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包括9篇

发布时间:2023-07-30 1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包括

  

  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

  第一篇: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

  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

  2013年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

  近十年来,永联村投入数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都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为解决数量过万的村民的就业问题,村党委还利用永钢集团的产业优势,创办了制钉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吸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村里还开辟40亩地建设个私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价租

  1给本村个私业主。另外,还利用本村多达两万人的外来流动人口的条件,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餐饮、娱乐、房屋出租等服务业。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永联村不断以工业反哺农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2000年,村里投巨资于"富民福民工程",成立了"永联苗木公司",将全村4700亩可耕地全部实行流转,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这一举措,不仅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大面积的苗木成为永钢集团的绿色防护林和村庄的"绿肺",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永联村正在规划建设3000亩高效农业示范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并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对发展特色养殖业予以补助,促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永联村先后共投入2.5亿元,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以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鲜切花基地、苗木公司、现代粮食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垂钓中心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休闲观光农业年收入7573.7万元。村里建设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为张家港唯一一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2.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高家堂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

  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

  2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并于2003年投资130万元修建了环境水库——仙龙湖,对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配套建设了休闲健身公园、观景亭、生态文化长廊等。新建林道5.2公里,极大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同时,着重搞好竹产品开发,如将竹材经脱氧,防腐处理后应用到住宅的建筑和装修中,开发竹围廊、竹地板、竹层面、竹灯罩、竹栏栅等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并积极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流通方面的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农户进行竹林培育、生态养殖、开办农家乐,并将这三块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农家乐乡村旅店,接待来自沪、杭、苏等大中城市的观光旅游者,并让游客自己上山挖笋、捕鸡,使得旅客亲身感受到看生态、住农家、品山珍、干农活的一系列乐趣,亲近自然环境,体验农家生活,又不失休闲、度假的本色,此项活动深受旅客的喜爱,得到一致好评,而农户本身也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

  该镇注重卫生环境的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全镇生态环境和市容卫生状况显著改善,2010年,该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2011年成为上海市第一家创建成功的市级生态镇。截至2012年6月份,3市容环境质量已连续18个季度保持全市郊区108个乡镇第一名。泖港镇作为上海市的"菜篮子",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农业上是极其明智的选择,该镇以创建高产田为抓手,大力发展环保农业;以"三净"品牌为优势,大力发展农副经济;以节能环保为标准,淘汰落后工业产能。此外,泖港镇还鼓励兴办家庭农场。泖港镇2007年起走上了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农业发展道路,如今已基本实现了家庭农场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具体做法一是规范土地流转,实行家庭农场集中经营;二是完善服务管理,提高家庭农场运行质量;三是推动集约经营,优化家庭农场运行模式。截至2012年上半年,泖港镇已有20324亩土地交由家庭农场经营,占全镇粮田面积的87%同时,随着家庭农场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由此带来的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户承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大城市休闲度假的市场需求,泖港镇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近年来该镇开发和引进了大批中高档旅游项目,从旅游项目空白镇发展成农村休闲旅游镇。同时,以乡土民俗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生态农业、生态食品、农业观光、农业养殖、村落文化、会务培训、疗养度假、农家餐饮等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了农村休闲产业的功能集聚。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该镇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就先后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3000万元,利润总额达500多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1500多万元,解决了300多名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同时,旅游景点的建造周边环境的改造,也使泖港的环境越来越优美。4.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典型案例:天津大寺镇王村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余亩。

  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十几年前,王村90%的村民仍然住着低矮潮湿的危陋平房,单调、简陋、陈旧、窘迫、拥塞是绝大多数王村人的居住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彻底解决村民的住房问题,村领导制定了5年村庄建设规划,推倒全村危陋平房,建成公寓和别墅,让全体村民住上了新楼房。此外,为了实现农村城市化,使百姓生活

  4在舒适、整洁、文明、优美的环境中,村领导组织制定了彻底改造村内生活环境的规划,并筹措资金,组织力量先后完成了许多工程、项目的改造和提升,村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王村在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商业街,开发建设峰山菜市场、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还先后建成了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音乐喷泉健身广场、24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1000多平方米的村民文体活动中心,室内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拉丁舞排练场、农民书屋、村民学校、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舞蹈排练厅、棋牌室样样俱全,全部按照最高标准建设,设施完善,而且所有场馆都不对外营业,全部作为百姓的福利,让乡亲们无偿使用。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5.文化传承型模式

  主要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千百年来,平乐村民有着崇尚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事书画艺术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牡丹花会的举办和旅游业的日益繁荣,与洛阳有着深厚历史渊源而又雍容华贵的牡丹成为洛阳的重要文化符号。游人在观赏洛阳牡丹的同时,喜欢购买寓意富贵吉祥的牡丹画作留念,从事书画艺术的平乐村民开始将创作主题集中到牡丹。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平乐农民画家们的牡丹画作品远销西安、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获奖。2007年4月,平乐村农民牡丹画家自愿组建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精选120余幅作品在洛阳市美术馆隆重举办了农民书画展,展示了平乐牡丹画创作的规模和水平。

  5"小牡丹画出大产业"。如今的平乐,已拥有国家、省市画协、美协会员20多名,牡丹画专业户100多个,牡丹绘画爱好者300余人,年创作生产牡丹画8万幅,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2007年,平乐村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特色文化产业村"荣誉称号,平乐镇被文化部、民政部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先后两次就平乐牡丹画产业发展作出批示。6.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案例:甘肃天水市武山县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12年末,全县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

  近几年,旅游市场火热,武山县紧抓机遇,结合实际,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休闲渔业是对渔业生产的补充,是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实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该县盘古村的发展前景比较好,该村400余亩河滩渗水地充分利用后

  采取"台田养鱼"模式进行开发池中养鱼、台田种草种树,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开辟成具有水乡特色的以生产商品鱼为主,将来要建设成休闲式生态渔家乐。2008年秋,该县龙台董庄村冷水鱼养殖户按照旅游要素,加大休闲农业开发建设的力度,以渔业生产为主题,以区域文化为内涵,以景观为依托,结合本地特点,打造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景区。其中,君义山庄等渔业养殖户进行了改造提升,积极推出"住在渔家、玩在渔家、吃在渔家"的"渔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已成为武山"农家乐"示范基地。近年来,武山县试验推广鲑鳟鱼为主的冷水鱼品种,培育发展休闲渔业,全县渔业产业实现了从粗放到精养、从单一的养卖到提供垂钓、餐饮、休闲观光等综合服务方式的巨大转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盘古村的"渔家乐",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垂钓运动带来的垂钓,经济收入可观,效益比原先高出一倍以上。现武山"渔家乐"成为了天水休闲渔业示范基

  6地,带动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武山县积极研发引进渔业养殖新技术,其中"河流养殖冷水鱼技术试验"的成功极大地拓展了养鱼空间,也为该县渔业找到了确实可行之路。大南河西河、榜沙河上游有生产上千吨冷水鱼的水资源潜力,养殖技术已达到自繁自育的水平。武山县有河谷滩涂地、渗水地、薄田等宜渔土地5000余亩,适宜于集中连片发展常规鱼养殖,"台田养鱼"、"塑料薄膜防渗"等渔业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为常规鱼养殖奠定了技术支撑。龙台乡董庄村冷水鱼养殖开发小区、温泉乡"福源生态农庄"、鸳鸯镇盘古村养鱼小区依托周边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人脉资源,发挥自身环境优美、产品绿色环保的优点,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观光垂钓、农家餐饮等服务,延长了渔业产业链,经济效益翻倍提高,成为渔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典型。

