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10篇

发布时间:2022-11-13 15:05:04 来源:网友投稿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10篇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摘要: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为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地方高校在“一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10篇,供大家参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10篇

篇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摘要: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为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存在一定的地理和区域优势,但是也受到技术水平等制约。因此,地方高校需要有效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政策,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利用特色的学科作为优势,实施差异性的人文交流对策,驱动地方高校的发展目标趋于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一带一路;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沿线国家与地方在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多元化的交流合作,同时为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机遇。教育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组成成分,地方高校作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的沟通桥梁,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将自身的教育发展方向转为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还要有效利用本校的特色教学,形成具有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观念。

  1.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变化

  (一)教育国际地位的转变

  我国首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领导地位,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地位在创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有与传统高等教育的国际强国进行公平竞争的能力。

  (二)发展地方高校国际化目标的转变

  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实现了地方高校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一带一路”的倡议为地方高校发展教育国际化目标提供了发展平台。例如云南、新疆等地区的高校,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有效地推动了自身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充分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

  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向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1.

  构造高等教育的语言体系

  通过创建符合教学发展同时具备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语言体系,有效推进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发展进度,继而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做出贡献。首先,政府部门需要着力提升地方高校的办学门槛,对其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等核心要素进行严格的要求,使其达到国际化的发展水平,继而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学生主动到中国进行学习交流。如果我国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较弱,并不具有高等国际教育水平,则不能有效的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其次,教育部门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创设新型的高等教育语言体系,新型言语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的发展要求进行观念的创新。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已经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语言概念。我国应针对“一带一路”的倡议,将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创新高等教育的语言体系,继而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语言体系。最后,我国应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有效利用智能信息,有效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语言能力。

  1.

  制定高等教育的国际标准体系

  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优先获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高等教育体系学习合作的机会,促使其与沿线国家进行思想融合和教育推广。地

  方高校应与相关的沿线国家共同制定一个通用的教育质量标准,并且对其教育质量通用标准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沟通,借鉴国内外优秀国际教育的经验和相关办学标准,一同研究并制定合作共享的现代国际教育发展的准则,继而推动我国地方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地方高还需要加大与我国优秀企业的直接接触,促进技术标准的融合,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与国内技术企业以及沿线国家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进行技术融合,继而促进地方高校的人才有效适应“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技术生产服务的需求,实现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如下图1)。

  图1高等教育的国际标准体系图示

  1.

  共同创建高等教育合作机制

  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向国际化教育目标发展,不仅要求地方高校要增加与高等教育领域的联系合作,同时需要政府部门、地方企业、以及智库等部门对其给予政策、技术和资金的有效支持。地方高校专业科目的设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产业应进行紧密的联系,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内容的确立需要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技术标准,需要创建高等教育的合作机制,继而强化地方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部门、合作企业、以及人民群众等沟通合作,创建高效率的国际化教育合作网络。

  1.

  加强教育政策的改革力度

  教育部门通过不断完善改革教育制度,有效推动了地方高校的教育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在地方高校教育进行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的方向指引,通过创建顶层的设计有效发挥法律政策的导向作用,为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建设新型的制度体系,这不仅包含宏观意义的政策保障体制、教育发展落实政策、教育发展方向等,还包括微观意义中的地方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研究讨论、合作项目的评价机制等,继而有效约束参与“一带一路”各个参与主体的行为,有效提升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其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时,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加强与其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加两国之间的政策沟通,增强共同发展战略的认知,面对不同的沿线国家和地区,要结合其地方发展特色与发展水平,设定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时代发展,且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继而推动我国在国际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打造我国地方高校的特色国际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李庆成,刘云、“一带一路”倡议下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理念及路径探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6(4):26-31.

  [2]刘志军.“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依托商会开展国际化办学的探索几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60-62.

  [3]周容容.“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82-83.

  [4]冯朝军.“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15):18-19.

篇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边境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特点及提升策略

  作者:宋丽荣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年第06期

  [摘

  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具有教育交流领域多层次化、教育交流内容多元化、教育交流质量内涵化、教育交流整体互动化特点。在中俄关系进入高水平、大發展的新时代,两国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在协同创新的框架下,通过提升边境高校战略地位、建设互联网+中俄教育交流平台等策略,为中俄两国区域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参照,共同筑梦“一带一路”。

  [关键词]中俄边境高校;教育交流;协同创新;“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21)06-0052-03

  中国与俄罗斯既是友好邻邦也是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得到加强,合作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中俄两国间交流合作的开放性、联动性与协调发展需要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领域展开合作,更需要中俄两国文化教育的推动与互动。本文以中俄边境高校为研究对象,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途径与文化交融的互动性,系统分析中俄边境高等教育交流特点及面临的新挑战,在协同创新的框架下,总结其中的规律,提出了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提升策略,为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途径与窗口,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促进中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文化认同,共同筑梦“一带一路”。

  中俄边境高校是中俄(含独联体内与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边境上,距边境线一百公里内的高等学校,或为国办或民办的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学校与接壤国家基于地缘优势,与之有较为密切的学术和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俄边境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区域社会新生智库和智力服务的主力军,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维护边疆民族团结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中俄边境高校虽然分别处于各自祖国的边疆一隅,却是中俄人文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沿阵地,是中俄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和“枢纽站”。随着《俄罗斯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俄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及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进,中俄边境高校将自身的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需求中,使中俄边境高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将不断拓展与延伸。

  一、中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特点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机制因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层级而显示出差异。中俄两国边境高校进行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的种类繁多,活动领域不断延伸,使教育交流的领域多层次化,交流更活跃,交流的内容多样和丰富,更注重交流的质量,中俄教育交流上升到国家层面,为国家的战略决策服务,同时也凸显了文化交流的融合与互动性特点。

  (一)教育交流领域的多层次化

  从中俄边境高校宏观教育交流上看,既有各级政府部门的参与也有高校间的交流,涉及国家层面、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形成了上下联动又有侧重的局面,注重体现边境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地缘优势,使教育交流的政策制定与各级各类活动的开展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从边境高校微观教育交流上看,涉及以校方为主体的交流,也涉及中俄高校二级学院间的对接,甚至是包括以教师或教师教学科研团队为主体的调研等层次,每个层次都具有教育交流的活动方式与内容,甚至出现交叉的特点。

  (二)教育交流内容的多元化

  中俄教育交流不仅涵盖了文化、艺术、体育及休养等活动,也有高等教育展览、大学校长论坛等学术类、信息服务类的高端研讨会,也有推动汉、俄语言教学中心各项活动的开展等。中俄各类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中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搭建了学术对话平台,研究者们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语言、历史等视角展开问题分析,研究范畴涉及了经济学、艺术学、文化学、语言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中俄教育交流的内容更贴近两国关系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

  (三)教育交流质量的内涵化

  中俄边疆高校最初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是教师、学生的单向往来,单纯的引进课程、教材及师资等,逐步转向合作开发,融合双方的先进理念、技术并兼顾区域实际和特色。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加,交流频率的增强,交流领域的拓宽与延伸,交流内容的逐步丰富,其内涵进一步深化,内涵的挖掘将中俄边境高校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方向,凸显了中俄边境高校教育交流的系统化、广泛化和品牌化的特色。

