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5篇

发布时间:2022-11-14 15:10:05 来源:网友投稿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5篇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对策刍议论文  粮食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着庞大人口的国度,粮食安全问题有着比任何国家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5篇,供大家参考。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5篇

篇一: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的几点对策刍议论文

  粮食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着庞大人口的国度,粮食安全问题有着比任何国家都重要的意义。以来的全球粮食市场的表现为:粮食生产无法满足旺盛的消费,世界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日益紧张,整体库存急剧下降,截至3月底,世界库存量已降到53天,全球粮价持续攀升,围绕着有限的粮食资源的争夺逐渐展开。据统计,近几年来全球粮食生产年均增长幅度仅为0.4%,而年均消费却增长了1%左右,预计未来5~10年间全球粮食价格将有可能上涨10%~20%,粮食市场波动将进一步加剧。中国是人口大国,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们基本上达到了粮食自给。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为此,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使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2022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2022年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贯彻落实《纲要》,达到预定的宏伟目标,应该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一、完善粮食收购机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的“收入安全”与“粮食安全”互相制约,没有农民的“收入安全”就不可能达到“粮食安全”。现在很多农民种粮没有什么积极性,关键在种粮的效益不高。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达到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农业投入252.5亿元,直接补贴给农民,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家三次提高农资综合直补标准,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但是大部分散户农民甚至连自己的补贴是怎样算出来的都不知道,很多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粮农种粮积极性下

  降,导致技术推广不畅,种粮效益难以提高,所以有关部门还要在制定政策的基础上,扎实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保证粮食补贴落实到每个农民手中。

  有的人认为:按农民向国家交售粮食的数量对农民进行补贴,更有利于调动那些真正种植粮食的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让国家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有人认为:改成了按交粮量来发放补贴,腐败的空间会猛增,有粮的农民可能一斤粮都交不上去,反倒是那些有关系的粮贩子与有关部门官员,勾结起来狼狈为奸大食其利。农民可能连现在仅有的一点粮食补贴都拿不到,种粮意愿必然更加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还是得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与农民签订能体现保护农民利益的收购订单。只有这样才能免除粮农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这是搞好粮食收购的前提。

  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惠农政策的宣传、贯彻实施及监督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绝坑害农民利益的腐败现象的发生,确保农民多种粮多收入,从而真正得到政策补贴的实惠。

  二是如何稳定农资价格,使大多数农民得益。

  稳定农资价格,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二方面:强化农资成本监审工作,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第三方面:完善并落实农业生产用电、用油的优惠政策,降低农民种粮成本。

  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储备粮是政策性的计划管理物资,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储备粮在国家需要时,必须要从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确保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不发生任何问题。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国家拥有充足储备量

  丁声俊说:按照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我国粮食储备数量应该在8500万吨~9000万吨之间,而我国粮食储备数量的安全警戒线应高于国际粮农组织确定的17%~18%的标准线,以相当于全年粮食总消费量的25%~30%为宜。我国粮食年总消费量大体为5亿吨,按此标准计算,国家粮食储备量应保持在1.25亿吨~1.5亿吨。国务院总理在今年两会时指出,我国目前的粮食储备在1.5亿~2亿吨之间。我国经受住了今年汶川大地震和南方雪灾等多次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就是充足的粮食储备在粮食流通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2.进一步加大绿色储粮力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储粮损耗和污染,延缓粮食的陈化速度,保证储备粮的品质。

  进一步加大绿色储粮力度,不仅可以使国家储备粮在储藏过程中的数量损失和质量安全风险降低至最低限度,而且能在国内外粮食市场较为顺利地实现轮换更新和保值增值。

  加大绿色储粮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方面:建立真正的无公害粮食生产基地,实施粮食标准化生产,切实从源头上确保国家储备粮收购的原粮质量安全。

  第二方面:进一步研究开发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限制使用各种杀虫剂。

  第三方面:确保粮仓及配套机械设备和材料不污染粮食

  第四方面:重视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和有毒有害生物的检测技术,特别是快速检测技术。

  三、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开发无形粮田

  据统计:全国60%的粮食储存在农户。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农户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相对于粮食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村粮食的储藏技术落后,农户储粮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每年仅农户储粮损失达1500万吨至万吨,造成经济损失180亿至240亿元。因此,做好农户储粮工作,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相当于开发了无形粮田,增加了粮食产量,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

