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素质农民培训毕业论文(3篇)

发布时间:2023-07-10 18:00:07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高素质农民培训毕业论文

  

  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的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对建设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分析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措施和对策。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农民,素质教育

  农民素质是指农民在实践的基础上,受先天生理特征及后天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从事各种活动所具备的内在本质力量及基本品质。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因此我们要提高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在内的农民综合素质。

  1培养新型农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农业现代化和技术推广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现代农业是把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传统农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使劳动对象得到不断扩大,劳动手段不断革新,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也随之不断提高,从而创造出新的农业生产力系统。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直接应用者,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接受程度和操作水平,直接关系到生产的结果;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没有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的农民,就不可能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科技,也就谈不上实现农业现代化。

  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目前我国农村工业劳动力的低素质和潜在的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无法满足乡镇企业机制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农村产业结构得不到优化,这些企业也就得不到发展,进而影响了农民的充分就业和收入的增长。同时,我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整体在城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仅能从事简单劳动,很难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

  1.3农民收入的增加亟待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收入水平是实现小康的决定因素,而农村劳动力素质又是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从收入结构看,农村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素质较高的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市场适应能力较强,择业范围广,而素质较差的农民此项收入就少。目前,在我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的仍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还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个百分点。这种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的状况导致大部分农民思想保守、落后,固守第一产业,谋生方式单调,适应市场经济灵活变化的能力差,对市场信息缺乏分析的能力,严重地影响了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根本途径。

  2农民素质提高的制约因素分析

  2.1传统观念对农民素质的影响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民的小农意识和自然经济观念仍然比较浓厚,对于生中某些陈规陋习总不愿意轻易放弃,这样就会循规蹈矩,不求创新,从而制约农民开阔眼界,阻碍对科学技术的采用。尽管我国农村的市场经济己经进入深入发展阶段,而农民仍然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决策能力和运用市场规律调节和管理生产的应变能力。他们思想保守,市场意识不强,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这种落后的传统观念至今仍是影响农民素质,阻碍农村社会主义民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2.1.2农民缺乏自我提高素质的主动性

  近年来,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传统的农产品品种、传统的种植方式、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这就使本来门槛不高的农业,更加适合初、高中毕业水平的青年农民。这些青年农民农忙时节回乡种田,农闲时节外出打工,务农收入与打工收入几乎平分秋色。这就使职业农民的概念在农民心中没有打下强烈的烙印,再加上近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培训时间较长,费用较高,使从业农民不愿意接受素

  质培训,缺乏自我提高职业技能素质的主动性。

  2.2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对农民素质提高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国家陆续建立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就业制度、粮食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14项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实行了城乡分离的制度和政策,使得我国农民长期被阻挡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之外,变成了单纯的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廉价农产品的提供者,从而失去了提高素质和实现自身素质现代化的良好机会。维护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种种制度,牢牢地把几亿农民限制在农村,尤其受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的限制,农民不能自由地迁入城镇,不能自由地选择农转非形式,束缚了农民个人的发展。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偏重城市教育而忽视农村教育,它为城市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却拉大了城乡差距,使农村教育发展长期滞后并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导致大量人才集中在城市而不流入农村,造成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长期低下。

  2.3“逆市场化”运行机制制约农民素质的提高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竞争、开放、民主、法制的经济,其分配方式、运行机制必然引起其运作主体利益的调整,促使生产者产生效率观念、平等观念、民主观念和法制观念,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社会曾经用计划经济完全取代任何意义上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农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国家都有规定,农民的经营权被剥夺,丧失了自主配置资源的能力。我国农村长期的“逆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极大地制约了农民素质中诸如竞争、民主、法制观念等现代意识和观念的培育。另外,农村“逆市场化”也进一步强化了农村社会的封闭性,农民不能通过市场,实现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迁移。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就业选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还常常受到忽视、侵害和剥夺。市场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市场化,就不可能提高农民素质和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提高农民素质的措施和对策

