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一村一品发展存在的问题7篇

发布时间:2023-08-04 10:55: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一村一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村一品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一村一品”发展情况汇报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县自2003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下面就我县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经验体会、问题困难及发展意见等,报告如下:

  一、我县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成效

  从2003年开始,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支柱产业,激活农村市场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从2003年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全县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乡2个(白莲专业乡一个,烟叶专业乡一个),专业村23个(其中白莲专业村10个,烟叶专业村13个),带动近10237户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70%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白莲、烟叶两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区间。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1280元,增长到现在的1900元左右,增长幅度在48%以上,打破了近几年以来增长幅度在10%左右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以来,我县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品种做纽带,重新布局产业,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县农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白莲种植突出良种繁育,2003年开始,我县分别引进太空莲1号、3号、36号、建选17号,建立了以县农科所为龙头的优质白莲良种繁育基地。白莲种植面积从2001年前的4万亩左右,增至6万亩左右,实现产值8000万元左右。烟叶种植突出推行地膜覆盖、热烘循环烤房等新技术,种植面积已达5万亩,实现产值6500万元左右。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2003年以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从2004年开始,我县分别在**、**两个乡成立烟叶、白莲两个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针对我县**乡农民烤烟技术较差,且白莲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水平较高、结合地理环境等优势,我县对**乡5个村大力推行白莲高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实施了白莲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跟踪服务指导。2006年,龙岗乡种植白莲面积达6077亩,实现白莲总产值1656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超过全县人均纯收入22%。**乡的烟叶种植面积达1073亩,实现烟叶总产值154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01元,超过全县人均纯收入20%以上。由于这两大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加上受农产品市场经济

  的影响,**、**两个乡纷纷成立烟叶协会和白莲保鲜协会,大大加快了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进程。协会的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有了保证,规范了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农民种植农业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县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我县已拥有白莲产品加工企业5个,开发白莲系列产品7个,主要有莲子奶糊、莲子薏仁糊、白莲速溶粉、莲子八宝粥、莲心茶、莲子罐头及白莲速冻保鲜等产品。到2005年白莲产品深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有利于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跳出农村抓发展,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有利于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二、我县发展“一村一品”的几点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四个重点”。

  1、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决心。“一村一品”工作能否有效地推进,首先取决于领导认识的高度和工作推进的力度。我县一开始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县委、县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实践证明,没有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发展“一村一品”就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2、关键在于培育、引进、壮大一批能够把“一村一品”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我们围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带头人队伍,着重抓了三项工作:一是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2004年2月,我县对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进行集中培训,使刚刚换届的新一届“两委”主干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群众打心底里信任的领头人、贴心人。二是支持本县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种养龙头企业努力扩大规模,带动优势农产品生产,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农工商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县是全国主要产莲区之一,港、粤客商纷纷来我县投资兴办白莲保鲜加工厂,启动白莲冷藏保鲜加工项目,形成了年保鲜加工白莲4500吨的生产能力。经过冷冻技术处理和保鲜加工的白莲后,贮藏时间少则15至20天,多的可长达6个月。由于保鲜白莲新鲜如初,保留了鲜莲的鲜味原汁及其内在的营养物质,因此备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销售价格上扬近一倍,产出效益得到明显增强。美国大成投资公司与**连心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投资3000万元开发生产高科技产品“莲心降火清咽含片”,苦莲心因此成为农民眼中值钱的“香饽饽”。县二食品厂通过外引内联,由**黑五类食品公司投资150万元改建100吨的藕粉生产线,生产的精制藕粉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日本。**乡红心地瓜种植面积500多亩,年产鲜地瓜370余万公斤,福建客商依托这一农产品资源优势,投资近100万元兴建红心地瓜干脯厂,年加工成地瓜干脯100万公斤左右,创产值25余万元,开发的“小蜜蜂”地瓜干脯荣获“**省绿色食品新产品”称号,产品俏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城市和港澳台地区。

  3、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信贷等服务体系作支撑。我们为此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有效开展互帮互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可以有效提高信贷担保能力,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从而促进“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灵活务实有效,对破解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我县**乡具有悠久的白莲种植历史,针对当前鲜莲销售市场行情看好,鲜莲倍受消费者青睐的新特点,本着服务莲农、做大做强鲜莲产品销售的宗旨,在县农业部门和乡政府的引导下,于2003年6月筹备发起成立“**县**乡白莲保鲜经营协会”,经营鲜莲、草莲保鲜和销售业务,2004年2月,在县民政局登记注册。三年来,会员人数由成立之初的19人发展到现在的118人,会员分布区域由原来的**乡发展到我县的**、**、**、**、**等乡镇及**市的**乡、**镇,协会带动白莲种植户由原来的1000余户扩大到现在的8000余户,加入协会由当时的动员加入到现在的申请审批加入,基本实现“哪里有白莲生产经营,哪里就有协会的服务活动”。2006年以来,我县大力推进股权科学、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化链条,目前合作组织总数已达到67个,其中规范化发展38个,还有一部分协会正在创建中,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市场准入水平。2003年开始,我县分别引进太空莲1号、3号、36号、建选17号,建立了优质白莲良种繁育基地。县设立了白莲品牌实施基金,县政府每年安排了2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基地建设、科技攻关、产品开发深加工、品牌申报认证和建立信息网络平台等。组建了白莲专业合作协会,通过招商引资,融集民间资本等形式,全县白莲生产、加工、销售总投入已达到5000万元以上。

  三是开展部门定点挂钩服务,帮扶“一村一品”发展。农业部门和县直有关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资引智、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上下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支持“一村一品”发展。

  4、关键在于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始终将致富农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发展“一村一品”,目的是为了致富农民,关键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突破,要害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农户与公司的对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择项目、确定产品、培育产业,着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带动农户搞特色经营,推动“一村一品”的实施。

  三、我县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1、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建设“一村一品”,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建设。这集中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方面。近年来,尽管我县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水利建设落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2、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我县70%以上的村民还停留在大田式粗放型蔬菜种植上,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3、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

  四、今后发展“一村一品”的意见建议

  1、强化领导体系。继续把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摆在“三农”

  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督查制度,建立“一村一品”工作评优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集中抓好典型宣传。建议宣传部门将“一村一品”先进典型列入全年宣传工作重要内容,组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使“一村一品”更加深入人心,使推广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3、建议上级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技能培训和基地建设,继续加大对基层农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扶持优质农产品品牌的力度,强化和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进和配置的“绿色通道”。逐步增加基层农业科研经费,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4、抓好招商引资。按照“市场需要、项目可谈、近期可建”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点精心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利用各级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客商进行推介,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我县发展“一村一品”。

篇二:一村一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调研报告:基层“?村?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调研报告:基层“?村?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我国“?村?品”?范村镇的建设势态良好,乡村特?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从整体上来看,“?村?品”?范村镇通过激发??农业资源优势和?然?态优势,???我有、?有我优、?优我特的发展路径,推进了整村开发和连?带动,成为乡?特?产业品牌化、集群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但是,在实际发展中,由于发展不平衡、差异化等原因,仍存在?些困难和问题。?、存在主要问题产业化层次较低,产业链条有待延伸我国已有的“?村?品”?范村镇在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些成效,形成了专业化的乡镇、村,但从实际来看,距离“?村?品”特?产业的预期还有较?差距,?如发展规模、区域集中程度等??,都尚未达到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和要求。第?,在促进特?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研发、产业培育、特?产品推?合作、特?农户?产、特?产品加?、?产和销售等??并未形成有效闭环。?如,部分村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仅停留在表?,在创新研发上没有优势;在?产经营??,?地流转存在困难,种养殖难以形成规模化格局。第?,缺乏强有?的龙头企业引导,农产品转化增值?差。当地培育的龙头企业带动能?不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和效果,没有形成企业农户为体系的联合和订单农业,农业经济效益低,?因为深加?较少,导致农业产业化?平低,?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品牌影响?弱,特?产品竞争?优势“?村?品”的实质就是通过开发出当地特?产品,从?带动?系列产业的发展,产品的品牌就是检验“?村?品”发展成效的标准之?。?前,我国?多数“?村?品”?范村镇拥有注册商标或产品认证,然?这些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相对较弱,?法形成品牌效应;且?多数运营主体的资?、能?等有限,对品牌建设的整体运转能?不强,缺乏整体规划,也制约着“?村?品”产品的营销。以武汉市蔡甸区莲藕为例,“蔡甸莲藕”在本地市场颇负盛名,部分产品也远销海外,然?,在品牌建设上?度尚显不?。当地莲藕?产企业品牌意识较淡薄,未深?理解品牌和商标的价值,产品销售?多是裸装、简装或者贱卖。其次,蔡甸莲藕的衍?加?产品较多,有罐装藕罐头、盐渍藕、藕粉、莲藕?条等,但是并没有将其中的?到两个作为主流产品进?质量和品牌建设,导致缺乏核?产品,缺乏?够的品牌卖点。(三)农民整体素质跟不上,缺乏专业性?才农民是农业?产的主要劳动?,是“?村?品”的主要参与者。发展“?村?品”需要农民对“?村?品”有全?的了解和充分的认识,要求农民具有?定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能?。然?,对?多数农民来说,对于特?农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接触较少,接受能?较低,以?于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认识不全?,农业专业技能较为薄弱,经营管理理念匮乏,从??法与“?村?品”的发展需求相匹配。另外,有些地区很多?素质的农民进城务?或从事其他产业,不愿意从事农业,相对缺乏致富能?、技术能?和带头能?,在积聚?量和带头发展??缺少动?。其次,基层农业科技推??作也产??定影响,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和实?性、培训供给和需求对接不畅等原因,导致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农业技术推?“最后?公?”的?作效果不明显,专业性?才培养进度缓慢。(四)组织形式不完善,协同发展合?不????,“?村?品”发展要求整村、整乡推进,凝聚各种?产要素(?地、劳动?等),集中进??产开发,然?,基层组织已?法在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担此重任。很多地区的专业合作组织仍处于初级阶段,有的地?虽然有多个专业合作组织,但很多是靠?政推动,缺少农民的积极参与,农民发展?村?品的主体作?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同时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服务的缺失制约了产业分化和专业化发展,阻碍了农村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产业集群形成。另???,“?村?品”不同于过去发展起来的专业村,具有新的内涵和新的时代特征,是“贸、?、农”和“产、加、销”的有机结合体。然?,以村为主体的统?经营层次越来越弱,在“?村?品”发展过程中不能进?有效对接,尤其是当前农村劳动?相对短缺的情况下,更加需要相应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保障,?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建?起来,其提供的规划引导、资??撑、信息发布、价格调控等宏观层?服务都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和农民需要。?、对策建议(?)抓牢科学规划,明晰发展格局在推进“?村?品”建设时,要结合地?发展特?,认真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重要产业,并进?重点培养,尤其是特?突出、品质较好、附加值较?的名优产品和销路好、品质优、?态安全的农产品。要科学谋划,做好规划引导?作,明确发展?向和发展?标,科学利?各种资源要素,做好主导产业和主导农产品,在此基础上着?增加农业发展的?度和深度,发展多功能农业,深?

