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19篇

发布时间:2022-11-14 0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19篇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突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应了历时的必然性  (1)1953年通过了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即实现社会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19篇,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19篇

篇一: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突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应了历时的必然性

  (1)1953年通过了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2)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3)具备了转变的条件。新民主主义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等等。这些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民主革命胜利后,必须不停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篇二: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如何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1952年,当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从而为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良好条件的时候,毛泽东基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开始酝酿和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即“一体两翼”

  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曾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过重要的作用。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以过渡时期理论为指导,实现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马列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经验对中共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马列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供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苏联的经验成为中国过渡时期的现实榜样。比照马列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对过渡时期的认识和实践已开始发生变异。中共在运用马列主义过渡时期理论指导本国社会主义事业时,在理解和把握过渡时期的内涵上,前后是不相同的。由此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也发生了严重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过渡时期理论指导本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有许多的经验教训值得记取。今天,当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时,自然会联系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给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以科学定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处理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貌似过渡时期,人们很容易把二者等同起来。其实,它并非过渡时期的复归,而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伟大创新。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党在过渡时期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成功过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酝酿至最终实施经历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即改造与建设并举、战略目标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赢共进、方式上由迂回过

  渡向直接过渡的战略转变,这一调整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及中国国情下的必然选择,它的提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问题,是对中国革命、革命与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拓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见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诸多值得反思和借鉴的经验。

篇三: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初中历史浅析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对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至1956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和政策方向。那么过渡时期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对策的呢?

  首先,从总体上来讲,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但在不同的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从1949年到1952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以巩固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国之初工作中的当务之急。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如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追歼残敌解放全国以反对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如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驱逐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以反对帝国主义等。但对民族资本主义则采取了大部分保护、利用(如合理调整工商业)、一部分限制(如开展“米棉之战”“银元之战”)、极少部分不法资本家打击(如开展“五反”运动)的对策。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所做的《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反复强调的也是这一点。

  从1953年到1956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则主要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消灭剥削阶级,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对策是进行三大改造。特别是对待民族资本主义则实行了和平改造的政策: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现和平过渡;在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对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到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变成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了。中共需要作出新的正确的决策。

篇四: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历程

  作者:董志

  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07期

  摘要: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围绕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深入讨论,认为存在国内国际两种基本矛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七届三中全会调整了对于主要矛盾的判断,认为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在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情况下,1953年6月党的政治局会议又修正了七届三中全会关于主要矛盾的认识,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整个过渡时期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紧紧围绕着阶级关系展开,始终实事求是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社會主要矛盾;认识历程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7-0015-03

  过渡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要积极地巩固政权,另一方面也要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做好准备。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了两次明显的转变,每次转变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形成较大的影响。本文致力于梳理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历程,以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刻影响。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首次转变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重大胜利,也意味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自己身上的三座大山,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同时存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尖锐的社会矛盾基本解决了,即以无产阶级和它的同盟军为代表的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基本解决了。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任务和重心也改变了,而任务的转变必然要围绕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来展开,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一贯方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敢于牺牲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分析国情,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结果。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务之急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围绕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讨论。毛泽东在会议期间提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后,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之

篇五: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如何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探讨

篇六: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作者:董志[1]作者机构:[1]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出版物刊名:西部学刊

  页码:15-18页

  年卷期:2019年

  第7期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历程

  摘要: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围绕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深入讨论,认为存在国内国际两种基本矛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七届三中全会调整了对于主要矛盾的判断,认为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在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情况下,1953年6月党的政治局会议又修正了七届三中全会关于主要矛盾的认识,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整个过渡时期的执政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紧紧围绕着阶级关系展开,始终实事求是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篇七: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再认识

  作者:王蔚华

  来源:《商情》2010年第18期

  [摘要]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过渡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另一种观点认为属于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属于过渡性质的社会,分歧实际集中在过渡时期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上。随着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化解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纷争的条件正趋于成熟。

  [关键词]过渡时期

  社会性质

  再认识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论述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成为认识过渡时期理论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至少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过渡时期是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就立即开始了。

  列宁在谈到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时局时指出:“无论从革命这一概念的严格科学意义来讲,或是从实际政治意义来讲,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都是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就这一点来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了。“同样的道理,国家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手里,说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社会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正如列宁所说的:“前一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革命。后一革命可以顺便解决前一革命的问题,后一革命可以巩固前一革命的事业。”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过渡时期应该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完成前一革命遗留任务是在社会性质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以后,对少量尚未变化的部分进行量的消解,它花费的时间与整个过渡时期相比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无法从根本上影响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第二,马克思所说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是过渡到成熟的、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过渡到实践中的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过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只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政治上的过渡时期’;显然,这个时期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国家也是从国家到非国家的过渡,就是说,‘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想,社会主义将首先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同时取得胜利。虽然马克思、恩格斯也承认,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不一定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但这些国家要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只有在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下才有可能。可见,马克思所说的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指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这里,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已经充分具备,只要通过必要的革命手段,就可以由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完全不需要像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所必须经过的中间环节。由于社会主义不是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所以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准去套用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形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三,过渡时期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性质。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争议。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目的是建成社会主义,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使社会全体成员成为劳动者,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的制度的基础。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而建设社会主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为标志,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就全面开始了。十月革命后不久,列宁就指出:“我并不幻想,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列宁一再申明,俄国还没有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但同时,他也从不否认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的社会主义性质。1919年2月,列宁在起草《俄共(布)党纲草案》时明确指出:“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的革命在俄国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在贫农或半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开始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见,不管过渡时期是如何不成熟、不完善,其社会性质毕竟是社会主义的。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基本含义,为正确理解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前提。

  二、应该综合分析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既包括经济形态,也包括政治形态和思想文化形态,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我国过渡时期社会性质的认识,必须从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分析入手。

  第一,我国过渡时期的政治制度属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的政治标准是什么呢?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归纳为这样几个主要方面:“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将要建立的新中国将实行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建国之初就以《共同纲领》的形式加以肯定,1954年又庄严地写进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于建国初期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所以,暂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会议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上下各级政权中普遍建立起来,并以宪法的形式予以肯定。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则在建国之初就建立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在《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作了法律规定,并在实践中逐步实行。由此可见,无论从国体还是从政体上讲,过渡时期的政治制度与邓小平理论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根本原则完全一致。

