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11篇)

发布时间:2022-11-21 10:50:05 来源:网友投稿

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11篇)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11篇),供大家参考。

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11篇)

篇一: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又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造成大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对此予以重视并研究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心理健康

  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普及和网上信息资源的急剧增加,网络正在以神话般的速度将其触角伸向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吸引各行各业众多的网民加盟。大学生作为新事物的引领者和追随者,更是充分利用大学的便利条件、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外语基础,上网“冲浪”,畅游e世界。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他们学习、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网络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而在网络环境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就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网络自然也不能游离于这种客观规律而独立存在。一方面,网络的普及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便利;另一方面,网络给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却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增强了主体意识,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自由的空间。互联网具有极大自由度的互联网络,一直是一些大学生感到无拘无束的精神家园。在互联网上,大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在BBS中高谈阔论;可以自由设计个人主页,吸引众多的人来访,与所有来访者自由交谈与沟通;在教师的信箱中,可以大胆地与他研讨交流。大学生正是通过这个交互式的网络平台来强化和扩大自我认同。

  (2)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上交往具有广泛性,大学生可以在“茫茫人海”中选择交往对象并同时与其中许多人交往,寻找知音的机会大大多于现实的狭小范围。

  (3)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根据心理学研究,情感表达和宣泄在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的虚拟匿名性特点为大

  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和宣泄不良情绪的新途径,具有心理自疗效果。

  2.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1)极易造成道德失范,情感迷失。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各种信息在网络上畅通无阻。大学生由于自我约束能力差,加之好奇心极强,因此,一旦进入“没有人认识我、没有人管到我”的虚拟网络世界中,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道德防线便很容易崩溃,造成道德的失范。

  (2)引发了网络依赖综合症。网络依赖,又称为网络成瘾(简称网痴)。上网时间长,可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种种疾病。一些学生上网时精神亢奋,十几小时不吃不喝不觉困乏,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上网时的乐趣,不惜支付巨额的上网费用;为了上网,宁愿荒废学业事业。因此,“网络依赖综合症”又有了“21世纪的电子毒品”的戏称。

  (3)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增大了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差。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就必然决定了在网络中人际交往是虚幻的、间接的“人-机-人”交往,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人”交往。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大学生产生现实的人际交往障碍:对人冷漠、虚假,不愿交往,人际疏远,并相伴产生孤独、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思考

  如何避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网络心理,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1.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促进其从道德他律走向自律

  笔者认为,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教育他们做“文明网民”。坚持用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武装自己,在道德上做到“自警”和“自醒”。大学生自律能力的提高要靠不断理论学习和实践,要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够实现。

  2.高校要努力开展网络心理教育,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笔者认为,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一个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健立健全网络心理教育系统,在网上唱响主旋律。第一,构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树立阵地意识,主动出击。一方面,巩固原有的阵地,另一方面要积极、迅速抢占“制高点”,在网上开辟新的阵地,建立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有吸引力的网站。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是网络阵地建设要强化。强化网络阵地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要在“建”、“管”、“导”三个字上下功夫。“建”就是要建设好全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网络,并集中优势力量重点建设好几个骨干网,使网络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件者联系学生的新纽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新舞台;”管”就是对互联网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要建立校园“网上信息海关”,对所有进入校园网络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确保网络的纯净。“导”就是以积极健康的信息交流和在线服务引导网上舆论,开展网上心理疏导和调适,增强教育工作的可信度与亲和力。

  其二,是课堂阵地建设要深化。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途径扩展到校园网络上,以精彩的动感画面和丰富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参与,并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以获得他们的信任和依赖。如大学生工作信息的发布,党、团组织、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学生社区还可以在网上建立“社区管理模式”,让学生尝试、参与社区管理。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等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通过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开辟德育教育的新路子。网络心理咨询安全便捷,利于打开学生的心扉,起到“以网治网”的效果。利用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

  3.加强法制建设和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高校要制订有关校园网使用的管理规定,对互联网的使用加大监管力度。例如,可以让所有上网的大学生都用学校登记的ID和自己的密码上校园网。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方面的法制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这样,大学生才可能在网络隐蔽状态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结束语

  21世纪是信息科技的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的成熟和蔓延将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它给我们的心灵、情感、道德等多方面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我们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力和对自身的约束力,使他们在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中完善自己,能够有效地选择对自身成长、成才有益的信息,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21世纪中国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的新锐一代。

  参考文献:

  [1]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6.

  [2]桑标,贡晔.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1,(5).

  [3]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

  [4]陈松英.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中国健康育,2005,(3):192-194.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篇二: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第六章

  大学生网络心理

  【引导语】:通过本章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网络文化下的心理与行为特点,了解网络成瘾、网恋等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危害,掌握网络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合理使用网络,维护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

  【知识目标】1.了解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及行为特点。

  【能力目标】:1.掌握科学上网的方法。

  2.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消遣与娱乐。

  第一节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导入案例】

  小虎(化名),男性,22岁,大一学生,上网成瘾6个月,在父母的陪同下前来咨询。其父亲诉:小虎从小身体健康,未得过什么大病。小学学习很好,成绩优秀,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中学阶段曾经间断上网,一般时间较短。考上大学,父母给他买了电脑作为奖励,以后,小虎上网时间与次数逐渐增加,甚至忘了吃饭,而且主要在玩游戏。已经严重影响学习。父母加以阻止,并要求他减少上网时间,刚开始一周还能坚持,以后又故态重演,甚至不能正常上课。所以小虎上网时间过长时,父亲强硬制止,他异常不满,以摔东西、绝食来抗议,最终以父母妥协而告终。以后上网时间更长,父母的阻止丝毫不起作用,甚至发展到父亲阻止而引来双方动手。而且小虎脾气越来越暴躁,不愿与父母沟通,与以前判若两人,父母异常痛苦,急切前来求助心理医生。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介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学习、沟通、交友、娱乐、购物等都已经离不开网络。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要群体,许多人都网络技术的掌握都已经远远超过了父母,现在几乎所有大学校园及学生宿舍都被网络覆盖;同时,大屏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大学生快速、便捷、随时随地轻松上网提供了可能,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以及丰富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习需要,也成

  为大学生闲暇之余的娱乐胜地;因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成长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大学生上网的特点

  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忠实追随者。那么,大学生上网都做些什么呢?调查和研究表明,大学生上网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上网时间长

  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没有网络时代,大学生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在图书馆看书、查资料、打球、参加大学生社团活动;而网络化的21世纪,大学生课余时间更多在上网,由于校园与宿舍网络覆盖没有时间限制,只要缴费,网络可以尽情使用,这使得大学生课余上网时间更长。

  (二)

  上网频率高

  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人拥有智能手机,有许多大学生有市场上高端大屏智能机,屏幕大,网速快,携带方便,课间10分钟都可以大考手机上网;所以,大学生上网的频率很高。

  (三)

  上网人数多

  大学生同处在一个生活空间,长时间相互交往相处,行为与思想互相影响很大,模仿行为与从众心理很普遍,夜晚宿舍一个同学上网,可以带动全宿舍同学上网;所以,大学生上网人数很多。

  (四)信息查询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网络如同一个信息的聚宝盆,应有尽有,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信息成为大学生信息查询的信息库。

  (四)收发邮件

  随着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子信箱的普及,E-mail、微信作为一种能传递信息迅速及时、费用低廉的通讯方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书信而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每天开邮箱、看微信、收发邮件已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五)网上聊天交友

  网络聊天交友是大学生在网上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各式各样的聊天室是大学生漫游网络的第一个驻足之所,也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网上聊天、交友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最重要的方式。女大学生更倾向于网络聊天。

  (六)网上游戏

  一些大学生上网主要是打游戏,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仿真游戏迎合了大学生寻求新奇、冒险、刺激等心理特点,许多大学生习惯于通过打游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忘却烦恼。

  (七)网购

  网购以方便、快捷及价格优势深得大学生的青睐;同时,绝大部分大学生非常熟悉网络购物流程,许多大学生几乎所有的生活消费都习惯于网购,大学生上网其中一部分内容是在网购。

  三、大学生上网心理需求特点

  大学生上网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积极与消极心理需求。

  (一)积极心理需求

  1.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求新心理

  互联网以其信息快、内容新、手段先进等优势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他们的特别关注和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欲望。

  2.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心理

  网络平等自由的氛围适应了当代社会中对自由、平等呼声最高的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里,种种现实社会的限制都消失了,只要参与进来,任何人都是互联网的“主人”,都可以在网上按自己的意愿和口味,虚拟社会,做自己想做的事。

  3.追求开放与多元化的文化平台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源,各种文化、思想、观念都可以在这里争鸣。这就为大学生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文化、观念提供了平台。

  (二)消极心理需求

  1.猎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猎奇,即追寻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了解,通过正当渠道难以获得的奇、艳事物或信息,并借以获得感官刺激。他们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的心理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

  2.急功近利心理

  网络信息的丰富与快捷使许多大学生把上网当做通往成功的捷径和有利条件。在他们眼里,网络就是商机,网络就是生财之道。同时,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误导(包括网络上基于商业目的的信息误导)也使大学生对“成功”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于是,电子商务、留学资讯、成才捷径、求职之路就备受一部分大学生的关注。他们渴望凭借这些信息省一些力气,走一步先棋,成为网络时代的成功人士。

  3.发泄欲求心理

  在互联网上,大学生们可以比在学校里、家庭里更随便地发表自己的高见,抒发自己的爱与憎,表达自己的思想信仰,而不必担心会受到限制或承担责任。平时对学校不敢提、无处提的意见可以贴到BBS上去,发到微信圈中区,平时对某同学不敢当面表达的感情也可以在网上淋漓尽致地抒发。

  4.逃避现实心理

  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危机,诸如学习上的、感情上的、人际关系上的。同时,复杂的社会生活也会使思想相对不成熟的青年学生感到难以应对。但遗憾的是,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受挫时,往往愿意到虚幻的网络空间去倾诉,互联网成了他们逃避现实、寻求自我解脱的一个良好的渠道和环境。

  5.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

  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虚拟的网络可以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的一个理想王国。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享受到网络特有的平等、自由、成功、刺激的感觉,学习与就业的压力、社会与家长的希望造成的心理上压抑与孤独,在网络上一扫而光;他们可以突破社会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匡正与评价,轻松地实现从小梦想成为的侠客、富翁,可以在模拟战争中指挥千军万马搏杀疆场。部分大学生玩游戏获胜后有一种成就感。这是因为网络游戏能够部分在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

  6.寻求内心平衡心理

  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人生位置与坐标,以及大学生之间的经济条件、家庭地位的差异,使一部分大学生常常有很深的失落感和迷茫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许多大学生开始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自己的精神寄托,在网络中寻求内心平衡。

  四、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互联网对正在发展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讲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很难说互联网对大学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对于不同上网情况的大学生,利弊各不相同;总体来讲,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积极影响如下:

  (一)网络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人生阶段,正处于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网络为大学生自由轻松人际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强了大学生与集体、同学、老师、朋友、家人相互交往机会,促进保持良好的各种人际关系,使他们感到被人理解、被人接受,感到安全、温暖、有价值,从而心情会更加舒畅,性格会更加开朗,兴趣爱好会更加广泛,智慧会更加活跃,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网络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领域

  现在许多大学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要在网上公开展示所授课程的教学计划、教案、课程整体与单元设计等教学资料,大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询老师上课的基本思路及教学理念,与老师在线交流学习心得,答疑解惑,相互探讨学术问题;

  大学生可以在线远程学习,了解专业发展状况;因此,网络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大量网上共享资源为大学生学习开了方便之门,为大学生创建了学习分享平台。同时,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料,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使大学生随时分享各种知识前沿研究成果,分享学习经验与学习难题,为大学生学习提高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三)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快捷服务

  网络的快捷、方便、隐蔽、开放及内容丰富为大学生休闲娱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也提供购物、交友、学习等多方面的需要。

  (四)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

  网络以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方便的人际交往和群体关系,拓展了人们交往的手段和空间,使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加入到某一网上群体,而且每个人都是以平等的身份进入网络世界,拥有平等的交流权利,从而会产生更加协调的人际关系。

  (五)为大学生创设宽松的人际交往平台

  由于网络技术创造了一个个体可以任意选择同时共享又彼此分离的宽松环

  境,缓解了面对面交往方式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加上交互性的重要媒体特色,能“使人们以极高的效率进行交流。大学生人际交往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主要问题,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渴望与人交往,获得情感归属感,渴望友情与爱情,但过去大学生人际交往常常受到时空条件限制,但现在的网络完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大学生正在利用网络各种手段大胆而广泛地与人交往;例如:发短信、视频、语音留言、发微信、写微博、写脸书等,同校、同班及同乡等形式建立多个QQ群及微信圈,一个人可以同时加入多个交友平台,即使千里之外的网友也可“当面”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网络使大学生交友更广泛。

  (六)为大学生彰显个性提供了平台

  网络世界的人际关系赋有与现实社会人际关系所不同的新内容、新特征。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大大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意味着个体间的真正平等;增强了主体的道德选择、自我评价的行为能力;使道德个体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得到提升和确证,从而拓展、延伸和强化人性中的品德结构和伦理气质,也使大学生有勇气大胆的彰显自我个性。

  (七)使大学生更广泛地了解世界

  网络内容包括政治、文学、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科技、服饰、婚恋、教育、天文、美容、购物、娱乐、体育等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海量知识与信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网络为大学生提供海量信息,大学生不用走出校门就可以了解世界与宇宙,了解自我、社会与他人,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网络信息传播即时、迅速,更新速度快,人们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所以,网络使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

  (八)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大学生每天过着教师、宿舍两点一线的单聊生活,久而久之会感到枯燥无味,在课余时间去参加其它娱乐活动常常受时间及经济条件的限制,网络以经济实惠、快速便捷、内容丰富等优点为大学生单调的业余生活创建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生可以不用走出校门,甚至不用走出宿舍就可以上网聊天、看电影、打游戏、看新闻,网络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九)有助于不同文化的大学生相互融合

  网络可以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语言、不同年

  龄的人们相互交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网络为不同民族的大学生提供了交流、理解的平台,增进了相互了解,突破了民族和文化界限,有助于不同文化的大学生进行融合。

  第二节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科学上网

  【导入案例】

  女大学生用生命换取一段“网恋”

  年仅20岁的小雪(化名)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上大学后,小雪迷上了上网,并认识了一个叫“冬冬”的网友,两人很快开始“网恋”,不久小雪与网友多次见面并发生性关系。小雪网恋的对象“冬冬”真实身份是高中毕业后在一家网吧做网管员,而他却对小雪说自己是考上大学后因家庭贫困被迫辍学打工,小雪选择分手,“冬冬”伙同他人绑架了小雪,并敲诈小雪的父亲但没有得逞,最终“冬冬”设计强奸了小雪后将她掐死埋在了农田里……。