  7.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

  道海嘎查是太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对草原牧区来讲,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道海嘎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太旗把农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作为中心工作,依托自然资源、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牧产业特色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养殖业方面积极推广标准化养殖,引导农牧民转变发展方式,逐步由家庭"作坊式"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转变。通过项目扶持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发展"小三养"及特种养殖业。实施优惠政策,每年为养殖户建设标准化棚圈3000多平米,各苏木乡镇为养殖户无偿划拨土地、并给养殖区通路、通水、通电和平整场地。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扶持资金,配套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特种养殖生产基地。目前,全旗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场267处,肉牛养殖场22处,奶牛和优质肉牛存栏分别达到4.3万和3.97万头,"小三养"和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47家,养殖基地48处。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农牧民走合作发展之路,加大政策扶持、项目倾斜力度,就重点农牧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合作社实施,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方位管理服务。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苏木乡镇积极培育先进示范社,全旗每年对1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示范社进行表彰奖励。创新运作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各类农牧民合作社已发展到587家。注册总资金达4亿多亿元,覆盖全旗140个嘎查村,9000多农牧户。

  8.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案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桂林市108公里,共103户407人,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色旅游新村。红岩新村成功地建起80多栋独立别墅,共拥有客房300多间,餐馆近40家,建成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环形村道、灯光篮球场、游泳池、旅游登山小道等公共设施。

  以前的红岩村环境卫生较差,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开展,红岩村脏乱差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村内环境卫生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红岩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大力发展休闲生态农业旅游,成效显著。红岩村积极启动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工程,现已成为广西第一个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的自然村,使村里生态旅游业有了新的发展。从2003年10月至今,已接待了中外游客150多万人次,成为开展乡村旅游致富的典范。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十大魅力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名片"等荣誉称号。

  9.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8国家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江湾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云集了梦里江湾5A级旅游景区、古埠名祠汪口4A级旅游景区、生态家园晓起和5A级标准的梯云人家篁岭四个品牌景区。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建设梨园古镇景区、莲花谷度假区,使之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典范。中国美,看乡村,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江湾,正成为"美丽中国"在乡村的鲜活样本,并以旅游转型升级为拓展空间加快成为中国旅游第一镇。

  江湾旅游资源丰饶,生态绿洲的晓起名贵古树观赏园荟萃了六百余株古樟群、全国罕见的大叶红楠木树和国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栖息着世界濒危珍稀多鸟种黄喉噪鹛、国家重点保护的黑麂、白鹇鸟等。

  江湾镇森林覆盖率高达90%,既是一个生态的示范镇,也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千年古镇。该镇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文化和良好的生

  态环境,成功打造"伟人故里—江湾"、"生态家园—晓起"、"古埠名祠—汪口"等三个品牌景区。以品牌景区发力于乡村旅游,将江湾打造成一个乡村旅游的省级示范镇。

  28个省级示范镇之一的江湾镇,近年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示范镇,促进乡村旅游与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有机相结合,使乡村旅游参与主体的农民,成为受益主体。投资8000万建设篁岭民俗文化村和投资7亿重点开发以徽派古建筑异地保护区定位的梨园新区处于紧张的建设阶段,这两个重点旅游工程的建成,将使更多群众受惠于乡村旅游。积极引导开发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打造篁岭梯田式四季花园生态公园,使农业种植成为致富的风景,成为乡村旅游的载体。

  作为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江湾镇,乡村旅游效益逐年提升,2013年旅游接待游客达250万人次以上,联票收入68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56亿元;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旅游带动旅游工艺品生产销售、旅游管理导游等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近3000人,旅游商品生产、宾招饮食服务企业330多个,"农家乐"120家。10.高效农业型模式

  9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三坪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坪风景区所在地,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086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5元。三坪村全村共有山地60360亩,毛竹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该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森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优势,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

  为了改善当地村民居住环境,提升景区周边环境品位,三坪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现如今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已初具雏形,身姿靓丽,吸人眼球。2013年,平和县斥资1900万元,全力打造闽南金三角令人神往的人文生态村落。其建设内容包括铺设村主干道1公里、慢步道2公里,河滨休闲景观绿道1.3公里,以及开展村中沿街立面装修、污水处理、绿化美化、卫生保洁等。截至目前,当地已累计完成投资960万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50.5%。

  几年来,三坪村特有的朝圣旅游文化和"富美乡村"的创建成果,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也影响着当地村民的精神生活,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茁壮发展,走出了一条美丽创造生产力的和谐之路。该村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村"、"福建省生态村"、"福建省特色旅游景观村"、"漳州市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是漳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和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的联系点,连续五届蝉联省级文明村。

  10第二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近日,国家农业部科教司对外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张玉香表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基本内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能够为中国各地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范本。

  【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

  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2、生态保护型模式: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3、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4、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5、文化传承型模式: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6、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7、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

  查。

  8、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9、休闲旅游型模式: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10、高效农业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典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第三篇:“美丽乡村”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之一:

  “美丽乡村”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之一:

  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

  扩能"。

  近十年来,永联村投入数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都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为解决数量过万的村民的就业问题,村党委还利用永钢集团的产业优势,创办了制钉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吸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村里还开辟40亩地建设个私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价租给本村个私业主。另外,还利用本村多达两万人的外来流动人口的条件,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餐饮、娱乐、房屋出租等服务业。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永联村不断以工业反哺农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2000年,村里投巨资于"富民福民工程",成立了"永联苗木公司",将全村4700亩可耕地全部实行流转,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这一举措,不仅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大面积的苗木成为永钢集团的绿色防护林和村庄的"绿肺",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永联村正在规划建设3000亩高效农业示范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并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对发展特色养殖业予以补助,促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永联村先后共投入2.5亿元,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以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鲜切花基地、苗木公司、现代粮食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垂钓中心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休闲观光农业年收入7573.7万元。村里建设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为张家港唯一一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

  第四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发布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发布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教科书”

  2月24日,在贵州黔西南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上,国家农业部正式对外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范本和借鉴。

  会上,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农业部原党组成员张玉香代表中国农业部科教司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

  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张玉香介绍,自2013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而此次发布的十大模式正是从各地的创建经验中总结提炼而来。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张玉香表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基本内涵,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能够为中国各地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范本。

  链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2.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4.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吉林

  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5.文化传承型模式

  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6.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典型: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7.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

  8.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典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9.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10.高效农业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典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第五篇:中国美丽乡村发展十大模式

  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一)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村: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二)生态保护型模式: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村: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三)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村: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陶乐镇王家庄村

  (四)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典型村: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

  (五)文化传承型模式: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村: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六)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

  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村: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

  (七)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村: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高勒镇脑干哈达嘎查

  (八)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九)休闲旅游型模式: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典型村: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纳灰村

  (十)高效农业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典型村: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篇二: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包括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实施路径

  叶青;陈齐特

  【期刊名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2【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有四种:一是旅游开发模式,挖掘自然生态资源进行旅游规划设计,打造乡村旅游产业;二是生态环保模式,可参照环保部和农业部门相关考核指标,或是在其基础上依据具体情况综合创建新的指标体系进行建设;三是历史传承模式,不仅体现在物质空间规划上的历史村镇保护,更要继承发扬历史传统文化,并将其转换成产业,形成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同时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四是近期宜居模式,从整治治理的角度,解决村庄短期内最急需迫切的问题,使村庄更加美丽宜居。

