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行为经济学中“有限理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事例6篇

发布时间:2022-11-13 21:45:02 来源:网友投稿

行为经济学中“有限理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事例6篇行为经济学中“有限理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事例  观  行为经济学  有感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为经济学中“有限理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事例6篇,供大家参考。

行为经济学中“有限理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事例6篇

篇一:行为经济学中“有限理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事例

  观

  行为经济学

  有感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

  资料显示,行为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心理特征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理账户、启发式代表性程序进行决策,关心相对损益,并常常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等;当事人的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通过经济变量反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需要重新考虑。从这些基本观点看,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叛。但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家承认其研究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改进或修正,而不是革命。行为经济学的宗旨是让经济学更现实,更具解释力。

  我们学经济学的都知道,经济学里讲说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做出的一切决策和采取的一切行动都只围绕着一个目的: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然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假设中的那么理想,理性。从经济学角度看我们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作出的决策可以看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富有情感的社会人。而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目的也在于,让我们在作出决策的时候更趋向于理性,顾及偏好的情况下,达到效用理想的最大化。

  我觉得行为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来说,更为人性化一点,更能贴近我们的生活,并且让我们能够更好的运用原理来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毕竟社会上几乎没有真正的经济人,所谓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能完全摆脱人类的喜欢、厌恶、高兴、悲伤等情绪。经济人唯一关心的是物质,它唯有以物质为动机才能发展起来,传统经济学假设说整个世界全是这样的经济人,传统经济学带给人们冷漠的感觉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而行为经济学则是有限的理性人假定,我认为这是十分合理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是有可能追求利他行为和非理性的行为。通过假定的改变,行为经济学家眼中的当事人不再仅仅自利,人们会考虑利他,也可能冲动,采取非理性行为等。举一个例子来说,:A.你一定能赚30000元。B.你有80%可能赚4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你会选择哪一个呢?这是一个实验,而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人都选择了A。

  那么这个时候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就会跳出来批判:选择A是错的,因为40000×80%=32000,期望值要大于30000。但是结果就摆在眼前,不得不承认。这说明大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小心翼翼、厌恶风险、喜欢见好就收,害怕失去已有的利润。卡尼曼和特韦斯基称为“确定效应”,即处于收益状态时,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我所看的这段视频里有指出,经济学里有一种情况叫做“损失规避”。举个类似的例子来说:假设有这样一个赌博游戏,投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为赢,反面为输。如果赢了可以获得50000元,输了失去50000元。请问你是否愿意赌一把?请做出你的选择。A.愿意。B.不愿意。大量类似实验的结果证明,多数人不愿意玩这个游戏。为什么人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个现象同样可以用损失规避效应解释,虽然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同的,但是人们对“失”比对“得”敏感。想到可能会输掉50000

  元,这种不舒服的程度超过了想到有同样可能赢来50000元的快乐。也就是董教授说的,在行为经济学里这叫做损失厌恶的一种倾向,人们对于获得和损失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同样数量所带来的痛苦要是同样数量所带来的快乐的两倍多。所以我们就有了一个幸福指数的公式:幸福=快乐/欲望。这个是很有道理的,快乐是真的不等于幸福,我们的欲望越多,我们就越不容易感到幸福。而董教授同时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他说在规定的时间内给自己建立一个可损失的慈善账户,那样有什么损失就从那里面扣,那么就不会很痛苦了。

  在我看来,这又是一个人性化的例子,它解决了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并且最终目的就是让我们有更多的幸福感。行为经济学可以将我们并不完全理性这一方面考虑到,这对于我们日常的问题解决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但是虽然我特别赞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及其实用效用,但是这并不代表行为经济学就代替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它还没有这么大的革命效应。并且有些专家也说,行为经济学正处在它发展的前期,还没有完全被研究开发彻底。而且行为经济学并不全盘否定新古典经济学,因为新古典经济学通过效用最大化、均衡和效率建立了较完整的经济和非经济行为分析理论框架,并使得这种分析能够进行实证,这使得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仍然是有用的。行为经济学是接受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但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个人行为假定,由此也就动摇了其理论逻辑。

  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迄今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无论是从消费者还是生产者,企业经营者还是企业员工,还是其他各个领域各个身份的社会人,都有着十分可观的帮助。我觉得,行为经济学不会引起关于传统经济学的革命,而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大众服务才是最好的结果,才能达到更有效的让人们的幸福指数增加。

  了解一些经济学,了解一些行为经济学的知识,我们会发现,行为经济学非常切合我们的实际,切合我们的大众,这个学科如果有效的普及,那么这种作用将会非常大的。用这些知识去思考一些自己日常的一些行为,对于我们的效用、帮助、影响,也将是非常大的。我们都应该学会从各方面的角度让自己变的更幸福。

篇二:行为经济学中“有限理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事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

  作者:郝端端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3期

  摘要:经济学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学科,也是一种分析某种现实现象的工具和方法的存在,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因此,随着我们对经济学的研究,对生活中身边某种经济现象都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是一个把经济学运用到生活中的例子,也是典型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可以使人们深入的理解生活中非理性的思维现象,并且将会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本文对生活中几种经济学行为及现象运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释和分析,体现着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现象。

  关键词: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羊群效应;明星代言;应用分析

  引言

  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就会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现象的存在是十分普遍的,也是无处不在的,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把所得到的经济学理论运用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就会得到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理性和多彩。

  一、羊群效应

  1.从众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肯定存在这样的现象,当你经过一家餐饮店,门口有三个人在排队,根据人们的先入为主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就会使你产生这家餐饮店一定很棒的想法,于是你业就会在这家餐饮店排队,后来再一些人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也会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的想法,于是大家都会在这家餐饮店前排上队,人们的这种行为被叫做羊群效应。所以根据上述的分析而得出,产生上述星巴克现象的原因是具有一定的羊群效应的。