  (四)教育交流整体的互动性

  中俄两国边境高校在交流互动中,使得中俄两国民族文化在此进程中相互渗透、交融,构成了“独树一帜”的中俄界江教育文化,显示了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同步发展和联动效应。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域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以界江为桥梁展开中俄两国文化教育互动,建立了日益密切的双边合作与交流机制。

  二、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面临的新机遇

  在中俄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俄关系进入高水平、大发展的新时代。中俄两国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影响着俄罗斯远东和中国黑龙江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一)教育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中俄两国都确定了教育在国家政策中优先发展的地位、战略和发展方向。从高校层面上讲,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尤其是中外作办学,互派留学生等,能为高等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提升高等学校竞争力和知名度,提高本国的整体教育与学术水平,加快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教育交流是双向的,中俄两国边境高等教育为了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更应在两国教育交流中各取所长,获得更好的发展。“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这个层面上看,边境高校不仅要通过教育国际交流来增强自身实力,促进教育现代化,还肩负着在交流与合作中展示中国文化、中国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二)远东大开发为教育交流注入新动力

  鉴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原因,俄罗斯对于中国的合作始终存在着矛盾心理。由于受到西方经济的制裁、低油价的双重打击下,俄罗斯政府不断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开始逐步落实“向东看”战略,力图从之前相对次要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找到“突破口”,来打造新的对外经贸“利益增长点”。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一桥通两国、一桥连两城,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通车后,也将加速中俄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融合,中俄跨境集群项目的有序推进等,使黑河、同江等边境城市从国家地理边界的端点,成了“一带一路”的通道节点。为中俄双方远东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中俄边境高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注入新的发展动力,通过加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才更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实现多赢。

  (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同时给教育带来深层次的改革。“互联网+”的模式使教育资源的分享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跨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网络的普及,远程教育的发展,电子图书的推广等可以使不同国家的学生,无论身处何处,都有可能实现坐在电脑前来掌握任何知识。互联网时代给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发展带来新机遇,改变了教育资源的流向,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为了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俄罗斯加强了部门间、联合体和地区之间的电信网建设。目前建成了32个网络中心,100多个大型的大学联络站,统一的教育体系信息空间站初具规模。中国也在信息技术领域加大了投入,改变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不断进行交流途径的创新。

  (四)“一带一路”倡议赋予高等教育新使命

  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中国的倡议,也是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早期收获。新时代赋予教育新的發展机遇,“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中俄边境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的新常态,面对“一带一路”所提出的新使命,边境高校责无旁贷、使命在肩膀,必须紧紧抓住中俄合作交流的区位优势、经验优势及战略优势,积极规划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共同培养所需人才,共商共建共享。

  三、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提升策略

  协同创新(Collaboratrvelnnovation)的内涵比较丰富,国外较早给与定义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PeterGloor),主要是指组织或企业内部相互交流和相互协调。严雄(2007年)是国内较早研究协同创新的学者,其观点是“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科研能力,在政府和科研服务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合作下,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协同创新活动”。不同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协同创新的含义,其实质就是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创新和共赢的局面。本文中的协同创新涉及中俄两国,具体指两国的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等主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从科研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平台等多层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从而实现协同与创新。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开启了新的征程,尽管中俄两国边境高等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也存在着信息沟通障碍,资源共享机制薄弱,服务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中俄两国边境高校更应在“一带一路”建设已有的基础和成果上,及时谋划和调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布局和行动策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协同创新的框架下,充分发挥中俄两国政府、高校、社会等主体的合力,坚持中俄协调合作、校际协同互通、校地融合发展,尊重价值取向,崇尚多元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探索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

  (一)谋求边境高校特色发展,提升其战略地位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从维护双方长远利益出发,我们要从战略高度看待中俄两国之间的边境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是中俄双方加深理解和认同,增进政府间互信,实现民意相通的重要桥梁。首先是加强顶层设计与部署。中俄正在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已经取得重要早期收获。各级领导班子要同心同德,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引领和助推作用,为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其次是用政策来保驾护航。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支持力度等培育、扶持和发展中俄边境教育交流与合作,以教育交流推动政治、经贸、文化的发展。各类高校也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把中俄教育国际交流上升到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高校要敢于创新,提升教育、文化交流的内涵、广度与深度,形成促进教育交流的长效机制,使俄罗斯看到一个富强、稳定、友善、文明的近邻。

  (二)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保障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培养“一带一路”所需人才的前提。俄罗斯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体现了教育管理民主化,办学模式多元化,管理体制与世界接轨等新理念,不断探索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路径。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机制虽不同,但中俄两国高校应在高等教育合作一体化基础上,作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质参与主体,积极组织并实施科学的合作教育规划及方案,参与分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们要牢牢抓住地方社会发展的重点,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原则,改善教学条件、加大经费投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提高教学水平,为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质量保障。

  (三)拓宽科学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

  2018年6月中俄两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指出,要“支持两国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在科技优先领域开展密切科技交流,包括落实联合科研项目。”支持高等院校扩大对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发挥中俄边境地区历史和文化交流与融合优势,从各自实际需要出发,加强中俄两国高校、科研所及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增加其联动性,加强跨国、跨境、跨区域、跨学科、跨文化的联合与协同,注重向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倾斜,发挥中俄高校所拥有的人才、学科、技术等优势,实现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学术交流,加强开展中俄国家和区域教育法律、政策协同、教育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及教育教学领域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系统的探究。对俄罗斯教育、政策、历史、文化观念等跨领域地注重研究中的相互认知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促进中俄教育交流向纵深发展,提高双方交流的层次和效益。

  (二)远东大开发为教育交流注入新动力

  鉴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原因,俄罗斯对于中国的合作始终存在着矛盾心理。由于受到西方经济的制裁、低油价的双重打击下,俄罗斯政府不断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开始逐步落实“向东看”战略,力图从之前相对次要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找到“突破口”,来打造新的对外经贸“利益增长点”。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一桥通两国、一桥连两城,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通车后,也将加速中俄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融合,中俄跨境集群项目的有序推进等,使黑河、同江等边境城市从国家地理边界的端点,成了“一带一路”的通道节点。为中俄双方远东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中俄边境高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注入新的发展动力,通过加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才更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实现多赢。

  (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同时给教育带来深层次的改革。“互联网+”的模式使教育资源的分享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跨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网络

  的普及,远程教育的发展,电子图书的推广等可以使不同国家的学生,无论身处何处,都有可能实现坐在电脑前来掌握任何知识。互联网时代给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发展带来新机遇,改变了教育资源的流向,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为了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俄罗斯加强了部门间、联合体和地区之间的电信网建设。目前建成了32个网络中心,100多个大型的大学联络站,统一的教育体系信息空间站初具规模。中国也在信息技术领域加大了投入,改变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不断进行交流途径的创新。

  (四)“一带一路”倡议赋予高等教育新使命

  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中国的倡议,也是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早期收获。新时代赋予教育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中俄边境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的新常态,面对“一带一路”所提出的新使命,边境高校责无旁贷、使命在肩膀,必须紧紧抓住中俄合作交流的区位优势、经验优势及战略优势,积极规划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共同培养所需人才,共商共建共享。

