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4篇)

发布时间:2022-11-14 20:40:03 来源:网友投稿

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4篇)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创造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4篇),供大家参考。

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4篇)

篇一: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创造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

  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修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两大部分组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衣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既属于物质的硬件性文化,同时又属于精神的软体性文化。它反映了壮族经济发展水平,形象展现壮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内涵,如民情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意念、道德伦理、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壮族服饰文化形态,包含经济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风格特征。据专家的专著论述: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黑地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说明当时就有了壮锦这种饰物。还有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三国时代的竹疏布,隋唐时代的蕉葛布、细白麻布、筒中布,均作为当时的贡品。元代始种棉花,织吉贝布。明清时期,壮锦饰品制织达到高峰,五颜六色。从专家专著中的回顾论述,可看出壮族服饰制品,从蕉纤维、麻纤维到棉花纤维的进化过程。服饰印染工艺,壮族蓝靛染是有名的,直至当今,一些壮族村寨的妇女,仍以蓝靛染制黑色布料,以缝制黑色的服装。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壮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一带自称“布代”的壮人,大新县板价布侬妇女,她们穿着黑衣服装在舞台上展示其亮丽,成为展示壮族服饰特点的亮点。布匹染成之后,过牛角胶,折叠打平,闪闪发亮。有的则用米浆来浆过,晒干打平。壮族1600多万人口,集居于广西,分布于云南文山及广东连山等地。这么广大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域服饰各有特点,即不同地域,不同板块的壮族服饰,构成多元一体的壮族服饰。

  壮族学者梁庭望先生在他的专著《壮族文化概论》中,将整个广大的壮族聚居与分布地区的文化,划分为九个文化区:红水河中下游文化区,柳江、龙江文化区,桂西北文化区,桂粤文化区,邕南文化区,邕江、右江文化区,左江文化区,桂边文化区和文山文化区,来考察、分析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对壮族服饰文化的考察、发掘、收集、研究与展示,同样可以用地理学观念来进行。另一种方法,以江河流域为划分,来收集、发掘、整理、展示壮族服饰,如红水河流域,左、右江流域,邕江、郁江流域等等。水文化与服饰文化亦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巴马、凤山,南丹的蛙婆崇拜风俗文化节,节日展示的服饰亦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壮族服饰目前仍相对保留传统特色的,如桂西有隆林、西林、那坡、靖西等县,壮族服饰特点较浓,以蓝、黑两色为主色。桂西北的巴马县壮族妇女服饰,其色彩以蓝、白色为主色调,与那坡黑衣壮人服饰形成鲜明对比。那坡黑衣壮男女老少身上,很难找到白色或黄色、蓝色。桂西南的龙州、金龙一带布代男女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妇女穿衣、裤、外套黑色长裙,头戴黑巾,穿黑布鞋,从头到脚,均为黑色,加之人的肤色洁白纯净,形成黑白对比,相辅成统一的服饰美学整体。桂西南的大新县板价村的布侬妇女服饰,亦别具特色:短衣、长裤裙,浅线花头巾、花鞋;镶金牙、戴银手镯等装饰。他们常在溪边唱壮欢,在家门前晒坪舂糯米糍粑,一派稻耕民族的鲜明形象及精神风貌。桂东北的龙胜壮族服饰,亦颇有特色,妇女戴花头巾,上衣是无领开胸衣,两只扣子,宽大滚花裤,穿布鞋。其他地区也有特色,如云南文山的壮族服饰,特点突出。壮族服饰的颜色,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染成黑色或蓝色,黑色是壮族服饰主色调。这种主色调,如今保留在那坡与龙州等地的壮人群体中,他们是自耕农服饰文化的活性形态。其他地域的壮人服饰,由于自耕农自足自给经济形态的衰落,转入现代的农耕技术与经济形态,自种自纺自织自制的经济已被打破,自然而然在服装的颜色取舍方面,趋于当代的共同的流行色,如红色、白色、花色、黄色、青色、茶色等,这才出现所谓白衣壮、蓝衣壮、花衣壮之称。其实这是与经济基础形态紧密相关联的。由于在变化,穿黑衣的壮人,就显得特别奇特,引人注目,称之为“黑衣壮”。壮族是统一的整体,服饰不同是由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产生、形成的现象。

  壮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若以性别分类,分男服饰、女服饰;以年龄分类,分老年、中年、青年、幼年服饰;以身份分类,分村老、师公、么公、道公服饰;以礼仪分类,分平装(劳动装)与节日装等。各类壮族服饰都是壮族服饰文化的构成因素,一定要保护、抢救、搜集、整理,为壮族服饰新的进步打下传统基础。在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的形势下,壮族服饰应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境界,做到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和实际功能。任何文化的创新,都要从民族的传统、心理、审美、哲学等内涵出发,切忌主观臆造。只有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服饰文化观,才能让悠久的壮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真正成为壮族物质

  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鲜明特色。

篇二: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谈侗族服饰文化如何走进数学课堂——从侗族背带心的数学文化基因说起

