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意义7篇

发布时间:2022-11-14 13:35:04 来源:网友投稿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意义7篇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及其意义  作者:靳梦  来源:《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意义7篇,供大家参考。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意义7篇

篇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及其意义

  作者:靳梦

  来源:《卷宗》2015年第01期

  摘

  要:“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治国和立法原则,礼法结合从起源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最终成为一套在社会范围内普遍认可的制度规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意义

  1礼法结合的起源

  中国古代社会是在血缘纽带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等级森严的宗法社会。礼最初作为宗教仪式的礼仪规范,表达了人民敬畏天地鬼神和祈求上天庇佑的内心情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祖先而隆君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西周以后,礼逐渐发展成带有法律性质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用来调整、规范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礼所涵盖的社会生活范畴逐渐多元化、复杂化。周公制礼使礼制得到长足发展,礼逐渐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成为了“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和“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重要标准。

  周公制礼的内容广泛,建立起了一套由国家制定用来维护阶级统治、调整社会关系、提高个人修养的道德准则和言行规范,通过具体的“五礼”(吉礼、嘉礼、宾礼、凶礼、军礼)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一套具有浓厚的宗法性和等级性的行为规范准则,通过确定身份等级来确定所对应的行为准则,推动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周公制礼集中体现了礼的思想,以“亲亲父为首”“尊尊君为首”的原则为核心,强调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差异关系。按照不同的等级身份,每个人享有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每个人应当按照自己的社会角色恪守职责,不能逾越礼的要求,否则就会受到刑的处罚。这一时期,礼实质上成为了法律的表现形式,礼作为一种习惯法成为统治者的重要统治工具,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礼的贯彻和执行。因此,当出现了违背礼的现象,行为人就要受到处罚,礼的尊严借此得以维护,同时引导人民重视礼的含义,并把礼内化为自己的言行规范,即“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刑成为保障礼得到实施的强制性工具。

  以礼来教化引导被统治者,以刑来镇压处罚违背礼的行为,礼与刑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两者相辅相成,都是为了巩固和强化统治者对国家的统治和管理。西周的统治者在运用刑罚治理国家的同时,从商朝施行暴政导致灭亡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开始认识到“德”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德配天”的观点。礼与刑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表现出出礼入刑、以礼统法的特点。礼作为实质上的法律强调预防犯罪,引导人们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刑作为确保礼实现的法律法规,强调惩罚,实际上也是礼的一部分。

篇二: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意义

  明刑弼教和德主刑辅的关系

  (一)

  两者的关系

  汉唐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的稳定,立法者主张刑法的轻缓化,强调“德主刑辅”、“明德慎罚”,以教化为主,弱化刑罚,刑罚的惩治仅仅作为辅助措施。到了宋朝,“德主刑辅”的立法思想却逐步被弱化了,理学家朱熹首先阐明了“明刑弼教”的思想,他认为道德和刑罚具有同样的地位。到了明朝洪武年间(也就是明朝初期),“明刑弼教”的思想开始向重刑主义方向倾斜,而且在具体的法律规定之中付诸于实践。到了明朝中后期,统治者意识到了重刑主义带来的弊端,逐渐淡化了重刑思想,刑事立法又趋于轻缓。

  (二)两者的立法思想不同

  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对德与刑在治理社会上的地位的取舍。

  首先,“德主刑辅”是现代学者总结出来的中华法系立法特点之一,这一立法思想的产生主要是受儒家重视德教,轻视法律的影响。儒家德刑关系思想源于西周提出的“明德慎罚”,先秦儒家继承了西周的“礼治”传统,他们坚持以德礼教化的方式来治理社会,慎重使用刑罚,担心对刑罚的滥用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董仲舒对德刑关系的阐释最具有代表性,提出了“任德不任刑”的政治法律主张,将德与刑之间的关系比喻为“阳德阴刑”。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德礼为本、政刑为用”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唐朝的《唐律疏议》又将其概括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德治主义”是儒家政法思想的概括。

  而“明刑弼教”的思想从诞生之初依旧是依附于“德主刑辅”的,对“明刑弼教”的利用是在宋代以后,并且即使在宋代,“明刑弼教”也并未向刑法倾斜,但是到了明朝,朱元璋对其的运用变成了“重典治国”。法律学者曾宪义先生曾经指出明朝的法律思想之中,“明刑弼教”是其立法的指导原则,而“重典治国”是具体措施。(明朝洪武年间的刑罚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严酷的刑罚之一,例如,其实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在肃贪的过程中,加入的各种骇人听闻的刑罚,如凌迟、抽肠、刷洗、挖膝盖等等),(三)两者的思想产生以及变化不同

  “德主刑辅”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儒家又深受西周法律思想的影响。周灭商后,西周的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两代的神权思想,并且汲取了夏商两代的灭亡教训,周公虽然不断宣扬天命和天罚的言论,但是“天命理论”对周灭商并没有正当性依据,因此周公为其统治的正当性找了一个理由,那就是“德”,因此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理论。随后周人提出了“以礼治国”,礼治最基本的原则是“亲亲”与“尊尊”,周公“制作礼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西周奴隶主规则的通知,但是综合“以德配天、明德慎罚”和“礼治”的思想可以看出是在强调德行并用的基本精神。“德主刑辅”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秦末战乱后的萧条社会,西汉统治者在灭亡秦帝国之后认识到了一味依靠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是有弊端的。汉初统治者主张的是“无为而治”、“轻徭薄税”、“约法省刑”和“重德轻刑”的黄老之学统治思想。汉朝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成就了“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便由黄老之治向儒家思想的转变,也就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的诞生,并将其运用到统治之中,其主要内容一个是主张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另一个便是以“三纲五常”为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

