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八大党派排序(4篇)

发布时间:2022-11-19 18:25:04 来源:网友投稿

八大党派排序(4篇)八大党派排序  2016年吉林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通用知识备考资料:八大民主党派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题目】  名词解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大党派排序(4篇),供大家参考。

八大党派排序(4篇)

篇一:八大党派排序

  2016年吉林市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通用知识备考资料:八大民主党派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题目】

  名词解释:八大民主党派

  【答案】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篇二:八大党派排序

  民革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简称民革)

  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称为党员)厦门大学支部委员会于1951年9月成立,陈明鉴任主任委员,邓子基为副主任委员。由于文化革命民革工作中断,拨乱反正后于1979年4月27日民革厦大支部恢复工作,邓子基任主任委员。1989年12月21日民革厦大总支委员会成立,先后由李景禧、常勋、秦长安、国桂荣、蓝小玲任主任委员。现有党员55人,两个支部,民革厦门市委副主委徐迪教授兼任总支主任委员,杨玉荣、徐方成任总支副主任委员,潘建康、孙怀清任总支委员。厦大总支1995年被民革中央评为“全国先进支部”。曾有1人为全国人大代表。现有市人大代表1人,市政协委员1人,区政协委员2人。

  以宋庆龄女士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人执行孙中山先生“联共联俄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与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反对蒋介石专政,支援抗日和支持解放战争,率先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民革厦大总支继承和发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优良传统,主动积极地履行参政党的职责,同时肩负着祖国统一的任务,这是民革责任感、使命感的特色。民革总支多年来组织生活开展正常,活动内容丰富有益。

  民革党员中精英辈出,享誉中外。邓子基教授有《财政学原理》等著作50余种,发表论文260多篇,荣获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福建省授予“五一劳动奖章”,曾任福建省和厦门市政协委员;已故的李景禧教授有《法学通论》等著作3种,发表论文数十篇,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三届,对《保护消费者利益基本法》、《经济特区基本法》、《继承法》等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教授著有《切韵综合研究》、《福建省汉语方言概要》等专著十余部,论文近百篇;已故的洪文金教授有《中国财政年表》等6种著作和译著,论文40余篇,曾任厦门市人大代表;常勋教授有《国际会计》等著作21种,论文60余篇,荣获国务院授予“五一劳动奖章”,曾任省政协委员;林国宁教授发表“图论中若干问题的理论与算法研究”等论文30余篇,“代数图论研究”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6项奖励,曾任厦门市政协委员,提出“金卡工程”等6项合理化建议和提案,多被采纳;廖泉文教授承担各种课题,著述甚丰,在人力资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果。而民革青年党员们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敬业,勤奋耕耘,勇于创新,为所在专业的骨干,他们在经济、管理、法律、政治、数学、海洋、新闻、美术、音乐、体育、建筑、自动化、生命科学、化学工程、信息技术、对外汉语教学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获得了许多奖项。

  民革厦大总支党员中多位台属,他们利用赴台探亲、学术交流和接待台胞的机会,进行亲情式交流,做好台湾人民工作,并就对台工作建言献策,提交提案,获得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王光国同志被民革中央评为“台湾研究优秀特邀撰稿人一等奖”等20多项奖励,荣获

  “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多年来,民革厦大总支的党员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建言献策,参加各类调研工作,反映社情民意,为社会工作提供各种服务,无私奉献。历届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了许多有远见、有价值的议案、提案、调研报告,涉及政府工作、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百姓福利、反腐倡廉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提意见许多为政府部门采纳,获得各方好评。

  民盟

  中国民主同盟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1951年初,厦门大学成立民盟厦大小组,直属民盟厦门市分部领导。

  1953年4月,成立民盟厦大区分部。首届委员会委员有傅家麟、魏嵩寿、韩国磐、郑道传、陈昭桐、何景。傅家麟任主委。区分部下设历史、中文、经济三个小组。

  1955年4月,民盟厦大区分部换届,组成民盟厦大区分部第二届委员会,由傅家麟、魏嵩寿、韩国磐、郑道传、陈昭桐、潘懋元、顾学民7人组成。傅家麟任主委。

  1956年5月,民盟厦大区分部改称民盟厦大支部,产生第三届委员会。由顾学民、潘懋元、罗耀九、陈仁栋、余绪缨、韩振华、严家理7人组成,顾学民任主委。

  1958年12月,民盟厦大支部换届,产生民盟厦大支部第四届委员会。由顾学民、潘懋元、罗耀九、余绪缨、韩振华、谢佑权、李百龄7人组成,顾学民任主委。

  1961年,民盟厦大支部换届,产生第五届委员会。由顾学民、魏嵩寿、罗耀九、谢佑权、余绪缨、潘懋元、李百龄7人组成,顾学民任主委。

  1963年,民盟厦大支部由顾学民、魏嵩寿、罗耀九、谢佑权、余绪缨、何启拔、李百龄7人组成民盟厦大支部第六届委员会,顾学民任主委。

  至1966年,“文革”前,厦大有盟员4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正副系主任5人。1967年至1977年,民盟停止活动。

