东省四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东莞)起步

  经2010年6月和2011年8月两次扩大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业务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境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

  外地域范围没有限制

  自2012年6月起,境内所有从事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的企业均可选择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

  2013年7月,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办理流程进一步简化,相关业务办理效率切实提高

  2013年12月,人民币购售业务由额度管理调整为宏观审慎

  管理,有力地支持了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

  2014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委下放了出口货物贸易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审核权限,简化了管理流程

  2014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个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支付机构合作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

  2014年11月,跨国企业集团

  开展经常项目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业务

  2011年1月,境内机构可以使用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2011年10月,境外投资者可以使用人民币到境内开展直接投资

  2013年9月,境外投资者可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

  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

  2014年6月,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办理流程进一步简化

  2014年11月,符合一定条件的跨国企业集团可以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

  人民币跨境融资

  2011年10月,境内银行可以开展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业务

  以使用人民币在境内设立、并购和参股金融机构

  2013年7月,境内银行可以开展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境内非金融机构可以开展人民币境外放款业务和对外提供人民币担保,放宽境内代理行对境外参加行的人民币账户融资期限和限额

  2014年9月,明确境外非金融企业在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务融资工具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政策

  2010年8月,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等境外机构可以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

  2011年12月,出台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制度,符合一定条件的境内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可以运用其在香港募集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业务

  人民币证券投资

  的人民币资金在经批准的投资额度内开展境内证券投资业务

  2013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外汇局修订RQFII试点办法,扩大试点机构范围,放宽投资比例限制

  2014年11月,出台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RQDII)制度,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可以运用来自境内的人民币资

  金投资境外金融市场的人民币计价产品。同月,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正式启动,两地投资者可以买卖在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2015年5月,已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可以开展债券回购交易

  2015年7月,进一步提高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投资银行间市场的效率

  数据来源:《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表2-2自2009年以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政策体系

  (三)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区位定位

  离岸人民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定位有重要的关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功能清晰、分工合理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体系不仅有利于实现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有序发展,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香港、台湾、新加坡、伦敦和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具备成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条件,也拥有建立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的愿望和决心。受历史、区位、经济以及时区等因素影响,各金融中心在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体系中承担的角色各有不同,各自的定位自然也有所不同。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具有完善的市场基础设施、深度发展的金融市场、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和成熟的法律规范,与中国内地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关系,更具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是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理想的交易场所。加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深度和广度上的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加强与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金融市场联系具有重要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对于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规模和范围,以及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将香港定位为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枢纽,使其成为内地人民币输出的主要目的地,全球离岸人民币资金流动的主要节点,为全球主要离岸人民币市场供应批发性的资金,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价格的定价、融资和产品中心,在推动人民币成为第三国使用货币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欧洲是我国的传统贸易伙伴,也是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人民币在欧洲市场的使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伦敦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外汇交易市场,对全球外汇市场的定价拥有较大的话语权,是形成离岸人民币市场价格的理想场所,也是可以与中国香港进行人民币定价权竞争的主要城市。伦敦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是全球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市场基准利率,虽然经历了LIBOR操纵和脱欧公投[18],但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市场基础仍然对于人民币市场利率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中英两国的经贸往来规模较大,对于规避汇率风险的市场需求较大,英国与中国香港社会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为建设伦敦离岸金融市场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此外,因脱欧公投离开欧盟,伦敦的欧元业务可能会有所下滑,对离岸人民币相关业务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因此,应该将伦敦定位为西方的人民币离岸中心,为西方国家提供人民币流动性、利率和汇率的定价基准以及融资平台等功能。同时,除伦敦人民币中心以外,德国的法兰克福作为欧洲中央银行所在地,在欧洲内地的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中徳两国的经贸往来十分频繁,对于人民币的交易和避险需求也比较大,应该充分发挥法兰克福作为欧洲内地金融中心的优势,在欧元区内积极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同时,借助欧洲内地债券市场的优势,积极发展离岸人民币债券,将法兰克福建设成为以离岸债券发行和交易为主的人民币中心。

  新加坡既是核心东盟国家,[19]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新加坡在区位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是国际航运的重要节点,也是东南亚大宗商品及其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重要平台,并与中国经济社会有源远流长和深入广泛的联系。一直以来,新加坡在全球大宗商品的衍生产品交易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明显的优势,与东盟国家有广泛而深入的经贸往来。因此,可以将新加坡定位为面向东南亚等原材料出口国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可以大力发展离岸人民币大宗商品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业务,为东南亚各原材料出口国采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提供避险服务。同时,新加坡成为人民币在亚洲的重要交易场所,对于推动人民币在亚洲各国尤其在东盟与中国经贸往来中的广泛使用,以及推动扩大人民币在日本的影响力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台湾地区与大陆经贸往来的不断深入,台湾地区的人民币业务发展也十分迅速,为台湾地区成为东亚离岸人民币中心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支持台湾地区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对于促进两岸经贸往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维护国家和平稳定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台湾地区人民币业务发展将会扩大人民币在日本的影响力,与韩国人民币业务构成竞争关系,这对于形成竞争合作的东北亚离岸人民币市场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考虑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可以将俄罗斯视为连接西

  亚、中亚和中东欧的节点,大力支持在莫斯科等地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并以此发挥辐射该地区和国家的人民币服务功能,使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民币国际化相结合的试验区。此外,从战略布局的角度看,还应重视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立,将悉尼定位为服务南太平洋国家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将南非定位为服务非洲各国贸易和投资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将纽约定位为北美人民币离岸中心,将巴西定位为服务南美洲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三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进程

  2003年以来,随着香港和内地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和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提高,香港人民币业务也开始走向快速发展的轨道。总体上看,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个人人民币业务发展期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期。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各异,相应的市场形态和政策支持体系也有所不同。

  (一)人民币个人业务发展的初级阶段

  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香港经济遭遇了较大冲击,危机后仍处于缓慢恢复阶段。为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2003年,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但此后香港经济发展仍不及预期,甚至远低于危机前的水平。2003年“非典”爆发后,为进一步支持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央政府开放了内地游客赴香港“自由行”,不仅成功推动香港经济的复苏,也带动了内地人民币资金流入香港。香港经济复苏后,内地赴香港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多,人民币资金由于清算渠道缺乏无法回流内地,沉淀规模也越来越大,对香港银行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带来不利影响。为进一步促进两地经贸往来,2013年初,香港向中央政府提出在港开展个人人民币业务的请求。2013年11月,经中央政府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为香港提供人民币清算安排,指定了中银香港为人民币清算行,并与其签署了《清算协议》,为香港人民币业务发展奠定了政策框架。

  当时,香港发展个人人民币业务主要是为了便利内地与香港个人的经贸交流,除一家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外,相关服务也主要集中在个人的人民币存款、汇兑以及汇款等较为传统的业务上,业务发展呈现规模小、流量大的特点,离岸人民币市场不仅体量小,产品体系比较单一,整体发展也比较缓慢。截至2008年末,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仅为560.6亿元,基本没有人民币债券、股票和基金市场,人民币同业拆借和外汇交易市场也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但就是在这个阶段,香港人民币业务从无到有、从无序发展到正规运行,为后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人民币跨境双向使用的快速发展阶段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元为主要储备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再一次震动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引发国际社会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的呼声。为响应国际社会的呼声和满足不断增长的国际市场需求,2009年7月,中央政府决定推动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并启动了内地五个城市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使之成为人民币迈向国际化进程的起点。

  从2009年到2015年,在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运作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地域上,从试点城市走向全国,境外试点地区从亚洲走向全球所有经济体,建成了以人民币为纽带的新型对外经贸关系;在国际收支上,从经常项目到资本项目,从货币贸易到服务贸易,从跨境双向直接投资到跨境负债和金融组合投资,成功将人民币应用于国际收支的各领域。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流出流入机制不断完善,除经常项目下传统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流入流出外,还积极拓展和完善资本项下的人民币跨境流动机制,实施了财政部和国内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RQFII、跨境人民币双向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双向贷款、跨国公司人民币资金池以及以金融组合投资为目的的“沪港通”和“深港通”等措施,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探索了有益经验,也为香港人民币市场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截至2015年末,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为8511亿元,最高峰时期约1万亿元,人民币债券余额超过3600亿元,其中略低于40%的发行人为海外企业,人民币日均清算规模超过1万亿元。

  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迅速发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有效地促进了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和壮大。目前,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产品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已经可以向境外投资者提供存贷款、汇兑和贸易融资等传统银行业务,还可以提供人民币ETFs、跨境双向投资的人民币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REITs)和人民币股票等资本市场业务,此外还提供人民币兑主要货币的即期、远期、期权和互换等多种外汇交易服务。截至2015年6月,香港上市交易和非上市交易的人民币基金规模分别为446亿元和318亿元;到10月份,共有12只投资A股的人民币ETF,3只投资债券市场的ETF。

  四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投资的使用不断增加,香港近年已发展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是中国内地以外最深广和流动性最高的人民币市场。香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的人民币服务,以满足不同客户和投资者的需要。凭借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以及与内地有紧密经贸联系的独特条件,香港现在是全球人民币贸易和银行服务、融资、资产管理,以及

  结算交收的中心。香港高效而稳健的市场基建,包括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系统,在便利不同地方市场参与者处理与中国内地和在离岸市场之间的人民币交易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香港已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平台

  一直以来,香港都是中国内地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和投资的窗口和桥梁,是中国内地商品和服务的重要转口贸易地。过去,内地和香港、中国香港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的结算货币是以美元为主。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逐渐成为内地和香港贸易的结算货币,香港也因此逐渐成为全球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平台。2010~2014年,香港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金额增长了160%。2014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达6.55万亿元。[20]其中,经香港银行处理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6.26万亿元,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95.58%(见图2-9)。2016年1~5月,在香港地区的人民币收付金额占比为55.0%,比2015年末上升2.1个百分点。作为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重要桥头堡,香港已成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平台。

  图2-92010年以来香港人民币贸易结算趋势

  (二)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

  自2009年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试点结算以来,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往来在经常项目下以进口为主,产生人民币资金净流出;在资本项目下,主要以人民币出资的境外直接投资形式向香港输出人民币资金,导致香港与内地呈现人民币资金的顺差,从而积累其规模较大的人民币资金池。截至2016年4月,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达7298.84亿元,[21]占香港银行全部存款的10%左右。由于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动,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在2014年12月时,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达到峰值,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目前,人民币已成为香港市场除港元和美元之外的第三大货币。

  图2-102009年以来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趋势

  (三)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

  自2007年首只人民币债券发行以来,境内外机构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规模不断增大,债券发行的期限和品种也在不断优化,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强。目前,香港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截至2014年末,香港人民币债券(通常称“点心债”)累计发行6143亿元。[22]其中,2014年,香港点心债发行量约为2018亿元,比2013年增长

  73%。目前,香港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主体已经由以内地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国家财政部为主逐渐扩展至香港金融机构及企业、跨国公司、外国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组织等。

  图2-112010年以来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未偿还规模趋势

  (四)香港已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定价中心

  目前,香港已初步形成一系列市场化的离岸人民币定价机制。随着人民币国债发行增多,发行期限多样化,香港率先形成离岸人民币基准收益率曲线,成为其他点心债发行的定价基础,其他准主权债收益率曲线、投资级及非投资级债券收益率曲线也陆续形成。2013年,香港财资公会推出人民币银行同业拆息定盘价,同期香港主要银行公布人民币最优惠贷款利率,逐渐成为境外其他地区离岸人民币贷款定价的参考。2011年6月,香港财资公会推出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定盘价,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人民币汇率基准。

  (五)香港人民币金融产品已日趋多元化

  香港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各类金融产品,包括以人民币计价的存款、证券产品、基金、保险、黄金、外汇交易、贸易融资等(见表2-3)。据国际清算银行调查,2013年香港人民币即期及远期的日均交易金额约为200亿美元,加上掉期、期权及其他衍生品交易,合计515亿美元。2014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多,人民币即期及远期的日均交易金额达300亿美元,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中继续处于相对领先地位。

  表2-3目前香港的主要离岸人民币产品

  存款

  货币兑换

  支票

  人民币零售和公司业银行卡业务

  务

  信用证

  贸易融资和信贷

  财富管理产品

  现金管理

  债务融资

  人民币资本市场

  投资基金

  大宗商品挂钩产品

  人民币保险

  人民币货币和外汇市场

  人民币资本市场

  ETFs

  股权融资

  境内股票交易

  即期交易

  远期交易

  外汇期权

  外汇期货

  NDF

  交叉互换

  利率远期

  保险计划和产品

  房地产投资基金

  资料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

  表2-3目前香港的主要离岸人民币产品

  (六)香港已成为离岸人民币的主要清算中心

  香港已基本建成一个覆盖全球、全天候运行、功能强大的人民币RTGS系统(即时支付结算系统),有力地支持了香港及境外其他地区人民币业务发展。2014年,香港人民币RTGS交易金额为170.34万亿元,同比增长112%,超过港元RTGS交易金额,在SWIFT公布的全球人民币支付结算总额中约占六成。

  图2-122010年以来香港人民币清算量趋势

  五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发展的经验

  (一)中国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十余年的历史,也是中央政府视香港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改革试验田、先行先试的历史。2007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符合条件的内地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2009年,财政部在香港首次发行人民币国债,由此推动了点心债市场的发展。2009年7月到2011年8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由试点扩展到内地所有省份,香港人民币业务由个人向企业和机构业务拓展,市场规模飞速发展。201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对境外央行、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和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三类机构开放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2011年8月,商务部正式开放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业务,央行允许境外投资者和银行办理相关人民币结算业务,同年出台“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办法,极大地拓宽了香港跨境人民币的回流渠道。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积极配合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紧紧抓住“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内地与全球市场的“超级联系人”的作用,积极推进与内地的金融合作,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通过不断优化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和巩固金融平台,加强与海外市场的人民币业务联系,并采取举行海外研讨会和路演等方式,推广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从而巩固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

  其中,香港金融管理局将拓展人民币业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为主要抓手,不断加强与内地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开放

  政策在香港的先行先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和调整人民币业务监管的政策措施,确保香港人民币业务稳健及持续发展;通过协助举办伦敦与香港人民币合作小组会议等方式,不断推动香港与伦敦等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合作,扩大人民币的全球使用并促进香港人民币业务平台的使用。

  此外,香港金融管理局不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香港的结算清算平台可以处理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种外币与港元在香港的即时交易,覆盖银行、股票及债券等多种不同的资金融通渠道,并已实现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澳门等国家或地区的支付及债券系统的联网。通过香港结算平台的人民币结算额在全球人民币支付结算总额占比约为60%,显著加强了香港人民币中心的地位。

  (三)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刺激了投资者对人民币的需求

  在2011年4季度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海外市场供求不平衡状况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离岸和在岸市场一直有很高的汇差,在岸人民币比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便宜得多。尽管由于人民币并未实现资本账户可兑换,从而令套利者无法直接通过两地市场套利实现无风险套利收益,但通过其贸易往来、直接投资利润汇回、两地联动安排等渠道的套利途径仍然存在,并且在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的预期下,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一直是比较强烈的。尽管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从此前的单向升值转为双向波动,但由于人民币投资产品不断丰富,其较高的收益率仍然吸引着大量的投资者,从而推动了香港人民币市场的发展。

  图2-132010年以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

  (四)香港特区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香港市场具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包括众多的市场参与者(世界上大多数国际性银行都在港设有分支机构)、流动性较好的外汇市场、高效的金融创新能力和丰厚的人才储备等。香港与内地双边经贸关系紧密,香港是内地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同时继续保持着内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和境外投资目的地及融资中心的地位。截至2014年末,内地实际利用港资7469.4亿美元,港资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的49.3%。截至2013年末,内地对香港非金融类累计直接投资3386.69亿美元,占内地对外非金融类累计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59%。香港作为海外资金“走进去”和内地资金“迈出来”的主要平台和桥梁,为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与伦敦、新加坡相比,香港中资金融机构体量更大、作用更强,这些机构积极在港拓展人民币业务,也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快

  速发展。

  六

  小结

  本章分析了离岸美元市场的形成过程,总结了离岸美元市场的发展经验,然后从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的角度分析了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最后分析了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进程、未来的发展任务和所面临的形势。研究表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人民币境外流通、人民币资金池的形成、人民币市场交易三个阶段。在人民币境外流通阶段,离岸人民币市场尚处于萌芽状态,主要交易方式是边境贸易;在人民币资金池的形成阶段,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主要依靠跨境人民币结算向境外不断输出人民币形成资金池,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推动;在人民币市场交易阶段,出于市场主体对持有的人民币资产有收益要求,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存贷款市场开始建立,这个阶段既有政策驱动,也有市场需求因素的推动。未来,全球离岸人民币市场将根据各自优势发展特色离岸人民币金融产品,并在离岸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规则和业务发展体系上继续加大力度。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与中国内地不断取现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措施有关,也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为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而采取的配套措施有紧密的关系。2003年以来,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快速发展阶段,未来香港的定位将从离岸人民币“中心”上升至“枢纽”,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支付、投融资、市场交易以及定价的枢纽,发挥离岸人民币市场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和作用。但香港要实现这一功能的提升和迈进,面临许多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充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等历史机遇,促进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文完-