  3.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农民价值观念的变革

  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活动,从农民生活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农民听得进、做得到。通过教育,使农民群众分清是非、善恶,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文明素养。引导广大农民把道德规范、道德原则转化为道德实践,坚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不断改变传统的、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各种陈规陋习,自觉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2改变传统思想,培养农民自身的创业精神

  韩国新村运动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新村运动的实质和精髓是农民自发的“致富运动”,农民发自内心的声音是“干!就能行。”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当对教育培训抱有主动的态度,为了能增收致富、改变面貌、改善生活,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要发扬主人翁精神为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言献策,提建议、提要求、出主意。通过加强学习、主动学习,丰富文化科学知识,增强就业适应性,具备在农业与非农职业间的转换能力,诚实守信,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乐于接受并能够较好地适应变革。

  3.3增强政府在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由出生地管理为主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转变,把城镇工作的农民转为市民,把在区政府驻地、乡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均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就业中介组织,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劳务体系,减少劳动力的务工成本,帮助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判断,减少盲目流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二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充分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素质提高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加大各级政府要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每一个农民的孩子,都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农民为目标,进—步调整农村办学方向,实行素

  质教育,切实提高新一代农民的素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在投资主体方面,建立多元投资体系,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产业化,提高经费投资收益率。在农村职业教育的体系设置方面,对于农村现有从业人员,开展各种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对于高中毕业生,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在农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注重“实际、实用、实效”。逐步建立起职业培训与农民分工分业相衔接的机制,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使广大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总体素质提高了,就业途径就会多起来,收入水平就会高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

篇二:高素质农民培训毕业论文

  

  农民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功能分析-继续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数量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人力资本存量却显著不足,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匮乏是制约我国农民发展的瓶颈。舒尔茨认为:“土地本身并不是贫穷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确实是确定贫富的关键。”[1]如何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抓住并充分利用“人”这一关键因素,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大难题。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开展农村创业教育,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养农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新的途径。

  一、农民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功能优势

  (一)农民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是在满足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人才标准变化的需求下产生的。创业教育这个概念肇始于1989年

  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指出创业教育是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精神和创业综合能力,提升其创业素质和自我就业能力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这两个方面,二者既互

  相

  又相互整合,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能力。国际教育界强

  育和培训的革新必须包括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它们能够激发个人在工作领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不管是对求职还是对自我雇佣都同样重要。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特点和创业教育的内涵,在我国,农村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在对农民开展技术和知识的教育过程中,关注提升农民的开创意识、革新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并引导农民通过各种渠道吸取创业信息和知识、开拓致富思路,鼓励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敢于、善于创新,在开辟新的生产领域、走上富裕道路的同时,实现传统农民向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的新型农民的成功转变,成为我国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二)农民创业教育在我国农村继续教育中的功能优势

  创业教育作为农村继续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提升我国农民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这种教育的价值,“从动机到形成,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唯有一个意义和目的,即解放和发展人的能力,促进其素质全面提高”[2]。

  1.农民创业教育更能充分体现农村继续教育的特质和宗旨。农民继续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具体导向的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教育,在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接受继续教育后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到乡镇、城市等地从事非农职业,二是成为农村的“职业农民”。创业教育旨在

  推动农民从单干型、经验型、被动型农民向组织型、技能型、创业型农民转变,因此,重在培养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的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帮助农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农村继续教育的目标,促进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2.农村创业教育注重农民开拓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是当前农村继续教育的关键命题。传统的农民继续教育由于教育理念和客观实际的制约,已形成政府号召、各相关机构推行,而农民被动接受的固化单向模式,教育内容以相对单一的技术培训为主,适合本地实际的现代科技手段和经营管理知识却较为匮乏,而且实训课程比例较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也无法显著提升农民实践操作能力。而着眼于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提高的创业教育,将新技术的应用和经营管理相结合,能够更全面、有力地提高农民素质,有助于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所急需的新型农民的培养。