  【总页数】3页(P30-32)

  【作

  者】叶青;陈齐特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

  地理科学系,福建

  福州350108;海南雅克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杭州分公司,浙江

  杭州310004【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6【相关文献】

  1.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实施路径2.\"乡村振兴\"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r——以湖南省长沙县现代农业区美丽乡村为例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模

  式与启示:基于京冀14个美丽乡村的考察4.刍议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实施路径5.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改革——目标愿景、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包括

  

  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的发展。乡村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家园,也是我们的未来。为了推动乡村的发展,许多地方开始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模式。

  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模式是一种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重点的综合性发展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模式中,美丽乡村建设是重中之重。美丽乡村建设包括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居住条件等方面。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乡村的吸引力,促进农村旅游的发展。

  农业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模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农业产业发展包括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等方面。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是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模式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包括保护水资源、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文化传承是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模式的重点。文化传承包括传承乡村文化、保护乡村历史遗迹、弘扬乡村精神等方面。通过文化传承,可以增强乡村的文化底蕴,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模式,旨在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农业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乡村文化等方面,推动乡村振兴。我们相信,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发展模式的引领下,乡村将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强。

篇四: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包括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面,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缓,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是为了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本文旨在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与实施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包括四个方面。

  (一)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是由政府部门负责推进的建设模式,政府部门主要责任是规划、组织、管理、监督和投资,农民居民则是建设的主要对象和配合者。这种模式依靠政府的投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实现全民共享美丽生活的目标。

  (二)农村自我建设型

  农村自我建设型美丽乡村建设是由农民自己组织、自主规划、自筹资、自我建设的模式。农民居民利用自身经济力量和社会资源,依托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区域特色,进行规划和建设,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三)社会资本引导型

  社会资本引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是由社会投资者与政府合作,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这种模式依靠社会资本的投入,结合政府投资,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四)吸引外来资本型

  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包括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文化建设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具体路径如下。

  (一)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是基础和前提,需要制定全局规划和分局规划,指导乡村建设。规划要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坚持科学规划、产业规划、民生规划三位一体,确保规划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要注重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也要注重旅游设施、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升乡村的品质和吸引力。

  (三)生态修复

  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提高环境美化和自然景观保护水平,重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注重造林绿化和水源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保护地方独有的生态资源。

  (四)文化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地方文化历史和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培育,增强人们对美丽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扩大文化交流和合作,实现文化多元化。

  (五)农业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农村人口聚居区规模,实现乡村产业升级。

  三、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需要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实现可以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文化和农业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篇五: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包括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化传承型、渔业建设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效农业型。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平?,初步形成“?村?品”、“?乡?业”,实现了农业?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2、?态保护型模式主要是在?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然条件优越,?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园风光和乡村特?,?态环境优势明显,把?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适宜发展?态旅游。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川乡?家堂村3、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是在?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平?,?地产出率?,农民收??平相对较?,是?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基地。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4、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数较多,规模较?,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棚?镇?发村。5、?化传承型模式是在具有特殊??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化以及?物质?化,?化展?和传承的潜??。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6、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典型:?东省?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7、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的主要来源。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勒镇脑?哈达嘎查。

  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勒镇脑?哈达嘎查。8、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反应强烈。典型:?西壮族?治区恭城瑶族?治县莲花镇红岩村。9、休闲旅游型模式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10、?效农业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产为主,农??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平?,?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典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化传承型、渔业建设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效农业型。1、产业发展型模式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平?,初步形成“?村?品”、“?乡?业”,实现了农业?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典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2、?态保护型模式主要是在?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然条件优越,?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园风光和乡村特?,?态环境优势明显,把?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适宜发展?态旅游。典型:浙江省安吉县?川乡?家堂村3、城郊集约型模式主要是在?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平?,?地产出率?,农民收??平相对较?,是?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基地。典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4、社会综治型模式主要在?数较多,规模较?,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典型: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棚?镇?发村。

  5、?化传承型模式是在具有特殊??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化以及?物质?化,?化展?和传承的潜??。典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6、渔业开发型模式主要在沿海和??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典型:?东省?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7、草原牧场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的主要来源。典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浩勒图?勒镇脑?哈达嘎查8、环境整治型模式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反应强烈。典型:?西壮族?治区恭城瑶族?治县莲花镇红岩村。9、休闲旅游型模式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典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10、?效农业型模式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产为主,农??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平?,?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典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篇六: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包括

  

  -!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和典型案例

  自2013年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范例。

  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

  1.产业发展型模式

  主要在东部沿海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典型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永联村是江苏省乡村发展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地处江南,长江之滨,隶属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

  永联曾被称为"华夏第一钢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改革开放期间,村领导组织村民挖塘养鱼、开办企业,陆续办起了水泥预制品厂、家具厂、枕套厂等七八个小工厂以及村集体轧钢厂,收益颇丰。在村集体的共同努力下永联村不仅完全脱贫,还跨入全县十大富裕村的行列。永联村是以企带村发展起来的,村集体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加油扩能"。

  近十年来,永联村投入数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村里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事业建设都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为解决数量过万的村民的就业问题,村党委还利用永钢集团的产业优势,创办了制钉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吸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村里还开辟40亩地建设个私工业园,统一建造生产厂房,廉价租

  -!给本村个私业主。另外,还利用本村多达两万人的外来流动人口的条件,鼓励和引导村民发展餐饮、娱乐、房屋出租等服务业。

  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永联村不断以工业反哺农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2000年,村里投巨资于"富民福民工程",成立了"永联苗木公司",将全村4700亩可耕地全部实行流转,对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这一举措,不仅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大面积的苗木成为永钢集团的绿色防护林和村庄的"绿肺",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永联村正在规划建设3000亩高效农业示范区,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并提供农业项目启动资金,对发展特色养殖业予以补助,促进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近年来,永联村先后共投入2.5亿元,积极发展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以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鲜切花基地、苗木公司、现代粮食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垂钓中心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链,休闲观光农业年收入7573.7万元。村里建设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为张家港唯一一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区。

  2.生态保护型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典型案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高家堂村位于全国首个环境优美乡——山川乡境内,全村区域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9729亩,水田面积386亩,是一个竹林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保护良好的浙北山区村。高家堂是安吉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以生态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位。

  高家堂村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现如今,高家堂村生态经济快速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竹产业生态、生态型观光型高效竹林基地、竹林鸡养殖规模,富有浓厚乡村气息的农家生态旅游等生态经

  -!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高家堂村把发展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从98年开始,对3000余亩的山林实施封山育林,禁止砍伐。并于2003年投资130万元修建了环境水库——仙龙湖,对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还配套建设了休闲健身公园、观景亭、生态文化长廊等。新建林道5.2公里,极大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同时,着重搞好竹产品开发,如将竹材经脱氧,防腐处理后应用到住宅的建筑和装修中,开发竹围廊、竹地板、竹层面、竹灯罩、竹栏栅等产品,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并积极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流通方面的服务。同时积极鼓励农户进行竹林培育、生态养殖、开办农家乐,并将这三块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农家乐乡村旅店,接待来自沪、杭、苏等大中城市的观光旅游者,并让游客自己上山挖笋、捕鸡,使得旅客亲身感受到看生态、住农家、品山珍、干农活的一系列乐趣,亲近自然环境,体验农家生活,又不失休闲、度假的本色,此项活动深受旅客的喜爱,得到一致好评,而农户本身也得到了实惠,增加了收入。

