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11篇

发布时间:2022-11-17 12:1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11篇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县域普惠金融改革经验及困境、路径分析  张永起;龚榆桐  【摘  要】结合已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如河南兰考改革试验区,探索出一条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11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11篇

篇一: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县域普惠金融改革经验及困境、路径分析

  张永起;龚榆桐

  【摘

  要】结合已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如河南兰考改革试验区,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路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我国普惠金融政策演进与试点为切入点,总结了我国首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河南兰考改革试验区在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初步探索与有益经验.本文认为:对于县域普惠金融而言,需改革现有的金融信贷方式,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金融生态圈,健全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有效调动金融组织对普惠金融的参与热情;现阶段,县域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威胁,因此必须构建健康且长远的金融体系,大力支持普惠金融经验丰富的农村金融组织,积极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提升公众的金融素养,从而为普惠金融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名称】《西南金融》

  【年(卷),期】2019(000)004

  【总页数】7页(P90-96)

  【关键词】普惠金融;县域经济;金融改革;金融创新;金融生态;农村金融;金融扶贫;保险扶贫;数字普惠金融;信用评价;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

  者】张永起;龚榆桐

  【作者单位】武夷学院商学院

  福建武夷山354300;玉林师范学院商学院

  广西玉林537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831

  为各类经济主体提供公平、多元、方便、优质、高性价比的金融业务,充分迎合各类经济主体的正当金融需求是普惠金融的根本目的。2005年,联合国在“全球小额贷款年”活动中,第一次提到了“普惠金融”这一名词。此后,普惠金融逐渐变成了世界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文提到:“推动金融制度创新,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水平。”我国正处在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金融承担着推动经济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带动社会福利的艰巨任务。为了推动供给侧结构的调整,必须弥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推动经济的长远包容性发展,面向全体民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县域普惠金融,力求二者的彼此促进和共同进步,从而增强“三农”发展的能力,加快县域经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步伐。

  一、我国普惠金融改革政策演进与试点态势

  (一)惠普金融改革的政策演变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当中着重提到了“推动金融改革,推广普惠金融,提升金融服务的多元性”。这是我国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到“普惠金融”这一名词。至此,普惠金融变成了金融行业发展的一大主流路线。随后,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推行普惠金融,必须参考别国的成熟模式,联系我国现状,构建起政策指导与市场引导有机融合,基础金融业务与主要金融业务双管齐下,适用于我国的、健全且丰富的金融系统,优化金融服务模式与产品,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配套的法规制度,充分利用政策的指导与激励功能,重视普惠金融教育,切实保障金融用户的正当利益。监管与改革齐头并进,尽早构建起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法规与健全制度,强化金融监管的效果。”同时,国务院于2015年12月对外公布了《推动

  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由此确立了普惠金融在国内金融界的重要地位,代表着普惠金融正式成为了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核心主体和核心战略。

  (二)普惠金融改革试点的建设和发展趋势

  201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河南省政府共同公布了《河南省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点整体方案》(下文简称《总体方案》),代表着我国正式在兰考建立了第一个普惠金融改革试点。试验点改革以“普惠、县域、特惠”为核心内容,不断尝试与探寻能够被借鉴与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路线,侧重于提升金融业务对县域经济、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的服务水平,从而达成全方位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为了构建普惠金融发展体系,改善县域金融环境,完善金融基础设施,调动金融组织的参与积极性,兰考县政府对各项政策与体制作出了诸多的调整与优化,现已初步构建起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格局。

  二、我国县域普惠金融改革经验——以兰考县为例

  (一)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点措施

  1.优化“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普惠金融信贷机制。为了全面提升金融组织的参与热情,县政府创建了普惠授信、农村产权抵押信贷、金融扶贫、住房抵押信贷等各种风险抵偿基金,遵循1:10的杠杆带动商业银行为普惠金融用户提供信贷业务。当中,银行、担保、政府与保险四方所承担的风险比重为:不良信贷率在2%之内,商业银行担负100%的风险;不良信贷率处在2%~5%间,政府担负40%的风险,银行、担保机构与保险机构各分担20%的风险;不良信贷处在5%~10%间,政府、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和银行按照5:2:2:1的比例承担风险;不良信贷超过10%后,政府、担保机构与保险公司按照6:2:2的比例分担风险,银行无需担负风险。

  2.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金融生态系统。优质的金融生态系统能够切实解决金融组织和小微企业或个体两者的信息失衡问题,打击失信现象,为金融组织的普惠金融业

  务营造健康的外在条件。

  一是构建征信数据共享系统。兰考县基于河南省中小企业征信数据平台与河南省农户征信数据平台(下文并称“两个平台”),构建县域新兴征信数据分享系统,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基础信息平台有机结合,从而为县域普惠金融的发展构建优质的外在信用保障。“两个平台”是由河南省焦作市与安阳市两市的人民银行联合打造的、以阿里云农户与小微企业数据为基础的征信平台,平台中存放着农户的基础资料,诸如家庭组成、农业设施、邻里现状、耕地与房屋持有情况、主要经济来源与消费等,同时还收录了源自有关部门的违法与交通违章数据。每季度对上述信息进行更新与补充,从而为商业银行等金融组织的普惠金融工作创造依据,切实帮助其解决信贷业务信息失衡的难题,提升风险定价的准确度与可信度。

  二是构建信贷失信奖惩制度。对于诚信的贷款用户,采取“基于信用,灵活调额”的激励措施。秉承“无门槛授信,有条件用信”的理念,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基于当地的农村征信数据平台评价已备案立卡的贫困农户的信用等级,并设置了A、AA和AAA共计三个信用级别。借助于“信用贷款相长”的模式,基于用户的信用水平与偿还情况,采取合理的激励政策,具体有:对于首年如期偿还本息者,将信用级别自A上调到AA(或从AA上调到AAA),对授信限额作出对应的上调,同时适当下调信贷利率;对于产业发展效果较好者,由县级政府部门提供相应的物质与精神激励。同时,利用“信用贷款相长”模式,将用户的信用情况作为其信贷资质与信贷额度的直接依据,敦促其为了切身利益自觉履行信贷合同,如期返还本息,从而为普惠金融的长远发展提供积极的社会征信条件。

  3.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与策略。在积极创办惠普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普惠金融一网通”“微信公众号”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兰考县政府还大力推行了保险扶贫制度,出台了产业经费扶持政策,基于特色产业和特色项目,全面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一是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为提升普惠金融业务点在农村的普及率,兰考县政府在各村委会便民服务点创建了“普惠金融综合业务点”,从而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四项主要任务,即风险管控、金融用户权益保障、金融服务与信用建设。由村级协管机构与小康工作组完成普惠金融服务点的日常运维工作,面向农民推出小额人民币服务、惠农支付等金融业务,借助于构建集基层党建、普惠金融、便民业务和农村电商于一身的业务体系,使得农民能够实时享受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一些普惠金融综合业务点还开始探索非金融组织业务,诸如省内门诊挂号等。

  二是建立保险扶贫制度以减少脱贫风险。此种制度能够切实减少扶贫产业、扶贫农户与扶贫地方的体系风险,力求整体管控金融扶贫工作的各类风险。兰考县联合中原农险,共同推出了“脱贫零风险”保险业务,为当地登记在册的贫困农民提供人身、财产和产业等各类保障。其中,财产保险以农户住宅为主要对象,产业险则重点涵盖了水稻、小米、大豆、花生、玉米、棉花6种农作物,以及塑料温棚、鸭棚、露天大棚等各种常用生产设备。并且,两大机构还联合推出了“致富路上有保障”健康险业务。

  4.提升商业银行的参与热情。在县域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各种银行业组织基于固有的“比较优势”,在普惠金融领域做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

  银行业市场格局方面,到2017年6月末,兰考县内共有66个服务点,从业者总数为647人,五个主营普惠金融的银行机构设立了56个服务点,拥有502名从业者,比重分别是85%和76%;金融机构的储蓄与信贷规模分别为220.81亿元和142.89亿元,当中5个主营普惠金融的银行机构的储蓄与信贷总额为177.77亿元和91.51亿元,占比分别为80.5%和64.0%;同时,银行机构和普惠金融银行机构的贷存比分别是64.7%和51.5%。由网点总数、从业者与存贷款数量及比重等数据可知,当地银行机构对于普惠金融参与力度普遍偏高,然而由贷存比等数

  据可知,银行业普惠金融服务尚且存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普惠金融服务点大致可归为两种:一种为银行物理网点,另一种是普惠金融服务点。前者大多为商业银行基于自身的经营战略在各大县城、乡镇设立的,主要受理银行多种金融服务的实体业务点。现阶段,兰考县内共设置了处理普惠金融业务的56家银行实体网点。后者则是由县级政府组织,通过村委会便民服务点而构建的普惠金融村级服务点,主要用于发挥金融的四项基础服务职能,即风险管控、金融消费权益保障、信用建设和金融服务。现阶段,兰考县内有共计69个普惠金融业务点。整体而言,兰考县储蓄银行与农商行设立了大量的实体网点,大致实现了下设乡镇全覆盖。中原银行、兰考农商行和邮储银行则设置了大量ATM机和POS机等普惠金融常用设备,这两家银行设置的普惠金融设施的比重高达50%。但是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两家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设备数量则较少。

  现代产业及创新方面,当地五个经营普惠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所推出的普惠金融信贷业务的类型、创新点和主要特点存在着差异。经过调查与分析,笔者发现兰考邮储银行、农商行和农业银行推出了大量的普惠金融信贷业务,但是只有兰考邮储银行与农商行提供农村产权抵押业务(见下表)。

  (二)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发展经验小结

  1.从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入手推进普惠金融改革。普惠金融业务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必须要建立在社会信用体系及其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各类金融机构要对社会信用信息进行合理的运用和创新。从兰考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中能够总结出建立和完善县域社会信用系统的几点经验:首先,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实践中,地方政府要起到推动和指导的作用,要对其信用环境的优化进行不断的规范、监管;其次,社会信用环境的建设要基于县域的特点,打造出基于农户信用信息和非银行企业的信息共享系统,以便弥补央行征信系统的不足;最后,要对县域社会信用系

  统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收集和整合符合县域民情的信用信息,并通过大数据技术对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的信用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为县域普惠金融业务的改革保驾护航。

  兰考县商业银行贷款产品与创新注:数据截至2018年8月30日。特色项目兰考农村商业银行中原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贷款类型农民小额贷款、普惠授信贷、产业发展信用贷、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贷款、农村扶贫贷款贫贷款普惠金融授信扶贫贴息贷款、小额贷款、新型农业主体贷款、农联保贷款、农产业链贷款大额农户消费贷款、普惠授信贷款、农房抵押贷款、小额农户扶贫贷款小微企业贷款能否接受农村产权抵押可以不可以可以不可以不可以农户小额自助贷款信用村业务新型农业主体贷款信用村业务小微企业贷款

  2.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普惠和共享”是普惠金融的中心理念,需要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普惠金融建设过程中,政府要从政策制定和制度倾斜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推动县域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首先,各级政府在普惠金融改革中要充分发挥其引导力,中央及各级政府要为县域普惠金融改革提供政策和制度的支持,为县域普惠金融的改革和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特别是各级人民银行要在改革和创新中起到保障和支持的职能。其次,要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健全相应的数据分析系统,以真实地反应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从而对其进行客观、有效的监测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各级政府部门才能够以合理、精准的方式介入到县域普惠金融的发展中来,以推动其健康发展。最后,针对乡镇区域金融基础设施不全的情况,如果村镇区域不具有银行扩点布网以及设置ATM机的条件,要积极设置普惠金融惠农服务设施及站点,以便为乡镇区域提供金融产品服务,健全其金融支付方式。

  另外,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挥不同层次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

  用,使其金融服务实现层次化、分工合理化,健全其联系机制。首先,针对普惠金融贷款的风险防控,要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防控和贷款风险管理的机制体系;其次,为了合理分担普惠金融贷款风险,可引入担保和保险机构,从而降低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贷款业务的风险。

  3.加大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力度。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传统金融服务难以在乡镇区域实现全面覆盖,这就需要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多元化应用,使普惠金融覆盖的区域更加全面。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数字金融的发展有了实现的物质条件和市场空间。通过银行ATM机、POS机等金融服务终端的投放,再辅助以支付宝等智能手机支付方式的推广应用,普惠金融在乡镇区域的覆盖面得以极大提高。从兰考县数字金融的发展实践中可总结出下面几点经验:首先,要利用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扩大ATM机、POS机等移动金融服务终端的布设,为农村支付提供物质基础,加大普惠金融的供给能力;其次,要积极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生物识别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将其与普惠金融服务深度结合,增强金融服务的准确性,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减少金融服务的成本支出,降低金融服务的风险。

  三、县域普惠金融改革面临的困境

  (一)尚未全面激发金融机构的能动性

  有别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城区创建服务点,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集中在各大县城,且服务多局限于乡镇,只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等金融组织实现了农村业务覆盖。如,兰考县农商行与中原银行占据了兰考县普惠金融业务市场的极大比重,四大银行和村镇银行的参与力度整体不足。此种现状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尽管掌握了充足的资金、丰富的线上平台与较强的风险管控力,然而并未将授信审核和业务开发等权力下放到基层支行,并且现有的制度较为僵化,这些均严重制约了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

  另一方面,以当地农商行为法人的新兴农村金融组织掌握了诸多的本地资源,能够有效利用固有的资源,积极开辟以关系型信贷工具为基础的普惠金融信贷产品。并且,中原银行与兰考县农商行两者在普惠金融方面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还得益于其设置了大量的实体网点、普惠金融综合业务点及服务设施,相较于其他银行,其拥有丰富的普惠金融信贷业务与较高的信贷总量。

  (二)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由于乡镇地区距城市中心较远、交通不畅、信息交流不便,其经济基础落后,金融机构又倾向于风险低、回报高的商业贷款业务,因此,大型的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扩点布网规划,大都聚集在大中型城市。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微金融企业在乡镇地区的业务也正处在起步阶段。由于信贷资源配置不平衡、金融产品服务形式单一、贷款期限短、利率高等原因,以致于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另外,利润微薄的普惠金融难以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的资金需求。这一方面是由于县域农民及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偏小,信贷资产的质量较低,难以达到商业性银行所设置的贷款审批标准,也就拿不到银行的授信文件,难以从股份制银行得到贷款。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金融信贷服务又有着额度低、手续繁杂、期限短等问题,从而造成县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的出现。