  挖掘农业的?化传播、观光旅游等功能,进?延伸产业链条,壮?产业基础。(?)做好品牌营销,放?品牌效应?先,与新的“三品?标”要求相契合,积极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产,提?农产品的品质和内在价值,加强绿?、有机农产品等认证,保障质量安全。其次,加快推动品牌建设,注册具有区域特?、有亮点的注册商标,申请名牌产品。第三,加强宣传和保护,通过多途径多?度运?现代传媒?段,扩?宣传的辐射?,不断提?“?村?品”品牌的信誉度和知名度。还可以通过组织、参加名优农产品展销会等?式,吸引关注,拓宽渠道。(三)加?培训?度,提?农民素质第?,以主导产业为核?开展实?性的培训,提?农民的基本技能。结合市县组织的各类农民培训项?,因地制宜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尤其是要与农时季节相结合,将理论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使培训具有实效性。第?,加强对带头?、种养能?的培训。这些?是具有较丰富经验的实?型?才,需加强理论基础和管理能?的培养,可通过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等形式,使其成为具有较?学历或技术职称的?素质农民,发挥其带头作?。(四)完善组织形式,促进协调合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与农民利益联结最为紧密,真正属于农民的经济组织,要全?培养、规范发展,健全其管理和运营,充分发挥其作?,积极与外界建?供需关系,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另???,结合政府?持政策,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专业性服务公司、专业服务合作社、农民经纪?组织等,发挥其在?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营销推?等??的优势,助?“?村?品”更好发展。1

篇三:一村一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岐山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第一篇:岐山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岐山县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岐山县辖11镇3乡,144个行政村,耕地53万亩,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农户9.9万户。境内水利条件较好,地势平坦,耕地肥沃,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陕西省苹果、猕猴桃、辣椒、秦川牛基地县及全国食品工业强县。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1.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1.3亿元,第二产业42.4亿元,第三产业18.21亿元,农业总产值19.1亿元,其中牧业总产值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2元。

  据调查统计,到2008年底全县144个行政村中,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32个,其中蔬菜类专业村5个,瓜果业类专业村12个,畜禽养殖类专业村5个,粮油生产类专业村3个,农产品加工类专业村4个,民俗旅游接待1个,非农产业2个。22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和10个达标推进村特色产业经营收入达25.44亿元,主导产业经营收入达到19.63亿元,示范村农民纯收入达到4440元较上年增长38%,从事主导产业农户人均主导产业纯收入达到4584元,增收成效显著。产业门类涵盖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等三大领域,涉及粮食、畜牧、水果、蔬菜等14个产业,安乐镇猕猴桃、祝家庄镇的苹果、故郡乡和大营乡的设施瓜菜等区域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二、主要成绩和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明确。从全县农业“一村一品”发展的现状看,每个村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主导产业,该产业是农民群众农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蔡家坡镇水寨村是岐山县“一村一品”状元村,全村建有16条方便面生产线,生产方便面2万吨,年产值及销售收入达2.16亿元。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338元,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6836元,占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雍川镇小营村加工手工空心挂面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曾于清光绪年间作为贡品呈献给宫廷,1931年还获得

  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金奖。现在,全村建有9户挂面加工企业,参与农户572户,占全村总农户71.7%。年生产挂面2000吨,产值1359.6万元,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447元,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4525元,成为岐山县有名的挂面生产专业村。

  二是资源优势发挥充分。一村一品典型村普遍都立足村情实际,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经济。北郭村依托周公庙旅游景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臊子面”接待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全村民俗接待户达到118户,每日餐饮接待能力达到3500人次,住宿床位500多张,带动发展臊子肉、手工挂面、食醋、油酥锅盔等加工户20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1.8%以上,从业人员800多人,其中吸纳周边村组200多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多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宝鸡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陕西省一村一品农家乐明星村”。

  三是产业化程度较高。岐山县22个专业村中,有17个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达到5647户,占主导产业从业农户数48.2%。主导产品销售收入中,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销售金额就达4331万元。故郡乡西塬村瓜菜协会,组织当地农民大力发展大棚瓜菜,全村680户,有480户加入协会,年种植大棚西瓜——秋延蔬菜2000多亩。近年来,协会共为会员提供瓜菜种苗340万株,组织农资230吨,棚室建材80多万件,开展技术培训

  68场(次),外销瓜菜4500吨。由协会申报的“文王西瓜”名噪关中西府,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全村人均纯收入4401元,主导产业人均纯收入4601元。四是经济效益显著。“一村一品”模式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祝家庄镇驸马庄村大力发展养猪业,全村年存栏生猪2.2万头,出栏3万头。以育肥猪外销为切入点,开展仔猪供应、饲料组织、资金协调、技术指导等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促进了全村养猪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与广东、江西、西安等地客商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累计组织外销生猪5.8万头。2008年仅养猪一项人均收入达到3302元,占全村农民人

  均纯收入77%。全村人均纯收入4287元,主导产业人均收入4621元。被省农业厅授予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称号。北郭民俗村臊子面接待户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以方便面生产为主的华祥公司年产值达到1.33亿元,“一村一品”的经济优势日益凸显。

  三、主要做法

  一是健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一村一品建设,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县长和农业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有关政策的制定、指导、协调和落实。在县农业局设立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3名工作人员办理日常事务。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一村一品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制定完善了一村一品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一村一品的政策、目标和措施;涉农各单位都根据自身工作职能,出台了扶持一村一品发展的具体措施,确保了一村一品工程顺利实施。把一村一品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督查,做到工作有布置、平时有检查、年终有奖惩。

  二是扩大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农产品种养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更是一村一品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主导产业形成的基础。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依托我县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促进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辐射带动主导产业扩大规模,形成区域板块产业集群。突出抓好八角庙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孙家村优质苹果科技园区、小强村苹果无公害栽培科技园区、华明村猕猴桃生态果园建设科技园区、王其村猕猴桃标准化栽培科技园区、西塬大棚西瓜科技园区、北营村日光温室蔬菜科技园区、驸马庄村生猪标准化养殖科技园区、益合村生猪规模化养殖科技园区、北郭村民俗观光旅游科技园区等十大园区。并从资金、政策上予以倾斜,扶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资金捆绑使用,用于扶助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对从事种养的专业户在税收、信贷、用电等政策上给予支持,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

  三是强化培训,推进机制创新。发展一村一品,科学技术是关键。一是积极培养新型农民。依托县级农技推广单位技术力量,由驻村科技指导员牵头,围绕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产业生产的技术要求,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大力提高示范村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以科技示范户为重点,科技指导员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饲养圈舍向农民传授新技术,开展手把手,面对面零距离的技术培训。据统计共举办培训班200多场次,培训农民180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万份,开展技术咨询300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引进试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开

  展挂面加工系列产品开发、果树高接换优、果树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措施,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三是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和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注册了“笑盈”牌挂面、“乾缘”牌香醋、“五丈原”牌猕猴桃、“周原红”牌苹果等商标,并加强推介和宣传,着力打造省级和国内名牌产品。

  四是狠抓龙头,带动发展。一方面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种养能手、农村经纪人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同时,按照市上确定的“培育、规范、提高”的总体要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稳步推进,服务层次逐步提高。对建立专业合作社的示范村,镇政府指派1名干部,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下乡进村,协助其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保障会员合法权益,增强凝聚力。目前,全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10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56个,成员9000多户,辐射带动农户1.5万户,2个专业合作组织被省农业厅命名为省级示范合作组织,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被市政府命名为“十佳”合作社,自主注册商标2个。另一方面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坚持一手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手抓龙头企业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地客商

  来我县投资兴办加工型龙头企业,对现有企业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机构,探索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按照县上关于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文件精神,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了华祥方便面、高津面粉、太子油脂、天和乳业、美阳食品、联达辣椒等省市级龙头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提升了产品档次,增强了市场辐射带动能力。

  五是抓项目建设,推动发展。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小麦良种统供项目、猕猴桃生态果园建设项目、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能繁母猪补贴项目、万头生猪示范村建设项目、猕猴桃新建园补贴政策等的实施,注入发展资金,带动产业发展,扩大主导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加快产业发展步伐。至目前,全县新建猕猴桃果园1.9万亩;新建设施大棚基地5000亩,日光温室200亩。安乐镇华明村紧抓省级生态果园建设项目实施机遇,广泛发动群众新栽猕猴桃1235亩,使全村果园面积达2820亩,种植户达到912户,占全村83%,主导产业从业人员2680人。2008年全村1865亩挂果园,总产达4562吨,产值1426.1万元,从事主导产业农户人均主导产业纯收入达到4331元,全村人均收纯收入4279元。

  四、存在主要问题

  1、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

  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基层干部观念陈旧,怕担责任,对当地资源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重视挖掘不够,对发展“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的关联度认识不清,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2、规模偏小,放大效应欠佳。

  就全县综合分析,一村一品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按照宝鸡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标准,岐山县有22个村基本达到指标要求,仅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5.3%,参与主导产业农户数只占示范村总农户数74.5%。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制约,主导产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偏小,又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致使产业发展不稳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生产环节的链条还不完善,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链条

  更未形成;产业种类太杂,产业之间又无有机结合,难以形成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的战略格局。

  3、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目前示范村大多涉及的是第一产业,涉及更深层次的农产品加工、营销和观光农业及人文遗产开发等二、三产业不多,产业内部新的社会分工还没有形成。导致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不高。全县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6338元,最低只有4235元,相差近66%。示范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4440元,高出全县水平,但与我市其它地区以及山东、河南等省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4、标准偏低,品牌建设滞后。

  现有示范村大多沿用传统的生产技术,对产品质量提高和品牌培育重视不够,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生产的农产品档次不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更是廖廖无几,有机农产品还是空白,农产品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均不强。如全县22个示范村中,只有5个村为产品进行了商标注册,2个村(苹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水寨村生产的“华祥牌”方便面和太子村生产的“喜春牌”菜子油分别获得省级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国家名牌食品,其余示范村农产品均没有牌子,市场占有率不高。

  5、缺乏载体,带动能力较弱。

  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是联结农户(基地)与市场的桥梁,是发展“一村一品”的有效载体。就岐山县而言,虽然“一村一品”专业村中有16个村与龙头企业对接,但本村自有的龙头企业只有9个。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户,大多数不足百万元的投资规模,有的还是小作坊式生产,小打小闹,没有形成气候。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时间较短,管理经验不足,缺乏精通市场经济规律、市场营销策划和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优秀人才,猎取市场信

  息的手段滞后。全县示范村中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不足50%,还有一半以上处于散兵游勇式的发展状态,农户与企业,农户与合作经济组织脱节,信息不畅,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

  五、下一步思路和对策措施

  立足全县一村一品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一村一品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优粮、扩经、强畜”的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强村富民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传统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加强领导,强化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做优龙头,培育载体,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形成产业板块,建成安乐猕猴桃,祝家庄和青化的苹果,故郡、大营的大棚瓜菜等5-6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

  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解决应该抓、必须抓、务实抓一村一品问题。要进一步深化一村一品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形成从上到下,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抓一村一品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一村一品组织保障体系,充实一村一品发展领导小组和发展办公室,加强对一村一品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发展一村一品的关键是工作落实,过硬和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是发展和实现一村一品的必备措施。一村一品工作要攥在一把手手中,确定的包抓领导和人员一定要到岗到位的工作。制定、出台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励政策,将一村一品发展列入乡

