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心得(范本4篇)

发布时间:2023-08-19 15:33: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心得(范本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关于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心得(范本4篇)

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心得4篇

第一篇: 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心得

职业素养个人心得合集

导读:本文 职业素养个人心得合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迈上社会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进步需要以职业目标为风向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我们的职业能力,并让其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作用,要养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就应该达到目标职业的各项要求,那么,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专业知识技能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手段,一般通过专业教育获得。它的获取途径包括:学校课程课外学习、社会培训、资格认证。对于我们法学专业的学生,司法考试就是我们的认证。
  通用职业技能(可迁移技能)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个人最能持续运用和最能够依靠的技能。知识技能的运用都是在可迁移技能的基础上,它适用于各种职业,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以下十项技能:1)自我治理能力2)学习和适应能力3)解决题目能力4)创新能力5)团队工作能力6)语言表达能力7)信息处理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9)系统化工作能力10)自我规划能。
  个人素质的内涵很广,包含多个方面,关键是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要有过硬扎实基本功的真才实学。专业技能强、上进、好学、有职业操守;真诚、敬业、守时;有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善于学习,积极主动解决困难的态度和能力;良好组织能力和协调治理能力,等等。
  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工作任务、从事与职业相关活动所必备的本领,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工作和职业相关活动中,并在其中得到发展。综合起来,就是上述三种能力的运用和发展。那么,我们又该怎样进步自己的职业能力呢?
  一.选择与决策,人生存的基本技能作出明智的选择是一项与每个人的成长、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生存技能,我们的每一个决定,影响、左右了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花费无数的时间与精力来选择或作出决定,小到选乘公交车,大到求学、择业,还有恋爱与婚姻„„的确,成功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十字路口"上的某个决定,
  二.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
  (1)发现与探索自我。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需要,即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气质与个性特点,分析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及其倾向,看看自己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2)熟悉职业世界。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世界,认清职业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相关职业的特性及其对就业者的要求。(3)寻求的人职匹配。在正确估价自己和全面熟悉职业世界的基础上,大学生客观地给自己定位,明确恰当的就业期看;在充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选择既能满足自己需要、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又能促进自己潜能发挥的职业。
  三.促进职业适应与自我塑造除了选择、决策外,另一项生存技能就是职业适应与自我塑造。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曾说过: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如何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显然,要想获得职业上的成功,首先是学会适应职业环境,就像大自然中的千年动物,能够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改变自己,避免成为"娇贵"的恐龙!一般而言,踏进职场的最初3年,是新人适应社会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弄懂、搞清职场游戏规则,接受他人有关如何完成工作的聪明与指导,承受对新生活想象和实际情况有落差的现实,克服某些方面比别人差的不安,等等。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倒闭、转业、吞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受其影响,职业的供给数目、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变化。另外,因择业者的才能、素质水平存在着差异,以及求职预期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择业者要想得到一份满足、适合自己的职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笔者建议更多的"我"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预期与职业定位,进步自己在职业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篇二】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载体作用。根据学院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部署,我系确定了装工081等5个班级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试点班级,通过三个学期模块的训练,学生在德育、专业和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得到了较大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班风。现就以下几方面作简要总结。
  一、思想素质的培养和习惯养成
  主要通过新生入学军训法制教育、文明守纪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和自信心教育等活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追求,培养为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奉献精神。养成遵守纪律、谦让助人的良好品格,以保证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为有文化、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人才与守法公民。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第一步是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这是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特色教育内容。学院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学动机。通过成功校友进校园、专家讲座、企业代表座谈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此外,提高多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要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意志、毅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心理相容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专业素质包括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培养。在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等基本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不断适应新的情况、新的岗位、新的环境。要加强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要他们摒弃以往从一而终的老观念。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技能素质方面,注意从理论向实践的倾斜,通过技能比赛等活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的讲授以够用为度,同时还适当拓宽专业应用范围,让学生有更大的职业选择余地。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专业课的特点灵活安排,将专业理论的讲解与实际动手操作和观察结合起来,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
  三、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
  主要是指学生的社交礼仪、语言表达、协调沟通、组织管理等。我们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学生一起共同缔造具有校园特色、人文氛围的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开展、组织社会实践,结合本专业的需要,让学生进入到工地、到现场,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技能的熟练程度,也使学生认识了生产的组织过程、生产环境、组织管理、质量管理、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在学校里无法接触的东西,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目的的组织专题社会调查,使学生接近社会、认识社会,增强生存意识,树立危机感,从而增加了学习动力。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公益劳动,提前进入社会角色,到社会大舞台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创造美好社会环境的关系。
  社会在不断发展,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也要不断更新,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的教育,培养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 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心得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学习心得

汶南二中 赵成伟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近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三篇: 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心得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合集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教师人文素养心得体会五篇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一
在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充分的学习到中华人文精神的形成、发展,传统人文精神发展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新因素等很多重要论述。同时,从各方面的角度表述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里所起到的作用。如,中华传统人文的基本特征和西方人文的基本特征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从我国学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基础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轻文的倾向,诸如历史、地理之类的人文课程,与国外相比,不仅教学课时少,而且教学要求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不仅重视课外阅读,而且对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有较高要求,国外很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训练学生收集、查找、分析^p 信息,并结合社会生活科学研究的程序写论文,对比鲜明的。
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要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才能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不断的创新中,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增加学生负担,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开发其求知的欲望,从而使其在创造、开发、想象的过程中更好地使其知难而进,而最终达到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以全新的面貌运用到学生的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第 1 页 共 7 页

