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江西农业发展5篇

发布时间:2023-08-05 18:55: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江西农业发展

  

  十五江西农业发展分析(doc26页)

  "十五"江西农业发展走势(1131字)

  【正

  文】

  展望“十五”,我们充满希望。全省农业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地调优农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化、特色化、产业化为主攻方向,依靠科技进步,继续对具有市场潜力和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进行挖掘、培育和壮大,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不断增加快农民收入。具体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继续调减早稻面积,积极扩大中稻、再生稻和高档优质晚稻。继续扩大经济作物面积,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食用菌、苎麻、蚕桑等高效经济作物。继续实施好百万亩“梨业工程”,开发我省赣中、赣北的低丘岗地资源。改革耕作制度、发展避洪农业、冬季农业,提高农田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养殖业,进一步提高其在农业中的比重。畜牧业主要围绕“稳定生猪生产,加快草食畜禽”来调整,水产业主要围绕“稳

  定常规水产,主攻特色品种”来调整。按照以上思路,加强引导和服务,促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我省将在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方式,建立绿色产品标准和绿色产品基地。与此同时,启动食用农产品安全行动计划,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积极推广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严把市场关,保护群众的身体健康,全面增强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挥科技对结构调整的作用,关键在于抓好技术推广工作。继续实施良种良法良农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一是着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重点建设好省级水稻、旱粮、蔬菜、水果、牧草等良种引育中心,加快建设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二是良法配套跟进。重点推广抛秧、壮秧剂、地膜覆盖、温室大棚、果树高接换种、套袋技术、秸秆青贮氨化技术、水产主养单养技术、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等;三是结合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建立一支基层农业科技示范队伍,培养一批农村科技种养能手。

  (四)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中国加入WTO的日期临近,我省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抓住我省淡水产品、有机茶、畜禽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建设一批有规模的外向型出口基地。重视发挥多种所有制成份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注重发挥民营经济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小城镇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进一步培育面向省外国外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我省农业现代化水平。

  】"九五"江西农业发展状况(2178字)

  【正

  文】

  “九五”以来,为了推动农业上台阶、农民奔小康,省委、省政府在认真分析省情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出了一系列加快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努力推进农1.7%,继续占据了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物资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九五”期间,我省共新建各类农业生产基地33个,其中商品粮基地县17个,优质棉基地县4个,油料基地3个,糖料基地3个,旱作农业示范基地6个。另外,还对8个商品粮基地,4个优质棉基地进行了巩固完善。先后实施了大江大河治理、良种产业工程、粮食自给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全省有效灌溉面积1901.11千公顷,增长1.1%。

  农民收入继续增加,物资文化生活普遍改善。200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135.3元,比1995年增加597.7元,物资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居住条件逐年改善。

  就全省而言,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大部分农民生活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小康水平。

  江西是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农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九五”以来,我省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一场“农业上台阶、农民奔小康”攻坚战的决定,尽心尽责,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发挥江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九五”以来,我省在寻找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时,对农业资源和自身优势进行了重新认识。深刻地认识到,抓农业,仅抓粮食不行,必须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江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

  首先是根据市场需要和政策导向,有计划地调减了203亩早稻田,用来发展效益较好的蔬菜、白莲、瓜果等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引导农民向市场化和规模化方向调整,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第二是利用丰富的低丘岗地资源发展草林果业。我省可利用荒坡资源2080万亩,非常适应农牧业等多种形式、多种规模的开发利用。比较突出的是种草种果,发展多种经营。目前全省种草养畜面积上百万亩。针对我省“三北”

  地区易受冻害影响,实施“梨业工程”,积极发展南方早熟梨,逐步形成“南橘北梨”的果业格局。第三是把畜禽水产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又一突破口来抓。引导农民利用粮食优势,加速粮食转化,发展畜禽水产业,提高粮食附加值。每年因此可转化粮食25亿公斤。利用丰富的草资源,发展草食动物,重点发展商品肉羊、肉牛、奶牛和肉鹅。利用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水禽业和水产业。

  “九五”五年间,全省多种经营产值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76.9%提高到2000年的77.1%,粮食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3.1%下降到22.9%。多种经营健康发展为农民增收做出较大贡献。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九五”以来,我省农业部门以推广良种良法为重点,加大了科技兴农的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全省引进良种2500个,重点推广良种300个,重点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50项,使良种覆盖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为了让良种良法进村入户,省农业厅连续举办了良种推

  介会、“三新”展示会以及形式多样的培训班。仅培训农民就达30万次,有25万人取得了《绿色证书》。“九五”期间,全省农业科技成果累累,种养业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95项。通过良种良法良农工程建设,使我省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1995年的40.9%上升到目前的44.2%,高于全国42%的平均水平。

  --千方百计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农业再上台阶。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省农业厅为了加大农业投入,千方百计向上争取项目,向外招商引资。据不完全统计,“九五”期间,争取上级部门农业项目投资及省地县配套投资12.7亿元,比较大的项目有粮食自给工程4亿元、大型商品粮基地2亿元、多种经营1亿元等;争取农业外资7641万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906万美元,比较大的项目有红壤二期2675万美元、WFP项目1494万美元、农发基金1397万美元。与此同时,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民间投资,开发农业项目,为“九五”农业上台阶,农民奔小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江西省以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搞活农业产业化龙头(4443字)

  【正

  文】

  自江西省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来,该省涌现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西昌顺(集团)有限公司,就是这批龙头企业中的佼佼者,1996年被江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0年初,组建企业集团。2000年10月又被农业部、国家计委、经贸委、财政部等八部委共同审定命名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从1994年成立公司起,年生产(销售)总额以翻番的速度增长。目前,昌顺集团有子公司6个、二级子公司和加工企业、生产基地数十个,营销网点遍布20余个省、市、自治区。

  一、确立大农业思想,不断探索“市场-公司-生产基地”产业化新路。

  昌顺公司成立于1994年。当时,公司创始人就以大农业思路,把公司的运作放在农业产业化的大系统中,探索把农户带入市场的“市场-公司-生产基地(农户)”的路子。江西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昌顺公司的诞生之地--广昌县有着通心白莲、“黑老虎(晒烟)、泽泻(中药材)三大传统产品,又有食用菌、米粉、笋制品等新

  的特色产品。可是由于这些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广昌县仍是国务院确认的老区贫困县。生于斯,长于斯的公司领导决心改变家乡的这种落后状况,从建设大农业的新观念出发,创建以经营江西农产品为主的公司,把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搭起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探索把家乡农产品推向全国大市场的路子。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对“市场-公司-生产基地(农户)”运作模式的娴熟运作,不仅已经为江西的农副土特产品和传统食品开拓了广阔的市场,进而延伸到省外的农副产品领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组织货源,形成一个又一个农业产业链,真正发挥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

  二、立足丰富的地方资源,形成规模生产,带动千家万户走致富之路。

  昌顺(集团)公司成立之初,主要立足于广昌的地方资源,随着公司的发展,“地方资源”的内涵不断拓展,由县及市、由市及省,乃至全国有特色的农副产品都昌顺公司“地方资源”的范畴之内。昌顺公司立足资源、形成规模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依托资源,精选传统产品。

  广昌通心白莲有着上千年的生产历史,明清以来一直是对东南亚等地区的大宗出口商品,享誉中外,全县种植面积由几千亩扩展到8万多亩,并且扩散到周边十数个县,广昌也因之成为全国通心白莲的最大生产中心、科研中心、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90年代中,部分莲农和经销商急功近利、加工马虎、掺水使假,损害客商和消费者利益,也败坏了通心白莲的声誉。昌顺公司坚决抵制这股歪风,对公司所联系的农户加强教育,加强指导,在生产环节上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提高白莲品质,在加工环节上,严格加工工序,确保加工质量,在收购环节上,严格把关,好中挑好,确保等级档次。而且在上市销售前,公司还要精选,使摆上超市货架的通心白莲品质皆上乘,既保证了产品的数量、质量,又增加了农民的收益,保护了农户规模生产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基地,大力开发新的特色产品。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要形成规模生产,没有规模就没有高效益。一些大宗的传统农副土特产品,一般来说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相当一部分有特色的新产品,包括传统的和新

