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国际化全纳教育(4篇)

发布时间:2023-07-27 11:11: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国际化全纳教育

  

  当代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

  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开展,人类社会正向

  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开展.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信息

  网络的国际连通,各种社会思潮、文化碰撞加剧,思想交流空前活泼,文化开展呈现多元化态势.开展、和平、速变、多元和合作是我们这

  个时代的主题和特征.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深受时代开展与社会变迁

  的影响,显现出以下开展趋势和特点:

  一、特殊教育从慈善型向权益型转化,特殊教育普及运动方兴未

  艾

  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特殊教育在当代社会

  已经不是正常人对残疾人的一种施舍和福利,而是人的一种平等的基

  本权利.这种权益观的重要理论根底是人本主义思潮,但人的根本受

  教育权利是通过法制〔如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立法〕加以保证和实现

  的.因此,当代特殊教育可以认为是一种以法制保证公民平等受教育

  权的权益型教育.2、90年代初期兴起的世界性的全民教育运动:以保证受教育权

  为核心、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指向、以普及义务教育为主要内容.3、普及特殊教育九年义务教育:21世纪上半叶中国特殊教育的主题和重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目标的根底教育

  均衡化开展要求与教育开展〔特别是区域、农村特殊教育开展〕不均

  衡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加快普及特殊教育九年义务教育

  当代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

  仍然是教育开展的“重中之重〞.二、特殊教育从隔离走向融合〔或称为“全纳〞〕

  1、走向融合是特殊教育开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

  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隔离教育一一正常化、回归主流和一体化

  教育一一融合教育〔萨拉曼卡宣言〕.第一阶段.隔离教育:

  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几种观点都是在对隔离教育批判和反思的根底上提出来的.正常化:纳吉指出,对残疾人的一切举措必须正常化.所谓正常

  化是主张智力落后者〔和其他残疾人〕每天的生活方式应尽可能接近

  主流社会.与这一思想相照应地是“非机构化〞运动的开展.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理念及运动.邓恩对特殊儿童隔离式的教

  育安置方式和标签化问题提出了锋利的批评.德诺的“瀑布理论〞〔最

  少限制环境理论.其核心就是要让特殊儿童尽可能与没有残疾的正常

  儿童一起生活、学习,即使特殊儿童接触正常儿童与主流社会的限制

  减少到最低程度〕最少限制理论成为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根本原那么.从60、70年代到80年代,一体化在西方国家形成了一种运动.一体化教育理念及运动对特殊教育开展的影响是很大的,如人们

  对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熟悉发生了转变、再如无类别教育理念及教

  学方式、评估方式的改变等.一体化教育理念及运动的目的追求及价值.但也存在者事实上的双轨制和特殊儿童的“无归属感〞及两个体系和教师之间的磨合问题,当代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

  因此,到了九十年代人们又提出融合〔全纳〕教育的理念.第三阶段.融合教育阶段.九十年代中期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

  开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会,发表了著名的?萨拉曼卡宣言?,这个?宣

  言?是特殊教育开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走向融合是“21世纪

  世界教育的开展趋势〞.

  宣言?提出了融合教育〔全纳〕的理念,并对融合教育理论系

  统进行阐述.融合教育理念的内涵、原那么.?宣言?提出了实施融和

  教育的五个原那么:

  〔1〕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根本权利,必须获得可以到达的并保持

  可接受的学习水平之时机;

  〔2〕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水平和学习需要;

  〔3〕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该考虑到这些特性和需要

  的广泛差异;

  〔4〕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时机进入普通学校,而这些学校

  应以一种能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中央教育学思想接纳他们;

  〔5〕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欢送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此外,普通

  学校应向绝大多数儿童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效

  率,并最终提升其本钱效益.为了实现全纳教育原那么,?宣言?还就

  改革和建立教育制度、全纳性学校、家长和社区的参与、早期干预等

  提出了具体举措.

