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策划方案 >

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15篇

发布时间:2022-11-15 21:00:02 来源:网友投稿

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15篇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区、县(市)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15篇,供大家参考。

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15篇

篇一: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区、县(市)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共杭州市委

  ?

  【公布日期】2001.07.11?

  【字

  号】市委[2001]18号

  ?

  【施行日期】2001.07.1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杭州市区、县(市)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市委[2001]18号)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现将《杭州市区、县(市)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00一年七月十一日

  杭州市区、县(市)机构改革实施意见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1999]2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市县乡人员编制精简的意见》(中办发

  [2000]30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市县乡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浙委[2001]5号)精神,结合杭州市实际,现就我市区、县(市)机构改革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改革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理顺各方面关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精干公务员队伍,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区、县(市)政府作为行政管理体系中最基本的一级政权,要通过改革和精简,逐步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干部队伍。

  改革的原则是:

  (一)加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有利于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把政府职能转变到提供服务、加强管理上来。

  (三)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划分事权,理顺条块关系,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四)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精兵简政,优化结构,提高效率。

  (五)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六)依法行政的原则。规范政府行为,完善运行机制,推进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二、改革的任务和重点

  (一)区、县(市)党委机构改革

  党委机构改革要着重理顺党委部门之间、党委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调整规范工作机构的设置,精简部门内设机构与人员编制。在保持党委部门整体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可撤销或调整与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重复、分工过细的机构,确需党委、政府共同承担的职能,采取合署办公或一个机构挂两块牌子的办法解决;原则上不再设置部门管理的机构,有关职能并入相关部门,确属工作需要的,经批准可保留牌子、使用印章;要清理议事协调机构,尽量减少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有关工作由相关职能部门承担。

  区、县(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监察局)计入党委部门机构设置个数。

  区级党委部门机构设置,萧山、余杭两区不超过8个,其余各区不超过7个,现低于7个的不再增加。

  县(市)党委部门机构设置不超过8个,现低于8个的不再增加。

  区级党委部门机构一般称部、委、办,均为处级,内设机构称科、室,均为科级。党委部门内设科室的设置与管理应严格按照杭编(1997)62号文件规定执行。

  县(市)党委部门机构称部、委、办,均为科级,按规定批准设置的内设机构为股级。

  (二)区、县(市)政府机构改革

  1、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方面关系,合理划分事权。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改变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落实企业自主权,同时积极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市与县(市)以及区、县(市)与街道、乡镇的关系。

  在市与区的关系上,属于城市规划、经济综合、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事务,以市管理为主;城市的教、科、文、卫及社会服务等,以区管理为主;

  城市建设等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县(市)级政府具有相对独立性,属于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内能自行决定和处理的事务,应由县(市)负责。要切实把职能转向服务与协调,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逐步发展小城镇,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

  在区、县(市)与街道的关系上,要充分体现“二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精神,将城市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发挥街道作用。

  区、县(市)与乡镇的关系,主要是调整主管部门派驻乡镇机构的管理体制,凡能下放给乡镇的要坚决下放,以完善乡镇功能;对实行乡镇与区、县(市)主管部门双重管理的,应尽量以乡镇管理为主;对设在乡镇的垂直管理机构,乡镇要加强监督。

  要进一步理顺各工作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按照“职权一致、一件事由一个机构管理为主”的原则,合理界定部门职责。对调整、转移、下放的职能,要以“三定”形式予以明确。

  2、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压缩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

  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结合机构改革,根据本地实际,综合设置精干、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

  3、合理设置政府机构。

  区、县(市)政府不分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统称政府工作部门,其上不再设置管理层次,一般不设置部门管理机构和议事协调机构的实体办事机构,机构设置不要求与上级政府部门完全对应。

  区级政府工作部门一般称局、办,均为处级,内设机构称科、室,均为科级。内设科室的设置与管理应严格按照杭编(1997)62号文件规定执行。

  县(市)级政府工作部门一般称局、办,均为科级,按规定批准设置的内设机构为股级。

  各区、县(市)政府工作部门精简后的个数为:萧山、余杭两区参照较大县的机构设置为24个;滨江区政府机构设置维持现有格局不变;其他五个城区政府机构设置18个左右。富阳、建德、临安三市对应较大县,机构设置22个左右;桐庐、淳安两县对应中等县,机构设置18个左右。

  各区、县(市)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政府机构,机构数必须控制在上述限额内。

  (1)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部门实行市以下垂直管理,区分局为市局的派出机构(药品监督除萧山、余杭区外,其余各区不设分局),县(市)局为市局的直属(派出)机构,均不计入各地机构设置个数。地方税务部门的设置形式继续按省有关文件执行。县(市)环境保护部门领导体制改为市、县(市)双重领导,以县(市)政府管理为主。

  (2)不再设置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和行政性公司,其政府行政与行业管理职能并入经贸部门。

  (3)适当归并农口机构,一般只设一个综合性的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城建口、文化口机构原则上设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部门。

  (4)民族宗教事务、侨务、台湾事务机构原则上与统战部门合署办公,对外保留牌子。

  (5)物价、粮食、乡镇企业管理机构可作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内设机构,对外保留牌子。

  (6)法制办公室职能由政府办公室承担,对外保留牌子。

  (7)各区、县(市)原则上不再设置新的政事合一机构或将行政机构直接转为事业单位。

  (8)各城区按照精干、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县(市)如考虑建立综合执法机构,需按程序报批。

  (9)市辖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为区委、区政府派出机构,与区级机构改革同步进行,街道级别与区政府工作部门相同。街道一般内设5个职能机构,可规范设置为:党政办公室、民政科、社会综合治理科、计划生育科、城市管理科,内设机构均为科级。

  (三)人大、政协、群众团体以及法院、检察院机关机构改革

  人大、政协、群众团体机关机构改革,原则上参照中发(2000)18号、中办发(2000)31号文件执行。人大、政协机关机构改革要根据完善机关职能、理顺工作关系、发挥整体功能的要求,调整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优化干部结构。群众团体机关机构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和群众团体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原则,完善体制,理顺关系,合理划分职责;改进运行机制,克服行政化倾向;精干内设机构,精简人员编制。

  法院、检察院机关的机构改革,要按照宪法、法院组织法和检察院组织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并完善各级法院和检察院的职能,调整明晰内设机构的职能配置,解决职责交叉、分工不明的问题,适度精简人员编制,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

  人大、政协、群众团体以及法院、检察院机关的机构改革与各区、县(市)机构改革同步进行,通盘考虑。

  (四)精简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各区、县(市)行政编制精简比例:

  1、城区:滨江区保持现有编制数不作调整;萧山、余杭两区,以原省核定的县(市)行政编制为精简基数,扣除实行市以下垂直管理的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管理机关上划的6.5%编制(工商3%、质监2%、药监1.5%),在此基础上,按18%比例精简(今后计入市行政编制总数);其他五个城区,由市统一按比例精简后下达。

  2、县(市):以原省核定的县(市)行政编制为精简基数,扣除实行市以下垂直管理的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药品监督管理机关上划的6.5%编制(工商3%、质监2%、药监1.5%),在此基础上,按20%比例精简。

  3、经批准由建制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的区、县(市)政府驻地镇,可将原核定的乡(镇)编制,按乡镇23%的编制精简比例精简后,转为区、县(市)级机关行政编制,计入编制总数。

  4、使用政法专项编制的公安、司法部门,按照精简机关、充实一线和基层的原则,调整、优化队伍素质。公安部门机关编制按5%比例精简,具体范围待省明确后再定。司法部门机关编制与同级政府机关同比例精简。

  5、人大、政协、群众团体机关与同级党政机关之间编制精简比例要适当;法院、检察院机关编制精简比例待中央和省明确后,再行布置。

  领导职数:

  区、县(市)级领导班子职数按省委(1997)24号文件规定执行。除上级下派挂职锻炼干部外,区、县(市)级党委、政府一般不再配备助理。区、县(市)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职数(含党政职务)一般设1—3名,工作任务特别重的综合部门可增设1名,不再配备部门领导助理。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原则上设1名。

  城区街道领导职数一般设书记1名,副书记1—2名(含兼职);主任1名,副主任2—3人,科室领导职数原则上设1名。

  三、组织实施

  (一)统筹安排,分阶段进行。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市以下机构改革工作要在2001年年底前完成。结合我市实际,具体安排是:各区、县(市)7月底前向市委、市政府报送机构改革方案,11月底前完成机构改革的“三定”实施工作。

  (二)加强领导,严明纪律,缜密实施。机构改革涉及面广,任务重,关系改

  革、发展、稳定大局,各区、县(市)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地方机构改革的文件精神,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缜密制定改革方案,要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改革之中,及时、妥善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市直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区、县(市)机构改革工作,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预。各区、县(市)对批复的方案要严格执行,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凡违反方案的必须予以纠正,并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要积极探索、建立行政管理新体制,加强机构编制法制建设,逐步实现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巩固机构改革的成果。

  (三)注重配套改革,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要结合机构改革认真搞好人员定岗分流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

篇二: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xx市乡镇管理体制分析

  乡镇机构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多年来,xx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稳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达到了整合机构、压缩编制、精减人员、提高效能的目的,初步建立起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改革后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如何定位乡镇职能,切实理顺县乡关系,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是大家共同思考和关注的课题。对此,xx市编办开展乡镇机构运行情况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当前乡镇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确保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取得预期效果。

  一、基本情况

  2010年6月,xx市编办对全市8县1区72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发放调查问卷84份(每个县区1份,每个乡镇及街道各1份),对乡镇机关目前机构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乡镇事业单位现行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乡镇机关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5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问卷调查,实际收回有效问卷84份。

  目前,xx市乡镇(街道)机关普遍设置综合性机构1—2个,主要为党政办公室、经济管理办公室。乡镇(街道)设置事业单

  位1024个,其中:上划管理事业机构275个,双重管理事业机构119个,乡镇(街道)管理事业机构630个。主要设立的机构为财政所、国土所、劳保所、新农合办、统计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社会事务管理中心、文化教育服务中心、水利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站、农业农机工作站、林业工作站、畜牧兽医站、计生服务所、环境建设综合服务中心、环境卫生管理站、会计站、路政管理工作站、交通管理所、规划建设管理中心、党职技校等。

  从总体上看,我市在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乡镇机构运行平稳。一是对乡镇政府职能进行了重新界定,突出强化了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职能,相对弱化了直接参与微观经济管理的职能。二是探索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乡镇机关运行机制,初步改变了机构设置过多、职能不清、效率不高的现象。三是优化组合乡镇事业机构,将原来乡镇的“七站八所”进行归并。四是强化乡镇政府的服务功能,乡镇普遍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落实各项便民政策和措施,给群众提供一门式服务和一条龙服务。五是机构编制得到有效控制,编制控制和人员管理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二、现行乡镇管理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问卷调查汇总分析,并深入三个县区9个乡镇调研,我们看到随着乡镇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行乡镇管理体制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镇政府职能有待明确

  乡镇不同程度存在着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一是职能上的“越位”。乡镇政府在职能上与县级政府划分存在不明晰,有限的权力却肩负着无限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乡镇政府充当了执法主体,如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税收等法律没有赋予的执法权,而乡镇政府却承担了主要责任;另一方面充当了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条块”管理的制度下,本应具备一级完备权责的乡镇政府却被“肢解”,“条条”做不了、管不好的事,乡镇政府却包揽过来,“千根针,一条线”的局面仍然存在。二是职能上的“缺位”。首先,乡镇政府财政吃紧,尤其在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以外的税收后,乡镇政府失去了从村“提留统筹”获得财政收入的资格,其可控财政数量减少;其次,长期充当上级政府的“得力助手”,乡镇政府有事权却没有财权,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对等,忙于完成上级指令和任务,对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公共产品等的供给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三是职能上的“错位”。就目前而言,由于行政命令多于市场规制,有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经济活动,包办社会事业。

  (二)县乡条块关系有待理顺

  从管理体制看,乡镇事业单位大体可分为三类:县级主管部门派驻乡镇的事业单位,由县级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实行“条条”管理体制;乡镇政府和县级主管部门共同管理的事业单位,实行

  “条块共管”的体制;由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实行“块块”管理体制。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及2008年改革和完善基层农业综合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后,我市调整规范畜牧兽医站、农业技术农机工作站、林业工作站、水利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站等机构设置,实行“县乡双管”的管理体制,初步理顺了县区主管部门与乡镇的“条块”关系。但实行“条条管理”的一些派出(驻)机构,其权和利在垂直的业务部门主管,乡镇处于权责不对等的尴尬状态。如安全生产、交通整治、国土执法、计划生育、城建规划等工作,实际上是权力在“条”,责任在“块”,遇到问题时,乡镇政府缺乏与其职能相适应的权力,很难管理和调遣,甚至无权处理。又如统计站、劳保所等派驻机构,乡镇既无人权、财权,又无执法权,责任难以落实。再如村镇规划建设方面存在乱搭乱建现象,仅靠县区有关部门所派驻

  (或延伸)机构的那么几个人,根本管不过来,而乡镇政府却只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三)乡镇内设机构有待健全

  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机关普遍只设1—2个综合性办公室,不再设其他机构,造成对口部门较多,工作任务较重,人员职责交叉,一人多岗的局面。有些乡镇根据上级的考核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对乡镇和站所人员实行分组分线管理,开展工作主要还是采取领导包片、干部包村等传统方式。

  (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有待推进

  一是一些乡镇事业单位兼有行政管理、规费征收、公益服务职能,造成这类事业单位重管理、轻服务,履行行政性职能多、公益性服务少,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二是有的乡镇事业单位事企不分,重创收、轻服务,从事经营性活动多、公益性服务少。三是有些乡镇事业单位,一无资金,二无场所,三少技术,缺乏为农服务基本条件。满足于催种催收、防虫施肥等初级服务,无法满足“三农”服务的需要。四是部门“条条干预”,强调上下对口,增加乡镇事业机构,或派出(驻)机构,如路政管理工作站、交通管理所,导致一些农业乡镇财力紧张局面进一步加剧,个别依靠规费养活的乡镇事业单位,难以生存。

