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6篇

发布时间:2022-11-17 19:10:04 来源:网友投稿

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6篇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作者:彭东琳  作者机构: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出版物刊名:高教学刊  页码:91-92页  年卷期:2016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6篇,供大家参考。

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6篇

篇一: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作者:彭东琳

  作者机构: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出版物刊名:高教学刊

  页码:91-92页

  年卷期:2016年

  第15期

  主题词:红色文化

  形势与政策

  生成

  价值

  摘要: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供优质原料,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注入生动素材。贵州省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地区,也是红色文化资源充裕的地区。以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为例,探讨红色文化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篇二: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乌兰浩特市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作者:天天论文网

  日期:2015-12-1710:56:49点击:0摘要:乌兰浩特市为东蒙古革命的摇篮,有着非常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乌兰浩特,对提升城市影响力,建设和谐乌兰浩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乌兰浩特红色文化的形成历程、现在的发掘和利用以及红色文化元素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乌兰浩特红色文化城市建设DOI:

  乌兰浩特市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重镇。中国共产党曾经在这里进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实践,乌兰浩特遂成为内蒙古民族自治运动的指挥中心,牧区民主改革的实验基地,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之地。这座城市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开辟东蒙古革命根据的艰难曲折的历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壮举,见证了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中国革命事业和内蒙古的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

  乌兰浩特,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这座红色的城市到处都是红色的印痕和遗存。保护、发掘和利用这些红色遗存,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注入红色文化元素,这对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特色,弘扬城市精神,扩大城市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乌兰浩特红色文化的形成(一)东北抗日联军丛世和在兴安地区的抗日活动1939年初,由于日军的大扫荡,使抗日斗争变得更加艰难。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共党员丛世和受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第3支队队长王明贵的指令,回到扎赉特旗发展抗日组织,在扎赉特旗建立秘密联络点。后被汉奸刘景兰出卖,丛世和在泰来县城内逮捕。抓捕丛世和后日寇立即对他的部队进行了大规模搜捕。在扎赉特旗等地先后抓捕70余人。丛世和被捕后,日军宪兵队对丛世和施用了各种刑罚,进行严刑拷打和残酷折磨。但他始终大义凛然,坚强不屈,没有透露党和抗日部队的任何机密。面对丛世和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穷凶极恶的日本宪兵队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于1943年3月26日将丛世和杀害,时年49岁。同期被捕的付海军、李春和、包忠信等13名共产党员和抗日战士,也分别被判处7———15年徒刑,其他被捕人员,除少数人被释放外,有的死在监狱,有的下落不明。新中国成立后,汉奸刘景兰被我部抓获,后经审讯被处决血祭英灵。

  (二)共产国际领导下的东蒙古抗日斗争1929年之后,共产国际根据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现状和内蒙古革命的需要,派遣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党员特木尔巴根、朋思克等人回内蒙古东部区开展革命斗争。1931年“九一八”以后,日寇利用民族矛盾,指使、蒙奸甘珠尔扎布及少数蒙古族上层组建自治军,企图以此控制东蒙古地区。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内蒙古革命党人博彦满都、哈丰阿、乌力吉敖其尔、特木尔巴根等打入了自治军,其目的要把这支民族武装掌握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手中。当时,乌兰浩特依然是内蒙古东部地区抗日活动十分活跃的地方。

  1936年,内人党党员乌力吉敖其尔将共产国际拨给的一部电台,设在内蒙古东部。起初把电台放在长春的内人党党员那苏图。后来派人去王爷庙找乌云达赉等革命党人,拟将电台设在王爷庙(乌兰浩特市),但两次在王爷庙勘踏地点因为没找到适当场所,电台仍存放在那苏图家。后因叛徒出卖,那苏图被捕,虽被严刑拷打,但他始终没有透露组织的真实情况。

  1938年秋,伪兴安局决定在长春召开蒙民“土地奉上”大会,邀请各旗王公前来参加。内蒙古革命党人研究认为这是一次为民族做好事的机会。会上,博彦满都倡议将“土地奉上”的酬金中拿出一部分来创办民族教育事业或公益事业,可以成立蒙民厚生会来专门管理此事。在玛尼巴达拉、桑杰扎布、温都苏、萨嘎拉扎布等人的密切配合下,倡议终于获得通过,蒙民厚生会成立,蒙旗“土地奉上”的“酬金”300万元的一半150万元,主要用于蒙民的公益事业。

  1943年7月,内人党负责人哈丰阿号召在日本学习的进步青年,回到家乡进行秘密的抗日宣传教育工作,发动更多的各族青年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斗争。1945年7月中旬,王海山、都固尔扎布等8名兴安军官学校第一期学友举行秘密会议,决定以苏蒙军对日出兵为契机举行武装暴动。8月11日黎明,兴安军官学校学生向日寇发起进攻,打死10名日本人。同一天,该校教导团连长乌力吉陶克套率教导团举行起义,王海峰、__________胡克巴图尔也率骑兵四十六团、步兵三十八团举行起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三)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自治运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了内蒙古的工作。1945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古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在目前我党控制热察,发展东北,取得华北优势的方针下,内蒙古在战略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适当地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不仅关系到内蒙古民族本身的解放,而且能够建立我党我军巩固的后方,以及和苏军取得直接联系的有利地位。

  1945年12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中强调:“我党现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根据地。建立这种根据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经过艰苦奋斗。”当时,东蒙古地处西满又处在中共主力的后方,如果东蒙古不稳定,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林彪大部则背腹受敌,一下子东蒙古之乌兰浩特地区的战略地位凸显出来。

  与此同时,抗战胜利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乌兰浩特恢复了公开活动,并在乌兰浩特成立了“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这个政府亲苏蒙、亲中共,也就说东蒙古的大门向中共打开了。紧接着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主席博彦满邀请中共西满分局派到乌兰浩特开辟工作的胡昭衡接到了乌兰浩特,后来张策等中共人士相继来到乌兰浩特建立办事处。与此同时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又邀请大批中共人士加入东蒙古政府和军队里面担任职务,其中胡秉权任骑一师政委,张策任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内防部政委,胡昭衡任东蒙军政干校政委。1946年4月,东蒙古又和西蒙古的乌兰夫同志接上头,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内蒙古自治运动统一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乌兰夫同志领导地位,结束了自清朝以来东西蒙长期被分割的局面。

  (四)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1945年11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在张家口成立,标志着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人民运动席卷了整个内蒙古草原,建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条件日臻成熟。根据中共中央有关指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主席乌兰夫于1947年2月11日率联合会领导机关抵达王爷庙,筹建内蒙古自治政府。