  2.现象分析

  羊群效应就是把别人的某些行为作为评判一种食物的好坏的标准,并且以此来做是否要效仿的决定,这样的过程行为就是羊群效应,客观来讲就是一种经济个体从众和跟风的现象,羊群效应并不遵循主流金融理论,它是一种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情况。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实际的生活中,羊群作为一种组织身份分散的群体,日常的行为就是没有统一方向的左撞右撞,但是如果出现一头羊朝着一个方向行动起来,群体中其它的羊就会紧随这头羊跟上去,并不会考虑到前进的方向是否存在危险或者更嫩的草。通过上述形象的表述,就很容易理解羊群效应的本质,就是着重的描述人们的从众的心理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比较容易引起盲

篇三:行为经济学中“有限理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事例

  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摘要:本文就行为经济学的定义及适用范畴进行分析,提出了“三个不等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理论;现代经济生活;“三个不等于”

  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呢?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年轻分支,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经济学,我想它的吸引力就在于它能够有力地解释了传统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也可以说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充实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使得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从商品现象扩大到了人类的行为。

  一、行为经济学定义

  1.从空间定义来看

  行为经济学就是透过人们各种经济活动中的行为解释经济现象的本质的一门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它研究的核心领域也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即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利益分配问题等。

  2.从时间定位来看

  行为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学。具体地说,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与心理学有机结合,通过可控实验、调查等方式考察人们在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各种经济活动时的行为模式,分析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以检验并修正先验理论,并提出自己的

篇四:行为经济学中“有限理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事例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木概念、基木内容、研究纲领和研究方法;然后重点阐述了决策模型—期望理论的分析前提、理论逻辑、主要观点以及相关拓展;最后广泛分析了行为经济学的主要政策应用。

  关键字:行为经济学

  基本概念

  期望理论

  政策应用

  .行为经济学的开展概述

  .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过程

  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的经济学”或“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其核心观点如下:对经济行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心理特征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抽象的行为假设基础上;从心理特征看,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依靠心理账户、启发式代表性程序进行决策,关心相对损益,并常常有框架效应等;当事人在决策时偏好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于当事人的决策过程中,不仅可能出现偏好逆转,而且会出现时间不一致等;当事人的这些决策模式和行为特征通过经济变量反映出来,结果市场有效性不再成立,各种经济政策需要重新考虑。从这些基木观点看,行为

  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叛。但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家承认其研究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改进或修正,而不是革命。行为经济学的宗旨是让经济学更现实,更具解释力。

  不过,行为经济学仅仅是20世纪70代才出现的新鲜事务,特别是近十才被经济学界广泛关注。但和其它经济学流派一样,行为经济学在思想上并非新鲜事务,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就已经论及诸如“损失厌恶”等个人心理,并注意到这些个人心理对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在斯密之后,经济学一直号称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科学,但通过杰文斯、帕雷托等人的努力,心理因素逐渐和行为分析相别离,特别是波谱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被经济学广泛接受后,行为研究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己经消失,主流经济学仅仅建立在抽象的不现实的偏好公理基础上。科斯曾把西方二十世纪初形成的主流经济学称之为“黑板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只注重抽象的演算,无视现实的经济现象,就如同闭门造车。行为经济学家和科斯一样,从反思和革新“黑板经济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崭新道路。

  真正把经济行为作为主要研究任务的经济学家有二个代表性人物:一是乔治·卡托纳;二是郝伯特·西蒙。从20世纪40代开始,卡托纳广泛研究了经济行为的心理基础,特别是预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标理论打下了基础。而西蒙的研究广为人知,他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说,指出经济活动当事人在决策时不仅而临复杂环境的约束,而且还而临自身认知能力的约束,即使一个当事人能够精确地计算每一次选择的本钱收益,他也很难精确地做出选择,因为当事人可能无法准确了解自己的偏好序。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精品

  Word

  继卡托纳和西蒙等人之后,到了20世纪70代,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研究成果,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场的最新进展,以效用函数的构造为核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个体选择模型,并激发了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把相关研究领场拓展到经济学的各主要分支,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经济学”流派。

  .2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从上述开展历程可以看出,行为经济学是通过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和批判中兴起的,它试图在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经济活动的当事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特征对其选择或决策模式的影响;不同的心理活动影响到相应的决策模式,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又通过决策后果反映到具体的经济变量当中。最直观和典型的例子就是证券市场,行为经济学家发现证券价格的波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心理的变化,比方投资者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都会导致价格剧烈波动,纳斯达克网络股价格狂飙时代就是投资者对网络企业前景过度乐观的结果,这种波动现象被希勒称为“理性繁荣”。

  当然,行为经济学是不能用“非理性繁荣”来概括的,尽管许多人通过希勒的书接受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些基木观点。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行为经济学主要通过提出更为现实的个人决策模型来有效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并且这种模型无需严格地区分当事人的各类专门行为。因此,一个近似的说法是行为经济学在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这些模型的行为基础,进而改变了这些模型的逻辑本身。行为经济学通过建立更为现实的心理学基础,从而提高了经济学的解释力。

  行为经济学这种特殊处境来自其对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继承,一方面,行为经济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赖以生存的二个基石——个体主义方法论、主观主义价值论;另一方面,行为经济学又不满新古典经济学对行为假定的不现实性,主张通过心理学打造一个现实的行为基础,其中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说起到先锋的作用。

  应该说,行为经济学一开始是没有系统理论的,早期的探索不过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不满而展开的反驳,比方卡托纳等人的研究就是如此。行为经济学家也不主张回到边沁的享乐主义传统,而是力求揭示行为的更广泛的心理基础。在这种前提下,行为经济学家一致同意,新古典经济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和主观价值论是无需疑心的,需要改变的是关于行为研究的假定。这一点被西蒙在20世纪50代所侣导。西蒙认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行为假定忽视了现实的人的真实行为特征,现实的人的决策面临有限理性的约束,这种约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事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像新古典经济学所假定的经济人那样全知全能;二是当事人进行理性计算是有本钱的,不可能无休止的计算。在理性约束下,当事人就无法找到最优解。

  西蒙的早期研究给后来的行为经济学家很大的启发,尽管两者之间仅仅存在“有限理性”这一概念上的关联。行为经济学的开展得益于心理学本身的进步,心理学从过去的享乐主义传统过渡到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对大脑的看法也从过去的刺激一反映型过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精品