  宣言?所阐述的关于融合教育的根本观点,归纳起来,有这样几

  当代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

  个要点:

  〔1〕融合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包括残疾学生,无论你是谁,大

  家都是人,都有权接受教育,因此,“零拒绝〞是其根本原那么;接纳

  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减少排斥,促进积极参与与合作,是其根本要

  义和操作策略;维护教育公平是其价值取向.〔2〕融合教育又是以人为本、照顾差异的.因此,教育制度的设计

  和教育方案的实施要考虑儿童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学校必须以一

  种儿童中央的教育学观点来接纳和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不

  同需求,以促进他们的多样化开展.〔3〕融合教育势必要求建立一种全纳的教育体系和支持体系〔没有

  支持,就没有融合〕,即所谓三位一体〔融合〕趋势.特殊教育和普

  通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医疗养护、教育练习、劳动就业一体化.因此,融合教育是教育制度的根本改革

  和重构.〔4〕融合教育是要通过教育的无歧视和融合、以到达创造欢送残疾

  人社区和建立全纳社会及实现全民教育的目的.从这层意义上讲,融

  合教育与我国当前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理念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因

  此,我认为,融合教育的理念是相领先进的.融合教育提出的背景:

  1、世界性的民主化进程.全民教育运动.特殊教育理念的嬗变及实

  践运动的内在逻辑.因此,我认为,融合教育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

  是在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特殊教育理念和实践运动的必然结果.当代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

  2、走向融合是隔离教育与融合教育多样化并存、矛盾运动的历史过

  程.

  3、走向融合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实践过程.①兴旺

  国家融合教育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尝试.②走向融合:中国的原创性探索一一随班就读的实践、困境和出路.③特殊教育学校在

  随班就读中的地位和作用.三、特殊教育制度从一次性封闭教育向开放性、反复回归的终身教

  育制度体系转型

  1、终身教育制度.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终身教育理论.这一切对于校长、教师和学生意味着:必须具有终身

  学习的水平.2、一体化的终身特殊教育体系.制度建设目标和政策.3、加快“两头延伸〞的制度建构.国际特殊教育开展的趋势及启

  示:①重视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②加快高中〔职业教育、生涯教

  育为主〕及高中后教育的开展.四、特殊教育从培养一技之长的“工具理性观〞向以人为本的素

  质教育观的转变;特殊教育在量的扩张同时,更加关注质的提升.1、教育目的观.〔社会观、人本观、〕

  核心问题是把残疾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把他们培养成仅有

  一技之长的、“工具理性〞的人?还是把他们培养成适应21世纪的有

  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水平〔特别是创新水平、实践水平、信息

  素养、终身学习〕、全面开展的、自立、自强的人〔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代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

  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要澄清熟悉上的三个误区:一是人的培养规

  格弱化和降低标准的问题;二是对残疾人生命的力量的熟悉问题〔多

  元智能观〕;三是人的片面开展观的问题〔树立全面开展的素质教育

  观〕.为此,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①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的统一;

  ②全面开展与一技之长的统一;

  ③学会做人与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的统一;

  ④身心开展的统一.2、课程改革.课程观上的素质教育取向.聋校的课程改革.聋校的课程改革和

  ?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改革的大

  思路是比拟一致的,即面向21世纪,以人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重点,以人的开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宗

  旨,以信息技术为根底〔动力〕,通过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实施.但也有聋教育自身的特点:

  〔1〕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在对聋生进行缺陷补偿的同时,重视潜

  能的开发;注重形成学生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水平的形成.〔2〕在课程结构上,努力表达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如整体

  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增设“沟通〞等综合性课程.〔3〕在课程的实施上,关注个体差异,增强个别化教学,强调沟

  当代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

  通方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等.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生活

  化、综合化、生态化和校本化一一多样化的样式.如“功能性课程〞

  “环境生态课程〞等.3、教学改革.①适宜教育的理念.②个别化教学方案〔特殊教育

  教学的本质和灵魂〕.③合作教学.4、教学评价.多元评估方式,如实作评估,生态评估、功能评估、档案评估等.5、提升质量,教师为本.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教师职