  3.城郊集约型模式

  主要是在大中城市郊区,其特点是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典型案例: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

  松江区泖港镇地处上海市松江区南部、黄浦江南岸,是松江浦南地区三镇的中心,东北距上海市中心50公里,北距松江区中心10公里。该镇的发展不倚仗工业,而是依托"气净、水净、土净"的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环保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成为上海的"菜篮子"、"后花园",服务于以上海为主的周边大中城市。

  该镇注重卫生环境的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村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全镇生态环境和市容卫生状况显著改善,2010年,该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镇,2011年成为上海市第一家创建成功的市级生态镇。截至2012年6月份,-!市容环境质量已连续18个季度保持全市郊区108个乡镇第一名。泖港镇作为上海市的"菜篮子",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农业上是极其明智的选择,该镇以创建高产田为抓手,大力发展环保农业;以"三净"品牌为优势,大力发展农副经济;以节能环保为标准,淘汰落后工业产能。此外,泖港镇还鼓励兴办家庭农场。泖港镇2007年起走上了以家庭农场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农业发展道路,如今已基本实现了家庭农场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具体做法一是规范土地流转,实行家庭农场集中经营;二是完善服务管理,提高家庭农场运行质量;三是推动集约经营,优化家庭农场运行模式。截至2012年上半年,泖港镇已有20324亩土地交由家庭农场经营,占全镇粮田面积的87%同时,随着家庭农场的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由此带来的土地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户承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为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大城市休闲度假的市场需求,泖港镇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近年来该镇开发和引进了大批中高档旅游项目,从旅游项目空白镇发展成农村休闲旅游镇。同时,以乡土民俗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生态农业、生态食品、农业观光、农业养殖、村落文化、会务培训、疗养度假、农家餐饮等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了农村休闲产业的功能集聚。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该镇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就先后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3000万元,利润总额达500多万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1500多万元,解决了300多名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同时,旅游景点的建造周边环境的改造,也使泖港的环境越来越优美。

  4.社会综治型模式

  主要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居住较集中的村镇,其特点是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大,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典型案例:天津大寺镇王村

  天津市西青区大寺王村镇北邻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邻天津微电子城。该村距天津港10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15公里,距市中心15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全村580户,人口1862人,占有土地4000余亩。

  王村是天津东南方新农村发展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王村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天津市"示范村",2012年,荣获"美丽乡村"称号。王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实现了农村城市化。村里生活环境和谐有序,基础设施完善,家家户户住进新楼房,电脑、电话、汽车走进农家,村民过着"干有所为,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病有所医"其乐融融的城市化生活。

  十几年前,王村90%的村民仍然住着低矮潮湿的危陋平房,单调、简陋、陈旧、窘迫、拥塞是绝大多数王村人的居住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彻底解决村民的住房问题,村领导制定了5年村庄建设规划,推倒全村危陋平房,建成公寓和别墅,让全体村民住上了新楼房。此外,为了实现农村城市化,使百姓生活在舒适、整洁、文明、优美的环境中,村领导组织制定了彻底改造村内生活环

  -!境的规划,并筹措资金,组织力量先后完成了许多工程、项目的改造和提升,村庄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王村在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商业街,开发建设峰山菜市场、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还先后建成了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音乐喷泉健身广场、24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1000多平方米的村民文体活动中心,室内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拉丁舞排练场、农民书屋、村民学校、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舞蹈排练厅、棋牌室样样俱全,全部按照最高标准建设,设施完善,而且所有场馆都不对外营业,全部作为百姓的福利,让乡亲们无偿使用。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极大方便了村民生活。

  5.文化传承型模式

  主要是在具有特殊人文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以及传统文化的地区,其特点是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的潜力大。

  典型案例: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

  平乐村地处汉魏故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因公元62年东汉明帝为迎接大汉图腾筑"平乐观"而得名。该村以农民牡丹画而闻名全国,农民画家已发展到800多人。"一幅画、一亩粮、小牡丹、大产业",这是流传在河南省孟津县平乐村村民口中的一句新民谣。近年来,平乐村按照"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四有"标准,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扩大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

  千百年来,平乐村民有着崇尚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追求高雅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事书画艺术的人越来越多。随着牡丹花会的举办和旅游业的日益繁荣,与洛阳有着深厚历史渊源而又雍容华贵的牡丹成为洛阳的重要文化符号。游人在观赏洛阳牡丹的同时,喜欢购买寓意富贵吉祥的牡丹画作留念,从事书画艺术的平乐村民开始将创作主题集中到牡丹。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平乐农民画家们的牡丹画作品远销西安、上海、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获奖。2007年4月,平乐村农民牡丹画家自愿组建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精选120余幅作品在洛阳市美术馆隆重举办了农民书画展,展示了平乐牡丹画创作的规模和水平。

  "小牡丹画出大产业"。如今的平乐,已拥有国家、省市画协、美协会员20多名,牡丹画专业户100多个,牡丹绘画爱好者300余人,年创作生产牡丹画8万幅,-!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2007年,平乐村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特色文化产业村"荣誉称号,平乐镇被文化部、民政部命名为"文化艺术之乡"。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先后两次就平乐牡丹画产业发展作出批示。

  6.渔业开发型模式

  主要在沿海和水网地区的传统渔区,其特点是产业以渔业为主,通过发展渔业促进就业,增加渔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渔业在农业产业中占主导地位。

  典型案例:甘肃天水市武山县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端的渭河上游。目前,该县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10%。2012年末,全县养鱼水面达464亩,其中冷水鱼12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00吨,其中冷水鱼超过40吨,渔业总产值达770余万元。

  近几年,旅游市场火热,武山县紧抓机遇,结合实际,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休闲渔业是对渔业生产的补充,是对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实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该县盘古村的发展前景比较好,该村400余亩河滩渗水地充分利用后采取"台田养鱼"模式进行开发池中养鱼、台田种草种树,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开辟成具有水乡特色的以生产商品鱼为主,将来要建设成休闲式生态渔家乐。2008年秋,该县龙台董庄村冷水鱼养殖户按照旅游要素,加大休闲农业开发建设的力度,以渔业生产为主题,以区域文化为内涵,以景观为依托,结合本地特点,打造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景区。其中,君义山庄等渔业养殖户进行了改造提升,积极推出"住在渔家、玩在渔家、吃在渔家"的"渔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已成为武山"农家乐"示范基地。近年来,武山县试验推广鲑鳟鱼为主的冷水鱼品种,培育发展休闲渔业,全县渔业产业实现了从粗放到精养、从单一的养卖到提供垂钓、餐饮、休闲观光等综合服务方式的巨大转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盘古村的"渔家乐",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垂钓运动带来的垂钓,经济收入可观,效益比原先高出一倍以上。现武山"渔家乐"成为了天水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带动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武山县积极研发引进渔业养殖新技术,其中"河流养殖冷水鱼技术试验"的成功极大地拓展了养鱼空间,也为该县渔业找到了

