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10篇)

发布时间:2022-11-19 18:25:04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10篇)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10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10篇)

篇一: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论“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意义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江泽民在大会上讲话指出: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他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革命的深刻变化和迅猛发展,新一代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继承并发扬老一代科研人员搞“两弹一星”的精神,紧盯世界航天科技前沿,从高起点出发,经过11年艰苦探索和努力攻关,取得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有了通向成功的动力。我们相信,我国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将在继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两弹一星”精神启示我们,围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科技的进步,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尤其是尖端高科技,以此带动其他科技领域的发展。

  邓小平早在1988年就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地位。”“两弹一星”的高科技发展把我国科技事业引向了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导弹卫星研制与核武器研制是两个高新技术群,几乎涉及现代高新技术的所有领域,不仅直接依赖于从事国防尖端科技研制的部门,而且有大批地方单位参与。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物理学、流体力学、数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并为其指引了新的研究方向;发展航天科技对更广泛领域的科学研究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两弹一星”精神启示我们,要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真正拥有我国自己的科技体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这是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正确准则。

  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这是最基本的立足点。周恩来多次强调:“自力更生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基本立脚点。”关系国家发展前途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跟国防有关的高科技,西方国家不会卖给我们。总结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经验,发扬热爱祖国、群策群力、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来发展我国的科技,特别是高科技是十分重要的。

  “两弹一星”精神启示我们,在经济、科技总体上处于劣势的态势下发展高科技,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把关系国家发展前途的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集中全国的力量,协同攻关。

  1962年毛泽东在关于原子弹爆炸设想的报告上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周恩来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组织全国大力协同攻关。钱学森曾在1989年说过,“这是把4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的成功经验运用到现代大科学工作上来了。这一整套组织管理的制度和方案不仅是科学的,而且也是结合我国实际的,是社会主义的。它们不但在过去‘两弹一星’事业中是成功的,现在的国家高技术工作也应该采用。”在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事业中,必然会有很多大科学技术工程需要建立和攻关,它的完成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如何组织好这样大的工程,需要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决策,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合作协调攻关。因此,团队能力和献身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两弹一星”精神启示我们,培养和练就一支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的科技人才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推进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才是时家的宝贵财富,人才是创业之源、强同之本。发展科技尤其是发展尖端科技,首先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要有大批的科技人才。周恩来在1951年指出:“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巾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只要我们的工作开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在研制“两弹一星”、发展国防尖端技术中,通过团结原有的知识分子、想方设法把海外华裔科学家安排网国、派留学生到苏联学习、自己大力培养等多种途径,组织起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进行科学研究。邓小平对科技人才非常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再次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强调在科研中要充分信任、依靠知识分子。他说:“要发现专家,培养专家,重用专家,提高各种专家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仍然要加强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围家”的战略决策的指引下,把我困的科技事业推向更加辉煌的发展之路。

  我们要学习并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使这一伟大精神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篇二: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一星读后感

  两弹一星读后感(一)

  做人当如邓稼先!做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做一个忠心报国的伟丈夫!这是我看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重读邓稼先传记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话。

  这一电视连续剧忠实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最为鲜活出挑的人物是核物理学家邓稼先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做一件小事何尝不能呢?我暗下决心:以后遇到任何难题,都要像钱学森那样,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绕过这只“拦路虎”,如果绕过它,这样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钱学森的精神光耀千古,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做一个像钱学森那样,一个永不放弃的人。

  两弹一星读后感(三)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文章来源网络

  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文章来源网络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文章来源网络

篇三: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和伟大精神

  时间:2014年11月26日

  地点:北京科技大学

  嘉宾: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

  王兆宇

  作者:光明网记者

  蒋正翔

  宋雅娟

  《光明日报》(2015年01月31日06版)

  王兆宇在演讲中。

  光明网记者

  孙佳涵摄

  “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走过了近60年征程。“两弹一星”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丰碑。下面我想谈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搞“两弹一星”?搞成“两弹一星”靠什么?

  为什么要搞“两弹一星”?

  我国之所以搞“两弹一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国防安全形势所逼,不得不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导弹、原子弹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传统战争形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民族独立和建国大业。从此,中国人站起来了,但还没站稳、站直,内要百废待兴,外有强敌环伺。险恶的国际环境和民族自立自强的战略需要,逼着我们不得不搞“两弹一星”。

  有了“两弹一星”,对中国军队和国防来说,确实是“鸟枪换炮”,霸权主义者再也不敢叫嚣着在我们头上挥舞“核大棒”了。经过几十年发展,“两弹一星”极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战略威慑力。目前,我国核武器品种、型号齐全,能够实现一定的核威慑力。随

  着“两弹一星”事业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国防、军事实力肯定还会有大的跃升,我军应对强敌威慑的手段将更多,“拳头”将更硬。120年前甲午战争的惨败屈辱决不会重演,请全国人民放心!

  发展“两弹一星”是国家发展所需,催着我们搞。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经济十分落后,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极其薄弱。为了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我们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决定优先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

  从“两弹”起步到卫星上天,正是这十几年,我国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机遇,与欧美强国站到了同一条跑道上——这个成就很了不起,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推动了科学技术、工业发展、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等领域的深刻变革。

  难能可贵的是,发展“两弹一星”还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比较航天领域世界几个主要国家科技人员的平均年龄,中国是30多岁,美国是40多岁,俄罗斯则超过50岁。

  大国尊严所系,人民盼望搞。搞核武器和航天工程,一开始就是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核武器越造越多,威力越来越大;导弹越打越远,能把地球毁灭几次、几十次还不罢休;航天领域,你放卫星我也放,你送人上太空我搞载人登月,你建空间站我造航天飞机??争来争去争什么?不就是在争世界霸权和战略威慑力嘛!

  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我们搞“两弹一星”,就是为了出一出“百年屈辱”这口恶气,争得一个发展中大国应有的地位,争得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应有的尊严。当年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被称为“东方巨响”,那真是“一弹震全球”。第一颗东方红卫星发射成功时,全国人民奔走相告,万人空巷。现在我们每次执行载人航天工程发射任务,也会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搞成“两弹一星”靠什么?

  我将这个问题概括为三句话:一靠党的英明决策和领导;二靠全国人民的支持;三靠国防战线的精气神。

  党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是“两弹一星”事业胜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两弹一星”事业倾注着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战略智慧和大量心血。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一缺钱、二缺人、三缺技术,在这样的基础上搞尖端科技,谈何容易?在1955年1月中央决定原子弹上马的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说:“出兵朝鲜我想了三天,要不要搞原子弹,我想了三年。”陈毅元帅说:“哪怕裤子当了,也要搞中国的原子弹。”张爱萍将军说:“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只要决心一下,就坚定不移地干。正是在党中央的坚定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路子,取得了航天史上有标志性意义的“十个第一”重大胜利。

  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两弹一星”事业顺利发展的坚强后盾。当年搞“两弹一星”,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上下立刻行动,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力出力。为了发射中心的创建,当年居住在场区的350多户土尔扈特蒙古族牧民义无反顾地让出了世代生息的草地,北迁140公里另建家园。1970年发射东方红卫星时,万民齐上阵,仅守护通信线路一项任务,全国就出动了60万民兵,每根电线杆下面站一个民兵。这说明了什么?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举全国之力办大事。

  国防科技战线的精气神,是“两弹一星”事业胜利发展的强大动力。“两弹一星”创业之初,我国经济贫穷,工业落后,尖端科技更是一张白纸,能在此基础上干成惊世伟业,精神的力量无疑是决定性的——这种精神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国防科技战线的这种精气神包括四方面内容:

  1.坚守信仰。听从党的召唤、追寻强国梦想,始终是国防科技工作者最真挚的情感、最坚定的信念。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大批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纷纷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中,就有21位是冲破重重险阻、毅然归国的功臣。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视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一再问我们:中心地处荒凉的戈壁滩,在这里安心创业靠的是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靠的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一颗赤诚之心。

  2.勇于创新。国防尖端技术买不来,别人也不会给,必须依靠我们自己,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当年的创业者凭借有限的苏制导弹样品和图纸资料,像蚂蚁啃骨头那样一点儿一点儿吃透技术、攻克难关,实现了从仿制到独立设计、制造的突破。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航天人始终瞄准世界前沿,主动出击、不断超越,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尖端领域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

  3.求真务实。早在“两弹结合”试验时,周恩来总理就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国防科技战线始终把十六字方针作为座右铭,把“成功至上、质量第一”作为职业追求。“两弹一星”是门大科学,必须求真;是项大工程,必须认真;是个大实践,必须较真儿。1966年,有位操作员在一个接口里面发现一根五毫米的小白毛,他把这个肉眼看不到的小白毛捏出来了,钱学森知道后就把这根小白毛要走带到北京。到了1999年,一位女工程师在一个电动机驱动器里也发现了一根小白毛。以上两个例子说明航天人认真求真的精神没有变,而是贯穿了航天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我们所有的重大决策都经过科学程序、论证研究,所有组织管理都依据科学模式、规范运行,所有岗位操作都遵循科学规程、精心实施。

  4.无私奉献。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当年搞“两弹一星”,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这既是保密要求,又是创业者的集体自觉。1958年秋,接到原子弹研制任务后,“两弹元勋”邓稼先回家对妻子说“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了,通信也困难”。从此,他在大西北隐姓埋名一干就是28年。现在许多科技人员还是这样,把干过的事藏在心里、烂在肚子里。第二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创业初期,航天科技战线驻地大多偏远封闭、教育条件差,很多夫妻出自名牌院校,自己的孩子却考不上大学;但广大科技人员宁可亏了身子,苦了妻子,误了孩子,也不能放下肩上这副担子。第三句话:“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当年搞“两弹一星”试验,为了把万一失利的损失降到最低,仅在发射阵地留了7名指挥操作人员。上阵前他们都留下遗书,向党组织递交了“生死状”: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这就是后来载入航天史册的阵地“七勇士”。

  回首过去,“两弹一星”的历史灿烂辉煌;展望未来,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召唤将使“两弹一星”的新征途更壮丽、更美好!

  现场互动

  听众提问:听说从事航天工作的待遇并不算高,如何才能激发大学毕业生投身国家航天事业的决心?

  王兆宇: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待遇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年轻人的理想都很远大,但要以事业为主,所谓“先吃苦,后得甜;先立业,后成家”,千万不要只盯着钱多钱少,重要的是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自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能为国家干几件事情,一生无憾。目前,我们基地的大学生很多,我们是以事业留人,而不是靠待遇留人。

  听众提问:在几十年的航天工作经历中,您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王兆宇:我体会最深的是“两弹一星”的结合。这件事情我讲过多次,每次都强忍泪水,每讲一次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没有第一代航天人,就没有我们国家的现在。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好传统不能丢了,大家都要学习。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

  “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美好故事变成现实,是今天的演讲带给我们的启示。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不过时,不断处于充实、更新、再创造、再创新的过程。

  ‘两弹一星’精神是核心价值观在国防科技领域的集中体现。年轻大学生要用这种精神投入到祖国各项建设当中,让‘两弹一星’精神发扬光大。”

  (光明网记者蒋正翔、宋雅娟整理)

篇四: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一星”为何能在中国成功

  作者:胡新民

  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2018年第12期

  邓小平在1988年10月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后,美国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核大国已经崛起的事实。1964年10月28日,美国国务院官员托马斯在给助理国务卿邦迪的备忘录中写到,美国必须记住的两个重要事实是:一,中国早晚会进入联合国和参加核裁军的国际谈判;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和交往正在越来越迅速地增加。因此美国必须设法改变仅仅是“遏制”的对华政策,逐步打开同中国交往的大门。

  由此可见,如果那时中国没有原子弹,中美关系改善之路还不知道会怎样走;如果没有1972年中美关系的解冻,中国的对外开放之路还不知道怎样走。所以邓小平后来总结说,假如不是毛泽东把中美关系这个扣给解开了,由后来的领导人来解这个扣要困难得多,中国要实行改革开放也就没有那么容易。他还深情地说道:“我们能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着手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不能不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功绩。”

  今天当我们庆祝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时候,回顾这段历史,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进,很有必要。

  毛泽东:“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

  回顾这段历史,最深刻的一点是,如果没有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坚强领导,特别是毛泽东本人的高度重视,中国就不可能在那么严峻的形势下取得“两弹一星”的成功。“两弹一星”不但终结了中国近代史上“有国无防”的挨打历史,而且成为中美关系解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表明,谁拥有原子弹谁就拥有真正的实力。因此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蒋介石也曾经有过核计划。但还没有摸到头绪就夭折了。

  1945年,美国研制出原子弹并空袭日本广岛、长崎后不久,白宫发表了关于研制原子弹计划的《史密斯报告》。蒋介石获悉后如获至宝,即命军政部部长陈诚和次长俞大维秘密筹划研制原子弹事宜。为此俞大维找到自己的表弟化学家曾昭抡。1946年夏,曾昭抡等人组成的团队先后到达美国,准备用一至两年时间进行考察研习。但是,先期到达美国的曾昭抡得知,美国有关研究机构都不许外国人进入,原来的研习计划已不可能实行,于是建议大家分别到合适的大学进修或从事研究。此后,这个团队的吴大猷去了密歇根大学,华罗庚去了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李政道考入芝加哥大学,朱光亚考入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这次考察研习计划就这样夭折了。后来,国民党的“中央研究院”根据蒋介石的批示精神,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诚聘在国外成名的彭桓武、张文裕、吴健雄(“曼哈顿计划”的参与者)、钱三强等为专任研究员,发给高薪。但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严重警告,把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11月,美国将原子弹运到停泊在朝鲜半岛附近的航空母舰上,并进行了模拟核袭击。此后,美国肆无忌惮地对中国进行一次又一次核讹诈。

  毛泽东对原子弹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早在朝鲜战争前夕,毛泽东访问莫斯科回来之后,曾对身边的警卫员说:“这次到苏联,开眼界哩!看来原子弹能吓唬不少人。美国有了,苏联也有了,我们也可以搞一点嘛。”1951年,法国科学家居里先生托人捎话给毛泽东:“你回去告诉毛泽东,要保卫世界和平,要反对原子弹。你们要反对原子弹呢,必须自己先要有原子弹。原子弹的原理又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你们自己有自己的科学家嘛。”

  1955年1月15日下午,毛泽东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钱三强和刘杰关于我国核工业科学的研究现状情况的汇报以及有关核武器方面的讲解。毛泽东说,今天我们这些人当小学生,请你们来上课。李四光拿出从野外带回来的铀矿标本给毛泽东、周恩来等看。钱三强用射线探测仪对铀矿石作了演示。毛泽东说,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这次会议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建设的开始。

  中国核工业开拓者之一的宋任穷于1956年11月担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后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他在纪念毛泽东110周年诞辰的文章中专门有一节:《亲自做出发展我国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文中写道:在建设我国核工业的起步阶段,我们就坚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国外援助的方针。为了争取苏联对我国核工业的援助,1957年9月我和陈赓随聂荣臻为团长的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谈判获初步成果后,聂帅和驻苏大使刘晓让我飞回北京向中央汇报。下飞机后,我直接从机场到钓鱼台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谈判结果。毛泽东等听完汇报后,对代表团的工作表示满意,认为谈判是成功的,同意签署协议。

