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9篇)

发布时间:2022-11-23 08:45:04 来源:网友投稿

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9篇)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  构建“黄河文化”园本课程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东阿本土文化又是黄河沿岸文化的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9篇),供大家参考。

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9篇)

篇一: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

  构建“黄河文化”园本课程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东阿本土文化又是黄河沿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阿人杰地灵,这里既有七步成诗的曹子建,又有千古帝师慎行,还有造字先圣仓颉文化遗址。既是阿胶之乡、杂技、梵呗、又是喜鹊、黄河鲤鱼、油牡丹之乡。故发扬和传承适宜学前教育的东阿本土文化,就是学习国学传统文化,符合市县教体局提出的“教育文化培树年”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黄河文化;课程体系;传统文化

  从以上基本点出发,东阿县实验幼儿园提出的“黄河文化园本课程”的建构顺应国学传统教育大势,也符合幼儿感知、体验、兴趣学习的特点。让幼儿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先从感恩家乡,热爱厚土开始。实幼黄河文化园本课程,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课程,通过幼儿园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幼儿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是实施学前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幼儿园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一、构建“黄河文化”园本课程目标及思路

  (一)确定园所特色发展理念和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目标。幼儿园的发展理念和教育理念是大方向,要培养什么样的幼儿,确定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是准确设计课程的基础。

  (二)动员教师积极参与,了解教师需求。园本课程的设计需要教师的参与,黄河文化的园本课程,首先教师要先了解黄河文化,共同研讨,制定园本课程主题。

  (三)以幼儿为本,教师根据各年龄段特点的幼儿、生活经验,设计不同的园本课程主题。

  (四)创设黄河文化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让幼儿、教师和家长充分感受“东阿地方文化”和“东阿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多方面了解与黄河相关的文化知识、历史典故、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我园创设了以“黄河文化”为元素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环境的熏陶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东阿传统文化和黄河文化。

  (五)创设传统节日课程。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内涵丰富的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传统民俗氛围浓厚,活动丰富,深受幼儿喜爱。我园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结合本地风俗,开展节日课程,把节日课程融入到园本课程之中。

  二、“黄河文化”园本课程研究现状

  (一)黄河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二)幼儿园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学前阶段是儿童文化观形成的重要和关键时期。在幼儿园阶段对幼儿进行文化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儿童文化自信并形成个体文化认同。黄河文化博大精深,自启蒙教育阶段实施深入学习、认识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以及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等教育,有助于引导儿童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并为在实践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三)幼儿园开展“黄河文化”园本课课程主题教育活动现状

  对于黄河文化在成年人或者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承与发扬相对较多,幼儿园也开展过关于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教育,但缺乏融入黄河文化的系统主题教育。我们东阿县实验幼儿园的幼儿,作为新时代的新鲜血液,生活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更应该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因此,在东阿县实验幼儿园开展“黄河文化”园本课程主题教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意义重大。在幼儿园实施主题教学也越来越受大家青睐。幼儿园的主题教育活动主要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五大领域来进行。而环境作为潜在课程资源,也不容小觑。因此,幼儿园开展“黄河文化园本课程”主题教育的实施主要从环境创设、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健康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三、构建“黄河文化”园本课程具体实施措施与创新点

  (一)将黄河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大、中、小各年龄阶段幼儿对于自己的家乡、祖国、民族等有着明确的认知目标,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影响着幼儿的一生,在教育启蒙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健康、积极、爱国等良好情绪情感的建立。

  (2)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的哲理,让孩子从小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遵守国家法规;让孩子懂得相互谦让、善于动脑,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人品修养与品质。

  (二)物质环境与文化环境相结合,让幼儿从多个层面了解黄河文化,同时解决了教师授课的局限性。

  (1)精神文化层面。自2017年创办黄河文化主题园以来,我园经过多方面学习研究提出了“爱润黄河

  韵美实幼”文化主题,在主题的前提下提出了我园的基本理念、治园理念、发展理念、宣言誓词等并张贴在幼儿园醒目位置,让全园师幼耳濡目染。

  (2)物质文化方面。为了让教师、幼儿身临其境,我园全方位的打造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物质环境。比如,黄河文化大厅、爱润黄河游戏长廊、黄河母亲雕像、双艺石、黄河文化墙等外观环境。

  (3)行为文化方面。为了让幼儿了解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文化),我园开展了黄河文化主题月活动、将黄河文化融入课程,比如“知黄河”“品黄河”“护黄河”“颂黄河”四个阶段探寻黄河文化,讲出更加精彩的黄河故事。

  四、构建“黄河文化”园本课程的预期效果

  (一)师幼能力提升∶

  (1)幼儿方面∶通过开展园本课程黄河文化活动,特别是节日、节气活动使幼儿的习惯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等综合素质及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显著提升。

  (2)教师方面:通过教研活动制定属于我园的园本课程,将黄河文化渗透到五大领域中。园本课程的制定,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会不断成长,教师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会得到提高,也会提高教师对“黄河文化”园本课程活动的理解,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会有深刻的意识。

  (二)社会效益提升:

  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形成的地域,诞生了关于伏羲及炎黄二帝等华夏始祖的传说,并流传至今,缔造成炎黄子孙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观念,黄河流域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向往的根脉之地。我园处于黄河沿岸的大美东阿,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将优秀黄河文化与幼儿教育活动有效融合,开展黄河文化园本课程,打造优美的、适宜的“黄河文化”校园文化环境,幼儿园内部逐渐呈现出人文、智慧、艺

  术、自然的文化氛围。把优秀黄河文化巧妙地在教育活动中渗透与传承,为校园文化带来了新生机与活力。

  “黄河文化”园本课程的建构打造,让孩子在健康和谐的环境文化中感受黄河氛围的美,接受美的熏陶,引导美的行为,得到美的升华。增加家园共育的互动机会,提升办园品牌、办园层次、办园内涵,打造东阿县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曹光章.黄河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J].晋阳学刊,2022(02):119-124.