  业专业化的视角和方法、校本培训.五、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开展为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状态

  和学习方式、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1、建立在信息技术根底上的科技进步和设备更新.①为残疾人的教育和学习提供了方便和更好的条件;②计算机及其信息技术在教

  育中的应用正在带来特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安置方式、学习方式

  的革命性变革,促进了特殊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升.2、作为障碍补偿和机能练习的康复、教育技术、设备的应用.3、脑科学、生命科学、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神经系统、生化

  和基因等方面为人类更深刻熟悉障碍的机理、机制及教育问题提供了

  新的视角和方法.六、特殊教育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

  1、“地球村〞和“国际人〞概念的提出.2、国际化进程中多元文化融合、碰撞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民族精神

  当代特殊教育开展的新趋势

  和“中国人〞的培养问题:民族性与国际性、民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文

  化的对立统一关系.3、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增多:学习先进的国外的特殊教育理念和办学

  经验.

篇二:国际化全纳教育

  

  责任编辑:练鹏燕国际融合教育的发展脉络及阶段特征李拉【摘国际融合教育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融合教育的思想萌芽阶段、融合教育的要】迄今为止,兴起阶段与融合教育的国际化阶段。这三个阶段紧密衔接,共同勾勒出了国际融合教育的发展轨迹,而每一个阶段又都有着特定的发展特征。在思想萌芽阶段,以正常化思潮和去机构化运动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改革运动为融合教育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回归主流与一体化开启了残疾儿童少年融合教育的探索之路。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推动下,融合教育迈向国际化,同时也迎来了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特殊教育;特殊教育需要;普通教育【关键词】融合教育;【中图分类号】G760国际范围内,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在融合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改革运动正式兴起之前,它经历了一个思想孕育阶段。这一阶段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育改革,却为随后的融合教育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我们可将其称为融合教育的思想萌芽阶段。这个时期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的主要标志是正常化思潮的出现与去机构化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美国家经济快速复苏,对民主和平等人权的追求促进了人们对各个领域的反思,并掀起了一系列为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民众争取公平社会地位的运动。其中,残疾人作为长久以来备受忽视的群体开始更多地受到民众、社会及国家层面的关注,“正常化”思潮开始涌现,并继而引发了欧美国家的“去机构化”运动。“正常化”(Normalization)最初是北欧国家针对残疾人群的生存与发展提出的,主要是一种关注残疾人生存与境遇的哲学理念,是指采用尽可能符合基础教育研究改革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对于融合教育的研究也方兴未艾。然而,囿于理论层面对国际融合教育整体发展历程缺乏系统的回顾和梳理,我们往往很难深入领会和把握国际融合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趋势,这既不利于推进实践,也影响了融合教育的政策制定。了解国际融合教育的发展脉络是深入把握融合教育发展趋势与实践方向的重要前提。融合教育发端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教育改革和社会运动,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历程。回溯这一历程,我们可将融合教育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融合教育的思想萌芽阶段、融合教育的兴起阶段与融合教育的国际化阶段。这三个阶段紧密衔接,共同勾勒出了国际融合教育的发展轨迹,而每一个阶段又都有着特定的发展特征。一、融合教育的思想萌芽阶段|25责任编辑:练鹏燕/***************正常文化的方式,建立或维持尽可能符合正常文化的个人行为和特征。[1]正常化原则的基本起点是保障残疾人拥有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它从保障残疾人正常的生存环境的视角审视社会对待残疾人的方式,契合了社会民主运动对平等人权的追求,成为北欧国家社会改革运动中的重要思潮之一。正常化思潮的传播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社会改革运动也开始产生重要影响,并直接导致了去机构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运动的出现。“去机构化”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个术语,旨在减少那些为残疾儿童和成年人提供住宿、教育、治疗或其他服务的“机构”的使用。去机构化直接受到了正常化思潮的影响,它反对数十年来将残疾人收容在环境不良的机构中的做法。这些环境不良的机构各种各样,但它们有共同的典型特征,即相对高程度的隔离、监护,集体的治疗,统一的管理以及严格的控制。其他特征还有日常活动的水平和形式异于正常文化,以及相对庞大的规模。去机构化在广义上包含三个主要的程序目标:减少进入机构的人数;将机构中的人转移到非机构的环境中;改革或减少机构化环境中的机构化特征。去机构化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具体的社会政策,同时它也是赋予残疾人士公民权这一更广泛的社会运动的组成部分。在把曾经居住在公共机构中的儿童和青少年转移到社区安置的过程中,去机构化的速度非常快。据统计,1955年,美国有56万人被收容在精神病院,10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47.5万,而20年后只有19.3万人。[2]这种变化不仅使得专门为残疾人设立的机构中的人数减少,而且使收容、教育、训练及满足残疾人群其他需要的责任转移到了社区中的其他组织。在正常化思潮和去机构化运动的影响下,美基础教育研究|26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残疾人已尽可能回到社区,政府通过多项措施努力提高残疾人的自我决定能力和生活质量。