  二、我国农村创业教育实施现状

  (一)农村创业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

  首先,在理论上,创业教育研究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农村创业教育乏人问津,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指导具体的实践。面对地区差异

  性大、情况不一和需求多样的农民,如何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如何制定相配套的政策?应该以何种教育理念为指导,探求何种教育方法和模式?这些都是在我国当下农村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必须探索的问题。其次,在实践上,近年来在政府和学界推动下,已有地区尝试针对农民开展相关的创业教育,但是目前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在基础层面上,不能通过教育培训将技术、经营管理和创新创业联系起来。在操作层面上,培训技术与当地农村经济结合不密切,针对性、实效性与可操作性不强,难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与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较为单一固定,缺乏弹性,不能把田间地头和企业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导致教育内容无法内化为农民自身的素养和能力。由于以上缺陷,我国现行的农村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相当有限,曾有学者对河南省农村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农民开展调查,发现这些农民仅有10%能够创业成功,而绝大多数农民在培训结束后就将此技能抛之脑后,不去主动实施经营,或者在经营过程中遇到挫折便心生退却,丧失斗志,再也无法重鼓士气[3]。

  (二)农村创业教育平台建设不足

  根据国外成功经验,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场所和机构对初始创业的中小企业进行孵化和培育,这些面向农民的创业教育基地和平台,主要具有以下功能: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农民商业经营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创业启动阶段的项目评估和咨询辅导服务;运行阶段的信息技术、土

  地审批、市场营销、融资等方面支持;为吸引本地潜在创业群体和外地创业人才进行推广宣传等。但从我国目前农村创业教育实施情况来看,这些方面还存在较大欠缺。目前,我国农村创业缺乏有效的孵化组织和创业平台,在过去我国已成立了不少的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器,但服务对象是留学归国人员和高科技人才,而且收费昂贵,农民很难从中获益。2010年以来农村的创业孵化组织陆续出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如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持续性扶持政策配套不够完善;基地提供的创业培训项目因经费不足,一般只能用于集中方式的培训,无法在生产实践、追踪指导环节提供农民所需的服务;创业农民之间产品销售、用工等信息交流机制还不通畅。

  (三)农民创业意识处于低位状态

  当前,我国农民大多数经济状况不太富裕,具有较强的致富心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然而同时他们也呈现出较低的创业意识和开拓精神。2014年本课题组在苏北农村地区开展的有关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农民认为缺乏技术、资金不足、观念保守是限制其自身发展和致富道路的三大主要因素,但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即使很多农民拥有了一定的技术和资金,他们的创业意向仍然偏低,会更多地将资金用于盖房或储蓄,而不敢尝试新项目进行创业或扩大生产规模。这种现象与农民中普遍存在的求稳怕乱和惧怕风险的心理密切相关。而这种心理既与上述农村创业教育培训模式和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缺陷有关,也受

  农业生产经营的特性影响。由于农产品的产出和价格往往与自然环境、政府政策变动、市场供求变化等相关,农业生产具有很大脆弱性,而且农民家庭底子薄、负担重,因此缺乏后劲,一旦失败,除了面对乡邻的嘲讽,还要承受难以负担的经济代价。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创业风险的心理承受力普遍较低,往往倾向于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敢为先。与技术和资金因素的制约相比,这种心理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接受创业教育的意愿和创业活动的实施。

  三、国外农村创业教育对构建我国农村创业教育机制的启示

  (一)在农村创业教育理论指导下,完善创业培训模式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就成立一批机构专门研究农村创业教育和农村发展问题,如缅因农村发展委员会、南部农村发展中心、北卡罗来纳农村经济发展中心等,注重对农村创业的理论研究。而在德国,农民创业教育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由农业职业学校和农业企业联合开展“双元制”教学,这种由培训农场(企业)主导,学校和培训农场(企业)共同参与,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密切结合的教育模式,强化了农民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在法国也同样采取理论和创业实践培训并重的方式,如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青少年,规定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理论学习,而其余时间则必须在培训农场实习,而对于离开正规学校的成人农业创业培训,则主要采取实习的方式。