  第二,我国过渡时期的五种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

  在我国过渡时期社会性质的争论中,五种经济成分成为否定我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性质的最重要论据。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只能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所以,五种经济成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外资企业采取管制、征用、代管、转让等形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到1949年底,社会主义工业的固定资产占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总量的80.7%。尽管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在数量上还没有占到绝对的优势,但是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却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公有经济不仅在数量上进一步提高,而且控制力也进一步加强。到1952年底,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19.1%、1.5%、0.7%、6.9%和71.8%。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在数量上不占优势,而且由于加工定货、经销代销等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实行,使其基本上纳入了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至于份额较大的个体经济,主要是农民个体经济,它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否定。就个体经济本身而言,它并不一定与某一种社会形态相联系,资本主义有个体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有个体经济。建国初期对土地私有的规定更多的是对农民私有观念的一种迁就和照顾,何况《共同纲领》和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规定了农业合作化的方向,也就是说,土地的私有从法律上仅仅是一定时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过渡时期的出卖出租土地与改革开放后出让土地的承包权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很显然,过渡时期的五种经济成分正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层建筑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具体形式。

  第三,过渡时期的文化属于社会主义的文化类型。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毛泽东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随后,人民政府在文化建设中进行了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特别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后,配合总路线的宣传,“使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国内树立了压倒一切的优势,使资本主义思想受到了深刻的批判”。党和政府把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思想的批判与爱国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倡结合起来,使过渡时期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社会风尚最好的时期之一。过渡时期的文化作为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它无疑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类型。

  通过上述综合考察,结论很清楚,我国过渡时期属于社会主义社会。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把中国共产党形象地比做一个人,人有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如果把社会主义社会作同样的比喻,那么过渡时期就是它的幼年,它的确太幼稚,甚至于对自己的未来还充满着太多的迷茫,但它毕竟已经是一个人。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4.[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736.[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471.[6]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2.[7]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94.[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692.[9]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1954年2月18日)[N].新华月报.1954,(3).[10]黄少群.评析建国初期社会性质问题讨论中的几个理论分歧点[J].教学与研究.1982,(3).

篇八: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的问题,毛泽东和党的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步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

  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要现在就要开始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我们通常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当然中共中央在这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适应了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迅速发展和相对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新中国已经积累了利用、限制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的经验,我们已经积累了在农村开展互助合作的经验,受到了苏联的启示。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之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原因在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进行,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是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首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再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具有现实依据的,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

  但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并不是十全十美的。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什么事社会主义的理解以及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很不成熟,缺乏实践经验,因此而形成了一些错误的指导理论观点,即认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这个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不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篇九: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再认识

  作者:王蔚华

  来源:《商情》2010年第18期

  [摘要]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过渡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另一种观点认为属于社会主义社会,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属于过渡性质的社会,分歧实际集中在过渡时期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上。随着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化解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的纷争的条件正趋于成熟。

  [关键词]过渡时期

  社会性质

  再认识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论述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成为认识过渡时期理论的重要理论依据。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至少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过渡时期是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就立即开始了。

  列宁在谈到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时局时指出:“无论从革命这一概念的严格科学意义来讲,或是从实际政治意义来讲,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都是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志。就这一点来说,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了。“同样的道理,国家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手里,说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社会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正如列宁所说的:“前一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革命。后一革命可以顺便解决前一革命的问题,后一革命可以巩固前一革命的事业。”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过渡时期应该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完成前一革命遗留任务是在社会性质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以后,对少量尚未变化的部分进行量的消解,它花费的时间与整个过渡时期相比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无法从根本上影响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第二,马克思所说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是过渡到成熟的、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过渡到实践中的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过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只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政治上的过渡时期’;显然,这个时期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国家也是从国家到非国家的过渡,就是说,‘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了’。”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预想,社会主义将首先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同时取得胜利。虽然马克思、恩格斯也承认,不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不一定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但这些国家要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必须有一个条件,就是只有在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国家的带动和帮助下才有可能。可见,马克思所说的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指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这里,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已经充分具备,只要通过必要的革命手段,就可以由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完全不需要像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所必须经过的中间环节。由于社会主义不是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所以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标准去套用不发达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形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三,过渡时期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性质。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争议。列宁指出:“无产阶级的目的是建成社会主义,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使社会全体成员成为劳动者,消灭一切人剥削人的制度的基础。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可以实现的,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而建设社会主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为标志,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就全面开始了。十月革命后不久,列宁就指出:“我并不幻想,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列宁一再申明,俄国还没有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但同时,他也从不否认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的社会主义性质。1919年2月,列宁在起草《俄共(布)党纲草案》时明确指出:“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的革命在俄国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在贫农或半无产阶级的帮助下开始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见,不管过渡时期是如何不成熟、不完善,其社会性质毕竟是社会主义的。弄清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基本含义,为正确理解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前提。

  二、应该综合分析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既包括经济形态,也包括政治形态和思想文化形态,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我国过渡时期社会性质的认识,必须从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分析入手。

  第一,我国过渡时期的政治制度属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的政治标准是什么呢?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归纳为这样几个主要方面:“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将要建立的新中国将实行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建国之初就以《共同纲领》的形式加以肯定,1954年又庄严地写进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于建国初期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所以,暂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会议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上下各级政权中普遍建立起来,并以宪法的形式予以肯定。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则在建国之初就建立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在《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作了法律规定,并在实践中逐步实行。由此可见,无论从国体还是从政体上讲,过渡时期的政治制度与邓小平理论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根本原则完全一致。

  第二,我国过渡时期的五种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

  在我国过渡时期社会性质的争论中,五种经济成分成为否定我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性质的最重要论据。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只能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所以,五种经济成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外资企业采取管制、征用、代管、转让等形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到1949年底,社会主义工业的固定资产占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总量的80.7%。尽管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在数量上还没有占到绝对的优势,但是已经牢牢地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却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公有经济不仅在数量上进一步提高,而且控制力也进一步加强。到1952年底,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19.1%、1.5%、0.7%、6.9%和71.8%。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在数量上不占优势,而且由于加工定货、经销代销等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的实行,使其基本上纳入了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至于份额较大的个体经济,主要是农民个体经济,它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否定。就个体经济本身而言,它并不一定与某一种社会形态相联系,资本主义有个体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有个体经济。建国初期对土地私有的规定更多的是对农民私有观念的一种迁就和照顾,何况《共同纲领》和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明确规定了农业合作化的方向,也就是说,土地的私有从法律上仅仅是一定时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过渡时期的出卖出租土地与改革开放后出让土地的承包权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很显然,过渡时期的五种经济成分正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层建筑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的具体形式。

  第三,过渡时期的文化属于社会主义的文化类型。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毛泽东就指出:“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随后,人民政府在文化建设中进行了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特别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后,配合总路线的宣传,“使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国内树立了压倒一切的优势,使资本主义思想受到了深刻的批判”。党和政府把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思想的批判与爱国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倡结合起来,使过渡时期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社会风尚最好的时期之一。过渡时期的文化作为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它无疑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类型。

  通过上述综合考察,结论很清楚,我国过渡时期属于社会主义社会。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曾把中国共产党形象地比做一个人,人有幼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如果把社会主义社会作同样的比喻,那么过渡时期就是它的幼年,它的确太幼稚,甚至于对自己的未来还充满着太多的迷茫,但它毕竟已经是一个人。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4.[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736.[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471.[6]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R].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2.[7]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94.[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692.[9]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1954年2月18日)[N].新华月报.1954,(3).[10]黄少群.评析建国初期社会性质问题讨论中的几个理论分歧点[J].教学与研究.1982,(3).