正常化思潮和去机构化运动均是从关注残疾人生存状况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进行的社会改革,这种变革同时也包含了教育,已经开始深刻地影响到人们对教育环境中的残疾人的认识,并最终为融合教育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二、融合教育运动的兴起正常化思潮和去机构化运动为人们进一步反思教育领域内的残疾人处境与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如果说将残疾人隔离于非正常化的环境是不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是不公平的,那么,将残疾儿童安置于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使得残疾人无法平等融入主流教育环境,是不是也不公平?是不是也不利于残疾人的发展?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拷问,欧美国家开始反思既有的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体系,尝试开始教育变革,打破固有的特殊教育实践方式,不约而同地将残疾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与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从而奏响了融合教育改革运动的序曲。这种运动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国家,大多被称为“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在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大多被称为“一体化”Integration)。从现在来看,我们可以将回归主流与一体化视为融合教育改革运动兴起的标志,也是融合教育运动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约从20世纪60年代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回归主流与一体化开启了教育发达国家融合教育的探索历程。事实上,二者之间虽然称谓上存在差异,但其核心理念与实施模式都是趋同的,都是在正常化思潮影响下将特殊儿童融入普通教育机构和主流社会中的实施活动。[3]在回归主流与一体化运动影响下,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泾渭分(责任编辑:练鹏燕/***************明的壁垒得以打破,残疾儿童这一传统的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终于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尤其是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出现,使得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方式呈现多元化。回归主流和一体化运动形成的一些理念与思想,如“最少受限制环境”“个别化教育计划”“资源教室”“特殊教育需要”等,极大地推动了欧美国家融合教育的政策变革,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教育发达国家开始通过立法或制定政策,来改变固有的教育体制。即便在今天,这些概念及思想对世界范围内的融合教育运动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极为深远的。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融合教育改革运动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其一,融合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残疾学生。虽然的概念开始出现,但从引发回归主流和一体化的实践条件以及法律与政策所关注的对象类型来看,融合教育的对象依然是传统的各类残疾学生。欧美各国关于残疾的分类或许不尽相同,但回归主流和一体化的对象无疑强调的是普通教育要面向各类残疾群体,为其提供普通教育的环境。这是回归主流和一体化时期在教育对象上的主要特征,这也是很长时期内,人们很容易将融合教育运动归之于特殊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的确,从融合教育的发轫来看,它关注的对象就是各类残疾群体。其二,欧美教育发达国家是回归主流和一体化变革的中心。这一时期的融合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发生发展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和澳大利亚等教育发达国家,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受其影响,如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也开始了融合教育的探索实践。但融合教育早期的改革运动主要限于欧美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及其他部分国家和地区,还没有成为全球性的教育变革思潮。需要指出的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一些特殊教育研究者开始陆续将一体化与回归主流等概念及理念介绍进来,并有意识地推广应用,这两个概念在特定时期对我国融合教育发展也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三,普通学校缺乏根本性变革,使得回归主流和一体化在发展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欧美国家虽然大多通过立法推进回归主流和一体化,但在实践发展中的困境与矛盾也逐渐浮现。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普通教育缺乏变革。普通教育大多是被动地回应融合教育,在教育管理方式、师资力量、课程与教学、学校文化氛围等层面都缺乏开展残疾儿童教育的充分准备,缺乏主动的变革与回应,残疾儿童融入普通教育的质量普遍不高。1986年,美国教育部前助理行政长官威尔提出,现在的回归主流教育体系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不全面的鉴定与障碍类别的划分导致特殊教育效率低下;双轨制导致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各自平行发展,两者不能很好地合作、协调以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等级制服务体系中儿童仍然容易被隔离并受到歧视;家长和学校教师对儿童的教育安置,即儿童应该在哪一等级中受教育,有着不同的见解,因而容易造成冲突。[4]这其实深刻反映出早期融合教育改革运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回归主流与一体化运动普遍面临的困境。融合教育改革何去何从,又走到了一个亟待反思与重构的十字路口。三、融合教育的国际化的转折点和里程碑,20世纪90年代至今,融合教育发展迎来了新这个发展阶段的核心特征就是融合教育的国际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融合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连续通过基础教育研究|27“特殊教育需要”