  这些国家在创业教育中,十分关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培训,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农场的经营和管理等。在培训手段和方法上也不断推陈出新,强调满足农民个体的需要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利用电视会议、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提供培训,努力为农民创造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和培训的条件与环境。基于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在构建农民创业教育模式时,首先,要建立专门机构,鼓励学术界深入到农村地区开展相关的研究,有针对性地为农民的创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次,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农民实际创业能力的提高。创业培训要真正落实到创业实践中,根据农民总体上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的特点,应该在课程设置中淡化创业理论的学习,侧重于校企结合和产教结合的方式,到创业实践一线来考察和体验新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与国外相比,我国大规模的培训农场很少,但存在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和协会组织,他们能够提供适合农民需求的创业场所和创业经验,而且国企改革也导致大量闲置厂房和设备,这些都有助于为农民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基地。最后,在教学方式上应以具有弹性的非正规化培训为主,对农民创业中的困惑和难题,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解答。

  (二)构建农民创业教育的平台,改善农村创业环境

  近年来哈佛大学和世界银行在多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证明:一个国家的创业环境与该国的经济发展呈正比关系。而从各国实践来看,创业环

  境的改善主要依赖于国家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在这方面,美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从20世纪中叶起,美国就在乡村地区建设了大批的农民创业平台,如农村孵化器、农村企业带、小企业发展中心等,为农民创业提供资金和信息等各种方面支持。据统计,目前美国全国共有1200个左右的创业孵化器,这些孵化器提供创业咨询、技术支持、资金扶助、经验交流等各项服务,其中约有1/3驻扎在农村地区。在日本的商业孵化器协会进入21世纪后也已将建设重点转移到农村地区,以促进当地的农民创业。这些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为我国如何改善农村创业环境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2015年6月,总理召开

  常务会议,确定了依托返乡孵化基地和返乡创业园等平台来促进农民创业等一系列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我国农民创业孵化器和返乡创业园等农民创业平台应具有下列要求。首先,这些平台应具有公益性,由政府出资并提供无偿服务,为基础薄弱的农民节约资金和时间,提供便利。其次,农民创业基地要与现有的农业产业园和开发区、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中专学校)、农业科技推广站、当地企业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专家和创业成功者为农民提供所需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再次,农村创业平台要能构筑通畅的信息通道,通过网站、广播、电视等渠道为初建企业发布生产、销售、用工消息,并为农民创业者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最后,在政府的资助下,平台要为农民提供多样化、适合当地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创业项目选择,这些项目应具备低门槛、规模小、技术要求不高等条件,以减少创业成本,吸引农民走入市场。

  (三)开展创业宣传和创业激励活动,培养农民积极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识

  如何从创业主体出发,来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一直是国外开展农民创业教育时重点考虑的问题。欧盟委员会在2003年出版的《欧洲创业绿皮书》中,就特意强调积极的创业态度对于创业的重要性。为了培养农民的开拓意识和创业热情,各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创业宣传和创业激励活动。主要包括以下数种方式:通过报纸、电视专题教育类节目和互联网络等传播媒介在农村地区大力宣传创业;举办大量丰富的各种级别的创业大赛,如法国青年挑战计划、美国创业偶像大赛等,形成了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奖励小型企业和创业,如美国为了增大农民对创业活动的认可和赞赏,特意设置了企业家年度奖;针对不同目标群体来开展创业活动,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创建了农村女性创业中心和青年创业中心。目前,我国东部和南部部分地区的农民具有较高的创业热情,但我国农民的创业意识、态度和认知水平总体上处于低位状态,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一般对创业抱有冷漠、排斥的心态。首先,应借鉴各国成功经验,除了通过政策和资金的倾斜加强创业保障,解决农民后顾之忧,还应设置相关的奖项来激励农民创业。江苏睢宁县沙集镇农村上千户农民开设网店,成功实现了创业致富,并在2010年获得阿里巴巴集团设立的“最