  -!确实可行之路。大南河西河、榜沙河上游有生产上千吨冷水鱼的水资源潜力,养殖技术已达到自繁自育的水平。武山县有河谷滩涂地、渗水地、薄田等宜渔土地5000余亩,适宜于集中连片发展常规鱼养殖,"台田养鱼"、"塑料薄膜防渗"等渔业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为常规鱼养殖奠定了技术支撑。龙台乡董庄村冷水鱼养殖开发小区、温泉乡"福源生态农庄"、鸳鸯镇盘古村养鱼小区依托周边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人脉资源,发挥自身环境优美、产品绿色环保的优点,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观光垂钓、农家餐饮等服务,延长了渔业产业链,经济效益翻倍提高,成为渔业经营方式创新的典型。

  7.草原牧场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其特点是草原畜牧业是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典型案例:内蒙古太仆寺旗贡宝拉格苏木道海嘎查

  道海嘎查是太旗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典型。道海嘎查的主要就是草原,因此,对草原牧区来讲,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道海嘎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方针,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促进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发展特色家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发展模式。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太旗把农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作为中心工作,依托自然资源、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牧产业特色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养殖业方面积极推广标准化养殖,引导农牧民转变发展方式,逐步由家庭"作坊式"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转变。通过项目扶持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发展"小三养"及特种养殖业。实施优惠政策,每年为养殖户建设标准化棚圈3000多平米,各苏木乡镇为养殖户无偿划拨土地、并给养殖区通路、通水、通电和平整场地。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扶持资金,配套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特种养殖生产基地。目前,全旗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场26处,肉牛养殖场22处,奶牛和优质肉牛存栏分别达到4.3万和3.97万头,"小三养"和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47家,养殖基地48处。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农牧

  -!民走合作发展之路,加大政策扶持、项目倾斜力度,就重点农牧业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有条件的合作社实施,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全方位管理服务。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苏木乡镇积极培育先进示范社,全旗每年对1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示范社进行表彰奖励。创新运作模式,提高经济效益,各类农牧民合作社已发展到587家。注册总资金达4亿多亿元,覆盖全旗140个嘎查村,9000多农牧户。

  8.环境整治型模式

  主要在农村脏乱差问题突出的地区,其特点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问题,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呼声高、反应强烈。

  典型案例: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

  红岩村位于广西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距桂林市108公里,共103户407人,是一个集山水风光游览、田园农耕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和会议商务观光等为一体的生态特色旅游新村。红岩新村成功地建起80多栋独立别墅,共拥有客房300多间,餐馆近40家,建成了瑶寨风雨桥、滚水坝、梅花桩、环形村道、灯光篮球场、游泳池、旅游登山小道等公共设施。

  以前的红岩村环境卫生较差,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开展,红岩村脏乱差问题得到极大改善。村内环境卫生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红岩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大力发展休闲生态农业旅游,成效显著。红岩村积极启动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工程,现已成为广西第一个进行生活污水处理的自然村,使村里生态旅游业有了新的发展。从2003年10月至今,已接待了中外游客150多万人次,成为开展乡村旅游致富的典范。先后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十大魅力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名片"等荣誉称号。

  9.休闲旅游型模式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大。

  典型案例: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

  -!

  国家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江湾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云集了梦里江湾5A级旅游景区、古埠名祠汪口4A级旅游景区、生态家园晓起和5A级标准的梯云人家篁岭四个品牌景区。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建设梨园古镇景区、莲花谷度假区,使之成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试验区"的典范。中国美,看乡村,一个天蓝水净地绿的美丽江湾,正成为"美丽中国"在乡村的鲜活样本,并以旅游转型升级为拓展空间加快成为中国旅游第一镇。

  江湾旅游资源丰饶,生态绿洲的晓起名贵古树观赏园荟萃了六百余株古樟群、全国罕见的大叶红楠木树和国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栖息着世界濒危珍稀多鸟种黄喉噪鹛、国家重点保护的黑麂、白鹇鸟等。

  江湾镇森林覆盖率高达90%,既是一个生态的示范镇,也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千年古镇。该镇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功打造"伟人故里—江湾"、"生态家园—晓起"、"古埠名祠—汪口"等三个品牌景区。以品牌景区发力于乡村旅游,将江湾打造成一个乡村旅游的省级示范镇。

  28个省级示范镇之一的江湾镇,近年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示范镇,促进乡村旅游与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有机相结合,使乡村旅游参与主体的农民,成为受益主体。投资8000万建设篁岭民俗文化村和投资7亿重点开发以徽派古建筑异地保护区定位的梨园新区处于紧张的建设阶段,这两个重点旅游工程的建成,将使更多群众受惠于乡村旅游。积极引导开发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打造篁岭梯田式四季花园生态公园,使农业种植成为致富的风景,成为乡村旅游的载体。

  作为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的江湾镇,乡村旅游效益逐年提升,2013年旅游接待游客达250万人次以上,联票收入68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56亿元;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旅游带动旅游工艺品生产销售、旅游管理导游等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近3000人,旅游商品生产、宾招饮食服务企业330多个,"农家乐"120家。

  10.高效农业型模式

  -!主要在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其特点是以发展农业作物生产为主,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高,人均耕地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产量大。

  典型案例: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

  三坪村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三坪风景区所在地,该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086人,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5元。三坪村全村共有山地60360亩,毛竹18000亩,种植蜜柚12500亩,耕地2190亩。该村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充分发挥森林、竹林等林地资源优势,采用"林药模式"打造金线莲、铁皮石斛、蕨菜种植基地,以玫瑰园建设带动花卉产业发展,壮大兰花种植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农业。同时整合资源,建立千亩柚园、万亩竹海、玫瑰花海等特色观光旅游,构建观光旅游示范点,提高吸纳、转移、承载三平景区游客的能力。

  为了改善当地村民居住环境,提升景区周边环境品位,三坪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现如今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已初具雏形,身姿靓丽,吸人眼球。2013年,平和县斥资1900万元,全力打造闽南金三角令人神往的人文生态村落。其建设内容包括铺设村主干道1公里、慢步道2公里,河滨休闲景观绿道1.3公里,以及开展村中沿街立面装修、污水处理、绿化美化、卫生保洁等。截至目前,当地已累计完成投资960万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50.5%。

  几年来,三坪村特有的朝圣旅游文化和"富美乡村"的创建成果,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也影响着当地村民的精神生活,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茁壮发展,走出了一条美丽创造生产力的和谐之路。该村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村"、"福建省生态村"、"福建省特色旅游景观村"、"漳州市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是漳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和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的联系点,连续五届蝉联省级文明村。

篇七: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包括篇八: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包括

  