  开发的,还是一家一户、小打小闹地生产,很不适应现代市场的需要,而且这些产品又恰恰是农民致富的新的生产领域。昌顺公司在不断巩固和扩大大宗传统农副土特产品规模生产的同时,善于不断地挖掘新的农副土产品,组织千家万户生产,形成规模,最终成为公司的支柱产品,也形成新的农产品产业。梅干菜本来是农民为渡过蔬菜淡季,而一家一户自备的干菜。昌顺公司在市场调查中了解到梅干菜在城市居民中也有相当的市场之后,就着手组织梅干菜的规模生产。公司与几个乡镇联系,从1990年冬起,组织农民建立梅干菜生产基地(生产梅干菜的原料--松菜)。第一年,组织了500户,栽种面积1000余亩,逐步发展到8000余户,栽种面积两万多亩,形成稳定生产规模。在建立梅干菜生产基地当中,公司负责提供资金、种子、技术(包括统一梅干菜制作工艺),不仅确保公司梅干菜的数量,而且提高了质量,还使冬闲田得到充分利用。像梅干菜这一类生产基地的建立,启动了冬季农业生产,农民冬季生产由被动变成主动,由盲目生产变为受市场引导生产,收入也增加了,梅干菜生产基地的农户均可增加收入200元左右。

  从大宗传统农副土特产品到新开发的原先一家一户的传统新产品,昌顺公司建立的生产基地已经有十多个,如通心白莲生产基地6万亩,不仅占全县白莲种植面积的75%,也是以广昌为中心包括周边十县在内的全国通心白莲产区种植面积的1/6强,仅广昌一县受益农民就达17万人之多。还有茶薪菇生产基地,年产值达960万元。商品粮基地所属加工企业年转化粮食5000吨。还有香菇、黑木耳、银耳等食用菌生产基地,红薯生产基地、梅干菜生产基地、豆制品生产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调料生产基地、笋制品生产基地等,这些生产基地既保证了自身加工的原料供应,又带动了千家万户农民根据市场进行生产,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紧紧联系起来。据初步统计,仅广昌一县的17万农民,人均可以从昌顺组织的农业生产中年增收34元。

  三、多形式开展农产品加工,带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昌顺(集团)公司领导认识到,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光有生产基地还不够,必须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将生产基地的农产品原料通过加工成为终极产品,才能进入市场,反过来带动农

  业生产,形成良性产业链。

  目前,昌顺(集团)公司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三种形式,一是独资企业、二是合资企业、三是联营企业、联营企业又有委托加工、代销等形式。总之是什么形式有利于“市场-公司-生产基地(农户)的运作,就采取什么形式。昌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是昌顺(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以加工江西农副土特产品为主,所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五家,主要产品有豆制品、笋制品、莲系列产品、包装材料等。在江西省内的合资、合作的加工企业有十多家,主要产品有食用菌、南方米粉、红薯粉丝、酸菜等。省外合作加工生产的企业也不少,主要有龙口粉丝、水产品、海产品、调料等产品。有的企业在与昌顺(集团)公司合作之前,亏损经营甚至濒临破产,昌顺(集团)公司与之合作之后,为企业的产品打开了销路,使企业起死回生。

  昌顺(集团)公司在进行农产品加工中,还十分注重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公司原先经营冬笋和笋干,在经营实践和市场调查中发现冬笋季节性强,不便保存,卖鲜笋销量不大,而笋干对消费者来说食用不方便,因

  此公司引进新技术,对笋和笋干进一步加工,并采用真空包装,生产出保质期长、开袋即食的方便笋丝、笋片、笋尖等系列产品,十分畅销,又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昌顺(集团)公司多年来先后与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白莲科研所、江西食用菌研究所、江西粮油食品科研所等十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姻合作开发产品,开发、研制、生产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增加幅度大的一系列新产品。主要有莲子汁、莲子麦片、莲子八宝粥、莲子奶糊、莲苓面等莲子系列产品。还对莲子副产品如莲心、莲藕、莲壳等进行综合利用,开发了莲心、藕粉系列产品,利用莲壳培育多种食用菌,如香菇、金针菇、凤尾菇、茶薪菇等,达到增值增效目的。2000年在有关科研单位指导下已开发成功冷冻鲜莲子,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北方可以吃到南方的新鲜莲子,2000年夏天,昌顺(集团)公司运到北方的近千箱鲜莲子在短短的四五天里销售一空,充分展示出昌顺(集团)公司。

  四、建立网络,创立品牌,不断开拓市空间。

  原料生产、精深加工、开拓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紧紧相扣的三个环节。昌顺(集团)公司在建

  设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的基础上,十分注重通过构建销售网络和创立农产品品牌来不断地开拓市场。

  公司成立伊始,就把市场主体定位于各大超市,把消费群体定位于大中城市中等收入水平家庭,当时公司抓住首都零售商业由货柜式向仓储自选式变轨的机遇,将自己的产品打入超市中,并且随着超市的发展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目前,昌顺(集团)的六家子公司中就有四家是以流通为主的,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济南、青岛、石家庄、太原、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南京、南昌、武汉、成都、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都设立了配送中心或办事处,销售网络延伸到了唐山、银川、大同、淄博、邯郸、长治、齐齐哈尔、大庆、杭州、扬州、苏州、烟台、包头等城市,覆盖了华北、东北、西北、中南、华东几大地区。昌顺(集团)公司在这些地区的营销网点数千个,其中仅京、津、沪三地就达3000多个,与数百家大超市建立了稳定关系。

  公司打破农产品无品牌的陈腐观念,实施品牌战略。用简洁、凝练的图案设计出“昌顺”商标,以迎风破浪的风帆,展示昌顺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的形象,并且以优良的产品品质和诚信务实的服务,不断地维护和强化品牌,使“昌顺”品牌逐渐成为农产品的知名品牌,特别在北方地区更是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广昌地处江西东部,是江西第二大河---抚河的发源地,传统农业生产的特点突出,环境几乎没有受到污染,山清水秀的自然条件,为大多出自江西本省、广昌本县的昌顺产品保持优良品质提供客观基础,尽管如此,昌顺公司还是花大力气抓好产品质量。首先是在员工中强化品牌意识、品牌效应,教育员工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是品牌的依托,质量不是靠产后检验,而是来自生产加工的过程中,来自于各个环节,从而从原材料采购到产成品、仓储、配送都有专人抓质量、保品牌。其次,建立稳定的原材料和产品采购供应渠道,并引入竞争机制,确保产品质量。每一种原材料,每一种产品,公司至少与两家供应方建立关系,让他们在竞争中不断地提供优质原材料和产品。再次,向广大消费者宣传介绍产品,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和把握产品质量。如市面上有一种枸杞颜色鲜红,煞是好看,然而却是经过染色