  (三)有关部门的合作力度不够

  普惠金融业务的高效推广与普及与金融监管机制、法规政策、财税政策、行业发展战略等各种机制和政策密切相关,所以构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点离不开众多职能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合作。普惠金融系统建设应该从法制建设、征信与税务体系、金融监管、公检法系统和行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引导有关职能机构大力合作,由此产生强大的“合力”。主要是因为:其一,完善的征信系统能够切实缓解金融组织与个体或企业间的信息失衡现状,化解普惠金融参与主体彼此的信息壁垒,切实减少普

  惠金融的业务成本;其二,优质的财税系统和市场发展机制能够切实推动县内强势产业与高新产业的发展,强化市场基础,从需求层面出发推动实体经济普惠金融需求的提升和组织优化;其三,科学且合理的金融监管机制能够推动普惠金融组织和业务的改革和进步,从供给侧充分迎合市场越发丰富和多级的需求;最后,高效的法律与公检法制度能够促进各项奖惩政策的全面落实,不断深化与维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成就,改善当地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基于兰考县有关职能机构彼此的合作现状,结合上述的研究与探讨,笔者认为导致兰考县各大职能结构合作力度不够的主因是:并未构建起适用于普惠金融的合作框架;职能机构彼此的互动与交流不畅;职能组织、第三方组织与金融机构三者的互动与合作平台不够健全。

  (四)个人和企业的金融知识与金融素养匮乏

  对于县域普惠金融而言,其业务的主要受众是乡镇低收入群体、妇女老人、残障者以及小型企业等极易被大型金融机构忽视的群体。面向此类人员推广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障碍是此类群体的金融理念、金融认知与金融素养欠缺。但是金融素养与金融意识的提升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全面培训与积累。为了提升个人和企业的金融素养,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出发:一方面,面向民众和企业宣传普及金融理论,加深其对普惠金融服务的理解与认知;另一方面,面向民众普及和宣传信用理念,使其可以充分意识到履约与守信的作用和价值,并意识到蓄意违约的巨大负面影响,树立起合理用信与守信的观念,切实优化内在征信环境;同时,结合违法集资和违法民间金融的典型案例,引导个人与公司通过规范的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由此全面深化与拓宽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兰考县最为常用的普惠金融宣传渠道有:村镇街道的房屋墙面、“普惠金融一网通”平台和普惠金融综合业务点(或村委便民服务点)的公告栏等。然而整体来看,面向个人和企业的金融素养宣传尚待加强。导致个人和企业金融素养偏低的外在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步伐滞后、产业根基不足,使得普惠金融缺少长期且有效的需求,对于征信奖惩政策的实施不

  到位等。

  四、提升县域普惠金融改革效应的对策建议

  (一)创造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主要包含了影响金融行业发展和运营情况的各类外在因素,诸如法规政策体系、金融行业主体环境和信用环境等。农村、农户和农业是普惠金融的核心需求群体,其固有的弱势地位使得县域普惠金融缺乏良好的生态条件。所以,为了构建起优质的金融生态,首先务必要提升金融参与群体金融需求的有效性。“脱贫致富奔小康”发展新战略的确立和普惠金融改革试点项目的启动为普惠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诸多的资源,同时增加了兰考县金融生态建设的难度与标准。所以,打造优质的金融生态圈是促进县域普惠金融行业长足发展的必要前提。

  为了在县域构建起长久的金融生态环境,必须建立广泛普及的社会信用评估机制,全面梳理农户的各种金融需求。搜集农户普惠金融的需求和农户的征信数据,不断挖掘与探寻农户的信贷需要,明确政策金融、财政金融和商业金融三者在“脱贫致富奔小康”道路上所应该履行的职责,从而帮助政府高效地指导商业银行推广普惠金融产业,加快县域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大力支持拥有普惠金融经验的农商行建立的村镇银行

  在优化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社会征信氛围、推动社会征信平台构建、通过风险补偿基金进行引导、减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信贷的征信风险的同时,还应该调整地方银行的市场格局,积极兴建中小银行,尤其是地区法人银行。一方面,中小银行具有组织构架和决策机制单一的优点,能够广泛且便捷地搜集个体和小型企业的“软信息”,可以基于农户的实际需要,推出符合当地农户特点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因为持有的资金较少,对于大客户的竞争力较弱,因此迫切需要探寻“行业空隙”,大力开发小客户。

  站在银行业市场构架的层面来看,县级政府需要制定多种对策以适度优化银行业的

  行业格局,尽早构建起高效的市场竞争体系,由此全面激发金融机构从事普惠金融业务的热情。现阶段,最为实用与有效的措施是大力引进由从事普惠金融业务的农商行所建立的村镇银行,丰富县域普惠金融行业的参与者,健全县级银行市场的格局,为县域普惠金融的发展构建有序的竞争制度。村镇银行是否拥有“草根金融”的发展条件,直接决定着县域普惠金融的长远发展效果,同时也需要不断积累普惠金融领域的实践经验,诸如掌握普惠金融的常用工具、业务流程与管理模式,大力拓宽县域农村金融的业务范畴。因此,挑选合适的村镇银行发起组织极为关键。选取从事多年普惠金融业务的农商行发起业务,同时联系当地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主动与隶属于普惠金融经验丰富的农商行且能够充分满足当地普惠金融发展需要的村镇银行进行深入的协商与合作。

  (三)充分运用多种金融技术,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依托于区块链、云计算和互联网等高端信息工具,金融业能够切实降低普惠金融产品的成本与风险,深入扩宽普惠金融的覆盖范畴与延伸力度。对于当下存在的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且获得难度大、银行农村金融业务的投资回报率低下等现状,县级政府应该通过各种金融科技手段,利用多种支付结算终端设备,将线上支付业务和工具作为出发点,广泛布置与更新ATM机、便民POS机等数字金融工具,尽早为银行网点未覆盖地区的民众提供便捷的金融业务,由此推动县域普惠金融业务的长远发展。

  县域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开始了诸多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然而对于数字金融资源的重组与运用工作尚有着诸多的不足。确切来说,县级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改革的必要前提是农户在商业银行创建了个人结算账户,特别是银行卡账户。所以,县级有关部门需要和县内的某一商业银行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将其视作主办银行,共同推出融合融资、财政补助、政府扶持和社保等各项服务的居民卡(银行卡),丰富居民卡的功能,力求和普惠金融顺畅衔接,为县域农户推出方便且稳定的数字普惠金融

  业务,消除制约农户普惠金融业务长远发展的阻力。同时,切实巩固和深入与蚂蚁金服等机构的合作关系,力求化解不同机构彼此的信息鸿沟,通过各种现代金融工具加快县域数据分享系统的建设步伐。有机整合县内小微企业和个体、县级公职人员、企事业单位及其员工的社会征信数据,基于征信数据分享构建广泛且全面的信用体系,同时优化信用评估指标,为加快守信文化建设步伐、健全信用激励与失信奖惩制度奠定技术基础。

  (四)优化金融消费者教育,提升农民的金融素养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研报告(2017)》,相较于城区民众,农户的金融素养明显偏低,尤其是贫困群体和残障人士更是如此,此类人群恰恰是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目标。因为农村普惠金融能够覆盖农户和小微企业等主流金融所无法顾及的边缘人群,因此其对用户金融素养的需求更为实际。同时,县级政府与金融组织也在金融知识的推广与普及过程中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和探索,诸如通过“普惠金融一网通”官微和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网点等渠道广泛普及金融理念和战略等,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县级政府应该展开全面的调查与研究,建立高效且科学的农村金融教育机制。一方面,优化农村金融知识培训的主体内容,将假币分辨、银行账户管理和储蓄存款等基本金融知识的普及作为重点,广泛宣传金融消费维权观念。全面监管金融消费意见的受理与维权渠道,增强农民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农村金融业务的宣传与推广途径。应该从下述几点出发:其一,优化与改进宣传教育的方式。结合动画、影视剧、小品等多种方式推广金融理念和政策,结合当地的特质,设计出丰富且全面的金融知识宣传材料。推出实用且富有新意的宣传实体,诸如在购物袋、纸巾外包装等实物上增加宣传语,通过此种方式增强农民的金融安全防控观念。其二,重视常规的现场宣传工作。选派金融组织的志愿团队定期深入农贸市场、村委会、农村便民服务点和学校现场宣传金融知识,加深农户对金融业

  务的了解程度,增强农户的金融素养。

  【相关文献】

  [1]孟娜娜,粟勤.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实际操作:由豫省兰考生发[J].改革,2018(1).[2]王凤羽,谭明交.普惠金融与农户创业融合:机理、困境、路径[J].学海,2017(6).[3]黎四奇.中国普惠金融的囚徒困境及法律制度创新的路径解析[J].现代法学,2016,38(5).[4]李明贤,唐文婷.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J].农村经济,2017(12).[5]董晓林,朱敏杰.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6]陈华,李景腾.我国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困境与路径优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17(3).[7]刘亦文,丁李平,李毅等.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经济增长效应[J].中国软科学,2018(3).[8]郭连强,祝国平.中国农村金融改革40年:历程、特征与方向[J].社会科学战线,2017(12).[9]宋晓玲.“互联网+”普惠金融是否影响城乡收入均衡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7(7).[10]高惺惟.普惠金融战略的意义与中国路径[J].理论视野,2017(4).[11]杨军,张龙耀,马倩倩等.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江苏省52个县域数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6(11).[12]陈啸.普惠金融、关系型借贷与农村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问题,2017(4).[13]穆争社,穆博.论深化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区域金融研究,2019(1).

篇二: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河北省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银行业坚持主业、回归本源的重要体现。河北省按照“改善民生,深化金融创新,发展普惠金融”的指导思想,强化脱贫攻坚金融保障体系,不断增加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为此,主要对河北省普惠金融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具体分析普惠金融在河北省发展遇到的问题,并对河北省普惠金融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标签:普惠金融;贷款;知识;创新

  1河北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1.1政策扶持力度较大

  河北省发展普惠金融的重大举措是,扶持龙头企业,深化银行、政府、企业三方合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起带头作用,在县域地区率先进行探索,研究出了政府机构、农村发展银行、大型企业相互合作的信贷支持产业扶贫模式,极大解决了信贷问题。以邢台市威县为例,在此政策的扶持下,威县金鸡扶贫项目共得到1.3亿元贷款支持,带动4424名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脱贫。

  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普惠金融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地区政府积极响应,成立基层工作小组,开展内外联动,建立农户档案,增强了金融扶贫的精确度。到2017年1月為止,河北省农村信用社为重点贫困县贫困单位供给1848.5亿元的信用贷款,贷款余额达1939.2亿人民币,与同期比较增长了13.06%,与全省各项贷款增速的程度相比高出了0.54%。

  1.2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河北省不断改善县域经济建设的思路,大力扶持普惠金融薄弱之处。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的方式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与公共产品的供给,确保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河北省银行业集中力量建设移动金融,建设了以网络银行、移动银行为首,便民服务、移动支付等多元化服务的平台,缴费、签约等业务均可通过移动服务端完成,使农民以及小微企业可以随时随地的办理业务,节约时间便民惠民。截至2016年12月,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业务共建设助农金融服务点约49021个,金融便民店8018个,在农村布置金融设备的数目达到41972台。

  1.3普惠金融发展模式逐步改进

  县域普惠金融的发展模式跟不上城市地区金融建设的脚步,大部分农户和小微企业发展要求无法解决。对此河北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金融发展新道路的探

篇三: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论普惠金融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发展普惠金融既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脱贫攻坚阶段充分发挥金融核心作用,变“输血”为“造血”的重要抓手。金融机构在辖区内增设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鼓励和支持发展各类新型金融组织,以传统金融业为主体、多类新型金融组织为补充,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型的现代金融体系实现了正规金融机构服务网点乡镇广覆盖。各类地方金融机构作为银行融资渠道的有益补充,不仅给金融领域注入了新的力量,也对满足民生金融服务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推进普惠金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覆盖面有待扩大

  1.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从金融机构布局看,多数网点规划布局于经济相对繁荣发达的城市中心区和县城驻地,农村银行、社区银行相对欠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金融机构数量较多,而经济比较落后的乡镇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则较少。

  2.金融机构服务弱势群体的内生动力不足。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还不充分,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等少数金融机构仍处于市场垄断地位,农民贷款的议价能力较弱,利率普遍较高。

  3.小额金融供给不够。据调查,农民需要借款的农民占比达到33.6%,但获得借款的农户占有借款需求的农户比重仅为16.6%。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情况下,各金融机构处于资产安全考虑,普遍优先保证中型以上企业需求,小微企业“挤出”趋势明显。

  (二)普惠金融发展缺乏紧密的合作与沟通机制

  金融部门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同时,人社局、共青团、妇联等部门都推出了针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政策性贷款,但由于部门之间还没有建立紧密的合作与沟通机制,又加之普惠金融涉及的主体和客体较多,这就导致在推进普惠金融工作及相关管理工作时容易出现政策冲突、措施重叠等问题。没有建立把农村丰富的资金转化为信贷投入的有效机制,在农业生产中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农业保险深度和广度有待提升;因重大自然灾害形成的巨额信贷损失缺乏风险分散渠道和补偿制度安排,银行、证券、保险各类金融机构不能全面、合理地规划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普惠金融效用的最大化。

  (三)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从普惠金融发展看,信用体系建设缺失是导致农民、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贷款难、贷款贵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市域内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个人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很难掌握农户的信用情况,小微企业融资与大企业融资相比,大企业因为有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信息比较公开透明,而小微企业的诸多信息则缺少查询和了解渠道,很难.由于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银行去调取小微企业有关数据时各部门都以保密为由推诿,银行想了解企业情况,但是没有更多的途径。近两年由于受经济增速下滑影响,小微企业中资金链断裂增多,担保圈中的任何一家企业出险都会关联到互保、联保的多家企业,这进一步增强了担保风险的传递性。部分农户由于不了解银行的信贷政策,因为信贷政策或手续不合规,在申请贷款时遭到拒绝,从而产生贷款难的认识。近几年出现个别所谓的“财富管理公司”打着“投资”的幌子以老年人作为目标对象骗取钱财,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隐患。