  责任编辑:练鹏燕/***************国际性或区域性的会议、论坛以及发布融合教育相关文件、报告等方式,持续推动融合教育在全球的发展。譬如,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发布了在融合教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萨拉曼卡宣言》,正式提出了融合教育的概念。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编写了《全纳教育共享手册》,来推广融合教育的理念。2005保全民教育的实施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作为推进融合教育的纲领性《融合教育指南:确文件。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全纳教育:未来之路”为主题召开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研讨融合教育的政府职责与政策推进。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发布了新版《融合教育指南》,强调融合体系的构建与融合学校的变革。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哥伦比亚卡利市召开“教育中的融合和公平国际论坛”,以纪念《萨拉曼卡宣言》发布25周年,并在会上发布《卡利承诺》,呼吁各国政府采取行动加速推进融合教育。这一系列举措,结合世界各国的融合教育政策和实践变革,使融合教育在全球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迄今为止,融合教育的国际化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们仍处于融合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时期,与融合教育的兴起阶段相比,国际化时期的融合教育总体来看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第一,在实施范围上,融合教育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如果说在融合教育兴起阶段,回归主流与一体化运动主要发生于欧美教育发达国家,那么,自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发布之后,融合教育开始逐渐成为全球性教育变革。将残疾在内的越来越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安置于普通学校的普通班,并努力为其提供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再仅是美英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探索与实践,已成为世界各国较为普遍的目标和方向。基础教育研究|28第二,在推进方式上,明确了以普通教育为核心的融合教育推进路径。国际化时期的融合教育,在推进方式上与融合教育兴起阶段相比已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体化与回归主流的核心理念与实施模式,决定了这两个词语本质上还从属于特殊教育领域内的概念范畴,还没有摆脱特殊教育的框架束缚,没有真正从教育整体改革的视野来推进融合教育的发展。而自1994年之后,国际范围内对融合教育的认识首先是从普通教育改革的视角切入,从对普通教育进行反思与批判入手,强调普通教育要重视被现有教育体制边缘化的儿童,要满足所有特殊教育需要对象的教育需求,从而确立了以普通教育变革为核心的融合教育发展路径。以普通学校为中心的融合教育改革,呼吁和要求教育体制的重构与教育政策的改变,继而引发了在推进路径上对政府职能的强调,以及对更多相关机构与部门参与融合教育的诉求。第三,在融合教育对象上,由“残疾”扩展到所有“特殊教育需要”。从普通教育视角来审视教育对象,意味着融合教育不仅要包含“残疾”这类传统的教育弱势群体,还要包含更多被普通教育排斥于教育体系之外的儿童。因而,这一时期,“特殊教育需要对象”的概念早已替代了回归主流和一体化时期的“残疾”概念,在对象上更为宽泛与多样化。正如全纳教育共享手册》中所认为的,融合教育针对的不只是残疾儿童,其他的群体,如贫困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女童(在某些重男轻女的社会)和边远地区的儿童,在普通学校就学时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融合教育的宗旨就是要理解这些困难,并且帮助普通学校发展,让普通学校能满足所有这些学生的需求。[5]在《融合教育:未来之路》文本中,融合教育则是一个在对象上包含所有儿童,包括男童和女童、少数民族学生、受艾滋病毒感染的儿童以及残疾儿《