  罗红梅;夏小刚

  【摘

  要】侗族服饰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尤其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它对侗族地区的数学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材料,不仅可以将侗族服饰作为数学情境和数学知识的载体引入数学课堂,而且可以依托数学知识开展搜集和设计侗族服饰图案的创作活动.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0)006【总页数】4页(P156-159)

  【关键词】侗族服饰;数学文化;数学课堂

  【作

  者】罗红梅;夏小刚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

  文

  侗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以及湖南、广西、湖北省等地.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侗族最大的聚居地,其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0.8%.在侗家人种类繁多的民间手工艺制品中,侗族服饰中的刺绣作品实用美观,特色鲜明.现今流行于黔东南的背

  带心中的刺绣作品,无疑是侗族服饰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侗家妇女精湛的刺绣工艺,而且还有大量值得进一步挖掘的数学文化基因.如何将侗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基因融入课堂,无疑是侗族文化传承中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重要话题.1侗族背带心的制作及其寓意

  侗族背带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侗族服饰,背带心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女儿出嫁后娘家人就开始准备背带,待女儿生下小孩时,娘家人会在三朝酒或满月酒的时候将其送给女儿.侗家人在制作背带时,先用魔芋熬好浆糊,用浆糊将碎步(旧布或烂衣服)粘成厚厚的布壳,然后用样子(模板)对着布壳剪下7部分(背带手2个、背带心1个、镶条4个),再用浆糊将完好黑布平整后粘在剪下的布壳上,并在弄好的布壳及背带盖(含三层)上画出图案并绣上花.背带心跟镶条组合在一起形成背带底,最后把背带手、背带底、背带盖和屁搭组合起来就得到了背带.侗族背带心上的图案不仅精致大方,而且寓意深刻.它体现了母亲对女儿女婿爱情圆满、生死相依的美好夙愿,以及外婆渴望孙子健康成长的期望.图1为流行于黔东南黎平、从江、榕江一带的侗族背带心的刺绣图案.图1的中心是八角星.在侗族的传说中,八卦可以避邪,因此侗家人便用八角星代替八卦.通常在农村自建的木房的方头也雕琢着八角星,侗家妇女则把八角星绣在背带心上,意在庇护孩子健康成长.侗家人认为太阳普照大地,孩子只有在阳光的沐浴下才能茁壮成长.图中的圆象征着太阳,表达了侗家人对宇宙的崇拜和向往.“太阳”之间的花纹表达了侗家人对祖先的祭祀和深情怀念,而“太阳”外围的小花纹则代表着生命,表达了侗家人对生命的崇敬,彩色线意味着侗家人的生活多姿多彩.2侗族背带心的几何元素

  在图1所示的刺绣图案中,可以看到不少几何图案,如八角星、圆、同心圆、8叶

  花、24叶花,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以及中心对称图形.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由里往外每层圆的个数分别为:4,5,4,5,这是一个以2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数列.第2层同心圆与第3层同心圆之间夹着一条规则曲线,若放在水平直线上则为一条正弦线.在图1的中心有4个8叶花,由中心往外扩大,最大圆的外围是24个相同的劣弧镶嵌在圆上,24叶花的每个弧都有8刺,第2层至第3层圆之间夹有48个圆,它们都是8的倍数.自古以来人们对8较偏爱,因为8的谐音为“发”,使人怀有一种美好的憧憬,愿事事都能有个美好的结局.图1背带心上的刺绣图

  由8叶花和24叶花的构成方法可做出正8边形和正24边形,从而可知正n边形的作图方法为把圆n等分后,顺次连接n等分点.图2是图1中八角星镶嵌着的8叶花,正六边形内接于圆,叶瓣的跨度与半径的关系为d=2rsin∠AOB,8叶花与24叶花的圆心角的度数分别为45°和15°.

  图23侗族服饰文化如何走进数学课堂

  如何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交往中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进行数学构建活动,这对数学教育来说意义重大,用学生所熟悉的民族文化民俗来同化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才会卓有成效[1].数学文化作为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注重将生活中的数学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以此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2].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提出在教学中“要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在教材中“要渗透数学文化,体现人文精神”[3].因此将侗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基因作为数学情境和数学知识的载体有机地植入侗族地区中小学数学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侗族服饰,认识传统文化,增强

  侗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而且可以依托数学知识搜集侗族服饰的图案和进行创作的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已有数学情境的观察和探索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4].3.1把侗族服饰作为数学情境引入课堂

  案例1创设情境,导入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侗族服饰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侗家妇女精湛的技艺.背带是农民带小孩进行劳作所必不可少的工具.2008年7月8日,奶时清的《侗族背带盖剪纸》入选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2010年8月2日至6日,三江县侗乡“四珠”之侗族刺绣中的婴儿背带入选上海世界博览会广西活动周展示品.2011年6月贵州省锦屏县平秋村的陈显月的一条侗族刺绣背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播放图片)

  师:观察图1背带心刺绣图,图案有什么特点呢?(PPT展示)

  生:图形左边跟右边是一样的.生:图形的上边与下边是一样的.师:这幅图美吗?它的美是怎么体现的呢?