  三、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提升策略

  协同创新(Collaboratrvelnnovation)的内涵比较丰富,国外较早给与定义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PeterGloor),主要是指组织或企业内部相互交流和相互协调。严雄(2007年)是国内较早研究协同创新的学者,其观点是“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科研能力,在政府和科研服务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合作下,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协同创新活动”。不同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协同创新的含义,其实质就是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创新和共赢的局面。本文中的协同创新涉及中俄两国,具体指两国的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等主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从科研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平台等多层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从而实现协同与创新。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开启了新的征程,尽管中俄两国边境高等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也存在着信息沟通障碍,资源共享机制薄弱,服务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中俄两国边境高校更应在“一带一路”建设已有的基础和成果上,及时谋划和调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布局和行动策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协同创新的框架下,充分发挥中俄两国政府、高校、社会等主体的合力,坚持中俄协调合作、校际协同互通、校地融合发展,尊重价值取向,崇尚多元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探索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

  (一)谋求边境高校特色发展,提升其战略地位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从维护双方长远利益出发,我们要从战略高度看待中俄两国之间的边境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是中俄双方加深理解和认同,增进政府间互信,实现民意相通的重要桥梁。首先是加强顶层设计与部署。中俄正在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已经取得重要早期收获。各级领导班子要同心同德,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引领和助推作用,为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其次是用政策来保驾护航。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支持力度等培育、扶持和发展中俄边境教育交流与合作,以教育交流推动政治、经贸、文化的发展。各类高校也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把中俄教育国际交流上升到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高校要敢于创新,提升教育、文化交流的内涵、广度与深度,形成促进教育交流的长效机制,使俄罗斯看到一个富强、稳定、友善、文明的近邻。

  (二)加強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保障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培养“一带一路”所需人才的前提。俄罗斯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体现了教育管理民主化,办学模式多元化,管理体制与世界接轨等新理念,不断探索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路径。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机制虽不同,但中俄两国高校应在高等教育合作一体化基础上,作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质参与主体,积极组织并实施科学的合作教育规划及方案,参与分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们要牢牢抓住地方社会发展的重点,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原则,改善教学条件、加大经费投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提高教学水平,为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质量保障。

  (三)拓宽科学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

  2018年6月中俄两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指出,要“支持两国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在科技优先领域开展密切科技交流,包括落实联合科研项目。”支持高等院校扩大对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发挥中俄边境地区历史和文化交流与融合优势,从各自实际需要出发,加强中俄两国高校、科研所及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增加其联动性,加强跨国、跨境、跨区域、跨学科、跨文化的联合与协同,注重向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倾斜,发挥中俄高校所拥有的人才、学科、技术等优势,实现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学术交流,加强开展中俄国家和区域教育法律、政策协同、教育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及教育教学领域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系统的探究。对俄罗斯教育、政策、历史、文化观念等跨领域地注重研究中的相互认知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促进中俄教育交流向纵深发展,提高双方交流的层次和效益。

篇三: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建设与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以福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为例

  作者:杨秀平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9期

  杨秀平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福建

  福州350108)

  摘要: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对技术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要求高职教育担当起职业教育的使命,关注国际教育改革发展新动态、新趋势,紧跟

  “一带一路”新形势,主动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先进做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高职教育;

  国际化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9.02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9—0091—03

  一、“一带一路”与高职教育国际化

  (一)

  “一带一路”建设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对技术、技能和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为高等职业院校

  (以下简称高职院校)

  毕业生带来了大量境外就业的机会,也为我国高职院校与沿线国家相关院校师生进行交流提供了便利,为高职院校

  “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

  要求全国高职院校

  “配合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

  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

  ”[1]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

  (以下简称高职教育)

  加快创新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更是中国高职教育应有的行动。

  高职院校应该意识到自身在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主体性,明确“一带一路”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确立教育发展思路。

  抓住机遇,责无旁贷地通过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大批了解和熟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国际交流意识、掌握专业领域技术技能的人才。

  (二)

  “一带一路”建设与福建高职教育

  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高职院校必须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是主力军和排头兵,发挥着支点省份的作用。

  福建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深化产教融合,适应我国

  “一带一路”相关建设领域发展需求,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福建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新格局,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视野,能够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事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促进支点省份、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服务。

  二、福建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一)

  福建省职业教育

  —

  —国际教育教学水平薄弱

  福建省高职教育中的国际教育教学水平薄弱,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对国际化的理解还停留在学习、跟从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

  还滞留在短期的考察、培训、学习、互访等低层次的层面。

  少数示范院校对高职教育国际化比较重视,成立专门机构,但对于国际化的发展目标、缺乏总体性规划,对保障措施和实现途径,没有清晰的思路,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具体安排,只是在学校发展规划中,以一种点缀的形式进行笼统的陈述。

  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跻身福建省排名前列中,对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意愿不强,利用

  “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动和发展高职教育更是思考不足。

  (二)

  中外国际合作办学状况

  目前,福建高职院校主要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部分院校合作办学,也与我国台湾地区的民办院校合作办学。

  合作方式上主要是合作办班,对方负责招生,利用他们先进的教学资源或对方每学期派1-2名专业教师,集中时段进行授课,我方院校每学年或每学期派一些教师到对方学校访学交流;

  个别院校也会将国外教师

  “请进来”为本校教师开展短期培训和交流。

  早期的闽台合作模式,是双方院校领导及部分教师互访,签订闽台合作项目

  —

  —设立闽台班,采用2+1或2.5+0.5的模式,即闽台院校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要求台方专业课程不低于全部专业课程的三分之一,学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三年中有一学年或一个学期到台湾合作学校就读,根据授课计划,涉及台方的课程,每学期台湾地区院校派1-2个专业教师集中时段来闽进行授课;学生根据意愿第二学年或第三、四、五学年的任意学期,赴台湾地区院校相应专业学习。2000年左右,福建省对赴台学生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大,不但减免当期学费,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去台湾地区的学生较多,但因台湾地区对大陆学生的种种限制,如:

  在台湾地区学习滞留时间最长不能超过一年,在台湾地区学习期间不能打工更不能就业等,加之学习、生活等方面费用也较高,使得赴台湾地区学习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少。

  (三)

  原因分析

  主要是目前高职院校实力不够、动力不足、需求不足。

  实力方面:

  福建大部分高职院校建校的时间都不是很长,软硬件设施处于建设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进入国家级的院校才6所,国际知名的院校或专业基本没有。

  福建虽然属于沿海外向型经济省份,与东盟为主要贸易伙伴,但由于东盟国家多是小语种国家,我们缺乏运用外语,尤其是小语种进行教学和交流的师资,更没有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学者和影响力的大师。

  动力方面:

  各校资源有限,除正常的教学、科研、校企合作外,还要完成各种检查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国际化合作问题。教育部门没有派遣任务、硬性指标与奖励机制。

  需求方面:

  学校缺少国际合作办学的需求,缺乏派遣优秀教师赴国外开展专业培训或支教的意识。

  如何紧抓

  “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寻找切实可行的路径与对策,让高职教育真正实现国际化、特色化发展,是高职院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

  (一)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开放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要明确认识到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与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关系,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省内,要服务于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随同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走出国门进行输出。

  教育部等六部委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

  》

  中提出了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职院校。

  加快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积极扩大高职院校招收海外留学生的规模,探索和规范高职院校境外办学。

  支持承揽海外大型工程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

  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中国政府承诺每年向沿线国家留学生提供一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2]

  。福建省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共同围绕

  “一带一路”战略,寻找与沿线各国职业教育的合作重点,通过协商共同制定职业教育双向交流配套政策、制度。

  其中:

  含双方留学生经济辅助政策,“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援助计划,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建立运行保障机制。

  各院校要依法治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夯实学院内涵发展,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办学环境,发挥职业教育在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

  对接国际标准,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国际合作办学

  配合

  “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

  “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3],这是我们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有能力、有优势,也有发展的空间。

  福建高职院校要及时、正确、全面地认知时代诉求,发挥自身的优势专业和特色学科,善于抓住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装备企业走出去的历史机遇,利用好中外企业、政府间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技术传播的天然国际沟通平台[4],主动发掘和服务

  “走出去”的福建本土企业需求,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办好现有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将目光转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名高校、企业、科研等机构,打破派师生到欧美澳等发达国家去研修学习的传统模式,深入研究合作办学的内涵,吸收先进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成果,引进、整合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拓展与国外相关院校的联系与交流,加强与我国台湾地区有关院校的联系与交流,联合开展合作专升本和专升硕的多样性、高层次升学路径;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竞争力,为

  “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为国际交流和文化睦邻助力。

  (三)

  加强师资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队伍

  通过项目合作、共同研发、选派教师和访问学者等形式。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师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配合福建

  “一带一路”核心区、自贸区建设、优质产能

  “走出去”等战略部署,根据前沿科技发展变化,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和人才输出,推动我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共同繁荣。

  针对

  “一带一路”建设外语教育要求,福建高职院校应担负起顺应市场需求、培养有用人才责任,一方面,通过网络、即时通讯等发达互联网技术,培训与辅导师资,提升双语教学能力,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将小语种语言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将语言教育特别是福建对应东盟主要国家的小语种纳入培养计划,有条件的院校应与相关国家共同开发。

  如泰国语、越南语等应用外国语专业或相关外语课程,构建语言互通协调机制。

  (四)

  提升高职教育辐射力、影响力,吸引留学生来闽就读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声誉,具有国际视野,往来于各国间的专家学者、文化使者,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水平专业教学与教育管理团队,参与国家和福建省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行动,实现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输出。

  高职院校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引进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互派教师、互换学生,参加国际赛事等,在学校运营与管理中加深彼此了解。

  向沿线国家展示和推介中国制造和技

  术,减轻和消除它们对于

  “中国制造”的误解和偏见。

  着眼于海外就业市场需求,了解不同国家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方向与当地人才需求缺口相对接,吸引国外学生来闽学习交流,提升高职教育对周边国家辐射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

  总之,“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汇入了新的动力,福建高职教育应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保持开放心态,抓住服务

  “一带一路”的战略机会,强化多方协作,促进沿线国家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良性互动,在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

篇四: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六)——以新加坡为例

  作者:张露瑶

  刘进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8年第11期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探讨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助于为日后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文章通过分析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结合中国与新加坡的合作经验,为今后中国和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些许建议。文章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之一,此为第六部分。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现状;发展趋势;新加坡

  一、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新加坡的高等教育体系

  新加坡属于英联邦教育体系,提倡精英教育,其理念是让优质教育资源首先满足优质学生,以使教育效益最大化。在新加坡,中学以后的教育主要可分为普通意义上的大学和中学后教育两类(见图1)。大学即指普通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学后教育包括初级学院、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由图1可知,在经过中学后教育之后,学生能进入新加坡知名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几率不超过30%。

  新加坡高等教育机构可分为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公立大学和公立学院。公立大学主要有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NUS)、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NTU)、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ManagementUniversity,SMU)、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SingaporeUniversityofTechnologyandDesign,SUTD)、新加坡理工大学(SingaporeInstituteofTechnology,SIT)、新加坡社会科学大学(SingaporeUniversityofSocialSciences,SUSS)。其中,NUS与NTU在2018年的QS大学排行榜中分别位列第15名和第11名。公立学院主要包括新加坡理工学院(SingaporePolytechnic,SP)、义安理工学院(NgeeAnnPolytechnic,NP)、淡马锡理工学院(TemasekPolytechnic,TP)、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Polytechnic,NYP)、共和理工学院(RepublicPolytechnic,RP)。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主要以拉萨尔艺术学院(LASALLECollegeoftheArts,LASALLE)、南洋艺术学院(NanyangAcademyofFineArts,NAFA)为代表,这两所院校均为提供艺术类高等教育服务的私立机构。此外,新加坡政府设有建筑与施工管理局(BCAAcademyoftheBuiltEnvironment,BCA)、新加坡民航学院(SingaporeAviationAcademy,SAA)、新加坡知识产权局(IntellectualPropertyOfficeofSingapore,IPOS)等附属教育机构,提供行业特定的文凭和学位证书课程,但这些机构不在新加坡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范围之内。

  (二)新加坡的高等教育经费

  新加坡的年度政府支出中,教育支出占20%,仅次于国防支出[1]。2007-2016年,新加坡政府的教育总支出逐年递增,教育发展性支出在2007-2011年不断上升,2011年后开始稍有下降(见表1)。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新加坡2011年的国庆节讲话上强调,要进一步发展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2011年,新加坡教育部工作要点指出,今后将增强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增加各教育领域的投入,并且在学前教育阶段注入2.9亿新元[3]。由表1可见,即使在发生金

  融危机的2008-2009年,新加坡政府也并未缩小对教育的投入,总支出依然从82亿新元增长至86亿新元,表明新加坡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新加坡高等教育资金主要投入初级学院、理工学院、技术教育学院、公立高校4类高等教育机构,资金类别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经常性教育经费支出。2007-2016年,新加坡上述两类教育费均呈稳步增长的趋势(见图2和图3);在4类机构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中,投入力度依次为公立高校、理工学院、初级学院、技术教育学院;在经常性教育经费支出中,技术教育学院与初级学院基本持平。由此可见,新加坡政府偏向于投入公立高校,即上文中所提到的新加坡公立高校。图4为2016年新加坡对各阶段和各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投入情况,可以看出政府对公立高校的投入远高于其他。这也更加凸显出其精英教育的特点。

  (三)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与师资概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毛入学率高于50%则表明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07年,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8.6%,进入普及化阶段。2015年,新加坡制定新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以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战略目标。从性别角度看,总体而言,新加坡的高等教育领域男女入学率相差不大,表明该国高等教育领域不存在明显的性别不平等现象(见表2)。

  师资力量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教师学历则是衡量师资力量的指标之一。新加坡将教师学历由低到高依次划分为剑桥普通文凭、剑桥高级文凭、学士、荣誉学士、硕士、博士6个等级。由表3可见,2012-2016年,新加坡高等教育机构中剑桥普通文凭与高级文凭教师所占份额极小;学士和荣誉学士数量呈减少趋势;拥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不断增长,且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涨幅大于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此可见,新加坡高等教育体系的教师学历门槛不断增高。

  (四)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1.师生国际化

  教师国际化是提升高等教育机构学术声誉和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途径[10]。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各有50%以上的教师为外国籍教师,且本国教师多半具有海外留学经验。在南洋理工大学的6.2万名教职工中,有62%来自海外7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兹奖获得者和美国科学院院士等[11]。新加坡的大学积极实施人才“走出去”战略,鼓励在校教师积极前往他国进行项目研究和科研合作。多元文化的交融、国际顶尖科研经验、优秀的师资队伍,都是其迈向更高阶段国际化的推手。