篇四: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离岸金融

  ——“走出去”形式下的理财嫁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但不少“走出去”的企业因为管理水平落后,融资能力差、风控能力弱、缺乏技术和品牌,暴露出盈利能力普遍较差,海外投资效率低的问题。

  英国著名出版社机构Longtail(长尾出版社)国际出版人庄恩在《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指南——投资离岸市场须知》新书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产业资本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开始展开全球扩张,如何实现跨国经营、并购,以及如何通过离岸金融实现全球扩张,必将成为“走出去”企业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企业海外并购将会遇到诸多问题,一旦海外业务中止或失败,可能导致投资者的灾难性损失。离岸金融中心无疑是许多西方国家商业组织海外并购的绝佳武器”。

  案例:

  资料显示,2010年12月2日,来自大洋彼岸的百慕大与中国国家税务总局签署了一项税务信息交换协议。世界各离岸中心的定位有所区隔,除了合理避税、再保险产品、财富理财增值、以及成为我国企业在香港上市的“重要跳板”等优势外,世界各大离岸中心也在不断扩张中。

  事实上,早在20年前百慕大就开始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道路上扮演重要的角色。1992年6月,华晨汽车在百慕大注册离岸公司,4个月后,华晨汽车成为中国首个登陆美国纽交所的私营企业。公司股票上市当日即成为交易量最活跃的股票,在大市走低的情况下逆势上涨25%。业内人士认为,华晨汽车借道百慕大成功上市为中国企业融入并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创造了一个崭新模式。百慕大另一个为人所津津乐道并有历史意义的案例则是大型国企中国网通在2002年通过境外公司成功收购海底电缆运营巨头亚洲环球电讯,这也是中国国有电信企业完成的首次跨国收购。

  透晰离岸金融核心价值

  离岸金融中心拥有合适的双边协定及低税甚至零税率的税收环境,往往使国际投资免除了海外纳税负担。这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资金可用于再投资,也可能拥有相当充足的现金流。在税赋较高的欧盟地区投资或设立企业时,此种合理避税方式尤为重要。

  全球数万亿元的资金以及世界顶级企业都将投股公司设立在像加勒比海的开曼群岛或

  英属维尔群岛以及百慕大群岛这样的离岸金融中心,许多西方大企业,包括跨国银行和电信业巨头,在其跨国并购活动中都使用了离岸金融中心。利用成功的投资结构,他们可以避缴不必要的大额税款,节约大笔开支。这样就为成功拓展海外市场的机会获得了更大的机会。

  近些年,为谋求海外上市、并购,也有一部分国内企业开始通过离岸金融中心进行投资。据调查,在世界各地离岸金融中心注册的企业约有数万家与我国内地相关,如新浪、平安、金蝶、联通、华晨、联想、娃哈哈等国内大公司在离岸金融中心均有注册,主要与谋求海外上市和资本合作有关。

  对于离岸金融中心企业的规模,目前有关方面开展了几次估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0年报告显示,离岸金融中心拥有全球大约50%的跨国资产。而据境外媒体报道,几乎全球1/3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一半的货币存量在某一阶段与离岸金融中心有关。

  归结离岸金融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制较松

  这个市场的货币当局,对银行及金融机构从事境外货币的吸存贷放,一般管制都很松。例如,一国政府机构或企业筹集资金,在美国纽约市场发行美元债券或借款等,美国有关当局对此审查相当严厉,一般中小国家或企业很难获准;而它们在欧洲货币市场发行美元债券或借款,审查的手续则较简单,不如美国市场严格,比较容易获得批准。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或企业常常在此借取资金,原苏联、东欧国家也在此借取资金,以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

  2.资金调拨方便

  这个市场,特别是以英国伦敦为中心的境外货币市场,银行机构林立,业务经验丰富,融资类型多样,电讯联系发达,银行网遍布世界各地,资金调拨非常方便。由这个市场取得资金融通后,极容易调成各种所需货币,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资金调拨世界各地。

  3.税费负担少

  这个市场税赋较轻,银行机构各种服务费平均较低,从而降低了融资者的成本负担。

  4.可选货币多样

  这个市场所提供的资金不仅限于市场所在国货币,而几乎包括所有主要西方国家的货

  币,从而为借款人选择借取的货币提供了方便条件。

  5.资金来源广泛

  这个市场打破了资金供应者仅限于市场所在国的传统界限,从而使非市场所在国的资金拥有者也能在该市场上进行资金贷放。与此同时,借款人也不受国籍限制。

  离岸市场的形成不以所在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额的资金积累为基础,只要市场所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稳定、地理方便、通讯发达、服务周到,并实行较为突出的优惠政策,就有可能发展为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

  中企海外投资足与不足

  30年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几乎为零。从2002年起,我国政府开始正式实施旨在推动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和海外投资的“走出去”战略,自此,这一数字和交易额开始陡升。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08年全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21.5亿美元。对我国企业来说,这一数字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巨大的挑战,他们必须采用西方通行的做法在海外拓展业务,正如外国企业在我国也要入乡随俗一样。

  而此时正是中国与西方的经济金融关系的一个新开端。

  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在国际商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许多中国人已经意识到,国际专业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匮乏以及对外了解的不足,阻碍了其成功开拓海外市场的进程。

  此时中国企业若要成功进军海外,必须在几个关键领域有所进展,比如调研并详尽了解目标市场、听取专业建议、文化换位准备、交流能力、内部架构改组、明确的营销和品牌战略、利用媒体的能力等等,中国公司的海外扩展需要学习一整套新规则。

  对中国企业而言,离岸金融中心的好处一是合理避税,中国企业在离岸金融中心赚的钱在汇入国内前不用付任何税金;二是节省时间,在离岸金融中心交易手续办理迅速,也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目前中国企业逐渐了解到外国专家收费高昂,在美国聘请一个律师,每小时可能要付1万元,因而快速交易可以节约很大一笔开支;此外,离岸中心的另一个好处是安全。目前全球很多国家政府并不稳定,合资企业设在离岸金融中心相对安全。

  离岸创造不菲价值

  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离岸人民币计价定息产品--包括俗称“点心债”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及离岸人民币存款证的发行量,已达到人民币443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2%。

  汤森路透周五发出的报告称,今年以来合计的离岸人民币定息产品新发行宗数达98宗,去年同期则为32宗。

  当中,由于中资银行发行了大量存款证,金融板块占离岸人民币定息产品新发行量最多,达到人民币236亿元。

  报告称,汇丰(HSBC)保持其在离岸人民币定息产品承销业务上的优势,继续保持其最大承销商的地位,排第二及第三名的分别为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Bank)及中国银行(BankofChina)。

  离岸其实离我们一点也不远

  事实上,任意一个内地的居民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开一个银行账户或者是证券账户就算是离岸业务了,显然这和犯罪毫无关系。还有,假设一个加拿大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爱上了这里并决定于此定居,于是,他向中国建设银行申请了房贷,并成功取得。这样一来,这笔贷款业务就是建行的“离岸业务”了。所以,离岸业务其实是一个金融业务的常态,之所以如此声名大噪是因为“离岸工具在财产的保值、增值和转移三方面,均有优化和完善财富管理整体效果的作用”。

  从保值的角度讲,私人银行客户可以利用离岸工具克服国内的物权保护缺陷,还可以化解可能遭遇的系统风险。当然,私人银行可以提供的离岸金融服务并没有这样简单。

  未来:2015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金融保险服务业离岸外包中心

  2011年9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服务外包蓝皮书《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0~2011)》日前在京发布。该蓝皮书深入分析了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情况和中国服务外包的总量、结构、监管、面临风险和发展趋势等,并提出了提升中国服务外包竞争力的对策。

  蓝皮书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金融业前后台加快分离和后台分工不断细化,近年来金融服务外包发展势头迅猛,已从早期以“利用外部的技术和资源弥补自身业务所需资源的不足”为目的发展到“将核心业务以外的部门尽可能外包”的趋势,并表现出日益明显的向亚太地区转移和相对集聚的态势。

  据

  FSO研究显示,2008年,全球金融离岸外包市场规模以近5年40%的增速,增加到1700亿美元,其中在43起全球大额金融服务外包交易中,离岸外包交易的比例高达63%。

  从行业分布情况看,银行业服务外包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61%,证券业和保险业分别为23%和16%。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外包发包地,印度是金

  融服务外包的最大受益者,在金融离岸外包市场中,印度的市场占有率达80%,并以20%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

  同时,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已经迈开了向全球金融保险外包服务中心前进的步伐,形成了独特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的企业结构和特点,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保险服务业离岸外包中心。

  尽管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IT外包,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受到政策限制、内部体制、金融信息安全等因素制约,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包市场发展较为缓慢,但随着中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部分国内银行开始效仿外资银行将部分业务外包出去的做法,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金融IT服务外包、银行卡外包、灾难备份和灾难恢复外包以及呼叫中心四个方面。2011年市场规模达到77亿元以上。

  同时,蓝皮书指出,保险服务外包将成为金融外包潜力最大的领域。从外包的业务内容来看,中国保险服务外包企业以承接国内外保险机构信息技术外包为主、业务流程外包为辅;承接的外包业务层级较低,目前正逐步向高端业务迈进。

  蓝皮书认为,造成中国保险业务外包企业承接外包的业务层级较低的原因:一是受制于我国外包提供商整体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使我国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缺乏直接从欧美发包商手中接单的能力。二是受制于主要发包商的发包结构。在承接离岸保险服务外包方面,发包方大多来自日本和韩国,而他们是很少将高端项目外包出去的,即使是高端项目,也要以很低的价格层层分包。三是我国在岸保险服务外包市场的初级阶段决定了国内保险业的外包业务层级较为低端。

  最后,蓝皮书指出,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部分制造业内的优秀企业也开设涉足于服务外包领域,如华为、联想等,有的甚至已经建构了全球范围布局的研发能力,极大地增强了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能。

  政策:离岸是否看上去很美

  早在1989年,招商银行(600036)就在全国率先试办离岸银行业务。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9年,我国停办了离岸银行业务。随着国家外汇储备的逐年增加和金融监管体系的逐步健全,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2002年6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招商银行、交通银行(601328)、浦发银行(600000)、深圳发展银行等四家银行重新取得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资格。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

  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这也是继深圳、上海、天津试点离岸金融业务后,海南是中央批准的第四个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地区。

  早在1989年,招商银行(600036)就在全国率先试办离岸银行业务。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9年,我国停办了离岸银行业务。随着国家外汇储备的逐年增加和金融监管体系的逐步健全,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2002年6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招商银行、交通银行(601328)、浦发银行(600000)、深圳发展银行等四家银行重新取得离岸银行业务经营资格。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这也是继深圳、上海、天津试点离岸金融业务后,海南是中央批准的第四个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地区。

篇五: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离岸金融市场-详解

  (重定向自离岸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financemarket)

  目录

  ?

  1什么是离岸金融市场

  ?

  2离岸金融市场的特点

  ?

  3离岸金融市场兴起的原因

  ?

  4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

  ?

  5离岸金融市场作用

  什么是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financemarket),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亦称境外金融市场,其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市场交易以非居民为主,基本不受所在国法规和税制限制。离岸金融市场在60年代的兴起,使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离岸金融市场的特点

  离岸金融市场与在岸金融市场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1)市场范围广阔、规模巨大、资金实力雄厚。

  (2)市场上的借贷关系为非居民借贷双方之间的关系。

  (3)市场基本上不受所在国政府当局金融法规的管辖和外汇管制的约束。

  (4)市场有相对独立的利率体系。

  离岸金融市场兴起的原因

  5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第一,许多国家获得了政治独立,并渴望有一个能为它们提供不受任何一国管辖与影响的、资金可自由借贷的国际金融市场。

  第二,跨国公司获得了巨大发展。它们不仅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特点促使生产国际化,而且资本也国际化,迫切要求有一个灵活自由的资金贷放市场,以满足国际业务迅速发展和资金频繁调动的需要。

  第三,一些短期资本持有者,鉴于美元总的地位相对下降和资本逃避的需要,也要求有一个不受各国法令管制的资金“避难所”。

  第四,美国自从50年代开始,就连续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大量美元流往境外,形成了“欧洲美元市场”,即境外美元市场。60年代后,欧洲联邦德国马克、欧洲法国法郎、欧洲荷兰盾以及其他境外货币,也在这个市场出现,从而使欧洲美元市场发展成为欧洲货币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这种金融市场,最早出现在伦敦,以后在新加坡、纽约、东京、香港等地相继开设。

  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

  从不同角度来看,离岸金融市场有不同的类型。从从事的业务范围来看,有混合型、分离型、避税型及渗漏型等离岸金融市场;从市场形成的动力来看,有自然渐成型和政府推动型离岸金融市场;从市场功能来看,有世界中心、筹资中心、供资中心及簿记中心等。下面我们仅从市场业务范围来考察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

  1.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

  该类型离岸市场的特点:离岸金融交易的币种是市场所在地国家以外的货币,除离岸金融业务外,还允许非居民经营在岸业务和国内业务,但必须交纳存款准备金和有关税献,管理上没有限制,经营离岸业务不必向金融当局申请批准。我国香港离岸金融市场属此类型。

  2.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它是指没有实际的离岸资金交易,只是办理其他市场交易的记账业务而形成的一种离岸金融市场。该类型离岸市场的特点:离岸业务所经营的货币可以是境外货币,也可以是本国货币,但是离岸金融业务和传统业务必须分别设立账户;经营离岸业务的本国银行和外国银

篇六: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开曼群岛前景发展分析

  一.开曼群岛介绍

  开曼群岛是英国在西加勒比群岛的一块海外属地由大开曼、小开曼和开曼布拉克3个岛屿组成。开曼群岛是世界上是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和香港的第五大金融中心,第四大离岸金融中心。是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天堂”,亦是世界著名的潜水胜地、旅游度假圣地。金融和旅游业是主要经济来源。

  在金融业方面,全世界最大的25家银行都在开曼设有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岛内的金融业、信托业总资产已超过2500亿美元,占欧洲美元交易总额的7%。每年平均约有4300家公司在此注册成立。全球700多家银行在开曼群岛都有分支机构。

  如此之多的金融从业企业都在开曼群岛投资设立机构的原因主要是它的金融政策。岛内税种只有进口税、印花税、工商登记税、旅游者税等几个简单的税种。几十年来没有开征过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遗产税等直接税。并且在外汇管制方面,条件也十分诱人。外汇在开曼进出自由,而各部门对投资者的金融信息更采取保密措施,使得更多的投资者和资本大鳄愿意来开曼群岛进行金融投资。

  二.欧美大国对开曼群岛的不满

  2013年一月开始,由英国卡梅隆首相所发起,对开曼群岛的金融账户保密政策发起责难,众多的欧美国家纷纷响应,这其中也包括了美国。开曼群岛位于牙买加西北方268公里,迈阿密南方640公里的加勒比海中。在地理位置上,距离美国十分接近,进而也吸引了美国的不少的投资人和金融从业者在开曼群岛注册壳公司或者金融账户来进行避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多次演说中都提到这一问题,并且表现十分愤慨,认为这一问题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在英国首相要求英属开曼群岛开放公布金融账户等措施之后,各国纷纷响应。从上文介绍开曼群岛的金融地位之中,可以看出开曼群岛在世界金融产业和相关领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这也是欧美各国针对这一毫不起眼的英国殖民地发难的原因。开曼群岛自从制定有关金融业的保密政策和企业个人的税收政策之后吸引了全球世界各地的投资,这其中包括美国、德国、英国、中国、俄罗斯等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强劲的发展中国家。而这次的提议主要针对的是金融业的账户保密问题,正如之前众多国家联合要求瑞士银行公布其用户名单一样,此次将矛头指向开满群岛也是预期之中。

  三.开曼群岛应对措施

  开满群岛对于欧美众多国家的不满与要求在配合方面一直秉持着十分积极的态度。在之前发生的欧美大国对瑞士银行的逼迫其公开保密账户的行动中,即时是瑞士银行这样的老牌银行中立国家也没有任何办法,而选择了妥协。明显是因为美国这一当今世界所谓的霸主国家的参与,才使瑞士银行妥协。同样的,可想而知开曼群岛也不能例外,可是开曼群岛从这次事件中也不是一无所获,开曼群岛十分积极的采取了响应其母国英国的举措,当即便公布了一些保密账户的名单,并且下定决心要通过改革来改变自己在国际中“避税天堂”的恶名,并且承诺欧美众国努力在未来几年之内逐步实现彻底的公开透明,改革金融体制,通过立法等一系列的举措来塑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并且努力成为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积极因素,作为全球第五大金融中心,做出其应有的国际贡献。

  四.开曼群岛未来发展分析

  1.

