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16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21:4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16篇)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那么,古代散文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16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16篇)

篇一: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那么,古代散文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呢?

  首先,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一)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兼散文集。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主要是哲学家用以说理,历史散文主要是史学家用以记事。诸子散文流派众多,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在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比较著名的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墨家的《墨子》,杂家的《吕氏春

  秋》等。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

  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内容更丰富,形式多样。《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是一部大事记,《春秋》记事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一字一句都暗含褒贬之意,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世称“春秋三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春秋》所作,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一般认为左丘明所写,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也是国别体,相传为西汉刘向辑成,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和记叙文。后世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以上两种形式都有密切联系。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已不可掩抑,在叙事写人、寓理于形和语言艺术方面都是后世良好的先导。

  (二)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赋三类。

  第一类,史传文: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第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汉以后一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第二,还开创了综合纂史方法。第三,秉笔直书,根据事实记录,决不隐讳。第四,创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所涉及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司马迁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细节描写,采取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写法,使人物形象鲜明地凸现出来。

  《史记》既是伟大的史学著作,又有极高的文学性。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东汉班固的《汉书》①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

  ②开创了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

  ③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

  虽然其成就不如《史记》,但在史传文学的发展上仍然有贡献。

  第二类

  政

  汉代的政,以西汉的贾谊、晁错,东汉的张衡最为杰出。贾谊的代表作是《过秦论》《治安策》等,晁错的代表作是《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东汉的政继承了西汉的传统,但文章气势不如西汉,著名的作品有王充的《论衡》。

  第三类:赋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致后世有“汉赋”之称,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最早写赋的是战国后期赵国的荀子,战国后期另一个赋家是楚国的宋玉,代表作有《登徒子好色赋》鞥。西汉赋家有司马相如、杨雄和枚乘等人,东汉赋家有班固、张衡等人。

  枚乘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司马相如是西汉最有代表性的赋家,《子虚》《上林》是他的代表作。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家是杨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四赋是他的代表作。

  从杨雄开始到东汉,辞赋中出现了新的题材,即“京都赋”。代表作是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东汉中后期,传统的大赋缺少创新,小赋兴起。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等。这些赋短小精悍,不再是主客对话的形式,而是作者的直接描写,这种转变为魏晋以后的辞赋发展奠定了基础。

  赋的特点:

  体物写志,注重铺陈,词藻华美,色彩绚丽,吸收了楚辞的特点。

  正由于赋的发展与楚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汉代往往辞赋并称。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使文学出现了新的变化,文学价值受到重视。

  1特征:

  ①内容上:抒情色彩越来越浓,表达社会政治见解和抒发个

  人感慨往往密切结合。(写山水景物的散文、抒情小赋)

  ②形式上:骈偶化倾向逐渐明显,更加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益多样化。(骈文)

  2代表作家:

  魏:三曹(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

  魏晋:阮籍、嵇康

  东晋:王羲之、陶渊明

  南朝:鲍照

  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是骈文。骈文是在两汉散文的基础上,受赋的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影响,逐渐发展而成的。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一时。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这一时期的词赋代表,如王粲

  《登楼赋》

  曹植

  《洛神赋》

  向秀

  《思旧赋》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江淹

  《恨赋》《别赋》

  庾信

  《哀江南赋》等。

  (四)唐宋

  唐宋两代是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壁。其中的警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更是传诵不衰。中唐时期,一些士大夫迫切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与此相伴的是复兴儒学成为强大思潮。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而与骈俪文相对立。韩愈、柳宗元两人都是大散文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在他们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清新流畅的新文体,基本上取代了几百年来骈文统治的地位。文学史家称这场文体革新为唐代古文运动。古文: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更为实用、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宋代古文运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随韩愈、柳宗元等中唐一批散文家去世后,古文创作缺乏有力

  的后继者,欧阳修在北宋中叶发起继韩柳之后的再一次古文运动,欧阳修以他文坛盟主的地位,快速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三苏在内的文学集团,于是一度中断了的韩柳古文传统得到继承与发扬。苏轼继欧阳修后领导古文运动并取得完全胜利。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家是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他们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如韩

  愈:《师说》

  《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捕蛇者说》

  欧阳修:《醉翁亭记》

  《秋声赋》

  《伶官传序》

  苏

  洵:《六国论》

  苏

  轼:《石钟山记》

  苏

  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曾

  巩:《墨池记》

  唐宋的散文是在先秦两汉散文和六朝散文的基础上发展和提高,各类文章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也超越现代。八大家的散文成为元明清三代学习的楷模。

  (五)元明清

  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

  1、元代散文和宋代相比,远为逊色。

  2、明代的散文取材较为广泛,后期散文的表现手法也较为多样,尤其是晚明小品文。如张岱《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明中叶: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

  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对扫荡八股文风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同时又走上了盲目摸拟古人的路子。后来的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也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明中晚期出现了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竟陵派。

  3.清代散文,包括古文和骈文。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

  时期

  龚自珍直接继承和发扬先秦诸子百家散文无所拘忌的创造精神,突破一般记事和议论模式,自由大胆地表示自己的见解和情感,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

  代表作品:《病梅馆记》(反对摧残自然生机、追求个性解放)

  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变法维新,冲击桐城派。梁启超创立的新文体散文比传统古文通俗,条理明畅,不避俚语俗言,并吸收外文语法,大胆抒写新见解,笔锋常带感情,又极大的感染力语说服力。

  代表作品:梁启超《少年说》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非常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创新精神,一方面彻底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文化思想,一方面提倡白话文,坚决反对桐城派及其旁支余脉,直至其消歇。

  至此,散文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历史时期。

  散文是具有广泛实用性的文学样式,一直被视为文学的“正宗”,是正统的、经世致用文化的文学化和通俗化的表述。孔子提倡君子“立言”,司马迁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散文成了载道的重要工具,一个民族散文品位的高低,其实也反映了这一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我国古代优秀的散文,无不体现出作家宽阔的情怀、广博的知识;同时,又善于从个体的角度思考人类的命运,成为了一个民族的心灵写照和人类文化进程的最为真实的见证。

篇二: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二)方法与过程:

  梳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

  内容的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概述

  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三、散文的主要特点

  (一)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三)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二)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三)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四)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五)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富于哲理、诗情、画意。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五、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为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朗畅。《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牙的古语了。《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的相告的话。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

  2、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3、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二)两汉

  两汉时代,散文进一步发展。

  1、史传文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

  (1)《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现将先秦历史散文又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贡献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开创了“纪传体”体例。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②《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

  ③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记述了项羽的伟业。但对于项羽的骄傲自大和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点,司马迁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④《史记》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它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2)《汉书》

  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①《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班固时,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的史学家,他们自然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己任,将“圣人之道”作为自己著作的指导思想。这样,作者一面承袭《史记》的内容,一面又指责它的“是非颇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记》的观点,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其目的是为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和神化东汉皇权服务的。因此,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五德终始说”和王权神授的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的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人感应”、灾异祥瑞的封建神学思想,《汉书》首创《五行志》,专门记述五行灾异的神秘学说,还创立《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行家的事迹。

  ②《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班固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西汉一代“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既不利于宣扬“汉德”,又难以突出汉代的历史地位。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于是,《汉书》“包举一代”,断限起自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种断代为史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在编纂体例方面,《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本纪》,但却用惠帝纪年,《汉书》补立《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细和明确。再者,《汉书》新创立的四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对于传记的编排,《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比《史记》整齐划一。

  ③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现存《汉书》约80万字,卷帙比《史记》繁富。它增载不少重要的诏令,主要集中在帝纪部分。在许多人物传记中,《汉书》又收入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述和书信。在《汉书》的10志中,也有类似的重要历史文献的收载,如《食货志》收入晁错的《论贵粟疏》等。《汉书》还增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的资料。例如,在《史记·匈奴列传》的基础上,《汉书》大量增补汉武帝以后的史实,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自远古至西汉末年匈奴民族的历史。《汉书》又合并《史记》的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诸传,在补充大量的史实基础上,以合传形式写成较为详细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同时,《汉书》改《史记·大宛列传》为《西域传》,记述今新疆境内我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和西南亚诸国史。

  2、政论文

  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论》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

  除贾谊外,汉初还有不少散文家,他们的文章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中以晁错和邹阳成就较高。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3、赋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

  汉赋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一些形式上的特点,更多地采用散文手法,因其篇章宏大,后世称为“大赋”。大赋是对东汉以后抒情为主的“小赋”而言。大赋大都以问答为骨架,铺陈名物、排比词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词,铺陈多用整齐对称的韵语,叙述多用散文句。枚乘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其他代表作如司马相如《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小赋是汉代后期继大赋后出现的新体赋,至六朝而盛行。多为抒情作品,篇幅较小,少用典故。至唐宋,进士考试科目中的律赋亦称小赋。这些赋短小精悍,不再是主客对话的形式,而是作者的直接描写。

  第二课时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

  魏晋南北朝的文坛出现了新的格局,并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在各种文体中,辞赋创作的时代特征最为突出,与汉赋的对比也最为鲜明。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的句式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其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赋体受诗的影响,也趋于骈化,有些赋其实就是骈文。北朝文坛虽然整体上受骈化的影响,但仍有别具风格的散体名篇大放异彩,从而构成对唐代文坛发展的多重影响。

  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随着感情表现领域的扩大,作者的表现力也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大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其代表作是《登楼赋》。由于主体意识和抒情因素的强化,魏晋时期涌现出一批体物写志的佳作,如曹植写《洛神赋》。

  辞赋生机的焕发,还表现在大赋的体式功能得到一定的调动。和魏晋以来,大赋仍有表现严正重大题材的习惯,不过与汉代不同的是,它已不限于国家政治生活之一端(如左思《三都赋》、潘岳《籍田赋》),更多更重要的是个人生活中的大事,如潘岳《西征赋》以及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山居赋》、梁武帝《净业赋》、梁元帝《玄览赋》、颜之推《观我生赋》等。汉大赋多有以“乱”、“诗”、“歌”等形式系之文末的,但一般说来,这类文字的声情之美游离于主体结构之外,而魏晋以后的大赋则倾向于有意识地在主体结构中汲取诗意,不少中长篇作品的命题就取自诗骚或抒情小赋。被刘勰认为是“策勋于鸿规”的潘岳(《文心雕龙·诠赋》),在这方面颇具匠心,如其《秋兴赋》之于宋玉《九辩》,《闲居赋》之于张衡《归田赋》,《西征赋》之于班彪父女的《北征赋》、《东征赋》都是如此。后世庾信《哀江南赋》题目取自《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杜甫也常以赋题为诗,如其《秋兴》和《北征》,一为联章,一为长篇,这种拓展文体的方法,可以在此找到发源的因素。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庾信,代表作《哀江南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四)唐宋时期

  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

  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以韩柳为首的古文运动的胜利,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

  古文运动

  背景:

  文学因素:魏晉以来骈体文盛行,其內容空洞,远离实际。

  社会因素:中唐之后国勢日渐衰微,士子文人想恢复大唐国风、重振国家势力,于是从古代的思想、文学中找出可以改变当时社会的精神价值----儒家思想与先秦两汉散文。

  古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更为实用、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中唐以后,古文运动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此后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将他们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

  柳宗元:字子厚,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

  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卒后追谥文忠,后人也称为苏文忠公。

  王安石:字介甫,曾封荆国公,後人称王荆公。他的散文峭直简洁、富於哲理、笔力豪悍、气势逼人、词锋犀利、议论风生,开创并发展了说理透辟、论证严谨、逻辑周密。

  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县人,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的曾巩,资质警敏聪慧;成年後,因文才出,备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赏识。

  北宋的历史文学家司马光编有一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它除具有史学价值外,还非常具有文学价值。

  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诸位大家影响下,产生了一部分上书言事的政论文,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胡铨、陈亮、叶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实用,南宋时大量出现的笔记杂文便是一个明证。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尘录》是笔记杂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长于说理,造诣非浅。

  (五)元明清时期

  本时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

  元代散文园地寂寞,缺少名家和名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明代开国之初的刘基、宋濂是当时散文的主要作家。宋濂(1310——1381)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等。

  明中叶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他们在对扫荡八股文风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走上了盲目摸拟古人的路子。后来的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也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

  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进而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

  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袁宏道(1568——1610)最为著名。他们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袁宏道更出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性灵说”。公安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是: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

  与公安派存在的同时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

  公安派与竟陵派革新的直接产物是晚明大量出现的小品散文,这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张岱(1597——?)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较有成就的一位。他的小品散文题材较广,山水名胜、风俗世情、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等都可以入他的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明末清初,晚节不保的侯方域(1618——1654)的散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李姬传》、《马伶传》、《任源邃传》等。

  清初有不少成绩突出的散文家,如王猷定、魏禧。王猷定(1599——约1661)的传奇性散文以小说传奇体打破了传统古文写法,代表作有《李一足传》、《汤琵琶记》、《义虎记》等。魏禧(1624——1680)以人物传记最为突出,代表作是《大铁椎传》。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康熙、乾隆年间)最著名的一个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方苞(1668——1749)继承归有光的传统,提出“义法”主张,并使之成为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桐城派古文作品选材用语只重阐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简洁自然,但缺乏生气,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在“桐城派”极盛时期,文学主张和写作倾向与“桐城派”

  不同的有袁枚、沈复等人,袁枚提倡“性灵”,反对模古。

  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开创了经世散文的新风,标志着清代散文的转折。到了晚清,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维新,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创立了“新文体”,是“五四”时期“文体改革的先导”。

  (六)小结: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之部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考据”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六、引发的思考

  (一)中国古代散文的实用性较强。文学性与实用性结合,扩大了散文的功能,但有时也妨碍了散文在审美方面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散文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上多种多样。文体众多是中国古代散文繁荣的表现,也使散文的表现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中国古代散文伴随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发展变化,不断演进。中国散文和政教联系最为紧密,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背景,有时推动了散文的发展,有时对散文的发展起限制的作用,有时则是正面和负面的作用兼而有之。

  (四)中国古代散文重视语言修辞。中国古代散文是丰富的语言宝库,有大量可供我们使用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篇三: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1、先秦

  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3、唐宋

  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4、明代

  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5、近现代

  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

  扩展资料:

  关于散文发展历史的相关书籍:

  1、《中国古代散文史

  》

  《中国古代散文史

  》是

  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衍。

  《中国古代散文史》对中国古代散文的源头、萌芽、成型、发展、演变及其理论建构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从本体论视角对纵向历时性发展规律和横向共时性特点进行审视和阐述,对散文学理论和传统散文创作的经验与教训也作了简明、深刻的总结。

  2、《中国古代散文简史》

  《中国古代散文简史》是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教育作品,作者是胥洪泉。

  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散文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评介各个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家和作品,探索各个时期散文刨作的特点以及古代散文发展演变的规律。

篇四: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及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及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郑伯克段及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及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1/6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伟大的史学著作,又有极高的文学性,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创立了纪传体通史,其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现人物活动,再现丰富复杂的历史画面。《史记》创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所涉及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司马迁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细节描写,采取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写法,使人物形象鲜明地凸现出来。在结构上,这些人物传记也极具匠心,有的是一条主线,贯穿许多事件,形成单线发展、峰峦起伏状态;有的则是用并列结构和网式结构。司马迁还是语言艺术巨匠,他的语言精确,善于描摹客观事物。《项羽本纪》中垓下之战一节,项羽或是喑哑叱咤,或是言语呕呕,或是仰天悲叹,无不真切生动,合乎他的性格及为人。司马迁不喜欢用偶句,常常避免对称的句法,文气疏朗流畅,曲折自如,有时还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气势。这为唐代古文运动所提倡的单行散句文学语言提供了范本。

  汉书的成就不如《史记》,但在史传文学的发展上仍然有贡献。班固笔法精密,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有不少优秀篇章。

  汉代的政论文,以西汉的贾谊、晁错最为杰出。贾谊的代表作是《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晁错的代表作是《论贵粟疏》。《过秦论》援史实以为据,逐层推进,行文波澜起伏,淋漓酣畅,其锋不可犯。《过秦论》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体现出对《战国策》和先秦诸子的继承和发展。东汉的政论文继承了西汉的传统,但文章气势不如西汉,著名的作品有王充的《论衡》。

  先秦西汉的论说文和史传文,还没有从哲学、史学的依附关系中独立出来。散文走出应用文的尝试是从赋体开始的。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致后世有“汉赋”之称,及唐诗、宋词、元曲并列。最早写赋的是战国后期赵国的荀子,战国后期另一个赋家是楚国的宋玉,现存题名宋玉的赋作共十篇,其中《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比较可信。西汉赋家有司马相如、杨雄和枚乘等人,东汉赋家有班固、张衡等人。

  赋以铺叙、描写较多为其特色,这在长篇大赋里表现得最明显。大赋大都以回答为骨架,铺陈名物、排比词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词,铺陈多用整齐对称的韵语,叙述多用散文句。枚乘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司马相如是西汉最有代表性的赋家,他的《子虚》《上林.》两赋铺陈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和天子游猎的盛举,表明诸侯不能及天子相提并论的态度。最后说了一番要提倡节俭的道理。作者借写游猎场面,用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出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呈现出文学中前所未见的宏伟壮阔的气势。这实际上是西汉时期繁荣强盛的时代气息和统治阶级自豪骄傲的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家是杨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四赋是他的代表作。他模拟司马相如,而仍能具有《子虚》《上林》二赋的规模气概。

  从杨雄开始到东汉,辞赋中出现了新的题材,即“京都赋”。代表作是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还有后来西晋左思的《三都赋》。班固的《两都赋》以都市为中心,更为广泛地反映了山水、城市……的情况,它模仿司马相如和杨雄,但真实的成分增加了,虚夸的成分减少了。张衡的《二京赋》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对世俗生活和有关人物等都有具体的描写。

  东汉中后期,传统的大赋缺少创新,小赋兴起。这些小赋以抒情为中心,往往带有尖锐的批2/6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判性。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这些赋短小精悍,不再是主客对话的形式,而是作者的直接描写,这种转变为魏晋以后的辞赋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使文学出现了新的变化。散文的题材扩展了,山水景物成了文学表现的新内容,文章中的抒情成分大大加强。传统大赋走向衰落,从东汉中后期的兴起的抒情小赋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因为骈文的流行而增加了赋的骈俪、成分。骈文是在两汉散文的基础上,受赋的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影响,逐渐发展而成的。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一时。

  魏代的散文向清峻通脱的方向发展。曹操的文章不受陈规的约束,说话直截了当。曹丕的《及吴质书》、曹植的《及杨徳祖书》,语言婉转、感情真挚,呈现了这一时期的文章文情并茂的特色。魏晋之交,嵇康、阮籍愤世嫉俗。嵇康的《及山巨源绝交书》放言无忌,感情真实,辞锋锐利,语调峻切。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对虚伪的礼法制度予以激烈的批判,同时在幻想中追求绝对自由,也是颇见性情的名作。