  的,正宗的枸杞是红中略带黄。又如通心白莲,也有淡淡的黄色,而那种洁白如雪的莲子却是经过了药物薰制的。消费者有了鉴别力,对于昌顺品牌正宗产品就更为青睐。第四,针对农产品原料受产量价格等因素制约,常常出现质量不过关情况,公司宁可暂时的亏本或在某个品种上亏本也要严把质量关,有的品种损耗为此而达50%左右也在所不惜。东北黑木耳供货商一度出现掺杂使假情况,公司就专门安排劳动力对黑木耳精选,确保上市黑木耳质量。由于质量得到保证和提高,昌顺品牌也名声日隆。“昌顺”的品牌名声鹊起,在京、津、沪等大城市赢得了相当的知名度。在北京最大的超市“燕莎望京购物中心”注明“江西”产地的“昌顺”系列食品销售额超过众多外省同类产品,居领先地位。许多来京考察、准备办超市的各地商界人士,都把“昌顺”列为首选商品之一。“昌顺”产品还通过国际零售商业网,远销到欧美、东南亚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国,“昌顺”品牌正走向世界。

  省委、省政府在精心筹划新世纪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时,提出新世纪江西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的宏伟目标。而实现目标的基础是农业。“十五”期间,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调优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以适应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突出特色,培育壮大农业新支柱

  在过去五年里,尤其是“九五”最后一年,农村和农业经济以提高效益为中心、面向市场的战略性调整,使我省农业经济开始逐步跳出“粮猪型”传统农业模式。江西农民发展生产的目光由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追求优质、高效,以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

  市场的多样化使他们生产的内容和增收的渠道出现了多样化。我省在确保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一方面大胆调减粮食种植面积,调优结构和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大规模扩大经济作物面积,蔬菜、瓜果、药材等富有特色的经济作物得到空前发展。目前我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千万亩,产值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全省12个县蔬菜产值超过粮食产值。来自农业部门的信息表明,高效特色的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将在“十五”期间

  进一步扩大到53%,其中蔬菜产值达到29%。蔬菜将在“十五”期间成为我省种植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新支柱。

  在我省“十五”农业发展思路中,畜牧业以“加快草食畜禽”,水产业以“主攻特色品种”而被加以重点强调。畜牧水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将扩大到55%,占据农业半壁江山。可以预计,“十五”畜牧水产业将获得一个大发展。

  放眼“十五”,我省农业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化、特色化、产业化为主攻方向,依靠科技进步,对具有市场潜力和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挖掘、培育和壮大,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目前我省特色产业超过粮食产值的县(市、区)已扩大到36个,产品的种类扩大到54个。信丰的脐橙、金溪的蜜梨、高安、泰和的肉牛,大余的花卉、东乡的瘦肉型猪型,乐平、瑞昌等地的蔬菜……一大批粮食产业之外的特色产业将在“十五”期间不断壮大。这些特色产业将开辟“十五”江西农业的新天地,带来江西农业的新希望。

  顺应潮流,生态农业大有可为

  调查显示,在过去5年中,欧盟、美国及日本

  有机食品销售年均增长率达到30%,而未来5年,欧盟和美国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将增至1050亿美元;在国内,有机食品在沿海发达省份也渐成消费热点。国际庞大的市场,国内潜在的市场,为我省发展生态农产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巨大商机,就看我们能否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牢牢地把握住。我省婺源大鄣山有机茶占了欧盟有机茶市场80%的成功表现,大大增强了我们发展生态农产品的信心。

  “十五”期间,江西农业将突出“生态”主题,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方式,建立绿色产品标准和绿色产品基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我省农业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推动我省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态农业将成为新世纪江西农业最闪亮的一张“王牌”。

  展望“十五”,我省发展生态农业大有可为。与别的省区相比,我省有着良好、独特的农业生态优势,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土地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绿色资源。我省发展生态农业的生态条件在全国首屈一指。而80年代中期开始的山江湖工程,已为我省生态建设打下了扎实基础。

  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实践,目前我省生态农业建

  设已经从试点走向示范推广,从单一走向综合连片,形成了适合我省实际的“猪--沼--果”等6种生态农业模式,全省有800多个县、乡、村实施了生态农业建设,涉及农业人口20余万。虽然我省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优质化程度还不高,但正因为如此,它的潜力是巨大的。婺源有机茶、奉新“碧云”大米、东乡绿色猪肉以及新余、南昌、瑞昌、乐平等地的无公害蔬菜等一大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农业生态产品正在逐渐形成产业优势,“十五”期间将扬优成势。

  科技兴农,增强农业竞争力

  我省农业部门在制定“十五”农业发展计划时,将推广普及先进科技列为农业结构调整的4项基本原则之一,提出以科技为支撑,以良种良法为重点,在规模化上寻求突破,下决心解决农产品多的不优、优的不多的问题。“多的不优、优的不多”,这正是制约我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及农民增收的要害,也是农产品结构性卖难愈演愈烈的症结所在。

  围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农业素质和竞争力,“九五”期间我省大规模推广良种良法,用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取得良好成效。仅1999年,我省就引进良种1500个,这些良种有不少已经形成富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优势,旱床育秧和抛秧、肉牛冷配等百余种农业适用技术走进千家万户,粮食品种也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优质早稻比重达到了60%,到“九五”期末,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4.1%。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水产品由于良种良法的大力推广,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大为增强,国际市场优势明显,今年到目前为止,出口同比增长109.4%,已连续三年居全国内陆省份水产品出口创汇额榜首。事实证明,江西农产品只要切实调优结构,调优品种,增加科技含量,是完全有能力在国际市场“攻城掠地”的。

  江西省象抓工程建设那样,采取工程立项的办法,渐进、深入地进行农业开发,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逐步引入规模化、系列化、产业化轨道,使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增强,农村经济连年迈上新台阶。

  在“把江西经济大厦建立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上”这一战略构想的指导下,从80年代末起,江西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结合本省实际,精心

  设计和实施了“鹅鸭工程”、“蚕桑工程”、“果业工程”和“大水面开发工程”等四大工程。与此同时,国家投资或引进外资在江西实施的吉湖农业综合开发、山江湖综合开发治理、红壤开发、赣中南开发等一系列农业开发项目也相继启动。

  农业开发四大工程,以行政手段组织发动,以经济手段巩固发展,科技手段总结》提高,在短时间内动员和吸引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围绕工程的发展筹集资金,并引进实用科学技术,推动工程顺利实施。1990年开始的“蚕桑工程”实施仅两年,便超额完成工程规定六年内达到的预定目标,去年蚕茧产量已由1988年的两万担增加至32万担,农民因此增收三亿元;“果业工程”以发展名特优稀品种为重点,用山坡、丘陵发展果园的面积比工程开始前增长2.7倍。现在单一种植柑桔的局面已被打破,赣南脐橙初具规模,赣北猕猴桃发展迅猛,出现“南果北运”的景象。红壤开发、山江湖开发等项目则以区域开发为原则,与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了崇仁麻鸡、泰和乌骨鸡、宁都和安远脐橙、高安菜牛及油脂等一批特色产业,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些经济界人士认为,江西农业开发搞工程立项,最明显的效果在于把农业的升温、加热,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由口号逐五落实到了田间地头。它以“龙头”带“龙身”,以“龙身”带基地,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把生产和销售、农民和市场紧紧衔接起来,使江西农村经济发生深刻变化:

  农业资源大省变得名副其实。各种农副产品不仅满足了全省城乡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实现了主要农产品净调出。这个省平均每年纯调出贸易粮6.16亿公斤,乡村集体和个体粮食加工运输企业还每年销往广东、福建等省粮食约10亿公斤;从1991年开始,棉花由调入变为调出,平均每年调出60余万担,棉花总产量由全国第13位进到第九位;油料实现自给有余,总产量由全国第16位进到第九位;1994年,生猪出栏总量2117万头,销往外省的生猪占出栏总量的一半,生猪外销量仅次于四川、湖南,居全国第三位;淡水水产品总产量平均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已位居全国第五位,仅1994年调出的淡水水产品就达12.32万吨,占总量的17.76%;烟叶由调入变为部分调出;瓜、果、茶、麻、蚕茧、食