  开曼群岛新举措分析

  与瑞士银行面对欧美众国的谴责相比,开曼群岛的态度非常积极,并且反映速度十分迅速,它的良好表现无疑在这一场危机中使各国都非常满意。与瑞士的中立国身份不同,开曼群岛只是英国的殖民地,虽然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是依然从属于英国。这次事件的发起人是母国英国,于情于理开曼群岛都不能有过激的强硬态度,毕竟英国作为经济和军事实力雄厚的发达大国也是开曼群岛在国际政治中的最大后台。

  其次,美国也同样支持英国的提议。同样以瑞士银行为例,即时态度再不配合,当美国政府出面干预之后,瑞士银行也不得不公布部分美国官员的银行账户信息。如果开曼群岛不配合,美国也会采取措施强迫开曼群岛就范。

  开曼群岛在金融保密性的问题上在国际上赢得了正面性的政治评价,然而很多金融分析师认为开曼群岛因此也会流失大量的用户,从而影响开曼群岛这一支柱性的产业。笔者在这个问题上秉持赞成的态度,保密性是开曼群岛在金融业中的主要吸引力,而公布这些用户的信息无疑会令造成用户的流失,这是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必然会存在的问题。可是笔者仍然十分看好开满群岛的未来发展。笔者将在下文中对开曼群岛的三大业务进行分析。

  2.

  开曼群岛的金融业发展

  开曼群岛失去部分用户是必然的过程,因为在金融系统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中,开曼群岛的政府明确的提出了将把账户信息透明化的这一举措。它是势在必行的。问题在于,改革是时间是多久?透明化所需要的时间又是多长?透明化的程度又是多少?

  金融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繁杂而漫长的过程,在改革的同时必须伴随着金融制度和金融环境的同步改革,而建立一个全新的制度或者环境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10年,可能是20年,也可能更久。目前世界上针对金融体系改革的案例当中,成功的为数不多,法国是其中一个,可是法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花费了20余年的时间。从英国针对开曼群岛展开避税举措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开曼群岛的确做出了响应,并且公布了一些账户的信息,乍看之下开曼群岛的地位岌岌可危,然而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在开曼群岛公布的账户中,绝大多数都是无关痛痒的,那些真正能够撼动开曼群岛的金融大鳄并没有被公布出来。从中映射出,即时改革措施全面实行,透明化的程度可想而知依然会有所保留。

  在开曼群岛设立的账户超过半数是与基金有关,而其中绝大多数的来源地是美国。美国的收税制度针对富人阶级而言,相对苛刻。例如遗产税高达70%等。然而美国的税收制度有一个漏洞便是基金组织。这其中不乏众多美国金融财阀所设立的对冲基金账户。而金融财阀在美国的地位可以说是不可撼动的。其中以罗斯柴尔德家族、洛克菲勒家族和摩根家族为代表。所谓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在曝光的美联储控股中,这三大家族占了绝大多数股份,而美联储又是独立于美国政府的美国央行。另外,美国的各大投行中,依然不乏这类的家族控股。而在开曼群岛的基金账户中,对冲基金占了多数,这些对冲基金中除了个人经理人的账户和小公司的账户外,还有很多是金融帝国级的金融机构、银行和财团的账户。即使美国政府有意迫使开曼群岛将账户进行透明化,也不可能损害核心集团的利益。

  另外从美国政府的政治选举制度出发,两党都是为资本主义所服务,代表了资本家的利益,虽然西部的农业商人和东部的金融商人在利益获取方面存在分歧,但是对利益保留方面存有诸多的共同点,这也是类似信托基金这类明显的逃税行为在美国一直得不到解决的原因。同样的,在美国很多资金达到一定规模的商人中,在开曼群岛都设有自己的基金账户和银行账户。美国政府在进行选举时,赞助者们正是这些富人阶级,他们是不会容忍自己的利益受

  到侵犯的。这也是美国政府多次公开对开曼群岛进行批判,而实质性的举措却很少能够对开曼群岛造成核心的震撼的原因。

  另外一方面,就美国政府而言,他们的重点更多的放在了个人的经理人私自设立的账户方面,要求其公开的名义是够保证消费者的资金安全,保证消费者的资金不会被经理人私自转移而造成损失,这在一定方面又获得了不少美国富人阶层的支持,避免了经理人盗走那些大亨们的财产。所以开曼群岛的透明化举措对于开满群岛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因为它的核心用户并没有流失,相反的,对吸引更多核心用户提升竞争力方面反而更加具有优势。因为它在这场风波中树立了更好的国际形象,展现了更好的危机处理与应对的能力。

  英美两国可以说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主导的地位,英国与美国相同,它的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同样由私人控股。等等这些因素表明了这次风波的未来影终究会石沉大海,实际上早在2004年便有类似的事件,其结果众所周知,对开曼群岛并无实质的影响。

  3.

  开曼群岛的税收制度

  开曼群岛的税收制度是其吸引外来投资者的又一核心优势。开曼群岛对于所注册的公司而言,所收的税种少,征收比例低,低于香港等很多低税地区或者国家,这是很多公司都在开曼群岛设立子公司的原因,通过合理的转价,可以大大减少在母国或者投资东道国的成本,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很多个人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合理的避税,开曼群岛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不仅仅是金融系统,也有税收制度。这对于开曼群岛的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作用的,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降低了开曼群岛的风险。一个很好的反例是塞舌尔,塞舌尔主要的业务就是金融业,在俄罗斯对其出手打击之后,其银行业的崩塌造成了整个经济的迅速垮台。相对于金融行业而言,很多制造业与其他服务行业的公司更加看重的是其低廉的税收和良好的法律保护,当然还有英国的庇护。

  对于税收方面,即时是欧盟和美国,也不好出面干预,因为这完全是开曼的内政问题,而英国本土也没有理由去出面干预一个享有极高自治权的殖民地。实际上,开曼群岛作为英国的现有的少数殖民地中,能够发展出不错的经济而不向英国政府要求补助已经让英国政府十分欣慰了。而英国本国对于提高征税的政策也从未具体实施过。相反地,英国首相卡梅隆曾一度表示,欢迎那些因法国征税过高而移民英国的富豪们,欢迎他们去英国支持英国的教育和公共基础建设。

  在这方面,开曼群岛完全不用担心自身的税收政策会受到影响。早在2003年英国发出的所谓最后通牒,要求开曼针对逃税问题响应欧盟政策便以不了了之而结束,在这次的风波中,更是极少涉及税收问题。

  4.

  旅游业和移民产业

  旅游业作为开曼第二大产业从未受到任何来自国际上的压力。它是是著名的潜水胜地。英语为官方语言和通用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

  岛上风景秀丽和宜人的气候成了最吸引人的观光据点。著名景点包括七英里白沙滩、魔鬼鱼城、海龟农场、地狱邮局等。开曼群岛旅游产业也因为国际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带动更加繁荣,作为避税地,这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开曼群岛脆弱的经济基础,从而为未来可能会到来的危机做出准备。良好的经济发展同样会增加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话语权。

  就移民方面而言,虽然目前在GDP增长发面不如旅游等支柱性的产业,但是开曼的移民条件十分宽松,就其他移民地区和国家而言,所要付出的资金相对较少。而移民开曼群岛之后可以拿到英国的永久居民身份,这点对很多人都极具诱惑力。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移民热潮更是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等其他产业的兴盛。

  五.结论

  从分析来看,最近一年的风波并不会对开曼群岛有太大的冲击,而更具《金融时报》的调查,很多国际投资经理人、国际律师事务所和企业的负责人等对于开曼群岛依然保持着积极的态度,而并不会看空开曼。而开曼群岛面对这类的危机处理所表现出来的要好于2004年欧盟对其的责难,这一点上令更多的人更加看好开曼群岛。而实际上开曼群岛的金融体制改革对于其银行业的发展及其方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实际的措施,比如账户的透明化都存在具体实施和实施效果等方面的不确定性。笔者认为这并不足以体现对开曼群岛这个避税圣地存在太过悲观的预期,而强大的资本家后盾也影响着各国对于开曼群岛的态度。很多表面坚固的同盟关系在牵扯到利益各方之后都存在很多的隐患。例如美国的政党交替和具体行政举措的实施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各国联盟对众多避税地的围剿。再加上开曼群岛目前是世界第五大金融中心,第四大离岸金融地,会牵扯到更多方面的利益,对于开曼群岛而言,要实施避税通缉等并不容易。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年内,开曼群岛在金融方面并不会有大的突破,更改收税政策的可能性更渺小。相反,避税的企业和相关金融业的数量会进一步增加。笔者依然看好开曼群岛作为避税圣地的发展。

篇七: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离岸金融中心

  【字体: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离岸金融中心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的离岸金融市场集中的地区。

  例如,一家信托投资公司将总部设在巴哈马群岛,其业务活动却是从欧洲居民或其它非美国居民那里吸收美元资金,再将这些资金投放于欧洲居民或非美国居民中,该公司从事的就是离岸金融活动。巴哈马群岛就是离岸金融中心。

  从严格意义上讲,离岸金融也就是不受当局国内银行法管制的资金融通,无论这些活动发生在境内还是在境外。如美国的国际银行业设施(IBF)和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等,均属离岸金融。

  离岸银行又称离岸单位,是设在离岸金融中心的银行或其它金融组织。其业务只限于与其它境外银行单位或外国机构往来,而不允许在国内市场经营业务。

  离岸金融市场又称境外金融市场。采取与国内金融市场隔离的形态,使非居民在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方面不受所在国税收和外汇管制及国内金融法规影响,可进行自由交易的市场。

  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跨国银行为避免国内对银行发展和资金融通的限制,开始在特定的国际金融中心经营所在国货币以外其它货币的存放款业务。70年代,以美元计价的离岸存款急剧增长。到80年代,随着国际银行业设施和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离岸金融业务将所在国货币也包括进来。区别在于这种货币存放仅限于非居民。

  离岸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离岸银行不必持有准备金,其经营成本低于国内银行;离岸银行不受利率上限的约束,即它们对存款户支付的利率可高于银行对国内存款户支付的利率,而且可以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离岸金融享受税收上的优待。

  离岸金融中心70年代以来获得迅猛发展,从伦敦、巴黎、法兰克福、苏黎世、卢森堡等欧洲地区扩展到新加坡、巴拿马、巴哈马、拿骚等地。80年代以来,又在纽约、东京等地出现新的离岸金融中心,到90年代,离岸金融中心已遍布世界各地。

  种类

  按性质划分,离岸金融中心大致有三种类型:

  伦敦型

  属于“自然形成”的市场。伦敦离岸市场始于50年代末,它既经营银行业务,也经营证券业务。非居民除获准自由经营各项外汇、金融业务外,其吸收的存款也不需缴纳法定准备金。过去,这类市场业务因受外汇管制等限制,而与国内业务截然分开,但自从1979年10月外汇管制取消后,对外汇金融业务的管理与国内金融业务同等对待,“离岸”本身的含义便发生了变异,伦敦离岸市场实际上已经成为兼具境内和离岸业务的“内外一

  体式”金融市场。香港自从1972年废除外汇管制后,也逐渐演变成亚太地区一个主要的伦敦型离岸市场。

  纽约型

  最大特点在于“人为创设”和“内外分离”,而且没有证券买卖。1981年12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同意设立国际银行业设施(又称国际银行便利)之后,纽约离岸金融业务迅速发展。它的主要交易对象是非居民。筹资只能吸收外国居民、外国银行和公司的存款,但开办国际银行业设施的不限于外国银行,任何美国的存款机构、“爱治法”公司和外国银行在美分行皆可申请开办。存款不受美国国内银行法规关于准备金比率和存款比率的限制。贷款必须在美国境外使用。该“设施”可使用包括美元在内的任何一种货币计价。由于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通货,而该离岸市场主要交易货币也是欧洲美元,所以纽约离岸市场以本国货币作为主要交易货币。1986年开放的东京离岸市场也属这一类型。

  巴哈马型

  只有记帐而没有实质性业务的离岸金融中心,又称“逃税型”离岸市场,这类市场实际上是“逃税港”。由于在某些国家或地区开展金融业务可以逃避银行利润税及营业税等,同时在这些地方开办分行的成本与费用也远较伦敦低,所以离岸金融市场纷纷在这些地方开辟。拿骚、开曼群岛和巴林等地皆属此类。

  离岸金融业务发展和离岸金融中心的迅速扩张,促进了国际性银行的发展和国际信贷、国际融资的增长,但由于离岸存款不受各国国内法规的各种限制,它对存款所在国的货币供应量、银行管制与货币政策的实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篇八: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离岸金融市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离岸金融的特点和分类

  离岸金融市场是在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突破了交易主体、交易范围、交易对象、所在国政策法规等众多限制,有其独特性。第一,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吸纳了全球范围内的剩余资本和资金。第二,离岸金融市场有其独特的利率体系,均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基准利率,Libor是各种货币在国际借贷过程中的唯一参照标准。第三,离岸金融市场的经营环境和市场业务高度自由化,是一种超国家、无国籍的资金融通市场,货币借贷和外汇买卖既不受制于交易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法规,又不受制于市场所在国的银行法以及外汇管制。第四,离岸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规模很大,是大型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融通,以银行间交易为主,其业务往往带有批发的性质。第五,离岸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以短期资金为主。

  目前世界上共有50多个各种形式的离岸金融市场,根据其境内业务和境外业务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其与市场所在国的国内金融市场相分离,非居民的交易账户和国内账户必须严格分离,禁止非居民经营在岸业务,是管理当局专门为非居民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而人为创立的市场,对非居民的交易予以金融和税收的优惠,纽约、东京、新加坡和巴林是典型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第二类是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和所在国的国内金融市场业务并不分离,允许非居民在经营离岸金融业务的同时也经营所在国的国内业务。最著名的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是伦敦及香港离岸金融市场。第三类是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也叫走账型离岸金融市场,或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当地政府对离岸金融业务提供非常宽松的经营环境,实行税收优惠,没有外汇管制,资金转移自由,各金融机构在离岸市场设立空壳机构,并不进行实际的金融交易,仅在账簿上中介境外与境外的交易。这类离岸金融市场的代表是加勒比海的巴哈马和开曼群岛、百慕大、巴拿马和西欧的海峡群岛等。

  二、离岸金融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潮流的催生物,离岸金融一经产生就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有其客观的需求,也有其内在的机制和优势。首先,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有其客观的资金供给和需求的推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将其巨额美元资产转移到欧洲国家的银行账户,形成最初的欧洲美元。70年代的石油美元和各国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为欧洲货币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灵活自由的资金贷放市场来满足资金融通的需要。其次,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是

  规避管制的直接产物。二战以后,许多发达国家对金融业的严格管制,刺激大量资本流入欧洲美元市场寻求更为宽松的融通环境,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也纷纷转向不受任何管制的欧洲货币市场寻求发展机遇。再次,离岸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依赖于其自由化经营及低成本的离岸游戏法则对于全球资金的吸引力。离岸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从本质上看体现了对交易成本(包括税收成本、风险成本、信息成本等)的节约。因为离岸金融业务既不受所在国、也不受货币发行国金融规章和法规的限制,业务经营高度自由化,经营成本明显低于传统金融市场,从而使离岸资金能够追逐到最大的利润。此外,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得益于一些国家的主动积极推进政策。例如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创建,是日本政府推进日元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是新加坡政府通过制定详细发展规划、营造宽松环境、放松金融管制、修改税法等措施大力推动的。加勒比海地区的岛屿国家从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鼓励和支持离岸金融业的发展。

  最早的离岸金融市场是伦敦离岸金融市场,而纽约和东京则是典型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是新兴的亚洲离岸金融市场,而最为著名的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则是加勒比海的离岸金融市场。由于篇幅限制,此处不对这些市场展开介绍。

  三、离岸金融市场对国际经济金融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全球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资金的快速流动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全球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首先,离岸金融的兴起改变了原有国际金融市场相互隔绝的状态,缩小了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空间距离,延续了国际金融交易的交易时间,使各金融市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其次,离岸金融市场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调配资金余缺的国际平台,互通有无,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国际资金使用效率,改善了全球的国际收支状态。再次,离岸金融市场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丰富的国际清算和风险防范工具。最后,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市场所在国带来了丰厚的金融服务收入,增强了该国的经济实力,提高了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优势。

