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耕地非粮化整改措施(3篇)

发布时间:2023-07-04 17:00:08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耕地非粮化整改措施

  

  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促进粮食稳产提质增效的要求措施

  一、总体目标和要求

  坚持以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决策部署,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三农”工作首要目标,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一)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坚持政策驱动、科学管控和激励引导,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行为。

  (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支持政策体系建设,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能有提升、产量不下降,。

  (三)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到某年,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设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某万亩;到某年,实现永久性基本农田全覆盖,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倾斜,大规模进行农田基础设施提质改造。

  二、工作任务

  (一)强化监督检查,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行为

  1.严格耕地用途管控。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永久基本农田作为依法划定的优质耕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要保障小麦、玉米、水稻三大谷物种植面积。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料、蔬菜、棉花等

  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耕地在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规范有序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贯彻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严格规范永久基本农田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以及挖塘养鱼、非法取土等破坏耕作层的行为;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对闲置、荒芜地块要积极动员农户进行复种,或采取村集体代耕代种、托管服务等形式,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利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稻渔、稻虾、稻蟹等综合立体种养,应当以不破坏永久基本农田为前提,沟坑占比要符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标准。

  2.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根据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结果,要及时组织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情况“回头看”,对不符合划定标准的予以剔除并及时补划;根据反馈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结果及时抓好整改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划定任务。要统筹涉农资金加大对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支持力度,引导种植目标作物,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引导作物一年两熟以上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至少生产一季粮食,种植非粮作物的要在一季后能够恢复粮食生产。不得擅自调整粮食生产功能区,不得违规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建设种植和养殖设施,不得违规将粮食生产功能区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不得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

  3.建立健全耕地种粮情况监测机制。要充分摸清耕地种粮现状,对耕地“非粮化”情况进行逐级摸排,以为单位形成耕地利用档案(耕地、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面

  积和利用情况),摸清存量问题底数,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增量,坚持实事求是,分类稳妥处置,不搞“一刀切”。综合运用遥感监测问题反馈、定点观测调查等手段定期对耕地种粮、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目标作物种植情况进行动态监测评价,逐步建立完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体系,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重大情况及时报告。

  4.建立健全工商资本下乡审查审核机制。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从事良种繁育、粮食加工流通和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等。根据、修订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建立健全工商资本流转土地资格审查和项目审核制度,强化租赁农地监测监管,对工商资本违反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大规模流转耕地不种粮的“非粮化”行为,一经发现要坚决予以纠正,并立即停止其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二)强化激励约束,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5.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落实产粮奖励政策,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着力保护和调动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要发挥银行信贷资金主渠道作用,支持粮食生产主体和服务主体,运用企业债券、土地转让、资产转换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优先用于农田建设再投入和债券偿还、贴息等。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争取、推进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

  6.加快粮食功能区建设。到某年,某万亩粮食生产功能

  区要全部建设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成粮食生产的优势区、高产区,发挥粮食生产主力军作用。整合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农机补贴、生产托管服务、粮食收储等方面的扶持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功能区建设,发挥资金的叠加作用,加快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一季千斤、两季一吨”的高标准粮田。

  7.强化服务保障。整合各类农资、农机、技术、信息和人才等要素,培育专业化的托管服务组织,提升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延伸服务链条,形成服务结构合理、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全产业链的粮食生产性服务体系。加强对种粮主体的政策激励,重点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积极开展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着力解决水稻机插、玉米籽粒机收等瓶颈问题,加快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支持建设粮食产后烘干、加工设施,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经营效益。

  8.强化技术支撑。推广小麦秋种镇压技术、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实现小麦播种减量增效;推广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和PVC管道灌溉、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理化、生物、生态调控等防控措施,提高粮食绿色生产水平;推广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9.加强粮食产销衔接。统筹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

  购,认真落实粮食收购政策,发挥好政策托底作用,合理布设收购网点,拓宽农民售粮渠道,坚决防止“卖粮难”。积极发展“购销(生产)企业+生产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服务主体”的形式,鼓励购销(生产)企业与各类生产主体签订产销合同,预约生产、收购。

  三、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按照本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工作方案,对耕地“非粮化”情况进行摸排整改,坚决制止各种耕地“非粮化”行为。

  (二)强化目标考核。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将防止耕地“非粮化”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提高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考核权重,增强考核评价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加强考核结果运用。

  (三)做好舆论宣传。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行为、加强粮食功能区建设事关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为加快确保粮食安全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篇二:耕地非粮化整改措施

  

  防止耕地非粮化措施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而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耕地面积不断缩减,使得粮食生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防止耕地向非粮化转移,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主体入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加强科技支撑。推广高产优质耕作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提升耕作水平和粮食产量。

  3.支持农民转产。对于一些地理条件较为特殊的地区以及土地质量较差的耕地,可以适当地推动农民向非粮作物转产,从而减少粮食生产的压力。

  4.严格监管耕地流失。对于未经批准或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确保耕地不被非粮化。

  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防止耕地向非粮化转移,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1-

篇三:耕地非粮化整改措施

  

  防止耕地非粮化措施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保护好我们的耕地资源。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耕地使用情况日益严峻,甚至出现了非粮化的现象。那么,如何防止耕地非粮化?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措施,首先是要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好现有的耕地不受侵蚀、退化等损害。目前,我国土地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建立了土地登记、土地征收补偿、土地收储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有效地保护好农民的土地权益,让耕地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其次,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农田水利建设是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有效地改善了耕地的生产环境,提高了耕地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强对农渠改造、灌区节水等方面的管理和指导,提高水利建设的效果。

  第三,要严格控制非农化用地,防止耕地房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的利益变得日益突出,许多地方出现了一些非法占用和非法处置土地的现象。如果不加强对非农化用地的管理,就会导致耕地的减少,甚至失去农用价值,这是我们不能承受的后果。

  最后,要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耕地保护意识。虽然领导已经制定了耕地保护的相关和法规,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社会广大人民的配合。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耕地保护意识的宣传,让人们更加了解耕地的重要性,提高大众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总之,防止耕地非粮化,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保护,需要领导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目的,让农业生产获得更好的发展。

推荐访问:耕地非粮化整改措施 耕地 整改措施 非粮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