  “明刑弼教”一语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中的“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今人普遍认为其最早萌生于魏晋时期。但在在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学者对“明刑弼教”的思想内涵再次阐述之前,“明刑弼教”思想要么是极少被人提及,要么是附属于德主刑辅、大德小刑之下提出,其内涵同德主刑辅几乎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有学者认为,“明刑弼教”被重新阐释是由于中国封建体制社会在宋代开始走向衰落。虽然宋代不同时期的法律思想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整体的基调依然是在不断的内忧外患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局面之下的:中期表现为面对贫弱的现实生活而开始重视民事方面的立法和对官吏犯罪的宽宥;后期表现为不断激化的民族和社会矛盾,同样以“宽宥”来缓和日见增多的犯罪,同时通过敕例的形式来变通前代旧法,以应对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明刑弼教”阐释的特点是强调了刑罚的地位,他认为刑与德不是从属关系,德只是刑的目的,两者可以不必在乎先后顺序。到了明朝,“明刑弼教”之所以向重刑主义倾斜,有学者认为这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朱元璋的出身以及他的经历,朱元璋对贪腐的处置尤为严格。朱元璋将“明刑弼教”的法律思想运用到明朝的法律体系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在《明大诰》中的运用,但是在明大诰施行之后,朱元璋发现“朝治而暮犯,暮犯而晨亦如之。”他认为自己的“重典治国治世”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他认为这是对贪官污吏的打击还不够,刑罚还不够严格,于是,他又对刑罚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调整。然而,到了明朝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生活的问题出现,统治者在治国思路上做出了相应调整,在明朝中期,已经开始向“情法适中”转移了。

  (四)总结

  “明刑弼教”的思想在不同时代甚至是同一朝代都有着不同的变化,两者都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产生的指导思想,并且在历史中循环往复,统治者一直在找德与刑的平衡点,但是最终都走向了专制。

篇三: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意义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历史分析

  周斌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12(000)004

  【摘

  要】分析中国古代立法的指导思想,应置之于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儒家治国方略的历史维度中进行.德礼教化作为一种伦理功能,其实效性必须依赖于法律保障,否则只能是虚有其表的抽象观念.唐律以刑罚为后盾不遗余力地推行伦理教化、加强礼教的合法性与强制性,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伦理教化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效用.

  【总页数】5页(P78-82)

  【作

  者】周斌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90

  【相关文献】

  1.唐朝“德礼为政教之本”与“以德治国”关系[J],乌凤芹;杨瑞玲

  2.谈大学生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分析——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J],高亚敏

  3.分析茶文化中礼教形态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借鉴作用[J],桂澜

  4.思政教育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影响分析[J],邹雪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政教学的应用分析[J],曹永志

篇四: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

  摘

  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国法律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反映了中国法律的特性和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虽有着诸多的时代局限之处,但其中仍不乏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用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分,这些积极成分必然会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文化;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积极意义

  一、法律文化的概述

  英语中的“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为耕耘、培植,最初的涵义为人们对自然界的开拓。中文中文化的含义很广,张文显教授对此所下的定义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法律文化是整个文化构成的一个特殊部分,对于它的含义比较早的有梁治平先生提出的一种,他认为法律文化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具体地说,广义的法律文化应该能够囊括所有法律现象: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行为、法律的机构和实施、法律制度和作为符号体系的法典、判例,以及不成文的惯例和习惯法等等。狭义的法律文化则主要指法(包括法律、法律机构和设施等)的观念形态和价值体系(包括知识、信念、判断、态度等),与此有密切关系的人类行为模式也应包括在内。”张文显教授所采用的法律文化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国家政权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理论学说的复合有机体。

  民族性是法律文化的鲜明个性之一。德国法学家萨维尼认为:“法律同语言一样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这种深奥的思想至少包含着这样的观点,即法律远不仅是规章准则或司法判例的累积,它反映并展示了整个文化概貌。民族或人民的精神囊括了全部民族史,同时也是社会群体通过追溯它本身生存的进程而获得的集体经验。任何时代记录下的民族或民众的法律只不过是一种始终在变化着的文化演进过程的静态表象。”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主要是指封建社会的法律文化,从战国时期出现的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开始,直至鸦片战争前清王朝的《大清律例》为止,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沿革清晰、具有独特民族性的中华法系。传统法律文化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儒家文化的土壤之中,其影响不仅是直接产生了封建法律制度,而且造就了千百年来民众的法律意识,甚至影响到人们的心理构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以刑为主

  在古代中国人的法律观念中,刑即是法。传统社会的公法文化造就了“以刑为主”的法律体系,千百年来的代表性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呈现出“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体系与结构。我国历史第一部封建成文法典《法经》共六篇,内容绝大多数讲的就是刑事方面的法律。以后历代官方成文法典的内容也以刑事立法为主,而且行政立法和民

  事立法等也大多采用刑事处罚措施。所以,有些学者称中国古代法文化亦是刑法文化,这一点应不为过。

  2、追求无讼,崇尚和谐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通过血缘连接的人情,把国家法律的强制性、习惯法的自然约束和道德法庭的社会监督有机的统一为一体,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国家正式法律。所以当冲突发生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尽量争取公堂以外通过族人、亲友、乡人的调停、仲裁来求得和解,讲求随遇而安和彼此妥协,能息事宁人的尽量不去激化矛盾,以免由诉讼而与他人结怨,由诉讼而被周围的人羞辱。对于这种现象,勒内·达维德这样评说道:“中国人民一般是在不用法的情况下生活的,他们对于法律制定些什么规定,不感兴趣,也不愿意站在法官的面前去。他们处理与别人的关系以是否合乎情理为准则,他们不要求什么权力,要的只是和睦相处与和谐。”