  1960年冬,毛泽东在广州约见宋任穷等人,讨论核武器问题。关于什么时候原子弹才能够爆炸的问题,宋任穷的意见是: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原来答应给的样品也不给了,二机部经过再三研究,认为即使尽最大努力,爆炸时间也得到1964年。毛泽东表示同意。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爆炸成功,立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当天美国总统约翰逊授权白宫发言人,发表了一个总统的书面讲话,称这一天为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法国总统蓬皮杜坦言,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改变了世界形势和中国的地位。香港新晚报称,“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最值得自豪的一天。”

  郭永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能早一天强大起来……”

  法国科学家居里当年所指的“自己的科学家”,也包括了曾昭抡那批中国留学生。在这批留学生中,华罗庚、曾昭抡、朱光亚、孙本旺、唐敖庆和黄昆等6人先后回到新中国,杨振宁、李政道、徐修贤和王瑞駪等4人选择留美发展,只有吴大猷一人去了台湾。这鲜明地反映了当时的人心背向,也说明为什么新中国能够在那种艰难的情况下研制出“两弹一星”。

  新中国初期回来的留学生,成为了新中国各项科技事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在“两弹一星”领域。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予以表彰,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这23位中,有21位有过欧美留学的经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的20位都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亲眼目睹了新旧两个中国的天壤之别,认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复兴才有希望。

  在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中,郭永怀是唯一一位有“烈士”称号的科学家。他还是唯一一位为中国原子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均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郭永怀1956年从美国归来,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第二年,他在1957年6月7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我为什么回到祖国——写给还留在美国的同学和朋友们》的文章,文中说道:“自从1949年人民政府建立以来,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工具被逐出中国大陆,广

  大的人民就真正地抬起了头,有了办法,有了保障,这个保障便是中国共产党。这几年来,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获得了辉煌成绩,连我们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自以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河山。”他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是:“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

  2018年4月度过百岁华诞的“中国核司令”程开甲,在留学英国期间,看到了关于英国“紫石英”号军舰事件的新闻纪录片。当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毅然向入侵的英国军舰开炮并将其击伤时,他第一次有“出了口气”的感觉。“看完电影走在大街上,腰杆也挺得直直的。中国过去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但现在开始变了。就是从那一天起,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程开甲1950年回国,1952年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申请书写道:“一辈子跟着党,个人一切交给党。”1956年程开甲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那个年代,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申请人往往都有一个比较长的考验过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决定回国,但受到美方的阻挠,直到1955年年底,中美日内瓦会谈达成交换平民的协议之后,才回到祖国。据《陈能宽年表》记载:“1957年,经历反右运动后,政治思想升华,追求真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经历3月份双反运动后,思想更受教育,入党要求迫切。4月11日,提出入党申请。”“1959年,到人民公社学习和参观,提高共产主义思想教育。8月,再次向党提出申请。”“1961年4月22日,再次写入党申请报告。”“1964年6月29日,经李信和顾标二同志介绍,支部大会通过为预备党员。”“1965年1月18日……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1969年9月12日……转为正式党员。”

  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陈能宽的职务和工作都在不断变化,1959年参加全国群英会,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先是担任一个设计分院的副院长,转为正式党员时是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他参加了原子弹和氢弹的整个研制过程。他始终坚持信仰。在最为艰难的时刻,在荒凉的实验基地,作为科学家的他,放弃小灶的待遇,和大家啃填不饱肚子的窝窝头。他的同事清楚地记得他的话:“国破方知人种贱,为了国家富强,为了中华民族,我们这个事情一定也要搞成功。”

  钱三强是最早担任中央级领导职务的科学家,二机部成立时任副部长。他在法国留学11年。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1948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他回来后,曾为了中国的核工业事业,先后找了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和胡适,但“几番奔走呼号,可是每回都是扫兴而返。”“几经碰壁,希望成为泡影。我苦思着,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落后挨打,遭蹂躏,受侵略,能够简单归咎于经济穷困,没有能力发展事业吗?能够说是中国缺乏仁人志士和中国人智力低下吗?自然不是。造成这种历史屈辱的根蒂,在于历代当政者愚昧、腐败、无能!”

  这位1954年入党的“两弹一星”功臣,在1955年1月15日的那次给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上课时,深深感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魅力。他回忆,当毛泽东和他谈到原子核内部组成情况时,他立刻感到“这是一个预言,是一位政治家的哲学预言。”当毛泽东拍板“现在到时候了”时,他立刻联想到美国的罗斯福经过科学家再三提醒决定搞原子弹的往事,“是不是凡属政治家都很快地对重大科学问题有远见,能及早把目光投向未来呢?”“我们中国的原子核科学家,在这方面应该说一直是幸运的。国家最高层不但有果断的决策,实行决策的条件、措施也都在周总理的运筹之中。”“就这样,许多办不到的事情办成了,难以出现的奇迹出现了。”

  现在,每当我们提到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还勒紧裤带搞原子弹时,钱三强的那句话总会使人想起那个年代的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豪情壮志:“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关头,却成了中国人干得最欢、最带劲、最舒坦的‘黄金时代’!”

  最近几十年来,钱三强所言的“黄金时代”的说法,随着那段历史的远去,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心存疑惑,认为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还搞原子弹,究竟值不值?“两弹一星”功臣之一、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与钱三强莫逆之交70载的共产党员王大珩,在他的回忆录《七彩的分光》中,专门写道:我们党为什么在那个内外交困最艰难的时刻开始原子弹的研制,“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100多年来外虏侵略的历史,在中国人的心中结下了太深的国防情结,过去那个有国无防的中国给中国人留下了太多的痛苦回忆。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若不想叫那样的历史重演,就不能只打造自家的围栏,而必须掌握具有威慑力的战略武器,并且越早越好,因为没有人会等你填饱肚子后再来打你”。

  王大珩是2011年去世的,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他也听到了那些使他“不太舒服”的关于“两弹一星”的话。“我沉思了很久才对他说,不错,你的话也许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但是,当你现在说出这些话时,世界局势毕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之剑不再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上了,我们被侵略的威胁也已经远没有当年那么紧迫了。可是,我想问问你,若是没有我们自己造出的原子弹,若没有原子弹在力量对比中作砝码,会有后来的一切吗?恐怕不会。我想,对这一点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毛泽东了,所以毛泽东才深有感触地说出这样的话:实践证明原子弹还是要有一点的,有一点就比一点没有好!”

  王大珩担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30多年所长。在改革开放早期,面临研究所的发展方向,即转向以民品为主还是依然以军品为主,所内议论纷纷。王大珩坚持以军品为主。他认为,“第一,没有国防就无从去谈发展!八国联军打进来的时候,我们上哪去谈发展?!日本人侵略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可能去谈发展?!第二个理由更简单,民品是可以买得到的,只要拿钱出来人家就肯卖给你。但军品可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呀,人家不会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先进东西把你给武装起来!”这就是王大珩那一代人对于“两弹一星”的长远战略意义的理解。

  这支以共产党员为主的科学家的队伍,最不忘初心,最有使命感,最能够理解党中央、特别是毛泽东本人的战略思想。因而他们是一支特别会打硬仗,特别能打硬仗的队伍。当王大珩一行受命前往大西北核试验基地时,国防科委负责人在他们出发前的最后的话是:“你们几个共产党员得给我用党票担保,无论如何也要保证完成任务!”