篇十: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试析毛泽东的过渡时期理论

  [摘要]社会主义革命包括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阶段,其间需要有一个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准备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应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关键词]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毛泽东

  毛泽东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集中体现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其完整的表述是:“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其内容是正确的,人们从多角度对它进行了探讨。本文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提出过程,以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为依据,分析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理论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观点

  广义的革命,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革,事物的飞跃和质变,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狭义的革命或者说本来意义上的革命,包括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革命阶段。政治革命就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的革命。社会革命是指从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到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革命。“社会革命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政治革命,它的矛头不是对着垄断权的所有,而是对着所有权的垄断;社会革命是穷人反对富人的公开的战争。”

  社会主义政治革命是指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劳动人民政权。社会主义社会革命,是指以社会主义的新的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的旧的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以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过程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将消灭社会的阶级划分,从而解放全体被压迫的人类,因为它将消灭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一切形式的剥削。”

  无产阶级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是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历史过程的两个革命阶段,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革命是政治革命的目的。列宁说:“这个社会革命的必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即由无产阶级夺取可以用来镇压剥削者的一切反抗的政权。”由此可见,政治革命只是一次行动,是革命的第一步;社会革命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代,是革命的第二步,当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即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革命就结束了。但是这个目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实现的,中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准备经济、政治、文化条件。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一)“先建设,后改造”的最初构想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即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对于这一点,毛泽东在很长一段时间头脑是清醒的,思路是明确的。他说:“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在这里,毛泽东强调的都是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若干年”过渡时期的任务,即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物质条件。“到底何时开始向社会主义的全线进攻,也许要十五年。”按照毛泽东的设想,我们的国家要稳步地前进,“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改革,而在将来,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指出:“那时的设想大致是,经过这样一般‘相当长久’的时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总之,1952年9月以前毛泽东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构想是,先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创造经济、政治、文化条件;过渡时期的时间大概是十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这种过渡方式,叫做“先建设,后改造”的思想。

  (二)“建设与改造”并举的思想

  1952年9月,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谈到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时,他说,我们从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1953年6月,毛泽东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三个大步就差不多了。”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并将它概括为“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的总路线。这种过渡的方式叫作“建设与改造”并举的战略。显然,1952年下半年之后,毛泽东的构想已不同于刚进城时他本人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的设想了。“过去的设想大体是十年、十五年建设,条件成熟,然后一举实行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进入社会主义。”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说:“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都曾主张建国以后继续搞一段时间的新民主主义,等国家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颁布改变了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然后才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改变了先实现国家工业化,然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改变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是利用、限制、发挥其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在条件成熟时再用和平的有代价的方法收为国有的设想;改变了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再实现农业集体化的设想,认为通过改变生产关系,也能实现农业集体化;改变了在15年到20年后一举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

  集体化的设想。“这种变化无疑既有它的积极方面,也有它的消极方面,特别是后来社会主义改造步骤超越总路线原定的计划而大大加速,更扩大了它的消极方面。”正如薄一波所说:结果是“‘一化’的任务没有完成,‘三改’的工作也做得很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教训。我们后来在建设和工作中,多次发生急于求成、急躁冒进和其他严重的‘左’倾错误,而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也不能不说与此是有关联的。”

  三、对毛泽东过渡时期理论的分析

  (一)关于过渡时期起点与终点问题

  马克思说过:“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是“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过渡,即过渡的起点是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终点是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代表的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较为完善的民主制度、发达的文化,即过渡时期起点高。马克思是在分析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资本主义起点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而列宁提出了历史变序理论,也就是说,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改变通常的历史顺序,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不经过资本主义这个痛苦的历史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必须在过渡时期利用资本主义文明,创造出资本主义的文明或高于资本主义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应该说,1952年9月以前,毛泽东关于过渡时期的起点是符合马克思、列宁理论的;9月以后,他就改变了认识,把原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提法改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毛泽东在1956年1月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进入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之前,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专政,其建立前是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我国在1952年底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宣告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但其“全面恢复与发展”的参照系则是旧中国的最高年产量。而所谓旧中国的最高年产量,据有关资料证实,是指抗战前的1936年。那么,1936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其积累率仅为5%左右,相当于低收入国家平均积累率的1/3,几乎有2/3的产值来自于农业,来自工业的不足1/5。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现代工业占10%左右,分散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占90%。这样的社会显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具有极大的可能性”的社会。因此,中国的过渡时期的起点不应定位在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的终点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列宁则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已经实现了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因而是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的社会,是没有国家和阶级的社会。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提出了在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必须走“迂回”的道路。毛泽东的失误不是发生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的制定上,而

  是发生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还不充分具备时就匆忙结束了过渡时期。因此,尽管1956年我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但1956年建成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所说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

  (二)关于过渡时期主要任务问题

  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或者说在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无产阶级专政时期?过渡时期的任务是什么?需要一个过渡时期,是因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创造巨大的生产力,这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否则就不会有真正的社会主义。那么,如何获取社会主义的这个物质条件呢?那就是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以后,需要完成一个发展和扩大生产力的艰巨任务。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生产力的高度重视以及要求在过渡时期大力发展生产力构成了马克思过渡时期理论的一个内在的必要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的程度的时候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列宁也说:“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他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的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在过渡时期内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任务,并把工业化和三大改造比喻为“主体和两翼”的关系。但是,在毛泽东的思想里,总路线的实质及重点是三大改造。毛泽东说:“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毛泽东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的总结报告中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在地球上绝种、变成历史的东西。”这一转变的重点是调整生产关系,事实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关于过渡时期长期性问题