  二、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政策引导,扩大普惠金融的受众面

  加强普惠金融政策的普适性。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吸纳各类金融服务对象充分参与,保证政策能够正确反映本地的现实需求。要注重普惠金融政策与其他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协同性与协调性,在各个层面上细化相关政策,实现普惠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社会政策、区域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协调配合。针对普惠金融服务市场失灵的领域,要着力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对相关业务和机构给予适度支持。

  (二)强化创新引导,增强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依托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和渠道发展,加大对金融服务薄弱环节的渗透,满足各层次不同主体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大力支持设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丰富普惠金融服务机构种类。鼓励商业银行通过设立小微企业金融超市、小微企业专营中心等措施,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加强银行融资制度建设,督导辖区内商业银行根据小微企业、“三农”的生产经营特点、规模、周期、风险等因素,开发符合客户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普惠金融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普惠金融发展的有关工作要求,要将改善中小企业、“三农”、就业、助学、保障房等领域融资条件的财

  政扶持资金进行梳理与整合,形成政策合力,使其真正有效发挥作用。开展多层次的金融知识培训,提高金融知识的普及度。

  (三)加强普惠金融产品开发创新

  在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方面,金融机构

  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积极推行灵活高效的小额信贷,为农村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了多种信贷渠道,并以银行金融机构几方或多方参与的信贷联保模式,有效规避了信贷风险;农村信用社相继推出了贷款证贷款、村大联保体贷款、三农抵质押贷款、涉农企业联盟贷款等“一揽子”信贷产品;商业银行推出了新型农民创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多种适合农民的信贷模式,为农户购买各类农业生产资料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方面,各银行机构也纷纷结合自身优势推出各种创新产品。例如创新推出的“善融贷”、“信用贷”、“创业贷”、“结算透”等系列产品,符合条件的客户可以获得免担保贷款;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这些新型小微企业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可操作性和普及性,有力地幫助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弘利教育)

篇四: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浅析普惠金融在县域经济中的发展思路

  孙欣华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15(000)018

  【摘

  要】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县域经济发展继续普惠金融的助力,而普惠金融在县域发展也有着诸多优势。根据县域经济实际,发展普惠金融应从中小群体入手,更好地改变金融的服务模式。具体可从改变思维方式,、升服务理念,有效增加服务机构网点,加快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加速推进推县域普惠金融发展。

  【总页数】1页(P53-53)

  【作

  者】孙欣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250021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福建县域经济跨跃发展思路浅析[J],许和木

  2.福建县域经济跨跃发展思路浅析[J],许和木

  3.立足实际

  发挥优势

  以亮点和特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禄丰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现状与发展思路[J],张思良;晏永明

  4.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

  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关于加快阿荣旗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J],冯方祥;5.以五大行动推进皋兰县县域经济振兴——浅析皋兰县县域经济发展思路[J],柴宗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五: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常德市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常德市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常德市金融管理部门加强货币政策传导、信贷窗口指导和审慎监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城镇低收入等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基础金融服务实现地域全覆盖。近年来,我市加大了金融机构引进、下沉的力度,7个县市均组建了农村商业银行,6个县市(除安乡外)设立了村镇银行,实现了乡镇有机构、村村有服务的目标。2016年—2017年,全市银行机构网点增长1.2%,保险机构网点增长6.7%,布放ATM机增长107.7%,布放POS终端增长71.8%,助农取款网点增长19.1%,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全市建成金融扶贫服务站396家,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其中“三站合一”站点85个、“助农取款+农村电商”站点137个、“金融扶贫+农村电商”站点32个。

  表1:常德市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情况

  (单位:个)

  指标/年份

  年末银行网点数

  年末保险网点数

  2017年

  579

  318

  2016年

  578

  302

  2015年

  572

  298

  年末ATM数

  年末POS终端数

  年末农村地区拥有的助农取款服务点数

  1589

  19510

  3863

  1137

  14687

  3329

  765

  11357

  3243

  (二)金融服务便利程度显著提升。2016年—2017年,全市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增长18.9%,移动支付开通量增长83.8%,网上支付开通量增长63.3%,金融IC卡累计发行量增长633.5%,刷卡交易额增长150.0%,银联扫码支付业务从无到有,发展迅猛。

  表2:常德市普惠金融服务便利性情况

  (单位:个、张、万元)

  指标/年份

  年末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拥有量

  年末移动支付开通量

  年末网上支付开通量

  金融IC卡累计

  发卡量

  当年金融IC卡

  刷卡交易金额

  年末银联扫码支付开通量

  27539

  7928

  0

  1567417

  940450

  626966

  8923467

  4823637

  1216589

  21783471

  20143506

  18319694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168627

  2162024

  1696765

  1782229

  1179578

  1323954

  当年银联扫码

  支付交易金额

  625.44

  2.39

  0

  (三)金融服务可得性大为提高。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较好地满足了普惠金融需求,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一是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上,推出了“双创”信用贷、便民卡循环贷、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纳税信用贷;“银担商会贷(银行+担保公司+商会)”、农地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贷款;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等。二是在贷款总量和增量上,2016年—2017年,全市普惠金融贷款增长64.0%,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05.7%,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增长31.2%,连续三年实现“三个不低于”(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贷款覆盖率从4.8%提高到6.1%;农户贷款增长25.1%,农户贷款户数增长49.2%,贷款覆盖率从5.4%上升到8.1%;精准扶贫贷款增长145倍,其中扶贫小额贷款增长20.2倍,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7035户,贫困地区(石门县)各项贷款增速和新增占比实现“两个不低于”(贫困地区各项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全省平均水平,新增贷款占全省贷款增量的比重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创业担保贷款增长59.6%,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就业15103人。三是在保险的密度和深度上,2017年3

  末,全市保险密度达1528.66元/人,比2015年末增长45.3%;保险深度为2.8%,比2015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保险公司推出的“扶贫特惠保、政融保”业务,定向服务“三农”及农村贫困人员。中国人寿石门支公司按照“政府统筹、财政出资、市场运作、百姓受益”推动扶贫特惠保业务,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员25431人,占该县贫困总人数的34.5%。

  表3:常德市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情况

  (单位:亿元、户)

  指标

  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

  年末农户贷款余额

  年末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

  年末扶贫小额贷款余额

  年末精准扶贫贷款余额

  年末创业担保贷款余额

  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年末小微企业贷款户数

  年末农户贷款户数

  2017年

  627.37

  275.65

  171.01

  6.58

  159.35

  4.82

  449.06

  13153

  120554

  2016年

  509.49

  252.27

  170.86

  5.76

  35.92

  4.83

  332.42

  10669

  96339

  2015年

  382.46

  220.40

  160.23

  0.31

  10.23

  3.02

  218.29

  10027

  80787

  (四)社会信用和金融消费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市金融管理部门着眼于服务百姓民生与实体经济,不断优化普惠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教育,培育社会公众金融风险意识,妥善处理金融消费纠纷,保护金融消费4

  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临澧县、澧县、石门县成功创建省级金融安全区,其余4个县市均为市级金融安全区。2017年在全省金融生态环境评估中,常德市排名首次进入前五,7个县(市)中3个排名前移。全市人民银行系统共建立诚信文化教育共建基地18个,率先在全省市州推动高校开设《现代征信学》选修课,持续举办“3.15”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日、9月金融知识宣传月、金融知识“五进”等活动,每年主题宣传期间都有近500个金融机构网点参与,年累计接待小微企业、居民咨询8000批次。2017年全市人民银行系统及时受理、处理投诉198起,促成156件达成和解,和解率78.8%,消费者满意率达97.9%。

  (五)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市人民银行指导12家银行机构设立了专门的普惠金融事业部或普惠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县域法人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考核、县域农行三农事业部考核、非县域法人机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考核(2017年前为小微和“三农”领域贷款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落实定向降准政策。2016年—2018年,我行对上年考核达标的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累计释放流动性26.4亿元。同时,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增强发展普惠金融资金实力。2016年-2017年,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4.7亿元、支农再贷款12.5亿元、支小再贷款0.7亿元、再贴现0.58亿元、常备借贷便利2.2亿元。

  二、常德市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不足

  选取普惠金融发展覆盖率、便利性、可得性方面的八项关键指标,对2016年末常德市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因人总行最新公布的全国普惠金融数据是截止到2016年末)。常德市仅POS机具、农户贷款、农村贷款三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银行网点、ATM机、储值交易账户、小微企业贷款、农业贷款五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是覆盖率方面。总体而言,常德市金融部门的物理可得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主要归因于常德有广泛的代理机构网络(POS机终端),但银行网点、ATM机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便利性方面。储值交易账户是重要的基础性金融工具。统计数据显示,全市人均拥有个人结算账户3.44个,而全国平均为4.42个。另据市人民银行抽样调查显示,全市85%的成年人至少拥有一个储值交易账户,而全国平均为90%,账户普及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信贷可得性方面。总体而言,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户、农村信贷可得性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全市农户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1个百分点;全市农村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4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7个百分点;全市农业贷6

  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为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三、影响常德市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

  1.金融知识普及不充分。

  农户、城镇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主金融素养整体不高,影响了其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制约了普惠金融发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金融宣传针对性不强。长期以来,我市各金融机构金融知识宣传热衷场面、注重形式,普惠金融宣传针对性不强,存在“三大三小”的现象,即城镇地区力度大、农村偏远地区力度小;青壮年群体力度大,中老年群体力度小;高净值客户力度大、低收入群体力度小,造成居民金融素养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影响了其获取金融服务、科学做出金融决策的能力。二是金融宣传的手段单一。各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宣传的媒介停留在宣传栏、展板、宣传手册等方面,通过互联网、微信、电视、多媒体等开展金融知识宣传较少。三是缺乏宣传的常态化机制。各金融机构开展宣传集中于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9月金融知识普及月等大型宣传活动,缺乏持续推进普惠金融宣传的长期规划和长效机制安排,受众有限、宣传教育缺乏连续性,效果不佳。

  2.银企银农信息不对称。

  目前,金融机构获取小微企业、城镇居民、农户的信息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但目前,征信系统相关数据只涉及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企业和个7

  人,覆盖面有限。二是银行自行调查。据辖内银行反映,银行自行调查普遍面临小微企业财务行为不规范、甚至财务数据造假等问题,增加了银行调查的难度,影响了企业信誉。据对常德市150家小微企业调查显示:财务制度运作规范,能够向贷款行和税务、财政机关报送统一合格财务会计报表的不足5%。尤其是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不仅没有财务报表,而且缺乏收支流水账。但从具体情况看,大量财务运作不规范的小微企业和缺乏具体资料证明的农户、家庭农场实际上具有资金偿还能力,其贷款需求应为有效信贷需求,由此造成了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控制制度、流程与普惠金融群体有效信贷需求之间的矛盾。三是银行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获取数据。如,2017年,市人民银行自主开发农户信用信息系统(2.0版),在澧县成功上线试运行,收录澧县32万农户近140多万条涉农补贴及信用评价等信息,提供给澧县银行机构查询使用。又如,2017年底,常德农商行和市电子政务办等部门合作,利用“大数据+AI”开展普惠金融项目“常德快贷”,可实现最快3分钟自助完成50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流程。但这些合作创新局限于个别区域和机构,尚处于探索、试点阶段,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银企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导致企业融资严重依赖抵押、融资担保、保证人保证等,严重降低了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增加了企业融资的负担。

  3.发展机制不健全。

  一是缺少普惠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目前,常德市有关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主要散见于《中共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金融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降费减负促进工业企业健康平稳发展的通知》《关于金融服务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实施细则》《关于支持基金小镇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中,尚缺乏统一的普惠金融发展长远规划,缺乏清晰的目标、路径和系统的政策支持措施。

  二是增信配套措施不健全。目前,常德市融资担保公司有14家,但具有较强实力、与银行达成广泛合作的只有常德财鑫、常德善德、湖南德成等几家有政府背景的公司,个别县市(如石门县)尚无1家当地的融资担保公司或分支机构。2017年末,融资性担保公司在保责任余额73.3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4.6%。全市有信贷风险补偿基金4个,规模仅3.95亿元,难以满足普惠金融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的需求。同时,融资担保、评估市场缺乏充分有效竞争,造成融资担保和评审费率较高,抑制了有效普惠金融需求。

  三是金融债权司法保障力度不够。当前,常德市还没有建立专门的金融债权维护机制,各银行机构债权维护主要通过法院诉讼解决。但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换挡,银行债权纠纷案件明显增多的情况下,法院执行面临诸多困难、执结率较低,银行面临“赢了官司、拿不到钱”的尴尬,影响了银行放贷积极性。截至2017年末,常德市银行机构已胜诉未执9

  行到位的案件4474笔、金额30.95亿元,其中,农商行系统3259笔、金额21.78亿元。

  四是金融机构内部机制与普惠金融发展不适应。2017年以来,辖内银行相继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或设立普惠金融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业务部门承担普惠金融职责,发展普惠金融的内部组织架构初步形成。但考核激励方面,大多数银行未实现普惠金融产品区别计价和单独奖励,对员工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正向激励力度不够。尽职免责方面,尽职认定的部分标准含糊、操作性不强,造成了信贷人员的慎贷、惜贷心理,影响了普惠金融业务的拓展。

  4.普惠金融产品不丰富。

  普惠金融贷款需求具有“小、频、急”等特点,服务对象具有行业弱质性、抵押担保物缺乏的特质。从我市来看,目前各银行机构金融产品丰富度不够,难以满足普惠金融主体的多样化需求。一是从产品服务领域看,为大中型企业提供的信贷服务多,但专门针对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初创企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城镇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金融服务不足群体的金融产品少。二是从贷款方式看,抵押担保贷款多,信用贷款少。同时,对抵质押物种类和价值挖掘不充分。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农地经营权抵押、应收账款质押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各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通用设备抵押率一般最高为40%、专用设备为20%,城市房产抵押率一般仅10

  为50%。三是从贷款期限看,小微企业短期贷款多,中长期贷款、循环贷款少,难以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要。