  东晋初年的王羲之的文风,疏朗自然,情味隽永,《兰亭集序》俯仰古今,怅触万端,叙事抒情,令人遐思无尽。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发展了这种文风,《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和平、宁静、幸福、淳朴的理想世界。《五柳先生传》为自己留下了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他的文章朴素中见绮丽,简洁中见丰富,富有启示性。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晋代的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它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代笔记和小品文影响很大。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杨

  之的《洛阳伽蓝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水经注》描写山川景物丰富多样,或用白描,或施彩笔,都能简洁生动地写出山川的特色。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游记都受其影响。《洛阳伽蓝记》善于用简短的文字叙述故事和人物。《颜氏家训》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弟,往往插叙作者亲身见闻,风格平易亲切。

  南北朝的骈文有不少精美的作品。鲍照的《登大雷岸及妹书》写庐山、九江一带景色,画面阔大,气象万千,山水均呈动态,烟云变幻,光色耀眼。孔稚圭的《北山移文》生动犀利,,揭露欺世盗名的伪隐士的丑态,其中山岳草木皆有灵性富有妙趣,是一篇用骈体写就的辛辣的讽刺杂文。陶弘景的《及谢中书书》写他隐居处的山水景色,用笔简淡,有一种高逸的趣味。吴均的《及朱元思书》以善于刻画见长,写水之清澈猛急,山之峻拔奇秀,环境之优雅清静,具有传神写照的效果。丘迟的《及陈伯之书》为劝诱梁朝降魏大将陈伯之反正而作,虽是骈文,却委婉曲折,收纵自如。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沿循东汉后期抒情的方向,拓展了表现领域及表现风格。王粲的《登楼赋》写异乡风物之美所引起的思乡怀土和壮志不得伸展的情感,写景和抒情结合,具有浓郁的诗意。曹植的《洛神赋》虚构自己在洛水边及神女相遇的故事,带有一定的寓意。全篇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及神话色彩都很浓。向秀的《思旧赋》不足二百字,以极为凝练含蓄的语言,抒写对被残酷杀害的朋友嵇康、吕安的追念感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宣言,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情和哲理。江淹的《恨赋》《别赋》用精美的语言,渲染各种特定场合的环境气氛,写各类人物的憾恨之情、离别之悲,感情凄恻,音调缠绵,于忧伤中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庚信,代表作为《哀江南赋》,另外《小园赋》《枯树赋》3/6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等短篇也写得情辞俱佳。《哀江南赋》以作者的自身经历为线索,历叙梁朝由兴盛而衰亡的经过,具有史诗性质。描写、抒情、叙述融为一体,篇制宏大,文采富丽,情韵苍凉。文章中用了很多典故,但没有一般骈俪文堆砌的毛病,于整齐排偶这仍具有流利生动的特色。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壁。其中的警句“落霞及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更是传诵不衰。中唐时期,一些士大夫迫切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及此相伴的是复兴儒学成为强大思潮。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而及骈俪文相对立。韩愈、柳宗元两人都是大散文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在他们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清新流畅的新文体,基本上取代了几百年来骈文统治的地位。文学史家称这场文体革新为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论说、抒情、记叙,各体擅长。《师说》文字精炼,文气充沛,对比手法的运用及种种生动形象的描写,大大增强了说理的鲜明性和感染力。《进学解》,《送穷文》采用对话问答体,嬉笑怒骂,光怪陆离,赋的铺排和骈偶杂用,显得新颖奇妙,谐趣横生。《杂说四》托物寓意,构思精巧,形式活泼。《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盘旋曲折,一唱三叹。《张中丞传后序》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故事,绘声绘色,可歌可泣,是司马迁传记文的发展。《祭十二郎文》结合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悼念亡侄的悲痛,及叙事中见呜咽梗塞之情,长歌当哭,动人哀感。

  韩愈是司马迁之后又一语言巨匠,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提炼当代口语成为文学语言,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结构也灵活多变。韩愈创作的许多词语,至今还经常为人们使用,如“动辄得咎”“倨屈聱牙”(进学解)、“面目可憎”“垂头丧气”(送穷文)、“不平则鸣”“杂乱无章”(《送孟东野序》)、“俯首帖耳,摇尾乞怜“(《应科目及时人书》),等等。

  韩愈的散文闳中肆外,戛戛独创。总体风貌是雄健深厚、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曲折自如。苏洵说他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书》)。相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柳宗元的文章析理透辟,清隽卓绝,以精密见长。韩愈说柳宗元文“雄深雅键,似司马子长(迁)”。柳宗元思想深刻,对人民富有同情心。长篇论文《封建论》以充沛的气势、强有力的逻辑、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严厉地抨击藩镇割据局面和世袭制。柳宗元的传记文在选取人物和材料方面极具匠心。如《捕蛇者说》写赋税之毒甚于蛇毒。《童区寄传》谴责中唐南方边远地区抢掠儿童、贩卖人口的恶习。《段太尉逸事状》取之真人真事,描写生动,剪裁精当,突出了段秀实的高贵品质,揭露了贵族、军阀的罪恶。柳宗元的寓言讽刺小品笔锋犀利,语简意深,风格沉郁严峻。他善于体察物性,抓住特征,加以想象夸张,创作出生动而有寓意的形象。如《三戒》《

  传》所刻画的人情世态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能给人多方面的警示。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清新秀美,富于诗情画意。代表作《永州八记》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借山水之乐排遣心中的抑郁。他以精细的观察、精确的词语,把山水写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精美异常。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4/6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晚唐时期至五代十国,古文运动缺乏有力的后继者,以李商隐为代表作家的骈体文仍然居优势。欧阳修在北宋中期再度发起古文运动,很快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在内的文学集团,于是一度中断的韩柳古文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比唐文更宜于说理、叙事、抒情,更实用。唐文奇特,结构上纵横开合,波澜起伏,词语上也追求新奇;宋文从容,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则以明白如话见长。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他提倡学习韩文,但不是机械模仿。他取法韩文文从笔顺的一面,对其奇险的一面弃而不取。韩文重气势,欧文重风神,韩文雄放,欧文绵邈,有跌宕唱叹的韵致。欧阳修的议论文有为而发,有感而作,《朋党论》引用大量历史事实,又连用排比,增加了说理的气势;《及高司谏书》,言辞锋利,甚至出之以嬉笑怒骂,它及《朋党论》都是古文的实际功用及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宦者传论》等序论文,吊古伤今,感慨遥深,每段都以“呜呼”二字开头。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前者于描写风景之后,忽然插入五代干戈之际一段,感慨无穷,风神卓绝;后者从写醉翁亭的环境位置,一直到山中四季景物的描写,忽而山,忽而亭,忽而醉翁,忽而人,信笔所至,而一齐归结到太守之乐上,表现作者“及民同乐”的情怀,使抒情写景融为一体。文中用了大量的骈偶句,有似散非散的韵味;又多用陈述句,以21个“也字结尾,造成了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宜于朗诵。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并不一概否定,如《醉翁亭记》散中带骈,骈散相见,有似骈非骈的情趣。骈体赋,在唐代已有转散的趋势,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虽注意铺陈,但全无堆砌,已可算是一种新文赋,欧阳修则进一步推进骈散结合,确立新体文赋。他的《秋声赋》,既部分保留了骈赋的铺陈排比、骈词偶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又活泼流动,呈现散体的格调。其描写秋声秋景,充满着凛冽肃杀之气,是一篇具有浓厚诗意的散文。

  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轼的散文豪放自然,多姿多彩。他的议论文明晰透辟,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善于随机而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南宋的叶适称之为“古今议论之杰”。但他更为精美的是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等文章,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他的写作手法比前人更为自由,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随着自己的情感思绪信笔写去,结构似乎松散,却及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如《文及可画

  谷偃竹记》似乎全无结构,实际上每一层都围绕对文及可的追怀展开,有其内在联系。《石钟山记》先是就命名缘由提出怀疑,而后自然转入游览探察过程,最后引发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议论,气脉在叙事、写景、议论之间从容流贯,不见人工安排的痕迹。他的《超然亭记》《放鹤亭记》《凌虚台记》《喜雨亭记》,也都是描写、叙述、议论错杂并用,而行文随意变化,曲折自如。苏轼文章写得最为自由洒脱的是杂记、随笔之类的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意境超然,韵味隽永,富有诗意。苏轼的赋,也是下笔有行云流水之妙,《赤壁赋》在自夜及晨的时间流动、游览过程及情绪变化过程中,把写景、诵诗、问答、议论水乳交融地汇为一体,摆脱了赋体的拘束,流转自如,堪称优美的散文诗。苏轼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重视通过捕捉意象和声音、色彩等因素的组合,构成意境,传达自己的感受,词语新鲜,句式则骈散兼用,长短错落。

  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文章委曲周详,完整严谨;王安石的文章识见高超,挺拔劲峭;苏洵的文章纵横驰骤;苏辙的文章汪洋醇厚。苏洵的《六国论》、曾巩的《墨池记》、王安5/6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都一直为后人传诵。

  6/6

篇五: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外语二班

  陈紫珺

  1421611033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第一部散文集《尚书》。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

  历史散文

  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3.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二)两汉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政论文

  贾谊的文章《过秦论》,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2.史传文

  ;..

  .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

  (1)《史记》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2)《汉书》

  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赋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马并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

  (四)唐宋时期。

  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

  (五)元明清时期。

  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明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出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

篇六: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外语二班

  陈紫珺1421611033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第一部散文集《尚书》。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

  历史散文

  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3.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二)两汉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政论文

  贾谊的文章《过秦论》,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2.史传文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

  (1)《史记》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2)《汉书》

  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赋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马并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

  (四)唐宋时期。

  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

  (五)元明清时期。

  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明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出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Welcome!!!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篇七: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2、《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

  篇散文。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

  3、“风尘三侠”:指杜光庭的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的形象。分别是李靖、红拂、虬髯客。

  4、章回小说:

  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由于所讲历史事件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需要分若干次才能讲完,因此,第讲一次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这种分卷分目的形式在章回小说发展初起期的范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品类别:

  网教

  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2017年6月

  课程名称【编号】:中国古代散文与小说研究【1158】A卷

  大作业

  满分:100分

  (答题要求:在以下题目中,其中一、二题必答,三题任选两道作答。要求:字迹工整,表述清楚,语言流畅。)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春秋》

  2、《三戒》

  3、“风尘三侠”

  4、章回小说

  中已大体形成,如全书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节,节前有简单目录。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登峰造极之作是《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

  二、简答题

  1、简述《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答: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易水送别的一节这样描写: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这段描写力极强。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2、简述柳宗元人物传记的特点。

  3、简述苏轼小品文的特点。

  4、简述唐传奇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可任选2题作答,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左传》的艺术成就。

  2、试比较《史记》《汉书》的异同。

  3、《金瓶梅》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有何贡献?

  4、试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2、简述柳宗元人物传记的特点。

  一、名词解释

  答:1、《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答:一.突出的特点: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二.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1-

  三.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特的;

  3、简述苏轼小品文的特点。

  答:小品文是苏轼散文中饶有趣味的佳品。这些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多写于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时期,共有一千五百余篇。从内容上说,多记述作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不拘成规,独抒性灵,多寓作者的远见卓识与至理深情,不但言之有物,而且极富主观感情色彩。从写作上看,是信手拈来,随笔挥洒,涉笔成趣;情景事理,无所不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作者的真思想、真性情、真见识,体现了作者旷放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极富情趣的心灵,是其性格的升华和思想的结晶,也是小品文中不可多得之佳作。

  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氏春秋》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肴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战事的酝酿、起因,战前军事、外交的谋略,兵马的调遣、战时激烈的搏杀,战局的变化,双方的进退,战后胜负的结局,各方面的反应,认识的处理等,都表现得迂徐有致、笔力纵横。

  2、试比较《史记》《汉书》的异同。

  答:《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一直以来后人对这两本书的评价都很高,也有人对两者作出不少的比较。

  一、写作动机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重视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也积极地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然而他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封禅大典,因而“发愤而卒”。他死前将遗志嘱托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①

  司马迁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②

  由此可见司马迁是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亦可看出秉先父之意。“汉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建封禅,改正朔。??主上明圣而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③

  4、简述唐传奇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答:唐传奇继承了六朝小说的创作方法,作者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它从六朝小说那里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塑造了多种人物形象,成为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熟的标志。唐传奇塑造人物形象的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紧扣典型环境,选取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其二是赋予人物以不同个性,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鲜明;其三是作者更注重人物情态气韵的描写。唐传奇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主义方法,对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

  三、论述题

  1、试论《左传》的艺术成就。

  可见司马迁撰《史记》,亦有颂扬大汉盛德之意。

  答: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晋·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作者不仅记载各国君位的嬗变、执政者的谋权夺势、政客的宦海升沉、贵族内部的倾轧火并、侯国之间的欺诈侵掠、辽阔战场千军万马的厮杀格斗、阴暗一隅数人的密谋策划,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大小小的动乱、五花八门的变故,无不网罗其中;而且作者采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于还有风俗遗闻、童谣民歌。这些材料通过细心的组织编排,极大地丰富了《左氏春秋》的内容。

  《左氏春秋》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从现代编年史的标准看,显得芜杂,说明历史科学尚在草创之中。然而正是这一特点,才更体现了中国史传文学的特点。《左氏春秋》的作者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全书所载历史前略而后详,后期更详于襄公与昭公,二公在位共63年,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二篇幅却近于全书的一半。就各国诸侯来说,也各有侧重,晋国最详,所记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晋国之事中又突出重点,详细记载晋文公的霸业兴衰。记载较略之国,其事也不平均使用笔墨,如记郑国的文字约15000字,多集中在郑庄公、子产身上。而子产为相执政一事就占了很大的篇幅。凡是能生动体现国家治乱、兴亡,能形象地显示社会各种代表人物特征的事情,则“纤芥无遗”,反之则“丘山是弃”。《左氏春秋》有自己的详略标准,它深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左氏春秋》不满足于《春秋》那种对历史史事做简单陈述的史笔笔法,它要展示那个动荡历史年代的全部过程,要展示各种历史人物在各种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它摒弃了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创造了在生动记叙史事的基础上显示各种人物形象、心态,表达作者观点立场的方法。

  作者重视对事件的完整把握,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有时能给予集中叙述,突破了编年体的界限,使事件的记叙有了记事本末的因素。也使人物的刻划有了传记的意味。

  《左氏春秋》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左氏春秋》的战争描写,-2-然而,和班固著史动机不同的是司马迁著《史记》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把个人对历史的认识,对个人身世浮沉的变化的感慨,对历史上先贤伟人的崇敬而抒发心中的不平而作。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⑤

  二、体例内容

  《史记》、《汉书》同为彪炳千秋的历史巨著,体例上都是纪传体。《史记》首创纪传体,内容有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种体裁以帝王为中心记载历史,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君主独尊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同时各体配合,可以容纳丰富的内容,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汉书》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内容上有纪、表、志传。两书作者都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文采斐然,使得两部史学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就明显有为汉朝歌功颂德的心意。因此,司马迁与班固撰述的动机都有为大汉王朝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之意。

  另一方面,班彪为《史记》著作《后传》未成,便已去世。班固对父亲的《后传》“所续前史未详”、“所撰未尽一家”的缺憾,深感不安,便决心以西汉为断限,著作《汉书》。可见司马迁与班固撰史的动机皆有继承父业之意。而班固先世婕妤是汉武帝的妃子,班氏世代受到汉王朝的重用。因此班固著《汉书》也有意从儒家思想和道统着眼,宣扬汉朝威德。“唯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④

  不同的是史记是通史,写的是自黄帝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而汉书是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一朝230年的历史。班固的《汉书》也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此书一出,也对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汉代以后,每换一个朝代,就修一部前朝的断代史,到清便有“二十四史”的形式,除《史记》、《南史》、《北史》外,全部都是纪传体的断代史。

  虽然《史记》包含的五体——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并非都由司马迁所创,但“司马迁能够综合各体,将先秦各种萌芽状态的史体,加以改造加工,归于一部书中,使之互相配合,各尽其用,成为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的基本状况,这是史书所不曾有的。”赵毅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⑥

  答:《金瓶梅》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以说故事为主的小说形式,而转向写生活,并且是平凡人的点点滴滴。在金瓶梅中,故事的主人公不过是县里的一个小小千户,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无数男女。虽然也有一些将相面目出现,但只是作为一个背影。·

  转变了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题材,将人们关注的视线,从《三国演》的帝王将相,《水浒传》的英雄传奇,《西游记》的神魔鬼怪,转向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与事,走向市人,普通人,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回归。为世情小说的规模涌现,打出了旗帜。

  可以这样说,《金瓶梅》的出现,让中国人对小说的观念为之一变,开拓了传统小说的写作空间,也使得读者的审美价值有了一个大转变。虽然说《金瓶梅》在情节上和《水浒传》有一些相同,有学者考证,《金瓶梅》中有三十五段

  三、史学思想

  《史记》与《汉书》都出自卓绝的历史学家之手,他们都具有史家的实录精神和正义感,所以,两部史书都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两部史书对于封建王朝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权奸的昏庸、外戚的专横都有揭露批判。不过,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揭露,《汉书》都远不如《史记》的广度和力度。这不仅因为《史记》是私修,《汉书》是官修;而且决定于作者的思想。司马迁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思想和进步历史观的伟大思想家,而班固则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

  司马迁创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述史体例,本身就体现了他重视人为作用的思想,“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就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而他也尝试对历史变化规律进行探讨。《汉书》也重视民生经济,但它唯心思想教浓,且极力维护封建教条和封建伦理,与《史记》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发言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叙事风格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文字是直接从《水浒传》照搬过来的。不过,金瓶梅却又在这些相同之外写出了大量的不同,增加了上百个形形色色的人物,并且把专注的目光从横行江湖的大盗豪侠,转到日常饮食男女上面。金瓶梅让中国的读者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阅读空间!意义不可谓不大!总之,《金瓶梅》开拓了世情小说的天地。

  4、试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答:一.性格特征:对传统的否定

  1.个性特点和人生观——“任情恣性”,不受社会性条件约束

  ①真情毕露

  如:第35回

  ②真诚待人,不虚伪矫饰,不恃势矜贵

  ③向往任情恣性的生活

  ④厌恶名利之徒,拒走“仕途经济”之路;

  ⑤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女性,崇拜人性之美

  ⑥

  “任情恣性”的个性特点和人生观形成的原因

  2.无才与有情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道路

  “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3.有情与无才的关系

  A.情极怪诞源自无才补天

  B.情是寻求内心平衡的方式

  C.情是摆脱孤独的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汉书》的语言风格与《史记》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它详赡严密,工整凝炼,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视藻饰,崇尚典雅。范晔说:“迁文直而事露,固文赡而事详。”⑦

  指出了《史》、《汉》的不同风格。这也代表了汉代散文由散趋骈、由俗趋雅的大趋势,值得注意。喜欢骈俪典雅的文章风格的人,对《汉书》的评价甚至在《史记》之上。

  综上所述,《史记》《汉书》这两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各有所长,各有特色。司马迁思想解放、观点新颖、批判性强;班固则谨守传统、奉行儒教、歌颂皇权。《汉书》来源于《史记》,堪称为与《史记》比肩的体大思精之作。

  径

  二.性格特质:对传统男性形象背离的双性化性格

  (一)女性化性格因素的表现

  1.相貌的女性化

  2.装束精美华艳

  3.居住环境雅致明丽

  4.生活的大环境——大观园

  5.对女性态度的怪癖表现

  A.言行与女儿们一致

  B.尊重女孩的人格

  C.“无故寻仇觅恨”——敏感

  D.多愁善感

  E.痴情

  F.厌恶经济事务

  (二)男性性格与女性化性格的对立统一

  1.善于独立思考,有理性认识

  2.信念执着,做事讲原则3.坚持“女清男浊论”,敢于反抗世俗。

  (三)双性化性格的实质

  3、《金瓶梅》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有何贡献?