  镇和部门年度考核范围,作为干部提拔、任免、享受待遇的主要依据,在各产业各乡镇之间开展定期的评比活动,并对结果进行通报督察。

  2、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加强宣传工作力度,使一村一品深入人心,让群众了解一村一品、理解一村一品、积极主动实施一村一品,着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

  带动作用,对已经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要进一步培育壮大,重点抓好千山南麓苹果产业带,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岐蔡公路沿线和西宝北线两侧设施瓜菜产业带和生猪奶牛养殖示范村建设。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竞争力的示范村、示范乡镇,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并对发展一村一品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3、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加快发展。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调整优化支农支出结构,把重心向一村一品发展上倾斜,通过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业精神,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低门槛。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

  4、优化发展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借助外部力量推进。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宽松的投资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借助外力,为我县一村一品发展输入动力。利用我县已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准备一批果业生产、畜牧养殖、挂面加工、蔬菜加工等一村一品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

  5、建全一村一品服务体系。解决一村一品健康发展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体系,依托完善的体系支撑,确保一村一品步入健康道路。目前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使各产业都有与之对应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二是加大乡土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满足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技术服务需求。三是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实施一村一品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快新

  品种、新技术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提升一村一品科技含量。要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一村一品信息平台建设,着力解决信息站、信息平台有效运营问题,让群众得到真正、有效的信息和技术;通过,能人大户带动,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6、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实现一村一品发展的新突破。从岐山一村一品发展较好的村看,龙头企业带动效果十分明显,如凤鸣镇城北村依托岐山高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优质小麦2000亩,公司以高出保护价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年收购小麦5000吨,增加农民现金收入20多万元;蒲村镇在宝鸡天和乳业有限公司带动下,发展奶牛5600头。实践证明,增育壮大龙头企业是一村一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当前,岐山的一村一品建设在抓好产业建设的同时,要继续强力扶持19个省市级龙头企业的基础上,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把我县优良的生态环境,丰

  富的农业资源,低廉的劳动力,良好的区位条件,策划、整合成一批投资回报率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吸引外来人才、资金、技术来我县兴办农业企业,开发农业资源。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到“一村一品”示范区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型产业链。让龙头企业带领千家万户闯市场,抵御市场风险,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推动我县“一村一品”工程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一村一品”发展调研报告

  **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

  调研报告

  近年来,**县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把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突破口,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55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其中“一村一品”示范村18个。全县培育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4大类35个,其中食用菌17个,蔬菜种植6个,小杂粮种植2个,畜牧业9个,林果业4个,农产品加工2个,民间工艺及观光农业4个。2010年,全县“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9952万元,从业人员20446人,主导产业人均收入1达6422元。

  (一)主导产业日益凸显

  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全县18个示范村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优质杂粮、绿色蔬菜、食用菌、林畜产品、剪纸文化五大特色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12家,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合作社62个,带动2.4万户农户从事特色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由种养业为主向特色种养、加工、服务等产业共同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由传统的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产业化经营、社会服务转变。全县“一村一品”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随着示范村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示范村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全县18个示范村特色产业经营收入达6386万元,特色产业人均收入6238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39元。农民收入的增加,示范村农民在良种的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产业化经营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改变,示范村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

  (三)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建基地、强龙头、抓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龙头、基地、农户有效连接起来,围绕优势产品的生产,产品的开发、加工、销售等后续产业不断延伸,形

  成了食用菌生产加工、林畜产品加工、小杂粮加工等产业链,这些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拓展了生产经营领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

  (四)经营逐步走向产业化

  全县立足五大特色产业优势,扶持壮大了一批新兴企业。全县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各类合作经济组织359个,其中6家企业被确定为市级“513”工程龙头企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合作社连农户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形成市场拉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非农三产型等多种“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是搞好“一村一品”工作的关键

  为加强对“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农委主任为副组长,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了县农委,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事务。各乡镇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确定人员,专职负责此项工作,为全县“一村一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是引领“一村一品”正确发展的方向

  我县“一村一品”工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经营为目标,着力培育食用菌、小杂粮、蔬菜、林畜

  产品等特色产业。为了提升五大主导产业,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结合实际,制定了《**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2010年——2015年)》,“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短期发展计划,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三)突出重点是确保有限资金捆绑使用的重要举措

  “一村一品”项目资金对农村产业化发展仅仅是杯水车薪,如何利用好这些资金,对于启动好、引导好和实施好项目至关重要。因此,我县将“一村一

  品”项目纳入农村产业化考核目标,对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镇**村按照“项目不变,集中使用资金”的原则,围绕抓好“一村一品”示范工作,在全村重点推进食用菌种植产业,积极试验示范,大胆尝试新技术,仅集中制菌种和菌袋生产,就为大棚户增收不少。2010年,全村食用菌年产值302万元,主导产业人均收入达6315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50元。

  (四)搞好各类适用技术培训是优化服务的集中体现

  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全县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一村一品”优秀技术骨干。组织村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一村一品”典型,学习借鉴山东的生产经营管理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提高“一村一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县农委、扶贫办加强了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及专业村农民的技术培训,为发展“一村一品”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一村一品”项目高端起步奠定了工作基础。各乡镇农技站围绕“一村一品”,制定服务措施,强化服务职能。每个示范村都有一名包扶领导和一名专职技术干部,做到包扶到村,技术服务到户,确保“一村一品”顺利实施。

  三、存在问题

  我县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

  一是群众思想观念守旧,认识不到位。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思想不够解放,参与“一村一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是农业基础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较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降雨丰沛、农业丰收,降雨少,则农业减产,土地流转慢,不利于农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

  业化经营。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低。我县龙头

  企业与先进地区相比,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满天星斗,不见月亮”,作坊式的企业多,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相对较少;粗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循环项目少。我县最大的资源是农产品资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与农业大县地位极不相称,是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不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形成的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五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县矿产资源少,工业企业较少,社会投资渠道少,在推进“一村一品”发展上,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金融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因企业及农户自有资金严重不足,不能保障产业发展,资金仍是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瓶颈。

  四、发展建议

  一是把发展一村一品真正放在“三农”工作重要位臵,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合力抓,形成各级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二是省、市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项目,增加资金投入,信贷部门要加大对一村一品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做到申请一笔,信贷一笔,见效一笔。

  三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一乡一业示范乡镇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我县加快发展一村一品。

  四是积极加强调控。由于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利益中间流失大,生产者得到的收益,而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能力有限,必须加强政府

  的调控,依靠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不断健全市场体系。

  二〇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第三篇: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文章标题: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2006年6月19日)

  为掌握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采取市与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全市辖12个县市区,134个乡镇,6454个行政村,总人口812万人,耕地783万亩,乡村农户165万户,农业人口596万人,乡村从业劳动力371万人。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化升级,全市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村一品发展,取得良好开端,日趋凸显,在局部地域已形成主导格局。据调查统计,到2006年底全市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发展到18个,占乡镇总数的13.4%;专业乡镇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2.35万户,占63.4%;专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771元、6019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7%、31.1%。专业村发展到67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0.4%,其中农产品生产型602个,涉农服务型21个,非农产业型41个;专业村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6.05万户,占77.4%;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766元、6063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6%、32.1%。综合分析,全市一村一品发展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围绕大蒜圆葱、瓜菜、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奶牛肉牛、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

  菌等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基地、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户。目前,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03处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2570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6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56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建成700余处规模养殖基地;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二是覆盖领域不断拓宽。一村一品由过去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运销、休闲观光涉农服务业及非农产业并举,种植业由过去以粮食生产为主向粮食与经济作物并举转变,一村一品覆盖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670个、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6.05万个,其中,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瓜果等种植业329个、7.87万户,大牲畜、生猪、肉羊、家禽等畜牧业77个、1.47万户,水产业17个、0.45万户,林果业167个、3.96万户,农产品加工、运销、休闲观光涉农服务业27个、0.71万户,其它非农产业53个、1.59万户。

  三是产业层次逐步提升。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和产品规模不断膨胀,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18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0个蔬菜瓜果专业乡镇种植基地26.04万亩,平均种植规模2.6万亩;1个生猪养殖专业乡镇生猪存栏规模5.47万头;3个水产养殖专业乡镇养殖规模13.9万亩,平均养殖模4.6万亩,4个林果种植专业乡镇种植规模13.86万亩,平均规模3.46万亩。获得商标注册14个,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的达到9个、5个、3个,分别占50%、26%、17%。主导产品年出口创汇达到1.03万美元,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24.7%。

  四是区域带动日益增强。全市一村一品发展对区域主导产业培植、农产品市场销售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全市18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带动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2.35万农户、从业人员30.16万人,分别占专业乡镇农户和从业人员的63.4%、62.4%;主

  导产业收入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0.52万元、42.97万元,分别占专业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5.5%、4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71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7%。67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带动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6.05万农户、从业人员37.45万人,分别占专业村农户和从业人员的77.4%、74.2%;主导产业收入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3.10万元、58.91万元,分别占专业村经济总收入的70.8%、6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66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6%。

  二、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第四篇: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文章标题: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

  ——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

  (2006年6月19日)

  为掌握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采取市与县(市区)配套联动、全面统计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此进行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全市辖12个县市区,134个乡镇,6454个行政村,总人口812万人,耕地783万亩,乡村农户165万户,农业人口596万人,乡村从业劳动力371万人。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7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化升级,全市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村一品发展,取得良好开端,日趋凸显,在局部地域已形成主导格局。据调查统计,到2006年底全市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发展到18个,占乡镇总数的13.4%;专业乡镇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2.35万户,占63.4%;专业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771元、6019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7%、31.1%。专业村发展到67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0.4%,其中农产品生产型602个,涉农服务型21个,非农产业

  型41个;专业村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6.05万户,占77.4%;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导产业从业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766元、6063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6%、32.1%。综合分析,全市一村一品发展呈现出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主导产业日趋凸显。围绕大蒜圆葱、瓜菜、优质果品、速生丰产林、苗木杞柳、肉鸭蛋鸭、奶牛肉牛、淡水产品、甜叶菊、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基地、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户。目前,种植业建成170万亩大蒜圆葱、15万亩优质西瓜、10万亩优质土豆、600万m2食用菌、10万亩甜瓜、5万亩甜叶菊、5万亩中药材、5万亩芦笋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03处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2570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670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56处年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存栏1600万只肉蛋鸭养殖基地;水产业建成700余处规模养殖基地;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90万亩干鲜果品、25万亩苗木花卉和1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二是覆盖领域不断拓宽。一村一品由过去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运销、休闲观光涉农服务业及非农产业并举,种植业由过去以粮食生产为主向粮食与经济作物并举转变,一村一品覆盖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670个、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6.05万个,其中,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瓜果等种植业329个、7.87万户,大牲畜、生猪、肉羊、家禽等畜牧业77个、1.47万户,水产业17个、0.45万户,林果业167个、3.96万户,农产品加工、运销、休闲观光涉农服务业27个、0.71万户,其它非农产业53个、1.59万户。