  四、加强市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

  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加强粮食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合理调整储备粮品种结构,拓宽轮换粮源市场,增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手段,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储备体系宏观调控载体作用,保证市场供给,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抑制通货膨胀,确保粮食流通的良性循环。

  五、阻断粮食能源化道路,保证粮食供求平衡

  以玉米为例:最近几年,为了提升其附加值,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扶植,一时间号称东北万吨级乙醇生产企业达百家之多。这加速了玉米等粮食的工业性消耗,刺激了玉米价格的飙升,不仅如此,现在的玉米加工产品已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向发酵、精细化工产品过渡,目前由玉米生产的产品已有200多种,这些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纺织、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因此,可以说玉米价格的微小变化就可能在商品市场

  上造成“蝴蝶效应”。由于能源紧缺,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但应把重点放在发展以木薯、甘薯、甜高粱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技术,以及以小桐子、黄连木、油桐、棉籽等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技术,并积极发展以纤维素等物质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技术,而尽快阻断粮食能源化之路。可以说这是保证粮食供求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有效对策手段。

  六、保证原粮及粮油食品卫生安全

  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非常重视,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三绿工程”、“放心粮油工程”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等保障粮油食品安全的一系列施,逐步构建了“从土地到餐桌”的技术、质量、认证全过程质量监督标准体系,使得粮油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声誉不断提高。但是随着新技术和化学品的广泛使用,粮油食品在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粮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了保证原粮及粮油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建康,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粮油食品市场管理和监督体系,不仅要在粮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全面、严格、高质量地实施haccp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在储藏、运输及经营过程也要注意存在的或潜在的危害因素。

  2.坚决打击不法生产和销售食品的黑窝点和商贩,进一步开展“放心粮油工程”。

  3.加强食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大力培养食品安全领域专门人才以适应科技的进步和检验技术的发展。

  4.提高粮油食品安全科技水平,优先研究可靠、快速、精确的粮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并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控制技术。

  5.大力加强粮油食品生产企业io9001、io9002、i014000、haccp体系和gmp、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

  6.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评价技术的研究,确保粮油食品安全。

  7.大力开展原粮及粮油食品的卫生检验,不断制订完善的卫生标准。

  总之,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严峻的国际粮食形势,中央提出的立足国内、确保供给的战略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虽然,从目前中国粮食供求形势看,在中国政府支农惠农政策作用下国家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产需基本稳定,粮食安全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而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保持粮食供需长期基本稳定的压力同样存在,粮食安全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粮食安全,这关乎国之根基,无数的事实证明,粮食安全是最大的安全。因此,我们必须大力研究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具体对策,周密部署每一项计划,监督贯彻落实每一项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国际粮食危机中自给自足,才能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篇二: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

  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本文作者针对目前出现的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危机,简要分析了粮食安全的概念,粮食危机产生的原因和现状。进一步提出面对目前的世界粮食安全状况,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关键字:粮价上涨粮食安全

  引言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近年来全球粮价飙升,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世界银行相关报告显示截止今年二月底,过去三年里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181%,食品价格上涨83%。仅2007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目前新的粮食危机正在形成已达成共识,面对粮食危机针对粮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并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粮食安全的概念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必需的物质资料,粮食的生产和分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1996年11月,《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中重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活的膳食需要及事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可以看出粮食安全包括:(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食品;(2)最大限度地稳定食品供应;(3)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获得食品。

  二、世界粮食问题的现状

  世界粮食计划署于2008年4月22日发表声明说,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沉默的海啸”,世界粮食计划署正面临着成立45年来最大的一次挑战。自2008年3月27日,作为国际米价标杆的泰国,其B级大米出口报价从每吨580美元涨到每吨760美元,,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让米价暴涨了30%,随后4月17日,泰国大米再次爆出1000美元/吨的天价。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国际粮价上涨将使贫穷国家的1亿人口更加贫困,而就在粮价节节上升的同时,全球粮食储备降低到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公认的安全储量是至少满足全球70天的需求,而如今的全球粮食最多还能维持53天。

  三、粮食危机产生原因分析

  引发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可以从需求供给角度来分析,这一轮全球粮价上涨的实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条:

  一是全球粮食总产量因严重自然灾害而降低。近年来,全球气候异常,灾害严重。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给世界粮食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近年来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减产量更多。二是全球粮食消费量因经济复苏而增加。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世界人口增加,各国GDP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民众有能力消费更多的粮食和食用植物油。对肉蛋奶鱼等动物蛋白食品消费量快速增长,从而导致消耗更多的饲料粮。

