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20篇

发布时间:2022-11-13 14:35:04 来源:网友投稿

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20篇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唐朝服饰文化内涵  到今天为止,一谈及唐朝的服装,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出现的大概就是袒胸露乳这一次。这在  当今电影、电视剧里体现得十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20篇,供大家参考。

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20篇

篇一: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唐朝服饰文化内涵

  到今天为止,一谈及唐朝的服装,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出现的大概就是袒胸露乳这一次。这在

  当今电影、电视剧里体现得十分明显。

  唐代汉族服饰丰富而华丽,特别是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广为吸收,使得唐代汉族服饰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特色。唐代经济的发达,激发了多样的社会思潮,加之唐人积极对外交流以及统治者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宽大胸怀,共同塑造了其多民族性的服饰文化特点。唐代汉族服饰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传统与民间并用的手法,值得现代中国时装设计师借鉴。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唐代是其中最鼎盛的一个时代。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分裂混乱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丰富和艺术的灿烂,写就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最辉煌夺目的篇章。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古今中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唐代汉族服饰也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这种多民族性是汉族人民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结果,同时也呈现出其发展演变的多方面成因及特点。

  一、经济富庶和强大国力的背景依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上看是相当富足而强大的,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几个文明昌盛的大帝国。唐代有丝绸之路的繁

  荣商贸做后盾,其封建经济也达到了前朝无法企及的发达程度。一方面,在国内传统经济的发展方面,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唐代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对于新兴的城市经济表现出相当的接纳和认同。商贸业、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尤其是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印染技术的发展,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带来了服饰的奢华、开放与多民族性,这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高峰。难怪现代经济学家爱将女人衣裙的长短与开放程度同经济的繁荣或低迷联系在一起,从丰富的唐代出土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服饰华丽,仪态丰美,妆饰奇异纷繁,形制开放且融合了异域民族特色。在唐代妇女三种典型服饰之一的襦裙服中,裙幅之丰,有裙拖六幅湘江水”、东邻起样裙腰阔,剩蹙黄金线几条”等诗旬为证。

  妇女衣裙的颜色也绚丽多彩,金缕鸳鸯满绛裙”、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柳花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诗句表现出紫、红、绿、黄妇女衣裙的争奇斗艳。

  不仅如此,其服饰开放程度也令今人瞠目,出现了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袒胸露臂形象。例如,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即是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的以露为美的开放的社会审美风尚”的生动塑造。另外,流行于南北朝及唐代中原地区的短襦式样,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窄袖紧身的短孺不仅有利于做事,还能表现女子婀娜的体型,因此备受年轻女子的喜爱。而与

  襦裙服相搭配的妇女外出时常佩戴的幕缰,本是胡羌民族实用性的服饰,因西北多风沙,故用此来遮蔽风沙侵袭,但传到内地,与儒家经典《礼彷侧》的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转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面容为主的功用。显然,这种奢华、开放、多民族性的服饰风范是同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的。如果说,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人们无暇顾及服饰的式样变化,那么唐代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足以及强大国力的背景依托下,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和精力来注重服饰的精致和变化,中国服饰的对外交流走入了一个新天地。儒家思想被外族文化冲淡,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款式,在跨越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传播和发展呈现出空前灿烂的景象。

  二、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的催生结果

  服饰流行的社会基础除取决于社会高度文明之外,还会受到社会思潮的直接影响。因为服饰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是"时代风貌的镜子,服饰的变迁直接反映出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

  自唐建立以来,高祖、太宗以儒学为主,高宗薄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武皇以佛教治国,玄宗时则道教大炽等,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的文化新格局,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唐代的文明包容了许多前朝不敢想、后代不敢为的活跃思想和社会氛围。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说:唐人无所畏惧无

  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正是当时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沉浸在个人、民族、阶级、国家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和社会氛围”之中。

  鲁迅则认为唐人的创新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而英国学者韦尔斯在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时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唐文化特有的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造就了唐代充实而又光辉的文化繁荣时代。在中国封建社会记载中,唐代成为我国历朝人性最解放的时期之一,整个社会的气氛和思潮也宽松了许多,为唐代汉族服饰艺术的多民族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一定

  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唐代这种思想环境上的宽松局面,使人们在思想上无禁区,创作上无约束,眼界放开,自由驰骋,从而促进了服饰艺术上的百花齐放,促使汉民族对异域民族服饰流派和风格广为借鉴,造就了唐代恢宏的服饰文化气象。大文化背景决定服饰社会效应的去向和水准,然后自然而然地贯穿到人们的着装意识和着装行为中,从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服饰社会性的内因唐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活跃、打破传统、世风开放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为背景,才有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大胆服饰,有了不受世俗束缚、体现女权的女着男装,有了突破传统、百花齐放的民族风热潮胡服的盛行,更有了白居易描述的

  时世妆”这些别出心裁的装扮既源自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追求新奇、崇尚异样的心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作用

  唐代国力繁盛、思想活跃开放,同时更加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唐代的首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会,汇集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300多个。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有物质文化的交流,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物质方面如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瓷器等的输出,冶铁、丝织技术的西传以及西域各国毛皮、瓜果等优良品种,还有香药、玻璃等的传入。精神方面的文化交流在唐代也相当活跃,特别是国外宗教和艺术的传入,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有考古资料证明:在新疆地区有罗马、波斯艺术东传的遗迹,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联珠对鸟、联珠对兽等织锦,不仅受到波斯织法的影响,图案风格也与波斯萨珊王朝相似,流露出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迹,这也促使唐代汉族服饰朝多民族性方向发展。

  广泛的对外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服饰文化多民族性发展的过程。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异族风情的服饰,影响了唐代汉族服饰的形象。唐代汉族服饰文化多民族性的特点诠释了和平时期各民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广泛交流,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广为吸收使得唐代汉族服饰更具时代特色。

  服饰艺术离开了对内对外的传播和交流,恐怕很难有所发展和创新,具艺术化、审美化的进步也就无法实现。一般而言,服饰艺术的交流大多从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地域的人群之间展开。初唐到盛唐间,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纥等与中原交往频繁,使得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公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宗教。胡酒“、胡帽"、胡服“、胡乐"、胡舞”??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当时胡风之盛,从诗中的描述可见其一斑。

  元稹在《法曲》中描述:自"从胡骑起烟尘,毛妻腥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位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唐人在学习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成分在内的一种装束的同时,服饰观念也达到了中国古代最为解放的程度,使唐代汉族妇女耳目一新。

  一股狂风般的胡服热席卷中原,饰品也颇具异族色彩,其影响已渗透于汉族服饰之中。服饰在民族交往中所处的地位醒目且又深蕴。所起到的传播作用及由此而造成的立体效应与物化结果,正可以说明这一点。服饰艺术的内外交流可以说是促进其发展的一种动力。唐代汉族服饰正是基于此因,在原有式样的基础上?融合了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民族的服饰文化,颇具大胆创新,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性色彩。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与文化交流,汉族服饰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影响而有所改变,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服饰和穿着方式。例如,圆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饰。从大量唐代遗存画迹来看,圆领袍衫明显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与胡服相配的踝蹑带也是鲜卑装的特色之一。再如,唐前期受到高昌、回纥文化的影响,妇女多带尖锥形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钿镂带,下着条纹毛织物小口,脚穿软锦透空靴。从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宫女的装扮即可见一斑。而西安、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女俑,多用面魇装饰法,通常是胭脂点染,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粘贴而成。到中唐以后,这种胡服”风降温,女子装束受到吐蕃影响较大,重点在于头部发式和面部化妆,如蛮鬟椎髻,八字低颦,赭黄涂脸,乌膏注唇的因装”、啼装”、泪装”等皆属此类,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但同样在不断吸收他民族的精华。

  四、统治阶级对异族服饰文化包容态度的体现

  在古代和近代服饰流行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流向就是皇族、贵族为流行源,向下进行逸散。因为,服装总是从高文化集团向低文化集团传播,而且,集团实力的优劣比文化高低对服饰的传播往往更具有影响性”这就是在服饰文化

  传播中的优势支配规律。皇族和贵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丰厚的物力和人力资源,他们有能力去为服饰的新颖而绞尽脑汁。服饰文化集团实力优势对唐代汉族服饰文化的多民族性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身处其中的宫廷和上层社会妇女即贵族女性,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兼容并蓄、广采博收的服饰美学革命,从而达到服饰文化上空前的高峰期。唐人因经济富足,有能力消费奢靡和奇异的服饰,而丝绸之路商贸活动带来的外来服饰消费品,也总是最先成为唐代高门大户所追求的东西。当帝王皇族带头,豪绅阔户纷纷效仿,则庶民百姓就会将其作为服饰理想,去努力追求。元稹描述了唐人千方百计对包括服饰在内的许多外来物品搜奇猎异的情形: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鹰。炎州布火烧,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童眉眼明。’的唐代统治阶级因胡汉相混的血统而带来的开明,使得中华民族的眼界格外开阔,气度格外恢宏。李渊的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种气魄、襟怀,无疑有利于敞开大门吸收外来服饰文化。我国唐代汉族服饰的多民族性更多的是从少数民族向汉族的传播。游牧民族活跃、奋发进取的精神,上

  中原汉民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相结合,迸发出勃勃生机,使得唐代汉族服饰在整体上有一种明朗、高亢、热烈、奔放的时代气质。

  恰恰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中国官僚阶层系统的运作机制日渐完备,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地引进和吸收各国文化,表现出唐代统治阶级的博大胸怀和自信心。正是胡族习俗、异国文明、宗教文化与唐代本土传统相互交流影响,造就了唐统治

  者兼容并包、平等开放的社会心理,使人民自我认同感加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唐统治者这种吸纳百川、对外开放的积极心态,成功地促进了民族之间亲近融洽的文化氛围,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等得以流行,将唐代汉族的多民族服饰艺术体现得华丽而丰富,引发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五、结语

  唐代汉族服饰的多民族性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风尚和审美心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宽松的社会环境,积极的对外交流以及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宽大胸怀,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其服饰文化不仅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并为我所用,而且有不

  少服饰对外民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成为世界服装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强调的是,唐代汉族服饰在汲取外来文化之时,始终没有放弃、否定、怀疑固有的文化,相反,本土文化始终是唐代文化的基础与核心,能动的选择与改造外来文化的精英,创造出具有多民族风格的开放性服饰文化。唐人这种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民间的作法,于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值得现代中国时装设计师去深思。

篇二: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1.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

  2.服饰图案回归自然

  3.服饰色彩丰富鲜艳

  二、唐代服饰是其加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重视反映社会秩序的文化形式,服饰一直是统治阶级“严内外,辨亲疏”的工具和维护“人有差等”的形象表征。唐代尽管社会风气开放,但对于服装中传统的“礼”、“仪”、“等级尊卑”等观念的继承丝毫没有减弱,反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1.以服饰树立帝王的尊严和地位先秦时期即确立了黑、白、青、红、黄五色为正色,到汉朝又确立了黄色的最高位置。天子开始将黄袍作为专用常服也是始于唐代。唐太祖当政时期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因此确定了明黄色为帝王的专用色,后又怕柠黄等其他黄色与之相混,于是唐高祖武德初年开始禁止使用各种黄色。后来赵匡胤夺得后周政权,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使“黄色”、“黄袍”不仅在以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而且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自此黄色成为皇家独家占有的专用色,也醒目地树立起帝王的至高无上的威严和唯我独尊的个性。

  2.以服饰维护其严格的等级秩序

  “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在唐上元元年曾作如下规定:文武百官三品以上服紫,以

  下依次为深绯、浅绯、深绿、浅绿、深青、浅青,而庶民则服黄色。这样通过划分色彩的等级使中国的服装文化具有了更加强烈的政治色彩,同时也加强了政治秩序的文化形式,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各朝各代一直延续着这一基本制度,只是在对具体用色的规定上有所不同。到了武则天当政时期则别出心裁地赐武官袍并绣对狮、麒麟、对虎、豹等瑞兽,赐文官袍并绣雁、鹰等神禽,以示文官儒雅、武官威猛。

  三、从唐代服饰风格浅析其政治特征

  随着政局的日渐脆弱与动荡不安,审美文化也呈现出以伤感、消沉、细腻的风格为主流的倾向,并一直延续到五代。

  伴随唐代艺术风格的转变,服饰风格也大致经历了初唐的清新明丽、盛唐的自由开放、中唐的绚丽多姿和晚唐的细腻精致等几个阶段的变化。由此可见,在唐朝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服装的整体风格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从“女着男装”看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女着男装”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不守妇道

  的表现,因此几千年来极为罕见,而在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年间这一服饰现象却极为盛行,“其俗妇人裤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由此可知当时妇女穿着园领袍衫、腰系蹀躞带、头戴幞头、脚登皮靴的形象在社会上相当流行。这一切都说明唐代妇女所受到的束缚明显小于其他时代,与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妇女的确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2.从“大行胡服”看唐代自由开放的政治策略胡服,主要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以及印度、波斯、阿拉伯在内的西域民族服饰。唐朝初期,由于主动积极吸取外来文化,所以在服饰上很快表现出与以往各朝代显著不同的特点。唐朝初年的服装与传统款式有所不同,一方面胡服胡帽广泛受到欢迎;另一方面妇女传统的着装也变得合体、紧瘦,与人体结构较为适应,这与建国初始资财较为匮乏有一定关系,但这其中也不乏胡服的影响。随后在唐朝政府的大力提倡与支持下,这种“胡服之风”迅速由宫廷传播到民间并很快达到鼎盛,当时比较有名的胡服包括契丹服、回纥装,胡帽的种类主要有幂篱、帷帽、番帽等。胡服的影响甚至还波及到了传统官服的样式,文武百官的公服由传统的宽肥变得较为合体,并且出现了带有典型异域特色的蹀躞带、乌皮靴等配饰,整体显得更为潇洒、精干。不难看出胡服盛行的原因与唐朝实行的开放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代在对待异域文化上的政治策略一直表现为交融吸收多于排斥。据史书《唐六典》中记载,与唐朝政府有过交往的国家有三百多个,最少时也有七十多个,在长安居住的除了汉族人民,还有吐蕃人、日本人、朝鲜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这使得当时的长安城到处充满了新奇和异样,五花八门的语言、各具特色的服饰、民风、民俗交相涌现,令人目不暇接,政府不仅不反对人们效仿反而加以大力倡导,一时间异域文化在此大放光彩、互相融会,并最终汇集成盛唐绚丽多姿、雍容大度的文化艺术洪流。

  3.从妇女妆容看中晚唐的政治变化

  据《唐国史补》中记载:“天宝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这一段

  文字描述的是从盛唐到中晚唐不同时期的社会风

  气,唐代妇女的化妆即可反映出这一现象。盛唐时期,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人体审美上崇尚健美、丰硕的体态,尤其是妇女以丰腴为美,色彩绚丽而饱含刚正之气,化妆浓艳而富有生气;中晚唐以后,服饰变得越来越拘谨、保守,而与此同时面部妆饰却越来越复杂、奇特,甚至是光怪陆离。如面靥,是用胭脂在脸上点染,本是为了美化面部而作,魏晋时期就有,唐朝此风更盛。到了晚唐,面靥的形状由初期的圆点、花卉又增加了鸟兽图形,装饰的部位由原先的嘴角、鼻翼扩展到满脸皆是,整个面部似是由各种奇形怪状铺展而成,而让人忽略了原有的五官,非常奇特、复杂。另外,中唐后期还盛行一种新奇的化妆方式:低斜的八字眉配上乌膏涂唇,名曰“啼眉妆”,看上去给人一种悲泣、惆怅之感。此外还流行一种特殊的“三白妆”,就是在额头、鼻子、下巴三个部位用白粉涂抹成白色,效果非常怪异,似无美感可言。当然无论“啼眉妆”或“三白妆”是否真的达到了美化的效果,但在当时的确是盛行一时。

  服饰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是被蒙上一层政治色彩。一方面政治氛围影响着服装的整体风格及其演变过程,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需要依靠服饰来烘托其政治文化的特色并为其政权统治服务。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政治开放、政权稳定、经济长期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服装迅速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通过分析其服饰风格与服装制度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服饰文化与政治特征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展现了盛世大唐的风采

篇三: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中国隋唐时期的服饰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经历了从夏商西周一直到元明清等各个不同的时代。而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个性鲜明的的时代风尚,这种风尚非该时代而难以存在,或是后世极力模仿已无法得其精髓。因此,每个时代都相应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众所周知,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这个时期的服装发展也到了全盛时期。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唐朝时期的服饰文化。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主要分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

  精选文库

  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唐代初期,车服制度皆承袭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颁布车服之令,冠服制度开始确立。唐代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唐代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外来的服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使得该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更富有时代的特色。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许多新颖的服饰纷纷出现,胡服在此时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裤褶服饰的产生,将秦汉时期的交领、宽衣大衫、曳地长裙的服饰逐渐淘汰,转为盘领、紧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长裙所替代。

  服饰逐渐的开放,强调体态的美感,配挂披或胡帽;鞋子除云头高履外还出现了小蛮靴。在加上织品的发展,许多轻薄细柔的布料被开发出来,因此透明的、多层次的穿着开始引领风骚。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装、胡服和所谓的“时世装”等。

  在初唐时期,襦裙半臂穿戴已经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穿,穿的时候一般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

  还有一种大袖衫。唐代仕女下装多穿裙子,腰束的极高,甚至高过胸部。裙色以红、紫、黄、绿最多,其中以红色最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宽长的肩巾、下穿高头云履。妇女服饰展现性感魅力,--2

  精选文库

  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属礼服的中单,是用透明的薄纱制成。在以往只当作内衣穿着,但是在盛唐时期,明衣被拿来当作外衣,并成为盛装。

  说到唐代女服的代表,“女式大袖衫”可谓之一。大袖衫一词本泛指宽衣大袖的款式,比如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风流倜傥,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但我们这里讲的大袖衫,专指唐代女子的特宽大袖礼服。它比通常的宽袖外衣还要宽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现今很多人想象中的“超宽超大的仙女衣”基本就源自这种大袖衫。