  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民盟与其他民主党派恢复活动。由顾学民、魏嵩寿、罗耀九、谢佑权、余绪缨、李百龄6人组成民盟厦大支部第七届委员会,顾学民任主委。

  1984年,民盟厦大支部改称为民盟厦大总支,下设理科和文科二个支部。民盟厦大总支由余绪缨、何启拔、罗耀九、崔盈达、周祖撰、颜金锐、郑朱梓7人组成第八届委员会,余绪缨任主委。1985年,政经支部成立,至此,民盟厦大总支有三个支部。

  1986年3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九届委员会,由何启拔、罗耀九、郑朱梓、周丽芳、周祖撰、崔盈达、颜金锐7人组成。何启拔任主委。

  1990年5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由何启拔、郑朱梓、周丽芳、冯洪生、周祖撰、吴在庆、颜金锐、李少蓉、郑剑顺9人组成的第十届委员会。何启拔任主委。

  1995年,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十一届委员会,由余扬政、吴在庆、周丽芳、颜金锐、冯洪生、郑剑顺、郑耀宗、黄荣彬、邹恒富9人组成,余扬政任主委。

  2000年,11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十二届委员会,由吴在庆、黄荣彬、戴一峰、周丽芳、郑剑顺、郑耀宗、胡荣、苏新春、朱梓忠、邹恒富、梁基选、谢灵、吴成共14人组成。吴在庆任主委。

  2004年5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十三届总支委员会,由吴在庆、黄荣彬、戴一峰、周丽芳、郑剑顺、苏新春、胡荣、朱梓忠、梁基选、杨世钦、余章宝、谢灵、郑建红、吴成共14人组成。设五个支部,后并为四个支部。吴在庆任主委。

  2010年7月,民盟厦大总支选举产生第十四届总支委员会,由黄荣彬、高爱国、余章宝、郑若玲、苏新春、朱梓忠、梁基选、王明非、宋佳样、于杨丽、吴光辉、谢灵、杨世钦、吴成共14人组成。设四个支部。黄荣彬任主委。

  民盟厦门大学总支现有盟员145人。其中,科学院院士2人(黄本立教授、郑兰荪教授),具有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职称的100多人,民盟中央副主席1人(郑兰荪),民盟中央委员2人(郑兰荪、杨春时),民盟省委主委1人(郑兰荪)、常委2人(郑兰荪、张颖)、委员2人(郑兰荪、张颖),全国政协常委1人(郑兰荪)、委员1人(杨春时),省政协副主席1人(郑兰荪)、厦门市政协委员3人,副校长1人(张颖),副处级以上干部6人。

  民建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

  中国民主建国会是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中国民主建国会厦大支部成立于一九八六年八月,二00七年十月升格为中国民主建国会厦大总支。现有会员约三十人,其中80%左右会员具有高级职称。总支主任薛雄志,副主任林季红、王重刚。民建厦大总支成员虽然不多,但在厦门乃至福建民建中影响较大,发挥着骨干作用。每年民建厦门市委的重点研究课题几乎都有厦大总支的成员担纲,省级、国家级的研究课题中也不乏厦大总支成员的身影。在区域经济、对台研究、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海洋管理、非公经济等领域的专题或议政研究中建树颇丰,成员们在参政议政方面获得了许多荣誉。

  民建厦大支部历任主任:石景云:1986—1989年

  现任民建福建省委名誉副主委;陈

  铿:1989—1990年

  现移居国外;徐楚炫:1990—2000年

  现任民建厦门市委副主任委员;李

  非:2000—2003年

  现任民建中央委员、民建厦门市委副主任委员;薛雄志:2003-2007年

  现任民建福建省委委员、民建厦门市委常委

  厦大民建在经济界有影响力的专家人士包括:

  石景云:经济学院教授,民建福建省委会第三、四届副主任委员,厦门市委会第五届主任委员。现为民建福建省委名誉副主委。专业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

  王光远,原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现审计厅副厅长、民建中央委员、民建省委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专业研究领域:会计、管理审计;

  黄世忠:博士,教授,博导,现任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民建厦门市委会第八、九届副主任委员,厦门市人大常委。研究领域为会计、财务审计等;

  李

  非: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民建厦门市委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政协厦门市委委员。专业研究领域为台湾经济和两岸经贸关系等。

  蒋细定:南洋研究院副研究员,民建厦门市委会第七届、第八届副主任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会常委,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政治经济研究室主任,省政协九届、十届常委。专业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及东南亚华人经济;

  近几年民建厦大支部成员主笔的一些重大、重点议政调研课题:《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若干战略问题研究》,《厦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海峡两岸区域经济整合趋势》,《闽台经济发展比较与分工合作研究》,《我省“十五”规划实施“走出去”战略问题研究》,《我省“十五”规划加速推进城市化问题研究》,《厦门生态城市建设定位与对策思考》,《在厦门保护和发展闽南文化的研究》,《关于制定涉台法律冲突规范的研究》,《西海域结合整治生态效益分析及进一步做好海湾型城市海洋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对东通道工程建设相关的城市配套、融资、环保问题的对策建议》,《厦门海洋生态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台湾政治生态分析与做好台湾人民工作》,《进一步推动两岸中小企业交流与合作》,《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最大限度争取台湾民心》,《厦门市水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研究》等。