  学生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12]。2011-2017年,新加坡赴他国留学的学生数量保持增长趋势,年均增幅约1000人。赴新留学生由于数据缺失尚无法准确判断(见表4)。但相关数据显示,南洋理工大学20%的本科生和38%的研究生来自73个不同的国家[13]。学生国际化为校园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环境,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吸收多元文化,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2.课程国际化

  第一,授课语言的国际化。新加坡提倡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实行双语教育,所有课程以英文为主,体现了其在语言上的国际化程度。第二,课程的国际化。课程开展包括课程内容和课程开展的形式。一方面,以淡马锡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在学院设置上紧跟国际潮流,分别设有商学院、应用科学学院、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并在各个学院下设国际课程,如工程学院的3D交互媒体技术和清洁能源、设计学院的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等。另一方面,新加坡的

  大学积极推进与国际顶尖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在课程方面与国外大学统一,如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的开设、南洋理工与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合办的工程项目等。

  二、中新合作关系的发展

  新加坡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位置,是我国建设“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据统计,2015年新加坡的对华投资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总额的80%以上,中国对新加坡的投资占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总额的33.49%,中新贸易额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的8%[15]。2017年1-7月,中新双边贸易额达435.4亿美元,与上一年的贸易额相比增长13.1%;其中中方出口252.6亿美元,与上一年的出口额相比增长3.5%;来自新加坡的进口达182.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29.9%。中国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新加坡也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16]

  中新两国自建交以来,在文化和教育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99年中新两国在双方平等、友好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就双边教育交流与合作事宜广泛地交换了意见。为进一步巩固和促进双边教育交流与合作,双方一致同意签定《新加坡共和国教育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交流与合作备忘录》。2002年10月30日,中国高校在海外成立的第一个研究生院——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研究生院成立。2004年5月14日,中国教育部时任副部长章新胜与新加坡驻华大使共同签署了两国教育部《关于成立中国——新加坡基金的谅解备忘录》。2006年1月12日,中国教育部时任部长周济在北京会见新加坡时任教育部长尚达曼一行,双方再次签署了《中新教育部教育交流与合作备忘录》。2002年至今,我国教育部与新加坡教育部每年互换50名大学生、50名中学生到对方国家进行为期15天的交流访问活动。这一切都显示了中新两国在教育领域希望紧密合作的意愿,并为今后中新两国的教育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7年,中新两国领导人进行多次对话,共商“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2月,外交部部长王毅会见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双方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尽快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维文表示新中关系坚固有力,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新方完全支持中国的振兴崛起,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愿成为中国长期可靠的合作伙伴[17]。同年6月,维文再次访华,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历史意义,新方将会持续支持[18]。11月20日,王毅部长在缅甸内比都出席亚欧外长会议期间会见新加坡外长维文,新方表示愿与中方一道,共建互联互通、金融支撑、三方合作三个平台,加快双边自贸协定升级谈判进程,将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向新的高度。[19]

  新加坡教育部部长黄志明在2017年8月访华时就教育领域的合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新加坡将与中国一同推动学生流动和文化交流。继续创新两国教育部组织的两国高中生和大学生之间的旗舰项目,包括新中大学生交流项目。这些都将有助于保持项目的活力,促进两国青少年的交流。两国教育部每年都会组织“新中大学生交流项目”和“新中中学生交流”旗舰项目。经过十多年的运作,新加坡表示将继续创新,帮助年轻一代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与时俱进。黄志明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新学生间的流动也日益频繁。[20]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的

  中新高等教育合作发展

  (一)巩固已有经验,积极开展合作办学

  20世纪90年代后,为吸引优秀的人才和教学资源,新加坡鼓励与倡导各顶尖大学在本地建立分校。根据最新的分校校园列表(BranchCampusListing)(更新至2017年1月),全球目前合作办学院校一共有311所,其中新加坡有16所(其中15年关闭两所,16年关闭一所),占比4.2%[21]。吸引顶尖高校来本地合作办学在新加坡已经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和优秀的

  经验。就亚洲来说,中国2000年在上海开设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印度2006年与新加坡合办了管理学院(SPJainCentreofManagement)。更是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所创办的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本土的国际化办学环境以及优秀的办学经验为其与我国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与新加坡在高等教育合作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止,从合作办学到特许经营以及联合双学位的授予或者是课程的衔接等都有迹可循。北上广地区均有高校在过去几年间和新加坡政府进行合作办学项目。国内顶尖高校清华大学2017年启动了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项目,完成学业者将同时获得两国所颁发的硕士文凭。北京大学也于2014年和2015年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开设联合培养西方经济学硕士以及企业管理硕士,毕业生将得到双方的学历认可。同样开设此类项目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22]

  (二)顺应时代发展,共同培养工科人才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争先发展本国高新科技,希望用科技的力量带动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的稳步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经济实力较弱,工业发展不发达,高等教育程度不高。如从第二产业构成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在30%以上,超过同期世界平均水平(26.7%),仅有新加坡(25.1%)、印度(24.8%)和巴基斯坦(21.6%)等少数国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三大榜单中,仅有不到25%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高校上榜。入围全球500强榜单的也很少,且总体排名靠后,在ARWU、THE、USNEWS排名中仅占约6%,且主要集中在以色列、俄罗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少数高等教育强国。从经济实力与教育实力两个角度来看,中国与新加坡几乎都站在同一梯队上。新加坡近年来着力发展金融科技、互联网科技、计算机等领域。而我国在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领域今年也不断取得卓越的成就,两国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上合作空间巨大。

  注释:

  ①这里的高等教育指的是在图1中的中学后教育与大学教育。

  ②剑桥普通文凭指的是在GCE考试中获得“O”等级。

  ③剑桥高级文凭指的是在GCE考试中获得

  “A”等级。

  ④2014-2017年的数据暂缺。

  参考文献:

  [1]高艳梅,赵国金.当代英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估研究及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3(2):57-61.

  [2]尹晗笑.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升大学渠道委员会关于2015年后《更大的多样性,更多的机会》报告的文本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10):44-45.

  [3]唐科莉.新加坡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J].基础教育参考,2011(11):29.

  [4][5][6][7][8][9]新加坡统计局[DB/OL].https://data.gov.sg/,2018-04-04.

  [10]何崇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化办学发展探析[J].文教资料,2010(24):124-126.

  [11]邱锡光,林銮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化办学经验与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5(1):6-9.

  [12]彭蝶飞,李永贤,苏胜,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视野解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111-115.

  [13]邱锡光,林銮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化办学经验与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5(1):6-9.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B/OL].https://en.unesco.org/,2018-04-04.

  [15]环球网.新加坡:“一带一路”重要支点之一[EB/OL].https://china.huanqiu.com/mrwx/2017-02/10183067.html,2018-02-02.

  [16]中国一带一路网.1-7月中新双边贸易达435.4亿美元新加坡是中国最大外资来源国[EB/OL].https://www.yidaiyilu.gov.cn/jcsj/sjrw/28789.htm,2018-04-22.

  [17]中国一带一路网.王毅会见新加坡外长维文:双方应为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合作[EB/OL].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8725.htm,2018-04-28.

  [18]中国一带一路网.新加坡外长:新方全力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EB/OL].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hwxw/16003.htm,2018-04-13.

  [19]中国一带一路网.王毅会见新加坡外长:愿同新方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EB/OL].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35661.htm,2018-04-21.