  1947年4月23日,王爷庙天高气爽,阳光明媚。街道两旁彩旗飘扬,各族人民兴高采烈,沉浸在无比欢乐与喜庆之中。胸带红色佩章出席会议的392名代表,精神抖擞地步入会场。他们代表着内蒙古200余万人民的殷切希望和重托,来参加这次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央西满分局、西满军区代表张平化,黑嫩省议长于天放、辽北省代表团阎宝航,特意赶来参加大会,表示祝贺。24日,云泽主席受大会委托,向大会作政治报告。26日至27日,讨论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以及《大会选举条例》。

  《施政纲领》规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是内蒙古民族各阶层联合,内蒙古区域内实行高度自制的区域性的民主政府。”28日,大会15个代表团,分别对执委扩大会议向大会提出的198名参加会议参议员候选人名单进行热烈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大会全体代表于29日进行无记名投票。30日,公布选举结果。由121人组成内蒙古自治政府第一届临时参议会顺利产生。这天下午,举行第一届临时参议会议,民主选举政府主席、副主席、参议会议长、副议长以及政府组成人员和驻会议员。乌兰夫当选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哈丰阿当选副主席。

  博彦满都当选参议会会长,吉雅泰当选副会长。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成立了。

  “五一”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内蒙古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事业取得了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胜利。它实现了内蒙古人民数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心愿,并由此开辟了内蒙古历史的新世纪元,也为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解放树立了光辉典范。1947年7月9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成立了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

  从此,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内蒙古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全力投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中,而且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二、乌兰浩特红色文化的遗存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49年12月,内蒙古自治政府西迁张家口。在长达18年的历史进程中,从兴安地区的沦陷到乌兰浩特成为伪满兴安总省公署的所在地;从抗日联军在兴安北部运动到共产国际领导下的兴安抗日斗争;

  从抗日战争胜利到内蒙古自治运动的兴起到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在乌兰浩特地区遗留诸多的历史印痕和红色文化遗存。

  (一)历史警示遗存1931年6月,发生在兴安盟察尔森的“中村事件”是“九一八”事变导火索之一。关玉衡将军铁骨铮铮,杀了日本间谍中村等人,张国人之威,成为千古名将。目前,有“中村事件”发生地,关玉衡将军办公旧址遗存。1943年10月1日,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国撤销了兴安东、西、南省的建制,成立兴安总省,这个总省的公署就设在乌兰浩特。从1932年开始,乌兰浩特逐步演变为日本帝国主义控制整个东蒙古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日本关东军在乌兰浩特驻防大批军队,设置许多警、特、宪机关,修筑机场、铁路、桥梁、营房等军事设施。今天,这些日本工事和一大批建筑物早已成为断壁残垣,但是这些断壁残垣无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乌兰浩特的历史见证物,成为反法西斯战争教育基地,教育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二)抗日斗争胜利遗存1929年共产国际派遣特木尔巴根、朋思克到乌兰浩特地区开展工作,他们直接发展了哈丰阿、阿思根、那钦双合尔、乌云达赉、桑杰扎布等人为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党员,并且领导这些党员展开了秘密工作。其中著名的斗争有:修建成吉思汗庙,建立蒙民厚生会,营救特木尔巴根,领导“八一一”抗日武装起义。同时,抗日联军在扎赉特旗发展武装力量,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以及接受日本关东军第107师团投降的纪念地等。

  (三)民族自治运动遗存抗日战争胜利后,乌兰浩特地区率先搞起了民族自治运动,从“内外蒙合并”到“独立自治”,到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放弃“内外蒙合并”及“独立自治”,走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道路。其中经历了东蒙人民自治政府在葛根庙成立;兴安省和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的成立;最后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留存主要遗址有东蒙古人民代表大会会址,内蒙古人民革命党东蒙部部址,兴安省政府办公地址,东蒙总分会办公地址,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五一大会)会址,内蒙古党委办公地址,乌兰夫办公地址,内蒙古自治政府办公地址,西满军区驻王爷庙办事处地址,内蒙古党校校址,内蒙军政干校校址,内蒙古日报社社址,内蒙古银行办公地址等。

  (四)骑兵部队遗存从兴安警备总队到内蒙古骑兵部队的创建,内蒙古骑兵第一二师走过了一条由旧式军队到新式人民军队的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尤其是骑兵一师从阻击国民党军队保卫乌兰浩特,到保卫五一大会,从创建内蒙古革命根据地,到支援东北解放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乌兰浩特骑兵部队的遗存有:骑兵一师司令部,骑兵一师文工团,东蒙古军政干校,阿思根将军住宅,骑兵一师住防地,骑兵一师步兵二团开垦的800亩水稻田等。

  (五)平叛剿匪遗存自1945年至1949年,在民族解放和自治运动中,出现了无数次的反革命暴乱与叛乱。乌兰浩特地区出现过多次土匪勾结国民党反动派破坏自治运动和破坏民主改革的行动。著名的案例有阎振山勾结国民党企图侵占乌兰浩特,玛尼巴达拉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企图颠覆东蒙古革命根据地,还有张尼玛发动的农民前进会,巴拉格歹惨案,索伦惨案等。留下遗存有:阎振山大院,巴拉格歹烈士墓,索伦政府大院等。

  三、乌兰浩特红色文化元素与城市建设乌兰浩特市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红色文化特色,确立了在自治区和全国范围内民族解放、区域自治的历史地位。所以在城市文化定位和城市建设发展中,突出“红”字,打造大乌兰浩特红色文化品牌,这对提升城市品位和影响力,凝聚城市公众意识,建设和谐乌兰浩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广场建设与红色文化元素广场是一个城市的休闲场所,文化窗口和绿地景观。同时广场文化传递着这个城市的文化主题。有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城市广场就应凸现什么样的文化主题。所以在建设城市广场中,应该把这个城市的文化特征显现出来。乌兰浩特市以红色文化为主基调,那么城市广场就要把红色文化元素考虑进去,如主题雕塑可以考虑以红色之都,红色圣火为主题内容的,凸现革命老区历史意义和历史见证性的题材。

  还可以考虑以骑兵为题材的雕塑。如组雕“铁骑征战记”“红色雄风”,单体雕塑“冲锋陷阵”“英雄骑士”等。把马背民族,地域特色和红色特点展示给广大市民和全国游客,形成独特的广场文化。

  (二)街道建设与红色文化元素街道是一个城市的交通枢纽,在街道的建设中突出乌市红色文化元素,对宣传红色文化,增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建设街道的过程中,要考虑街道的名称。如乌兰路、圣火街、自治路、五一街,还可以用乌兰夫、贾力更、特木尔巴根等红色名人作为街路的名称。其二,在主要街道加设红色景观的指示路标,红色景观的简介。在路口增设大屏幕,播放红色宣传片,红色宣传标题,在公交车及公交车乘降所,增设红色广告用语,红色形象宣传栏等等。其三,在主要街道的公共设施、公共照明、公共通讯设施和街口造型上都可以加入红色文化元素。