  离岸金融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其独特的离岸运作机制,不受各国金融政策法规约束,日益成为国际金融链上的薄弱环节,存在着信用风险、汇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运行风险等众多风险,削弱了各国的金融政策效应,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外汇市场的动荡,甚至危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的稳定。离岸金融市场的借贷业务一个显著特点是存短放长,一旦某个环节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便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导致离岸金融市场脆弱化。另外,离岸金融市场通常会制定法律法规保护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对离岸金融交易采取保密措施,这使得离岸市场成为洗钱的可能渠道。

  随着世界各国对金融管制的放松,离岸金融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对离岸金融提出了诸多挑战。第一,各国金融市场在管理制度上的趋同性使资本从传统金融市场向离岸金融市场的转移受到抑制。离岸金融的高速发展是所在国提供较低的税收及优惠的法律、财政环境而得以大力推动的。为重新获得已经失去的市场业务,各传统的金融中心一方面实行经济自由化放松管制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增加离岸业务的经营成本,从而削弱了离岸金融市场的竞争优势,减缓了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第二,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凸现,各国逐步加强离岸市场的监管和政策上的协调统一,离岸金融市场越来越受到国际机构的严格监管。20世纪90年代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波以及离岸金融市场在洗钱、逃税等非法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促使各国强化了对离岸金融的监管。经合组织、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协议监管委员会、金融稳定论坛、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等国际组织纷纷提出完善离岸金融监管的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离岸金融的秩序。第三,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大,使金融业务量逐渐向国内金融市场偏移。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衍生工具迅猛发展,衍生业务对运作环境的高要求致使衍生

  产品交易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从而弱化了离岸金融市场的市场规模。第四,全球金融自由化加速了金融业务的高速集中,金融业务集约化大大降低了离岸金融的市场份额。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拥有高度流动性和高效清算系统及大批成熟劳动力的现代国际金融中心产生了新的规模经济效益,衍生金融业务以外的其他金融业务也逐渐集中于大型国际金融中心,从而削弱了离岸金融市场份额。

  全球金融自由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离岸金融市场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弱化,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份额有下降趋势,但是各国对金融的监管不会完全取消,因而离岸金融市场仍将发展,但是其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放慢。具体来看,离岸金融的发展趋势可能有如下几方面特点:第一,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离岸市场将会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但是由于所在国在税收、优惠政策、法律环境等方面的逐步趋同,会出现离岸金融和在岸金融的一定程度的融合。第二,地区性的离岸金融市场,在其所处地区良好经济环境的促进下,也将继续得到发展,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的融合。第三,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未来仍然具有相当的生存空间,仍然保持极大的吸引力。第四,在金融业集中化和金融创新不断加强的条件下,中小离岸金融市场的功能极有可能出现单一化的特征。

  四、离岸金融市场和中国金融的发展

  离岸金融市场发展五十多年以来,对世界金融贸易投资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在离岸金融发源地伦敦,还是在传统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或是亚洲的新加坡、香港地区,或是世界各地的岛国离岸金融中心如巴哈马等,无不利用离岸金融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巩固和提高国际金融地位、实现对外扩张,在全球化浪潮中谋求最大化收益。但是离岸金融市场是一柄双刃剑,掌控不好会给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带来金融灾难,但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建立离岸金融中心能够刺激本国、本地区资本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这对于资本相对缺乏、急于实施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异于提供了一种过渡性的办法。一些发展中国家建设离岸金融中心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只要制度设计合理、监管措施到位、声誉良好,发展中国家也完全可以成功打造国际性的金融中心。

  (一)中国离岸金融发展的现状

  198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批准了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分行5家银行试办离岸金融业务,揭开了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序幕。后因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被监管部门暂停。为进一步规范银行经营离岸业务的行为,完善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监管的法律框架,1997年10月23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就离岸银行业务的性质、服务对象及业务范围的界定、申办办法和管理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解释,为国内银行合规经营离岸银行业务创造了条件。

  至2002年6月,人民银行批准招商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全面恢复离岸业务,同时允许总行设在上海的交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开办离岸业务,离岸金融市场也在上海起步。2005年10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了《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业内称“浦九条”),是对原有制度的延伸,是针对跨国公司外汇结算的单项改革,侧重于技术方面的改进。

  2006年6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出台,正式批准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天津启动了离岸金融的试点。

  深圳是中国最早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试点城市。在实行“内外分离、两头在外”的离岸银行业务经营管理原则下,深圳离岸业务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内外分离型经营,即各行设立离岸业务部,专门经营离岸业务;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实行分账管理、独立

  核算、行内并表;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严格区分;第二,各行离岸客户群主要分布在港澳地区,即以香港等地的境外中资企业以及国内外商投资企业境外股东为主要服务对象。第三,业务种类以传统的存、贷、结算等初级零售业务为主,而同业拆借等批发业务相对不足。第四,各行重视提高离岸资产质量,采取了多种措施控制信贷风险。此外,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分局还通过银行报表初步建立了离岸资产质量跟踪监视系统。

  除中资银行外,在中国内地可为非居民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还包括外资银行的在华分支机构和一些合资银行(如华商银行和厦门国际银行)。外资银行的国内分行大多数是以所谓“全球服务”即“国内接单,境外处理”的方式和名义,通过其内部电子系统为非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2004年底,国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外币存款余额近90亿美元,保守估计,如果上述存款中有1/4来源于非居民,就是23亿美元,再加上中资银行的33亿美元离岸存款,中国内地的离岸存款规模为60亿美元。

  中国目前的离岸金融业务从实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1)政策不到位,环境不宽松,一些政策和法律法规仍不落实,如税收政策、保密制度等都没有明文规定。在实际业务中手续比较复杂,时间较长,环节较多。(2)业务品种少,范围窄。深圳试点的6家银行中大多数只经营最简单的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其他新品种较少尝试,90%的客户在香港地区。(3)流动性问题以及贷款逾期问题比较突出。(4)由于离岸业务处于试点阶段,各行的离岸资产较小,资金来源途径单一,因此抗风险能力较差。亚洲金融风暴以及海发行关闭、广信事件等对各行离岸业务在境外的拓展,特别是负债业务的开展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一度影响个别行的支付。(5)离岸业务从业人员的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

  (二)关于发展中国离岸金融的若干思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真正的经济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实现仍然需要一个过程,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是实现我国经济金融国际化的战略性步骤。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中国能够从人民币的国际化中获得可观的铸币税收益,不断扩大中国在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影响,这符合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人民币在境外的流动和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兴起,则基本是一个市场需求推动下的自发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政府应该顺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引导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流动,建立高效安全的人民币资金结算渠道,以渐进战略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面对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中国在渐进开放资本账户和亚太地区各类金融中心不断涌现的背景之下,如何有效利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局面,积极参与全球资金分配过程,缩短中国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距离,从而实现中国金融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地位的提升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选择建设中国境内的离岸金融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契机。

  因此,加快中国离岸金融的发展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研究:首先,要紧密关注近年来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对离岸金融的影响,包括经济全球化、自由化的不断推进、欧元的产生、国际监管合作的加强、金融创新频繁涌现等;其次,要把握离岸金融的最新发展趋势,研究离岸金融的竞争态势、经营模式、业务结构、风险控制、税收制度、监管措施等方面出现的新特点;然后,在准确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和离岸金融一般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创建符合中国现实的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模式和方法,并讨论建立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战略规划和建设步骤。

  政府推动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前提。离岸金融市场最早是自然形成的,但现代离岸金融市场多是东道国政府顺应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而致力推进的。新加坡发展成为亚洲美元交易中心,马来西亚纳闽岛成为发展中国家离岸中心等都是政府大力支持推动的结果。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在我国发展离岸业务必须得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和推动,这是个前提条件。

  当前离岸金融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亚太地区离岸中心林立,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如没

  有相应的政策予以支持,离岸业务将很难发展。因此,建设中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关键是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第一,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是各离岸金融市场所采取的优惠政策中最集中的体现。我国目前在离岸业务的税收方面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没有对离岸业务作专门的税收规定,实施的税收优惠没有成文的法律承诺。因此,我国应抓紧制定出与整个国家税法体系衔接的统一的离岸税收法规,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即要保证离岸业务的税率低于国内同类业务的税率,又要保证离岸市场的税负不高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税负水平。在制定出统一的离岸金融市场的税收法规之前,我国可对离岸业务的所得仍按10%征收,免收营业税,免征印花税,对离岸账户持有人免征利息预扣税。第二,增加经营的自由度。从法规上进一步保障离岸银行与非居民从事离岸业务不受外汇管理,离岸资金自由进出和汇兑,离岸存、贷款利率由市场决定。第三,适度降低经营成本,对于离岸存款免提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金、离岸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适当降低对流动性比率和清偿力的要求。第四,考虑制定保密原则,对离岸账户的保密作出明确规定已是当务之急。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离岸金融业务,必须加强对离岸金融业务的监管,银行离岸业务的监管水平、监管能力是离岸业务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各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的规定,重视对离岸金融业务的监管,明确监管主体、监管对象、监管内容、监管方式等问题,做到监管及时、监管有效同时又避免对离岸银行业务统得过死、管制太多。特别要强调对离岸银行风险的管理。

  开展离岸业务的银行也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为离岸业务的发展创造条件。各离岸银行在离岸业务经营过程中要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加强风险防范,以塑造良好的微观经营环境。各银行还要加强对离岸从业人员的培训,深入学习我国外汇、外债政策和关于离岸业务的各项法律、法规,了解国际金融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努力提高离岸业务的管理和经营水平。^

篇九: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开曼群岛

  CaymanIslands简介

  开曼群岛(CaymanIslands)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的英国殖民地。由大开曼、小开曼和开曼布拉克3个岛屿组成,面积259平方千米。人口41934人(2002),黑人占25%,白人占20%,44%为混血种人。英语为官方语言和通用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首府乔治敦。

  1503年C.哥伦布发现该群岛,此后长期无人居住。1670年根据《马德里斯科条约》,开曼群岛归英国统治。但在1959年前的280余年间,该地实际上由英国殖民地牙买加的总督全权管辖。1962年牙买加独立后,开曼群岛才单独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由英女王任命的总督行使管辖权。总督M.戈尔,1992年就任。

  英国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地。包括大开曼(GrandCayman)、小开曼(LittleCayman)和开曼布拉克(CaymanBrac)诸岛。位於牙买加西北约290公里(180哩),为自贝里斯沿东北方延伸至古巴的海底山脉之露出水面部分。面积264平方公里(102平方哩)。首府乔治城(GeorgeTown),位于大开曼岛上。人口约25,000(1990)。

  基本数据官方语言:英语

  首都:乔治敦,位于大开曼岛的西海岸,是开曼群岛最大的城市,南美的圭亚那首都也叫乔治敦,二者英文拼法相同,但前者是两个词,后者是一个词。

  首都位置:北纬19.20°,西经81.24°

  元首:伊丽沙白二世

  政府首脑:布鲁斯·Dinwiddy

  总面积:260平方公里,列第221位

  水域(%):1.6%

  总人口:41,934人

  密度:139.5人/平方公里,列第212位(2002)

  国民生产总值(美元)人均:35,000美元(2002)

  货币:开曼元(KYD)

  时区:UTC-5,夏令时:UTC-4

  成立时间:于1963年从牙买加分离

  国歌:天佑吾王(同英国)

  国际域名:.KY

  国际电话区号:1-345

  七英里海滩

  地理开曼群岛位于牙买加西北方268公里,迈阿密南方640公里的加勒比海中,由三个主要岛屿组成。大开曼岛面积最大,为220平方千米。另两个岛屿开曼布拉克和小开曼岛位于大开曼岛的东北约145千米处,面积分别为23平方公里和16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较低,平均海拔200米,主要是平原,周围有珊瑚礁。大开曼岛约有1/2是沼泽地。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4-30℃,年降水量1200毫米。

  土地

  三岛之地质构造为石灰岩,地势低平,仅开曼布拉克中央有高崖(占了90%的面积),海岸多暗礁和岩石。广阔而乾净的沙滩上的白沙主要是由珊瑚形成的,即使在酷暑仍触感清凉。大开曼面积最大、人口最稠密,长约35公里(22哩),最宽处13公里(8哩),总面积197平方公里(76平方哩)。开曼布拉克位於大开曼东北约143公里(89哩)处,约19公里(12哩)长,平均宽约1.6公里(1哩),为各岛地势最高者,海拔高达42公尺(140呎),总面积36平方公里(14平方哩)。最小的小开曼位於开曼布拉克西方8公里(5哩)处,长16公里(10哩),最宽处3公里(2哩),总面积26平方公里(10平方哩)。三岛均无河川。

  宜人的热带性气候是此群岛唯一的资产,旅游业占经济重要地位。终年气温温和,年均温约27℃(81℉)。雨季自5月中旬至10月,其他月份则为乾季。乔治城年平均降雨量约1,524公釐(60吋)。群岛位於加勒比海飓风带内。红树林沼泽地约占陆地面积30%。岛上广植多种商业用途的果树,如椰子、面包果、香蕉、芒果和柑橘等,还有棕榈、洋苏木和桃花心木。哺乳动物只有本地产的刺豚鼠,另有为数不少的爬虫类,其中绿海龟是哥伦布抵此群岛时发现的。鬣蜥、其他蜥蜴和青蛙亦常见,鸟类繁多。

  居民

  约1/4为欧洲人,其中以英裔占多数;非洲黑奴後裔亦约占1/4;其馀多为混血种人。主要口语和官方语是英语,已衍生多种口音;西班牙语是第二大用语。

  人口集中在乔治城,约占总人口的一半。宗教以长老会(大开曼)和浸信会(开曼布拉克)为主。人口年成长率低。

  历史

  克里斯多佛·哥伦布在他对新大陆的第四次探险时,于1503年5月10日发现了开曼群岛。据史料记载,英国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曾于1586年到达该岛,并命名为开曼群岛。1670年与牙买加一起沦为英国殖民地,归牙买加总督管辖。1962年牙买加独立后,转成英国直属殖民地。

  2004年9月12日,大西洋史上最强烈暴风之一的伊凡飓风席卷开曼群岛,造成当地史上最惨重的灾情,当地建筑以及基础设施几乎全部被摧毁,目前开曼群岛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重建完毕。

  哥伦布最後一次航往西印度群岛期间於1503年5月10日发现开曼群岛。起先由於周围水域中有许多海龟,西班牙人称之为龟岛(LasTortugas);後因此地产鳄鱼(西班牙语作caiman),到1530年已被命名为开曼。在《马德里条约》将牙买加割让给英国之後,大开曼岛上建起第一个永久居民点。来此定居的大多为英国海员、私掠船船员、沉船的乘客和非洲奴隶,还有来自牙买加的政府赠与地的业主。地理位置偏僻和1835年奴隶解放後各民族的融合,已使开曼群岛成为社会生活上和谐一致的社会。

  到18世纪末,狂捕滥捞消灭了当地的海龟——实际上是海岛的唯一资源。开曼岛民们愈寻愈远地找新的海龟产地,但国际限制日渐严格,海龟捕捞业已大有萎缩。

  有一段时间开曼群岛是牙买加的附属地,1959年7月实行内部自治。当1962年牙买加宣布独立时,开曼群岛回复到英国直接统治。1972年批准一部新宪法,开曼群岛在国内事务上享有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当时开曼群岛已发展了海外银行业和旅游业,使其能放弃来自英国的援助。

  宪法

  开曼群岛于1959年制定宪法,1972、1992年两次修订。宪法规定:总督代表英国女王,由女王任命,负责外事、防务、内部治安和公共服务事业,并任行政委员会主席;行政委员会由首席秘书、副首席秘书、财政秘书、总检察长、副检察长和立法会议自身选出的4人组成。开曼群岛的议会称立法会议。

  教育

  公立学校对5~16岁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经济

  开曼群岛目前在世界上是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和香港的第五大金融中心,亦是世界著名的潜水胜地。

  金融和旅游业是主要企业。金融业的成长是受到群岛赞成课徵法治税和帐户保密的鼓励,光是在这里注册的银行和信托公司就有500多家。岛上风景秀丽和宜人的气候成了最吸引人的观光据点。政府重下投资,使旅游业在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成长了8倍。

  开曼群岛的主要行业是神职和服务工作,以及建筑买卖。居民极少务农,食物多仰赖进口。主要作物是柑橘和香蕉以及芒果、大蕉、椰子、甜薯、薯蓣和马铃薯。家畜饲养主要是牛和家禽。政府经营一家养龟场,生产龟肉、龟壳和龟皮。出口物很少。印花税亦是收入来源。主要进口机械和运输设备、其他制造品、燃料和食物。