  (五)乡镇编制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乡镇机关编制使用效率不高,新生力量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一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原核定乡镇机关编制与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符,加之副科以上领导占大量编制,个别地方还有超职数配备的问题,工作人员紧缺,混编混岗现象突出,一部分事业人员长期在行政岗位履行职责,既影响事业站所为民服务工作,又导致政事不分。二是2002年机构改革后,乡镇机关未核定工勤编制,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工勤人员占用行政编制,乡镇机关补充不了新人,个别乡镇甚至形成超编。三是县级部门频繁从乡镇调人,导致乡镇机关和事业站所新招录人员得不到很好地使用。四是受“十一五”只减不增和编制限额的影响,乡镇事业单位人才匮乏,青黄不接。五是统计站、劳保所等县派驻乡镇机构,还有

  乡镇管理的新农合办,机构属性定位不清,既不能参公,又无法纳入职改,有编制无人员,或无法进人。六是2008年改革和完善基层农业综合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后,各乡镇下属事业单位已按照站所进行管理和运作,人员编制也相应核定到站(所),但受评聘职称专业结构比例的限制,给人员编制管理带来难度。

  (六)对乡镇的财力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就目前乡镇财力而言,绝大多数都处于“保工资、保运转”的境地,部分乡镇连维持正常运转都困难重重,由于乡镇财政经济总体实力不强,税源单一,收入总量小,财政自给率较低,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一方面是财力不足,刚性增支因素多,各类政策性增支压力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需地方财政配套,各类突发性灾害和处理社会矛盾需财政投入,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紧张,使乡镇干部有关福利政策难以落实,如不少乡镇干部出差、下乡没有补助、差旅费,也没有培训费等,这些问题影响到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

  三、对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几点建议

  乡镇机构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和关键。xx市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应在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以建设责任型、法制型、服务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为目标,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基层政权为主线,以转变政府职能、整合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执行力,促进“三农”工作,加快构建符合xx市情的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改革中,一是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二是坚持责权一致的原则;三是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并重的原则;四是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五是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

  建议之一:明确职能定位,进一步加快乡镇职能转变

  转变职能是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在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中,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等方面开展工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调整管理方式,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切实履行四项职能:一是执行法律法规。宣传、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稳定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提高、培育村民委员会自治能力。二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软硬环境,为企业发展、外来投资和经贸往来创造便利条件和提供优质服务。扶持和发展特色经济、优势产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三是加强社会管理。按规定权限管理或协助上级政府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公安、民政、劳动保障、文化、卫生、人口计生、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镇村规划与建设等行政工作。协调社会利

  益关系,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机制,及时排查调处各种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和谐稳定;指导村(居)民自治活动,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完善公共服务。按规定权限负责或协助上级部门抓好农田水利、镇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镇村整体面貌。大力发展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计生、体育、涉农服务等镇村公共事业,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政策、科技、市场信息和社会救济、救助服务,及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经济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乡镇,以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注重做好城市管理和为市场主体服务工作,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强化为“三农”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三农”服务体系。真正把乡镇职能定位在“执行政策、发展经济、搞好服务、维护稳定、促农增收”上,使乡镇能够集中精力为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更有效的专业化服务,从而真正成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最基层政府,而不是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或者办事处。

  建议之二:理顺上下事权关系,进一步规范派出(驻)机构

  一是凡是法律、法规和上级规定由县区政府及其部门承担的责任,不得转移给乡镇政府承担。确需乡镇配合做好有关工作,或确有必要委托乡镇承办有关事务,要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二是积极探索建立与乡镇政府职能相适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变系统或行业考核为综合考核,综合评价乡镇工作,严格控制对乡镇党政领导“签订责任书”和“一票否决”等事项,清理并取消形式主义或不合理的考核、检查和达标、评比活动,克服“上收财权、下放事权”等不良倾向。三是从我市各乡镇普遍反映的问题看,乡镇事业单位应该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上级主管部门业务指导的运行机制更为合适。对经济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乡镇,如:研和镇、江城镇、戛洒镇等乡镇,可考虑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按照成熟一项实施一项的原则,逐步将民政殡葬管理、土地管理、规划建设管理等部门的部分行政执法管理权限委托授权给乡镇办理,其他的如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监督、部分矿产资源开采权等行政执法管理权限,在条件成熟时,分批逐步延伸或移交乡镇管理,使乡镇政府职能真正不越位,不缺位;对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着重理顺派出(驻)机构与乡镇政府之间的职责关系,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划分县与乡镇之间的财权、事权、人权、物权,理顺上下级间的工作关系。四是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外,上级主管部门不得自行向乡镇派出(驻)机构,对原上级部门要求乡镇设立乡镇会计站、路政管理工作站、交通管理站等机构进行清理、规范设置;对按有关规定

  已派出(驻)的,逐步调整为区域覆盖设置。减少上划机构,增强乡镇履职能力,农、林、水、畜牧、财政、劳保、统计等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机构,凡能够下放到乡镇的站所都要下放给乡镇管理,上级部门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监督;五是上级部门派出(驻)乡镇的机构,服从服务于乡镇工作大局,其业务要接受乡镇的协调和监督,经费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党群工作实行属地管理,主要领导的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要按规定程序征求乡镇党委、政府意见。六是减少乡镇政府直接对村(居)民委员会的指令性行政干预,变管理为指导、支持和帮助,建立乡村互助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

  建议之三:结合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规范乡镇机构设置

  一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乡镇机关的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乡镇综合性办事机构,一般乡镇按不超过3个设置,大乡镇按3-5个设置。具体由县区党委、政府确定。一般乡镇,可考虑设置党政办公室(加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牌子)、经济服务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大乡镇可考虑设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规划建设办公室。除上述机构,乡镇还应考虑一个便民服务中心,承担有关日常审批、登记、发证和公共信息、值班、信访等相关职责,通过“一条龙”的窗口式办公室,构建政府与群众日常沟通桥梁。乡镇人大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按照宪法和有关规定设置。具体工作可考虑由有关综合性办公室或配备

  专(兼)职人员承担。二是结合县区撤销乡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及有关行政区划调整,根据省里的精神,重新核定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编制。一般乡镇编制在20~30名之间核定;乡镇镇编制在30~50名之间核定。不再核定乡镇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编制,可按机关行政编制10%的比例确定后勤服务岗位,并实行人员聘用、合同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的用人制度。对改革前在编在岗的机关后勤服务人员实行“老人老办法”逐步过渡。

  建议之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提高乡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分类实施改革。进一步调整职能,将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乡镇政府行使,如将乡镇事业单位原受委托承担的村镇建设规划、计生、劳动保障、农村经济管理等行政职能从事业单位分离出来,行政执法职能依法交由有关行政机关承担,对机构属性不明晰统计站、劳保所、新农合等机构进行规范理顺。二是根据乡镇事业单位的基本特征,将现有事业单位分为公益类和经营服务类,乡镇不再设立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对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公益性事业单位提供由政府保障的公益服务。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自主开展相关经营服务活动,经费自筹。三是根据公益性服务的特点,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性服务的实现方式和运行模式。清理规范乡镇编外用工,因地制宜创新乡镇事业单位的服务方式,建立“以钱养事”的公益性服务新机制,可采取政府采购、项目招标、委托

  11

  代理等多种形式向社会购买公益性服务,形成多元化公共服务投入体系。公益性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供公益性服务依法取得的服务性收入,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参照相关标准执行并接受政府监督。依法取得的经营性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管理。运用绩效评估办法,对事业单位的运营状况、服务质量、产出效益和人员结构定期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相应调整政府公益性服务经费投入。四是结合分类改革和县区撤销部分乡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及有关行政区划调整,重新明确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比例不低于编制总数的80%。后勤服务人员不核定事业编制,可参照乡镇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管理办法执行。

  建议之五:严格乡镇控制机构编制增长,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一是建立严格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建立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工作制度和监管机制。对擅自增设的机构,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核拨经费,银行不予开设账户;对超编进人,人事、财政部门一律不予纳入统发工资的范围,组织、人事和公安部门也不予办理调配、户口迁移等手续。二是健全乡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采取“编制实名制”的管理方式,根据调整变化情况及时向社会张榜公布编制总额、领导职数、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三是整合资源,改善人员结构。实行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减少乡

  12

  镇党政班子职数;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采取按需设岗、定编定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的方法进行管理;,扩大面向社会、优秀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考试录用乡镇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数量,通过优化结构,盘活存量,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配置使用效率。四是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建立健全举报制度,形成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对部门干预、违规设置机构、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超编进人等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并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当事人责任。

  建议之六:加大对乡镇的财力支持,进一步增强乡镇财力运转水平

  一是乡镇机构改革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增加对乡镇的财力支持;二是建立同乡镇事权相适应、同乡镇事业站所职能相匹配的乡镇经费保障机制,为乡镇发挥职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从预算安排和拨付上给予保障;三是加大乡村债务化解力度,减轻乡村运行负担。

  13

篇三: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某街道机构改革调研汇报范文精选五篇

  某街道机构改革调研汇报范文精选五篇(1)

  一、街道党政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实有人员及履行职责情况

  1、机关内设机构设置:党务办公室、办公室、社区管理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办公室、综合经济办公室、财政办公室、计划生育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共8个办公室。

  2、机关人员编制。街道办事处核定行政编制总数40名。党工委由9—11人组成,设书记1人、副书记3人(其中1人兼任纪检委书记)、委员5—7人;街道办事处设主任1名、副主任3—4名,武装部设部长1名;内设各办公室的科级领导职数为1正1副。

  3、实有人员。机关现共有76人,其中公务员24人,事业人员48人(其中全额事业40人,自收自支事业8人),统计员2人,选聘生(大学生村官)2人。

  公务员中,班子成员10人,各部门正、副科级干部11人(正科7人、副科4人),科员3人;事业人员中,科级干部3人(其中当工委委员1人),副科级干部6人,办事员39人。

  这些人员分布在8个办公室和9个居委会共17个部门中,管理着20个村、12个居委会,总人口达34000人。他

  们在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社会治安、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经过几年的努力,经济工作实现了跨越发展,2009年完成税收3500万元,是2006年街道成立之初的4倍多;经济文化繁荣、环境舒适优美、服务设施完善、管理规范有序、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治安良好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几年来共投资130余万元,大大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学习型、服务型社区建设初具规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稳定工作等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建设稳步推进。

  二、转变职能、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

  转变职能是政府深化机构改革的核心。怎么转变职能?就是如何围绕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这四个方面建设好服务型政府,如何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如何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何更好地关注民生、便利民生、改善民生。照此,我们遵从区委要求,全面进行了一站三中心建设。简单讲,就是改变原有的工作模式,重新整合人、财、物资源,设立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服务中心、综合经济服务中心三个中心,实行集中办公、规范操作、一站式服务,同时在各村、居设立便民综合服务站,站与中心上下联动、一线贯通。使我们的服务达到广覆盖、最大化地贴近

  群众、最大化地便利群众的目的。

  经过一年来的尝试,证明一站三中心建设是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现实需要,也是优化发展环境、争创新优势的关键之举。

  在一站三中心建设上,我们坚持五个到位:一是硬件建设到位。本着便民、实用的原则,全面落实办公场所,配齐必要的办公设施和便民设施。从筹建到现在已经投入63万余元按标准对一站三中心进行了装修,并购置电脑、打印机及其它办公用品,改善了办公条件,完善了办公设施;二是人员配备到位。根据一站三中心各岗位的特点,打破部门界限,最大限度地调动每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职能部门推选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熟、作风正的同志经组织考核培训后,到一站三中心驻点办公,目前一站三中心共配备工作人员39人。三是服务项目到位。将街道各部门有审批权限的项目、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全部纳入三个中心,实行集中办公和一站式服务。机关干部驻村、居定人、定时、定责为村、居民服务,当好村、居民的办事员;四是运行管理到位。科学编制办事流程,明确办事步骤、环节和时限,严格岗位职能责任,切实提高服务效率,规范行政行为。做到四声、五心、四快,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处理有回声;接待要热心、解释解答要耐心、分析事务要细心、帮助群众要诚心、解决问题要真心;受理

  快、调查快、处理快、反馈快。认真抓好每一个服务环节,营造办事简便、高效的服务环境;五是监督检查到位。强化中心内部管理制度和干部驻村工作制度建设,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一站三中心规范运行。对所有中心、站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动态考核,按月、季、年进行考评,并把考核结果作为晋升提拔、表彰奖励的依据,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责任意识,改进服务质量,更好地促进工作。

  一站三中心不但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极大便利,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有效调解处理了各类大小矛盾纠纷,还贴近群众需求,通过显示屏、办事指南、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免费提供政策、科技、信息等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理顺了干群关系,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推进了和谐社会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突出矛盾和问题

  1、街道财力弱,调控能力差。

  我街辖20个村、12个居委会,总体城镇水平较低。街道地处老城区,特点是三多一少,一是年老的住户多,年轻有能力的搬走了,留下的多为年龄大的留守户,这是一群低收入群体,大多需要街道的帮助和照顾;二是下岗失业和无业人员多,统计在册的下岗失业人员0000人,无业人员000

  人;三是平房住户多,经济有限没条件更换楼房,全街道0000户城镇居民有00%分布在平房区;一少是街道经济总量少,发展后劲不足。现有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寥寥可数,年税收在百万以上的企业仅有1个,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仅仅5个。作为街道,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目前对街道财政实行包干,除基本工资和办公经费外,干部的补贴、会议经费、业务经费等都要自负。各种公共基础设施、文化卫生、民政福利等需要投入的资金也需要自筹。此外,还要担负400多教师的工资差额部分,仅此一项每年就要多支出近500万元。虽然近几年街道税收翻了几番,但仍显财政困难,有些该办的事情由于资金缺乏而办不了,间接影响了街道的行政和服务功能,更不利于干部队伍的稳定。

  2、体制不顺引发机制不活,一根针难引千条线。街道面对众多上级部门,上边各自为战,下边战成一团,哪个部门都强调自己的工作重要,都要求专人负责,都要一追到底。可街道就这么多人、就这几个领导疲于奔命,到最后哪个也精不了。

  3、人员管理僵化,缺乏必要的流动。一些工作表现特别优秀、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事业干部得不到合理的流动使用。事业身份制约了个人的发展,也限制了其在团队中更大作用的发挥,严重影响个人的积极性。