  四、加快发展普惠金融的对策

  (一)凝聚发展共识。普惠金融是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社会大众的一项重大举措。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发展普惠金融既是讲政治、顾大局的具体表现,又是解决金融发展不平衡的有效手段,更是承担社会责任和助推金融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日常经营中,各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主体作用,准确定位,不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增强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将普惠金融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发展规划、业务拓展、产品设计、金融创新等各个环节当中,将“金融为民”真正作为经营的重要原则和目标。

  (二)营造发展环境。普惠金融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进一步增设机构网点。积极鼓励有条件、有需求的金融机构网点下沉,没有条件的金融机构也要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加大对偏远地区普惠金融的投入,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增加普惠金融的有效供给。二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普惠金融工作激励机制、任务考核机制、内部约束机制等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降低普惠金融门槛,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三是进一步加强学习宣传。一方面要吃准吃透政策,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11

  式,深入农村、社区开展宣传,使普惠金融知识家喻户晓;另一方面要用足用活政策,充分利用定向降准、支农、支小、扶贫再贷款等优惠政策,最终将这些政策红利分享到各类特殊群体。

  (三)明确发展重点。普惠金融的宗旨就是支农支小、扶贫扶弱。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区域在广大农村、城市社区、工业园区。常德市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目标如下:一是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充分发挥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功能,积极推进“三站融合”,推动行政村一级实现更多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积极设立社区银行,增设自助网点,探索在城市社区建立金融服务站,显著改善城镇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二是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各银行机构应积极加大小微企业、精准扶贫、涉农领域信贷投入,大幅改善对城镇低收入人群、困难人群以及农村贫困人口、创业农民、创业大中专学生、残疾劳动者等群体的金融支持,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覆盖率,实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三个不低于”、金融精准扶贫“两个不低于”和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各保险公司应逐步提高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覆盖率,力争使农业保险参保农户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三是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各类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加强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小12

  微企业、农户的档案建档率和申贷获得率。落实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畅通和拓宽投诉受理和处理渠道,提高信访处理效率,降低金融服务投诉率。

  (四)积极创新产品。金融的数字化和移动化在降低交易成本、延伸服务半径、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已成为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各金融机构要从实际出发,面对普惠金融服务群体需求差别大、多元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一是重点推广成熟产品。如创业担保贷款、扶贫小额贷款、农地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双创示范户”信用贷等。二是积极争取创新试点。三是共同推出特色产品。如酝酿已久的“接力贷”、农房抵押贷款等等,积极创造条件、搭建环境,确保落地见效。

  13

篇六: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当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作者:左明

  杨俊南

  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20期

  墨江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被誉为“哈尼之乡”。近年来,通过深入推进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活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招商引资、旅游发展、民生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一季度,墨江县金融机构与企业已签约贷款项目10个,总贷款金额12.02亿元,意向性接洽并已确定贷款金额,已报批贷款项目29项,总意向性贷款金额6.96亿元,目前没有对接的储备项目仍有30项,总融资需求22.29亿元。面对如此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呈现出的问题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墨江县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没有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拳头产品少,产业链较短,带动效应不突出;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从经营规模、资产规模、整体实力上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企业往往经不起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波动,有的产品能耗高,达不到国家环保标准,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增加了企业自身经营的风险,更难以获得银行资金的青睐。比如:墨江规模企业中的“森鑫达水泥建材”,生产工艺仍为“立窑”技术,属高能耗受限行业;“兴华矿业”冶炼成本过高,价格倒挂无法正常生产;“沪森木业”因原材料不足,生产受到限制。

  (二)资金需求不符合金融机构贷款准入条件

  墨江县目前共储备项目30项,总融资需求22.29亿元,资金需求量非常大,但一些交通类融资项目、水利类融资项目、市政建设工程项目所属部门是行政管理单位,承贷主体不明确或贷款主体不符合条件、所能提供的资产抵押担保不足等原因,不符合金融机构贷款的准入条件,项目无法获得支持。

  (三)存贷比较低使资金未能发挥效益

  目前,国有银行将授信审批权限集中到市级、省级行。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因审批时间延长而流失一些优质客户,也制约了县域信贷投入。从近两年来墨江县金融运行情况看,新增存款转化为本地贷款的总量虽有所增长,但与县域经济增长对资金巨大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2012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年存款余额为40.69亿元;贷款余额为22.2亿元,2012年存贷比为55%,2007年至2012年存贷比基本一致,2012年资金闲置约18亿元,存贷比例过低,资金未能充分发挥效益。

  (四)资金与项目不匹配及信息不对称影响银企合作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多采取“一盘棋”管理模式,需要靠项目争取指标,也造成银行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的动力。墨江县属欠发达县域,项目难以挤入“中央、省、市”的盘子,或县域商业银行管辖行对地方项目、企业信息的不了解,影响对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县域商业银行有限的信贷资金往往流向预期明确、信贷风险小、期限长,投放集中,管理方便,收益稳定的一些领域,使得县域有待扶持的一些新兴发展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另外,银行自身注重风险管理,在信贷资金较紧时,信贷门槛更为提高,中小微企业由于资产规模较小、不动产少、缺乏土地、房产这类硬抵押物,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大。

  (五)融资渠道单一和信贷产品创新难满足县域经济需求

  目前,县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受银行体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基层银行的创新动力较弱,对上级行经营管理更多的是被动执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开拓适合县域经济实际的金融产品意识不够。面对“三农”和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无论在投放贷款总量上,还是在金融产品上,都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企业普遍反映,现有银行贷款大多是流动资金贷款,缺少对技术改造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支持。

  (六)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缺位之间存在矛盾

  在各级政府引导下,当地农民积极发展茶叶、橡胶、烤烟、紫胶等产业,收入以较快速度增长,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必然产生多样化需求,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撤并致使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位,虽然政府、金融部门作了不少努力,全县已实现了所有乡镇金融机构设置的全覆盖,但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只能做到限时服务,无法满足农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民一笔存、取款业务通常需要到离家数十公里远的乡镇甚至县里外的金融机构去办理,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一)立足核心产业,培育中小企业,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建议围绕墨江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活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实力、有前景的大企业、好企业,围绕核心企业提供加工和服务,拉长产业链、贸易链、供应链,发挥特色产业的带动效应,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关键要培育,关注信誉好、发展快、合作对象强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银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要做到“懂你”,研究企业交易的对象,交易的真实性,研究行业规律、成长周期、治理结构,帮助企业发展,做其长期业务伙伴,根据其需要设计产品,服务上突出简洁高效,注重风险防范。

  (二)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县域经济建设资金需求

  结合不同的项目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融资的渠道和方式是融资的核心内容,融资渠道主要有:金融渠道融资,财政渠道融资(比如: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土地渠道融资(比如:利用土地储备和管理政策,搞好土地资源的经营和租赁,利用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联营入股、租赁、抵押等方式取得收入,参与经营、吸纳投资,融通信贷资金。),信用担保渠道融资(通过担保业务,为融资拓宽渠道,促进银政合作贷款融资、银农合作融资)以及其他渠道融资(比如:BOT融资,特殊经营权融资),我们应充分运用融资渠道来满足县域经济建设资金需求。

  (三)增强银行经营活力,创新适合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

  统一的信贷管理模式和标准并不适应银行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牢牢把握自身发展和支持地方经济的契合点,在积极贯彻央行货币政策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积极向上争取资源,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支持,努力争取贷款规模,增加信贷投放总量。并根据欠发达县域经济结构的特点,在贷款方式、抵押担保方面寻求突破,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服务、多样化服务。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要有创新举措,比如:通过政府、银行、税务、工商、行业协会、商会联合对中小企业市场板块进行分类,批发性授信,减少成本;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权利质押、动产融资、无抵押信用放款,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增强基层分支机构的盈利能力和服务当地的经济活力,使信贷改革创新更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切实提高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水平。

  (四)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流,促进项目需求与信贷资金的有效对接

  通过搭建银政企互惠合作平台,加强县域经济和金融信息的双向交流。一方面向辖内金融机构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另一方面向县有关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协调化解贷款难、难贷款问题的症结,为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提供有效服务。比如: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有所拓展,信贷支持内容范围扩大,除粮食流通企业信贷支持外,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流通体系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包括路网、水网、电力建设、酒业、渔业等行业),但政策性银行准入条件较严,项目逐级审批,以项目增规模。一旦项目能形成有效对接,对地方支持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又如邮政储蓄银行其信贷资金全市统筹,可用信贷资金较为宽裕,2013年,墨江县邮政储蓄银行已争取小额担保抵押贷款规模1559户,可贷金额7795万元,可用于中小微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业信贷资金规模大致有2000万元,一旦上述信贷资金能有效对接并投入,一方面可对地方经济形成有效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原承担小额抵押贷款的信用社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其他需要支持的项目。所以,要有效疏通金融部门与经济主体的连接渠道,搭建互信、互利、互助的良好合作关系。

  (五)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进一步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和信用工程体系建设的宣传力度,树立诚信是生存之魂、经营是成败之根的理念,增强群众和企业的信用观念。进一步加强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力度,各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和配合,支持信息采集,持续提高征信工作建设水平,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严厉打击破坏金融秩序、骗取银行信贷、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努力为金融运行安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

  作为与“三农”息息相关且发挥着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的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建设中,要定位于“三农”,树立靠支农求发展,靠支农增效益,靠支农树形象,靠支农降风险的思想,在支持农业生产的进程中,选准“特”“小”,力求“精”“好”,真正做到支持农村、农业和农户。同时要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符合实际的信贷管理制度,推广“小额信货”和“农户联保”管理办法,对新增贷款把好“五关”,即:责任关、投向关、额度关、期限关和风险关。只有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增加信贷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篇七: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推动县域普惠金融发展难点及对策r——河北省深泽县普惠金融情况调查

  张玉茹

  【摘

  要】国家提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使社会所有人群能够享受金融服务.但金融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以效益为中心,导致农村金融服务未能满足农民基本需求,影响普惠金融效力.

  【期刊名称】《统计与管理》

  【年(卷),期】2016(000)008

  【总页数】2页(P28-29)

  【关键词】县域;普惠金融;难点;对策

  【作

  者】张玉茹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深泽县支行

  【正文语种】中

  文

  大力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为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搭建了政策平台。为了解县域普惠金融现状及制约其发展难点,人行深泽县支行深入企业、农村等地进行调查,了解农村对金融的需求,发现普惠金融在农村推动实施乏力。为此,笔者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深泽县位于省会石家庄东北部75公里,属于石家庄的边缘区域,东临衡水的安平县,北临保定的安国市、定州市。辖3镇3乡2个办事处125个行政村,县域总面积296平方公里,人口25万。经济基础相对落后,无大型企业,属于农业经济

  县。2015年国民生产总值(GDP)101.5亿元,增长率为7.5%;财政收入5.11亿元,增长率为6.2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25万元,1.0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2%,10%。

  (一)县域内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竞争性金融体系

  金融机构多元化服务体系已经形成,金融业务发展取得成效,支农能力大幅提升。深泽县虽小,但金融机构众多,张家口商业银行和利丰村镇银行相继在深泽开业,连同小额贷款公司形成了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9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共有营业网点32个。目前,利丰村镇银行拟在布艺市场小堡村和日化基地耿庄乡开办两个营业所,现正在筹备中。

  (二)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显著增强

  截至2016年6月末,全辖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35亿元,较年初增加3.34亿元,增长11.1%,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1.8亿元,较年初增加1.49亿元,增长14.45%,涉农贷款增长速度较快;

  众多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成为支农的主力军,其贷款余额23.29亿元,占全部贷款的69.83%。

  (三)金融服务渗透率逐渐扩大

  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推动新型农村支付工具在农村得到推广,为农村、农民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截至2016年6月末,助农取款服务网点(包括POS机服务点、助农存取款服务站、智付通)共计313个,较年初增加

  31个;自助柜员机75台,较年初增加12台。助农取款设施如POS机便利了农村取款服务,使助农取款服务达到了95%左右的覆盖率,延伸了支付覆盖面。

  (四)金融机构信贷产品拓宽了创新服务渠道

  面对县城众多的金融网点,当地金融机构经营思路逐步转变,经营策略开始由县城向农村、乡镇渗透,适合农村服务的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比如:满足农业生产季节性需求,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金穗惠农卡;中级以上经济职称的干部职工担

  保或行政管理人员担保的消费贷款;创新农业产业

  “信贷+保险”产品;评定信用村、信用户发放信用贷款;根据个人资产核定的预审批信用卡;根据税款核定的税易贷以及账户资产核定的结算贷、善融贷等多种金融产品。

  调查显示:农村普惠金融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经济发展较差的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信贷产品与需求契合度低、农民金融知识匮乏法律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理财受益低等问题未能得到更好解决。

  (一)现代农业投入不足,信贷结构有待优化

  虽然辖内贷款总量快速增长、增量和增速保持较高水平,但农户贷款比占28.95%,占全部贷款比相对较低,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支持与农民需求相悖。其原因一是金融机构造成,二是农民自己条件受限。首先,金融机构方面:农民贷款可抵、质押物不足,众多的信贷产品与农民具备的贷款条件难以契合。只有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发放的农民信用村、信用户的小额信用贷款与农民契合度较高,但该产品只在部分发达的农村集中办理,占比只有8%;由于金融机构“嫌贫爱富”,造成同时授信发达农村,较为落后村庄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民方面: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诚信意识相对淡薄,由于农户信用意识造成涉农贷款不良率高于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影响了金融机构对农村、农民的信贷支持。

  (二)金融机构设施投入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存在差距

  在125个自然村当中,虽然POS机助农取款服务延伸了农村支付覆盖面且普及率较高,但此功能仅限于POS机取款,作为POS机服务站为了迎合银行业务量考核,故意虚增业务量,使其实现绩效考核之目的。真正方便农民存、取、汇一体的助农服务设施,仅有40个村设有网点,仅占全县125个自然村的32%。以存取方便的自助柜员机目前只在县城及个别乡镇网点安装,县城、乡镇和农村安装比例为62:12:1,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不够,与农村居民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更与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的人群提供有效服务相悖,真正意义的服务