  汽车和巴士是开曼群岛的主要交通工具。主要港口是乔治城。开曼航空公司提供飞往牙买加和美国的航线服务,亦有通往国内各岛航班。国际机场坐落於大开曼和开曼布拉克。

  行政与社会状况

  开曼群岛殖民地政府依照1994年的修订宪法行事。由总督、3位官方议员和15位民选议员组成立法议会。总督代表英国王室,是国家元首。还设有一个执行委员会,包括3位官方议员和4位民选议员,质询总督。无政党组织。

  居民生活水准相当高。政府提供完善的福利措施,几乎没有人失业。保健部提供医疗服务,在大开曼设有一家医院,开曼布拉克也有一家较小的医院。因热带疾病死亡者很少。5~15岁的儿童须接受义务教育,在公立小学则学费全免。政府开办3所中等学校。高等教育则有开曼群岛国际学院(1970)。有几家报纸及无线电台和电视台。社区组织举办戏剧表演和艺术展览,大开曼有一所哈奎尔剧院(F.J.HarquailTheatre),是当地和来访团的主要据点。一些居民从事手艺工作,特别是从黑珊瑚制成饰品。

  政府

  开曼群岛的政府称行政委员会。1992年11月组成的行政委员会,主席为M.戈尔。

  政党

  开曼群岛政党有进步民主党,于1991年成立。

  主要报刊

  主要报纸有《开曼人罗盘报》和《商业协会新闻》。开曼电台为政府商业电台,1976年起用英语全天播音。当地没有电视台,但大约有2000个卫星接收器,可收看10多个频道的美国卫星电视节目。

  交通运输

  公路全长406千米,其中304千米为柏油路。海运的主要港口是乔治敦。主要国际机场是位于大开曼的欧文·罗伯茨国际机场和位于开曼布拉克的吉拉德·史密斯机场。

  财政金融

  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进口税、货物与劳务税等)。

  对外贸易

  以旅游业和金融业收入以及国外汇款来弥补巨额的贸易赤字。主要进口机械、运输设备、燃料和食品。主要出口鱼类和花卉。

  开曼群岛是著名的离岸公司注册地,和BVI,百慕大并称为三大离岸注册地之一,岛上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于这一部分。而大部分人认识开曼群岛也是因为他是著名的离岸注册地和避税天堂。

篇十: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financemarket),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亦称境外金融市场,其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市场交易以非居民为主,基本不受所在国法规和税制限制。离岸金融市场在60年代的兴起,使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特征

  (1)业务活动很少受法规的管制,手续简便,低税或免税,效率较高。

  (2)离岸金融市场由经营境外货币业务的全球性国际银行网络构成,这些银行被称为“境外银行”。

  (3)离岸金融市场借贷货币是境外货币,借款人可以自由挑选货币种类。该市场上的借贷关系是外国放款人与外国借款人的关系,这种借贷关系几乎涉及世界上所有国家。

  (4)离岸金融市场利率以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标准。一般来说,其存款利率略高于国内金融市场,而放款利率又略低于国内金融市场,利差很小,更富有吸引力和竞争性。

  分类

  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

  该类型的金融市场在自身经济规模极小的小型国家或地区,起一个“记帐中心”的作用,其产生的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国民收入效应很低,但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成本却不低,对软件的要求很高,既可以产生资金渗透,又可成为“洗钱中心”,该类型的市场以加勒比海地区开曼和巴哈马的离岸经济为代表。

  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

  该类型的金融市场需要金融业具有高度的经营自由,境内市场几乎完全开放,对所在地的经济、金融发展基础和管理水平又较高的要求。该类型的市场以伦敦和香港的离岸经济为代表。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代表着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

  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该类型的市场是由政策诱导、推动,专门为非居民交易所创设。一方面便于金融管理当局对在岸业务、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管,另一方面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市场对国内金融市场地冲击。该类型的市场以纽约、新加坡和东京的离岸经济为代表。

  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

  该类型市场模式是将境内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帐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帐户资金流入。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重庆目前的金融实力,渗透性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的设定建议实施“以内外分离为基础、适度渗透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即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要专门开设离岸业务帐户,将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严格分离。同时在将境内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帐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帐户资金流入。[3]编辑本段中国的模式

  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

  该类型市场模式是将境内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帐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帐户资金流入。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重庆目前的金融实力,渗透性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的设定建议实施“以内外分离为基础、适度渗透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即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要专门开设离岸业务帐户,将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严格分离。同时在将境内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帐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帐户资金流入。

  选择原因

  1、我国幅员辽阔、经济规模巨大、离岸经济金融税制齐全、法制环境严格规范,采用避税港型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

  2、我国的经济、金融现状,尚不具备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所要求的条件。

  3、严格的内外分离模式,从政策上杜绝国际离岸资金向国内市场渗透,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需要大量资金的重庆来说,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意义和必要性将大打折扣。

  4、通过离岸金融市场引进经济建设所必须的一部分建设资金,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率上看无疑是引进外资战略中的一个必要和可行的部分。

  5、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既便于保持我国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又便于扩大利用外资。

  具体模式

  1、渗透的方向宜采用只允许国外资金向国内渗透,不允许国内资金向国外渗透,即只允许(OUT-IN)交易。

  2、渗透的渠道初期可允许离岸资金贷款给国内企业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之后,可逐步放开让境内企业到离岸市场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

  3、渗透的管理要从政策设计到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上均做到“管理有效、管理及时、管理可控”。

  4、渗透的规模要做到“适度渗透”,防止规模过渡、失控给国内市场造成动荡。适度或者最佳的渗透规模在理论上要符合一下几点:

  渗透规模以满足国内经济建设对外资的要求为准;以不冲击国内物价水平、税率水平和汇率水平为宜。当然,渗透的比例一定要严格控制,且何时采取这一模式还需视国内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运作发展情况和我国国情及国家政策而定。

  什么是离岸金融市场

  邓海云

  陈小平说,离岸金融市场是金融衍生市场的一种。离岸金融市场

  (Off-ShoreFinancialMarket)亦称“境外金融中心”,是非居民

  间从事国际性金融业务的市场。离岸市场以非居民为交易对象,资金

  必须来源于银行所在国的非居民和其他国际来源的外币资金。离岸金

  融市场是一种无形市场,从广义看,它只存在于某一城市或地区而不

  存在于某一固定的交易场所,它是通过所在地各金融机构与国际金融

  市场上的业务交往而存在。近20年来,纽约、伦敦、卢森堡、瑞士、列支敦士登、摩洛哥、奎因西岛、新加坡、香港、东京、菲律宾、百

  慕大、巴哈马、巴林、巴拿马、开曼群岛等相继成为著名离岸金融市

  场。当然,这些离岸金融市场还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或地区要形成离岸金融市场,必须要具备这

  样一些条件:

  一是放宽金融管制和外汇管制,允许对跨境资本的自由流出流入,减少对利率及金融交易的限制;免除对外币存款准备金的要求;二是

  有宽厚的税收政策,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措施,诸如要求减免或完全

  豁免利息预扣税、所得税、地方税和印花税等;三是保持所在地国家

  或地区政局、经济的稳定,政策变化和法律修订需具有较强的透明度,具备经济稳步增长的背景。要有健全的金融法律制度,以保护金融交

  易双方的市场秘密;四是具备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具备有经验和高

  效率的金融机构,拥有大量金融专业人员和先进的国际通讯设备,为

  非居民提供高效率的金融服务;五是具备有利的经济和自然地理位置,连接全球的国际金融市场网络,以及所在地城市或地区跨国公司和跨

  国金融机构相对集中等。

  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及主要困难

  2011-09-2900:00:00来源:中国证券报

  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提要]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在一个特殊的金融监管和财政环境下向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市场。从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及其功能来看,香港是离岸人民币市场最优的选择。由此看0

  来,人民币国际化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立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

  1、香港具有天然优势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在一个特殊的金融监管和财政环境下向非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市场。离岸金融市场从欧洲美元市场发展而来,但其内涵已经突破早期的欧洲美元市场的范畴,从最初在伦敦从事对非居民美元存款和贷款业务的市场,发展到现在遍及全球的向非居民提供几乎所有金融服务的市场。

  从欧洲美元市场产生的历史来看,离岸金融市场的功能主要有三点:第一,满足非居民所持有货币的投机需求;第二,在货币发行国存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构建境外的资本融通平台;第三,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实现价格发现,为信用货币找到基准价格。

  从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历史及其功能来看,香港是离岸人民币市场最优的选择。

  首先,香港具有辐射东亚和东南亚市场的天然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上看,香港位于整个亚太地区的中心位置,依靠传统自由贸易港的地位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有着广泛的经济往来。2010年香港前十大贸易伙伴中,有8个来自亚洲,而与内地的贸易规模更是连年位居第一,目前香港已经成为连接中国内地和亚洲市场的纽带,其区位优势符合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区域选择,奠定了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可靠基础。

  其次,香港境内的人民币规模迅速扩大,客观上对离岸金融业务有较强的需求。经过多年来与内地的经贸往来、居民旅游携带和跨境贸易结算等因素的积累,香港境内的人民币存量不断增长,尤其在国家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之后,人民币贸易结算量大幅上升,2010全年共实现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额为3692亿元。充足的人民币存量资金是形成离岸金融市场的必要条件,同时金融机构开展离岸业务的高收益预期,成为推动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再次,香港是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成熟的监管经验。作为传统金融中心,香港市场具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包括众多高质量的市场参与者(世界上大多数国际银行都在港设有分支机构),流动性较好的外汇市场,高效的金融创新能力和丰厚的金融人才储备等。从海外人民币存量占比和对大陆直接投资来源占比两方面来看,香港都位居前列,这使香港金融市场成为沟通人民币国内循环和国外循环的重要环节。

  2、香港离岸市场还不完善

  尽管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业务在短短的几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迄今为止,香港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具体表现在于香港的境外人民币负债业务迅速上升的同时,境外人民币的资产业务仍主要来源于国内的融资需求。因此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的做大只能依赖于人民币的回流渠道,这实际上落入到了日元国际化的路径逻辑。与此相关,既然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只是实现了境外人民币的供给渠道,而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需求渠道,那么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就取决于大陆政府的政策扶植。离岸金融中心存在的意义在于离岸金融中心与在岸金融中心之间监管制度的差异,如果离岸市场的发展一定要依赖于货币发行国政策支持的话,其不可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离岸金融中心。

  正是由于香港金融市场上境外人民币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国际化程度存在差异,或者说境外人民币的需求与供给在国际化程度上存在差异,使得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种种技术上的困难。

  例如,由于负债业务在离岸,资产业务在本土,那么无论是贷款、发债或其它金融产品的境外发行都需要大陆监管当局的审批,只要资本项目管制下的审批制度存在,大陆企业在港融资的规模就较为有限,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规模就不可能做大。而一旦大陆完全开放资本项下的管制,境外人民币可以自由的流入流出,那么香港作为配置境外人民币资源的市场作用也就会下降。从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国内严格的金融监管和资本管制措施,是20世纪50、60年代推动离岸金融市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发达国家不断放松金融监管、减少资本账户管制、降低税率和加强国际合作,离岸市场和发达国家国内市场的监管框架和财政环境趋于统一。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离岸金融市场的传统优势。又例如,贸易融资业务的开放,从理论上看是为银行的资产业务开辟了新渠道,但在人民币贸易结算中,香港市场仍存在着进口大于出口的状况。因此,从总体上看,贸易融资业务的开放进一步扩大了境外人民币负债与资产之间的缺口。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存在是境外人民币市场存量维系和提升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该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又是境外人民币的负债需求,人民币的负债需求能否在境外真正产生,这实际上也取决于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成败和人民币国际化目标的实施成效。由此看来,人民币国际化与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立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关系。

  来源:中国证券报

篇十一: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解读离岸金融中心—天堂里的罪恶

  对于离岸金融中心,一般人原本并不熟悉,但近几年来它却“小有名气”,可这名气又是同“洗钱”、“腐败”、“资本外逃”、“逃避监管”等词汇连在一起,也就是说,它的“名声”不太好。2004年,在中国内地十大外商直接投资(FDI)来源地中,离岸金融中心就占了三席。其中,那在地图上很难发现的英属维尔京群岛居然连续四年位居第二,这似乎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通过以下这组文字,我们来认识一下离岸金融中心,看看它怎样成了“避税天堂”、“洗钱天堂”??离岸金融中心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以及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开始采取措施。

  ——挡不住的爱与恨

  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market)又称境外市场(externalmarket),是指经营非居民(指外国贷款人、外国投资者和外国借款人)之间融资业务的市场。现代离岸金融市场大致是在近50年里发展起来的。

  1968年10月1日,设在新加坡的美洲银行首先获准设立一个亚洲货币单位;至1970年,新加坡又批准花旗银行等16家银行经营境外货币业务,亚洲离岸金融市场由此开始形成。此后,香港、马尼拉、东京、纳闽(马来西亚)、曼谷相继设立了离岸金融市场。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联储允许美国银行在加勒比地区的巴哈马和开曼群岛建立只有一个信箱的“贝壳”分行(shellbranches),并藉此参与欧洲美元市场,加勒比地区的离岸金融市场开始形成。

  虽然离岸金融市场起初是为逃避监管而产生的,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已经成为世界性潮流的情况下,不少国家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在本国设立离岸金融市场,试图获得提高金融服务收入、资本流入以及增加本国金融服务业就业等利益。不仅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发展中国家如此,就连美国也于1981年在纽约、底特律等地设立了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国际银行设施”,试图将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美国银行吸引回老家。1989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先后批准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在国内试办离岸金融业务。

  ——离岸金融中心的三种类型

  根据业务经营和管理,离岸金融中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内外混合型、内外分离型和避税港型。

  在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业务与国(地区)内金融业务不分离,资本流动高度自由化。这类离岸金融中心通常是自然形成的,其典型为伦敦和香港,前者充当世界资本市场中心长达数百年,后者则有长期充当华侨资产管理中心的历史。

  在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业务与国(地区)内金融业务分离,监管当局对非居民交易给予税收优惠,对境外流入资金不实行国(地区)内的税制、利率管制和存款准备金制度,但非居民交易必须与国(地区)内账户严格分离,禁止非居民经营在岸业务和国(地区)内业务。这类离岸金融中心一般是所在国(地区)政府专门为非居民交易而人为创设的,其典型为新加坡、纽约、巴林、东京、纳闽(马来西亚)、曼谷等。

  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拥有大批注册金融机构和公司,这些公司通常被称作离岸公司或国际商业公司,但这些机构通常并不在这里设立实体,实际业务都在母国进行,只是通过注册的机构在账簿上进行境内和境外交易,以求享受该地区的税收优惠,其典型为加勒比地区的英属维尔京群岛、巴哈马、开曼群岛、百慕大,南太平洋上的瑙鲁、萨摩亚,英吉利海峡上的海峡群岛以及地中海上的塞浦路斯。其中,英属维尔京群岛是全世界最大的离岸公司注

  册地之一,其离岸金融服务业从1984年重新起步以来就一直发展迅速。据英国经济学家情报组织统计,2001年末,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国际商业公司就超过了47万家,其中仅2001年一年就新注册5万多家,金融和商业服务创造了该岛2001年GDP的一半。而据香港殷诚国际公司统计,全球注册的离岸公司80%~90%是在英属维尔京群岛。

  ——避税港型”最具吸引力

  加勒比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公司前来注册,是因为它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便于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开展跨国经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往往要受到母国政府的种种限制,而这点在发展中国家尤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一家海外离岸公司也就成为企业走向世界、开展跨国业务的捷径。

  利于企业规避贸易壁垒

  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产品,通常需要申请配额及一系列的相关手续,为此需要多花费一两倍的成本。如果该企业拥有一家海外离岸公司,由企业向离岸公司出口产品,再由离岸公司向发达国家出口,就有可能规避关税壁垒和出口配额限制等。尽管美国拥有严密的原产地规则,但其实施成本较高,而且发达国家外贸货物流量极大,要想有效监控全部进口货物的原产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规避外汇管制,便于企业开展资本运作

  加勒比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没有外汇管制,在此注册的国际商业公司资金转移不受限制,这对于来自实行外汇管制国家的企业具有很大吸引力。

  法律环境宽松

  国际商业实践中往往实行英美法系,而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百慕大等地的公司法也都以英国商业公司法为基础,因此有利于吸引海外公司前来注册。

  信息披露上要求极少,保密规定相对严格

  加勒比地区的主要离岸金融中心分别对在本地注册的国际商业公司实行以下有利于保密的规定:或无需出示经过审计的账目报表;或允许发行不记名股票;或不必拥有在本地活动的记录;或不必登记股东信息;等等。当地法院甚至屡次阻止银行向外国法院、政府提供客户资料,给企业及其实际控制人提供了良好的隐蔽条件。