  四、意见和建议

  1、机构改革要与整合资源、科学定位结合起来。一站三中心初步实现了街道人、财、物资源重新整合,能够更科学、合理地发挥效能。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对外,一体化办公,一站式服务的模式,搭建起了政府和群众有效交流的平台,彻底改变了过去群众到机关办事,摸不着门、找不准人、办不成事的尴尬局面,真正实现了群众到机关办事只跨一个门、只找一个人、件件有着落、个个都成满意人。一站三中心组建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共为群众和企业办理各类事项3985件。大至劳资纠纷,小到群众门前卫生,我们都能做到件件有着落,受到群众的好评,群众的上访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5%。我们也真正感到群众上门办事的人多了,上访的人少了;群众理性平和的多了,粗脖子瞪眼睛的少了;群众说感谢话的人多了,说风凉话的人少了

  2、机构改革要与转变职能结合起来,要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上来。要充分发挥一站三中心的服务功能,真正能够为民办事。同时,要理清思路,把街道不能办、也办不好的事真正转移到有办理权利的机关单位。

  3、要把机构改革与理顺条块关系结合起来。权责一致才能理顺关系,要合理划分事权,理顺条块关系,明确责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克服多头管理、互相推诿的弊病。

  某街道机构改革调研汇报范文精选五篇(2)

  为了积极响应号召,创新和完善镇街机构编制管理,全面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和公示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促进镇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我街道党政机关根据省编办《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鲁编办〔2012〕43号)和市编办《关于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评估的通知》(烟编办〔2012〕15号)精神和乡镇机构改革有关规定,结合我街道实际情况,有效地实施了镇街机构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执行情况

  (一)严格遵守并执行镇街机构改革方案。镇街机构改革是关系到全镇街发展和稳定的一件大事,为了有效执行改革方案,我街道党政机关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为搞好改革的关键。首先,由街道党政办公室牵头成立镇街机构改革小组,明确第一责任人职责;同时,充分宣传发动,提高思想认识。自机构改革启动以来,我街道以稳定人心,保证机构改革的顺利推进为出发点,召开动员大会,真正增强了广大机关干部对机构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除此之外,为保证改革方案的贯彻实施,成立镇街机构改革监查小组,按照改革编制纪律等相关规定,严肃纪律要求,切实加大对机构改革工作的全面监督检查。

  (二)切实致力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层管理体制。第一,在这次镇街机构改革工作中,我街道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重点,将机构职能界定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

  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巩固基层政权和维护社会稳定上。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制度建设、转变工作方式等确保职能的转变,着力实现由单纯的行政推动型向主动服务型政府转变。第二,优化精简组织结构和行政审批事项。我街道在精简审批流程,删减审批项目和缩短审批时限等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的规范了审批事项,推动了机构改革。第三,致力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我街道在福山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强化宣传,营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浓厚氛围,制定政策,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向试点村居进行倾斜。同时,充分利用舆论渠道,大力宣传新型农村社区的丰富内涵,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第四,我街道严格根据文件精神,及时对镇街一票否决事项和达标升级检查评比事项进行了清理和完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镇街考核评价体系及考评机制,为了有效实施机构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优化组织机构和职责界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街道正确执行改革方案并且按照优化整合机构、科学综合设置、完善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设置了综合工作机构。设置了党政合办公室,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办公室3个综合性机构,组建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农村文化服务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5个服务型事业机构,各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若干综合性岗位。在人员编

  制方面,共有行政编制()名,其中:党政领导职数()名。机关后勤编制()名。事业编制()名,其中,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名,街道农业经济服务中心()名,街道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名,街道农村文化服务中心()名,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名。

  (四)加强机构实名制管理。在这一方面,我街道严格遵循完善制度,有章可循;专人管理,有章可依;信息公开,阳光操作;监督检查,全民协调。实现了机构、编制、实有人员的相互对应,初步解决了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的混编混岗及底数不清等问题,建立了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进一步完善了镇街机构编制管理实名制、公示制,增强了机构编制工作的透明度。

  二、成效及建议

  总之,我街道严格按照文件精神和改革方案,深化镇街机构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各办、各中心的工作职责,理顺了管理体制,加强了基层政权建设,转变了政府职能,取得显著成效。

  在本次改革实施过程以及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今后深化镇街行政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应该重点致力科学设置行政机构,裁剪村居行政冗员;完善居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村居基层民主法治政治建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权责一致的责任政府;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

  度;健全对行政权利的监督。

  相信,随着镇街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有力地加快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程,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我街道经济的全面、迅猛发展。

  某街道机构改革调研汇报范文精选五篇(3)

  一、街道基本情况

  **街道位于市中心城区东部,东邻麦积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现有10个社区,户籍人口25901户,78534人,加上流动暂住人口,总人口约10.8万人。辖区驻有省、市、区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108家,是秦州区最大的街道。

  街道党工委、人大工委、办事处、纪工委是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纪委派出机构。机关内设有办公室、办、监察室、武装部、计生办、综治办;事业单位有社保所、文化站,设在街道的挂牌机构还有、、团委、残联、应急管理所、退役军人服务站等。现有干部职工95人,其中:公务员19人,事业人员59人,项目人员16人,机关工勤1人。科级以上干部17人,其中:正科级5人、副科级12人。街道党工委设委员8名,即:党工委书记1名、办事处主任1名、人大工委主任1名、党工委副书记兼纪工委书记1名、办事处副主任2名、武装部长1名、党建办主任1名,其中:正科级干部3名,副科级干部5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街道多年未进行改革。近二十年来,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基本上每五年进行一次,越改越顺畅,越改越有利于基层工作。但是,每次改革都不涉及街道,在体制机制、机构编制、人员管理等方面,机遇一次次错失,问题越积越多。二十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们街道城市人口翻了两番,工作量加大了好几倍,现有机构设置已远远不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

  二是街道责权不明确,角色错位。街道事务在不断增加,承担的业务工作达180余项,而权限却几十年维持不变。同时,街道与上级部门事权未合理界定,部门延伸到街道的管理权限还未下放,街道办事处存在事多、人少,责任大、权力小的问题。街道在城市管理中充当的角色是宣传员,而不是管理员,对城市管理缺乏有效手段。近年来各项工作有增无减,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局面,导致工作人员以一对十,应接不暇,严重影响了事业发展。

  三是费随事转落实不到位。当前,上级部门将大量工作都下派到街道和社区,但人员、经费又不下放街道社区,造成基层既无人干事,也无钱干事的局面。

  四是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目前我街道行政编制15个,实有人数19人;事业编制24个,实有人数59人;项目人员16人,由于编制严重短缺,项目人员十几年没有入编。作为

  11

  一个10万人口的街道,我们的居民人口甚至超过省内部分县的人口,但街道办事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远远不及一个三类乡镇。

  五是基层干部发展空间狭窄。近10年来,我街道内部提拔的科级领导干部仅1人。事业人员占总人数的80%,但事业领导岗位只有1个,许多优秀干部得不到发展,事业人员又无法执行技术职称工资,导致干部职工思想上懈怠,工作上缺乏积极性。

  三、加强街道社区工作的建议

  一是建议尽快启动街道机构改革。将街道机构改革与部门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同研究,同部署,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参与改革,别让吃了多年亏的街道继续掉队,真正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城市化飞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本需要。

  二是建议彻底理顺街道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制定好街道权责清单,明确街道和区直部门的职责划分,确保责权对等。实行进驻街道职责准入,不该由街道承担的事项坚决不能承担。建立以街道社区为主体的城市综合管理与服务体系,切实发挥好街道社区一线管理与服务职能。

  三是建议建立大机构工作格局。建议将业务相似、职能相近的工作进行整合,建立街道大机构工作格局,在街道机构设置上突出七大机构,即:统筹党建、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统战等工作建立大党建机构;统筹街道各类人员力量、12

  日常事务处理、督查考核等工作,建立大协调机构;统筹综治、信访维稳、应急防范等工作,建立大安全机构;统筹辖区日常执法、现场监管、执法联动等工作,建立大执法机构;统筹辖区环境卫生整治、三无小区治理等工作,建立大治理机构;统筹辖区社会事务、卫生健康、审批服务、文化体育、法律服务等工作,建立大服务机构;统筹辖区城市低保、医疗救助、困难救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就业工作、住房保障、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保障等工作,建立大保障机构。同时,给街道预留1-2个自主限额,让街道根据自身情况设置更加符合实际的工作机构。

  四是建议建立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对需要在基层开展的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工作。对于确实需要街道、社区承担或参与的工作,要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明确协助方式、权利义务和经费保证,实行属地管理,行业监督,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五是建议下放街道民生和城市管理领域审批权。赋予街道困难救助、医疗救助、特殊群体救助等民生领域审批权,让街道根据困难家庭类型、困难程度给予更灵活的救助措施,确保救助效果的最大化。要给予街道一定项目建设、企业落户、城市改造、大型活动举办等方面的审批权和城市规划的建议权,不断加强街道在城市基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六是建议增加街道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建议把多年不

  13

  用的差额编制、编制进行盘活,在总量内置换一些,补齐街道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的短板,给十几年没有入编的项目人员一点点希望。在领导职数上至少确保街道与乡镇一致,给基层干部有一点晋升的空间。加大培训交流力度,加强街道优秀干部的交流和提拔使用,盘活街道人才资源。

  某街道机构改革调研汇报范文精选五篇(4)

  XX市XX区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一是以政策为引领,规范有序推进综合治理体制改革;二是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能职责;三是合理划分事权,推动行政管理权限下放;四是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提升街道综合管理效能;五是强化公共服务,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便利化。通过改革,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效提升了社会建设和管治水平;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有效提升了社区自治能力。该区的改革得到三点启示:深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要注重协调性;深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要找准着力点;深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要激发民主自治活力。

  关键词:城市街道;治理体制;XXXX区;改革探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作为城市管理的最基层单位、城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认真履行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

  14

  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是城市综合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为了总结探索城市街道办事处如何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主体的综合治理体制改革经验,我们课题组对XX市XX区进行了调研。课题组通过调研分析认为,该区的探索与实践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一、XX市XX区推进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XX市XX区位于XX市区东北部,是XX五个中心城区之一,全区幅员面积108平方公里,是XX市面积最大的城区,辖14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94.08万。近年来,XX市XX区紧紧围绕转变街道职能,夯实城市发展基础,大力实施街道机构及配套改革。特别是XX年以来,XX区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XX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构建与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要求,结合建设民生XX、和谐XX,坚持以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经济发展服务职能双加强为目标,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指导思想,全面启动和推进了旨在转变街道职能的综合治理体制改革。

  以政策为引领,规范有序推进综合治理体制改革

  改革意味着利益格局调整,必将涉及有关部门的利益,为了保障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规范有序推进。XX年2月,XX区在前期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以区委编委会的名义印发了《XX区街道办事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方案》,从深化

  15

  街道机构改革、理顺区和街道两级工作运行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街道社区基层治理机制、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等方面明确了街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11项任务,并配套出台《XX区街道机构改革方案》、《XX区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实施意见》、《XX区XX年度街道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关于调整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的意见》等文件。在这些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下,初步实现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经济发展服务职能双加强的目标。

  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能职责

  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对组织资源的整合和优化,能有效地积聚新的组织资源,理顺各方面职能关系,实现组织资源价值最大化和组织绩效最大化。XX区按照统一、高效、协调运转的原则,对街道办事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进行了职能归类,归并为内部管理类、社会建设类、城市管理类、社会管理类、城市化推进类五大类职能。按照1个内设机构承担1类职能的要求,将原城区5个科室、涉农6个科室,重新设置为城区4个科室、涉农5个科室,精简了机构,避免了街道内设机构的职责交叉,方便了群众一门办事。结合强化街道公共服务职能,将街道下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同时,将经济发展职能从街道办事处独立出来,设立投资服务分中心,由街道党工委管理,专门承担街道现有经济发展职能并将原考核街

  16

  道办事处抓经济、抓项目的目标考核内容全部调整到街道投资服务分中心进行单独考核,进一步优化了街道经济发展机制。

  合理划分事权,推动行政管理权限下放

  合理划分事权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合理划分事权提出了新要。XX区按照减少部门对街道的管理事项,增加部门对街道的服务事项的要求,积极推进简政放权,着力解决权、责不一致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区级部门、街道承担的行政职权、公共服务等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制定了区级部门下放街道、社区办理工作事项的目录清单,并对区级部门下沉街道、社区工作事项办理流程、权责关系进行了规范和明确。同时,按照严格准入、统一审核的要求,建立政务事项准入制度,明确了由部门提交申请—相关部门集中审核—区政府审定的政务事项下沉程序。目前,XX区已采取授权或委托等形式,将区级部门承担的有关民政事务、社会保险、计划生育等9大类63项工作事项下沉到街道办理,将住房保障、教育文体、综治维稳等9大类75项工作事项下沉到社区办理。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提升街道综合管理效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领

  17

  域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XX区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三个方面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创新。

  一是积极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围绕实现街道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交通秩序三加强目标,将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交通秩序管理三支执法力量整合,依托城管执法队成立街道综合执法队,在新鸿、府青等6个街道开展了综合执法改革试点,统一行使辖区城市管理违法行为行政执法、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助维护辖区道路交通秩序等职责。二是积极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统筹整合基层各类协管员、大学生志愿者、两委成员等力量,根据社区居民分布和人口构成等实际状况,按每个网格300户-500户的标准,将14个街道所属的97个社区划分两个片区400多个网格,并为每个网格配备2-3名网格员和1名责任人,采取前后台互动、网格化服务模式,由前台窗口受理社区居民申办事项及政策咨询,后台网格管理员负责督促落实服务事项。三是完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机。将社区自治组织向居民院落延伸,以居民院落为居民自治单元,通过建立完善社区院落居民自治组织,开展以物业服务为重点的居民院落自治服务,增强了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主体意识,实现居民院落成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强化公共服务,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便利化

  18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一直存在着城乡公共服务不均、区域公共服务不均,甚至一个地方不同单位间、一个单位不同人群间也存在不均衡、不平等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人心不齐、不稳、不和谐的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指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人民群众的最切盼望。XX区按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依托社区网格,构建了区-街道-社区-院落四级市民服务体系,区级市民中心依托区政务服务中心,集办事服务、政民互动和信息资讯服务于一体。街道承上启下,着力强化综合服务、管理、社区服务指导职能。社区、院落两级市民服务站、点则主要开展医保社保、民政救助、养老、文化、助残、生育、教育等公共服务,开设市民讲堂、艺术画廊,开展少年之家、心理咨询等特色服务。同时,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重点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鼓励社会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文体娱乐、社会救助、社工服务等公益服务类事务。