  中晚唐之后,女服出现了宽袖对襟衫,长裙,批帛穿戴。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服饰,一般多在重要的场合穿著,如朝参,礼见以及出嫁等。穿著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细钗礼衣”。这种服饰是受回鹘装的影响。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3

  精选文库

  身。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此外,“时世妆”,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重要服饰。流行与开元天宝年间。他的特征的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唐朝是一个流行胡服的年代。

  “时世妆”,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袒领服、男服、戎装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行。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时人形容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4

  精选文库

  “绮罗纤缕见肌肤”等,下配以曳地长裙,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妇女喜好戎装、男服。“军装宫娥扫眉浅”,则描绘了宫中女子穿着戎装的情景。武宗时,王才人因着与武宗同样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误认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时,士人们的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们也纷纷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圆领服,头裹幞头,足蹬乌皮靴。唐代妇女并无华夷之别的观念,开元天宝年间,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翻领、窄袖紧身胡服、腰系蹀躞带的汉族女子,体现了盛唐帝国妇女们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

  另外,女扮男装也是唐朝服饰的一大特点。主要有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着胡服;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唐代妇女的自我表性意识较强,男装可以体现女性身体各部位的曲线。尚武和开放,无疑是女扮男装流行的大背景,但北齐、北周、隋朝也同样有胡族血统,有尚武精神,有开放的社会,却还没有见到妇女大量穿男装的现象。突出女性人体美,则可能是个别妇女的意识,未必是所有人的想法。而开放和体现人体美,也可以通过其他装饰表现出来,像太原金胜村337号墓壁画中袒胸的妇女,要比着男装的侍女开放得多。从史料来看,贞观初身着胡服的粟特男女大量进入中国,可能是男装,特别是男式胡服被唐--5

  精选文库

  朝妇女当作时髦装束的原因之一。这种社会风尚在高宗、武则天时期迅速扩散。

  唐代主要继承了周、战国、汉代、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加的华贵,使服饰和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花纹对后代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完美地展现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的意蕴。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下,唐代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唐朝的衣冠服饰能够发展起来的重大因素之一。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他的服饰图案也改变了以往的天赋神授的思想,改用花鸟鱼虫,回归自然,另外唐朝的丝绸--6

  精选文库

  业发展的极好。对以后我国服饰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愿我们以后也能从这个盛世时代的服装获取灵感,设计出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装。

  --7

  精选文库

  服饰

  文化

  --8

篇四: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唐代服饰文化及其对当代服饰的影响

  杨彩蓉

  (052批专升本历史学学员)

  论文摘要:唐代服饰文化内蕴丰厚,兼容并包,彰显大国风范,对当今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的传统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全新历史的今天,在文化领域,全球化和民族化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当代服饰要保持民族文化传统,以大唐帝国的民族创造精神为鉴,立足于汉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兼收并蓄,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外合璧特色、浓郁民族风格和开放的当今服饰文化。继承和发展唐代服饰文化,发掘唐装的美仑美焕,创造出庄重典雅、大气磅礴的当代服饰文化,引领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服饰、文化、融合、传承、创新。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从服饰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嬗变。二十一世纪,唐装风靡中华大地。我观察着那些纤细束腰、立领盘扣的女装,觉得这些款式很难和飘逸自由的大唐服相联。本文拟从唐代服饰的起源、发展、类型特征入手,探讨唐代服饰文化对当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响。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这时期的服饰既保持汉民族文化本色,又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服饰特色,兼收西域、吐蕃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展开了一次由南北向东西的服饰大交流,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唐代的服装有官服、民服、男衣和女衣之分。官服是政治地位的标志,等级森严。(见电视剧《大唐帝国》中人物服饰)色彩与图案也有严格区分。平常男装多以圆领袍衫配乌皮靴为主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

  唐代女装富有时代性,往往由争奇斗艳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的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给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其中贵族女性除律令格

  式规定的礼服外,初唐女子的襦裙多与隋代相似,上穿小袖襦披帛,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绸带系扎。盛唐时期,衣裙渐宽,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宽袍大袖,褒衣博带、色彩靡丽。袒领服、男装、戎装、和胡装等‘世袭装’在唐代尤其是

  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行,体现盛唐帝国的妇女们开放、健美的精神面貌;也体现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唐代服饰图案设计表现出自由、丰满、华美、圆润神韵,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皇权神授的龙、凤并没被排斥。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的缠枝图案更为华美。晚唐时期的服装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的:“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句,太平万岁字当中。”当时妇女对头部的化妆十分重视,发式及发髻式样变化多色多样,头上戴簪钗珠玉宝

  石及鲜花。此外还有项链、臂饰、腰饰等,既承前代遗风,又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二、唐代服饰文化的形成因素

  服饰毕竟是一种社会现象,脱离不了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通过对唐代服饰的复原,勾画二三,这个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大唐服饰似乎跃然纸上了。在那个遥远的封建社会是什么成就了这个大气磅礴的王朝,为什么多变开放的贵族女装恰恰产生在那个时代?

  1、社会经济因素:存在决定意识。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

  2、社会心理因素:从构成社会风气转变的基础---社会心理变化中进行把握。唐王朝是在中国经历了十六国至南北朝近三个世纪的大分裂、大动荡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之后,在隋代短暂统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胡汉民族之间的交融渗透早已突破了单一、因袭的传统格局,诸胡汉化和汉族胡化已成为现实,并且李唐王室祖先起自西陲,具有浓厚的胡族血统;丝绸之路的重新畅通,将当时的世界诸多文化形式引入唐朝,在积极吸收这些文明成果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唐文

  明盛极一时;此外,儒、道、佛三教并立的文化格局的形成,突破了传统儒教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存在着悠久服饰文明的中原地区,在经历了先秦服饰礼仪的规范,两汉文化的熏陶和魏晋南北朝带有个性解放意味的发展之后,作为名副其实的服饰礼仪之都唐朝,为什么能对不见经传的异域服饰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除了统治者认可之外,更重要

  的是与传统女装讲究等级和社会礼仪,屏弃服装原有的实用,审美功能相比,胡服没有森严的等级性和政治性,服饰自由方便,穿着舒适且男女混穿,它不仅形式独特新颖,而且比较切身,有利于突出女性身体各部分的曲线,因而具有无法抵挡的吸引力。这些叛逆味道的服饰选择倾向,一方面是南北朝以来多种民族文化交融与流变唐代社会明显保持了西北少数民族带有尚武精神和崇高人体美的审美心理构造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唐代贵族妇女渴望摆脱封建礼教禁锢与束缚,回归本真美好愿望的集中体现。正是胡族习俗、异国文化与隋唐本土传统相互交融影响。造成了唐人兼容包并、平等开放的独特社会心理。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之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文化,为人们追求生活享受创造了条件。

  女权意识也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崛起的。一些贵族女性更是获得了与男性相当的政治权利,长期大量的与外界接触,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女权意识的氛围,其外在表现即女着男装。袒胸服的出现也是唐代贵族女性开放、刚强的性格和创造力的见证。吴功正先生《唐代美学史》指出:“唐代的美学特点,风气性质很显著,风动于都市,而声闻于四野,弥散力、扩散力很强,同时,变化迅速。往往才领风骚,旋即更替,否定性十分强烈。”唐代的精神,就是要不负次生,尽情尽兴;而唐代服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正符合这个大的时代精神。

  大唐的服饰绚烂多姿,雍容华贵,处处显示出那种宽容、大气、自信、傲岸的气派。她对藏族、白族、朝鲜族和周围的日本和服、韩服以及越南、不丹民族的服装都有深远地影响。由于国力强盛,人民充满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使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使得外来异质文化自然而然的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与滋养,这是唐代服饰百美尽呈的缘由。唐朝是中国服饰史上的黄金时代,乘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在服饰和装扮上,不断承袭和发展前朝的传统方式,更吸收了很多外来的服装样式,前比秦汉,后较宋明都要亮丽突现。

  品味着古老的神韵,让我们反观现代:在深受唐文化影响的日韩,我们常常能够在重大庆典或节日看到其民族服饰,形成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线。然而,我们中国人是怎样传承大唐服饰文化,现在流行的唐装到底是不是唐代服装的发展和复兴呢?

  三、唐代服饰文化对中国当代服饰的影响

  2001年的上海APEC会议上,中国作为东道主请前来参会的亚洲及太平洋经济体的领导人穿“唐装”,并再次掀起祥和喜庆的“唐装”新潮。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进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唐装”是源自清代的传统服饰和现代服饰的结合品。它既吸收了清代以降传统服装富有文化韵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时又吸收了西式服装立体剪裁的优势,使源于清代的马褂又重新登上了时尚舞台,哪么为什么谓之“唐装”呢?

  “唐装”的称谓,其实源于海外。唐代盛期,声誉远及海外,以后海外各国因称中国人为“唐人”。在美国、东南亚乃至欧洲的华人穿的中国传统服装称为“唐装”,在二十年代初,在当时“中西服装并行不悖”的社会大背景下,--粤、港、澳一带同胞就以“唐装”、“西装”来区别中西打扮的。顺理成章,唐装成为国际公认的称号。这虽然在文化领域饱受质疑,可在中国经济处于上升时期的当前,“唐装”的兴盛似乎可以看做中华文化复兴的一种征兆。

  如何在中国本土上复兴民族服饰?我们虽然无法去演义从唐代至今一千三百多年的跨度里,代表中国服饰文化传统的汉服文化的现代形态是何等面貌,但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吉光片羽领略到传统服饰中的文化内涵。真正唐代人穿的长袍大袖,甚至离我们更近的明代袍服,并非没有可能重回流行。“长袍大袖”只是现代的人们对“古装”的模糊,真正的唐装除了作为主体款式的

  礼服外,还有作为补充的

  “窄衣窄袖”的常服。这些服装自唐以来就有“汉服”或

  “汉装”的正式称谓,经历了将近四千年,一直自成体系,一脉相承,并深远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其中,日本的“和服”朝韩的“韩服”便是汉服在这些国家的

  正常延续。真正的

  唐装的宽衣大袖的礼服更适合于祭祀、成人礼等正式场合,而其“窄衣窄袖”的常服更适合于劳动耕作及日常场合。在西洋服装普及世界的今天,我们中华民族的服装有又如何能在中国本土上复兴呢?我国目前的服饰文化现状,首先要从西方文化依附中向民族文化回归,而不是对某个传统服饰文化的样式和文化形态的套用。当然,文化的内涵是通过具体形态来体现的,但此时的服饰文化形态,一方面既于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性,另一方面有是时代特征的体现,即:民族文化特征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

  服饰型制。为什么我们的服装业和服装人,能紧紧跟在西方人后面,没有创造出自己的

  服饰文化的智慧,以自己的服饰文化为本,建立自己的服装产业,而只是拿来,只是抄袭。说到底,是对自己文化的不认识不了解,不了解他的价值所在,不懂得我们必须要依赖她、爱

  她并保护她,说到底是我们处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却做着没文化的事情!

  今天的中国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全新历史,但几乎都以拿来主义为自豪,尤其是服饰文化,据调查,今天的今天的中国人着装九成以上为洋服,除少数民族仍保留自己的民族服饰,自己的民族服装几乎以自己落后的身份退出后了历史舞台。随着互联网发展,以都是青年白领阶层为骨干的“汉服复兴”运动兴起,真正地唐装(汉服)在现代人的视野中也并非“遥不可及”。

  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曾祥――指出“我们的祖先过去各个时代居于时代前列,创造过优秀的文化,我们今天应恢复过去的创造力,不可盲目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只会使人类日趋没落,我们应重返精神故乡。”当代中国人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负的历史责任,切勿妄自菲薄。使自己越来越没底气,没目标。今天传统文化现状,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时候,只有走进历史中去,找到我们是谁的答案,我们才会有足够的底气,使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成为我们往前走的精神支柱。只有了解她,我们才能从心底去爱她和保护她并发展她。

  大唐人就是这样,面对西亚、南亚、中亚等形形色色的外域文化以八面来风之势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中一涌而入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的

  本土主体性,并通过能动地选择与改造,将外来文化的精英消化吸收,创造出具有中外合璧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

  更新更美的开放性的文化――唐代服饰文化。如今全球化风潮扑面而来,当更多的西方设计是从中国、印度、非洲汲取灵感时,我们也可以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从西方、印度、非洲汲取灵感。北京奥运不也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吗?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忘记自己的民族,而是在这种大浪潮之下,以更博大的胸怀,立足于世界的平台去看世界!

  站在世纪之交,回顾大唐帝国和当代的民族服饰文化,我们以大唐帝国的民族创造精神为鉴,兼收并蓄,好者为我所用,立足于汉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发掘唐装的美仑美焕,创造出庄重典雅、大气磅礴的当代服饰文化,以此,引领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篇五: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唐代服饰对现代服装设汁的影响

  一、绚丽多彩的唐代服饰形成因素唐代疆域宽广,政治稳定,经

  济繁荣,对外开放,促进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

  这种多民族性

  与其他西域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催生了手工业的不断

  发展,特别是纺织业中的印染技术得到了空前繁荣。

  唐代染织

  工艺,从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新颖的染料和配色方式的引进,为唐

  朝的服饰增加了新的图案和色彩。

  唐代服饰染料大多数来自古

  印度及西域地区的植物染料和矿物质。

  异域染料对唐代服饰的

  影响是一个渐渐渗透,又互相融合的过程。

  譬如,红花染料是

  通过与西域的文化交流而引入,在传入中原后,中原染织技术不成熟,人们常把红花染料调配染成的纺织品为橙色或黄色,而并非红色,常

  把红花中的黄色素当作珍贵的黄色染料来使用。

  到了唐代,人

  们扩大红花染料种植面积,加之不断改进染料配方,将红花中的黄色

  素和红花素用酸、碱分解提炼处理,便可染成橙色、黄色、水红色、莲红、桃红色、银红、胭脂等多种颜色。

  外来艳丽自然的黄色

  调染料郁金、奕华、和黄屑,红色调染料还有苏扔、山石榴等,使唐

  代服饰染料变得更为丰富,服饰色彩也变得绚丽多彩。

  据说杨

  贵妃最爱穿郁金香草染成的黄裙,我们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折腰

  多舞郁金裙证明了这一点。

  再从唐代李白的移舟木兰卓,行酒

  石榴裙,万楚的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等诗句,说明了红

  裙颜料从植物染料石榴花中提取,由此红裙称之为石榴裙。

  在

  唐代人们运用天然植物充当服饰染料的方法和技术,表达了人们的服

  饰外表形态以及人们对色彩审美的变化。

  绚丽多彩的服饰与人

  们审美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外文化交融促进了唐代服

  饰丰富多彩。

  唐代人们受佛教美学的影响颇深,在人们的观念

  中,形成了万物有情、万物皆有生命之说。

  正如后代的美学理

  论家婆罗在《舞论》中解释艳情常由常情固定的情欢乐而生,以光彩

  的服装为其灵魂。

  正如世间凡是清白的,纯洁的,光彩的或美

  丽的都以"艳"表示。

  艳丽的色调与创新的装饰手法结合,使

  唐代服饰的色调由古朴色调变为明快艳丽色调,并洋溢着浓厚的异域

  风情,服色的艳丽华美前所未有。

  唐代织锦不但色彩繁丽,而

  且图案典雅华美,我们从唐代图案结构的变化便知,惯用通幅排列和

  菱格骨架排列,增添了圆形骨架排列表现了图案纹样的多样性,图案

  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

  我们从周昉的《簪花仕

  女图》可以证实。

  《簪花仕女图》从图左起第一位贵妇的服饰,内穿髙束曳地红底色长裙,束裙上由圆形骨架排列的宝相花图案,使

  本来因色彩的艳丽而浓重俗气的画面产生统一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

  了艳而不俗的色彩美感。

  第二左起位贵妇服饰,内穿白底紫绿

  色团花纹样髙束曳地长裙,外罩红色背中嵌有少许绿色的纱衫,纱衫

  面料色彩采用大面积朱红色与小面积绿色补色对比,外观十分艳丽。

  第三左起位贵妇,内穿红色髙束曳地长裙、外穿白色菱形图长衫,虽

  有点呆板,但肩上的深紫色披帛,其卷草纹图案由淡红、绿、蓝等色

  构成,红裙与披帛上以淡红色点缀,色彩浓艳富贵。

  第四左起

  位侍女,她外穿红色菱形图案的纱衫,内穿圆形莲花图裙衫,腰系白

  色圆形图案的披帛,趋于简单的搭配,达到了典雅不俗的境界。

  第五左起位贵妇,她内穿红底色团花髙束曳地长裙,圆形花团锦簇、层次分明,有富丽堂皇之感。

  第六左起位贵妇,头插牡丹,身

  着红色长裙,裙的下方显现出圆形宝相花纹蔽膝,外披紫褐色纱罩衫,面料颜色深沉,上搭朱红色饰有蓝白卷草纹样披帛,红裙与朱红色披

  帛互相呼应,增强了装饰效果的节奏感,显现了图案与色彩的妙用。

  二、绚丽多彩的唐代服饰成为身份的重要标志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与政治色彩联系在一起。