  建设?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五?模式及对策建议党的?九?报告指出,“按照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的总要求”[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也是乡村?态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意义。在政策层?,中央及地?陆续出台多项相关政策推进?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实践层?,很多地区在?态宜居乡村建设??取得了巨?成就,并起到?定的引领?范作?。但在建设?态宜居乡村??积累丰富经验和创新发展模式的同时,也暴露出?些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层?剖析乡村?态宜居,系统总结建设?态宜居乡村的实践经验,根据5省20村的实地调研情况,深?分析?态宜居乡村发展的现实困境,并基于此,提出加快推进?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从理论层?剖析?态宜居党的?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产发展、?活富裕、乡风?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九?报告中提出“按照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的总要求,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经过?余年的发展,?态宜居替代了村容整洁,这不仅是对农村阶段性发展的延续与继承,更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出的更?要求。(?)?态宜居是乡村?态与乡村宜居的有机统?厘清“?态”与“宜居”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态宜居。“?态”反映?然?态与???态共?共融的?度耦合关系,“宜居”是?类?存的本性诉求与愉悦居住的有机统?。“?态”是达到?态宜居状态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宜居”以“?态”为基础,保障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居住?群的??健康。在此基础上,还需具备能够为农村居住?群的正常?活提供便利和保障的各项基础设施,如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落后,难以满?农民的?常?活所需、?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就不能很好回应农民的?存诉求,也就不能达到“宜居”状态。因此,“宜居”必然要求“?态”?撑,但“?态”的良性发展却并不?定能够使乡村达到“宜居”状态。从“?态”和“宜居”的关系不难看出,?态宜居是乡村?态与乡村宜居的有机统?。乡村?态更注重从农村?态环境的?度促进?与?然和谐相处,农民的?产?活能够与?然?态形成良性的有机循环体系。乡村宜居则是从保障农民正常?活的?度出发,打造美好的居住环境,包括农村污?、垃圾、厕所、道路、路灯等村内?活类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护,以及农村居民?体娱乐?撑和医疗保障等多??供给。因此,?态宜居包含乡村?态与乡村宜居两重状态,?者缺?不可。建设?态宜居乡村应注重绿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村级规划建设等综合性建设项?,重点侧重于乡村的?态建设与规划。通常以农村的?然环境、农民的?活条件、农村的精神?化建设来反映?态宜居的理想程度。(?)建设?态宜居乡村的重要性1.?态宜居能够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2018年中央?号?件指出,“乡村振兴,?态宜居是关键。”良好?态环境是农村的最?优势和宝贵财富。改善农村?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项重要任务,既关乎农民的钱袋?,也决定农村社会的发展。注重建设与经营美丽乡村,着?培育农村新型业态,激发农村内?动?,促进乡村振兴。2.?态宜居是乡村?态保护的现实需要。《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五”规划》中的数据显?,我国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严重不?,仍有40%建制村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78%建制村未建设污?处理设施,40%建制村畜禽养殖废弃物未得到资源化利?或?害化处理。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依然突出,38%的农村饮???源地未划定保护区或保护范围,49%的农村未规范设置警?标志,甚??些地?农村饮???源存在安全隐患。农村每年产?超过90亿吨?活污?和2.8亿吨?活垃圾,?量污?没有经过有效处理随意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农村?居环境整治三年?动?案》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村?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具体来说,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农村?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所?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农村?活污?治理率明显提?;中西部地区?争实现90%村庄的?活垃圾得到治理,卫?厕所普及率达到85%,?活污?乱排乱放得到管控;地处偏远、经济?发达地区,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活基础上,实现?居环境?净整洁的基本要求。建设?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有利于推进农村?活垃圾、污?、厕所粪污的治理,有利于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农村?态保护的现实需要。

  3.?态宜居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央城镇化?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撑,”[3]“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然、顺应?然、天?合?的理念,依托现有??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然,让居民望得见?、看得见?、记得住乡愁。”[4]实践证明,城市和乡村是联动的共同体,城镇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也离不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建设?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三)?态宜居的核?要素?态宜居的核?要素包括乡村?然?态环境、?活类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护、乡村特??化传承。1.?然?态环境。?态宜居第?个衡量指标就是?然?态环境的优美度,?与农民?产?活紧密相关的种植业、园艺业、林业、??、?地等农业资源本?就是?然?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然?态环境优美是?态宜居的核?要素。?然?态环境可以??林湖?草以及后期绿化的覆盖?积占?等指标衡量。2.?活类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护。?活类基础设施包括农村的污?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公共厕所、采暖设施、?体娱乐、医疗保健、养?服务等与农村居民?活质量息息相关的设施。?活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维护?平直接决定了乡村的宜居程度。?前,农村?活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仍然较为困难,设施运维管理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如何补齐农村?活类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并形成长效运维管理机制,对?态宜居建设?关重要。3.乡村特??化传承。我国乡村历经数千年发展,各地区形成差异化明显的乡村习俗,培育了各具特?的农耕?化,浓郁的乡??化孕育了?代??代?。?态宜居建设绝不是要阻断农耕?化的传承,相反,?化传承是建设?态宜居乡村的重要内容之?,助推优秀的传统乡村?化世代传承。?、建设?态宜居乡村的模式分析基于5省20村的?态宜居乡村实地调研了解到,很多地区的?态宜居乡村建设取得了?定成绩,并形成鲜明特?。总结其丰富经验,可归纳为五种建设?态宜居乡村的发展模式。(?)5省20村的?态宜居乡村建设调研样本调研的主要形式包括村庄实地?访以及课题组成员与村?部进??对?座谈,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内垃圾治理、厕所与厨房?命、美丽乡村建设、?居环境改善、?态保护等多??情况。考虑到调研样本的代表性,选取了浙江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福建省的?政村作为调研区域。其中,浙江省、江苏省和福建省为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平相对较?,农业?部门化趋势更为明显,为了全?反映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区域的?态宜居乡村建设情况,共实地调研了浙江省2村、江苏省6村和福建省2村。吉林省、河南省为我国传统粮?主产区,为了解反映粮?主产区?态宜居乡村建设情况,共实地调研了吉林省7村、河南省3村。表15省20村的实地调研样本(?)建设?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五种模式基于建设?态宜居乡村的产业发展模式差异,将调研的?政村根据其发展的侧重点划分并归纳为五种建设模式,即?农产业带动型、农产品加?业带动型、农业旅游业融合带动型、??三产业融合带动型和种植结构优化带动型。(见表2)表2建设?态宜居乡村的模式

  1.?农产业带动型。此类?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要求乡村与?型?农企业相邻。村集体与企业开展合作,村企共建,为本村村民的住房建设、?活类基础设施建设、?态绿化建设等提供初始资?以及后续运维资?。?农产业带动型的建设资?主要来源于?农产业的发展,企业的所有者?般也是村集体成员,村集体成员?般也都是企业员?。企业出资为村庄发展进?宏观规划,利?村集体?地建设员?宿舍、?活服务设施等。?型?农企业与村集体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整体??,?农产业带动型?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村集体成员收??平较?。?部分收?来源于企业务?收?,?务农收?占?较低,甚?为零。?型?农企业还可以吸引村庄外来??形成集聚,逐步发展成为规模较?的??集聚地。但?农产业带动型?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具有明显的“去农化”趋势。以河南省裴寨村和南李庄村为例。依据建设?态宜居乡村的核?要素,将两个村的情况以表格的形式进?阐释。在实现村企共建后,乡村得以快速发展,宜居?平显著提?。(见表3)表3?农产业带动型?态宜居乡村建设现状2.农产品加?业带动型。此类?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般侧重于发展第?、第?产业,通过农产品加?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摆脱乡村贫困落后?貌,打造?态宜居乡村。农产品加?业的发展促进了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从传统耕种中获得了更多的收?,同时也推进了村内绿化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既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使农民通过闲暇务?获得?资性收?,从?改善农民?活条件。整体??,农产品加?业带动型?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既可以充分利?当地丰富的农产品原料资源,?可以通过加?业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打造乡村农业品牌。以河南省李寨村为例。李寨村积极开展乡村综合整治,建设农产品集配中?、物流班线、农村电商,建设种植、养殖和农产品深加?的产业扶贫基地,(见表4)并?励农民加?种植基地,助推新型经营主体的模式创新。[5]表4李寨村部分产业基地建设情况随着农产品加?业的带动,李寨村的?态宜居乡村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对?2012年和2017年企村共建前后李寨村的?态宜居情况发现,诸多??变化明显。(见表5)表5企村共建前后李寨村的发展变化3.农业旅游业融合带动型。此类?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普遍。依托?城市的客流量,打造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使乡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观光、度假的“后花园”。既能提升乡村的整洁程度、环境优美度,吸引更多的游客,?能壮?村集体经济收?,吸引?商资本进?乡村助推其发展。浙江省鲁家村属于较为典型的农业旅游业融合带动型?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创建了浙江省?家休闲农业合作社,打造“公司+村+农场”的新模式,以家庭农场为主体,打造休闲旅游农场式民宿新业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新模式、新业态,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分重要的意义。[6]将2011年与2017年鲁家村发展情况进?对?发现,农业旅游业融合带动型?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为鲁家村的发展建设带来了巨?变化。(见表6)鲁家村的鲜明变化不是偶然,主要通过整村环境改造和打造“美丽鲁家”品牌,及推动农业旅游业融合带动型?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发展创新,启动了全国?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范区建设。表6鲁家村模式探索前后的发展变化