  陈能宽:“‘两弹一星’的功绩主要归功于党的领导和全国的大力协同。”

  在1999年9月18日北京举行的表彰研制“两弹一星”功臣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高峰的空前壮举。

  每当想起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两弹一星”的功臣们感慨最深的是“大协作精神”。在表彰会举行前夕,钱学森就表示:“老一代科学家非常感慨,当年那种大协作精神该回来了。”陈能宽在复信他的美国学友祝贺信中写道:“‘两弹一星’的功绩主要归功于党的领导和全国的大力协同。”

  毛泽东曾批示:“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事。”这最能体现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色。我国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建设,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大协作的缩影。这个基地选址在青海湖北岸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1075户藏族牧民,舍小家为大家,仅用三天时间就全部举家西迁,让出了自己的美好家园。

  在原子弹爆炸前和爆炸成功后,毛泽东两次提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在原子弹研制初期,中方还可以参考苏方的一些资料。但原子弹原理和氢弹的原理根本不同,美、苏、英对氢弹原理绝对保密。因此,研制氢弹,中国人只能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研制氢弹期间,“文革”已经开始,但党的领导,科学家的工作,全国大协作,依然占据了主流。陈能宽的传记《许身为国最难忘》写道:“这时,‘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波已经波及全中国每个角落了。当‘文化大革命’产生了派系斗争时,在北京的理论部,学习会上、食堂里,核武器人却依然执著于氢弹的突破。当年在院办工作的张彩华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1967年初,传来一个重要信息——法国人也要在今年进行氢弹实验,我们怎么办?人们都在思考这个极其重大而又十分困难的问题。那时,单位食堂里经常举行自由论坛,大鸣大放,理论部的同志介绍法国人要实验氢弹的事情,论证我国氢弹能否提前赶在法国人前面进行试验。我站在那里听得心潮澎湃。从食堂出来,正巧遇上朱光亚,我就对他说我们要赶在法国人前面爆响氢弹。朱光亚鼓励我,并且让我们科办赶紧联系院外各协作单位,希望得到全国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援和协助,提前半年完成各项生产计划。经过几个月的奔波,所有协作单位都提前完成了任务,有力地保障了第一颗氢弹赶在法国人前面爆响。’事实证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中国人民在民族利益和荣誉面前,是会放下争论和争议的。”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从1961年起担任二机部九院(核试验)副院长。“文革”期间,他这位负责业务的副院长,“要抓生产,抓实验,做好科学技术的组织管理工作”。尽管遇到很多困难,但在他和其他同志的共同的努力下,圆满完成氢弹爆破成功后,又反复做科技人员和工人们的工作,“竭尽全力,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地下核试验这一关。不能因为‘文化大革命’影响工作。”

  王淦昌在他的回忆录《无尽的追问》中写道:“我还委任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作业队队长。这些同志真不错,他们都很理解我的心情,也愿意为国家的强盛多做贡献。他们都陆续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别看他们各派群众组织之间对立情绪很大,双方辩论起来,唇枪舌战,互不相让,但工作起来,谁都不谈‘运动’,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而且合作得都很好。我真佩服他们,也喜欢他们,他们爱国,事业心强,都是好样的。”

  彭恒武在总结“两弹一星”成功的经验时,感慨道:“新中国,工农兵一起协力,集中全国力量搞核武器。四十年代国民党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分别代表数理化三位教授到美国考察原子弹,每个人还带着两个学生,朱光亚、李政道、唐敖庆、孙本旺等人都被挑选到了美国学习原子弹技术,结果吃了闭门羹。最后所有的人,就是朱光亚一个人回来跟原子弹有关系。可见,靠出国不行,靠学人家也不行,要自己干出来。旧中国搞不成,只有新中国,依靠全国同心协力,核武器才搞成功。”■

篇五: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关于《两弹一星》观后感范文3篇分享

  《两弹一星》观后感一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句精炼、简洁的话是“感动中国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他享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无数个荣誉称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时,就来到哈尔滨军事学院参观。钱学森对陈大赓说:“中国人一定能制造出导弹。”这正是中国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共同心声。。不久之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带领五院科研人员攀登高峰,苏联也派来专家协助,可不知为何,又突然撤走了专家们,赫鲁晓夫甚至还说出了一句瞧不起、侮辱中国的话。中国人被激怒了,使他们制造原子弹的决心更大了。聂帅设家宴亲自请航天科学家们,悲壮与豪气充满了他们的心间,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终于,中国科学家们不负重托,成功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为中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我看完这篇*不由得感到骄傲与自豪。钱学森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在研发“两弹一星”期间,凭着执着的追求和努力奋斗

  ,不断攀登,不断探索。聂帅的那一句话:“逼上梁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得靠我们自己。”让科学家们有了信心,那一杯酒,使他们斗志昂扬,下决心要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不由得忆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前天晚上,我正在做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目我绞尽脑汁,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我想,反正这是一道“自我挑战”题,错了老师也不会怪我的,明天到学校去抄一下被人的就行了。当我知道了钱学森等人,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无论如何,哪怕献出生命,也要制造出“两弹一星”,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做一件小事何尝不能呢?我暗下决心:以后遇到任何难题,都要像钱学森那样,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绕过这只“拦路虎”,如果绕过它,这样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钱学森的精神光耀千古,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做一个像钱学森那样,一个永不放弃的人。

  《两弹一星》观后感二

  做人当如邓稼先!做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做一个忠心报国的伟丈夫!这是我看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重读邓稼先传记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话。

  这一电视连续剧忠实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最为鲜活出挑的人物是核物理学家邓稼先(1924~1986)

  这里,仅采撷邓稼先62年人生历程中最精彩的片断:

  14岁那年,在沦陷后的北平,少年邓稼先当众撕碎了为日寇庆功的纸旗,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上一脚!为了避祸,他随大姐南下四川、云南。

  17岁那年,他赴重庆考大学,途中险些被空袭的日机炸死,进一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志向。而后进入西南联大,发奋用功,决心“救同胞于水火中”!

  24岁那年,负笈西渡,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特尔哈尔(TerHarr),两年完成博士论文《氘核的光致蜕变》。

  26岁那年,他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1950-8-29)搭海轮回国,进入中科院原子能所,在彭桓武先生的指导下,踏上开拓我国核物理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征程。

  34岁那年,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他的顶头上司钱三强先生问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邓稼先心领神会,立即允诺,出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主任,从此踏上了研制“两弹”的28年艰辛路。

  历史正确地选择了邓稼先,而邓稼先则不辱使命,为“放大炮仗”的宏大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从34岁那年开始,邓稼先隐姓埋名,舍弃天伦之乐,成天钻在荒漠、山沟里,甚至有意识地把性格从爽朗外向转为沉默内敛。风华正茂的邓稼先作为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率领28个“娃娃兵”(平均年龄23岁),在攻克两弹基础理论方面所向披靡!

  他们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从基础理论上攻克了三大难关:原子弹核反应关、中子点火关和引爆关。

  邓稼先率领他们用简陋的手动计算器和计算尺通宵达旦地进行计算,计算草稿用麻袋来装,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堆满了一房间。

  有一次,邓稼先刚休息不久,一听说试验出故障,他冒着风雨,搭吉普车前往,车抛锚了,他下车推行;到了试验场,司机累趴下了,他却精神抖擞地潜心参与排除故障,终获成功。

  三年困难时期,他们饿着肚子苦干,他省下自己的口粮,用馒头招待开夜车的“娃娃兵”。领导不准开夜车,他与伙伴们钻在被窝里打手电筒钻研问题。

  在原子弹引爆试验中,装雷管是最危险的事情,邓稼先总是到现场在技工旁边为他们壮胆,为他们遮风挡雨。为了原子弹试验成功,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他40岁那年,1964年10月16日下午,罗布泊上空终于升起了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奏响了凯歌,在现场不远处的邓稼先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

  然而邓稼先没有停住脚步。

  39岁那年,在聂荣臻的安排下,邓稼先着手为研制氢弹做基础研究,他开始了新的跋涉。他和他的战友们,群策群力,日夜奋战,经过三年努力,1967年6月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接着,邓稼先为核武器小型化倾注了大量精力。不幸的是,在一次核试验事故中(事后查出是降落伞问题),邓稼先身先士卒,坚持进入事故发生地区,找到了碎弹,却经受到了超强核辐射,他的身体遭到致命的损伤!