  服色作为一

  种无声的语言成为我国历朝历代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服色在唐代成

  为社会身份的鲜明符号。

  就黄色而言,在色谱中,黄色明度最

  高,作为生命之依的太阳的颜色,同时也是佛教的神圣之色,为袈裟

  所用。

  纯净而亮丽的黄色为佛教所推崇,认为其有驱逐邪恶的

  譬如,在唐代髙宗时期,力量,黄袍加身就成为帝王的专宠。

  认为黄近似于日,日是帝王的象征,禁止官民穿着黄色,把赭黄规定

  为皇帝常服专用之色。

  从早期阎立本的《步辇图》便知,画面

  描绘了贞观十四年640吐蕃今西藏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入长

  安见唐太宗的场面。

  画卷赋色沉着深厚,利用画中唐太宗身着

  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

  黄袍表明了至尊天子的身份。

  见其服而知贵贱贾谊《新书?服疑》,以服色辨别身份的等级差别,衣紫、绯者髙贵,著青衫者贫贱成为社会定式。

  由于紫色难得,所以紫衣为贵是西周以来逐渐形成,唐高祖时代,紫色、绯色为高级

  官员品服,限制他人任意选用。

  他还规定了大臣们的常服用色,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团花的绞罗制作,五品以上用朱色小团花绫罗制

  作,六品用柠檬黄色几何纹绫制作,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绫

  制作,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作。

  从此正式形成了黄、紫、朱、绿、青、黑、白等服饰颜色序列,黄色则成为了封建社会色彩等级的

  最高标志。

  虽说白色在服饰颜色序列中排列最后,但唐代首开

  先河,流行举子着白衣,这与佛教中的善白思想观念有着某种必然的

  联系。

  佛教的色彩美学有象征性的一面,亦有装饰性与自然性

  的一面。

  从《唐六典》记载天子服有白纱帽,又唐制,新进士

  皆白袍,故有袍似烂银文似锦,相将白日上青天之句。

  而至唐

  之后,白色唐锦的使用引人注目,除去做地色之外,还常常用来勾勒

  纹样的轮廓。

  白居易用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

  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铺白烟花簇雪。

  诗中描绘了缭绫的形状和色彩,用铺烟、簇雪

  可见白色的作用意味深长。

  三、作比,写出了底、花俱白。

  绚丽多彩的唐代服饰给予的启示绚丽多彩的唐代服饰主要体现服饰

  颜色与审美观的变革,往往色彩的对比与和谐,色相的色度和纯度,对人的高级神经细胞的兴奋和抑制产生了各不相同的作用,使得不同

  的颜色在人的审美感受中也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性。

  通常色相的

  作

  在

  色度和纯度较髙的颜色,其相对审美价值较高,反之则较低。

  为皇帝御用颜色的黄色,其色相的色度和纯度都是最髙的。

  整个光谱的所有色彩中,最亮的是黄色,以黄色为中心,越往两端,亮度就越小。

  其二,由于不同颜色对比效果,特别是两种互补

  色对比,如黄与紫、红与绿、橙与蓝并置在一起,便可产生最强烈的

  色彩对比效果,均显得更加明亮艳丽,如张萱在《捣练图》中,共画

  了十二人,在服饰色彩选用了朱红、朱黄、草绿、翠绿、石青、白等

  颜色表达,红色与绿色之间相互对比,交相辉映,既有富丽华美,又

  有明快活泼的情调。

  再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可见,服饰用浓淡墨色勾勒,色彩以粉红、胭脂红、浅黄、蟹青、赭石、花

  青等多种颜色描绘,缤纷艳丽的服饰色调在浓淡墨色的调和下,光艳

  炫目。

  张萱在整个画面中很好地运用了色度的层次变化和冷暖

  相生规律,画面和谐统一在轻重、强弱、明暗及色相的对比之中。

  艳丽的服饰在灰色马的衬托下,显现了绚丽多彩的效果,又丰富了画

  面的层次感。

  唐代服饰色彩搭配的精妙之处,主要体现了服饰

  用色注重色彩的相互对比,用各种不同性质的色彩对比,互相衬托,相互穿插,色彩层次分明,色中有色,色中有变,于厚重中变化,于

  深浅中见层次,于变化中求统一。

  这给当今许多艺术创作者以

  启迪。

  譬如,我国著名设计师劳伦斯?许设计的敦煌写意,整件

  礼服用绿色做底,精心绣上五彩缤纷的花卉,微妙的是在大腿与中腿

  之间,釆用朦胧透明的金纱面料,行走时裙摆犹如行云流水,显现流

  丽的色彩,呈现唐代敦煌意境。

  再看劳伦斯?许设计东方祥云

  龙袍、孔雀、丹凤朝阳等礼服,正是汲取了唐人用色精华,绣以绚丽

  多彩的吉祥图案,意在让绚丽的东方文化走向世界,再次向世界展示

  神奇的东方神韵。

  再如我国知名品牌------渔牌服饰。

  渔

  牌传承我国传统服饰精髓,在2005春夏蝴蝶、2005秋冬刀马旦、2006秋冬丝绸之旅、2012秋冬锦绣等系列服饰,传承了唐代绚丽多彩的

  服饰

  色彩,艳丽而醒目。

  渔牌在刺绣中的水溶浮雕绣花、剪贴

  绣花等图形配色上,注重色彩的相互对比,相互穿插,做到了色中有

  色,色中有变,层次分明,于变化中求统一。

  设计师们用现代

  设计理念为平淡的生活注入舞台般热闹的情愫,在渔的世界里,以复

  古为流行,在设计中进行重构,让渔变得新颖,而且与众不同,由此

  表达渔牌服饰最完美的意境。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灿烂

  的鼎盛岁月,绚丽多彩的服饰在当代服饰文化和时尚流行中的作用不

  容忽视。

  笔者认为,如今我们不提倡唐代服饰色彩等级观,但

  当代中国服饰文化仍然需要体现多样性和创造性。

  我们应当弘

  扬民族精神,以古为今用的思想理念,品味古老的神韵。

  我们

  知道,任何文化艺术的创新都少不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异域文化的

  融合,在大唐盛世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唐代服饰的魅力,同时还让我们

  看到唐代与周边多国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们的相互融合构筑了唐代最

  绚丽的服饰,这种立足于民族服饰文化的沃土,博采众长,吸收异域

  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的设计理念值得我们当今借鉴和学习。

  唐代

  服饰色彩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是现代服饰设计创

  新的宝藏和源泉。

  如今我们在教学中,该考虑如何选择其中的

  服饰元素去体现唐代文化的精髓与神韵,能动地吸收和借鉴唐代服饰

  色彩的文化理念,与各类时尚理念加以整合,以合乎自身的目的,让

  我们融传统与现代,赋传统以新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相结合,将传

  统与西方服饰相结合,新创一些符合其鉴赏趣味的服饰元素,使我们

  的设计作品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

  本文作者陈庆菊工作单位湖

  南涉外经济学院

篇六: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中国唐代与西方中世纪服饰文化交融发展

  作者:崔舜婷

  侯东昱

  来源:《东方教育》2016年第12期

  摘要:服饰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物化的精神产品。服饰不仅体现着人的身份和社会等级,尤其是执政阶层的风尚喜好。文章对中国唐代时期和与之对应的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服饰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以此解读国内外服饰文化的独特内涵。

  关键词:服饰文化;中西对比;唐代时期;西欧中世纪

  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史中,中国与西方的服饰文化虽有所差异,但在差异中又有着相互间文化的渗透与交流。本文主要从孕育服饰的时代背景、服饰标示社会等级的政治性、服饰融入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服饰在封建社会的差异性、以及服饰对后世的影响与再生的探析中西服饰文化的对比研究。

  1服饰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个时代的服饰形成都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它离不开孕育它的时代背景。了解服饰形成的时代背景才是解析服饰特征与内涵的前提条件。

  1.1唐代时期(618~907)背景

  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上的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军事上的府兵制,减轻了人民的开支,经济、军事制度的完善为唐朝手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政治上制度完善且开明,随着武则天的登基,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更是出现了女着男装的女子蹴鞠图和女子骑马俑等。对艺术沉迷的玄宗李隆基更是将异域风情的帔帛和袒露装推上高潮,使得宫廷盛装引领着长安的时尚。

  1.2拜占庭帝国(395~1453)与法兰克王国(674~814)背景

  与盛唐相比,西方中世纪经济以庄园经济盛行,政治上王权和教权相互依存共同统治。由东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拜占庭帝国,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继续,同时又吸收了埃及与东方服饰文化的精华。与繁荣和稳定的东罗马帝国相比,处于长期战乱的西罗马帝国以法兰克王国为主,社会生活依然是日耳曼式的,大部分的法兰克人都穿日耳曼式的衣服。

  2中西民族服饰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相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促使唐代时期与西欧中世纪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服饰文化,但执政者用服制维护权威与贵族显示权贵姿态的方式是相同的。同时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让中西服饰文化有了渗透与交融。

  2.1服饰标示社会等级的政治性

  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天子百官冕服制度具有系统的官服设计,如唐朝皇帝冕服分“大裘冕、袞冕”等六种。官吏的品级与袍衫颜色的深浅有关,官吏的职别与官服刺绣有关,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罗马帝国后期服饰从俭朴逐渐趋向奢华,体现在服饰面料、色彩和配饰的区别变化上。帕鲁达门托姆是拜占庭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方形大斗篷,为表示权贵,在胸前缝一块带有金丝刺绣的“塔布里昂”装饰布,皇上及高官的披风衣长变长,方形变梯形,国王和皇后是紫色的,臣僚和重要官员是杂色的。

  法兰克王国的衣着服饰,不仅通过衣物的多寡来体现社会地位的差异,还从所佩戴的首饰显示出来。在查理曼的雕刻中,佩戴着象征王室权威的珠宝皇冠、宝剑,以及一个王权宝球,象征着上帝是高于人间的统治者。

  2.2服饰融入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唐代服饰大量吸收了其他民族服饰元素,形成了具有大唐特色服饰的新形式。胡服就是典型融入外来服饰元素的代表,它是一种包含印度、波斯很多民族服饰成分在内的一种装束,在胡服中带有薄纱遮面的幕篱和帷帽是最被唐代妇女所喜爱的。除此之外,唐代服饰的点缀帔帛也是民族交融性的代表,是唐服饰引用印度“沙丽”文化并把它融人唐服中的一个典型例证。

  在西方服饰的多元化体现在丝绸上,直到公元552年,拜占庭帝国派遣的传教士到中国,弄清丝绸的秘密,一个世纪以后,在拜占庭才织出丝绸来。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同时糅合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为尚。

  2.3服饰在封建社会的差异性

  唐代女子有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其是天宝年间更为流行,女子郊游与骑马更是一时的社会风尚。也表明了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他封建王朝。在武则天掌政时期,唐代政治开放,使得唐代妇女漠视礼教,出现了空前绝后的袒露装。

  中世纪的欧洲服饰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用缠绕的衣布去掩饰人体的形态美,把服装表现的重点表现在衣料的质地、色彩与纹样的变化上。帕留姆和罗鲁姆就是拜占庭时期宗教色彩的带状装饰。帕留姆由帕拉演变而来,与达尔玛提卡一起作为外用服装使用,形同袈裟的带状

  物,先在平民中流行,后由神职人员穿用。罗鲁姆是表面有刺绣的或宝石装饰的披绕在身上的带状物,贵族与神职人员在服装面料上装饰豪华的织物和宝石黄金,显示其身份。

  除帕留姆和罗鲁姆之外,达尔玛提卡也是具有宗教意义的外衣。是由丘尼卡演变而来的服装。是罗马末期出现的为基督教徒穿用的一种套头式外衣,在日耳曼服装中为了御寒,常把两件达尔玛提卡重迭穿用。罗马式文化是日耳曼人吸收基督教文化和罗马文化后,在服装上表现为不显露体形,从头上垂下的面纱把整个身体都掩盖起来,男女装同形是罗马式文化封闭性的一种体现。

  3民族服饰发展的重要性与影响

  唐代服饰丰富多彩,不仅对我们的后代影响至今,对其他国家也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日本的和服与韩国的朝鲜服,就是借鉴了唐朝服饰。最典型的华丽礼服品牌NE·TIGER,在2012年的时装发布会上以“唐·镜”为主题,将大唐盛世推向人类文明的巅峰。绎丝、云锦、刺绣、结绳技艺的运用,传递出唐朝的西域之风,重现了盛世的帔帛襦裙。

  拜占庭的艺术文化也远传至今,多次被一线大牌作为重要灵感来源,重新在秀场上一展宫廷华丽。2011年,Chanel发布“巴黎—拜占庭”高级手工坊系列,大量的古典金色元素,及用宝石装点出摩登的拜占庭皇后,并推出强调镶贴艺术的服饰珠宝,体现中世纪装饰艺术的繁复与瑰丽。2013年,Dolce&Gabbana发布华美绝伦的拜占庭风格秋冬高级成衣,将马赛克壁画和象征皇权宗教感的皇冠融入其中。

  4结

  语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唐代与西欧中世纪的服饰都各有特色,不能进行简单的比较。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设计师们逐步认识到“民族意识”的重要性,挖掘传统设计文化元素为现代设计所用。因此,不论中国还是欧洲都应倡导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丝绸之路精神,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在现代设计艺术中得以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第2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51-62[2]张竞琼,蔡毅.中外服装史对览[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0:101-120[3]邵晨霞.浅析外来文化对唐朝服饰的影响[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2(3):85-88[4]李当岐.西洋服装史(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9-142

  [5]李杨.浅谈中国传统服饰的奇葩——唐朝女装[J].大众文艺,2011(15):135,178[6]刘旭.昙花一现与黑暗中的光明——中国唐代与西方中世纪服饰对比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0-33

篇七: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唐代服饰文化与政治渊源

  作者:黄雨龙

  孙庆国

  郝瑞闽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3期

  基金项目: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隋唐服饰的形制研究与工艺复原》(201310333037Y);常熟理工学院课堂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方式专题立项“产业人才需求导向的服装结构、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X11012144)

  摘要:

  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民族强大的自信心,使得隋唐的服饰文化受到不同文明的滋养,在此基础上唐代服饰逐渐形成一种旷世恢宏、大度包容的风格。唐代兼容并蓄的政治文化与其灿烂辉煌的服饰文明为世界服装史掀开了又一个崭新的篇章。

  关键词:服饰;政治;胡服;冠服;女服

  服

  饰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服饰形成于不同的政治氛围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服饰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时代气息。尤其在封建社会时期,这种反映尤为明显而强烈。这是因为,一方面政治氛围影响着人们的着装风格与服饰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上层统治者需要依靠服饰制度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保障。这样看来,服装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大力发展,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化的唐代服饰艺术。政局的稳定,国力的强大,与外来文化的频繁接触,为中国的封建服饰史掀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多种文化的碰撞之下,产生了民族服饰交融的现象,如胡服的流行、女着男装等现象。在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着装思想引导下,逐渐形成了唐代女装雍容大度、兼容并蓄的服饰风格。同时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强化了服饰的等级性,在前朝服饰的基础上,对冠服制度加以完善,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贯穿了整个唐代历史。

  一、开放共融的对外政策导致胡服的流行

  所谓胡服,主要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及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在内的西域少数民族服饰,到了后期泛指除了汉服以外的服装样式。其特征是服装的下摆较为宽大,服装分别包裹四肢和躯干的意识明显,其服饰风格干练,便于行动,这是由少数民族的游牧或畜牧的生活方式和外向的民族性格所决定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自先秦始,胡服对中原汉民族的服饰影响就一直存在。但历代王朝对其往往采取排斥态度,使得胡服在汉民族间的转播范围和影响十分有限。

  唐代的胡服流行主要有两个时期,即初唐以及盛唐时期,但是最为盛行的时间应为开元、天宝年间,这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有记载曰:“天宝初,贵族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1]。当时典型的胡服装扮是窄袖的袍衫,袍衫上配翻领,对襟,服饰上绣有花纹,下穿竖条纹裤子,头戴各式胡帽,大致有毛皮帽、镶珍珠帽、花帽等。

  晚唐以及五代时期流行着一种被称作“回鹘装”的民族服饰。五代后期花蕊夫人所做:“宫词有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的诗句[2]。诗中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服饰,由此可见当时的回鹘装已经影响到了皇宫中的仕女了,从而也体现出君主对于胡服的喜好。甚至胡服的样式也影响到了官服,文武百官前代宽松肥大的款式也变得逐渐合体,同时出现了少数民族特色浓郁的腰带和靴子等配饰。

  唐代胡服之所以如此流行,与其共融开放的政治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代有着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经济文化,又有着强大的武装力量,因此采取的政策相比较前朝更加的宽松怀柔,诸如册封、和亲、互市及优待边境各族等政策。这样的政治氛围,为各民族服饰的交融提供了可能与便利,胡服的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史载,当时在长安的百万人口中有将近千名的外国学生或者商人。与唐朝有过政治来往的国家最多时有三百多个,最少的时期也有七十多个,在长安居住的除了汉人,还有吐蕃人、日本人、朝鲜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当时的朝廷还有专门人员去接待外国的使者,《新唐书》云:“殊俗人入朝者,始至之州给牒,覆其人数,谓之边牒……承传者日四驿,承驿者六驿。供客食料,以四时输鸿胪,季终句会之[3]”。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日益频繁,加之政府的大力倡导,使得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甚至与西方国家间的服饰交流与影响也迅速发展到鼎盛之势。

  二

  、严格的等级秩序下的服饰体制

  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进程中,封建王朝的发展总是在积极地巩固和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中进行的,唐王朝也不例外。尽管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但社会等级的差异仍被统治者所重视。自古以来,服饰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工具之一,历朝历代都制定了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使服饰成为衡量人们社会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存在于服饰中的等级差异的表现,发展到隋唐时期,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向,反而更加显著。