  二、主要成效

  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实施后,XX区通过整合分散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社会组织承担部分公共服务、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探索组建社区服务联盟、提升

  19

  社区网格化服务能力等措施,初步构建了全域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有力地推动了民生XX建设。《人民网》以《XX市XX区:打造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新模式,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为题,深度报道了XX区在街道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相关经验;探索的社区卫生中心和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模式得到了国务院医改办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有效提升了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

  通过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实现了街道机构改革、街道综合执法、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和社区院落整治等改革的有机结合,提升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一是通过街道办事处职能调整,使街道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进一步转变了街道职能。二是通过健全街道社区基层治理机制,使社区居委会有时间和精力按照自治组织的要求更好地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了社区自治功能。三是通过发展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成为有效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进一步促进了政府职能归位。在全区大拆迁大建设、发展任务繁重的情况下,XX区保持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有力地推进了和谐XX建设。

  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

  通过推进街道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相对分离,组建街道投资服务分中心对街道经济职能实行有效

  20

  承接,使全区街道招商引资更专业、企业服务更优质,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推动了全区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XX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0亿元,同比增长7.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6.5亿,增长13.5%;地方税收25.8亿,增长16%,增幅均位居XX市五城区第一。

  有效提升了社区自治能力

  通过街道工作向社区下沉,优化社区基层治理结构,让居民全方位参与社区建设,初步构建了社会广泛参与的大社区的工作格局和社区基层治理体系。目前,XX区在97个社区全面建立了居民议事会制度,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了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每个社区均设立了社区民意代表、民情受理室、社情民意受理箱,多数社区实行了社区事务新闻发言人制度,社区自治能力得到了不断加强。

  三、启示与思考

  推进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一项系统工程,XX区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该区实践探索得到下启示:

  深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要注重协调性

  深化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较强,涉及面较广,涉及利益调整,因此,必须注重改革的协调性。如XX区坚持将统筹兼顾、稳步推进作为改革坚持的

  21

  重要原则。重点针对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特点,着力抓好改革统筹协调,注重试点先行、逐步扩大,切实做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为积极有序推进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确保各项改革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坚持统筹推进街道目标考核、公共财政体制、人员评价机制等配套改革,着力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街道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街道与区级部门之间责、权、利不够明确,基层人员配置不够合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等问题,确保了街道权力与责任相一致、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人力与任务相适应。针对改革配套性强的特点,建立健全推进改革的协调机制,着力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公共财政体制、目标考核等配套政策,切实为顺利推进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要找准着力点

  深化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很多,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根据XX区的实践探索,课题组认为,建立新型社会工作机制,实现政府职能的归位是改革的着力点。因此,通过街道治理体制改革,原本属于非政府社会组织应具有的职能,逐步恢复其应有的角色和地位,使政府的职能实现归位。因此,要大力培育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居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服务和管理,加强社区自治功能。社区中介组织应成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渠。

  深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要激发民主自治活力

  22

  深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激发民主自治活力,全面提升社区民主自治能力。要加快推进社区工作社会化,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实体、中介组织和专业性社会工作机构,还自治职能于社区。要通过公开招贤,定岗竞争,择优入围,民主选举,选聘录用的办法,彻底改变居大妈式的传统决策结构,以体现居民自治的治理精神。通过综合治理体制改革,使社区居委会更有利于积极引导和组织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通过综合治理体制改革,使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意识进一步增强,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要从居民利益出发,围绕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制定并实施居民议事会、居民听证会、主任接待日等各项制度,设立群众意见箱、公示栏,畅通居民参与渠道,完善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并将社区议事决策过程变成联系、组织、教育、凝聚、调动居民参与的过程,不断增强社区的民主自治能力。要加强街道和社区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成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增强服务能力。

  某街道机构改革调研汇报范文精选五篇(5)

  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事局的全力支持帮助下,经过全街道上下紧张有序的工作,已圆满地完成了机构改革任务。下面,将街道机构改革工作总结以下:

  23

  一、基本情况

  自县委、县政府下发了《XX县镇街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后,我街道严格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关机构改革,并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认真反复的研究,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多征求意见,反复协商,结合我街道实际,拟定了机构改革方案。方案经批准后,我街道迅速进入角色,全面开展机构改革工作,全部程序公开透明,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XX街道现有在编在职干部95人,其中行政编制32人,事业编制63人。根据上级要求,设置行政岗位50人,事业岗位45人。事业编制超编18人。

  二、主要做法

  街道机构改革内容多,涉及面广,任务重,时间紧,为了使改革工作与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一部署,改革领导小组精心安排,认真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各项改革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

  (一)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完善的方案,是搞好改革的关键。机构改革,是关系到全街道发展和稳定的一件大事,政策性强,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自始至终把改革作头等大事来抓,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班子其他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确保机关稳定和改革中各

  24

  项工作顺利推进。领导小组成立后,就对改革的有关政策和办法及街道机关人员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反复斟酌,按照上级规定,结合机关的实际情况,制定成熟的改革方案,对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调整、定岗方法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为改革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做到随时研究,及时决策,增强了工作的预见性和指导性。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改革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每个阶段、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改革方案,并安排得紧凑而又稳妥,保证了改革按党工委的部署实施。

  (二)充分宣传发动,做好思想工作,是搞好改革的基础。机构变化,人员缩编,进退去留,都牵涉到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我们以稳定人心,保证机构改革顺利推行为出发点,及时开展了疏通思想,释疑解惑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进行战前动员。召开了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就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遵循的方针原则、实施方案步骤进行了传达,引导大家认真对待改革,使大家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统一了思想。二是深入调查摸底。对全体机关工作人员按类别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特别是对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进行了摸底分析,并采取交流谈心等形式,打消同志们的思想顾虑,引导大家以大局为重,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改革。三是做好思想工作。通过大小会议,对大家讲清了组织上进行机构改革的原则,避免了大的思想波动,绝大多数干部职工表现出了讲政治、讲

  25

  大局、讲团结、讲风格的高尚情操。

  (三)优化结构组合,转变政府职能,是搞好改革的目的。改进领导方法,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和工作效率是改革的要求。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我街道机构改革将党政工作机构设置为5个办公室(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村镇规划建设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事业机构设置为6个办公室(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财政经管统计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所、文化体育广播站)。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机关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职责范围和权限。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们顺利完成了机构改革工作。目前,街道干部群众人心安定,社会局势持续稳定,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此次街道机构改革,按照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经过全体机关干部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精简了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在这次机关机构改革中,我街道按照精简、统下,效能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上报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并严格执行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数。通过机构改革,我街道变得更加精

  26

  干高效。

  (二)优化了机关干部队伍结构。在改革中,我们按照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在机构改革中明确了人员定岗办法,对中层干部和一般工作人员的要求进行了具体地说明,使机关干部的文化层次得到了提高,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调整。

  (三)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改革动员大会之初,广大机关干部不仅积极响应党工委、办事处的号召,拥护、支持和参与改革,而且从党工委、办事处的决心中认识到了这次改革是真改而不是假改,许多同志产生了危机感,激发了改革和竞争意识,工作作风发生明显转变,机关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工作效率都有明显的改观,各部门工作井井有条,保证了改革中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我们这次街道机构改革成功的前提。街道机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实际进行中,街道谁给我高度重视,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改革进展情况,切实地抓好总体部署和组织实施,保证了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落实任务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工作推动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改革任务和配套政策的落实。实践证明,只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指导,搞好协调配合,才能确保改革有序

  27

  稳步推进。

  (二)群众拥护是我们这次街道机构改革成功的基础。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取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群众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在这次机构改革工作中,由于我们宣传发动、思想解释等工作做得扎实有效,机关干部,对改革的重大意义认识得比较到位,政策理解得比较透彻,思想观念转变得比彻底,因此都能够坦然面对、积极参与改革。

  (三)职能转变是我们这次街道机构改革成功的关键。目前我们的基本职能定位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强调加强三个方面:一是贯彻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重点为产业发展经济创造环境,维护市场秩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解决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严格落实上级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三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重点强化社会管理职能,推动村民自治,实施社会福利,维护社会治安,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这次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段深化的工作。这次机构改革中一些做法,为

  28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我街道将借这次机构改革的东风,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程,为建立和完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打下基础。

  29

篇四: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中共延安市委办公室延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

  延市办发[2010]34号(2010年12月2日)

  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陕为发[2010]10号)和《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延市发[2010]29号),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就我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加快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改革发展需要,推进乡镇职能转变,建立符合适应新农村建设基层政权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构,科学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按照枣树一致的原则,明晰县乡政府职责权限及事权关系,赋予乡镇履行职能必要的事权。

  3、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设置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行政交通。

  4、统筹兼顾,平稳推进,从实际出发,配套推进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乡镇职能转变

  1、明确乡镇职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通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现阶段乡镇的主要职能是: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做好乡村发展规划,培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引导农民珍惜土地、增加投入,发展集约经营。落实强农惠农措施,确保农民受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是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优生优育,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推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做好防灾减灾、“五保”优抚安

  置、低保、扶贫救济、养老保险和其他社会救助工作。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组织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的服务工作,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形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详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加强民主法制宣传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农村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协助县级有关部门做好安全生产、市场监管、劳动监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四是推动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做好乡镇人大、群团、国防教育、兵役、民兵等工作。指导村民自治、完善民主议事制度,推进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引导农民有序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推动农村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2、理顺管理体制。推行依法行政,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事权范围、职责权限、增强乡镇政府的自主性,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乡镇功能。法律法规明确由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承担的职责任务,不能转嫁给乡镇;需要乡镇配合推动的工作,县级政府部门要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并依法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完善考核办法,对乡镇的考核由县级党委、政府统一组织。不属于本《意见》规定的乡镇职能的事项,不得列入考核范围。探索建立以农民等服务对象意见为主的机关报的考核机制。严格控制对乡镇工作和领导干部的“一票否决”事项,继续清理和规范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

  3、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改进经济工作方式。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扶持典型和示范引导上来。二是创新工作机制。

  推动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方式,通过“一站式”服务、办事代理制等多种方式,方便群众办事。三是建立完善矛盾排除机制。综合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及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二)科学设置乡镇机构

  1、统筹乡镇党政机构设置。根据不同类型乡镇情况,科学合理确定乡镇机构设置形式和数额。具体设置要求为:2万人以上的重点镇可以设置党建办公室、宣传文化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公用事业管理办公室。1万至2万人的乡镇,设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也可以不设综合性办公室,只设综合性岗位。万人以下的乡镇不设综合性办公室,只设综合性岗位。乡镇纪检、监察和人民武装部等按照有关规定设置。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职数控制在7名以内。辖区办口超过5

  万人的,可增配1—2名副镇长。

  2、改革和综合设置乡镇事业站所。按照事例资源,加强公共服务的要求,对乡镇事业机构进行调整规范,归并相近职能,因地制宜综合设置乡镇事业机构。乡镇一般设置四个事业单位,即农业综合服务站、文化综合服务站、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社会保障事务所。也可对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资源进行整合试点。

  3、创新加强农村公益服务事业。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社会服务组织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扶持社会力量举办为农服务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和经济实体。农村公益服务项目可以由公益性事业机构承担,也可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向经营实体或社会服务组织购买服务。探索新的农村公益经费投入机制。

  (三)推进撤乡并镇工作

  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推进建设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的必由之路。市委、市政府《关于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使全市建制镇和街道办保留在120个左右的要求,结合全省乡镇机构改革会议精神,就撤乡并镇工作提出以下要求和原则:

  1、总体要求。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和加快城镇化建设这一战略决策,按照调整乡镇经济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适度减少数量,扩大乡镇规模,完善城镇体系,加快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2、基本原则。坚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实事示是、因地制宜、积极慎重、确保稳定的原则。立足于乡镇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既符合乡镇机构设置要求,体现转变政府职能,又有利于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城镇化建设。

  3、撤并方案。按照全省乡镇机构改革会议提出的平原乡镇撤并30%、山区乡镇撤并25%的要求,我市实行整建制调整和撤并。对于人口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差,经济总量不足,一般人口为1万人以下的乡镇予以撤并;对于区域面积较小,管辖范围不大,驻地距离较近的乡镇予以合并。根据以上要求,我市按25%以上的比例共撤并42个乡镇(具体任务详见附表)。

  这次撤掉的乡镇,可以利用原有的设施和资源设立农村中心服务社区,派驻工作人员或建立便民服务点,协调指导群众生产、生活,为群众服务。严禁成立管委会等其他任何形式的机构,绝不允许出现“翻牌”现象,并对原撤乡并镇变相成立的“管委会”、“管理处”等机构一并撤销。学校、卫生院可根据中小学布局和区域卫生规划设置。同时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县区政府所在地的镇和重点镇可以因地制宜对村组进行整合,集聚建设若干农村社区,加快农民向新型社区居民转移。

  4、奖励政策。实行财政奖励政策。对撤并的乡镇在省财政奖励25万元的基础上,市财政配套奖励50万元,共计75万元用于撤乡并镇的人员安置、体制划转和公共设施建设。

  (四)严格人员编制管理

  一是乡镇机构改革后,县区在乡镇行政编制总量内,综合考虑每个乡镇人口、面积、区位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及城镇水平等因素,重新核定乡镇编制,实现编制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全面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做到编制、岗位、人员相对应。乡镇机关要按照重新核定的编制和岗位要求,实行公开竞争,择优上岗。三是乡镇事业单位和实行全员聘用制,要多渠道安置富余人员。乡镇机构改革完成后,实行乡镇干部岗位津贴,提高乡镇干部待遇。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进行。各县区党委、政府是这次机构改革的责任主体,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新自抓,纪检、组织、编制、民政、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推动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积极推进,按期完成

  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各县区要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基础上,抓紧制定上报方案。乡镇机构改革方案于12月15日前以县区委、县区政府文件上报市编办,撤乡并镇意见以县区政府文件上报市民政局。市上在12月底前将方案和意见批复后,各县区要按照批复要求,抓紧实施,确保在2011年2月底前全面完成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完成后,各县区要组织有关部门对乡镇机构改革司和撤乡并镇工作进行自查,并上报自查报告。市上将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三)严明工作纪律。

  乡镇机构改革期间,要严格遵守机构编制、组织人事和财经纪律,严禁借改革之机,超编进人或超职数配备领导;严禁借机转移国有资产,挥霍财物。要做好干部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舆论,确保干部思想不散,工作秩序不乱。要正确处理改革与日常工作的关系,做到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附表:延安市县区撤乡并镇任务表(略)

篇五: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街道办机构改革情况汇报

  为加快推进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街道办事处按照《*》要求,在县委、县zf的正确领导和县编办的具体指导下,多次召开联席会议,进行认真反复的研究,全面开展机构改革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制定改革方案

  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任常务副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并以红头文件形式印发。

  参照《*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请求》(模板),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街道改革方案。认真核对并修改《*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名制公示表》,对增、减人员及时在实名制数据库中报送相关业务,托清人员编制底子,确保公示表信息准确无误。

  二、改革后机构编制设置情况

  1、党政工作机构(共设置*个办公室,编制*人)。党政办公室;党建群团工作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财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稳定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生态环境保护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

  2、事业单位(共设置*个服务中心,编制*人)。财经服务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社会公共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化服务中心。

  三、改革成效

  通过这次机构改革,各机构、单位的职能得到细化和明确,理顺了上下级工作关系,机构之间的工作条块关系更加清楚、顺畅,部门职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有效组合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分工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顺利进行。

篇六: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昆明市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昆明市人民政府

  ?