  -3-

  以男性性格为本体,渗透了某些女性的行为特征和性格因素。

  三.双性化性格形成的原因

  1.社会历史原因

  男性已很难背负起历史赋予这个性别的重任

  2.个人原因

  A.物质条件极其优裕

  B.特殊的家教促成了他心理的转换

  四.宝玉人生道路的悲剧结局及意义

  1.走出大观园——大势所趋

  A.贾府内部及外部的腐朽性决定其必然败落

  B.大观园女儿渐渐成人

  C.宝玉的婚姻与宝黛爱情的冲突

  2.走出大观园后的人生选择

  A.不会屈从于家世利益

  B.不愿彻底与封建家庭决裂

  3.宝玉人生道路的模式

  A.北静王

  B.贾政

  C.柳湘莲

  4.宝玉的人生结局及意义

  “玉在匵中求善价

  -4-

篇八: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伟大的史学著作,又有极高的文学性,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创立了纪传体通史,其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现人物活动,再现丰富复杂的历史画面。《史记》创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所涉及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司马迁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细节描写,采取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写法,使人物形象鲜明地凸现出来。在结构上,这些人物传记也极具匠心,有的是一条主线,贯穿许多事件,形成单线发展、峰峦起伏状态;有的则是用并列结构和网式结构。司马迁还是语言艺术巨匠,他的语言精确,善于描摹客观事物。《项羽本纪》中垓下之战一节,项羽或是喑哑叱咤,或是言语呕呕,或是仰天悲叹,无不真切生动,合乎他的性格与为人。司马迁不喜欢用偶句,常常避免对称的句法,文气疏朗流畅,曲折自如,有时还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气势。这为唐代古文运动所提倡的单行散句文学语言提供了范本。

  汉书的成就不如《史记》,但在史传文学的发展上仍然有贡献。班固笔法精密,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有不少优秀篇章。

  汉代的政论文,以西汉的贾谊、晁错最为杰出。贾谊的代表作是《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晁错的代表作是《论贵粟疏》。《过秦论》援史实以为据,逐层推进,行文波澜起伏,淋漓酣畅,其锋不可犯。《过秦论》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体现出对《战国策》和先秦诸子的继承和发展。东汉的政论文继承了西汉的传统,但文章气势不如西汉,著名的作品有王充的《论衡》。

  先秦西汉的论说文和史传文,还没有从哲学、史学的依附关系中独立出来。散文走出应用文的尝试是从赋体开始的。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致后世有“汉赋”之称,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最早写赋的是战国后期赵国的荀子,战国后期另一个赋家是楚国的宋玉,现存题名宋玉的赋作共十篇,其中《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比较可信。西汉赋家有司马相如、杨雄和枚乘等人,东汉赋家有班固、张衡等人。

  赋以铺叙、描写较多为其特色,这在长篇大赋里表现得最明显。大赋大都以回答为骨架,铺陈名物、排比词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词,铺陈多用整齐对称的韵语,叙述多用散文句。枚乘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司马相如是西汉最有代表性的赋家,他的《子虚》《上林.》两赋铺陈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和天子游猎的盛举,表明诸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的态度。最后说了一番要提倡节俭的道理。作者借写游猎场面,用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出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呈现出文学中前所未见的宏伟壮阔的气势。这实际上是西汉时期繁荣强盛的时代气息和统治阶级自豪骄傲的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家是杨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四赋是他的代表作。他模拟司马相如,而仍能具有《子虚》《上林》二赋的规模气概。

  从杨雄开始到东汉,辞赋中出现了新的题材,即“京都赋”。代表作是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还有后来西晋左思的《三都赋》。班固的《两都赋》以都市为中心,更为广泛地反映了山水、城市……的情况,它模仿司马相如和杨雄,但真实的成分增加了,虚夸的成分减少了。张衡的《二京赋》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对世俗生活和有关人物等都有具体的描写。

  东汉中后期,传统的大赋缺少创新,小赋兴起。这些小赋以抒情为中心,往往带有尖锐的批判性。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这些赋短小精悍,不再是主客对话的形式,而是作者的直接描写,这种转变为魏晋以后的辞赋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使文学出现了新的变化。散文的题材

  扩展了,山水景物成了文学表现的新内容,文章中的抒情成分大大加强。传统大赋走向衰落,从东汉中后期的兴起的抒情小赋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因为骈文的流行而增加了赋的骈俪、成分。骈文是在两汉散文的基础上,受赋的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影响,逐渐发展而成的。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一时。

  魏代的散文向清峻通脱的方向发展。曹操的文章不受陈规的约束,说话直截了当。曹丕的《与吴质书》、曹植的《与杨徳祖书》,语言婉转、感情真挚,呈现了这一时期的文章文情并茂的特色。魏晋之交,嵇康、阮籍愤世嫉俗。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放言无忌,感情真实,辞锋锐利,语调峻切。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对虚伪的礼法制度予以激烈的批判,同时在幻想中追求绝对自由,也是颇见性情的名作。

  东晋初年的王羲之的文风,疏朗自然,情味隽永,《兰亭集序》俯仰古今,怅触万端,叙事抒情,令人遐思无尽。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发展了这种文风,《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和平、宁静、幸福、淳朴的理想世界。《五柳先生传》为自己留下了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他的文章朴素中见绮丽,简洁中见丰富,富有启示性。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晋代的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它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代笔记和小品文影响很大。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杨

  之的《洛阳伽蓝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水经注》描写山川景物丰富多样,或用白描,或施彩笔,都能简洁生动地写出山川的特色。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游记都受其影响。《洛阳伽蓝记》善于用简短的文字叙述故事和人物。《颜氏家训》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弟,往往插叙作者亲身见闻,风格平易亲切。

  南北朝的骈文有不少精美的作品。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写庐山、九江一带景色,画面阔大,气象万千,山水均呈动态,烟云变幻,光色耀眼。孔稚圭的《北山移文》生动犀利,,揭露欺世盗名的伪隐士的丑态,其中山岳草木皆有灵性富有妙趣,是一篇用骈体写就的辛辣的讽刺杂文。陶弘景的《与谢中书书》写他隐居处的山水景色,用笔简淡,有一种高逸的趣味。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善于刻画见长,写水之清澈猛急,山之峻拔奇秀,环境之优雅清静,具有传神写照的效果。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为劝诱梁朝降魏大将陈伯之反正而作,虽是骈文,却委婉曲折,收纵自如。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沿循东汉后期抒情的方向,拓展了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王粲的《登楼赋》写异乡风物之美所引起的思乡怀土和壮志不得伸展的情感,写景和抒情结合,具有浓郁的诗意。曹植的《洛神赋》虚构自己在洛水边与神女相遇的故事,带有一定的寓意。全篇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与神话色彩都很浓。向秀的《思旧赋》不足二百字,以极为凝练含蓄的语言,抒写对被残酷杀害的朋友嵇康、吕安的追念感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宣言,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情和哲理。江淹的《恨赋》《别赋》用精美的语言,渲染各种特定场合的环境气氛,写各类人物的憾恨之情、离别之悲,感情凄恻,音调缠绵,于忧伤中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庚信,代表作为《哀江南赋》,另外《小园赋》《枯树赋》等短篇也写得情辞俱佳。《哀江南赋》以作者的自身经历为线索,历叙梁朝由兴盛而衰亡的经过,具有史诗性质。描写、抒情、叙述融为一体,篇制宏大,文采富丽,情韵苍凉。文章中用了很多典故,但没有一般骈俪文堆砌的毛病,于整齐排偶这仍具有流利生动的特色。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壁。

  其中的警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更是传诵不衰。中唐时期,一些士大夫迫切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与此相伴的是复兴儒学成为强大思潮。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而与骈俪文相对立。韩愈、柳宗元两人都是大散文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在他们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清新流畅的新文体,基本上取代了几百年来骈文统治的地位。文学史家称这场文体革新为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论说、抒情、记叙,各体擅长。《师说》文字精炼,文气充沛,对比手法的运用与种种生动形象的描写,大大增强了说理的鲜明性和感染力。《进学解》,《送穷文》采用对话问答体,嬉笑怒骂,光怪陆离,赋的铺排和骈偶杂用,显得新颖奇妙,谐趣横生。《杂说四》托物寓意,构思精巧,形式活泼。《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盘旋曲折,一唱三叹。《张中丞传后序》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故事,绘声绘色,可歌可泣,是司马迁传记文的发展。《祭十二郎文》结合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悼念亡侄的悲痛,与叙事中见呜咽梗塞之情,长歌当哭,动人哀感。

  韩愈是司马迁之后又一语言巨匠,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提炼当代口语成为文学语言,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结构也灵活多变。韩愈创作的许多词语,至今还经常为人们使用,如“动辄得咎”“倨屈聱牙”(进学解)、“面目可憎”“垂头丧气”(送穷文)、“不平则鸣”“杂乱无章”(《送孟东野序》)、“俯首帖耳,摇尾乞怜“(《应科目与时人书》),等等。

  韩愈的散文闳中肆外,戛戛独创。总体风貌是雄健深厚、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曲折自如。苏洵说他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书》)。相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柳宗元的文章析理透辟,清隽卓绝,以精密见长。韩愈说柳宗元文“雄深雅键,似司马子长(迁)”。柳宗元思想深刻,对人民富有同情心。长篇论文《封建论》以充沛的气势、强有力的逻辑、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严厉地抨击藩镇割据局面和世袭制。柳宗元的传记文在选取人物和材料方面极具匠心。如《捕蛇者说》写赋税之毒甚于蛇毒。《童区寄传》谴责中唐南方边远地区抢掠儿童、贩卖人口的恶习。《段太尉逸事状》取之真人真事,描写生动,剪裁精当,突出了段秀实的高贵品质,揭露了贵族、军阀的罪恶。柳宗元的寓言讽刺小品笔锋犀利,语简意深,风格沉郁严峻。他善于体察物性,抓住特征,加以想象夸张,创作出生动而有寓意的形象。如《三戒》《

  传》所刻画的人情世态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能给人多方面的警示。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清新秀美,富于诗情画意。代表作《永州八记》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借山水之乐排遣心中的抑郁。他以精细的观察、精确的词语,把山水写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精美异常。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晚唐时期至五代十国,古文运动缺乏有力的后继者,以李商隐为代表作家的骈体文仍然居优势。欧阳修在北宋中期再度发起古文运动,很快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在内的文学集团,于是一度中断的韩柳古文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比唐文更宜于说理、叙事、抒情,更实用。唐文奇特,结构上纵横开合,波澜起伏,词语上也追求新奇;宋文从容,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则以明白如话见长。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他提倡学习韩文,但不是机械模仿。他取法韩文文从笔顺的一面,对其奇险的一面弃而不取。韩文重气势,欧文重风神,韩文雄放,欧文绵邈,有

  跌宕唱叹的韵致。欧阳修的议论文有为而发,有感而作,《朋党论》引用大量历史事实,又连用排比,增加了说理的气势;《与高司谏书》,言辞锋利,甚至出之以嬉笑怒骂,它与《朋党论》都是古文的实际功用与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宦者传论》等序论文,吊古伤今,感慨遥深,每段都以“呜呼”二字开头。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前者于描写风景之后,忽然插入五代干戈之际一段,感慨无穷,风神卓绝;后者从写醉翁亭的环境位置,一直到山中四季景物的描写,忽而山,忽而亭,忽而醉翁,忽而人,信笔所至,而一齐归结到太守之乐上,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使抒情写景融为一体。文中用了大量的骈偶句,有似散非散的韵味;又多用陈述句,以21个“也字结尾,造成了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宜于朗诵。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并不一概否定,如《醉翁亭记》散中带骈,骈散相见,有似骈非骈的情趣。骈体赋,在唐代已有转散的趋势,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虽注意铺陈,但全无堆砌,已可算是一种新文赋,欧阳修则进一步推进骈散结合,确立新体文赋。他的《秋声赋》,既部分保留了骈赋的铺陈排比、骈词偶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又活泼流动,呈现散体的格调。其描写秋声秋景,充满着凛冽肃杀之气,是一篇具有浓厚诗意的散文。

  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轼的散文豪放自然,多姿多彩。他的议论文明晰透辟,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善于随机而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南宋的叶适称之为“古今议论之杰”。但他更为精美的是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等文章,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他的写作手法比前人更为自由,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随着自己的情感思绪信笔写去,结构似乎松散,却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如《文与可画

  谷偃竹记》似乎全无结构,实际上每一层都围绕对文与可的追怀展开,有其内在联系。《石钟山记》先是就命名缘由提出怀疑,而后自然转入游览探察过程,最后引发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议论,气脉在叙事、写景、议论之间从容流贯,不见人工安排的痕迹。他的《超然亭记》《放鹤亭记》《凌虚台记》《喜雨亭记》,也都是描写、叙述、议论错杂并用,而行文随意变化,曲折自如。苏轼文章写得最为自由洒脱的是杂记、随笔之类的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意境超然,韵味隽永,富有诗意。苏轼的赋,也是下笔有行云流水之妙,《赤壁赋》在自夜及晨的时间流动、游览过程与情绪变化过程中,把写景、诵诗、问答、议论水乳交融地汇为一体,摆脱了赋体的拘束,流转自如,堪称优美的散文诗。苏轼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重视通过捕捉意象和声音、色彩等因素的组合,构成意境,传达自己的感受,词语新鲜,句式则骈散兼用,长短错落。

  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文章委曲周详,完整严谨;王安石的文章识见高超,挺拔劲峭;苏洵的文章纵横驰骤;苏辙的文章汪洋醇厚。苏洵的《六国论》、曾巩的《墨池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都一直为后人传诵。

篇九: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断想论文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断想论文

  “散文”何谓

  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作为一种文体,“散文”的内涵和外延一直相当模糊。在《中国散文通史总序》中,我曾经对“散文何谓”这一问题做过简要分析,最近又有更多的思考,想再做一些补充。

  首先,以韵律作分类标准,“散文”可以与“韵文”相对称。古人曾经在“韵”“散”区别的意义上,界说“诗”与“文”两种文体,有时称为“韵语”和“散语”;有时称为“诗律”与“散文”;有时则分辨押韵与不押韵,将不押韵的文本称为“散文”。但是,在中国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是否有韵律,并不足以区分“诗”与“文”,我们既不能说散文是非韵文,也不能说非韵文即散文。

  其次,以语体作为分类标准,“散文”可以与“骈文”相对称,排比俪偶为“骈文”,散行直言为“散文”。“散文”与“骈文”相对称的文体意义,到南宋时开始逐渐确立,并大量使用。如吕祖谦认为:“散文以深纯温厚为本,四六须下语浑全,不可尚新奇华巧而失大体。”他说的“四六”即指骈文。但是,奇偶相生、骈散相杂,原本就是汉语文章的特点。因此在历*写作实践中,骈散之分,从来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骈文容有散行之气,散文也不乏骈偶之语。周必大早就认识到:“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所以今人也常常以“散文”统称散体文与骈体文,甚至统称赋,并从学理上探求其相通相融,认为古典散文的研究应该包括骈文和赋在内。

  第三,以典籍目录作为分类标准,“散文”隶属集部典籍,经籍、史籍、子籍之文不属于“散文”。南朝梁萧统编纂《文选》,基本上采取了这一选文标准。但是谁也无法否认,经籍、史籍、子籍之中包含着大量的散文(或称“古文”)。经籍如《尚书》《春秋左氏传》,后人称为“史传散文”;《论语》《孟子》,后人称为“诸子散文”;即便《礼记》中的诸多篇章,也进入后人的“散文”视野。所以刘熙载说:

  “《六经》,文之范围也。”在中国古代典籍文献中,早就形成一个以经部为源头与规范,史部、子部分流殊派,集部蔚为大观的“散文”世界。

  第四,从中国文学源流变迁来看,对“散文”的认知原本涵容在对“文”的认知之中,而“文”的内涵与外延本身就一直包容广泛,而且变动不居。从先秦至六朝所说的“文”,仅仅以“文字书写”的意义论,大而言之可以指称“文”(或称“文章”“文辞”)与“学”(学术),中而言之可以指称诗、赋、奏、议、论、序等各种“文”(如《文心雕龙》《文选》所谓“文”),小而言之可以指称与“笔”相区别之“文”。从中唐开始,“诗”与“文”成为两相对称的“文类”,“文”才渐渐特指“散文”(包括“古文”与“骈文”)。中国古代“文”的内涵与外延的包容性与流动性,形成一种相当独特的“泛文学”或“大文学”的体制与观念,而最能鲜明地代表这种体制与观念,并长期延续、至今不变的文学体裁,非散文莫属。

  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散文历时久远,歧义纷呈,旁枝杂出,的确难以“正名”。“散文何谓”,这恐怕已经是,并且永远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也不必准确回答的问题。

  当然,中国古代散文的体制、语体、体式无论多么纷繁,多么变动,就其内涵而言,应该有着一脉相承的审美对象和精神结构,借用萧统《文选序》的概括,就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我觉得,这一概括,虽然模糊,却也实用,不仅可以指称古代的散文,也可以指称现当代的散文。至于“散文”的外延,完全可以是流动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因时不同,因体不同,甚至因人不同。“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这是文体的特质,其实也是“文学”的特质。

  因此,从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中国古代散文”不能仅限于那些抒情写景的所谓“文学散文”,“而是要将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论说杂文统统包罗在内,不仅如此,而且连那骈文辞赋也都包括在内”(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序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而且不能仅限于集部之文,还应包容经部、史部、子部之文。这种广义的“散文”观念,超越了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散文”的内涵与

  外延的纷繁歧异的辨析,更为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面貌。

  “研究”何为

  当然,无论“散文”概念如何变动、宽泛、灵活,无论“散文”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属性,“散文研究”还是有着明确的学科归属,学术界大都约定俗成地将它划归文学研究范围。