  3、礼法结合,道德与法律完美地统一

  “礼法合一”是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自西周周公制“礼”起,到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而且把´礼´和´仁´结合起来,创设了一套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礼´的秩序的伦理法体系。至两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和法家的某些思想成分,创设了一套加强封建专制的法律理论。至唐代时,终于实现了“礼”与“法”的合一、法律规范

  与道德规范的统一。

  瞿同祖先生曾精辟地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可以说全为儒家的伦理观念和礼教所支配。”具体表现为:明确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把“三纲五常”、“十义”等血缘宗法伦理变成法律条文,强制人们遵行。儒家伦理学说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在司法活动中遵循“礼之所取”、“出礼入刑”、“春秋决狱”、“原心论罪”等;法律“一准乎礼”,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几乎都上升为法律,实现了伦理道德的法律化等等。

  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苏力在其《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中指出,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大市场,在这个过程中,引起了法律和习惯的变化,而且必然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采用自上而下的国家变法和从国外的直接法律移植都不能满足这种要求,这就要求采用一种不同的法治之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方中心主义,以西方的法律形式、分类和模式为标准进行立法,对我国的传统的商业习惯、民间习惯不够重视。这样的法律制度颁布后,由于与中国人的习惯背离较大或没有系统的习惯惯例的辅助,不易甚至根本不为人们所接受,不能成为人们的行动规则。当发生法律纠纷的时候,人人往往会规避法律,而借助于一些习惯的纠纷解决方式,结果导致了国家制定法的无力和无效。所以,要在中国建立一个运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依据、借助和利用我国本土的传统和惯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就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法律并不是万能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需要加强伦理道德的作用,才能使社会秩序井然不乱。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崇尚道德,认为道德是做人之根本,只有当法律与道德的精神相一致时,法律才有价值。只有在不背离道德的情况下,法律才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将法律建立在民族的伦理道德之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现代西方社会中法律与道德的紧张对立所造成的法律的僵化及普遍的道德冷漠。因此,在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提倡诚信友爱、团结互助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形成人与人之间互信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

  第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而秩序和谐是儒家的最高价值理想。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价值追求反映在纠纷的解决上,就是传统的“无讼”意识,即中国人宁愿选择调解来解决纷争,而不愿诉诸法律。也或许正基于此,地域广大、文化多元的古代中国在缺乏法律资源的情况下,才能依然维持着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的静止的社会,它承认各个阶层、各行各业和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和要求,承认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但这些矛盾中很多是可以通过沟通协调,互谅互让来化解的。中国历来是一个讲人伦、重和谐的国度,若抛开国情不顾,一味地追求一己之私利,势必带来人际关系的破裂,特别是涉及家庭、邻里之间的纠纷。而以现代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以及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作为调解纠

  纷依据的调解方式既可以为当事人节约解决纷争的成本,减轻诉讼部门繁重的工作,又可以防止矛盾的激化,有利于人民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

  第三,在传统法律文化赖以形成的儒家文化中,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仁”是孔子伦理法的价值本体,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孔子“仁者爱人”的观点,即重视人,关心人。同时,孔子要求统治者,特别是君主要“爱人”,要“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发挥表率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则对春秋以来的“重民”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升华,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所蕴含的“民主”精神与当代我国法治建设中坚持的“以人为本”思想是相通的,当代的“以人为本”思想是由古代为政以德的“民本”思想经先进理论的改造和更新而成的,在当代我国的法治建设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第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所提倡的义利观和诚信原则对我们今天建立市场经济新秩序具有积极的意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取利有义”,“见利思义”,这是包括市场经济在内的任何社会形态应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重义轻利”的要求便是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国古代一向倡导的道德原则。当前,在我们经济活动中大力提倡“诚信”的道德精神,并且在我国《民法》、《合同法》中都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以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良好的道德氛围中健康发展。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国家的法治化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只有

  那些与民族习惯相联,并且建立在民众普遍的法的观念之上的法律才是真正有效的,法律文化的发展需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积极挖掘和改造传统法律文化,使其契合于当今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并且不脱离于社会生活的现状,使我国的法治建设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M].贵阳:贵州人民版社,1992.[3]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5]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6]付晓梅.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制现代化的积极作用[J].法学研究,2009,(20).[7]王婧.试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J].法制与经济,2009,(3).[8]徐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及其对当代法治的利弊[J].华章,2009,(8).[9]范振远.浅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性特点[J].法制与经济,2009,(3).