  【公布日期】2007.10.24?

  【字

  号】

  ?

  【施行日期】2007.10.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昆明市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三个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呈贡新城管委会,昆明空港经济区管委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市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工作中存在着统计机构不健全、统计力量明显不足、调查体系不完善、统计源头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有效发挥。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云南省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云政发〔2007〕92号)精神,为了加强我市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工作,结合我市实际,现将我市开展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体制改革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改革的原则和要求

  (一)改革的原则:坚持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与统计体制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新增人员编制、不突破现在实有人数的原则;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既认真制定改革方案,又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保持稳定。

  (二)改革的要求:以充实基层统计队伍建设为出发点,增强统计数据源头综合采集能力;以调整县乡统计职能为重要内容,合理划分和界定乡镇与县以上统计部门的职责任务;以加强统计工作制度建设为保障,保证统计工作的相对稳定性,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改革的内容

  (一)机构的设置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云南省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云政发〔2007〕92号)文件,结合我市的实际,在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置统计站,统计站作为县(市)区统计局派驻机构,与乡镇农经站(或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合署办公,人、财、物由县统计局统一管理。

  (二)人员编制的核定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云发〔2004〕27号)及《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云南省乡镇统计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云政发〔2007〕92号)的要求,各县(市)区在不突破2004年底县(市)区事业编制总数的前提下,按照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确定的一、二、三类乡镇的划分,街道办事处和一类乡、镇核定3名,二类和三类乡、镇核定2名。所需编制由各县(市)区在事业编制总额中调剂解决。

  (三)人员的配备

  各县(市)区内统计站工作人员的配备,原则上在县(市)区现在实有人数内调剂解决,挑选政治素质高,熟悉统计业务的工作人员充实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队伍,既可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原有统计人员中选调,也可以按照现行调配政策从其他单位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中选调等方式解决。

  (四)理顺县乡统计机构职能关系

  改革后,统计站主要负责源头数据的采集以及统计执法等管理工作,确保统计

  数据的真实准确。县(市)区统计局主要负责对统计站和人员的管理、对统计人员的培训、指导以及执法等工作。县(市)区统计局要加强对县域统计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统计数据的宏观分析,通过对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数据的管理、审核,提高数据质量,准确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为经济发展和领导科学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确保统计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各级政府要把统计体制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认真进行研究,精心制定改革方案和各项具体配套措施。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由政府分管统计工作的领导具体负责。按照市政府的部署,集中力量,精心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统计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到改革和工作两不误。全市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体制改革工作力争在2007年年底前完成。机构编制部门要做好机构编制方面的保障工作。人事部门要选调符合条件的高素质人员,充实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机构,确保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乡镇(街道办事处)统计机构的投入。统计部门要建章立制,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要制定对部门统计的规范和定量考核办法;要推行统计工作人员持统计从业资格证和执法资格证持证上岗制度。

  二○○七年十月二十四日

篇七: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镇机构改革“五办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今年月,泗县刘圩镇党委针对税费改革后镇村两级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乡镇工作机构新模式,对镇内设机构、临时机构和镇直站所进行大胆改革,设立了基层党建办公室、为民服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精神文明办公室和党政办公室等五个办公室(简称“五办模式”),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乡镇工作机构改革之路。

  一、“五办模式”的提出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家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农民群众的政策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农村工作面临诸多新课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农村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乡镇原有的机构设置和工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原有的内设机构、乡镇站所与农村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

  除了党政办外,原来的经济发展办和社会事务办形同虚设;乡镇站所仍基本按照与上级对口确定,且多以准行政组织的身份出现,习惯于“一元化”的集中管理方式,这与当前农民迫切需要乡镇机构充分迸发活力,带领他们致富奔小康的心情极为不称,满足不了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

  二是政府职能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

  政府职能特别是服务职能不强,缺少直接为民服务的平台,无法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服务;真正能体现政府服务功能的站所由于种种原因远远没能履行好职责,相当一部分乡镇站所上班不正常,农民办事找不到人,有的还存在“三乱”现象,乡镇对站所的管理约束不够,缺乏必要的权力和手段。

  三是原有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与当前农村重点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随着一税、二粮、三贷、四费等刚性管理任务取消后,农村工作的重点发生了变化,发展、服务、党建、精神文明等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

  而原有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未能适应这种变化,没有因事设岗、因岗定人,而是因人设岗、因事找人,往往是“鞭打快牛”,结果造成重点工作缺人干、骨干人员啥都干、许多干部无事干的现象,如基层党建工作往往只有组织委员和组织干事来抓,抓不了也抓不好,极大地影响了干部主动负责积极性的发挥。

  主要负责同志也因此陷入具体工作,成天忙于事务,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抓重点、谋大事。

  四是原有的工作方式、方法与促进当前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多是采用干部包片包村“满堂滚”式的老套套管理方式,周一报到,周五汇报;没事下乡,下乡没事;名为包村,实不到村。

  乡镇虽然制订了干部考核管理制度,但考核落实难、考核量化难、考核兑现难,年终考评只好吃大锅饭,平均分配,使一些干部丧失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过去刘圩镇由于没有一个好的机构设置模式和工作机制,结果导致了党委决策不民主、政务不透明,工作无章可循,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影响了党委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造成了党的建设、经济运行、计划生育、信访稳定等多项工作处于全县后进位次。

  针对上述问题,今年月,镇党委、政府在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认为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必须对镇原有机构进行改革,切实转变工作职能,构建为民服务平台,建立起一个适合当前农村工作的好机制,调动全镇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经镇党政班子次讨论研究,次征求意见,次修改方案,最终形成了“五办模式”。

  二、“五办模式”的运作⒈整合资源,重组机构。

  刘圩镇本着有利于加强党建、有利于保持稳定、有利于促进发展、有利于服务群众、有利于开展工作的原则,打破原有的机构设置模式,整合人力资源,重组机构设置,将原来的内设机构、临时机构和镇直机关、站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重新划分,设立了基层党建办公室、为民服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精神文明办公室和党政办公室等五个办公室,其中基层党建办公室由原组织、纪检、宣传、武装等组成,配备专兼职人员名;为民服务办公室由原信访办、综治办和站所等单位合并,配备专兼职人员名,从有关涉农单位中抽调名同志,首批进驻服务办公室统一着装办公;经济发展办公室由原经济发展办公室、招商办、企业办和农经站合并而成,配备专兼职人员名;精神文明办公室由原文明办、卫生队、原社会事务办和计划生育服务队合并而成,配备专职人员名;党政办公室配备专

  兼职人员名。

  ⒉坚持标准,从强配备。

  在五个办公室的人员选配上,镇党委坚持从强配备、择优上岗、双向选择的原则,经过认真研究,明确规定,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由党委从现有班子成员中择优选聘,办公室普通工作人员由办公室主任从镇政府行政在编人员和镇直有关单位业务骨干中择优选聘,普通工作人员也可以选择到自己信任的办公室主任所在的办公室工作。

  在具(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体选人过程中,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坚持“强抽人,抽强人”的原则。

  镇基层党建办公室主任由镇分管党建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党委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武装部长担任;为民服务办公室主任由镇人大主任担任,副主任由分管农村工作的副镇长、纪委副书记、组织委员担任;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由分管企业和招商引资的副镇长担任;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由分管计划生育和文明创建的副镇长担任。

  同时,抽调了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政治素质较好,文化水平较高,责任心较强,业务能力过硬的同志从事各办公室工作。

  二是坚持“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

  从五个办公室的职责要求出发,办公室成员中,既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又有肯吃苦、肯出力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同志。

  目前,五个办公室的名专兼职人员中,岁以上的名,岁以下的人,平均年龄岁,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

  三是坚持“能干事,干成事”的原则。

  选聘到五个办公室,特别是基层党建办公室和为民服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原来的岗位上都是能胜任工作、实绩比较突出的同志。

  如副主任科员肖德民同志曾任组织委员多年,对组织工作业务比较熟悉,责任心强,被选聘到基层党建办公室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曹希龙同志,文字功底较好,喜爱通讯报导,被选聘到基层党建办公室担任副主任,专门负责宣传报导、工作简报等文字性工作。

  副主任科员钟元品同志具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处理过许多复杂、棘手的

  问题,被选聘到为民服务办公室担任副主任,专门负责接待和处理群众来访工作。

  五个办公室的其他同志,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胜任各自的工作任务。

  ⒊明确职责,建章立制。

  基层党建办公室,主要负责全镇党的建设,重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等工作,树立“大党建”理念,切实解决干部、党员和班子建设问题;为民服务办公室,主要负责为民办事、政策法规咨询、农业技术服务、信访综治和镇直站所的管理等,树立“大信访,大服务,大综治”理念,充分发挥站所作用,真正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解决广大群众的实际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服务群众,取信于民;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负责全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等工作,树立“大发展”观念,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解决影响全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精神文明办公室,主要负责全镇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和文明集镇创建等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党政办公室负责上下协调和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在明确工作职责的同时,各办公室还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学习制度、考勤制度、领导坐班制度、交流汇报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并按制度认真执行,确保工作人员严格按程序办事,确保五个办公室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高效运转。

  ⒋改进方法,转变作风。

  坚持“坐班接待法”。

  镇里投入万余元用于五个办公室的硬件建设,各办公室工作人员除到基层工作或外出开会以外,在正常上班时间全部到自己所在的办公室上班,学习业务知识,办理正常事务,处理日常工作。

  为民服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实行上午坐班接待群众办事,下午会同所在单位工作人员到基层处理问题。

  每个办公室都安排专人全天候值班,使广大群众在正常上班时间,都能找到相应的办理单位和办理人员。

  推行“一线工作法”。

  各办公室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带着任务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对全镇各村

  各单位进行逐一摸底排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对各村各单位的班子情况、党员干部情况、经济发展情况、计划生育情况、信访隐患和苗头、群众所想和所盼等,做到了如指掌,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行“台帐管理法”。

  各办公室对于发现的各类问题逐一建立台帐,分清轻重缓急,限期予以解决。

  对于新发现的问题,及时挂号建档,纳入台帐管理。

  对于问题较严重的,集中力量进行攻坚,问题不解决的,绝不销号,直到彻底解决为止。

  采取“靠前解决法”。

  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问题,由相关办公室派驻专门的工作组靠前解决问题,直到多数群众满意为止。

  ⒌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为有效推进工作的落实,他们一是建立党委决策,书记、镇长各有侧重,五办主任分工负责的责任制。

  原则上,党委书记在抓好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基层党建办工作;镇长在主持政府全面工作的基础上,侧重抓经济发展办、为民服务办、精神文明办和党政办工作。

  五办主任分别对书记和镇长负责,五办副主任协助各自的主任做好本办工作,副主任对主任负责。

  党委与各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与副主任和工作人员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岗制,即主管工作为岗,办公室工作为岗,要求在抓好主管工作的同时,要把办公室工作作为自己份内工作,认真抓好。

  各办内部分工不分家,对重要工作或重点工作,全体参与,协同作战,发挥整体功能。

  二是建立考核奖惩新机制。

  各办工作人员由办公室主任、副主任负责考核,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由党委采取民主评议、群众打分等办法考核;镇党委明确规定,若办公室创新工作典型经验被县以上推广或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获县前三名的,给办公室和主任予以重奖,所在办公室工作被县以上通报批评的或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位列全县后五名的,给办公室和主任予以重罚。

  三、“五办模式”的成效⒈加强了党的建设,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五办模式”的建立和运行,正值全党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刘圩镇党委注意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作为检验“五办模式”的重要标准,同时把“五办模式”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工作中,基层党建办公室承担了全镇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全部工作,结合刘圩实际开展了“党在我心中,干在行动中,绩在工作中,利在行动中”主题实践活动,并开展了“党建工作集中强化活动”,全镇党建工作有了新的加强,得到了上级党委的充分肯定。

  同时,根据“五办模式”规定,镇党委政府每项重大决定的出台,都是在相关办公室先行调研,广泛征求基层和群众意见,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按照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由党委集体研究作出的,避免了过去由少数人甚至个别人说了算的现象,使党委政府的决策更加民主、更加科学、更加透明,有力地增强了镇党委、政府的凝聚力、号召力。

  ⒉构建了为民服务平台,实现了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的转变。

  五个办公室的设立,特别是为民服务办公室的设立,构建了为民服务的平台。

  一方面镇党委政府从“七站八所”等职能单位,抽调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同志到镇为民服务办公室集中办公,坐班式服务,接待群众来访、办理相关证件、提供政策法规咨询、相关技术服务等,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服务;另一方面深入基层主动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成立便民服务队,为群众提供便捷的“菜单”式服务,更增强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自为民服务办公室成立以来,共接受群众政策、法规、科技知识咨询人次,接待群众来访起、办结起,为群众办理《流动人口证明》等相关证件个;发放《致全镇人民一封信》一万份,开展了“万民建言活动”,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多次,征求到群众意见条,不仅为党委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也搭建了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⒊理顺了工作关系,优化了人员组合。