  我曾经指出,中国古代的文学研究大致包括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各自独立的结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国古代对文学的资料整理与考订,第二个层次是中国古代对文学现象的记述和评论,第三个层次是中国古代对文学规律的探索和总结。

  在这样的“文学研究”结构中,中国古代的散文研究表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由于散文较之诗歌,具有更为鲜明的“实用性”特征,在古代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发挥广泛而巨大的实用功能,所以大量散文专集、别集、选集、总集、评点盛行于世,上自文人学士,下至书生塾师,通过编选笺释、教育讲授,促进了散文研究的普遍化;二是从“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出发,重视散文史料的搜集与编撰,从作家传记、作品评论到目录编制、资料汇编,形成了一个庞大丰富的散文研究资料宝库,为散文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受中国传统的随意性、领悟性的思维方式所制约,散文研究大多采用随笔式、杂感式的研究方法,散文研究成果多为随思、随感、随录的札记体文章,散见于文人的交谈、书信、序跋、笔记、杂论等形式之中,有的甚至隐含于文人的哲学、史学、子学著作之中;四是散文研究特别注重文本内涵的丰富性,注重文本与社会生活、学术思想、文化习俗的密切联系,散文经典在不断的阐释中被赋予生命,成为文学、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呈现,从而构建了宏阔的散文研究格局;五是由于散文具有实用性的“书写”功能,古代对散文体式(或表达方式)的研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论析细致,包括文体、篇体、语体、修辞、体貌等“散文写作学”的认知,足以构成中国古代“文章学”的完整体系。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散文研究观念和研究格局是相当宏通,也相当开阔的。但是,20世纪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学观念和现代文化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散文研究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学术界普遍倡导

  进行散文批评史与散文理论史的建构。但是,由于在根本上中国古代并无西方意义上的纯文学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纯粹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散文批评史与散文理论史研究无论何等细致深入,也难免与中国文化传统及散文史风貌方枘圆凿。这种主动地将丰富多彩的古代散文研究狭隘化的学术视野,限制了散文研究的拓展与深入,一方面切断了与中国古代丰富文学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中断了与传统学术文化思想的对话,从而导致散文研究长期以来一直陷入难以形成自身独立的价值体系、学术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尴尬局面。

  因此我认为,今天重提我们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独创的“研究史”概念,不仅大有必要,而且适当其时。这一“研究史”概念,以其开放性和宽泛性的结构,更切合中国的“大文学”、“泛文学”观念,有助于打破以往用西方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来框范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陈规陋习,全面而深入地审视中国古代的文学研究成果,透视文学研究与经学、史学、子学以及文献学研究结下的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从而给中国古代的文学研究做出更为准确的定位和生动的描述。就中国古代的散文研究而言,这种宏通而开阔的“研究”概念,显然更为切合文体形式庞杂多变、文化含量丰厚深邃的散文文体,也更为切合包罗万象、种类丰富的散文研究文献。

  “文献”为何

  从先秦至清末,散文的基本文献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散文文本文献,包括历代书写的散文篇章、专集、别集、选集、总集等;二是散文研究文献,即历代研究散文的成果,既包括校勘、标点、注释、考证、编纂、辑佚、编目、典藏、检索、翻译等文献整理的成果,也包括批评、鉴赏、技巧探讨、理论思考等文献阐释的成果。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散文文本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成绩极其显著,历代散文专集、别集、选集、总集的整理成果蔚为壮观,散文史研究专著层出不穷,各种断代研究、专题研究、作家研究也已形成规模效应。

  相形之下,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现状却不容乐观。最可称道的.是王水照主编《历代文话》,收录宋以来至民国时期

  (1916年)的文评专书及别集中成卷的文章评论部分,以论古文者为主,兼及部分论评骈文、时文者,共计143种,627万字。该书是系统整理“文话”的开山之作,卷帙浩繁,编撰精当,可与《历代诗话》《词话丛编》鼎足而三,堪称迄今为止散文批评文献的代表性总集,沾溉学林,厥功甚伟。当然,《历代文话》在所确定的收录范围中,尚未能“涸泽而渔”,其后余祖坤编撰《历代文话续编》三册,便补充其未收录的明清和民国时期文话27种。而且限于编选原则,《历代文话》亦有其不足之处,如只收成书,不收散见材料;只收宋以后,未及宋以前。所以吴小如在充分肯定《历代文话》的编纂实绩后,不无遗憾地指出:“自南北朝以迄唐五代,具文章学评论之内容而未成专著者,实连篇累牍不胜枚举。即以两宋历元明清乃至于‘五四’前后而言,凡散见于书牍、序跋、随笔、小品中涉及文章学或文评文论之文字,诚如天上之繁星、地面之渊海……倘不加以搜罗辑录,则将永如恒河之散沙,未采之巨矿。”

  的确,中国古代的散文研究发端于先秦,延续至清末,奉献出极为丰富的成果,累积成汗牛充栋的典籍文献。这些丰富的散文研究文献,固然以集部文献为主,但是却决不仅仅限于集部文献,举凡经部、史部、子部文献中,也都包含着众多与散文研究相关的资料;固然有略成系统的文评专书,但是潜藏在各种典籍文献中的散文研究资料,更如散金碎玉,难以计数。

  因此,中国古代的散文研究文献是一座含金量极高的富矿,亟待人们全面、系统而深入地开采。这一学术工作至少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第一,全面而系统地梳理、编纂、辑录中国古代的散文研究资料,可以为中国古代散文史、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术研究奠定更为坚实的文献基础。丰富而完备的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文献,暗含着历史变迁的脉络和发展演变的过程,足以客观地呈现中国古代散文写作与散文研究的多重面相,如实用与审美、继承与创新、观念交叉融合、文体生成演变等等,从而为古代散文史、古代文学史研究提供极为充足的学术资源。

  第二,全面而系统地梳理、编纂、辑录中国古代的散文研究资料,可以为中国散文学(中国文章学)、中国文学理论的学术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文献基础,有助于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梳理、思考、总结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的观念、对象、范围、方法等一系列学术问题,进而建构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理论体系。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本质上属于历史研究,必须回归古代散文世界,回归古代散文所依存的学术思想世界,在宏观、整体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古代散文,才能建立自足的理论体系。

  第三,全面而系统地梳理、编纂、辑录中国古代的散文研究资料,有利于实现古今文化融合,开创崭新的散文文化,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古往今来,从经世济民、思想创造、传递情感,到描写社会、塑造历史、表现社会习俗,散文展现出一个多元并存的世界,承担着其他文体无以取代的巨大的社会作用。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文献的系统整理,必将对当代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四,全面而系统地梳理、编纂、辑录中国古代的散文研究资料,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整体战略目标。散文具有丰富而深厚的精神内涵,特色鲜明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特征,是中国文化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语境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古代散文在国际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篇十: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完满版)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归纳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归纳

  古代散文包括汉今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拥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

  。殷商甲骨文

  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

  成

  篇的散文能够追想到《尚书》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

  《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

  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辞别,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到此刻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

  尚处在应用阶段。

  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

  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

  《左传》《国语》《国策》等。

  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拥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经常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好多寓言故事和生

  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髓简短,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此后知松柏此后凋”,多半带有格言的意味。

  书中不但孔子的音容笑脸,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详细的感觉。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辟。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分的魄力,但又经常曲折生姿,富饶幽默感。《孟子》讨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辈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率下,从不同样角度、不同样层面,加以形象地显现。庄子总

  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立出确实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忧如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

  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多端、运用自如的风格

  子

  .》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讨论透辟,行文流利;《荀子》朴素深邃,说理

  透

  辟,取

  譬

  精

  审;《

  韩

  非

  子

  》

  严

  峻

  峭

  刻,深

  抉

  隐

  微,对

  后

  代

  都

  有

  相

  当

  的影

  响

  。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

  《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依照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表达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犯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令人入迷。

  如《郑伯克段与鄢》

  从头到尾,经常出乎不测,波浪迭起,优秀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

  《晋公子重耳出亡

  》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

  《左传》优秀记述了当时的好多外交辞令,描述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眉目纷繁、汹涌澎拜的战争场面与过程。

  《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住我国叙事散文的初

  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好多优秀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

  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神情毕现。其中有好多出于虚假思象的文学性描述。《战国策》铺张扬厉、讨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色的表现。

  先秦散文首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讨论文和叙事文。

  诚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合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能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庄子》丰,对后辈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

  1/5(完满版)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归纳

  司

  迁的《史

  》,既是

  大的史学著作,又有极高的文学性,迅称之

  “史家之

  唱,无韵之离

  ”。史

  立了

  体通史,其中的“”“”是以人物

  中心的散文,通

  展

  人物活,再

  丰富复

  的史画面。

  《史

  》

  造了一系列性格

  明的史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街市

  民,子百家,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所涉及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司

  迁能正确地掌握表

  象的基本特色,通

  详细

  史事件和

  描述,采用多

  透

  和旁

  出的写法,令人物形象

  明地凸

  出来。

  在结构上,些人物

  也极具匠

  心,有的是一条主,穿

  多事件,形成

  展、峰

  起伏状;有的是用并列

  构和

  网式

  构。司

  迁

  是

  言

  巨匠,他的言精确,擅长描摹客

  事物。

  《

  羽本

  》中垓下

  之

  一,羽或是喑

  叱咤,或是言

  呕呕,或是仰天悲,无不真实生,切合他的性格

  与

  人。

  司

  迁不喜

  用偶句,经常防备

  称的句法,文气疏朗流,曲折自如,有

  拥有

  明的奏感平易。唐代古文运

  所提议的行散句文学

  言供应了范本。

  的成就不如《史

  》,但在史

  文学的展上依旧有

  献。

  墨,行文

  有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有很多

  秀篇章。。的代表作是《治安策》

  班固笔法精巧,重

  矩

  汉代的政论文,以西汉的贾谊、晁错最为优秀

  《

  疏》《

  秦

  》,晁

  的代表作是《

  粟疏》

  。《

  秦

  》援史

  以

  据,逐

  推,行文波

  起伏,淋漓酣,其

  不能犯。

  《

  秦

  》在思想内容和

  言上体

  出

  《

  国策》和先秦

  子的承和

  展。

  的政

  文

  承了西

  的,但文章气

  不如西,出名的作品有王充的《

  衡》。

  先秦西

  的文和史

  文,没有从哲学、史学的依靠关系中独立出来。

  散文走出应用文的试

  一试是从赋体开始的。是

  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致后辈有“”之

  称,与唐

  、宋

  、元曲并列。最早写

  的是

  国后期

  国的荀子,国后期另一个

  家是楚

  国的宋玉,存

  名宋玉的作共十篇,其中《

  》

  《高唐

  》《神女

  》,《登徒子好色

  》比

  可信。西

  家有司

  相如、雄和枚乘等人,家有班固、衡等人。

  以

  叙、描述

  多

  其特色,在

  篇大

  里表

  得最明

  。大

  多半以回答

  骨架,名物、排比

  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多用整

  称的韵,表达多用散词句。

  枚乘的《七

  》是

  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司

  相如是西

  最有代表性的家,他的《子虚》《上林.》两

  天子上林苑的壮

  和天子游

  的盛,表示

  侯不能够与天子相提并

  的度。最后

  了一番要提议

  的道理。作者借写游

  面,用极度夸

  的笔法,描

  出一个无量广

  的空,呈

  出文学中前所未

  的宏

  壮

  的气。上是西

  期繁荣

  盛的代气味和

  治

  骄傲

  傲的心理在文学上的反响。

  西

  后期最出名的家是

  雄,《甘泉》《河

  》《

  》,《羽

  》四

  是他的代表作。他模

  司

  相如,而还可以拥有《子虚》

  《上林》二

  的模魄力。

  从

  雄开始到,辞

  中出

  了新的材,即“京都

  ”。代表作是班固的《两都

  》

  、衡的《二京

  》,有今后西晋左思的《三都

  》。班固的《两都

  》

  以都市

  中心,更

  广泛地反响了山川、城市??的情况,它模拟司

  相如和

  雄,但真

  的成分增加了,虚夸的成分

  减少了。

  衡的《二京

  》模拟班固的《两都

  中后期,的大

  缺少

  新,》,世俗生活和有关人物等都有详细的描述。

  小

  起。

  些小

  以抒情

  中心,经常

  有尖

  的批

  判性。代表作有

  衡的《

  田

  》、蔡邕的《述行

  》、壹的《刺世疾邪

  》、祢衡的《

  》。

  些

  短小干练,不再是主客

  的形式,而是作者的直接描述,种

  魏晋今后的辞

  展确立了基。魏晋南北朝

  是文学的自

  代,文学

  作的个性化使文学出

  了新的化。

  散文的材

  2/5(完满版)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归纳

  扩展了,山川光景成了文学表现的新内容,文章中的抒情成分大大加强。传统大赋走向衰落,从东汉中后期的流行的抒情小赋据有了主导地位,并因为骈文的流行而增加了赋的骈俪、成分。骈文是在两汉散文的基础上,受赋的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影响,逐渐发展而成的。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一时。

  魏代的散文向清峻通脱的方向发展

  。曹操

  的文章不受旧规的拘束,说话斩钉截铁。曹丕的《与吴质书》、曹植的《与杨徳祖书》,语言宛转、感情真挚,表现了这一时期的文章文情并茂的特色。

  魏晋之交,嵇康、阮籍愤世嫉俗。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放言无忌,感情真实,辞锋尖锐,语调峻切。阮籍的《大人先生传》

  对虚伪的礼法制度予以激烈的责备,同时在想

  象中追求绝对自由,也是颇见性情的名作。

  东晋初年的王羲之的文风,疏朗自然,情味隽永,《兰亭集序》

  俯仰古今,怅触万端,叙事抒情,令人遐思无尽。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发展了这种文风,《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和平、寂静、幸福、朴素的理想世界。

  《五柳先生传》为自己留下了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他的文章朴素中见绚烂,简短中见丰富,富饶启示性。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录了晋代的士医生的言谈逸事,语言精髓宛转,隽

  永传神。它是记述轶闻隽语的笔录小说的前驱,对后辈笔录和小品文影响很大。

  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杨

  之的《洛阳伽蓝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拥有较高的文学性

  。《水经注》描述山川光景丰富多样,或用白描,或施彩笔,都能简短生动地写出山川的特色。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川游记都受其影响。

  《洛阳伽蓝记

  》擅长用简短的文字表达故事和人物。

  《颜氏家训》

  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弟,经常插叙作者亲身见闻,风格平易平易。

  南北朝的骈文有很多优良的作品

  。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

  》写庐山、九江一带景

  色,画面阔大,气象万千,山川均呈动向,烟云变化,光色刺目。

  孔稚圭的《北山移文

  》生动尖锐,,揭示欺世盗名的伪隐士的丑态,其中山岳草木皆有灵性富饶妙趣,是一篇用骈体写就的辛辣的讽刺杂文

  。陶弘景的《与谢中书书

  》写他隐居处的山川景色,用笔简淡,有一种高逸的兴趣。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以擅长刻画见长,写水之清明猛急,山之峻拔奇秀,环境之优雅寂静,拥有传神写照的收效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为劝诱梁朝降魏大将陈伯之反正而作,虽是骈文,却宛转曲折,收纵自如。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沿循东汉后期抒情的方向,拓展了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王粲的《登楼赋》

  写异乡风光之美所惹起的思乡怀土和壮志不得伸展的感情,写景和抒情结合,拥有浓郁的诗意。

  曹植的《洛神赋》

  虚假自己在洛水边与神女相遇的故事,带有必然的寓意。

  全篇想象丰富,描述细腻,词采流丽,抒情义味与神话色彩都很浓。

  向秀的《思旧赋

  》不足二百字,以极为凝练宛转的语言,抒写对被残忍杀戮的朋友嵇康、吕安的追想感怀。《陶渊明的《归

  去来兮辞》是走开政界回归田园的宣言,语言优美流利,富饶诗情和真谛

  。江淹的《恨赋》《别赋》用优良的语言,衬着各种特定场合的环境气氛,写各种人物的憾恨之情、分别之悲,感情凄恻,音调缠绵,于伤心中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南北朝时期最优秀的赋家是庚信,代表作为《哀江南赋》,别的《小园赋》《枯树赋》等短篇也写得情辞俱佳

  。《哀江南赋

  》以作者的自己经历为线索,历叙梁朝由兴旺而衰灭的经过,拥有史诗性质。描述、抒情、表达融为一体,篇制弘大,文采华美,情韵悲凉。文章中用了好多典故,但没有一般骈俪文堆砌的弊端,于整齐排偶这仍拥有流利生动的特色。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巅峰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

  的唐宋散文家,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加,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好多交口夸赞的名篇。

  初唐王勃

  的《滕王阁序》、骆宾王

  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壁。3/5(完满版)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归纳

  其中的警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更是传诵不衰

  。中唐时期,一些士医生迫切要求在政治进步行改革,与此相伴的是中兴儒学成为强

  大思潮。

  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责备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议更为合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而与骈俪文相对峙。韩愈、柳宗元两人都是大散文家,创作了好多优秀的散文,在他们实质创作成绩和理论提议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清爽流利的新文体,基本上取代了几百年来骈文统治的地位。文学史家称这场文体改革为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论说、抒情、记述,各体擅长

  。《师说》文字精髓,文气充分,比较手

  。《进学解》,《送穷文》

  采

  法的运用与各种生动形象的描述,大大加强了说理的鲜亮性和感染力

  用对话问答体,嘻嘻怒骂,斑驳陆离,赋的铺设和骈偶杂用,显得奇特奇妙,谐趣横生。

  《杂说四》托物寓意,构想优良,形式爽朗。

  《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

  》盘旋曲折,一唱三叹。《张中丞传后序

  》记述张巡、许远、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故事,栩栩如生,可歌可

  泣,是司马迁传记文的发展

  。《祭十二郎文

  》结合家庭、出身和生活琐事,屡次抒写悼念亡侄的沉痛,与叙事中见呜咽拥塞之情,长歌当哭,动人哀感。

  韩愈是司马迁此后又一语言巨匠,他擅长创立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擅长吸取提炼今世口语成为文学语言,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结构也灵便多变。韩愈创作的好多词语,到此刻还经常为人们使用,如“动辄得咎”“倨屈聱牙”(进学解)、“面目可憎”“垂头丧气”(送穷文)、“不平则鸣”“纷乱无章”(《送孟东野序》)、“俯首帖耳,摇尾乞怜

  “(《应科目与时人书》),等等。

  韩愈的散文闳中肆外,戛戛独创。整体风范是雄健深邃、气壮河山、汪洋恣肆,曲折自

  如。苏洵说他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

  (《上欧阳内翰书》)。相

  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柳宗元的文章析理透辟,清隽优秀,以精巧见长。韩愈说柳宗元文“雄深雅键,似司马子长(迁)