  糖、蔬菜、禽、蛋等农副产品,也大量销往外省。

  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转折性变化。多种经营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4.2%;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3.8%,超过了农业总值;畜牧业产值已超过粮食作物产值,成为农业中的第一大产业。

  农产品质量有很大提高,主要农产品优质品率每年以2%到3%的速度递增。

  效益更为显著。农业总产值由1990年的284.31亿元,提高到去年的380.23亿元,增长33.6%。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四年每年平均递增25%,去年达到1218.19元。每亩耕地产值由429.22元提高到500.91元,增长16.7%。

  为了增强对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感性认识,探索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专项贷款管理新路,更有效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我先后对11个地市和部分农业综合开发、老区扶贫重点县(市)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座谈讨论、分析资料、实地考察,对江西省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江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前景有了初步了解,为探索农业发展银行未

  来的业务发展道路,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迪。

  一、特色农业在江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已经稳固地确立下来

  关于特色农业的概念界定比较多,概言之,是指集区域特征、工艺特色和技术优势于一体的农业产业。据有关资料反映,1996年,江西省特色农业产值达18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农民人均从特色农业中获得的纯收入达462元,约占农民年均收入的25%;全省从事特色农业的劳动力达300多万人。据典型调查,特色农业对县级财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20%以上,最高的县达到40%,成为江西省农业经济发展中一支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新军。

  特色农业在江西的兴起,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江西是个资源丰富、种养业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据调查,有百年以上生产历史的农产品就有280多种;全省山地和丘陵面积近2亿亩,真是“触目皆青山绿水”,不仅蕴藏着大量可供开发的绿色宝藏,而且为开拓新的产业和就业门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随着大京九的贯通,沿长江开放开发带的启动和香港回归,对江西农业的发

  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传统农业的优势,奠定了特色农业产生的基础;丰富的资源为特色农业兴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得天独后的区位优势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发展农业的科学政策、决策为特色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加快农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提出了“把江西的经济大厦建立在现代农业基础之上”的战略构想,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实施了一大批农业种、养、加工程项目。如“果业工程”、“鹅鸭工程”、“林业工程”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形成数十个支柱产业和产业群,覆盖了全省将近60%的乡村。崇仁麻鸡是地方种禽品,饲养历史长,从1980年开始进行开发利用,到1996年,已发展到年产1240万羽的规模,形成了从孵化、加工到销售的一条龙式发展格局,年产值达到1.9亿元,崇仁县农民人均从中获得收入150元,走出了一条“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之路。实质上这就是对传统农业产业和产品不断注入现代科技和资金加以改造的过程,使传统的小麻鸡产生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意

  义上来说,特色农业的发展,代表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其显示出的巨大生命力和经济效益。

  特色农业的发展,是改变老区贫困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目前,对江西省农业及农业经济状况,一方面,认识深刻,思想统一,工作扎实,发展势头不错,且潜力还很大;另一方面,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含量较低,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几个中央重点扶贫县调查,这种印象比较深刻。不是说老区人民自甘落后,也不能说老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与其他地方相比就是天上地下。事实上,江西省大部分老区并不缺乏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只是相对于其他地方,通讯、交通、文化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自然灾害相对多一些,而这都是可以通过人类劳动来改善的。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对老区的投入,就数量来说已经不少,单是农业发展银行1995、1996两年就投入近4个亿。为什么老区的贫困面貌还没有较大改善?这就迫使我们从经济发展方式上,从资金的投向投量上去寻找答案。

  长期以来,扶贫资金投入如何实现由“输血”

  变为“造血”,由生活扶助型向经济开发型转变,成为各级党政和银行部门努力探索的重要现实问题。遂川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近年来,对传统的金桔种植、鸭子养殖、加工等特色农产品进行改造,逐步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近两年,国家的扶贫贷款投入只有1720多万元,即使加上其他各渠道投入的资金数量也不太多,但所支持的20多个项目却产生了3亿多元产值。遂川老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自然条件固然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关键是能不能从当地实际出发,选准一条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创造出一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启动贫困地区经济内部发展潜力和活力。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集中扶贫资金,支持辐射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产业和项目,改变过去扶贫资金“输血”式临时投入做法,真正发挥对贫困地区经济的功能“再造”和“催化”作用,使贫困地区农民长志气、树信心,通过有效劳动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特色农业是江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农业产业化,具有社会化生产和现代经营的特征,是农业发展的较高级阶段。江西应该怎样实

  施农业产业化?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据有关统计资料反映,目前,江西省农民人均存款482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93.8元,每百个农民中只有高中以上毕业生8.1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8人,农技员只有0.1人。从资金实力上来说,江西省农业基本上刚刚完成原始积累阶段,只能维护以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的简单再生产;从科技上来看,还不具备整体向农业产业化过渡所要求的基本素质。资金和科技、文化素质,成为实现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障碍。既然我们还不能大规模地、整体地迈向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找到一块跳板,加快发展,跨越某些发展阶段,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我认为,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缩短农业积累的时间,集聚单个农民的小额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形成合力,把千家万户的传统生产通过市场经济的纽带联系起来,促进传统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与使用步伐,稳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银行近年来支持的一批特色农业项目表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据对赣县种养业项目调查,1995年农业发展银行支持项目10个,每发放100元贷款,能

  引导农民和社会其他渠道资金181元,平均每个项目覆盖农户135户;1996年支持项目9个,每百元信贷资金能引导农民和其他渠道投入367元,平均每个项目可覆盖农户240户。农业政策性信贷投入引导农民和其他渠道投入的相关数据,是根据农发行贷款项目自筹资金投入与贷款投入的比例测算的,虽然不很科学,但至少可以说明五个问题:一是随着农民传统农业积累的增加,开拓新的产业和部门,已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心愿;二是农民在特色农业生产中已经尝到甜头,投资积极性增加;三是政府对发展特色农业的政策措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四是国家政策性信贷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导向功能逐步增强;五是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和社会新的投资热点。

  二、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1.投入不足和资金效益低下的矛盾,导致后续投入乏力。主要存在三大矛盾:一是有效供给不足和资金资源浪费的矛盾比较突出。从农业发展银行这一块来讲,每年申报的项目贷款额约在20亿元左右,而目前总行每年下达江西省的各项农业专项贷款约6亿元,不到需要量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又存在资金浪费。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资金运作管理和资金效率约束机制,导致投资成本核算不严密,超计划成本和非生产性开支大量增加的问题出现。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将国家政策性信贷资金大量挤占,挪作他用。据调查,1996年农发行支持波阳县40个扶贫项目,贷款2090万元,其中,农业银行、信用社收贷收息转存资金302.4万元,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变更用途和挪用资金119.1万元,两项合计421.5万元,占当年扶贫专项贷款的21%,甚至有一部分扶贫信贷资金被乡政府挪作行政经费。二是额小分散与规模经营的矛盾深重。由于江西省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低,农业生产以单个家庭为主,农业项目小而分散等缺陷比较明显,使农业的规模经营受到束缚。反映在信贷资金供给上,粥少僧多,地区之间的平衡要考虑,各地农业开发的项目都要照顾到,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供给的平均主义还严重存在,使资金难以形成合力。从近两年审批的项目看,1995年全省农发行发放农业专项贷款4.02亿元,支持项目580个,平均每个项目只有69.3万元,最少的才6万元。1996年虽然相对集中了一些项目,但总体来说,规模经营项目比例仍然偏低,500万元以上的贷款项目只占8.6%。三是资金效益低与后续投入乏力的矛盾十分突出。总体印象是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市场商品供给增加,财政增收,农民得到了实惠,但资金沉淀多、效益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被调查的企业和项目的盈利数量只占26%,百元资金年均利润率不足6%。