  五个办公室的成立,明确划分了各办公室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能和工作权限,改变了过去职权交叉、责任不明、推诿扯皮的现象,较好地理顺了工作关系,加强了镇党委政府对站所的管理和领导。

  同时优化配置了现有的人力资源,使各办公室工作人员大都找到了自己的合适岗位,放大了工作人员的积极作用,全镇干部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办事效率明显提高,集中力量抓重点工作,过去那种“重点工作缺人干、骨干人员啥都干、许多干部无事干”的现象基本消失。

  今年月,针对在征求群众意见过程中,群众反映镇街道存在“路不平,灯不亮,水不通”问题,党委政府从群众的愿望出发,多方筹集资金,由镇精神文明办公室牵头,在两个月之内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从月份开始,镇基层党建办公室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党建工作集中强化活动”,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集中抓了村级班子建设、“五好”创建、后进村整顿、党员教育管理等十项工作。

  ⒋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五办模式”的建立和运行,使镇党委政府和镇直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能够自觉按照行为规则规范自己的言行,按照政务公开化的目标要求,将所有工作自觉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严格依法、按章、按规矩办事,做到对待群众有感情,接待群众有热情,帮助群众出真情。

  特别是为民服务办公室的设立,树立了大服务、大信访、大综治理念,由政府牵头组织镇直站所及时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切实解决广大群众的实际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如四山村在处理间门面房地皮时,由于没有按原有方案公开拍卖,引起了部分群众不满,出现了集体上访的苗头,镇为民服务办公室接到群众举报后,及时安排土地、城建等有关单位工作人员调查处理,稳定了群众的情绪,很快使问题得到解决。

  今年月,黄圩村黄北组村民黄以明等三人到服务中心反映该组原组长黄以连等四人承包亩预留地多年未交承包费一事,如再处理不好可能造成群众集体越级上访。

  镇党委及时安排为民服务办公室副主任赵永同志带领土地所、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进村调查处理,黄以连等人既补齐了承包费,又将土地退给农户耕种,使问

  题得以圆满解决,避免了集体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到目前,全镇无一例集体访、越级访,个访信访也显著减少。

  ⒌突出了工作重点,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五个办公室的职能,覆盖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通过各办公室的扎实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使镇主要领导从繁重的一般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思考农村深层次问题上,用在抓经济发展上,用在抓招商、跑项目上,更进一步促进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全镇已完成招商项目个,引进资金近万元;争取上级项目个,资金投入万元;修建道路多公里,解决了部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集镇建设实现了较大突破,投资万元,使路灯亮了;投资多万元,使自来水通了;高中门前文化休闲步行街也正在筹建之中。

  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的突破,小麦优质化已达以上,棉花生产在南虹集团带动下,正逐步走向产业化道路。

  四、体会与思考⒈“五办模式”是当前乡镇机构改革的可行选择。

  和过去冗杂的工作机构相比,这种设置方式,重点突出,线条清晰,既有对原必要机构的承接和延续,又实现了重组机构的创新。

  刘圩的实践表明,这种设置适应了当前农村工作新形势,可以理顺工作关系,优化人员组合,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各项工作,对当前正在试点的乡镇综合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⒉推进“五办模式”,必须强化领导,精心组织。

  实行“五办模式”,涉及到镇直许多职能单位,并且多数都是垂直管理单位,如何把这些单位很好地组织起来,有效地开展工作,是推进“五办模式”的关键,这既需要对他们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又需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工作上支持他们,协调好与有关主管部门的关系,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

  ⒊推进“五办模式”,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干部素质。

  五个办公室工作人员有个体素质参差不齐,来自不同的单位,不同的部门,这就需要加强办公室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管理人、约束人,不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使“五办模式”真正达

  到预期目标。

  ⒋推行“五办模式”,必须对乡镇党委、政府进行大力改革。

  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乡镇领导职数,实行乡镇书记、乡镇长一人兼和委员、副乡镇长交叉任职,且分工不重复。

  精简后五办主任全部由党委委员或副乡镇长兼任,直接对书记镇长和党委、政府负责,这样“五办模式”的运行将会更加顺畅。

  ⒌推进“五办模式”,必须改革事业机构,理顺隶属关系。

  政府的职能转变,关键体现在政府直属单位的职能转变上,而乡镇大多数直属单位的“人权、财权、物权”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看到的无权管,有权管的看不到”,乡镇政府要把他们统一管理起来,难度比较大。

  如能将“站所”等乡镇事业单位“三权”交由乡镇统一管理,特别是将站所的行政管理权从站所剥离,统一移交相关办公室,这样“五办模式”的运行将会更加高效。

篇八: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天津市人事局关于在机构改革中区县所属党政机关领导职数设置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中共天津市委员会,天津市人事局

  ?

  【公布日期】1996.09.14?

  【字

  号】津人任[1996]41号

  ?

  【施行日期】1996.09.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中共天津市委组织部、天津市人事局关于在机构改革中区县所属党政机关领导职数设置的通知

  (津人任[1996]41号)

  各区县委组织部、政府人事局:

  为了做好机构改革中区县所属党政机关领导职数设置工作,现将经市领导同意的职数设置意见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区县所属党政机关领导职数的设置,要以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所确定的机构和干部编制人数为基本依据,贯彻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精神,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地域管理职能,促进地区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二、区县所属党政机关干部编制在4人以下的设1职,5-8人的设1正1副,9人以上的设1正2副,个别人数多、工作量大的综合部门可设1正3副。

  三、设党委的委办局,按党政两套班子设置。党政领导职数设2正3-4副。

  四、合署办公的党政机关领导职数设置在按1套机构计算的基础上,可增设1个正职或1个副职。

  五、街道党委和街道办事处2套班子的党政领导职数按2正5副设置。

  六、乡镇领导班子的领导职数按7职设置,其中正职不超过3职。

  七、区县级党政机关的科级领导职数,干部编制3人以下的科(室)设1职,4至7人的设1正1副,8人以上的设1正2副。

  八、经批准列入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单位和部门,其领导职数可参照上述规定设置。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四日

篇九: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三定方案

  一、机构设置

  党政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机关文秘、行政事务、信访等日常工作;负责纪检、组织、宣传、统战、机构编制、人事管理等工作;负责联系协调武装部、人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

  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镇财政、金融、工农业、第三产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集体资产等管理;搞活市场,协调经济发展工作;负责统计、经贸、审计等工作;加强对村集体财产的监督;协调管理镇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劳保、民政、交通、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项工作;联系协调税务、工商、金融和质监工作,指导村委会和社会

  团体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宣传、落实好党和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负责协调管理镇司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等工作;负责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联系协调公安、安委、消防、司法等部门。

  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宣传和组织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监督检查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和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负责乡村计划生育队伍的建设;负责计划生育指导、避孕咨询、婚前咨询和新婚保健等服务工作;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等工作。

  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

  根据上级有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整合现有镇事业单位,合理区分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实行分类管理,具体设置如下: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要职责是:承担本区域农机、水利、林业、农技、水产、种子、农田基建等涉农技术服务工作职责。

  经济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要职责是:承担镇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劳动保障、经济管理、企业管理、村镇建

  设规划等公益性服务工作职责。

  计划生育服务所,主要职责是:宣传和组织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承担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生育指导、避孕咨询、婚前咨询和新婚保健等服务工作;负责避孕药具计划管理发放并做好效果监测、使用方法指导;负责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培训,承担计生统计工作。

  畜牧兽医站,主要职责是:承担贯彻和执行畜牧、兽医、兽药、饲料、草业、兽医医疗器械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拟定我镇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管理我镇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责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等职责。

  设在我镇的林业工作站、国土资源所、广电站,其管理体制不变,仍由县主管部门和镇双重领导,以县主管部门管理为主。

篇十: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地州市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共甘肃省委员会

  ?

  【公布日期】1995.06.21?

  【字

  号】省委发[1995]24号

  ?

  【施行日期】1995.06.2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甘肃省地州市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省委发[1995]24号

  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省委、省政府同意《甘肃省地州市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地州市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方针原则,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甘肃省党政机构改革方案》(中委[1994]211号)的精神,结合我省地州市的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目标,以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为重点,坚持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大力精兵简政,提高工作效率。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地州市的机构改革要有利于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步伐;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提高经济效

  益;有利于组织和培育市场;有利于充实和加强基层,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首先,坚持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弱化政府的微观管理职能,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其次,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精兵简政,裁减机构和富余人员。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划清职责权限,避免职能交叉,提高行政效率,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和政令畅通。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我省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方工业发展极不平衡,财政十分困难。机构改革既要贯彻中央的改革精神,又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机构设置既要注意必设机构的上下衔接,又要体现因地制宜机构的地方特点;改革的步骤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步过渡。

  二、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这个重点

  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重点,也是检验这次改革成败的主要标志。各地要提高对转变职能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将其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转变政府职能要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重点是抓住政企分开这个关键。要在认真分解现有职能的基础上,注意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属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权下放给企业,把那些具体的社会服务工作转移给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转变职能,还要处理好市场经济和宏观管理的关系,减少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直接管理和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指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检查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职能。转变职

  能是全方位的,各经济管理部门有转变职能的任务,文化、卫生、教育等其它部门也要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搞好服务,加强管理。还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特点,对转变职能提出不同的要求。要将转变职能与机构调整和人员精简相结合,大力精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人员。防止出现政企不分的“翻牌公司”,凡转为公司或企业集团的,不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

  在抓好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注意理顺上下左右关系。重点要理顺地与县、市与区、县与乡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之间、政府综合部门之间、综合部门与专业经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加强城市整体规划,综合管理功能,扩大城区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乡镇的管理和协调功能,县有关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已明确应放到乡镇管理的,要坚决放下去。

  三、精简机构,定编定员

  1、地区党政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按派出机构的性质进行改革,把工作重点转向监督、指导、检查、协调等方面。党政机构应尽量设得综合一些,其限额控制在35个以内,平均精简21个左右,精简幅度为37.5%。地区机关人员编制以辖县多少为主,将七个地区排序,每个地区平均按750名左右控制。平均精简325名左右,精简幅度为30.2%。

  地委、行署与其他机关之间编制分配比例为15:80:5。领导职数为地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2-3人。行署设专员1人、副专员2-4人。

  2、自治州是一级政权机关。除行使地方国家机关的行政职权外,还要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履行民族自治权。自治州的机构改革要体现民族自治的特点。党政机构限额控制在40个以内,平均精简16个左右,精简幅度为28%。自治州机关人员编制平均按950名左右掌握,平均精简285人左右,精

  简幅度为23.1%。党委、政府与其他机关之间编制分配比例为15:78:7。领导职数为州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2-3人;州政府设州长1人、副州长2-4人。州人大常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3人;州政协设主席1人、专职副主席3-4人。

  3、省辖市做为一级政权机关,不仅有一般性地方政府的任务,还具有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任务。省辖市的机构改革,要紧密结合城市的特点进行。党政机构设置限额,一类市控制在55个左右;二类市按综合指数高低控制在40-45个以内;三类市控制在35个以内。

  省辖市机关人员精简幅度按现有人数的24%左右掌握,不搞一刀切,原则上超编多的多减,超编少的少减。各省辖市的人员编制按分类进行综合平均后分配下达。市委、市政府与其他机关之间编制分配比例为一、二类市12:77:11.三类市15:78:7。

  领导职数一、二类市为市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2-4人;市政府设市长1人、副市长3-5人。市人大常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4人;市政协设主席1人,专职副主席2-4人。

  领导职数三类市为市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2-3人;市政府设市长1人、副市长3-4人。市人大常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3人;市政协设主席1人、专职副主席2-3人。

  4、市辖区的机构改革参照我省县级机构改革方案,与省辖市机构改革同步进行,其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原则上可略多于我省同类县。

  市辖区对所辖街道办事处的机构改革,要根据街道办事处的实际,与区的机构改革同步进行,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原则上参照乡镇的标准执行。

  5、县级市党政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原则上可略高于一类县的标准。人员编制平均精简20%左右。党委、政府与其他机关之间编制分配比例为15:78:

  7。领导职数为市委设书记1人、副书记2-3人;市政府设市长1人、副市长2-4人。市人大常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2-3人;市政协设主席1人、专职副主席不超过2人。

  6、地、州、市党政必设机构均按中编[1993]4号文件的规定执行。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与监察局(处)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因地制宜机构或少量具有行政职能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的设置由各地、州、市在机构限额内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地、州、市党政机关一般不设部门管理机构。新定编制执行后,各地、州、市一律不得再搞自定编制。

  7、规范机构的称谓和级别。地、州、市党委工作部门称部、委、办;州、市政府工作部门称委、局、办;行署工作部门称处;部、委、局、办、处均为处级。县级市、市辖区党委工作部门一般称部,政府工作部门一般称局;部、局均为科级。

  四、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群众团体、民主党派的机构改革

  按照中央要求,地州市人大、政协和法院、检察院及群众团体,民主党派的机构改革要与党政机构改革同步进行。人大、政协的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要进行适当调整压缩;法院、检察院的机构改革重点是调整人员结构、精简上层、充实基层,提高人员素质。具体改革工作按照中央批准的地方各级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的机构改革方案组织实施。群众团体除工、青、妇、科协外,其它社团一般不使用行政编制。未经党委和政府授权,社团不得行使行政职能。同时,要创造条件,开展有偿服务,逐步实现经费自收自支;民主党派机关的机构和编制保持相对稳定。

  五、事业单位和后勤服务机构的改革

  事业单位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方向是实行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使事业单位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

  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改革的重点是严格控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大力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经费上实行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撤并压缩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事业单位,将一批有条件的财政全额拨款单位转为定额补助,定额补助的转为自收自支,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或改办为企业,促进事业单位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我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搞好“一化、三改、五定”。一化就是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三改就是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管理办法,改革经费渠道;五定就是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定人员结构、定经费来源。通过改革,切实完成财政拨款的事业编制精简10%的任务。