  [20]新浪网.黄志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新中合作将更广泛深入[EB/OL].http://news.sina.com.cn/w/2017-08-01/doc-ifyinwmp1194869.shtml,2018-04-01.

  [21]GlobalHigherEducation.BranchCampusListing(UpdatedJanuary20,2017)[EB/OL].http://cbert.org/?page_id=34,2018-02-02.

  [22]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信息工作平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approval/orglists,2018-04-23.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篇五: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索

  ——以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澳项目为例

  摘要:中国的高等院校是国家实施教育与科研的场所,加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在推动人文建设与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更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以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澳项目为例,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等教育

  国际化发展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高质量教学,其中中澳项目的实施更是扩大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学生已经遍布于世界范围内的近20个国家和地区。借鉴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国际化发展经验,明确了只有进一步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才能够促进中国更多高等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参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73个,涵盖了欧洲、亚洲以及非洲三大板块。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相应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相应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明显较大,高等教育质量明显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则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没有达到普及化水平。另外,除了少数发达国家之外,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院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较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无法满足自己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还无法与国际进行有效的接轨。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化发展机遇

  (一)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人才的作用最为关键。而“一带一路”的实施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合作力度逐渐加大的同时,对于精通外语、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在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输出国际化人才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

  (二)合作办学的机遇

  因为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缺乏较强的高等教育能力,无法培养出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所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速度。针对一些有着强烈高等教育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的高等院校可以在当地设立分校,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进行国际化高端教育品牌的打造。另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这些沿线国家还可以将部分人才输送到中国的各大高等院校,接受中国的高等教育。例如,中澳维多利亚大学合作项目实施学位课程合作,学生可选择4年在河南大学学习并完成学业,达到双方学术要求,可同时获得合作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河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学生也可以选择在河南大学学习2年或3年之后申请出国留学,在合作大学学习2年或1年并完成规定课程后,获得合作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经河南大学认可后,同时颁发河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三)扩大学生就业范围的机遇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各方面的合作力度也越来越大。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到境外就业,获得境外实习的机会,成长为国际化人才。例如,选择全程在河南大学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申请到国外攻读硕士研究生,也可以直接考取国内的研究生或直接到外企或者有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公司、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就业。

  (四)高等院校的自身发展机遇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不仅是沿线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求,也是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需求。所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将逐渐加大教育体制的改革力度,努力争办国际一流大学,提升高等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要想实现国际化发展,需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互惠教育项目的对接与合作。首先,要加强我国高等院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对本校的办学特点与重点学科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建设行业优势特色学科。其次,丰富国际学术教育与交流形式,通过国际教育论坛、国际教育学术会议等活动来让加深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在国情、发展以及文化方面的了解,并建立彼此理解以及彼此包容的国际友谊,为中国以及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打好基础。最后,促进教育合作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即除了普通高等院校之外,其余的高等职业院校、成人教育院校也要逐步加强教育交流力度[2]。

  (二)完善中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要想实现国际化发展,需要完善相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高等院校要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国际化市场的发展需求来制定本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本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其次,高等院校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可以熟练的掌握外语的应用技巧,又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再次,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来制定针对性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加强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国际贸易人才、语言教育人才以及社会学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更好的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三)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要想实现国际化发展,需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从而在智力与精神方面为政府部门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支持,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高等院校要正确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打来的发展机遇,积极主动的与沿线国家进行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沟通,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发展经验。其次,高等院校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设置研究机构,根据沿线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文化发展特点等制定相应的科技创新发展策略,解决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最后,高等院校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来进行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3]。

  结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要想实现国际化发展,就需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完善相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平权."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0,(2):44-49.[2]陈飞宇.“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9,(7):128-132.[3]姚东."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之路[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8):103-105.

篇六: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作者:马知遥;况哲宇

  作者机构: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300110出版物刊名: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页码:13-16页

  年卷期: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化教育;影响因素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使我国高校国际化教育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探究高校应如何借力并服务于国家战略推进自身国际化建设,文章以高校作为主体开展国际化教育时涉及的影响因素作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高等教育领域带来的影响和目前高校国际化教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试对“一带一路”下高校国际化教育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以期提供思考和借鉴。

篇七: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机遇和挑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要紧密结合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部署及“一带一路”架构。本文基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国际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化课程改革实践、培养国际化人才模式,为“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国际化起到借鉴作用,并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

  引言

  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发挥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作用。十九大报告继续肯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教育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教育合作体系的构建。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前沿热点。近年来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的研究已经在高校展开,聚焦区域合作、教育策略与教育路径及高等教育全局以及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选择。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教育合作体系的构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高等教育三大基本功能提出更高要求新的挑战;加深对外语类专业教育教学的影响,外语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加快外语高等教育的学科转型。

  一

  教育国际化战略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根据旅游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开展多层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使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处在国内同类院校的前列,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办学大格局,与多个国家或地区等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互派访问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双向交流合作项目。互派交流生,学分互认,促进了留学生双向交流,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人才。结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语言国情,结合国家区域开放重点和特点,形成区域特色职业教育国际化格局。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1.深化外语教学改革

  提高职业素养

  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结合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与国际化人才需求,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能力为本,将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体现职业性、实践性与应用性。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外语的兴趣,培养多语种沟通能力,开设双语专业课程,提高外语专业小语种交流能力。职业素养贯穿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反映旅游业对人才要求以及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要求,在真实工作情景下提升职业素养,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项目教学法等培养职业素养: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提高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数字能力,提高国际化就业能力。

  2.課程设置国际化

  创新中蒙教育合作模式

  建立完善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业化、模块化、国际化课程体系,既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服务本土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化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前国际社会热点问题并及时更新。将一带一路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社会政治、历史、文化、风俗、禁忌等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未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旅游业务,体现职业性与国际化。学院与蒙古财经大学创新合作项目-饭店管理专业1+2+1,在中国1年理论学习和一年实践,2年在蒙古学习,将中蒙文化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发展成为国际化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模式首次开创国外本科大学与中国专科学院合作双学历新篇章。

  3.国际化校企合作

  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强化海外实习,学院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大力拓展海外实习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先后与日本、新加坡、阿联酋、法国、美国、韩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学生实习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成前往海外实训基地,海外实习有效衔接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实习岗位与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相衔接,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识别力、理解力以及外语交际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在国际环境下体验职业成长与发展。积极探索与国外高校、国际企业等机构合作,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师生吸收前沿科研学术成果、接受多元文化创造条件。通过资源共享,对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消化吸收,有机融入自身的办学体系,改革和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水平,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四

  结束语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顺应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作好顶层设计,符合旅游业和职业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化实践,利用学院专业特色资源,提升教师国际化视野和开发国际化课程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国际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努力探索和尝试教育国际化广阔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丰富形式深化内涵,教育国际化特色愈加显著:国际校企合作拓展海外实习基地,国际校际合作开展师生双向交流,引进国际职业教育资源和输出开展留学生、交换生,交流与合作数量增长领域不断扩大,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赢得先机,不断加强国际化系统有效的管理,不断培养熟悉教育国际化规律的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专业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加强定量分析系统深入研究,客观揭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路径,从而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更为全面可操作性的对策,这也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必须积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霍建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义深远[N].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10—23(5)