  Word

  渡到信息处理和配置机制观,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到神经元的构造和有序性,这些研究对行为的理解大大加深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行为经济学家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与经济学有机结合,才逐步形成了现有的理论构架。

  .3行为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和方法论

  行为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在于:经济现象来自当事人的行为;当事人进行理性决策,但理性是有限的;在有限理性的约束下,当事人的决策不仅表达在目的上,而且表达在过程上;在决策过程当中,决策程序、决策情景都可以和当事人的心理产生互动,从而影响到决策的结果;个体决策结果的变化导致总量结果的变化,对经济总一的理解来自对个体行为的理解;有限理性和学习过程会导致决策的偏差以及结果演变路径的随机性,从而产生异常行为,这种异常行为增添了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同时加剧了有限理性的约束。由此可见,在行为经济学当中,决策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决策结果相互之间是互动的和关联的,存在许多决策反响机制,一旦考虑到这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偏好稳定的基木假定就被推翻了,在这些互动过程中,偏好在一些条件下被产生出来,并在和环境变化的互动中演化着,这就构成了当事人围绕偏好演化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的存在使得行为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是动态的分析,而不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重视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

  行为经济学强调当事人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偏好的内生性,强调决策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这种对人的基木假定构成了其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的硬核。尽管行为经济学坚持主观价值论,坚持理性假定,但通过对理性经济人本身的挑战,并通过利用心理学构造自己的行为基础,导致行为经济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派别出现在当代经济学的丛林。

  实验方法和微观计量方法的广泛应用使得行为经济学可以在放弃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寻求各种非线性的和动态的求解方式和经验实证方式。即使在坚持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基础上,行为经济学仍然能够有效处理有限理性、偏好和票赋内生等问题,比方演化分析和行为博弈分析等就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习过程中的随机性、路径依赖性、角点解等问题口在行为经济学家看来,这种分析是更符合现实的,对现实也更有解释力。

  2.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选择问题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也是行为经济学不可回避的中心问题。行为经济学的核心是重新模型化当事人的决策行为,井对当事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进行充分的经验检验。这就决定了行为经济学的基木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决策的理论。考虑到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同时假定当事人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在基木理论上的研究就表达为当事人在不确定下的决策建模,从行为经济学的创立者卡尼曼等人的研究开始,一直到现在的后续研究,无不表达了行为经济学家对决策或选择的重新思考。在重新构造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的基础上,行为经济学家广泛地研究了微观、宏观、金融、公共政策等领场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精品

  Word

  的具体行为,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政策观。

  因此,理解行为经济学的关键就是在于解释这些学者们拓展的不确定下的决策理论。从卡尼曼等人开始就不满新古典经济学通过预期效用理论来修正理性经济人在不确定下的行为,在预期效用理论中,通过把当事人对不确定下的环境的主观判断等价为客观的概率分布,偏好和禀赋的稳定性就被保持,确定条件下的效用最优化问题就转换为不确定条件下的预期效用最优化问题。通过给出偏好的完备性、传递性等公理,当事人就可以把偏好序和客观的概率分布相结合,并通过一个预期效用函数来表达,当事人所做的仅仅是计算和比较预期效用函数的期望值而已。

  但是,卡片尼曼等人指出,预期效用理论的构造依赖以下理性假定:偏好的完备性公理;偏好的传递性公理。如果这两个公理不能满足,那么新古典的理性定义就被推翻,则预期效用理论也就不成立。行为经济学正是通过检验和反驳这两个公理来构造自己的决策理论的。行为经济学的这一新的决策理论框架是由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在979发表的《期望理论》中奠定的,在这篇经典论文中,他们全面反驳了新古典预期效用理论的构造基础,后续的研究均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按照期望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选择理论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假定程序不变,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独立于判断和评价偏好的方法和程序;二是假定描述不变,即不同期望的偏好纯粹是相应期望后果的概率分布的函数,不依赖对这些给定分布的描述。如果这两个假定被放松,结果如何呢?

  实验研究普遍说明,如果选择程序变化,就可能出现偏好逆转。例如,让一个实验群体首先选择两种期望,一是可以小概率赢得大奖(即赌局a),二是以较大概率赢得小奖(即赌局b);然后让该实验群体模拟卖出这两个期望,即被实验者尝试报出愿意卖出这两个期望的最低价,相当于对这两个期望进行估价。选择的结果是:在第一个选择中,人多数被实验者更偏好赌局b(b>a);而在第二个选择中,大多数被实验者对赌局a评价更高即M(a)>M(b)。因此实际选择前的评价和选择时的评价不一致,这显然违背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偏好传递性的假定。也就是说,偏好的传递性公理实际上依赖选择程序。

  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学实验,卡尼曼等人在对实验结果科学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选择理论框架,试图以此取代新古典的预期效用理论,为了和预期效用函数相区别,卡尼曼等人把其创立的效用函数说为“价值函数”。在卡尼曼等人看来,任何选择和决策的做出都依赖一定的程序,现实的当事人常常采用的决策程序就是所谓“启发式”程序,这种程序不需要当事人完全理性,也不需要当事人完全计算后决策(像理性预期那样),启发式决策仅仅需要当事人按照经验规则进行决策,并存在一个决策的学习过程,比方典型的“拇指规则”就被经常运用。在启发式决策下,当事人的决策后果不仅依赖其计算能力和经验,而且依赖决策情景描述和个人的心理状态。在这些约束下,当事人很难找到最优解,但能够获得一个学习过程。

  不确定下的决策就相当于当事人针对不同的期望进行选择,在期望理论中,选择通过两个过程被模型化:第一,当事人运用不同的决策启发程序对期望进行“编辑”;第二,通过一个偏好函数(即价值函数)对被编辑的期望进行选择。编辑过程有两个含义:一是通过启发式程序对期望所包含的信息进行过滤,提炼出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二是有意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精品

  Word

  识地忽略一些信息(即理性无知和理性非理性)。经过编辑,当事人对精练的期望进行估价,这种估价通过一个价值函数来完成。卡尼曼等人所假设的价值函数有如下特点:l.和新古典经济学用效用评价结果不同,期望理论中的当事人更关心损益、现状等自然结果,即通过损益来评价决策结果;2.当事人对损益的评价依赖参考点的选择,参考点可视为现有财富水平,也就是说,当事人仅仅在乎相对于参考点的损益水平,而不在意损益的绝对水平;3.当事人对损益的评价是递减的;4.当事人明显表现为损失厌恶。