  [2]孟衍旭,周宇淇.新媒体背景下黄河文化传播优化策略[J].科技传播,2022,14(07):142-144.

  [3]吴梦.基于黄河文化视角的育人实践路径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09):36-38.

篇二: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

  教师,为社会培养未来的人才。作为社会群体中一种特殊的职业,一个特殊的身份,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要求我们具有更高的人文修养,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文化修养,提炼文化品味

  俗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教师,多读点传统的经典诗词文章,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

  如果,每天,我们利用一点时间,感受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婉转柔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沧桑世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士者骨气。

  如果每天能用一点时间去品味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受到诗人晚年孤苦病老之时,站在高处,远望滚滚长江、无边秋日的凄清景色,空有一腔忧国伤怀的愁绪与无奈;聆听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教诲;与他一起体会“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惊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社会理想,让诗人的喜怒哀乐,爱国情怀穿越历史的长河,历经岁月的风雨,沉淀到我们的灵魂深处,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多读多背点,把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积淀在心里,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变成自身的一种内在的文化素质,一种外在的儒雅气质。

  二、增强生活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大凡经典的古代文化作品,它之所以能够沐风栉雨,经久不衰,就在于它向我们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多读一些传统的思辩性哲理文章,细悟其中的奥妙,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法,为人处事的方式,把自己的人生升华到更高的新境界。《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明的智者,就象水一样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衡,总是处于人们所不喜爱的较低位置,所以它的完美接近于天地的精神。“上善若水”,乃人生的最高境界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强调为人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得意时飞扬跋扈,失意时丧魂落魄,永远保持一颗平和之心。

  “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去之,必故与之。将欲夺之,必故予之。是谓微明。柔

  胜刚,弱胜强。”

  多么巧妙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凡是大智大慧的人,不会随便妄语;妄语的人,肯定是缺乏智慧,因此,不要做个喋喋不休的话蚱蜢,让我们懂得有时候——沉默也是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蔂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从地起,所有的雄心壮志,必须起始于做好每一件小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恒也。”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人生真谛。

  三、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自我专业水平

  多学点传统文化,还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从而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在一切都向钱看的时代,在丧失了理想与追求的时代,如何抵御外在的各种诱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一课。因此,多读读那些优秀的传统经典,听听古人对我们的劝戒吧:“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甚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每个人都少一些贪欲,这个社

  会就多几份平静。每一句话都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做一位有良知的老师。对于那些在师德道路上越滑越远的人,每一句话则像警钟,在他们心里长鸣,更像一枚枚重磅炸弹,投到他们心里。

  我国教育发展很早,因此,传统文化里包括了教育思想的精华。作为教师,更应多吸取传统教育的精髓,并用于日常工作实践。《论语》的“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寓教于乐”的乐教思想,“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方法,“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因材施教”论;老子的“天道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顺应学生的天性而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点拨,教育要像及时雨,应时而来,适时而去;教育学生“互相信任”:“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教育孩子人人向善,人人守信:“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每一种教育教学思想都像盛开在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散发着浓郁的芬芳。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做到超然脱俗,求知若渴。在同行里要虚心求教:“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四、建立长效学习机制,逐步改变现有状况

  目前,应该说,老师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氛围并不浓厚。扪心自问,我们在要求学生背诵经典文章的时候,自己会背多少,有部分老师除了读教材、教学参考书之外,就再难读其他书籍了,更不用说国学经典了。如果有,也是象征性的、作秀似的。

  要加强对教师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学习,应该把这项学习活动变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学习机制,而不仅限于几场作秀似的表演。每位教师应该养成习惯,让优秀的文化思想深入人心,深入骨髓,深入灵魂。

  教师,本身就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是我们的一大教育任务。学习经典,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影响

  ]

篇三: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

  心得体会:让黄河文化为治黄事业发展凝心聚力(最新)

  自2017年起,“X黄河文化主题园”已建成“历史人文”“工程防汛文化”“法治廉政文化”3个展示区和“黄河流域图”“齐东古城遗址”2个石刻教学点,宣传依法治河、河长制、水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展示X黄河总体概况、治黄历史,介绍老一辈黄河人总结出的先进黄河防洪工程技术,重现宏伟壮丽的河工场景和防洪工程面貌等内容。

  通过参与X黄河文化建设,笔者发现黄河文化建设与黄河治理开发事业相比相对滞后,已成为治黄事业加快发展的一个“短板”。治黄老物件、老相片因存储条件恶劣,正逐步腐化消失,部分历史事件未记录传承;文化建设与地方和黄河其他建设融入不够;参与文化建设治黄职工专业知识水平有限,文化建设的深度与广度略显不足。

  笔者以X黄河文化建设为例,提出了对今后黄河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提高对黄河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文化是灵魂,是治黄事业发展中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要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黄河治理开发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中,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尽力补齐这块“短板”。