  2.调控力度不足,不利于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金融服务于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资金的流动和资金运动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政策的引导。而对发展特色农业的政策引导,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加强政府和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力度,明确在本地区优先发展什么,限制发展什么。赣州地区果业工程发展很快,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其中脐橙是一个拳头产品,且只适宜在信丰、寻乌等少数县种植。但看到这个赚钱,其他县一哄而上,建了数条“百里脐橙带”,不仅影响了脐橙已树立的品质信誉,而且导致价格下跌,不利于特色农业产品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3.科技含量低,投入太少,难以产生高附加值。调查中,所采访的企业和项目绝大多数是种养

  业。这些特色农业基本上是将传统产品生产扩大化、规模化,很少注入高科技成份。这里涉及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投入不足。就农业发展银行来讲,每年的专项贷款中,属于科技投入的部分只有13%左右。而且科技投入,特别是高科技投入,数额大,收回期长,影响了对科技方面的投入积极性。二是企业本身不重视。江西省特色农业项目具有“短、平、快”的明显特征,这固然可以尽快见效。但反过来看,就存在急功近利,后劲乏力的问题。如赣南果业工程,只注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而对保鲜、加工转化却一筹莫展。三是缺乏与特色农业发展相匹配的科技力量。在一些地区,连基本的社会服务体系都未建立,更不要说提供有效科技咨询、服务。近年来,提倡科技下乡,毕竟是一时一地的事,而要长期解决特色农业发展中的科技力量不足的矛盾,必须培养一大批农民科技人才,提高农民科技知识。

篇二:江西农业发展

  

  第15卷第32期??南方农业??2021年11月Vol.15??No.32????????????????????????????????????????????????????????????????????????????????????????????????????????????????????????????????????????????????????????????????????????????????????????South??China??Agriculture??????????????????????????????????????????????????????????????????????????????????????????????????????????????????????????????????????????????????????????????????????????????????????????????Nov.??2021梁根琴.江西省现代化农业发展SWOT分析[J].南方农业,2021,15(32):187-188,191.江西省现代化农业发展SWOT分析梁根琴(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

  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经历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得到了较高水平的提升,但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此外,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一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建设高效、生态及安全的现代农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基于此,通过分析江西省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优势及机遇,对江西省发展现代化农业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关键词SWOT;农业;现代化;江西省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C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32.066农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人口也占我国总人口的50%以上,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建设现代化农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及2017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直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是简单粗放型的,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留下了很多的安全隐患,更为重要的是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我国农村经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农产品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这成为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极大障碍。因此转变农业产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成为当

  务之急。体的、动态,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类别。因此可以将现代化农业的内涵概况为:以互联网为信息媒介,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现代化经营理念为支撑,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流程的现代化产业,实现将传统农业转变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化农业[1]。根据美国、日本等国家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经验,我国想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快速转变可以从2个方面努力。1)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企业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2)实现农业从业人员的现代化,把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现代化企业经营理念及互联网思维加入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领域,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企业化。1.2现代化农业的衡量指标通过大量阅读有关农业、农业现代化及现代化农业等方面的文献,总结不同学者对现代化农业的衡量指标的不同见解,主要包括农业资源产出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产业化程度及农业劳动生产率4个方面[3]。2?SWOT分析2.1优势1)江西省农业发展区位优势越来越凸显,江西省1?现代化农业的内涵及衡量指标1.1现代化农业的内涵收稿日期:2021-09-26作者简介:梁根琴(1987—),女,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E-mail:62558757@qq.com。现代农业的概念并不是抽象的、静态的,而是具是中部6省之一,但同时又毗邻长江三角洲区域、泛珠三角区域,既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予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又可以享受到长江三角洲区域、泛珠三角区域农业经济合作带来的利益。2)江西省农业产187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梁根琴:江西省现代化农业发展SWOT分析业集群效应初显成效,江西省的河蟹优势产区、赣南柑橘带、“双低”油菜及长江优势棉区4个产业区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达到一定的效果,农业产业布局也形成初步的规模,为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2劣势江西省的农业生产方式一直是粗放简约型的,农西省农业基础设备较为缺乏、田间灌溉系统配套不够齐全、市场抗风险能力不足等导致江西省农业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够强,缺乏核心竞争力。3?对策建议3.1加强地方政府对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支持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政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业生产基础设施较为简陋,农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江西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江西省政府有意识地优化调整农产品的结构,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与国内农业发达省份相比,仍然存在农业资源产出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农业产业化程度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等都较低的问题。另外江西省地处中部地区,与沿海城市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不够。而发展现代化农业中最重要的保障手段之一就是大量资金的投入,因此政府较低资金的投入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江西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2.3机遇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及财政支持对推动江西省现代化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1)政府要加强招商宣传力度,从政策上予以倾斜,从而让更多的企业投入到江西省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进程中。通过政策积极引进更多的外来资金进入到江西省的现代化农业建设中,同时要增强本土企业家的投资信心,从而加大对江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资金投入。2)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财政支持及科研投入力度。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力量和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因此农业科研投入的整体水平应该逐步得到提高,实现科教兴农[4]。3.2完善农业推广体系长期性、公益性等特点是农业推广与其他企业项一直以来,党中央和政府都非常关注“三农”问题,目的重要区别,但同时资金、人才及信息等资源的匮乏是农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要推进江西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必须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目前,互联网技术发展势头非常迅速,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达成深度合作,发挥企业的市场优势,形成一个具有系统性且符合江西省各地农村特点的农业推广体系。3.3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2004—2018年连续1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发布了关于农业、农村及农民的问题,特别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项国家政策的发布实施为江西省发展现代化农业指出了新方向、新道路。江西省要把握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变简约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江西省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使江西省现代化农业经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4威胁1)由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农村劳动力大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各方面人才的不断增长,因此农业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使农业与科技形成深度融合,具有更高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农业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性之一,所以在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时,应注重农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形成“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2)加大农村与高校之间的联系,高校在设立学科时应注意市场上对农业专业人才的需求。3.4形成农业产品的品牌效应量流向城市,农业劳动力人口结构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传统观念和习惯根深蒂固等成为当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人员的主要特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江西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2)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农业发展不可控因素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西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江188打造具有江西省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市场上

  (下转第191页)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曹若飞,黄元斌,滑梦蕊:晋城市头南村中药材产业发展困境及路径探究个大数据的时代,信息的掌握对于当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互联网能够有效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契机[3]。随着现代互网络信息技术的完善与成熟,中医药和网络销售的结合也是大势所趋,可通过合理运用淘宝、拼多多或者京东等平台开设店铺进行销售,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展示中药材的生产过程、生长环境、采摘和加工过程,让网民看到头南村中药材的安全可靠性,进行直播带货销售。在企业内部引进相关的互联网运营人才,大力发展“互联网+”,进而将销售的利润最大地留在企业内部,同时要加强对品牌的建设,品牌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质量、信誉、形象。一个好的知名品牌可以带来很多的利润,也会反向促进中药材的数量向质量的转变。要创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战略、思路、模式与政策,积极开展品牌建设,精心打造少数知名中药企业和名优中药品牌,并运用现代营销手段集中资源,短时间内机制,科学预测中药材的市场价格趋势。当出现价格较大的波动时,相关人员要及时反馈给管理者,从而合理地安排种植项目。2)完善中药材市场的信息传递,更好地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增加企业和药厂、药商之间的深度信息沟通联系,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以免出现不科学的种植,使农民和企业双双受损,拖慢企业发展的步伐。3)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为农户购买合适的保险产品,避免市场价格突然下跌所带来的巨大损失,造成农民收入的下降。参考文献:[1]