  民进

  中国民主促进会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简称民进)厦门市和厦大民进组织的创始者是德高望重的曾老(曾克同)和谢老(谢植桂)。他们呕心沥血、访贤谈心,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和组织工作,在厦大党委和统战部及厦门市委、市统战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1986年4月民进厦大省直支部成立,初始会员有10人,邓光国任首届支部主任。此后四届支部主任分别由陈元霖教授、郑清煌教授、林良裕教授和邓利娟教授担任,现任主委郑海雷教授。

  2001年9月,民进厦门大学省直第一届总支成立。林良裕任总支主委,郑海雷、邓利娟任总支副主委,杨镇、何士扬和朱健强分别担任第一、第二和第三支部主任。2004年10月,民进厦大省直总支换届,邓利娟任总支主委,郑海雷、赵艳芳任总支副主委。杨镇(兼第一支部主委)、赵艳芳(兼任第二支部主委)、李小平(兼第三支部主委)、徐蓉、张正泓任总支委员。支部(总支)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现有会员49人,其中省人大常委1人,省政协委员1人,会省委委员1人、会市委副主委1人,会市委常委1人,会市委委员3人,区政协副主席1人,区政协委员3人等。

  民进厦门大学省直总支在中共厦大党委、统战部和民进省、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坚持以会为公,以党为师,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立足本职,履行职责,在教学、科研和参政议政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五年总支会员共出版专著、教材40多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在研及完成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各种横向基金30多项;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和社科进步奖18项,厦大南强奖等2项,国家、省、部级一、二、三等奖优秀论文、文艺创作奖数10项。

  已故会员林鹏教授是我国著名生态学家,也是福建省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红树林生态学研究学组执委会主席、国际红树林生态学系统学会(ISME)首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理事并连任。他献身科学与教育事业,在红树林生态学领域取得的系统的创新性成果代表了目前中国红树林研究的最高水平。指导和培养了数十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他领导的厦门大学红树林研究中心也被誉为中国的红树林研究中心。2002年林鹏院士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

  会员林仁川教授被称为是“推动海峡两岸文化融合的领导型学者”,他既是史学家,又是省人大常委、市政协副主席、民进福建省委和厦门市委的领导,还担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福建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和秘

  书长等多项职务。他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国台办重大项目的研究,现正主持编写六卷本的《台湾通史》。

  会员郑海雷教授作为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近十年来连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2007年3月以共同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Science上发表专业论文,引起各界高度关注。郑海雷教授已获省部级奖2项。

  民进厦大总支积极参政议政、履行参政党职责。民进厦大总支成员中担任各级各届政协委员的有9人,人大代表1人。省人大常委、林仁川教授秉承学术必须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理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认识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刻意义”、“建立闽南文化研究中心”、“把厦门建成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等建议,并促成了“厦门闽南文化研究所”成立;推动厦门市金融合作试验区的建设;编写了大型电视专题片《海峡两岸历史渊源》。省政协委员邓利娟教授是著名台湾经济和台湾问题专家,作为第九、十届福建省政协委员,她积极参政议政,仅在2002、2003年就完成两项国台办调研课题和一项厦门市台办调研课题;提交省、市政协提案多项,其中2002年1月省政协提案《把握新契机,将福建发展成台资企业的营运中心》,受到省台办等单位的重视与好评。朱健强会员作为思明区政协副主席则更直接参与、指导了区政协的参政议政工作。

  2005年、2006年度厦大总支连续两年获得“民进厦门市委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并获得“2005-2006年度民进厦门市委调研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农工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简称农工党)

  农工党厦大基层组织创立较早,1953年便建立支部,已故卢嘉锡院士是创始人之一。现总支共有党员72人,总支下设三个支部,分布在全校18个系所,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0人。总支全体成员总支全体成员坚持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职,努力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了一批先进分子。总支于1997年、2000年先后被评为“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分别受到农工党福建省委、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和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的表彰。2001年获得“基层组织建设优秀奖”称号,受到农工党中央委员会的表彰。数学系陈传淡教授于2000年被评为“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受到农工党福建省委员会的表彰;2005年正值农工党建党75周年,总支有6位党员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分别受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农工党福建省委员和厦门市委员会的表彰。

  农工党人才荟萃,他们在各自的教学科研岗位、立足本职、建功立业、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成员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专著25部。他们共主持或参加了50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有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九五”和“十五”重大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励30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励15项;获得专利1项,正在申请的专利5项。他们忠于职守,为厦门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党员张乾二、曹泽星、徐昕、陈明旦、雷怀彦、宋思扬、徐庆妍、谭凯、宋凌春、商少平、林银钟等人,在国内外著名刊物(SCI和EI)上发表论文数百篇,撰写专著数部。其中多人先后获得多项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省级、局级的科技进步奖,荣获多项优秀论文奖及先进个人荣誉奖,同时培养了大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负责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863项目、211工程、省基金、横向课题,科研经费达数百余万元。张乾二院士的《价键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荣获2000年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主持国家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化学微观过程及反应控制理论”研究课题《固体表面理论化学及应用》(1998年3月至2001年12月)。在200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乾二教授荣获“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称号,获得奖品为“菱帅”小轿车一部;化学系陈明旦教授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化学系曹泽星、林银钟、徐昕、谭凯、宋凌春等人参与的《结构化学》被评为2004年度“国家精品课程”。陈明旦教授主要参与的《化学学科立体化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荣获福建