  增强对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在一定区域内对黄河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拟订整体策划方案,以此指导基层单位文化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使黄河文化建设更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建设黄河文化标志性场所。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建设黄河文化标志性场所,实现凝聚各地文化、沉淀千年文明于一点,使人们感悟到黄河文化的博大与厚重。

  各单位要积极融入地方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大环境。以X黄河为例,要深入挖掘齐东文化。齐东县历经元、明、清三朝,曾经是大清河著名的水陆码头,有“小济南”之称。然而自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道入海后,1892年的洪水将县城淹没,现长眠于X黄河河道之下。深入挖掘齐东文化与地方旅游开发规划相吻合,齐东文化对于教育世人铭记黄河灾害,认知治黄事业的重要性有较大意义。地方旅游

  规划中明确要开发黄河,河务部门要融入进去,发挥自身优势,共谋发展,共建共享。

  加强对传统治黄文化的保护。对治黄老物件要及时整理,登记造册,投入专项资金修缮房屋用于老物件的存放,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建设文化展厅,在橱柜中存放、展览。派专人登门造访治黄老人,采取笔录、录音、录像等多种形式留存治黄故事,为传承和讲好黄河故事打下基础。

  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文化元素。把文化建设融入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各个环节,建一处工程,打造一个特色文化亮点。

  强化对文化建设的全方位融入。不但融入工程建设,还要融入治黄工作的方方面面。培养文化人才,各单位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建设人才库,采取理论培训、现场教学、业余自学等多种形式,增强文化工作者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在黄河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中,要逐步形成由政府、行业机构、高校、企业以及各界有志人士组成的黄河文化研究“大人才库”,为各阶段的文化建设储备人才。

篇四: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

  黄河传统文化底蕴及其时代精神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自古以来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当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历经沧桑演变成今天别具特色的黄河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河传统文化犹如黄河水系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沿黄百姓。探究黄河传统文化底蕴及赋予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根据黄河流域水系流向划分,黄河流域传统文化大概有如下几个分支:

  河套文化

  黄河流经今宁夏和内蒙古地区,那里的传统文化就是河套文化。河套是黄河流域的重要组织部分,阴山南北和河套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祖先居砖,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具备北方草原自然经济形态的特点。夏、商、周、秦就出现了以河套文化为特征的古代文明。河套的称谓大体从唐代开始,历经宋、元、明、清,“大河三面环之、河以套名,故称河套也”。纵观河套文明孕育和发展的过程,河套文化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套文明的进程与中华文明共生共荣。

  中原文化

  黄河中游包含陕西、河南、晋南等地,自古就是王朝建都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今天的陕西西安、河南开封、洛阳等历代人文荟萃的大都市,有许多文化遗存,包括三代的青铜器、秦砖汉瓦,乃至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中原文化对祖国整体性的传统文化形成有它巨大的贡献,包括汉族这样一个人口超过十亿的大民族的形成过程,客观上起到了民族大融合的社会作用,中原文化实际上是历代中原地区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结果,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中原文化发展到今天,既要发挥古人为指导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人民群众的安康而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践意义,又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

  三晋文化

  山西简称晋,别称三晋。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个是开放,一个是务实,一个是求新应是三晋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经长期被迫流浪在外,走过了许多国家和地方,广泛接触到华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后,加以融汇贯通,形成了三晋文化的基础。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人才的重视。不仅放手使用本国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揽国外的人才。“楚才晋用”这个成语,概括的就是这种情况。创新的理念,是晋商兴起的主要原因;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内耗不断,则导致了晋商的衰败。一位研究晋商的学者讲:“晋商成

  于开放,败于保守”是很到位的。

  齐鲁文化

  黄河流经齐鲁大地而入海,自古有蓬莱神话传世。春秋时代,孔子生于鲁国而心怀天下,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伦者,偶者”,即处理人际关系中,以他人为重。父母以子女为重,称之慈;子女则以父母为重,称之孝。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二人为仁,指的也许就是两人关系中彼此以他人为重,符合中国的传统美德。如今,中外游客到山东旅游,首选孔庙、泰山、崂山、青岛和济南的李清照故里,感受着齐鲁文化所给与人们的多元化教义。

  如今,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现代人身上的诸多品质是黄河传统文化的现实缩影,传统的黄河文化又体现着哪些深层次的时代精神呢?

  一、包容。河套文化的包容精神,各族人民在彼此相依的漫长岁月中,饮食方面既保持了各自的传统,又融会互通,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味。比如蒙古族的羊背子、烤全羊、涮羊肉、奶茶,回族的麻花、白焙子、油炸糕,甘肃的拉面,陕北的羊肉泡馍、肉夹馍,山西的烙,还有独具特色的面精酿皮、猪肉勾鸡,酸烩菜等吃法,蒙汉兼通,老少咸宜,风行河套大地。

  而山西的北部,历来就是游牧民族进据中原的必经之地,是不同民族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地区,也是不同文化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地区,这就决定了三晋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三晋文化是集百家

  之长的文化,不仅善于吸纳,而且善于将外部文化本土化。有包容才能不断丰富,这是很重要的。应该提倡不同文化的对话、共处,不要对立、冲突,这样才能使人类社会更为和谐。

  包容方能和谐,和谐才能成事。纵观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他们无不具有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无不善于在“不同”中谋统一、在和谐中聚力量。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精华就是包容,几千年后的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也是包容,一个包容的民族必定会欣欣向荣,一个包容的国家必定会昌盛繁荣、一个包容的社会必定会充满着温情。