篇五: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意义

  评“德主刑辅”

  评“德主刑辅”

  “德主刑辅”思想自汉朝被董仲舒正式提出以来,一直影响着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如唐初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便是“德主刑辅”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它是整个封建社会极为重要的法制思想,其核心内容甚至波及到当今人们的法律观念。这种法律思想强调以道德教化作用为主,以法律强制为辅,主张“礼治”、“德治”、“人治”,从而轻视法律的强制力和威慑作用。正是受这种法律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君主专制的状态。

  一、“德主刑辅”思想的产生

  儒家认为,实行道德教化,可以使人为善,而刑罚则无强人为善的力量,只可能消极地使人不敢为恶。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言论。这可以说是德主刑辅思想的前身。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德主刑辅”思想,突出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他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治,重礼义教化,实行仁政,方能统一天下。可是到了秦朝,统治者“专任刑罚”,无视道德教化,横征暴敛,结果只存在了14年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西汉王朝建立以后,陆贾、贾谊等思想家总结秦亡的教训,先后向高祖刘邦和文帝刘恒提出文武并用、礼法结合的建议,封建统治阶级在政治实践中逐步予以实施,使它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然而,随着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贵族官僚、富商大贾的兼并土地之风盛行起来,而且法律日益严峻,社会上蕴藏着一次危机。于是,董仲舒在继承前人“德主刑辅”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完整的“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力图以它作为统治人民和解决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德主刑辅”思想就这样产生了。这种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一经形成,对中国社会就产生了深刻影响,它逐渐对封建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年。

  二、“德主刑辅”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状况

  “德主刑辅”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于:1.统治者应秉承“天意”,对人民进行教化。2.不反对动用刑罚,但教化是“本”,刑罚为“末”。3.董仲舒还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人能“循三纲五纪”,是教化的立法者和执行者,1

  而贫穷的下等人性本恶,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化后才可以为善。4.对不同等级的人施行德和刑的时候应当各有所侧重:少数上等人天性向善,当然没有什么施刑的问题。而对于中间阶层,主要通过教化使之为善,所以,对他们应当“厚其德而减其刑”。对于穷苦人民是教化不过来的,则要侧重用刑,只能“发刑罚以立其危”。

  自董仲舒以后,历代一些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的思想主张,如王充的“文武张设”,李世民的“明刑弼教”,韩愈的“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司马光的“振举纪纲,一遵正法”,丘溶的“礼教刑辟交相为用”,康熙的“以德化民,以刑弼教”,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德主刑辅同礼法融合思想相辅相成,它同样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

  表面看来“德主刑辅”是统治阶级实行仁政,用更为文明的方式规范人民的行为。但由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它实质上只是一种封建统治工具,坚决维护着统治阶级利益却不惜牺牲被统治阶级利益。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不倡导严格公正法律制度的作法,几千年来一直阻碍着中国法律体制的健全与发展。

  三、“德主刑辅”思想在古代封建中国实施推广的根源

  通过对“德主刑辅”思想产生、发展及内容的了解,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它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得以在中国古代法制思想中确立统治地位,在两千多年的封建朝代更迭中留存并代代相传?究其根源,我们可以看出,其魔力并不在“德主刑辅”思想本身,而在漫长时间内统治中国的封建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正是这种禁锢人灵魂的封建主义和封建中央集权制打造了“德主刑辅”的法律制度并推动了它的发展。

  如果说董仲舒倡导的加强德治、轻视法治是一种试图摆脱野蛮的文明作法,那我们又如何解释随着世界文明的一步步发展,各个国家都在逐渐趋向法制化,其法律制度也在一步步走向健全与完善呢?

  比较中国,古代西方社会法律体系显然更为完整。这同时也说明了法律在西方社会所占的地位远比中国为高。由此看来,极度专制的社会体制,缺乏民主思想,会导致法律无法在社会上普及。显而易见,没有了这重阻碍,社会进步也更加迅速。所以在我看来,拥有较为健全、民主的法律制度,也是西方在近代史上较东方更为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法律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宪法,其主要意义即在于限制国家权力,从而保障公民权利。从这一方面看来,其主旨正与“德主刑辅”论相悖。在当今社会,“德治”与“法治”仍然是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我们应该具有更为清醒的民主法律意识。当然,与此同时,我们还是要强调道德的作用,它可以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弥补法律的某些不足。

  (作者单位: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xxxx)

篇六: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意义

  如文档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及其影响

  摘要:文章主要就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进行简单阐述,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些基本特征,最后就儒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法律的影响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传统法律

  儒家化

  礼与法

  自从西汉武帝“罢黔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引礼入法”便成为了法律儒家化的萌芽,历经了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和完善,到隋唐时期代《唐律疏议》的颁布,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全面完成,儒家思想遂成为了封建法律的正统思想,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均沿袭不变,并对后世封建传统法制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些影响的影子。

  一、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1.引礼入法。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旨在维护宗法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和言行规范的总称。用“礼法”二字来描述儒家传统思想与中国传统法律彼此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点睛之语。礼与法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构成了中华法系最本质的特征,并形成了特有的中华法律文化。

  2.礼法融合。从魏晋时期开始,儒家学说与法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起来,儒家经典逐步取得了与法律并驾齐驱的重要地位,其突出标志就是礼、律并重。到曹魏后期,人们己常把刑与礼相提并论,《三国志·魏志·刘庚传》载:刘庚“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由此可见,此时,礼刑已被人并提。

  如文档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3.礼法合一。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全盛时期。唐律无论结构、内容均已蔚为大观。礼与法的结合也臻于成熟和定型,可以说一整套体现封建宗法等级思想与制度的礼,基本上法律化了。以至“一准乎礼”成为对唐律的评价。透过唐律可以发现礼与法的内在联系,可以体验礼是怎样溶化于法的,可以印证礼是唐律的灵魂,唐律是礼的法律表现,二者互补而不可分的关系。正如《唐律疏议名例》中所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是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典范。“引礼入法”开始于战国末期,形成于秦汉之际,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于礼以为出入”是成熟的唐律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具有以下的特点,也就是以儒家的封建伦常道德观念,作为唐律的思想基础。把封建的“礼”和“法”,紧紧揉合在一起,使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统一起来,以法的强制力来推行礼的规范,又以礼的精神统治力量,加强法律的镇压作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