  (一)等阶森严的服饰制度不断巩固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后,与历代封建王朝一样积极进行服饰等级差异的维护,并通过颁布服饰制度等手段明确规定不同的人需穿着与身份阶层相符的服饰。仅以服色为例,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颁布《定服色诏》,曰:“车服以庸,昔王令典。贵贱有节,礼经彝训。自末代浇浮,采章讹杂,卿士无高卑之序,兆庶行僭侈之仪……朕继踵百王……思宏典制……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冠冕制度,已备令文。至于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今已详定,具如别式。宜即颁下,咸使闻知[4]。”唐高宗咸亨五年(674年)鉴于仍有不按社会等级穿着服色的现象,皇帝又诏敕曰:“如闻在外官人百姓有不依令式,遂于袍衫之内,著朱紫青绿等色短衫袄子……贵贱莫辨,有斁彝伦。自今以后,衣服上下,各依品秩。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仍令有司,严加禁断[5]”,说明对于僭越服色的现象,统治者认为有悖于社会等级制度,造成了“贵贱莫辨”的后果,必须加以禁止。至唐玄宗时期,有了“借色”一说,本意是允许低品官员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以借穿高品官员的服色,事毕归还,如立功的将领、被派遣的蕃使等。但由于这种“借色”在实际使用时,有不归还,继续僭越使用的现象,这被统治者认为严重影响了尊卑秩序,必须严禁,就有了后来唐代宗、敬宗、文宗等皇帝屡屡颁布禁令,严加纠察,由此可见服色制度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规范之一了。

  (二)以严格的衣着服饰规范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从隋唐时期的历史来看,可将这一时期的社会等级分作六大阶层,分别是皇宫贵族、一般官吏、平民、军人、普通劳动者、其他(包括乐舞人、僧侣等)。各阶层的服饰从样式、材料、色彩、图案等皆有对应身份的着装要求,不得违反。

  隋唐时期的冠服制度期初制定时主要针对的是第一种人,即皇帝以及五品以上的官吏,唐代的冠服制度大致沿袭的是汉魏的服制,但是相比前朝更为详细和繁琐。唐初,唐高祖制定《衣服令》,并于武德七年颁行。武德年间的《衣服令》颁行以后,虽然历经高宗、武后的修改,但是大致的范围不超过武德令的范围。皇帝在当时主要是穿着袍衫,除非是参加典礼时需要穿着冕服,而且主要是黄色,确切应该是赭黄。于是明黄色从唐代开始便成为了统治者的专用颜色,因怕柠黄等其他黄色与之混淆,唐高祖武德初年开始便禁止使用各种黄色。《旧唐书·舆服制》载:“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燕服,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6]”。

  黄袍,于是也就成为了帝王的象征。

  上层阶级的服饰面料精细、装饰繁复,且以服饰细节如配绶的长短、巾帽样式、服饰配件等来区分身份地位。以常服为例,就规定了其服色及图案的分别,五品以上官员服绯、紫二色,三品以上穿着紫色,五品以上则穿着绯色。韩愈诗“佩服上色紫与绯”[7],就是形容这样的一种现象。同时为了更好的标示贵族这一等级,从唐代的中叶以后开始在常服上增加了一些图案,如山形、动物图案等,并有走向制度化的趋势。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紫袍上绣有“鹘衔瑞带冲天”的图案。

  一般官吏是指六品以下到九品的普通官吏。从服色制度上来看,六品和七品着绿袍衫,八品九品着青色袍衫。隋末唐初一般官吏还能穿着黄色,《隋书礼仪志》载:“有司请备法驾,高祖不许,改服纱帽、黄袍,入幸临光殿。”又载:“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着黄袍,出入殿省。高祖常服亦如之,唯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8]”。后唐高宗于上元年间下令:朝参行列,一切不得着黄。从此官吏中能够穿着黄色的只有三种人,一是流外官以及无品的参选者,二是宫内的低品宦官,三是里正等各种胥吏。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平民商贾就是无官的老百姓,但与体力劳动者有所区别,隋代起规定庶人服白、屠商服皂,将商人和百姓区别对待,到了高祖武德四年规定庶人服黄。

  体力劳动者以及奴隶社会阶级较低,《礼部式》说奴及部曲通黄、白、皂,客女及婢通服青、碧,所以有人称婢女为青衣。

  隋炀帝规定军人服黄色,后唐改为军人服黑色。一般是指正规的军官,至于禁军就不受限制。

  在这样的严格服饰等级秩序下,通过不同服饰的穿着,使得着装者的社会地位变得一目了然,区别明显,最终形成了唐朝以服饰为形象表征的封建社会秩序,等级尊卑的观念透过服饰一览无余。

  三、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华丽女装的形成

  唐代的女子服饰品类丰富,风格华美,对后世女装影响深远。盛唐时期,政局稳定,国泰民安。女性以肤白、体态丰腴为美。如李白的《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杜甫的《丽人行》:“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描述的正是这种风尚。与此相对应的女服审美主张色彩绚丽、风格华美、款式大胆。盛唐时期,流行衣料透明、坦领露胸的女服样式,一般可见到胸前的乳沟,这也是中国女装发展史中较为罕见的服饰和穿着方式。方干曾有《赠美人》曰:“粉胸半掩疑暗雪”,欧阳《询南乡子》诗:“二月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这些诗句中所描绘的就是这种装束。又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中所描绘的大袖罗衫配以长裙,即将裙腰上提,形成抹胸长裙的款式,外披透明轻薄的罗衫,以使衣下肌肤隐隐显露。与此相对应的女子妆容,也呈现出色彩绚丽、富有生机的特点。中晚唐以后,政局动荡,社会风气不似以往,服饰也由此变得日益拘谨、保守,与之相应的妆饰也呈现出怪诞奇特的特点,出现了如“啼眉妆”、“三白妆”等奇特的妆饰手法。这固然与当时由来已久的胡服影响有关,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政治风气与时代精神。

  唐代妇女服饰在穿着上的大胆,不仅仅体现了当时思想上的开放,同时也能展现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的繁荣。

  【注释】

  [1]姚汝能(唐):《安禄山事迹》,下卷

  [2]花蕊夫人(五代):《花蕊夫人宫词》

  [3]宋祁,欧阳修(北宋):《新唐书》,卷四

  [4]董诰,阮元,徐松(清):《全唐文》,卷五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5]王溥(宋):《唐会要》,卷三十一

  [6]韩愈(唐):《送区弘南归》

  [7]魏征(唐):《隋书礼仪志》

篇八: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唐朝服饰文化研究一一开题报告

  研究小组一一(5)组

  (—)选题意义

  服饰文化见证着特定朝代、历史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时代的

  生产力状况与文化发展程度。为了进一步了解服饰文化的特点、形式及其影响,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我们小组进行了对唐代服饰文化的具体

  研究。

  (二)研究方法

  在这次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并上网收集了相关

  图片,同时,我们又向老师请教了当时的背景资料,通过分工合作进行整理,以

  保证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

  (三)研究内容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国家,其经济水平及生产力水平的发达,对唐代的官服,民服产生了深远影响。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唐代的鼎盛,使其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唐朝

  的京师长安,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唐代的服饰文化也吸收了外来的

  技巧和风格,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同时,唐代的服饰文化还受

  到宗教文化的影响。研究唐朝服饰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

  赏,健全我们的审美观念。

  唐朝服饰文化研究一一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唐朝服饰发展

  研究时间:研究背景:

  服饰文化见证着特定朝代、历史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时代

  的生产力状况与文化发展程度。为进一步了解服饰文化的特点、形式及其影响,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我们进行了对唐代服饰文化的具体研究。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国家,其繁荣的经济对唐代的官服,民

  间服饰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朝服饰还受宗教文化传播,审美观念的影响并吸

  收借鉴了印度服饰的特点。下面进行具体介绍:

  (一)

  服装的意义

  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

  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

  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

  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

  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进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

  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二)

  总体概述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

  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

  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三)

  女子服饰特点

  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

  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1)

  唐朝女子服饰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

  是裙、衫、帔的统一。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2)

  配件—半臂

  半臂的兴起颇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国时代,魏明帝曾穿薄绸半袖上衣

  上朝,结果被一位大臣质问,此种奇装缘自何礼法规章?可见短袖的款式初现时

  属于时尚界的非主流。但随着时代的推进,至厅隋唐盛世它人气直升。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

  (或套头)短外衣,它

  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3)

  配件—褙子

  又名绰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特点是将半臂的袖与下襟

  大大延长。始于唐,男女皆服,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式变化甚多。

  (4)

  特殊—高腰/齐胸襦裙

  唐代女服中有一种在贵妇间流行的款式:咼腰襦裙。它将裙带咼咼系在腰

  线以上,比如胸下,甚至系在胸线上方,准确地说应称为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一般分为两种,分别是“对襟”齐胸襦裙与“交领”齐胸襦裙,一

  般来说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一点。

  (5)

  特殊—女式大袖衫

  大袖衫一词本泛指宽衣大袖的款式,我们这里讲的大袖衫,专指唐代女子的

  特宽大袖礼服。它比通常的宽袖外衣还要宽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

  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

  尚。

  (四)唐代的冠服制度

  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

  入礼治。到了唐代,冠服制度发展到十分丰富完善,对后世与国外都产生深远的

  影响。

  唐朝以前尚黑,玄黑才是帝王之色。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

  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

  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

  唐朝规定除天子明黄、太子淡黄,其他人使

  用黄色就是谋反。

  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祭服或朝

  服);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公服或常服)。

  简言之,唐代百官常服(注:常服不可入祭礼与重大朝会)承袭前制,为圆

  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

  (1)

  武德令

  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

  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

  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

  (2)

  唐朝皇服的分类

  隋唐天子主要戴两种冠,即通天冠、翼善冠。通天冠是皇帝冬至日受朝贺、平日上朝以及在后宫燕居时所佩戴,既用于节日,又用于平日。不过,一般地讲,皇帝在后宫燕居嬉游时,多半不戴冠。翼善冠是唐太宗李世民发明的,主要用于

  朔望(初一、十五)上朝时服用。通天冠凡二十四梁,附蝉十二首,加金博山,配珠翠黑介帻,即以黑介帻承冠。翼善冠采自古制,形状如幞头,以转脚相交于

  上。另有一种白纱帽,用乌纱做成,白裙襦或衫,白袜,乌皮履,这是南朝时帝

  王们所戴,隋统一后,沿用此名,唐实以乌纱。

  (3)

  品色制度(兼及腰带制度)

  品色制度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兼

  以腰带饰物规定)。

  武德四年(621)制定初步的常服规范,八月敕:“三品以上,大科紬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以上,小科紬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以上(下),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双紃,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鍮石。

  ”

  贞观四年(630)二次下诏修订:“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

  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仍通服黄。”

  贞观五年(631)敕七品以上服龟甲双巨十花绫,其色绿。九品以上服丝布及

  杂小绫,其色青。

  上元元年(674)诏:“一品以下文官,并带手巾、算袋、刀子、磨石。其武官,欲带手巾、算袋者亦听。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金带。五

  品服浅绯,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至此奠定唐代服色制度基础,后世皇帝只是适时加以调整)

  文明元年(684)将八九品的青色改为碧(因为青布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

  泛红色光,易与紫色相混)。

  景云年间(710-711):“九品以上一品以下,文武依上元故事,带手巾、算袋。

  腰带,一品以下五品以上,并用金。六品七品并用银。

  八品九品共用鍮石。”

  太和六年(832)右仆射王涯准敕:“亲王及三品以上,若二王后,服色用紫,饰以玉。五品以上,服色用朱,饰以金。七品以上,服色用绿,饰以银。九品以

  上,服色用青,饰以鍮石。应服绿及青人,谓经职事官成及食实禄者,其用勋官

  及爵,直诸司依出身品,仍各佩刀、砺、纷帨。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黄,饰以铜

  铁。其诸亲朝贺宴会服饰,各依所准品,诸司一品、二品许服玉及通犀,三品许

  服花及班犀及玉,又服青碧者,许通服绿。”

  同时常服纹样制度进一步规范化:“三品以上许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

  对孔雀绫袍袄。四品五品,许服地黄交枝绫。六品以下常参官,许服小团窠绫,及无纹绫,隔织独织等充。除此色外,应有奇文异制袍袄绫等,并禁断。

  ”

  总括之,颜色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绯——绿——青(后改为碧)

  。而腰

  带饰物从高到低依次为:玉

  ---金

  银------鍮石。

  (4)

  章服制度

  章服制度是常服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官员随身配带鱼(龟)袋的制度。

  随身佩鱼的目的,一是用它作为朝君应见的凭证,二是用来明尊卑、严内外。常

  服佩鱼自隋代已初具形制,在唐代却经历了一些有趣的变化:高祖皇帝于武德元

  年(618)改以往的银菟符为银鱼符。鱼袋虽配发给四品五品职事官,但退体后要

  交回。三年后高宗皇帝人性化是调整为五品以上薨亡者不须追收鱼袋。

  章服制度化之后,百官请绯、紫之服,必须经过朝廷严格考核,且依据官员

  的具体状况区别对待,够资格者方才授予。此外,晚唐针对颁受章服混乱之况,进一步从体制上加以规整。

  (五)

  对邻国的影响

  唐代服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

  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

  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

  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

  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

  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唐朝的

  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

  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小组成员感受:

  ――通过3个月左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对唐朝服饰有了进一步的了

  解,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并深刻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

  过程中,我们小组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此次活动,提升了探究学习能力,拓

  宽了知识视野,更加以身为华夏民族之后而倍感自豪。

  ――经过这一阶段对唐朝服饰文化的研究学习,我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

  大精深,它所包含的不仅仅只有文字、典籍等文化,还有服饰、饮食等社科类文

  化。而服饰作为中国古代国力强盛的一大体现,其文化底蕴更为深厚。服饰文化

  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尤以经济水平与民族特点最为主要。

  通过这次的学习

  研究,我学习到了很多课外知识。了解了中国的服饰文化,更学到了研究性学习

  的方法,这对我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了解了唐朝服饰后,我深刻的认识到,在那个民族融合,对外开

  放最鼎盛的年代里,服饰早已不是遮体的工具,它是当时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首先在颜色上就分出了等级,百姓不能穿颜色太鲜亮的服饰,而黄色则是皇权的

  象征:其次就是材料,因为丝织品的发展,丝质服饰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通过

  这次学习,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也从中增长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课余

  生活。

  ――“唐朝服饰”是我组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思考,广

  开言路,相互交流,吸收借鉴,还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有关内容,这不但使我

  的知识更加丰富,学习生活更加充实,也增加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认识,这

  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也希望能把它与大家分享。

  ――通过对唐朝服饰的研究,我学习到了很多课外知识,体会到中华文

  化的深远与博大,看到了各朝服饰与唐朝服饰的区别,以及唐朝服饰中,官臣服

  饰的区别和百姓服饰的多样化,更体会到了从衣着便可以体现出来的我国古代制

  度的森严,了解了更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多开展一些研究性

  学习活动,从而拓宽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能力,使我们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

  ――这次探究活动后,我了解到仅仅是我们的日常服饰,在不同时期或

  者在同一时期,都可以有相当大的区别。深入了解唐朝的服饰文化,也更深入了

  解了服饰与社会、世界的联系。因此,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我们了解和关注

  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提升我们的实践能力,是我们的巨大财富。

  资料来源

  图片来源一一《中国历代服饰图典》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百度图库

  唐朝文化的特点——《中华上下五千年》

  唐朝的历史背景一一《中国大百科全书》

  唐朝服饰的特点一一《华裳天下丛书:历朝历代服饰》

  唐朝服饰的历史背景一一《中国服装史》

  唐朝服饰的研究成果一一《中国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

  服装史的发展历程一一《服装简史》

  丝绸服饰的发展一一《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

  民俗与服饰一一《服饰民俗学》

  结论

  服饰文化受其特定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社会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等诸

  多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多姿多彩的不同形式。通过对唐朝服饰文化的研究,我小

  组成员均获益颇丰,对于我们的探究能力及对唐朝服饰的理解层面均有所提高和

  加深。通过此次研究,既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也培养了对于美的欣赏力和鉴赏力,健全了我们的审美观念,相信通过这次研究活动,对我们今后的学习能力会有很

  大的帮助。

篇九: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唐代服饰的特点与发展

  (一)

  (二)

  (三)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四)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五)

  (六)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七)

  (八)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九)

  (十)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十一)

  (十二)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十三)

  (十四)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十五)

  (十六)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十七)

  (十八)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十九)

  (二十)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二十一)

  (二十二)

  (二)

  (二十三)

  (二十四)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二十五)

  (二十六)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二十七)

  (二十八)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二十九)

  (三十)

  从图中我们看到,发式的样式丰富多彩,图案的纹样有凤的纹样,有牡丹花纹样。有的发式显现出云纹的印迹,是发展变化的云纹的体现。从鞋的式样上看,唐代盛行翘圆头鞋,做工很精致,就连草鞋也是讲究工艺的。丝鞋的纹样绣作虎头,和现在山东一带儿童所穿的虎头鞋纹样相似,只是现在山东一带农村儿童穿的虎头鞋的鞋尖没有那么向上翘。男鞋的样式和现代的鞋样有相似之处,说明那时鞋的发展已达到了高峰。纵观唐代的服饰图案,可以这样来认识:

  (三十一)

  (三十二)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三十三)

  (三十四)

  (三隋唐胄甲)

  (三十五)

  (三十六)

  隋唐胄甲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本图为铠甲穿戴展示图及兜鍪、靴子图。这种类型的铠甲,比初唐更加精致,甲衣上的装饰,也更加繁缛细致,是中唐时的典型样式。

  (三十七)

  (三十八)

  (五代铠甲及戎服)

  (三十九)

  (四十)

  隋唐五代服饰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本图为五代时期穿铠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四十一)

  (四十二)

  (唐代胄甲)

  (四十三)

  (四十四)

  隋唐五代服饰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

  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图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四十五)

  (四十六)

  (隋代戎服及胄甲)

  (四十七)

  (四十八)

  隋唐五代服饰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本图为隋代武士复原图(左为戎服,右为胄甲)。

  (四十九)

  (五十)

  (隋唐胄甲2)

  (五十一)

  (五十二)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图为胄甲穿戴展示图。

  (五十三)

  (五十四)

  (唐代大袖衫)

  (五十五)

  (五十六)

  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此图为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五十七)

  (五十八)

  (中晚唐回鹘女服)

  (五十九)

  (六十)

  中晚唐女服回鹘装展示图。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鹤装的晚唐贵妇及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身。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