  三是燃料乙醇异军突起消耗大批粮食资源。出于应对“石油价格暴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替代性生物清洁能源备受青睐。

  燃料乙醇是生物清洁能源的一大品种,一些国家利用大量玉米等粮食生产燃料乙醇。导致粮食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促使世界市场粮食价格上涨。

  四是生物柴油迅猛发展消耗了大量植物油资源。生物柴油是生物清洁能源的另一大品种。欧盟是利用菜子油、大豆油等作原料生产和消费生物柴油的主要地区。由于欧盟各成员国对生物柴油生产的投资迅速增加,因而生产能力迅猛扩大。这自然会导致植物油料供应紧张。

  五是全球粮食储备量猛降。一方面,全球粮食总产量下降;另一方面,粮食消费量增长。两种相反的作用必然导致全球粮食储备量下降。迄今,全球粮食储备量已减少到30年来的最低水平,给世界粮食安全笼罩上阴影。

  四、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面对世界性质的粮食危机,中国在开放市场条件下,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一)调整和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努力扩大优势产区发展粮食生产。根据我国现有的自然条件和各地比较优势,加大对粮食优势产区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强这些地区良种引育、农技、农机、信息等服务体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增产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

  (二)主攻单产,稳定增加粮食总产。在稳定基本粮田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科技兴粮战略,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努大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大力调整粮食生产结构,积极推进粮食向优质化、专用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粮食质量。

  (三)加大优良品种和种粮技术的推广,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是今后中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把科技因素作为增产粮食的重中之重,努力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建立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最终依靠科技进步解决好中国的粮食问题。

  (四)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增强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投入的长效机制,关键要加大对连接田间地头的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五)严格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发展粮食生产,关键是建立起耕地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把耕地减少控制在最低限度,协调好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矛盾,不断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为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六)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粮食生产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的机制,提高种粮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制度创新,建立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机制。健全粮食期货市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作用。

  参考文献:

  [1]肖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粮食安全问题,(J),财会研究,2008(3)

  [2]王文龙,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治标更要治本,(J),统计与决

  策,2008(4)

  [3]王静玲,粮价波动与国家粮食安全问题,(J),生产力研究,2007(1)

篇三: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

  粮食安全论文:小议保障粮食安全的思路

  本文作者:华冰工作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现阶段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农业稳定与农民增收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本次文件一共提出了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包括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等。这足以说明中央对三农的重视。在价格比较稳定的条件下,粮食产量增长必然会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进而保障国家的粮食稳定与安全。(二)是适应我国粮食供求平衡的需要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粮食产需缺口扩大。据估算,到2030年,我国人口如能控制在15亿,人年均粮食消费量如能控制在500公斤,则需要粮食7.5亿吨,与现有产量相差1.8亿吨,这也是我国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国家非常重视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我国新研制的超级水稻亩产900公斤,创造了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三)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只有粮食充足了才能使人们有充足的精力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才能保障市场物价的稳定,可见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要保证一国的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就必须保

  障粮食安全。(四)保障粮食安全有利于社会稳定及构建和谐社会“民以食为天”,这是古人对粮食重要性的高度概括。今天对一个国家来说,粮食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只有粮食充足了,每个人有饭吃,人民才会安居乐业,社会才会稳定,所以,粮食又是社会赖以稳定的基础。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障弱势群体的粮食供给。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2300万,城市下岗失业、收入水平低、需要救助的人口近2200万。这些弱势群体收入低,食物时常得不到保障,这与那些高收入富裕阶层相比形成明显的不协调,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弱势群体食物供给的不安全不仅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而且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应实行粮食救济措施,满足其基本需要。所以,为了满足人民的第一生活需要,保证社会稳定,为了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严格保护耕地,这也是贯彻中央一号文经济/件精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严格保护耕地要从两个内涵上理解,其一是保护耕地的数量,同时更要关心耕地的质量。一个时期以来,人们为了高产,用地而不养地,以至于耕地质量普遍下降。其二是耕地作为一种土地资源,和林地、草地一样,国家应对耕地实施动态监测,应该对耕地土壤在多年没有普查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普查。二是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很薄弱,靠天吃饭这个局面也很难改变。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粮食单产不稳定,年际间波动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例不足47%,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未从根

