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3篇)

发布时间:2022-11-18 20:15:03 来源:网友投稿

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3篇)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琵琶女的形象特点-百度文库  琵琶女的形象特点  才貌双全,但受封建社会摧残的歌女形象。晚景凄凉,遭社会遗弃,满怀愤懑。对世人的重色轻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3篇),供大家参考。

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3篇)

篇一: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tle>琵琶女的形象特点-百度文库

  琵琶女的形象特点

  才貌双全,但受封建社会摧残的歌女形象。晚景凄凉,遭社会遗弃,满怀愤懑。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琵琶女,悲惨凄凉,值得同情,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广大妇女的形象。写琵琶女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扩展资料

  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琵琶女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

  “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不但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者的阶级局限性,他还不可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篇二: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tle>《琵琶行》课文分析-百度文库

  《琵琶行》课文分析

  《琵琶行》有诗前小序和本诗两大部分。

  序文概括叙述了诗人和琵琶女的相遇经过,交待了作诗缘起,具有介绍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加强其真实感的作用。

  本诗分为四段:

  字,通过对主客惊喜忘情神态的描叙,便使诗意骤转,诗情突变,琵琶声的悦耳动听,琵琶女的奇妙才力,也由于这一侧面描写,略露端倪,得到了生动表现,整个故事,也由此引出。这一段,为诗中所要表现的悲剧性人物及其故事,烘托了合适的气氛。

  调序奏时,“弦弦掩抑声声思”,音调是那样的低沉抑郁,情思是那样的悲愁深长;“低眉信手续续弹”,四弦合调,神态是那样的忧郁雅静,动作是那样的娴熟自然。她哪里是在弹琵琶,她是在倾吐着自己的平生不幸和满腹心事啊!她左手轻轻地拢,慢慢地拈,右手一会儿抹一会儿挑,配合默契,指法熟练自如,得心应手,弹完《霓裳羽衣曲》,接着又弹《六幺》,都是名曲名调。名曲名调人所熟知,若非高手,自然落入俗套,断难演奏出新的水平。然而,琵琶女却只仅把它作为自己正曲前的“散序”(还没有起拍子的散板引子部分),这是一般的弹奏者连想也不敢想的。于此也可想见她的曲子的正腔部分必然更为奇妙。事实正是如此。曲子进入正腔繁音急节的部分,只听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音响极其复杂多变,音声极为轻脆动听。对年轻时欢乐生活的美好回忆,使琵琶女无限兴奋,弹出了复杂多变、轻脆动听的乐声,创造了轻快流畅的意境,就如同那美丽的黄莺在花丛间关而鸣。但这种美好回忆只能使她更加清楚地认识现实的冷酷,深味被遗弃的不幸,如同细小的泉水在坚冰之下幽咽而前的冷涩沉痛的意境恰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弹着弹着,千愁万恨一齐涌上心头,琵琶女惨痛欲绝,无法自恃,实在弹不下去了,饮恨吞声,“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越来越趋急快紧凑的曲调,于滑转流走之际,忽然咽涩停住,生出波折变化。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琵琶的绝妙弦音,优美意境,融和着琵琶女的全部不幸,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令人堪怜,堪思,只觉这种苦痛是无法用乐声来表达的,正如同无法用语言表达一样。听众的心和琵琶女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发生了共鸣,难以自拨。稍事沉寂之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琵琶女以激越而雄壮的乐声,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悲愤情感,波澜又起,乐曲突然进入高峰;曲终则用尽全力,收拨扫过四弦,乐声一如裂帛,戛然而止。乐曲在音响的高潮中结束了。这时,万籁俱息,周围所有船只上的人们都沉浸在琵琶声的优美的意境中,悄无一言,心境全都如同那江心秋月似的惨白。“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确系画龙点睛之笔,且照应开头,交代了时间的推移(此时,已是月上中天)。以上,诗人从试弹直写到曲终收拨,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指法技巧,以一连串精切的比喻描摹出她的妙弹弦音,以简要的评论和听众反应、景物烘托,表现了她的幽愤情怀,创造了一个异常优美动人的音乐意境,塑造出一个才力高绝、幽愤深长的琵琶女的感人形象。