  秦桂芳,李琳,冯尚彩.鲁南地区中草药资源调查研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31(6):[2]

  刘梦岩,周晓辉.河北省中药材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2):4-5.68-70.做大品牌规模[4]。政府要扶持当地的中药材品牌企业,[3]

  李成萍.兰坪县石登乡谷川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11(30):18-20.给予一定的品牌资金,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让其他企业有做大做强的信心。龙头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提高经营意识,以产品品牌促进产业化的发展,最终不断实现品牌效应的增加。同时,品牌商标建立后要及时申请法律政策的保护[5]。3.4建立完善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市场价格预警系统[4]

  杨敬宇,张维.产业集群视角下的甘肃县域现代中药产业发展[J].开发研究,2013(2):50-54.[5]

  钱润,周骏辉,杨健,等.中药材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20):4812-4818.(责任编辑:刘宁宁)1)针对中药材价格波动大的特性,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其波动规律,从而建立完善的价格预警(上接第188页)品牌效应具有巨大的市场推动作用[5]。因此在未来几年内,江西省应着力发展大型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旁边构筑农业企业群,形成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地,打造一批具有江西省特色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参考文献:[1]

  徐志仓.现代农业的理论综述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1(1):36-41.[2]

  李响,周鹰,李丽华.江苏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J].江苏农业科学,2012(12):385-[3]

  马秋芳.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8.[4]

  郭强,陈东梅.四川现代农业进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5960-5962.[5]

  朱玲玲.河南省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农业·农民,2016(6):43-46.(责任编辑:赵中正)387.19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三:江西农业发展

  

  从比较优势探江西农业在中部地区的发展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通过从比较优势的角度探讨江西省农业发展。作者认为依靠江西现有的比较优势,坚持市场引导、科技先导、开放带动、项目推进,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联强、做大,培育一批产业集中度高、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集群,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此促进江西农业发展带动整体经济进步。

  【关键词】:比较优势

  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集群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引言

  中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予了中部地区崛起和农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中部地区的崛起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中部农业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而中部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我国粮食要满足国内需求,实现基本自给,主要靠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农业基础较好,耕地资源与水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40%,发展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稳定中部地区的农业基础,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和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对中部地区而言,通过对农业生产规模、生产力水平、发展条件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受到耕地总量的限制,江西农业生产规模偏小,总量不大。但近几年来,在推进全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中,农业获得了较快增长,在中部地区地位得到巩固提高,尤其是以粮食、水产、山林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优势较强,农业发展潜力较大,前景宽阔。江西农业产值占地区产值(GDP)20%左右,乡村人口占总人口75%,农民46%以上收入来自农业。作为农业省,农业要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有更大的作为。

  二、江西农业现状以及比较优势所在

  江西农业现状:

  经过1996-2003年的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江西农业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2004年江西农业发展速度8%,高于全国平均及中部六省水平,具备了在奋起中取得强势的条件和优势。主要表现在:

  1、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态势良好。2004年,江西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全省实现地区产值(GDP)

  3500亿元,超过“十五”计划目标500亿元;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171.7亿元增至349.2亿元,超过“十五”计划目标74.2亿元,年均增长19.42%,四年翻了一番,中部崛起步伐加快,为农业奋起提供了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2004年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粮食生产、农民收入人均增长20%以上,粮食总产达360亿斤,增长20%。2005年,江西提前一年实现免征农业税目标,实现农业生

  产环节“零税制”,这是历史性的突破,必将推动全省农业快速发展。

  2、农业发展区位优势越来越来强。江西是中部6省唯一同时具有中部地区、长三角区域、泛珠三角区域3个区域身份的省,既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予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优惠,又可以享受到与长三角区域、泛珠三角区域农业经济合作带来的利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西农产品销售70%以上是长、珠三角区域。2005年,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香港特区、澳门特区正式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协议》,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机制形成,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被称为是我国当今加强农业区域合作的典型。农业部将在农业资源区划、培育优质农产品、促进农业企业合作、推动农产品流通、建立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有关政策协调等各个领域给予大力支持。对江西农业发展来说,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的开展,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有利于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及各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3、优势农业聚集初成格局。江西有四个产业区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即长江中下游出口河蟹优势产区、赣南湘南桂北柑桔带、“双低”油菜长江中下游产区、长江流域优势棉区。另外根据农业部要求和自有的资源优势确定了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建立:即以赣南脐橙(包括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为主的果业、以草食动物为主的畜禽、以环鄱阳湖地区蟹虾为主的水产品、以绿色大米为主的优质稻、以双低油菜为主的优质油料、以无公害特色蔬菜为主的蔬菜、以有机茶为主的茶叶、以香樟为主的苗木花卉、以杜仲为主的中药材和以毛竹为主的速生丰产林的十大类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为农业奋起奠定了新的基础。

  4、生态建设已形成农业新优势。在推进“生态江西”建设中,生态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农业新优势。目前全省已获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7个,面积达52767平方公里;共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22个,面积7730平方公里;建立起绿色食品基地226个,环境监控面积超过333千公顷,绿色食品涵盖粮、油、果蔬、茶叶、饮料等9大类100多个产品,有机茶、有机茶油、绿色脐橙、绿色蜜桔、绿色食用菌、绿色果蔬糕等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的名、特、优产品。全省绿色食品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利税超过6亿元,出口创汇超过2500万美元。

  江西农业所具备的比较优势:

  1、江西农业地位在上升,主要农产品所占比重有所提高

  据统计:2004年,中部6省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为9千亿元,粮食总产量为14779万吨,油料总产量为

  265万吨,棉花产量为

  86.3万吨,水果产量为2352万吨,油茶籽产量为60.97万吨,肉类产量为2234万吨,生猪出栏20913万头,水产品产量为842.9万吨。江西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为1054亿元,占中部6省的11.6%,比2003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粮食产量为1803万吨,占中部6省的12.2%,比2003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棉花产量为8.48万吨,占中部6省的4.6%,比2003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油料作物总产量为74.5万吨,占中部6省的5.9%,比2003年下降1.3个百分点;水果产量为102.4万吨,占中部6省的4.4%,比2003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油茶籽产量为19.32万吨,占中部6省的31.68%,比2003年提高了0.88个百分点;肉类产量为220.03万吨,占中部6省的9.85%,比2003年下降了0.15个百分点;生猪出栏2115.7万头,占中部6省的10.11%,比2003年提高了0.22个百分点;水产品产量为1565.13万吨,占中部6省的18.55%,比2003年提高了0.44个百分点。

  2、江西农业总量较小,稻谷、林产品及水产品占重要地位

  江西现有耕地面积为2993.4千公顷(各省均为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耕地资源面积),在中部6省中名列倒数第一,只相当于河南的36.9%,湖南的3/4。由此影响,目前江西农业总量较小。2004年,江西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产值为1054.92亿元,安徽为1644亿元,河南为2963.9亿元,湖北为1416亿元,湖南为1913亿元,山西为253亿元。江西居第5位,是总量第1位河南省的36%左右。

  主要常规种农产品中,江西水稻、水产品及部分林产品产量位居较前,其它产品产量位居偏后,其中:粮食产量居第5位,稻谷产量居第3位;棉花产量居末位;油料作物总产量居第5位;糖料产量居第2位;水果产量居第5位;油桐籽产量居第3位;油茶籽产量居第2位;松脂产量居第1位;肉类产量居第5位;生猪出栏数居第5位,为生猪出栏最多的湖南省的三分之一;水产品产量居第2位。

  3、江西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潜力较大

  (1)从人均水平看,目前江西人均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居第4位,比最高的湖北低20%左右。(2)从亩产水平看,2004年,江西单位耕地面积种植业产值为3524万元/千公顷(2349元/亩),居第4位,比最高的湖南低20%以上;水稻亩产与同为水稻主产省湖北、湖南相比分别低16%和32%;主要油料作物油菜籽单产为1010公斤/公顷,居末位,为主产省河南、湖北、安徽的一半水平;棉花单产为