  省200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曹泽星教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厦门大学校级特聘教授。徐昕教授主持了四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徐昕入选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自动化系林成德教授1998年评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协会信息管理工作委员会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数学科学学院许传炬教授,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作为项目中方负责人主持一项科技部“中法先进研究计划”信息科学课题(湍流高性能计算),并于2000年获得法国法中科技协会颁发的“信息科学2000奖”。经济学院吴碧英教授于2001年获得厦门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城市低收入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和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城镇低收入群体研究”。其专著《城镇贫困:成因、现状与救助》在福建省第六届社会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得著作类二等奖,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吴碧英主持的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城镇弱势群体救助系统构建研究》在成果结题鉴定中评为优秀,其中部分成果收入《国家社科规划办》的“成果要报”,送呈国家高层领导审阅。南洋研究院吴崇伯教授长期从事东南亚经济和港澳经济研究,1997年以来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项目1项,福建省项目3项。高教研究院武毅英教授近年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福建省科研项目,在2005年在厦门市第六届社会优秀成果评奖中,武毅英的论文“明晰产权是高校投资体制改革的关键”获得二等奖。海外教育学院刘孔藤教授在1999加拿大国际医药成果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金奖,王长荣教授的专著《“内经”病机十九条辨析》荣获厦门市科协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福建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目前总支成员中担任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共有6人,其中全国政协委员1人,省政协常委2人、市政协委员2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李文清教授为农工党元老,曾先后担任福建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农工党第九届中央委员;海洋系丘书院教授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顾问;商少平为农工党现任中央委员、福建省政协常委;艺术教育学院李未明教授为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

  写提案议案是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据统计三年来各级政协委员共提出提案10多条,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总支部下的三个支部均聘请一位参政议政信息员,围绕经济建设及本单位的中心工作,不仅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重要的信息,而且多渠道建言献策,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厦门大学总支先后在《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厦门特区论坛》(现改为“厦门通讯”)、《厦门农工》、《厦门日报》、《厦门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20多篇,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其中第三支部王长荣教授积极向《厦门农工》和《厦门晚报》撰稿,普及中西医知识,近两年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为更好地参政议政,总支发动全体党员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实际开展调研活动。自2003年以来开展的调研活动主要有:武毅英:《厦门市高教投资体制的模式分析与改革对策》、王晓雪:《厦门市“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思路研究》、吴碧英:《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模式的调查研究》、吴崇伯《厦门企业走出去现状与对策》、《CEPA框架下厦门与香港经贸合作机遇与对策研究》等。通过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为政府的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其中,吴碧英关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模式的调查研究》为基础撰写的政协提案获得2005年厦门市政协优秀提案;吴崇伯的2003年科技局课题项目《厦门企业“走出去”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的研究成果,作为农工党厦门市委会在2004年厦门市政协十届二次大会的发言,该项目还被农工党福建省委评为“2004年调研论文一等奖”。吴崇伯的“主动利用CEPA商机,实现厦港经济对接,全力构筑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研究成果,在市政协2005年3月会议专题发言,并获得农工党福建省委

  “2005年调研论文三等奖”。林成德“关于前埔南区幼儿园空置地更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停车场的建议”,作为向厦门市政府提出的提案受到好评。

  信息是发扬民主、反映民意、履行监督的有效形式之一。几年来我总支全体党员共报送信息70多条,有10多条信息分别被中央统战部、农工党中央、省委、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协等采用。

  由于农工党员在本职工作和参政议政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农工党的人才优势,在客观上给农工党带好了良好与深远的影响。

  致公党

  中国致公党厦门大学总支部委员会

  一、基本情况

  致公党厦大基层组织已走过28个春秋。1982年3月成立致公党厦大临时小组,陈淑仁任组长,甘美凤任副组长。1985年3月成立厦大支部,陈国川任支部主委。1990年5月成立致公党厦大总支,陈国川任主委,郭一飞、徐金水任副主委。1996年4月总支部换届,杨缅昆任主委、徐金水任副主委。2000年12月总支再次换届,主委空缺,徐金水、郭志超任副主委,2002年5月增补郭志超为总支主委,2004年增补王诺为副主委。2005年6月总支换届,王诺任主委,郭志超、林寒生任副主委。2010年7月总支再次换届,王诺连任主委,连心豪任副主委。

  致公党厦大总支下属文科、理科和综合三个支部,现有党员93人,其中高级职称57人、中级职称29人。总支党员中有全国、省、市、区政协委员,有省、市人大代表,有本党中央委员和省、市委员,有市人大资政、市特约监察员、中共厦门市委特约调研员、市行风监督员。