  机关后勤服务体系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向社会化、企业化转变。第一步,后勤服务工作与机关在机构、编制、经费上脱钩,独立核算,实行有偿服务;第二步,要保证为机关服务的前提下,逐步向自收自支的企业化经营实体过渡;第三步,打破部门分割,实行区域联合,实现社会化服务,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经济服务实体。

  六、妥善安置富余人员

  对于机构改革中富余人员的安排,要同提高工作效率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既改善机关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又使大批人才转移到需要加强的岗位上去,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分流的基本途径:一是将部分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成建制的转为经济实体;二是充实加强政法和其它行政执法、监督等部门,充实基层工农业生产第一线;三是鼓励、支持机关干部兴办经济实体或承包领办、创办乡镇企业;四是严格执行离退休制度,到龄即退。凡是接受离退休年龄,本人自愿的可提前离岗;五是清退机关借调人员和临时人员;六是抽调部分干部到企业和基层帮助工作。除上述途径外;各地还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大胆拓宽渠道,探索安置富

  余人员的新路子。

  七、加强领导,组织实施

  机构改革关系全局,工作艰巨复杂,必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稳妥推进。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全面负责同级的机构改革工作。地州市党政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报省编委审核后,呈省委、省政府审批。全省地州市的机构改革要在1995年基本完成,条件成熟的步子还可以放快一些。

篇十一: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最新整理xxxx机构改革方案

  xxxx办公厅、国家xxxx办公厅最近正式批复中国xxxx市机构改革方案,这是xxxx、xxxx批准的第一个地方机构改革方案。经过调整,xxxx市政府将设置工作部门44个,其中,办公厅和组成部门23个,直属机构21个;另设部门管理机构6个,符合中央对地方政府机构设置的要求。

  新一轮机构改革凸现出新的特征,这就是通过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xxxx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

  1、组建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市经济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职责、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的职责、市信息化委员会的职责,整合划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不再保留市经济委员会、市信息化委员会。

  2、组建市商务委员会。将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的职责、市经济委员会的内贸管理职责,整合划入市商务委员会。市粮食局由市商务委员会管理。不再保留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

  3、市财政局、市地方税务局由合署办公改为分别设置。市财政局、市地方税务局由合署办公调整为分别设置。市地方税务局与市国家税务局继续实行合署办公。

  4、组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市人事局的职责、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职责、市医疗保险局的职责,整合划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挂市外国专家局、市医疗保险办公室牌子。组建市公务员局,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不再保留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改革后,与市人事局合署办公的市编办单独设置。

  5、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市卫生局管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市政

  府直属机构调整为部门管理机构,由市卫生局管理,其现有的垂直管理体制保持不变。市卫生局增挂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牌子。

  6、组建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将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的职责、市农业委员会的参与指导郊区城镇规划建设的职责、市市政工程管理局的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资金安排等职责,整合划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不再保留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市市政工程管理局。

  7、组建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将市城市交通管理局的职责、市港口管理局的职责、xxxx机场集团的空港地区行政管理职责、市市政工程管理局的路政管理职责,整合划入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不再保留市城市交通管理局、市港口管理局。

  8、组建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将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的住房建设管理和房地产市场调控、物业行业管理等职责,市建设和交通委的动拆迁管理职责,整合划入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不再保留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9、组建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将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的职责、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的土地和矿产资源管理职责,整合划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不再保留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10、组建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将市绿化管理局的职责、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的职责,整合划入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保留市林业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牌子。不再保留市绿化管理局、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

  11、市海洋局与市水务局合署办公。

  12、市环境保护局由市政府直属机构调整为市政府组成部门。

  13、不再保留市社会服务局,将其职责分别划入市相关部门。

  14、市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调整为市司法局的内设机构。将市劳动教养工作

  管理局的职责划入市司法局,并调整为市司法局的内设机构。

  15、市监察委员会更名为市监察局,xxxx口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市口岸服务办公室,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市旅游局。

篇十二: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乡机构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县人民政府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指导意见》(互政[2007]15号)及《**县乡镇机构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互综改[2007]3号)精神,现就我乡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因地制宜、精简效能、权责一致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运行机制。

  .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体会议及县委十三届二次扩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着力实施乡镇机构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为构建和谐

  社会创造条件。

  坚持原则:坚持加强领导、配套推进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坚持积极探索、逐步完善的原则;坚持规范操作、狠抓落实的原则;坚持政事职能分开和精简、效能、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坚持能上能下、合理流动的原则。

  三、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改革的主要目标:

  这次改革扩大试点工作按照精简、效能和以人为本的

  原则,主要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整合站所、改善人员结构为主,尤其要把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作为重点,着重解决“服务不了”、“不能服务”的问题。在事业单位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按编制和职数科学合理设臵岗位,实行全员竞争上岗,优化人员结构,同时明确岗位职责、权利和义务,依法签订聘用合同,完善考核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和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配套措施完善的管理体制,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人员素质与工作效率,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推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乡机关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乡机关设臵

  根据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文件精神,我乡划分为二类乡。机关行政编制核定为16人。其中领导职数5名,一般工作人员职数11名。

  1、领导职数和岗位设臵

  (1)、党委书记

  1人

  (2)、党委副书记2名(含乡长1人)

  (3)、人大主席1人

  (4)、乡长

  1人

  (5)、副乡长1人

  2、乡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设臵

  (1)、武装1人

  (2)、党委秘书1名

  (3)、政府秘书1名

  (4)、宣传、组织1名

  (5)、团委1名

  (6)、妇联1名

  (7)、社会救助保障、老龄、工会1名

  (8)、土地管理岗位1名

  (9)、民族宗教岗位1名

  (10)、普法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岗位1名

  (11)、新农村建设、设施农业1名

  乡机关不核定工勤人员编制,乡政府小汽车司机1名及炊事员1名实行聘用制。

  (四)改革事业站所管理体制

  根据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文件精神,全乡共核定事业站所编制22名,其中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编制15人,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站编制3名,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编制4人。乡站所管理体制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除中小学、乡镇医疗机构外,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按照精简机构、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的要求,乡农科、农机、农经、林业、水保、水管、劳务、统计等8个站合并设臵为“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由乡政府管理。乡“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站”人员及编制整体划归乡卫生院,专搞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以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不受影响。在管理上仍由乡政府管理,业务上受县计生局指导,工作人员工资、服务站经费由乡政府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站”设站长1名,站长、站员的竞聘程序、时间及有关事项与“服务中心”主任、工作人员的竞聘程序、时间及有关事项一致。乡“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实行“条条管理”,岗位设臵和人员编制由县畜牧局负责,乡政府积极做好协调与配合工作。

  “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岗位具体设臵为:

  1、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编制15人。

  (1)中心主任1人

  (2)中心副主任1人

  (3)农业技术推广1人

  (4)农资经营管理1人

  (5)农业机械推广与农机安全监理1人

  (6)农作物病虫害防治1人

  (7)农村集体资产审计管理及农村合作医疗金收缴和报销1人

  (8)荒山荒坡治理及退耕还林(草)管理1人

  (9)林业科学技术推广1人

  (10)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1人

  (11)林业行政执法管理1人

  (12)水利工程管理及人畜饮水工程管理1人

  (13)劳务保障服务1人

  (14)农村经济统计

  1人

  (15)文化宣传和其他信息服务1人

  2、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站编制3名

  (1)站长

  1人

  (2)育龄人群生殖健康技术服务1人

  (3)信息服务、统计、药具管理及使用和台帐管理1人

  3、畜牧兽医服务中心编制4人,具体岗位设臵由县畜牧局负责。

  对“服务中心”的管理,县主管部门负责对有关岗位的业务指导,乡上将逐步完善对“服务中心”的考核办法,充分发挥乡政府和农民对“服务中心”人员业绩评价的主体作用。

  合理区分乡“服务中心”所承担的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事业。引导公益性的加强服务功能,经费主要由财政

  保障;引导经营性的逐步强化自我发展能力,逐步走向市场。积极探索和改进政府对公益事业的投入方式,引导事业单位实行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逐步推行“以钱养事”体制。

  (五)“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竞争上岗及聘用办法

  按照《**县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争上岗实施办法》(互人劳社[2007]30号的有关规定施行。

  (六)着力理顺相关关系

  乡政府做好对上级部门派出机构的协调和监督,参与对“条条管理”的“服务中心”及人员的考核,努力改变“看得见、管不着”和“管得着、看不见”的现象。

  乡“服务中心”的行政管理由乡政府负责,行政执法职能移交县政府相关部门。乡政府及县业务主管部门赋予“服务中心”必要的自主管理权限,使其真正成为提供公益服务的主体;增强“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完善服务体系,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确立乡“服务中心”的独立法人资格,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决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尊重村社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自治权益,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帮助提高村级组织的自治能力。

  (七)深化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按照“因事设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择优选用”的原则,结合本乡实际,科学设臵岗位,制定岗位说明书,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相关要求;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允许不同身份、不同职务的在职在编人员按照竞争

  上岗程序平等参与竞争,保证竞争上岗工作顺利、健康进行。

  (八)妥善安臵分流人员

  坚持内部消化和社会吸纳相结合,以内部消化为主;强化学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鼓励竞争择业,优化人员结构;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切实保障未聘人员的基本生活;着眼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未聘人员的潜能和优势的基本原则,对事业单位中的国家正式职工,在事业机构改革和推行聘用制过程中进行分流安臵。

  1、推行全员聘用制度。按照我省现行聘用制实施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乡“服务中心”实行全员聘用制度,所有单位与职工都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严格人员聘用程序,规范聘用合同内容,通过签订省人事厅统一监制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书》,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义务与权利;通过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按编制和职数科学合理设臵岗位,并按中共青海省委组织部、青海省人事厅《关于印发<青海省事业单位竞争上岗实施办法>的通知》(青人专字[2001]203号文)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同时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建立符合事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强化聘后管理,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推行“服务中心”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分配激励机制,实行以岗位工资制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

  (1)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是指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乡事业单位聘任管理人员打破干部、工人界限(原身份作为档案记载保管),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兼任,在编制范围

  内按所批准的人员结构设臵岗位,竞争上岗,按岗聘用,聘用期为每届3年。

  (2)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核定的结构比例限额及最高职务设臵原则,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数量、级别、职责进行合理配臵,科学合理设臵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签订聘约,优胜劣汰”的原则,实行择优聘用,实现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与岗位聘用的统一;破除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评聘分开,实现专业技术职务与待遇同步升降;在不突破人员编制和规定的人员结构比例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设臵岗位,竞争上岗,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聘用期限一般为1年。

  2、做好人员分流安臵。

  按照互综改(2007)3号文的有关规定施行。

  4、强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为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进一步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乡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结合本乡实际,制定工作人员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按需分类进行培训。对机关工作人员从提高岗位工作能力和素质入手,侧重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的培训;对“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突出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实用技术的培训;对未聘人员主要采取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为再次上岗创造条件。

  5、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乡镇工作的考核体系

  对乡机关和“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考核,乡政府和县相关部门配合,建立健全规范的考核约

  束机制,制定符合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不同特点的评价体系,努力实现事业单位人员考核的规范化、法制化。以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为依据,坚持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注重实绩,认真进行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续聘、晋升以及解聘、调整岗位的依据,并与晋职晋级挂钩。

  6、改革分配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扩大事业单位分配自主权,逐步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九)建立公开办事大厅

  公开办事大厅主要为群众提供办证、盖章、司法援助、政策宣传、信息发布、报销合作医疗金等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要经常组织人员深入村社、农户主动为农民上门服务,切实把服务作为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纽带,为农民提供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十)逐步推行“以钱养事”的新体制

  在确保公益性事业发展和服务的同时,减少“以钱养人”,逐步推行“以钱养事”的新体制。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和建立“以钱养事”的新机制,逐步使事业单位走向市场。探索将新技术推广、种植业结构调整、植树造林和林木管护、畜禽防疫、组织劳务外出等设臵为“以钱养事”项目。同时逐步推行自收自支、差额拨款等形式来促进事业单位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探索和推动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向服务中心、社会、企业和个人购买服务的新体制,逐步实行“以钱养事”,从而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在逐步推行“以钱养事”的同时,要坚决防止“三

  乱”问题反弹和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问题。

  四、严格程序,分阶段实施

  我乡机构改革扩大试点工作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7年4月15日前完成机构改革方案的上报和审批工作。

  《实施方案》待海东地区编制委员会审批后即开始组织实施。

  第二阶段:2007年4月16日至2007年4月30日全面实施机构改革工作阶段。具体在4月16日至18日期间完成“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和“服务站”站长竞争上岗工作;4月27日至30日完成“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工作人员竞争上岗工作。在这一阶段主要完成机构设臵、职能转变、事业单位整合,人员编制调整、人员分流安臵工作。

  第三阶段:2007年5月8日至5月15日完成机构改革自查和回头看工作,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做好整改工作。

  第四阶段:2007年5月16日至2007年5月24日,进一步抓好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巩固改革成果,进行全面总结,以书面形式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小组上报总结,同时接受上级检查验收。

  五、加强领导,确保扩大试点改革工作顺利教育。

  (一)为做好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乡上成立由党委书记薛文鑫同志为组长,政府乡长李占文同志为副组长,党委副书记吕有银、政府副乡长杨全鹏、人大副主席杨永红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确保改革扩大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好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做到上下沟通,及时解决,确保改

  革扩大试点工作稳步实施。

  (四)加强人、财、物和债务管理工作。制定具体措施,切实做好人、财、物和债务的核查清点,加强管理,搞好移交。

篇十三: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依据政事、事企分开和精简、优化、效能的原则,合理配置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资源,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服务功能,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符合团场文化类、城建类事业进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团场事业单位健康进展。

  改革的原则是:

  〔一〕政事、事企分开的原则

  原单位承当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强化为农业和农技服务的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服务性职能。

  〔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调整单位结构布局,减轻财政负担和职工负担,增添事业单位活力,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进展的.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团场经济进展水平、财政承受力量、人力资源状况相适应。

  二、机构编制调整

  依据《关于下发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一团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方案的通知》要求,设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城镇管理服务中心、经济核算中心〔统计调查中心〕四个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58名。

  三、所属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确定

  1、141团农业综合服务中心〔22人〕

  主任:1人

  书记:1人

  农业技术员:14人

  林业站站长:1人

  畜牧兽医站副站长:1人

  畜牧兽医:4人

  2、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5人〕

  书记、主任:1人

  播音员:1人

  记者:1人

  编辑、技术员1人

  技术员:2人

  3、城镇管理服务中心〔2人〕

  书记、主任:1人

  工作人员:1人

  4、经济核算中心〔2人〕

  工作人员:2人

  以上共纳编31人,其余编制暂空27人,待后依据工作需要,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四、组织实施

  团改革领导小组根据“四类”事业单位纳编人员的要求,经过

  遴选,初审并结合报名等状况确定拟选人员并报编委。依据编办的批复,经过公示后根据人事局的考试要求和时间,由团场按有关规定和程序统一组织考试,按编委的批复下达纳编名单。

篇十四: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建设的意见(试行)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

  【公布日期】2000.06.12?