  佳网商沃土奖”。获奖后,沙集镇引起了外界强烈的关注。由于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沙集模式”激励了许多地区的农民开始利用互联网络进行创业活动。其次,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等各种渠道加强农村创业宣传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注意使用贴近农民生活的农村社区广播、社区报等小媒体来宣传农民创业事迹和经验。最后,要根据我国农民的自卑和追随权威等心理特点,重视农民创业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让农民摆脱心理顾虑,认知自身价值,提升创业所必需的自我效能感。同时通过当地或周边地区创业大户的现身说法和实地观摩创业成功者的企业或生产基地,促使农民改变保守的思维方式和意识。

篇三:高素质农民培训毕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录

  论文摘要、关键词-------------------------------------------------3

  一、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概述---------------------------3二、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41、村委会的选举问题-----------------------------------42、村委会在村务上的执行问题---------------------------43、民主监督问题---------------------------------------44、几种关系处理的不当的问题---------------------------5

  三、村民自治存在问题的原因-----------------------------5

  1、传统习惯势力和不良思想的影响-----------------------52、法律制度和规范不完备------------------------------5

  3、在机构设置上的原因和操作上的不当-----------------5

  4、管理双方的原因------------------------------------65、客观原因-----------------------------------------6四、村民自治完善的对策--------------------------------61、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前提----------------------62、修改和制定法--------------------------------------6

  3、进行村民自治的机构和队伍建------------------------64、政府的指导和帮助-----------------------------------7参考文献------------------

  ----------------------------7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从村委会的成立到现在~村委会为农村的发展与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也不容过于乐观。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以村委会为表现形式的村民自治出现了一系列很严重的问题。为了社会进步~我们要搞新农村建设~但是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改革村民自治中不合理的部分~使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村民自治制度是到了应该完善的时候了。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民自治;村委会;问题;完善对策

  一

  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概述

  田垭村隶属于桐梓县坡渡镇,地处桐梓县北端,东面与林紫村毗邻,南面与高粱村接壤,西面与木人台村相邻,北面与重庆市万盛区相连。田垭村距坡渡镇政府所在村10公里,距县城139公里。村委会驻地回龙自然村。田垭村下辖3个自然村,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939户,总人口4060人。村党支部党员数56名(含预备党员4名),其中女党员2名,2010年被列为考察对象的入党积极分子2名。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7214.851亩,其中,内圩面积3431.551亩,南圩面积293.3亩。可放养水面1395.7亩。笔者经调查研究,就该村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

  “村民自治”的提法始见于1982年我国修订颁布的《宪法》

  第111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四个民主

  "的提法始见于1993年民政部下发的关于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

  的通知之中。从"村民自治"到"四个民主",我们对基层民主的认

  识是逐步完善、逐步提高的。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

  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

  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

  制度。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

  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也就是

  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村级民主决策、村级民主管理和村级民

  主监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

  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进行,我们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

  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为农村建设不

  2

  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受阻。然而,如果想让农村和谐发展,农村的管理,即村民自治是很需要改进的。新农村建设是进行村民自治改革的目的,村民自治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二者统一于现代化建设。

  二

  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

  村民自治是一个有这多方面任务的制度:首先,她必须能够维持农村的稳定与繁荣,处理好村民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村民之间的矛盾。其次,它还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认真劳动,发展生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第三,他还要能够维护农民的权益等。问题是现在农村比较稳定,各项设施正在稳定发展和建设,可使农民的权力没有得到实现和维护,权益没有很好的获得,甚至出现了一些危害农民利益的事情。

  (一)村委会的选举问题。村委会使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机构和手段,如果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好,将会影响到村民自治的实施效果,在现实中,村委会选举这一环节的处理确实出现了许多问题:

  1有很大一批村民对村委会的选举不够关心。

  2农村留守问题的日益严重。

  3

  贿赂选举的存在。

  4

  农民只能选二把手。

  (二)

  村委会在村务上的执行问题。我国自提出依法治国以来,各项国家事务都要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制定法律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执行既依赖于良好的、完备的法律,也依赖于良好的执行者,好药有良好的监督。由于村委会在选举等很多方面出现了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执行上的问题。

  1

  一些村委会代表的不是全体村民的意志,而是自己、亲属、本家族或者本利益小团体的利益。一旦存在私心,那么执行村务时,便不免不公平。

  2所选出的村干部没有得到适当的培训和教育,能力和技术都不强。

  3村“两委”关系不尽和谐,选举工作与执行工作受阻。

  4政策失真现象的不断出现。

  (三)民主监督问题。要保护农民大众的权益,民主监督是不可少的,村民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对村干部进行离任审计等制度和形式,监督村民委员会工作情况和村干部行为。特别是村务公开,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村民自治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发展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掀开了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新篇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对村务工作的监督、对村干部的监督显得十分薄弱:1

  村务公开性差。

  2

  相当一部分村很少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想了解村务,想监督他们选出来的干部也是不可能的。

  3许多农民不愿监督村务以及村干部行为。

  (四)几种关系处理的不当的问题。农村存在很多的矛盾关系,主要有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村民之间的关系。

  1

  作为农民组织的村民自治,首先要看村委会与村民的关系。

  2村委会与村支部的关系不尽和谐。

  3在村民自治主体与乡镇政府的关系上,在实际操作中脱离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初衷,形成了一种附属关系。

  4

  在村民之间的关系上不尽和谐。我们希望的是村民自治健康发展,农村稳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可是在实践中,村民在很多时候对村务处理的意见上的不一致,而导致不团结,在生产中不互相帮助,奉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狭隘的保守的自私主义,极大地影响了生产,极大影响了发展,极大影响了对村委会的监督,制约了农村社会的繁荣。

  三

  村民自治存在问题的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的问题和矛盾的积累和激化。也即在村民自治的初期,已经有这种苗头,可是由于社会发展的水平低,不复杂,我们也没有方法预见,也就放任了它的存在。但是,到了今天,社会的节奏加快,各种事务复杂多变,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矛盾便日益显现出来了。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一)

  传统习惯势力和不良思想的影响。

  1

  中国几千年的阶级社会思想的残余仍然存在。

  2非正式的约束。

  (二)

  法律制度和规范不完备。

  1村民自治定位不准确。

  2村委会与乡镇关系不明确。

  3村民自治选举过于频繁。

  (三)

  在机构设置上的原因和操作上的不当。

  41一个规范的能够自动启动选举事务的选举管理委员会(选举委员会)没有建立起来。

  2政务公开与监督不完善。

  (四)管理双方的原因。

  1基层队伍薄弱。

  2村民自治的最大的队伍——农民有很多方面的限制。

  (五)

  客观原因。

  农村生产水平低,农民收入困难,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不牢固。美国政治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政治参与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在中国,广大农民刚刚摆脱温饱,还在为自身和家庭的生存而奋斗,与大多数农民最贴近的只能是较低层次的物质利益。

  四

  村民自治完善的对策。

  问题产生了,而且是在发展中产生的,就应该在发展中结决。如果任其发展,便会导致更大的问题产生,或许会给现代化建设造成更大的损失。基于以上分析,我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

  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前提。

  1完善村民自治权行使的救济制度。

  2完善村务公开和监督制度。

  3完善民主选举制度。

  (二)修改和制定法律。

  1

  改革村民自治,关键是立法,法律的固定性使各项活动有法可依,修订《村委会组织法》。

  2在原有的《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础上颁布《村民自治条例》,使农村村务工作细化,利于操作和实施。通过《自治条例的颁布》,使村民自治的各项事务有法可依,避免村干部的个人感情用事,真正地从“人治”走向“法治”,维护公平。在个别敏感的群众非常关注的问题,例如权利的实施和保护,津贴补助的发放等方面,要尽量量化,做到让群众放心。严格依照法律办事,打击贿赂选举,拉票行为等。