  分析:这是一起典型的大学生网络刑事案件,引发人们对大学生上网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资料来源:李贤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P348-349)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所谓网络成瘾是指一种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身心素质下降,不能正常与人交往、不能正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使学习与工作效率下降,上网行为严重危害了个人正常生活秩序,严重影响了一个人的社会功能发挥,把这种过度上网行为成为网络成瘾或病态网络使用。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网络“性”成瘾

  这类网络成瘾者主要活动是下载、观看色情作品;

  (二)网络“关系”成瘾

  这类网络成瘾者主要通过网上聊天形成网友关系,并把这类关系看得比现实的亲友、家庭关系更重。

  (三)网络“游戏”成瘾

  这类网络成瘾者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花费在网络游戏中,并从网络游戏中获得自我愉悦感和成就感。

  (四)“网恋”成瘾

  一些大学生感到生活空虚无聊,或对大学生生活不满意,利用网络排遣寂寞与无聊感,上网与许多人同时进行“网恋”,并乐此不疲经营多段网络恋情。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闲暇时间多

  大学学习一大特点是探索性的自主学习为主,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安排的并不紧密,留出时间是大学生自学,但许多大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在五人监管的情况下,毫无顾忌的长时间上网。

  (二)成人意识增强

  大学生感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什么事都可以自己做主,自己对自己的时间与生活可以独立处理于安排,上网是自己的权利与选择,成人意识增强。

  (四)

  人际关系紧张

  大学生有可能因为人际关系烦恼和家庭关系紧张,无法与父母进行很好的沟通而选择上网缓解心理不良情绪。

  (五)对学习不感兴趣

  一些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或对专业不满意,或由于学习成绩差而自暴自弃选择上网。

  (六)自制力差

  许多大学生明知过度上网会影响学业,但自我约束能力低,自控能力差,网络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刺激新奇的网络游戏使他们难以抵御诱惑,一旦陷入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七)精神空虚无聊

  一些大学生生活没有理想,学习缺乏目标,学习动力不足,整日无所事事,找不到生活的充实感与成就感,其实自我内心并不是喜欢长时间上网,但精神空虚无聊,借助网络来打发时间与寂寞。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

  (一)

  减少现实人际交往

  大学生长期人机互动,长期通过E-mail(电子邮件)、ICQ(网络寻呼)、IRC(网上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板)、微信等网络虚拟方式与人沟通与交友,更多倾向于网上人际交往,用网络人际交往替代现实人际交往,从而导致现实人际交往机会减少,人际交往能力下降,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回避现实人际交往的现象;例如:独来独往,形单影只,不主动与人交往,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卷入度降低,现实的孤独感增强,不合群,影响了现在实生活中与人正常人际交往。由于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人际交往,因此减少的学生人际交往的机会与交往动机。

  (二)导致大学生书写能力下降

  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熟悉以及多项学习内容在网络上完成,大学生在键盘上的输字能力增强,久而久之,手写文字的书写能力下降,很多常用的字能够用电脑打出来,但却用手写不出来。

  (三)导致网络犯罪

  网络的虚拟性及隐蔽性,使人们在网上行为与思想可能失去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许多人在网上“为所欲为”,网络诈骗与网络攻击等网络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一些网民制造网络病毒,盗用他人电脑信息,刺探他人隐私,非法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和诈骗,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严重的损失。例如:1999年4月,台湾地区一青年大学生,将自制的CIH病毒输入国际互联网络,造成全球3000多

  万台电脑失灵。至今,CIH病毒每月26日还会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中发作一次,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四)传播色情信息

  网络信息传播是全球性的、超地域的,网络上的色情信息和色情服务内容非常多,互联网使这些色情信息无障碍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而导致色情内容在网络上泛滥,使年轻的大学生很难抵御色情内容的诱惑,导致大学生不良性行为发生,性道德缺失。

  (五)导致暴力倾向

  许多网络信息是不健康的内容,特别是网络游戏中大量充塞着仿真的杀人、流血、暴力等画面,大学生上网大量强化式的接受这些信息,最后导致是非观念模糊,对暴力与流血的冷漠,可能导致在现实生活中以暴力解决人际冲突的问题发生。

  (六)导致精神颓废

  网络内容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同时,网络上大量的杀人、自杀、报复及贪污受贿、欺诈、天灾人祸等负面信息的传播,使大学生感受到更多的负能量,消磨了人生奋发努力的拼搏进取精神,导致世界观、人生观的扭曲,精神颓废。

  (七)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大学生长期上网,不是坐在电脑前,就是拿手机在看,上网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减少了身体活动机会,没有时间及精力参加体育运动,由于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眼睛容易干涩疲劳,下网后生物钟紊乱,出现失眠、紧张性头痛、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多汗、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手指常不自主活动,似乎依然在敲打键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腰背和颈肩容易产生僵硬感,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严重衰退;同时,大学生过度上网导致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睡眠质量大大下降。如2003年,武汉某大学学生唐某上完课后,直奔网吧打游戏,连续上网5小时后,突感头痛,口吐白沫,“脑死亡”离开人世。

  (八)导致学业荒废

  网络精彩内容比枯燥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新奇有趣,对大学生更有吸引力,大学生上课看手机,晚上彻夜上网,第二天没有精神学习,不能按时完成

  学习任务及作业,更有大批大学生因为上网而长期旷课或脱离学校学习环境,被迫退学,导致学业荒废。

  (九)导致网络文化侵略

  国际互联网络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在网上交汇,特别是某些计算机网络应用发展得相当普及的西方国家凭借网上优势,倾销自己的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这就加剧了电子空间国家之间、地区间道德和文化的冲突。

  (十)破坏国家安全

  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是到处充满祥和与善意,一些国家通过Internet发布恶意的反动政治信息,利用信息“炸弹”攻击他国,破坏其国家安全。甚至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想出各种办法,突破层层保密网,直接进入核心的计算机系统的“神经中枢”,进行无声无息的破坏。

  (十一)网络使大学生情感淡漠

  网络使大学生人与人之间道德情感日益淡漠、非理性行为激增、人格异化加剧。在错综复杂、超时空的网络交往中,对大学生来说,在现实中的是非感、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辱感、尊严感等被抛入了一个无边无际的虚空地带,由于网络人际关系的虚拟性、不确定性、多维性、使得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意识失却了稳定的地基;另一方面,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充斥使得主体的价值选择趋向盲点,这些都使得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形成的人群,缺乏基于道德、价值共识所具有的在情感、责任、信念和理想等心理机制上的内在张力。因此,一方面是网际关系内在张力的贫乏,另一方面是网际关系外在维系的空缺,它或许是网络关系在充实润泽人的正向发展,却同时又设置种种障碍的人文原因。

  (十二)网络使大学生乱用“身份”

  在现实世界中,网民的社会关系是亲戚、朋友、同事、邻里、师生,受着较为稳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文化的支撑和规约。而在网络世界信息的庞杂性、虚拟性隐蔽性及超时空特征使得大学生可能乱用“身份”进行一些不当或违背道德与法律的行为,大学生利用网络身份的不确定性,经常在网上编造各种各样的身份信息,导致犯罪心理的萌生。

  (十三)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现实的人际交往中的表情、性格、气质、姿势等都对人的情感与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是网络无法实现的,人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上网时容光焕发,精神极度亢奋;下网后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眼光呆滞、表情木讷,无愉快感、兴趣丧失、萎靡不振,出现焦虑、烦躁、抑郁、孤独、忧伤、精力不足,终日沉浸在迷幻、恍惚的状态中等;如每天都要有固定时间在网上度过,否则寝食难安,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导致心理自闭、忧郁、敌对等心理障碍的产生。

  (十四)角色混乱,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大学生因过度沉溺于网络中多种虚拟角色,随意变换过频,缺乏对自我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很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他们不自觉地把网上的虚拟角色或网络游戏规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经常与现实发生矛盾,与人发生冲突,出现严重的角色混乱,造成现实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严重适应不良。

  四、大学生如何科学上网

  (一)

  树立科学网络观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尽管网络很先进,但它毕竟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我们是使用这一工具的主人,而不是网络的奴仆。正确认识网络资源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财富,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它来成长自我、幸福生活。无论网络具有多大的优势,都不可能取代现实生活的社交方式。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才有可能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准确把握自我,认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处理好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关系,避免网络成瘾。需要树立科学的网络观。正确认知网络对我们生活是利弊并存的,网络为我们查找信息、拓展视野、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但不科学利用会造成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

  (二)树立生活信念

  为自己制定生活目标,并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合理的生涯规划,为自己的人生理想的不断地努力进取,脚踏实地地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三)制定合理的上网计划

  可以根据自己学习与生活的需要,合理的安排上网时间,并不断自我积极心理暗示,鼓励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合理利用网络学习与娱乐。

  (四)注重现实世界人际交往

  从思想上明白,网络人际交往的虚拟性、隐蔽性及不安全性,能够给人真正带来长久关系的可能更多来此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注重现实世界人际沟通,使网络人际沟通与现实人际交往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

  (五)学会多种方式减压

  上网固然是一种较好的减压方式,但单纯地的依靠上网缓解精神压力显然会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该学会多种减压方式,学会适度上网。(六)加强自律与自我管理

  真正的救世主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大学生只有自律才能既充分实现其自尊、自主与自由,又能培养强大的自制力,养成良好的“慎独”习惯。在网络社会里一方面由于其信息量十分庞大,各种文化理念与价值观激烈碰撞,各种论断又莫衷一是,各色诱惑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在“匿名效应”的驱动下,人性之恶便无所顾忌地暴露出来。父母老师根本无法监督和管理,此时完全靠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如不加约束,带来的危害将无法想象。

  (七)完善个性,培养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个性因素有关,一定的人格倾向使个体易于成瘾;因此,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合理宣泄,正确应对挫折,培养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尝试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注意力。比如,爱好文艺的同学可以尝试加入大学生艺术团参加校内外各种演出;爱好体育的同学们打打球、下下棋等,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八)积极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

  网络成瘾者在上网时体验到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使之倾向于过度E嘲而导致身心健康受损,而且大多敏感、退缩,除非内心感到无法忍受的痛苦或者严重影响个人生活,否则极少主动求助心理咨询与治疗。因此对于诊断为IAD的大学生,如果在个人和亲属不能控制和有效调节的情况下,就要注意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以防止严重化。网络成瘾者取得他人,特别是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将是克服网络成瘾的有效途径。老师、家人和朋友会让

  你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和支持,会采取各种办法把你从网络虚拟世界中拉回到现实中来;心理咨询人员会根据你的成瘾程度,从专业角度对成瘾行为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如目前用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厌恶疗法、森田疗法和团体心理辅导等,大量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治疗网络成瘾的效果较好。

  案例讨论

  网络的旋涡

  大一新生赵某从小聪颖好强,写作和音乐方面部较突出。她父母对其期望很高,但教育方式较专制,强迫她报考了自己不热爱的专业。由于她个性自由、任性、叛逆,又体弱、敏感,与他人相处总感到难以沟通,孤独抑郁,喜欢上网聊天。上大学后空闲时间比较多,她更变本加厉,久而久之,发现自己的记性不太好使了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可是,只要一上网,就像“吸毒”一样,立刻精神起来了,现在身体消瘦、面色蜡黄,平时基本上不学习,经常心情不好、吃饭不香,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常常想到死。(资料来源:谢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南方出版社2007年8月P199)讨论:1.你认为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2.你认为什么上网行为与心理可以称为网络成瘾?

  3.你认为网络成瘾有哪些不健康的表现?

  网络成瘾自测

  金伯利·杨(KYoung)对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形成了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在国外新兴的网络成瘾研究中较为常用。

  1.你是否沉溺于互联网?

  2.你是否需要通过逐次增加上网时间以获得满足感?

  3.你是否经常不能抵制上网的诱惑和很难下网?

  4.停止使用互联网时你是否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的生理反应?

  5.每次上网实际所花的时间是否都比原定时间要长?

  6.上网是否已经对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和职业造成负面影响?

  7.你是否对家人朋友和心理咨询人员隐瞒了上网的真实时间和费用?

  8.你是否将上网作为逃避问题和排遣消极情绪的一种方式?

  评分与结论:

  如果你对上述问题中的五个题目回答为“是”,即说明你可能网络成瘾,需要进一步诊断。(资料来源:马存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7月.P184)

篇三: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浅谈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Company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谈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介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方面的影响:使大学生容易丧失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前进动力;在满足了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同时,却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孤独;使大学生在情绪上得到宣泄的同时,却容易在道德上迷失自我;应该从①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心理障碍,加强挫折教育;③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自律意识;④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服务等四方面入手加以引导。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

  网络

  影响

  引导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以其数字化、信息化的生存状态和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介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使大学生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等方面发生变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方面的影响。网络的平等、开放和互动,极大的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由于可用匿名的方式进入网络,嬉笑怒骂、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不受时空、地域的约束,纵横驰骋,因此轻而易举地赢得大学生的青睐,使之无“网”而不胜,有的大学生甚至对网络表现出了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整天沉湎于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以至于荒废了学业、忘记了工作、淡漠了友情和亲情。

  一、网络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心理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网络一方面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另一方面却影响了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前进动力。由中学到大学的改变与适应过程中,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原来中学时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大多数学生由于成绩平平、缺少特长,在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中难以获得成功,而成为校园中的普通一员。一些大学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导致自信心缺乏,其价值感和成就感便无从谈起。而在网络虚拟社区里,在游戏中,每升一级或者是打过一关,都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和“高峰体验”,可以找回“辉煌”的自我。在现实社会中许多需求是很难轻易得到满足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奋斗。然而,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随着上网次数的增多这种成功的心理体验也会不断得到满足。尽管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心理感受,也让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所体验的快乐和自我成就感,比现实世界要多得多,使他们沉湎于此而不能自拔,更加依恋网络世界的虚拟生活。久而久之,陷入了对现实生活缺乏目标和动力的空虚感当中,丧失了前进动力。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相对缺乏竞争力的学生往往以这种方式选择上网,逃避现实,使网络上的自我价值感得以体现,以求得暂时的解脱。

  (二)网络的平等性、隐蔽性满足了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却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孤独。大学生渴望友谊和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有强烈的交往愿望,然而在现实生活里,由于人际关系的社会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纯性,常会使部分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表现出了不同的人际交往障碍,如多疑、害羞、闭锁、社交恐惧,而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恰好为这些学生满足和实现交往愿望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网络里,不再强调相貌的作用,人们在一个非以貌取人的环境下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每一个网民拥有平等的发言权,人们根据你的话语来形成对你的印象;在网上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且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所以他们不需要过多的面具,表达自己比较真实;不论天涯海角,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跨越时空彼此相识。彼此陌生的人可以发展友谊甚至产生爱情;通过这种超时空的、双向的交流交往,产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心理感受。但这种交流只需网络、电脑等冷冰冰的设备做中介,一旦下线离开电脑,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懂得交往的艺术与技巧,很难表达自己。有的学生在网上口若悬