  二、开放。阴山横亘,黄河环绕,母亲河有草原一样宽广的胸襟,有平原一样坦荡的气象,敞开绿色的怀抱,具有包容一切的胸怀。蒙古民族热情好客的真诚展示了大河民族开放的情愫。是开放造就了多彩,是开放打破了草原与中原的隔阂,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样,黄河下游多次改道、决口、漫流,沿海又经常受到海潮袭击,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因此这里的人们大都吃苦耐劳、勤奋节俭、勇于开放、不断创新。黄河三角洲地处暖温带,沿海滩涂广阔平坦,又是海产、海盐基地,这种可农、可渔、可盐的便利条件,使人们形成了开放务实的创业精神。人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驰名海内外的滨州棉、小营米、阳信鸭梨、无棣小枣、沾化冬枣等。这里还盛产柳、蒲、苇、草,先民们就地取材编织出技艺高超、花色品种繁多的手工艺品。特别是这

  里的柳编工艺、草编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迄今为止,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历了30余年的艰苦岁月,而真正的开放可以说由来已久,母亲河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河流本身,还有她豪迈宽广的胸怀。今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广泛赞誉。开放,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更打开了中华民族的心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既是民族传承,也是今后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经之路。

  三、拼搏。黄河自古以来就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先秦到1949年,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每次决口不仅淹没耕地、房舍,还造成土地沙化,人员伤亡。这就迫使先民们在“洪水横流、人畜漂流、庐舍为墟”的残酷现实面前,一次次为生存和发展而与自然抗争,由此而磨砺出这一地区的人民特有的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横征暴敛,黄巾领袖张角揭竿而起,从河北辗转来到阳信县安营扎寨,并在此同官兵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当年的黄巾冢、点将台、校练场至今仍依稀可见。这种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黄河儿女,也被一代代继承下来。

  在建国60年之际,回首历程中所取得的一个个伟大成就无不是顽强拼搏所取得的。去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人民、全国人民以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英勇拼搏的伟大民族精神使国家、人民

  的损失降到了最低,同时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广泛赞誉。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成为国民精神层面的最高境界。

  黄河,是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河;黄河传统文化更是我们炎黄子孙无法割舍的精神之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她萌芽、成长、壮大,融汇了各个支流上的多民族文化,逐渐凝结成深远浩瀚的黄河文化,犹如一幅瑰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向世人展示出最普善却极富创造性的民族精神,它更像一盏指明灯,指引着中华儿女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会迷失方向。

篇五: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

  传承黄河文化促进学校发展

  山东省高青县第三中学是县委县政府实施初中进城工程的第一校,2008年9月由赵店、木李、常家、樊林四所农村初中整合而成,是一所理念新颖、特色鲜明、起点较高、倍受关注的县属初级中学。

  立足实际建设校园文化

  高青三中把“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定为学校文化的核心。进而把“浸润黄河文化,奠基幸福人生”作为主体文化,以“和融共进,行健搏新”作为学校精神,以“德成方圆,志行千里”作为校训,以“和谐奠定立校之本,统筹聚合发展之力,创新成就引领之势”作为办学策略,把培养目标定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个性张扬、知识全面的幸福学子”,把办学目标定为“占领基础教育高地,打造一流名校”。全体师生初步形成了“诚朴有责,自强协作”的校风,“爱生启智,精研善导”的教风,“乐学善思,点滴成习”的学风。学校紧紧围绕核心价值观制定了长远规划,向着淄博文化名校的目标迈进。

  立足学校实际把管理原则确定为“重人文,亦重制度;重决策,更重落实”,并按照民主、法制程序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还坚持民主集中制、教代会、团代会、学生会制度,不断扩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学校尽量淡化制度的硬度,时时处处彰显人文情怀。

  勇立潮头扛起黄河文化大旗

  山东省高青三中在开设国家规定必修课的同时,大力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先后开设了《科学发展观》等地方课程,开设了《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还开发了《健康教育》等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了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的校本课程体系。结合保护母亲河行动,重视环境课程的开发,强化环境育人作用。推行导学案五步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课堂文化,体现学校特色。

  学校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对教职员工开展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组织教师开展“学师德、铸师魂”演讲比赛。强化“爱心”和“责任”意识,把“诚朴有责,自强协作”作为教风。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在工作中感受快乐、体会成功、享受幸福。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打造一支阳光乐观、有责任、有爱心的教师团队。学校深化教研教改,注重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创建适合教师专业特色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平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学校以生为本,搞好学生文化建设。一是着眼于学生终生幸福,积极探索学生管理的新路子。二是加强社团组织建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三是以活动为载体,塑造学生具有学校特征的兴趣爱好和意志品质。

  打造润物细无声的物质文化

  一是搞好学校建筑外景观文化建设。学校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体现学校特色的标准字、标准色,并在学校内部及对外交流和宣传中使用。学校还重视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力争体现高品位、高层次、实用性。建筑主色调为黄色,体现核心理念和主题文化。建筑外景观文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有特色又相互辉映,充分彰显了“和谐、包容、绿色、人文”的文化氛围。

  二是搞好建筑内文化建设。博学楼在设计上突出了核心理念、爱心、责任、博大、宽容、教学方法、文化名著的内容,意在激励教师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专业素养。启智楼在设计上体现了学校的核心理念和主题文化。涌慧楼和溢馨楼主要是展示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增强安全意识,营造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