  1986年厦大总支部被厦门市委会评为先进集体。1995年厦大总支被致公党中央评为先进集体,徐金水被致公党中央评为先进个人,胡明辉被省委评为先进个人。1996年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授予厦大总支部“为经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称号。1999年致公党福建省委会授予厦大总支部“基层组织先进总支部”称号。2003年总支荣获厦门市委“调研工作先进集体”的称号,总支部下设的文科支部被致公党福建省委会评为“先进基层组织”。2005年总支部被致公党厦门市委会授予“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厦大总支的党员在本党各级组织、各级人大政协和政府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其中陈国川任福建省政协委员,周畅任福建省委主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胡明辉任福建省委副主委、厦门市委主委、福建省政协常委,江曙霞历任厦门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会长、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

  委会主任,卢炬甫任福建省委副主委、厦门市委主委、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协常委,李明欢任厦门市委副主委、厦门市人大常委;陈国川、周畅、胡明辉、杨缅昆、卢炬甫、江曙霞任致公党中央委员,周畅任中央常委。

  二、代表人物

  物理系教师陈国川是致公党厦大基层组织创始人之一,历任支部主委、总支部主委达14年之久,在他的倡导下,厦大总支部成立了“参政议政小组”,他本人在各级政协会议上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和提案。曾担任致公党福建省委第二、三、四届委员,中央委员会第八、九、十届委员,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为致公党在厦大的基层组织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引进台资、外资上亿元人民币,在争取海外三胞回国投资、进行技术转让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1987年陈国川同志获得福建省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为经济建设服务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艺术学院教授周畅1931年10月生于香港,195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曾任厦门大学音乐系主任、福建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在高校从事音乐史和音乐美学教学与研究逾5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国内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在担任省委主委和省政协副主席期间,对福建致公和福建省政协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他代表致公党中央在全国政协大会上作大会发言,呼吁促进侨乡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益。他在全国政协的提案《建议实施古琴打谱工程,把丰富而珍贵的古琴音乐奉献给全人类》为文化部采纳。

  海洋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明辉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0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研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撰写论文《中国一些大河流主要离子化学》,发表于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Nature),成为我校在国际自然科学两大顶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第一人。此后,他又前往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访问研究和学术交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高校博士点基金课题共6项,参加国家“九五”攻关课题1项,在国际科学研究刊物《实验海洋生物生态学》、《海洋环境研究》发表近20篇论文,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在省市政协上的提案和发言(例如关于福建省北水南调的不合理性的提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卢炬甫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5年在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8年在加拿大女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他长期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其关于黑洞的研究成果被国外学者称为"卢和Abramowicz的唯一性定理"。1993年他获得“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0年作为高级引进人才调入厦门大学,为物理系天体物理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1项、参加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2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1项。2002年他主持的“黑洞吸积与喷流的动力学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年荣获教育部成果一等奖,还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他的关于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关于在中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等全国政协提案,受到中央的重视和采纳。

  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曙霞分别于1982年、1984年和1993年在厦门大学财金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英国赫特福德大学访学,是国内最早研究金融监管的学者之一,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各一项,获福建省第社科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她的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在金融领域的运用、中国金融制度供给、地下金融与民间金融制度、转型经济国家的反腐败反贫困等社会热点问题、金融制度设计与经济增长等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其专著《银行监督管理与资本充足性管制》、《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中国地下金融》、《中国民间信用:社会?文化背景探析》在学界被广泛引用,她在厦门市政府、市政协担任领导职务,对厦门市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明欢先后在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应邀访问荷、法、英、意、德、美、加等三十多个国家,前往哈佛、牛津等十多所国际著名学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讲学。她长期从事移民社会学研究,尤其注重国际移民、海外华人社会及中国侨乡文化研究。她主持了“福建人口国际迁移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影响”、“福建侨

  乡跨境移民潮的社会学研究”、“当代中国东南沿海侨乡社会发展研究”和“欧洲华人社会研究”、“欧洲华侨华人社会调查”、“法国移民政策与法国华侨华人”、“战后海外华人社团发展变化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务院侨办课题、教育部课题等研究课题,为我国和我省侨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代表作《欧洲华侨华人史》获福建省社科二等奖、厦门市社科一等奖,《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获福建省社科三等奖。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聘为专家咨询委员。

  三、参政议政

  致公党厦大总支在本党全市乃至全省基层组织中率先开展参政议政进基层的活动。2005年年底,先后召开三次支部参政议政专题会议,党员们纷纷发言,提出了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建议,并最终形成了《为厦门发展建言献策》和《为福建发展建言献策》两篇文章,受到本党省市领导的表扬,《厦门日报》、厦门市政府网站、《福建致公》、《福建省情资料库》等媒体报道了这次系列活动。总支党员在各级政协人大提出提案、议案和建议一百多项,多项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省政协专报件、市政协大会发言,很多信息、建议和调研课题被中新社、《中国统一战线》、《福建致公》、《厦门致公》、《厦门日报》、《厦门晚报》、《鹭江报》、厦门电视台《政协视点》和《十分关注》栏目采用。周畅教授的“建立民族发展基金”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原厦大历史系副教授、华侨博物院院长陈毅明提出的关于“筹备陈嘉庚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和“支持厦门大学进入‘211工程’”的建议被省人大采纳,她对厦门市的侨务工作提出的重要建议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她的陈嘉庚研究和华侨史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中央电视台的采访。王诺教授撰写的《“统战”何为》一文获得中央统战部组织的全国征文一等奖;王诺提出的“把‘生活饮用水达标工程’列为2009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建议被省政协作为专报件;“关于加强室内污染检测和控制”的市政协提案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协主席督办,电视台报社广泛报道;关于修建演武路人行天桥的提案被市政府采纳,投资六百万元在厦大西校门附近兴建了高质量的过街人行天桥。林寒生教授关于加强闽南话教育的建议不仅得到市政府的重视,出台了实际措施;而且被中新社等全国性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俞云平承担了有关福建侨乡变迁的福建省十五规划课题