  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虽然国家在预算内的资金和国债投资对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技术推广、农业组织方面的建设,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就总体而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抗灾减灾的能力不强仍是一个突出问题。由此不仅会增加农产品成本和农业经营风险,还会影响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农业大省吉林为例,该省现在的农业基础设施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目前,全省灌区骨干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三是由于种粮的比较效益低,激励农民和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不能够因为目前粮食形势的好转就对我们国家长远的粮食安全掉以轻心。尽管国家多次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但目前粮食生产比较效益还是不高,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着经济的复苏,企业对农民工需求增加,种粮比较效益将进一步下降。例如河南省———我国粮食产量最大的省份,据该省统计局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全省40个县(市、区)120个乡镇360个农户的粮食生产成本及收益状况的调查,2009年农民种植小麦的亩均成本为590.8元,比上年增加42元,增长7.7%。按全省平均单产387公斤/亩、均价1.7元/公斤计算,每亩小麦的主产品产值为657.9元,比上年增加77.4元,亩均收益约为232元(主产品产值扣除生产成本加种粮补贴,下同)。依据同样的计算方法,2009年河南农民种植玉米的亩均收益是279元。按目前河南农民户均承包5亩耕地计算,若两季只种小麦和玉米,户均年种粮收入为2500多元,仅大致相当于一个农民工外出打工两个

  月的收入。

  现阶段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新思路

  (一)建立一把手保护耕地责任制。针对十分严峻的耕地形势,近年来政府也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效果不佳。目前,全国普遍存在用地浪费和土地利用粗放的现象。要想粮食安全不受威胁,应建立一把手保护耕地责任制,并实行耕地保护一票否决制度。现在农村承包地、林地、住宅地产权主体虚置,不能有效地将资产变为资本。当前我国以赋予农村土地资产属性为重点的新一轮产权制度改革已经蓄势待发。因此,应尽快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以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在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解决这个难题没有别的办法,必须依靠高科技改造传统农业。首先要大力发展种业。只有培育出更为优良高产的种子,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的需求,保障农业的连年丰收。农业的许多领域都与前沿科技联系密切,如良种培育技术、转基因技术等。所以,种植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我国农业要走内涵式增长之路,以科技兴农为动力,在提高亩产上下功夫保粮食安全,在耕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亩产提高了,我国粮食安全才可能没有问题。(三)适度发展规模农业。发展规模农业是当下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良策。近年来,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为加快土地流转、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

  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层要专门成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作为规范和激活土地流转市场的桥梁,为群众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有关服务工作,鼓励适度发展规模农业,走农业现代化道路,保证粮食生产逐年增收。(四)建立农业保险与粮食安全预警制度。农业与自然天气的关系紧密相关,干旱和洪水等天灾很容易使脆弱的农业损失惨重,需要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的农业保险替他们分担压力。同时要根据丰年、歉年的区域粮食生产情况,逐步建立粮食生产、需求、储备、市场动态及突发事件跟踪的监测预警分析制度,做到胸有成竹,随时确保粮食安全。(五)大力提倡节约粮食,制定粮食节约政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早已解决温饱问题,向小康社会迈进。然而人们珍惜粮食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薄,浪费粮食的行为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学生人群和在外就餐人群中,浪费现象更为普遍。为此,要制定鼓励节约用粮、减少浪费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提倡和引导合理节约用粮,使节约粮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减少粮食浪费。一要灵活运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抑制过度消费和不合理消费,鼓励节约消费、合理消费。二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引导作用,广泛宣传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全民粮食安全意识,做到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

  能浪费,形成“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良好风尚。

篇四: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

  中国粮食安全论文粮食安全问题论文-对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

  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发达国家。对粮食安全的分析评价不仅是政策判断和把握粮食安全形势的基础,而且是国家制定粮食安全政策的基础。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粮食宏观预警监测模型,对粮食市场供求形势进行预测,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化解国家粮食安全风险。为此,我们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对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年度波动较大,但除极少部分年份外,都处于“基本安全”范围内,但从近期供需状况来看,粮食供需形势仍然较为紧张。

  一、评价指标

  进行粮食安全评价,首先要选择确能反映粮食安全与否的评价指标,因而选择科学、合理指标并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粮食安全评价与预警的基础和前提。依据粮食安全的内涵,遵循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并参照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的评价口径,我们主要选取11个指标作为评价预警指标。