  三是搞好室内文化建设。学校会议室展示“和融共进、行健搏新”的学校精神,激励教职工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接待室展示校徽和校训,对外展现学校精神面貌;多媒体教室展示校徽和学校精神,体现严谨和谐的氛围;思源楼主要设计为规范师生言行,营造文明、和谐、愉快、有序的就餐环境,并适量悬挂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方面的科普卫生挂图。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方能成习,以少聚多,才能成就大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人防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学校已经基本建立起了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今后将进一步

  把学校文化建设继续推向深入,让学生浸润黄河文化,奠基幸福人生,扛起黄河文化的大旗,努力把学校打造成全省学校文化建设的品牌学校。

篇六: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

  黄河文化传承与

  发展的现实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数千年来,黄河以她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明。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与旗帜。

  当前,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对加快黄河治理开发,维护黄河健康生命,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黄河治理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具有以下特点:

  (1)悠久性。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在历史的长河中,黄河文化一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2)先进性。这是由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早熟性和发达性决定的。

  (3)辐射性。黄河文化以其博大胸怀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不断地把自己的文明推向世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4)多样性。黄河文化涵盖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水利建筑、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

  黄河文化在治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黄河文化与治黄事业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黄河文化具有引导、凝聚、自律、激励、协调、支撑等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治黄事业的不断发展,黄河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1)引导作用。黄河文化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能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满足人们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理需求,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将治黄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潜移默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2)凝聚作用。黄河文化具有巨大的亲和力、感召力,能把治黄工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治黄事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在自愿认同的基础上,相互尊重,互相宽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凝聚团结合力。

  (3)自律作用。黄河文化对治黄工作者行为具有无形的约束和自律作用,规范其工作、学习和生活行为,提高他们自觉遵章守纪的群体意识、自律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

  (4)激励作用。黄河文化可在治黄工作者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产生极大的温暖感、满足感、荣誉感,进一步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满腔的热情干好各项工作。

  (5)协调作用。黄河文化是治黄工作者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也是一种良好的“润滑剂”,便于统筹协调和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化解各种矛盾,促进治黄工作者身心健康。

  (6)支撑作用。黄河文化已渗透到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保持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重要支撑,可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与河流和谐发展。

  传承和发展黄河文化,促进治黄事业更好地发展

  (1)传承和发展黄河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是文明的灵魂,也是思想观念、理想信仰、道德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精神风范的集中体现。把传承和发展黄河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事业的各个方面,大力弘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增强广大治黄工作者热爱黄河、保护黄河、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思

  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传承和发展黄河文化,提高治黄队伍整体素质。黄河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治黄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治黄队伍,是促进治黄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任务。大力弘扬黄河精神,增强治黄工作者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转变落后的发展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治黄队伍。

  (3)传承和发展黄河文化,促进各项管理工作。黄河文化已渗透到治黄工作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精神,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群体意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通过传承和发展黄河文化,有利于改变陈旧落后的管理观念,调整治水思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理念,营造尊重河流、善待河流、保护河流的文化氛围;加强民主管理和目标责任管理,完善各项管理体制和机制,坚持用文化的思维、理念和方法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规范、岗位行为规范、文明服务标准、工作标准,以及目标责任考核、绩效考核办法等;大力实施文化兴黄战略,促进流域统一管理和社会管理,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努力开创各项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4)传承和发展黄河文化,推动科技和创新工作。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认真进行治黄战略、治黄科学理论、黄河自然规律等重要基础性课题的研究,深入开展治黄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不断探究黄河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和新工?、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治黄现代化水平。人民治黄70多年来,正是在防汛体制、治河方略、防洪科技、泥沙研究、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等方面的不断创新,才有力地推动了黄河治理开发事业的不断发展。

  (5)治黄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黄河文化的繁荣。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文化建设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否则就会阻碍或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治黄事业的发展是黄河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黄河文化建设离不开治黄事业的发展,而且是治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治黄事业的大发展,就没有黄河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黄河的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的历程同时也是黄河文化演进和发展的过程,治黄事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治黄实践活动,是黄河文化发展的沃土和源泉。堤防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是黄河文化的有效载体,水利建设为黄河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

  提高为黄河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治黄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发展现代文化,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提高文化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黄河文化。

  弘扬黄河文化是治黄工作者的责任,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关注黄河、善待黄河、保护黄河,才能更好地推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七: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

  从教师流动管窥地域文化对教师发展的影响(上)

  作者:王永林

  来源:《作文周刊(教师版)》2018年第31期

  摘要:随着国家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推进,教师流动性也逐渐增强。作为一名调任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差异,分析家长、学校、地方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念,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培养积极的地域文化情感,既充分融入,又不失个性,才能成長自己,发展学生,发展学校。

  关键词:教师流动;地域文化;教师发展

  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并体现该群体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的综合体,也是特定地域人们的行为规则,直接影响着该地域人们的行为。教师作为地域范围内的一种职业群体,其发展必然带有地域文化的烙印。本人从教二十余年,曾在海边乡村小学、发展中的苏北县城实验小学、教育发展高地苏州工业园区小学任教,也曾去四线城市乡镇中心小学支教,深感地域文化对自身成长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均衡化的推进,教师职业视野的开阔,教师流动性也逐渐增强。作为一名调任教师,该如何尽快地了解文化差异,更好地融入地域文化,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促成学生长?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任教经历阐述地域文化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一、价值观念影响教师的发展方向