  二、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法律的特征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法律与西方宗教影响下的法律有着明显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法律的不完全成文化、不规范化。儒家的礼法思想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便是融礼于法、融法于礼,因此,很多时候法律和礼是很难区分或者说相互融合的,但是法律于礼在本质上应该是有所区别的,起码来说法律应该普遍是强制性的、成文的、规范的,而礼则应该是任意性的、不成文的,也不具有严格的规范性。但是儒家的礼法思想

  如文档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将二者进行融合,也就导致法律在形式上很难不受礼的不成文、不完全规范性的影响。

  2.所谓的重刑轻民的特点。如前所述,礼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不管是上到皇帝、大臣、百官,还是下到普通的民众,都严格遵守着封建的礼教关系,因此,在中国古代,违反礼的行为为法律所严格的禁止,导致很多本应属于民法、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最后也落入刑法的管制范围内,因此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尚书·康诰》)的说法,最终形成重刑轻民的特点。

  3.法律与道德礼教界限模糊。儒家将法引入政治学说中,并未将法与礼完全并列或对立,更未将法律规范置于道德规范之前,而是以法作为礼的补充,建立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事实上,那个时代的人恐怕都很难分清哪是道德礼教,哪是法律规范,更多的时候,违反道德礼教的行为便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同时法律规定的违反法律的行为也都被认为是违反道德礼教的行为。法律与道德礼教的界限非常模糊。

  三、传统法律儒家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我国现行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就要求我们执法必须严肃、公正和无私,不管是谁违反了宪法和法律,都应同样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法律之上的特权。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一些和宪法规定相悖的现象:违法行为、犯罪事实相同,由于违

  如文档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法者身份的不同,在惩治上就大不相同。

  2.“无讼”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所以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孔子的思想就不免渗入到传统法律思想之中,其中“无讼”思想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例子。一方面“无讼”思想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着某些相通之处,另外,儒家倡导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社会纠纷,也有其合理之处。可是从另外一方面讲,它也否定了通过制度化、法律化的司法诉讼程序来解决各种社会纠纷的必要性。从司法制度上讲,诉讼是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但儒家的无讼思想将许多纠纷排除在司法管辖的范围之外,这就为人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会使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得不到法律的有效制约。

  3.“仁政”思想的影响。自从传统法律儒家化之后,“仁政”思想也随之走进了历史舞台。“仁政”思想里就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今天拿来借鉴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所提出的“仁政”思想,指出当政者必须以仁爱之心待民。他说:“仁者,莫大于爱民”。儒家思想中关于加强人的道德修养、实现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思想对我们现代人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而其中“孝梯”、“仁义”等道德标准仍应为现代人所遵循,无论历史发展到什么时代,孝敬长辈、尊重他人、重承诺、守信义等美德都将是衡量一个人人格完善与否的标准。

篇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意义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篇一:全国高考文言文练习题2寇准

  文言文练习——寇准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①,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2016

  /36

  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注①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节选自,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B.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C.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D.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

  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冠者”是对古代成年男子的称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2016

  /36

  礼,女子十五岁行及笄礼,都表明成年。男子十五岁“束发”成童,称“童子”。

  B.“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淳化”是宋太宗时期的一个年号。历代帝王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改年号。

  D.“社稷”原分别称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文中用“社稷”代指祭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3分)

  A.寇准才智过人,年少得志。担任地方官员,施政有方。作为近臣,屡进忠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皇上所倚重,被认为是魏征那样的人才。

  B.当太宗就大旱一事向近臣询问自己治国的过失时,寇准认为大旱由刑罚不公引起。他这样讲,不单是为祖吉申屈,更是为了揭露朝中奸佞。

  C.寇准被问及立储人选时,建议皇帝不要听信身边的妇人和近臣的意见,可能是因为她(他)们会有私心,而要选择心系王室的皇子作储君。

  D.当太宗因为皇太子很得民心而担心自己的地位时,寇准宽慰了太宗。寇准因为在立储问题上的深谋远虑得到太宗的赏识,后来太宗还邀请他一起喝酒。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2016

  /36

  分)

  (1)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5分)

  (2)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5分)

  答案:

  1.B(冯拯等上奏请求立储君,皇帝非常生气,将他们贬斥到岭南,朝廷内外再没有敢说这件事的人。故应断为: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寇准刚刚从青州被诏令回来,进入宫殿拜见皇帝。回来和进见这两个动作故中间应作停顿,应断为两句: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2.D(“祭祀”错,应为国家。)3.C(“而要选择心系王室的皇子作储君”错,原文说“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是希望太宗选择能符合天下百姓意愿的人。)4.(1)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进士)。(“或”“增年”“方”“进取”“可??邪”各1分。)(2)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发生大旱就是验证,大概是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际”“影响”“证”“盖”“有所”各1分)参考译文:

  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人。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精通。十九岁时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长廊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2016

  /36

  县令。每次到了交税赋服役的时候,(寇准)从没拿出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只根据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门口,百姓从没有敢误期的。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太宗请亲近的大臣询问时政失误的地方(在哪里),大家都用是天命来回答。寇准回答说:“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发生大旱就是验证,大概是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太宗)召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准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偷盗国家钱财上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太宗拿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皇上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

  至道元年,(寇准)又担任给事中。这时候太宗在位已经很久了,冯拯等上奏请求立储君,皇帝非常生气,将他们贬斥到岭南,朝廷内外再没有敢说这件事的人。寇准刚刚从青州被诏令回来,进入宫殿拜见皇帝,皇帝的脚受伤严重,自己提起衣服给寇准看,并且说:“爱卿为什么来这么迟呢?”寇准回答说:“臣没有得到诏令是不能回到2016