  三是产业层次逐步提升。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和产品规模不断膨胀,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18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0个蔬菜瓜果专业乡镇种植基地26.04万亩,平均种植规模2.6万亩;1个生猪养殖专业乡镇生猪存栏规模5.47万头;3个水产养殖专业乡镇养殖规模13.9万亩,平均养殖模4.6万亩,4个林果种植专业乡镇种植规模13.86万亩,平均规模3.46万亩。获得商标注册14个,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的达到9个、5个、3个,分别

  占50%、26%、17%。主导产品年出口创汇达到1.03万美元,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24.7%。

  四是区域带动日益增强。全市一村一品发展对区域主导产业培植、农产品市场销售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全市18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带动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2.35万农户、从业人员30.16万人,分别占专业乡镇农户和从业人员的63.4%、62.4%;主导产业收入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0.52万元、42.97万元,分别占专业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5.5%、4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71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7%。67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带动主导产业从业农户16.05万农户、从业人员37.45万人,分别占专业村农户和从业人员的77.4%、74.2%;主导产业收入和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63.10万元、58.91万元,分别占专业村经济总收入的70.8%、6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66元,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6%。

  二、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从调查的情况看,一村一品发展有了良好开端,但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各级各有关部门对一村一品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实践中造成重视程度不够、推进力度不大、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一村一品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主导产业规模小,区域布局分散。就全市综合分析,在局部地区、部分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全市按照严格标准意义上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农户,占全市乡镇、行政村和农户的比重仅为13.4%、10.4%、10.3%,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

  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乡镇、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全市18个专业乡镇中,产品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的仅5个,占28%;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3个,均占17%。

  四是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一村一品产业化水平低,主导产品链条短、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全市18个专业乡镇中,建有龙头企业并实施有效对接的13个,占72%;670个专业村中建有龙头企业的142个、占21.2%,与龙头企业对接的320个、占47.8%;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60个、占23.9%,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310个、占46.2%。在整个主导产品销售中专业乡镇、专业村通过龙头企业销售所占比重为35.4%、26.1%。

  三、下步思路和对策措施

  立足一村一品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一村一品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强村富民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传统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加强领导,强化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做优龙头,培育载体,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在推进措施上着力抓好以几个重点: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发展一村一品,是培育农村主导产业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平台,各级要进一步深化一村一品发展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完善决策和推进机制,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高效决策;成立一村一品发展办公室,精心实施,加强调度,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组织保障体系。

  (二)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着眼解决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瓶颈,不断强化一村一品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投入,增强一村一品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调整优化支农支出结构,通过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低门槛。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

  (三)典型示范,宣传发动,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舆论引导体系。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围绕农业生产、涉农服务和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种、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和专业区域。在重点抓好金乡县西李村大蒜出口种植一村一品发展项目的基础上,在其它县市区选择一批不同类型示范村,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形成示范辐射效应明显的典型。同时,及时推广一村一品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利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大对一村一品典型宣传力度,加快建立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舆论引导体系,着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培强产业,做优龙头,培植一村一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植主导产业和产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是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举措。围绕新农村建设确定的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发展,按照区域布局规划,推进农业结构深度调整,加快优势产业基地规模膨胀,打牢一村一品发展的产业基础。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产品发展,按照规模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利益联接紧密的要求,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拉长产业链条,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种养农户”,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提升一村一品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培植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培育农民,发育组织,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是发展一村一品的主体。发展一村一品,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认识自我,认识本地资源优势,认识本地发展潜能,努力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科技进村入户、阳光工程等为平台,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村一品发展的有效载体。着眼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大力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引导与支持,促其快速发展。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升要素素质、优化要素组织,完善一村一品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

  《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GKN/p>从调查的情况看,一村一品发展有了良好开端,但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各级各有关部门对一村一品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实践中造成重视程度不够、推进力度不大、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一村一品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主导产业规模小,区域布局分散。就全市综合分析,在局部地区、部分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远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全市按照严格标准意义上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和专业农户,占全市乡镇、行政村和农户的比重仅为13.4%、10.4%、10.3%,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是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还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乡镇、专业村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水平,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全市18个专业乡镇中,产品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的仅5个,占28%;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3个,均占17%。

  四是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一村一品产业化水平低,主导产品链条短、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全市18个专业乡镇中,建有龙头企业并实施有效对接的13个,占72%;670个专业村中建有龙头企业的142个、占21.2%,与龙头企业对接的320个、占47.8%;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60个、占23.9%,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310个、占46.2%。在整个主导产品销售中专业乡镇、专业村通过龙头企业销售所占比重为35.4%、26.1%。

  三、下步思路和对策措施

  立足一村一品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一村一品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强村富民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传统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加强领导,强化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做优龙头,培育载体,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在推进措施上着力抓好以几个重点: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发展一村一品,是培育农村主导产业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平台,各级要进一步深化一村一品发展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完善决策和推进机制,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高效决策;成立一村一品发展办公室,精心实施,加强调度,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组织保障体系。

  (二)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着眼解决制约一村一品

  发展的资金投入瓶颈,不断强化一村一品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投入,增强一村一品发展的后劲和活力。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调整优化支农支出结构,通过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低门槛。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

  (三)典型示范,宣传发动,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舆论引导体系。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围绕农业生产、涉农服务和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种、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和专业区域。在重点抓好金乡县西李村大蒜出口种植一村一品发展项目的基础上,在其它县市区选择一批不同类型示范村,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形成示范辐射效应明显的典型。同时,及时推广一村一品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利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加大对一村一品典型宣传力度,加快建立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舆论引导体系,着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培强产业,做优龙头,培植一村一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植主导产业和产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是一村一品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举措。围绕新农村建设确定的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发展,按照区域布局规划,推进农业结构深度调整,加快优势产业基地规模膨胀,打牢一村一品发展的产业基础。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产品发展,按照规模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利益联接紧密的要求,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拉长产业链条,通过“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合作组织+种养农户”,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提升一村一品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培植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培育农民,发育组织,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是发展一村一品的主体。发展一村一品,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认识自我,认识本地资源优势,认识本地发展潜能,努力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科技进村

  入户、阳光工程等为平台,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村一品发展的有效载体。着眼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大力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引导与支持,促其快速发展。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升要素素质、优化要素组织,完善一村一品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

  《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分析报告(第2页)。GKN第五篇: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榆次区自2002年提出并倡导以来,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全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

  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新格局的尽快形成,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下面就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基本情况、经验体会、问题困难及发展意见等,报告如下:

  一、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主要成效

  从2002年开始,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按照“平川蔬菜上设施、丘陵红枣加果仁、畜牧特色抓奶牛、水果科技增效益”的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效。据统计,从2002年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全区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余家,形成有产业特色的专业村近10个(其中蔬菜专业村21个,水果专业村10个),带动近3万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农民从中获得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60%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进程加快,蔬菜、红枣、养殖、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规模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步入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开始,增长速度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打破了1997年以来增长幅度在5左右低水平徘徊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先后被授予省级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省级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区)称号。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以来,我区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改变以往适应性调整的路子,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品种做纽带,重新布局产业,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我区农业的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粮食种植突出优质玉米、传统小杂粮(谷子)等,玉米从2001年前的16万亩左右,猛增至34万亩左右。瓜菜突出延秋茄果类蔬菜、温室大棚菜的蔬菜瓜果类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种植达5.1万亩,年总产各类蔬菜达到11.63亿公斤,商品率达85,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12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4;在布局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林果业上,突出抓好红枣的规模扩张,由2001年的6万亩猛增到目前的30万亩,建成了三个3万亩的红枣示范园区,两个5000亩标准化红枣园区;目前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2万吨,全部进入盛果期,红枣总产量可达6.64万吨,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可增收460元。畜牧业上,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肉蛋奶年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突出抓好奶牛养殖基地,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764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

  二是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2003年以来,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由过去主要抓产业和产品为主,转向突出抓“一村一品”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按照《晋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出的建设“两区三带”特色产业总体框架,重点培育12种优势农产品。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形成了“三线四片”优势区域,即,108国道沿线18万亩、榆长公路沿线10万亩、太旧高速公路沿线6万亩,茄果类蔬菜优势区15万亩、结球叶菜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根茎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设施类蔬菜优势区5万亩。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优势区面积达到25万亩,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链条得到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资源、主导产业靠拢,带动了“一村一品”工程的发展,同时,“一村一品”也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优质农产品。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形成了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真正意义上的龙形架构已初步形成。一方面,利用榆次工业园的品牌优势,不遗余力地引进能够消化当地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目前已有河南正龙、江苏恒顺老陈醋、娃哈哈、紫晨醋爽等9家的农副产品

  加工企业,总投资3.7亿元,年产值可达16亿元。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年消耗面粉就达8万吨。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德御小米、海玉饼干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去年引进的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

  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将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四是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针对我区十年九旱、生态脆弱、投资缺乏的实际,我区采取积极争取国家资

  金支持、过股份合作、拍卖转让、租赁承包、个人自办等方法,尽一切可能吸纳社会各类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0万亩节水工程全面铺开,圆满完成了国家级“九五”计划井渠结合灌溉类型区农业高效用水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去年新发展达标节水面积6.5万亩,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重点节水示范区。根据立地条件,采取公路集雨、修建集雨场集雨等形式发展丘陵山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旱作示范园一户一井一菜园,户均年收入2000元,探索出了一条山区兴水富民的成功经验,成为我省乃至华北旱垣地区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示范工程。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1080万元,可改造东阳镇25000多亩土地。水土保持生态流域工程建起什贴镇十里沟流域综合治理万亩精品工程。耕地保护和开发工程先后铺开乌金山镇聂店村等1500亩高效田造地工程和3000亩土地复垦工程。去年开工建设的乌金山黑河滩涂土地开发项目,总面积1210亩,是我区有史以来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标准最高、配套最全的土地开发项目。

  五是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在“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的成长过程中,我区十分重视本地资源与现代科技进行有效嫁接,高度重视科技推广和应用。市政府提出的以108国道为轴线,打造“绿色科技园区”的规划,我区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重点建设好1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也就是榆次区东阳镇无公害蔬菜及观光农业示范区,目前前期规划已经制定。张庆乡利用怀仁醋业品牌资源打造醋业园区,现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去年成立怀仁醋业协会的基础上,又组建了怀仁酿醋集团公司,力争年新增醋产量2万吨,形成8万吨的生产规模。此外,根据市政府“兴办10件实事”、建设60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的安排,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包括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对提升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典型示范作用。北田镇张胡温室蔬菜示范园区,由于菜农在生产中注重新科技、新品种的应用,温室西红柿效益位居全区前列,先后被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山西农大农科教示范基地。根据晋中市优势农产品区

  域布局规划的园区建设安排,今年我区新增4个科技示范园区(东赵乡石羊坂温室蔬菜示范园区、东阳镇彭村无公害农业示范园区、张庆优质玉米示范区、什贴优质谷子示范区),总数累计达到了16个。在东阳镇东阳、彭村建立了5000亩蔬菜病虫无害化生态控制示范区,辐射带动区10000亩。在6月份山西省蔬菜病虫无害化生态控制示范现场会上,全省11个市20多个重点县农业植保部门近百名专家参观了该示范区,一致认为我区无公害蔬菜病虫无害化建设全省领先,值得全省各市推广和借鉴。石羊坂温室园区去年种出了百余年来第一荐蔬菜,实现棚均收入1万元以上,纯收入比种粮翻番50倍以上,尝到甜头的石羊坂人更坚定了发展致富产业的信心,今年在原有31套温室的基础上,又上马了29套温室。