  基础设施其布局覆盖的深度和广度难以突破。

  (三)农民金融知识缺乏和法律意识淡薄,导致农民财产损失

  农民对金融知识的缺乏,导致金融机构新的金融产品或新进入的银行难以在农村推广业务,也造成了多数农民贪图高利给各类名目的非法集资组织制造了温床。它以其高利率为诱惑,使农民失去了归属感,有的不惜借钱参与集资。该组织将资金贷给急需资金但又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中小企业、私人等资金需求方。在高杠杆率作用下,信用扩张倍数十分惊人有时达到几十倍,随之带来的是高风险。在目前经济衰退期,造成多数非法集资人员失联,甚至有个别非法集资者因无法偿还投资者巨额资金而服毒自杀,其过度投机造成的流动性风险已成为社会问题,导致农民资产流失。据不完全调查:辖内非法集资人员千余人,投资受害人5800余人,损失资金0.76亿元左右。

  (一)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丰富普惠服务手段,扩大惠农覆盖面

  金融机构以普惠金融为基础实现双赢,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按照需求采取对农民的增贷措施,积极开发针对不同类型融资服务,满足农民对金融的多样化融资需求,例如制定长效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双方共赢的支农信贷产品:支农贷款与农民惠农补贴和高档消费挂钩,畅通金融机构普惠支农渠道;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共建信用体系建设,把清收不良贷款与子女就业、养老金挂钩,疏堵结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使惠农政策传导机制遍及农村各个角落。同时加大信用整治力度,在县域内形成守信光荣的局面,对信用记录良好的农户降低贷款利率的支持,正面激励农民还贷意识,提升整体社会信用意识,促进金融机构扩大惠农贷款覆盖率的积极性,拓宽农民融资渠道。

  (二)加快农村普惠金融基础建设

  各银行选择自助柜员机布放地址时要求与其他银行相邻,造成人员密集区基础设施分布或集中或空缺现象,这种各自为政的现象既加大了各金融机构设施成本,也未

  真正发挥方便客户的目的。因此,各金融机构应转化经营思路,进行差异化定位,做好价值挖掘,丰富农村自助服务功能,加速向经济落后地区延伸,覆盖率突破现有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取消农村、农民自助服务设施跨行交易收费的规定,增加自助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其跨行交易费用由客户买单为金融机构之间收费结算,金融机构整体按人员密度分布自助服务设施,这样既减少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安装费用,又为大多数农村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三)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法律维权意识

  金融机构通过助农服务站+金融宣传站形式上门宣传、摆摊置放展板、悬挂标语、张贴海报,微信公众号、短信、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品等多种形式,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产品的推广。例如普惠金融宣传过程中金融机构通过网点结合产品进行直观宣传,扩大普惠金融受益范围,挖掘潜在投资客户,提升“弱势群体”接受新产品的普惠效力,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开展维权金融知识宣传,提高农民维权知识,如通过宣传使投资主体准确识别非法集资的能力;开展诚信教育,强化社会道德和信用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落实诚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激发居民讲信用的内在动力,彻底根治诱发失信的投机心理。规范社会信用秩序,优化农村融资环境,提升金融普惠效能。

篇八: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浅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普惠金融概念最早源于联合国20XX小额信贷国际年,彰显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等内涵,引入我国后很快进入国内理论研究的视野和政策实践范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使金融服务惠及所有市场主体和社会群体,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体现了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普惠金融在我国从理论到实践,需要不断深化,着力破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难题,并研究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当前我国推进普惠金融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金融服务覆盖不均衡,结构性排斥有待全面化解

  在各国普惠金融发展实践中,普遍都存在结构性排斥问题,我国突出表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服务缺失、中小融资难、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弱势群体受到金融排斥。近年来,我国小额信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市场化程度不够,发展深度不足,商业性机构发展不到位,公益性机构发展政策缺乏,成为我国建设普惠金融体系面临的突出问题。金融服务覆盖不均衡,呈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大与中小大客户与小散客户的二元结构特征,而这种二元结构充分反映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存在的结构性排斥问题,即越是需要金融支持的主体,获得金融服务反而越困难。在政策激励不足的情况下,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商业性金融机构更青睐于大中型和城市优质客户,而不愿投向小散和低端客户,因此贫困地区更容易受到排斥。普惠金融应具有全面性、公平性和包容性特征,要使所有拥有金融需求的人都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使金融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二)民间借贷与信用借贷并存,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有待根除

  民间借贷属于非正式金融,主要受地缘、血缘关系影响,受社交关系支配,受潜规则主导,与现代信用借贷截然相对。民间借贷在我

  国发展历史悠久,但负面影响也很明显,其无序地滋生蔓延势必影响现代信用借贷的正常发展,并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目前,我国许多农民只是在存取款时才与金融机构发生,通过贷款解决所需资金问题并非农民首选,而是更愿意选择非正式的民间借贷。从个体借款来源看,农民更倾向于向亲朋邻里借款,之后才是银行贷款,而部分农户甚至首选高利贷借款。这说明我国的普惠金融整体建设仍相当滞后,导致农民利用传

  统的以社交关系络为依托借钱的意识较强烈,而通过正式渠道、使用现代金融手段的意识不强。而这种情况在贫困地区表现更为明显,甚至民间高利贷在相当一部分贫困户中仍旧存在。由于高利贷存在利滚利等加重负担的滚雪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贫困,而这是与现代金融发展相违背的。民间借贷对普惠金融的驱逐,本质上是一种选择性排斥,根源在于金融服务供给缺失和陈旧观念的影响。

  (三)输血型借贷主导而造血型借贷不足,金融供给侧导向有待改善

  科学合理的普惠金融制度不仅能授之以鱼,而且能授之以渔。当前,我国个体借贷的主要用途包括:首选购房和新建、修建房屋等安居型用途;其次是购买生产资料、扩大生产经营等财富增长型目的;最后是教育、医疗及婚丧嫁娶等生活型、应急型支出。城镇居民借款的主要用途是购买住房,而住房也是农村居民集中支付中的重要内容。此外,受传统观念及其他因素影响,近年来农村婚嫁费用急剧攀升,尤其是男方需要提供的彩礼费用居高不下,在很多地区甚至超过住房负担。在贫困地区,因彩礼高企而去借钱,进一步加深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同样较为突出。因此,对于生活困难群体,如何更好地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引导增加生产型、造血型借贷,减少支出型、输血型借贷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此,在推进普惠金融、满足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需求过程中,需要从金融供给侧方面发挥调节功能,使普惠金融形成长期、可持续的机制;不是追求一次性的输血型短期效应,而是基于可持续的造血型长期效应。但当前,部分地区和机构在实践运作中,还存在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倾向,要么强调输血功能而将政策

  性救济和补助等同于普惠金融措施,要么强调造血功能而将有偿的市场化资金运作方式等同于普惠金融手段。事实上,普惠金融既不是单纯的政策性救济和补助,也不是完全的自由化市场措施,而是强调在正确理念指导下,在金融机构与受众之间建立起长期的信用合作关系,由此形成具可持续发展效应的长效机制。

  (四)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受到制约,逆向资金流动有待扭转

  首先,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受到制约。我国幅员辽阔,普惠金融需要覆盖的地域范围广大,而有些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受地理地质等自然条件限制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维护成本较高,物理点布设依然存在较大困难,且实际造成了金融服务的空间性排斥。金融服务最难到达的地方往往也是地理空间障碍最大的地方。同时,通讯和络设备工具落后、匮乏,现代通信知识缺乏,现代金融知识有限且实际操作能力差,相关费用承担能力弱,这些因素又实际造成机会性排斥。在空间性排斥和机会性排斥的共同作用下,实质上制约着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其次,金融机构吸储多于放贷态势未变,逆向资金流动有待扭转。虽然近年来金融机构不断加强业务拓展,居民可选择金融服务的渠道有所增加,但总体看,面向金融服务普惠程度低,供给渠道仍显不足,借贷产品结构单一,贷款利率偏高,存在价格性排斥,导致借贷实际发生率不高。此外,金融服

  务人性化不足,信贷手续繁琐,贷款抵押品标准过高,实质造成条件性排

  斥。在主要依靠熟人担保而非财产性担保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范

  考量,采取的限制性措施较多,间接抑制了信贷的实际发生。而出于生活必

  需和应对风险的考虑,低收入群体更注重储蓄。因此,就弱势群体及其面对的金融服务而言,呈现明显的吸储多于放贷的格局,弱势群体存多借少进而产生相反的资金逆向流动。尤其在农村地区,大量

  积累资金流向非农领域,农村资金抽水机效应不同程度地存在,加剧了城市和农村间金融服务的供给失衡。可以说,条件性排斥因素是造成逆向资金流动现象的主要原因。

  (五)普惠金融目标群体意识不强,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有待健全

  虽然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和金融结构对普惠金融发展高度重视,不断加大金融普惠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力度,但普惠金融主要的惠及目标群体老少边穷地区、小微散用户及特殊群体等主动使用金融手段的意愿不强烈,甚至存在较强的自我排斥问题。20XX年,对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调查显示,农户贷款发生率只有.8%,从未申请过贷款的农户占比达37%其中40?49岁年龄段农村劳动力没有贷款经历的占比达46%普通民众对除基本储蓄业务之外的其他金融服务缺乏了解,对新业务不熟悉、接触少,对程序过繁、过多的金融服务业务存在畏难甚至拒斥心理。此外,民众金融风险意识普遍缺乏,盲目轻信、跟风从众等非理性行为较为突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建设滞后,亟待加强。由于个体在面向复杂的金融市场时面临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缺乏有效监管制度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情况下,普通民众容易被诱导或误导而采取不理性的金融行为,进而造成与自身承受能力不相称的重大损失。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措施,倡导金融知识普及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立法和监管,注重政策的一致性,提升信息的公开透明度,而这些措施既有利于克服民众对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的不信任感,也为普惠金融的实现铺平了道路。近年来,我国境内发生的金融消费者利益受损事件不断,并继续呈多发、频发态势,信息泄露、络欺诈、信用卡恶意套现等问题频出,地下钱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借贷拆借、非法高利转贷、非法典当、私募基金及P2P挤兑倒闭事件等,给民众造成了巨大的金融财产损失,这已与普惠金融的目标要求完全相背,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亟待提高,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急需完善。

  二、破解普惠金融发展难题的着力点及对策

  (一)

  突出重点群体,提高普惠金融的精准度

  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及小微、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也是推进普惠金融的重

  点服务对象。这些特殊群体的借贷要求大多具有小、散、多、急的特点,容易受

  到正规金融传统服务条款的排斥,而公益性小额信贷等又往往被忽视。

  因此,需

  要整合各类金融资源,持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率,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

  和深度。突出重点群体,特别是加强对农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及中小的金融服务

  供给,在注重均衡性的前提下,引导金融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切实提高普惠金

  融服务的覆盖面。拓宽金融服务供给渠道,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

  作金融的互补作用,建立健全功能齐全、优势互补的普惠金融体系。加快建立和

  完善信息档案系统,掌握需求特点,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加强公益性金融支持,使信贷投放更加精准。

  (二)

  突出基础性建设,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对于由地理可及性障碍引起的金融排斥,应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地

  在地理环境严重受限的地区,加强信

  在此基础上,扶持和引导农村金融机

  加大面向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

  三农资金

  投放,鼓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

  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发挥

  各自优势,开展错位竞争和有序竞争,促进金融机构以合理成本和收益服务贫困

  地区、边远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放活欠发达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金融市场。

  同时,建立健全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和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

  (三)突出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辐射度

  金融创新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充分借助互联和现代信息技术,市场和实际需求为导向,科学定位目标客户

  并细分业务,推出更多辐射度高的普

  惠金融创新产品和服

  务,努力将多样化、入普惠金融体系中。

  联+普惠金

  融创新,询等服务的便捷性,前提下,支持商业银行与互联、电

  信运营商等广泛开展宽领域、高水平、深层次

  的合作,创新服务模式、渠道和业务产品,借助互联技术和电信运营商等增强支

  付结算、资金融通等服务功能。创新发展小额信贷业务,促进商业性小额信贷和

  公益性小额信贷均衡发展,推动小额贷款公司与大型金融机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服务点。

  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无分支点银行业务。

  构在乡镇及村组扩面增点,延伸服务半径,多层次、多方面的金融需求主体全面纳

  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积极推进互

  全面提升小额取现、账户转账和信息査

  充分发掘虚拟资源,精简业务流程手续,高质量地满足民众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

  在有效管控风险的

  构深化合作,实现小额贷款公司的络优势与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的有机整合。适度加强对公益性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普惠金融的作用。

  (四)突出政策导向,构建有效的普惠金融激励机制

  尽管我国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普惠金融扶持政策,但从实际执行情况看,部

  分扶持政策由于地方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进等原因,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与发

  展普惠金融的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仍需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激励扶持政策,使之既符合金融追求赢利和防范风险的双重目标,又不偏离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现实需要。要强化金融供给侧政策导向,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弱获得对象、造血型领域和公益性服务,促进普惠金融资金最大化集聚和利用。建立适当的风险补偿和转移机制及普惠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完善普惠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健全差别化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在普惠金融服务中有较大贡献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奖励。完善责任共担机制,适当提高三农和小微不良贷款容忍度,加强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

  (五)突出金融知识教育,提高广大受众的主动意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金融消费是典型的理性选择行为,消费主体需要进行相应的成本收益计算,因而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因此,应加强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金融知识水平,进而带动提高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如,俄罗斯制定了全国性金融扫盲5年计划,周期为20XX年7月至20XX年6月,计划资金为1.13亿美元,针对人群是小学到大学的学生和中低收入人群,目标是改善俄罗斯金融生态环境,提高民众金融行为的效率和民众共享普惠金融的水平。因此,立足我国实际,可通过宣传册、流动宣传车、公益广告、科普读物等形式,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工作。立足老年人、残疾人、文化程度低的人群等,加大对其上银行、手机银行、银行等线下体验培训,不断提高金融创新产品对弱获得群体的辐射力。

  (六)突出风险防控,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目前,很多国家在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都制定了相关法律制度,成

  立专门的保护机构。我国在央行体制框架下已设置了相应机构,制定和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为适应金融消费市场的新变化,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加大金融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惩治力度。尤其是针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特点,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定价管理机制,严格规范金融服务收费行为,加大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强化日常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常态化工作,全力确保广大金融消费者能公平公正地享受金融服务。同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弱获得群体的覆盖范围,充分发挥征信系