  由于当事人进行决策时面临不确定性,其所需权衡的是期望损益,而不是确定的损益水平,因此,在期望理论中,也需要给每一确定损益结果分配概率。和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客观概率分布和当事人主观概率评价一致不同,卡尼曼等人认为当事人在评价不确定性时,可能与实际的概率分布不一致。当事人在不确定下决策时,不可能显示出偏好稳定。进一步考虑时间因素时,当事人也出现了偏好的时间不一致等现象。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理论无论在静态还是在动态都是不成立的。通过反驳后者,行为经济学建立了自己的决策理论,并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比方引入累积权重函数及其分别与收益和损失对应;考虑参考点的转换;效用函数的非传递性构造;引入习惯因素;考虑自我意识等等。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行为经济学的决策理论不仅得到进一步完善,而且越来越具备可实证的形式,众多的实验数据、场数据及微观计量结果均证实了期望理论等行为经济学决策模型的强大预见力,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卡尼曼获得诺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3.行为经济学的政策应用

  行为经济学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赖以生存的选择模型,并建立了以期望理论为代表的行为决策模型。并且行为经济学家为了获得更多的证据支持其决策理论,主要在宏观经济、劳动市场和金融三个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经验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巨人的影响。

  3.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在宏观经济学的开展史上,凯恩斯主义统治了前40余,新古典主义则统治了后30余,而且正是新古典主义把宏观经济学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但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各主要派别的共同基础的理性预期假定却在近来受到行为经济学的严峻挑战。诺奖得主阿克洛夫在颁奖典礼上的演讲主题就是“行为宏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行为”,在这篇演讲中,他列举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难以解释的六大宏观现象:非自愿失业的存在;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有实质性影响;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偏离并未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加速;普遍存在的储蓄缺乏;股票市场的过度波动;社会底层阶级的身份认同和贫困问题。而行为宏观经济学则能够有效解释这种现象。

  行为经济学主要围绕两大主题来重新解释宏观经济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其中一个主题就是总需求管理,另一个就是菲利普斯曲线(总供给问题)。首先,无论是新凯恩斯主义还是实际经济周期,在围绕总需求管理相互辩论时,都假定消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精品

  Word

  费者和投资者的时间偏好一致,即消费者和投资者今天的偏好序在未来仍保持不变。如上所述,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己经说明,当事人实际上偏好是内生的,不仅不完备,而且会逆转,会出现框架效应等问题,在涉及跨期决策问题上,就相应出现了偏好的时间动态不一致性等“自我控制”问题。行为经济学的这些研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影响;l、如果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那么他(她)就不能准确预见未来的效用流变化,结果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提出的李嘉图等价原理就不成立,因为当事人无法正确预期未来税负给自己带来的效用流,并且按照双曲线折现理论,当事人对当期的消费变化和对未来的消费变化偏好不一致,这就导致当期增税带来的消费变化被过度折现,而国债融资带来的未来税负增加导致的消费下降被折现缺乏,所以消费者对增税和债务融资两种不同财政政策的评价也会不同,政府更多地会选择债务融资,或者债务融资和减税的组合政策,这种这些政策对消费者的神击较小。2、行为经济学中当事人理性不完美,并出现自我控制问题,导致当事人一方而可能挥霍手头的流动性财富,另一方而.又通过非流动性财富的积累来约束自己的消费,结果当事人的财产儿乎都是非流动性的,而临流动性约束。此时当事人会表现出对当前的流动性财富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对未来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则较低口所以,刺激总需求的政策通过当期减税的方式能够实现;而转移支付政策通过持续的小额方式能够保证降低不平等。3、当事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还表现出资产依赖现象,即不同的财富来源导致不同的mpc,比方人们对一次性劳动收入普遍表现出较高的mpc,而对股票帐户的财富增加则表现出较低的mpc,刺激总需求的政策在于增加人们的暂时性劳动收入。

  行为经济学和劳动市场政策

  在主流经济学中,劳动市场起着理解微观厂商决策和宏观总供给的枢纽作用,但由于完全竟争的要素市场假定下,现实的劳动市场行为只能通过垄断、信息不对称等条件的放松来说明,使得劳动决策和其’已决策无甚差异口行为经济学对此提出了挑站,新的理论指出,劳动决策涉及到当事人在动机和物质激励之间的权衡,而不仅仅在劳动和闲暇间权衡;当事人在决策时会运用启发式,从而形成习惯等,这种习惯因素会影响到激励效果;当事人是损失厌恶的,会寻求组织内的安定和忠诚,过度的变化会降低道德水平等。新的理论更注屯当事人的偏好特征和习惯等对劳动市场的影响,注重劳动关系中的互惠、公平、平等和感情因素,注重决策情景的构造,这就使得行为经济学中的劳动市场政策是人性化的,而不像主流经济学那样只有货币和非货币激励和约束制度的调整。

  第一,面对环境的变化,雇员会如何反映?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发现,雇员是损失厌恶的,对同样一个任务,雇员接受时的报价和放弃时的报价不同,他们更在乎失去的东西。大量的实验经济学和场数据均证实了这一点。损失厌恶一方而说明雇员对现有一啡和报酬的关注,解雇、降职及减薪对其构成有效约束,但另一方而也说明,如果过度采取约束政策会降低雇

  员的道德水平,因此,正向激励更重要。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精品

  Word

  第二,雇员经常拒绝对变化的认识,而对可能的变化会产生惰性。特别是雇员会在工作中养成各种习惯,进而扭曲其判断。也就是说,习惯和惰性的存在导致一次性激励政策仅仅具有暂时的效果。因此,行为经济学主张持续的相对小幅度的激励制度。