  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醉心于二代核武器研究,拼尽全力,奔波于试验场所。

  60岁那年,他参加了突破中子弹原理的核试验。那时他已经精疲力竭,趴在两位年青人身上才到达目的地。试验成功使他再次忘形地欢呼。

  61岁那年,确诊罹患直肠癌,动了大手术。但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他把病房变成了实际上的办公室。

  62岁那年春天,他的病情急剧恶化,癌细胞转移到全身,疼痛剧烈。他深知自己已经来日无多,却在思索着我国核武器发展的重大问题。1986年4月2日,他与于敏联合署名,向领导递交了极其重要的建议书,画出了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新蓝图,对国家现代化国防建设做了最后一份宝贵的贡献。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

  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民族进步的永恒!

  他用他的纯真高尚、无私无畏、献身热诚,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做人当如邓稼先!育人当如邓稼先!

  《两弹一星》观后感三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

  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篇六: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感悟心得体会范文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最高追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钱学森的“我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郭永怀的“我们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王淦昌的“我愿以身许国”,生动诠释了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正是带着这种精神投入研发工作中,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际行动之中。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信自豪地挺起民族脊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技术空白、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白手起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研制出“两弹一星”,用汗水和血肉挺起了民族的脊梁,震惊了全世界。

  全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结果。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实践表明,人民群众万众一心的拼搏进取精神是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考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活力源泉。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社会矛盾交织叠加的严峻挑战也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弘扬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精神,形成勇往

  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攥指成拳,团结最有力。我们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就充分证明,只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迸发出不可战胜的伟力。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们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2022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

  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尤越东

  “两弹一星”精神心得体会

  通过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学习,我的内心再次汹涌澎湃,感觉到了我们当代学生所缺乏的精神力量和我们当代青年所肩负的重大使命。“两弹一星”精神包含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影响深远。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品德。对中国来说,正面临周边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威胁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树立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应该一贯坚持的品德修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逐渐产生了好逸恶劳的生活习惯,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好好享受生活,这种奢靡乃至腐朽的思想是对我们社会精神的一种毒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是我们事业的时代特征,是一种优良的作风和传统。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占据一席之地,就必学会共同协作,一个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创造更多、更大的社会价值。

篇七: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关于《两弹一星》观后感范文3篇分享

  《两弹一星》观后感一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句精炼、简洁的话是“感动中国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他享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无数个荣誉称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时,就来到哈尔滨军事学院参观。钱学森对陈大赓说:“中国人一定能制造出导弹。”这正是中国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共同心声。。不久之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带领五院科研人员攀登高峰,苏联也派来专家协助,可不知为何,又突然撤走了专家们,赫鲁晓夫甚至还说出了一句瞧不起、侮辱中国的话。中国人被激怒了,使他们制造原子弹的决心更大了。聂帅设家宴亲自请航天科学家们,悲壮与豪气充满了他们的心间,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终于,中国科学家们不负重托,成功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为中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我看完这篇*不由得感到骄傲与自豪。钱学森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在研发“两弹一星”期间,凭着执着的追求和努力奋斗

  ,不断攀登,不断探索。聂帅的那一句话:“逼上梁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得靠我们自己。”让科学家们有了信心,那一杯酒,使他们斗志昂扬,下决心要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不由得忆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前天晚上,我正在做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目我绞尽脑汁,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我想,反正这是一道“自我挑战”题,错了老师也不会怪我的,明天到学校去抄一下被人的就行了。当我知道了钱学森等人,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无论如何,哪怕献出生命,也要制造出“两弹一星”,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做一件小事何尝不能呢?我暗下决心:以后遇到任何难题,都要像钱学森那样,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绕过这只“拦路虎”,如果绕过它,这样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钱学森的精神光耀千古,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做一个像钱学森那样,一个永不放弃的人。

  《两弹一星》观后感二

  做人当如邓稼先!做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做一个忠心报国的伟丈夫!这是我看了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又重读邓稼先传记后,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话。

  这一电视连续剧忠实地再现了“两弹一星”元勋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最为鲜活出挑的人物是核物理学家邓稼先(1924~1986)

  这里,仅采撷邓稼先62年人生历程中最精彩的片断:

  14岁那年,在沦陷后的北平,少年邓稼先当众撕碎了为日寇庆功的纸旗,扔在地上,狠狠地踩上一脚!为了避祸,他随大姐南下四川、云南。

  17岁那年,他赴重庆考大学,途中险些被空袭的日机炸死,进一步坚定了他科学救国的志向。而后进入西南联大,发奋用功,决心“救同胞于水火中”!

  24岁那年,负笈西渡,进入美国普渡大学,师从著名核物理学家特尔哈尔(TerHarr),两年完成博士论文《氘核的光致蜕变》。

  26岁那年,他在拿到博士学位的第九天(1950-8-29)搭海轮回国,进入中科院原子能所,在彭桓武先生的指导下,踏上开拓我国核物理学研究及其应用的征程。

  34岁那年,他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他的顶头上司钱三强先生问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邓稼先心领神会,立即允诺,出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主任,从此踏上了研制“两弹”的28年艰辛路。

  历史正确地选择了邓稼先,而邓稼先则不辱使命,为“放大炮仗”的宏大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从34岁那年开始,邓稼先隐姓埋名,舍弃天伦之乐,成天钻在荒漠、山沟里,甚至有意识地把性格从爽朗外向转为沉默内敛。风华正茂的邓稼先作为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率领28个“娃娃兵”(平均年龄23岁),在攻克两弹基础理论方面所向披靡!

  他们从无到有,白手起家,从基础理论上攻克了三大难关:原子弹核反应关、中子点火关和引爆关。

  邓稼先率领他们用简陋的手动计算器和计算尺通宵达旦地进行计算,计算草稿用麻袋来装,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堆满了一房间。

  有一次,邓稼先刚休息不久,一听说试验出故障,他冒着风雨,搭吉普车前往,车抛锚了,他下车推行;到了试验场,司机累趴下了,他却精神抖擞地潜心参与排除故障,终获成功。

  三年困难时期,他们饿着肚子苦干,他省下自己的口粮,用馒头招待开夜车的“娃娃兵”。领导不准开夜车,他与伙伴们钻在被窝里打手电筒钻研问题。

  在原子弹引爆试验中,装雷管是最危险的事情,邓稼先总是到现场在技工旁边为他们壮胆,为他们遮风挡雨。为了原子弹试验成功,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他40岁那年,1964年10月16日下午,罗布泊上空终于升起了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奏响了凯歌,在现场不远处的邓稼先热泪盈眶,久久说不出话来……。

  然而邓稼先没有停住脚步。

  39岁那年,在聂荣臻的安排下,邓稼先着手为研制氢弹做基础研究,他开始了新的跋涉。他和他的战友们,群策群力,日夜奋战,经过三年努力,1967年6月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接着,邓稼先为核武器小型化倾注了大量精力。不幸的是,在一次核试验事故中(事后查出是降落伞问题),邓稼先身先士卒,坚持进入事故发生地区,找到了碎弹,却经受到了超强核辐射,他的身体遭到致命的损伤!