  (三)建筑物与红色文化元素建筑物是一个城市凝固的艺术品,也是一个城市的主要文化色彩。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的造型和色彩,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化特征。

  所以在建筑物的规划和设计中,要把乌市的红色文化考虑进去。尤其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更要凸现红色文化元素。如色彩要多考虑红色,造型上多考虑红色圣火、红色都市、军刀和铁骑造型。同时在建筑物装饰上边可以考虑红色文化元素。如,建筑物立面、侧面、边框线条、窗户造型等。在建筑物夜景上边可以考虑红色文化元素。

  (四)景观建设与红色文化元素城市景观是一个城市文化艺术展示窗口。

  景观建设的文化内涵其实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所以在设计创作乌市景观中要考虑红色文化元素。如在城市的东西出口,可考虑建设红色圣火、红色城市、红色之都、红色摇篮、红色铁骑为主题的抽象性城市雕塑。在边缘路口可设计建设一些小型单体红色文化的雕塑。

  在其他广场可考虑制作一些与红色故事、红色人物、骑兵一师有关联的小造型。在城市河流边、公园中、山坡上都可以设置一些以红色文化为内容的大小景观。

  (五)城市标识与红色文化元素城市标识是一个城市的主题语言,也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浓缩。所以城市要有一个历史文化融合现代文明的标识。在设计城市标识过程中,要体现红色文化元素,要围绕红色摇篮,红色之都,指挥中心,红色圣火为内容来考虑,让市民和游人通过对乌市城市标识的理解,读

  懂这座城市的红色历史和文化内涵。城市标识在设计过程中在考虑红色文化元素的同时,还应考虑城市的时代特征,__把历史的、红色的、发展的、和谐的元素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郝维民.内蒙古革命史[M].人民出版社,2009.[3]乌兰浩特市志编纂委员会.乌兰浩特市志[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4]娜琳高娃.阿思根将军传[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5]胡玉宝.扎赉特旗志[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篇三: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政教育

  作者:胡雪峰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09年第06期

  摘要

  四川地区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宝贵的精神财富。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比较丰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体现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乐观主义教育。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四川地区红色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结合的产物,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特征分析

  四川位于我国西部,面积48.5万平方公里,人口8700多万,有14个聚居的少数民族,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主要有“长征丰碑、伟人故里、川陕苏区”三大红色文化资源板块。

  红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四川省内目前较为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高原和川东、川北等地区,并由此形成了“一线、两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格局。其中,“一线”,即指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四川境内的行军战斗路线,主要位于四川西部与南部的广大区域,途经泸州、凉山、甘孜、雅安、阿坝等市州。“两区”是指位于四川东部地区的伟人故里和川北的川陕苏区。前者主要分布在广安、南充、资阳等地,包括小平故里、朱德故居和陈毅故居等;后者位于巴中、广元、达州、南充等区域,并形成以川陕苏区首府所在地巴中为中心,达州、广元为两翼的全国第二大红色根据地。

  红色文化资源相对丰富。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在阿坝地区往返停留达16个月,在四川行程一万五千里,足迹遍及近70个县,留下了众多丰富的革命历史文物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巴中市,除拥有馆藏红军文物10619件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132件,三级文物2826件),还另有已经公布的不可移动红军文物保护单位13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3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野外红军石刻标语、红军战壕上万余处),并因此被人们称为“露天红军文物博物馆”。

  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其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直观生动等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教育从根本上讲,是解决青年学生思想领域中的信仰问题,也是解决高校“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历经千难万险,取得革命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当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人民谋取利益的理想信念。红军将士在四川阿坝地区期间,牢记这一理想信念,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处处为人民着想,自觉地、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据资料显示,红军总部规定,红军将士必须尊重藏族的风俗习惯,严格执行群众纪律,保护寺庙、经堂,各级领导干部还要深入喇嘛寺,与活佛、喇嘛交朋友。同时,要建立各级政府,分配土地和牛羊,组织百姓联合会、青年队、姊妹团等群众组织,帮助阿坝人民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与阿坝人民甘苦与共、水乳交融的军民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境界。

  当前,我们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社会上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蚀,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团结奋斗。这是我们理想信念教育的永恒主题,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在实质上表现为个人与国家或民族之间的一种价值关系。爱国主义是一面旗帜,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是一个民族团结凝聚的坚强纽带,是一个民族艰苦奋斗的不懈动力。当年,红军将士在川期间,四川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被激发出来,他们为帮助红军走出困境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比如红军在阿坝地区征集粮食的过程中,格达活佛将寺内的全部余粮(青稞134石,豌豆22石)献出,还动员白利乡群众向红军捐粮、借粮,帮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红军筹集羊毛、帐篷、皮火筒等所需物资,因此受到红军的嘉奖。据阿坝州宣传部统计,在长征时期,阿坝地区有500多人加入了共产党,有5000多人参加了主力红军,有10000余人参加了游击队或成为各级苏维埃干部,先后筹粮2000多万斤,捐出牛、羊20多万头,为红军北上抗日创造了条件。

  当前,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的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相结合。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考验了我们的党,考验了我们的政府,同时也考验了每一位青年学生。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国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在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听从指挥,以对灾区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实践和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艰苦奋斗教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作风和美德。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发展史,正是一部艰苦奋斗史。当年,红军将士在川期间,先后征服了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八座雪山。这些雪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道路崎岖难行,红军长途远征,饥疲交加,衣单体弱。在翻越这些雪山时,部分战士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牺牲了,长眠于雪山之中。没有粮食,战士们采野菜充饥,皮带、皮鞋、马鞍、枪带,甚至马粪中未消化的青稞都被煮来吞嚼④。红军与大自然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依靠广大将士的高度觉悟和坚强的毅力,通过了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利用雪山草地困死红军的阴谋,显示了红军是一支打不垮、拖不烂、难不倒的英雄队伍。