  第三,“挤出效应”。主流经济学仅仅注意到相对价格变化带来的挤出问题,比方政府溢出可能通过利率变化挤出私人投资。但行为经济学则注意到当事人在决策时一也而临挤出问题,即高强度货币激励或处分过度会挤出当事人的动机,导致当事人工作的自觉性下降等,从而弱化了激励效果。这种挤出可能来自当事人对物质激励和处分与内在动机之间的权衡,如果激励约束制度过严会压缩个人的自我控制范围,从而导致当事人的自觉和自尊心理受损,迫使人们弱化所控制的活动中的内在动机,结果降低了其生产率;反之,如果是对当事人正向精神激励,就可以使其感到人家的支持,从而强化其自尊心理,令其行动自由,进而扩大了其自觉心理感受,改进了其生产率。所以,在劳动关系管理,应更重视物质激励和约束的适度性,更多地采取精神激励和正向激励。

  第四,在一个组织内部,报酬制度的设计要贯彻公平和互惠原则,如果内部报酬结构不公平、不透明,对于人力资本比较重要的雇员来说,其道德水平就会下降。进一步看,如前所述,企业会维持一个相对的名义工资刚性,以防止损失厌恶和货币幻觉的雇员降低其道德水平。囚此,一个组织应该通过文化和公平的报酬制度来获得雇员的认同,并形成雇员的组织自豪感,从而提高雇员的自我满足水平。

  行为经济学和金融政策。

  行为经济学在应用研究领域最成功的范例就是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从20世纪80代开始,一些前卫的经济学家开始运用行为经济学尚不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金融市场问题,并取得了巨人的成绩,其中如芝加哥人学的泰勒、哈佛人学的史莱佛、耶鲁大学的希勒、桑塔克拉拉大学的斯特曼和谢甫林等都是极为活泼的人物。与行为经济学还在其它领域艰苦奋斗相对照,行为金融理论如今已成为金融研究领域的主流,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

  行为金融学主要挑战了金融学的两个理论基石—有效资本市场假说和“mm”定理。在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看来,“价格总是正确的”,因为它们由理解贝叶斯规则和一定偏好关系的当事人建立。在这种有效市场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就是说,没有任何投资策略能够获取超过风险调整后的平均回报,或与其风险匹配的回报。通过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动,市场必然实现均衡,任何证券的价格必须符合其基本价值。因此,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价原则”总是成立的。但是,行为金融学认为,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而临套利的风险和本钱,比方交易者对金融产品基本的风险判断多种多样;市场上总是存在“噪音交易者”,这些人可能盲从,可能过度悲观或过度乐观,也可能采取正反响策略;套利本身存在较高的交易本钱,如寻找替代品,躲避制度约束,收集信息等,所有这些约束都导致完美套利不可能存在,现实的市场上都是不完美套利。套利限制说明市场不可能是有效的,一价原则不成立。大量的金融市场证据有利支持了行为金融学对有效资木市场的反驳。进一步看,如果有效资本市场假说不成立,那么“mm”定理肯定就不成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精品

  Word

  立,即企业出售何种全融产品对其价值是有影响的,线性的证券供给曲线很难推出。在批驳新古典金融理论的基础上,行为金触学提出了自己对余触市场行为的理解,一些代表性看法如下:l、股权溢价之谜。即从长期来看,股票的历史平均回报率要远高于债券。如果理性的投资者进行跨期决策,他们为什么还投资于债券呢?并且这些投资者都会考虑很长时期的决策问题,而在这么长时期内,长期债券与股票相比,是不可能有吸引力的。因为,长期债券的固定利息支付会受到物价指数的影响,这也是一种风险,并不能说,这种风险就比股票的风险低。那么这就不能用风险来解释股权溢价。而行为金融能够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按照新的理论,投资者短视而且损失厌恶,无法预见到长期的溢价问题,并偏好平安的债券。

  2、市场波动之谜。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就不可能出现价格的剧烈波动。行为金融从后悔与认知偏差等角度解释了这个问题。按照这种理论,当股价下降时,投资者不愿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上升时,他们加速卖出股票。投资者的这种行为并不是害怕错误,而是不愿意接受懊悔。并且有限理性的投资者对证券的评价不同,在套利限制的情况下,这种观念差异就会反映到市场上,如果投资者事后检验自己的错误,那么一个不完全的学习和纠正过程就可能加剧市场价格波动。此外,投资者决策时的锚定效应和框架效应也会影响到价格走势,主流经济学用随机游走在说明市场价格变化,但行为金触认为,锚定和框架效应明显对股价水平起了重要作用,比方美国和日木市场此值的差距就是如此。投资者的投资心态和策略也会影响到股价。一方面,投资者普遍存在过度信心,过度信心可能导致跟风或者说从众心理。另一方面,投资者而对市场信息会出现过度反响或低度反响。前者是指股价的波动高于按照理性模型所预见的那样,后者是指股价的波动滞后于消息的发布。也就是说,股价对消息的反响是有时滞的。此外,公众的注意力、文化等也对股价明显有影响。

  3、季节效应和心智间隔。与锚定和框架现象不同,人们趋向于按照一些特定事件的表征而把他们置于相应的心智间隔。也就是说,而对一种复杂现象的时候,人们经常采取多种相对别离的小决策。比方,个人投资者经常把资产的投资分成两个局部,一局部是平安的,用来防范风险,一局部是风险的,用来获取致富的时机。心智间隔可以用于理解所谓的“一月效应,这种效应己经在十五个不同的国家被观察到。很明显,避税等客观囚素无法解释这种效应。行为金融认为,人们普遍接受新新气象的祝福,囚而在份转换的时候愿意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诸如金融市场参与者观念的多元化、投资者有限理性和心态特征、投资者的正反响策略、投资者的心理账户等都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和不同金融产品的价格差异,这种波动和差异无法像新古典金融理论那样通过套利来消除,特别是投资者的从众心理等带来了金融“传染”问题,由此产生金融危机。这些金触市场价格特征也说明预测的困难,不能通过标准的估价模型来加以测算。总的来看,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并非有效的,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通过其决策影响到价格和交易,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就是对市场参与者心态和预期的监管,而不是对具体风险和价格、数量的管制。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精品