  (六十一)

  (六十二)

  (晚唐供养服饰)

  (六十三)

  (六十四)

  隋唐五代服饰隋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此图为敦煌莫高窟晚唐女供养人服饰(襦裙、披帛)。

  (六十五)

  (六十六)

  (隋唐五代服饰)

  (六十七)

  (六十八)

  隋唐五代服饰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绢画妇女及《簪花仕女图》所绘的贵族妇女以及南唐二陵墓出土的陶塑妇女服饰,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唐代贵族妇女,头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纱衣的里面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这是一种大胆的装束,从中也反映出当时妇女的思想开放。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此图为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画,头戴凤冠宝髻、金花簪蓖,珠宝颈链,大袖衫裙,披帛,圆头履的贵族妇女。

  (六十九)

  (七十)

  (盛唐女服2)

  (七十一)

  (七十二)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的妇女(张萱的《捣练图》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张萱是盛唐与中唐之际的著名画家,从张萱开始,我国人物画题材趋于写实,表现现实社会生活。《捣练图》是张萱的代表作,它描绘了一群妇女正在捣练、络线、熨烫及缝衣时的情景。练是丝绸的一种,初织成时质地较硬,需煮熟后加漂粉用杵捣后才能柔软,然后还要用熨斗烫平。图中妇女为成年妇女,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从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纹样来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样式。

  (七十三)

  (七十四)

  (盛唐女服)

  (七十五)

  (七十六)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或袍衫的贵妇及侍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

  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虢国过夫人游春图》所绘的是唐玄宗时代显赫一时的皇亲杨氏姊妹出形游春时的情景。其中四人穿襦裙、披帛包括女孩,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右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

  (七十七)

  (七十八)

  (隋唐妇女服饰)

  (七十九)

  (八十)

  隋唐妇女服饰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本图为隋唐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图。

  (八十一)

  (八十二)

  (隋代短襦长裙披帛)

  (八十三)

  (八十四)

  隋代女服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妇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层妇女中,曾流行百鸟毛裙,由于这种裙子都用禽鸟羽毛制成,使大批珍禽瑞鸟遭受损害,后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广大妇女中间,则流行一种叫“石榴裙”的裙子,这种裙子用鲜艳夺目的红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说中的李娃几霍小玉等就常穿这种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非常美观。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图及穿小袖短襦、长裙的隋代妇女(隋代瓷俑实物)。

  (八十五)

  (八十六)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八十七)

  (八十八)

  唐代官吏服饰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此土为唐代圆领袍衫展示图及纱罗幞头图。

  (八十九)

  (九十)

  (唐代《礼宾图》)

  (九十一)

  (九十二)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本图为戴漆纱笼冠、穿大袖礼服的文吏(陕西乾县李贤墓壁画《礼宾图》)。图左边三位为唐代官员朝服形象,左边第四位为东罗马使者,左边第五位为高句丽国使者。

  (九十三)

  (九十四)

  (唐代妇女服饰)

  (九十五)

  (九十六)

  隋唐半臂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此图为袒领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展示图。

  (九十七)

  (九十八)

  (中唐女服)

  (九十九)

  (百)

  中唐女服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本图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百一)

  (百二)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

  (百三)

  (百四)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本图为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展示图(根据出土陶俑及壁画复原绘制)。

  (百五)

  (百六)

  (隋唐侍女服饰)

  (百七)

  (百八)

  隋唐胡服翻领对襟胡服、条纹裤、蹀躞带穿戴展示图,图中所绘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样式,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

  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干条小带下垂,只是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本图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百九)

  (百十)

  (初唐女服)

  (百十一)

  (百十二)

  隋代女服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图。

  (百十三)

  (百十四)

  唐代妇女服饰漫谈

  (百十五)

  (百十六)

  如果说中国古代男子服饰的主题是实用与庄重,那么女子服饰的风格则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饰则是其中最为绚丽的篇章。

  (百十七)

  (百十八)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下,唐代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百十九)

  (百二十)

  唐代女子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几类。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女官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袄为夹衣,长于襦而短于袍。半臂是短袖的紧身上衣,套于衫外,流行于唐前期。缦衫是女子歌舞时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脱。其衣裙颜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如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衫、襦、袄、裙上多有织文和绣文,如唐诗所描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

  (百二十一)

  (百二十二)

  此外,“时世妆”,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重要服饰。“时世妆”,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袒领服、男服、戎装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行。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时人形容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等,下配以曳地长裙,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妇女喜好戎装、男服。“军装宫娥扫眉浅”,则描绘了宫中女子穿着戎装的情景。武宗时,王才人因着与武宗同样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误认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盛唐时,士人们的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们也纷纷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圆领服,头裹幞头,足蹬乌皮靴。唐代妇女并无华夷之别的观念,开元天宝年间,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翻领、窄袖紧身胡服、腰系蹀躞带的汉族女子,体现了盛唐帝国妇女们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

  (百二十三)

  (百二十四)

  女子发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为主。所戴便帽,初行幂,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习俗,妇女外出多戴幂,幂是一种大幅方巾,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戴时披体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时,随社会风气的开放,改戴“施裙至颈”的帷帽。至开元盛世,妇女们干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幞头和戴状奇艳丽的胡帽。胡帽因源于西域和吐蕃各族,状式新颖多变,有的卷檐虚顶,有的装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饰鸟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饰以皮毛等。此外,若出门远行,还戴风帽,以避风尘。

  (百二十五)

  (百二十六)

  唐代女子足下着履、靴、屐等。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绣饰,履头状式多样,有圆头、高头、云形、花形等,如唐诗所云:“云头踏殿鞋”、“金蹙重台履”、“丛头鞋子红偏细”等。靴多以锦为之,织造功致,纹饰美丽。屐于夏季赤足着用,为民间女子所喜,如李白诗云:“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百二十七)

  (百二十八)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饰,其化妆及佩饰内容丰富,有发式、头饰、面妆、佩饰等。女子发式以梳髻为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脑后,形制十分丰富。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髻、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等数十种。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盛唐以后高髻流行,髻式纷繁。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胜、铀、花等。多以玉、金、银、玳瑁等材料制成,工艺精美。簪钗常成对使用,用时横插、斜插或倒插。步摇是其中的精品,钗首制成鸟雀状、雀口衔挂珠串,随步行摇颤,倍增韵致。唐中后期妇女中还盛行插梳,以精致美观的小花梳饰于发上。

  (百二十九)

  (百三十)

  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铅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施于面、颈、胸部,“纤白明媚”。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由于帝王士大夫的偏爱,女子眉式花样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画工画《十眉画》,名目有鸳鸯眉、小山眉、倒晕眉等。阔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画得较长,盛唐以后开始流行短式。花钿是一种额饰,以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鱼腮骨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为多见,贴于眉间。面靥是于面颊酒涡处以胭脂点染,或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物粘贴。斜红是于面颊太阳穴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是中晚唐妇女一种时髦的打扮。

  (百三十一)

  (百三十二)

  项饰有项链、项圈、璎珞等,臂饰有臂钏、手镯,腰饰有玉佩、香囊等。璎珞原为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唐时为宫女侍女、舞伎所喜着。其上部为一半圆形金属颈圈,下半部为一珠玉宝石组成的项链,有的在胸前部位还悬挂一较大的锁片形饰物,整体华贵晶莹。臂钏,又称跳脱,是以金属丝盘绕多匝,形如弹簧,或以多个手镯合并而成的饰物,套于手臂,在宫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银制作,镂空,上下两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里面有两个同心圆环,环内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圆环之间及小金盂之间均用对称的活轴相连,无论怎样转动,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洒落。

  (百三十三)

  (百三十四)

  唐代女子服饰,不仅为灿烂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并影响着后世历代妇女的服饰生活与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苑地中的一朵奇丽之花。

  (百三十五)

  (百三十六)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文吏服饰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此土为裹幞头、穿圆领袍衫、乌皮靴的官吏(陕西乾县李重润墓壁画)。

  (百三十七)

篇十: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

  精选文库

  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转、舒展,給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唐的袍服,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神采殊异最能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

  唐代的官服制度

  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即男子的服饰。圆领袍衫,也叫团圆领,是隋唐时期官宦,士庶男子的主要服饰。唐代官吏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传统的官冕衣裳,只是在隆重场合而用,平时多以圆领袍衫下配乌皮靴为时尚。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唐代官员的袍衫,也多用此款,主要以颜色来区分等级的。黄袍被当作帝王的御用服色,从唐开始一直沿用至清朝。通常定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绯红色,六品七品服绿色,八品九品服青色。唐代官服在不断修改完善中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官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赤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三品以上袍紫色、束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等,未入仕者,则着白袍,所以唐人的服饰也以白色为主,布衣成了庶民的又一代称。

  现在唐装虽已不复流行,鲜为人知,但她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现在被日本人尊为国宝的和服其实就是学自唐装,和服日语叫”吴服“,最初的雏形是从中国三国时期吴地区的服饰传过来,故称”吴服“后来不断的融合吸收唐服的特点,包括唐衣,十二单等。唐装的华贵可以堪称世界第一,无人能及,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古典文化发展到颠峰,高度繁荣开放的表现。

  通过前期唐装充分吸收西域外族服饰的精华部分,到了后期融合进了自己的那一部分,使得唐装充分吸收了华夏与外族的文化精髓,将两者巧妙的--2

  精选文库

  结合起来,并将各自的特点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且将那种文化风格发扬到及至。

  盛世唐装就是这样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妇女不必恪守传统规范,他们可以穿袒胸露背的宽领服装或吸收其他国家服饰风格穿出异国情调,还可以穿胡服男装骑射,并享有选择配偶和离婚的自由。相当富足的物质基础和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加之在隋朝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纺织业到了唐朝有了长足进步,服装材质品种之多,不拘一格的服饰也在当时被广泛推崇。尽管今天的人们习惯将对襟袄通称为“唐装”,以其代表中国传统服饰,但那不过是一种以唐代为荣的说目,千姿百态而富有生命气息。当年“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势多么宏大,唐代中国才真正称得上是“衣冠王国”。

  参考书目:《中国服饰史》,《中国服饰》,《中国古代服饰》,--3

篇十一: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

  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转、舒展,給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唐的袍服,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神采殊异最能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

  唐代的官服制度

  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即男子的服饰。圆领袍衫,也叫团圆领,是隋唐时期官宦,士庶男子的主要服饰。唐代官吏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传统的官冕衣裳,只是在隆重场合而用,平时多以圆领袍衫下配乌皮靴为时尚。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唐代官员的袍衫,也多用此款,主要以颜色来区分等级的。黄袍被当作帝王的御用服色,从唐开始一直沿用至清朝。通常定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绯红色,六品七品服绿色,八品九品服青色。唐代官服在不断修改完善中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官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赤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三品以上袍紫色、束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等,未入仕者,则着白袍,所以唐人的服饰也以白色为主,布衣成了庶民的又一代称。

  现在唐装虽已不复流行,鲜为人知,但她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现在被日本人尊为国宝的和服其实就是学自唐装,和服日语叫”吴服“,最初的雏形是从中国三国时期吴地区的服饰传过来,故称”吴服“后来不断的融合吸收唐服的特点,包括唐衣,十二单等。唐装的华贵可以堪称世界第一,无人能及,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古典文化发展到颠峰,高度繁荣开放的表现。

  通过前期唐装充分吸收西域外族服饰的精华部分,到了后期融合进了自己的那一部分,使得唐装充分吸收了华夏与外族的文化精髓,将两者巧妙的

  结合起来,并将各自的特点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且将那种文化风格发扬到及至。

  盛世唐装就是这样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妇女不必恪守传统规范,他们可以穿袒胸露背的宽领服装或吸收其他国家服饰风格穿出异国情调,还可以穿胡服男装骑射,并享有选择配偶和离婚的自由。相当富足的物质基础和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加之在隋朝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纺织业到了唐朝有了长足进步,服装材质品种之多,不拘一格的服饰也在当时被广泛推崇。尽管今天的人们习惯将对襟袄通称为“唐装”,以其代表中国传统服饰,但那不过是一种以唐代为荣的说目,千姿百态而富有生命气息。当年“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势多么宏大,唐代中国才真正称得上是“衣冠王国”。

  参考书目:《中国服饰史》,《中国服饰》,《中国古代服饰》,

篇十二: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浅析唐朝服饰文化

  摘要:服饰除了能遮羞,保暖等功能外,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审美,宗教等意识形态,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的阶段。社会的繁荣与政治的稳定,使经济快速的发展,使当时中国的外贸,以及纺织技术进步迅速。这些发展的同时,也让唐朝的服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也使唐朝的服饰文化成为中国封建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字:唐朝

  服饰

  服饰文化

  ?

  一、唐朝时代背景

  唐朝当时的服装业发展与经济富庶和强大国力的背景密不可分。社会历史背景: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唐代是其中最鼎盛的一个时代。唐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分裂混乱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

  经济背景:从唐朝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上看,唐朝是相当富足而强大的,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少数文明昌盛的强大的国家。唐代的丝绸之路繁荣昌盛不仅成为了商贸的后盾,也与当时唐朝封建经济达到前后几个朝代无法企及的程度息息相关。

  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唐朝的开放与大度是引人注目的,经过对外的交流,使多元化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久而久之唐人表现出无拘无束,在服装上体现出了蓬勃向上的美感意识。

  而这时期的服饰,既保持汉族文化本色。又因国家的发展,吸取了少数民族,外国等文化元素,展开了一次服饰大交流,是我国服饰文化史上的第三次大变。唐代服饰继承了魏晋时期的那种打破礼教束缚,崇尚新奇的审美标准,又吸取了异域服饰的精华,形成了唐代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

  ?

  二、唐朝服饰

  唐代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到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趋向宽肥。唐代女子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祆,衫,裙)、批驳、回鹘等。

  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袄。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为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祍大襟两种。裙子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出人体结构的曲线,又能表现出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气度帔帛是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丝带,走路的时候随风飘摆,显得潇洒自然,就像仙女一样。然而,回鹘装的基

  本特点是略似男子的长袍,它有着翻领,袖子宽小而衣身回肥大,下长摇曳。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其使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棉,领口,袖口均镶有织金锦花边。穿这种衣服往往还要配上特别的发型。而这一装束经过民间的效仿,又受西方名族的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唐代的袍服,宽袍大袖,袍服形式虽然简单,但穿到人身上因人而异,表现出汉族平和柔静,娴雅超脱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的审美情趣。

  唐代的官服制度。唐代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及男子的服饰。

  传统的冠冕衣裳只是在浓重场合使用,而平时都是以圆领袍衫下配乌皮靴,表现出洒脱飘逸,然后又不失英武之气。在唐朝多用颜色来区分等级,黄袍就是帝王的御用肤色,而三品以下的官员,官员服为紫色,五品已上的官员服为绯红,六品七品服为绿色,八品九品服为青色。未入仕者,则多穿白袍。所以便有了一句话"一代布衣皆白袍"。

  ?

  三、唐朝服饰对现代服装的影响

  在色彩方面:虽然,现在的唐装区别于古代唐装,但是设计师们常常会把那时期的服饰色彩中潜藏的“天人合一”的设计方法反复的使用。在现代生活中,每逢过年过节,身着唐装的人比比皆是,娇艳的锦缎面料,精致的盘扣设计,巧夺天工的刺绣工艺,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大唐的盛世景象。在色彩上唐代以红色最为流行。有诗歌中提到“千门万户买不进,剩将儿女买红裙”。

  唐代服饰色彩的特点,相对单一而突出,其色调强调喜气,形式艳丽而明快,鲜明而奔放,炫人夺目

  在图案方面:在中国古代,唐服是巨大的财富,它的造型精美,色泽艳丽,工艺精良。将唐服的各种元素组合在一起而就有了“驱邪,迎福”的寓意。在现代生活中设计师们往往会运用到唐代的图案,通过图案的内外搭配,完整统一,来表现出唐代服装的寓意,从而来迎合当代人的需求。传统图案的精美更使人眼前一亮。唐朝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均匀称。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进行写生。这种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华丽的艺术风格。服饰图案的设计与各种工艺品相结合,又创造出了很多的华丽作品。

  唐朝的服饰元素:在唐朝我们能看见很多无领的服装。从古至今,长长的脖子和漂亮的

  锁骨就是美女的代名词。唐代服装里的抹胸不仅能使人的脖子显得修长,更能突出,女人的性感与华贵的气质。而现代服装中的无领抹胸设计,使女性能够完美的展现肩部的线条,又不会因为过度暴露而显得俗气。唐朝女子服饰裙子为紧身窄小款式流行高腰束胸,还搭配半臂或两裆,演绎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豁达。

  ?