  ”。柳宗元

  思想深刻,对人民富饶同情心。

  长篇论文《封建论

  》以充分的魄力、强有力的逻辑、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严格地抨击藩镇盘据

  场面和世袭制

  。柳宗元的传记文在采用人物和资料方面极具匠心

  。如《捕蛇者说

  》写赋税之毒甚于蛇毒

  。《童区寄传

  》训斥中唐南方边远地区抢掠少儿、贩卖人口的恶习。

  《段太尉逸事状》取之真人真事,描述生动,剪裁精当,突出了段秀实的尊贵质量,揭示了贵族、军阀的罪恶。柳宗元的寓言讽刺小品

  笔锋尖锐,语简意深,风格沉郁严重。他擅长体察物性,抓住特色,加

  以想象夸张,创作出生动而有寓意的形象。如

  的人生真谛,能给人多方面的警示。

  《三戒》《

  传》所刻画的人情世态与所包括

  将写景抒情融为一

  柳宗元的山川游记,清爽秀美,富于诗情画意。代表作《永州八记》

  体,借山川之乐调解心中的抑郁。他以精巧的观察、精确的词语,把山川写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优良异常。柳宗元的山川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确立了坚固的基础。

  晚唐时期至五代十国,古文运动缺少有力的后继者,以李商隐为代表作家的骈体文仍故居优势

  。欧阳修

  在北宋中期再度倡导古文运动,很快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在内的文学企业,于是一度中断的韩柳古文传统获取了继承和发

  扬。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利宛转,比唐文更宜于说理、叙事、抒情,更合用。唐文奇怪,结构上纵横开合,波浪起伏,词语上也追求奇异;宋文沉着,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则以理解如话见长。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他提议学习韩文,但不是机械模拟。他取法韩文文从笔顺的一面,对其奇险的一面弃而不取。韩文重魄力,欧文重风神,韩文雄放,欧文绵邈,有

  4/5(完满版)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归纳

  跌宕唱叹的韵致。欧阳修的讨论文有为而发,有感而作,《朋党论》引用大量历史事实,又连用排比,增加了说理的魄力;

  《与高司谏书

  》,言辞尖锐,甚至出之以嘻嘻怒骂,它与《朋党论》都是古文的实质功用与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宦者传论》等序

  论文,吊古伤今,感想遥深,每段都以“呜呼”二字开头。

  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前者于描述景色此后,忽然插入五代兵戈之际一段,感想无量,风神优秀;后者从写醉翁亭的环

  境地址,向到达山中四光阴景的描述,忽而山,忽而亭,忽而醉翁,忽而人,信笔所至,而一齐归纳到太守之乐上,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使抒情写景融为一体。文中用了大量的骈偶句,有似散非散的风采;

  又多用陈述句,以

  21个“也字结尾,造成了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宜于朗诵。

  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其实不一概否定,如《醉翁亭记》散中带骈,骈散相见,有似骈非骈的情味。

  骈体赋,在唐代已有转散的趋势,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虽注意铺陈,但全

  无堆砌,已可算是一种新文赋,欧阳修则进一步推进骈散结合,确立新体文赋。

  他的《秋声赋》,既部分保留了骈赋的铺陈排比、骈词偶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又爽朗流动,表现散体的风格。其描述秋声秋景,充满着凛冽肃杀之气,是一篇拥有浓厚诗意的散文。

  继欧阳修此后领导古文运动获取完满成功的是

  苏轼,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

  苏轼的散文豪放自然,多姿多彩。他的讨论文清楚透辟,雄辩滔滔,魄力纵横,擅长随

  机而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南宋的叶适称之为“古今讨论之杰”。但

  他更为优良的是游记、杂记、漫笔、文赋等文章,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

  他的写作手法比先人更为自由,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随着自己的感情思路信笔

  写去,结构忧如松弛,却与不认为意中贯穿了意脉。

  如《文与可画

  谷偃竹记》忧如全无结构,实质上每一层都围绕对文与可的追怀张开,有其内在联系。

  《石钟山记

  》先是就命名缘由提出思疑,此后自然转入旅游探察过程,最后惹起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讨论,气脉在叙事、写景、讨论之间沉着流贯,不见人工安排的印迹。他的《

  超然亭记》《放鹤亭记》《凌虚台记》《喜雨亭记》,也都是描述、表达、讨论错杂并用,而行文随意变化,曲折自如。

  苏轼文章写得最为自由洒脱的是杂记、漫笔之类的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境地超然,风采隽永,富饶诗意。

  苏轼的赋,也是下笔有行云流水之妙,《赤壁赋

  》在自夜及晨的时间流动、旅游过程与情绪变化过程中,把写景、诵诗、问答、讨论相互不分地汇为一体,摆脱了赋体的拘束,流转自如,堪称优美的散文诗。苏轼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重视经过捕捉意象和声音、色彩等因素的组合,构成境地,传达自己的感觉,词语新鲜,句式则骈散兼用,长短参差。

  唐宋八大家

  中,曾巩的文章委屈周详,完满慎重;王安石的文章识见高妙,挺拔劲

  峭;苏洵的文章纵横驰骤;苏辙的文章汪洋醇厚。苏洵的《六国论》

  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都素来为后辈传诵。

  、曾巩的《墨池记》、王安

  5/5

篇十一: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司马迁的《史记》,既是伟大的史学著作,又有极高的文学性,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创立了纪传体通史,其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现人物活动,再现丰富复杂的历史画面。《史记》创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所涉及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司马迁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细节描写,采取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的写法,使人物形象鲜明地凸现出来。在结构上,这些人物传记也极具匠心,有的是一条主线,贯穿许多事件,形成单线发展、峰峦起伏状态;有的则是用并列结构和网式结构。司马迁还是语言艺术巨匠,他的语言精确,善于描摹客观事物。《项羽本纪》中垓下之战一节,项羽或是喑哑叱咤,或是言语呕呕,或是仰天悲叹,无不真切生动,合乎他的性格与为人。司马迁不喜欢用偶句,常常避免对称的句法,文气疏朗流畅,曲折自如,有时还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气势。这为唐代古文运动所提倡的单行散句文学语言提供了范本。

  汉书的成就不如《史记》,但在史传文学的发展上仍然有贡献。班固笔法精密,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也有不少优秀篇章。

  汉代的政论文,以西汉的贾谊、晁错最为杰出。贾谊的代表作是《治安策》《论积贮疏》《过秦论》,晁错的代表作是《论贵粟疏》。《过秦论》援史实以为据,逐层推进,行文波澜起伏,淋漓酣畅,其锋不可犯。《过秦论》在思想内容和语言上体现出对《战国策》和先秦诸子的继承和发展。东汉的政论文继承了西汉的传统,但文章气势不如西汉,著名的作品有王充的《论衡》。

  先秦西汉的论说文和史传文,还没有从哲学、史学的依附关系中独立出来。散文走出应用文的尝试是从赋体开始的。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学体裁,以致后世有“汉赋”之称,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最早写赋的是战国后期赵国的荀子,战国后期另一个赋家是楚国的宋玉,现存题名宋玉的赋作共十篇,其中《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比较可信。西汉赋家有司马相如、杨雄和枚乘等人,东汉赋家有班固、张衡等人。

  赋以铺叙、描写较多为其特色,这在长篇大赋里表现得最明显。大赋大都以回答为骨架,铺陈名物、排比词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声叠韵词,铺陈多用整齐对称的韵语,叙述多用散文句。枚乘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司马相如是西汉最有代表性的赋家,他的《子虚》《上林.》两赋铺陈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和天子游猎的盛举,表明诸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的态度。最后说了一番要提倡节俭的道理。作者借写游猎场面,用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出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呈现出文学中前所未见的宏伟壮阔的气势。这实际上是西汉时期繁荣强盛的时代气息和统治阶级自豪骄傲的心理在文学上的反映。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家是杨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四赋是他的代表作。他模拟司马相如,而仍能具有《子虚》《上林》二赋的规模气概。

  从杨雄开始到东汉,辞赋中出现了新的题材,即“京都赋”。代表作是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还有后来西晋左思的《三都赋》。班固的《两都赋》以都市为中心,更为广泛地反映了山水、城市……的情况,它模仿司马相如和杨雄,但真实的成分增加了,虚夸的成分减少了。张衡的《二京赋》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对世俗生活和有关人物等都有具体的描写。

  东汉中后期,传统的大赋缺少创新,小赋兴起。这些小赋以抒情为中心,往往带有尖锐的批判性。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这些赋短小精悍,不再是主客对话的形式,而是作者的直接描写,这种转变为魏晋以后的辞赋.

  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使文学出现了新的变化。散文的题材扩展了,山水景物成了文学表现的新内容,文章中的抒情成分大大加强。传统大赋走向衰落,从东汉中后期的兴起的抒情小赋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因为骈文的流行而增加了赋的骈俪、成分。骈文是在两汉散文的基础上,受赋的排比对偶修辞手法的影响,逐渐发展而成的。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一时。

  魏代的散文向清峻通脱的方向发展。曹操的文章不受陈规的约束,说话直截了当。曹丕的《与吴质书》、曹植的《与杨徳祖书》,语言婉转、感情真挚,呈现了这一时期的文章文情并茂的特色。魏晋之交,嵇康、阮籍愤世嫉俗。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放言无忌,感情真实,辞锋锐利,语调峻切。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对虚伪的礼法制度予以激烈的批判,同时在幻想中追求绝对自由,也是颇见性情的名作。

  东晋初年的王羲之的文风,疏朗自然,情味隽永,《兰亭集序》俯仰古今,怅触万端,叙事抒情,令人遐思无尽。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发展了这种文风,《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和平、宁静、幸福、淳朴的理想世界。《五柳先生传》为自己留下了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他的文章朴素中见绮丽,简洁中见丰富,富有启示性。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晋代的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它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对后代笔记和小品文影响很大。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杨

  之的《洛阳伽蓝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水经注》描写山川景物丰富多样,或用白描,或施彩笔,都能简洁生动地写出山川的特色。唐代柳宗元、宋代苏轼等人的山水游记都受其影响。《洛阳伽蓝记》善于用简短的文字叙述故事和人物。《颜氏家训》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弟,往往插叙作者亲身见闻,风格平易亲切。

  南北朝的骈文有不少精美的作品。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写庐山、九江一带景色,画面阔大,气象万千,山水均呈动态,烟云变幻,光色耀眼。孔稚圭的《北山移文》生动犀利,,揭露欺世盗名的伪隐士的丑态,其中山岳草木皆有灵性富有妙趣,是一篇用骈体写就的辛辣的讽刺杂文。陶弘景的《与谢中书书》写他隐居处的山水景色,用笔简淡,有一种高逸的趣味。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善于刻画见长,写水之清澈猛急,山之峻拔奇秀,环境之优雅清静,具有传神写照的效果。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为劝诱梁朝降魏大将陈伯之反正而作,虽是骈文,却委婉曲折,收纵自如。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沿循东汉后期抒情的方向,拓展了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王粲的《登楼赋》写异乡风物之美所引起的思乡怀土和壮志不得伸展的情感,写景和抒情结合,具有浓郁的诗意。曹植的《洛神赋》虚构自己在洛水边与神女相遇的故事,带有一定的寓意。全篇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与神话色彩都很浓。向秀的《思旧赋》不足二百字,以极为凝练含蓄的语言,抒写对被残酷杀害的朋友嵇康、吕安的追念感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宣言,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情和哲理。江淹的《恨赋》《别赋》用精美的语言,渲染各种特定场合的环境气氛,写各类人物的憾恨之情、离别之悲,感情凄恻,音调缠绵,于忧伤中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庚信,代表作为《哀江南赋》,另外《小园赋》《枯树赋》等短篇也写得情辞俱佳。《哀江南赋》以作者的自身经历为线索,历叙梁朝由兴盛而衰亡的经过,具有史诗性质。描写、抒情、叙述融为一体,篇制宏大,文采富丽,情韵苍凉。文章中用了很多典故,但没有一般骈俪文堆砌的毛病,于整齐排偶这仍具有流利生动的特色。

  .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壁。其中的警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更是传诵不衰。中唐时期,一些士大夫迫切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与此相伴的是复兴儒学成为强大思潮。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而与骈俪文相对立。韩愈、柳宗元两人都是大散文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在他们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清新流畅的新文体,基本上取代了几百年来骈文统治的地位。文学史家称这场文体革新为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论说、抒情、记叙,各体擅长。《师说》文字精炼,文气充沛,对比手法的运用与种种生动形象的描写,大大增强了说理的鲜明性和感染力。《进学解》,《送穷文》采用对话问答体,嬉笑怒骂,光怪陆离,赋的铺排和骈偶杂用,显得新颖奇妙,谐趣横生。《杂说四》托物寓意,构思精巧,形式活泼。《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盘旋曲折,一唱三叹。《张中丞传后序》记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敌的故事,绘声绘色,可歌可泣,是司马迁传记文的发展。《祭十二郎文》结合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悼念亡侄的悲痛,与叙事中见呜咽梗塞之情,长歌当哭,动人哀感。

  韩愈是司马迁之后又一语言巨匠,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提炼当代口语成为文学语言,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结构也灵活多变。韩愈创作的许多词语,至今还经常为人们使用,如“动辄得咎”“倨屈聱牙”(进学解)、“面目可憎”“垂头丧气”(送穷文)、“不平则鸣”“杂乱无章”(《送孟东野序》)、“俯首帖耳,摇尾乞怜“(《应科目与时人书》),等等。

  韩愈的散文闳中肆外,戛戛独创。总体风貌是雄健深厚、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曲折自如。苏洵说他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书》)。相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柳宗元的文章析理透辟,清隽卓绝,以精密见长。韩愈说柳宗元文“雄深雅键,似司马子长(迁)”。柳宗元思想深刻,对人民富有同情心。长篇论文《封建论》以充沛的气势、强有力的逻辑、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严厉地抨击藩镇割据局面和世袭制。柳宗元的传记文在选取人物和材料方面极具匠心。如《捕蛇者说》写赋税之毒甚于蛇毒。《童区寄传》谴责中唐南方边远地区抢掠儿童、贩卖人口的恶习。《段太尉逸事状》取之真人真事,描写生动,剪裁精当,突出了段秀实的高贵品质,揭露了贵族、军阀的罪恶。柳宗元的寓言讽刺小品笔锋犀利,语简意深,风格沉郁严峻。他善于体察物性,抓住特征,加以想象夸张,创作出生动而有寓意的形象。如《三戒》《

  传》所刻画的人情世态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能给人多方面的警示。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清新秀美,富于诗情画意。代表作《永州八记》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借山水之乐排遣心中的抑郁。他以精细的观察、精确的词语,把山水写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精美异常。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晚唐时期至五代十国,古文运动缺乏有力的后继者,以李商隐为代表作家的骈体文仍然居优势。欧阳修在北宋中期再度发起古文运动,很快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在内的文学集团,于是一度中断的韩柳古文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比唐文更宜于说理、叙事、抒情,更实用。唐文奇特,结.

  构上纵横开合,波澜起伏,词语上也追求新奇;宋文从容,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则以明白如话见长。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他提倡学习韩文,但不是机械模仿。他取法韩文文从笔顺的一面,对其奇险的一面弃而不取。韩文重气势,欧文重风神,韩文雄放,欧文绵邈,有跌宕唱叹的韵致。欧阳修的议论文有为而发,有感而作,《朋党论》引用大量历史事实,又连用排比,增加了说理的气势;《与高司谏书》,言辞锋利,甚至出之以嬉笑怒骂,它与《朋党论》都是古文的实际功用与艺术价值有机结合的典范。《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宦者传论》等序论文,吊古伤今,感慨遥深,每段都以“呜呼”二字开头。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前者于描写风景之后,忽然插入五代干戈之际一段,感慨无穷,风神卓绝;后者从写醉翁亭的环境位置,一直到山中四季景物的描写,忽而山,忽而亭,忽而醉翁,忽而人,信笔所至,而一齐归结到太守之乐上,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使抒情写景融为一体。文中用了大量的骈偶句,有似散非散的韵味;又多用陈述句,以21个“也字结尾,造成了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宜于朗诵。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并不一概否定,如《醉翁亭记》散中带骈,骈散相见,有似骈非骈的情趣。骈体赋,在唐代已有转散的趋势,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虽注意铺陈,但全无堆砌,已可算是一种新文赋,欧阳修则进一步推进骈散结合,确立新体文赋。他的《秋声赋》,既部分保留了骈赋的铺陈排比、骈词偶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又活泼流动,呈现散体的格调。其描写秋声秋景,充满着凛冽肃杀之气,是一篇具有浓厚诗意的散文。

  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轼的散文豪放自然,多姿多彩。他的议论文明晰透辟,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善于随机而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论说技巧,南宋的叶适称之为“古今议论之杰”。但他更为精美的是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等文章,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他的写作手法比前人更为自由,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随着自己的情感思绪信笔写去,结构似乎松散,却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如《文与可画

  谷偃竹记》似乎全无结构,实际上每一层都围绕对文与可的追怀展开,有其内在联系。《石钟山记》先是就命名缘由提出怀疑,而后自然转入游览探察过程,最后引发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议论,气脉在叙事、写景、议论之间从容流贯,不见人工安排的痕迹。他的《超然亭记》《放鹤亭记》《凌虚台记》《喜雨亭记》,也都是描写、叙述、议论错杂并用,而行文随意变化,曲折自如。苏轼文章写得最为自由洒脱的是杂记、随笔之类的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意境超然,韵味隽永,富有诗意。苏轼的赋,也是下笔有行云流水之妙,《赤壁赋》在自夜及晨的时间流动、游览过程与情绪变化过程中,把写景、诵诗、问答、议论水乳交融地汇为一体,摆脱了赋体的拘束,流转自如,堪称优美的散文诗。苏轼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重视通过捕捉意象和声音、色彩等因素的组合,构成意境,传达自己的感受,词语新鲜,句式则骈散兼用,长短错落。

  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文章委曲周详,完整严谨;王安石的文章识见高超,挺拔劲峭;苏洵的文章纵横驰骤;苏辙的文章汪洋醇厚。苏洵的《六国论》、曾巩的《墨池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都一直为后人传诵。

  .

  .