  毛泽东所说的过渡时期起点低,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起点高,这就意味着中国的过渡时期比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应该更长、更艰巨。马克思虽然预测到新社会诞生时将有一个“长久的阵痛”时期,但是新社会在当时毕竟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只有经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种各样的尚不完善的具体尝试,这种抽象的东西才会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列宁在实践中发现,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俄国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需要增加一个向社会主义的特殊的过渡时期。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需要一定的物质文化前提,落后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必须有一段创造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的过渡时期。列宁说:“没有一个社会主义者会不承认这样一个明显的真理: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漫长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形式,在很多方面将取决于占优势的是小私有制还是大私有制,是小农业还是大农业。不言而喻,爱斯兰这样一个人人识字和全国都是大农业的小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和俄国这样一个小资产阶级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情况不可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实行过渡时期的这个国家,革命前的经济越落后,过渡的时期就越长、越困难。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不能是直线的、直接的,而是曲折的、呈阶段性的。1918年春天,列宁指出:“我们没有超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几个阶段。”“我们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过渡到社会主义还要经过多少阶段。”正是因为落后国家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起点低、基础差,所以列宁在《人民委员会工作报告》中说:“我们知道,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这条道路,是多么艰难。”“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渡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概述为“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有多长?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1953年12月印发的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经毛泽东审定修改)规定,从1953年算起,大约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在贯彻与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际工作中,却采取了向私有制全线进攻的突变。即在全国范围内立即全面地否定和消灭私有制,进而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而且又一再“加速”、“加快”,大反右倾,大批“小脚女人”,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由15年缩短到不足4年就完成了。不到4年的时间就完成了错综复杂、社会辐射面极广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结果必然是工业化的任务没有完成,而且离工业化的实现还有很远的距离。列宁说:“由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而不得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它由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系就愈困难。”革命前的经济愈落后,所需要的特殊过渡时期就愈长。对于这一点,毛泽东是认识不足的。

  毛泽东在过渡时期的主要失误,是人为地缩短过渡时期,使中国在只具备政治条件而不具备其他条件,尤其是不具备发达的生产力条件的情况下,过早地在全国范围内“一刀切”式地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并过快、过急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应该认识到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巩固政权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应该坚定不移地放在经济建设上,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强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篇十一: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篇十二: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如何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如何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研究这一课题,不但要对总路线的提出时机、内容规定、目标追求等作出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评述;而且要对它同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同后来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特别是改造高潮中一些失误的关系,同后来中国社会发展长期迟缓的关系,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以及对毛泽东提出这条总路线的历史大背景和直接动因,进行深入的探究。本文不准备作这样全面的考察,只是就总路线的评价问题,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发表以下几点看法。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客观发展趋势。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但实际上,建国初的几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概括起来说,就是在“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就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各项基本制度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如《共同纲领》第四章规定的“经济政策”,以及贯彻这些政策必然出现的越来越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关系的变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2年,“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在全国确立起来了。就经济秩序而论,这时,我国不但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已经有40%左右的农民在土改之后加入了互助合作组织,有一半左右的私营工商业被纳入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这实际上成为对个体农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和最初步骤,而这些变化又曾以生产力的提高显示出它的优越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对三大改造的规定,可以说就是对这些变革的承认、延伸和进一步发展。

  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客观必然性的一个基本方面。2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党的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新发展。当条件成熟之时,将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从1948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党中央开始系统地考虑这个问题。就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努力发展国家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就是说,在无产阶级已经掌握政权的条件下,向社会主义过渡,主要是一个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问题。

  所谓“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提高经济水平,实现工业化;二是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成分,使之占据绝对优势。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两个转变的目标: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前者标志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后者标志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对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设想。刘少奇的设想可概括为12个字:长期准备,一步跨入,两步完成。就是说,首先用一二十年时间(或更长时间)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创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条件;当国家经济水平大大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取得较资本主义经济的绝对优势之后,即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用法律形式宣布工业国有化,这样,一步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然后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巩固和发展,农业机器大批制造出来,就进一步通过大的运动,利用两三年时间完成农业集体化。

  周恩来则是强调不折不扣地执行《共同纲领》,由此走向社会主义。1950年6月16日,他在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将经过新民主主义建设走向社会主义,我们团结的基础在于伟大的《共同纲领》,我们的美满前途是社会主义,只要将《共同纲领》一条一条不折不扣地加以实施,中国必然会由新民主主义稳步地走向社会主义。同年4月,他还曾批评有些人由于对新民主主义缺乏切实的认识,不相信按照《共同纲领》不折不扣地做下去,社会主义的条件就会逐步具备和成熟。过渡时期总路线所体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同上述毛、刘、周的设想比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最主要之点是取消了一个以发展经济为主、尚不采取重大社会主义步骤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把原来设想的长期准备与采取重大步骤两个阶段,合并为一个阶段———过渡时期,亦即把先建设后改造的部署变为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把“很远的将来”要采取的步骤明确地提到目前逐步实行。应该说,这是立国思想、战略部署上的重大变化。

  但是,这个变化是在总体目标、总的发展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发生的,主要是一种部署上的变化,先建设后改造与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两种思路,都可以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而就如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途径和步骤来说,总路线要比过去的设想更加明确和系统。它规定:要通过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完成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通过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形式完成对个体农业的改造。还规定:无论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三大改造,都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拿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说,毛泽东在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1953年6月15日政治局会议上强调: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企业中是逐步增长的,社会主义改造要在15年内用“逐步过渡”的办法完成,不是说到第16个年头上突然没收。这些规定同以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相比较,是更加明确了,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发展。3总路线也有缺陷,主要是这样几点:一是在过渡的目标上追求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在当时是难免的。因为当时社会主义模式只有苏联一种:单一公有制加计划经济,而“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又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所以毛泽东在6月15日政治局会议上,就讲到了“十年到十五年后资本主义绝种”的问题。同年12月中宣部制定的总路线宣传提纲中正式写道:“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当时还不懂得,社会主义并不要求单一公有制,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单一公有制不利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在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上,虽然字面上把工业化放在首位,并有“主体”(工业化)和“两翼”(三大改造)之说,但实际上是把重点放在所有制的改造上面。毛泽东在1953年10月15日说,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同年11月4日他又说,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中央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都集中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事上。周恩来1953年9月8日作《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报告,他在解释什么叫社会主义时说:“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取消了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归国家所有了,就是农业、手工业集体化了。完成这个任务要经过相当长的过渡时间。”(《周恩来选集》,1版,下卷,1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如此突出所有制改造的任务,就必然会使“两翼”超前“主体”,生产关系的改变超出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允许的限度。

  三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把过渡的时间估计过短。在工业化问题上,当时只认为它是一个“工业比重超过农业”的问题,还缺少工业现代化的概念。4应该把后来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中出现的失误与总路线本身既联系又区别开来。这首先涉及对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估价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也有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

  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版,147~148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有哪些缺点和偏差呢?一是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二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这样的评价是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但过急、过粗、过快、简单划一的问题,不仅在农业、手工业、个体商业改造中存在,在整个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也是存在的。