  四、唐代服饰里的文化

  服饰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它是指服装、饰物、穿着方式、装扮,包括发型、化妆在内的多种因素的有机整体。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素质的物化,是内在精神的外观,是社会风貌的显示。

  唐朝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里面的一颗璀璨明珠,别具一格像是被锁在牢笼的小鸟重新获得了翅膀自由飞翔。

  由于文化思潮的多元化,给唐朝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旧礼教的大崩溃,又使唐代妇女,尤其是具有特权地位的贵族女性,能够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实际获得比任何封建时代女性都要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他们洋溢着艺术的激情,对自己的着装进行了大胆的改造。有时通过款式展现,有时也可通过造型、布局、色彩、线条等手段给人以整体和谐之美。

  唐代服装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现。大量采用了刺绣、飘带、图案和其它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想象,以浪漫主义情调达到现实主义的效果。

  唐代服装注重气派稳重的氛围效果服装的整体配合给人以秩序和谐美感,严肃庄重,美观高雅,华丽炫目。

  唐代服装注重服饰文化的民族性尽管那时候文化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唐代服装还是注重着本族的民族文化。

  服饰文化是一个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服饰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民族长期交往,服饰文化互相影响和渗透,甚至有意借鉴和模仿。但是中华民族有自己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因而有自己的着装规范。

  唐装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气氛。自李唐王朝建立以来,形成了儒,道,佛三家鼎力立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唐朝服饰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篇十三: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唐朝服饰文化研究一一开题报告

  研究小组一一(5)组

  (—)选题意义

  服饰文化见证着特定朝代、历史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时代的

  生产力状况与文化发展程度。为了进一步了解服饰文化的特点、形式及其影响,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我们小组进行了对唐代服饰文化的具体

  研究。

  (二)研究方法

  在这次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并上网收集了相关

  图片,同时,我们又向老师请教了当时的背景资料,通过分工合作进行整理,以

  保证我们的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

  (三)研究内容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国家,其经济水平及生产力水平的发达,对唐代的官服,民服产生了深远影响。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唐代的鼎盛,使其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唐朝

  的京师长安,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唐代的服饰文化也吸收了外来的

  技巧和风格,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同时,唐代的服饰文化还受

  到宗教文化的影响。研究唐朝服饰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

  赏,健全我们的审美观念。

  唐朝服饰文化研究一一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唐朝服饰发展

  研究时间:研究背景:

  服饰文化见证着特定朝代、历史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时代

  的生产力状况与文化发展程度。为进一步了解服饰文化的特点、形式及其影响,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我们进行了对唐代服饰文化的具体研究。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国家,其繁荣的经济对唐代的官服,民

  间服饰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朝服饰还受宗教文化传播,审美观念的影响并吸

  收借鉴了印度服饰的特点。下面进行具体介绍:

  (一)

  服装的意义

  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

  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

  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

  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

  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进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

  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二)

  总体概述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

  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

  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三)

  女子服饰特点

  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

  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1)

  唐朝女子服饰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

  是裙、衫、帔的统一。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2)

  配件—半臂

  半臂的兴起颇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国时代,魏明帝曾穿薄绸半袖上衣

  上朝,结果被一位大臣质问,此种奇装缘自何礼法规章?可见短袖的款式初现时

  属于时尚界的非主流。但随着时代的推进,至厅隋唐盛世它人气直升。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对襟

  (或套头)短外衣,它

  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3)

  配件—褙子

  又名绰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特点是将半臂的袖与下襟

  大大延长。始于唐,男女皆服,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式变化甚多。

  (4)

  特殊—高腰/齐胸襦裙

  唐代女服中有一种在贵妇间流行的款式:咼腰襦裙。它将裙带咼咼系在腰

  线以上,比如胸下,甚至系在胸线上方,准确地说应称为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一般分为两种,分别是“对襟”齐胸襦裙与“交领”齐胸襦裙,一

  般来说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一点。

  (5)

  特殊—女式大袖衫

  大袖衫一词本泛指宽衣大袖的款式,我们这里讲的大袖衫,专指唐代女子的

  特宽大袖礼服。它比通常的宽袖外衣还要宽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

  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

  尚。

  (四)唐代的冠服制度

  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

  入礼治。到了唐代,冠服制度发展到十分丰富完善,对后世与国外都产生深远的

  影响。

  唐朝以前尚黑,玄黑才是帝王之色。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

  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

  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

  唐朝规定除天子明黄、太子淡黄,其他人使

  用黄色就是谋反。

  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祭服或朝

  服);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公服或常服)。

  简言之,唐代百官常服(注:常服不可入祭礼与重大朝会)承袭前制,为圆

  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

  (1)

  武德令

  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公元

  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

  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

  (2)

  唐朝皇服的分类

  隋唐天子主要戴两种冠,即通天冠、翼善冠。通天冠是皇帝冬至日受朝贺、平日上朝以及在后宫燕居时所佩戴,既用于节日,又用于平日。不过,一般地讲,皇帝在后宫燕居嬉游时,多半不戴冠。翼善冠是唐太宗李世民发明的,主要用于

  朔望(初一、十五)上朝时服用。通天冠凡二十四梁,附蝉十二首,加金博山,配珠翠黑介帻,即以黑介帻承冠。翼善冠采自古制,形状如幞头,以转脚相交于

  上。另有一种白纱帽,用乌纱做成,白裙襦或衫,白袜,乌皮履,这是南朝时帝

  王们所戴,隋统一后,沿用此名,唐实以乌纱。

  (3)

  品色制度(兼及腰带制度)

  品色制度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兼

  以腰带饰物规定)。

  武德四年(621)制定初步的常服规范,八月敕:“三品以上,大科紬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以上,小科紬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以上(下),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双紃,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鍮石。

  ”

  贞观四年(630)二次下诏修订:“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

  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仍通服黄。”

  贞观五年(631)敕七品以上服龟甲双巨十花绫,其色绿。九品以上服丝布及

  杂小绫,其色青。

  上元元年(674)诏:“一品以下文官,并带手巾、算袋、刀子、磨石。其武官,欲带手巾、算袋者亦听。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金带。五

  品服浅绯,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至此奠定唐代服色制度基础,后世皇帝只是适时加以调整)

  文明元年(684)将八九品的青色改为碧(因为青布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

  泛红色光,易与紫色相混)。

  景云年间(710-711):“九品以上一品以下,文武依上元故事,带手巾、算袋。

  腰带,一品以下五品以上,并用金。六品七品并用银。

  八品九品共用鍮石。”

  太和六年(832)右仆射王涯准敕:“亲王及三品以上,若二王后,服色用紫,饰以玉。五品以上,服色用朱,饰以金。七品以上,服色用绿,饰以银。九品以

  上,服色用青,饰以鍮石。应服绿及青人,谓经职事官成及食实禄者,其用勋官

  及爵,直诸司依出身品,仍各佩刀、砺、纷帨。流外官及庶人服色用黄,饰以铜

  铁。其诸亲朝贺宴会服饰,各依所准品,诸司一品、二品许服玉及通犀,三品许

  服花及班犀及玉,又服青碧者,许通服绿。”

  同时常服纹样制度进一步规范化:“三品以上许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

  对孔雀绫袍袄。四品五品,许服地黄交枝绫。六品以下常参官,许服小团窠绫,及无纹绫,隔织独织等充。除此色外,应有奇文异制袍袄绫等,并禁断。

  ”

  总括之,颜色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绯——绿——青(后改为碧)

  。而腰

  带饰物从高到低依次为:玉

  ---金

  银------鍮石。

  (4)

  章服制度

  章服制度是常服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官员随身配带鱼(龟)袋的制度。

  随身佩鱼的目的,一是用它作为朝君应见的凭证,二是用来明尊卑、严内外。常

  服佩鱼自隋代已初具形制,在唐代却经历了一些有趣的变化:高祖皇帝于武德元

  年(618)改以往的银菟符为银鱼符。鱼袋虽配发给四品五品职事官,但退体后要

  交回。三年后高宗皇帝人性化是调整为五品以上薨亡者不须追收鱼袋。

  章服制度化之后,百官请绯、紫之服,必须经过朝廷严格考核,且依据官员

  的具体状况区别对待,够资格者方才授予。此外,晚唐针对颁受章服混乱之况,进一步从体制上加以规整。

  (五)

  对邻国的影响

  唐代服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服从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装

  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

  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

  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

  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

  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唐朝的

  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

  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小组成员感受:

  ――通过3个月左右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我对唐朝服饰有了进一步的了

  解,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昌盛,并深刻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

  过程中,我们小组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此次活动,提升了探究学习能力,拓

  宽了知识视野,更加以身为华夏民族之后而倍感自豪。

  ――经过这一阶段对唐朝服饰文化的研究学习,我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

  大精深,它所包含的不仅仅只有文字、典籍等文化,还有服饰、饮食等社科类文

  化。而服饰作为中国古代国力强盛的一大体现,其文化底蕴更为深厚。服饰文化

  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尤以经济水平与民族特点最为主要。

  通过这次的学习

  研究,我学习到了很多课外知识。了解了中国的服饰文化,更学到了研究性学习

  的方法,这对我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了解了唐朝服饰后,我深刻的认识到,在那个民族融合,对外开

  放最鼎盛的年代里,服饰早已不是遮体的工具,它是当时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首先在颜色上就分出了等级,百姓不能穿颜色太鲜亮的服饰,而黄色则是皇权的

  象征:其次就是材料,因为丝织品的发展,丝质服饰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通过

  这次学习,我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也从中增长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课余

  生活。

  ――“唐朝服饰”是我组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思考,广

  开言路,相互交流,吸收借鉴,还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有关内容,这不但使我

  的知识更加丰富,学习生活更加充实,也增加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认识,这

  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也希望能把它与大家分享。

  ――通过对唐朝服饰的研究,我学习到了很多课外知识,体会到中华文

  化的深远与博大,看到了各朝服饰与唐朝服饰的区别,以及唐朝服饰中,官臣服

  饰的区别和百姓服饰的多样化,更体会到了从衣着便可以体现出来的我国古代制

  度的森严,了解了更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多开展一些研究性

  学习活动,从而拓宽我们的眼界,提升我们的能力,使我们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

  ――这次探究活动后,我了解到仅仅是我们的日常服饰,在不同时期或

  者在同一时期,都可以有相当大的区别。深入了解唐朝的服饰文化,也更深入了

  解了服饰与社会、世界的联系。因此,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我们了解和关注

  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提升我们的实践能力,是我们的巨大财富。

  资料来源

  图片来源一一《中国历代服饰图典》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百度图库

  唐朝文化的特点——《中华上下五千年》

  唐朝的历史背景一一《中国大百科全书》

  唐朝服饰的特点一一《华裳天下丛书:历朝历代服饰》

  唐朝服饰的历史背景一一《中国服装史》

  唐朝服饰的研究成果一一《中国服饰文化参考文献目录》

  服装史的发展历程一一《服装简史》

  丝绸服饰的发展一一《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

  民俗与服饰一一《服饰民俗学》

  结论

  服饰文化受其特定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社会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等诸

  多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多姿多彩的不同形式。通过对唐朝服饰文化的研究,我小

  组成员均获益颇丰,对于我们的探究能力及对唐朝服饰的理解层面均有所提高和

  加深。通过此次研究,既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也培养了对于美的欣赏力和鉴赏力,健全了我们的审美观念,相信通过这次研究活动,对我们今后的学习能力会有很

  大的帮助。

篇十四: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实用标准文档

  中国隋唐时期的服饰文化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经历了从夏商西周一直到元明清等各个不同的时代。而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个性鲜明的的时代风尚,这种风尚非该时代而难以存在,或是后世极力模仿已无法得其精髓。因此,每个时代都相应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服饰文化。众所周知,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这个时期的服装发展也到了全盛时期。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唐朝时期的服饰文化。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主要分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唐代初期,车服制度皆承袭隋制。到公元621年,才正式颁布车服之令,冠服制度开始确立。唐代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唐代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吸收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外来的服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使得该时期的服饰大放异彩,更富有时代的特色。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唐代许多新颖的服饰纷纷出现,胡服在此时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裤褶服饰的产生,将秦汉时期的交领、宽衣大衫、曳地长裙的服饰逐渐淘汰,转为盘领、紧身窄袖、合身的短衫、瘦长裙所替代。

  服饰逐渐的开放,强调体态的美感,配挂披或胡帽;鞋子除云头高履外还出现了小蛮靴。在加上织品的发展,许多轻薄细柔的布料被开发出来,因此透明的、多层次的穿着开始引领风骚。此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装特色有:袒胸、高腰、披巾、明衣、男装、胡服和所谓的“时世装”等。

  在初唐时期,襦裙半臂穿戴已经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穿,穿的时候一般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

  还有一种大袖衫。唐代仕女下装多穿裙子,腰束的极高,甚至高过胸部。裙色以红、紫、黄、绿最多,其中以红色最为流行。衣身袒胸短襦、肩披宽长的肩巾、下穿高头云履。妇女服饰展现性感魅力,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其中著名的是明衣的使用。明衣原属礼服的中单,是用透明的薄纱制成。在以往只当作内衣穿着,但是在盛唐时期,明衣被拿来当作外衣,并成为盛装。

  说到唐代女服的代表,“女式大袖衫”可谓之一。大袖衫一词本泛指宽衣大袖的款式,比如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风流倜傥,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但我们这里讲的大袖衫,专指唐代女子的特宽大袖礼服。它比通常的宽袖外衣还要宽大,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现今很多人想象中的“超宽超大的仙女衣”基本就源自这种大袖衫。

  中晚唐之后,女服出现了宽袖对襟衫,长裙,批帛穿戴。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服饰,一般多在重要的场合穿著,如朝参,礼见以及出嫁等。穿著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细钗礼衣”。这种服饰是受回鹘装的影响。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身。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此外,“时世妆”,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重要服饰。流行与开元天宝年间。他的特征的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唐朝是一个流行胡服的年代。

  “时世妆”,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袒领服、男服、戎装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行。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时人形容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纤缕见肌肤”等,下配以曳地长裙,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妇女喜好戎装、男服。“军装宫娥扫眉浅”,则描绘了宫中女子穿着戎装的情景。武宗时,王才人因着与武宗同样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误认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时,士人们的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们也纷纷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圆领服,头裹幞头,足蹬乌皮靴。唐代妇女并无华夷之别的观念,开元天宝年间,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翻领、窄袖紧身胡服、腰系蹀躞带的汉族女子,体现了盛唐帝国妇女们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

  另外,女扮男装也是唐朝服饰的一大特点。主要有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着胡服;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唐代妇女的自我表性意识较强,男装可以体现女性身体各部位的曲线。尚武和开放,无疑是女扮男装流行的大背景,但北齐、北周、隋朝也同样有胡族血统,有尚武精神,有开放的社会,却还没有见到妇女大量穿男装的现象。突出女性人体美,则可能是个别妇女的意识,未必是所有人的想法。而开放和体现人体美,也可以通过其他装饰表现出来,像太原金胜村337号墓壁画中袒胸的妇女,要比着男装的侍女开放得多。从史料来看,贞观初身着胡服的粟特男女大量进入中国,可能是男装,特别是男式胡服被唐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朝妇女当作时髦装束的原因之一。这种社会风尚在高宗、武则天时期迅速扩散。

  唐代主要继承了周、战国、汉代、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加的华贵,使服饰和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花纹对后代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完美地展现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的意蕴。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下,唐代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唐朝的衣冠服饰能够发展起来的重大因素之一。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他的服饰图案也改变了以往的天赋神授的思想,改用花鸟鱼虫,回归自然,另外唐朝的丝绸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业发展的极好。对以后我国服饰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愿我们以后也能从这个盛世时代的服装获取灵感,设计出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装。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服饰

  文化

  文案大全

篇十五: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

  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转、舒展,給人以飘然若仙之感。唐的袍服,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神采殊异最能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

  唐代的官服制度

  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即男子的服饰。圆领袍衫,也叫团圆领,是隋唐时期官宦,士庶男子的主要服饰。唐代官吏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传统的官冕衣裳,只是在隆重场合而用,平时多以圆领袍衫下配乌皮靴为时尚。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唐代官员的袍衫,也多用此款,主要以颜色来区分等级的。黄袍被当作帝王的御用服色,从唐开始一直沿用至清朝。通常定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绯红色,六品七品服绿色,八品九品服青色。唐代官服在不断修改完善中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官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赤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三品以上袍紫色、束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等,未入仕者,则着白袍,所以唐人的服饰也以白色为主,布衣成了庶民的又一代称。

  现在唐装虽已不复流行,鲜为人知,但她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现在被日本人尊为国宝的和服其实就是学自唐装,和服日语叫”吴服“,最初的雏形是从中国三国时期吴地区的服饰传过来,故称”吴服“后来不断的融合吸收唐服的特点,包括唐衣,十二单等。唐装的华贵可以堪称世界第一,无人能及,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古典文化发展到颠峰,高度繁荣开放的表现。

  通过前期唐装充分吸收西域外族服饰的精华部分,到了后期融合进了自己的那一部分,使得唐装充分吸收了华夏与外族的文化精髓,将两者巧妙的

  结合起来,并将各自的特点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且将那种文化风格发扬到及至。

  盛世唐装就是这样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妇女不必恪守传统规范,他们可以穿袒胸露背的宽领服装或吸收其他国家服饰风格穿出异国情调,还可以穿胡服男装骑射,并享有选择配偶和离婚的自由。相当富足的物质基础和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加之在隋朝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纺织业到了唐朝有了长足进步,服装材质品种之多,不拘一格的服饰也在当时被广泛推崇。尽管今天的人们习惯将对襟袄通称为“唐装”,以其代表中国传统服饰,但那不过是一种以唐代为荣的说目,千姿百态而富有生命气息。当年“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势多么宏大,唐代中国才真正称得上是“衣冠王国”。

  参考书目:《中国服饰史》,《中国服饰》,《中国古代服饰》,

篇十六: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浅析唐代女服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指导老师:喻冰峰

  人文社会科学系

  08级历史班

  曾婷

  学号:08020124

  内容摘要: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了周边各国文化,并将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在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充分体现出来。服饰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更是一个时期人们精神和物质融合的产物,是思想和观念的体现。通过对唐代女子服饰的研究,试析服饰特点及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

  关键字:唐代女服

  特点

  社会环境

  关系

  唐代国家强盛,人民满怀自信心,极具凝聚力,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对外来异质文化不被简单排斥,而是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伴随着这种兼容并蓄社会风尚的建立,唐代的服饰风格也逐渐在转变,服饰风格也大致经历了初唐的清新明丽,盛唐的自由开放,雍容华贵,中唐的绚丽多姿和晚唐的细腻奢靡等几个阶段。

  隋唐五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将魏晋以来特别是北朝的服饰发展固定下来,形成为法令制度,影响直至宋代并延至明朝。隋唐五代的服饰,极具个性,在服饰史上具有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一