篇十二: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第一部散文集《尚书》。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

  历史散文

  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着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3.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二)两汉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政论文

  贾谊的文章《过秦论》,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着名。

  2.史传文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

  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

  (1)《史记》司马迁的《史记》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2)《汉书》

  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着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赋

  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马并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

  (四)唐宋时期。

  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

  (五)元明清时期。

  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明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出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篇十三: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课程论文

  浅论王安石散文中的新意

  浅论王安石散文中的新意

  【内容摘要】

  本文拟从王安石散文中的新意进行探讨,着重从王安石散文之拗折劲健、直抒胸臆、独到见地三个方面加以论说。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有着传统心理的积淀,身处世俗人情浓厚的社会氛围的仕子而言,这些新意不仅对他个人来说难能可贵的,即使对整个封建社会来说,它的存在也是弥足珍贵的。

  【关键词】王安石;拗折劲健;直抒胸臆;独到见地;

  王安石主张文须

  “以适用为本”,要求文章直接为社会和政治宣传服务,因此,他的散文重视说理,即便是记叙文中,也含有较多的议论成分,具有立意超卓、结构严谨、说理透辟、语言峭拔、简洁峻切的特点,上面是对王安石散文最普遍的认识。本文拟从王安石散文中的新意进行探讨,从王安石散文之拗折劲健、直抒胸臆、独到见地三个方面加以论说。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有着传统心理的积淀,身处世俗人情浓厚的社会氛围的仕子而言,这些新意不仅对他个人来说难能可贵的,即使对整个封建社会来说,它的存在也是弥足珍贵的。

  一、王文之拗折劲健。

  王文之“拗”,源于王学之拗,宋人笔记小说一般把王安石形容为“拗相公”的形象,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惊世骇俗,令当时儒者目瞪口呆。《宋史》王安石本传也极写他“拗”的思想与个性:“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概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安石必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而当时的“荆公新学”在时人眼中,实是一门“拗学”。“读其文,则其人可知”,关于王安石性格的记载有很多,如吴闿生说他“傲岸倔强”[1];茅坤说他“偏拗自用[2];王文濡说他“其性本愎执拗自用”[3];高步瀛说他“兀傲”。[4]尽管这些评论难免有主观成分,但有一点是无疑的,那就是王安石的性格比较独立。性格的独立从很大一方面来说,也是促成王文拗折劲健德一个原因。

  王安石在变法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是相当大的,个人认为它的斗争性质不在于忠奸好坏,却在于和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这些品质上光明磊落、正直无私却又极力反对新法的士人斗争,即是一种思想、政见上的斗争。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课程论文

  浅论王安石散文中的新意

  至于司马光形容他是一个“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的拗者,刘挚则说他把“守道优国者谓之流俗”。其实,王安石内心是痛苦委屈而又无奈的,对于这帮守道优国的老前辈老上司,他无法说服他们,在政治上又必须战胜他们,才能完成富国强兵的大业,所以只得以“流俗之言不足恤”作为旗帜,孤军作战,我行我素,当他的学生陆佃说外人说您“拒谏”时,他回答说:“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①

  政治斗争是残酷激烈的,为了新法大业,许多不愿打倒的人也不得不打倒,富弼、曾巩、司马光等等都以政敌被清除。在这一点上,王安石是坚毅的,却又是固执的,政治斗争又让他具有一定的冷酷性,这是王文拗折风格的内在依据。正如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所言:“人习言苟且昨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虽是“拗人”,作的“拗学”,但他始终将真理紧握手中,而不是无理取闹,故为文虽“拗”却有理、有据、有力,如《答曾公立书》、《答司马谏议书》,可谓拗折刚健。《答曾公立书》精深透彻,把为什么要收二分利讲得极为圆彻,令人不得不服。《答司马谏议书》则三言两语,把保守派对变法派的攻击: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驳得体无完肤,且有破有立,令攻击者哑口住舌,于执着中透出几分倔强、劲健。

  王安石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喜欢面对现实进行认真的思

  考,不论是处理政务或是撰写文章都持这种态度。我们只要仔细读一读他的《答段缝书》就会对他这种思想性格有更为深切的了解。《答段缝书》提出贤者应该向孔子、孟子学习,独立自守,“不惑于众人”。文中说“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这虽然是孔子、孟子的话,也是王安石不苟同流俗,独立特行的思想性格的具体体现,表现了他性格中所具有的创新品质---拗折劲健。与此同时,也隐约显示出他为文的另一特点即直抒胸臆。

  二、王文之直抒胸臆。

  王安石向来爱直抒胸中之臆,他蔑视权威、离经叛道、不苟流俗,为那些被诬陷,被不公正对待的人鸣不平。这一点在他的《读<江南录>》中有充分的体现,他通过“国之将亡,必有大恶”、“上谏李氏表”、“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和

  ①《宋史》卷三四三《陆佃传》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课程论文

  浅论王安石散文中的新意

  “佑能切谏,铉独无说”四个方面推测二者可能不和,徐铉遂生嫉心。据此四点,王安石断定潘佑必死于直谏,并批判徐氏《江南录》的“厚诬忠臣”。王安石此论虽有的有点欠缺说服力,然从中我们可看出王安石的不平之气,看出他的爱憎分明和勇于伸张正义,直抒胸中之想法。

  在为受屈者正名的同时,他也敢于批驳那些徒有虚名的士人,毫不保留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喜好。如在《读孟尝君传》一文旨在击破“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说法,指出孟尝君能养士,实际上只养了一群鸡鸣狗盗的乌合之众,算不上真正能得士。全文仅四句九十个字,而字字矫健有力。所谓“凿凿只是四笔,笔笔如一寸之铁,不可得而屈也”②。文章开头用“世皆称”引出“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脱于虎豹之秦”

  的观点,已含大不以为然之意。第三句从反面论证孟氏没有得到真正的士,言之有据,行文有转,气势直逼当前,力透笔尖,体现了王安石跨越古今、高视一时的思想力度。第四句回答了士之所以不至孟尝君之门的原因,出语峭拔,笔力千钧,聚而全歼论敌观点,文章戛然而止,言己尽而意无穷。总的看来文章最后用三句话对上述反面观点中的三层意思分别进行了斩钉截铁的驳斥,逐层转折,步步紧逼,文笔峭厉,气势磅礴,无怪乎清代学者沈德潜誉之曰:“语语转,笔笔紧,千秋绝调。”

  如果说对人物的见解王安石主观性显露无遗,那么对于日常道德概念他亦是如此。王安石在作文立论时,从不墨守前人观点,拘泥于旧说,而是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地提出新的观点,酣畅地表达自我的见地。这是王安石作文的一贯风格。他每每能从古人古事中,发奇思,翻新意,提出迥异于前人的看法和思想见解。如《勇惠》一文,起首就对“惠”和“勇”即仁爱和勇敢这两个道德概念提出与世俗不同的论点:“世之论者曰:‘惠者轻与,勇者轻死,临财而不警,临难而不避者,圣人之所取,而君子之行也。’吾曰不然。惠者重与,勇者重死,临财而不管,临难而不避者,圣人之所疾,而小人之行也。”传统认为仁爱之人慷慨施恩,勇敢之人轻视死亡,但作者却提出异议,“吾曰不然”,主张完全相异,说仁爱的人不应该随便施舍恩惠,勇敢的人应该慎重对待死亡。这种标新立异的说法看似不合情理,而王安石在下文中引经据典,指出“惟义之是”(即合乎道义)才是大惠大勇,在更高层次上得出了颇具见地的观点,显示了王安石创新思

  ②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五。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课程论文

  浅论王安石散文中的新意

  维的求异性,而这一离经叛道的异质思想的提出明显是需要勇气的,从很大程度上将,王安石的文章在直抒胸臆的同时也在表达一种自己的独到见地。

  三、王文之独到见地。

  《孔子世家议》是王安石读《史记》后的感想整合之作。孔子不是公侯,按例不应列入世家,司马迁因为尊崇孔子,特意将孔子列入世家。文章先叙述《史记》的编撰体例,然后从《孔子世家》的违例展开议论:“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在王安石看来,孔子是万世师表,有经邦治国之才,非一般的王侯将相可比;孔子的思想并不因为列入世家而伟大,孔子的思想也并不因为置于列传而渺小。这一见解是非常独特的而且言之凿凿,富有创新精神,表现了其反传统、反权威的胆识和气魄。读来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亦有折服之心。

  王安石为文的一大特色还在于,他敢于破除书本定势思维,发离经叛道之论。在《答曾巩书》中云:“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王安石以高见博识,答质疑,辩“乱俗”,提出“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这一惊世之见。王安石勇于钻出故纸堆,面向社会,求教于农夫和女工,借以正“经”之误,以达到知圣的目的。文中还指出圣人所建之法会随着社会发展、历史进步而趋于陈旧,我们不可一味盲从“经典”,这里面蕴含着离经叛道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勇于破除书本定势的创新精神。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王安石勇于破除书本定势,及时发现书中的疑问,真正达到“读书不为书所累”的境界实属不易。

  四、结语。

  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5]

  王安石作为文学家,他不仅有精深的学识和非凡的禀赋,而且对社会、对人生也有深刻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孤高超绝的思想感情浸透了王安石的思想品质,使他的思维轨迹显示出陡峻突兀的形态,因而从笔端流泻出的是一种锋利峭拔的文字。在那个积贫积弱社会,固于园囿的时代,王安石的散文犹如一股清泉,直灌读者的心底,清凉之意悠悠袭来,却令人醍醐灌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课程论文

  浅论王安石散文中的新意

  顶。

  【参考文献】

  [1]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家文钞校注集评》之《答司马谏议书》,三秦出版社,1998。

  [2][3][4]分别出自《集评》之《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进戒疏》、《凌屯田书》。

  [5]洪松.外国名言一千句[M].天津:新蕾出版社,1981,第34页。

  [6]徐柏容、郑法清主编,《王安石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篇十四: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学史上,散文是最重要的文学载体之一。它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的文学色彩的作品。

  我国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有阶段。哲学家用之说理,史学家用之记事。前者《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于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有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场景,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辩论著作,是孟轲晚年和弟子们一起编纂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自称多“缪悠之论,荒唐之言,无端崖至辞”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展示。庄子总能为他说的道理创造生动确切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自肆,变幻莫测,挥洒自如地风格,对后世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魏晋文人,宋代苏轼所受影响尤为明显。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簏,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散文,《墨子》富有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劈取辟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神诀隐微,对后世都有相当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史传文已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比编年史——《春秋》。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和叙事。后世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以上两种形式都有密切关系。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已经不可掩抑,在叙事写人,于理于行和语言艺术方面都是后世良好的先。

篇十五: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中国散文发展史

  一、先秦散文

  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概括的说,先秦散文共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以记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的历史散文;一类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通称诸子散文,又称哲理散文。它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些特色广泛的表现在内容、体裁、风格、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文体上:先秦散文众体兼备,百花齐放。就历史散文而言,《国语》、《战国策》为国别体;《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为编年体。《尚书》、《国语》和《战国策》以记言体为主;《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叙事为主。性质上:先秦散文都是密切为现实服务的产物,不存在为艺术写作的文章。许多著作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作家首先想到的事实用价值,而不是美学欣赏。

  二、秦汉散文

  一、秦代

  秦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随著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姹紫嫣红的文学园地变的一片凋零,在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和刑法统治下,短短十九年的秦代,几乎没什么文学可言,谈不上什么成就。称的上有成就散文作家唯李斯一人,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其文上承战国荀卿,下西汉邹阳、枚乘,不仅布局谋篇构思严密,而且说理纵横驰骋,既重质实,又富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李斯的文章以秦立国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文章带有游士说辞能言善辩的特点,最著名的是《谏逐客书》。全文立意高远,议论恢宏,笔锋犀利,说理透辟,一气呵成,在语言上也极富文采,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时而排比,时而对偶,时而设问,既严密整饬,又灵动多变。词采富丽,具观赏美,又抑扬顿挫,具音节美,有明显辞赋化的倾向。

  二、汉代

  (一)特色

  散文到了汉代,又在国家政权启封建大一统的广阔社会背景之下,继续发展起来,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汉前期的政论散文:西汉前期的散文主要是务实,求用的政论性文体,较之战国诸子之文,体裁、风格已有明显变化:有关治世的原则、见解和措施,而且比较深刻,也颇具文采。其中,以贾谊、晁错成就最高。贾谊是一位才高而命短的政治家、文学家,有专题性政论文:如《过秦》、《大政》等篇章;

  西汉中期的散文及创作:汉武帝至宣帝时期,文坛上空前繁荣。就散文而论,此时不仅出现了《淮南子》、《史记》两部大的散文著作,单篇的散文也有了新的发展。除了议论说理外,散文中言志抒情的成分有了增加。

  后期的散文:汉文章较之先前缺乏生气而流于经学气味,这与此时儒家地位的强化巩固有关,西汉后期的散文,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桓宽的《盐铁论》。这是一部保存汉代有关经济、思想史料的极有权威的辩论专著。从散文角度说,也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政论性散文专著,是散文的新发展;刘向的散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上疏言事的政论,一类是校书时所作的叙录,其中的《论起昌陵疏》颇为著名等;《史记》是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还是这一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撰修的不朽巨著《史记》。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散文作品的顶峰,而且还开创了新的文学门类-传记文学,并为其树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史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集先秦之大成,又为后世之楷模,不仅在史学上的地位是空前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极高的,东汉前期的散文以《汉书》和《论衡》为代表。它们一为国史,一为私人著作,风格迥然不同,《汉书》贯穿了儒家的正统思想,《论衡》则表现了独立思考、自抒机杼的个性。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在多元政治和政权频繁更叠的同时,思想家于一尊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玄学、佛学的盛行,以及儒、释、道三家并存局面的出现。这一时期是中国歷史上又一思想相对活跃、开放的时期,散文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一)汉末至魏

  鲁迅先生指:“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曹操就是这种文风的创始者,他的散文具有政治家的宏伟气魄,带有鲜明的帝王形象,出语豪放,无所顾忌。文章中最著名的是《让县自明本志令》,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抗争的锋芒。

  曹丕较擅长散文,他著有《典论》一书,可惜大部分篇章都己散佚或残缺不全,较完整的只有《自叙》和《论文》两篇。《自叙》善于叙事,其中写

  到一些较量才艺的细事,都能真切地传达出当时的情景。《论文》则善议论,其中无论是对当时文人的批评或对文学观点的表述,都简明中肯。

  曹植的散文,概括言之,有几个特点:一是有用世的理想和热情,胸怀大志;二是率真、恳切,有广泛的题材和深刻的内涵。举凡征伐、陈情、答谢、辩道、评介人物,以及田、木、禾、谷、牛等,其范围几乎达到无所不写的程度,这本身就是超越前人而为建安作家不及的;三是说理叙事,语言优美,长于抒情。

  在三曹之外,七子的文章亦色彩纷呈,其中以孔融的成就最高。他的作品均属表、疏、教、令、论、书之类。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气势盛,辞采飞扬,刘勰曾评价他“气盛于为笔”。此外,又有笔调诙谐“杂以嘲戏”的特点,他常以嘲讽、揶揄的态度对待曹操,文章“词辩巧利,庄出以谐”实际上是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给曹操提意见。当然,从恣肆逞才的议论中,隐约间也透露出孔融的自负、高傲。

  (二)两晋

  王羲之是个大书法家,其实也是个文章妙手,他最知名的文章是《兰亭集序》,文章语言清新优美,不假雕琢,尤善于写景,也是东晋不可多得的一篇优秀作品。

  陶渊明是东晋杰出诗人,他的散文虽然不多,但篇篇真淳,宛如蓝田美玉,在当时的文坛可谓别树一帜。他把写作当作一种精神上的消遣、享受,心灵表达的需要,因此,他就能够在文章中自由、真实地再现自我,创造出一种真率、自然的文章风格,故刘熙载评价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若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也。”他的《归去来兮辞序》、《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都是再现其真性的名篇。

  (三)南北朝

  于骈文发展盛行的时代,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中,还可以看到一些比较质朴的叙事、抒情、写景的散文作品,但这些作品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骈文的影响,和魏晋以前的散文风格颇有不同。

  郦道元《水经注》

  《水经注》是一部具有科学与文学双重价值的奇书,此书详细记述了一千多条水流的分布、走向,作者又以出色的文笔叙述水流沿岸的自然风光,创造了优美动人的山水散文,这些山水的佳作,以多变的笔力描绘山川水脉的不同风姿,或峻峭,或旖旎,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擅用简洁的语句,刻画山水形貌,又有骈文的精细雕琢,显然受到谢灵运以来的山水文学和骈文修辞精细的影响。此外,他还善于在山水描写中揉合进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这既反映作者尚奇的特点,又显示了他广博的见闻。

  四、隋唐散文

  (一)隋代

  隋代文风上承南北朝宫体文学的浮华轻靡。隋文帝崇尚朴质,有意转变文风,但当时作家受南朝文风的影响甚巨,一时难以改革文风。而炀帝又崇尚宫体之类的金粉文学,于是隋朝文学,又笼罩在六朝唯美的风气下,缺少新时代的气象。这期间提倡古文的作家并不多,以李谔与王通为代表。

  李谔感慨时文过于讲求浮华,连篇累牍,不外吟风弄月,于是要求改变文风,使归于璞质。

  王通主张为文为贯道济义的工具。他极力排斥六朝唯美文学的不是,建立道统的文学。他指责六朝文人为小人,如谢灵运、沉约等人,均受其鄙视,而倡教化作用的文学理论。

  (二)初唐至贞元前

  唐的统一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和可能。在此形式下魏徵等人提出了南北文学融合的问题。此时的文坛虽延续齐梁,为骈体文所主宰,却也在发生潜移默化。这种变化在四杰和陈子昂的文章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四杰在唐代散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创作上。他们既是名重于时的诗人,又是骈文名家。以文来说,他们的骈体文在词藻华艳之外,又加进了俊逸刚健,没有堆砌芜杂的毛病。虽然还没完全脱离六朝文风,但毕竟表现出新的追求和倾向。

  总之,四杰和陈子昂的散文代表了初唐文风改革的两个方向,一是骈体文本身的洗心革面;一是散体文章浓厚的儒家精神和风格近古。这两种倾向左右了其后的唐代文坛。

  (三)中兴古文的先趋者

  在韩愈、柳宗元登上文坛之前,盛唐至中唐时期相继出现了一批以提倡古文为己任的作家。独孤及、柳冕等人。这些人上承四杰、陈子昂,下开韩愈、柳宗元,成为古文运动的先趋人物。安史之乱后,唐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剧烈变化,促使文人们开始认真思考拯救国家命运的办法。从肃宗到德宗贞元年间,复古思潮十分的盛行。元结、独孤及、权德兴等人,都大力主张用散文“尊经”、“载道”。古文运动先趋者也反对那些“词绮靡于景物”的诗赋和骈文,再加上他们认为雅颂之音才是国家兴盛的象征,所以冗长夸饰的骈体赋颂不但不可能遭到排斥,反而要大力提倡。

  (四)古文的全盛

  经过韩愈、柳宗元的提倡,唐代散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唐代古文运动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到唐宪宗元和这二三十年的一次文体革命。它的指导思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用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使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次运动最主要的领导者是韩愈和柳宗元:

  1.韩愈

  韩愈倡导古文的目的,做文不能:内容不含经典的旨意、不载儒家的道理,同时气象萎靡,不具司马迁、扬雄文章的风格。韩愈倡导古文,也就是在文体方面,恢复东汉以前朴实的散文体;在内容方面,要求文章载道;在气格方面,恢复古文浑厚的风格。

  2.柳宗元

  柳宗元的文学主张与韩愈有异有同。韩愈主张“文以贯道”,柳宗元则主张“文以复道”。贯道、明道是相同的。不过,韩愈的道专指儒家的仁义之道,而柳宗元著重在《大学》、《中庸》中庸之道,他论文以正心诚意、行为不邪僻不自欺为主,与韩愈所谓的仁义道德,差异还不算大。最大的不同,在于韩愈专指儒道,而柳宗元则包括佛老之道。柳宗元认为佛家的道理与儒家的经典相合,和孔子的道理并无不同。

  (五)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古文衰落,复文复兴。晚唐时,政治日趋腐败,文人在们在忧时悯乱、伤感身世之余,转以沉迷声色自我麻醉。爱好华艳纤巧的风尚重新在文坛流行起来。骈文的复与这一背景有关。散文虽前有杜牧后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努力,但终不能继中唐再盛。

  1.