  浙江省余村,是“绿?青?就是??银?”理念?次提出的地?。余村对“两?”之路的探索,对建设?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发挥了重要的?范和引领作?。余村坚持绿?发展,?出了?条保护?态与发展?产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平与?活?平同步提?的?态宜居农村建设之路。从细节加强管理,多项举措保护乡村环境。如,严格管控化肥的过量使?,避免?壤和?环境受到污染。[6]2017年,余村垃圾收集率、污?处理率达100%。农业旅游业融合带动型?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不仅倒逼余村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且为余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6年,村集体收?达380万元,?均纯收?达35895元,?该县平均?平?出10418元。2017年,接待海外游客50万?次,旅游总收?达36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达410万元,村民?均收?达41378元。4.??三产业融合带动型。此类?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要求乡村发展动?强劲。??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改变乡村没有产业或者产业布局单?的现状,使农民收?有较?幅度提升。此类模式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产业兴旺能够有?推动乡村发展的具体实践,带动乡村?态环境改善的效果较为明显。调研发现,??三产业发展较好的乡村,?态宜居的建设标准更?,村民宜居?平位居本省前列,有?证明了??三产业融合带动型?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不仅能够提?乡村?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度,更能够提升农民的?活幸福感和宜居?平。2015年起,吉林省光东村休闲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和民俗旅游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营项?纵贯??三产业,并且实现了深度融合。??三产业融合带动型?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不仅使村集体收?有所提升,同时也更好的推进了乡村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如,吉林省光东村?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旱厕改造?程,村民的卫?和?活环境极?改善。5.种植结构优化带动型。此类?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多应?于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因为江浙地区的耕地资源有限,所以多地整合有效的?地资源,优化传统的种植结构,??发展特?果蔬种植,逐渐形成了“?粮”村。依托?棚、采摘园等果蔬种植,带动农民就业,逐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美化?态环境,吸引城市居民在闲暇时来体验农村?活,带动乡村发展。随着近年来休闲农业和乡村特?旅游度假的兴起,乡村道路?络建设?程进度加快,交通运输、物流更加便捷,吸引了物流企业集聚,推动特?农产品销往?中城市。三、?态宜居乡村建设?临的困境(?)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供给不?,缺少后期管护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态宜居乡村的必要条件,也是保障农民?产、?活的重要?撑。调研中发现,虽然有?些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福利待遇、养?医疗等配套设施较为完备,但?部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落后。村与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主要缘于村集体经济实?的差距。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民的富裕程度也普遍?于发展较为落后的村集体,乡村之间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后期维护管理等??的差距也较?。因此,为推进?政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需要发展和壮?村集体经济,这样才能保障村内基础设施建设资?供给充?,后期运维修护及时?效。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不少乡村基础设施建成后得不到有效管护,损毁严重,基础设施沦为形象?程、???程,缺少后期管护机制。同时,管护成本也是基础设施建成后却难以运?维护的主要原因之?。特别是对于我国农村劳动??量输出后形成的“空?村”,村庄??稀疏,部分?区村庄居住分散,标准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后期维护成本更?,村集体更加难以?付。(?)农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购买?态修复服务缺乏监管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管理?直被认为是政府或村集体的事情,农民参与度较低。仅以农村?活污?治理为例,部分农民认为这是“?治?”的?部分,对?环境有利,对?家?户影响不?,在污?治理?程建设和运?维护管理中存在“事不关?”的态度。农户主动参与检查、维修和?觉管理房前屋后环境卫?的意识不强,将?常?活产?的剩菜剩饭,特别是红?事酒席后?量餐厨垃圾直接倒?隔油池或窨井中的现象屡有发?,严重影响污?管?的正常运?。另外,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后期资?投?不?,专业运?维护普遍缺失,导致难以追溯污染者,或由于污染者经济收?难以?付治理费?等原因,造成污染者付费制度难以推进。2018年7?6?召开的中央全?深化改?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第三?绩效评价?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第三?绩效评价?作。政府购买环境保护与?态修复服务或基础设施运维管理服务,对于推进?态宜居乡村建设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有裨益。但?些乡镇在购买服务后,便疏于管理,对承包?的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导致环境保护与?态修复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管理?平也未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应针对当前政府