  当前,在高校青年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的现象,集中表现为只讲索取、不愿奉献,好逸恶劳、学习松弛,自私自利、害怕艰苦、贪图享受等。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在物质匮乏、环境艰苦的情况下,就会有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去战胜一切困难,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在物质丰富、条件优越的情况下,就能够做到不沉迷于物质享受、不奢侈腐化而保持勤俭节约之风,奋发向上、开拓进取。若能使艰苦奋斗精神在青年大学生思想上扎根,那么他们在行动上就会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乐观主义教育。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前途的远见卓识的基础上,是科学的、革命的乐观主义。当年,红军在阿坝地区期间,曾制定和实施了以打击和消灭国民党军队,夺取相应区域以利发展为目的的七次战役计划,还有大大小小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红军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拼杀,冲破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给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及顽固分子以沉重的打击,但谁能想到他们是在肚皮紧贴着脊梁骨的情况下与敌人厮杀的呢?!1969年,邓小平被发配到江西劳动,他要在这里呆多久,工人们不知道,管制他的人不知道,连邓小平自己也不知道。但他从不发牢骚,从不唉声叹气,而是乐观生活,坚持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最近几年,高校学生自杀的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引起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多,但缺少耐挫训练,缺少红军那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是导致学生失去生活勇气的重要原因。因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乐观主义教育,就是要继承红军那种敢于吃苦,敢于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学习红军那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使自己时刻以良好的心态、饱满的精神和战无不胜的勇气,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融合在一起,藐视困难、克服苦难,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注释

  ①中国红色旅游课题组:《中国红色旅游》,四川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27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页。

  ③《红四方面军征战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史之三),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78页。

篇四: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作者:于春梅;季诗洋;李文睿;潘贺男

  作者机构:齐齐哈尔大学嫩江流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出版物刊名:理论观察

  页码:111-113页

  年卷期: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少数民族;红色文化;传承

  摘要:少数民族红色文化在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对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的今天,对少数民族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至关重要,因此,这就需要在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加强政府主导,提高经费投入,建立三级联动机制研究保护机制,实现少数民族红色文化进课堂等方面加大传承力度.这既是当前文化建设的任务,也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篇五: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州史志办课题组

  (2013年12月)

  【摘

  要】

  恩施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既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湘鄂西、湘鄂川黔,又有红色政权旧址,既有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二、六军团的诞生地,又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文化。对于开发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精神鼓舞恩施各族干部群众积极致力于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恩施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

  【关键词】

  红色文化资源

  开发与利用

  研究

  恩施州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解放、自由及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

  的革命遗址、旧址、遗物等物质文化和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文艺作品等非物质文化。革命前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情怀,不畏强敌、钢铁意志、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藐视困难、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构成了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最本质的要素。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保护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恩施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一、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恩施州是湖北省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具有光辉的斗争历史和革命传统。

  早在辛亥革命时期,恩施地区的不少热血青年、仁人志士,走出大山,从政从戎,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作出了贡献。特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大批恩施籍共产党员,受董必武、陈潭秋和湖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本地,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斗争,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恩施党组织发动了著名的“咸丰龙潭司武装暴动”、“巴东武装起义”,在巴东建立了恩施地

  区第一个人民政权——巴东县人民委员会,创建了以巴东为中心的“巴(东)归(秭归)兴(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1月至1935年9月,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周逸群、段德昌、王震、萧克、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鄂西,组建红军,收编神兵,开展武装斗争,开辟了以鹤峰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以咸丰为中心的“鄂川边革命根据地”,前后斗争达7年之久,使恩施成为全国著名的“湘鄂西”、“湘鄂川黔”两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转战恩施一年多,先后在恩施州召开7次重要会议,其中咸丰“大村会议”作出了创建“湘鄂川黔”新苏区的决议,被正式载入中国共产党历史。贺龙领导的红军,在鄂西地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解放后授衔的将帅中,有149位曾在恩施战斗过。恩施8县有5个县建立了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有40个区、243个乡建立了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和群团组织,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和四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全州当时有20多万人投身革命斗争,有近2万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和游击队,在保卫苏区的残酷战斗中,全州有1200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列为“重大战役战斗”的“忠堡大捷”、“板栗园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恩施地区是拱卫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和西南大

  后方的重要屏障以及运送军需物资的重要通道。由于国民党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大批军政机关、学校、难民向恩施转移,恩施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顽固派针锋相对、激烈斗争的重要阵地,成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鄂西各族人民抗日救亡、团结奋战的历史大舞台。其中恩施集中营是全国四大集中营(重庆渣滓洞、贵州息峰、江西上饶)之一,北伐英雄、抗日名将叶挺将军分别于1942年和1944年两次被囚恩施。这些重要的革命史迹,使恩施成为重点革命老区之一,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长达30年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恩施各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据统计,全州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纪念设施等共667处,其中有不少属于国家级和省、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是革命先辈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活生生的“党史教材”。

  全州革命遗址共计667处。其中:①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276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41.4%。②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281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42.1%。③革命领导人故居36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4%。④烈士墓36

  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4%。⑤纪念设施38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7%。从保存状况来看,全州667处革命遗址中,已完全损毁的有287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43%;不同程度损毁的有159处,占革命遗址总数的24%。恩施州革命遗址主要是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这两类占革命遗址总数的83.5%;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的纪念设施仅38个,只占革命遗址总数的5.7%。全州革命遗址损毁情况严重,已完全损毁和不同程度损毁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67%。

  全州革命遗址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只有99处121个(其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鹤峰县五里坪革命旧址群1处登记为23个革命遗址),只占革命遗址总处数的15.3%(占总个数的18.1%)。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0.29%;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2.4%;州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1%;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个,也只占革命遗址总个数的11.1%。未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损毁情况严重,大部分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或完全损毁。

  全州革命遗址667个中,被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仅1个,被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2个,被作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22个。部分位于城镇、人口居住集

  中地和学校附近的革命烈士墓、烈士陵园或革命遗址,每逢重大节日,当地党团组织、机关、学校都以不同方式,来到这些地方,瞻仰革命遗址,参观革命文物,聆听革命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各族人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先烈革命精神。但全州的绝大多数革命遗址未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红色文化资源建筑损毁情况严重。因自然和人为因素,全州已完全损毁和不同程度损毁的革命遗址共有446处,占全州革命遗址总数的67%,保护形势严峻。损毁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原遗址被改建作他用;二是农村生产生活活动需要,原有房屋被翻修、改建和迁建;三是缺乏革命遗址保护资金,遗址无人看管,也得不到必要的维修,被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保存较好的部分遗址建筑也面临着受损或难以保存的局面,有的居住人年龄偏大,有的地处偏远,随时都有拆迁或损坏的可能。

  (二)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保护机制不健全。全州少数革命遗址,分别由文物、民政、教育等部门管理,多数革命遗址归居民或村民自主管理。一是由于管理单位不统一,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保护到什么程度,缺乏相应的文件及制度规定,更缺乏有力的督导检查。州、县、乡、村各级都缺少对革命遗址专门管理保护的机构和人员,难以落实管理和保护责