  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醉心于二代核武器研究,拼尽全力,奔波于试验场所。

  60岁那年,他参加了突破中子弹原理的核试验。那时他已经精疲力竭,趴在两位年青人身上才到达目的地。试验成功使他再次忘形地欢呼。

  61岁那年,确诊罹患直肠癌,动了大手术。但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他把病房变成了实际上的办公室。

  62岁那年春天,他的病情急剧恶化,癌细胞转移到全身,疼痛剧烈。他深知自己已经来日无多,却在思索着我国核武器发展的重大问题。1986年4月2日,他与于敏联合署名,向领导递交了极其重要的建议书,画出了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新蓝图,对国家现代化国防建设做了最后一份宝贵的贡献。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

  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民族进步的永恒!

  他用他的纯真高尚、无私无畏、献身热诚,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做人当如邓稼先!育人当如邓稼先!

  《两弹一星》观后感三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6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

  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篇八: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一星的观后感作文范文

  两弹一星的观后感作文1“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__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

  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两弹一星的观后感作文2“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句精炼、简洁的话是“感动中国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他享有“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等无数个荣誉称号,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就是钱学森。

  钱学森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时,就来到哈尔滨军事学院参观。钱学森对陈大赓说:“中国人一定能制造出导弹。”这正是中国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的共同心声。。不久之后,国防部第五研

  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带领五院科研人员攀登高峰,苏联也派来专家协助,可不知为何,又突然撤走了专家们,赫鲁晓夫甚至还说出了一句瞧不起、侮辱中国的话。中国人被激怒了,使他们制造原子弹的决心更大了。聂帅设家宴亲自请航天科学家们,悲壮与豪气充满了他们的心间,成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终于,中国科学家们不负重托,成功制造出了“两弹一星”,为中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

  我看完这篇文章不由得感到骄傲与自豪。钱学森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在研发“两弹一星”期间,凭着执着的追求和努力奋斗,不断攀登,不断探索。聂帅的那一句话:“逼上梁山,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得靠我们自己。”让科学家们有了信心,那一杯酒,使他们斗志昂扬,下决心要为中国人扬眉吐气!读到这里,我的脑海中不由得忆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前天晚上,我正在做一道数学题,这道题目我绞尽脑汁,怎么想也想不出来。我想,反正这是一道“自我挑战”题,错了老师也不会怪我的,明天到学校去抄一下被人的就行了。当我知道了钱学森等人,不怕困难,不怕危险,无论如何,哪怕献出生命,也要制造出“两弹一星”,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普通人做一件小事何尝不能呢?我暗下决心:以后遇到任何难题,都要像钱学森那样,迎难而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知难而退,绕过这只“拦路虎”,如果绕过它,这样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钱学森的精神光耀千古,值得我们学习,我也要做一个像钱学森那样,一个永不放弃的人。

  两弹一星的观后感作文3为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感受行走的力量,学校组织了这次研学旅行。让我们在旅行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领略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22日早晨,伴随着老师、同学们的歌声和讲解员的介绍,我们入住了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达玉部落,随后来到了原子城爆轰试验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悠远的情歌所描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也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上个世纪后40年中,这里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核物理专家和人才,秘密从事核武器研制;这更是一片神圣的土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于此。那抵爆钢板早已锈迹斑斑,但密密麻麻的弹痕仍能让人体会到当年实验的惊险和震撼,前去参观的同学们奔走在那广袤的实验草场上,冲破了平时城市中高楼大厦的束缚,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放松和自由。

  在原子城纪念馆中,我们看到了当年核武器研制人员艰苦的工作环境,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振奋人心的“两弹一星”精神。中国人研制原子弹,没有任何外界的帮助,仅用5年时间,从无到有,何种困难?那声巨响使中国扬眉吐气不再受外国的威胁,这震撼世界的巨响,凝聚着成千上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他们是名族的脊梁,是国家的骄傲,墙上那些陈旧的照片,述说着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由内而外焕发出“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用于攀登。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与

  传承下去的。

  这次参观,能看到这些陈列的珍贵事物和文史资料,能感受到211厂走过的风雨历程和两弹元勋们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范。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次意义深刻的学习,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本次研学旅行在寂静的夜晚为我们带来了一次激情火热的篝火晚会。剖开学习压力,沉浸在嘹亮的歌声,舞动着热情的身体。熊熊燃烧的篝火,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炽热。在一阵狂欢后,我们又置身在草场,仰望星空,徜徉在浩瀚的宇宙中,拥抱大自然的宁静。也愿我们每个学子,像那浩瀚银河中的明星,时时刻刻,经久不衰的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在仓央嘉措广场中,诗歌的韵味渲染在每个人身上,在马海轶先生的讲座中,我看到了诗歌的雄浑激越、轻灵优雅、壮丽崇高。我们对诗歌的喜爱也越发浓厚。

  时光悄然流逝,两天的研学之旅接近尾声。本次活动在游中学,学中研,研中思,思中行,研学并举,知行合一。我代表全体学生向这次精心准备并全力付出的领导及老师们表示感谢,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这样珍贵、丰富的成长平台,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希望同学们能把本次的研学精神传递下去,再生活学习中,谱写中绚丽的人生篇章!

  两弹一星的观后感作文4故事的发生背景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前苏联由原来对中

  国的援助改为对中国的冷战,并撤退了在中国工作的科技研究人员,中国的科技面对停滞状态,为了防止国家受到外敌侵害,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毛主席强调一定要抓核技术。

  历史的车轮翻滚,岁月步伐匆匆,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我们应该铭记,而且,不仅仅只是铭记,那些先人给予我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两弹一星”精神是民族正气的史诗,“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为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跃,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

  两弹一星的观后感作文5“两弹一星”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要深挖初心,学习先辈们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艰苦奋斗是锐意前进、一往无前、排除万难地做好本职工作,保持良好作风,在人民群众心

  中留下良好印象,艰苦奋斗是不怕艰难困苦,艰苦创业,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做贡献的伟大精神。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有助于开展党员教育,提高党员们的思想觉悟,陶冶党员们的爱国情怀,提高党员们爱岗敬业,为国奉献的思想觉悟。牢记前辈们的爱国事迹,牢记前辈们的丰功伟绩,时刻警醒自身,为党为民,刻苦钻研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充实自身为国奉献,坚守岗位,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完成本职工作。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学习前辈们为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努力攀登的伟大爱国奉献精神。有助于党员们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提高自身思想素质,虚心学习将前辈们的宝贵精神发扬光大。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学习前辈们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坚定不移的爱国信念,大无畏的为国奉献精神,有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热情、学习热情,更加脚踏实地地工作,为国家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学习“两弹一星”精神,提高党员干部在工作中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思想觉悟。学习先辈们不畏艰难险阻,攻坚克难地完成组织交代任务的担当精神,将先辈们刻苦钻研的精神,运用到工作学习中。积极创新完成党内工作,不叫难,不喊苦地完成工作目标。在工作中学会创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地完成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坚韧不拔地完成本职工作。

篇九: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关于两弹一星观后感作文范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两弹一星观后感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两弹一星观后感作文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一代科学家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外国几代科学家的任务,在此之中,两弹一星算是最具影响力和最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伟大壮举。

  1958年,毛主席先后在各个会议上说“美国说我们中国二十年也造不成两弹一星,我们就证明给美国政府看看,我们中国没有那么好欺负!”在周恩来总理、陈毅元帅、李富春和聂荣臻元帅的主持下,制订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决心让嘲笑我们的国家后悔去吧!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罗布坡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队伍,他们在茫茫的戈壁上风餐露宿,虽然条件极为艰苦,但是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坚持搞出了原子弹和氢弹,突破了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坚强决心。

  199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给予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两弹一星”研制者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攀登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

  两弹一星观后感作文2“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__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

  50年代中期,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讹诈形势和军备竞赛的发展趋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突破国防

  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1956年,研制导弹、原子弹被列入我国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仅用4年时间,1960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自主研制的导弹。1964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又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天。从此之后,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掌握了中子弹设计技术和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研制和发射了各种型号的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潜艇水下发射成功,发射多颗返回式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及太阳同步轨道卫星。“两弹一星”不仅为我们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装备技术保障,增强了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业绩。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

  直前!