  奏的人,不能不对她满怀同情,不能不关心她的命运。于是诗人让琵琶女自述身世。琵琶女竭尽全部心力于演奏之中,听者尚且那样深受感动,她自己当然更是肝肠俱断,所以虽然演奏已毕,一时仍难以从中解脱出来,沉吟再三,这才“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略理思绪,端正因借琵琶女声倾诉情怀而痛苦变色的容颜,庄重自述。她原籍长安,本为歌伎,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才高貌美,倾动京师,长安阔少、王子公孙争相交接,频献殷勤,以厚礼相赠。酒席筵前,歌舞场上,她和他们尽情欢乐,穷奢极欲,根本无所顾惜。她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无忧无虑地渡过了青春时代。然而,变故接踵而至,弟弟从军,姐姐去世,春秋代序,岁月流逝,自己孤苦无依,而又年长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终于遭到了无情的遗弃,只得嫁给一个商人。谁料商人只知爱钱谋利,根本不懂得什么爱情,终年在外,留下自己空船独守,与明月江水为伴。寂寥难耐,哀哀谁告,深夜梦见年轻时候的欢乐生活,不禁清泪纵横,湿了脂粉。这就是琵琶女的悲剧命运。唐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由于政治、经济的高度发展,城市畸形繁荣,歌楼酒馆林立,歌姬舞伎迅速地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阶层,统治阶级过着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生活。从琵琶女年轻时的生活,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唐帝国城市的畸形繁荣和贵族生活的荒淫挥霍。琵琶女的悲剧命运,正是这种畸形繁荣的必然产物,也正是统治阶级以妇女为玩物的罪恶表现。琵琶女属于被侮辱被损害的下贱阶层,她们的生活地位决定了她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对传统道德的鄙弃和憎恨。琵琶女对缺乏爱情的商人妇的生活很不满足,难于忍受,对昔日的欢乐生活留恋不已,梦寐难忘,对自己的惨遭遗弃耿耿于怀,深感痛苦,而且把这一切丝毫不加掩饰地尽情吐露了出来,这正是她所属阶层的独特要求和性格的直接表现。所以,琵琶女的形象具有着广泛的社会性,琵琶女的悲剧命运,是对社会罪恶的有力控拆。诗人以统治者的身份,通过对琵琶女前后生活变化的描绘,对她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当然,琵琶女对年轻时的生活无比留恋,表明了她是一个不理人生的迷惘灵魂。就这一点上说,她是一个没有反抗性的人物,缺乏典型性。诗人的阶级局限使她不可能真正认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加之他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对长安生活的留恋,傅会到了琵琶女的身上,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于是便歪曲了琵琶女的典型形象。