  税负轻微且可以避免双重征税

  加勒比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对各类离岸公司的税负极为轻微,而且,几乎所有该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都与主要经济大国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的条约。如,百慕大对收入、利润和岛内分配不征税;英属维尔京群岛规定,非居民只需就来自本岛的收入纳税,没有资本利得税,国际商业公司可享受包括预提税在内的税收豁免;开曼群岛规定,不征收所得税、资本利得税、公司税和遗产税。

  注册程序简单,维持成本甚低

  离岸公司的注册程序非常简单,有专业的注册代理机构代为完成,不需要注册人亲自到注册地进行操作,还可以进行网上注册。注册周期很短,通常当天就可以完成。在萨摩亚,注册离岸公司可以在1个小时内完成,其名称可以在5分钟内获得批准。一些律师事务所等代理机构甚至采用类似装配流水线的方式“制造”各种“规格”的离岸公司,供客户选择、订购。在巴巴多斯注册离岸公司只需支付初始执照费10美元,另外每年支付100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离岸公司和维持成本相对较高,最低注册费750美元,每年费用650美元。

  公司管理简便

  离岸公司无须每年召开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即使召开,地点也可任意选择,自由度较大。许多离岸金融中心对国际商业公司没有最低资本要求。

  各离岸金融中心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国际商业公司的上述权益,并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离岸金融中心对国际资本市场发展以及世界金融体制演变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从积极方面看,在战后世界金融的发展上,离岸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降低

  了国际资本流动的成本、强化了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便利了跨国公司的业务活动,而且用利率自由化、零准备金率等重新塑造了许多国家金融管理体制的面貌。从消极方面讲,且不提那些带有“洗钱”色彩的避税港,仅是通过离岸金融市场进行的资本流动,就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冲击各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发展,资本项目自由化、利率自由化、零准备金率等昔日离岸金融市场吸引资本流入的“卖点”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金融体制的特征,内外混合型、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削弱,因而,对离岸金融市场的非议也就日益集中于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

  首先,它给予国际游资逃避监管以及操纵资本流动的机会。现代机构投资者通常要接受严密的监管。以美国的共同基金为例,它必须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注册,在组织结构和经营的所有方面几乎都要接受严格的监管,包括可投资证券的类别、比重等。相反,对冲基金大部分在离岸金融中心注册,无需接受上述监管要求,并可以在大多数市场参与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奉行极为激进乃至不无操纵市场色彩的投资策略,而它们的这些策略在20世纪90年代的历次大的金融危机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其次,为逃税、资本外逃和洗钱犯罪创造了机会。资本外逃是世界性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尤其突出。当今15个重债发展中国家中,有9个曾经出现大规模资本外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前苏联东欧转轨经济体的资本外逃问题也极为引人注目,以至于出现了这种说法:“俄罗斯惟一的资本形成发生在塞浦路斯的银行账户上。”这些外逃资本,就有相当一部分流入离岸金融中心。乌克兰前总理拉扎连科在任期间,利用职权从俄罗斯低价购买石油,然后在乌克兰市场上高价出售牟利,所得非法收益中相当一部分流向离岸金融中心。1999年8月,瑞士调查人员在日内瓦某家银行发现拉扎连科1996年设立的私人账户,该年流动在这些账户上的资金总额有7200万美元,其中约4400万美元流向加勒比地区的银行。尤科斯、秋明石油、西伯利亚石油公司等在私有化浪潮中涌现的俄罗斯巨型企业集团,其法定注册地均不在俄罗斯国内,而是选在塞浦路斯、直布罗陀、英属维尔京群岛等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在这些莫斯科力量不及的地方,正在忙于化公为私的人可以合法洗钱,已经化公为私者则可以大幅度避税。

  离岸金融中心在协助逃税、资本外逃和洗钱犯罪中的作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感。2000年6月21日,反洗钱国际组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inancialActionTaskForce)宣布了与打击洗钱活动合作不力的国家和地区名单,巴哈马、开曼群岛、库克群岛、多米尼加、列支敦士登、马绍尔群岛、瑙鲁、纽埃、巴拿马、圣基茨和尼维斯、圣文森特等离岸金融中心名列其中。

  ——给中国带来麻烦

  离岸金融中心对中国内地展开大规模投资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此前在中国内地所吸引的FDI中所占份额甚微。1993年,巴哈马、巴拿马、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对中国内地直接投资合计4898万美元,在当年我实际利用FDI总额中只占0.17%。此后,离岸金融中心对中国内地的投资增长相当迅速。到2000年,主要离岸金融中心对中国内地直接投资已近50亿美元,约占当年我实际利用FDI总额的12%。

  由于离岸金融中心的有关数据和公司信息不透明,这些地区究竟有多少与中国内地有关的离岸公司,迄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众所公认的统计,不同来源的数字相差非常大。据香港殷诚国际公司统计,截至2003年初,50多万家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企业中,大约近20万家与中国内地企业有关。

  ——真外资与假外资

  在离岸金融中心对中国内地的投资中,有一部分属于真正的外资,即其最终所有者是中国内地之外的居民和企业,这些外资之所以要绕道通过离岸公司开展对中国内地的投资,除了避税之外,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投资流动性、隔离在华子公司经营活动对母公司的不利影响、规避其母国(来源地)的管制措施等。如,从规避来源地管制方面讲,由于台湾当局对两岸经贸往来横加干预,尤其反对台商对大陆投资,因此,到离岸金融中心设立离岸公司,通过该公司投资大陆,借助离岸金融中心优越的保密条件,隐瞒其真实股权结构、资金来源,令台湾当局无法获得足够证据“依法”处置自己,就成为众多台商的理性决策。

  然而,有大量实质上的内资企业选择在离岸金融中心注册,然后对中国内地投资、开展业务。内资选择外流离岸金融中心,同样有着多方面的考虑。

  ——剥离不良资产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内地的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较高,资本充足率较低。为了使资本充足率能达到要求,尽快应对入世和未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实施之后国际化竞争加剧的局面,内地金融机构近年来掀起了上市热潮。然而,处置不良资产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和较高成本,为了赢得投资者信任、取得较为理想的股价,欲上市银行必须剥离其不良资产。借助母子公司之间的有限责任关系以及离岸金融中心对离岸公司资产质量要求极为宽松的特点,将不良资产剥离到离岸子公司,不失为一个“高招儿”。

  ——曲线海外上市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被视为第一只真正的内地注册企业海外上市股票。十几年来,内地企业海外上市几度掀起高潮,截至2005年8月,共有117家在境外上市的内地注册企业,而注册地在境外而主要业务在中国内地的海外上市公司更多。

  公司跨境上市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于中国内地企业而言,海外上市更具有多方面的吸引力。长期以来,政府对中资企业直接海外上市及其上市募集资金运用的要求非常严格,如,要求内地注册企业海外上市所筹资金必须全部调回内地。此外,对于民营企业还存在一些具有不确定性的额外限制。这无异大大提高了内地企业赴海外上市的难度,对于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尤甚。在这种情况下,鉴于百慕大、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是纳斯达克股市上市公司的合法注册地;香港联交所1992年7月颁布的《香港创业板上市规则》第一条也规定了创业板上市公司合法注册地除了中国内地、香港之外,还包括百慕大、开曼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采取“造壳上市”(海外曲线上市)策略,即在拟上市的海外证券市场所在地或其允许的国家(地区)成立一家中资公司的控股公司,进而以控股公司的名义申请上市,就不失为一条规避有关管制的可行道路。与此同时,由于离岸金融中心对在本地注册的离岸公司资金转移几乎没有任何外汇管制,对公司资金投向、运用的要求也极为宽松,通过离岸公司上市的企业可以将在海外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先放在海外的离岸公司,然后再根据中国内地企业经营的具体需要逐次将资金汇回内地,这对于企业自身经营也是有利的。十余年来,许多内地企业通过这一方式实现了海外上市。

  ——内地资本“曲线”获得与外商同等的待遇

  给予外资超过内资的待遇,这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中国家是常见现象,我国对外资的优惠通常包括低税率、低廉的土地和基础服务价格,较为宽松的审批限制以及外汇管制要求,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内资企业设立离岸公司,然后以离岸公司名义回中国内地投资,享受外商投资的“超国民待遇”,无疑是一项理性的选择。如,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在英属维尔京群岛设立了全资附属公司“北京燕京啤酒公司”(简称燕京BVI公司),2003年1月17日,上市公司燕京啤酒与燕京BVI公司合资设立北京燕京饮料有限公司,从而得以享受中外合资企业的优惠待遇。

  ——隐瞒公司的实际控制者

  内资公司往往在多个离岸金融中心注册多家“壳”公司,在中国内地的资产注入海外“壳”公司的过程中,控股关系纵横交错,资产置换扑朔迷离。如上面所述,各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极为宽松,对离岸公司的业务、资产负债、股东与董事会构成等情况给

  予良好的保密条件,非核心层内部人都很难知道各家离岸公司之间的真实关系及其实际控制者,从而有利于企业进行关联交易,也有利于内部人员出于某种目的而刻意模糊公司的真实产权归属。市场参与者往往称之为“越复杂就越安全”。

  ——合法避税

  迄今,我对外投资企业多属于境外加工贸易企业,产品竞争力主要来自价格策略,因此,在我企业的全球投资战略中,成本因素的重要性极高。相应地,合法节税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就成为我企业对外投资策略中的首要问题。如上所言,设立离岸公司有助于企业降低纳税额,这一优势理所当然要引起中国内地企业的关注并加以充分利用。

  ——地位上升,风险加大

  离岸金融中心在中国内地跨境资本流动中地位上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使我得以利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巨额金融资本而不至于过度加剧风险。近20年来,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证券化趋势,国际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投资主体不是工商企业,而是各类投资基金。我国要进一步扩大利用国际资本,就必须正视这类投资主体,当然,这类投资主体也不会无视中国市场的存在。然而,投资基金惯常从事的证券投资方式又与我国所偏好的直接投资方式相互冲突。为了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同时尽可能在不违背中国外资政策的前提下提高资产流动性,西方投资基金在离岸金融中心设立离岸公司,然后以此为载体开展对华直接投资。其次,这一趋势有助于我国利用外资方式的创新,如,利用投资基金开展企业并购,进行以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为基础的资产支持证券融资(如重庆ABS项目)。

  然而,离岸金融中心在我跨境资本流动中地位的上升,也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为腐败分子、不法商人提供侵吞国有资产和公众财产的途径

  大多数规模庞大的现代企业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企业,经营者或者完全没有企业股权,或者并不占有全部股份,因此存在代理风险。掌握经营权的经理人有可能侵占股东资产,掌握控股权的大股东也有可能侵犯其他股东的权益。由于目前中国商业法规不够健全,这种代理风险相当高,而离岸金融中心恰恰为这种侵占行为提供了便利的资产转移渠道。这种资产转移方式有两种: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资产;隐蔽公司股权收购方的真实身份,低成本占有公有股权。

  ●通过关联交易掏空上市公司资产

  在中国股市上,大股东利用控股权侵占小股东权益、管理层利用管理权侵占股东权益的手法很多。如,大股东把本应由自己支付的费用(广告费、公关费等)纳入控股上市公司支出;大股东或管理层通过操作向大股东自己或管理层的私人公司转移利润,套取中小股东的应得收益;操纵会计账目,导致其控股的公司账目虚亏实盈,剥夺中小股东的红利,逃避税收;等等。随着股市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警惕性日益提高,单纯通过境内注册关联公司从事此类游戏的风险上升,意欲从事恶意关联交易的股东、管理人员日益倾向于通过离岸公司进行。如中川国际案例。据《经济观察报》报道,2000年4月11日,中川国际把本公司拥有的价值1.4亿港元的广州泰康城权益作价1.02亿港元“卖给”原中川国际董事长丛钢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GTTL公司。

  ●隐蔽公司股权收购方的真实身份,低成本占有公有股权

  中国正在进行公有(包括国有、集体)资产的重新布局,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居心叵测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政府官员企图借机低成本甚至无成本侵吞公有资产,通过关联交易将自己管理的公有资产廉价“出售”给自己所有、控制的关联企业,就是一种近年来比较常见的掩人耳目的手法,胆大妄为者甚至直接篡改公有企业的初始产权归属。离岸公司的发展给内部人员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正如上面所言,内资公司往往在多个离岸金融中心注册多家“壳”公司,其初始产权、资产负债、相互之间的资产与人事关系错综复杂,而且不为非核心层内部人所知,这就加剧了企业股东与管理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内部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

  不对称,因此适合充当上述廉价“收购”公有资产的关联企业。

  目前,中国内地的企业并购浪潮正在发展,而入世之后,我对外资在并购方面的限制正在放松,这就大大便利了借助离岸公司“收购”公有股权的行为。而且,由于政府监管部门紧急禁止通过管理层收购(MBO)转让国有股权,某些企业管理层便通过信托公司、离岸公司等其他表面上的非关联企业收购国有股权,从而规避监管。前苏联东欧转轨国家和我国的教训表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时最容易发生严重腐败行为。

  ——推动资本外逃规模的进一步膨胀,进而对人民币汇率安排和货币政策运作产生巨大压力

  国际财经界和经济学界一致公认中国资本外逃(capitalflight)的规模极为可观。我国政府比较认可的1997年~1999年中国内地资本外逃额为530亿美元。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开曼群岛等加勒比地区离岸金融中心是中国内地资本外逃然后回流的“中转站”,这已是公开的秘密。

  外逃资本是套利游资(热钱)的重要来源,而套利游资已经多次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巨大压力。如200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游资大规模内流对人民币汇率施加了沉重的升值压力,并对国内货币供给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产生了巨大干扰。

  另外,便利公司欺诈(虚增资产和业绩)、转嫁金融风险、造成潜在投资争议等,也都是离岸金融中心带来的负作用,这方面的案例也非常多。

  ——怎样进行监管

  随着离岸金融中心对国际经济生活的影响日趋显著,国际社会已经难以容忍离岸金融中心完全游离于监管之外,对离岸金融中心的国际监管趋向强化,监管的目标是改进其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

  ——国际经济组织的全球监管协调

  目前,最重要的全球性金融监管协调机构是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以及“G7”1999年2月建立的金融稳定论坛。该论坛建立后,陆续吸收了澳大利亚、香港特区、荷兰、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的代表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国际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专家组成委员会,从而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虽然这些机构发布的准则并无强制效力,成员国可选择实施,但为了表明本国金融稳健,成员国通常会竞相实施这些准则,甚至执行更严格的规定。

  1999年4月,金融稳定论坛成立离岸金融中心工作组。在2000年3月发布的报告中,该工作组建议离岸金融中心实施国际认可的标准,特别是关于监管、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的标准,并建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其他标准制定机构开展合作,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正式的程序来评估离岸金融中心遵循国际标准的程度。由于各离岸金融中心对国际标准的遵守程度不同——香港、新加坡等离岸金融中心拥有颇为完备的监管体制,而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屿离岸金融中心则几乎是没有任何监管措施的“避税天堂”,为激励离岸中心遵循国际标准,离岸金融中心工作组按照金融监管质量和国际合作程度将各离岸金融中心分类,实行区别待遇。其中,开曼群岛、萨摩亚、英属维尔京群岛属于“根本不合作者”。

  ——来自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压力

  欧盟要求离岸金融中心加强监管的努力是围绕推行新的“储蓄税收法”(今年1月1日升效)展开的。由于西欧各国税率较高,欧共体/欧盟国家一直有大量的居民资产存放在瑞士、卢森堡以及加勒比地区和太平洋岛屿离岸金融中心,从而侵蚀了欧共体/欧盟国家的税基。“地下经济”发达的意大利和高税收高福利的德国税源所受侵蚀尤其严重。2002年1月,欧盟通过新的“储蓄税收法”,目的是清除银行保密制度,保证欧洲各国政府能从本国公民的存款利息及投资收入中获得相应的税收。2003年2月,欧盟通过了制止资金外流的草案,规定从2004年起,除卢森堡、比利时和奥地利之外的欧盟成员国都必须采用银行信息交换

  机制,以便存款人居住国政府了解本国居民在海外的存款利息收入,并对其征税。瑞士不愿意放弃银行保密制度,但在欧盟的压力下与之达成协议,向欧盟公民的银行账户征收特别税。

  欧盟推行新“储蓄税收法”的努力重创了欧洲各避税地的离岸金融业务,从而促使资金流向欧洲以外的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因此,欧盟及其成员国向欧洲以外的离岸金融中心施加压力,要求其配合新“储蓄税收法”。由于加勒比地区离岸金融中心很多是欧洲国家的属地,因此成为欧盟及其成员国施加压力的重点。