  杜牧:杜牧兼擅诗文,对韩柳颇为推崇,他的文论和写作基本上承继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但又有所修正,有所综合。在理论上杜牧提出“文以意为为主”的主张。

  2.皮日休、陆龟蒙、罗隐

  皮日休在晚唐是一个自觉继承中唐古文传统的作家。这表现在他对儒家道统的维护和对韩愈的推崇。他是一位现实主义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几乎篇篇针对现实,剥露出统治者的可鄙面目,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能发人深省。皮日休的讽刺散文充满了叛逆的精神,具有民主思想的因素。他不仅敢于直接地抨击帝王,更真正的参加黄祸的队伍,做了黄巢的翰林学士。因而失败后,遭到诛杀的命运。皮日休所作《霍山赋》、《忧赋》、《河桥赋》则全用长短不齐的古文句法,这就开了后来宋代散文赋的先河。

  陆龟蒙生活在唐末衰乱之世,一生“躬劳苦,甘淡薄

  ”,虽退隐江湖,却仍关注时政。为文作诗,均是伤古思今,发抒自己的穷愁愤鬱;文直意深,对传统道德和黑暗现实都作了尖刻的讽刺。

  罗隐文多讽刺小品,深寓愤闷不平,他的讽刺虽较为隐晦,但也同样极为锐利,和皮日休、陆龟蒙一样,能大胆地抨击古今的统治者。罗隐散文明辨是非,题材广泛,往往在一二百字裡,透露出深刻的思想意义。

  (六)唐代散文的成就

  回顾唐以前的散文的历史,可以清楚的看到,散文走的是一条由散入骈的道路。特别是六朝时期,骈文得以大行天下。它的出现标志着散文表现技巧的提高、美文学意识的觉醒和文章观念上的更新。但是,由于骈文多是出入宫廷的文学世族所作,作品缺乏充实内容,只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华丽,遂使骈文逐渐堕入唯美主义的冰河,成了一位贫血的贵妇。这一事实本身就昭示着骈文需要改造。只有从堆垛辞藻和典事过甚的死胡同里走出来,才能摆脱处于搁浅的困境。因此,回到三代、两汉就不仅是一些文人的愿望,也是散文自身求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古文得以复兴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由此,古文的复兴就获得了改造文风、文体及至于文学语言的积极意义。

  五、五代散文

  唐代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时期,军阀割据,彼此互相攻代,政权皆由军人所掌,政局十分的混乱。

  这个时期唯美文风高涨,散文没落,不受重视。这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家有杨夔、沉颜、牛希济、孙郃等。

  这些作家作品所存数量多寡不一,风格亦迥然各异,然而作品体类样,结构严密,有的技巧灵活,有的文采勃发,在五代是较为突出的作家。

  一般而言,五代时期的散文成就,比不上前代的唐,及后继的宋。

  六、宋代散文

  宋初,承唐末五代的陋习,“四六文”盛行,学者只知道雕琢字面,堆砌辞藻,外型虽然装饰得美丽,但却没有真实的情感,在文学上实在没什么价值。柳开、穆修、尹洙等,要变更当时的文体,只因能力薄弱,没有多大影响。直至欧阳修出,倡导师法韩愈、柳宗元,力扫雕琢堆砌之弊,才使宋初华丽的风气为之一变。

  首先举起革新旗帜的是柳开。柳开,字仲涂,大名人。五代汉隐帝乾佑元年生,宋真宗咸平四年卒。死后门人编其遗文为《河东集》。

  他强调古文同今文的主要区别不在言辞,而在于内容。内容方面,他要求宣传“圣人之道”。言辞方面,他主张“随言长短、应变作制”,就是不要像骈文那样拘执于声病对偶,又不要刻意模拟古人,而应根据表达的内容,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王禹偁,字元之,钜野人。世为农家。王禹偁的文学理论主要见于《答张扶书》和《再答张扶书》两篇文章。《答张扶书》说:“能远师六经,近师吏部,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又辅之学,助之以气,吾将见子之文显于世也。”

  由于社会条件和文学本身的条件尚未成熟,柳开、王禹偁等人改革的乎声病没有造成很大的声势,也没有扭转文坛的颓风,但作为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他们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一)欧阳修

  欧阳修不仅是古文家,就是在诗、词、赋及四六骈文方面,也是一代名手。加上他在政治界、学术界都有崇高的地位,乐语音指导青年,奖励后进,于是成为文坛的盟主。还有他的朋友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的往来切磋,门下士曾巩、王安石、苏轼兄弟等人的相互推动,使古文的提倡形成了一股强而有力的风潮,而达到较韩、柳时代更成熟、更普遍的成就。

  (二)曾巩

  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三十九岁登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曾巩被称为桐城派古文的宗师,为文极重义法的严谨,全篇的布局必求层次分明,使人一目了然而有规矩可循,作品内容与欧公明道的取向相同,曾氏的代表作有《读贾谊传》、《唐论》、《书魏郑公传》、《墨池记》,其中《书魏郑公传》,前人誉此篇为曾文第一,并比之为古之立言。

  (三)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二十二岁中进士。著有《临川集》。介甫之文,充满法家思想的功利主义,处处表现经国济世的政治主张,所以他的文论可与司马光并称政治家的文论,不过前者稍近于道学家,后者则为纯粹的古文家,因之为文也更重实用。

  (四)苏洵

  苏洵,字明允,四川眉山人。曾多年闭门读书学文,嘉祐年间,携其子轼、辙游京师,以文献欧阳修受到赞许,遂有文名。任过校书郎一类小官,著有《嘉祐集》。苏洵之文,得力于《国策》、《史记》、《庄子》、《韩非》。

  (五)苏试

  苏试,字子瞻,号东坡。他主要活动在仁宗、神宗、哲宗三个时期,他可谓才气纵横,行文飘逸清新,挥洒自如,传世的诗有四千多首,辞赋三百多阕,散文三百余篇。

  七、元代的散文:

  元代的散文,仍是沿袭着唐宋古文的发展,虽不能有宋代那样辉煌的成就,但散文作家仍是不少。元初的散文,虽没有各树旗帜,互相攻击,却也没有一个公正是非作一般的标准。

  元代中叶的散文,以吴澄的弟子虞集、许衡的弟子姚燧以及马祖常等最为知名,为文仍承袭元初路线。此时期出现了文学四杰:虞集、杨载、范谆、揭徯斯。四杰为诗本源于江西,而稍著之以清丽,为文亦各有其特色。

  元代中叶以后,则以柳贯、黄溍、吴莱三人最为重要。而中叶文人,亦即明文所自出。他们三人,一方面承受元初前辈的文学余润,另一方面又开启了其后的文路,也为王伟、戴良、宋濂作了良好文学典范。

  八、明代散文

  有明一代,文学辉煌,其散文创作领域,亦高手如林,风格多样,流派分呈。不过,明初较佳的散文,多以前人为模式,时或别出心意,但仍旧不脱昔人窠臼;较下等的散文则多剽窃抄袭,或务艰涩,或饰外华,较不具文学价值。

  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以宋濂、刘基、高启、方孝儒等人为代表。他们携带著一股清新刚劲的文风。他们大部份从事创作于元末,多起于民间或下层官吏,亲身感受过民生的疾苦、社会的疮痍,抱有匡时济世的理想,并且学识渊博,善著文章。虽然在学术思想上仍为脱离宋、元理学的轨辙,但由于他们有着较深厚的生活基础,故能超越理学的束缚,写出反应时代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感叹人生变故,或渴求天下治安,或记叙高人奇事,或探索兴衰之道,将元明之际的社会生活毕现其中。其文风苍劲悲凉,闳深雄丽。以下便分别介绍之。

  (一)宋濂

  :字景濂,号潜溪。,他的文章雍雍大度,鱼鱼雅雅,自有一番开国文臣的气象。在当时文名极盛。宋濂积学深厚,精熟文理,兼擅诸体,而以传记最为出色。他善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人物,能够抓住人物富有特征的细节,寥寥数笔,刻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来,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等。另一篇名作《送东阳马生序》,写出了他早年不畏艰辛,刻苦从师就学的精神,影响很大。另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桃花涧修契诗序》、《环翠亭记》、《春松庵记》也写得相当生动,简洁有力。但有些作品出于应酬,颇伤繁冗,又实开台阁体之先河。

  (二)刘基:精通经史、兵法、术数、洞悉世情物理,为文雄奇瑰丽,洗炼明畅,风格道劲,特别擅长运用寓言形式。杂文集《郁离子》以寓言说理讽世,欲“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而其《松风阁记》、《苦斋记》、《活水源记》诸篇,清奇峻拔,可谓记中精品。《卖柑者言》议论犀利,语言形象脍炙人口。

  四、唐宋派

  他们推崇并学习唐、宋,对于复古派的模拟之风给予尖锐的揭露和批评。针对复古派为文聱牙拮屈之弊,“唐宋派”提出了“文从字顺”的要求。其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由于唐宋派所提倡的思想陈腐落后,缺乏力量,所以最终不能成为反对复古派的一个反对者。重道而不轻文,讲求文章作法是一大特色。其宗旨是要把当时的散文创作纳入文道并重、文辞畅达的唐、宋古文的轨道。

  创作方面,以归有光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一些怀旧思亲文章,如《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寒花葬志》等,较少道学家气味,情致绵绵,悲音袅袅,感人至深。他的文章善于捕捉生动典型的细节,寥寥数笔即令人难忘。其语言平淡朴素,不事雕琢,而意蕴悠深。但遗憾的是其文集中充斥着大量的表彰孝子节妇的文章及寿序墓铭之类的内容。王慎中的名篇《海上平寇记》气势磅礴,声色俱佳。唐顺之的《竹溪记》、《胡贸棺记》、《入蜀稿序》等也都是情理并至。

  五、李贽

  在文学上,提倡保持童心的纯真,才能写出天地间的至文。他又认为,天下之至文,绝不在于字句、结构等形式上的追求,而是作家“蓄极积久,势不能遏”,自然而然,不得不然所致。因为此种进步的文学观,因此他的散文摆脱传统古文的格局,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议论大胆,见识过人。尖锐泼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他的文章中,对道学家的批评尤为强烈,文字犀利痛快,富于鼓励性,长于分析,时有警语。如《题孔子像于芝佛院》全文短小如匕首,尖锐如投枪,实为不可多得的杂文佳作。晚明优美的小品文在李贽手中已初试锋芒,头角展露。李贽对于晚明文学的奠基实功不可没。

  六、公安派

  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其文学理论为“性灵说”,要求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性灵说强调文章的真率天成和自然趣味,后人受李贽影响甚巨。他们的散文风格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流利洁净,为其特点。明末小品文便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得到长足的发展,势成鼎盛。之后的“竟陵派”继承“公安派”的革新精神,提倡独抒性灵,反对模拟剽窃,又提倡含蓄蕴藉,锤炼剪裁,以矫正“公安派”率易刻露之病,遂变公安清俊流丽之体而为“幽深孤峭”之调。“竟陵派”重视作家创作的深度与厚度,但又偏重在形式上追求幽曲新奇,仍未免肤浅僻涩之病。

  七、张岱

  明、清之际的张岱可谓是一位小品文集大成者。他吸收了晚明诸家特别是“公安派”和“竟陵派”的长处,矫正了小品文在发展过程中的流弊,以深厚救浅薄,以严谨救率易,以明快救僻涩,把小品文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完美的境地。他的文章题材较广,凡风景名胜,世情风习,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等,无所不载。这些文章记录了他的实际生活,也反映了明末现实生活的某些侧面。如《西湖七月半》记游人情态,描摹尽致;《湖心亭看雪》写西湖雪景,以诗为文,情趣盎然。

  九、清代散文

  清代是女真人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朝代,而清初的文学发展乃承袭着明末的文学风格,充满复国中兴的思想。不过,在清朝开国皇帝的良好奠基之下,清代的发展逐渐走上轨道,而散文的发展也产生另一番局面。大体而言,清代是一个学术昌盛的时代。于各种思想与学派在清代都找到它的继承者。因而清人一般以治学为第一要务,清代文人要立足于士林,首先便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清代的散文在桐城派的领导之下,自成一格。这是很值得我们去探究的散文发展史之一。清代的散文,可说是桐城派的天下。除了清初时候的几位名士,以唐宋八大家为宗。清中叶以后,受到桐城派影响的先后有阳湖派与湘乡派。而桐城派文人以他们鲜明的文学主张与创作风格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学术思想,便是格守程、朱理学的立场。桐城派在清初不满阳明之学,与颜、李学派立异,迎合了统治者提倡理学的意图;嘉靖时期,他们不受世风所染,笃守宋学,与以考据为特点的汉学派对峙;道咸年间,则于程、朱理学中融入经世致用的思想,与洋务派、改良派有某些共通之处;在清末,他们又以程、朱理学为武器对抗新思想、新文化。桐城派历时两百多年,几与清朝的统治相始终。前期桐城文人的经历体现了清初统治者对文人恩威并施的政策,而清代中叶之后,桐城派文人与政治的关係更为密切,其中有像曾国藩这样的辅弼大臣,历次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也有向薛福成、吴汝纶这样的洋务派成员;还有像严复、林紓这样对于传播西方思想起过重要作用的翻译家。总之,桐城派文人在清代史中留下一段不

  可磨灭的痕迹,这是相当肯定的。研究桐城派的文学历史,也就相当于研究清代散文的发展史

  一、著名的散文家及其散文作品、风格

  (一)方苞

  :为桐城派的创始人。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方苞的时文与古文均有名声。他一生格守儒家的忠义孝道,克已修身,自律甚严。在思想上,适应清朝统治者的文化政策,他极力宣扬程、朱理学,并以程、朱理学为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在政治上,他虽曾受过《南山集》案牵连挫折,但始终希望能发挥自己治国济民的才干。特别是他关心民生疾苦,如他在《逆旅小子》中表示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及对统治者不闻不问的不满,这在古代官吏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姚鼐:字姬传,一字梦穀,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姚鼐宗奉程朱理学,对儒家礼教能身体力行。早年积极用世,满怀经世济民的抱负,中年后自感“既乏经世略”,便抱着“独善其身”的思想,专力于古文了。姚鼐的主要著作为《惜抱轩集》,另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由于姚鼐与现实生活很少矛盾,生活面窄,接触社会少,所以文章的思想内容显的贫乏,几乎没有能够真实反应现实生活、社会矛盾的作品。在形式上,姚鼐也没能避免桐城派拘泥形式、过于追求古雅的通病。

  (三)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黄竹浦人。他是十七世纪中国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大学问家,是一位杰出的人物。黄宗羲终其一生拒不仕清,但曾应县令的邀请去海南讲学五年。他支持弟子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加编纂《明史》,后又让儿子黄百家参加修《明史》,为保存有明一代文献做出了贡献。

  黄宗羲最重要的著作是《明夷待访录》。该书明确地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论点,认为君臣关系绝非主奴关系,而是分工合作的关系,而君主独裁是极端有害的。这部《明夷待访录》反映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改革的要求。另一项重要的学术成就是编写宋、元、明三朝学术思想史,称为学案。他反对服务于官方的程朱理学,接受王守仁、刘宗周的学说,又吸收宋人张载的理论,从而反对空疏之学,提倡“经世致用”。

  (四)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字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是清代中叶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袁枚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歌,歌颂了大自然的瑰奇和壮丽,如《到石粱观瀑布》、《游黄山记》等,都是游记文学的不朽之作。袁枚是文学理论家,他的《随园诗话》对诗歌的创作、评论与鉴赏诸方面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阐发,在我国的古代文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袁枚的散文创作比起他的诗歌,似乎更显示出他不自觉的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特点。其叙事、议论性文章受到《史记》、《汉书》以及秦汉议论文等优秀散文的影响极为明显,叙事简括而不枝蔓,议论往往反复论辩而透彻明达。他的一些碑传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特色。游记、山水小品文等文章,虽明显受到唐宋以来诸大家的影响,但却更显出袁枚的个性特色,从内容到形式都力避俗套,打破固定程式,由自由收纵的笔力,清新活泼,舒畅痛快。不过,他的文集中也有大量的应酬文字,这也是不能免俗的。

  (六)湘乡派

  以曾国藩为代表。曾国藩,字涤生,号伯涵,谥号文正,有《曾文正全集》凡百数十卷。曾氏对于古文,很向往桐城派的风格,对于姚鼐,尤其倾倒之至。不过,曾国藩对于骈丽文字,基本上较为优容。大致上,他比较同意如刘开所说的骈散互用之说。他并不死守古文家法,也不以古文唯独尊。再者,他以为词章家也须要有小学训诂的根底,这是以往古文家所忽略的问题。同时,他更建立了

  “阳刚”“阴柔”二分法的美文理论。所谓“阳刚”之美有四:雄、直、怪、丽;“阴柔”之美有:茹、远、洁、适。道出了曾国藩的散文创作理念。

  二、清代散文对后代散文的影响

  清代后期,正值西方文化入侵的时期,许多传统的文化都遭受到严重的冲击。散文发展到此,已经准备迈入另一个新阶段了。民国建立,白话文学运动的提倡,使得散文由传统的古典散文进入到白话散文的时代,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散文创作。散文发展的历史,便在历经了千百年来的转变之后,延续到今日。

  十、现、当代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三十年丰富多样、起伏变迁的发展,反映了现代中国社会整个生活面貌,而且从各种典型的散文作品中,都可以发现出作家的心灵轨迹,个性特色,郁达长说:“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出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的发展变迁深受时代的推动和制约。现代中国社会在各方面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是时代发展的主流,现代散文作家队伍在时代的变迁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的分化的组合,各人的选择不一,在历史上起的作用也就因人而异、对现代的中国文学,现代的中国散文史作出的贡献也不同,这一时期作家有:林语堂、周作人、郁达夫等,可以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最主要的奠基人,鲁迅的散文,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的奇葩。

  一、现代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1949年间的文学,中国现代散文也同样如此,在这三十多年中,散文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7,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从五四新文学革命至1927年,这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时期。开创了现代散文关注人生、参与历史变革,其基本主题是反帝反封建,艺术上创建了各式各样;