  自己的感受,承上启下。“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二句,是写自己遭遇不幸的原因。蔡州刺史吴元济(彰义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在吴少阳死后,匿丧不报,自领军务。宪宗于元和十年五月发兵进讨吴元济。吴元济惧,向河北节度使王承宗和泽璐节度使李师道求救。王、李不敢出兵相助,但却在暗中帮忙。五月末,迫于战事紧急,王、李遂决定谋刺力主削藩的宰相武无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六月三日,天还未亮,武元衡在上朝路上,被刺客杀死,割去脑袋,裴度也在同一时间被刺客砍伤头部。于是京城大乱。人心惶惶。这种派人刺杀宰相的事件是藩镇与皇帝争夺土地财富特权的斗争尖锐化的具体表现。武元衡身死之日,白居易颇为激愤,认为这是朝廷的奇耻大辱,乃不顾一切,直上封章,主张缉拿凶手,以肃法纪。诗人的书奏当天中午就送进了朝廷,两天之内,满城皆知。但是他的主张却与以宰相韦贯之为首的一派人物“释镇养威”的政见相抵触,他的仇敌便狠狠地对他进行有计划的诬陷和打击,横加罪名,最终贬官江州司马。因为是贬谪,诏下必须即刻动身,诗人便起身远行,大约在十月上旬,到达江州。这就是事情经过。诗人接着用十句写自己的痛苦生活:浔阳地方偏僻,没有音乐;自己住宅低湿,周围芦、竹丛生,早晚唯闻杜鹃啼血、猿猴哀鸣;良辰美景,只有借酒浇愁;山歌村笛,难以为听。在我们看来,这并不算苦,但别忘了,我们并不是白居易,白居易也决不是我们,他可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仕宦者,而且还是从繁华的京城长安出来的呢!再者,浔阳当时为江州治所,且地当长江中流,是江南西道的一个大港,商业以茶叶、瓷器著名,周围名胜古迹很多,并不偏僻,也不可能“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人司马官舍,固然离湓浦口很近(“近湓江”),但北临大江,背靠湓水,庭院北边是一个绵亘不断、长约数千尺的土冈,冈上长着青翠的竹林,宅后有园,长满了各种树木,是一个为诗人非常喜爱的幽静地方,并非如诗中所写的荒凉冷寞;同时,诗人诗名很大,受到了江州刺史的热情款待和照顾,生活上并非不愉快。但是,诗人表面上平静而安适,灵魂深处,却异常悲愁而不可解。诗人在这里是通过生活上的痛苦抒写政治上的失意,用景物烘托内心的忧愤,所以不能不如此。于此,我们也可以体会诗到底为何物,艺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于“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也当作如是观,不可仅只斥为瞧不起民间文艺。正因为作者的遭遇如此,心境如此,所以才有“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慨,也才有“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的要求和愿望。琵琶女一倾情怀,听到了回音,得到了同情,大为感动,思绪翻腾,“感我此言良久立”,正是写此。但此时所有的只是更觉苦楚,她情不自禁,泪如涌泉,于是诉之于琵琶,尽情倾泄,这便是“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的缘由。琵琶女和泪而弹,听者亦皆掩面而泣,琵琶声之感人,琵琶女之可哀,情景全出。而诗人从琵琶女身上发现的则是自己。他由琵琶女之不幸,联想到自己的不幸,由对琵琶女的同情而对自己遭受诬陷感到痛心,对皇帝的无情感到悲愤,为自己抱负的无从实现而难过,为自己未来去处的无从逆料而烦闷。万般愁思,一腔悲愤,至此再也无法控制,于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不能不涕泪滂沱了。以此收束全诗,琵琶音调之美、琵琶女命运之可悲,诗人自己遭遇之不幸,全都囊括其中,得到了形象化的表现,扩大了悲剧效果,把全诗的抒情气氛推向了顶点,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琵琶女,是一个歌伎形象;一是诗人自己,代表出身中小地主阶级的壮宦。他们都有才能,但同样遭受压抑,所以,思想发生了共鸣。诗人正是通过琵琶女的悲剧命运,控拆了社会罪恶,寄托了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情,抗议时政对自己的迫害。

  诗人对琵琶女少年时代生活的欣赏和宣扬态度,应该批判,但诗人的描绘,对我们了解当时贵族荒淫挥霍的生活和城市的畸形繁荣,仍然有着认识价值。

  诗人思想情感在诗中表现得低沉、难以控制、缺乏反抗,是其阶级局限。江州司马一段生活,是白居易政治生活和创作生活的转折点。这一转变的契机在《琵琶行》中已经多少有所表露,而《琵琶行》的意义,主要也就在这里。

篇三: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tle>琵琶行-百度文库

  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浔阳楼楹联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

  ————唐玄宗挽白居易联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卖炭翁》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唐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生留诗歌3000多首

  《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2、解题

  1、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

  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诗中叙述一位琵琶女“年长色衰”后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郁闷相映成衬。

  诗中运用比喻写乐曲的抑扬顿挫,出神入化,对音乐的描写可谓绝唱。

  三、学习诗前小序,思考: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明确: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2.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3.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自读诗歌。

  正字音,知内容。

  1、为下列字注音。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2、知内容,请用七字句概括各段的大意。