  责任编辑:练鹏燕/***************童和有学习障碍的儿童,都有机会接受教育的过程。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从“残疾”到“特殊教育需要对象”,这种概念范围的拓展,既意味着从公平、无歧视的视角来审视教育对象,也可能会引发关于融合教育对象究竟是哪些类别的疑惑与困扰。因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特殊教育需要对象的界定也是不尽相同的。第四,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上,呈现容忍争议与多样化的特点。融合教育走到今天,作为全球教育变革的方向已成为共识,但围绕融合教育的理论纷争一直没有停止。应该说,这种讨论与纷争从融合教育提出时就已经存在,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围绕融合教育的概念、基础理论、价值目标、实施方式等多个层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关于融合教育要部分融合(SelectiveInclusion)还是全部融合(FullInclusion)的辩论。人们关于融合教育争议的焦点不在于“特殊儿童能否被融合”,而是儿童应该如何融合:应该以比较激进的方式完全安置在普通教室,还是以比较缓和、渐进的方式进行有选择的融合?特殊教育专业人士和相关社会团体也因此被划分成为相互对立的两大派别。[6]迄今这也不是一个能够完全达成共识的问题,这也恰恰进一步映射出融合教育作为新兴教育思潮的不确定性。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学者在理念理解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很多国家的融合教育实践既有趋同之处,也有差异。总体来说,融合教育发展到这一阶段,融合教育理论异彩纷呈,融合教育实践各具特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当代融合教育理解为一个不断发展而非已有定论的事物是更为合理的。参考文献:[1][美]丹尼尔·P.哈拉汉,詹姆士·M.考夫曼,佩吉·C.普伦.特殊教育导论:第11版[M].肖非,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0.[2][美]M.C.王.教育大百科全书:特殊需要儿童教育[M].肖非,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3]李拉“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关系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5):14原17.[4]邓猛.融合教育与随班就读:理想与现实之间[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7-48.[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纳教育共享手册[M].陈云英,杨希洁,赫尔实,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6]邓猛.融合教育:理论反思与本土化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69.本文为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标准与运行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9YJA880022(作者单位:)系列成果之一。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研究中心,210038)醉山河李金珈(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学校)指导老师:项海林基础教育研究|29[[

篇三:国际化全纳教育

  

  2019?二月(下)教育研究学刊谈“全纳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黄鹏程(重庆市秀山高级中学,重庆秀山409900)【摘要】全纳教育是一种非常国际化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是适用于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教育方式,所以全纳教育非常有必

  要在班级中实施。不仅如此,如果班主任能够合理的实施全纳教育的理念,便可以非常有效的舒缓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困难的高中知识,并且可以积极应对高考。【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全纳教育班级管理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

  1672-0407.2019.04.190全纳教育其实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管是学习成绩

  比较好的学生还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班主任都要采取相同的态

  度对待他们,不能让他们感到区别对待,这种教学理念可以让

  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关心。但是由于班主任使用传统教

  学方式的时间太长,即便是班主任自己想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

  式,也无法避免自己出现一些错误,所以班主任需要合理的采

  取一些教学方式,让新课程改革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方式

  中,并且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实施全纳教育的教学理念,让

  学生能够一点点的感受到这种理念对他们的好处,从而主动去

  迎合班主任,让班主任可以更好的实施教学理念。一、在班级管理上实施全纳教育班级管理一直是班主任比较重视的一部分,而且班级的管

  理状况也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如果班级管理状况比较差,那学

  生很容易会被这些差的环境干扰,也会让一些学生无法在正常

  上课情况下学习,这对高中学生而言有很大的坏处,甚至会影

  响到学生的高考。毕竟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

  阶段,如果学生在高中阶段无法好好学习,那高考成绩也不会

  特别出色,这样学生进入的大学更不会特别好,这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很严重的影响,所以班主任非常有必要帮助学生在高