  在国际压力下,离岸金融中心相继或多或少强化了对离岸公司的监管,尤其是金融机构。

  ——中国的政策选择

  我国内地与离岸金融中心之间跨境资本流动规模上升,也具有正反两方面意义,所以,有关离岸金融中心资本流动的政策也应当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无序的离岸金融中心资本流动给我国经济生活造成的混乱,要加强对其监测和监管;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内资企业大量赴离岸金融中心注册,固然部分动机是为了逃税、财务造假乃至侵吞公有资产,但也有部分动机是为了满足跨国经营在资金跨境调度等方面的需求,或是为了取得与外商平等的待遇。对这些正当需求,政府应当努力予以满足,从而削弱其赴离岸金融中心的内在动机。企业通过离岸公司隔离风险和提高资产流动性的期望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借此逃税和侵吞资产的动机则是需要提防的。可供选择的具体政策措施如下:

  改进对资本流动的监管

  迄今,我国的资本项目监管还是一种不对称而且不全面的监管:对资本外流的监管严于对资本内流的监管,对内资机构的监管严于对外资机构的监管。有鉴于此,应将资本内流与资本外流、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一体纳入监测范围。其中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内地外经贸和证券监管部门应当通过适当方式将在实质上属于内资企业的离岸公司纳入监管范围,尤其是对同时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以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2003年开始执行,是这个方面的重要进展。只有在弄清楚中国与离岸金融中心之间资本流动的真实规模、构成、资本来源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适当的政策,这是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

  加强对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离不开国际合作。我国目前还缺乏足够的实力要求离岸金融中心为我国而提高其资本流动的透明度,但我们有能力通过推进国际组织的监管而从中受益。要充分重视香港的特殊作用。

  适度限制有关机构在内地开展离岸金融服务

  目前,已经有公司在中国内地开办了代理注册离岸公司业务,如巴拿马摩根&摩根律师事务所、离岸港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鸿基国际商务等,其主营业务中均包括“注册离岸公司或提供离岸金融服务”等业务。按照“法无明文禁止即为许可”的原则,政府不宜明确禁止它们开办这类业务,这样做反而可能使它们和有意注册离岸公司的企业转入地下市场,更加难以监管。但是,政府应当限制这些企业的业务宣传,如在其广告刊登方面做出限制等。实际上,美国也限制在美国出版的报刊上刊登宣传离岸金融服务的广告。

  整顿国有资产转让和改制工作

  目前,离岸金融中心对我国的最严峻挑战就是可能助长国有资产改制转让过程中的腐败行为。为此,政府应当大力整顿国有资产转让和改制工作。

  加强对离岸公司投资企业的金融监管,防范其从境外转嫁金融风险

  首先,银行业协会应当推动各家银行改善信息交流,包括本地和异地的信息交流,以便掌握离岸公司投资企业的整体资产负债状况。尤其是对属于同一集团的多家离岸公司投资企业,应当努力掌握集团总体资产负债结构。其次,通过各种方式改进与离岸金融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流,尽可能提高离岸公司经营的透明度。

  放松资本流动管制,便利企业跨国经营

  一些企业之所以热衷于注册离岸公司,原因之一就是想借此规避现行外汇管理制度中的某些过度管制措施,取得资金运用的更大主动权,满足本公司开展跨国经营的需要。鉴于我国目前已经不存在外汇缺口,适度放松企业海外投

  资的外汇管制、满足企业的上述正当需求正当其时,政府在这方面的改革应当继续下去。

  取消对外资的过度优惠,实现内外资待遇平等

  企业注册离岸公司的动机之一是享受对外商的“超国民待遇”。目前,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遭到的反对日益强烈,从税收、审批、土地、借用外债等方面减少直至完全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时机正日益成熟。

  (世界知识)

  附:离岸金融中心

  “离岸”的含义是指投资人的公司注册在离岸管辖区,但投资人不用亲临当地,其业务运作可在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直接开展。理论上主要离岸金融中心可分为三类:

  1、以伦敦为代表的伦敦型离岸金融中心。其特点:经营的货币是境外货币,市场的参与者可以经营离岸金融业务,又可以经营自由市场业务。在管理上没有什么限制,经营离岸业务不必向金融当局申请批准。

  2、以纽约为代表的纽约型离岸金融中心,经营离岸业务的本国银行和外国银行必须向金融当局申请。经营离岸离岸金融业务可以免交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金的优惠,享有利息预扣税和地方税的豁免权。离岸业务所经营的货币可以是境外货币,也可以是本国货币,但离岸业务和传统业务必须分别设立帐户。

  3、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一般设在风景优美的海岛和港口,政局稳定,税收优惠,没有金融管制。这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离岸金融中心。

  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如英属维尔京群岛(BVI)等纷纷以法律手段揣摩并培育出一些特别宽松的经济区域,允许国际人士在其领土上成立一种国际业务公司,这些区域一般称为离岸管辖区或称为离岸司法管辖区。而所谓离岸公司就是泛指在离岸管辖区内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或国际商业公司。

  目前比较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有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哈马群岛、百慕大群岛、西萨摩亚、安圭拉群岛等等。

  离岸公司与一般有限公司相比,主要区别在税收上。与通常使用的按营业额或利润征收税款的做法不同,离岸管辖区政府只向离岸公司征收年度管理费,除此之外,不再征收任何税款。除了有税务优惠之外,几乎所有的离岸管辖区均明文规定:公司的股东资料,股权比例,收益状况等,享有保密权利,如股东不愿意,可以不对外披露。另一优点是几乎所有的国际大银行都承认这类公司,如美国的大通银行、香港的汇丰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等。“离岸”公司可以在银行开立账号,在财务运作上极其方便。

  一般这类“离岸”地区和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因此,海外离岸公司是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和拥有高额资产的个人经常使用的金融工具。

篇十二: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世界离岸金融市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离岸金融市场主要兴起于60年代,7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全球展开;其类型按功能和经营管理特征可分为4种,一般具备政治经济稳定、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政策优惠、金融法规健全等条件;为适应全球金融竞争需要,促进我国金融业发展和国际化,更好地吸引外资,我国有必要建立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即非居民间的资金融通市场,是相对于国内金融市场和在岸金融市场而言的。它是指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投资、贸易结算、外汇买卖、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和证券交易等金融服务,所在国金融法规和税制对此有专门规范和要求的国际金融市场。

  这种类型的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以非居民交易为业务主体。二是基本上不受所在地法规和税制的限制,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自成体系进行管理和营运。

  它在经营和管理上有独具的特点:一是业务经营方式非常自由灵便。二是资金规模极其庞大,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及其银行、企业对于不同期限与不同用途的资金需要。三是与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相比,资金调度更加灵活,手续更为方便,有很强的竞争力。四是存款利率相对较高,放款利率相对较低,从而形成独特的利率体系。五是交易主体以银行为主,银行同业间的资金拆借占业务总额比重较大,属于典型的资金“批发市场”。

  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与战后各国经济、资本国际化和金融货币领域里的政策变革密切相关。跨国公司是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跨国公司在运行过程中客观上要求外汇资金在国与国之间进行频繁和大量地流动。面对巨额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地激烈的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能在将国际资本吸引过来的同时又免除其对国内经济和金融的不利影响,开始经办离岸金融业务。

  离岸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市场主要兴起于60年代。当时美国资金大量外流,外国资金因受限制又不能流向美国,造成欧洲等地美元泛滥,而美国等跨国公司迅速发展需要就地筹资,有供有求从而形成离岸金融市场,最初是以欧洲美元市场的形式在伦敦出现的。7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全球展开。进入80年代,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电子化的发展,促使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更加迅速。目前世界上著名的离岸金融市场有: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亚太地区的东京、香港和新加坡;中东的巴林;加勒比海地区的开曼群岛和巴哈马;西欧的海峡群岛等。

  这些离岸金融市场吸引了众多世界著名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到当地设立分支机构。另外,近几年来,我国台湾及菲律宾、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也都正在积极筹建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

  按照各离岸金融市场的功能和经营管理特征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即境内金融市场与境外金融市场的业务融为一体。居民和非居民均可从事各种货币的存款和贷款业务,银行的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没有严格的界限,业务经营非常自由,合账处理。伦敦即属此类型。

  2.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即境内金融业务与离岸金融业务分账处理,专门进行非居民交易的金融市场。典型地区是纽约、新加坡、东京及巴林。

  3.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即这类市场没有实际的离岸资金交易,只是办理其他市场交易的记账业务,目的是逃避交易市场所在地税收和管制。加勒比海的巴哈马、开曼群岛以及百慕大、巴拿马和西欧的马恩岛等即属于此类型。70年代起,许多银行将资产大量转移到加勒比海的巴哈马、开曼群岛等,因那里政局稳定、税赋低、没有金融管理。许多外国银行为了逃税,只是在此进行记账,并不进行实际交易,从而形成一种账面上的离岸金融市场。

  4.渗漏型。其基础是分离型,即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分立两大账户,居民的存款业务与非居民的存款业务分开但允许离岸账户上的资金贷给居民。这种类型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典型的像雅加达离岸金融市场。

  国际经验表明,无论哪种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一般都需具备以下5个条件:

  1.政治经济稳定。这是国际资本能够自由移动的必要条件。国际著名离岸金融市场过去大多数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现在许多仍然是以前宗主国的自治领域属地,受宗主国的影响较大,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政治和经济运行机制。另外,一些国家虽曾有过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史,但五六十年代相继独立以来,各国政府为发展经济,在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的同时,十分重视政局的稳定,有些国家以此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条件。

  2.地理位置优越。世界著名离岸金融市场或者是处于交通要道,或者是与重要的经济中心或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相邻近,都具有比较优越的地理条件。

  3.基础设施完备。发达的金融中心必须具备良好的国际通讯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国和地区的政府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使所在地金融机构的一切经营活动和世界大的金融中心一样舒适便捷,不受时空上的任何影响。

  4.政策待遇优惠。这是导致数以千计的金融机构云集各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原因,所有国家和地区离岸金融市场无一例外地实行优惠政策。包括:宽松的税收制度,大多数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除征收印花税、土地使用税等外,一般都不征收所得税、增值税、资本转移税、预扣税等;不实行外汇管理或对离岸业务不实行外汇管理,非居民的资金可以自由转移;免除对外币存款准备金的要求,使银行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其吸存的资金。

  5.金融法规健全。所有设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其金融法律法规建设都十分齐全。这些国家和地区除制定有金融服务法等母法外,还制定了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业务法及相关法规,如存款保护法、防欺诈法等。

  离岸金融市场的核心部分——欧洲货币市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伦敦,最初主要交易货币是欧洲美元,因而也叫欧洲美元市场。后来这个是逐渐扩大,交易货币不仅有欧洲美元,还有其他国家的货币,如英镑、马克、法国法郎、瑞士法郎和日元等。

  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有很大吸引力的市场,这个市场与西方国家的国内金融市场以及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有很大的不同,关键在于这是一个完全自由的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有如下特点:

  欧洲货币市场经营非常自由;欧洲货币市场资金规模极其庞大;资金调度灵活手续简便较强竞争力;欧洲货币市场有独特的利率体系;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批发市场。

  中国的模式——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

  该类型市场模式是将境内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账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账户资金流入。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目前的金融实力,渗透性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的设定建议实施“以内外分离为基础、适度渗透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即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要专门开设离岸业务账户,将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严格分离。同时在将境内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账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账户资金流入。

  我国之所以选择该模式,其原因有五个:

  1、我国幅员辽阔、经济规模巨大、离岸经济金融税制齐全、法制环境严格规范,采用避税港型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

  2、我国的经济、金融现状,尚不具备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所要求的条件。

  3、严格的内外分离模式,从政策上杜绝国际离岸资金向国内市场渗透,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需要大量资金的重庆来说,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意义和必要性将大打折扣。

  4、通过离岸金融市场引进经济建设所必须的一部分建设资金,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率上看无疑是引进外资战略中的一个必要和可行的部分。

  5、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既便于保持我国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又便于扩大利用外资。

  此外,我国该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迎接全球金融竞争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集团化、区域化,全球金融业也呈现出集团化和区域化趋势,各类金融中心纷纷崛起。发展金融中心或离岸金融中心是当今各国金融竞争的一大新特点和新趋势。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各类金融中心的不断涌现,必将影响国际资金流动格局的走向,这是国际金融竞争新趋势对我国金融业发出的新挑战。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应抓住时机,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迎接挑战,加快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

  (二)促进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必然增强国有金融企业的压力,打破其经营“垄断”的格局,促进经营业务范围的开拓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金融业面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压力,必将使现代化的操作技术手段即电子设备在金融业广泛应用,积极开拓多样化、适应多方面需要、创造极为便利的服务手段和业务品种。同时,离岸金融市场的存在也必将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级金融管理人才。

  (三)推动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的需要

  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可以进一步密切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并为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上积累经验。同时,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为外资金融机构和中资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有利于国内金融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这对国内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以及金融深化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更好地吸引外资的需要

  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将有利于我国资金短缺矛盾的缓和与解决。因为大量3

  国际资金的流入,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弥补国内资金缺口;我国政府和企业可以以更为灵活的融资方式和更新更多的融资渠道来吸引外资、筹集生产建设资金。

  离岸金融市场好处多多,对居民来说,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从整个国家的角度讲,通过征收所得税、利润税、手续费收入及其他业务经营费用收入,每年可获得数量可观的外汇收入,从而提高本国的国民收入,增加外汇储备、平衡国际收支??所以,对一个国家来说,要适度加强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和监管,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篇十三: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financemarket〕,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与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亦称境外金融市场,其特点可简单概括为市场交易以非居民为主,根本不受所在国法规和税制限制。离岸金融市场在60年代的兴起,使国际金融市场的开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开展阶段。

  简要说明

  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financialmarkets],是指非居民之间以银行为中介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国境

  之外从事该种货币交易的市场,也有人将它称为欧洲货币市

  场。之所以称为欧洲货币市场是因为它是由欧洲美元市场开展而来的。所谓的欧洲美元市场,即在美国境外〔最初在欧洲〕

  的银行所吸存和贷放的美元资金。它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进展境外货币的

  借贷业务,其次是发行各种以境外货币表示的债券,再次是

  各种境外货币之间的兑换

  市场,即外汇市场。它的起源可以

  上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时期。朝鲜战争爆发后,美

  国冻结了中国在美国的资产,于是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将其

  所持有的美国存款,转存到美国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在英

  国伦敦,这些美元存款为商业开展美元存货业务提供了条件。

  各国政府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也是促使离岸金融市场开展要!