  生:人的视线与图案左右两边中点连线保持水平,圆中心有个八角星,离我们的视觉越近的图形(如:圆)显得越大,整幅图有很强的纵深感,能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教师引导)

  生:图1的背带心刺绣图具有对称美.师:图中哪些图形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哪些图形对折后不能够完全重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轴对称图形”.

  评析:图1中含有大量的数学要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使其感受到背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习轴对称图

  形的强烈愿望.3.2把侗族服饰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来引入数学课堂

  图3从图1侗族背带心刺绣图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关数学知识的原型,如八角星、圆、同心圆、同心扇形、劣弧等几何图形.这些图形构成了背带心的刺绣图案,也使得相关几何知识形象化.新课程提倡教师研制、开发、生成出更多适合本地学生特点且有利于“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的好问题,为此教师要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和其他学科现实的问题情境.侗族背带心是侗族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在教学中,把侗族服饰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来引入数学课堂,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案例2通过背带心抽象出几何图形学习轴对称图形

  师:图1的背带心刺绣图中有哪些几何元素?

  生:八角星、同心8叶花、圆.生:同心圆、24叶花,弧……(PPT展示从图1中分裂出来的图形).师: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讨)

  生: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生:第3层同心圆与第4层同心圆之间的部分(扇子)虽然相同,但沿任何一条直线折叠图案都不能重合.师:沿一条直线折叠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轴”.否则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师:把他们的对称轴分别是哪些?请你画出来.评析:通过背带心里的几何图案学习轴对称图形,深化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到身边数学无处不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问题驱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案例3探索背带心8叶花、24叶花的轨迹

  根据图1的背带心刺绣图,请同学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8叶花和24叶花的图形画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高中已学过的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动点的轨迹的相关知识,在求轨迹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必要时教师给予引导或补充.教师在整个教学中充当学生、教师的双重角色,站在学生角度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求解问题.如图4,设大圆O不动,小圆C在大圆O圆周上无滑动地滚动.当运动开始时,动点P与大圆周的点A重合,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圆与小圆的接触点为B,.设大圆半径为a,小圆半径为b,取基向量i,j分别为x,y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从而有

  图4当a=8b时,小圆绕大圆滚动后动点P的轨迹为8叶花;当a=24b时,小圆绕大圆滚动后动点P的轨迹为24叶花.通过对8叶花、24叶花的轨迹的探索,有助于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对待生活,提高对数学学习的感性认识.3.3把侗族服饰作为研究对象,依托数学知识开展搜集与设计图案的创作活动

  案例4搜集与创作轴对称图形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含有沿一条直线对折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的侗族服饰,并辅以例子如圆、矩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动手实践,会搜集到含有线段、正方形、正多边形等图形的侗族服饰.课堂上要求学生作所搜集到的图形的对称轴,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式的合作交流,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如果同学搜集到的图形无对称轴,教师再次分析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增强以后学生搜集图片的针对性.在

  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后,布置侗族学生完成两幅刺绣作品.学生根据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先画一个图形再做出关于对称轴对称的全等形即可.做含多条对称轴的图形或将一个轴对称图形经过多次对称变换得到的轴对称图形更加美观,最后将图形绣出来.刺绣创作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继承并弘扬了侗族的民族文化传统.参考文献:

  [1]王翠玲,张

  雄.论民族数学及其教育[J].西安: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5(2):49-50.[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夏小刚,吕传汉,汪秉彝.基于“提出问题”的数学教学实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2):155-160.

篇三: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壮族服饰:壮族服饰有着什么样的的来历和特点

  >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著称,还有风

  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

  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1、由于气候的原因,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2、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大概是因为当地得气候适合其生长。

  总的来说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来说就行了。

篇四: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传统文化】壮族服饰:壮族服饰的历史意义及其自身特点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彩些。她们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两袖,均绣大花边,衣领矮,露颈部。下身穿的是长至脚踝的长折裙,或镶有花边的宽裤子,裙子外面,正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在臀部处打几个折,臀部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十分雅观。

  脚登圆口绣花鞋。壮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对襟衣,圆领阔袖,两襟扣子7―9个,扣子用黑布织成,穿时,将两襟的扣子扣起来。男子穿的下衣即裤子也是黑布,裤口宽大,一般为1―1.2尺寸。成年尤其是老人,头包长约4―5尺的黑巾,或用一块黑长方形的布合缝,上端打折,顶开圆孔,戴于头上。平时,一般打赤脚,只有过年过节,喜庆日子,走访亲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龙凤鞋。

  1949年以后,壮族地区的城镇居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等,他们的服装紧跟全国的变化,一般都穿中山装、干部服,与当地汉族人民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在边远的山区看到壮族同胞西装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说。传统的壮族服装也悄悄发生变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推荐访问:壮族服饰中的数学文化 壮族 数学 服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