  任。二是缺乏维护资金,上级没有拨付专门的资金,州、县、乡级财政比较困难,对革命遗址保护缺少有力的资金支持。三是缺乏日常管护。

  (三)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宣传力度不够。全州大多数革命遗址,没有挂牌或立碑,也没有书写或粘贴文字简介,年轻一代对发生在自己家乡的革命活动事迹和革命战争情况知之甚少。如不加强宣传,设立保护标志,利用文字简介,向人们介绍遗址情况和革命事迹,遗址将会进一步加快损毁,许多革命事迹和历史文化将会被民众淡忘,许多青少年甚至会毫无所知。

  (四)红色文化精神挖掘不够。革命先辈和先烈遗留下来的红色精神底蕴深厚、内容丰富,但在改革开放时期挖掘、提炼不够,没有凝练成具有时代气息的恩施精神,红色精神的价值利用还远远不够。恩施州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地方党委和政府应该大力传承红色文化,积极打造时代精神,武装恩施广大干部群众,引领他们克难攻坚、脱贫致富,努力把恩施建设成为全国最先进的自治州,努力把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民族团结模范区。

  (五)红色文化精品不多。一些继承与发扬恩施红色文化传统的文艺作品极为罕见,仅仅有上世纪六十年代的2部长篇小说即马识途的《清江壮歌》、王英先的《枫香树》以及改

  编的电视剧《天池山血泪》和《血誓》,另外还有州史志办编写的《红二、六军团战鄂西》以及胡飞扬编写的《神兵》等。这个因素除开没有优秀的文艺创作队伍和文化产业策划人才外,还有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诸多因素。

  (六)红色文化阵地功能不全。由于只对少数重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必要保护,大部分资源没有落实好保护措施,许多重大事件的遗址和旧址至今没有发挥应有的宣传教育功能,一些不可再现的革命历史文物遭到破坏。同时,长期以来,受财政困难、投入不足、交通瓶颈制约等因素影响,恩施红色旅游产业起步较晚,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滞后,没有真正形成红色文化产业。有点名气的红色旅游景点“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配套设施量小质差,红色旅游业发展缓慢,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低。

  (七)红色文化研究人才不足。目前,恩施州红色文化研究人员年龄偏大,多数是一些文史委员、党史办工作人员和老促会的老同志,人才匮乏,使得恩施红色文化的研究、建设、继承与发扬等工作较为困难。

  (八)红色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恩施州红色资源对外宣传工作力度与宣传该地区的绿色生态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相比,明显不足,与其他地区如井冈山、瑞金、大别山等相比差距甚大。红色文化对外宣传缺乏宣传意识和整体规

  划,缺乏有效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这里丰富和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外界的影响不大,认同度不高,这与有着中国第三大红色根据地、诞生第三大红军主力对中国革命贡献巨大的革命老区地位极不匹配。

  三、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完善保护机制,强化政府管理的主导地位。各级政府要明确革命遗址的管理保护主体,建立专门机构,成立由史志、文化(文物)、民政、教育、旅游、国土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的管理小组,科学指导革命遗址的管理和保护。要制定出台专门文件,强化管理手段,落实管理措施,保障管理资金,及时有效地开展革命遗址维修和保护工作。

  (二)运用多种方式,大力开展红色历史文化传播教育。党领导恩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留下的这些珍贵革命遗址,铭刻着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蕴含着共产党人和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保护和利用好这些革命遗址,既是尊重历史的客观需要,又是强化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开展革命遗址历史文化传播教育,意义重大,是加强全州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涉及宣传、史志、文化、广播电视、教育、旅游、民宗等部门,需要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协调

  一致开展工作。如将革命遗址汇编成书,编印革命传统教育读本,开展党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的学习教育活动;将革命遗址图片、革命事迹在网上或报纸上开辟专栏进行宣传,或举办展览;将重要领导人故居、旧居、革命活动地、重要战场等拍摄成专题片,在电视上播放;将重要的革命遗址进行综合规划,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建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修建通行道路,开辟活动场地或场所,设立简介专栏和必要的安全设施,适时开放参观,重点组织青少年在“清明”、“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期间,开展缅怀先烈、扫墓、宣誓、上革命传统教育课等各种活动,教育青少年了解当地革命历史和党的历史。同时,注重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运用各种宣传媒体深入宣传恩施州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促进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向纵深和品牌发展;组织专家编撰一批有影响力的、以湘鄂西“红色文化遗产”为题材的文艺作品,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多形式传承、多渠道传播革命遗址历史文化,来彰显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革命遗址是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要把红色旅游资

  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到全州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当前,州及各县市应全方位地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挖掘、整理、提炼、整合,科学制定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确定一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通过向上争取项目或对外招商引资,在全州兴建一批红色旅游景点,以展现我州独特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魅力,进一步增强我州旅游业发展特色,从而大力提升我州旅游文化品位,使我州革命遗址在维护和保护中得到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一是“红红结合”打好“湘鄂西牌”,对接其他红色景点,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如鹤峰县可形成“满山红烈士陵园—屏山—五里坪”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也可主动与周边省市的红色景区相联接,共同构建红色旅游专线,实现友情连接,互动发展。二是“红绿结合”打好“生态旅游牌”。恩施州山色秀丽,风景独特,自然、人文、历史景观多达百余处,都可以与红色旅游捆绑经营,打造“红色教育,绿色休闲”的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经典线路。如巴东“金果坪红三军驻地及红军标语墙”可作为“清江画廊”的旅游景点之一;咸丰“忠堡大捷纪念园”、“大村会议旧址”“黑洞神兵”可作为坪坝营、黄金洞旅游线路的景点之一。三是“红古结合”打好“历史文化名城牌”。把历史古迹与红色景点串连起来,共同推介。恩施州有历史文化名城恩施市,辖区内拥有众多

  的文物古迹,可将“叶挺纪念馆、鄂西特委旧址、方家坝烈士陵园”作为红色旅游景点,让游客参观完红色景区后再探古访旧,置身在历史的足迹中感受历史。为了便于旅游资源的整合,可以推行联票制,设立旅游专线,开通旅游专车,进行旅游整体宣传推介等。

  (四)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全面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一是根据《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和《湖北省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应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在城乡规划中,注重对成片红色文化资源的规划保护,避免在红色文化区域内再建新建筑。二是对已消亡的革命文物史迹或建筑,原则上不宜再进行复建,即使复建也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三是各级文物保护部门,在对红色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做好登记工作的基础上,抓紧制定维修保护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维修。四是通过新建陈列馆,全面反映红色景点的历史与精神内涵。为此,当务之急是认真做好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积极申报维修或新建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立项,以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完善红色文化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五是采取有效措施,对现存红色文化资源抓紧进行保护。组织相关部门对革命遗址保护价值进一步论证确认。对全州具有保

  护价值的重点革命遗址,及时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逐步申报州、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抓紧修葺、挂牌或立碑加以保护,条件较好的或将几个革命遗址整合后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党史教育基地。对一般性的革命遗址,采取简易挂牌或立碑纪念。