  河、谈笑自如,现实中却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甚至对自己的家人、同学越来越淡漠,不关心周围的一切,形成情感和心理上的孤独,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网络使大学生在情绪上得到宣泄的同时,却容易在道德上迷失自我。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求学、就业中充满着竞争、冲突、矛盾和挫折,另外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生活中的诸多的不完善,也使大学生大为不满。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他们或到QQ聊天室向网友倾诉自己的不快,或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及见解,或到对抗游戏里冲杀一番。在虚拟社区里,创造一个从来没有过的生活环境,过一过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美丽文静的女孩可能变得很泼辣,且满嘴的土话、脏话;粗犷剽悍的男生也可能变得乖巧可爱,含蓄羞涩。网络媒体把文字阅览、画面浏览、和声音聆听融为一体,将欣赏者的各种感觉全方位打开,使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协同活动,获得更多感官的刺激,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这正好和大学生好奇、浪漫、喜欢惊险刺激的心理相匹配。由于网络是神秘的、虚拟的不受约束和限制的,引发了大学生道德上的冲突,许多大学生没有协调好网上与现实的关系,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在网上和网下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好学生,仪表端庄,彬彬有礼,而在网上却不负责任的乱说脏话,频频登陆黄色网站甚至扮演“黑客”的角色等。长此以往,这种“网上”“网下”的不一样,会使大学生在道德上产生严重的冲突与矛盾,甚至在道德上迷失自我。

  二、由于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娱乐将更加依赖于互联网,因此针对网络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心理影响而加以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反映了大学生在网上获得自我实现、自我宣泄、尝试新生活的心理,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想摆脱那种空虚、无聊、颓废的学习和生活心态、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总的看来都与大学生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成长的环境有关。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其影响,扬长避短,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手段为其健康成长服务是至关重要的。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确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修养。通过一些课外活动加深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和把握,明确他们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认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了解自己的期望和现实存在的差距,激发他们的成材欲望与自我意识。学校要创造多种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自我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从而觉得生活富有意义。在现实中体验自我,而不是通过网络。不断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角色。

  第二、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心理障碍,加强挫折教育。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过度接触网络会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会导致对网络的依恋或成瘾。帮助大学生了解认识网络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判断的标准、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等。沟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主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学校的宣传舆论教育阵地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的时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合理的使用网络。将网下心理健康咨询和网上的心理健康咨询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缓解心理冲突,优化心理素质。

  第三、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自律意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塑造和培养,一方面依赖于道德主体(大学生)的内在自觉性,即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就是不断对自我进行磨练和自省。大学生尽管在各方面尚未走向成熟,但对世界、对人生还是具有自己不成熟的观念。养成大学生自律、自省的观念,实际上就是强调对自我道德意志的磨练和不断克服、清洗错误的道德观念,成就自我,形成道德批判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做到对网络不依恋也不谈“网”色变。以专家教授讲座、同学们之间的讨论等形式进行适当的网络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树立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正确态度和观念,作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所学所能,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为社区服务为人类社会服务,在实践中体会成功、充实人生、学会协作、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强化网络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第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服务。这样学校可以保持对网络的了解、知情和监控,既争取了对网络的主动权,又增强了对网络的可控性。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主页设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等活动,把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转移到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上来。校园网的建设可以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一项服务内容,利用网络强大的功能来满足和吸引广大学生,在网络中欣赏吟诗、作画、书法、摄影,开展网络读书活动,既陶冶了情操和艺术修养,又增加了知识,促进了身心健康。

篇四: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大学生网络心理调查与研究

  作者:陈晓怡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51期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通讯工具,以其先进性、便捷性、即时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最积极最活跃的人群,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用户。如今,网络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及心理健康影响也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交错影响的复杂状态。本研究通过对500名大学生网络心理的调研,了解大学生网络使用中存在问题,以积极探求对策,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作用与影响,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网瘾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1-0034-02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拓宽大学生情绪表达的途径、促进大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过度使用网络则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易导致现实人际交往障碍、易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易导致自我的分裂、还会面临网络信息污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等。因此,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以及网络心理现状,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工具,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氛围。本论文在使用网络的动机、时间、情绪、依赖、负面影响等五个维度展开了进行调研分析,并结合存在的危害与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与措施。

  一、调研结果与分析

  1.关于使用网络的动机维度。调查显示,学生上网内容丰富多样,其中仅以学习、讨论热门话题为目的仅为15%左右,以娱乐性消遣为目的占到大的比重,大约为85%。数字表明,利用网络来作为获取知识学习的只是少数。

  2.关于使用网络的时间维度。利用上课时间、午休时间、甚至是熬夜来上网的同学有接近三分之一同学,其中熬夜上网的达到近10%。本调查显示,一周上网时间达到30—40小时并更长的占到近30%,其中40小时以上的占10%左右。根据美国学者Yong对网络成瘾的研究资料(2000)显示(KSYoung,2009),网络成瘾者使用网络的时间是38.5±8.04小时。另外,从接触网络时间的长短来看,学生接触网络达6到10年以及10年以上占到近36%,其中接触网络有10年以上经历的学生有11.4%。

  3.关于使用网络的情绪维度。受访者中55%左右学生都会后悔自己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太多,浪费了一些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选择会后悔的同学占了55%左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4.关于使用网络的依赖维度。“你是否感觉一离开网络就无所适从,而一上网就精神抖擞?”有24%的同学对本题持不确定态度,说明了他们对网络依赖达到了一定程度,有10%的同学持肯定态度,即,感觉一离开网络就无所适从,这部人中不乏存在网络成瘾者,值得高度关注。“想控制时间,但一旦上网就忘了时间的”的占了18.4%。有18.2%学生承认“一上网就忘记了时间”或不进行时间控制。

  5.关于使用网络的负面影响维度。受访者感到“影响了休息”“占用太多的时间”“影响到了学习”的同学占到了36%;感到“使自己变得懒惰了,不爱动脑了”占到了30%;感到“上网使得自己与朋友家人联系少了”占到了23%。

  二、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瘾是一种精神依赖性病症,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主要危害有5个方面:第一,当上网演变为主要心理需要时,会产生强烈的网络依恋性,在无法上网时,表现有明显的烦躁不安的情绪。第二,长期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会影响人的情绪易造成消极状态,会出现道德概念的模糊,道德水准的下降,同时可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第三,由于网瘾者上网占用了大量时间,心理和行为被上网活动所支配,使学习动机、工作动机和发展目标激情减弱,精神懒散,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导致其社会功能下降。第四,如长期看一些暴力的、色情的网络内容,这些不健康的东西,导致人格的异化,对朋友冷淡、亲情疏远,带来人格的改变,如自私,冷漠,偏执等。第五,有的网瘾者一上网就异常的持续兴奋,有的甚至通夜在网上聊天、打游戏或者网上工作等,导致个体的正常生物钟的紊乱,长期下来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三、网络成瘾的因素分析

  综合调研数据,造成学生网络依赖或成瘾的原因主要因素:一是学生对网络诱惑的自控能力低、意志力低。二是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低;三是不懂得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四是学生之间互相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宿舍学习氛围低,是上网最集中场所。五是人生目标缺失或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压力过大,调研数据表明,有30%学生认为是学习压力过大是产生网络依赖原因。六是其他因素,如,①好奇心理,网络上内容非常广泛,可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理;②逆反心理,这个年龄段表现自我性强,容易对学校硬性规定与命令、指责产生对抗行为;③在生活中负面社会事件的,例如家庭情况复杂、人际关系紧张或温馨缺失,本调研的受访受访学生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双亲都不在的家庭合计占35.7%,受访学生中有近18%学生表示因家庭问题的压力会转向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紧张,如同学关系不好、与恋人关系紧张、失恋,无归属感等,有40%受访学生认为,孤独、缺乏人际交往是网络依赖原因;④生活中有重大事件发生如亲人患重病、亲人生命垂危、亲人死亡等情况;⑤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如出现学习上的问题、情感上的问题等,未及时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理解和关注或未得到及时的支持和指导。这些负面的社会事件导致他们内心苦闷,痛苦不堪,如不能及时地疏导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就会产生孤独、自卑、怨恨、焦虑、抑郁等不良的情绪情感,久之产生了网络情感依赖。调查显示,有25%学生会选择到网上去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和苦闷,逃避现实压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四、建议

  随着手机互联网的便捷性,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高度关注互联网,这既与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相关,又与网络本身的特点有关。可以肯定的是,网络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带来深远影响。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随着对网络应用的进一步深入,心理健康问题出现正在或已经呈现。因此,建议采用以下的策略。

  1.加强重视与关注度。对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和重视应作为高校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2.因材施教与引导。从大学生个体心理特点出发,进行与人格、道德、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这也是网络时代大学生教育的新特点。

  3.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与规范。通过对校园内局域网的规范与建设,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环境的规范给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场所和媒介。

  4.科学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网络发展来进行,而不能脱离网络环境来进行单一的说教。高校也不能简单地限制学生上网行为,否则学生的负面情绪激昂无法发泄,转而用其他更不恰当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学校应当协助他们发现过度上网背后潜在的深层心理问题,这是克服病理性网络依赖的关键。

  5.网络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并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在活动实践中锻炼提升自我,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

  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是代表着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针对这一群体,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国家政府均应给以积极的广泛的关注,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对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必要时予以相应的戒除网瘾治疗,使其能够健康的生活、学习,成为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传递者。

  参考文献:

  [1]欧阳汝娣.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概况[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4:4.[2]第云,胡苏丽.现代心理咨询综合疗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4,(17):69-70.[3]高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灵成长自助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4]KSYoung.InternetAddiction:TheEmergenceofaNewClinicalDisorder[J].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9,1(3):237-244.

篇五: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本章要点

  1.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2.网络成瘾的原因;

  3.网络成瘾的危害。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理解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

  2、了解大学生运用网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2.教学难点:大学生网络依赖心理克服。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与讨论、作业

  四、教学组织与设计

  1、教学过程的组织:案例引入、结合现状,让学生对本章的重、难点有较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中特别注重学生教学的互动性,以增强其对本课程的兴趣。

  2、讨论、练习、作业的布置与安排:

  练习:通过本次课的讲解,了解自己在对网络的运用情况。检查自己运用网络的情况是否合理。同时提出相应的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改进。

  (案例1)一名沉迷于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23岁张潇艺,根据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写了一篇8万字的网游笔记《守望者传》选择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

  (案例2)180厘米的身高,健硕的体格,20岁的韦晓在国庆黄金周结束后的第二天突然住进医院,连续几天高烧不退,医生了解到韦晓的病因是:打网络游戏。在七天的黄金周内,韦晓除了短暂的睡眠和草草了事的饮食之外,全部时间都用来打网游…

  讨论:在你身上有没有出现过或重或轻的网络依赖?

  你对现在大学生实用网络现状的觉得合理吗?

  网络与大学生的生活

  1.社会交往的需要

  网络世界对于玩酷追星、宣展自我、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青年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它以丰富的内容、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途径和新时代的流行元素深深地吸引着大学生。

  网络交往就是在网络上进行非面对面的交往,主要方式有QQ聊天、BBS、电子邮件等,沉迷于网络交往的学生主要是用QQ聊天。迷恋网上聊天的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心理需求。网络没有国界,没有等级,人人自由且平等,为我们提供了_一个展示自己个性和才华的新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以尽情地宣泄、尽情地发挥、尽情地表现,才能使个性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通过网络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网络交往的隐蔽性和广泛性符合大家渴望

  真情又怀疑真情的心理,它为大家创造了恰到好处的“黄金距离”。它既可以毫无顾忌地交流,又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既实现了交流沟通的需要,又克服了现实交流的重重障碍。实现了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或难以表达的真实情感或想法,满足了个人交往的心理。大学生选择网络交往,一部分原因是进入大学后少了家人的精心呵护,有了更多的个人空间;一部分原因是有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社交面太窄,或者性格比较腼腆,缺乏社交能力,所以喜欢上网聊天,甚至希望来个“缘分的邂逅”,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网恋。他们在网上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来获得安慰和支持,宣泄日常生活中的压抑、紧张和焦虑。

  2获取信息的需要

  网络传播信息的高效性、及时性符合大家追求时效和喜欢猎奇的心理。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能使我们在第一时间获得自己所需和所感兴趣的信息,这一特征符合我们对信息的敏感及追求时效的个性特征。当今,大学生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关注人类各种问题,但紧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迫使我们必须提高效率,传统媒介不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大学生的这种需要,而网络则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使大学生实现了“手指轻轻点击,世界尽在眼前”的梦想,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知天下”。

  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和开放性符合大家对知识信息的渴求心理。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学术信息、经济信息、政治信息、娱乐信息及各种各样的新闻无所不包,几乎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衣食住行,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应的内容,而且集文字、图片等于一体。大学生可以在网上直接访问相关领域的资深人士或专家,可以进行包括专业知识、生活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可以尽情地邀游各种类型的信息库,可以围绕关心的问题在网上与一群人展开讨论,强烈的求知心理得到了满足。

  3.网络游戏的吸引力

  网络游戏有引人人胜的动画和音响效果,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游戏能使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随时找到共同的爱好者,在游戏中交流、团结协作,让人感到友好、轻松和快乐。置身游戏中的紧张、激动与惊险,攻克一个个游戏难关时的成就感,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在许多大学生的眼中,网络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游戏,它更是一个情趣、兴趣和情感相互交融的世界,是一种生活方式。

  网络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1、开凿信息渠道,广纳百川营养

  网络的逐步普及,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广纳百川精华,汲取各种知识营养,来发展和壮大自我。通过上网,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得到了充实和提高,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校园文化、社会热点、国家大事、国际风云;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科技的发展动向、历史延革;进行休闲娱乐、感情交流、学术讨论等。所以,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青年大学生得到各方知识的陶冶和锻炼,成为象牙塔中的社会人。

  2、开拓知识视野,有所创造

  网络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它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进入我国,引发了创造性极强的大学生群体的极大好奇,也正是基于网络本身的广谱应用和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更新,给广大学子带来了极大的创造空间:网页制作、电脑设计、三维动画、工业造型、电脑预决算、网络科研项目、网络课件教辅、远程教育技术服务、大学生网络创业大赛等,无不在内容和形式上造就了大学生的创新欲望,于是,一大批以在校大学生为核心的电脑公司、网吧公司、信息公司、学生企业应运而生,它推动并引领了当今高校学子的无限创造激情,也给国家的未来和现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据调查,我国家电主打、国际知名品牌“海尔”就从全国各高校猎取了大批在高校学习中创造性极强的学子充当其技术核心力量,“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旗下更有大批大批优秀学子的创造身影,据悉,每年各高校不断涌现大学生国家创造发明专利的获取和技术项目的拍卖。