  两弹一星观后感作文3“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我国几代科技人员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结果。他们把生命置之度外,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创造了人间奇迹。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发达的中国!

  科学家们头顶烈日,脚踏温度达60摄氏度的地面,不叫苦,不叫累,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切困难,闯过了一道道生死关,他们的毅力难道不值得我们赞颂吗?

  我国科技杰出代表邓稼先为了原子核的诞生,放弃了美国种种优厚的待遇,仍回到祖国。他为了早日使原子核诞生,在试验场和戈壁大漠过了十年的单身生活。为了原子核,他甚至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难道这种精神我们不应该学习吗?

  虽然现代生活有了很好的改善,但我们仍不能失去这种精神,我们应该刻苦钻研难题,应该不畏艰难险阻,像一匹匹骏马勇往直前!我们不能再荒废年华了,不能再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了。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勇于攀登。

  同学们,现在我们有了“两弹一星”,有了遨游太空的现实,我们应该为祖国骄傲。让我们一起努力,勇往直前,为祖国增添灿烂辉煌!

  两弹一星观后感作文44月12日,我们全校五年级同学听了李叔叔的讲座。李叔叔主

  要讲的内容是两弹一星,通过李叔叔的讲述,我知道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两弹”指核弹和导弹,“一星”指人造卫星。

  讲座中叔叔还提到了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听完了讲座,李叔叔还给我们放了一段关于火箭的视频。视频详细的描述了火箭从发射到返回的全部过程。让我们了解到火箭发射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造成火箭发射的失败。这也提醒我们平时做事时要细心认真。

  这次讲座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我们国家虽然科技较晚起步,但是我们拥有聪明智慧的头脑,在我们这一代的努力下,中国必定会占据世界的巅峰,成为科技的带头人!

  两弹一星观后感作文5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实践课上,我们观看了有关于“两弹一星”的资料片。随着一声声爆炸的巨响和在屏幕上出现的壮丽的蘑菇云,还有解说员铿锵有力的解说词,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涌上我的心头。喜悦作罢,也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

  回顾我国的近现代发展历程,那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付出了汗水血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

  索的经历;是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随着以孙中山先生为总理的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的出台,以及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的影响,即使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但民主共和的思想仍旧流传广远,深深地在人们心中留下烙印。多少年来,先辈们都在为了这个理想而不懈奋斗着。

  曾经的古代中国无论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经济文化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因为我们长期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使我们这个古老落后的民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整个国家生存的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我们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我们的领土主权和人民的利益遭受着巨大的威胁。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绵绵不断的民族内战,不仅给人民的肉体带来伤痛,更在瓦解着人们生存的意志。不甘的人民有如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运动等等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尝试;有坚强不屈的人民团结起来扛起大刀向鬼子砍去;也有工农红军坚韧顽强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无不在显示着中华民族追求独立,民主和平的精神。正是有了先辈们誓死不屈的伟大精神,新中国才得以诞生,中华民族才得以解放,才得以在世界拥有的一个位置。

  然而,仅仅是有了位置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不断壮大自己的国力,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才能在世界屹立不倒。

  从片子中得知,建国后,即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大国的核讹诈。于是,以

  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即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从此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于是,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片段,中国核事业的奠基者彭桓武在英国留学并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后依然选择回国发展中国的核事业遭质疑时坚定的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会过才需要理由!”是多少如彭桓武这样的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志士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才将蘑菇云送入蓝天;还有为修建实验站,修建铁路而不顾极寒劳累的工人官兵,为了保证安全而穿着防护服和隔离面具天天训练巡查的士兵,汗水从他们的防护服中淌出,正是那些汗水将“两弹一星”的强国之苗浇灌成参天大树。还有那些科研人员用过的几十麻袋的草稿纸,只能靠人工的老旧计算机甚至是用最原始的算盘进行演算研究的艰苦条件,是那一个个靠手写出的数据堆砌出了中华民族绽放在蓝天中的梦。总而言之,从整个记录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开发出来的成果。因为有了它,中华民族在世界抬起了头,给了那些看不起我们的人重重的一击。中华

  民族就是如此顽强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应该被我们铭记。

  总结来说,社会主义建设是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路,“两弹一星”只是这条路上的一道风景,回头看看,还有如“改革开放”“载人飞船”等等亮丽的风景。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没有攀不上的峰,没有过不去的河,只要我们都抱有爱国的热情,自强自立的心以及艰苦奋斗,顽强不屈的精神,就一定可以把中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反观当下,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们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更应该时刻牢记历史,践行精神,而非沉迷于浮华耀眼的世界,踏实的沉淀,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

  两弹一星观后感作文62015年5月29日,公司组织员工到山西省博物院参观“两弹一星”展览,公司全体职工除因工作需要不能参观外,其余6名职工全部进行了参观学习。

  “两弹一星”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献身国防、无私报国、沤心沥血、励精图治,老一辈建设者为国防现代化建设隐姓埋名,淡泊名利,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精神永存。我们要把“两弹一星”精神,学到家,学到骨髓里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敬业爱岗、无私奉献。

  “两弹一星”的奋斗历程把重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努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而在当代,虽然国际国内的情况与当年相比都有了很大不同,但“两弹一星”精神仍然是

  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新的历史时期,被进一步传承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我认为,社会稳定繁荣的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

  再之后的载人航天工程,也很好地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巨大作用。当人们为航天载人的科技成绩欢呼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想到“两弹一星”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两弹一星”精神在传承、在发扬。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环境已和当年搞“两弹一星”时期大不相同,科研硬件大为改观,经费支持相对充足,人才高地已经形成,国际环境相对改善。但面对当代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面对难度最高、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质量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航天科技团队仍然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搞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取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两弹一星”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加熠熠生辉。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提高、进步,更是整个社会繁荣而稳定地发展的支撑与动力。“两弹一星”的年代已经远去,可“两弹一星的精神”将永驻我们心底。

篇十: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洲际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两弹一星的意义及精神,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两弹一星的意义一

  邓小平这句话说得很简单,邓小平说:“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大家可以去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两弹,两弹可能大家觉得遥远一点,一星,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现在的卫星导航,还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卫视,广东卫视、江苏卫视等等,如果没有卫星,还有我们今天的手机吗?卫星跟广大的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切近了,如果中国没有自己的卫星将会是怎样,说句不该说的话,我们就跟朝鲜一样。两弹或许离我们遥远一点,因为那是外交的,是军事的,是国防的,但是,如果没有我们的军事实力,我们如果在人家核威慑的核炸的前提下,中国还有我们的外交地位吗?还有我们的政治地位吗?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授予和追授23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章。这23名科技专家毫无例外的,都是院士,而且都是大牌院士。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在一个月之前中国科学时报上发表的张劲夫所写的整整两个版的长篇文章《共和国不会忘记——对“两弹一星”的回顾》。

  中中“决定”指出:“这23位科技专家是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讲23位其中的几位就可以了。

  邓小平讲:“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赢得的荣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大家能不能记住那个年代,那个年代中国的经济是在怎样的形成下,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们在造两弹一星,年长的可能知道,那时候是困难时期,但是,我们在困难时期造出了两弹一星。当时科学家本身就面临了困难,但是不造原子弹肯定是不可以的。