  (五)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区的支持力度。红色文化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但有许多革命遗址所在地存在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经济落后等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从政策、项目、资金上向革命遗址所在地倾斜,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现状,采取各种办法,出台有关政策,吸收社会资金,加快旧址、旧居或纪念地的建设速度,使之成为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在开发建设中,可以借鉴其他建设项目和其他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的原则。特别是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项目,如旧址、旧居附近的宾馆、饭店、商铺、旅游产品的开发、土特产品的经营,以及对总体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等,完全可以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争取集体资金和个人资金投入。这样既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又可以让经营主体自主经营、盈亏自负,减少国有资产的风险。要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各级地方的“五年”发展规划,纳入扶贫开发

  的产业战略,不断推进革命老区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红色旅游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实现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与当地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要安排落实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抢救维护濒临倒塌的革命遗址,以防止这些极其珍贵的红色资源的损毁与消失。

  (执笔:谭华)

篇六: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东兰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

  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拓展和延伸了红色旅游的内涵,使红色旅游的内容得到丰富。作为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城,东兰县的红色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但是,从东兰县红色旅游的整体发展来看,红色旅游理论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成熟的红色旅游发展的理论体系和红色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在对红色旅游发展理论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将对新时期的东兰县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综合梳理,研究其现状,找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对策。根据问题发展,促进县城红色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东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1引言

  红色文化旅游是革命纪念馆,很大程度上,革命精神的吸引力为他们所承担。他将来访的游客组织起来,实现游客对革命精神学习的目的。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有利于精神的振奋、精神的放松。红色旅游是主题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结合了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并将有关革命的传统教育与旅游业经济价值的实现相结合。它所创造的红色旅游路线和经典景点可用于观光,了解革命的历史,有利于对革命斗争精神的学习,有利于新的时代精神的培育,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

  近年来,东兰县委,县政府加大了旅游开发力度,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并为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在对东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希望促进东兰县文化旅游产业的质量和效率的同时提高,转型升级,其次,通过产品创新和资源开发。整合,可以促进这两个行业的实现。全链条,多方向的深度融合,达到资源共享,优势

  互补,同步发展的效果。开发东兰红色旅游资源,有利于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旧革命区的普及。同时,通过旅游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老区扶贫开发速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红色文化旅游概述

  2.1红色文化及红色文化旅游的定义

  关于红色文化的概念,国内一些学者做出了相应的阐述和界定。陈世润和李根寿两位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红色文化不仅包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址、纪念物、遗物等物质文化,还包括在这一革命过程中孕育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革命文学艺术,包括人民领袖、将军、烈士、老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事迹等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

  红色文化旅游是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兴起的,更加突出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是红色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经济融合促进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及精神价值,有着弘扬、发掘红色精神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通过红色文化旅游,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感受红色文化、体验红色之旅,是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有效途径。红色文化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活动,有其独特的内涵、范畴和形成过程。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旅游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旅游是一种主题性的旅游体验形式。

  2.2红色文化旅游的特征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反帝反封建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使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红色旅游资源。

  从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来看,它们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教育性。每一个富有历史文化的红色因子蕴含于革命的遗迹中,或是重大事件的纪念中。这些遗址富含革命精神及民族精神,将中华儿女的崇高理想、爱国情怀积极坚定的革命信念反映出来。因此,红色旅游地对各个年龄阶层的人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上的各阶层已经在工作的人士。红色旅游资源可以对受教育者的精神进行洗礼,并且行之有效。

  然后,文化性。红色精神与红色文化蕴含于红色旅游之中,鉴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说红色旅游资源代表着中国的先进文化,它传承和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3东兰县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3.1东兰县概况

  东兰县隶属广西自治区河池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云南和贵州高原南边,红水河从该地区穿插而过:与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南丹县、天峨县、金城江区交界,离广西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约三百公里,距河池市金城江镇130公里。行政管辖总面积约24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1.2万公顷,东兰县总人口29.6万,其中壮族占85%,有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26.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6万,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7亩。东兰县距最近的出海口600多公里。历史上,东兰交通闭塞,阻碍了对外交流,封闭了人的思想,影响了东兰人抢抓发展机遇的进程。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无大的工业项目落户东兰,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交通、投资环境等因素,东兰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招商引资也相对滞后。

  3.2东兰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地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即使某个景区拥有丰富且优质的旅游资源,如果知名度不高或者没有其他景区与其构成景观群,那么其旅游价值将无法全部显示出来。东兰县不仅旅游资源种类较多,且长寿资源还具有一定的独有性。虽然东兰县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知名的旅游景区景点很少。但是东兰县旅游资源总体较为集中,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其已开发的景区也形成了集群效应,如图所示,东兰县已开发的景区主要集中在武繁镇和东兰县城附近。以武篆镇为例,附近既有红色景点、长寿村、绿色生态景观,几乎囊括了东兰县主要的旅游资源种类,景区之间距离很近,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

  就对于东兰县东部来说,该地虽然也拥有大量有潜力的旅游资源,如拉甲山景区、红水河第一湾等,却只有单独景区存在,没有构成景观群,旅游价值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所以东兰县以后应着力开发东部的旅游资源,以便将东部具有旅游价值的景区带动起来。

  图3-1东兰县旅游资源分布图

  2018年清明节东兰县主要红色旅游区接待万人次1.50.42.84513列宁岩东兰革命烈士陵园红七军前敌委旧址韦拔群故居魁星楼韦拔群纪念馆

  图3-22018年清明节东兰县主要红色旅游区接待万人次

  自2004年以来,我国的红色旅游业发展迅速。

  2015年,全国共接待红色旅游者5.4亿人次,同比增长26.5%。综合收入1450亿元,同比增长11.4%。红色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生力量。东兰县是我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2016年至2020年共接待红色旅游者1.32亿,综合旅游收入208亿元。仅在2016年上半年,其红色旅游就接待了633.5万人次,占2015年

  游客总数的76%。到2017年,东兰县的红色旅游发展迅速。前三季度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占全省接待游客总数的15%。各种红色旅游景点的接待数量正在增加。

  东兰县旅游局的有关数据显示,东兰县一些城市的红色旅游接待数量已占游客接待总量的1/3,其中以自费形式参加红色旅游的游客占66.34%。自费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游客占总人数的57.37%。与东兰县的整体旅游市场一致,东兰县的红色旅游的国内来源主要来自该省,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南,山东和辽宁等周边地区。其中,广西游客最多,其次是京津市场。此外,长途省市(包括华东,华南和华中)是具有增长潜力的客源市场。随着自动驾驶汽车的数量持续增加,人们倾向于乘自动驾驶汽车旅行,并且还有大量的团体旅游。