  3、友情互动,共同提高

  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它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的通畅。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情感驿站等使广大学子网民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结交各种朋友,相互介绍经验,共同进步。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渴望得到与同龄人的交流和认可,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走出家门的人际交往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许多心理和情感苦恼常会不期而遇。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很多案例显示,有的大学生因此形成畸形心理并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同时,大学管理机制与中学不同,人际真情沟通减少,学业和未来择业的压力迫使各个学子为学习而疲于奔命,但是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又引发不定时人际情感交流的增加,这样,网上交友就解决了专心学习和择时交友的矛盾。因为网上交友是“点之即来,击之即去”的速成交友方式,可以按大学生的学习闲忙而调度,在网上既可以推心置腹,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和心得,又可以大发牢骚,派遣抑郁,达到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功效。

  4、弥补教育缺陷,拓展教育空间

  当前,我国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因材施教的方式只有极少的高校能部分做到这一点,而登陆各种各样的教育和科研网站,则可以弥补这一教育真空。英语四六级、考研、考T、考G网站,各种层次计算机学习指导网站,数理化、历史、地理、医学、动、植、生物等各科目类别,均可登陆相应站点,进行自学辅导、作业测验、大考冲刺、升学模拟考场等等。每个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浏览不同网页,来给自己加压充电。

  另外,还可以从网站上浏览和学习本高校不具备而其它高校具备的相关教学资料和实验条件,借鉴学习方法,达到居一校而学各高校,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的效果。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1.网络文化垃圾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消极影响

  网络资源虽然极其丰富,但是网上虚假信息、文化垃圾却屡见不鲜,大学生的身心还处于不完全成熟阶段,这种不良的网络环境,对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在网上虚拟的环境中,容易出现责任心不强、冒名顶替、肆意破坏、粗言恶语等道德伦理问题,感情问题、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及个人安全等问题,一些组织或个人可以怀着特定的目的,制造言论、传播非法信息或诽谤中伤他人或误导青年学生。在一些西方大国,凭借经济、技术和信息资料的优势,宣扬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加强信息大国政治的、文化的扩张与渗透,网络上大部分都是那些所谓西方国家的民主、人权的宣扬,大量的外来文化信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辨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侵挠,使他们在价值观念上更重实惠,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人文关怀越来越淡薄,甚至导致人文品格和道德水平的滑坡,同时使许多大学生对未来的目标有失偏颇,他们更趋向于用金钱来衡量一切。有的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牟取暴利,宣传色情、暴力、沉沦等刺激大学生眼球的文化垃圾,使部分大学生沉溺于其中,难以自拔,荒废学业,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诸如此类对那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

  2.网络游戏沉迷及网络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现状及处境不甚满意。有的心比天高,整天夸夸其谈,总想超越他人,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人,而网络游戏则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很多大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追求心理满足。他们认为在虚拟世界中获取成功的机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很多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受挫或达不到自已的理想。因此,选择网络游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他们一旦从中寻出快乐,就难以从中走出来。比如,现实中的不如意,可以在网络游戏中发泄,级别高点可以带着大批“兄弟”到处砍人、厮杀。不但从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还能得到现实中很难得到的金币、金银手饰、武器装备等使自己更加强大、更具统治力。在这种虚幻的环境中,会使大学生依赖网络的情绪越来越强,上网成瘾已不再是不可思议,他们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长久下来,不但花费了大量金钱,还荒废了学业,摧残了精神。甚至造成心理畸形发展,心理变态。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玩网络游戏上瘾这种情况,应引起重视。

  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由于对网络的沉迷,在人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只满足精神需求。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甚至还会出现“网络孤独症”等症状,造成人际关系障碍,这对人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学会共处”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3.网络问题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引导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没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健康的体质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沉溺于网上游戏或聊天以后,大学生将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甚至不可利用的时间上网。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从这一点来看,他们不可能再给以往的业余爱好让路。迷恋于互联网以后,他们对现实的各种活动,如打球、下棋、看电影以及班级里的各种活动都不感兴趣,认为这些活动没有什么意义,网络已成为能够代替一切活动的一种新的嗜好。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

  1.网络成瘾的现状

  网络成瘾是指在没有成瘾物质作用下的卜网行为失控,主要表现为由于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我国网民以青少年学生为主,据调查我同青少年上网率达80%以上。其中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生活的关系,但是也有大约10%的学生因为网络成瘾问题对自身的学习及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还有一些青少年为了实现达到上网的目的,进行欺骗、盗窃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近年来频频出现因长时间上网而患上精神病、伤害亲人、迷恋网络与家长产生矛盾而自杀等事件。可见,网络成瘾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

  2.网络成瘾的表现

  网络成瘾者常常患有强迫上网的渴望,在日常生活中脑海里常常反复出现网络上的内容,因

  为沉迷于网络而忽略现实生活的存在;人际关系冷漠,交际范同小,常有孤独和忧伤的情绪;严重者造成饮食和睡眠方而的障碍,思维缓慢、精神不振,时间长了就会引起植物性神经紊乱、神经衰弱、焦虑症和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还有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种种疾病,甚至会诱发猝死。

  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来自网络的吸引力

  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它越发以集文字、影像、声音于一体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的大学生,成为他们网络成瘾的重要致敏原。具体来说,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信息的丰富性

  网络空间是一个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信息世界,在这里,大学生几乎可以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资料。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可抵挡的诱惑。同时,这些信息在内容上的新颖、包装上的新奇、查询上的便捷、更新上的及时等,对具有较强猎奇心理的大学生又是一个强大的吸引。因此,目前大学生普遍受到网络空间各种信息的冲击、挤压,甚至是淹没。当他们长时间浸泡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时,极易形成对信息的依赖和认知麻痹,出现“信息超载”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继信息对他们的感受程度将不再有更多的意义,浏览的时间越长,感受性越低,浪费的时间也就越多,从而出现成瘾行为。

  2.身份的匿名性

  只要打开网页,我们就能看到“www”,这是“woddwideweb”.(国际互联网)的缩写。顾晓鸣先生则另辟蹊径,将“www”理解为汉语拼音“wu”(无)的缩写,认为英文中三个“w”的含义就是汉语中的三个“无”,即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顾晓鸣的理解形象地揭示了网络使用者在网络空间身份匿名的特点。在网络社会里,每个参与者都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以面具化的形式扮演各种角色、从事各种行为。正是网络的这种身份匿名性,才使得大学生能够在一人一机的环境中不受传统社会熟人交往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自己的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感受,享有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渴望占有但又无法实现的权利和自由。网络空间这种身份的匿名性满足了大学生对自由度、安全感和成就感的追求和需要,他们极易在心理上形成对网络的深度依赖。

  3.地位的平等性

  在现实社会里,由于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大学生一般处于社会弱势群体阶层。而在网络社会里,由于它的无中心控制设计,使得网络呈现一种去中心、权力扁平化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ID号,大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在网上,大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既可以就某个问题不停地“灌水”(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可以对某个事件不断地“发帖”(发布自己的评价),还可以尽情发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不满情绪。这里完全没有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约束和限制,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个体。可见,网络社会中成员社会地位的平等性、社会关系的民主性和社会行动的自由性对大学生确实产生了极大的诱惑。

  4.行为的去抑制性

  “去抑制性”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和“抑制性”相对应的一个术语,它被认为是网络导致用户成瘾的最根本特性。

  “去抑制性”是指个体更少地受自我意识的约束,不在乎他者的存在,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网络环境中的去抑制性则是指个体在网络社会中因受某种外加因素的影响所出现的抑制作用的减弱,因而其行为比现实生活中更不受约束。如前所述,由于受网络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特点的影响,加之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规范,如道德、法律、条例、制度等,对大学生网络言行的约束力明显减弱,甚至消失,他们在网络中的言行基本处于脱序状态。这样,他们在网络空间感觉到了梦寐以求的自由和平等,真正实现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理想,于是就有可能乐此不疲,乐不思蜀,最终造成网

  络成瘾。

  5.功能的多样性

  网络的多功能性可以使大学生在电脑上同时打开多个窗口,达到多种目的,获得多种享受。一旦被这些功能吸引,为获得更多的乐趣,他们就会不惜耗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上网,结果往往是身陷其中,欲罢不能。由此可见,网络以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带给大学生无尽的电子愉悦,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依赖网络,不能自拔。这或许就是人们称网络为“电子海洛因”的原因之一。所以,可以认定来自网络的吸引力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然而,现实表明,并非每一位使用网络的大学生都会出现成瘾现象,网络仅仅提供了成瘾的可能性,他们自身的有关因素也是网络成瘾的一种推动力。

  二、大学生自身的推动力

  如果我们把来自网络的吸引理解为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外部原因,那么他们自身生理、心理和人格特质的推动则是促成其网络成瘾的内部原因。

  1.大学生的生理因素

  网络成瘾是由于长时间使用网络而引起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现代医学上称之为电脑病。生理理论认为人脑中有“快乐中枢”,每当网络成瘾者上网时,使得大脑相关高级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它会对大脑进行化学反应式的刺激,并释放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物质。伴随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水平升高,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在短时间内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并使血压升高,然后则令人更加颓废、消沉。这些劣性改变可伴随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降低。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进而产生成瘾行为。

  2.大学生的心理因素

  近期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受过良好教育的学生群体是网络成瘾的易感群体。大学生比其他群体更容易产生诸如网络成瘾等问题行为。除了与网络的吸引力有关外,还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有关联。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关注新事物并且容易接受,这种求新求异的特点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由网络架构的新奇、丰富、动感的社会空间;网络与大学生之间存在很多契合点,造成他们对它“一网情深”,如大学生具有追求流行、赶时髦的特征,上网的时尚性符合他们追逐流行的心理,这样网络就为青少年提供了最好的心灵释放场所;大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局限以及较弱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容易使自己走到网络成瘾的道路上去。

  网络成瘾的主要危害

  网络成瘾危害多多。它会使个体角色混乱,人格扭曲,道德感弱化,学习工作受到极大影响。极端情况下,成瘾者不清楚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变得混乱不堪,身心也受到极大伤害。

  1.角色上自我混乱

  在网络世界里,上网者可尽情扮演自己希望又不同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角色,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到达“世界的每个角落”,很快地获得各种信息和娱乐。在网络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展示自我、发挥自我潜质的大舞台;找到了内心理想化的状态;找到了发泄不满的空间;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虚幻的网络空间成为逃避现实,寻求解脱的“避风港”。这种虚拟性的生活可能使“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发生交汇与矛盾,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迷失了真实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现实生活中自己的位置和坐标,表现出感情上自我迷失、角色上自我混淆,因此也就不可能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在

  角色扮演过程中就会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出现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及角色失败,个体偏离了角色期待,招致他人对个体承担某一角色的异议或反对。会产生焦虑不安,导致自我认同感的混乱。

  2.交往上自我失落

  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大大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人们因共同的兴趣而联系在一起,恪守同样的规则发展人际关系,这种“集体感情”与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和猜忌形成鲜明对比,填补了成瘾者心理上的空虚和失落。在网络中,合则说几句话,不合就形同陌路,不会有任何的现实羁绊,而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关系并不是这样的,朋友不仅需要大家有相似的性格、爱好,更需要投入时间、经历去相互关心,而这种关系在网络中是不存在的。网络中的“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巨大反差,使得他们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对自己家长、同事、同学越来越冷漠,接触次数减少,沟通交往圈子缩小;与周围人际关系紧张,情感疏离冷淡,性格孤僻失落;对各种活动漠不关心,自我封闭、独来独往,进取意识减弱;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一团糟,深感不适应现实生活,陷入焦虑痛苦中,变得更加孤僻。

  3.道德上自我失范

  在虚拟网络空间里,成瘾者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的打交道,缺少了现实社会中家人、同事、教师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行为监督,加上匿名、隐匿性别和身份的形式,使得主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意识失去了稳定根基,许多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虚拟世界中被冻结,上网者在表现自我的同时,把社会自我抛得越来越远,放纵自己的欲望,导致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他们抱着猎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浏览色情网站、下载色情图片、参加幻想角色扮演聊天室,以自己所设想的身份与别人进行聊天,发泄自己不良情绪,讲自己“心情故事”,演绎“网络婚姻”。总之,平时不好意思说的话或受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事情、动作,这里可以尽情说、做。互动游戏、虚拟赌场等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的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网络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了这种错误观点,便会不择手段,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目前,因为网络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暴力、色情游戏甚至被一些人称为电子海洛因。

  4.学业上受损荒废

  对网络的过度沉迷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陷阱,尤其是在校读书学生,随着其上网时间不断延长,记忆力开始下降,对学习也逐渐产生厌烦感,常不交作业、缺课、成绩下降,甚至辍学,随着网络性心理障碍加重,这些学生对网络依赖更加严重,其表现为逃课上网,导致学业荒废。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财钱花在网络上,对于以掌握知识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学生来讲,不仅学业受损,长期以往会使智力受到很大影响。

  5.身体上诱发疾病

  长时间上网,会因为辐射和电磁波诱发青光眼、视网膜剥离等眼病;长期击键对手指、手腕和上肢不利,可造成腕关节局部肿痛、活动受限;久坐使体位难得有变化,容易导致肌肉骨骼系统的疾患,主要受累部位有腰、颈、肩、肘、腕部等。因此,易导致偏头痛、眼干畏光、腰酸背痛、肩痛;电脑屏幕发出的低频辐射与磁场,会导致7~19种病症,包括眼睛痒、颈背痛、短暂失去记忆、烦躁及抑郁等。对女性还易造成生殖功能和胚胎发展异常;电脑散发的气体还能危害呼吸系统,会导

  致肺部发生病变;网瘾重症者整天沉迷于电脑屏幕前,边吃边玩,白天睡觉,夜里上网,有人甚至不洗漱、不更衣,食不规律,睡眠颠倒,易诱发癫痫发作,脑卒中而猝死。

  6.人格上异化扭曲

  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交往中,对于交往的主体来说,在现实中的正义感、是非感、尊严感、责任感等跑到无边无际的虚空地带,网瘾者忽视自身的角色要求和社会规范限制,淡化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淡化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网络中“陷”得越深的,其人格障碍越严重。一般讲,网络成瘾者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同时,对朋友和家庭冷淡,亲社会行为少,心境抑郁,缺乏现实的成就动机,欲寻求外界(网络)的认可,害怕被拒绝,自我封闭。他们自主需要很高,成就需要和表现欲望较高,而内省需要很低。在现实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责”、“幻想”等方式应付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抑郁、反叛,见人紧张、空虚无聊、冲动草率、缺乏明确人生目标的心理特征。