  说到现在的局势,朝鲜和韩国,最近大家可能也关注到了,有许多猜测,当然,猜测已经揭开谜底了。尽管直到1953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年7月27日,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时也没能投下原子弹,但在战场和谈判桌上,美国却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核大棒,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妄图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这是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回答:“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当然,毛泽东当年跟美国记者说“美帝国主义也是纸老虎”。那么,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不久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毅然战略抉择,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搞出原子弹。因为原子能事业既可以用来做和平事业,也可以搞原子弹。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大家也知道,在咱们的大亚湾有核电站,现在有好几个核电站了。最新消息,准备新建一个新的核研究所,主要是致力于和平利用,正在筹建。这就追溯了当时造原子弹的高层决策。毛泽东是决策者,1954年秋,广西发现了铀矿石;毛泽东说:这是决定命运的,具体的事情都是周恩来在亲自过问。

  1955年元月14日,周恩来主持会议。参会者副总理薄一波,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李四光,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地质部副部长刘杰。

  1955年1月15日,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彭德怀、彭真、邓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中央领导人参加会议,他们当时都是中央举足轻重的领导者,他们来专门研究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我国的原子能事业。

  1959年9月的一天,周光召在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59年之前当时的中苏关系还是不错的,还是有一批中国的留学生以及一批中国的学者,当时周光召是中国的一个学者,周光召在莫斯科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钱三强在使馆人员陪同下来此,向中国人员通报苏联撕毁合同、再不帮助我国造原子弹的消息。59年之前叫苏联专家,他要帮助我们,但是,59年开始中苏关系破裂,撤走专家。

  苏联专家撤走,周光召立即召集在苏联核子研究所的部分中国专家,讨论: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能不能研制成原子弹?回答是肯定的。当时20多人联名请缨:回国参战,以周光召为首的中国学者,还有一些是留学生。

  周光召起草联名信写到:“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学家,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任务。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周光召曾经当过中国科学院的院长,现在快90岁了,在59年的时候,他也是一个刚步出校门不久的学者,年轻的科学家。以他为主起草了联名信,他们某种程度上是改行,他们原来是做原子能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他们要回国了,随时要听从祖国的召唤。

  我们的院士,特别是这23位功勋,他们都很谦虚,按钱三强所说的,他就是石子,是沙子,是铺路的,院士的精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神在这里再一次得到了体现,他们强调的是集体。而且,的确当时搞“两弹一星”都是集体的荣誉,并不是说谁可以自己说或者别人去说他是“原子弹之父”、“氢弹之父”、“卫星之父”,没有一个人有资格可以说这句话。更何况,还有许许没有被授勋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为什么是23个?24个不可以吗?25个不可以吗?所以,没有列列入23个的,而是24个后面的,说老实话,他们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他们虽然没有勋章,但我们应该记住他们,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

  两弹一星的意义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朝鲜战争时,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叫嚣:“如果不能安排停战,美国将不再承担不使用核武器的责任。”同时,美国还同蒋介石签订《共同防务条约》,提出假如台湾海峡安全受到威胁,他们有权使用原子弹。美国的核讹诈政策,引起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反对。1951年10月,居里夫妇的女婿、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委托即将回国的中国放射化学家杨承宗转告毛泽东:你们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就必须要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他还将亲手制作的10克含微量镭盐的标准源送给杨承宗,作为对中国开展核科学研究的支持。

  为了反对美国的核讹诈,毛泽东主席强调指出:“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还要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有原子弹。”

  陈毅风趣地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还不太硬,你们把原子弹、导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就硬了。

  聂荣臻认为,为了摆脱我国一个世纪以来经常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局面,我们必须搞出原子弹,以便在我国遭受敌人核武器袭击时,有起码的还击手段,同时还可以带动我国许多现代化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经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尽管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中国科学家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于1964年10月16日终于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原子弹爆炸两年后的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1967年6月17日凌晨,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试验靶场上空爆炸成功,成功实现了导弹、氢弹与原子弹的结合,这是中国核武器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多,苏联用了四年,法国用了八年多,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原子弹、氢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核科技进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它大大加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力量。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能力,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讹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诈和核垄断,奠定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振奋了国威、军威,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两单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在五、六十年代极不寻常的时期,中国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当年,广大研制工作者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仅成功地开发了“两弹一星”,而且还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

  毛泽东说得好: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要有点精神。好的精神能够产生民族的凝聚力,支撑起民族的脊梁,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独步世界东方数千年,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延续数千年而从未中断,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的祖先培育出光辉伟大的民族精神。

  “两弹一星”的奋斗历程把重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努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而在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当代,虽然国际国内的情况与当年相比都有了很大不同,但“两弹一星”精神仍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力量源泉。新的历史时期,被进一步传承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我认为,社会稳定繁荣的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发展,必定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当年,中国科学家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硬是抗住了艰苦的生活条件,甚至饿着肚子,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奇迹。

  如果说,“两弹一星”的成功,是在特殊的条件下“特事特办”的结果,那么“863计划”的实施就完全是发展高科技的战略选择。它带领着我们的高科技事业迈向了新的征程。马俊如说,863计划是中国的命运决战,堪称新时代的“两弹一星”。但863计划又不同于“两弹一星”。863计划专家组的专家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固定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单位、部门,“脑袋在863,屁股在原单位”,而且,为注入新观念和保持创新能力,专家组成员每3年要换掉1/3左右。但“两弹一星”的精神是相通的。专家组专家经常集中,在那个通讯和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许多北京以外的专家往往接到通知就是开会在即,他们常常是买张站台票就登上火车,而且一站就是十几个、几十个小时。数年间,专家组专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从无人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抱怨。

  尽管从未有文字形式的正式记录,但对每个863专家来说,“863精神”已稔熟于心:公正、创新、求实、协作、献身。它和“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接力”。

  再之后的载人航天工程,也很好地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巨大作用。当人们为航天载人的科技成绩欢呼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想到“两弹一星”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两弹一星”精神在传承、在发扬。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环境已和当年搞“两弹一星”时期大不相同,科研硬件大为改观,经费支持相对充足,人才高地已经形成,国际环境相对改善。但面对当代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面对难度最高、规模最大、工程最复杂、质量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载人航天工程,航天科技团队仍然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搞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取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从“两弹一星”到863计划,再到载人飞船,中国科技工作者传承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给予了我们的科技蓬勃发展的动力。

  第二,社会的稳定坚强需要两弹一星精神的支撑。(汶川地震,西南大旱)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级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屈不挠、友爱互助、自强不息,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表现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面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并没有被吓到,而是在史无前列的困难跟前,挺起了坚强的脊梁。救人、救人,全国吹响了拯救生命的集结号。时间就是生命,十万救援大军在最短的时间奔赴汶川,用他们的双手为废墟下的同胞撑起了希望的蓝天。只要有一线的生机,就要用百倍的努力,为了生命的尊严,我们不抛弃、不放弃。

  这又何尝不是两弹一星精神在当今时代的表现?我们共同秉持着一颗爱国之心,全国人民大力协同,受难者奋力拼搏,幸存者无私奉献,共同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的赞歌。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支撑,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坚强,人们团结得更加紧密,国家才能稳步和谐地前进。

  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再到“抗震救灾”精神,尽管我们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名字,可是我们明白,自始至终都是同一种精神在传承,在延伸。

  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更加熠熠生辉。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提高、进步,更是整个社会繁荣而稳定地发展的支撑与动力。

  “两弹一星”的年代已经远去,可“两弹一星的精神”将永驻我们心底。

推荐访问:我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现实启示 两弹 条件下 研制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