  3.3东兰县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资源及现状

  3.3.1东兰县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东兰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以邓小平为代表人物的共产党人为了挽救革命而发起百色起义的重要地区,也是当时面积较大的革命根据地。这里也涌现出了许多的开国将军,比如韦国清、韦杰等,被称为“将军之乡”。如今成为广西党员干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尤其革命先驱韦拔群、白色起义策源地东兰县武篆镇、具有国际影响的韦国清,更具有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深远影响。去年,东兰烈士陵园、韦拔群纪念馆、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一列宁岩、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一魁星楼、韦拔群故居等5个景点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成为新一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兰县红色景区众多,全县共有45处极具教育意义的革命遗迹遗址,是广西红色旅游资源积淀最深厚的地区,被誉为“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

  3.3.2东兰县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国家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加快革命老区发展,2015年,国务院同意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明确了左右江革命老区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出台,也给广西东兰人民带来了巨大福音,把握历史的重大时机,结合自身实际,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建设独具东兰特色的红色旅游胜地。

  作为中国早期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广西东兰县红色革命资源丰富,韦拔群的革命精神是最典型的代表。东兰有许多红色景点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如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东兰革命烈士陵园、韦拔

  群纪念馆等。在东兰,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为开发体验式红色旅游产品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全国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蓬勃发展。旅游带动地域经济发展,可以服务革命老区,推动革命老区农民脱贫致富。同时,旅游者又受到了思想洗礼,从不同方面对先烈的事迹有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据2018年旅游数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国红色旅游各地累计接待游客达34.78亿人次,旅游收入达9295亿元,预计2019年中国红色旅游收入规模超5800亿。相比红色文化旅游在各地快速发展,广西还属于半开发市场,百色是广西区内最大的红色文化发展地,东兰预计将成为广西第二大红色文化发展基地,预计开发市场达到每年5.63亿元。本文以广西东兰县东兰镇为例,进行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带动广西东兰红色旅游发展。

  通过开发体验式红色革命旅游项目,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4东兰县红色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4.1游客基本信息分析

  47%53%男性女性图3-3东兰县红色旅游景区游客性别占比

  12%27%42%19%30岁以下30-4040-5050岁以上图3-4东兰县红色旅游景区游客年龄占比

  在东兰县红色旅游景区游客主要的占比在40-50岁的中年人,他们有较多的时间和费用支撑旅游,而且他们的年龄段对红色文化比较年轻的人更感兴趣。

  4.2游客对红色文化旅游的基本认知分析

  5%20%40%35%非常了解了解一般不了解图3-4东兰县红色旅游景区游客对红色文化旅游的基本认知

  由此可见,在红色旅游景区旅游的游客对红色文化旅游还有一定的了解的。

  4.3游客消费行为分析

  4.3.1出游目的

  4%4%40%52%观光度假考察其他

  图3-4东兰县红色旅游景区游客来旅游的目的

  由收集数据分析可得,大部分来景区旅游的人都是以观光度假为目的,极为少数的人目的是考察或者其他。

  4.3.2逗留时间

  8%2%28%62%1天2天3天3天以上

  图3-4东兰县红色旅游景区游客停留时间

  由收集数据分析可得,大部分来景区旅游的人只会停留一两天,这和东兰县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的旅游内容较少、景区范围较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3.3消费金额

  8%15%42%35%500元1000元2000元3000元及以上图3-4东兰县红色旅游景区游客停留时间

  由收集数据分析可得,大部分来景区旅游的人在景区消费在1000-2000元。

  4.3.4了解旅游信息渠道

  15%37%30%8%朋友广告10%旅行社旅游手册网络图3-5东兰县红色旅游景区游客了解旅游信息渠道

  由收集数据分析可得,大部分来景区旅游的人了解旅游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网络和广告。

  4.3.5旅游组织方式

  25%51%10%朋友团队个人家人亲戚14%

  图3-6东兰县红色旅游景区游客了解旅游信息渠道

  由收集数据分析可得,大部分来景区旅游的人旅游组织方式是和家人一起。

  5东兰县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1经济发展不畅,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产品单一

  东兰县在历史上非常贫困,甚至是曾经的国家一级贫困县。尽管东兰县在旅游基础设施这一块儿曾经投入较多,但终究还是没有改变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许多旅游景点和其对外宣传的不完全一致,简称:名不副实,这使得东兰县红色旅游竞争力下降,发展状况略微不佳。同时,旅游景区提供的产品较为单一,不能使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满足。

  5.2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下

  旅游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不足,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导游人员稀少,员工的年龄和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一些旅游业雇员没有接受更多正式和系统的专业培训。导游着装,演讲,评论等没有标准要求,个别评论员甚至满是方言。员工素质低下直接制约了东兰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5.3发展水平差,缺乏横向联系

  东兰县周边的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按理来说,可以补充东兰的优势。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东兰县和周边县联系较少,合作不紧密,缺乏横向的联系。红色旅游总体概念并没有真正建立建立起来,我们都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独木不成林”的谚语,这些都说明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然而在现状中,大多数景点发展状态呈点状发展状态。这就整体削弱了其竞争力。东兰红色旅游综合开发主要围绕着其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结合东兰县美丽的美丽山河和富有神秘感的民间旅游文化进行整合。使具有东兰特色的“红色”和“绿色”流行的旅游产品被开发出来。

  6东兰县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6.1增强旅游意识

  政府部门旅游意识的提高对指导东兰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中,政府部门发挥着巨大作用。政府部门不仅在整个行业中起领导作用,而且有能力为该行业的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无论是旅游企业的倾斜和优惠政策,还是居民的舆论引导,它们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东兰县应引导东兰县居民提高旅游概念和认识。

  想要扩大内需并提高当地居民意识,就必须得提高当地居民的旅游意识。旅游消费特点很多,例如:可重复性与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好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就有更多可支配收入投入旅游消费,同样的,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压力得到了释放,身心得到了舒缓,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水平也就跟着提上去了。因此,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意识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时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发展当地旅游业,增强红色旅游的意识,使得旅游意识深入人心,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

  6.2增加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丰富旅游产品

  尽管近年来东兰县加大了对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改善力度,但与成熟的旅游目的地相比,其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仍然不足。首先,更多的游客通过自动驾驶和团体旅游到达风景名胜区。路的状况非常重要。因此,应该利用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继续增加对道路建设的投入,增强道路的运输能力。其次,应开通从县城到主要风景名胜区的公共交通,以方便更多的游客自行到达风景名胜区。同时,河池机场开放后,应积极开放从机场到东兰县的穿梭巴士,以减少游客在路上花费的时间。最后,继续完善风景名胜区的配套设施。例如,红色风景名胜区应配备更多的解释标志,以帮助游客了解当时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鉴于东兰县旅游产品相对单一,政府有关部门应鼓励和支持风景名胜区。东兰县大部分风景名胜区以观光为主,经济效益不高,旅游扶贫能力有限。因此,政府应提供指导,鼓励和支持风景名胜区开发更多的新旅游项目,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从而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强旅游业的扶贫能力。