  1.粮食生产波动指数

  它是衡量粮食生产是否稳定的指标,反映了本期粮食产量可能偏离粮食长期趋势产量的程度。粮食生产波动影响粮食的供给,从而影响粮食供求平衡及食物能量供求平衡,影响粮食安全状况。粮食生产波动指数为:V=((Yt-Yt’)/Yt’)×100%,式中Yt为第t的实际产量;Yt’为第t年的趋势粮食产量。

  2.产需差率

  产需差率反映国内粮食生产总量满足粮食总需求的程度。因为粮食国内生产总量主要决定于粮食生产能力,因此该指标是反映粮食生产安全和粮食消费安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3.人均粮食播种面积

  反映土地资源对粮食生产约束作用的指标。人均粮食播种面积=TA/TM×100%。式中TA为全部粮食播种面积数,TM为总人口数。

  4.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反映农田基础建设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指标。有效灌溉面积比重=EA/TP×100%,式中EA为有效灌溉面积,TP为全部粮食播种面积数。

  5.播种面积受灾率

  反映气象和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指标。播种面积受灾率=AA/TP×100%,式中AA为受灾面积,TP为全部粮食播种面积。

  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质投入的边际效益会逐步下降。因此,科技进步是推动粮食投入产出水平提高的重要动力。

  7.粮食消费价格指数

  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综合反映了粮食市场价格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生活支出,是直接反映粮食平衡状态的晴雨表。粮食消费价格指数=Pt/Pt-1×100%,式中Pt为第t期粮食市场价格;Pt-1为t-1期价格。

  8.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为净进口量占总需求量的百分比,反映国家粮食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外贸依存度=(I-E)/X×100%。其中I为粮食进口量,E为粮食出口量,X为粮食总需求量。

  9.国家粮食储备率

  该指标是反映粮食供应安全状况最基本的指标,相对稳定的粮食价格是实现持续性粮食

  安全的基本条件之一。计算公式为:粮食储备率=SL/TC×100%,式中SL是上年末或当年初国家粮食总储备数量;TC是当年粮食消费总量。

  10.人均粮食占有量

  这一指标能直接、快捷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人均粮食占有量=TD/TM×100%,式中TD为年粮食总消耗量,TD=年口粮直接消费量+年均种子、饲料、工业消耗等粮食间接消耗总量;TM为总人口数。

  11.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该指标反映最低收入人群粮食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在粮食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最低收入人群的粮食供给,可以显著提高粮食安全的水平。计算公式为:最低收入人群粮食保障水=TS’/TD’×100%,式中TD’指最低收入人群年粮食消费需求量;TS’是最低收入人群粮食总供应量。

  二、评价方法

  1.评价方法选择

  目前,指标评价的方法虽有多种,但相比其他评价方法而言,“标准比值法”可以围绕着100%上下取值,能清晰地显示粮食安全的基本特性,同时可以保证各单项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性,既可以得出粮食安全的总体判断,又可以对各个指标的安全做出判断,避免总体水平掩盖个别指标的粮食安全状况,因此我们主要以“标准比值法”作为粮食安全的评价方法。

  2.指标阈值确定

  用“标准比值法”评价粮食安全程度,首先必须确定各具体评价指标的安全标准(阈值)和各指标所占的权重。根据粮食安全的内涵,各评价指标安全标准(阈值)及所占权重详见表1。

  ①

  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当波动指数较大时,粮食安全水平降低。从我国粮食50年来的波动指数来看,以1953年数为基数,50年代平均波动指数为21.3%,60年代年均为-13.8%,70年代年均为-4.51%,80年代年均为3.73%,90年代年均为7.62%。对比各年代粮食安全形势,相比较而言,80年代较为平稳些。同时,考虑这一波动指数受上世纪50、60年代特殊因素影响较大,有一定的水分,因此以-2%~2%(即正负波动2%之内)作为粮食生产波动指数的目标值。

  ②

  产需差率。据国家粮食局专家测算,中国在粮食生产、管理、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上的粮食总损失率为8%左右,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5%的标准有不小的距离。综合考虑粮食损耗、消费、出口等需要,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粮食产需差率最低要达到5%以上。