  Word

  4.行为经济学评价

  行为经济学批评新古典经济学脱离实际,无视当事人现实的决策模式,从而无法有效解释经济现象。但这不等于说行为经济学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替代范式,至少现在还不具备这种革命性影响。正如卡梅瑞和罗纹斯特恩所指出的,行为经济学并不全盘否认新古典经济学,因为新古典经济学通过效用最人化、均衡和效率建立了较完整的经济和非经济行为分析理论框架,并使得这种分析能够进行实证,这使得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仍然是有用的。行为经济学接受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但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个人行为假定,由此也就动摇了其理论逻辑。

  行为经济学在其开展过程中,逐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决策理论,并把该理论广泛运用到各种政治、法律和经济领域,逐步形成了比较成型的行为决策理论、行为金融学、行为宏观经济学、行为劳动市场理论、行为法律和经济学、行为政治经济学等等。特别是,行为经济学不满足自身局限于分析个体行为,而把其理论扩展到博弈和社会行为范围,形成了行为博弈论,深入研究了博弈过程中的学习、互惠、公平等问题,并通过社会偏好的构造和引入,进入到经济学最抽象的领域一福利经济学,从现有的研究看,很有可能形成行为福利经济学分支。

  因此,通过回归现实的假定,行为经济学迄今应该说获得了巨人的成功,其中的重要人物相继获得了诺奖和克拉克奖,这些奖项本身也代表社会对该领域研究的期待。不过,也应该看到,即使引入了社会偏好,仍然无法摆脱边沁当的困境,如果通过参加非自利追求就能够表达偏好的社会性,那么何时参加?参加的程度如何?两者的相互影响如何?自利和非自利动机存在的基础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仍然无法解决。从20世纪初的工业心理学和组织心理学研究开始,管理学家们就非常关注组织和礼会对个人的影响力,众多的研究发现,个人偏好依赖其社会情景,反映出社会特征。这正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礼会性的看法。如果是社会决定了个人偏好,那么行为经济学的基础一行为决策理论一就如同空中楼阁了。可惜人多数经济学家们都无法平等地对待管理学的思想,总是认为那些思想不过是经验之谈,而不是科学。但也有少数经济学家意识到行为经济学的脆弱性,比方斯密德正确地看到,行为经济学可以在一个社会演化过程中通过行为一结构一绩效来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无需建立在个体主义方法论基础上。个体行为是一个社会现象,需要从制度的角度来研究行为,而不是相反。可以预见,斯密德的思想将对行为经济学今后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A·爱伦·斯密德.20**.《制度与行为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社,中译本。

  [2]安德瑞·史莱佛.20**.《并非有效的市场一行为金融学一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社,中译本。

  [3]马涛.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J].社会科学,20**,(07)[4]薛无崖.行为经济学的颠覆企图[J].中国科技财富,20**,(05)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精品

  Word

  [5]李存金.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J].求实,20**,(S)[6]王国成.当代行为经济学:挑战、应用与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精品

  Word

篇五:行为经济学中“有限理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事例

  《行为经济学》读书报告

  读《行为经济学》

  ——浅谈对行为经济学的几点认识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与心理学有机结合的现代经济学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们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它通过可控实验、调查等方式考察人们在不完全理性的市场中参与各种经济活动时的行为模式,分析影响行为的内外部因素,理解并解释经济现象的本质。其最大特色是推翻了传统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提出了一个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决定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动机,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选择会系统偏理理性。行为经济学中最主要的前景理论描述了人们“实际上是如何做的”,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做出判断和决策时,认知心理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内容才正真走到了一起。

  行为经济学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它的发展对传统经济学不仅仅提出来挑战,更重要的贡献是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补充和拓展。

  阅读过薛求知先生的《行为经济学》之后,我还深入思考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行为经济学与心理学

  行为经济学又称为“心理学和经济学”,就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科学.经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是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没有任何理由忽视对经济活动的研究。就经济学而言,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经济学概念的解释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研究人的学问。"Simon对效用理论中的最大化假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揭示了决策者必须面临的信息不完全等问题,指出有限理性将可以更好地描述实际选择行为:有限理性的决策者将致力于达到满意解,而非最优解。有限理性理论直接触及作为正统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微观心理假设—-经济人的完全理性假设,突出了感知、认识和学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直接将决策研究者引向了信息处理的心理过程。谈及心理学问题时往往牵涉经济因素,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与生俱来的矛盾、互斥和对立;而讨论经济问题是常常涉及心理因素,如研究消费、交换、生产和分配等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读书报告

  范畴,都必须首先考虑人的因素影响.几乎所有著名的经济学家的思想中都囊括了复杂的心理学,因此,经济学和心理学有着深刻的渊源.

  二、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分析的方法有很多优点,如利己主义方法论、用数学语言将假设公式化、用逻辑的方法得出假设的推论以及现实数据的检验。但是这些优点也导致了一些必然的不足,那就是必须用非常简化的、程序化的模式来描述人们的认知、偏好和行为,从而往往将确实存在的很实际的人的心理因素忽略掉了。与传统经济学相反,行为经济学潜心研究的对象集中于人类行为的心理因素,他们并不为公式化的表达和逻辑的推论等所限制,有时还借助实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以行为经济学的观点,由于决策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决策结果相互之间是互动的和关联的,存在许多决策反馈机制,这就导致了当事人围绕偏好演化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的存在使得行为经济学从一开始就是动态的分析,而不像传统经济学那样重视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

  行为经济学提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决策过程受到知觉、信念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启发式进行判断,往往导致系统偏误。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中的经济主体的决策过程,并促使经济学家关注现实经济主体的优先理性行为.行为经济学的诞生和发展,说明了经济学正在摆脱了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之后会有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是向着更加真实的世界方向发展.我认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应重新思考完全理性,将理性和非理性结合起来,使理性回到其应有的合理地位。

  三、行为经济学与当前社会的高等教育投资

  许多研究声明,高等教育具有很高的个人边际利益,私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家庭的高等教育投入能够给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成员未来带来更多收益。拥有知识能在社会上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对个体而言,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已经被附加上很多教育以外的东西,比如荣耀、机会、福利等.尤其对农村学生和家庭而言,不仅可以找到体面的工作,而且能带来社会声望和地位的提高,成为跳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人们日益感受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