  /36

  京城的。”

  皇帝说:“我的儿子中哪一个可以把国家交给他?”寇准说:“陛下为了国家选择君主,询问嫔妃和宦官是不可以的;询问亲近的大臣是不可以的;希望陛下选择能符合天下百姓意愿的人。”皇帝低头思考很久,屏退身边的侍从说:“襄王可以吗?”寇准说:“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您既然考虑到他可以,希望马上决定下来。”皇帝于是让襄王担任开封府尹,改封他为寿王,册立他做皇太子。(太子)从宗庙拜谒回来,京师的百姓拥挤在道路旁边欢呼雀跃说:“(这是)少年天子啊。”皇帝听说了之后就不高兴了,召来寇准对他说:“人心很快归属太子,想把我放置在什么地方啊?”寇准拜了两拜恭贺皇帝说:“这是国家的福气啊。”皇帝把这些话告诉后宫的嫔妃,妃子们都前往祝贺。皇帝后来又出来,在宫殿和寇准喝酒,大醉才结束。

  篇二:四川省成都七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语文试题

  成都七中2016届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总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2016

  /36

  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刑?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四篇,而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和都分七篇,分别为:兵律、刑律、工律。这是按照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2016

  /36

  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譬如的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

  (摘编自宋玲)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七篇律法的顺序,是按照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设想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

  2016

  /36

  助法律的威慑力。

  C.管仲称“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D.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定为法律义务,如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就有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法典中关于杀人、盗窃、侵害等方面的条款,既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又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十二篇中,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C.尽管古代律法将见义勇为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但在立法时又充分考虑到了人的能力差异,不搞“一刀切”。

  D.历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条款,但因为在实践中遵循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目的,所以违反这一条款的人也没有受到处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中国个体要接受社会这个特定团体赋予每个个体的义务要求。

  B.中国历朝历代的立法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其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而在于让人常有敬畏意识。

  C.认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因为刑罚为政教之用,其“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

  D.传统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2016

  /36

  不大,据此可以得知,这些条款在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①,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2016

  /36

  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节选自,有删改)注①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B.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C.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D.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传是的合称,都是编年体史书。

  B.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也2016

  11

  /36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淳化是宋太宗时期的一个年号。历代帝王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改年号。

  D.社稷原分别称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文中用“社稷”代指祭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3分)

  A.寇准才智过人,年少得志。担任地方官员,施政有方。作为近臣,屡进忠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皇上所倚重,被认为是魏征那样的人才。

  B.当太宗就大旱一事向近臣询问自己治国的过失时,寇准认为大旱由刑罚不公引起。他这样讲,不单是为祖吉申屈,更是为了揭露朝中奸佞。

  C.寇准被问及立储人选时,建议皇帝不要听信身边的妇人和近臣的意见,可能是因为她(他)们会有私心,而要选择心系王室的皇子作储君。

  D.当太宗因为皇太子很得民心而担心自己的地位时,寇准宽慰了太宗。寇准因为在立储问题上的深谋远虑得到太宗的赏识,陪太宗一起喝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5分)

  2016

  12

  /36

  (2)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8.“浮萍破处见山影”一句诗与张先的另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5分)

  9.张先绰号“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也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2)杜牧在中说:“,”两句,表明不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让人痛惜。

  (3)龚自珍在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2016

  13

  /36

  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牛

  张爱玲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一样也在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然而他们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

  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太阳晒到干菜上,随风飘出一种温和的臭味。?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2016

  14

  /36

  ?……不怎样。?

  ?不怎样!眼见就要立春了,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我上三婶娘家去借,去借!?他不耐烦地将烟管托托敲着栏。

  ?是的,说白话倒容易!三婶娘同我们本是好亲好邻的,去年人家来借几升米,你不肯,现在反过来求人,人家倒肯??

  他的不耐烦显然是增进了,越恨她揭他这个忏悔过的痛疮,她偏要揭。说起来原该怪他自己得罪了一向好说话的三婶娘,然而她竟捉住了这个屡次作嘲讽的把柄——?明天找蒋天贵去!?他背过身去,表示不愿意多搭话,然而她仿佛永远不能将他的答复认为满足似的——?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先付租钱。?

  他垂下眼去,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翻来覆去验看它突出的肋骨和细瘦的腿;小鸡在他的掌心里吱吱地叫。

  ?不,不!?她激动地喊着,她已经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她这时似乎显得比平时更苍老一点,虽然她只是三十岁才满的人,她那棕色的柔驯的眼睛,用那种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趟我无论如何不答应了!天哪!先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了,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这两只小鸡了!你一个男子汉,只会打算我的东西——我问你,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我问你哪——?她完全失掉了自制力,把蓝布围裙蒙着脸哭起来。

  ?闹着要借牛也是你,舍不得鸡也是你!?禄兴背过脸去吸烟,拈了一块干菜在手里,嗅了嗅,仍旧放在水槽上。

  2016

  15

  /36

  ?就我一人舍不得——?她从禄兴肩膀后面竭力地把脸伸过来。?你——你大气,你把房子送人也舍得!我才犯不着呢!?