  [2]李

  晶.杜燕锋基与高等教育"研究态势分析——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的计量分析.集美大学学报[J].2018,05

  [3]刘悠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我国高等教育.广东经济[J].2017.5

  作者简介:胡萍(1972-),女,山东威海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系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高职旅游教育,旅游英语教育。

  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旅游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般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研究-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国际化项目研究为例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八: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论“一带一路”背景下湖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合作的策略

  作者:宋佳珍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年第5期

  宋佳珍

  (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湖南

  长沙

  410116)

  摘

  要:自从国家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在走向国际化合作的道路上迎来了空前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首先阐述高职院校走国际化道路的意义,结合现代高职教育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合作现状,对湖南省对接“一带一路”遇到的问题和机遇提出相应对策,科学合理地“引进来,走出去”,合作共赢。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国际化合作

  引言

  2015年,因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建设国家经济的战略正式面向社会。

  “一带一路”是建立在丝绸之路之上的,我国与该路途上的国家合作共赢,分享成果。由于“一带一路”是个庞大且长久的战略,所以需要教育方面的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教育,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工程项目,设计与管理工程;以及,缺乏国际技术方面的人才,在与对接国家实行“一带一路”倡议时,需要国际上的技术人员与其接轨。这些因“一带一路”而产生的教育人才的空缺给我们高职教育带来了机会。

  一、高职院校走国际化道路的意义

  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国家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为国家走向国际化道路储备人才。在建设“一带一路”道路中,首先,重要的是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利于培养实践型人才,包括在各领域工程上的技术人员、设计人员、管理人员人才培养,文科类语言与地理知识人员的人才培养,以及国际贸易人员的人才培养。在“一带一路”中,这些人才举足轻重不可或缺,是国家发展与前进的重要支撑[1]。其次,在高职院校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也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高职院校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准应定期安排国际交流并与其合作,取长补短,将海外教育的优点合理应用到我国的高职教育上,并拓展学生与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为学生日后走向国际化合作项目实践做铺垫。

  二、现代高职教育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合作现状

  如今的高职教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将高职教育作为国家专业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例如:日本的国际化课题就是如何培养国际需要的日本人才;英国、法国、德国则是将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道路作为国家发展人才战略全面推广向社会;而在我们国家,高职教育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学习与管理制度。分析研究历史上各个国家的教育进程,比较具有代表性国家之间的优点,探索其发展规律,学习其走向国际化教育的方法,争取早日完成我国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合作的目标。

  三、湖南对接“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机遇

篇九: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讨

  作者:曾扬阳

  李冬冬

  彭洁

  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0年第06期

  【摘

  要】本文阐述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路径、“一带一路”建设为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平台,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以树立理念为前提,明确自身教育国际化發展定位;以创新管理机制为引领,提升教育国际化管理水平;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驱动教育国际化全面推进;以师资队伍为保障,推动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以人文科学为抓手,拓宽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校

  教育国际化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C-0107-02

  教育国际化是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高校提高自身办学水平的需要。2016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的一系列文件出台并深入推进实施,广西与世界各国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正在显现。“一带一路”建设为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广西高校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地方区域优势和特色,培养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带一路”建设与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系

  (一)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路径

  以国际化和专业化培养为办学定位,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国际性竞争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路径。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和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这就要求广西高校应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要求,立足国际视野,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重点谋划广西高校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布局调整和行动策略,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为我国及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国际性竞争人才。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为我国高校尤其是广西高校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广西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与东盟接壤毗邻的地域优势,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广西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审视分析自身国际化发展的利弊,加强与国外政府、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实现精准对接和务实合作,从而提高自身国际化办学水平以及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以树立理念为前提,明确自身教育国际化发展定位

  聚焦互联互通、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因此,广西高校首先要充分了解国家各项政策,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广西高校国际化的意义,并向师生清晰地传达教育国际化在学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其次要树立全面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以国际视野来看待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以教育国际化理念作为行动的理论指导,确立自身的国际化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完善校园环境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构建完善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进文化传承与交流合作,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以创新管理机制为引领,提升教育国际化管理水平

  创新管理机制是广西高校形成国际化办学合力的重要保障。因此,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首先,广西高校应创新国际化办学管理保障机制,从办学理念、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制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化办学发展规划,建立教育国际化联动机制,推进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工作有序开展。要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术组织作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扩大高校对外交流办学自主权和增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选送教育国际化事务管理人员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和深入了解这些国家的办学思想与教育理念,提升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打造高级国际化管理人员队伍;还可以选聘国外高等教育专家团队到广西高校进行管理经验和国际化水平专业指导,为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再次,规范广西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层面、广西层面的外事制度制定本校配套的实施办法与管理制度、完善的外事工作管理规范,确保高校外事机构国际化职能的充分发挥。同时,选拔和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和专业背景、熟悉外事政策和制度的外事管理人员,为广西高校的国际化转变和发展服务。最后,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设立国际化专项经费,保障和促进学生海外游学项目资助体系、国际科技合作奖励体系、师资队伍国际合作交流资助体系、留学生教育资助体系四个资助体系建设。

  (三)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驱动教育国际化全面推进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才是关键和核心。因此,广西高校首先要充分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和依托中国与东盟国家“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中东欧国家“16+1合作”和“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全方位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拓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渠道,通过开设“3+1”国际创新班交流项目、“3+1+2”国际创新班升硕项目、外语专业类“2+1+1”国际班专科升本项目和“2+1+1+2”国际班专科升本+升硕项目、非外语专业类“2+2”国际班专科升本项目和“2+2+2”国际班专科升本+升硕项目,共建大学、开办国际分校,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让学生在国内外分阶段接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其次要加深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创多元化国际化办学模式,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学分互认研修项目和海外游学项目,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加深学生对国外文化的体验理解,培养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具有全人类思维与国际精神的创新型高素质实用人才。再次,要大力实施“引进来”策略,通过打造“一带一路”特色专业、设立留学生教育基地、提高留学生奖学金标准、完善学校硬件设施等措施,吸引和招收国外一大批留学生到广西高校学习交流,加强专业教育、学历教育等不同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国留学的需要,打造“中国出国留学”品牌。

  (四)以师资队伍为保障,推动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有效实施国际化办学和创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广西高校应通过有利的方针和机制改革,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在“内培”激励机制上,积极拓宽海外学习培训和留学深造渠道,大力推进“中青年教师海外培训工程”,送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国(境)外访学交流和留学进修,开阔教师国际视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国际化素质。在“外引”激励机制上,积极引进具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工作经历、教学能力强的高级人才,聘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水平外籍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任务,增加外籍教师比重,构建由教学名师、青年骨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家组成的国际化教学服务团队,充实广西高校国际化办学师资力量,提高任课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和能力。

  (五)以人文科学为抓手,拓宽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带一路”是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也是科学创新发展之路。广西高校应积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国际化格局,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积极汇聚各类学术研究资源,成立“一带一路”高端智库,组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学开展专题研究项目和共建高水平科学创新合作平台,联合培养“一带一路”高层次专门人才,发挥科学创新在“一帶一路”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公共外交,通过开展学术论坛、高峰会议、校长论坛、国际峰会等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以及依托孔子学院建设、孔子课堂教育、主题夏令营活动等人文交流活动,扩大中华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与相互理解,拓宽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广西高校应围绕国家政策,依托地缘优势,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办学理念,认真分析自身教育国际化的利弊,制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从强化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文科学交流等方面着力创新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军胜.“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图景[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2]汪婷.安徽高校推进对外合作交流的国际化路径研究[J].南方企业家,2018(2).[3]李军红.“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6).[4]任宪龙.“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究”(2018KY0723)