  中阶段学好知识,同时也要在班级管理上做好。班主任如果想要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能够维护班级纪律,就

  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要让他们能够知道班主任是真心对待

  自己的,而且即便是差生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待遇是个优等生

  相同的,所以班主任非常有必要在班级管理上实施全纳教育的理念。在实施这一教学理念的时候,班主任先要告诉一下学生,让他们能够了解一下这一教学理念,否则学生很难真正的明白

  班主任的做法,毕竟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太深,他们总

  是会觉得班主任是喜欢优等生的,对于中等生和差生都不怎么

  关注,所以即便是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变化,也没有特别大的感觉。正因为如此,班主任要告诉学生,让他们能够逐渐地适应这

  一教学理念,同时也要让学生给自己提一下意见,让他们将自

  己对班主任的看法说出来,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看法进行班级

  管理,并且对于所有学生都采用相同的管理方法,即便是优等

  生做错事也会受到一定的惩罚,而且所有的学生都有相同的待

  遇,这样全纳教育会更好的落实,学生也会在公平的环境下更

  加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二、在表扬激励上实施全纳教育很多班主任都是喜欢班级的优等生,他们觉得优等生在各

  方面做的都比较优秀,而且也会非常迎合班主任制定的各种规

  则,所以班主任总是优先表扬优等生,在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班主任往往会非常愿意表扬他们,即便是他们在一些方面做得

  不是特别好,班主任也总会选择激励他们,让他们继续努力。正

  因为如此,很多差生即便是进步了,班主任也不会有特别多表

  扬的话,甚至会有班主任怀疑他们在考场上作弊,因为班主任

  的这些做法,导致差生越来越失望,他们也变得不思进取。如果

  班主任在表扬激励上实施全纳教育,可以让班级所有学生都感

  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关心,进而可以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

  习高中知识,力求获得进步。班主任在实施这一教学理念的时

  候,要选择一些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情景,比如在课堂上让

  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果他们可以回答正确,班主任要给予一

  定的表扬,如果回答错误,班主任要一点点的提示学生,尽量让

  他们能够回答对,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并且要给他们一些鼓励,让他们拥有更强的信心。班主任

  在表扬和激励的时候要注意度,不要总是表扬学生,该批评的还是要批评学生,不过班主任要让所有学生知道,他是公平对

  待每一个学生的,即便是优等生做错了事也要受到一定的惩

  罚,这样才可以真正的实施全纳教育的理念,学生也可以在此

  理念下更好的学习知识。三、与家长交流时实施全纳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优等生的家长去开家长会或者家访

  后是会受到很多表扬,所以他们的家长在开完家长会或者班主

  任联系完家长后会非常自豪;但是差等生的家长开完家长会或

  者家访后的心情非常差,班主任总会在这种时候指出这些学生

  做的一些错事,并且要让家长好好管教一下他们;对于中等生,他们的家长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毕竟自己的孩子基本没有受

  到表扬也基本没有受到批评。对于差等生而言,每次开完家长

  会总会受到家长的批评,所以他们在心里就会对班主任产生不

  满的情绪,甚至会有一些学生喜欢捣乱,扰乱课堂秩序,只是为

  了给班主任的工作增加麻烦,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况,所有学

  生的学习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班主任需要在与家长交流

  的时候实施全纳教育的观念,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这种时候受到

  一定的表扬,这样家长也会在回家以后表扬一下学生,让学生

  能够逐渐地改变自己对班主任的看法。不仅如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所有的家长,让所有的家长