篇六: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论文

  《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

  随着21世纪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高度聚集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新一轮的网络技术革命已经悄然完成。网络文化也潜移默化的在日常生活中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网络文化的特点是其独特的开放型、自由性和平等性。当然,网络文化通过其自身的特点也在向世界上的各个领域快速的渗透,高校也逐渐成为一个网络文化接受、传播等较为密集的地区。网络文化的这种高度自由化、传播迅速等特点已经开始全面地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如何在面对网络文化这一新媒介的进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的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着的一大课题。

  一、当前网络发展现状

  202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较2021年底增加2770万人。如右图表1是2021年6月网民年龄结构,可以看出用户年龄在20岁-29岁网民占到30.8%[1]。由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还是当前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和虚拟性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心理状态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表12021年6月网民年龄结构图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所谓网络文化的定义:是指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载体,通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共同作用为基础而产生的,此种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网上生活,并且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其中物质文化指的是以虚拟世界、计算机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范围相比之下则比较广泛,主要是指网络文化内容影响下的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理念、道德判断等;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与网络文化有关的各种组织方式、规章制度等。

  二网络文化特征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网络文化具有时间与空间的自由度、在内容上也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并且正以其突显的特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新生文化形态而不同于其他所有的传统文化,具有虚拟性特征、互动性特征、技术基础性特征、开放性特征等。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成因

  一大学生猎奇心理的需要

  大学生刚从紧张的高中学业阶段进入了大学学习阶段,有充裕的精力和时间去探索热门的话题和去了解未知的事物和知识,而网络文化在其众多的特性中具有内容新、覆盖面广、信息快等优点。这也是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方式难以超越的。所以,各大门户网站、论坛等成为了当前大学生第一个选择获取知识的工具,网络文化的内容及传输信息的速度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得大学生对网络文化萌发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也使得他们开始更进一步的开拓网络文化资源,也进一步的加深开拓了他们的猎奇心理。

  二大学生急需得到肯定认同的心理需要

  大学四年是一个人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学生最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同。但是90后大学生与自己的父母在沟通方面还是很少,往往在其内心精神的需求方面无法满足于现实生活。网络的出现恰好赋予了他们这样一个契机。例如说,在一些网站,论坛,聊天室中,匿名带来的多种身份感可以使得他们毫无保留的在与陌生人聊天中展现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以外的另一面。使得其自身张扬的个性得到释放。即使在现实中与他人沟通时受到阻碍,也能够通过网络获得心理上的补偿。

  三大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空间的需要

  网络是一个没有地域、疆界和束缚的空间,更没有统治和中心的地带。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展现自我个性的舞台。他们希望追求一些能够体现自我个性的文化,而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正好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随心所欲,高谈阔论的场所,例如一些网络聊天室、BBS、新浪微博等,可以让大学生们自由设计个人主页,更新状态来吸引别人来访,也可以与来访人员进行自由交谈和沟通,他们可以以通过传播网络文化等方式来扩大自我认同。

  四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范围的需要

  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在一个新环境中有扩大交际圈的愿望,但许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等特点又不愿暴露自己。甚至有的大学生有交友的需要,却又把交友的标准理想化。其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还存在如傲慢、腼腆、自卑等等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常常会因为找不到知心朋友而苦恼。现在通过网络文化的虚拟空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空、身份特点等的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进行交友。在虚拟世界里交友的主体都是相互平等的。因此完全可以在不暴露自身的缺点的同时,又肆无忌惮地把对方想象的更加完美。如果在交友时对对方不满意,则很容易就可以与对方中断交流。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是当今互联网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可以成为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载体,又可以为大学生在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中提供一个新平台。90后大学生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网络文化影响最普遍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化以及衍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当然其中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所谓网络依赖:是指在无任何具有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上网冲动的行为失控,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因为无节制的使用网络而使得个人身体、心理功能受到损害,许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虚拟的网络社会帮大学生摆脱了传统现实社会的管理,给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度。因此,大学生完全可以不用自己真实的身份来网上进行交友等。倘若其间自己不满意,便可在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的情况下终止自己的虚拟身份。网络文化的互动在情感和感知的要求上与现实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当在大学生身上同时呈现这两种互动方式时,由于大学生对直接的面对面人际交往互动还经验不足时,这两种人格就很难统一在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身上,往往表现出的现象是在网上交流能力十分流畅,而缺乏在现实中与人直面交流的能力。网络的私密性与现实的复杂性有着巨大的反差,使得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更愿意依托网络与网友交流而极力的逃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从而渐渐的开始与现实社会相隔离,无法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在大学生必要拥有的自主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也开始慢慢减少弱;容易使得大学生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而更加沉溺于虚拟世界。造成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孤独感、抑郁感、更严重的会直接导致生理和心理扭曲。

  二网络文化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网络文化的交流传播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文字性的相互交流,这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是有很大差别的。由于大学生沉溺和过分依赖于网络,而忽视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更有甚者会产生对社会交往的抵制情绪,使自己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出现明显下滑,直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另外,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恋,而因此却忽视了身边的友情、爱情、亲情。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生活圈子,在情感上封闭自己,最后产生情感障碍。网络的虚幻性还会使大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使得学习效率下降,思维能力的下降,记忆力也会随之下降。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方面负面影响。依托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大学生往往在感染和传播网络文化的行为上表现出随心所欲和放纵。这种失控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大学生出现人格畸形或多重人格障碍。渐渐的开始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不停的想象人类虚假的一面。因而这种不信任和怀疑的态度会逐渐的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容易使他们形成强迫、怀疑、偏执等的人格性障碍。

  四大学生道德观形成受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文化的自由传播性,在影响大学生道德形成方面也引起了社会的广大讨论。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模式,它能够让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等等多元化的信息相互碰撞。与在大学生头脑里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又擦出火花,发生碰撞,从而影响了正确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发展。网络文化传播渠道夺取了大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形成和成长空间,又无法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道德情感。在直观方面,给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很少,最终使得用来丰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和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方面的许多途径和方法都发挥不了作用。

  五网络文化使得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差距感逐渐加大。由于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很容易被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所吸引,当他们在网络文化世界中得到的快乐和慰藉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快乐多时,他们就会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虚拟世界之中。因此大学生每每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败感时就会

  使得其更加希望在虚拟社会中寻求安慰。因为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绝对主人,在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总有自己的支持者。这样的不良循环很可能使得他们只会寻求虚拟的网络完美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产生极大的距离感。这样就极容易引起大学生个性心理甚至是行为上的消极发展。

  六大学生的思维在网络文化中逐渐地浅薄化。网络时代信息的高效性,传播的迅速化使得让大学生在电脑上只要敲击一下键盘就可以获得各种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网络文化内容的极大丰富性,让在校大学生只要打开需要的网站,就可轻易完成任何一项他所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拷贝、复制、黏贴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现象十分严重,这无疑会加速导致大学生思维的浅薄化。思维浅薄化必将使得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汲取产生极大的影响,限制住大学生聪明、才干的正常发挥。使他们的思想和辨别能力受到限制,造成思维的懒惰性,使他们在日常学习、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对网络产生超乎寻常地依赖,甚至放弃了最基本得独立思考、独立思维方法,严重的阻碍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四、网络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应对措施

  作为一种依托网络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不仅仅显示其现代科技的魅力,开拓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使得多数在校大学生体验到了娱乐性。但由于网络文化信息的复杂性,大学生尚还不能自控,这样就使得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文化中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作为社会和高校都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来控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一大学生应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之所以大学生对网络沉迷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放纵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且国内有许多研究者的成果也已经证实了在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等对于网络更具有依赖性。因此只要我们了解了网络文化为何能占用大学生如此大量的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对此加以控制。因此,大学生应该先认识到自己当前得生活,认清自己的需要和要解决的问题。培养从现实生活中寻求需要的满足和解决问题的出路,更为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培养直面人生的态度,把握好自己的未来人生方向。

  二培育属于高校的网络文化

  高校首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概念和理念,要利用网络的优势来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校网络文化,可以把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统一结合起来一起解决,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性,要牢固地抓住网络文化的思想教育的主动权。要与时俱进地加大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网站,可以邀请计算机专业学生来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网站主页,这样可以随时掌握住大学生的思想交流情况。要在课外时间倡导主流思想文化,使得高校网络文化的实质内涵突显出来。要牢牢地将各高校网络文化接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用高校校园网那富有当代高校特色的网络文化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以此充分发挥网络的服务与育人功能,而能大大减少大学生花在不良网站的时间。

  三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对

  网络

  文化的辨别能力

  高校要在思想上

  教育大学生要正确对待网络文化信息,在平时的课堂教育中要让大学生充分又深刻地理解网络沉溺的危害性,要教育大学生知道辨别信息,提高网络自律意识,增强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也要让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坚决抵制网络文化中那些不文明、不良信息。逐渐培养出大学生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正确判断善恶美丑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大学生德育全面

  发展。

  四要逐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直以来道德与文化是紧密相联。当代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与自律教育,使大学生要形成责任与道义、自由与自律的相互统一。网络文化的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宣传网络道德理念、制定网络道德规范来实现网络技术所不能实现的目的。大学生的处事观念、行为方式在此种网络

  环境下要比网络技术、立法的约束力更加深入和稳固、持久。

  五要极大的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

  首先要努力加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可以让网络成为他们众多文化爱好之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待网上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使其把网络中和现实里的朋友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感情丰富多彩的世界。校园文化是一种体现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手拉着全体成员,也是一种潜在的观念力量来让他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之后就能够有正确的甄别能力去寻找健康的文化生活、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文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如辩论赛、体育比赛、网页设计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更好的使得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批评的能力,促使他们在慢慢进步中把他们从网络不良文化中解脱出来。

  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自我教育和自我

  管理的理念

  大学生正确、健康的网络

  心理建设不仅需要家庭、学校和

  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大学生自身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教育

  的优势。学会自我调试网络心理。首先,掌握行之有效而又正确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因此,要多给大学生提供自我实践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得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引导大学生提高自律能力,正确对待自我,并且不断完善自我,培育出较高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正确而又充分的利用网络文化信息,而不是沉溺于各种不良网络文化而不能自拔。其次,要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锻炼交流、沟通等能力的活动,大学生也要积极参加各种形态各异、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坚决避开因觉得生活无聊、枯燥而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网络上,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有用的信息。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资源,可以以朋辈聊天室等形式来及时缓解压力,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

  探究大学生网络使用利弊

  》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作为一钟新兴的技术,它为我们带来信息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突出的就是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发挥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让他们建立健康网络心理。

  【关键词】网络诱惑;网络需求;网络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210.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3-0034-0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它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多的群体,因此而产生的网络成瘾等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最突出的。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诱惑

  互联网作为学生大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工具和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灵感和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同时也有许多消极有害的因素,它同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

  1.互联网让大学生开阔了视野。

  作为载体,互联网将地球整个联系了起来,他开拓了人们的意识和实践范围,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冲出民族、地区和国界的束缚和限制,变成可以随时交谈的朋友,将各民族、国家的文学、音乐、艺术、政治等信息资源在网络上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共享。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通过视频、通话让我们感觉近在咫尺,同时也将我们的信息相互交流。因此,互联网的全球性、多功能性和可视性让大学生视野开阔。

  2.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张扬的空间。

  互联网上的交流魅力在于互不相见,用户不需要通过实体的交流就能与他人互动,在交流过程中也不需要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消除了一些人们在现实中的责任感,更大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说真心话的平台;同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可以恣意张扬自己的个性,不用压抑在现实生活中受约束的个性和情感,做回最原始的自己;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抒发情绪的方式,在虚拟的网上可以用另一个与现实中的自己完全不同的身份与人交流,尝试不同角色给人带来的刺激,增加了使用者的现实参与感。

  3.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作为媒体的网络,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新的交流方式,其信息的共享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网络交流可自行选择交往对象,人人平等,他们可以自由发言,没有阶级和民族之分,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选择交流者,从而产生自我控制感,隐蔽身份的交流让他们感觉轻松安全,这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交流平台。

  网络的丰富功能,带来了新的信息时代,这些功能对大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让他们的生活走入了全新的空间。

  二、互联网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大学生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促使他们上网的重要因素是心理需求。

  1.互联网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与好奇。大学是学生性格从新塑造的阶段,他们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网络上各种音频、视频信息的相互转换,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去认识和接受新的事物,打造创造性思维;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让他们有时会可以查看一些暴力和黄色信息,寻找刺激。而这些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实现自我,获得成就感。在虚拟的网络中,人们可以按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现实中没有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但同时,他们在网络中的克制力消弱,甚至不存在,更容易表露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如在网络上相互攻击、自我揭露、收集暴力和黄色信息等等。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自我意识强烈,更加期待在属于自己的网络世界里自我实现,这是一种虚拟的自我实现和成就感。

  3.扩大人际交往的愿望。当代大学生的性格张扬,情感丰富,网络交友让他们的人际交往更迅速和便捷,匿名的网络交友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倾听的对象,缓解压力,实现他们的心理需求;但有些学生却将这种行为变成了现实受挫时,逃避压力和自卑心理的手段,在网络中寻求忘掉自己学历、相貌等实际情况的好友,找到满足感。

  三、构建网络心理健康——预防为主

  互联网是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一但成瘾,后患无穷,是很难通过说服教育消除的,因此,要构建健康网络心理,应以预防为主。

  1.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网络使用观。它用好了可以惠泽人类,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但它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我们应该掌握这个工具,而不是被工具奴役;网络的世界都是虚拟的,它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别;它只是我们广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不应用上网的刺激代替读书学习的快乐。

  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对不良网络行为自我控制。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运用心理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自我努力,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有效的自我控制和应对策略,以便能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控制上网时间,合理使用网络,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3.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很多大学生把网络当成逃避现实问题的工具,借网消愁。我们要帮助他们制定上网前目标,在上网前先花点时间将上网的目的列于纸上,并估计一下完成纸上任务所需的时间,再设定小闹钟,定时提醒,控制上网时间。

  4.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多种有益身心的校园活动。在开展的各类校园活动中,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和喜好,在校园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脱离对网络的迷恋,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5.帮助大学生网上优化个性。前面我提到,互联网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塑造学生的个性。理性认识网络,成为网络的主人和使用者,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扮演好自己的网络角色,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在网络上与人互动,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并把这些技能运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优化自己的个性。

  总之,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有利有弊。我们要因势利导,建立健康网络心理,从正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造福于人类,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信华,李卫星.谈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J].高教论坛,2021,6.

  [2]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21,27.

  [3]金鹏,林畅.大学生上网成瘾的问题研究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

  [4]冯国双等.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6.