  3进一步以法律形式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正确定位村民自治。一般认为,村民自治具有以下三项功能,一是提供社会秩序,主要是通过村民自治来维护治安和调解纠纷;二是提供公共服务,即让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商量着办,来提高社区资源动员能力;三是抑制乡村组织的不良行为。在转型时期,没有来自村民的监督,乡村组织的行为就可能恶性发展。使民主成为能让广大农民掌握的民主,而不是口头的宣传。

  (三)进行村民自治的机构和队伍建设。

  1

  建立选举管理委员会,这样可以在很低的成本状态下启动村民选举称职的村干部维护村民的权益,使村民自治在法律许可范围内,成为真正能自我管理、自我启动、自我维护的“村民自治”。严厉依法打击不合法的以及不公平的选举行为。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加强对村民自治基层自治领导团体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专业技术、文化素养的教育。普及网络,开展网络村务,网络信息村务平台,使其能不断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管理的要求。并且要对其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使

  他们具有为民做主的精神,诸多学者提出制度的重要性,不免忽视道德的潜移默化的持久的约束教育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村干部。第三,还要通过选举大学生村官,不断给村级治理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永续发展。

  3要不断通过自身内部的机制和外部的帮助协调好村民自治机构内部的关系,协调好村支书与村主任、村委会与群众,群众之间等的关系,建立高度协作的队伍。企业在强调“团队意识”,我想一个机关也应该有能力维护内部的和谐吧。否则,各有个的想法,办事方法和处事原则不一样,发出的政策千变万化,朝令夕改,如何让老百姓放心。村干部一定要团结一致,协调好关系,心往一处想,为了群众的利益,为了农村的发展,为了社会的进步,公而忘私,并肩作战,当好干部,做好榜样。

  (四)

  政府的指导和帮助。

  1加强对农村治理的财政拨款和扶植。农业税的取消,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稳定,需要国家加大扶植力度。纵观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发展,国家的政策偏重和扶植是发展的强大杠杆。

  2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为社会的进步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确保农村村民自治的不断创新改革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的进步。

  3

  加强对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宣传,使农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并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监督村务和村干部,使农村健康发展。法律和道德共同作用,村民自治的改革必定有成效。

  以上属个人愚见,希望能在村民自治的改革完善中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1]毛丹,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乡村组织化和村民民主??浙江萧山市尖山下村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春季卷

  ,总第22期,~第14页。转引自《重新审视中国农村的基层选举和村民自治》。

  [2]陈锡文,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牢牢把握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全局意义"~《瞭望》~1998年10月19日~第42期~第1页。转引自:《重新审视中国农村的基层选举和村民自治》。

  [3]党国英.中国乡村自治:现状、问题与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4]

  李昌平,上海,《

  我向总理说实话》[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1月。.

  [5]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会变得民主吗,”~《两岸基层选举与政治社会变迁??哈佛大学东西方学者的对话》~第448页~台湾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任中平《当前村民自治面临的困境、归因与出路——后税费时代四川[6]省部分农村村民自治状况的调查报告

  》~《软科学》2007年第6期

  [7]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邱泽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乡村选举与村镇组织建设??兼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性变迁”~《两岸基层选举与政治社会变迁??哈佛大学东西方学者的对话》~第373页~台湾台北月旦出版社~1998年。

  [9]塞缪尔.亨廷顿[美].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第56页。

  [10]

  徐勇著《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彭景阳:《制度创新与农村政治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12]刘振伟、王振耀主编《乡村组织体制》~第45页~中国林业出版社~1987年。

  [13]陈开国《中国农村大趋势》~第156页~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怎么新建,

推荐访问:高素质农民培训毕业论文 高素质 毕业论文 农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