  1357公斤/公顷,居第2位,比棉花主产省河南高出1倍;黄红麻单产水平居第3位;甘蔗单产水平居第1位。(3)从农产品中间消耗来看,江西农业总消耗系数较低。2003年江西农林牧渔业中间消耗率为36%,安徽为42.6%,河南为43.5%,湖北为39.7%,湖南为37.9%,山西为44.4%。江西农林牧渔业消耗系数比中部6省平均系数低4个百分点。我们认为,江西农业消耗系数低,主要原因为:一是农业耕作气候条件较好,成本相对较低;二是农业主体上是技术有机构在较低、劳动力密集的传统农业,以资金技术为主的高投入、大规模生产型的农业成分较少。

  4、江西农业物质装备水平较低,生态条件较好

  (1)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2004年江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0.32千瓦/亩,居第4位,比6省平均水平低24%。江西农业生产耕作环境和作物种植结构与湖南相近。2004年江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比湖南0.49千瓦/亩低35%,每千公顷耕地拥有的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动力脱粒机低于湖南40%左右。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在中部6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的是河南、湖北和湖南3省。河南省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已经走在中部前列,目前全省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共有131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达2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57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有12家。2004年“双汇”集团的销售收入超过160亿元;被命名为中国名牌产品的食品加工业品牌已有14个。河南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及面制品加工基地,面粉、挂面产量居全国第一;河南的火腿肠占国内市场总销量的80%,速冻食品占国内市场总销量的60%,方便面年产量占全国的近三成。产业化龙头企业联系农户占全省总农户数

  的43%。湖北省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6家,龙头企业总数在全国排名第10位,居中部6省第2位。湖南目前有60家国家及省级龙头企业,总资产5亿元以上的有7家,占11%;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有12家,占20%;60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总共152亿元,联系农户占全省总农户数近30%。拥有金荔科技、隆平高科、金健米业、洞庭水殖、正虹科技、亚华种业6家上市公司。近几年江西农业产业化龙头发展加快,现有省级及国家级龙头企业206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5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40家,联系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0%左右。拥有赣南果业股份有限公司。但目前江西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大约为原值的0.4倍,河南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大约为原值的0.5-0.7倍。可见,江西与河南、湖北、湖南相比,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带动能力较弱。

  (3)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2003年江西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48.88%,安徽为52.35%,河南为58.53%,湖北为52.88%,湖南为50.50%,山西为59.01%。

  (4)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较强。在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地区经济实力影响着对本地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004年,江西人均生产总值8189元,居第5位,仅高于安徽省,低于最高水平湖北的20%;人均总财力为818元,居后位(缺河南省数据);2004年江西财政支持农业的支出为15.5亿元,居第6位,低于6省平均水平15%。但按耕地面积计算,江西每公顷耕地得到省财政支持农业的支出516元,居第2位,仅次于湖南的572元,高于6省平均水平的33%。数据说明,江西一直以农业为经济发展大局,虽然经济实力较弱,但支持和发展农业经济的意识较强,政策力度大。

  (5)农业生态资源条件较好。江西农业耕作所依赖的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2003年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江西为62.5%,居第2位,比湖南低5个百分点,高于6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旱涝保收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江西为49.7%,居第2位,比湖南少6个百分点;2000-2003年,江西农业成灾面积占总农作物面积15%,为中部6省最低,低于6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比湖南、湖北分别低2和10个百分点;2003年江西森林覆盖率59.7%,高于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3倍,居全国第2位中部6省第1位;江西人均拥有水量4120立方米,为全国的1.6倍,居中部6省首位。

  三、江西农业所面临的机遇

  1、推进国民经济现代化,农业基础地位日益凸现。农业是人类物质生活资料最主要来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二、三产业发展,必须以农业稳定发展为前提条件。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以上。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GDP比2000年翻两番,意味着实现这个目标,是要在过去20年的高速增长基础上达到7%以上。从世界经济发展经验来看,支撑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必须保持农业稳定增长。在工业化初中期,国民经济与农业协调增长的关系是1:0.4左右,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是占全世界七分之一的耕地养活着占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着农业在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虽然现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不到15%,今后仍将会逐年下降,但是农业基础地位不可动摇的发展观已被全社会所认识并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强化。十六大以来,政府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大力建设现代化农业,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随着2003年中央以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业和农民增收若干意见》的出台,一系列加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的不断推进出,激励农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强,为农业发展创造了一个历史上最好的政策环境。

  2、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在全国农业中的地位日益凸现。建成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更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统筹区域发展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东、中、西部地区根据各自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条件,确定不同的产业发展重点,并通过产业之间的横向联合,互通有无,互相支持,使东部地区的发展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东部地区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发展高新技术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农业产业让位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因土地气候条件限制,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难度很大。中部地区的底色是农业,农业历来比较发达,优势相当显著,尤其是粮、棉、油、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中国的粮库、棉库、油库和肉库。从这个意义上讲,中部地区的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的农业,中部农业发展的好坏将对中国主要农产品供给状况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加快中部地区农业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断增强。为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国家加大对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加强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把中部地区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小麦、优质水稻、优质畜产品、优质水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涉农专项资金向中部地区适当倾斜,支持中部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政策开始实施。

  四、江西农业在中部地区存在比较优势的条件下如何取得更有力地发展

  1、增强信心,做强江西农业。江西耕地面积只有2993.4千公顷,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名列倒数第十位。农业总体规模较小。但江西的水稻、柑桔、山林产品、草禽动物、渔业等产品产量仍居中部前三甲之位,仍然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可转化为优势强势产业。我们看到,世界上有不少的是小国家、小地区,但其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像日本、荷兰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都取得了成功。从当前农产品世界贸易格局变化看,已突破了农业贸易与农业资源相关关系,人均资源极为丰富的俄罗斯没有表现出其农业方面的竞争力,人均耕地面积很少的荷兰却为农业出口大国。农业资源与农业贸易的非关系性,说明江西农业尽管资源总量不,但自然条件总体较好,单位产出水平潜力很大,有条件成为中部地区一个现代农业强省,农业贸易大省。

  2、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加大支农力度。城乡协调发展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在城乡协调发展中,江西突出在于同时承担加快工业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双重艰巨任务。全省上下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思想,认识到农业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不能过分依赖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要积极推进本省经济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当前城乡统筹,支持农业发展,主要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主要是完善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增加和优化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整合现有农业项目和资金,适度归并支出事项,重点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加大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力度。增加对农民购买农机、化肥、农药、农膜等直接生产投入要素的补贴。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补贴,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全省财政支农额的增长速度不低于全省财政增长速度。