  研究,主持参与了本党市委的与华侨有关的调研课题,获得2007年度市委信息与宣传先进个人一等奖。

  四、服务社会

  致公党厦大总支成员充分发挥与海外联系广泛的特点和优势,争取侨心、凝聚侨力,服务华侨,有效地促进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支党员共接待“三胞”数千人次,引进外资成绩尤为显著,共协议引进资金1亿多人民币、1070万美元和40万港元。老党员、印尼归侨甘美凤同志在70岁高龄时还专程回到万隆参加纪念华侨中学成立55周年的校庆联谊活动,她还经常接待印尼亲友,并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开展对海外侨胞的联络联谊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陈毅明策划并编辑了《南侨机工抗战纪实》,策划并组织了华侨历史学会会员的“归侨口述历史研究”,策划并主持了《文化视角:东南亚的“郑和”国际学术研讨会》,策划并组织了纪念亚非会议召开5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座谈会等活动。

  致公党厦大总支的党员满怀爱心,主动积极地服务社会。荷兰归侨郑自治博士先后捐款40多万元用于希望小学建设等公益事业。毛蕾老师作为参加海西春雨行动的厦大博士和海归学者团的一员,用自己的才智为海西建设贡献了力量,受到省领导的称赞。钱兰英老师奔赴汶川地震灾区,将自己所学专业应用于灾区民众的心理康复辅导,获得致公党中央的嘉奖。钱老师还长期为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疾病治疗,为和谐校园建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老党员吴诗池教授退而不休,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长期参加社区服务和街道办事处工作。周畅教授夫妇在捐助汶川灾区活动中表现突出,得到致公党中央的表彰。郭志超教授常年坚持在五老峰上义务植树,造福于厦门市民。薛伟胜老师经常帮助他人维修电脑、解决网络问题。

  进入新世纪之后,总支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党员的能力优势,将服务社会的重点转向用专业知识和学术成果指导社会实践。作为国家重点高校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厦大总支的服务社会有其自身特点,那就是发挥党员的智力优势,将党员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指导社会实践。我们对社会的服务既要立

  地又要顶天,既要服务本地又要服务全国。我们的社会服务更多地是从思想基础、制度建设、政策导向、长远规划、专家咨询、科学创新等方面做出的。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江曙霞教授所从事的“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在金融领域的运用”研究、“中国金融制度供给”研究、“地下金融与民间金融制度”研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反腐败、反贫困等社会热点问题研究”、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金融制度设计与经济增长”研究,都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李明欢教授主持的“福建人口国际迁移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影响”、“福建侨乡跨境移民潮的社会学研究”、“当代中国东南沿海侨乡社会发展研究”和“欧洲华人社会研究”、“欧洲华侨华人社会调查”、“法国移民政策与法国华侨华人”、“战后海外华人社团发展变化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对我国和我省侨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王诺的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学研究在国内居领先地位并具有国际性影响,出任国际著名学术刊物(SSCI刊物)《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编委(中国唯一的编委),他在国家级报刊发表的有关生态文明的一些观点被党和国家在制定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政策时采纳,他主持的国家林业局的生态文明研究项目受到国家林业局领导的批示和好评,主持的《福建省生态文明战略和规划研究》获得省领导的称赞。林璧属教授的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研究在国内居领先水准并具有国际影响,他不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国外刊物发表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还将其专业研究与社会服务密切结合,为厦门市、漳州市及所属区县做了大量的旅游开发规划和项目论证,产生了重要且实际的社会效益。林德荣教授从事的旅游管理和规划项目,同样产生了重要且实际的社会效益。在《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刊物发表了大量论文的李祖基研究员的台湾历史研究,及其主持参与的中央台办和省台办的涉台研究项目,徐学老师从事的台湾文学文化研究和主持的涉台研究课题,都对各级政府制定正确的两岸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连心豪教授的闽台地方史和闽台文化研究,林寒生教授的闽台方言研究,都对加强两岸文化联系产生了推动作用。郭志超教授的畲族、高山族、闽南人和客家人文化与人类学研究,董建辉教授的畲族、高山族文化研究和福建农村乡约文化研究,都对海西文化的发展和两岸文化交流产生了推动作用。郑泽芝老师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对我国的计算语言和数据库建设、对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和中