  统对普惠金融的服务保障作用。

篇九: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我国普惠金融开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三篇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22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本钱为有金融效劳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效劳,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效劳对象。xx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我国普惠金融开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供大家参考选择。

  我国普惠金融开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1

  【摘要】我国的普惠金融在近年来的不断开展越发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普惠金融的推广实施在农村地区也颇有成效,带来了很大的利好。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由于开展经验缺乏而导致的问题,这代表我国的普惠金融的开展历程中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笔者在文中将目光放在普惠金融的开展方式与开展现状上,并尝试为解决当下普惠金融开展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普惠金融风险控制解决方案

  普惠金融在当下的开展阶段已经处于了一个十字路口处,已经有一定的开展经验,但是在很多方面仍然显得不够成熟。以往许多学者已经通过研究指出和解决了很多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本文的写作根底就是这些前辈的经验,但是,由于开展的不断深入,出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新问题,如何解决以往的认识误区,就是本文的写作旨意。

  一、普惠金融概述

  〔一〕普惠金融的定义。普惠金融又称包容性金融,也就是指的金融的覆盖面较广,能够全面的、有效的覆盖大局部人群的金融形式,不仅能够表达金融的广泛参与的特点,也能够说明普惠金融将普及金融模式,造福广阔市场参与者为己任的根本目标。

  /15

  普惠金融自市场经济形式确定以来就不断地伴随着我国的经济运转而不断开展进步,直到从新世纪的06年开始才正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理念进行推广。

  〔二〕普惠金融开展的必要性。普惠金融旨在让尽可能多的社会主体参与进金融市场的交易过程,让更多的公民持有金融产品,享受金融市场带来的红利。收入投入到扶持贫困公民的日常生活的根本保障中。同时完善社会的扶贫、医疗、教育资金的投入,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根底设施建设和普及。但是不同于简单的扶贫措施,普惠金融在实现帮助贫困人口的同时还能起到帮助中小企业的融资的作用,缓解其经济压力,扩大自身规模。从而起到推动整体市场经济开展,促进就业的结果。一旦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开展,其它的社会建设就能得到保证。最终实现经济开展对社会整体的正向推动。

  二、普惠金融开展过程中的困境分析

  普惠金融在经历了起初十年的开荒期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的同时,出现的问题也是越发复杂,越发难以解决。普惠金融的产品种类也更加趋向于复杂与繁多,无论是根底金融效劳还是衍生型金融产品,如何调控如此复杂的金融产品形式,就成为了新的挑战。然而普惠金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金融组织建立不完善。普惠金融市场体系最大的问题在于当下金融市场的区分度仍旧缺乏,同时金融机构的总量偏少。只有农村信用社在乡镇一级设置了根底的金融效劳机构,例如银行、典当行以及贷款、保险公司等各种配套性金融效劳公司。此外,股票、信托、代理等业务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几乎是不存在的。不仅如此,金融机构的专业程度依旧远远缺乏,只是由农村信用社一手包办,其它非银行性业务没有专门的机构办理。有效供应数量远低于正常水平。没有开展正常金融活动的根底设施条件。

  /15

  〔二〕产品创新缓慢。这一类型的缺乏主要是表达在现代金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过于欠缺,不符合当下的金融开展需要,尽管我国金融机构已经尽可能地进行创新,推出更为契合当代金融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但是实际上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没有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运营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创新积极性上是远远缺乏的,不仅没能迎合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也错过了市场经济变革过程中给新型金融市场的珍贵开展时机,此外,普惠金融兼具社会性与经济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创新过程中如何规划产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如何兼顾金融产品投资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总体利益,就成为了创新金融产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贷款调查的流程比实际的大额贷款更复杂是很多我国当前普惠金融产品的一个重要缺陷,缺乏必要抵押物品的同时抗风险能力也相对更低。

  〔三〕法规漏洞的存在。普惠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性产品,它的开展需要更加完备的法律法规的规制与维持,否那么无法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也不能保证风险控制的正常运转,不利于整体投资市场的稳定性。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应实际操作要求的法律监管体系,就无法完全规划我国的普惠金融市场的开展。针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普惠金融企业,在推广自身的金融产品的过程中要注意我国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例如在贷款或小型金融理财产品的监控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利率规定,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开展时机,因此在法律规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在维持市场的整体公平与效率的同时注意金融市场的正常开展空间,并着重袒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四〕供需不均衡。普惠金融市场的开展历史暂时还不够悠久,所以拥有健全的普惠金融理财方案经验的企业往往就成为了市场中的少数,此外金融资源在自身产品内部进行分配的过程中没有对普惠金融产品进行重视。此外,城乡和地域间的分配不平衡在际上也十分严重,在我国欠兴旺地区,例如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供应量是远远小于城市地区和兴旺地区的,但是欠兴旺地区的普惠金融产品的需求量反而是大于兴旺地区,这就导致了供应和需求的错配,不能实现市场效益的最大化。

  /15

  〔五〕市场公平度缺乏。我国的普惠金融市场在运行過程中无法完成理想化的对全体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对于大型企业以及相对富裕的群体在接受金融效劳的过程中面对的阻力和困难往往较小,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弱势群体在接受金融效劳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这就是金融产品在社会阶层中的不公平分配引发的普惠金融产品的实际运作和想象目的不一致的问题此外金融资源在分配过程中的预期是资金最终流向弱势群体的生活生产需要,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这些资金最终依旧按照马太效应式地流向了社会优势群体的手中,这实际上是金融利益的配置不平等的问题。此外,欠兴旺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相对兴旺地区的丰富的产业形式抗金融风险的能力较低,此外,单纯的商业性竞争与市场分配资源会导致欠兴旺地区实际获得的资源分配相对于兴旺地区更少。所以只能对政府等行政机构产生输血性依赖,无法独立自主地进行自身的特色产业开展和壮大。三、普惠金融开展措施分析

  〔一〕建立健全的金融机构。对我国的欠兴旺地区的金融现状和金融需求进行科学的分类与解决,注重对策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以更加多的产品数量和区别化的产品形式迎合当下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开展需求。创新型自身金融产品,尤其是针对社会弱势群的金融产品的推广。此外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规,制定专门针对普惠金融开展的适应性法律来对普惠金融市场进行调整,并增设专门的管理机构,保证金融市场的有序开展获得法律、政府的保障。对于贫困地区的农业、手工业行业作出针对性的金融产品设计,迎合特殊的职业和行业的需要。同时适量限制兴旺地区的公民参与普惠金融,将资金和政策资源向欠兴旺地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保证金融市场的公平与公正。

  〔二〕保证金融供需平衡。加大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的推广力度,增加金融资金比例的分配量,保证贫困地区的普惠金融产品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此外扩大金融效劳的范围。增设根底金融效劳机构,减免基层人民参与金融活动的本钱。解决普惠金融的制度设计与实际操作流程不一致的问题。政府还要考虑地区间的供需平衡。此外金融效劳的在地区间、行业间、社会阶层见的不同需求也要充分考虑,满足不同地区的不同金融理财需要。

  /15

  〔三〕促进金融时机平等。不能违反普惠金融初始的设立目的,也就是满足不兴旺地区的金融理财需要,以金融货币的手段减小地区间、城乡间的不平衡现状,到达经济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平衡,真正实现兴旺地区和欠兴旺地区由统一金融产品而实现双赢。注重金融产品的稳定性与平安性,减少农村地区基层人民参加金融活动的程序性本钱,加强基层金融机构的信用建设,到达长期的稳定运行,促进金融资源在地区间的合理分配。

  〔四〕增强可持续性。注重金融产品的盈利能力和信用体系的打造,商业性的金融产品才能够在长期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完成稳定运行。在强调政策先行扶持的前提下,也要注意金融产品的可持续性运行,而不是又成为单纯的输血型扶贫工作,增强社会金融组织法人的信誉程度,打造一批能够盈利、信用良好、知名度高的基层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基层金融的评比和考核活动,对于盈利能力强、扶贫效果好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和扶持,对于它们的经验要及时地推广,打造统一完善的、适应各个金融理财需要的金融机构体系。为欠兴旺地区的经济崛起助力。

  结语

  普惠金融体系是在新时代金融市场前提下对欠兴旺地区的扶持的一种新形式,不仅利于参与者与投资人的利益的保值增值,更是对国家整体经济开展的一个极大的促进动力。在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经济可持续开展能力、扩大贫困地区的金融营收能力等方面起到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普惠金融当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仍旧需要注意。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要严守既往的建设成果,尽最大努力将金融体系从兴旺地区不断引出、引导到欠兴旺地区,尽早建立起全民参与金融的市场生态。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同时维护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果,缩小贫富差距,表达社会主义消除两极分化的本质。

  【参考文献】

  /15

  [1]毕晓慧.普惠金融的开展机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22,33〔6〕:92-94.

  [2]肖瑞.普惠金融开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22.

  我国普惠金融开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2

  摘要:普惠金融是一项实现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享受适当、有效金融效劳的重要战略。开展普惠金融的意义重大而又深远。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的开展迅速,成效显著。但是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积聚了许多风险。文章对普惠金融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普惠金融持续健康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普惠金融;小额信贷;金融效劳

  0引言

  2022年联合国推出普惠金融概念后,国际社会开始对其广泛关注。欠兴旺国家、地区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开展,许多国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我国政府也不断发文大力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开展,旨在让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享受适当、有效的金融效劳,从而建立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效劳的金融体系。

  在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普惠金融效劳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效劳体系,效劳覆盖面到达一定水平,移动互联网支付得到一定普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到达13.39万亿元人民币。但相较于其庞大的效劳对象和资金需

  /15

  求,普惠金融的开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开展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开展已经成为我国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议题。

  1我国普惠金融开展中暴露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国家层面对普惠金融的开展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文件来推动其开展。这些文件在宏观层面上对普惠金融的开展进行了规划,但是没有进行细化,对普惠金融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布局,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在开展普惠金融时缺乏主观能动性。

  另外,在普惠金融根底设施方面顶层设计也存在问题。首先,普惠金融相关的法律体系没有健全,导致普惠金融的开展缺乏清晰的法律标准。其次,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缓慢,由于普惠金融效劳对象比拟特殊,导致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困难重重。最后,普惠金融的监管政策不健全,导致普惠金融监管的缺失。

  无论是普惠金融效劳的提供者还是消费者都存在对普惠金融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局部普惠金融效劳的提供者对普惠金融存在误解,把普惠金融等同于扶贫,要不就是无视了风险问题,降低信贷标准,盲目推进普惠金融的开展,要不就是感觉风险过大,不愿提供普惠金融效劳,使得普惠金融的开展受阻。

  同时,由于普惠金融效劳的消费者是弱势群体,这类人群受教育程度比拟低,对金融不甚了解。他们很容易在对普惠金融提供的产品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只看到了高额回报却忽略了风险问题,结果与效劳提供者产生纠纷。还有一些不

  /15

  法机构利用消费者金融知识的贫乏,假借普惠金融的名义,做一些诈骗的违法行为,产生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从而制约普惠金融开展。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商业银行为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普惠金融效劳体系。但是由于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的主要效劳对象是高端客户,对普惠金融开展缺乏重视,导致普惠金融进展很慢。而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虽然效劳对象主要是农村金融、小微金融,但是其自身实力缺乏、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其效劳不够深入、覆盖面不广。政策性金融机构那么大多数是靠财政拨款,缺乏商业可持续性,无法保障普惠金融的持续开展。

  普惠金融由于效劳对象的特殊性,具有高风险的特性。普惠金融除了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运营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等传统风险之外,还要面临普惠金融开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信息平安风险、资金挪用风险、洗钱和套现风险。[1]普惠金融更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

  而目前我国的普惠金融没有建立起平安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普惠金融消费者主要是长尾群体,信息收集难度大,导致其风险控制的难度非常大、调查本钱非常高,传统的风险控制方法根本不能适应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2]因此许多金融机构罔顾风险,导致大量风险积聚。

  1.5普惠金融产品创新能力缺乏、融资本钱高

  目前普惠金融效劳的提供者虽然推出许多普惠金融产品,但是大多数产品设计存在许多问题,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方面设计呆板,同质

  /15

  性强,缺乏创新,尤其是利率方面普遍较高。普惠金融消费者来源广泛,需求也不一而足,这些产品往往根本不能满足其需求。而且,大量普惠金融产品消费者缺乏对产品的鉴别能力,监管部门对产品的监管不到位,导致普惠金融产品的市场混乱,普惠金融的风险加大。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普惠金融产品的融资本钱都在15%~20%左右,虽然要比高利贷低,但是却远远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这无疑对普惠金融产品的推广、普惠效劳的提供都带来不利影响。

  2促进我国普惠金融开展的对策建议

  2.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普惠金融根底设施建设

  普惠金融的开展应该是以市场为主导,但是也离不开政府的规划与引导。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细致规划普惠金融的开展,在统筹规划、均衡布局、组织协调、政策扶持等方面做出系统性的布局,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使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有机统一。

  在普惠金融根底设施方面,首先要加快普惠金融相关法律体系建设的步伐,积极出台普惠金融法律法规,对普惠金融的开展进行标准的同时为其保驾护航。其次,加快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和信用平台建设,积极结合金融科技,扩大现有信用体系的覆盖面,缓解普惠金融开展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后,加强监管,完善普惠金融监管工具箱,及时打击不法行为,纠正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2.2提高认识,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保护一方面,对普惠金融效劳的提供者加强培训、提高认识,使其清楚认识到普惠金融不是扶贫。普惠金融虽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一种金融模式,但业务面非常广、资金需求非常大,是一片业务蓝海,等待普惠金融效劳的提供者大力开拓。同时开展普惠金融时不能罔顾风险,不能盲目推进,应遵循市场规那么积极推进。

  /15

  另一方面,要完善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普惠金融效劳的提供者应借助互联网、微博、微信、宣传册、宣传流动车等工具积极进行金融知识扫盲,普及金融知识,使普惠金融消费者能够理性地运用金融工具来享受金融效劳。同时,政府应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发生金融消费纠纷时妥善处理,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如此,方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开展。

  2.3健全完善普惠金融效劳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國家应加快现有传统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改革转型,积极引导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继续支持普惠金融的开展,扩大其在普惠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提高效劳水平和质量。国家应在现有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根底上,学习格莱珉银行的经验,通过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普惠金融市场,成立专门的普惠金融机构,以此增强直接效劳普惠金融消费者的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和能力也要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全面扶持普惠金融的开展。

  2.4借助金融科技,健全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随着普惠金融的高速开展,潜在的金融风险也正在不断积聚。目前大局部普惠金融效劳的提供者对风险的防控仍然采用传统的风险控制体系,这已完全不能满足我国普惠金融的开展需要。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互联网为根底的现代化的普惠金融开展体系,在风险防控时我国也应该借助金融科技的特征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普惠金融的风险防控中去,建立一套与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相匹配的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普惠金融效劳的提供者应该积极主动将大数据等金融科技运用到普惠金融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每个环节中,提高自身的金融风险分析和评估水平,完善风险控制模型,准确识别、预警、防控普惠金融风险。而各级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普惠金融数字化的进程。

  /15

  2.5降低融资本钱,推出产品定制化效劳

  普惠金融效劳的提供者应该根据消费者金融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结合金融科技,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效劳。普惠金融效劳的提供者可以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金融效劳需求,结合消费者自身的情况,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担保方式方面进行合理设计,为其提供优质的普惠金融效劳。在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时,尤其要注意担保方式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不动产抵押担保,要积极尝试保险基金担保、互助联保、再保险担保等担保方式。产品贷款利率设计时要走保本微利之路。普惠金融应该是以低本钱、广覆盖、易获得、可持续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效劳。普惠金融效劳的提供者应该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中找到平衡点,切实为普惠金融消费者提供普惠的金融效劳。

  3结语

  普惠金融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开展、全社会的均衡开展都有着非常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普惠金融开展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探索、主动创新。相信在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一定能够构建一个健康、标准、有序、充分竞争的普惠金融市场,从而实现和谐金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科.普惠金融的风险评估及风险防范研究[J].上海金融,2022,〔10〕:91-95.