  [5]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21有关推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七: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浅析

  刘宝福

  (青岛科技大学

  政法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61)

  摘

  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根据大学生群体的上网状况及其上网需求特点,本文从缓解个人压力、创造和谐的周围环境、加强心理辅导等途径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心理问题

  成因

  对策

  作者简介:刘宝福(197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的。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全新的理念、丰富的知识和创新的思维的同时,也对其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引起了许多网络心理健康问题。面对互联网的介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采取积极行动,拓展工作空间,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科学使用互联网,强化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减少其消极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状况

  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大的一个网络群体,因为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而受着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的巨大影响。据调查,我校90%以上的大学生有上网聊天的习惯,约30%大学生成为网上常客,每班均有个别大学生迷恋网吧,上网成瘾。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包括: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大学生的信息量,同时网络为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网络的负面作用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心理问题:

  1.人际关系障碍。网络虽给大学生提供了开阔的交往空间,但在网络世界中,一切都是在虚拟状态下进行的,人们面前只是一台连接了网络这个人空间的冰冷机器,没有了面对面的交流,人一人交流变成了人一机交流。加上网上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也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网民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出现人际关系障碍。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受阻,交际口才得不到锻炼,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极易产生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冷漠,以及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2.人格障碍。由于网络社会人际交往匿名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以各种虚拟身份出现,部分学生在网上交际时还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有的学生还同时拥有多个分别代表着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网名,在这种情况下,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皮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3.情感障碍。大学生的情绪、情感极为丰富、强烈,也比较敏感和复杂,这一时期也正是大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时期。只有良好的人际互动才能完善和发展自我。但在网络世界里,他们体会的只有单调的键盘、枯燥的文字,无法感受到正常的喜怒哀乐,这也满足不了大学生丰富情感的需要。

  4.认知障碍。网络虽给大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但对某些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人来说,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扑面而来的信息会使他们眼花缭乱,无从选择,易造成信息超载,形成思维模式的非清晰状态,长期下去就会使他们的认知流于肤浅,认知能力,感受性逐渐降低,从而造成认知的钝化。

  5.网络成瘾症。电脑空间上的新鲜事物每分每秒都在增加,这对于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严重的会导致“互联网络成瘾症”。其表现有: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总认为上网时间不够而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就会急躁不安,感觉不快,变得不愿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学习、生活造成的损害。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掌握大学生群体的上网需求特点,通过分析来为我们正确进行认识和管理提供可靠的资料,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

  (一)

  压力是产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根源

  压力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是产生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根源。大学生的年龄段通常处于18-23周岁之间,在这个阶段的年轻人随着生理的成熟,自我的成人感也在加强,渴望扮演成人的角色,获得社会的肯定评价,体会人生的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却时常感觉困惑,再加上性的成熟,而带来对性的渴望和对异性的好奇,表现为强烈的冲动与压抑。这些矛盾的本质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生理的发展带来心理上的波动,这是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多方面的需求,而当这些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和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压抑情绪,若没有外界约束,则会产生放纵的欲望。大学生心理发展上表现的这种独立性、成熟性与开放性、闭锁性之间的矛盾,加上个人的求知欲、兴趣度增加和分辨力、抵御力低下的矛盾,使很多不善于把握自己的大学生在离开家庭、走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在自由的幻想中迷失了,若没有良好的外界引导,则主观的偏执性就会表现得特别强烈。

  而网络的平等性、自由性、交互性、包容性、虚拟性等特点为年轻人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平台,它的很多特点迎合着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另外,网络吸引青年人的一点还在于它的时尚性和快捷性,年轻人追逐的前沿音乐、精彩电影、刺激游戏、麻辣话题……都可以在网上一网打尽。

  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表现是大学生的某些心理特点(人格问题、成功动机低、抑郁、焦虑、孤独等)和网络负面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两者的相关程度如何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不过可以肯定他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影响系统

  从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个人角度分析,不同个体之间却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压力相对于个人情况更为复杂,这其中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家庭环境

  有研究表明,一个孩子有无网络心理问题与他们的父母所进行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过分干涉、惩罚严厉、拒绝否定等方面则达到极其显著和非常显著的水平。有网络心理问题的学生,其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共同特点是:家长对子女的行为过度干涉;子女有过错时严厉惩罚;看不到子女的优点,一味拒绝否定子女的优点,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这种父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学生,由于在现实中得不到心理满足,就转向虚拟的网络世界追求自我满足。因此,改变网络心理问题要追根溯源,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健康的人格才会有健康的行为方式。

  中国父母往往有意无意的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人物品和附属品,对子女有着明显的操纵、控制和惩罚的行为。同时,中国父母希望用严厉的管教方式来培养孩子的顺从和孝顺等良好品德,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培养孩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出现,家庭应当负有较大的责任。在父母严厉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出现适应障碍,而网络则成为他们逃避现实

  的避难所,所以要培养孩子的个性品质,首先要给与正确的教育,而要有针对性的治疗网络心理问题,也需要家庭的配合。

  2.学校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产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学业上的失败者,也就是老师眼中所谓的差生。而学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对大学生产生网络心理问题有一定的间接原因。

  长期以来学校所实行的用分数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教学和考试方式,给很多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精神负担。虽然在学生升入大学以后考试并不作为主要的考核方式,但是仍然有许多以分数来作为衡量标准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而分数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能会被逐渐边缘化,他们的人际关系也被扭曲了。另外,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素质教育还不够到位,能够吸引学生参加的文体活动等多种教育方式还有待加强。大学生在学校中三点一线相对单调的生活,使他们很容易把娱乐的重点转移到网上,时间一长他们则产生对网络的迷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3.社会环境

  这里指的社会环境是除了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以外的其他环境,现代学生接受知识的来源早已经超出了家庭和学校的范围,对社会的认识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许多教育者都感叹学校的教育影响力减弱,经不住社会的冲击,许多学生家长也不理解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所有这些都是社会文化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的反应。

  社会文化因素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影响是巨大的,如社会让大学生承受的就业压力、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不良同伴的影响,大众传媒的影响等,这些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三、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也造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正确对待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可放任自流,我们应该适应网络时代的召唤,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尽可能减少网络对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络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许多研究者从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载体、重要性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论述,就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地接触网络、学习网络和利用网络给与了引导和帮助。而大力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上网的自律性,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培养健全人格,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各种现实的问题,正确对待不良网络的诱惑,避免网络迷航。因此,要求大学生具备有所作为的思想,确立明确的追求目标,树立网络道德新风。

  2.网络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网络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随之而来的网络心理问题,也引起了学校、社会、特别是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重视。通过认真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行为、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根源,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咨询,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正确处理网上与网下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区别;在发生心理冲突时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并采取理智的应对方式。并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青年学生戒除网瘾。

  3.学校家庭教育的挑战性

  网络心理问题的出现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并不像某些人所归因的教育失败、世风颓废那么严重。我们应该正视时代的挑战,作为学校应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竞赛中来,帮助学生明确网络的作用和意义,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摒弃不文明、不道德的上网行为;家庭应该改变教育方式,让大学生感受到温暖和责任,而同学校一道督促学生健康文明上网,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大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健康的文体活动。

  4.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性

  从内外因的关系角度来看,外界的监督和引导都需要围绕学生的内在欲望和动机展开,教育的关键要有针对性,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让学生自我教育才是对心理问题真正有效的教育。对于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辅导员要摸清情况,进行个别教育引导;并通过合理的寝室安排,让学生自觉向周围热爱学习的同学学习。另外通过学生社团、心理协会等组织有效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制度化和法制化的保障作用,要强化社会管理者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作用,要通过技术和行政、法律等手段正本清源,凸现网络的积极价值。比如某些地区所采取的网络实名制,就有效的打击了不法分子的网络犯罪行为,有利于网络的管理和利用。同时,依法规范网络管理,强化长效机制。针对学校周边网吧加强管理;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禁止黄色、赌博、暴力、反动等不仅健康内容进入网络游戏。

  6.社会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网络心理问题,不能仅仅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也不能依赖于医疗机构的努力,更不能单纯治理网吧、监管网络运营,而应该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综合治理要整合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个因素的力量,关注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支持系统的相互作用,就是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待问题,预防和解决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施今.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引导[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J].大理学院学报,.[3]于波.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浅析[J].

  AnAnalysistothepsychologicalproblemsofcollegestudentsnetworkCauseandCountermeasuresLIUBao-fu(SchoolofPolitics&Law,QingdaoUniversityofScience&Technology,Qingdao,266061)

  Abstract:Withthepopularityofthenetwork,universitystudents`networkpsychologicalproblemscausedvastnumberofeducatorsconcernandattention.AccordingtothegroupsofcollegestudentsaccesstheInternetanddemandcharacteristicsofthesituation,easethepersonalpressurefromthispaper,andcreateharmonioussurroundings,psychologicalcounseling,andotherwaystostrengthentheproposedcountermeasure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networkpsychologicalproblems;cause;

  countermeasures

篇八: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实用文档

  浅谈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介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方面的影响:使大学生容易丧失发奋向上、积极进取的前进动力;在满足了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同时,却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孤独;使大学生在情绪上得到宣泄的同时,却容易在道德上迷失自我;应该从①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心理障碍,加强挫折教育;③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自律意识;④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效劳等四方面入手加以引导。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

  网络

  影响

  引导

  网络作为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以其数字化、信息化的生存状态和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的特点,介入到了大学生的生活中,使大学生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等方面发生变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方面的影响。网络的平等、开放和互动,极大的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由于可用匿名的方式进入网络,嬉笑怒骂、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不受时空、地域的约束,纵横驰骋,因此轻而易举地赢得大学生的青睐,使之无“网〞而不胜,有的大学生甚至对网络表现出了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整天沉湎于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以至于荒废了学业、忘记了工作、冷淡了友情和亲情。

  一、网络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心理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网络一方面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另一方面却影响了大学生发奋向上、积极进取的前进动力。由中学到大学的改变与适应过程中,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原来中学时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大多数学生由于成绩平平、缺少特长,在学校的各种文体活动中难以获得成功,而成为校园中的普通一员。一些大学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导致自信心缺乏,其价值感和成就感便无从谈起。而在网络虚拟社区里,在游戏中,每升一级或者是打过一关,都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和“顶峰体验〞,可以找回“辉煌〞的自我。在现实社会中许多需求是很难轻易得到满足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奋斗。然而,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里,随着上网次数的增多这种成功的心理体验也会不断得到满足。尽管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假设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心理感受,也让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所体验的快乐和自我成就感,比现实世界要多得多,使他们沉湎于此而不能自拔,更加依恋网络世界的虚拟生活。久而久之,陷入了对现实生活缺乏目标和动力的空虚感当中,丧失了前进动力。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相对缺乏竞争力的学生往往以这种方式选择上网,逃避现实,使网络上的自我价值感得以表达,以求得暂时的解脱。

  〔二〕网络的平等性、隐蔽性满足了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却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孤独。大学生渴望友谊和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有强烈的交往愿望,然而在现实生活里,由于人际关系的社会复杂性和大学生心理的单纯性,常会使局部学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表现出了不同的人际交往障碍,如多疑、害羞、闭锁、社交恐惧,而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恰好为这些学生满足和实现交往愿望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网络里,不再强调相貌的作用,人们在一个非以貌取人的环境下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每一个网民拥有平等的发言权,人们根据你的话语来形成对你的印象;在网上可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且一般来说不用担忧会带来什么惩罚,所以他们不需要过多的面具,表达自己比拟真实;不管天涯海角,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跨越时空彼此相识。彼此陌生的人可以开展友谊甚至产生爱情;通过这种超时空的、双向的交流交往,产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我稳定的心理感受。但这种交流只需网络、电脑等冷冰冰的设备做中介,一旦下线离开电脑,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懂得交往的艺术与技巧,很难表达自己。有的学生在网上口假设悬河、谈笑自如,现实中却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甚至对.

  实用文档

  自己的家人、同学越来越冷淡,不关心周围的一切,形成情感和心理上的孤独,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网络使大学生在情绪上得到宣泄的同时,却容易在道德上迷失自我。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剧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求学、就业中充满着竞争、冲突、矛盾和挫折,另外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生活中的诸多的不完善,也使大学生大为不满。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他们或到QQ聊天室向网友倾诉自己的不快,或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及见解,或到对抗游戏里冲杀一番。在虚拟社区里,创造一个从来没有过的生活环境,过一过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美丽文静的女孩可能变得很泼辣,且满嘴的土话、脏话;粗暴剽悍的男生也可能变得乖巧可爱,含蓄羞涩。网络媒体把文字阅览、画面浏览、和声音聆听融为一体,将欣赏者的各种感觉全方位翻开,使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协同活动,获得更多感官的刺激,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这正好和大学生好奇、浪漫、喜欢惊险刺激的心理相匹配。由于网络是神秘的、虚拟的不受约束和限制的,引发了大学生道德上的冲突,许多大学生没有协调好网上与现实的关系,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在网上和网下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好学生,仪表端庄,彬彬有礼,而在网上却不负责任的乱说脏话,频频登陆黄色网站甚至扮演“黑客〞的角色等。长此以往,这种“网上〞“网下〞的不一样,会使大学生在道德上产生严重的冲突与矛盾,甚至在道德上迷失自我。

  二、由于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娱乐将更加依赖于互联网,因此针对网络对大学生所带来的心理影响而加以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反映了大学生在网上获得自我实现、自我宣泄、尝试新生活的心理,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想摆脱那种空虚、无聊、颓废的学习和生活心态、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总的看来都与大学生成长开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成长的环境有关。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其影响,扬长避短,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手段为其健康成长效劳是至关重要的。主要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确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修养。通过一些课外活动加深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和把握,明确他们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认清自己的长处与缺乏,了解自己的期望和现实存在的差距,激发他们的成材欲望与自我意识。学校要创造多种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自我的价值感和自豪感,从而觉得生活富有意义。在现实中体验自我,而不是通过网络。不断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角色。

  第二、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心理障碍,加强挫折教育。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过度接触网络会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会导致对网络的依恋或成瘾。帮助大学生了解认识网络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判断的标准、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等。沟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和主渠道,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学校的宣传舆论教育阵地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以理智的态度控制上网的时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合理的使用网络。将网下心理健康咨询和网上的心理健康咨询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掌握心理调节方法,缓解心理冲突,优化心理素质。

  第三、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养成自律意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塑造和培养,一方面依赖于道德主体〔大学生〕的内在自觉性,即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就是不断对自我进行磨练和自省。大学生尽管在各方面尚未走向成熟,但对世界、对人生还是具有自己不成熟.

  实用文档

  的观念。养成大学生自律、自省的观念,实际上就是强调对自我道德意志的磨练和不断克服、清洗错误的道德观念,成就自我,形成道德批判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做到对网络不依恋也不谈“网〞色变。以专家教授讲座、同学们之间的讨论等形式进行适当的网络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社会〞,树立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正确态度和观念,作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所学所能,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为社区效劳为人类社会效劳,在实践中体会成功、充实人生、学会协作、培养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开设网络道德课程,强化网络意识和道德责任感。

  第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效劳。这样学校可以保持对网络的了解、知情和监控,既争取了对网络的主动权,又增强了对网络的可控性。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主页设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等活动,把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转移到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上来。校园网的建设可以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一项效劳内容,利用网络强大的功能来满足和吸引广阔学生,在网络中欣赏吟诗、作画、书法、摄影,开展网络读书活动,既陶冶了情操和艺术修养,又增加了知识,促进了身心健康。

  .