  华文化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黄贵成老师前往巴黎十大孔子学院任职任教,为增强我国软实力和推广中华文化做出贡献。陈雪芬老师对高校本科学生校际交流的研究对我国高校进一步开展学生交流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在理工学科和体育学科方面。卢炬甫教授直接参与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吴学记老师直接参加了赵玉芬院士的重大科研项目,在磷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陈议明老师参与了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研究项目“低成本多晶硅提纯及其开发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产业化”,并完成了“湿法提纯多晶硅”的研究,推动了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朱建共老师从事的电子离子光学式分析仪器、新型传感器和光电检测技术研究,有的已经直接转化成社会生产力。郭光真老师参与了为福建电线厂和厦门仪表厂进行的仪器设备研究开发。薛伟胜老师以其精湛的网络和信息化技术为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具体贡献。陈礼贤教授是我省第一个国际裁判,参加汉城亚运会、北京亚运、东亚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世界杯赛的体操裁判工作。林建华教授是国际级裁判,多次担任福建省和全国武术锦标赛总裁判长,他在日本出版的英文著作《行意拳——中国三大内家拳之一》在世界许多国家发行,他还前往世界很多国际地区推广中华武术文化。作为体育教学部领导之一的陈志伟老师,深入研究体育教学训练学,对提高我市我省我国的体育水平进行着最基础的科研工作,并直接指导老年气功排球赛等活动。作为中国沙滩足球国家队教练、厦门足球俱乐部教练和厦大足球队主教练的方福荣老师,对厦大足球、厦门足球乃至国家沙滩足球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作为健美操和艺术体操国家一级裁判、厦门市健美操协会副秘书长的唐文玲老师,推动了厦门人的健身健美。

  致公党厦大总支和总支党员在服务社会方面的成绩是巨大的,工作是有特色的,社会效益是显著的,社会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新一届总支将更加努力地工作,团结所有党员开创新局面,做出新贡献。

  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厦门大学基层委员会

  1985年11月11日,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何耿丰教授和8位同志一起,在厦大鲁迅纪念馆正式建立了九三学社厦门大学支社。24年后,社员从9人发展到现在的59人,是原来的6.5倍。2004年10月31日九三学社厦门大学基层委员会暨第一、第二、第三支社成立,是厦门大学九三学社组织发展的新起点。2008年10月产生了第二届九三学社厦大基层委员会,主任委员吕鑫、副主任委员邱仲潘、蔡保全、宓锦校。

  在数千人的厦大教师队伍中,59位九三人不过百里见一,然而在厦大22位院长中,有2位九三人(黄培强、周昌乐),还有副院长系主任副主任6人(黄合水、卢琳璋、李绍滋、金鑫、庄平辉、段永纯),博导17人(王秋泉、吕鑫、黄培强、程璇、卢琳璋、李文权、周昌乐、李绍滋、赵俊宁、郭晓峰、宓锦校、黄合水、张亚群、刘庆林、王周成、孙志梅、赵仪)。黄培强、吕鑫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闽江学者。可以看出,厦门大学九三人已经在教学科研和社会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在参政议政方面,何耿丰任七届市政协常委,黄培强为九、十届市政协常委、目前为省人大常委,程璇为市政协十届常委,谢抗、李文权、卢琳璋等人担任过区政协委员,他们为市、区的三个文明建设献计献策,履行了政协委员的职责。蔡保全教授在负责社市委

  “海峡两岸人类与哺乳动物化石的调查与研究”课题中发现和研究了“海峡人”,使两岸一家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在这方面,九三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杨孙楷教授的微机化电化学分析仪获全国科技大会奖,李文权教授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有特出贡献的专家郭晓峰教授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培强博导获得中国化学会优秀青年化学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和省优秀专家称号,“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吕鑫博导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化学会优秀青年化学奖、南强奖(个人一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四),刘庆林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厦大九三人在其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1987年2月,市九三学社和民革、民盟、民进共同发起成立厦门市嘉信会计师事务所,是我省第一家民办会计师事务所,我社厦大支社原主委、会计系副教授谢抗任所长兼副主任会计师,带领该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厦大九三人整体素质高、参政议政能力强、教学科研硕果累累,他们将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厦门大学尽快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出贡献。

  台盟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厦门大学支部委员会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是由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人士组成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

  台盟是在台湾省人民“二?二八”起义以后,由一部分从事爱国民主运动的台湾省人士继承台湾人民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根据当时台湾人民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实现民主政治和地方自治的愿望,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作为名称,于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的。

  台盟成立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支持台湾人民的反帝爱国民主斗争;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新中国成立以来,台盟参加人民政权和人民政协工作,推动盟员和所联系的台湾同胞,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统一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台盟厦门大学支部成立于1986年,现台盟厦大支部主委郭永穗、副主委蔡师仁。现20名盟员中有原台盟中央理事柯秀英(已故),原台盟中央委员、全国政协

  委员汪慕恒,原厦门市人大副主任黄启巽,原省、市政协委员,现台盟厦大支部副主委、厦大台联会会长蔡师仁。

  汪慕恒,原台盟中央委员、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长期从事东南亚经济、亚太地区经济的科研工作,先后发表学术论著8部、学术译著7部、学术论文400余篇、学术译文600余篇。其个人传略与主要科研成就曾收录于我国、美国、英国的名人录中。在任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接受了台盟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委托,从事台湾资本在祖国大陆与东南亚的投资比较研究,先后发表有《近年来台湾资本大量外流的经济背景》、《台湾中小企业投资祖国大陆的特殊意义与特点》、《台湾当局的三次“南向政策”》等有关的论文30余篇,对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任厦门市政协顾问期间,其两条建议(《建议制订“十五”计划要准确把握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力求中速的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要立足于现实》)为国务院制订“十五”计划所采纳。