  【作者简介】曾扬阳,男,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冬冬,女,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彭

  洁,女,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

篇十: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土耳其是“一带一路”重要的支点国家,是与中国进行人文交流发展的重要伙伴。从中土双边关系来看,加强两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双方更好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土耳其的高等教育发展概况,总结中土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经验,探索中土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契合点。文章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之一,此为第十九部分。

  关键词:

  “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土耳其

  一、土耳其的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表1是2021-2021年土耳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男女生具体的毛入学率,可以看出:2021-2021年,土耳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且自2021年起毛入学率均在50%以上,说明土耳其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但从男女生的入学率来看,差距仍在加大。由此,逐步缩小男女生的入学差距,真正做到教育公平,仍是土耳其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二)高等教育支出。教育支出在各个国家财政支出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解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教育支出情况有利于该国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培养优秀人才。表2是土耳其2021-2021年的高等教育支出情况,可以看出:公共支出占土耳其教育支出的比重很大,可见公共支出占土耳其教育支出的比重较大,其中中央对教育支出较多,私人支出中的家庭教育支出较多。由此可见,土耳其的父母倾向于增加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以获得未来收益。(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土耳其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国际流动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21年开始,赴土留学的人数大幅增长,尽管2021年赴土留学人数有所回落,但仍超过土耳其的人数(见图1)。这与土耳其的高等教育改革息息相关,尤其是成为博洛尼亚进程签署国之后,土耳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涉及学位结构、流动性与学历互认、质量保证、终身学习等方面[3],促进其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赴土求学。此外,1

  在2021年10月公布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worldreport)全球大学排名中,土耳其共有30所大学进入榜单[4],其中排名较前的有海峡大学(Bogˇaziciuniversity)、中东技术大学(middleeasttechnicaluniversity)、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istanbultechnicaluniver-sity),大学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教育质量与声望,排名的上升有利于吸引国际学生。

  二、中土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一)孔子学院的设立。孔子学院是中土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体现。目前,土耳其共建有4所孔子学院,分别是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合作机构为厦门大学)、海峡大学孔子学院(合作机构为上海大学)、奥坎大学孔子学院(合作机构为北京语言大学)、晔迪特派大学孔子学院(合作机构为南开大学),开设有2个佳笛学校孔子课堂[6],是目前中东地区设立孔子学院最多的国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作为土耳其第一所孔院[7],以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致力于满足土耳其人民对于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国与土耳表22021-2021年土耳其高等教育支出(单位:百万土耳其里拉)[2]教育支出年份公共支出私人支出总支出(totalpublic)中央(central)地方(local)总支出(totalprivate)家庭(Household)私人实体(privateentities)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图12021-2021年土耳其学生国际流动情况(单位:人)[5](注:2021年赴土留学人数缺失。)“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35其的友好关系。2021年,“中国文化体验夏令营”活动在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营员们学习了汉语、书法、中国画、剪纸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也体验了中国的象棋、茶道、中华饮食、乐器和歌舞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8]。2021年10月,中东技术大学校长穆斯塔法?考克(mustafaVer鬤anK魻K)访问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时,充分肯定了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华文化、深化中土友谊上的贡献以及在沟通中土人文交流上的桥梁作用。[9](二)语言文化的融合。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土双方对于汉语和土耳其语言的学习充满热情,加快了双方的交流与合作。2021年,第三届土耳其本土汉语教师培训大会在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土两国汉语教师、汉学系专家及众多汉语爱好者出席了本次大会,共同探讨汉语教学的现状和未来。[10]在中东技术大学,中文教学已被纳入学校选修课体系,课程分2

  平日班和周末班,累计教学人数已达2021人[11],土耳其总理在孔子学院开展汉语学习交流以及举办“共度端午节”等精品文化活动,邀请土耳其各院校、中小学汉语爱好者,以及中资企业代表进行中土文化交流。此外,第十七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土耳其赛区预选赛在晔迪特派大学的举行[12]及第七届全土耳其汉语教师论坛在安卡拉的举办[13],均体现出土耳其人民对于汉语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中国的土耳其语教学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不断发展。当前,已有10多所高校开设了土耳其语专业,招生人数较之前有显著提升。[14](三)学术会议、研讨会的召开2021年,在土耳其本土汉语教师发展论坛上,中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赵玫玫与有关专家及汉语教师,对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等专题的讲座,以及优秀汉语教师代表交流的专业论文,进行了热烈讨论。此次文化交流论坛有利于推动土耳其汉语教学的发展,增进中土两国人民友谊,促进中土两国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15]。2021年4月,“一带一路”中土合作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学会议在安卡拉召开[16],来自土耳其智库、高校的22位学者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李绵绣等4位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发表了精彩演讲,论坛主要包括“土耳其与中国的共同文化遗产暨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土耳其历史研究中的中国典籍史料源考和作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土文化合作的机遇和挑战”“新形势下的中土政治、经贸合作”四个板块,此次会议的召开促进了土耳其汉学研究的发展,有利于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中土两国民心相通。同年5月,中国驻土耳其使馆同当地知名智库联合举办“一带一路”研讨会[17],土耳其经济部副次长及中国驻土中资机构等围绕“一带一路”主题畅所欲言,积极为进一步挖掘两国合作潜力、提升各领域合作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出谋划策,双方表示愿加强人文交流,牢牢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推进中土战略合作关系全面深入发展。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土合作与交流

  首先,《土耳其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合作协议2021-2021年执行计划》的签署为深化两国间文化、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2021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中土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土耳其共和国政府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18],中土双方的教育发展又向前3

  迈进了一步。但由于两国教育体系的差异,对于学历互认问题尚未达成一致,但这并不影响校际合作,中国政府重视对土教育合作,两国正积极推动签订《中土相互承认学历认证协议》。其次,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土双方的交流合作。2021年,中国外文局向土耳其国际战略研究组织(usAK)捐赠图书,希望能帮助usAK的学者全面地认识和研究中国,进而为双边关系的发展提出更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2021年,中国与土耳其首次启动互办文化年活动,中国率先在土耳其举办“中国文化年”活动,2021年,“土耳其文化年”在中国举办。2021年,土耳其社会福利院儿童体验中华文化,孩子们学习了汉语、书法、中国画、剪纸、手工和儿歌,体验了中国的象棋、茶道、中华饮食、乐器及歌舞等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2021年,郁红阳大使夫妇出席土中妇女文化友好协会举办的新春晚宴[19],土中妇女友好协会为中土妇女合作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该协会旨在增进两国妇女间的相互了解和互帮互助,充分发挥中土妇女交流和民间友好往来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推进中土人文交流与合作。最后,合作项目亟待推进。虽然近年来中土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但在合作深度与广度上仍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平台显示,我国与土耳其至今尚未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培养留学生方面仍存在不足。中土双方应顺应“一带一路”倡议,抓住新时期的机遇,在此基础上加强文化交流,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在奖学金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努力推进赴土、来华留学进程,发展彼此友好合作关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刘进徐丽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推荐访问:高等教育国际化一带一路 高等教育 国际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