篇九: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论文范文: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探究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不断普及,网络对大学生认知、情感、1.1.1研究的背景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1章绪论

  人格、人际交往,特别是心理健康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12年1月16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38.3%,其中学生占整体网民的30.6%,依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可以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在我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成为网络的主力军。

  目前,大学生口渐凸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央中共、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站围绕大学生心理困扰产生原因、现状及对策等10个方面的问题,对近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有过心理方面的困扰;引起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人际交往的压力(67%)、就业压力(66%),自我管理能力不强(51%)、情感问题(48%)等。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

  交往能力的欠缺和自身素质的有待提高。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在高校的普及,大学生现实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在网络中得以蔓延。网络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人际交往,特别是心理健康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如认知冲突,人格异常,意志薄弱,人际观念淡薄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借助网络之一崭新的平台,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积极地使用网络,已成为势在必行的研究课题。

  在信息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所作为,首先

  1.1.2研究的意义

  要确立适应网络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依次我们可尝试建构包括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政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教育在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其中网络心理教育主要是指运用互联网提高网民心理素质的教育,它的具体内容包括:网络认知教育、网络情感教育、网络意志教育、网络人格教育、网络人际交往教育。

  (1)理论意义

  首先,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网络心理教育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正是研究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规律,以便遵循这些规律建构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内容体系,进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体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更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结构的完整性。

  其次,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创新。本文突出利用网络固有的特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网络环境下教育方式方法进行研究。这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最后,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的相互渗透融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相互协调的合理结构,不仅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也必将推动二者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2)实际意义

  首先,有助于引起高校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高度重视。网络对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人际交往和人格等方面的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将研究视角拓展到网络心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并借鉴传播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网络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中,贯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理念和方法,消除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引导大学生网络心理和思想政治观念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心理素质,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内在基础。大学生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原动力来自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需要产生行为动机,最终动机引发行为。研究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掌握其心理需求,对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实际意义。

  最后,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自我调适的形成,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方法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是实现网络心理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需要。引导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自我心理调适,可以克服网络教育方式、教育途径的不足,也可以弥补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的不足,使其适应网络环境中不

  断变化的形势,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也是构建大学生终身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

  国外客观上存在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2.1国外研究现状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但没有使用网络心理教育这一名称或概念。他们通过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等方法,进行大量的实质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研究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进行网络心理教育,推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发展。

  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

  1.2.2国内研究现状

  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各领域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广泛关注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校学者正式开始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崔景贵在《网络心理教育当议》(《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

  (1)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相关概念的研究

  5期)一文提出“网络心理教育”的概念,认为“网络心理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在网络心理教育中“网络是心理教育的工具、环境、资源、内容和系统”,并指出可以从二个层次上去认识和把握网络心理教育。“首先,网络心理教育是一种网络教育思想,就是在网络教育的观念上要有明确的心理教育意识,可视为一种大网络心理教育观;其次,网络心理教育是一种网络教育原则,就整体网络教育而言,心理教育应做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贯彻于网络各育之中,由此实现网络心理教育向网络各育的渗透;再次,网络心理教育是一种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大致包括准备性网络心理教育、过程性网络心理教育和补救性网络心理教育二个方面,这二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这是国内较早、较直接的提出“网络心理教育”并阐述其概念。

  张为红在《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S1期)一文中提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主持网站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校园网的各种互动功

  能,向来访者介绍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它至少包含五个层面的内容:第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网络被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工具或媒介;第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意味着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环境,网络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超越时空的‘大教室’;第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再生;第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第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着力于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快捷便利条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系统,即利用网络来矫正网络问题行为。”

  李高海在其专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言实

  (2)关于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主要内容的研究

  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一书中提出: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重视,那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拓展教育视域,进行大学生网上心理教育。在实践中,我们应重点抓好这样几项工作:第一,对大学生网上心理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网民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第二,高校应尽快制定出大学生网上心理健康的标准;第二,从内容、方法、载体入手,建构大学生网上心理教育体系;第四,对虚拟和现实中的大学生心理问题通过网络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

  土仕勇在其编著的《网络传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一书中提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网络心理教育,重视大学生个性心理倾向的纠正、情绪情感的稳定、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兴趣爱好的正确方向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受挫能力和主动适应环境的能力。”

  徐建军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一书中提出,“网络心理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互联网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素质培养,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专业性教育手段和措施的统称。”并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提出网络心理指导的内容应包括:意识发展指导、情感教育、行为训练、人格优化指导等。

  综上所述,以往学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研究从不同的1.2.3研究现状分析

  学科角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概念界定、主

  要内容、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总的来看,这些研究理论上探讨多,具体实践少;提出问题的多,拿出切实可行办法的少。具体主要表现在:

  (1)本学科视角研究不够深入。目前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的人员多是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思想政治教育学从本学科领域进行网络心理问题研究的比较少,较多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网络心理问题理论性研究不够深入。

  (2)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大多研究成果多是以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为主要研究内容,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角度分析和系统梳理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很少。虽然有学者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出网络心理教育,但是至今没有归纳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下网络心理教育的内容体系,使得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系统理论的指导。

  (3)对策研究缺乏可操作性。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和研究者,对网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但他们所研究的成果多是集中在理论探讨层面,对教育者如何运用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等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导致最终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开展。

  目前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的不足,从不同程度上制约、影响着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教育环境的变换对方式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本文尝试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把握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现状,借鉴相关学科的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本学科理论知识提出相应对策,最终达到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目的。

  明确界定网络心理、网络心理教育、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等

  (1)基础理论研究

  1.3.1研究基本思路

  1.3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核心概念,阐述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特点;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这些基础理论研究为下文的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实证分析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网络对大学生心理过程的影响、目前大学生产生存在的主要网络心理问题,并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网络自身固有的特性等方面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从而为进一步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对策提供客观依据。

  该部分是本选题的难点,也是落脚点。旨在运用思想政治教

  (3)对策研究

  育的基本理论,并借鉴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观点,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建构;建立与优化网络心理教育系统;培养培训网络心理教育主体,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引导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1)文献分析法。查阅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在获取大量的文

  1.3.2研究方法

  献资料的基础上,借鉴重要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为本项目的研究奠定充实的文献基础。

  (2)问卷调查法。选择具有代表性,又利于实际操作的部分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3)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重庆有关高校分别选择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学生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实际数据,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查询有关资料,为论述提供支撑。

  目前我国高校在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实证

  1.3.3创新点

  分析和可操作性对策等方面都比较薄弱。本课题针对上述薄弱点进行相应研究:

  首先,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与心理过程为研究新视角,揭示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从思想政治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知、情、信、意、行的心理活动规律。突破以往文献只是简单罗列大学生网络心理现状及网络行为,转而从网络认知、网络情感、网络意志、网络人格、网络人际交往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大学生网络心理

  问题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相互联系。

  其次,尝试性建构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基本内容。针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理论系统性研究的不足,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内容体系建构进行深入探索。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借鉴跨学科的成果,建构包括网络认知教育、网络情感教育、网络意志教育、网络人格教育、网络人际交往教育的内容结构体系,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最后,指出大学生网络心理的自我调适为解决网络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丰富大学生的网络心理教育新路径。以往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多是在教育者的层面上,对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适研究较少,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的有效方法是本研究的创新点。

  2.1.1网络心理..........................152.1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15-1第2章

  大学生网络心.................................15-212.1.2网络心理教育......................15-162.1.3大学生网络............................16-12.2大学生网络心理教.........................17-12.2.1教育主客体的......................17-12.2.3教育环境的开......................12.2.4教育过程的虚拟..........................................1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引........................................18-212.3.1思想教育是大学生在网.....................................18-12.3.2政治教育是大学生进行..........................................12.3.3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19-22.3.4心理教育是大学生网络................................20-21第3章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21-343.1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21-23.1.1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导...............................21-233.1.2网络交互的人机模式..................................23-243.1.3网络社会的无序性.....................................24-253.1.4网络行为的数字化..............................25-23.1.5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导................................27-23.2大学生网络心理问...........................................28-343.2.1高校网络心理教育的不完..............................................28-313.2.2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不................................................31-323.2.3网络的固有特性符合大学生...............................................

  32-34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口趋上升,是世界网络化时代对思想政结语

  ...................................................................................

  第4章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网络...............................34-43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富有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本研究就大学生网络心理现状进行总结,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内容进行框架构建,为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在原有的理论方法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创新,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成效。本文是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这一课题进行探索研究的初期成果。网络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大学生群体也是一个流动性很强、思维很活跃的群体,这就要求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与思考,需要各方面专家从技术、心理、伦理、教育等诸多方面不断加以探讨,需要在今后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

篇十: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论文

  《

  关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

  随着21世纪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高度聚集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新一轮的网络技术革命已经悄然完成。网络文化也潜移默化的在日常生活中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网络文化的特点是其独特的开放型、自由性和平等性。当然,网络文化通过其自身的特点也在向世界上的各个领域快速的渗透,高校也逐渐成为一个网络文化接受、传播等较为密集的地区。网络文化的这种高度自由化、传播迅速等特点已经开始全面地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日益显著。如何在面对网络文化这一新媒介的进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迫在眉睫的成为了当今教育工作着的一大课题。

  一、当前网络发展现状

  202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较2021年底增加2770万人。如右图表1是2021年6月网民年龄结构,可以看出用户年龄在20岁-29岁网民占到30.8%[1]。由调查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知道大学生还是当前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以其丰富的内容和虚拟性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心理状态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表12021年6月网民年龄结构图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所谓网络文化的定义:是指以数字化和信息化为载体,通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共同作用为基础而产生的,此种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网上生活,并且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要素。其中物质文化指的是以虚拟世界、计算机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范围相比之下则比较广泛,主要是指网络文化内容影响下的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理念、道德判断等;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与网络文化有关的各种组织方式、规章制度等。

  二网络文化特征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网络文化具有时间与空间的自由度、在内容上也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并且正以其突显的特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新生文化形态而不同于其他所有的传统文化,具有虚拟性特征、互动性特征、技术基础性特征、开放性特征等。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成因

  一大学生猎奇心理的需要

  大学生刚从紧张的高中学业阶段进入了大学学习阶段,有充裕的精力和时间去探索热门的话题和去了解未知的事物和知识,而网络文化在其众多的特性中具有内容新、覆盖面广、信息快等优点。这也是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方式难以超越的。所以,各大门户网站、论坛等成为了当前大学生第一个选择获取知识的工具,网络文化的内容及传输信息的速度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得大学生对网络文化萌发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也使得他们开始更进一步的开拓网络文化资源,也进一步的加深开拓了他们的猎奇心理。

  二大学生急需得到肯定认同的心理需要

  大学四年是一个人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个特殊时期大学生最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同。但是90后大学生与自己的父母在沟通方面还是很少,往往在其内心精神的需求方面无法满足于现实生活。网络的出现恰好赋予了他们这样一个契机。例如说,在一些网站,论坛,聊天室中,匿名带来的多种身份感可以使得他们毫无保留的在与陌生人聊天中展现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以外的另一面。使得其自身张扬的个性得到释放。即使在现实中与他人沟通时受到阻碍,也能够通过网络获得心理上的补偿。

  三大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空间的需要

  网络是一个没有地域、疆界和束缚的空间,更没有统治和中心的地带。也正是因为如此才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展现自我个性的舞台。他们希望追求一些能够体现自我个性的文化,而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正好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个随心所欲,高谈阔论的场所,例如一些网络聊天室、BBS、新浪微博等,可以让大学生们自由设计个人主页,更新状态来吸引别人来访,也可以与来访人员进行自由交谈和沟通,他们可以以通过传播网络文化等方式来扩大自我认同。

  四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范围的需要

  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在一个新环境中有扩大交际圈的愿望,但许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等特点又不愿暴露自己。甚至有的大学生有交友的需要,却又把交友的标准理想化。其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还存在如傲慢、腼腆、自卑等等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常常会因为找不到知心朋友而苦恼。现在通过网络文化的虚拟空间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空、身份特点等的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进行交友。在虚拟世界里交友的主体都是相互平等的。因此完全可以在不暴露自身的缺点的同时,又肆无忌惮地把对方想象的更加完美。如果在交友时对对方不满意,则很容易就可以与对方中断交流。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是当今互联网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既可以成为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载体,又可以为大学生在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中提供一个新平台。90后大学生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网络文化影响最普遍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化以及衍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当然其中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所谓网络依赖:是指在无任何具有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上网冲动的行为失控,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因为无节制的使用网络而使得个人身体、心理功能受到损害,许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虚拟的网络社会帮大学生摆脱了传统现实社会的管理,给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度。因此,大学生完全可以不用自己真实的身份来网上进行交友等。倘若其间自己不满意,便可在不必承担任何责任的情况下终止自己的虚拟身份。网络文化的互动在情感和感知的要求上与现实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当在大学生身上同时呈现这两种互动方式时,由于大学生对直接的面对面人际交往互动还经验不足时,这两种人格就很难统一在一个生理和心理都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身上,往往表现出的现象是在网上交流能力十分流畅,而缺乏在现实中与人直面交流的能力。网络的私密性与现实的复杂性有着巨大的反差,使得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更愿意依托网络与网友交流而极力的逃避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从而渐渐的开始与现实社会相隔离,无法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在大学生必要拥有的自主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也开始慢慢减少弱;容易使得大学生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而更加沉溺于虚拟世界。造成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孤独感、抑郁感、更严重的会直接导致生理和心理扭曲。

  二网络文化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网络文化的交流传播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文字性的相互交流,这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是有很大差别的。由于大学生沉溺和过分依赖于网络,而忽视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更有甚者会产生对社会交往的抵制情绪,使自己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出现明显下滑,直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另外,很多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恋,而因此却忽视了身边的友情、爱情、亲情。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生活圈子,在情感上封闭自己,最后产生情感障碍。网络的虚幻性还会使大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使得学习效率下降,思维能力的下降,记忆力也会随之下降。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方面负面影响。依托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大学生往往在感染和传播网络文化的行为上表现出随心所欲和放纵。这种失控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大学生出现人格畸形或多重人格障碍。渐渐的开始对身边的人和事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不停的想象人类虚假的一面。因而这种不信任和怀疑的态度会逐渐的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容易使他们形成强迫、怀疑、偏执等的人格性障碍。

  四大学生道德观形成受到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文化的自由传播性,在影响大学生道德形成方面也引起了社会的广大讨论。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模式,它能够让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等等多元化的信息相互碰撞。与在大学生头脑里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又擦出火花,发生碰撞,从而影响了正确的大学生伦理道德发展。网络文化传播渠道夺取了大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形成和成长空间,又无法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道德情感。在直观方面,给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很少,最终使得用来丰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和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方面的许多途径和方法都发挥不了作用。