  [2]陆岷峰,徐博欢.普惠金融:开展现状、风险特征与管理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22,〔3〕:73-79.

  11

  /15

  [3]欧阳佳俊,罗荷花.普惠金融开展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J].商业经济,2022,〔1〕:156-158.

  我国普惠金融开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3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22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本钱为有金融效劳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效劳。在我国,普惠金融一词是在2022年国际小额信贷年的推广活动提出的,但政府明确提出开展普惠金融是在2022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假设干问题的决议》中。

  当前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效劳对象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我国大力开展普惠金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开展,进一步推动群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供应侧结构性改革,增进社会公平和谐。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与特点

  普惠金融首先是金融,而金融是要为经济社会开展提供效劳的。普惠金融效劳与一般金融效劳的区别在于,它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让所有有需要的人都能够以适宜的价格、公平的时机、方便且及时地获得金融效劳。普惠金融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由于企业的逐利性,传统的金融效劳难免面向少数的企业和人群,而大企业和富人在获得金融效劳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普惠金融面对的是所有有需要的人。因此,普惠金融强调要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方便且及时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金融效劳[1]。

  12

  /15

  其二,普惠金融的目标是要以可负担的本钱提供金融效劳,它重视消除贫困,致力于实现社会公平,但这种效劳不是扶贫、不是公益活动,它致力于满足更多群体的普遍金融需求的同时,也要顾及金融机构自己的商业利润。

  其三,普惠金融提供的是有偿效劳,即有价格的效劳。但由于普惠金融面向的是所有有需要的人,因此,普惠金融效劳的价格必须是适宜的,是所有有需要的人都能够接受和负担的。

  二、我国普惠金融的开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开展迅速,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效劳覆盖面日益扩大,效劳创新步伐逐步加快。

  2022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假设干问题的决议》首次正式提出开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普惠金融进行了准确定义;2022年12月国务院专门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开展规划互联网+在金融行业表达得尤为突出:出于本钱、效率等因素的考虑,信息技术在金融效劳领域的普遍应用,使得金融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大。对于普惠金融企业而言,唯有做到低本钱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开展,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恰恰为普惠金融企业提供了这样的产品和效劳,促进了普惠金融的开展,甚至催生了数字普惠金融[3],大大提高了金融效劳的可获取性并降低了企业本钱,这使普惠金融机构有可能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效劳。

  三、我国普惠金融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13

  /15

  自普惠金融概念引入中国以来,普惠金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展,出现了以村镇银行、民营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等为代表的很多新的金融机构。虽然我国普惠金融开展迅猛,扩大了金融效劳范围,解决了一局部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融资困难的问题,对经济开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普惠金融体系是指一整套全方位为社会全体人员,尤其是为金融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效劳的思路、方案和保障措施等。完善的普惠金融体系应该包括适宜的法规和政策框架、完善的金融根底设施、众多的普惠金融企业和庞大的目标客户群。目前,尽管国家在《推进普惠金融开展规划

  总之,推广普惠金融是中国金融企业开展改革的趋势,更是中国经济开展的强大助力,普惠金融的开展必将带来中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12]不管是市场对普惠金融企业开展的推动,还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普惠金融的驱动,抑或是政府在普惠金融开展中的引导,都将促使中国普惠金融开展思路和策略的不断调整,从而实现普惠金融的全面、深度开展。(引用格式:李海燕.我国普惠金融的开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9(5):103-108.)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课题组.普惠金融现状分析及商业银行开展策略思考[J].国际金融,2022(2):48.

  [2]黄益平,黄卓.中国的数字金融开展: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22(4):1489.

  14

  /15

  [3]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57.

  [4]刘丽.网贷行业洗牌继续加剧问题平台数已达3169家[N].经济参考报,2022-06-06(3).

  [6]谭正航.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开展的法律保障体系构建[J].求实,2022(2):97.

  [7]田利辉,范已凡.互联网金融的普惠特征与标准开展[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3):78.

  [8]欧阳红兵,李雯.区块链技术在我国普惠金融领域里的应用研究[J].武汉金融,2022(4):36.

  [9]王薇.我国普惠金融开展水平与提升路径研究[J].金融经济,2022(16):58.

  [10]邱兆祥,向晓建.数字普惠金融开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2(1):5.

  [11]穆罕默德尤努斯.普惠金融改变世界:应对贫困、失业和环境恶化的经济学[M].陈文,陈少毅,郭长冬,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2:3.

  [12]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普惠金融国家开展战略:中国普惠金融开展报告(2022)[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2:58.

  15

  /15

篇十: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普惠金融发展问题与对策建议

  摘要:普惠金融是一项实现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享受适当、有效金融服务的重要战略。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重大而又深远。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是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积聚了许多风险。文章对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普惠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普惠金融;小额信贷;金融服务

  引言

  2005年联合国推出普惠金融概念后,国际社会开始对其广泛关注。欠发达国家、地区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许多国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我国政府也不断发文大力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旨在让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享受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从而建立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在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普惠金融服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服务覆盖面达到一定水平,移动互联网支付得到一定普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到13.39万亿元人民币。但相较于其庞大的服务对象和资金需求,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

  1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1.1普惠金融顶层设计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的国家层面对普惠金融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文件来推动其发展。这些文件在宏观层面上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但是没有进行细化,对普惠金融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布局,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金融时缺乏主观能动性。另外,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方面顶层设计也存在问题。首先,普惠金融相关的法律体系没有健全,导致普惠金融的发展缺乏清晰的法律规范。其次,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缓慢,由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导致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困难重重。最后,普惠金融的监管政策不健全,导致普惠金融监管的缺失。

  1.2对普惠金融认识不到位

  无论是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还是消费者都存在对普惠金融认识不到位的情况。部分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对普惠金融存在误解,把普惠金融等同于“扶贫”,要不就是忽视了风险问题,降低信贷标准,盲目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要不就是感觉风险过大,不愿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使得普惠金融的发展受阻。同时,由于普惠金融服务的消费者是弱势群体,这类人群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对金融不甚了解。他们很容易在对普惠金融提供的产品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只看到了高额回报却忽略了风险问题,结果与服务提供者产生纠纷。还有一些不法机构利用消费者金融知识的

  贫乏,假借普惠金融的名义,做一些诈骗的违法行为,产生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从而制约普惠金融发展。

  1.3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商业银行为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但是由于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端客户,对普惠金融发展缺乏重视,导致普惠金融进展很慢。而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虽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金融、小微金融,但是其自身实力不足、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其服务不够深入、覆盖面不广。政策性金融机构则大多数是靠财政拨款,缺乏商业可持续性,无法保障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

  1.4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

  普惠金融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具有高风险的特性。普惠金融除了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运营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等传统风险之外,还要面临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资金挪用风险、洗钱和套现风险。[1]普惠金融更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而目前我国的普惠金融没有建立起安全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普惠金融消费者主要是长尾群体,信息收集难度大,导致其风险控制的难度非常大、调查成本非常高,传统的风险控制方法根本不能适应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2]因此许多金融机构罔顾风险,导致大量风险积聚。

  1.5普惠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融资成本高

  目前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虽然推出许多普惠金融产品,但是大多数产品设计存在许多问题,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方面设计呆板,同质性强,缺乏创新,尤其是利率方面普遍较高。普惠金融消费者来源广泛,需求也不一而足,这些产品往往根本不能满足其需求。而且,大量普惠金融产品消费者缺乏对产品的鉴别能力,监管部门对产品的监管不到位,导致普惠金融产品的市场混乱,普惠金融的风险加大。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普惠金融产品的融资成本都在15%~20%左右,虽然要比高利贷低,但是却远远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这无疑对普惠金融产品的推广、普惠服务的提供都带来不利影响。

  2促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2.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普惠金融的发展应该是以市场为主导,但是也离不开政府的规划与引导。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细致规划普惠金融的发展,在统筹规划、均衡布局、组织协调、政策扶持等方面做出系统性的布局,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使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有机统一。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方面,首先要加快普惠金融相关法律体系建设的步伐,积极出台普惠金融法律法规,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规范的同时为其保驾护航。其次,加快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和信用平台建设,积极结合金融科技,扩大现有信用体系的覆盖面,缓解普惠金融发展中

  遇到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后,加强监管,完善普惠金融监管工具箱,及时打击不法行为,纠正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2.2提高认识,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保护

  一方面,对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加强培训、提高认识,使其清楚认识到普惠金融不是“扶贫”。普惠金融虽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一种金融模式,但业务面非常广、资金需求非常大,是一片业务“蓝海”,等待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大力开拓。同时发展普惠金融时不能罔顾风险,不能盲目推进,应遵循市场规则积极推进。另一方面,要完善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借助互联网、微博、微信、宣传册、宣传流动车等工具积极进行金融知识扫盲,普及金融知识,使普惠金融消费者能够理性地运用金融工具来享受金融服务。同时,政府应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发生金融消费纠纷时妥善处理,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如此,方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2.3健全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国家应加快现有传统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改革转型,积极引导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继续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扩大其在普惠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国家应在现有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学习格莱珉银行的经验,通过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普惠金融市场,成立专门的普惠金融

  机构,以此增强直接服务普惠金融消费者的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和能力也要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全面扶持普惠金融的发展。

  2.4借助金融科技,健全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随着普惠金融的高速发展,潜在的金融风险也正在不断积聚。目前大部分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对风险的防控仍然采用传统的风险控制体系,这已完全不能满足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化的普惠金融发展体系,在风险防控时我国也应该借助金融科技的特征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普惠金融的风险防控中去,建立一套与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相匹配的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积极主动将大数据等金融科技运用到普惠金融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每个环节中,提高自身的金融风险分析和评估水平,完善风险控制模型,准确识别、预警、防控普惠金融风险。而各级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普惠金融数字化的进程。

  2.5降低融资成本,推出产品定制化服务

  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根据消费者金融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结合金融科技,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结合消费者自身的情况,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担保方式方面进行合理设计,为其提供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在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时,尤其要注意担保方式创新,不能仅仅局

  限于不动产抵押担保,要积极尝试保险基金担保、互助联保、再保险担保等担保方式。产品贷款利率设计时要走保本微利之路。普惠金融应该是以低成本、广覆盖、易获得、可持续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中找到平衡点,切实为普惠金融消费者提供“普惠”的金融服务。

  3结语

  普惠金融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社会的均衡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普惠金融发展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探索、主动创新。相信在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一定能够构建一个健康、规范、有序、充分竞争的普惠金融市场,从而实现和谐金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科.普惠金融的风险评估及风险防范研究[J].上海金融,2017,(10):91-95.

  [2]陆岷峰,徐博欢.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风险特征与管理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3):73-79.

  [3]欧阳佳俊,罗荷花.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J].商业经济,2019,(1):156-158.