  ③

  人均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抽样调查和粮食消费需求的测算结果显示,2000~2004年5年平均粮食亩产和居民人均年粮食消费量(直接和间接消费)分别为291.7kg和379.1kg。据此推算,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水平下,每人需要1.29亩的粮食播种面积,就可实现完全自给。考虑到耕地面积下降的必然趋势和粮食进口的可能性,满足粮食消费需求的人均粮食播种面积水平可适当下调。近5年人均粮食播种面积为1.21亩,由于进口和库存的调节,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的目标。因此,从中长期看,要保证国内粮食供给安全,人均粮食播种面积最低安全线可定为1.2亩。

  ④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利用近5年人均口粮消费量,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人均所需有效耕地面积数量。目前,人均每年需要口粮消费200kg;据江苏、上海、山东、吉林、湖南等5个水利条件较好的省(市)推算,有效灌溉耕地亩产平均约为500kg,要满足全国居民口粮需求,按目前种植业生产结构及复种指数初步测算,需要有效灌溉面积9.69亿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54%。

  ⑤

  播种面积受灾率。粮食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年均成灾面积占农作

  物播种面积的比率在0.4左右,因此,可将农作物成灾警戒线定为40%。

  ⑥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根据我国粮食需求的增加和资源环境短缺状况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达到60%以上的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对粮食安全发挥积极作用。故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期目标定为60%较为合适。

  ⑦

  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粮食价格是一把两刃剑,因此,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的标准应低于CPI涨幅或基本同步。正常年份CPI涨幅都在4%以内,而且1953以来年均粮食上涨率为4.37%,所以粮食消费价格指数目标值定为104%为宜。

  ⑧

  外贸依存度。按照《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的承诺,我国粮食自给率应保证95%以上。因此,粮食的外贸依存度应控制在5%以下。

  ⑨

  国家粮食储备率。FAO把年消费量的17%~18%确定为最低储备安全线,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等因素,可适当提高粮食储备率。因此,我们把20%作为最低储备安全线。

  ⑩

  人均粮食占有量。从历史的数据来看,如果我国连续几年人均粮食超过380kg,就会出现粮食过剩情况,如1983、1984年人均粮食分别为387、397kg,结果出现了建国来的第一次“卖粮难”现象;1990年人均粮食供给又达到了397kg,结果出现了第二次粮食过剩现象;1995~1999年人均了连续超过380kg,形成了多年连续性的粮食过剩问题。因此,人均粮食占有量380kg为最佳安全标准。

  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由于目前我国贫困发生率3.4%。缺粮户比重不应高于这一比例。因此,笔者将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安全标准(理想值)定为97%。若超过此限度说明低收入阶层缺粮状况恶化。

  3.计算方法

  第一步:依据各三级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模型,求出各三级指标的标准值(xi);

  第二步:三级指标安全程度计算。对照各三级指标的安全标准,求出各三级指标与安全标准的比值(ki)。其中,当指标属于越大越优型时,如产需差率、人均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比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国家粮食储备率、人均粮食占有量、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则ki=yi=xi/ti(ti为第i个指标的安全标准);当指标属于越小越优型时,如播种面积受灾率、粮食消费价格指数,则ki=ti/xi;当指标属于越中越优时,如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则ki=1-|xi/ti|。

  第三步:指数合成。我们采用线性加权法测算粮食安全综合指数,其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E为粮食安全综合值;

  Wi为第i类指标权重系数,∑Wi=1,0

  αij为第i类第j项指标权重系数,∑αij=1,0<αij<1;

  Kij为第i类第j项指标安全指数值。

  三、评价结果

  运用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我们对1953、1962、1970、1978、199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等12个年份全国的粮食安全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详见表2。从评价的结果来看:

  1.总体上看,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在“基本安全”范围内,但距适度安全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评价的12个年份中,只有1953、1970、1990年三年的粮食安全综合程度大于100,其余都在100以下。其中,2003年粮食安全程度最低,只有60.95%。这主要与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有关。虽然自2004年起,中央连续几年下发一号文件,粮食安全下降的趋势有所缓解,但仍未达到1953年的水平。2006年我国粮食安全综合指数为77.69%,只有1953年的66.69%。

  2.从结构上看,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安全程度较低

  从主要评价年份的评价结果来看,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安全程度较低,年均分别为

  88.34%、89.40%,分别比年均综合安全指数低6.18、5.12个百分点。相对而言,流通安全程度较高,达到108.10%,比综合安全指数高出13.58个百分点,最高年份高出近50个百分点。消费安全程度最低年份为1962年,安全指数仅为70.69%,比年均水平低18.71个百分点。详见表3。