  那么,上述问题与总路线本身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说,后来的缺点和偏差,既有同总路线密切相关的一面,又有违背总路线要求的一面。改造形式的简单划一,无疑同总路线追求所有制的单一性密切相关;但急、粗、快则与总路线关于15年的时间规定和“逐步实现”的原则相违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正式表述中有一句话:“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改造工作过急过快,正是在胜利冲昏头脑的情况下犯的离开总路线的“左”倾错误。薄一波同志在《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写道:“倘若按照原来测算和确定的时间扎扎实实地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全面精细地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情况可能要比提前完成好得多。”(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1版,上卷,229~230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这个论断,应该说是正确的。

  如何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前者:及时引导全党纠正偏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方

  向,使资本主义工商业顺利向社会主义经济方向改造过

  渡。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经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教

  育工作,迅速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并得到全国人民的拥

  护,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为共同建设一个伟大的社

  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的纲领。

  后者:总之,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从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上看是正确的,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共八大关于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任务,但由于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后,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特别是在对总路线的理解、宣传和实践过程中,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结果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好心办坏事的结局。

  不同之处:后者这条总路线及其基本点,“其正确的

  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它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导致急于求成求纯、不顾中国国情的“左”的错误在党内急剧发展起来。

  前者不仅指出了我们的国家要“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且具体分析了当时存在的五种经济成分的性质、相互关系、发展趋势和前途,明确提出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阐明了这条思路线指引全国人民建设社会隶义的重要意义。

篇十三: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如何理解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1952年,当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从而为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良好条件的时候,毛泽东基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开始酝酿和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即“一体两翼”

  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曾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过重要的作用。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以过渡时期理论为指导,实现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马列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经验对中共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马列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供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苏联的经验成为中国过渡时期的现实榜样。比照马列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和苏联过渡时期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对过渡时期的认识和实践已开始发生变异。中共在运用马列主义过渡时期理论指导本国社会主义事业时,在理解和把握过渡时期的内涵上,前后是不相同的。由此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也发生了严重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过渡时期理论指导本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有许多的经验教训值得记取。今天,当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时,自然会联系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个理论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给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以科学定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处理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貌似过渡时期,人们很容易把二者等同起来。其实,它并非过渡时期的复归,而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伟大创新。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党在过渡时期成功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成功过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酝酿至最终实施经历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即改造与建设并举、战略目标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双赢共进、方式上由迂回过

  渡向直接过渡的战略转变,这一调整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及中国国情下的必然选择,它的提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际问题,是对中国革命、革命与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拓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见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诸多值得反思和借鉴的经验。

篇十四: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浅析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对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至1956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和政策方向。那么过渡时期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对策的呢?

  首先,从总体上来讲,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但在不同的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从1949年到1952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以巩固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国之初工作中的当务之急。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如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追歼残敌解放全国以反对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如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驱逐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以反对帝国主义等。但对民族资本主义则采取了大部分保护、利用(如合理调整工商业)、一部分限制(如开展“米棉之战”“银元之战”)、极少部分不法资本家打击(如开展“五反”运动)的对策。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所做的《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反复强调的也是这一点。

  从1953年到1956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则主要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消灭剥削阶级,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对策是进行三大改造。特别是对待民族资本主义则实行了和平改造的政策: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现和平过渡;在政治上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对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到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变成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了。中共需要作出新的正确的决策。

  www.beida100/.com

篇十五: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毛泽东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变化及毛刘分歧的原因分析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发展要经历的特殊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后,是毛泽东的革命转变理论的实践阶段

  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实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为了顺利实现这种转变,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的问题,系统实践革命转变,并号召全党都成为革命转变论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存在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段时期是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是中国逐步向着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我国的过渡时期,其实就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正确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过渡时期”的概念是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最先提出来的。他在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过渡时期”的概念并对其做了界定,指出“过渡时期”是指从资本主义社会变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列宁则更为明确地说:“人类从资本主义社会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但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没有进行“过渡时期”的实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于1921年3月开始领导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要在若干内长期实行的政策,是我们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途径和办法。”但就在他1924年1月去逝后不久,新经济政策就废止了,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就半途而废,只是昙花一现。应该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转变的过程中,在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之一就是将“过渡时期”由理论变成了实践。

  但是,党应该采取一条什么样的总路线才能顺利完成“过渡时期”的任务呢?在当时只有三条路径供选择:一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迅速消灭私有制,立即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巩固新民主主义经济,“确立新民主主义秩序”,让新民主主义经济充分发展并为社会主义创造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后,从容地走进社会主义;三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即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工业化)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党根据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和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立了第三条路径,其中充满了艰辛和探索。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听取李维汉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若干问题的汇报时,吸收和总结了不少正确意见。8月,他在给周恩来一个重要批示上明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

  毛泽东在这里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党在过渡时期有自己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二,过渡时期的时间在中国要有十年到十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第三,要进行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底,依据毛泽东的倡导,党中央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4年2月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两个革命阶段的转换,是有其历史合理性的。它改变了原来设想的“将来一举转变论”,形成了“从现在起逐步过渡论”。这一构想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愿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从此,新民主主义作为两个革命阶段的中介,让位于社会主义革命。中国革命转变理论开始了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紧密相连的历史进程。

  1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指出现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设想过,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可以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办法。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机会实践他们的设想。列宁虽在1918年和1921年两次提出“赎买”的主张,但也因受到俄国资本家的抵制而失败。只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的东方大国采取“赎买”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从历史上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中政治上大部分中立,一部分有影响的人士表现进步,拥护新民主主义,故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集体参加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其代表人物参加了新中国的政府机构。解放后,由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把一部分民族工商业者的市场和原材料、零配件来源切断,一部分资金冻结,促使他们对于人民政府和国营经济的依赖程度愈来愈深,愈来愈广。人民政府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私营企业可以通过接受加工、订货、代销等方式维持和发展生产,可以从企业盈余中领取四分之一作为股息。这种富有独创性的政策因对民族工商业者的生产和收入有利而为他们普遍接受。诚然,民族工商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同人民政府发生冲突,甚至发动猖狂进攻,但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击退了这些人的进攻,使他们认识到抗拒改造没有出路。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中国农村掀起社会主义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种改造,采取的是“赎买”的办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按核定的私股股额付给私方相当高的“定息”(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革命转变理论的具体实现形式》(当代中国研究所)等。

  息五厘),作为“赎买”的代价。1955年秋冬,在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发展的形势下,毛泽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高潮———从个别公私合营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基本上完成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这样,中国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以和平方式有秩序地实现了社会主义运动中先进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以“赎买”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由于发展迅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难免有些简单粗糙。但应该看到,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采用的“赎买”政策,确实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成功。