  效监管,导致环境保护与?态修复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管理?平也未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应针对当前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积极引?第三?机构对购买服务?为开展评价。(三)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态宜居乡村建设尽管我国??扶持?态宜居乡村建设,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但农业农村的弱质性仍?分明显,投资周期长、风险?、回报率低等因素导致社会资本参与?态宜居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特别是乡村?态保护与环境修复?作任重道远。吸引社会资本进?,需要有强有?的政策?持。若财政补贴?度不够,则很难吸引社会资本的?光,即便进?了前期投?,也会因为经济收益并不可观等原因不愿意后期追加投?。?地?财政压?也较?,很难追加补贴资?,因此,陷?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困境。四、建设?态宜居乡村的对策建议(?)创新?态宜居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机制和长效运维管理机制建设?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不仅要改善乡村落后的村容村貌,更要注重乡村污?治理、垃圾处理、河道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管理。应健全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投?机制。对于没有收益的项?建设,如乡村道路铺设,应由政府主导,并?励社会资本参与。对于有?定收益的项?建设,如乡村污?处理设施,应由政府和社会资本作为主要投?主体,并?励农民参与。对于以经营性为主的项?建设,如乡村电?等,应由企业作为投?主体,地?政府对贫困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农村基础设施是?态宜居的“必要条件”,由于?些基础设施往往分布在村民的房前屋后、?间地头,要确保其?次建设、长久使?、持续发挥效?,不仅要靠政府推动监管,更离不开村民参与维护和监督。[8]应根据地区实际,尽快建??套操作性强的基础设施长效运维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制定好政策,划分好职责。在推进?态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村两委的监督管理作?,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机制和长效运维管理机制。[9](?)选择适宜地区发展的?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参考?农产业带动型、农产品加?业带动型、农业旅游业融合带动型、??三产业融合带动型和种植结构优化带动型五种?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各地?应根据地区禀赋和发展?向选择适宜的建设模式。不能?视乡村资源禀赋和农耕?化,盲?跟风选择不适宜本地区发展的建设模式,?向毫?地区特?、同质化严重的发展道路。?农产业带动型和种植结构优化带动型?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要求乡村的地理位置具有先天有利因素,如果乡村与?型企业或产业园区相邻,可以选择?农产业带动型?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促进乡村发展;如果乡村与?中型城市相邻,可以选择种植结构优化带动型?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依托?中型城市,发展特?果蔬种植和采摘园等新型经营模式。农产品加?业带动型、农业旅游业融合带动型、??三产业融合带动型?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都属于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各地区应根据地区特??化和发展趋势选择适宜的?态宜居乡村建设模式。重点?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副产物综合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关键环节,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或依托合作社等基本经济组织带动乡村产业发展。[10]同时,把握好?态宜居乡村的发展?向,不能?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道路,要以保护农村?态环境为基本前提,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将?态和环保放在发展的?要位置,坚持?态优先理念,把?态涵养和环境保护作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要考虑因素。[11](三)吸引村民返乡创业,培养有环保意识、专业素养的职业农民?态宜居乡村建设需要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才队伍。吸引更多有知识的“农?代”返乡创业,地?政府酌情给予?定政策?持,并提供适宜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励农业科研?员下乡为农民种植养殖提供指导、解答疑惑,引导管理型?才下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产经营培训,培养有环保意识、专业素养的职业农民。近年来,国家在政策层??分?持并?励返乡创业,我国返乡创业?员已超过700万?,平均每名返乡创业者能带动四?左右的新就业。但在调研中发现,外出务?的青壮劳?返乡后,仍?临诸多实际困难。如,村级教育环境、教学质量,村级医疗条件均落后于城市。若想更好地吸引?才返乡,需要在政策落实中充分考虑返乡创业?员的实际需求,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好政策真正落地,农民真正受益,从?更好地激发农民积极投?于?态宜居乡村建设中。(四)将“绿?青?”转化为“??银?”“绿?青?”与“??银?”之间需要?定的转化?式。所以,乡村需要对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特?、乡村的区位特点、当地产业环境和基础,以及?标?群的消费市场变化等多??因素进?合理化挖掘。???,应着重开发依托当地?态环境衍?或延伸的相关产业发展,拓宽发展思路,探索发展“绿?青?”的内?性产业,如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技、乡村?化、特?村镇等项?。[12]另???,应转换“绿?青?”营销理念,打造产地市场,将产地转变为销地,提?“绿?青?”原产地农产品附加值。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分区域分阶段制定发展?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坚持实施“千村?范、万村整治”?程,不搞“政绩?程”“形象?程”。[13]实现乡村的?态宜居,关键要加?对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度,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产?

  实现乡村的?态宜居,关键要加?对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度,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产?式以及?活?式,建设?与?然和谐共?、富有?机活?的?态宜居乡村。重视绿?青?和?化传承,提升农民的参与度、获得感和幸福感。[14]制定乡村环境整治?标,并按照既定?标逐步推进“绿?青?”保护机制。引导农民建?环境保护意识,持续推进污染者付费制度。对于政府购买的环境保护与?态修复服务或基础设施运维管理服务,应加强后期监管,并对服务?为的经济性、规范性、效率性、公平性进?评价。建设?态宜居乡村任重道远,应按照阶段性?标分步实施,在2020年之前?争实现?态环境、居住环境、??环境的宜居,完成旱厕改造、?活垃圾处理、污?处理等??的具体任务,同时提?村集体的环境保护意识、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强化乡村的发展动?。[15]原标题:建设?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五?模式及对策建议——来?5省20村调研的启?

篇九: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包括

  

  农业资讯NONGYEZIXUN 农业信息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实施路径顾振瀛?周明芹(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摘?要?党的十八大把“美丽中国”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目标以后,2013年,党中央又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建设蓝图。在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主要有旅游开发、生态环保、历史传承以及近期宜居等4种模式。基于此,在阐述了建设美丽乡村4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具体实施路径的建议,目的是为我国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模式;实施路径“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的目标,随后“美规划体系,引导各级农村组织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时,丽乡村”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提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吸引企业参与,在招商政策优惠等方升了农民的幸福感和生活水平,促进和影响了社会的良性发面发挥政府的作用。展,在不断摸索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特点2.2 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民是参与以及不同的实施路径[1]。的主体,是最主要的利益相关方。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1 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而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我国浙江省安吉县最早提出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经过作用,培养农民积极参与的思想意识,让农民充分理解美丽多年的实践,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各种模式,促进了我国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民主参与的热情。要高度重视农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民素质的养成,通过培养技术型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技能,1.1 旅游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以浙江省温州市安吉县为代表。使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我国相关部委分别于2010年、2013年下发了《国家级生态乡2.3 结合实际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的主题、特色与镇管理规定》《美丽乡村创建目标》,积极引导农业基础好定位十分关键。要依据自身生态文化等实际情况,做到特色的乡村,通过引进二、三产业来发展休闲农业,在产业转型、突出、主题丰满。不对环境做大的改变,力求原汁原味地展文化旅游的开发上加大力度,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乡土特色。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农村内涵充分融合,把现产业互助,激活乡村经济,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2]。本地特色的文化升级、创新,使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充分体现1.2 生态环保模式 这种模式以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为代表。出“新”与“旧”的结合。同时,要灵活制定发展规划,使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快乡村旅游的开发。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围绕淳朴的生活风貌与方式进行规划,打造出经济生态化、2.4 充分吸引企业的广泛参与 企业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化的产业,充分利用生态的力量,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将生态环境与资源转变为提升经济增长的动力,扩大了建设营造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吸引企业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美丽乡村的空间。激发企业家参与的热情,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同时,要构筑1.3 历史传承模式 这种模式以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为代表。适合村企共建的合作模式,为企业家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提供在村风淳朴的乡村,通过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以丰满的历史必要的平台。企业组织也应响应国家的号召,与农村、农民作为切入点,把民俗、民风等具有历史特点的生态文化转换成合作衔接,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和自身的资金优势,采产品产业。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能欣赏到原生态的乡村历史取各种适合的途径加大企业深入农业建设的力度,带动农业文化,又能感受到具有特点的现代农民的文化气息和精神面貌[3]。产业化的发展。1.4 近期宜居模式 这种模式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北代表。3 结语这种模式是针对优势不明显、特点不充分的乡村,通过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乡村结合自身实投资等治理手段,解决农民实际问题。同时,利用科学合理际特点,因地制宜。在吸收和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展现出体现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符合自身发展的建设模式,深度挖掘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生优化生态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农村土地,带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引导村民树立生态观念,采用具有自身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的融合。文化内涵与文化气息的发展路径,充分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2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路径从而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广泛动员,全员参与,相互协调与配参考文献合。只有理顺职责范围,确定职责功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1]张文.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滕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D].才能实现多元治理。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2.1 明确政府的职能职责 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中起到[2]原天华.浅谈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实施路径[J].江西建材,的主要作用是组织和引导。乡村建设需要通过政府的引导与2017(3):66-67.协调,来加强参与建设主体的互动。政府在其中的主要作用[3]王芊.投资主体视角下“美丽乡村”建设比较分析——以是引领、组织、规划与协调。政府要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湖北两村为例[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6.118JIANGXIAGRICULTURE

推荐访问: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包括 乡村 包括 模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