  唐代女服的概述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朝女服主要分为礼服和便服,礼服为律令格式即有法律条文所规定,一般是指有官品的贵妇人在参加典礼时所穿着的服装;便服则不然,妇女们平时所穿的衣服就为便服。唐代女装主要由裙、衫、帔组成。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袄为夹衣,长于襦而短于袍。半臂是短袖的紧身上衣,套于衫外,流行于唐前期。缦衫是女子歌舞时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脱。其衣裙颜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如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衫、襦、袄、裙上多有织文和绣文,如唐诗所描述: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

  此外,符合当时时尚的,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唐朝女子的重要服饰。被

  称之为“时世妆”,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袒领服、男服、戎装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行。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妇女喜好戎装、男服。“军装宫娥扫眉浅”,则描绘了宫中女子穿着戎装的情景。武宗时,王才人因着与武宗同样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误认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时,士人们的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们也纷纷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圆领服,头裹幞头,足蹬乌皮靴。唐代妇女并无华夷之别的观念,开元天宝年间,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翻领、窄袖紧身胡服、腰系蹀躞带的汉族女子,体现了盛唐帝国妇女们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

  二

  唐代女子服装的特点:

  1等级严明,礼法森严。

  古代社会,政治等级观念严明,礼法森严。从帝王到三省六部到州县再到乡里基层制度,各个官员之间都有着鲜明的阶级界限。唐代的服饰在形式、质料、颜色等多方面都有法规上的尊卑贵贱之别。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初定服饰制度,规定了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四种服制,其中规定赤黄色为帝王专用,自此黄袍成为帝王的象征。其后,唐太宗、高宗、德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对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饰区别做出明确规定,大致说来,我们可以总结为,贵族官僚及富皇之家的服饰均以锦绣绫罗制成,而庶民百姓仅能穿以粗布麻衣,服饰穿着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

  2服饰风格多样

  强盛的李唐王朝对当时的世界各国极具吸引力,各国都有一种期望,希望能与唐王朝进行政治和经济上的往来。同时,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二者的相互需求为各国的文化交融提供了条件,外来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滋养,伴随着这种兼容并蓄的社会风尚的建立,唐代的艺术风格也在转变。服饰风格大致经历了初唐清新明丽,盛唐的自由开放,雍容华贵,中唐德绚丽多姿和晚唐的细腻奢靡等几个阶段的变化。其中,女性服饰胡装的盛行,袒露装的出现都是服装的大胆的创新,成为后世分辨唐朝服饰的一个重要依据。

  3体现女性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

  在唐代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

  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国家昌盛,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娱乐项目的种类也随之增多,例如唐代女子很喜爱足球、毽子等体育活动,无形中增加了贵族女子的社会交往机会,她们充分利用节日的活动展示自己的风采,,给人一种精神健美的感觉。

  4地方性与民族性相融合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服饰的发展往往打下了当时的印记。服饰的水平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更是一个时期人们精神和物质融合的产物,是思想和观念的体现,唐代时一个开放的朝代,各个民族交往频繁,文化交融。因此,唐朝的服饰在唐朝经济的决定之下,外来民族的服饰对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的特点是出现了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贯彻保持汉族的传统衣服。在其它时间,胡服(即鲜卑装)系统也溶入唐代仕官的着服中。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所谓胡人,是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一种称呼。随胡人而来的文化,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长安及洛阳等地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和以往相比,唐代崇尚胡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妇女著胡服者甚多。这种现象与当时的文化生活有密切关系,尤其是胡舞的流行,对妇女服装的变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

  唐朝服饰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服饰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是被蒙上社会环境的色彩,一方面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环境氛围影响着服饰的整体风格极其演变过程,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需要依靠服饰来烘托其政治文化的特色并为其高度集权的社会统治环境服务。

  (一)社会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1政治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李唐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军事力量强大,是一个繁荣的王朝,更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这一时期,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开明的对外政策和措施,扩大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个民族的交往,这些都是使得大唐帝国拥有包容一切外来文化的气魄和雄厚国力,呈现出泱泱大国的气度。

  唐太宗自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联如父母”,此话中显示出当朝统治者宏大之气魄,古无有之,旁无有之,独联爱之。在统治上层的开明政策之下,唐朝成为了南北民族大融合完成的时期,这一历史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同中原农耕民族融合,杂处共居,完全改变了中原民族在服饰上相对封闭保守,单一独立的发展状况。

  2经济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古以来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个国家的建立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基础是远远不够的。而一个王朝建立之后,也需要有良好的经济举措来稳定社会,发展文化,强固外交,支持庞大帝国的发展。唐朝繁荣强盛的经济,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人口大增,经济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唐初统治者大力从高丽处吸引和收赎平民。针对隐户进行搜括,武德四年九月,“诏括天下户口”。贞观十六年,“赦天下括浮游无籍者限来年附毕”。其后,武则天时,“十道使括天下亡户”。玄宗开元中,宇文融出使括出80万户,奖励人口自然增值。通过一系列措施,在相对安定的统一局面下,唐前期一百多年内,编户数目逐年上升,由唐初的200万户,天宝中增至960万户。

  人口的增长为唐朝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隋和唐前期的一百几十年全国统一,在和平环境下,人们生息繁殖,纷纷采用较为先进的耕犁与铁耙进行耕作,华北不少地方,原为榛棘之地,变为富食之家。南方江淮两浙乃至江西两湖地区,也有不少耕地开发,中唐人形容为“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梠亦满”。杜甫的《忆昔》诗有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农业的发展为服饰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和前代相比,唐朝不少工业部门,尤其是民生关系密切的私营工业已有了蓬勃的发展,加上农业各部门生产的旺盛,便为市场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货源,特别是促进了国内的纺织业、冶铁业、造船业都有了迅速的发展。

  纺织业是唐朝手工业最发达的一个部门,北方善织绢,江南盛产布。丝织物的品种花式都很多,可谓争奇斗艳,琳琅满目。棉纺织品主要产于岭南的桂州和

  西北的西州一带,唐玄宗时,长安城内有“卖白衫,白叠布行,邻比里间”,可见棉布产量的增多。同时随着国内水陆交通的发展,中唐以后,各地区和各国间的贸易活动十分频繁,在交易的场所,不仅有物质的相互交换,而且也促进了精神与文化的相互交融,这就为唐朝服饰的多样化特点提供了条件。

  3宗教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儒、道、释的相互抵触在六朝时就由来已久,但是到了唐代,儒道和儒释的冲突渐渐的淡化直至消失,三者都被唐朝统治者所接纳,成为唐朝立国的理论基础。唐朝以宽容、宽厚和宽松的眼界与胸襟来看待世界,人们性格的充分张扬,健康的服饰观也应用而生。

  唐太宗李世民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因此,立道教为国教,尽管如此,丝毫也不影响其他宗教文化的发展。在当时的长安城除皇宫与衙署外,市容呈现三大特色:寺院多、旅邸多、游宴场所多。市内各种宗教寺院林立,市民拥有宗教信仰自由。寺院观祠不仅提供长安市民日常生活信仰与礼拜之处,同时也是节假日休闲、男女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许多寺院还时常办俗讲,以讲读、倡导的说唱方式来宣扬佛教教义,讲者解经论律,谈世间无常空苦之理,开导弟子,深受民众的欢迎。唐代妇女流行的薄罗衫子在很大程度上受天竺文化的影响。随着西亚、罗马美术及佛教美术的传入,中国传统纹样里也加入了忍冬和莲花等花样,在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纯正的中国气派的植物样如宝相花、唐草纹、写生折枝花等,并且从唐代起我国的工艺美术风格就脱离了商、周、汉、魏和六朝以来的古朴特色,而具有近代风貌的因素。装饰纹样由传统的动物纹,转向花草等植物纹样,博大清新及华丽丰满正是其风格的最好写照。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文化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重大变革。

  4对外政策对唐朝服饰的影响

  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和唐朝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日本、印度、伊朗、朝鲜、日本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胡服的引进。唐代,除朝廷规定的法服以外,从帝王显贵到一般的平民百姓都倾心胡服。史称:“天宝处,贵族及市民女子为胡服、胡帽。”受鲜卑族服饰窄袖、圆袖的影响,男服的袍和深衣出现了小袖和圆领,下摆开衩。唐人把这样的袍衫称为缺胯袍、缺胯衫。女子的服饰与男子的这种胡服与传统汉服结合进行

  改造的情况不同,基本上是原封不动的采用胡服。唐时的胡服不是单纯的某一西北民族的服饰,而是广采众多北方民族服饰之长的一种服装。再加上胡服在中原经历数百年的演化,融入了大量的西域以及印度服饰文化的风格。这是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是服饰文化演变中传承因袭、交流融合、兼容创新的典范实例。

  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唐代与西域各国的频繁往来,使得希腊、波斯等国的服装款式和妇女自由的思想一并传入唐朝。唐代政治开放,女子地位上升,使得唐代妇女漠视礼教,敢于大胆地显露自己的肉体,展现身体的曲线美,出现了空前绝后的袒露装。

  (二)服饰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州县制、科举制、赋役制等无不体现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对中央和地方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得逾越之。皇权的至高无上除在国家制度上充分体现之外,在社会生活的很多内容上也是如此。

  唐王朝从初唐唐太祖李渊趁机起兵,继而其次子李世民又统一全国,并与公元618年建立了强大的唐王朝,实现了军事政治上的统一,实行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措施,唐朝的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秩序和经济体系。从太宗至高宗时期,疆域大大拓展,海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以长安为中心与亚洲各国的文化交流频繁,在外来艺术的影响下唐代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时代。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此后在藩镇割据以及朋党之争的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唐代社会逐步地进步了一个由强到弱的转折时期,整体的艺术风格也逐渐由雍容华贵走向多元、复杂和精致。进入晚唐以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衰败,经济萧条,民间劳苦大众揭竿而起,社会动荡不安,审美文化也呈现出以伤感、消沉、细腻的风格为主流的倾向,并一直延续到五代。唐代服饰又是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重视反应社会秩序的文化形式,服饰一直是统治阶级“严内外,辩亲疏”的工具和维护“人有差等”的形象表征。唐代尽管社会风气开放,但对于服装中传统的礼、仪、等级尊卑等观念的继承丝毫没有减弱,反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统治者以服饰树立自己帝王的尊严和地位。先秦时期即确立了黑、白、青、红、黄五色为正色,到汉朝又确立了黄色的最高位置。唐代统治者处于稳定政权的目的,不仅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等级秩序,还采用各种手段在人民心目中维护皇家至高无上,天恩浩荡的形象。

  统治者以服饰维护其严格的等级秩序。唐朝与其他各个封建王朝一样积极提倡并维护等级差异,高等阶层贵族的服饰不仅需要采用昂贵的株高,繁琐的装饰,精细的面料,而且需以其细节的不同来区分身份,等级的贵贱,如配绶的长短,腰带上玉板的数量或者独特样式的巾冠来显示你的阶级身份。唐朝对服饰的颜色

  有着严格的规定:文武百官三品以上服紫服,以下一次为深绯、浅绯、深绿、浅绿、深青、浅青。这样通过划分色彩是中国的服装文化更具有了强烈的政治色彩,统治也加强了政治秩序的文化形式,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各朝各代一直延续着这一基本制度,只是在具体的用色上有所差异。

  参考资料:

  欧阳炯:《全唐诗》

  卷896.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李煦等:《旧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8年7月

  陈茂同:《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

  新华出版社

  1993年6月

  宁欣:《唐代对外开放与经济繁荣》河北学刊

  2008年3月

  高扬:《唐代妇女服饰述略》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5月

  向勇:《试析“唐朝服饰”》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4年9.月

篇十七: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浅论唐朝异域文化在服饰中的体现

  浅论唐朝异域文化在服饰中的体现

  作者:

  学号:

  专业:

  2022年4月27日

  浅论唐朝异域文化在服饰中的体现

  摘

  要

  唐代服饰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历史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唐代服饰不仅保持了华复古风,同时融入异域服饰风格,通过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的撷取汇合,最终形成雍容大度,百美竟呈的唐代服饰风格,开创了中国服装史上最丰富、最完美的服装体系。在今天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的背景下,深入分析唐代服饰与异域服饰的融合现象,无疑是具有学术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目前,各个国家、民族的服饰正在从传统中汲取养料,进行现代创新。有着悠久历史的我国服饰,如何与现代结合,是我们面临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服饰国际化是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这种个性化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服饰文化的,它为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重点着眼于对大唐本土服饰与异域服饰的融合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详细介绍了融合后的唐代服饰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唐代本土服饰与异域服饰融合的原因。

  关键词:异域文化;多元文化;服饰风格;进步;胡族血统

  浅论唐朝异域文化在服饰中的体现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而身处其中的宫廷和上层社会妇女即贵族女性,除律令格式规定礼服之外的日常着装更是极富时代特色,引领女装潮流,出现了神秘高耸的帷帽、潇洒伶俐的胡服、轻巧坦露的薄纱衣裙等新奇大胆的装束。

  1唐王朝建立

  1.1经历

  唐王朝是在中国经历了十六国至南北朝近三个世纪的大分裂、大动荡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之后,在隋代短暂统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胡汉民族之间的交融渗透早已突破了单一、因袭的传统格局,诸胡汉化与汉族胡化已成为现实。丝绸之路的重新畅通,将当时世界诸多文明形式引入唐朝,在积极吸收这些文明成果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唐文明盛极一时。

  1.2文化新格局

  自李唐王朝建立以来,高祖、太宗以儒学为主,高宗薄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武则天则以佛教治国,玄宗时道教大炽等,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的文化新格局,其它宗教如景教、摩尼教等也纷纷在唐朝找到了适宜发展的广阔空间,这样使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多元文化长期渗透形成独特的社会心理

  2.1独特的社会心理

  胡族习俗、异国文明、宗教文化与隋唐本土传统相互交流影响,造就了唐人兼容并包、平等开放的独特的社会心理,使人民自我认同感加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前所

  浅论唐朝异域文化在服饰中的体现

  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家敢于冲破陈旧观念,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2.2思想和信仰的自由

  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旧礼教的大崩溃又使唐代妇女,尤其是具有特权地位的贵族女性,能够生活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使其获得比任何封建时代女性都要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她们洋溢着艺术的激情,对自己的着装进行了大胆的改造,这一点突出反映在首服的演变中,即初行羃蘺,复行帷帽,再兴胡帽等。“羃蘺者,唐武德、贞观年中,宫人骑马多著羃蘺。……其羃蘺之象,类今之方巾,全身障蔽,绸帛为之。”羃蘺来自西域少数民族,原本目的是避免风沙,传到中原后,与儒家经典《礼记?内则》“女子出门必拥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反而变成贵族女性出门远行时为防范路人窥视面容而设置的防范措施了,羃蘺形制是用大幅黑色纱罗直接上覆于顶,后垂于背,蔽护全身,而且可合可分,欲窥人视物时可用手搴开。

  3唐朝不排斥异域文化的原因

  3.1突出曲线美

  是与传统女装讲究政治等级和社会礼仪,摒弃服装原有的实用、审美功能相比,胡服没有森严的等级性和政治性,装饰自由方便,穿着舒适且男女混穿,它不仅形式独特新颖,而且相对比较贴身,有利于突出女性身体各部分的曲线,因而具有无法抵挡的吸引力。这种有些逆反味道的服装选择倾向,一方面是南北朝以来多种民族文化交融与流变,唐代社会明显保持了西北少数民族那带有尚武精神和崇尚人体的审美心理结构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唐代贵族女性渴望摆脱封建礼教禁锢与束缚,回归女性本真美好愿望的集中体现。

  3.3等级标志

  自古以来,历代统治阶级依据一套礼制来实行对社会的管理,装饰于人体表面的重要生活必需品服饰,就成为表示身分,区别等级的标志,最早的《周礼?天官》初步规定了后妃命妇的服饰制度,等级森严且不可逾越,此后历朝不断完善。到了唐朝,由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孕育了唐人开明通达的观念,频繁的中外交流、胡汉融合拓展了女性的视野,因而使风气为之转变.4唐代服装的独特风格

  4.1时代产物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广大妇女一直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所谓“笑不得露齿”,“行不得动裙”,“站不得依门”,“出门不得露面”等等都被奉为妇女必须恪守的清规戒律,唐代贵族女性为了摆脱这种羁绊,作出了大胆的尝试,逐渐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看清了自己本来真实而美丽的脸庞,这是一次人之本性,即表现个体的存在,与礼教的抗争,是在开化的社会意识和人本的自我表现二者兼备基础上产生的卓越成果,同时,这种独特着装现象也只有在唐代这个特定的时代才会产生,是典型的时代产物。

  浅论唐朝异域文化在服饰中的体现

  4.2独特风格

  在唐朝以前的漫长历史中,经济繁荣期有之,社会稳定期有之,尽管都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服装发展,却还没有哪一个朝代的服装发展水平能与唐代匹敌,服装毕竟是一种文化现象,脱离不了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又绝不能仅仅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活动的翻版,说到底还是要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唐代多种民族交融、多样文明渗透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结构,以及这种多元文化结构对社会心理、价值取向和审美行为的影响和支配,不但给当时的女性构思、设计各种服装提供着文化依据,同时也对唐代服饰形成独特风格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5服装史上的伟大进步

  5.1发展方向

  从全身披覆的羃蘺,发展到渐为浅露的帷帽,后至靓妆露面的胡帽、透额罗,这是唐朝服装史上的伟大进步。

  5.2基本国情

  经济的繁荣,纺织印染工艺的发达,为唐代服饰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更主要的是自南北朝至隋代一直在进行着的民族大融合所形成的多种文化共存的现实,是大唐帝国不同于此前任何一个朝代的基本国情。

  6多变开放的服饰产生在唐朝的原因

  6.1李唐皇室固有的胡人心态

  6.1.1胡族血统

  李唐皇室祖先起自西垂,具有浓厚的胡族血统,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指出:“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孤独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统杂有胡族血胤,世所共知。”天生的异族血统和固有的胡人心态使李唐皇室对所谓的“华夷之辨”相对淡薄,而对胡族习俗却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因为这会唤起他们对以往“关中陇上一带的豪强劲旅那带有边塞烽火和大漠风沙气息的刚强、剽悍之中不无粗豪、朴野味道的勇武雄壮的精神气质”的美好回忆,其中统治者对胡舞的垂青是胡服流行的直接原因。