  黄启巽,曾任泉州市政协常委,厦门市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市台联会三、四届会长。全国台联会三、四届理事。

  郭永穗,台盟厦大支部主委。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思明区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委员。原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外语教学部副主任。曾赴美国尤蒂卡大学讲授中国文化课和汉语课一年。参与多部教材和译著的编写和翻译并发表论文若干。曾参与松屿电厂、海沧大桥等重要工程的外文资料翻译工作。

  蔡师仁,原厦大台盟主委,现台盟厦大支部副主委、台联会会长。福建省政协第七届、厦门市政协第九届委员。厦门大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在海内外发表约30多万字论文30多篇,出版论著《文学与戏剧》,内容涉及文学理论、编剧理论、文学创作、东南亚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教育等。多次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统战工作、对台工作优秀分子。

篇三:八大党派排序

  中国八大民主党派介绍

  在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以外,还有被统称为民主党派的八个政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它们在与共产党长期合作、共同奋斗过程中作出的历史选择。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它们是参政党。目前,在各级人大常委会、政协委员会、政府机构和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门均有众多民主党派的成员担任领导职务,如八个民主党派的现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名誉主席)就分别担任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或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职务。同时,各民主党派的成员也有很大发展,总人数达到60多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大中城市都建有民主党派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篇四:八大党派排序

  八大民主党派

  政治力量统观

  今天,北京城里的人民大会堂——十二届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又要闭幕了。

  全国政协会议是干什么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八大民主党派每年联袂例行召开的一次大会,不过,这个大会,是以协商的形式进行的。每年协商完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共机构,再将会上八大民主党派同时也包括本党人仕提案,整理出来并在下一年度执政中,加以落实。这就是中共多年所讲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参政议政的概念。

  全国政协主要职能是什么?正统解释为:人民政协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本会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其实,这个全国性质的政治协商会议,早在蒋介石时代的重庆,就曾召开过一回。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重庆谈判,决定为组建新政府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社会贤达代表参加的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政府改组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国民大会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这次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冲破国民党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

  中共领袖周恩来在会上发表了长篇讲话,其中有一段,为后人传颂了半个多世纪,至今听起来还是那么振聋发聩,同时也让今日各家网站的网管——心惊肉跳:

  ——和平建国方案是政治协商会议主题之一。这个方案包括两大项目:一是政治民主化,一是军队国家化……我们非常同意军党分开。军队不应属于党,应属于国家,因此对于党与军队的界限,必须划分清楚。现在无论国民党或共产党,在这方面都还没有划清。——周恩来在重庆召开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社会贤达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上讲话。(1946年1月18日)

  1948年4月30日,中共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提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及国外华侨积极响应,参加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1月30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有23个团体代表共134人。9月17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宣告中国人民政协成立。参加会议有46个团体代表共662人。会议通过了《政协共同纲领》、《政协组织法》、《政府组织法》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将长期存在。人民政协是中共领导下,由中共、八个民主党派、无党派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及特邀人士组成。

  人民政协根据中共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民主监督。政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本会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看到这里,我不知道诸位看官能否明白:全国政协主要就是——一个和八个的政治协商关系。即中共一个和民主党派八个的关系。

  但,这一个和八个的政治力量,是对等的吗?

  我们看看以下数据,即中共及各民主党派党员人数统计: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1948年成立

  现人数11万

  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1941年成立

  现人数23.5万

  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1945年成立

  现人数14万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

  1945年成立

  现人数12.7万

  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

  1930年成立

  现人数12.6万

  中国致公党(致公党):

  1925年成立

  现人数不详

  网站不宣

  九三学社

  :

  1945年成立

  现人数13.6万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1947年成立

  现人数0.26万

  八大民主党派人员总数——截止2012年底

  87.7万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

  截止2011年底

  8260.2万

  百度资料:2011年中国大陆居住1,339,724,852人(不含港、澳、台地区)。

  用小学数学简略法可得:大陆总人口为:13亿3973万人

  按以上统计数据为基础,我们可得出几组新数据:

  中国共产党8260.2万党员

  占大陆人口比为:6.2%

  八大民主党派成员有87.7万

  占大陆人口比为:0.01%

  八大民主党派成员与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比为:1:10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若以成员人数计,则是共同“参政议政”八大民主党派政治力量的——一百倍!

  昨天下午,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选出本届常委会。在昨晚公布的299名常委名单中,不知八大民主党派与中共常委的比例,又是多少?能将一比百的格局,扩大一点儿吗?

  真不知道,在一比百的力量对比下,八大民主党派,又是如何做到与中国共产党——“互相监督、荣辱与共”的?

  2013年3月12日

  晨5时30分

推荐访问:八大党派排序 党派 排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