  任何一个运动或事件的发生都有其依据,赶超战略的选择,是当时社会多种要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第一,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的强烈驱使。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前,先进的中国人在各种文化背景下,提出了各种形式的救国方案。“为解决器物不如人的问题,搞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为解决制度不如人的问题,搞维新变法,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搞革命起义,变封建专制为民主共和;为解决观念不如人的问题,搞再造中国文化的"新文化运动"。”(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尽管这些方案由于种种原因历经挫折甚至失败,但其展现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却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鞭策着他们继续前进。作为从旧中国成长起来的、熟悉中国历史文化和发展进程的毛泽东等人,是不能不受此感染和启发的。

  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在政治上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获得自由和解放。但在经济上,“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变,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不要说与同时期资本主义发达

  国家和苏联无法相比,就是与国情相近的印度之间也有很大的差距。1954年6月,毛泽东曾忧虑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这无疑在毛泽东的头脑中产生一种巨大的压抑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的强烈驱使,使得毛泽东希望加快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步伐,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幸福生活。

  第二,社会主义阵营赶超浪潮的示范效应。

  任何一个后发展国家都有摆脱本国的落后社会经济状况,提高社会发展水平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且从诞生之日起,就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他们必须在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谋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列宁曾指出:“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要么灭亡,要么开足马力奋勇前进。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169页。)斯大林更是把“在技术经济方面赶上和超过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发展目标定位于关系苏维埃政权生死存亡的历史任务。他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末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时间消灭他的落后状况,并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特别的办法是没有的”,“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年至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8页。)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苏联选择了赶超的社会发展战略。二战前夕,苏联成为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占第一位、在世界居第二位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震撼世界的“工业化奇迹”,大大改变了苏联的社会面貌,也为苏联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战结束后,一批新解放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了蓬勃向上的新局面。苏联继续在经济上快速推进,并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加快自身发展,出现了一番你追我赶的壮观景象。社会主义阵营中这种赶超浪潮,当然会影响毛泽东等对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选择。

  第三,“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激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并认为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可能的。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使毛泽东很兴奋。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也比预料中顺利许多;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鉴于此,毛泽东在1955年12月发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号召:“中国的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已经不能完全按照原来所想的那个样子去做了,这些都应当适当地扩大和加快。”(《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5页。)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提前结束,“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使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可以加快,“本来的安排是用18年的时间完成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促进就很快”。

  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起步阶段“一穷二白”的国情有着深刻的了解,但他又将“一穷二白”看作迅速赶超先进国家的有利条件。他说:“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页。)在此基础上,他坚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强调“我们党同这6亿人口结成了血肉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做的”,同

  时,“我们有一个具有伟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这就完全能够保证我们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富裕、强大的国家”。(《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人民日报》1957年12月12日。)在上述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应该说,赶超战略的提出势在必然。

  第

  四,从“走苏联的路”到“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要进行国家建设,我们面前的工作极为艰辛,经验也不够。毛泽东指出,“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63页。),无论共产党内、共产党外、老干部、新干部、技术人员、知识分子以及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都必须诚心诚意地向苏联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而且要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技术。1954年在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时,针对有些外国资产阶级报纸发现中国宪法草案中所宣布的道路“就是苏联所走过的道路”所表现出的失望,毛泽东回答说:是的,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苏联走过的道路,这在我们是一点疑问也没有的。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又重申,苏联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的榜样”(《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34页。)。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从总体上采纳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尽管如此,对照搬苏联的经验,毛泽东“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同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自斯大林逝世后,在苏联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使人们看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并非完美无缺。这时,通过对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深入思考,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党中央和毛泽东重新审视苏联模式的利弊得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路的建设思路。据吴冷西回忆,1956年4月4日,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

  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吴冷西:《十年论战》(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4页。)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可见,作为一位伟大的探索者,毛泽东力求超越苏联经验,寻找自己的建设道路的思想更加明确了。

篇十六: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过渡时期理论再认识

  作者:尹昕

  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14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基于无产阶级解放的一般条件提出了过渡时期消灭私有制的双重历史任务,即消灭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消灭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并提出了实现两种任务的不同方式和客观条件。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众多理论问题,现实与理论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

  【关键词】过渡时期

  私有制

  现实社会主义

  马克思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为基础,一种已经消灭了阶级、国家和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形态。迄今为止现实中的社会主义都没有消灭私有制、商品货币关系,更没有消灭国家,因而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是向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的“过渡时期”。①马克思恩格斯所提的过渡时期这一阶段划分囊括了所有现实的社会主义,包括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回顾经典作家的过渡时期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过渡时期的双重历史任务

  从一种社会形态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历史更替,一般都要经历很长的过渡时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必然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过渡时期理论有过相当多的论述。因为迄今为止的所有现实社会主义,实际上都还处在理论体系中的过渡时期阶段,所以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牵涉到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而探讨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正确划分过渡时期的界限,认清过渡时期的性质的关键。

  马克思在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讲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地位及其使命,把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概括为四个“达到”,即“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由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②。这个历史任务最核心的部分是消灭私有制及相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社会关系。

  私有制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私有制,同样也指具有特殊形式的私有制,在多数情况下,马克思用来特指资产阶级私有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共产主义并不是要从一般意义上去废除私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只不过因为“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制。”③而在资产阶级私有制出现以前存在的那种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已经使它走向末路。

  然而,现实永远比理论更为复杂。共产主义者并不是要教条主义地等到资本主义大生产消灭了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后,才去夺取政权,剥夺资产者,改造生产关系。实际上当无产阶级取得统治的时候,社会中不但存在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和生产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小生产者和小私有制。不仅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寄予革命厚望的德国、法国是这样,后来东方的落后国家也是这样。马克思在讨论法国1848年革命时已充分认识到农民的小私有制对革命的影响。农民占有的生产资料是零星的、分散的,他们的劳动方式是孤立的。这种小私有制从自身中并不能获得自我扬弃的力量,它自身在商品生产和竞争条件下必然产生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对它的改造,要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行,要么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大工业的帮助下进行。

  所以过渡时期的经济改造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是消灭作为私有制最高形式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另一方面要消灭资本主义社会残余的农民小私有制。

  过渡时期双重历史任务的实现方式

  过渡时期的双重历史任务有着本质的区别。资产阶级私有制是以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建立在对他人劳动的剥削的基础之上;而小私有制是以自己劳动为基础,往往同无产阶级一样是大资本剥削的对象。所以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对两种私有制持有不同的态度,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对于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马克思一贯认为,当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时候,“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④。这一任务在《法兰西阶级斗争》中的简洁表述为“剥夺剥夺者”,即把现在主要用作奴役和剥削劳动的手段的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完全变成自由的和联合的劳动的工具。