  6.1.2宫廷主导文化

  在以皇室为中心的宫廷主导文化强大辐射力影响下,贵族女性从对胡舞的喜爱发展到对充满异域风情的胡服的模仿,从而使胡服在唐代迅速流行。唐代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贵族妇女著胡服在此时期经历了两个阶段:初、盛唐时期从宫中到民间广泛盛行来自西域、高昌、龟兹并间接受波斯影响的胡式服装,特征为头戴浑脱帽,身穿圆领或翻领衣长及膝的小袖袍衫,下著条纹裤,脚穿半靿软靴或尖头锈花软鞋,腰束蹀躞带,带下垂挂随身物品。中、晚唐时期流行回鹘装,回鹘与唐朝有姻亲关系,尤其在安史之乱中,回鹘派兵援助唐廷讨伐叛逆,长期的和睦相处使

  浅论唐朝异域文化在服饰中的体现

  回鹘装在盛唐时期传入中原。

  结论:

  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思想文化的异常活跃,长期的外来文化与本土习俗的水乳交融产生共同的认同感,李唐皇室开明的治国方式等等共同孕育了博大精深、包容开放的大唐文化,唐代的开放说到底是人的开放,是适宜的社会环境使人的自由创造天性得以充分释放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古今注.卷中[M].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旧唐书:卷四五[Z].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4]霍然.唐代美学思潮[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5]梦溪笔谈.卷一[M].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资料来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年4期)

篇十八: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唐朝服饰文化内涵

  到今天为止,一谈及唐朝的服装,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出现的大概就是袒胸露乳这一次。

  这在当今电影、电视剧里体现得十分明显。

  唐代汉族服饰丰富而华丽,特别是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广为吸收,使得唐代汉族服饰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特色。

  唐代经济的发达,激发了多样的社会思潮,加之唐人积极对外交流以及统治者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宽大胸怀,共同塑造了其多民族性的服饰文化特点。

  唐代汉族服饰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传统与民间并用的手法,值得现代中国时装设计师借鉴。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唐代是其中最鼎盛的一个时代。

  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分裂混乱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

  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丰富和艺术的灿烂,写就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最辉煌夺目的篇章。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古今中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唐代汉族服饰也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

  这种多民族性是汉族人民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结果,同时也呈现出其发展演变的多方面成因及特点。

  一、经济富庶和强大国力的背景依托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上看是相当富足而强大的,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几个文明昌盛的大帝国。

  唐代有丝绸之路的繁荣商贸做后盾,其封建经济也达到了前朝无法企及的发达程度。

  /9

  一方面,在国内传统经济的发展方面,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唐代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对于新兴的城市经济表现出相当的接纳和认同。

  商贸业、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对外贸易发达,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尤其是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印染技术的发展,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带来了服饰的奢华、开放与多民族性,这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高峰。

  难怪现代经济学家爱将女人衣裙的长短与开放程度同经济的繁荣或低迷联系在一起,从丰富的唐代出土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服饰华丽,仪态丰美,妆饰奇异纷繁,形制开放且融合了异域民族特色。

  在唐代妇女三种典型服饰之一的襦裙服中,裙幅之丰,有“裙拖六幅湘江水”、“东邻起样裙腰阔,剩蹙黄金线几条”等诗句为证。

  妇女衣裙的颜色也绚丽多彩,“金缕鸳鸯满绛裙”、“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柳花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诗句表现出紫、红、绿、黄妇女衣裙的争奇斗艳。

  不仅如此,其服饰开放程度也令今人瞠目,出现了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袒胸露臂形象。

  例如,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即是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的“以露为美的开放的社会审美风尚”的生动塑造。

  另外,流行于南北朝及唐代中原地区的短襦式样,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

  这种窄袖紧身的短孺不仅有利于做事,还能表现女子婀娜的体型,因此备受年轻女子的喜爱。

  /9

  而与襦裙服相搭配的妇女外出时常佩戴的幂缡,本是胡羌民族实用性的服饰,因西北多风沙,故用此来遮蔽风沙侵袭,但传到内地,与儒家经典《礼?内侧》的“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转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面容为主的功用。

  显然,这种奢华、开放、多民族性的服饰风范是同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的。

  如果说,在战乱频繁的时代,人们无暇顾及服饰的式样变化,那么唐代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足以及强大国力的背景依托下,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和精力来注重服饰的精致和变化,中国服饰的对外交流走入了一个新天地。

  儒家思想被外族文化冲淡,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款式,在跨越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传播和发展,呈现出空前灿烂的景象。

  二、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的催生结果服饰流行的社会基础除取决于社会高度文明之外,还会受到社会思潮的直接影响。

  因为服饰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是时代风貌的镜子,服饰的变迁直接反映出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

  自唐建立以来,高祖、太宗以儒学为主,高宗薄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武皇以佛教治国,玄宗时则道教大炽等,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的文化新格局,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

  唐代的文明包容了许多前朝不敢想、后代不敢为的活跃思想和社会氛围。

  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说:

  唐人“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正是当时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沉浸在“个人、民族、阶级、国家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和社会氛围”之中。

  鲁迅则认为唐人的创新“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9

  而英国学者韦尔斯在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时说: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唐文化特有的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造就了唐代充实而又光辉的文化繁荣时代。

  在中国封建社会记载中,唐代成为我国历朝人性最解放的时期之一,整个社会的气氛和思潮也宽松了许多,为唐代汉族服饰艺术的多民族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代这种思想环境上的宽松局面,使人们在思想上无禁区,创作上无约束,眼界放开,自由驰骋,从而促进了服饰艺术上的百花齐放,促使汉民族对异域民族服饰流派和风格广为借鉴,造就了唐代恢宏的服饰文化气象。

  “大文化背景决定服饰社会效应的去向和水准,然后自然而然地贯穿到人们的着装意识和着装行为中,从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服饰社会性的内因”。

  唐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活跃、打破传统、世风开放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为背景,才有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大胆服饰,有了不受世俗束缚、体现女权的女着男装,有了突破传统、百花齐放的民族风热潮———胡服的盛行,更有了白居易描述的“时世妆”,这些别出心裁的装扮既源自“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追求新奇、崇尚异样的心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三、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作用唐代国力繁盛、思想活跃开放,同时更加注重对外交往。

  长安是唐代的首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会,汇集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

  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300多个。

  /9

  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有物质文化的交流,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

  物质方面如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瓷器等的输出,冶铁、丝织技术的西传以及西域各国毛皮、瓜果等优良品种,还有香药、玻璃等的传入。

  精神方面的文化交流在唐代也相当活跃,特别是国外宗教和艺术的传入,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有考古资料证明:

  在新疆地区有罗马、波斯艺术东传的遗迹,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联珠对鸟、联珠对兽等织锦,不仅受到波斯织法的影响,图案风格也与波斯萨珊王朝相似,流露出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迹,这也促使唐代汉族服饰朝多民族性方向发展。

  广泛的对外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

  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服饰文化多民族性发展的过程。

  “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异族风情的服饰,影响了唐代汉族服饰的形象。

  唐代汉族服饰文化多民族性的特点诠释了和平时期各民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广泛交流,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广为吸收使得唐代汉族服饰更具时代特色。

  服饰艺术离开了对内对外的传播和交流,恐怕很难有所发展和创新,其艺术化、审美化的进步也就无法实现。

  一般而言,服饰艺术的交流大多从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地域的人群之间展开。

  初唐到盛唐间,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纥等与中原交往频繁,使得“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宗教。

  “胡酒”、“胡帽”、“胡服”、“胡乐”、“胡舞”??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

  /9

  当时胡风之盛,从诗中的描述可见其一斑。

  元稹在《法曲》中描述: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唐人在学习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成分在内的一种装束的同时,服饰观念也达到了中国古代最为解放的程度,使唐代汉族妇女耳目一新。

  一股狂风般的胡服热席卷中原,饰品也颇具异族色彩,其影响已渗透于汉族服饰之中。

  服饰在民族交往中所处的地位醒目且又深蕴。

  所起到的传播作用及由此而造成的立体效应与物化结果,正可以说明这一点。

  服饰艺术的内外交流可以说是促进其发展的一种动力。

  唐代汉族服饰正是基于此因,在原有式样的基础上,融合了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民族的服饰文化,颇具大胆创新,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性色彩。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与文化交流,汉族服饰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影响而有所改变,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服饰和穿着方式。

  例如,圆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饰。

  从大量唐代遗存画迹来看,圆领袍衫明显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

  与胡服相配的蹀躞带也是鲜卑装的特色之

  一。

  再如,唐前期受到高昌、回纥文化的影响,妇女多带尖锥形“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钿镂带,下着条纹毛织物小口,脚穿软锦透空靴。

  从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宫女的装扮即可见一斑。

  /9

  而西安、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女俑,多用面魇装饰法,通常是胭脂点染,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粘贴而成。

  到中唐以后,这种“胡服”风降温,女子装束受到吐蕃影响较大,重点在于头部发式和面部化妆,如蛮鬟椎髻,八字低颦,赭黄涂脸,乌膏注唇的“囚装”、“啼装”、“泪装”等皆属此类,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但同样在不断吸收他民族的精华。

  四、统治阶级对异族服饰文化包容态度的体现在古代和近代服饰流行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流向就是皇族、贵族为流行源,向下进行逸散。

  因为,“服装总是从高文化集团向低文化集团传播,而且,集团实力的优劣比文化高低对服饰的传播往往更具有影响性”,这就是在服饰文化传播中的优势支配规律。

  皇族和贵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丰厚的物力和人力资源,他们有能力去为服饰的新颖而绞尽脑汁。

  服饰文化集团实力优势对唐代汉族服饰文化的多民族性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身处其中的宫廷和上层社会妇女即贵族女性,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掀起了一场兼容并蓄、广采博收的服饰美学革命,从而达到服饰文化上空前的高峰期。

  唐人因经济富足,有能力消费奢靡和奇异的服饰,而丝绸之路商贸活动带来的外来服饰消费品,也总是最先成为唐代高门大户所追求的东西。

  当帝王皇族带头,豪绅阔户纷纷效仿,则庶民百姓就会将其作为服饰理想,去努力追求。

  元稹描述了唐人千方百计对包括服饰在内的许多外来物品搜奇猎异的情形: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鹰。

  /9

  炎州布火烷,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童眉眼明。

  ”而唐代统治阶级因胡汉相混的血统而带来的开明,使得中华民族的眼界格外开阔,气度格外恢宏。

  李渊的“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种气魄、襟怀,无疑有利于敞开大门吸收外来服饰文化。

  我国唐代汉族服饰的多民族性更多的是从少数民族向汉族的传播。

  游牧民族活跃、奋发进取的精神,与中原汉民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相结合,迸发出勃勃生机,使得唐代汉族服饰在整体上有一种明朗、高亢、热烈、奔放的时代气质。

  恰恰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中国官僚阶层系统的运作机制日渐完备,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地引进和吸收各国文化,表现出唐代统治阶级的博大胸怀和自信心。

  正是胡族习俗、异国文明、宗教文化与唐代本土传统相互交流影响,造就了唐统治者兼容并包、平等开放的社会心理,使人民自我认同感加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唐统治者这种吸纳百川、对外开放的积极心态,成功地促进了民族之间亲近融洽的文化氛围,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等得以流行,将唐代汉族的多民族服饰艺术体现得华丽而丰富,引发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五、结语唐代汉族服饰的多民族性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风尚和审美心理。

  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宽松的社会环境,积极的对外交流以及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宽大胸怀,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其服饰文化不仅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并为我所用,而且有不少服饰对外民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成为世界服装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

  值得强调的是,唐代汉族服饰在汲取外来文化之时,始终没有放弃、否定、怀疑固有的文化,相反,本土文化始终是唐代文化的基础与核心,能动的选择与改造外来文化的精英,创造出具有多民族风格的开放性服饰文化。

  唐人这种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民间的作法,装设计师去深思。

  于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值得现代中国时

  /9

篇十九: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唐代服饰的历史发展

  引言: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而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也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唐代服饰图案,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而改以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唐代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女服饰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从图中我们看到,发式的样式丰富多彩,图案的纹样有凤的纹样,有牡丹花纹样。有的发式显现出云纹的印迹,是发展变化的云纹的体现。从鞋的式样上看,唐代盛行翘圆头鞋,做工很精致,就连草鞋也是讲究工艺的。丝鞋的纹样绣作虎头,和现在山东一带儿童所穿的虎头鞋纹样相似,只是现在山东一带农村儿童穿的虎头鞋的鞋尖没有那么向上翘。男鞋的样式和现代的鞋样有相似之处,说明那时鞋的发展已达到了高峰。纵观唐代的服饰图案,可以这样来认识: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

  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二十: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唐朝政治制度对服装特征的影响

  在鼎盛的唐王朝时期,我们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太宗时期,更是深得周边少数民族敬服,被敬为“天可汗”,与外族交往甚繁。吸收了外来优秀文化,同时不吝传播,使中华泽被四方,为世界文明发展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处处洋溢着人世的富足快乐。大唐海纳百川的襟怀使服装丰富多样,既有宽袍大袖的高贵华丽,也有胡服骑射的精悍利落。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的常服。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在唐朝,帝国的疆域得到了前人难以企及的开拓,为了管理这块广阔的领土,在总结、继承秦汉以来封建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上,隋唐时代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完善的官吏管理制度。与此相配合,隋唐的官员服饰制度也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备的等级森严的体系,它包括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四个部分,各个等级之间是以不同的文饰以及色彩严格分开的。

  唐皇帝便服(常服)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左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

  唐皇帝冕服(祭服)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右图为帝王的冕服)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左下图与右上图为唐代文官大袖礼服)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时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饰比过之分,服用范围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

  武官员。武官的专门戎服为缺胯衫,绣有各种纹饰。士兵的戎服用两种,一种是盘领窄袍,另一种就是缺胯袍。

  士兵的缺胯袍没有绣纹饰,头戴折上巾,唐代称幞头。(左上图与右上图为唐代军戎服饰)

  初唐的铠甲和戎服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隋代形成的式样和形制。武德中期,在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奢侈之风盛行,戎服和铠甲的绝大部分脱离了实用功能,演变成美观豪华。“安史之乱”后,重又回到利于作战的使用状态。

  唐人讲究服饰配套,男人幞头、圆领袍衫、马皮六合靴,既具儒雅气,又有骁勇风。在唐代的军臣百姓皆穿袍,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长衫、长袍。当时根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在款式、色彩、图案上有着严格的区别。一般平民用素色的麻布缝制的狭小袖口的袍子与用考究的绸、丝段缝制的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的肥大袖子的官袍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皇帝的龙袍,又称黄袍。用色不可冒犯,用赤、玄、缥、绛、白、黄六色配置。下属的臣将及大小官吏选用紫、绛、绯、白、蓝等色制成朝服。这些表现出不同官衔等级、阶层地位的服装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如上两图)

  从以上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简单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代服饰一个特点是其严格的礼服制度,这也说明古人是遵循着一定的生活准则与道德规范的,所谓君、臣、子民各守其纲。中国古代服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其实古人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都是基于那时的人对神的崇尚与信仰,也正因为人有这种善念及高尚的道德水平,神才会将它显现给人,才会让人拥有智慧,拥有真正美好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及美好的事物。

  二.唐皇后至普通妇女

  唐朝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在服饰和装扮上,不断承袭并夸张了前朝的传统方式,更吸收了很多外来的胡服式样,使唐朝服饰前比秦汉,后较宋明都要亮丽突出,特别是开放的程度让今人叹之不如。现代女郎往往把裙衫的坦肩露背作为思想解放、标榜时髦的象征,殊不知在唐代“绫罗纤缕见肌肤”的贵族妇女的大袖纱衫罩就仅系到胸部的内裙上。对于崇尚丰腴胖体之美态的唐妇来说,这是唐王朝开放以来受于三百多个丝绸之路国家的异族服饰文化“感染”后所持有的“富贵”、“富态”的瑰丽化身,可与浮罗宫里的“名媛淑女”相媲美.服饰文化影响深远。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中唐以后,服装渐渐变得宽大,长裙曳地,再配上颜色艳丽的披帛,显得雍容华贵。这种装扮,一直到五代初还能见到。请看以上的三幅图,唐代妇女为使自己的服装更富有艺术魅力,她们在外出行走时都在肩、臂上披上“帔子”,遮风暖背。在室内或宫中花园里披上比披子更长的带子——“披帛”。绕肩拽地,似仙女下凡。到了宋代,女子“披帛”日盛,从皇家贵妇的“霞披”到平民女子的“直披”。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前进,这些繁琐的“服饰”也逐渐的消失。

  唐代由于通西域,外族服饰文化也对唐宫产生了影响,还反映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一些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为了挣脱封建枷锁的桎锢,和男人并肩外出,于是便出现了女扮男装的摩登场面,唐代经常能见到头戴幂离、帏帽身着男装袍裤的女子与男子同行的画面。帏帽源自边疆民族,原本用来防阻风沙和御寒用,南北朝传入中土。

  张扬,但不故作潇洒,随意,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之中。总之有一种大气、霸气,霸气之中又显现着谦和,不拒绝外来文化,所有外民族服饰精粹都可以为我所用,都可以共同构成大唐的盛世繁华。服饰属于一种文化现象,但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总是被蒙上一层政治色彩。一方面政治氛围影响着服装的整体风格及其演变过程,另一方面统治者也需要依靠服饰来烘托其政治文化的特色并为其政权统治服务。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政治开放、政权稳定、经济长期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服装迅速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其开放的政治制度对于灿烂的服装文化的深远影响。

推荐访问:唐代时代背景对服装影响 唐代 时代背景 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