  价值观念是地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地域的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单位的主流价值观念、教育行业的教育指导理念直接影响教师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新调任教师,首先要观察、分析当地的价值观念,取长补短,既入乡随俗,又不失自己的个性。

  1.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方向

  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乡村小学远离县城,有的甚至离镇也很远,父母在城里打工,年迈的爷爷奶奶只能管管孩子的起居。小学毕业前,大部分孩子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这样的教育很难谈家校合作,更不要指望家长督促、辅导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不对学生在家学习有过高的期望。

  县城小学的学生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读书改变命运”仍然是绝大多数家长的固有观念,在高考指挥棒下,学习是他们的第一要务。大部分家长都会积极配合老师,甚至主动要求教师多布置作业,增加额外辅导。虽然上级教育部门不允许考试排名,但每次考试,家长总会

  千方百计了解孩子的排位。“应试”在不知不觉中裹挟了教师的发展雄心。如果此时教师不抬头望路,也许若干年后就会成为一个只擅长出卷、猜题、讲题的老师。

  发达地区的家长大多有着较高的学历,较好的经济基础,对教育有着自己的见解。一个班级几十个家长既有“开心就好”,也有“能力至上”,更不乏“成绩要好,作业要少”的各种要求,把“办人民满意教育”“民主教育”的口号运用得淋漓尽致。严格要求自己,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必须经常自省的内容,同时,因材施教,方法灵活是对教师提出的进一步要求。

  2.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念影响着教师的发展动力

  学校的主流价值观念也是学校的核心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表现为学校特有的个性、素质与氛围,表现出学校成员共有的意识、习惯和行为方式。

  以教师教科研发展为例,在村小工作时笔者没发表过一篇论文,在县级实验小学工作十四年,发表文章不超过十篇,在现在的学校工作七年,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近三百篇。笔者深觉有此成就除了自身对教育教学的积淀,更多的原因是学校氛围的影响,学校制度的促进。现在笔者所在的学校重视教师成长,希望通过发展教师来发展学生、发展学校,有完善的教科研奖励体系和骨干教师评比细则。我校还有“科研先锋队”“名师工作室”“课改小组”等各种团队供教师学习,每月的科研公示及每学期的科研表彰大会让笔者感觉到学有所值。这种浓厚的学术氛围促使笔者从被动培训走向主动学习。

  (待续)

篇八: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是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是第三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提高综合性学习就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课的教学主要从诗句的默写与朗诵、设计宣传标语、写作训练等活动来落实这一主题。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表现欲望强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能积极发言,且初步具备搜集、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第三单元《黄河颂》的学习,他们对黄河的形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历史文化,通过查阅资料也能有所了解学生还能熟记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也具备较好的朗读能力。此外,六年级学生已基本完成了由小学向中学的过渡,初步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学完《黄河颂》后,掌握了有关黄河的一些资料,随着电脑的普及,他们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这些都为本次对《黄河,母亲河》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也已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仍需加强训练,所以在活动中通过宣传标语的设计、课后写作来强化这一主题。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在平时的教学中,乐于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三、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走进黄河,感悟黄河文明,体会黄河母亲的伟大文化。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同学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信息、分工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并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参与研讨:激起兴趣,讨论、确立主题,2.任务驱动:边学边做,合作探究,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3.综合运用:组员合作,交流感受,交换资源,展示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黄河历史,关注黄河的现状,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保卫黄河,培养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文明的了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调查、提出建议等方式,把实践活动与课堂交流相结合,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加强环保意识。

  五、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用具

  计算机、PPT课件、投影仪

  七、活动准备

  小组分工合作,分八个小组分别承担地理、历史、文学、环保四个主题的相关资料搜索,学生获取资料的途径可以有:利用课余时间咨询相关科目老师、翻阅历史地理课本、上图书馆、上网等。

  八、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本课设计为:“激情导趣——展示成果——深入探究——提高认识”的总体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世界所有的大江大河中,像黄河这样一条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拥有的大河,而且至少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独一无二的。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领略黄河的风采。

  (设计意图:从黄河在我国所处的地位入手导入,让学生对黄河充满好奇。)

  (二)展示成果,深入探究

  课前,老师已经留给大家充足的时间对黄河搜集调查,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一下同学们搜集材料下的黄河。

  1.溯源篇-知我黄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认知黄河,感受黄河的风采。)

  A.这条碧蓝的河流蜿蜒流淌,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身影﹙大屏显示黄河的形

  状﹚

  那么,黄河的地理知识都有哪些呢?下面请地理小组为我们介绍一下。

  一位诗人曾经说,黄河是太阳和月亮降下的神女。神女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发源,一路奔腾东下,在甘肃南部展身躯,舒广袖,划出了第一道优美的曲线,留下了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弯”。﹙大屏显示黄河的地理位置,学生介绍黄河的有关地理﹚。

  学生总结自己小组获得的知识。

  B.走进黄河之源。

  (设计意图:设置探源小组,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历史,增加对黄河文化的理解。)

  五百多个世纪,黄河横贯天地,它是一部流动的民族史,一座流动的民族碑,一本炎黄子孙的家谱。

  探源小组展示搜集到的资料。

  2.文史篇-绘我黄河

  (设计意图:从黄河的故事、传说等入手,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古老文化。)

  讲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

  黄河作为我们民族的摇篮,它催发了最优秀的文化,留下了思想和智慧。它经历了最频繁的战争,造就了英雄与史诗。黄河就是黄河,就像母亲,就是母亲。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由黄河而衍发的传说、故事更是数不胜数。

  A.黄河故事

  学生分别讲述相关故事。

  曾经,在这片梦的天国里孕育了我们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黄河!