  禄兴不做声,抬起头来望着黄泥墙头上淡淡的斜阳影子,他知道女人的话是不必认真的,不到太阳落山她就会软化起来。到底借牛是正经事——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这个,她虽然是女人,也懂得的。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烟囱里正蓬蓬地冒炊烟,薰得月色

  迷迷蒙蒙,鸡已经关在笼里了,低低地,吱吱咯咯叫着。

  茅屋里门半开着,漏出一线桔红的油灯光,一个高大的人影站在门口把整个的门全塞满了,那是禄兴,叉着腰在吸旱烟,他在想,明天,同样的晚上,少了鸡群吱吱咯咯的叫声,该是多么寂寞的一晚啊!

  后天的早上,鸡没有叫,禄兴娘子就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也起身,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两只鸡的脚,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在禄兴的眼里,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值得牺牲十只鸡的。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使他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他开始赶牛了。然而,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伏在地上不肯起来,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它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使他浑身都2016

  16

  /36

  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杂种畜牲!欺负你老子,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刷地抽了它一鞭子。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鼻孔涨大了,嘘嘘地吐着气,它那么慢慢地,威严地站了起来,使禄兴很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他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告诉:?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熏得迷迷蒙蒙,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啊!

  (一九三六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2016

  17

  /36

  分)()

  A.“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采用动作描写,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为后文借牛做了铺垫。

  B.小说后半部分记叙了牛不听使唤、进攻禄兴的场面,写牛时写了牛的动作,写得形象生动,如在眼前,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

  C.作为一个男子汉,却只会算计妻子辛辛苦苦挣得的东西,可见禄兴是一个对家庭极不负责任的人,小说包含了怒其不争的情感。

  D.“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在失去财物和丈夫后的心境。

  E.本文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周围环境的烘托和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苍凉而又真实的农村生活画卷。

  (2)小说以“牛”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禄兴娘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这篇小说结尾一段画蛇添足,可以删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一代的崇高女性”吴贻芳

  吴贻芳(1893—1985),江苏泰兴人,祖籍浙江杭州。1916年,2016

  18

  /36

  她考入金陵女子大学,在上海的浸礼会怀恩堂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由于学业出众,组织才能超群,吴贻芳被推选为金陵女大首届学生会会长,带领全校女生响应?五四?运动。1919年,吴贻芳大学毕业,任教于北京女子高师。1922年,由

  篇三: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十篇(含答案)

  一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1恶杀生,儿

  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

  类也。

  (选自苏轼)

  注释1.武阳君:苏轼的母亲。2.鷇

  :初生的小鸟。3.忮

  :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信于异类也

  ()(2)去人太远()

  ..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2016

  19

  /36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4、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

  5.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2分)

  二

  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

  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

  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

  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

  浣濯:洗涤。

  参军:官名。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此言甚善(

  )(2)信能尽忠于我也()

  ..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4.太祖“

  ”的神情和“

  ”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2016

  20

  /36

  (用原文词语回答)

  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是怎样的?

  三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

  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

  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2分)

  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或阻之()

  ..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4、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四义

  犬

  (浙江嘉兴)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

  2016

  21

  /36

  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

  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

  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

  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

  ②郡关:州府。

  ③扫橐:扫,清理。橐,钱袋。④冲衢:交通

  要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既走,则又从之

  (2)犬始奔去

  (3)返客疾驰

  (4)金亡其半

  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五、与诸弟书(节选)清·曾国藩

  诸位贤弟足下: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

  2016

  22

  /36

  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

  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②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

  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

  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

  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③,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兄国藩手

  草。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注释①审:清楚,明白。②洎(jì):至,到。③骤几:很快成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未尝一日间断

  尝贻余核舟一

  ..C.虽行船走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不敢以一得自足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2016

  23

  /36

  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4.从“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和“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

  功”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六

  ①

  准少英迈,通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

  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②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

  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

  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

  注释①三传:。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2016

  24

  /36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每期会赋役()

  ②事决乃退()

  ..

  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4.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七

  (山东淄博)

  曹操之子冲早慧①,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②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③,库吏惧

  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

  鼠啮者。谬④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⑤耳,毋自苦⑥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

  衣在侧,尚被啮,况鞍县柱乎?”遂不问。

  (选自)

  注释①慧:聪明,有才智。

  ②太祖:指曹操。

  ③啮:咬。

  ④谬(miù):假装。

  ⑤妄言:瞎说,乱说。

  ⑥自苦:自寻烦恼,自讨苦吃。

  ⑦县:通“悬”。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2016

  25

  /36

  ①为鼠所啮

  为

  .

  ②库吏以啮鞍闻闻.(2)

  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儿衣在侧,尚被啮,况鞍县柱乎?

  “以刀穿衣”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曹冲什么样的性格?请再举一个古代少年早慧的事例。

  八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

  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

  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

  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

  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2016

  26

  /36

  A.然杭人游湖

  烨然若神人

  ..B.多于堤畔之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C.与杏桃相次开发

  惠子相梁

  ..D.石篑数为余言扶苏以数谏故

  ..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3、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4分)

  ①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4.本文原题为,通篇却在写花写人,有何作用?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3分)

  答:

  九

  鸣机夜课图记

  [清]蒋士铨

  ①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②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③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

  ④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2016

  27

  /36

  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

  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②波、磔(zhé):汉字

  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抱铨坐膝上教之臣之客欲有求于臣()..B.旋复持儿而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儿怠,则少加夏楚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D.解衣以胸温儿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4.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2分)

  十

  择鹑明宋濂

  楚多鹑,善格如胶,弗之解。大夫黎嗜之,偶使韩,遂挟以行。左右言于韩君,君说之。

  ①令国中罗鹑与格,皆不胜。君以韩无鹑,愧之。无钩大夫曰:“夫鹑,海内所有也,而韩独

  2016

  28

  /36

  ②③无乎?然而能格与否,在所择焉尔。今衣褐而斑文,鹑也;翁鳞而尾隹,鹑也;刀啄而剑

  ④距,鹑也。鹑则鹑矣,求能格者几何?虽然,此不足道也。国中圆冠方履尧行舜趋者皆士.也能与君排难解纷者复几何?能否在君,不在物也。”君说。择善鹑与黎格,卒大胜。韩因.此而得择士之法。君子曰:“古语有云:‘羊质而虎皮,见草悦,见豺战。’士鲜不类之。然.岂无真虎哉?亦患人君不能用耳。”亦各有所能。至于用人,乃违其才,何也?