  五网络文化使得大学生与现实社会的差距感逐渐加大。由于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很容易被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所吸引,当他们在网络文化世界中得到的快乐和慰藉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快乐多时,他们就会花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虚拟世界之中。因此大学生每每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败感时就会

  使得其更加希望在虚拟社会中寻求安慰。因为在网络世界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绝对主人,在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总有自己的支持者。这样的不良循环很可能使得他们只会寻求虚拟的网络完美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产生极大的距离感。这样就极容易引起大学生个性心理甚至是行为上的消极发展。

  六大学生的思维在网络文化中逐渐地浅薄化。网络时代信息的高效性,传播的迅速化使得让大学生在电脑上只要敲击一下键盘就可以获得各种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网络文化内容的极大丰富性,让在校大学生只要打开需要的网站,就可轻易完成任何一项他所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拷贝、复制、黏贴和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现象十分严重,这无疑会加速导致大学生思维的浅薄化。思维浅薄化必将使得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汲取产生极大的影响,限制住大学生聪明、才干的正常发挥。使他们的思想和辨别能力受到限制,造成思维的懒惰性,使他们在日常学习、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对网络产生超乎寻常地依赖,甚至放弃了最基本得独立思考、独立思维方法,严重的阻碍了大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四、网络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的应对措施

  作为一种依托网络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不仅仅显示其现代科技的魅力,开拓了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也使得多数在校大学生体验到了娱乐性。但由于网络文化信息的复杂性,大学生尚还不能自控,这样就使得大学生极易受到网络文化中的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作为社会和高校都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来控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一大学生应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之所以大学生对网络沉迷是由于大学生的自我放纵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而且国内有许多研究者的成果也已经证实了在校大学生心理特点等对于网络更具有依赖性。因此只要我们了解了网络文化为何能占用大学生如此大量的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对此加以控制。因此,大学生应该先认识到自己当前得生活,认清自己的需要和要解决的问题。培养从现实生活中寻求需要的满足和解决问题的出路,更为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培养直面人生的态度,把握好自己的未来人生方向。

  二培育属于高校的网络文化

  高校首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概念和理念,要利用网络的优势来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校网络文化,可以把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统一结合起来一起解决,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性,要牢固地抓住网络文化的思想教育的主动权。要与时俱进地加大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网站,可以邀请计算机专业学生来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网站主页,这样可以随时掌握住大学生的思想交流情况。要在课外时间倡导主流思想文化,使得高校网络文化的实质内涵突显出来。要牢牢地将各高校网络文化接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用高校校园网那富有当代高校特色的网络文化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以此充分发挥网络的服务与育人功能,而能大大减少大学生花在不良网站的时间。

  三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对

  网络

  文化的辨别能力

  高校要在思想上

  教育大学生要正确对待网络文化信息,在平时的课堂教育中要让大学生充分又深刻地理解网络沉溺的危害性,要教育大学生知道辨别信息,提高网络自律意识,增强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也要让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坚决抵制网络文化中那些不文明、不良信息。逐渐培养出大学生理性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他们正确判断善恶美丑和自我保护能力,促进大学生德育全面

  发展。

  四要逐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直以来道德与文化是紧密相联。当代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与自律教育,使大学生要形成责任与道义、自由与自律的相互统一。网络文化的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宣传网络道德理念、制定网络道德规范来实现网络技术所不能实现的目的。大学生的处事观念、行为方式在此种网络

  环境下要比网络技术、立法的约束力更加深入和稳固、持久。

  五要极大的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

  首先要努力加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可以让网络成为他们众多文化爱好之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待网上和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使其把网络中和现实里的朋友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感情丰富多彩的世界。校园文化是一种体现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手拉着全体成员,也是一种潜在的观念力量来让他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之后就能够有正确的甄别能力去寻找健康的文化生活、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文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如辩论赛、体育比赛、网页设计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更好的使得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批评的能力,促使他们在慢慢进步中把他们从网络不良文化中解脱出来。

  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自我教育和自我

  管理的理念

  大学生正确、健康的网络

  心理建设不仅需要家庭、学校和

  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大学生自身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教育

  的优势。学会自我调试网络心理。首先,掌握行之有效而又正确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因此,要多给大学生提供自我实践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得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引导大学生提高自律能力,正确对待自我,并且不断完善自我,培育出较高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正确而又充分的利用网络文化信息,而不是沉溺于各种不良网络文化而不能自拔。其次,要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锻炼交流、沟通等能力的活动,大学生也要积极参加各种形态各异、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坚决避开因觉得生活无聊、枯燥而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网络上,要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有用的信息。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资源,可以以朋辈聊天室等形式来及时缓解压力,促进自己健康成长。

  《

  探究大学生网络使用利弊

  》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作为一钟新兴的技术,它为我们带来信息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很多的问题,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突出的就是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采取相应措施,发挥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让他们建立健康网络心理。

  【关键词】网络诱惑;网络需求;网络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210.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3-0034-0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飞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它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多的群体,因此而产生的网络成瘾等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最突出的。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诱惑

  互联网作为学生大学习、生活及工作的工具和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创新的灵感和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同时也有许多消极有害的因素,它同我们的现实生活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式。

  1.互联网让大学生开阔了视野。

  作为载体,互联网将地球整个联系了起来,他开拓了人们的意识和实践范围,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冲出民族、地区和国界的束缚和限制,变成可以随时交谈的朋友,将各民族、国家的文学、音乐、艺术、政治等信息资源在网络上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共享。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通过视频、通话让我们感觉近在咫尺,同时也将我们的信息相互交流。因此,互联网的全球性、多功能性和可视性让大学生视野开阔。

  2.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张扬的空间。

  互联网上的交流魅力在于互不相见,用户不需要通过实体的交流就能与他人互动,在交流过程中也不需要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消除了一些人们在现实中的责任感,更大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说真心话的平台;同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可以恣意张扬自己的个性,不用压抑在现实生活中受约束的个性和情感,做回最原始的自己;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抒发情绪的方式,在虚拟的网上可以用另一个与现实中的自己完全不同的身份与人交流,尝试不同角色给人带来的刺激,增加了使用者的现实参与感。

  3.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作为媒体的网络,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新的交流方式,其信息的共享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网络交流可自行选择交往对象,人人平等,他们可以自由发言,没有阶级和民族之分,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选择交流者,从而产生自我控制感,隐蔽身份的交流让他们感觉轻松安全,这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交流平台。

  网络的丰富功能,带来了新的信息时代,这些功能对大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让他们的生活走入了全新的空间。

  二、互联网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大学生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促使他们上网的重要因素是心理需求。

  1.互联网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与好奇。大学是学生性格从新塑造的阶段,他们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网络上各种音频、视频信息的相互转换,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去认识和接受新的事物,打造创造性思维;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让他们有时会可以查看一些暴力和黄色信息,寻找刺激。而这些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实现自我,获得成就感。在虚拟的网络中,人们可以按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现实中没有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但同时,他们在网络中的克制力消弱,甚至不存在,更容易表露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如在网络上相互攻击、自我揭露、收集暴力和黄色信息等等。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自我意识强烈,更加期待在属于自己的网络世界里自我实现,这是一种虚拟的自我实现和成就感。

  3.扩大人际交往的愿望。当代大学生的性格张扬,情感丰富,网络交友让他们的人际交往更迅速和便捷,匿名的网络交友让他们更容易找到倾听的对象,缓解压力,实现他们的心理需求;但有些学生却将这种行为变成了现实受挫时,逃避压力和自卑心理的手段,在网络中寻求忘掉自己学历、相貌等实际情况的好友,找到满足感。

  三、构建网络心理健康——预防为主

  互联网是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一但成瘾,后患无穷,是很难通过说服教育消除的,因此,要构建健康网络心理,应以预防为主。

  1.帮助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网络使用观。它用好了可以惠泽人类,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但它只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我们应该掌握这个工具,而不是被工具奴役;网络的世界都是虚拟的,它与现实存在很大的差别;它只是我们广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不应用上网的刺激代替读书学习的快乐。

  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让他们对不良网络行为自我控制。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活动,运用心理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自我努力,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有效的自我控制和应对策略,以便能及时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控制上网时间,合理使用网络,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3.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很多大学生把网络当成逃避现实问题的工具,借网消愁。我们要帮助他们制定上网前目标,在上网前先花点时间将上网的目的列于纸上,并估计一下完成纸上任务所需的时间,再设定小闹钟,定时提醒,控制上网时间。

  4.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多种有益身心的校园活动。在开展的各类校园活动中,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点和喜好,在校园生活中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脱离对网络的迷恋,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5.帮助大学生网上优化个性。前面我提到,互联网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塑造学生的个性。理性认识网络,成为网络的主人和使用者,控制自己上网的时间,扮演好自己的网络角色,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在网络上与人互动,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并把这些技能运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优化自己的个性。

  总之,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有利有弊。我们要因势利导,建立健康网络心理,从正面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让网络造福于人类,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张信华,李卫星.谈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J].高教论坛,2021,6.

  [2]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21,27.

  [3]金鹏,林畅.大学生上网成瘾的问题研究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

  [4]冯国双等.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6.

  [5]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21有关推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十一: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入手,采用访谈法对大学生网络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目前大学生上网主要基于以下4种心理:工具性求助心理、娱乐休闲心理、交往心理和逃避归属心理。同时本文为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为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网络心理

  互联网的出现正在全面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已经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中18-24岁的网民人数占总数的35.1%,其中学生占36.1%,本科生占26.3%。由此可见,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大军。大学生作为最大的网络群体,网络既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观念、丰富的知识和创新的思维,也对其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等产生着巨大的冲击。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来占领网络阵地……,”因此,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分析和研究,是时代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基础。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4岁左右,这一年龄段是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个体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特点表现为:气质和性格逐渐成熟与稳定;喜欢接受新生事物,对社会问题较为敏感,但阅历尚浅,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具有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人际交往意识强烈,交往领域扩大;情感内容日益丰富,反应强烈,易激动;逆反心理较强;自我独立意识增强,但缺乏自控、自律、自制能力;兴趣逐渐深化,并与职业成就相联系,能够规划生活、设想未来;意志品质日渐形成,意志行动具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社会性和稳定性。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

  1.网络心理的含义

  网络心理就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时空(网络环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

  2.网络心理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对大学生网络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提问面谈的形式来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大学生上网主要存在以下4种心理:工具性求助心理、娱乐休闲心理、交往心理和逃避归属心理。

  (1)工具性求助心理

  大多数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是用来获取知识、搜集资料、查询信息等。互联网是获取最大量、最快捷信息的首选渠道。网络的及时性、迅捷性、开放性,不仅缩短了求知的路径和时间,而且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使大学生基本上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大三学生G说:“我正在准备考研,我经常上网关注报考学校的招生情况,浏览一些考研方面的信息,搜集一些专业课资料和参考书,特别方便。”大四学生H提到:“到了大四,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找工作,我们经常上网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动态,关注招聘信息。”可见,网络信息的方便和快捷让很多大学生通过它来浏览新闻、下载软件、检索资料等。

  (2)娱乐休闲心理

  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彻底打破地域界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优势。

  它的方便与快捷以及不受地域性限制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网络以其丰富的文字、悦耳的音乐、精美的图像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大一学生C说:“刚到大学,很迷茫,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课也不是很多,没意思的时候就上网,聊天,看电影。”有些学生认为每天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太单调了,因此,他们选择上网来进行娱乐和消遣。比如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看小说等。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娱乐工具,上网也就成了同学们课余时间最好的消遣方式,把上网当作学习之余的调节、放松活动已成为时下青少年学生的一种时尚,但不少同学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3)交往心理

  大学生网上交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亲友同学之间的交往,二是匿名社交。前者比较普遍,很多大学生都会通过E-mail、OICQ、MSN等方式与自己的亲友同学进行沟通联络,方便快捷。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交往需要常常受挫。有的学生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有的学生担心他人轻视而不愿交往;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由此造成与他人难以沟通,感到孤独压抑。而网络具有匿名、有限的感官接触等特殊性质,使他们在网上社交中更易获得成功。在网上他们可以虚拟交往角色,自由选择交往对象,可以“相识不相见”,这为大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交友、择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种隐蔽性,增强了大学生交往的热情。在网上学生可以毫无保留的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这正是学生内心渴望的交往方式,也是容易接受的交往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逃避归属心理

  大一学生A说:“从中学进入大学,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下子全变了,我很不适应,特别想家,父母不在身边,有很多事情要自己去做,有时候想找别人帮忙,但我和他们不熟悉,不好意思开口,有时候我感觉很孤独。上网时我可以和网上的朋友畅所欲言,说错了也没有人笑话我。”

  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学习上的、感情上的、人际关系上的。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个体在满足了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后,归属感成为他们最迫切追求的,这种强烈的归于某一群体的需要使他们在网上四处找寻知己,由于互联网不是一个现实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虚拟世界”,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有形障碍,进行思想交流,因此,有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受挫时,不是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以回避挫折。在网上的种种倾诉其实是一种逃避解脱困境的自我幻想。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对策

  本文在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1.有效利用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学校应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网络道德,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识别信息、认识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假、丑、恶的分辩能力,使其网上言行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同时家长要积极与学校沟通,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上网和学习、生活的关系,及时调整网络心态,使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2.设立专门机构,开展网络心理咨询

  学校应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兼职教师,建立网上辅导队伍,设立心理咨询网站,传播心理知识,进行网上行为的训练和指导,开设在线心理咨询,研究学生上网心理、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网络心理障碍等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确立一套可操作的、有效性强的网络心理障碍咨询方案,针对每一位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科学的认真的分析,采取对策,尽量缓解或消除网络迷恋者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明白浏览网站、参与游戏、上网聊天应该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和明智的心态。

  3.完善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法制观念较为淡薄,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犯罪的深渊。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网络立法,建立良好的网络文明世界,创建“绿色上网”。政府与学校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减少这些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教学、科研的优势,在校园内建立“绿色网吧”,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对在校内上网的学生实行收费优惠,吸引大学生在校内上网。

  4.根据网络时代特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充分认识和重视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学校有关部门应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采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普及有关网络的心理学知识,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使大学生自觉地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学会科学地规划人生和有效地利用时间。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6-7.

  [2]王娜.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3.5.

  [3]杨志坚.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工业大学,2004.4-5.

  [4]刘海龙,张立志.把握大学生上网心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232-234.

  [5]王玉兰.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心理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2):59.

  [6]尹翔.试析高校如何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J].希望月报,2007,(9):39.

  [7]齐爱花.青少年网络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三江论坛,2007,(4):40-42.

  [8]彭复生.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与健康引导对策[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9):37-39.

推荐访问:结合实际谈谈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特点 结合实际 谈谈 心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