  【字

  号】呼党发[2000]20号

  ?

  【施行日期】2000.06.1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建设的意见(试行)

  (呼党发[2000]20号)

  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是城区工作的基础和依托,在整个城市的建设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城市中出现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地汇集到基层,现行的街道管理体制和居委会及社区的建设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要求,亟待改革和加强。为了加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建设,促进社区健康发展,推动首府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社会全面进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要求,下放管理权限,调整管理范围,推动街道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全面落实“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建设管理新机制的要求,以加强社区管理为重点,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强化社区功能,大力发展社区事业,努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工

  作,进一步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工作、方便生活、清洁优美、安全舒适的居民住区。

  2、奋斗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把街道办事处建设成为职责明确、行为规范、能够履行辖区综合管理职能的行政主体,基本形成完整的三级管理框架,把居委会建设成为民主参与、服务充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够密切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桥梁,形成“责权一致、条专块统、依法行政、民主参与”的街道管理新体制;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多元化、社会化、产业化、自治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场所固定化、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参与群众化的社区文化氛围,基本建成“经济繁荣有序、社会文明健康、环境面貌整洁、生活方便安全”的社会主义新社区

  .

  二、加强街道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明确其主要职责

  l、将原街道党委改为街道党的工作委员会,作为区委的派出机构。街道党工委对社区内区直部门派出机构党的关系实行属地管理,统一领导。同时联系协调驻社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有关工作和活动。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内蒙古党委办公厅转发《内蒙古党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内党办发[2000]15号)精神。

  2、街道党工委的主要职责是:(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协调辖区内社会单位,团结、组织党员和群众,保证党和政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2)讨论决定本街道城市管理、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大问题。(3)领导街道办事处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开展工作。(4)加强街道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街道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辖区内新的经济社会组织加强政治领导。(5)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做好本街道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实绩考核和监督工作,加强对专业部门派驻街道机构负责人的考核、监督工作。(6)组织制定社区党的建设规划,协调指导社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在职党员积极参加社区政治生活。(7)领导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8)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处置各种不稳定因素。

  3、居民区党支部是居民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加强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基础.居民区党支部的主要职责是;(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团结、组织党员和群众联系协调社区单位党组织完成所担负的任务。(2)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搞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党员在社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发展党员工作。(3)支持和保证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4)按照街道党工委的要求,做好居民区干部培养、教育、考核和监督工作。(5)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6)组织辖区居民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教育居民遵纪守法,保证和促进社区的发展与稳定。

  4、要继续加大以居委会辖区为单位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今后,凡是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党员(包括以往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下岗职工中的党员,其党组织关系要转到党员居住地所在居民区党支部,实行履地管理.年底以前,全市各居委会要努力实现“一居一支部”。

  三、改革传统的街道管理体制,加强三级管理职能

  1、明确街道办事处的基本职责。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的城市管理负总责,其基本职责是:(1)贯彻有关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2)搞好辖区内的市容、环卫、绿化、美化和环境保护。(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4)发展社区服务和医疗、文化、体育事业,方便和丰富居民生活。(5)对小型集贸市场进行建设和管理,清理辖区内的马路市场,维护市

  场秩序,为社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在街道成立“三所一队”,赋予其充分的管理权力。“三所一队”即财政所、税务所、工商所和综合执法队.“三所”既是办事处的职能部门,也是财政、地税、工商部门的基层组织。“三所”行政管理体制不变,实行垂直领导。其主要职责是对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直属的街道企业、事业单位应交纳的各项税费进行征管;对辖区内的无证经营户、早市、夜市、游商小贩、房屋租赁户等进行工商管理和应缴营业税等零星税种进行征收,做好协税护税工作,增加地区财政收入。办事处协调“三所”开展工作。会计由区财政局在具备会计条件的人员中招聘、委派,“三所”专业办事人员由财政、地税和工商部门派驻。党团关系受所在办事处党工委领导。所征税、费全部纳入区财政管理,井由区财政按现行财政体制核定其收支。

  综合执法队由城管队、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派出人员组成,依据法律、规章赋予的权限(需市政府法制部门重新授权)对辖区内的环境卫生、马路市场、乱贴广告、乱搭乱建等影响市容市貌的行为进行管理,由街道办事处直接指挥、调度和综合执法,并负责对公安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的有关执法活动进行组织协调、考核监督。

  3、合理调整街道设置,改善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年内务区要针对街道管辖人口过多或过少的司题,逐步进行撤并,管辖人口原则上应为5万人左右。同时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进行必要的小区划调整,规划二环路内的城中村委会按其管辖人口多少改为办事处或居委会。针对新形势,结合机构改革,合理调整街道干部编制,原则上按辖区常住人口的万分之四到六核定,一般应达到20-30

  人,今后,街道办事处书记、主任连续三年考核实绩突出的,给予干部高配,享受副县级待遇。

  4、理顺街道、居委会和物业管理机构的关系。物业管理机构是小区的专业管

  理部门,居委会是群众的自治性组织,二者职能不同都接受所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因此,在各小区内,决不能用物业管理机构取代居委会这一法定组织,没有成立居委会的小区必须按规定成立居委会。

  四、全面加强居委会建设,落实四级网络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完善居委会的职能。主要职责和工作任务是:(1)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依法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依法履行应尽义务。搞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2)维护社区的社会治安、搞好综合治理工作。调解社区居民之间的民事纠纷,化解矛盾、促进融洽群众居民间的关系。(3)做好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绿化美化、市容市貌等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4)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社区离退休职工和下岗职工的优扶救济和特困户照顾工作。(5)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搞好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做好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协助公安部门做好外来人口的管理工作。(6)协助工、青、妇组织做好社区青少年的教育工作。(7)做好社区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8)做好社区居民的文化、体育、教育等工作。祟尚科学、反对迷信。积极开展居民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体育活动。(9)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型企业。指导、创办便民利民的服务实体。(10)向人民政府和上级机关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2、调整居委会设置,健全居委会组织。居委会一般按管辖700-1200户设置,管辖户数太少或太多的居委会要进行调整合并。居委会一般由5-7人组成(视管辖户数、人员而定),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党支部设支部书记1名(原则上由主任兼任),委员会成员2-3名。

  3、改善居委会(党支部)办公条件。在充分利用原有居委会办公用房的基础上,对没有办公用房或办公用房达不到标准面积的居委会,在单位家屑宿舍区的,由所在单位负责解决;几个单位聚居的,由街道协调共同投资解决;分散居民区

  的,由房管部门解决;开发的住宅小区,必须要规划和设计居委会办公用房,开发商必须按标准户数无偿给居委会配套用房,否则小区不予竣工验收;居委会办公用房面积一般应不低于60平方米(二室一厅),水、暖、电、电话等设撞齐全。居委会办公场所问题2000年底前要全部解决(包括暂时租借),三年内都要有自己固定的办公场所.此项工作由各区负责落实。

  4、提高居委会干部素质,优化居委会干部结构。居委会干部主要从市、区党政机关干部中分流、选振,也可从下岗职工、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待业青年中公开招聘一部分,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履行选举程序。今后居委会干部的平均年龄要调整到40岁左右。

  5、鼓励机关干部特别是年青干部到基层工作,使街道和居委会成为重要的干部储备库。今后在任用干部时,原则上街道办事处主任(书记)从居委会的优秀干部中选拔;区级领导从优秀的街道办事处主任(书记)中选拔.

  6、妥善安置现任居委会主任,在清退时,可按本人在居委会工作时间的长短,一次性发给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费。

  五、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推动城市的现代化管理

  1、大力扶持社区服务务。民政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社区服务业做好行业宏观管理、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城建部门要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的规划建设工作,保证社区服务的用房、用地,卫生部门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业;工商、税务、劳动、文化、体育等部门要认真执行国家、自治区、我市的有关规定,大力扶持社区服务业的开展。通过2-3年时间,使我市社区服务业逐步迈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2、积极开拓社区服务领域。要坚持街道搭桥、居委会组织、社会参与、全民受益的原则,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宗旨,从新形势下居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出发,增加服务项目,拓宽服务领域,鼓励居民个人、民间组织、企事业

  单位积极兴办家政服务,托幼托老、医疗保健、就业指南、安装维修、房屋中介、物业管理、文化娱乐、绿化养殖、环卫保沽等便民型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实现社区服务产业化、实体化、社会化,使社区服务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3、优化社区环境。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要围绕社区环境的净化美化,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卫生模范小区和“人人动手美化家园”等活动.以整治“乱摆摊、乱张贴、乱倒垃圾、乱建私房”为突破口,街道综合执法队要会同有关部门,发动居民群众,清除卫生死角,依法治理占路、乱贴、乱堆乱放、违章建筑等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桉照社区公共绿地面积不少于30%的目标搞好社区绿化,在居民中开展“居民文明护绿”活动,形成专业队伍护绿与群众护绿相结合的管理机制,确保绿地面积不断增加。规划、建设部门要采用生态学的方法进行社区住宅规划和建设,注重社区的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市、区、街道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居民区道路、上下水、路灯等各项配套设施建设。

  4、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建立以块为主的社会防范体系,充分发挥街道的综合管理职能,使各种管理覆盖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形成严密的社会防范网络。二是夯实群防群治工作的基础,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建立社区治安联防巡逻队和以楼院为单位的居民治安小组,形成以民警、治安联防队员、看楼护院人员“三位一体”的治安巡逻防范体系。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由公安派出所具体指导,履行综合治理防范等职能。三是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人,各街道、居委会要深入开展普法和依法治市教育,充分发挥与居民群众“离得近、人头熟”的优势,加强民事调解,妥善解决好家庭纠纷、邻里纠分等各类人民内部矛盾,防止矛盾交汇、激化和扩大,保持社区稳定。

  5、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利用文化阵地对社区居民进行正确引导,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公德意识、文明意识和集体观念,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高居民学法、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普等事业,兴建街道文化站、居委会文化室,建立社区工、青、妇组织,开办和完善市民学校,推动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社区群众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文化事业主管部门要把发展社区文化事业、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作为自身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落实责任,指导居委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要把在居民密集区建设一批小型、实用的大众文化、体育设施和青少年活动设施,列入事业经费支出,结合多渠道集资,分年度加以实施。三是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文明小区”为突破口,把文明社区建设同创建文明城市有机结合起来,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重心逐步向街道、居委会、楼院、家庭延伸。要以广场文化、公园文化、楼院文化等为载体,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让群众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现代文明教育。

  二○○○年六月十二日

篇十五: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附件3

  内蒙古自治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试点方案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有关要求,深入推进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保证其公益性质,提高其服务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机构设置

  规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准入,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盟市所在地的城市,原则上每个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旗县(市、区)所在地,原则上设置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半径较大的可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实际需要派出人员举办,实行一体化管理。

  二、机构性质和职能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公益性职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享受政府支持社区卫生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

  (一)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1.落实城市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及服务。

  2.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形成有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3.进行预防接种服务,执行国家免疫规划。

  4.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情处理。

  5.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健康指导。

  6.开展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和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

  7.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开展健康指导。

  8.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确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例进行登记管理、定期随访和健康指导。

  9.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10.协助处理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1.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

  12.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1.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包括蒙中医药)。

  2.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3.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4.转诊服务。

  5.康复服务。

  6.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的医疗服务。

  (三)其他职能

  1.推行双向转诊制度。

  2.履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职责。

  3.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事宜。

  三、改革任务

  (一)实行全员聘用制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由旗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任期一般为3年。实行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按照人事部门核准的设岗方案,所有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未聘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

  1.核定人员编制。按照自治区编办《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内机编办发〔2007〕32号)执行。核定的编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聘用人员的依据。

  2.科学设置岗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管理岗位可设主任、副主任(兼任)各1名;专业技术岗位可设全科医师、中(蒙)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医技人员(药剂员、检验员)、护理人员若干名;工勤技能岗位根据需要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可设全科医师或中(蒙)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医技人员、护理人员等若干名。

  3.人员竞岗聘用和分流。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聘用和分流安置办法(试行)》执行。

  (二)实施绩效工资制

  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实行绩效工资。依据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任务制定内部分配管理办法,定期组织对职工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个人收入挂钩。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试行)》,旗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核,财政、人事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卫生等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对其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考核结果作为核定政府补助的依据。考核合格的,政府按照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的原则核定;考核不合格的,政府按照考核合

  格确定的补助水平乘以考核得分比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工作人员的考核结果,作为其考核周期(每周期为半年)岗位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和其晋级、奖励以及聘用、续聘和辞退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全部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自治区增补药物。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的前提下,确需使用其他药品的,按规定在自治区增补药品范围内选择使用,允许使用增补药品的销售额,占每月药品销售额的比例≤30%;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自治区增补药物。

  实行基本药物和增补药物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和增补药物由自治区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并统一定价、统一配送。试点过渡期间,暂以旗县(市、区)为单位组织统一配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和增补药物,一律实行零差率销售。

  (四)完善运行补偿机制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严格界定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负责保障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使其正常运转。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

  衔接,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由财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时,差额部分由当地政府在预算中予以足额安排。根据核定的年度收支预算额度,由同级财政采取按月预拨的方式拨付资金,并在对其任务完成情况、患者满意程度等进行绩效考核的基础上,根据每半年一次的绩效考核结果予以结算。

  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其政策性补贴办法另行制定。

  本试点方案由自治区卫生厅负责解释。

推荐访问:街道办事处机构改革最新方案 街道办事处 机构改革 方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