  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也谈到对大土地占有者的“剥夺”。他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就应该剥夺大土地所有者。这种剥夺可能是一下子完成的,也可能是在一段时期内逐步完成的。可能是有偿的,也可能是无偿的,这取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时的情况,也取决于这些人自己的态度。

  对于小私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解决方案是,无产阶级将采取合作社作为过渡时期的主要形式。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将以政府的身分采取措施,直接改善农民的状况,……这些措施,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的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但是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只有当租佃资本家排挤了农民,而真正的农民变成了同城市工人一样的无产者、雇佣工人,因而和城市工人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有了共同利益的时候,才能够这样做”。对于这条道路,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作出了更为详细的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析,当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执政党,不会对小农采取暴力剥夺的形式,而是通过示范和大工业的支持,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通过合作社将农民引导向大规模的集体耕种。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保证总的社会领导机构有必要的影响,以便逐渐把农民合作社转变为更高级的形式,使整个合作社及其社员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跟整个社会其他部门的权利和义务处于平等的地位”⑤。只有这样,才能在合作社内部逐渐扬弃小私有制,扬弃可能的雇佣劳动,还将在合作社的外部联系中逐渐扬弃商品生产和竞争规律及其所必然产生的资本主义制度。

  总之,对资产阶级私有制,对剥夺他人劳动的大资本,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将采取直接剥夺的形式,用社会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大生产代替;而对依靠自己劳动的小私有者,过渡时期的任务是引导他们走合作的道路,用合作的方式扬弃其自发的私有者的历史局限。

  实现过渡时期双重任务的历史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认为,实现过渡时期经济改造双重任务,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没有什么经典的理想模式,无产阶级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改造人,同时改造环境的历史过程。因而,过渡时期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充满斗争和曲折的、多阶段的历史时期,但是这个历史过程会有多长,几十年?还是几百年?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也不可能明确告诉我们,他们只是谈到,这取决于夺取政权时的历史条件。

  这些历史条件首先是夺取政权时国内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程度。有的工业领域,例如邮政、电报和铁路,一开始就排斥其它的资本主义经营形式,很容易被私人或国家所垄断;有的工业领域则需要经过一定积累和集聚的时期,才能形成社会化的大生产和大量生产资料向少数人的集中。而生产资料越是集中,全社会则越是具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对一小撮专靠剪息票为生的、对全社会进行露骨剥削的人进行剥夺;社会化的大生产程度越高,资本主义则越是能为未来社会的联合劳动和联合占有提供物质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哪些领域有多少工业在过渡时期开始时可以直接过渡,又在哪些领域有多少工业需要继续发展生产力之后才能过渡,这取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时国内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与小生产被资本主义排挤的程度是相关的。这种发展程度决定了过渡时期开始时,有多少小私有者还处在小生产的状态,决定了无产阶级是否掌握足够多的工业总量,以致能够给那些合作社提供更多的帮助。这些情况在不同的国家肯定是不一样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都意识到这一点,早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就初步地谈到了,不同国家的发展程度不同,因而革命的进程也不一样。

  其次,一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其过渡时期的长短还取决于它能否从其他发达国家获得支持,以直接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谈到了欧洲革命“同时胜利”的可能。既然各国发展程度不同,既然革命将在各国同时发生,那么,必然的结论就是,较为落后的国家的无产阶级可以从较为先进的国家的无产阶级那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里获取支持,以直接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从而大大缩短过渡时期。这一思路的萌芽到了马克思晚年更加明确和成熟。当俄国革命前景乐观的时候,马克思将这一思路发挥为东西方革命互补的思想,即俄国革命促发欧洲革命,在西方工业无产阶级的帮助下,为俄国公社提供帮助,公社可以不必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把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

  所以较为落后的国家的过渡时期有多长,不仅取决于本国内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还取决于夺得政权时的国际环境,取决于能否从较为先进的国家的无产阶级那里获得帮助,能否直接利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

  上述两个条件只是决定过渡时期长短的客观条件,此外,还需要主观条件,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把握各种有利条件,制定出正确的策略和政策;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能否在漫长的过渡时期中逐渐摸索出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因为有了无产阶级民主才能制定出符合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策略和政策等等。

  现实社会主义的复杂性

  第一,不论是一战后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俄国,还是二战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初获政权的无产阶级都面临着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困境:由于经历一战和抵抗外国入侵,苏联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而中国刚从封建社会中脱胎不久,资本主义工厂还是新生事物。现实的社会主义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而不是面临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积累和爆发。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面临着发展、利用和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复杂过程,而不仅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第二,在落后国家,最典型的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通过列宁主义的严密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领导广大农民阶级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取得胜利。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很长时期内,农民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小农经济是经济的主要成分,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不仅缺乏引导农民走合作道路的大生产的示范,也缺少对农业合作社的大工业支持。如何动员小农自觉自愿走合作化的道路,应该用什么工具来组织这种小农合作社的集体生产,就成为横亘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难题。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对小私有制的改造也变得十分复杂。

  第三,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兴起了社会主义和民主革命的高潮,但没有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愿在多个国家实现,特别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同时取得革命胜利,形成东西方互补的社会主义国际局势。相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社会主义政权绞杀失败之后,对其实行了封锁,并最终形成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单个落后的东方国家如何在被西方发达国家封锁,得不到先进生产力支援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而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又如何应对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冲击和渗透,又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解决的另一道难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总之,现实社会主义,即现实的过渡时期面临的生产力条件、阶级结构、国际背景的复杂性远远超过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理论的分析背景,因而过渡时期也变得更加漫长、曲折,过渡时期理论的相关问题也变得更加丰富。

  现实社会主义经验对经典过渡时期理论的补充

  通过前述对马克思恩格斯过渡时期思想的整理,笔者得出经典过渡时期思想的一些基本结论:一是过渡时期的消灭私有制的任务包括:消灭作为私有制最高形式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和消灭资本主义社会残余的小私有制;二是对剥削他人劳动的资产阶级私有制和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马克思提出了不同的消灭方式,对前者采取直接剥夺的方式,而对后者则通过合作化来引导他们向社会主义过渡;三是对实现过渡时期双重任务的客观条件,主要考察了两个方面: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和通过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直接利用世界范围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的可能性。

  复杂的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补充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为其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对落后国家,马克思晚年讨论了在西方无产阶级帮助下落后国家完成过渡时期的可能性,但是现实提出了,落后国家单独胜利并完成过渡时期的可能性;又如,马克思恩格斯讨论了落后国家直接利用资本主义成果的情况,但现实社会主义提出了落后国家利用“资本主义的活动方式”,利用资本主义的某些环节的情况;再如,马克思恩格斯讨论了东西方同时取得革命胜利,并在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现实社会主义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力量比较弱小,同时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的情况下,两种力量如何共存、社会主义如何通过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准则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文明的命题。