  作者:王伟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篇十一: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金寨县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

  李浩;周雯静

  【摘

  要】为了使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政府推出普惠金融发展理念.金寨县为了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实施了农村金融综合改革.金寨县相关部门通过确立制度框架,实施财税支持与风险防控,扩大金融宣传与金融创新等措施使金寨县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促进了县域经济较快发展.但相对于金寨县对金融的需求,金寨县的普惠金融发展还面临着基础薄弱、创新不足等障碍,金寨县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从确立制度保障、推进金融创新、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等角度出发,促进普惠金融进一步落到实处以推动老区发展.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8)002

  【总页数】5页(P43-47)

  【关键词】金寨县;普惠金融;金融创新;农村金融综合改革

  【作

  者】李浩;周雯静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安徽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061.5

  金寨县推行普惠金融以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有所提升,标准化网点数和基础金融服务设施增加。建立村级金融服务室28个,农村金

  融服务站224个、助农取款点361个,拥有ATM设备144台,POS机具2303台、自助银行61个,网点覆盖率较改革前提高64.2个百分点,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两个全覆盖”。农村居民基本做到“贷款申请不出户、存取现金不出村、汇款业务不出乡”。农村支付建设,向贫困地区注入了更多的低成本资金。2013年,金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放涉农贷款52亿元,县农行、农商行和2家村镇银行开发出进城入镇及乡村规划点购房、建房的“惠民安居贷”产品。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县财政设立1500万元工业促进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解决过桥、接续等资金问题,有效降低企业资金运转成本;直接融资规模逐渐增大,推动企业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

  (一)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扩大金融覆盖

  金寨县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丰富农村金融业态。组建金寨徽银村镇银行、江淮村镇银行,支持江淮、徽银村镇银行增资扩股,积极推动乡镇支行、营业网点和自助银行网点向重点乡镇延伸;争取国元农保公司、省担保集团、省产权交易中心来县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华安、海通证券来县设立营业部;重组县城投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资产规模达117亿元,县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增至2亿元;新设立汇金公司,注册资本金6.6亿元;规范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运营,引导增资扩股。坚持对上争取、对外引进、对内完善,进一步健全区域金融组织体系。

  在扩大金融覆盖的同时,深化每个金融机构的改革。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商行,并将资本金从2亿元增到5.5亿元,充分发挥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和服务中小企业的“主力军”作用;逐步建立县域支行、惠农支行、惠农金融服务室“三位一体”的农村普惠金融渠道体系;推动邮储银行金寨支行下沉网点,有效满足基层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在重点乡镇、3A以上景区新建离行式自助银行;支持承担政策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在乡镇增加服务部。

  (二)构建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

  近年来,金寨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健全,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第一,不断探索贷款服务模式。一是推出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使得金寨县227个行政村实现了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满足了新型经营主体新需求;二是支持融资担保开展业务,包括保单质押融资、企业保证保险融资、个人保证保险融资、农业生产保证保险融资、家庭农场保证保险融资等五个产品。

  第二,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针对山区的交通不便,金融服务缺乏的现状,金寨县加大了ATM机、POS机、自助服务终端设备的配置力度。到目前为止,金寨县共布设存款机7台,特约商户876户;布放ATM机10台、POS机905台、自助银行设备8个;二是在具备条件的规划布点村庄新设一批标准化金融服务室(站),实现了村级金融服务全面覆盖。通过该县措施打造农村金融超市,便利了居民电费、通讯缴费及社保缴费、领取功能。到目前为止,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379个,建成村级金融服务室24个。三是全面升级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推进综合性惠农支付服务建设,巩固助农取款服务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提高使用率;四是新增办理现金汇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业务,推进服务点开通跨行支付业务,支持农村助农取款服务点与农村电商服务点相互依托,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第三,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模式。金寨农商行推出了“流动银行服务车”为留守老人、儿童和偏远山区农户带去面对面的便捷金融服务,有效解决农村支付结算难问题。发挥“拎包银行”的便利功能,为辖区群众办理业务4500多笔,服务群众4300多人,充分体现了“草根金融”便民利民的特质。

  (三)健全财税支持体系,支持创业创新

  在财政支持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扶贫投入,加强与中央脱贫攻坚政策对接,争

  取中央财政加大对脱贫攻坚支持投入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结合财政支持,金寨县推出多项金融措施,带动创新创业。一是推出“1+1+N”扶贫贷款新模式。即以一家银行+一个经营主体+多个贫困户为整体的形式,每吸纳1户贫困户给予5万元以内的贷款进行累加,新型经营主体单户贷款额度不超过100万元,扶贫龙头企业单个贷款额度不超过400万元;在每个贫困村发放“精准扶贫小额贷”,金额不少于50万元、支持贫困户不少于50户、户均贷款不少于1万元;二是针对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等新型创业主体,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截止目前已发放13.84亿元,是六安市其他县区总和的2.6倍,催生小微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种养大户的发展,带动就业2.76万人,建立了利用创业贷款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金寨模式;三是县财政拿出4000万元开展政府增信贷,和金融机构联合开发政府增信贷产品

  “金徽通”、“助保金”、“科联贷”、“保证保险”等,减轻了融资主体抵押、担保压力。同时对农民给予财政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税收政策方面,一是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同时对农民给予财政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创新推出“税融通”业务,它通过中小微企业纳税情况向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定数额的信用贷款或担保贷款,同时,也促使中小微企业依法诚信纳税;三是着力清除影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壁垒,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为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搭建风险防控体系,降低融资风险

  保险业从产品创新、保险服务以及保费补贴等供给方面降低农业风险。某保险公司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创新开展农房保险,提高农民参保率。国元农业保险金寨县支公司在进行数据

  摸底和基层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菜单式保险发放给农户供其根据自身情况挑选。探索实行保险覆盖率、渗透率等指标和补贴规模挂钩的模式,实现财政补贴的支农效用最大化。为广大农民、农业经营主体等提供更加适用、全面的保险保障。

  广泛应用信用产品和信用信息,建成几乎覆盖整个金寨县的征信体系。截至2013年末,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查询服务已经实现了全覆盖。金融机构在普遍开展征信体系建设基础上,结合当地特色加大信用评价结果的运用,运用信贷新产品支持了15个贷款项目,248户小微企业,1.12万户个体工商户,2.14万户农户,累计发放各项贷款89.29亿元。得益于征信体系的建设,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内控体系和风险防范、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水平明显提升,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司法环境进一步优化。

  通过推动银担、银保合作等方式进行风险分散,提高风险自我消化能力。其中,银担合作模式实现“体系与体系”的对接,由上到下协力合作,增强了与银行的议价能力,减少了担保贷款风险,且提高担保资源的利用率,充分提高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合作的积极性,有助于缓解各类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现了多方共赢。

  (五)创新金融产品体系,服务县域经济

  创新担保方式。金寨县针对贷款不能直接到户的现状,农发行户创新推出“担保公司+金融机构+政策性支农机构+龙头企业+农户”的“五位一体”的贷款发放模式,发放贷款1000万元,直接带动了茶叶、油茶大户80多户的发展。

  创新抵(质)押方式。金寨县创造性地采取“三权抵押”模式,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财产权抵押贷款,扩大农村有效抵押物范围,并组建金寨县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和农村产权交易网,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流转做保障,有效解决了无抵押、贷款难、贷款贵等农户普遍面临的贷款难题。

  创新信贷产品。根据金寨县当地经济的特色和小微企业特点,金寨农商行成功探索

  出“网贷通”、“快易贷”、“农产通达”等信贷新产品。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美建通”,该信贷产品采取“一次授信、余额控制、根据工程施工期限周转使用”的管理方法,截至2014年,农商行已经成功办理

  “美建通”贷款1.77亿元,有效满足了金寨县部分小微企业流动资金和短期的固定资产贷款需求。

  创新特色农业金融产品。围绕金寨县农业核心产业、特色产业、支柱产业,金寨农商行选择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合作社推广“信贷+担保”、“信贷+保险”和“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新型贷款产品。科学运用微贷管理等先进技术,开发适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农业保险产品,减轻自然灾害等给农民经济带来的冲击。

  (一)经济基础薄弱,限制金融发展空间

  金寨县薄弱的经济基础限制了金融发展的空间。首先,经济总量狭小,增长缓慢。第一,金寨县GDP总量过小。2015年安徽省实现GDP22005.6亿元,六安市实现GDP1143.4亿元,而金寨县GDP总量仅达到88.8亿元,是六安市的7.77%,仅为安徽省的0.4%。第二,2011-2015年,金寨县GDP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3%,10.2%,-1.6%,4.1%,7.7%增长缓慢。第三,人均生产总值不高。按户籍人口计算,2015年金寨县人均GDP为13170元(折合2029美元),较2014年增长8.5%。同期六安市为19885元,金寨县低于六安市平均水平8960元。

  其次,产业结构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5:39.0:40.5。第一产业仍占较大的比重。一产中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规模不大,近年来扶持推进的8大特色产业中有的还处在起步阶段,带动产业内部调整的能力较弱。第二产业中工业产品低层次、粗放型加工仍占有较大比重,技术含量不高,发展空间有限。2014年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家,总数已达到10家,但产值仅占规上工业产值的4.6%,低于全市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40%,较上年提升了3.1个百分点,但非营利性的教育、卫生等服务业则达到三产中的30%,高于全市3.2个百分点,营利性

  服务业发展不足。传统产业处于链条低端,新兴产业刚刚起步,支柱产业尚未形成,工业化率仅为25.6%。去产能导致工业经济总量严重下滑,新兴产业未形成规模,转型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此外,龙头企业规模狭小,带动有限。近几年来,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虽然在数量上稳步增加,但总体来说,规模小。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年销售超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寥寥无几。由于缺少支柱企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不足,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过低,难以实现农产品增值增效。

  (二)创新动力不足,普惠金融功能难以发挥

  金寨县为农业大县,产业以农为主。然而,农业风险大、利润率低,这与金融机构的营利性和风险规避属性相悖,进而也约束了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

  首先,农业经营主体单一,削弱金融机构创新动力。金寨县农业以个体经营为主,农村金融组织较少。而个体经营农户贷款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风险大、成本高等问题。因其经营实力有限,直接影响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金融机构因考虑到其经营实力,在农业方面无力创新,而是更加愿意的向发展较为成熟的企业发放贷款。

  其次,创新观念激发难。金寨县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面向“基层”服务,大部分职工都在“基层”生活与工作,其思维模式受到了封闭环境和传统思想的禁锢。大多数基层金融机构更多的是为应付上级的考核而努力工作,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的冒险精神与经营理念。部分工作人员担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失,不能积极主动地深入研究金融创新的角度,金融创新观念有待激发。

  再者,金融创新配套政策到位难。金融创新往往涉及各级政府、财政、税收等诸多职能部门,需要统一规划、研究、制定并实施系统的支持政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但目前金寨县银政、银企之间存在的矛盾导致支持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步调不一,金融创新的难度进一步加大,阻碍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三)融资担保缺乏,阻碍金融继续深化

  尽管金寨县建立了融资担保体系,但是融资担保体系依然尚待健全。

  第一,担保物缺失。现今,信用贷款和保证贷款是构成农村信贷的主要部分,而在小额信用贷款与联保贷款业务的试点,信用和保证贷款的所占比重更高。虽然就抗风险的能力而言,抵押、质押贷款较信用和保证贷款高,但农村信贷额度低、期限短以及农村抵押物、质押物种类较少的缺陷更为突出。这一缺陷导致农村很少使用抵押和质押的方式担保。农民目前的主要财产是宅基地使用权、房屋、生产性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和耐用消费品,而这些财产缺乏构成担保物的必要条件,因此农民因担保物不足使得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二,担保形式单一。就目前而言,金寨县主要的担保方式为公务员担保或者事业编制人员担保,没有较好的利用农户联保等多种形式,导致产权不能的到充分流转。同时,政银担合作模式和企业续贷过桥资金操作程序也不顺畅。这主要表现在20%的银行敞口部分各家银行要求不一,过桥资金续贷审批权限和四方协议签署及资金直接回到专用账户等存在难度。

  第三,政策性担保机制不健全。金寨县利达担保公司致力于创业扶贫贷款担保业务,促进大众创业和精准扶贫工作。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其面临以下风险:代偿金额增加、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严重影响了公司资金使用效率。

  (四)风险分散有限,削弱金融内生发展

  第一,农业风险难分散。农业产业化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制高点,而农业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后果严重性、风险相关性、发生低频性、风险区域性等特征。部分国有银行以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对三农的支持政策较为谨慎。所以构建金融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桥梁成为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环节。

  第二,农村保险服务覆盖面有限。目前金寨县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村经济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称。农业是弱质产业,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双重风险”,农业保险费率偏低,经营风险高,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办农业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政策性农业

  保险仅覆盖有限的种植和养殖行业。政府对农业巨灾风险的分担,给地方财政带来了较大的支出困难。有限的地方农业巨灾基金限制了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和范围,也缺少国家层面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三,直接融资比重较高。与间接金融相比,直接融资是资金直供方式,投融资双方都有较多的选择自由。而且,对投资者来说收益较高,对筹资者来说成本却又比较低。但由于筹资人资信程度很不一样,造成了债权人承担的风险程度很不相同,且部分直接金融资金具有不可逆性。就金寨县而言,直接融资比重较高从而影响了风险的分散。

  (一)加快顶层设计,确立制度保障

  积极争取上级金融保险监管部门和金融保险机构,尽可能加大对金寨县倾斜支持力度,建立健全金融政策和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包括给予再贷款及再贴现、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存贷比指标、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优惠政策,扩大县支行贷款审批管理权限,开辟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加大人才、费用、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使得每个项目都有详细的工作方案,每个方案都有工作内容、具体事项、牵头单位、实施单位等,强化金融扶责任制度,明确各责任部门任务,构建扶贫办、财政局、金融办、金融机构等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金融支持、合力扶贫的工作机制。

  (二)优化金融生态

  通过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和金融监管体制是进一步推行普惠金融的基础。一要通过持续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深入推进金融知识宣传活动,广泛宣传金融政策,普及金融知识,从而提高民众的金融认知力,提升金融消费者的自我权益保护能力。二要搭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农户交流的平台,帮助对接和解决企业、农户的融资需求,切实优化金融环境。三要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继续推进金融创新

  在注重风险防范和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进金融组织、体制、产品和服务创新,积极探索扩大信用贷款发放、创新涉农贷款担保方式、发展基于订单和保单的金融工具,发行涉农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促进金寨县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小额信贷,破解贫困农户贷款难题

  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在县级登记注册,不得跨区域运营。这样的规定对于专门服务贫困农户的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来说非常困难,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就要求政府在发展公益性小额信贷时提供一些特殊政策帮助。

  首先,严格审核发起机构。主要发起单位和管理者必须是非赢利性组织,在吸收社会资金时非营利性组织要为最大股东,且在管理运营方面起主导作用。

  其次,制定章程明确各方职责及运行模式。通过明确服务对象、贷款限额、从业人员资格等方式提高贷款成效,借鉴成功经验采用小组联保、灵活还款方式、中心会议制度等措施提高还款率。

  此外,还需要小额信贷机构定期向社会公示资金使用状况,政府定期检查等工作来监督公益性小额贷款的运行状况。

  (五)秉承普惠金融理念,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到“引导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防范和化及诶金融风险”。结合金寨县情,可以通过聚合当地金融机构、构建适合低收入人群、农村村民使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扩大农村网络覆盖,推动低收入群体的网上银行使用等方式,使普惠金融的帮持对象更广泛的接受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便利。同时,政府将农业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转移支付和补贴都通过网上交易来进行,既可以发挥互联网金融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的推动作用,又能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发展分享经济,建立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

  〔1〕张亨明.安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研究[J].江淮论坛,2015(05):36-41.

  〔2〕魏岚.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3.〔3〕王媛.攀枝花市小微企业金融扶持政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4〕张晓萍.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问题与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03):52-54.

推荐访问:关于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县域 对策 思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