  (选自)

  注释①罗:网罗。②翁:鸟颈毛。③隹(zhuī):短尾鸟。④距:雄鸡、雉等的腿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分)

  (1)此不足(

  )道也(2)择善鹑与黎格,卒(

  )大胜..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国中圆冠方履尧行舜趋者皆士也能与君排难解纷者复几何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夫鹑,海内所有也,而韩独无乎?

  4、韩君从“择善鹑与黎格,卒大胜”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一

  、程氏爱鸟

  1.(1)使?信任(2)距离,离

  2.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2016

  29

  /36

  以为异事

  3.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

  4、因为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

  或:因为(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

  5例: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它动物,要与其它动物相互信任,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式或态度来伤害其它动物。

  (参考译文)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

  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

  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鸟巢里孵

  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

  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2016

  30

  /36

  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

  用的原因。

  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

  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

  二、1好,相信2、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

  将然3、今天思颜看到我可以现在能做到节俭,而担忧我以后不能节俭4、喜

  赐5.希望太祖始终节俭。从文中“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可知

  (参考译文)太祖在东阁处理事务,天气很热,汗把衣服湿透了。侍者奉上了更换的衣服,全都洗过的旧衣。参军宋思颜说:主公自己都如此节俭,真的可以给子孙做榜样。我担心您

  今天这样,以后会改变。希望主公保持。太祖高兴的说:这话说的有道理,有的人会说,但

  只说到眼下,而不顾及将来。而有的人,现在可以做到这些,但以后就不能做到。今天思颜

  看到我可以现在能做到节俭,而担忧我以后不能节俭,相信可以一直效忠于我。于是赏赐给

  2016

  31

  /36

  宋思颜钱。

  三、1、是

  有的人

  2、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3、(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4、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说明:本题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

  1分,三点及以上得2分。

  (参考译文)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

  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

  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

  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

  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

  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

  2016

  32

  /36

  见如此。

  四、1.(1)已经

  (2)离开

  (3)快速

  (4)丢失

  2、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

  3.(他)又想到(来路)是南北交通要道,来往的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两(钱财)

  哪有存在的道理!(意对即可)

  4.紧随主人,打骂它都不回;为主人寻找丢失的银两,竟累死在草丛中;临死也不忘用身紧

  护主人的银两。(答出两点即可)

  翻译

  :山西潞安有个人,他的父亲遭人陷害被关进监狱,快要死去为了救父,他

  搜集家中所有的积蓄,一共有一百两银子,准备到郡府里游说,打通关节他骑着骡子急匆匆

  地出了门,这时,他家里养的一只黑狗跟着他忐忑不安的他连忙喝斥狗,要它回家,但他一

  走,狗又跟上来了,用鞭子驱逐它也不回去狗跟随他走了几十里路,他下了骡子,快步走到

  路旁解溲(sōu),解完后扔石头打狗,狗这才跑走他看狗已经走远,才又骑骡飞奔,到郡府

  时天色已晚他一摸腰里的袋子,发现银子丢失了一半他急得像掉了魂似的,辗转反侧了一整

  2016

  33

  /36

  夜忽然,他想到狗叫一定有原因等到开关出城,仔细地查看来时的道路,又暗自想这条路是

  南北的交通要道,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子哪里还有存在的可能呢?他犹犹豫豫地走

  到下骡子的地方,见黑狗死在了草丛里他提起狗耳一看,发现那包银子就在狗的身子下面到

  这时,他才明白狗咬骡子的缘故他很为它的义气所感动,便买口棺材葬了它,人们说这是义

  犬的坟墓。

  五、1.(3分)D

  2、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3、.(3分)(我)时刻所期望的,只有几位弟弟罢了。(意对即可)

  4.(4分)(1)有毅力(坚持不懈)。(2分)(2)对诸弟要求严格(爱诸弟)。(2分)

  六

  1.答案示例:①适逢、正赶上

  ②才

  2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

  3.答案示例: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

  2016

  34

  /36

  4.答案示例: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

  七、(1)①被

  ②使??闻(听到)

  (每小题1分,共2分)

  (2)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3)(我)儿子的衣服在身边尚且被(老鼠)咬了,何况是悬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2分)

  (4)聪明(机智),善良(有同情心)。陈元方、方仲永、区寄、孔融等,事例略。(性格2

  分,举例1分,只要说出主人分和故事名称即可,共3分)

  八、1.答案:D。

  评分:答对2分。共2分。

  2.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3.答案:①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丁,竟然不忍心离开潮上,②这种快乐只留结山僧和游客享受,怎幺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评分:每句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本文描绘西湖花开之盛,游人之炽,大力铺陈渲染,烘托了西湖月景的“尤不可

  言”,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以及独以山水为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评分:答出烘托作用1分;答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1分,答出2016

  35

  /36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1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岚。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

  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2016

  36

  /36

推荐访问: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意义 政教 刑罚 之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