  六是粮经兼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提高。2004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44.6万亩,比2003年增加10.6万亩,增长31,被市政府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第一名的荣誉称号。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继续扩大,总播种面积48.12万亩,比去年增加3.52万亩,增7.8。

  七是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区委、区政府对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一向抓在手上,十分重视,每年举办多类形式、多个方面、多种层次的科技服务活动。如2003年的“双千双万”工程大培训、2004年的全区乡镇技术骨干综合培训、今年组织的“送政策、送科技、送农资、送信息,进百村、入千户”服务活动、“20万人农技培训工程”、“289培训工程”、“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十乡廿村农业信息网络推广示范培训活动”、“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工程”等系列活动。仅近三年来就培训农民达58万余人次。同时组织科技骨干“走出去”,外出学习参观,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素质。去年5月,我区组织6个乡镇和重点村参观了永济核桃和扁桃基地。以前我区农民对种植核桃有误解,认为“桃三杏四梨五年,核桃要等十五年”,通过参观速生核桃(三年生),农民发展核桃、扁桃的热情明显高涨,计划用三年时间发展扁桃、核桃3万亩。通过常年培训,农民的技术素质和科技人员创新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八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我们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和安全执法体系,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成为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05年我区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6个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截至目前,全区新认定产地23万亩,累计达到35万亩,使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到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的71.8;新认证番茄、黄瓜、苹果、梨、枣、小米等产品21个,累计达到38个。标准化生产规程得到推广应用,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标准化规程。《榆次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已编写完成,将向全区广大农户免费发放1万册,进一步规范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

  实践证明,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挥本地优势,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有利于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小生产、小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跳出农村抓发展,推进产业富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有利于转变思想观念,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做强做大县域经济。

  二、我区发展“一村一品”的几点体会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关键在于抓好“四个重点”。

  1、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决心。

  “一村一品”工作能否有效地推进,首先取决于领导认识的高度和工作推进的力度。我区一开始学习推广“一村一品”经验,区委、区政府领导就高度重视,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执政为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来抓。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一村一品”工作专项列入了我区“十一五”规划。实践证明,没有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决心,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发展“一村一品”就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2、关键在于培育、引进、壮大一批能够把“一村一品”经验与本

  地实际结合起来,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企业)。

  我们围绕培育壮大“一村一品”带头人队伍,着重抓了三项工作:一是通过培训村支部书记,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今年2月,在由榆次区委组织部、区农委联合举办农村“两委”主干培训班,对全区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进行集中培训,使刚刚换届的新一届“两委”主干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省委党校教授范俊彦、山西农大教授王文昌等领导学者进行了专业授课,使全区500余名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耳目一新,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石羊坂村支书边旭东,舍小家顾大家,卖掉自家70多只羊,克服重重困难,带头发展温室蔬菜;石羊坂集体收入匮乏,两委干部把仅有的转移支付工资1.5万元全部拿出来支援温室建设,成为群众打心底里信任的领头人、贴心人。

  二是支持本区农产品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晋中顺康养牛合作社是榆次区修文镇农民在原来修文镇奶牛养殖协会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合作社为推进奶牛产业快速发展,与我区博瑞乳业公司合作,争取政府支持建设了奶牛养殖示范园,这项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奶牛已全部入园生产。整个园区工程投资240万元,建成饲养房22套,无菌挤奶台一栋,兽医站及合作社办公室一栋,沼气池40个,建有消毒室两个,消毒池一个。目前,园区奶牛已达400多头。

  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农工商企业,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2005年,我区为弥补某些地区不宜种植红枣的空白,发挥当年新引进的威特食品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栽植美国大杏仁及核桃5000余亩,22000株,新栽植规模排全省第一。今年我区又把美国大杏仁和核桃种植加工作为一项特色产业来抓,新增树生果仁面积1万亩,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使全区大杏仁和核桃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3、关键在于着力解决市场、技术、信贷等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服务体系。

  发展“一村一品”,必须要有市场、信息、技术、人才、信贷等

  服务体系作支撑。我们为此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有效开展互帮互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可以有效提高信贷担保能力,协调规范产品市场价格,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增强开拓市场能力,从而促进“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灵活务实有效,对破解发展中的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榆次区张庆乡怀仁村具有悠久的酿醋历史,在全体醋农的推动下,山西四眼井酿造实业有限公司、榆次怀仁春润酿造厂等5家企业牵头于2002年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协会,发展会员单位11个,会员120名。2004年开始筹备成立醋业合作社,2005年11月份正式注册成立了“山西榆次怀仁醋业合作社”。目前,醋业合作社已有社员单位5个,社员50个,有230个加工户参与合作。2006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进股权科学、管理民主、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户、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化链条,目前合作组织总数已达到94个,其中规范化发展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目前在市工商局正式登记的已达13个,正在筹备成立准备登记的10个。

  二是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市场准入水平。乌金山镇在温室规模发展的同时,按照“旧棚调结构,新棚上档次,旧点扩规模,新点求突破”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科技含量投入。2005年,总投资50万元,规划建成北胡、南胡、峪头三村250亩水肥一体化示范区。该项目是农业部推广的新技术,为全市第一家,采用新技术后,每棚均可节本增效1000元。张胡温室园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引进高效抗老化eva新型塑料膜150亩、示范防虫网50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150亩,自动卷帘机42套,新品种对比试验20亩,营养模块育苗20亩等。在新品种试验推广应用方面,大面积推广了产量高、抗病性强、品质佳、耐贮运、商品性好的卡依洛、抗基因003、法国利玛、红皇后2号、韩国大红、金宝皇、东胜3号、红师等。推广应用了二氧化碳发生器、臭氧杀菌器、高效育苗模块等新技术。园区农

  户石瑞玲采用西红柿落蔓换头延秋新技术,一次定植,二次收获,亩产量达到2.5万公斤,亩收入达到3.6万元。此外,园区还积极调整棚内种植结构,现已建起山东无核早红葡萄温室9套、台湾洋香瓜温室8套。温室西红柿百米单棚平均纯收入达2.9万元,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75。园区典型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辐射全区10个乡镇、4万亩蔬菜基地建设。

  三是开展部门定点挂钩服务,帮扶“一村一品”发展。区直农业部门和单位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指导、市场开拓、资金扶持、银行贷款、引资引智、税收优惠、品牌质量、科技服务等,上下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石羊坂村2004年11月拉开了建设温室蔬菜的帷幕,对于这个贫困村来说,资金不足是影响建温室的关键问题。为帮助农民尽快建起温室,区、乡及各部门领导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关注。副区长宁山岗专门召开了农口部门协调会;水利局帮助打旱井、建水塔,解决了水的问题;农业中心负责帮助建沼气、滴灌;蔬菜中心抽出专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科技局为农民培训棚面集雨技术,并解决了高压电;乡政府帮助村民办贷款,每户贷给8000元;结对子单位贝斯特公司捐助了3万元;驻村扶贫单位晋中建设局的刘巨荣个人捐助4000元。园区一期工程100万元投入中,就有30万元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使这个贫困村的31户农民在去年10月建起了温室。

  4、关键在于推进“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形式,始终将致富农民作为根本出发点。

  发展“一村一品”,目的是为了致富农民,关键是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突破,要害是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农户与公司的对接。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选择项目、确定产品、培育产业,着重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形式,通过公司、基地带动农户搞特色经营,推动“一村一品”的实施。该基地由晋中市富通绿色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是一个集农业技术推广、试验、示范为一体的新型农业服务基地。该公司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利益经营方式,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引进国

  内外100多个新品种,经营户辐射榆次10个乡镇和太谷、平遥等周边县市,种苗推广面积达到36000多亩,产品行销8个省市。在果品销售上,实行品牌战略,统一生产、统一回收、统一品牌、统一投放市场的营销战略。在代理“魏榆”牌商标的同时,注册了自己的无公害商标“悦田”。在山东寿光、威海、北京、天津、石家庄、呼市、大连等25个销售网点均设立了办事处。年蔬菜交易量达5000万公斤。该基地建立三年多来,带动周边农户1200余户,为农民增收150万余元,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近千人,同时有效拉动了当地运输业、销售业的发展。修文万亩芦笋基地完成合众社改制,注册成立绿野芦笋开发公司,新增基地2200亩,实行定单生产,预计亩收入2400元以上。

  三、我区发展“一村一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一村一品”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

  1、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建设“一村一品”,必然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是资金的投入,但从调查的情况分析,资金上的短缺严重制约“一村一品”建设。这集中体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方面。近年来,尽管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尤其是水利建设落后,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石羊坂温室园区供水能力目前仅能勉强维持一期工程31个温室,二期工程建成后,园区温室总数将达到60个,供水矛盾相当严重。张胡村有一眼120米深井,但位置在村北,而温室园区却在村南,温室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北田镇西祁村去年建成内径120米的温室6套,每棚收入在3万元以上,农民建棚积极性很高,今年一下子又报了20户,但水利条件跟不上,发展受到影响。即使是平川乡镇,水利问题也很严重。修文镇3.5万亩土地,只有50眼井,平均每眼井要供应700亩地用水。

  2、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

  段。东阳村90以上的村民还停留在大田式粗放型蔬菜种植上,农业生产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在走访东阳村种菜户刘利发时,发现他还不知道本镇蔬菜注册了“晋一鲜”商标。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东长寿村支书丁福友的福大蔬菜加工项目搁置多年没有开工建设。郭村芦笋种植面积近千亩,正在打造以郭村为龙头的修文万亩芦笋基地,但加工方面还是零,托盘保鲜膜包装项目尚处于意向阶段。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3、农村政策还不够宽松。人们反映最集中的政策问题是农村土地政策。演武村养殖业发展,由于受去年国土部五不准政策限制,养殖园区扩建、改建受到影响。

  4、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调研统计数字表明,农民受教育平均年限只有6.3年。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的能力。石羊坂村种植温室蔬菜积极性非常高,但农民第一次种菜,技术还不过关,农户收入差距明显,收入最高的已达12000元,而低的只有4000元。村民边有才自己动手,建起了园区第一个手动卷帘机,但由于技术原因,现在停用了。

  5、市场建设缓慢,综合性农业市场缺乏。山西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项目(串串红农贸),虽与省委后勤中心达成共建协议,但由于由于资金等问题,目前尚处于筹建阶段。

  四、今后发展“一村一品”的意见建议

  1、强化领导体系。继续把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真正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形成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督查制度,建立“一村一品”工作评优考核机制,通过定期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2、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把培养、吸引、使用“一村一品”人才列

  入省、市、区(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建议省、市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技能培训和基地建设,每年为每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下拨一定经费着重用于干部培训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进一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开辟人才培养、引进和配置的“绿色通道”。

  3、完善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全市乃至全省的“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形成省、市、县和示范点完整的规划体系,从而进一步明确“一村一品”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4、抓好招商引资。按照“市场需要、项目可谈、近期可建”的要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一村一品”示范点精心准备一批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利用省、市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客商进行推介,力争引进一批有市场、有资金、有技术的实业型企业来榆发展“一村一品”。