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体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二
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甚高,所谓己不正焉能正人,教师的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我所理解的教师人文素养的构成主要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教师要有职业认同感,这是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一点,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因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能对教育事业抱有执着的追求,才能摆脱名利的困扰,坚定自己的选择,在当前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平常心,甘于寂寞,甘为人梯,才能在平凡而伟大的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寻找到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教师对它的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的是以献身教育为荣、为乐的思想情怀,教师只要有了这些,就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一朝聆教诲,终身铭师德。教师对学生未来的志向抱负、人格品性将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教师的学识多少,人格好坏,修养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因此,我认为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培养教师强烈的职业认同感,这是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因为只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才会视教书育人为己任,才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践行两纲精神,才能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其次,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第 2 页 共 7 页

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善于鼓励学生,关注他们的未来,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师爱与智慧的阳光。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不过,现在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然,教师不是圣人,也应该允许犯错误,允许有自己的脾气,可是,身为人师,我们的言行举止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尤其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学生对于教师的人格要求,可能超过对任何人,而人文素养是人格魅力的重要表征。很难想象:一位素养不高的教师,会是一位拥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会成为学生所爱戴的教师?一位不受学生爱戴的教师,能够管理好班级?能够影响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素养外在表现为人格魅力即一个人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行为上果敢、作风上的刚毅等所产生的感召力量。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三
时间像流水一样飞快的流淌着,转眼间,本学期已接近尾声。人文素养讲座的上课时间已经结束,但是,人文精神没有结束,在继续着。余老师精彩的讲解,使我懂得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余老师在这学期讲座当中谈到,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对物质、科学、技术的顶礼,对竞争的膜拜,导致不平等的存在,随之而来的是以往上爬,成为“成功者”为目标的精英教育,实利、实用、消费和虚无的泛滥,从而形成生态环境的危机,精神、道德的危机,教育的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余老师还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来自儒、释、道三家,主要追求长生第 3 页 共 7 页

不死,重养生。儒家重修身,讲修齐治平,其思想对于提升道德水准和人生境界有重要作用。佛家主治心,在调适心理、培养人生智慧方面具有丰富而深刻思想资。儒家的人文精神和佛家的人生智慧对于提升当下人们的人文素养多有助益。对于传统儒家的思想,张岱年先生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这个概括大体上说是对的,但我觉得还可以把它系统化或体系化。因为儒家思想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其逻辑演进可以归结为:一,何为人 二,怎样做人 三,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记得余老师讲过佛家的“智慧”,在这节课中拓宽了我们对与其他宗教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特别注重智慧,智慧甚至可以说是佛法的第一要素。传到中国,逐渐被中国化,这种中国化的特点就是儒学化、心性化,印度的般若智慧逐渐转变为中国的“心法智慧”。而这种心法智慧对于调整心态、化解心结、提升心境,培养一种健康的心理,从而实现一种智慧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禅宗思想是这种心法智慧的体现者。禅宗典籍里有许多故事和诗偈,句句直指人心,颇能启迪心智。有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般人经常会把不必要的事情堆在心里,压的自己喘不过气,偈中说的就是让我们把不必要的事情放下,不必庸人自扰,要有平常心。
我们要学习和体悟人文知识,养成“清风亮节”和“超然物外”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不仅是只有中国几大家的思想及体系,更重要的是,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备之条件,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古往今来,真正称得上“大家”或“大师”的人,无不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在这些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丰富的人文知识的学习和领悟中,人们会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的价值体现在何处”等无确定答案但却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才能知道什么是人类的幸福、什么是人类的痛苦,怎么样化痛苦为幸福;才懂得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 4 页 共 7 页

我们的人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折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各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报社、表演团等形式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交流情感、学习互动,通过一定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挖掘环境育人资,如建设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美化校园环境,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在不知不觉中升华精神,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随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影响,其他国家与我国的交流日趋频繁多样,必须与时俱进,完善我们大学生的心智、培养我们高尚情操、塑造我们的崇高品格,使自己能多方面理解社会,健康地发展自己,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成为有信仰有灵魂的人,这是时代在新时期对我们的要求,更使我们的使命。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篇四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通过暑期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第 5 页 共 7 页

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我们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人文素养心得体会 篇五
前几天学习了关于教师人文素养培育与研究方面的文章,使我颇有体会。“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第 6 页 共 7 页

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个又一个“社会人”的重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小朋友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首先就应当正其身,作好学生的榜样。同时,我觉得教师作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人”、“文明人”,更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人文素养,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怎样才能不辜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怎样才能完成党赋予的培养人才的责任,这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并要用实践作出回答的问题。我认为,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从而深深地热爱教育事业。现代的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认识这一点,才能激发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也才能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工作中。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宽,接受的信息广,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教育技巧,做一个复合型的教师。
总之,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教师成长为能师、经师乃至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

第 7 页 共 7 页

第四篇: 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心得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
我研读了余文森教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统回答。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
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

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
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一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
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我收获最大并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

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可以说,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条好的理念也同时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推荐访问:育人 素养 范本 关于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心得(范本4篇) 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心得 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