  都知道自己孩子的优缺点,并且让家长帮忙改正一下孩子的缺

  点,毕竟高中阶段的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家长

  在家中也尽可能的辅导学生,让学生受到一定的熏陶,这对于

  他们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好处。当然班主任要结合学生在家中

  的表现,毕竟学生在家中和学校中的表现是不同的,让家长说

  一下他们在家中是怎样的,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更好

  的让家长帮忙管教学生。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要让家长在适宜

  的情况下管教学生,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这样不仅不会让学

  生改正自己的缺点,还会让他们变本加厉,这样对于学生而言

  并没有太大的好处,所以班主任要适当的指导一下家长,让他

  们能够真正的帮助到学生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改正学生的不良

  学习态度。四、结束语全曲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如果班主任可以合理地实施这一教学理念,学生也会逐渐地适

  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法,而且学生对于班主任的态度也会发

  生一定的改变。最重要的是,实施全纳教育的观念可以让班级

  的所有学生都知道自己是被班主任重视的,进而可以更加积极

  主动的学习知识。-192-

篇四:国际化全纳教育

  

  2020年4月第15期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Apr.2020No.15“融合教育”理论指导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与实践于沛,张驰,宋京松,邓永忠,徐富平,尹秋颖(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广东广州510630)摘要:文章将国际公认的融合教育理念,从特殊儿童教育领域拓展至高等教育实践,并应用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这种融合强调文化、课程、教学、活动管理等全方位的融合,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融合的环境下迅速适应新环境的学习与生活。文章丰富了融合教育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使之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并通过具体实例运用实践,探索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科学策略,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关键词:融合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011-04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建设,从仿日、学美、效法、学苏的模仿移植阶段,逐步发展到探索适合本国道路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也在稳步提升。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其中学历生24.15万人,占总数的49.38%[1]。同时,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我方主导型特征逐渐突显[2],教学活动基本是根据我方办学需求和办学理念展开的。从人员、国际合作办学数量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在世界教育系统中还缺乏一定的影响力[3]。进入高等教育建设新时期,我们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整合各类国际化教育资源,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努力实现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增强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把“办在中国的大学”向“长在中国的大学”转向,从“被化”向“化人”转向,进而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的话语权和引领作用。目前国际化教育中普遍存在“走出去”“引进来”两种模式,从前期的探索中外合作办学式的“引进来”,到国际化高等教育质量逐步提升的“走出去”,归根到底,“引进来”是为了“走出去”,“走出去”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与目标。因此,探索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所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一、融合教育概念及理论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又称全纳教育)主要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后来,美国学者萨伦德(Salend)总结为:所有学生,无论种族、语言能力、经济状况、性别、年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族群、文化背景、宗教、家庭背景以及性格倾向有何不同,都应该在主流的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4]。融合教育也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是人们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价值观的追求。融合教育提出是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西班牙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90多个国家、25个国际组织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参加了此次大会,共同通过了著名的《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教育行动纲领》,对融合教育进行了描述和定义,核心观点是,特殊儿童不应在隔离的特殊环境,而是在普通学校与正常学校学生一起学习;教师应该通过特别调整和环境、教材、教学方法等的设计,来适应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不同特点的学习[4]。随后以此理论为指导全面应用于特殊儿童融入正常体系的教育中。融合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有三个:一是人文主义,体现在平等地对待所有儿童;二是后现代主义,它建立在对学生多样性与差异性价值认同的基础上;三是建构主义,认为特殊儿童的“特殊”是社会隔离与排斥的结果[5],是人们建构出来的。基于以上对融合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分析可知,该理论同样适用于指导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建设。融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帮助特殊学生在普通的环境中成长,很少用在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应该进行尝试与研究。二、融合教育理论的拓展“融合”应超越区域,应以全球的视野来关注本土收稿日期:2019-08-16基金项目:2019年暨南大学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55611257)作者简介:于沛(1966—),女,教授,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常务副院长。-11-

推荐访问:国际化全纳教育 国际化 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