  5、集中抓好典型宣传。建议省、市、区(县)宣传部门将“一村一品”先进典型列入全年宣传工作重要内容,组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使“一村一品”更加深入人心,使推广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

篇四:一村一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19年第11期“三农”论坛DOI:10.16815/j.cnki.11-5436/s.2019.32.001陕西渭南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骆朝晖,王文龙,李勇(陕西省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渭南714000)摘要:“一村一品”在脱贫攻坚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近十年来,渭南一直在快速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文对渭南市“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主导产业凸显经验、村域经济不断提升、注重品质品牌提升、销售网络基本建立等经验,同时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主导产业规模较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等问题,提出要大力培育品牌产业,创新发展理念,加强宣传与专业培训学习等,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关键词:一村一品;村域经济;品牌建设;龙头企业骆朝晖,王文龙,李勇.陕西渭南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32):1+3.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设施蔬菜2.00万亩。2、村域经济不断提升,收入稳步增长在“一村一品”专业战略指引下,渭南市专业村经济总收入已经达到113亿元,主导产业总收入83.4亿元,同比增长33.48%,主导产业中的种植产业收入达到61.86亿元,养殖业7.45亿元,林业、休闲农业、非农产业分别为7.9亿元、0.85亿元、2.22亿元。2017年“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0749元,较上年增长1.28%。3、注重品质品牌提升,不断增强“一村一品”战略发展为了推动“一村一品”,助力产业扶贫,全市注册商标108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0个,地理保护标志产品59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90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60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28个。与此同时,渭南市各地农村已建成龙头企业示范村54个,成立专业合作社388个,加入到合作社农民已有8.87万户,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78个,为地方农户良性发展,投身“一村一品”战略、脱贫致富创造利好条件[3]。4、销售网络基本建立,逐渐实现产销两旺发展目前渭南市已经建立了一套健全的“互联网+农产品”促销模式,扩大农产品的网络营销份额,促进县内农产品向外快速输送,为全市内农户的农产品供销提供更丰富选择。目前,渭南市内多家农产品企业已经与各大网站营销平台合作,开展针对性促销活动,如说“下载某APP可获得代金券”、“用户随机抽奖”等。结合各项活动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总量,拓宽销售渠道,真正将“一村一品”战略网络铺开,逐渐实现了产销两旺。自2017年,渭南市通过“一村一品+互联网”发展战略实现了9.19亿元的销售成绩,其中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4.05%,主导产品的出口创汇也达到215万美元。“一村一品”起源于1979年日本西南部发起的“一村一品”运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形成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产品,从而带动农村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目前“一村一品”已成为各地发展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一村一品”在脱贫攻坚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让贫困地区充分发挥自身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的比较优势,开展差异竞争,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格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为经济优势,带动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致富[1]。一、“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渭南市在“一村一品”政策战略背景下积极发展主导产业,并取得良好成效。截止2017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15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453个、一乡一业专业镇37个、一县一业建设重点县1个、四区一带建设县区6个、省级“一村一品”工程提升试点村5个;“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占行政村综述的14%,主导产业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牧养殖以及水产养殖等。专业村中有315个种植业类,其中11个粮食村、203个水果村、80个蔬菜村,另外还有养殖业类村50个。渭南市“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从业人数已达85.1万人,占到全市农业人口的29.3%,其中“一村一品”的从业人数达到53.6万人,占到全市农业总人口的18.48%。在“一村一品”的专业战略支持下,当前渭南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0749元,相比渭南市平均水平还高出4.54%[2]。三、渭南市“一村一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地方对发展“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在建设现代农业、实现产业脱贫的重要作用方面缺乏足够的认识。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不强,只求产量不求质量,不注重产品分级,盲目生产,无法形成产品特色,无法依靠产品质量取得较高收益,严重制约了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健康发展[4]。2、主导产业规模较小目前,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多缺乏科学规划,一村一品发展标准化程度不高,规模化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3、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一村一品”产业依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少,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同时也存在产业化水平偏低、主导产品链条偏短的问题,严重缺乏多层次增值后劲助力。(下转第3页)二、渭南市“一村一品”发展特点1、主导产业凸显,发展规模持续扩大“一村一品”在渭南市的实施对区域主导产业的培植、规模扩大影响日益明显。全市现拥有453个农业专业村,种植面积达到91.35万亩,相比于上一年增长53.1%左右。全市果园面积15.7万亩,其中5.9万亩新建园区,新增设瓜菜5.1万亩,新建日照日光温室0.44万亩,大棚则达到4.66万亩。在“一村一品”带动下,全市的农畜主导产业实现了稳定发展进步,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目前,渭南市也大量培育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结合“一乡一业”示范标准做大做强瓜菜主导产业,其中时令甜瓜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1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19年第11期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是盲目的开发,也导致违规建设、同质化严重。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开展了对大棚房的全面整治行动,阳山镇的农业园区,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触碰红线,总体波及范围极广、损失非常大,对阳山本地休闲农业企业、个体农业影响程度很大。2、外地桃横行,水蜜桃品牌形象受损目前市场上存在伪造仿造“阳山”水蜜桃包装、外地桃冒充阳山桃、虚假宣传产地、路边桃等现象并有蔓延趋势。阳山水蜜桃种植户、经纪人群体量大面广,目前仅有的桃箱印制授权、销售许可授权和市场桃农准入等品牌授权制度设计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现状。电商销售也成为了“假货”横行的重灾区,质量上的问题更是进一步被放大。3、一产单一化,生产季节性较强休闲农业,说到底还是农业的一种,免不了“靠天吃饭”,与农产品的出产时间紧密关联。一般而言,进入秋冬季后,阳山镇的休闲旅游也就进入了传统意义上的淡季,农产品产出、观光景观稀少,游客数量锐减,造成本地企业收入大幅减少,有些企业甚至不得不停止营业,从而造成场地闲置、资源浪费、相关人员季节性失业等问题。“三农”论坛管理,集体的资源优势是土地和稳定的政策支持,两者优势互补,以资金、土地、闲置宅基地、闲置建设用地、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形成联合经济体,会是一条光明的道路。2、严格市场管控,维护“水蜜桃”品牌形象通过严格管控进入市场的标准、提高授权证书的保证金、多部门联合行动执法、聘请专业人员及律师团队进行维权工作。一是对桃农会员卡的年审及新办加强管理,坚决不让外地桃进入市场,维护水蜜桃市场正常交易。二是增加阳山水蜜桃网络及实体授权店铺的保证金,并加强对授权店铺的巡查力度。三是联合市监、公安部门对阳山水蜜桃市场内的外地桃进行没收并罚款。四是聘请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团队对假冒桃箱生产厂家及实体、网络店铺进行维权。五是聘请专业人员利用阿里巴巴知识产权平台对虚假的链接进行强制性下架。3、科学规划布局,加快休闲农业结构改革休闲的需求没有季节和时间之分,一年四季人们都会想着去游玩娱乐,如果你能创造出他们想要的条件,淡季可以不淡。一方面阳山镇要根据本地自然气候的特点,科学规划观赏植被、花卉、果品的种植,实现春季观鸟、观花,夏、秋季果品采摘,冬季观景,做到三季有花赏,四季有景观;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地民俗文化资源,围绕本地“桃”文化,推出适合时宜的各种农业休闲娱乐活动,展现出江南旧时农村的缩影,如桃雕、年糕、麦饼等。从游客和市场的需求角度去开发,因地制宜、精益求精,尽可能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更有特色的服务,提高在游客市场中的性价比,以质量取胜,以服务服人,打出好口碑。三、阳山镇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考1、统筹资源整合,休闲农业新的机遇2018年底,全国“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清理拆除的浪潮,以农业个体户为代表的小型休闲农业损失惨重。任何行业的成熟都是螺旋式演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阳山镇要鼓励企业与村集体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是资金和经营(上接第1页)四、渭南市“一村一品”发展对策1、培育品牌,创新发展理念全方位树立“创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度挖掘农业特色产业,整合农业资源要素,培育并打造“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典型。近年来,渭南市连续召开全市“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推进会,目的就是为了统一思想、组织上下联动共同制定未来全市“一村一品”发展的新战略、新制度。2、深入一线,调查摸底将渭南市各个地区的“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产业精华内容、特色产业内容网络聚集起来,筛选出一批功能完备且特色鲜明、拥有突出综合效益的“一村一品”优势特色农业产品,积极鼓励其申报渭南市及陕西省项目,加速培育“一村一品”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快速建设。特别是要深入当地企业,探究调查地方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考察其带动能力,结合主导产业链片段问题展开针对性分析,确保农业龙头企业凸显自身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实现技术性、商业性发展突破。3、加强学习,提高效率制定学习方式,提高全市从业管理人员学习效率、服务能力。把“请进来,走出去”培训作为培育新型农民、乡土人才得重要方式,集成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市内各县区“交流学习,经验共享”活动,及时总结推广一村一品发展成功经验做法,利用多种方式提升各个负责人、带头人的学习效率,增强示范带头服务能力。组织人员赴省内外知名示范点参观学习,吸取先进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邀请知名专家、教授,着重对全市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国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明星村、示范县等休闲农业企业负责人,进行有效培训。4、强化宣传,示范带动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等媒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村一品农业特色产业宣传推介。利用各县区农业文化,举办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会活动。加大宣传发展一村一品和休闲农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帮助群众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支持有地方特色的优势项目和规模大、品质高的主导产业,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星级评定等示范活动,培育打造知名品牌。参考文献[1]赵重阳,蒋虹.发展一村一品助力产业扶贫[J].湖南农业,2019(6):6.[2]湖南省衡阳市农业委员会.聚力“一村一品”助力产业扶贫[J].农村工作通讯,2019(2):58.[3]黎秋刚,李明红,李小孟,等.立足资源优势,发挥农业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石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9(18):223.[4]陈晓华.深入推进一村一品积极助力脱贫攻坚[J].农村经济管理2016,(164):6-9.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3