  《行为经济学》读书报告

  性,也更加关心子女能力的培养,教育投资价值凸显成为家庭对教育投资的动机,从居民家庭储蓄用途调查结果来看,在家庭储蓄的各种用途中,用于供子女上学的排在首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是一项风险投资,投资决策者(家长)也不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他们对教育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收益和损失的看法,不是随机出现、不可预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规律。因此对于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决策研究来说,行为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真实、准确地研究和把握身处农村、自身认知能力有限、决策条件又十分恶劣的家庭决策者面对子女是否继续接受教育问题时的所思所想和决策过程的独特视角。

  1.高考放弃行为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大部分放弃高考的学生来自农村,在这词儿考生及其家庭看来,高考生学的机会越大,参与高考的意愿越强;反之则越弱.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地区教育水平和结构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农村考生很大一部分基础比较差,再加上高中阶段知识比较难,学科多,课程紧,一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所以成绩不理想,竞争压力比较大.老师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关心不够,使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心态,觉得升学无望。由于自我概念偏低,致使这部分学生模仿他人决策而忽略自己的私人信息的倾向,尤其是了解到与自己家庭情况相似的同学,已放弃学业去打工为家里分担负担,更容易导致从众行为发生。

  对绝大多数尤其是农村家庭而言,读大学是一笔庞大的教育支出。但是教育已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并且日渐沦为许多家庭富含利益预期的投资项目。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就能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柱,但是这样的读书预期收益与现阶段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却不相符。据调查显示,目前城镇居民户均教育支出每年大约在5500元左右,而一个大学生的年培养费则达到了13600多元。我国现阶段大学费用支出高昂,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致使大学毕业生不仅要面对“收入低”,还要直面“就业难"。如果读了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读书投入了大量资金而不能见到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及家长心中对放弃高考去打工和参加高考读大学带来的收益之间做了一个权衡,在选择前者时面对的是收益,而选择后者则面临的是损失.在风险厌恶的心态的影响下,最终的选择是放弃高考去打工.

  《行为经济学》读书报告

  2.考研行为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与高考放弃行为相对应的是当下众多大学毕业生做出考研的决策。当代大学生都有“自利”动机,期望根据市场情况、自身处境和政策法规做出预期,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有了这样的偏好,当代大学生权衡利弊,相继作出奔往考研大道的决策。同时,大众认为研究生文凭比本科文凭更为社会所认可,学科体系较本科生更专更精,能够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因此读研还是为社会、家庭、个人所偏好的,考研的队伍日益庞大。

  第一,机会成本是指人们在经济学为的决策过程中,选择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机会成本过高成为大学毕业生做出考研抉择的首要障碍.一个大学毕业生考虑是否继续读研的机会成本由两部分组成,即学费、书费、住宿费、伙食费等显性成本以及因上学而没有挣到的工资收益、无法忽略的时间成本等隐性成本。因此机会成本的存在制约了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经济学为的实现。

  第二,社会上的大众群体是有限理性的,即经济人“理性计算”是有成本的,即使是有一定学士的大学毕业生也是走不出有限理性的圈圈。大学毕业生由于心智模式不同,受到认知能力和信息成本差异的约束,所做出的决策亦会有所差异。当理性成本过于高昂时,大学毕业生将依赖非理性的习俗、习惯、道德、情感等进行决策,偶尔也可能实现收益最大化。从而对于风险规避者而言,加之以有限理性的约束,难以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考研道路。

  第三,行为经济学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且还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即非理性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特别是拥有保送硕士研究生资格的大学毕业生,考虑到考研具有高度风险,选择扮演风险规避者的角色。

  结语:

  总之,行为经济学作为科学的经济理论,同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论.行为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的最终形式,它仍然是经济学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而已,它必将继续发展下去,不断实现新的质变突破,这是由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复杂多变所决定的.经济学作为分析人类经济行为的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因时因地地不断变化的品质,以应对更广范围内经济现象的考

  《行为经济学》读书报告

  察和解释,和对各种社会伦理、价值下的经济行为的考察和解释。

篇六:行为经济学中“有限理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事例

  诺贝尔奖获得者行为经济学理论介绍

  摘要:近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将心理学和经济学进行融合,实验和修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各种理论相继发表,发展成了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有有限理性、社会偏好、缺乏自控等,基本概念有损失厌恶和参考点等。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经济学著名的理论有前景理论、心理账户、禀赋效应、计划者-执行者模型、助推等。行为经济学已经对经济研究和政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来会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利做出更多贡献。

  关键词: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心理账户;助推

  一、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次授予行为经济学领域,是对非主流的行为经济学研究的认可。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无限理性、纯粹自利、完全自控。这种简化的人类行为模型已经帮助经济学家形成了主流经济学理论。然而,理论和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性有时候既是系统的也是显著的。多年来,研究者们将心理学和经济学进行融合,实验和修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渐渐地发展成为行为经济学,对经济学研究做出了成功的贡献。

  二、获奖年度和获奖者

  2002年,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17年,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基本原理和概念

  行为经济学将心理学和经济学进行融合,利用行为分析理论研究经济运行规律,发现传统经济学模型中的不足或缺失,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的假设。行为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社会偏好、缺乏自控,这是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行为经济学中最核心的基本概念是损失厌恶,表示损失给你心理上带来的冲击要大于同等金额的收益。另一个基本概念是参考点,即人们明显更加敏感于对参考点的偏离,而不是绝对结果。收益或者损失是相对于参考点而言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方法论个体主义,非线性规划,以实验和微观计量为主,理论模式是描述性的。

  四、理论发表时间

  1979年,卡尼曼与特维斯基创立了“前景理论”,兴起了行为经济学。1980年,塞勒教授创造了术语“禀赋效应”,解释了个人具有对物品更高估价的倾向只是因为他们拥有这个物品。1981年,塞勒和舍夫林提出了“计划者-执行者模型”,是一个行为两系统或双模型。1985年,塞勒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心理账户”的理论,解释个体利用认知行动来组织和评价经济活动。2003年,塞勒和桑思坦提出了“助推”,公共政策助推人们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

  五、理论要点

  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有很多理论,内容丰富,著名的理论有前景理论、心理账户、禀赋效应、计划者-执行者模型、助推等等。