  学生: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诉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五、听课文朗读,思考下列一个问题:

  本诗描写了琵琶女弹奏的精妙的乐曲,请问在诗中琵琶女一共弹奏了几次?用文中的诗句回答听者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文中一共描写了三次弹奏

  第一次:“主人忘归客不发”

  ——惊异(暗写、略写)

  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醉(明写、详写)

  第三次:“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伤悲(明写、略写)

  六、研读课文第一节。

  1、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

  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

  “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找出写人物的形象的句子,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琵琶女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报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理活动,还暗示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貌岸然明回想往事学生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写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是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的冷落寂寞形成对对照,道貌岸然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七、作业。

  熟读课文,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段落。

  理清全文结构图,分析其感情线索。

  第

  二

  课

  时

  聆听琵琶声

  一、学生自读第二节

  二、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提问]听了本文的朗读,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的确,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朗读然后思考:

  我们能否发现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从而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

  三、结合诗句分析曲调的四个部分。

  前

  奏

  曲

  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明确:浔阳江边,瑟瑟秋风,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调弦定音中不经意流露了对往事的伤怀,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仿佛从沉寂中唤醒记忆。

  欢

  乐

  曲

  ?

  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明确:

  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的青年时代。

  明确:当时她艺压京城、艳盖群芳、人人追捧、年年欢笑,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所以旋律清脆圆润,轻快舒缓。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沉

  思

  曲

  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孤独无依,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这时,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悲

  愤

  曲

  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明确: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独守空船,难以派遣幽怨,所以旋律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薄情的强烈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四、分析本节诗歌描写音乐的特色

  琵琶女弹奏技艺精湛,作者的描写技巧更加如火纯青,使我们真的有“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思考,作者用了哪些技巧来描写音?:

  正面描写

  1、运用比喻、通感:8个比喻。

  2、双声词、象声词拟声:幽咽、间关;嘈嘈、切切。

  比喻、通感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深沉

  小弦切切如私语

  柔美细腻

  大珠小珠落玉盘

  圆润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抑郁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高亢

  铁骑突出刀枪鸣

  气势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作用: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可感的形象,同时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和音乐的感人魅力。

  巧用叠词及叠韵词

  弦弦掩抑声声思

  低眉信手续续弹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又叠词作用:更加形象生动,使诗歌语言有音乐的悦耳动听,即为韵律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

  Jiān

  guān

  叠韵

  联绵词

  幽咽泉流冰下难

  Yōu

  yè

  双声

  侧面描写。

  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相关链接

  古人描写音乐美的词语和句子:

  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唐·杜甫

  《赠花卿》

  五、重点探究

  1、你是怎样理解“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它写出了音乐的典型境界。

  “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2、诗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艺术氛围?

  明确,它营造了一种典型艺术氛围

  1、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2、“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

  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乐修养。

  六、朗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第三课时

  谁解青衫泪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第四段“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自由读。思考:

  1、诗第三节的前半部分写乐事,是否与后半部分琵琶女的凄苦身世矛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板书

  不矛盾,起对比反衬作用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夕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

  2、琵琶女前后两种命运处境的转变原因是什么?

  明确:(1)表层原因:

  弟走从军

  阿姨身亡

  年长色衰

  (2)深层原因:

  自身不觉悟

  社会对人才的不器重

  3、“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

  琵琶女

  白居易

  昔

  才貌双绝

  才高位显

  名动京师

  今

  年长色衰

  被贬放逐

  遭世遗弃

  遭君遗弃

  漂沦憔悴

  发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这句诗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明确:伤人,怜己

  1、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织一起,既有对琵琶女无限的同情,又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尽感叹与自伤。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

  2、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小结:这两句诗写出了人类共有的一种典型感情,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即同命相怜,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3、本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烘托)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想见(琵琶女自述身世,诗人述“迁谪意”同时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琵琶女演奏《霓裳》《六么》(详写)

  第三次(明写)

  “却坐促弦”(略写)

  “青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二三次互相照应。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明确: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推荐访问: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琵琶 人物形象 分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