  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经典过渡时期理论:马克思着重强调改造资本主义;列宁从落后国家的国情出发,强调先要利用资本主义,同时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则把利用资本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理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也为我们完善过渡时期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过渡时期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的进步。

  (作者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智效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过渡时期’的观点评述”,《理论学刊》,2003年第3期,第16页。

  ②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2页,第286页,第293页。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9页。

  责编/张晓

篇十七: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如何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953年十二月,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与三改的关系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它包括的内容是:一化即是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是解放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二者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没有一化,则三改没有基础。没有三改则一化没有保障。所以,以总路线是一化三改造同时并举,是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为什么说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中的发展中去考查,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是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二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是强国富民的愿望不断得到实现。四是坚持已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试述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前提,时代特点和现状决定的。1,我过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我国生产力水平还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面临世界上各种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系列物质条件作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经济比较落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不完善,这就要求我们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在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何区别:1,社会性质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已经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他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的门槛,属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2,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整个经济社会生活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3,主要矛盾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4,根本任务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任务是完成一化三改。

  中国为什么将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1,中国将对外开放定位基本国策,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决定的。2,社会主义不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其本质特征之一是开放性。从经济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现代机器工业的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而现代机器大工业本身是超越国界的社会化大生产,是面向世界;从文化上说,社会主义是建筑在吸纳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和文明基础上的,是开放的,封闭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符3,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经济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长期发展的要求。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世界中,如果要闭关锁国,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4,实行对外还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先进国家的先进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因此,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和拓展对外经济关系,融入世界经济之中。

篇十八: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几点认识

  一、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形成

  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1949年3月党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中就已,明确规定。决议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的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个体经济,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问题。1952年9月以后,毛泽东曾多次讲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向全国人民进行关于总路线的宣传,1953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经毛泽东修改过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这个提纲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准确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二、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时候,中国革命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因为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它既有社会主义的成分,也有非社会主义的成分。社会主义成分正在日益增长,非社会主义成分正在逐步被改造,它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三、为什么要有过渡时期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就要消灭阶级剥削,使全体劳动人民得到彻底解放和幸福,大家过自由和富裕的生活,这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胜利以后,都要经过一个过渡时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改造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其它经济成分,才能够完成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消灭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的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这就具备了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新中国成立,我国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一)社会主义经济(国营工矿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很大,但是很集中,并且掌握着重要经济命脉,所以处于领导地位,并在日益发展;(二)半社会主义经济,即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合作社经济;(三)小商品经济(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这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最大;(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是国家经济和私营经济互相联系或合作的经济;(五)资本主义经济(私营工商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五种经济成分最基本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三种基本经济形式的基础上存在三种基本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过渡时期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实质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实质,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在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上,改造我国的国民经济,使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成为国家惟一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全民所有制);改造私营工商业,就是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私有制),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全民所有制);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就是把个体经济的生产关系(劳动人民私有制)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集体所有制)。最后,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都变成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就完全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能够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满足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篇十九: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圆满版)为什么要拟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为什么要拟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新中国的成立,标记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达成,是我国重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第一集中力量恢复公民经济,连续达成国

  民革命遗留的任务。经过三年的努力,到

  1952年我国公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

  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达成,政治、经济及社会相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3年6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

  12

  月形成对于总路线的圆满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达成,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渐实现国家对农业、敌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顺利达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宽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

  为什么要拟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呢?因为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表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亲密联合,表现认识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一致。

  这条总路线的提出,标记着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行,标记着我国有

  计

  划

  的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建

  设

  的

  开

  始

  。建国后,经过三年公民经济的恢复,国家财政经济情况获得基本好转,但要

  1/3

  (圆满版)为什么要拟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困落伍的相貌,把中国从一个落伍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必然实现国家工业化。

  近代历史表示,中国的经济情况不同样样意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又促进我们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

  从生产力方面解析,公民经济恢复此后,工农业生产固然达到或超出解放前最高水平,可是我国生产力还相当落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比当时苏联以及资本主义国家落伍很多,并且大多重工业部门,也没有成立起来。

  要改变这类落伍情况,就要推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渐在我国成立独立的比较圆满的工业系统。

  从生产关系方面解析,在建国头三年,我们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纳限制政策,无产阶级和财富阶级的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十分尖利,在斗争中也裸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落伍的一面。

  这样,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提到着手解决的日程上来了。

  在过渡时期,要逐渐实现国家对农业、敌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当时分别落伍的小农经济,不单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假如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因此要将农民组织起来,使农业可以由分其余个体经济变成合作经济,让农民逐渐挣脱贫困情况而过上共同富饶的生活。而手工业与城村夫民生活有亲密关系,在公民经济中据有相当的比重。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业,经营分别、生产规模小、技术落伍、劳动生产率很低,因此必然经过合作化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可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因为手工业者同个体农民同样,也是小私有的独立劳动者,因此,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纳了近似改造个体农业的逐渐过渡的方法。另一方面,跟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张开,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与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没法有力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单工业资本比重小,并且缺少重工业的基础,依赖它自己的力量没法

  2/3

  (圆满版)为什么要拟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有力地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只管我们对工商业的调整,并且出现了

  1951年中国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空前未有的黄金时代。

  可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力量仍

  然十分有限,更况且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私

  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社会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生产

  的有计划建设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公司内部的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都是不

  可战胜的,进而致使这些公司的设施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生产成本高、资本缺少、扩大重生产能力衰,因此影响到工业产品在市场上的供给,影响到国

  家计划地有效履行。

  假如不改变这类情况,这个扩大多数的社会生产力就不会获

  得充足的、合理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不可以能所有实现。不单这样,在当时私营公司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公司内部资本家与员工之间,利益矛盾愈来愈明显。

  因为惟利是图的天性,资本主义工商业甚至还出现了贿赂、偷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富和偷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毒”行为。明显,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可以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必然加以改造。

  其余,党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事业充足考虑了拥有实现的可能性。

  当时我国已拥有了相对兴旺和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我国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公司、铁路、银行等公民经济的命脉。土地改革达成后,为发展生产、抵抗自

  然灾祸,广大农民拥有走互帮合作道路的要求。

  新中国成立早期,党和国家在合

  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成功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加深了他们同社会注意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

  当时的国际局势也有益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很不景气二社会主义国家整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

  综上所述,只有加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3/3

推荐访问:为什么党对于过渡时期的认识会发生变化 党对 变化 发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