  B.黄河相关的成语

  C.名家笔下的黄河

  诗歌小组展示黄河的诗句。

  D.黄河谚语

  黄河是令人向往的,难怪有这样一个俗语“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除了这个谚语外,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其它黄河的谚语吗?

  谚语小组展示黄河谚语。

  3.吟诵篇-赞我黄河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小组的朗读,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黄河的博大风采。)

  母亲河有壮美的姿态,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当我们聆听那河水的滔滔声时,仿佛

  古人的智慧在感召着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让我们一起来赞美黄河吧。

  朗读小组朗读《黄河颂》片段、黄河现代诗,最后欣赏《黄河大合唱》歌曲。

  4.忧患篇—救我黄河

  (设计意图:利用环保小组让学生了解黄河现状,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保护黄河的决心。)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这根维系着我们,也牵制着我们,哺育着我们,也把灾难带给我们,现在的黄河又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呢?

  (1)不废江河万古流

  环保考察小组表演情景剧,采访小鲤鱼。

  配合图片介绍黄河现状,着重介绍黄河泛滥和水污染情况。加深学生了解黄河的过去及现状,激发共鸣。

  如今的母亲河伤痕累累,她,越来越虚弱……究竟是什么让母亲河憔悴不堪?曾经流淌千年的母亲河还能生存多久呢?我们要怎样补救才能让我们的母亲河重展笑颜?请让我们一起关注母亲河……

  展示黄河断流、水污染、河水泛滥的图片。

  强调黄河断流带来的影响。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然而两岸百姓对其近乎漠视的污染和掠夺,却日日威胁着这条母亲河的健康。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人类肆意的污染黄河,破坏生态平衡,人类迟早会尝到苦果的。让我们觉醒吧,拯救黄河!

  (2)面对黄河的状况,采取怎样的对策。

  古代君王治理黄河的措施。

  1998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2002年5月4日,江总书记曾为全国青少年广泛开展的保护母亲河行动亲笔题词:“保护母亲河”,我们应响应这号召,保护母亲河。对全国广大团员青年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环保小组为保护母亲河献计。

  (3)小金龙展示环保图片。

  (4)创意小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公益广告语,增强环保意识。

  从黄河的吼声和那无声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他对儿女的告诫。炎黄子孙要做的不仅要保

  护黄河,而且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应携起手来,为保护环境尽一份责任。下面请全体起立,让我们共同宣读保护黄河,保护地球的倡议。

  (三)总结作评,提高认识,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再次回顾本次活动的收获。)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这次活动带给自己最深的感受,从而提高认识。

  (四)结束语:一滴清水,一片绿地。一片蓝天,一个家园,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风雨沧桑,母亲河孕育了流芳千古的华夏文明;岁月流觞,母亲河仍将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人类与自然相辅和谐,才会有万物和睦繁荣昌盛。保护母亲河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美好未来!下面,全体起立,让我们共同宣读保护黄河的倡议书。

  (五)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在感受黄河风采,了解黄河现状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面对黄河的过去和现在,展望黄河的未来,写一段文字可以抒情和描写,也可以记叙和议论。话题是:“我心中的黄河”,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喜欢写诗歌的也可以。

  2.关于黄河断流和水污染的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板书:

  黄河

  母亲河

  一、现状

  二、原因

  }

  保护黄河

  三、措施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表现欲望强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能积极发言,且初步具备搜集、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第三单元《黄河颂》的学习,他们对黄河的形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历史文化,通过查阅资料也能有所了解学生还能熟记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也具备较好的朗读能力。此外,六年级学生已基本完成了由小学向中学的过渡,初步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学完第三单元后,掌握了有关黄河的一些资料,随着电脑的普及,他们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这些都为本次对《黄河,母亲河》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也已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仍需加强训练,所以在活动中通过宣传标语的设计、课后写作来强化这一主题。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在平时的教学中,乐于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效果分析

  现代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式学习,语文综合活动课就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所以在准备《黄河,母亲河》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先布置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分为三部分:

  第一、搜集有关黄河的地理科学知识及描写黄河的文学作品,此为“了解黄河“;第二、搜集人类对待黄河的行为,学生把搜集的大量材料,进行了归类、归纳和整理(如用圈点、勾划、批注等方式),这样就体现出了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不同于大量材料的简单拼凑和组合。学生不仅能够搜集信息,而且善于处理信息,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学习;在此基础的第三步,写出关于保护黄河的感想或建议,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灵感的火花不时闪现;思想丰富多彩,涌现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些尤其能体现出学生的探、研究、创造。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了许多精彩之处:

  1.同学们增长了许多知识,增强了环保意识;学会了分工合作,合作意识增强。

  2.学会了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学生组织整理资料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同学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值得欣喜的是,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大大增强了,创造能力得到了表现的机会。

  当然活动中仍然存在些许不足:

  1.教师的指导要贯穿整个活动过程,这是活动成功的保证。

  2.把布置、指导、展示这些活动化整为零穿插安排在一、二周的课内教学活动中是很好的方法,使学生有充裕的课余时间参与活动,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