  1.前景理论

  卡尼曼最有影响的贡献,是关于不确定性下的决策。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创立了前景理论,前景理论采用了一个决策模型,将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阶段。在编辑阶

  段,个体通过框架、参考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使用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来判断信息。前景理论包括四个因素。第一,个体得到效用不是来自财富或者消费水平,而是来自相对于参考点的收益和损失。第二,个体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即他们显示损失厌恶。价值函数是非线性模型,在参考点弯折处捕捉了个体损失厌恶,相比于收益区域,函数在损失区域更陡峭。第三,个体展现了对收益和损失呈递减的敏感性,即从100美元移到200美元的收益或损失比从1000美元移到2000美元的收益或损失会有更大的效用影响。第四,该理论含有概率权重。个体们明显更加敏感于偏离了参考水平也即现状的结果,而不是绝对结果。当面对一序列风险下的决定,个体们就会出现每一个决定基于它单独的收益和损失,而不是在于决定结果带来的他们总体财富。大多数个体们似乎更加地损失厌恶,相对于参考水平,与同样规模的收益相比。在面临收益时,人们不愿意冒风险,喜欢见好就收,落袋为安,害怕失去可以得到的利润。在面对损失时,人会很不甘心,表现出风险偏好倾向。例如股市上投资者就倾向于将赔钱的证券继续持有,持有时间远长于持有获利的证券。损失和收益给人带来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敏感度要远远超过收益的快乐。人们厌恶的不是风险,真正厌恶的是损失。前景理论及其扩展能够用来更好地解释行为方式,看似是反常于传统理论的观点:偏好于为家用电器

  签署昂贵的小型保险;愿意驾驶许多英里就是为了小小采购的几美元打折,却不愿这样去做以便在更昂贵的商品上节省同样的数量;或者不愿去降低消费来回应关于一生收入的坏消息。

  2.心理账户

  塞勒创造了心理账户理论,指出人们在金融决策时通常会简化,通过在头脑中建立分开独立的账户,简单考虑每个独立账户决定的后果,而不考虑其它账户的影响。心理帐户可以理解成不同的账户有不同的分法。时间上分,将不同期的收入分在不同的帐户中;种类上分,将不同来源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账户中;数量上分,将不同数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账户中等等,例如人们会分多少房产预算进到一个房产付款账户,多少度假预算进到一个度假账户等等。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同账户之间,有规则防止动用一个账户里的钱去为另一个账户里的事情付账,专款专用。心理账户这种行为有时候会引起额外的成本,例如不会动用长期储蓄账户里的钱去作为短期花销,取而代之的是动用昂贵的消费借贷。同时,也会帮助我们去计划我们的财务和保护长期储蓄。心理账户的另一方面是我们会使用参考点来帮助我们做出决定。一个参考点有可能是我们以往买东西的价格,使用参考点去评价

  我们是否做了一个好交易。

  3.禀赋效应

  人们对同一商品进行估价,当拥有这一商品时估价要高于没有拥有同一商品,这种现象塞勒把它叫做禀赋效应。在一项著名的实验中,一定数量的装饰精美的马克杯分发给一组随机挑选的实验参与者,允许他们去选择是否想把杯子卖给第二组没有分到杯子的参与者。因为两组参与者是随机选择的,他们应该对马克杯平均估价是一样高的,预测大约有一半的马克杯应该被卖掉。然而,实验的结果是,分得马克杯的参与者对它的平均估价远高于没有分到杯子那组成员的估价,被换手的杯子数量远少于一半。塞勒对禀赋效应的解释是基于损失厌恶,对损失的负面感受要比对同样大收益的正向感受更强烈。放弃我们已经拥有的,体验是损失;而得到同样的东西,体验是收益。定义收益还是损失依赖于定位参考点的位置,因此对我们的决定很重要。例如,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不会认为一份交易是收益还是损失,除非股票实际上卖出。这会导致投资者通常持有跌损的股票很长时间,寄希望它会变好,而卖掉盈利的股票却很快,这是为了把收益拿回家,落袋为安。

  4.计划者

  -执行者模型计划者-执行者模型,认为一个个体,既是一位长远的计划者即计划自我,也是一个短视的执行者即行动自我。塞勒使用计划者-执行者模型来分析自我控制的情形,指出长期规划和短期行为之间的紧张关系。例如为老年储蓄或选择更健康生活方式的计划经常抵不过短期诱惑。塞勒和舍夫林一起创造的这个模型,用于描述计划自我和行动自我之间内部矛盾造成的困境。计划自我思考和做出决定,目标是长期幸福,而行动自我则由更多短期目标来支配。正如奥德修斯的案例中,困境的解决方案是在一些方面帮助计划自我排除某些短期的行动。在一些案例中,人们不需要帮助,自己就可以限制行为,心理账户就是一种避免短期过度挥霍的办法。在另一些案例中,可能需要社会去帮助计划自我,通过设计监管和制度来鼓励个体长期远景的行为。

  5.助推

  塞勒指出助推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最优选择,助推不用强制手段,保证自由选择权,同时你会收获最大利益。在实践工作中,塞勒证明助推可能帮助人们在为养老储蓄以及其他的情况下能更好地自我控制。政府机构采用行为经济学优化

  各项政策。储蓄、投资、医疗健康、环境保护、挑选学校等领域需要引进助推,完善选择体系。助推可以是真正的第三条道路。拿出更多的钱去储蓄,人们总会觉得这是困难的,因为这会直接削减他们今天的消费数量。人们承诺在未来储蓄更多会显得更加容易,特别是他们期望未来他们的薪水会逐渐增加。这个发现已经使用在“明天存更多”计划里,可以增加个人职业养老金储蓄。要求个体拿出未来薪水增长的部分作为储蓄,已经在美国许多公司成功采用。可以说明的是参加这个计划完全出于自愿,参与者是可以在任何时候自由选择从中退出。

  六、结语

  行为经济学研究多次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影响了更多的经济学家去研究行为经济学,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积极推进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期待行为经济学为社会进步和人类福利做出更多贡献。

推荐访问:行为经济学中“有限理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事例 有什么 事例 现实生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