  第二阶段1928-1937,以阶段斗争为主题,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的逆转,新文学阵营地也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发生了新的分化和组合,广大作家的创作面临了新的考验和选择,这一时期散文取材的范围扩展,写实性,战斗性增强,社会政治思想主题深化,使现代散文沿着反帝反封建的方面继续前进,并为下一阶段的服务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战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三阶段,1937-1949,以抗日战争、抗日救亡主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战时大动荡、大变迁的状态,由于这一时期客观上不同政治区域,文化据点不同,作家的创作也因时因地而异,比如上海的“孤岛”时期,国统区,解放区各地的散文创作及特点也有不同。

  中国现代散文中的记叙抒情文,是以众多的记游之作开头的。游记、通讯一类文体适应社会开放、中外沟通的时代需要而迅速兴起,风行一时,出现了一批游记名家和游记专集,如瞿秋白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谢冰心的《寄小读者》,徐志摩的《巴黎的鳞爪》,徐蔚南和王世颖的《龙山梦痕》等。早期游记体散文中还出现了一些可称为

  “漂泊记”、“流浪记”的作品,如郁达夫的《还乡记》、成仿吾的《太湖游记》等。这些作品侧重抒写作者的漂泊生涯、不幸遭遇及其不满现实、崇拜自然的浪漫感伤情绪,带有浓厚的自叙传色彩和释愤抒情气息。

  散文诗跨过幼稚的试作阶段,出现了鲁迅《野草》这样的艺术丰碑,和焦菊隐《夜哭》、高长虹《心的探险》以及不少单篇的成功之作,标志着散文诗这种

  新创的抒情文体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鲁迅的散文创作有散文集《野草》(1924-1926)记叙散文《朝花夕拾》。

  冰心《笑》和《往事》,许地山《空山灵雨》,是这时期最早的抒情小品名篇和“美文”佳作。随后,周作人陆续发表了那些影响很大的平和冲淡之作,朱自清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背影》和《荷塘月色》,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忆旧述感,郭沫若在《小品六章》中捕捉“牧歌的情绪”,……在短短五六年间,抒情性散文小品领域就出现了名家辈出、佳作连篇、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盛况。

  另外,在20世纪30年代这热闹繁杂的散文界,存在着两种主要艺术倾向、两种流派的鲜明对立,即“论语派”和“太白派”的抗争: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提倡“幽默小品”和“趣味小品”;继而创办《人间世》,打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旗号;后来还创办了《宇宙风》,从而形成了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论语派”。他们在趣味、游戏、幽默、闲适中改变了20年代散文“问世”的路径,从意兴湍扬的激扬文字走向了沉潜适世的生命关怀与日常人生的吟味咀嚼。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陈望道、胡风、聂绀弩、曹聚仁、徐懋庸、唐弢、陈子展、夏征农等。他们支持创办了《涛声》、《新语林》、《太白》、《芒种》、《中流》等刊物,积极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促进了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

  超然于“论语派”和“太白派”之外,有些名作家独自拓展个人的创作道路,如朱自清、谢冰心等,或絮语家常琐事,领略人生情趣;或记述异域文化风习,陶写古国山水名胜;或回忆个人经历,怀念师友亲人;大多回避政治性题材和尖锐问题,但又不流入消闲玩世之类,主要以益人心智的知识、情趣和自然美吸引读者,在随笔、游记、传记和抒情散文等方面取得很高艺术成就。

  平津一带文坛新崛起的一批年青作家,如何其芳、李广田、缪崇群、丽尼、陆蠡等,他们专注于叙事抒情散文的创作,力图把散文作为“一种纯粹的独立的创作”(何其芳语),刻意追求散文艺术本身的圆满完美。这种有意追求散文艺术性的倾向,突出地表现在所谓“小说家的散文”和“诗人的散文”两类作品里。

  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等。“东北作家群”的散文创作以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斗争和自身的逃难经历为主要内容,充满着血泪的控诉、悲愤的呼号和对白山黑水、父老同胞的刻骨镂心的思念,开了抗战文学的先声。

  二、当代散文

  新时期散文的创作在内陆主要继承了四十年代解放区以记实为主的记实性散文和古典散文,导致建国初期“通讯”、“报告”极盛一时,后者则促成六十年代“诗”化的散文创作的热潮,在前二十七年的时间里,散文创作缓慢而有限地发展,无论创作方法,艺术个性,还是品种样式,风格流派,都比较单调,甚至趋于雷同化、模式化、公式化。为了摆脱这样的框架和模式,一辈散文作者回归“五四”散文创作传统,他们在作品中高扬个性意识、文体品位和文体意识,使现代散文得以薪火相传,只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思想个性的解放,封闭体制的打破,艺术视野的扩大,才使大陆散文经历了长时间的徘徊与停滞之后,迎来了真正的转机,散文创作形成热潮。

  内陆作家在散文文体实践上最大胆也最有创新的是钟鸣,他在1998年推出150万字的三卷本

  《旁观者》一书,文体纵横交错,新颖复杂,作者熔随笔、小说、诗歌、文论、传记、注释、翻译、文献、新闻、摄影、手稿等于一炉,通过

  “自由的文体展示出自由的精神”,体验了“一次飘逸而精致的文本解

  放

  ”。这部极富实验精神和先锋意味的书甫一问世,立即引起出版界和文学界的极大兴趣。《旁观者》被认为

  “是九十年代以来最具个性的散文作品之一”。

  进入九十年代,一股散文文体革命潮正悄然勃兴于台海两岸文坛,这就是文类的跨越与整合。台湾的罗智成,相继推出《无法归类的专辑》及《无法归类的专辑2》,有人称罗智成是

  “一个无法归类为散文家、诗人或插画者、摄影者的作者”,郑明娳认为他“不满既有散文文类的单纯性,蓄意向其他文类寻求营养,以突破类型界限,希望藉此别创一格,开拓一超越文类的新局面”。

  当代散文同样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态,以及隐含在语言之中的民族性格、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浮现于语言之上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人格理想、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因此,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散文史堪称“一部民族文化性格的演变史,一部民族审美性格的变迁史和发展史”。

篇十六: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本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战国策》

  答:是一部多记纵横家言论的战国史书。(1分)既是一部历史资料汇编,又是贯穿纵横家思想的优秀散文杰作。(2分)西汉成帝时,刘向将所见各本加以整理汇编,除去重复,集为一书,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顺序,分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2分)

  2、骈文:

  答:魏晋时,骈文正式形成。(2分)骈文的主要特征是:对偶、词藻、用典和声律。(2分)南北朝时,把骈文称作“今文”。(1分)

  3、不平则鸣:

  答: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主张。(1分)。这一观点,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精神一脉相承。(2分)韩愈认为古文不仅是传道的工具,也是鸣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揭示了散文发愤抒情的独特功用。(2分)

  4、《霍小玉传》:

  答:蒋防创作的唐传奇,(1分)小说描写了歌妓霍小玉和书生李益的爱情悲剧。(2分)霍小玉温柔多情,清醒冷静,又坚韧刚烈,敢于反抗复仇。李益的重情和薄情的两重性格。小说善于从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着眼,通过对比烘托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这部小说不仅以情节曲折取胜,更以描述委婉细致、妙笔传神见长。(2分)

  5、《莺莺传》:

  答:中唐元稹创作的唐传奇,(1分)小说描写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1分)这是一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张生是个文过饰非的负心人。(2分)王实甫的元杂剧《西厢记》就是在此基础上创作的。(1分)

  6、七实三虚:

  答: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三国演义》的艺术构思的评价。(1分)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2分)“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2分)

  7、散体文

  散体文,又称古文,是散文的狭义概念。(2分)在体式上的主要特征是:以散行单句为主,不重排偶,不拘韵律,不雕章琢句、铺采摛文,不着意堆砌典故。(3分)

  8、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文论主张。(2分)孟子认为解说诗歌,不要只抓住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必须在正确领会全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向。(3分)

  9、本纪

  是《史记》五体结构之一。(1分)“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言行政绩,(2分)按照编年的形式记载一朝的大事,是全书的纲领。(2分)

  10、《世说新语》:刘义庆及其门人采集众书编纂而成的《世说新语》,(1分)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品,代表了现存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2分)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大多篇章是描述魏晋风度,名士风流,士族文人放荡的言行,记述名士玄虚清谈之事。(2分)

  11、《李娃传》:是中唐白行简根据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话”加工而成的一篇唐传奇。(2分)描写了郑生与李娃的爱情故事,小说还对门第自高的荥阳公作了尖锐的嘲讽,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门阀制度的现实意义。(2分)是一篇完全摆脱志怪气息的社会人情小说。(1分)

  12、拟话本:话本,是宋元说话艺人演说故事的底本。(1分)拟话本是明代文人模拟宋元话本形式,整理、加工、创作的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2分)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是“三言”、“二拍”。(2分)

  二、简答题

  1、简述《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寓言》篇自称其创作方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天下》篇说“以卮

  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就是“庄子三言”。(2分)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2分)重(读音chóng或zhòng)言,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是重复、增益之言;(2分)另一解释为借重之言,即引用长者、尊者和名人的言语,来证明己言,以便被他人接受。这

  些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2分)卮(zhī)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

  传下来。(2分)庄子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人生理想等,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表述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一个个寓

  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中,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趣味盎然,让读者去领悟体会其真谛。(2分)

  2、《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的感情。(2分)即“寓论断于序事中”(顾炎武《日知录》),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2分)这一写法以《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为代表。(2分)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2分)

  3、简述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传记文、碑传、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2分)

  其传记文善于用所写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细节刻画其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亮节。他的游记文,往往将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吸收其他体裁的表现方式(如赋体、问答、赞颂之类),从而使体式为之一变。(4分)

  写景记游,融入诗情雅趣,无不脍炙人口。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4分)

  4、简述“讲史”话本的体式特征。

  (一)

  篇幅较长,分卷分目。一般均有四、五万言,最长的《五代史平话》有十多万字,有的话本因为篇幅较大,所以要分卷分目。(3分)(二)都有“开场诗”和“散

  场诗”。每(2分)(三)采用断代编年的方法叙述历史。讲史话本大多按朝代断限,依据正史中的朝代兴衰的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为主要内容,采取按年目顺序的讲叙方法。(3分)(四)语言多为半文半白,以讲说为主。语言比较质朴粗糙。(2分)

  5、简述《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章

  学诚批评《三国演义》。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

  实感;(2分)“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2分)《三国演义》的虚构,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于史无征,纯属虚构。(2分)第二,正史简略,小

  说铺叙渲染。(2分)第三,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即改变史实,把正史记载中某人所为之事移作他人所为。(2分)

  6、简述《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

  《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一是常把人的性格同花妖狐魅等原型的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4分)

  二是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点染来刻画人物性格。《青凤》写青凤热烈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惟妙惟肖。(3分)

  三是运用环境气氛的渲染,以烘托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3分)

  7、简述《荀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荀子散文的特点是:

  第一,论题鲜明,结构严密,说理透彻,逻辑严谨。荀子的文章有了明确的标题,有统率全篇的中心论点,论据充足,论证充分,层层深入,说理深透。(4分)

  第二,通篇用排偶句法。荀子的文章词汇丰富,富于变化,长短句并用,对偶句排比句兼行,既匀称而又错落有致(3分)

  第三,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3分)

  8、韩愈的杂文有何特点?

  答: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讽刺和大胆揭露,内容深刻,(4分)文笔犀利,形式活泼,自由随便,可长可短,(3分)寓庄于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别有一种新颖奇妙之感。如《师说》《进学解》《杂说四·马说》等。(3分)

  9、简述王安石各类散文的特点。

  答:王安石的议论文成就最大,多为政论。代表作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等。其特点是思想深刻,识见高超,议论果断,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简洁而说理透彻,概括性强。(2分)

  王安石的小品文脍炙人口,短小精悍,文短意长,文风峭刻,凌厉超迈,可见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敏锐洞察力。(2分)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即使是山水游记散文,也爱发议论。如《游褒禅山记》:(2分)

  其议论文字,无论长篇短制,都立意深刻,结构谨严,逻辑严密,析理透辟;其叙事抒情之作,能随笔挥洒,曲尽其妙。王安石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简练明快,笔力雄健,深刻犀利。(4分)

  10、简述宋元话本小说的一般艺术特征。

  答:第一,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由题目、篇首(诗词)、入话(议论)、头回(小故事)、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4分)

  第二,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揣摩听众心理,力求以新奇有趣、曲折动人的故事扣住人心,有意制造悬念和巧合,善于卖关子,尽一切可能来吸引听众,从而获得收入。(3分)

  第三,使用大众能够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语言通俗浅显,叙事流畅生动,这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3分)

  11、简述《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答:

  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有:第一,把人物置于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中,人物和情节高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符合生活的真实感,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平板化。(3分)第二,传奇性与

  现实性结合,超人与凡人的结合。《水浒》既写出了英雄好汉具有传奇性的超人之处,又写了他们的性格弱点和成长过程。他们具有凡人的品

  格,这就避免了因过分夸张而失真的缺陷。(3分)第三,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做到英雄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小说写许多性情、气质相近的人物,都

  能表现出他们的差别,做到同中有异。(2分)第四,英雄性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单一中求丰富。(2分)

  12、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色。

  答:散中有骨的结构方式。(3分)《儒林外史》结构独特,鲁迅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吴组缃称之为“连环短篇”。(2分)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它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全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将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残文人心灵和人格的这个主旋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2分)

  为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对《儒林外史》的结构作了精心设计和安排。第1回“楔子”和第56回“幽榜”首尾呼应,对全书要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3分)

  三、论述题

  1、试论《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论辩,善设机巧,引人入彀,欲擒故纵,使人无法躲避。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辩,他的文章非常重视辩论技巧。(5分)

  (二)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雄辩犀利。(5分)

  (三)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理,深入浅出,精彩传神。(5分)

  (四)语言通俗畅晓,平实浅近而又简练精警。(5分)

  2、试论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一)记叙文,欧阳修的记叙文,以游记最为出色。代表作有《醉翁亭记》、《丰乐享记》、《有美堂记》、《非非堂记》、《岘山亭记》等。文章语言精练,构思巧妙,将写景、叙事、议论熔为一炉,情文并茂。(5分)

  (二)议论文,欧阳修的论、辩、说等议论文,现实性很强,多以国事民生为主,有些还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情怀和人品。(5分)

  (三)抒情文,欧阳修的抒情散文,见于所写的祭文、碑志,也很有特色。如《祭尹师鲁文》、《祭苏子美文》、《祭石曼卿文》、《祭梅圣俞文》、《张子野墓志铭》、《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等,其述存亡离合之感,往往情文兼至。(5分)

  欧阳修散文总的特色是平易自然、委婉曲折、情韵深长。平易自然是有宋一代散文的共性,委婉曲折则是欧阳修散文的个性。(5分)

  3、试论《儒林外史》两组对立人物及其意义。

  小说刻画了追求功名富贵与讲究文行出处的两组人物,将矛头直接指向科举制本身,因为科举是广大下层文人追逐功名富贵的唯一桥梁。

  第一组是以牺牲自我个性为代价追求功名富贵的利禄之徒。(5分)这些儒林群丑包括儒生、官绅和假名士这三种人物类型,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从而揭示科举制度弊端、败坏吏治、腐化世风的罪恶。

  (5分)

  (二)赞颂和肯定讲究文行出处的人物,寄托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小说第二组是注重“文行出处”、鄙弃功名、自由独立的人物。(5分)所谓“文行出处”,文即文章、学问,行即品行,出指出仕,处指隐退。合起来是指文人的学问品行和对待出仕、隐退的态度。吴敬梓认为文人应该更加注重品德修养,必要时可退隐以保全其道德品行。这组人物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儒名贤,一类是普通市民。(5分)

  4、试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王熙凤出身于与贾家世代姻亲的、有权有势的金陵王家。她是那“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的“巾帼英雄”,因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凭着精明能干、泼辣以及伶俐口齿,深得贾母、王夫人的信任。(5分)她是荣国府的女管家,管理着几百号人的大家族的家务,具有极大的威势。王熙凤又是一个对金钱和权势占有欲极强的悍妇、妒妇的典型。(5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有:首先善于察言观色,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巧于趋奉。(4分)其次,精明能干,大胆泼辣,雷厉风行,刚毅果断,杀伐决断,具有经世治国之才。(3分)第三,嘴甜心苦,笑里藏刀,阴险毒辣。第四,唯利是图,贪婪成性。(3分)

  5、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庄子》散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好似天马行空,不落俗套,极富浪漫色彩。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庄子》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首先,意出尘外的构思。在题材的选择上,着意拉大与现实的距离,《庄子》更多地注目于寓言和神话。全书“寓言十九”,寓言是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5分)

  其次,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富于浪漫色彩,是《庄子》艺术魅力所在。(5分)

  第三、在体物入微的描写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5分)

  第四、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如天马行空,空灵飘逸,而又形散神聚。(5分)

  第五、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庄子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文章词汇丰富,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善于对事物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精湛传神。(5分)

  6、试论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色。

  答:柳宗元散文中最见精彩的部分是山水游记,共有20多篇,大多写于被贬永州之后,其中“永州八记”最负盛名。“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8篇。这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一块丰碑,标志着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5分)

  (1)柳宗元是开创我国山水散文天人合一意境的第一人。柳宗元的山水散文,不仅是借助于大自然来表现人的一般情感思想,而且是借以表现人的天人合一情思,形成山水自然之美与天人合一情思相融合的散文意境。(5分)

  (2)他的山水游记不但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借物写心,借写山水来抒幽愤,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5分)

  (3)他善于选取不为人知、不被人识的掩埋于恶木秽草丛中的奇异小巧之景,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反映出他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5分)

  (4)他的山水游记语言精炼生动,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丰富的语汇和精微的观察,把山水写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喜用“幽”、“奇”、“怪”、“异”、“奥”等字词表现景物。(5分)

  7、试析《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

  答:孙悟空的“物性”是他有猴子的外貌、习性,如毛脸雷公嘴,罗圈腿,长尾巴、红屁股,喜欢抓耳挠腮,活泼好动,急躁敏捷等。(5分)他超凡的“神性”是:会七十二般变化,腾云驾雾,火眼金睛,刀斧不入,上天入海等,(5分)他的“人性”是:他机智勇敢,积极乐观,富有正义感和斗争精神;(5分)他藐视王权,嫉恶如仇,桀骜不驯,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他还有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爱出风头、好捉弄人、脾气急躁等性格。(5分)

  8、试论《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答:(一)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5分)鲁迅评该书“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指出了《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风格。(5分)

  (二)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花妖狐魅,多具人情。(5分)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往往具有纯洁、善良、多智、果敢的人格。即使是同一类型,也人各一面,绝不雷同。(5分)

  (三)简洁雅致、生动活泼的语言艺术。作者创造性地运用古典文学语言,又大量提炼和融入方言俗语,从而形成了一种既简洁雅致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5分)

推荐访问:中国古代散文史撰述研究 撰述 中国古代 散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