篇五:一村一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28经验交流2013年第10期屯留县“一村一品”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杨晓芳(山西省屯留县农业委员会,046100)为掌握屯留县“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对全县所有乡镇及开发区进行全面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特别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李高乡东酪峪村、上莲开发区的贺家岭等村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屯留县辖7镇4乡3个开发区,294个行政村,乡1.1 传统产业优势发挥作用较好 李高乡东酪峪村地有耕地245hm2,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蔬菜专业处屯留县东南10km紧邻长治市郊,全村1375口人,拥化种植为主导,目前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1hm2,占总面积的82%,去年有2亿kg蔬菜销往全国各地,是名副其实的蔬菜种植专业村。近年来,村支两委立足本村实际,面向市场需求,以青椒种植为主线,先后投资30余万元,发展小拱棚300余个,纱网棚150余个,育苗棚5个,极大地带动了全村蔬菜种植业的发展。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000余元,带动周边3个乡20多个村的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hm2,形成了以东酪峪村为中心的青椒种植专业区。1 发展现状村人口数22.6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7万hm2,全县地形分为平川、丘陵、山区3种类型,适宜农林牧综合发展。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6223.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50元。近年来,本县把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突破口,以发挥资源、传统和区位优势为前提,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为以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一村一品”发展,取得了良好开端,在部分乡镇的一些村已初步形成能够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前段时间对全县各乡镇“一村一品”调查情况来看,2010年主导产业或产品人均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0%以上的有73个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24%,其中种植业46个(蔬菜、中药材、小杂粮、核桃),养殖业23家,运输业3家。综合分析,全县“一村一品”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种子生产合作社都参与了小麦万亩高产创建活动。三是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的联合与协作,如河南怀川种业公司、河南平安种业公司分别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成立了作物育种院士工作站。修武县农业局先后与国家小麦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农科院、周口农科院、河南省金博士种业、河南省怀川种业等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协作,联合开展小麦、玉米新品种的示范和高产攻关,取得了明显成效,创下了小麦百亩方、万亩方的全国和全省高产记录。1.2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优势 上莲开发区耕地面积124.67hm2,是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全国绿色小康村。近年来,上莲开发区贺家岭村借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大力发展核桃干果经济林种植业,围绕“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产品、营造绿色环境、共享绿色生活”的“四绿”发展思路,立足产业发展上规模,绿色产品加工求增值。目前,该村的优质核桃总面积已达74.67hm2,占到全村耕地总面积的60%,人均增收近3000元,核桃产业总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与此同时该村依托核桃这一主导产业,逐实现连续7年超百万吨;实现连续11年增长、6年超千斤,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小麦高产创建成效明业部安排的万亩示范片29个,面积3.52万hm2。温其中农显。2013年全市小麦高产创建面积7万hm2,贺家岭村位于屯留县西部山区,全村129户,432口人,““县、修武县郇封镇为农业部确定的整建制推进试点县(市)和乡(镇),经省农业厅组织“三农”专家验收:温县高产创建整县建制推进10万亩连片核心示范区,平修武县郇封镇焦庄万亩示进,平均667m2产676.6kg;乡郜屯村超高产攻关田,种植品种周麦27,667m2平均产794.8kg。       

  (收稿日期:2013-07-17)周庄范片种植品种焦麦266,平均667m2产692.6kg;修武县郇封镇4700hm2整乡推均667m2产641.47kg;3 小麦生产和高产创建取得的成绩达到549kg,比2012年有所增加,总产达到147万t,2013年夏粮生产再创佳绩,全市18万hm2单产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2013年第10期经验交流29,,步形成了种植、育苗、嫁接、技术输出等一条龙产业化发展模式,围绕核桃产业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13个,为优势核桃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村已由全县的核桃种植第一村发展成为全县的核桃产业第一村。1.3 产业层次逐步提升 以中药材种植为主导产业的河神庙乡圪套村,全村247户,938口人,耕地面积75.3hm2,该村以民康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为带动,建设GAP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品种有生地、白术、党参、板蓝根、黄芩、柴胡、山连翘等10多种。从事中药材种植180户,占总户数的73%,从收入上来看(以2010年为例):该村仅中药材收入,年可达500余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81%。随着主导产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营销方式、营销能力不断加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农户收入逐步增加,中药材产业稳步提升。2 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从调查的情况看,屯留县“一村一品”发展有了良好开端,但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容忽视。归结起来,目前发展“一村一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2.1 思想不能解放,发展规模小 在“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许多群众惧怕风险,存在求稳心理,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2.2 主导产业规模小,区域布局分散 就全县综合分析,“一村一品”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在本次调查中,除李高乡和上莲开发区的蔬菜和核桃形成规模以外,其他乡镇的种植业、养殖业按“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搞的不少,但上规模的不多。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按照严格标准意义上的专业村、重点村,所占比重还非常小,与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2.3 标准化程度低,高新技术含量不高 “一村一品”发展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农民群众的质量品牌意识不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高农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还没有成为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从目前已形成的专业村、重点村来看,无论是主导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规模,还是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基本为零,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主导产业中,产品的品质品种还需要进一步改良更新,一些先进适用技术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3 建议及对策措施)立足“一村一品”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产业强村富民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传统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品,加强领导,强化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培育载体,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在推进措施上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点。3.1 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组织保障体系 发展“一村一品”是培育农村主导产业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必须进一步深化“一村一品”发展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领导,高效决策,精心实施,加强调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构建“一村一品”发展组织保障体系。3.2 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政策支撑体系 着眼解决制约“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增强“一村一品”发展的后劲和活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配方施肥、新品种推广等项目和资金,要重点支持“一村一品”,提高其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3.3 培育农民,完善组织,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生产经营体系 农民是发展“一村一品”的主体。发展“一村一品”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认识自我、认识本地资源优势、认识本地发展潜能,努力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和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以科技入户为平台,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造就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村一品”发展的有效载体。着眼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大力培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引导与支持,促其快速发展。通过培养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升素质、优化组织结构,完善“一村一品”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3.4 加强品牌建设 要制定“一村一品”的主导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扩大标准化实施范围,组织创建标准化示范区,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要搞好商标注册,做好地理标志(原产地标示)保护工作,加强品牌的保护、宣传和推广,大力培育名牌农产品。要引导、支持农产品分等级、分装销售,积极发展精细化包装,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推动“一村一品”发展。(收稿日期:2013-07-24)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六:一村一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于我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省委、省政府针对我省一些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一些优势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农民从二、三产业获得收入较低的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作为省政府2007年一号文件下发。为了进一步加快一村一品在宁陕县的推进发展,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县政协主席、分管副主席十分重视,由经科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农业专家,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城关、汤坪、广货街三个乡镇的四个村的一村一品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依据抽样调查资料对全县一村一品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基本情况

  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属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人口74510人,其中农业人口16867户59849人,辖区面积中山地占96%以上,常用耕地面积4.8万多亩,人均不足1亩,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亩田地貌。境内,四季分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垂直海拨差距大,区域小气候明显,自然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特点突出。一是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食用菌、干果、名贵中药材等已在当地初具规模。二是动植物资源种类多,开发利用价值高。三是矿产资源储量可观,矿产开发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四是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具有

  发展潜力。宁陕县处西安、汉中、安康三市中心位置,西汉高速和

  210国道贯通全境,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全县辖14个乡镇,98个行政村,生态旅游、绿色种养、食品加工、水电矿产、山地中药材是目前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122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2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40元,属国定贫困县。

  二、一村一品推进情况

  该县2007年有4个示范村和30个推进村纳入陕西省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发展的主导产业有养殖、食用菌、农家乐服务、中药材、核桃、板栗、蚕桑、蔬菜等。其中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1个,推进村8个;以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1个推进村5个;以生态旅游农家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1个,推进村4个;以中药材为主导产业的推进村5个;其余的主导产业量少面窄,覆盖农户率不高,支撑作用不强。

  据一村一品发展办公室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在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示范村、推进村辐射带动下,全县袋料食用菌生产达150余万袋,覆盖全县农户的40%,产量2568吨,较2006年增长78%,实现收入4000余万元,全县人均收入670元,食用菌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5%,其中示范村城关镇寨沟村食用菌产业覆盖农户达到71%,人均纯收入2619元,食用菌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在以生猪养殖为主导产

  业的示范村、推进村的辐射带动下,全县生猪养殖达11.19万头,较2006增长8.2%,畜牧产值实现6629万元,较2006增长26%,示范村汤坪镇华严村生猪养殖覆盖农户达到

  70.4%,人均纯收入2500元,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广货街镇蒿沟村依托生态旅游,大力发展农家服务,旅游服务产业覆盖农户达到75%,人均纯收入1874元,旅游服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6%。蔬菜示范村渔湾村蔬菜产业覆盖农户达到91%,人均纯收入1811元,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6%。

  随机抽样调查情况。本次调查的村有城关镇的青龙村(食用菌推进村)、朱家咀村(畜牧养殖推进村),汤坪的华严村(畜牧养殖示范村)和广货街镇的蒿沟村(农家服务示范村)。青龙村全村135户,栽培袋料食用菌的户有95户,从事袋料食用菌的农户占到全村农户的70%,食用菌收入占总收入的75%,部分农户收入来源完全依靠食用菌生产,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651元,较上年增长27%;蒿沟村充分利用自身生态环境和地处秦岭峡谷漂流景区,与西安临近优势,结合县民居改造工程大力发展农家服务。全村总农户

  160户609人,2007年底发展标准化农家乐38家,正在向标准化要求建设的有48家,服务收入占纯收入的70%以上,呈上升态势,仅今年五一期间接待游客超过2500人次,毛收入25万元以上;从事生猪养殖的华严村、朱家咀村,在2007年遭受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下群众依然对养殖产业信心坚定,被随机抽样调查的30户纷纷表示要在上年的基础上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效益。言谈中也流露出对市场不稳定和疫病防治的担心。从被调查的农户情况看,有的正在修圈舍,有的正

  在筹备购买仔猪,有的正在应用正大模式。但从整体情况看,两村的一村一品建设才刚刚起步,产业的规模、效益都还比较低,占总收入的比例还不高。

  三、主要成绩与特点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区域布局得到优化。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自身的生物资源、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区域培育主导产业,在“一品”上下功夫,取得的实效明显。如在西汉路、西万路宁陕段沿线,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带动了两线乡镇农家乐的发展;利用全县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全县大部分乡镇培育食用菌产业,提升了食用菌生产水平和效益,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在高山乡镇发展中药材、中山乡镇发展林果、低山乡镇发展蚕桑、城区周边发展养殖和蔬菜,农业区域布局进一步得到合理优化,如旬阳坝猪苓人工栽培,江口镇的核桃、板栗,龙王镇的蚕桑,城关、汤坪镇的畜牧养殖等。

  二是“一品”的主导地位日趋明显,产业覆盖领域拓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各乡镇依托强村大户带动,使传统的食用菌产业由粗放型的靠天生产成功转向效益精细型的半工厂化栽培,食用菌袋料栽培从最初的城关镇石沟村推广发展到全县70%行政村,产业规模初步形成,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已取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富硒菇品牌正在打造,营销渠道通畅,已成为农民真正的增收产业。生态旅游已在蒿沟村、南京坪村、朝阳沟村等地得到突破发展,带动的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初显产业活力,农民增收渠道正在拓宽。地道中药材猪苓、天麻等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农民增收幅度正在提高,绿色养殖已初建2个强乡镇、20个专业村、120个大户,养殖量大比例增长,正大圈舍、良繁体系等正在加紧建设,农民增收基础正在加强。

  三是投入力度加大,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得到提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陆续出台了畜牧产业奖补办法、中药材扶持办法、农家乐奖补办法等产业建设扶持政策,同时将食用菌、畜牧养殖、高山蔬菜、中药材、产业园(核桃、板栗、花椒、蚕桑)等产业建设列为乡镇年度考核,给以重奖。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强了通村水泥路建设、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等促使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提升和改善。农业、林业、、扶贫、科技、人事、旅游等部门结合各自工作重点,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加强了农民科学技术培训,农民科技素质得到提高。

  四、存在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的一村一品发展有了良好开端,但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认识不到位,群众思想发动不够。部分乡镇和村、组对一村一品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没有把一村一品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抓手来抓,实践中造成说的多深入研究的少,工作推进力度不大。群众对发展一村一品了解甚少,自觉参与一村一品建设信心不足,缺少产业自我规划和发展设想,千家万户的农民没有完全融入一村一品建设的整体,导致部分村的一村一品建设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率低,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