  3.从各年间的比较看,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波动幅度大

  粮食安全程度最高年份1990年的综合指数为189.98%,与粮食安全程度最低年份2003年相比,相差129.03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的安全程度虽然比2003、2004、2005年有所提高,其中比2003年高出16.74个百分点,但仍比1953、1962、1970、1978、1990、2000、2001、2002年分别低38.81、5.96、28.75、18.99、112.29、19.65、0.98、3.27个百分点。详见表3。

  4.从各评价年份的二级指标看,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波动较大,消费安全呈稳步提高的态势

  生产安全指数1953年为142.74%,到1990年增长到267.77%(事实上1998年的指数还要高,此处主要是讨论各评价年份。),相差125.03个百分点。到2003年降到最低点6.76%,跌幅达261.01个百分点,2004年后因政策效应,生产安全程度缓慢回升。由于生产安全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占粮食安全比重的50%,因此,生产安全的大幅度波动,直接导致粮食综合安全程度大幅度波动。粮食安全综合指数从1953年的116.50%上升到1990年的189.98%后,便一路下滑,到2003年跌至谷底。2004年之后,粮食生产形势逐步好转,粮食综合安全程度也随之逐步提高。流通安全指数走势与生产安全指数走势基本雷同,只不过幅度没生产安全的大。流通安全指数从1953年的97.18%,逐步提高到2000年的147.05%,增长近50个百分点,之后下措,到2004年降到谷底,2005年后又逐步提升。消费安全一直成平稳提升态势。1953年消费安全综合指数为79.90%,1990年提升到97.56%后,绝大部分年度稳定在95.00%左右。详见图4。

  5.从2006年的评价情况看,我国的粮食安全仍存在隐患

  一是产需差率逆差较大。2006年我国粮食产需差率为-2.0%,与安全标准5.0%相差7个百分点。产需差率逆差较大,意味着粮食短缺,直接影响粮食安全。二是2006年我国的人均播种面积经采取严格控制耕地、加大复垦力度等一系列措施,恢复到1.2亩/人的最低警戒水平,但能否长期保持此水平值得担忧。三是有效灌溉面积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没有达到最低安全标准。2006年有效灌溉面积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54%,安全程度为90%。四是粮食播种面积受灾率仍然很高。2006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受灾率为38.95%,仅比40%的最高警戒线低1.05个百分点。五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没有达到最低安全标准。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50%左右,与最低安全标准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六是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没有达到最低安全标准。2006年我国最低收入人群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为88.9%,安全程度为91.65%。

篇五: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

  食品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给中国食品的信誉蒙上了阴影。,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食品出口、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成了巨额的财产损失.因此,如何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亟待我们一起探讨和解决。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新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断颁布实施,各部门不断增加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但从监管效果上看,目前仍未摆脱食品安全严峻形势。我们有必要对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法律手段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在监管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食品安全;原因;解决办法;

  一、食品安全的主要现象及特点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频繁亮起食品安全红灯.从性质恶劣的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到最新的台湾塑化剂事件以及触目惊心的德国毒黄瓜事件,到最新的老酸奶用旧皮鞋,立顿奶茶的农药,及来一份的蜜饯,毒胶囊。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并且逐渐演变成为全球性危机。

  网友调侃说,不把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吃完,就不是中国人!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一句话。

  其实,食品安全事件早些年份就多次出现,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我们从大米中认识了石蜡、从辣椒酱中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中认识了福尔马林、从蜜枣中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从奶粉中认识了三聚氰胺、从火腿中认识了瘦肉精、从猪肉中认识了牛肉膏、从农作物中认识了转基因。严重展示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据统计,2000年到2010年之间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累计47起。违法食品会对身体造成各种各样的不同程度的伤害,有的甚至危及人体生命安全,针对此情况,政府也更加重视食品的安全.2009年的6月1日起也正式实施了《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强化了违法生产经营的法律责任。2012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在京举办,据悉,笨届论坛与前两届论坛的一大不同点就是在关注产业界的共性问题的同时,开始聚焦关键行业和领域,2012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聚焦热点如对乳制品、蜂产品、食品添加剂、农产品等行业的深切关注,以及胶原蛋白、咸味香精及天然风味配料等新兴行业食品安全的技术支持。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继续审议食品安全法草案、企业国有资产法草案、邮政法修订草案、消防法修