  离岸金融市场根本不受所在国的金融监管机构的管制,并可享受税收方面的优惠待遇,资金出入境自由.离岸金融市场是一种无形市场,从广义来看,它只存在于某一城市或地区而不在于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由所在地的金融机构与金融资产的国际性交易而形成。

  开展历程

  以美元为中心,离岸金融市场起源于欧洲美元交易。1973年和1979年,石油输出国组织两次大幅度提高油价而获得了巨额国际收到盈余,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石油美元投放到欧洲美元市场生息获利,使得欧洲美元市场存款总额急剧增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因油价上涨而造成国际收到逆差的石油进口国,纷纷向欧洲美元市场举债,形成欧洲美元的现实需求方。因而,石油美元充实和扩大了欧洲美元市场。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日益衰落,美元危机频频爆发,美元的地位极其不稳定,各国中央银行为了保持储藏价值的稳定,也纷纷将原来持有的单一的美元储藏转换成持有多种货币的组合,以降低外汇风险。全球外汇储藏中非美元资产的比重明显上升。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是由于人民币国际购置力的上升而必然发生的。由此导致国际货币市场人民币的外流和囤积。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开展,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防止。为提高本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争夺国际金融市场份额,参与国际金融利润平均化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国家开始由政府推动建立本国的离岸金融市场。20世纪50年代,伦敦成为全球非正统货币金融交易中心。一个在美国境外经营美元存贷款业务的信贷市场最初是在伦敦出现的。近年来,伦敦的欧洲美元市场日益开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性美元融通市场。后来,不仅美元,各国货币在此成为直接交易的商品,并且形成了受供需关系调节的货币价格。〔印证了马克思“货币即商品〞。〕

  离岸金融市场是在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根底上开展起来的,但又突破了交易主体、交易X围、交易对象、所在国政策法规等众多限制。第一,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吸纳了全球X围的剩余资本和资金。第二,离岸金融市场有其独特的利率体系,均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基准利率,是各种货币在国际借贷过程中的唯一参照标准。第三,离岸金融市场的经营环境和市场业务高度自由化,是一种超国家、无国籍的资金融通市场,货币借贷和外汇买卖既不受制于交易所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法规,又不受制于市场所在国的银行法以与外汇管制。第四,离岸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规模很大,是大型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以银行间交易为主,其业务往往带有批发的性质。DOC

  特色特点

  (1)业务活动很少受法规的管制,手续简便,低税或免税,效率较高。

  (2)离岸金融市场借贷货币是境外货币,借款人可以自由挑选货币种类。该市场上的借贷关系是外国放款人与外国借款人的关系,这种借贷关系几乎涉与世界上所有国家。

  (3)离岸金融市场利率一般来说,其存款利率略高于国内金融市场,利差很小,更富有吸引力和竞争性。

  市场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是广泛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开展

  首先,国际金融市场能在国际X围内把大量闲散资金聚集起来,从而满足了国际经济贸易开展的需要,同时通过金融市场的职能作用,把“死钱〞变为“活钱〞,由此推动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

  其次,如欧洲货币市场促进了当时的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复兴;亚洲美元市场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建设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开展中国家的大局部资金也都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的。币市场的形成与开展,又为跨国公司在国际间进展资金储存与借贷、资本的频繁调动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跨国公司经营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由此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开展。

  为各国经济开展提供资金

  国际金融市场是世界各国资金的集散中心。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国际性的蓄水池,获取开展经济所需的资金。可以说,某些国家或地区就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借钱付利息的代

  价来推动经济开展的。

  有利于调节各国的国际收支

  国际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开展,为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了一条调节国际收支的渠道,即逆差国可到国际金融市场上举债或筹资,从而更能灵活地规划经济开展,也能在更大程度上缓和国际收支失衡的压力。

  促进金融业的国际化

  国际金融市场的兴旺,例如,当大量国际资本同时流向一个国家时,必然导致流入国货币供给量增加,引发通货膨胀,冲击该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甚至会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吸引着无数的跨国金融组织,尤其银行业聚集于此。国际金融市场成了国际大银行的集散地。金融市场通过各种活动把这些银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世界各国的银行信用突破空间制约而成为国际间的银行信用,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诸多金融业务国际化。

  引导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金融市场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国际间充分流动,使当前的国际资本流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为此,近几年在西方各国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干预与管理。[1]兴起原因

  5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第一,许多国家获得了政治独立,并渴望有一个能为它们提供不受任何一国管辖与影响的、资金可自由借贷的国际金融市场。

  第二,跨国公司获得了巨大开展。它们不仅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特点促使生产国际化,而且资本也国际化,迫切要求有一个灵活自由的资金贷放市场,以满足国际业务迅速开展和资金频繁调动的需要。

  第三,一些短期资本持有者,鉴于美元总的地位相对下降和资本逃避的需要,也要求有一个不受各国法令管制的资金“避难所〞。

  DOC

  第四,美国自从50年代开始,就连续发生国际收支逆差,大量美元流往境外,形成了“欧洲美元市场〞,即境外美元市场。60年代后,欧洲联邦德国马克、欧洲法国法郎、欧洲荷兰盾以与其他境外货币,也在这个市场出现,从而使欧洲美元市场开展成为欧洲货币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这种金融市场,最早出现在伦敦,以后在新加坡、纽约、东京、##等地相继开设。[2]市场类型

  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

  该类型的金融市场在自身经济规模极小的小型国家或地区,起一个“记帐中心〞的作用,其产生的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国民收入效应很低,但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本钱却不低,对软件的要求很高,既可以产生资金渗透,又可成为“洗钱中心〞,该类型的市场以加勒比海地区开曼和巴哈马的离岸经济为代表。

  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

  该类型的金融市场需要金融业具有高度的经营自由,境内市场几乎完全开放,对所在地的经济、金融开展根底和管理水平又较高的要求。该类型的市场以伦敦和##的离岸经济为代表。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代表着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开展方向。

  内外别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该类型的市场是由政策诱导、推动,专门为非居民交易所创设。一方面便于金融管理当局对在岸业务、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管,另一方面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市场对国内金融市场地冲击。该类型的市场以纽约、新加坡和东京的离岸经济为代表。

  别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

  该类型市场模式是将境内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帐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开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资金流入。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目前的金融实力,渗透性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的设定建议实施“以内外别离为根底、适度渗透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即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要专门开设离岸业务##,将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严格别离。同时在将境内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帐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开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资金流入。[3]中国的模式

  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

  该类型市场模式是将境内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帐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开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资金流入。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目前的金融实力,渗透性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的设定建议实施“以内外别离为根底、适度渗透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即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要专门开设离岸业务##,将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严格别离。同时在将境内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帐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开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资金流入。

  选择原因

  1、我国幅员辽阔、经济规模巨大、离岸经济金融税制齐全、法制环境严格规X,采用避税港型模式显然是不适宜的。

  2、我国的经济、金融现状,尚不具备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所要求的条件。

  3、严格的内外别离模式,从政策上杜绝国际离岸资金向国内市场渗透,对中国这样的开展中国家来说,对需要大量资金的##来说,开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意义和必要性将大打折扣。

  4、通过离岸金融市场引进经济建设所必须的一局部建设资金,无论从本钱还是效率上看无疑是引进外资战略中的一个必要和可行的局部。

  5、别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既便于保持我国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又便于扩大利用外DOC

  资。

  具体模式

  1、渗透的方向宜采用只允许国外资金向国内渗透,不允许国内资金向国外渗透,即只允许(OUT-IN)交易。

  2、渗透的渠道初期可允许离岸资金贷款给国内企业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在离岸金融市场开展成熟之后,可逐步放开让境内企业到离岸市场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

  3、渗透的管理要从政策设计到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上均做到“管理有效、管理与时、管理可控〞。

  4、渗透的规模要做到“适度渗透〞,防止规模过渡、失控给国内市场造成动荡。适度或者最正确的渗透规模在理论上要符合一下几点:

  渗透规模以满足国内经济建设对外资的要求为准;以不冲击国内物价水平、税率水平和汇率水平为宜。当然,渗透的比例一定要严格控制,且何时采取这一模式还需视国内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运作开展情况和我国国情与国家政策而定。[3]相关问题

  所谓离岸金融,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展的资金融通活动。所谓离岸金融中心,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与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中心。一般有三种模式:内外别离型、内外混合型、避税港型。在国际上,目前已形成了以伦敦为代表的伦敦型离岸金融中心、以纽约为代表的纽约型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型离岸金融中心〔一般设在风景优美的海岛和港口,如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哈马群岛、百慕大群岛、西萨摩亚、安圭拉群岛等等〕。

  我国非常重视离岸金融建设,早在1989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管局就批准了招商银行在##开办离岸金融业务,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保护本国金融体系,央行停办了该项业务,经过近三年的调整,2002年6月又重新开放了7家银行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至2006年6月底,我国银行离岸业务资产总量约达20亿美元,增速17.6%,国际结算业务200亿美元,增加了33.3%,利润为2200亿美元,增速达到了100%。##保税区作为一个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功能最强的特殊经济区域,欲意开展对台离岸金融市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思考一:##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市场机遇与困难并存

  ##保税区于1992年1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视同“境内关外〞,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具备保税仓储、国际贸易、出口加工、对台贸易等功能。2007年实现进出口货物总值16.98亿美元,实现财政收入1.44亿元,经过努力,目前已成为##市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平台、连接国际国内市场的“绿色通道〞和对台经贸的重要基地。从国际惯例看,世界上大多数自由贸易区除了采取通行的自由经济化、便利化的监管、适宜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优惠的税收和外汇政策之外,通常还开展与之相配套的离岸金融市场。

  从国内看,我国十分重视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除了允许相关银行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外,2006年6月还批准##滨海新区作为离岸金融的改革试点,这说明离岸金融建设越来越被提上日程。目前,##、##、##、##等保税区都已在积极申请开办离岸金融业务,构建离岸金融市场。从最近动态看,国家正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在##市和##省##、##、##、##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4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支付体系开展报告(2008)》指出,2009年将研究建立符合国家对外开放需要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体系。这说明,随着我国人民币自由兑换的不断推进,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将越来越浮出水面。

  DOC

  但从目前看,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仍面临着困难与障碍。主要有:

  一是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是把“双刃剑〞,国家对此仍持慎重态度。不可否认,半个世纪以来,离岸金融中心在促进国际资本的流动、推动一些国家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乃至全世界资本流动模式的开展演变等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离岸金融中心的上升势头给我国带来的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成为腐败分子、不良商人侵吞国有资产和公众财产的“有效途径〞;成为中国资本外逃的“中转站〞,进而推动外逃规模进一步膨胀,对人民币汇率安排和货币政策运作产生重大压力;企业通过虚增资产和虚增经营业绩进展欺诈;外资企业转嫁金融风险。我国金融走上国际舞台尚缺乏经验,国家从金融体系安全考虑,对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仍持慎重态度。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时机是否成熟还有待于观察。

  二是政策法规方面还不大成熟。开展离岸银行业务需要有相关法规的配合和支持。在离岸业务方面比拟正式的法规有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10月颁布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方法》以与国家外汇管理局1998年5月据此制定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方法实施细那么》,上述法规对离岸金融业务应具备的条件、申报程序、经营X围、账户管理与风险控制等作出规定,但在开展离岸银行业务所需的银行信息##、税收优惠方面还缺乏完备的法规和政策支持。离岸银行业务得到迅速开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离岸中心所在地的税收优惠。2000年7月发布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资金融机构假设干营业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我国境内外资金融机构从事离岸银行业务的的利息收入,应按在我国境内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的原那么照章征收营业税;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取得的利息收入以外的离岸业务收入,暂比照利息收入的处理方法征收营业税。在税率上,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并没有太大区别,这对外资银行参与离岸银行业务的积极性会产生影响。

  三是现有开展的离岸金融业务还有很大局限性。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局限于存贷与结算业务,难以吸引大量资金,限制我国离岸金融的开展速度。从服务的对象看,我国离岸金融客户群单一,主要为港澳地区企业和境外中资企业,其中90%左右的客户集中在##,欧美经济兴旺地区的客户太少。

  思考二:##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市场最大卖点是“对台〞

  目前,依靠自身的各个优势,##的洋山保税区、##的东疆保税区、##的福田保税区等欲建离岸金融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于2008年5月在第十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上提出要建立“对台离岸金融市场〞。我们认为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不容置疑,最大问题也是“时机问题〞与“政策问题〞,##保税区只要紧紧抓住最大卖点“对台〞,是有可能先于其它保税区建立“对台离岸金融市场〞的。我们基于以下判断:

  首先,在两岸“和平开展〞主基调下,在两岸“三通〞根本实现下,寻求两岸金融合作已被摆在了台面上。2009年4月2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举行会谈。会谈中,双方除了大陆资本赴台投资事宜交换了意见,达成原那么共识外。两会##会谈还同意逐步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先由商业银行等适当机构,通过适当方式办理现钞兑换、供给与回流业务,并在现钞防伪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意建立两岸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尽快推动双方商业性金融机构互设机构,继续磋商两岸金融机构准入与开展业务等事宜。从这点看,两岸已经在金融合作方面有所突破,这时候,##保税区提出要建立对台离岸金融市场有可能引起国家重视的。

  其次,在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减少政策障碍,先行先试。保税区是在海关监管下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的综合性对外开放区域,具有“境内关外〞优势。特别是其自由贸易区属性使得按国际惯例运作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可能,可以避开目前的政策限制,先行先试。

  再次,独特的对台优势,有利于建立“对台〞离岸金融市场。目前大陆和##之间通过##的汇款与进出口外汇业务,一年高达2000亿美元。在##,截止2007年底,累计审批台资企DOC

  业〔含第三地转投资〕2800家,合同金额超过56亿美元,对台贸易额达到26.92亿美元。##保税区依靠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以与与##地区的独特渊源关系,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对台离岸金融市场,服务台商,对台资企业全面开放,实行新台币全面自由兑换〔同时兼顾少量外币服务与其他外资企业〕,为两岸贸易双方提供更为便利的外汇资金的开户、调拨、贸易融资、担保和抵押等,更有助于拓展海外融资渠道,为两岸经济开展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环境。

  最后,是##保税区自身开展的需要。目前,##正在进展##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整合,规划在两年内建成##保税港区,长远朝对台自由贸易区迈进。如果在保税区建立对台离岸金融市场,将使未来保税港区的功能更加齐全,服务两岸经贸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思考三:##保税区开展对台离岸金融市场应未雨绸缪、分步实施。

  ##保税区开展对台离岸金融市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既要有短期的目标,又要有长远规划,做到未雨绸缪、分步实施。

  1.政府要不断地支持与推动。从离岸金融中心的开展历史看,离岸金融市场最早是自然形成的,但现代离岸金融市场很多是政府顺应经济和金融开展的客观要求而推动形成的。新加坡亚洲美元交易中心的形成、美国设立国际银行业设施后纽约离岸业务的扩大、马来西亚纳闽岛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都是政府大力支持推动的结果。此外,国际金融中心不再局限于少数兴旺国家的金融市场,而是向亚太地区、中东、拉丁美洲和全世界扩展。上述经验意味着,##保税区开展对台离岸金融市场虽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面临困难与障碍也不少,特别是政策法规和市场准入方面的制约,但这些困难的克制以与制约因素的去除需要政府不断地协调和争取。

  2.要选择合理的开展模式和交易主体。在离岸金融市场的模式方面,由政府推动、专门为非居民交易创设的内外别离型离岸中心较符合##保税区的实际情况。内外别离型一方面便于对国内业务、在岸业务、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管,另一方面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市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考虑到通过离岸金融中心引进国内经济建设所需外资的需要,也可考虑适度允许国际离岸资金向国内市场单方向的渗透,如允许一定比例离岸资金贷款给国内企业。

  考虑到##与##独特的渊源关系、##在两岸经贸往来关系中的战略地位,以与##外资企业中台资企业占比重大的优势等因素,##离岸金融中心的交易主体应以台资企业为主,同时兼顾欧美、东南亚与##地区的外资企业;在交易币种上,新台币应是##离岸金融中心主要的交易币种。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自由兑换货币也可离岸金融中心交易。

  3.要在政策上实现新突破。开展对台离岸金融市场最主要还是国家在政策上有突破,离岸金融市场才有可能形成。如,国家要允许相关银行在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要有宽松的外汇管理政策。允许离岸账户内交易货币实行自由兑换。除对资本充足率进展要求外,对从事离岸业务的银行没有流动性要求。放宽利率波动的幅度,允许其随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在较大的X围内上下波动。不进展现场监管,只进展非现场监管。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对贸易,非贸易和资本收支不加限制;要有优惠的税收政策。保证“离岸〞银行业务的税率低于“在岸〞银行业务的税率,保证离岸银行业务的税负至少不高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税负;要有灵活的金融政策。免提存款准备金、存款保证金,降低对流动性比例和清偿力的要求等;要出台法规和鼓励措施,引入国内外、两岸符合准入条件的大银行和跨国金融财团前来加盟,共同形成市场。

  4.要分步实施。建议##保税区建立对台离岸金融中心分两步走,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创造设立“对台离岸金融中心〞的外部条件,待条件与时机成熟时,再向国家申请对台离岸金融中心。

  第一步:申报“##保税区人民币与新台币结算试点〞,在保税区先形成人民币与新台币DOC

  可自由兑换市场。设立“试点〞有利于两岸经贸往来汇兑便利、降低汇兑本钱;有利于规X两岸汇兑秩序;有利于平缓两岸货币汇率风险;有利于推动两岸共通市场的最终形成;有利于积累两岸金融交往经验。

  第二步:如“试点〞获批,一旦人民币与新台币可自由兑换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再向国家申请设立“对台离岸金融市场〞。[4]

  DOC

篇十四: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开曼群岛的经济发展及未来走势

  摘要:随着金融发展的全球化,离岸金融的出现使得传统的金融体系出现了一次由量到质的飞跃。而开曼群岛作为离岸金融的代表,以其低税的优势吸引了更多的公司将其作为发展的源头。文章通过对开曼群岛近几年经济走势的分析,针对其金融服务业深入思考,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

  关键词:离岸金融

  避税天堂

  未来走势

  开曼群岛是排在纽约、伦敦、东京和香港之后世界第五大金融中心,经济发达,达到全民就业。年生产总值约6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近3万美元。而这个面积仅为259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凭借着独有的绮丽风光与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成为了加勒比海最富裕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充足的旅游产业利润点

  1、自然风光

  开曼群岛上宜人的热带性气候是该群岛得天独厚的资产,雪白的沙滩、如镜的海水和终年21摄氏度的气温将这里打造成出天然的海滨胜地。岛上堪比复活节岛上的石像,蓝天碧水旁的轻轻牧草更增添了其神秘的色彩。世界上著名的“七英里海滩”就位于这里。如此的美不胜收自然使得旅游业成为群岛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2、物种丰富

  除了自然风光,海岛上还种植有大量的经济作物:椰子、面包果、香蕉、芒果和柑橘等,还有棕榈、洋苏木和桃花心木。而海岛上的

推荐访问:开曼群岛离岸金融自身的制度特色 离岸 群岛 特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