  二是主导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就全县综合分析,一村一品的总体发展水平依然很低,突出表现为“散、小、短、杂”。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等因素制约,大部分主导产业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产业规模和产品规模小,又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致使产业发展不稳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生产环节的链条还不完善,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链条更未形成;产业种类太杂,产业之间又无有机结合,难以形成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业的战略格局。目前仅食用菌在个别村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专业村发展格局,但无论是产业基地、发展规模、产业产品区域集中度、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农民组织化程度还远不适应现阶段一村一品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品牌化的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县内无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刚起步运作,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自然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潜在资源有待挖掘。一是林业资源。宁陕县551万亩的板图面积中,林地有471.6万亩,其中集体林面积306万亩,农业人口平均51.1亩,户均181.4亩。林木年生长量484.5万立方米,属全省的林业大县之一。去年全县生产袋料食用菌1500万袋,每1000袋耗材按1.25立方米计算,共耗材18.8万立方米,仅占全县林木年生长量的3.9%。二是动植物资源。由于我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的秦岭南坡,海拔垂直差异大的特点,加之近年县委确定生态立县,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环境保护良好,境内动植特资源特别丰富,开发利用价值较高,植物中的众多稀有山野菜和珍贵树种,如红豆杉等,动物中有山鸡、大

  鲵等,对发展一村一品均有较好的前景。三是菌类资源,如白灵散、口磨菇等。

  四是农业设施条件差,投入资金短缺。该县的农业基础原本较差,加之从木头经济转型时间较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较慢,造成目前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如农民占有耕地面积不足一亩,且地力贫瘠,灌排设施、田间道路等条件落后。虽然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建设,有所改善,但横向比综合条件还是很差。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本身条件差,产业发展慢,农民自我改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县本级吃饭财政挤出的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依靠国家扶持又因农业产业规模小、基础差难以争取到大的项目和资金,一村一品专项资金目前是量少面窄,我县2007年仅争取到4个示范村贴息资金4万元和华严村母畜繁育项目资金15万元。

  五是农村政策不够灵活宽松。目前在我县集中反映在土地和林业政策上。由于国家非农用地从紧的限制,涉农休闲用地、林地征用和流转等问题,不能纳入农业用地的范围。林业政策不够灵活和宽松主要体现在食用菌产业上,指标审批、生产方式、林业行政执法等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扶持农村养殖业发展上,仅限于养猪、养羊上,对养鸡没有扶持政策,而有的村群众有发展养鸡的积极性,又有较好的销售渠道,但得不到相应的扶持,如本次调查的蒿沟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数量的增多,当地鸡很受游客欢迎,村民对发展养鸡的积极性很高,要求县上将养鸡同发展养猪同等对待给予扶持,帮助他们起好步。

  六是劳动力素质不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低。我县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不高,部分农民缺乏自我创业、吃苦耐劳精神,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加之缺少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人才,技术服务跟不上,致使劳动力素质不高。部分村级基层组织中缺少发动群众,积聚力量有序兴产业的能人,农民发展产业不是单打独斗就是盲目随从。

  七是政策激励、推动措施不强,没有形成合力。一村一品与过去的专业村不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战术,是产、加、销的有机结合体,他具有新的内涵和新的时代特征。我县自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在政策激励和行政推动措施上与原来相比没有本质区别,没有将一村一品建设放在农村经济区城发展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形成了一村一品属于农业部门的一项业务工作,没有形成发展一村一品的合力。

  五、建议和对策

  (一)建议

  1、准确定位。一村一品是一个动态和区域性概念,省委、省政府是站在全省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上提出的目前以村为单元发展,逐步向以乡、县为单元发展。而宁陕县山大人稀,人口居住分散,最大的沙沟村1504人,最小的花石村42户159人,如果以村为单元发展一村一品可能会削弱产业规模,有违一村一品发展本质。建议该县一村一品不按上级业务部门以行政村为区域进行规划、发展、投入和统计的统一模式发展,将农业产业进行整理归类,把同一类或类似产业归为“一村”,在这一区域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点扶持并健全一村一品发展体系,自己探索宁陕一村一品的发展之路。一村一品建设是

  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一致的,因此,建议将一村一品建设放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强力推进。

  2、用活政策。一是将所有涉农用地都归为农业用地,纳入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文件许可范围,减少审批环节和费用,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合法流转,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集约经营,发挥规模经营效应。二是应用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在加大培植、管护林业资源力度的同时,加快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水平和效益,使农民自觉地做到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良性互动,永续利用。三是正确引导,允许农民采用袋料食用菌控温控湿控光管理办法栽培椴木食用菌,延长生产周期,延缓资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3、因地制宜地在“品”字上下功夫,打造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自然赋予的生态资源、生物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提升规模化、商品化、专业化水平,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专业协会等社会服务体系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畜牧养殖业在主攻城关、汤坪两个强乡镇二十八个专业村的同时,有条件的区域积极组织特色型、生态型养殖试验、示范,如野猪、土鸡野鸡、冷水鱼、大鲵等,逐步形成特色养殖专业村。食用菌产业在绿色认证上突出富硒食用菌的研究与权威认证工作。山地中药材着重发展天麻、猪苓等大宗品种等等。

  4、充分利用宁陕优势资源,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按照宁陕林木年生长量,全县70%的农户户均生产5000袋食用菌计算,共用材68.7万立方米,只占生长量的14.2%,不

  会影响到该县的生态保护。因此,建议将食用菌作为全县一村一品建设的主导产业,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稳定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二)对策措施

  1、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解决应该抓、必须抓、务实抓一村一品问题。要进一步深化一村一品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升级、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的认识,形成从上到下,各级各部门同心协力抓一村一品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一村一品组织保障体系,充实一村一品发展领导小组和发展办公室,加强对一村一品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一村一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发展一村一品的关键是工作落实,过硬和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是发展和实现一村一品的必备措施。一村一品工作要攥在一把手手中,特别是贫困地区一村一品要成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议事内容,确定的包抓领导和人员一定要到岗到位的工作。制定、出台严格的考核奖惩激励政策,将一村一品发展列入乡镇和部门年度考核范围,作为干部提拔、任免、享受待遇的主要依据,在各产业各乡镇之间开展定期的评比活动,并对结果进行通报督察。

  2、宣传发动,典型示范。加强宣传工作力度,使一村一品深入人心,让群众了解一村一品、理解一村一品、积极主动实施一村一品,着力营造一村一品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已经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要进一步培育壮大,在重点抓好食用菌产业,广货街镇、皇冠镇、筒车湾镇生态旅游业,在汤坪镇、城关镇、江口镇畜牧养殖业的基础上,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

  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有竞争力的示范村、示范乡镇,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通过总结交流,从中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并对发展一村一品中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3、增加投入,强化扶持,加快发展。一是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县财政调整优化支农支出结构,把重心向一村一品发展上倾斜,通过对一村一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等扶持,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创业精神,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二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依托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三是增加金融资金投入。各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作为支农突出重点,增加投放额度,适度降低门槛。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一村一品发展。

  4、优化发展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借助外部力量推进。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宽松的投资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安全的社会环境,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借助外力,为我县一村一品发展输入动力。利用我县已搭建的招商引资平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精心准备一批生态旅游、畜牧养殖、山地药材、食用菌等一村一品招商项目,进行推介洽谈。

  5、建全一村一品服务体系。解决一村一品健康发展问题。虽然我县的一村一品发展还处于落后和起步阶段,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但是随着一村一品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市场、信息、技术、人才、金融等服务体系,依

  托完善的体系支撑,确保一村一品步入健康道路。目前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整合现有的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使各产业都有与之对应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人员。二是加大乡土技术人才培训力度,满足农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技术服务需求。三是加强村组干部和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实施一村一品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力度,提升一村一品科技含量。要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信息服务站和一村一品信息平台建设,着力解决信息站、信息平台有效运营问题,让群众得到真正、有效的信息和技术;通过,能人大户带动,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中介服务组织等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6、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实现一村一品发展的新突破。从宁陕一村一品发展较好的村看,龙头企业带动效果十分明显,如蒿沟村的秦岭峡谷漂流企业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兴起;石沟村的香菇示范户和贩运户带动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兴起等。实践证明,增育壮大龙头企业是一村一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当前,宁陕的一村一品建设在抓好产业建设的同时,一是培育壮大现有的生态旅游、食品加工、绿色养殖、产品营销等企业或大户。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招商引资等措施创建龙头企业,通过“龙头”的舞动作用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的突破发展。三是抓好覆盖率高、农户受益大的食用菌生产中菌种生产企业和组建食用菌营销贩运队伍,推动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四是积极培育大鲵繁殖企业(或大户)和开展农户养殖大鲵的试验、示范推广,逐步向大鲵养殖专业村方向发展。

  一村一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富裕农民,一村一品发展好了,就能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就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调研在县政协主席、分管副主席的精心指导下,调研组的全体同志深入到乡(镇)、村、组和农户进行了详细走访调查,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同时,一村一品建设主管部门提供了2007年的统计资料,经整理分析,对宁陕的一村一品建设情况提了一些基本的看法和意见、建议,旨在推动该县的一村一品的健康发展。但由于该县的一村一品建设才刚刚起步,加之我们调研组对一村一品建设缺乏足够经验和相关知识,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不一定十分准确,只求抛砖引玉之效。

篇七:一村一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层反映: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几个问题亟需关注

  基层反映: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几个问题亟需关注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在部分地区已经成为村级经济的主体,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朝着集约化、品牌化、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方向发展。但目前存在几个问题如下:

  一是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现有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带”大多是在传统种养殖基础上,加以引导扶持,自然形成的,龙头企业实力有限,新型农业经济组织运营还不规范,主导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带动效应不强,农业新科技成果采用率低、转化率低。

  二是组织松散产业规模小。尽管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一定发展,但相当一部分龙头企业地处城镇,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产业规模小、聚集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缺乏有竞争力的全国或全省著名农产品品牌。

  三是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尽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仍存在投入不足,设施落后、陈旧,而农村地区资金自我积累能力差,一些金融机构退出农村市场后,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制约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步伐。

  四是农村劳动力缺乏严重。近年来农村地区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劳动,在农村进行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多数是老人和妇女,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意识较差,缺乏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民,在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壮大特色产业等方面较思想保守。

  基层建议:一是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提高“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工程的科技水平;选派农技特派员到乡村一线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与农村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以带动、辐射农村的千家万户,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水平。

  二是坚持市场运作扩大组织结构。要按市场法则办事,善于运用示范的方法,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

  的路子;引进和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行品牌化经营;要创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组织形成。

  三是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人力物力财力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外力推动工程跨越式发展;创建合作经济组织,用工业理念和手段抓工程发展。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国家级电视、报纸等媒体更大力度专题宣传支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

  四是加快农村专业人才培训。要分期分批组织村党支部书记、种养能人、商品经纪人、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和立志在农村创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到大中专院校系统学习培训,并组织国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公益组织的科技、专业人才,参与扶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

推荐访问:一村一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品 一村 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