  3.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也需要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上升空间,教师的授课模式还需要不断磨合等等。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继续保持一颗爱学生的心,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我的学生保驾护航。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材分析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是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是第三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提高。综合性学习就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课的教学主要从诗句的默写与朗诵、设计宣传标语、写作训练等活动来落实这一主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积累黄河文化,唤起学生保护黄河的感情。所以教师引领学生到诗歌、成语、谚语、生活中寻找黄河的影子,了解黄河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运用图片等突出重点。

  而教学难点是唤起保卫黄河的忧患意识,在这一方面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感受今日黄河遭到破坏的残酷现实,在强烈震撼中唤起学生保卫黄河的忧患意识,在授课时运用动画、音乐等手段,突破难点,达到教学效果。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评测练习

  一、黄河的发源地:

  二、黄河流经的省区:

  三、黄河的形状和哪个汉字相似?

  四、黄河相关的谚语

  1.2.五、有关黄河的是成语:

  、、、1.英语六级对高中毕业生而言,难度实在是太大了,许多高中毕业生只能。2.这两个产品一经比较,品质立即,各自的优劣表露无遗。

  3.“”,是中国人理想的太平盛世,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

  4.他是最优秀的英文诗人之一,是现代文学的。六、黄河相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

  (2)

  ______,一片孤城万仞山。

  (3)

  ______,万里写入胸怀间。

  (4)白日依山尽,______。

  (5)大漠孤烟直,______。

  七、发挥创意,写下关于黄河保护的标语: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课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整合各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习课程,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尤其是社会视野,让学生形成关心生活,关心社会的良好习惯,并将自己的学习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习动力。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黄河,母亲河”。为了让学生能够对黄河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我把主动权放给了学生,让学生提前准备搜集整理材料,而本节课就是学生们将自己所搜集到的材料的汇报总结。

  回想本节课、本次活动,感慨颇深,学生们由于之前从未参与过这样的活动,积极性都特别的高,搜集资料的热情高涨,参与度高,活动能够很好的展开,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都意识到各科知识积累的重要性,积累本上不再只摘录文学常识,只要是以前没见过的知识都摘录了下来,同时也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性。

  当然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的适时、正确的指导是搞好活动的前提,比如学生第一次外出调查、采访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很多资料都忽视了,没有及时记载,发现问题后,我及时进行指导,让学生制定一个调查表,确定需要调查哪些东西,采访时先拟好潜台词及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围绕主题抓关键。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搞好活动的关键,活动中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发动学生,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做好计划,在展示过程中,我放手将各活动的主导权交与学生,结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气氛非常活跃。

  总之,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活动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对综合性活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

  语文课的兴趣也空前高涨,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还会积极带领学生多举办几次这样的活动,带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

  一、阅读目标(1.3.5.8.11.14)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6.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二、综合性学习目标(3.4)

  1.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2.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综合性学习建议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四、教材在课程教学中的定位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是第三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提高综合性学习就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课的教学主要从诗句的默写与朗诵、设计宣传标语、写作训练等活动来落实这一主题。

  五、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和教学建议,以及学生的心理、年龄和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

  1.走进黄河,感悟黄河文明,体会黄河母亲的伟大文化。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同学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信息、分工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并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参与研讨:激起兴趣,讨论、确立主题。

  2.任务驱动:边学边做,合作探究,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3.综合运用:组员合作,交流感受,交换资源,展示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黄河历史,关注黄河的现状,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保卫黄河,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文明的了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调查、提出建议等方式,把实践活动与课堂交流相结合,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加强环保意识。

  (五)教学难点

  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九: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

  DOC可编辑修改--------为你整理各种最新最全办公范文--------双击可以删除

  乡镇中心小学“黄河文化”特色教育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办学品位与办学水平,切实做好创建特色学校工作,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质量促发展,以特色铸品牌”的办学宗旨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厂的办学理念,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力争从特色学校建设中求突破,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特色项目

  发掘和弘扬黄河文化

  三、创建背景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文化见证,是连接全世界华人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我校地处黄河岸边,师生们每天都在黄河岸边来回,黄河对于我们有些熟视无睹,对黄河的了解实际上知

  爱心---用心---恒心

  DOC可编辑修改--------为你整理各种最新最全办公范文--------双击可以删除

  之甚少,逐渐失去了“母亲河”的魅力特色。为了挖掘黄河文化,使其能够在我校继续弘扬,使师生了解黄河历史,熟悉黄河知识,体会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意识,我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决定创建“发掘和弘扬黄河文化”特色学校。

  四、工作目标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具有长期性、独特性、稳定性、先进性的特点,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地方课程,总结一套特色办学的经验,建设一个具有浓厚黄河文化氛围的校园,培养一批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社会声誉。做到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活动有成效,素质有提高,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有特长的合格人才。

  五、工作要求

  1、明确目标,统一思想。要提高对建设特色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建设特色学校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和由当地教师组成的研究指导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集体智慧和作用,扎实开展建设特色学校活动。

  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xx

  爱心---用心---恒心

  DOC可编辑修改--------为你整理各种最新最全办公范文--------双击可以删除

  成员:xx

  研究指导小组:

  组长:xx

  成员:各班班主任

  共2页:

  爱心---用心---恒心

推荐访问:黄河文化对教师有什么影响 有什么 黄河 教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