  订草案、国家赔偿法修正草案、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等.其中,食品安全法草案备受关注,做了多项修改,以从法律制度上预防和处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尽管如此,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涉及面越来越广,从原来的粮油肉等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奶制品、蔬菜;

  (2)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食品内部含有各种农药、化肥以及有毒合成化学物;

  (3)制毒手段越来越多样,手法越来越隐蔽。

  二、食品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

  这些食品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道德水平严重下滑问题。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许多生产者一味追逐物质利益,抱着“金钱至上”、“利润第一”的观念.他们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与良心,缺失做人应有的诚信,逃避责任,从而做出一系列违背良心的恶劣事情.一:.食品安全法更新工作相对滞后

  有些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早在计划经济时代颁布,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而当前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其中一些已经不能再适应现在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食品安全机构管理分散,职能不统一

  各地工商部门相继与集贸市场脱钩,即“管办分离”,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大量民间资本注入市场。尽管工商行政体制的改革为加强农贸市场的食品安全监管创造了条件,但伴随着近几年食品卫生安全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要求的集市贸易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依靠工商一个部门已经不能解决问题.更为突出的是,对城乡集市贸易市场新的实际经营者、举办者,法律没有规定其对所办市场的食品安全管理义务和责任,于是市场内出现“脏、乱、差”甚至伪劣食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缺乏正常的食品安全监督公众渠道

  四,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心缺失。最近的猛料都有涉及到大企业,公众对这些企业大失所望。企业的文化建设力度不够。最根本的原因是食品生产企业一味逐利,丧失起码的道德良心,毫无诚信可言。美国有一个大制药公司莫克公司,它的创始人有一句话,药是用来治病的,赚钱是随之而来的事情。做得越好,利润就越大。他的语言很通俗,但是很明确,研制生产的药品首先是帮助人类解决疾病的痛苦,把药做好了,自然会有利润。

  五:消费者:改正观念,学习常识。消费者本身也有一定的问题,有的消费者对于食品的观念影响了制假售假者的行为。三、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

  一:标准.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积极解读食品安全标准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时出台如对,“速冻面米制品”食品安全标准以及伴随着食品产业创新中亟待突破的标准问题等问题加以控制,为目前急待加速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的支持。

  二:

  过程控制—-食品安全的重点是企业的过程控制。

  从不同的视角阐述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质量安全保障比终端产品的检测更重要。落实各部门工作,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因工作不力导致重大安全事件,要追究个部门和相关领导责任,这样就促使工作更加细化,也更便于实施,同时也督促他们工作更加认真仔细。

  三:预防-—快速检测技术的定位和未来发展.快速检测技术是近年来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内增长最快的领域。

  及时介绍酶联免疫快速检测技术、压电感应技术、表面增强拉曼技术等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四:风险交流-—关注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弱项。在这一专题中,国内外专家的客观评价以及国外专家的案例分析,将深入地剖析风险交流在食品安全信息互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以“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的新思考”为题进行专题报告,来自美国、日本等国专家也就此进行深入交流。

  五:健全食品安全法规。要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有关法规的立法进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违法生产者的打击力度,使更多的投机分子没有漏洞可钻。同时完善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推进食品安全标准化进程,以此指导生产者和经营者有章可循,促进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走向法治化轨道.

  六:加大执法的力度.对重大安全事件的违法者,必须“狠狠地打"。

  一是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二是加大处罚金。从治乱的效果上看,不予以重罚,就难以治住恶行,所以加大处罚金,是必须采取的狠招;三是绝不放过任何恶人。制假售假,往往是团伙作案。因此,凡是有证据证明存在违法行为的,都必须给予严厉打击,不放过任何一个违法者。只有狠狠地打击,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压缩违法空间。

  七:重视思想道德的教育.大力加强道德的宣传和教育,使更多的人的重拾诚信、道德、良心,建立起社会责任感,不再昧着良心做伤害群众的坏事。

  总之: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威望和公信力。国务院监管

  生产领域产品质量的监管者,质监部门承担风险的范围不断扩大,肩负的任务和使命更加艰巨。我们认为,食品质量安全不仅需要着眼于加强食品生产过程和环节的有效监管,更需要着力于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杜绝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反思三鹿事件:应为公众监督食品安全拓宽渠道》。

  http://www。med66。com/html/2008/8/ch53211274121880029030。html.中国新闻网。

  [2]今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一览表,《上海企业报》。may2010.P93

推荐访问: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 粮食安全 形势 政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