  6.3建立人才培养和吸引机制

  旅游业是一个服务业,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东兰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发现东兰县32%以上的人口将外出半年以上,主要是劳务输出。因此,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和大量的服务业人才是东兰县发展旅游扶贫的主要弊端。因此,东兰县必须建立人才培养和吸引机制。

  首先,在旅游扶贫发展的初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和服务人员。对于缺乏这两点的东兰县,应该通过更好的待遇和其他条件吸引其他地方,省市的高素质人才和服务人员。为了在发展初期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第二,东兰县应通过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与相关的职业学校建立人才培训关系,加大对相关服务业的培训,鼓励和支持并吸引就业。对当地青年进行培训,以增加服务人员的数量并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第三,通过更合理的待遇吸引当地劳动力加入东兰县的相关旅游业,以支持东兰县的旅游业发展;最后,应加大对地方教育的投入,全面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为东兰县可持续旅游业打下坚实基础。

  6.4组建"东巴凤"区域旅游联盟

  东兰,巴马和凤山三个县紧密相连,形成一个三角形。这三个县的旅游资源丰富,都在世界长寿带之内,森林覆盖率高,环境优美,非常适合旅游业的发展。尽管三个县的旅游资源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每个县也有自己独特的旅游资源。例如,东兰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而凤山和巴马的红色旅游资源却很少。该县具有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基础。因此,河池市政府可以带头整合三个县的旅游资源,组建“东巴凤”区域旅游联盟,从品牌,形象,营销等方面共同促进旅游联盟的发展。

  因此,为更好地促进“东巴凤”区域旅游联盟的发展,首先应建立旅游联盟的管理和协调组织,由河池市政府建立,并具有旅游部门的领导职能。三个县中的一个。该组织应与三县旅游相关部门保持沟通协商,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明确各地区旅游发展方向,在确保相互合作的前提下协调解决旅游联盟的发展进程。坦诚合作,合理分配收入。促进旅游业联盟合理有序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其次,要明确旅游企业在旅游联盟发展中的作用,使旅游企业意识到为旅游联盟做出贡献是互利共赢的,并积极引导旅游企业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6.5“红色+互联网”营销

  6.5.1创新销售渠道

  拟采取的销售渠道有两种:

  (1)利用新传媒运营推广(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2)利用第三方网络平台宣传(如美团、去哪儿旅行等)。利用新传媒运营推广:在这个新媒

  体的网络时代,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平台,为红色文化提供了新的营销模式。本公司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运营的作用,不断优化营销的新渠道。利用第三方网络平台弥补自建的销售网络的不足,扩大市场范围,并吸引有第三方平台的现有资源,既能宣传推广又能吸引顾客。

  6.5.2推广策略

  (1)通过移动互联网,加大旅游宣传。公司与政府建立合作,以召开旅游推介会等方式,积极推广东兰体验式红色旅游。(2)以“红色文化体验基地”为主题,构建一个红色旅游品牌,促进国内外了解广西东兰红色旅游。(3)创新推广内容。第一,强调东兰苦命精神以及东兰的民俗文化;第二,构建高品位的红色旅游核心产品;第三,提供五星级旅游服务。

  6.5.3打造体验式红色旅游品牌

  “红兰”是广西东兰体验式红色旅游基地的品牌。公司强调东兰革命精神,在客户中树立明确的品牌形象。建立注册品牌和商标保护制度,利用有关国际条约保护自己的权益;提前在网络上注册公司的域名,为发展电子商务打下基础。增强红色文化教育体验基地品牌忠诚度,建立品牌忠诚度,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6.6创建体验式红色旅游基地

  广西东兰红色旅游基地秉承“体验革命之旅,享革命教育,领悟革命精神,培养良好习惯”理念,建设学习红色文化的基地。以东兰县的东兰镇为试点,租用当地空闲房屋,按部队宿舍进行装修改造,并提供当地的特色农产品食材,让游客品尝体验,开展红色文化体验活动以旅游项目形式开展体验式活动。将人文自然项目与红色文化项目相结合,主要依托东兰县优美的自然环境,并结合东兰红色革命历史,打造一处度假

  观光和体验红色革命生活为一-体的符合型红色旅游区。基地以“食、住、行游、购、娱”这六个字为主导,将红色文化培训渗透其中。

  6.6.1吃红军饭

  旅客体验在艰苦条件下常吃的各种主食,主要以南瓜.野菜为主要食物。以“食在农家,其乐无穷”为主题,将东兰县的特色农产品.本地南瓜汤、红薯以DIY+农家乐的组合方式推广给游客。

  在这里当地的居民提供菜园果园还有家禽,可以现场采摘捕捉,游客可直接在这里自己做饭。自己动手炒菜做饭,可开展厨艺大比拼比赛,增加乐趣,同时还能感受柴米油盐的农家生活乐趣,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生活。

  6.6.2住在革命之家

  住在革命之家,体验艰苦生活。体验式红色旅游基地预计与当地100多户居民进行合作,把房间改造成部队宿舍的结构,每个房间大约30平米,预计每天可接纳游客200~300人,住宿的地方有独立的卫生间,每个房间可配置4~6张床和一张桌子,一个衣柜。另有旧时代的红军装饰、毛主席相关的海报挂饰以及独具红军特色的生活用品。生活用品的配置和宾馆的差不多。与当地居民合作创建民宿楼,不仅成本低,还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同时,还让游客深切地感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和民族风情。

  6.6.3走红军路

  广西东兰县山清水秀,东兰四季气候宜人,风光优美,有百里红水河,有众多喀斯特地质奇观,生态基础相当好,被誉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县”和“中国十佳最美乡村”。行在东兰,感受别样风景。在通往东兰县的路途中,导游通过讲红军故事,唱革命歌曲,解答战争知识问题等形式将红色主题贯穿其中。

  7结束语

  红色旅游内涵的拓展和延伸,不仅使本文的研究内容变得丰富,也使得本项研究变的更加复杂。本文首先对红褐色旅游的内涵进行概述,其次,描述东兰县红色旅游开发现状,进而进行市场分析,然后再找出该县城开发红色旅游业过程中存在旅游开发观念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缺乏专业的人才、缺乏横向联动等问题,根据问题提出改善落后的旅游观念、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起培训人才的体系、组建"东巴凤"区域旅游联盟等对策。最后,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本论文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今后还需要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研究。

推荐访问: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少数民族 民族地区 红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