  3、坚持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增强优势农业地位。做强江西农业的关键是要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坚持以粮食生产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升级为目标。以粮食生产为中心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赋予包括江西在内的中部地区的历史使命。任何时期,江西加强粮食生产的地位不能动摇。农业产业升级就把农业生产项目发展为农业产业。只有农业产业升级,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在结构调整中,要妥善处理好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与市场调整灵活性的关系。保持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就是着眼于市场长期需要,一些像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规模、比例要求基本稳定。农业生产具有周期较长的特点,在生产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才能使农业生产得到不断升级,做强做大。强调市场调整灵活性,就是根据现期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种养方向,使农业生产把握市场脉搏,在灵活性、动态性中达到更好的生产经营效益。目前,江西提出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发展思路,符合省情,是长期发展的思路,是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指导方向,要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的同时,充分发挥江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强势的特点,结合建设“生态江西”的战略,做好山林文章,发展一批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把江西的生态优势迅速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成为农业新的优势,为进一步做强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江西农业发展需要探索的重大课题,未来江西农业发展耕地、劳动力要素对农业增长的弹性会越来越下降,耕地要素的贡献率甚至会出现负数。因此,江西农业发展需要推进由耕地、劳动力数量型增长方式向科技型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科学制定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长期规划。一是加强以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础建设,改造中低产田;二是加强农业科研队伍建设,重视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攻关,确定一批重点研究领域和新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攻关和超前研究。以改良传统低质产品,培育开发新的优质农产品为重点,加速农产品更新换代;三是加强农业劳动者技能的培训,大力组织科技下乡入户,传播科学知识,提高现代农业技术运用能力。四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未来农业发展需要利用机械化推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当前,江西重点是抓好水稻插秧收割、果业生产机械化、油菜收获、苎麻剥麻等机械化;积极培育机械作业服务组织,突破农户小规模生产对农业机械使用的限制,广泛运用机械作业。

  5、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强化农业产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关键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的发展。江西农业产业化“龙头”发展的战略重点要放在于:一是重点做强一批骨干型“龙头”。河南农业产业化水平之所以高,是因为有一大批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像双汇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带动了周边150多万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年转化粮食60多亿公斤。江西虽然近几年农业产业化“龙头”得到较快的发展,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是缺少大型“龙头”,整体实力弱小。没有大型骨干“龙头”,就没有竞争实力。把大型骨干“龙头”做强是推进全省“出路在工”战略的主战场,要在倡导全民创业,农民办企业的环境中,重点抓好大型骨干“龙头”的培育壮大。二是优先发展食品

  加工业。目前,江西食品加工工业基本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品。“十一五”时期,食品加工主攻方向是提高科技含量,创新名品牌,深度加工增殖,形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集食品技术研究开发、食品工业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食品工业,把江西建成农业食品贸易大省。三是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化布局。适应农产品优势聚集趋势和现代贸易、物流发展形式的要求,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体系,形成一地区有一项加工主导产业,有一个名品牌产品,有一个大型产业“龙头”,有一项强大的农业产业。

  6、推进发展开放型农业,加快农业向“大生产”方式转变。在市场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条件下,各种市场和各个地区的市场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形成了有机统一的市场体系和系统,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的所需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来配制;要求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服务社会化;要求农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实现其商品价值。即

  “大生产”方式。现阶段,江西农业生产以农户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要加快向“大生产”方式的转变。积极创新发展农业的政策、体制、机制和行为方式,吸引“三外”客商投资全省农业开发,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领域;推进农业市场化体系建设,开拓农产品及加工专业市场批发市场、建立结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贸易手段,培育大市场,逐步提升江西农产品的定位,从沿海地区市场提升到国际市场,融入TWO。

  7、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进一步激活农业生产要素。20多年前一场深刻的全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获得了一个长期发展的动力,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20多年来,农业增长方式、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也发生转折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城乡统筹、工业反补农业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不断深化和完善阶段,农业市场化、开放化更加深刻,一些新的体制问题相继暴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今天的农业生产要素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组织配备。如:耕地承包细化,不利于规模生产;农村土地征用补偿不规范,使农民不能更好地获得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利益,削弱农业积累能力;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能力薄弱;林业产权改革后,产品支配的计划管理与市场化矛盾;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政府组织行为与市场化需要矛盾。这些问题具有复杂性,有的涉及到农业基本制度问题,有的是政府管理制度建立滞后所带来的问题。总之,江西同全国各地一样,未来农业发展必须推进农村各项制度在过去的改革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谁先行一步,谁就能实现农业跨跃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武汉市委党校课题组:论中部崛起战略的三大依据[J].长江论坛,2007(2).

  [2]李旭东等: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8).

  [3]江西省农调队科研报告,2005[4]江西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5]秦富:培养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中国国情国力,2013

篇四:江西农业发展

  

  “互联网+”下的江西农业发展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江西省各个行业都在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转型升级,农业也不例外。江西农业发展领域,正逐渐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不断深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一、农业电商发展迅速

  互联网赋予了农业更多的发展机会,一方面是经营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就是推动了“农业+电商”的融合发展。江西农村电商迅速发展,衍生出大量的农产品电商平台,这些平台通过互联网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最新鲜的农产品直接送达到消费者手中,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其中,江西省农业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和农村淘宝方兴未艾,极大地促进了江西农村地区的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利用平台,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省内外优质的农特产品,同时也为农民带来了新的销售渠道,提升了农民的收入。

  二、物联网助力农业智能化

  农业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场景复杂的行业,信息化带给农业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能有效地提高农民工作效率和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农业物联网是“农业+”的关键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全流程的覆盖,通过多种感知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将土壤、水质、气象、植物等农业生态要素全面感知、记录、分析和应用,并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资源,实现对农资的实时监控和精准决策。江西省农业物联网建设已经初步建立,物联网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水稻、果蔬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管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数字化管理。

  三、大数据挖掘农业信息

  农业大数据是“互联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大数据技术将农业各环节的相关数据资源整合,再分析比对,从而挖掘出有用的信息。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农民可以了解市场需求、科技前沿、天气变化、资金政策等信息,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决策,优化贸易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江西省已启动农产品流通及固体有机废弃物处理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致力建设成江西省重大农业信息化平台之一,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江西省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与“农业+”结合的发展路径,开展了一系列农业应用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人工智能技术被成功运用于农业智慧化生产、智慧物流等方面,为农业生产赋予了新的活力。例如,采用图像识别技术对农作物进行识别、监控,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精准识别等,都有助于农民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帮助农民通过语音交互进行智慧化农业管控,智能化手套可以实现采摘、种植等

  物理操作的无接触化。总之,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助力江西农业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智慧化。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人才是关键。江西省在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给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随着“互联网+”农业的不断发展,江西省的农业发展前景无疑是乐观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江西的农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美好的想象。

篇五:江西农业发展

  

  江西省数字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一、江西省数字农业发展现状

  (一)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较高

  数字农业农村作为数字经济的组成部分,是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农业农村的发展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作为“三农”问题的主战场,县级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是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情况的直接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江西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到41%,比全国总体水平高5%。全国中部地区六省中,江西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仅比安徽省低0.2%,排名第二;从全国各省份来看,江西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仍属前列,排名第六。

  (二)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较为先进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进入农业领域的背景下,数字化正逐渐成为未来农业生产变革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江西省正在快速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升级。根据《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公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东部、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为

  25.5%,西部地区为18.5%,江西省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为23.8%。江西省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略低于我国东部、中部地区,整体发展情况较为良好。

  另外,从省份排名来看,在高于或等于全国农业数字化生产水平的9个省份当中,江西省排名第九,位居中部地区第三。

  (三)“互联网+农业”融合日益紧密,发展迅速

  1.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比例不断增大

  随着“互联网+农业”的逐步深入推进,农产品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方式正日益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方式,对增加农民收入及产业扶贫都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江西省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11.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

  另外,在我国中部省份中,江西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总额比例排名第二,仅次于安徽省,而从全国省份比较来看,江西省排名第六。

  2.全省村级电子商务站点覆盖率较高

  行政村电子商务站点覆盖率对于农产品网络零售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019年,我国已建有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行政村共有

  33.6万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

  74.0%,而江西省内行政村电子商务站点覆盖率为8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从区域上看,我国东、中

  部和西部地区的行政村电子商务覆盖率分别为

  79.6%、76.0%和66.9%,江西省不仅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在中部地区也处于第一的领先位置;从全国省份排名来看,江西省行政村电子商务站点覆盖率排名第七。

  总体而言,江西省农村基础信息化发展迅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显著。

  二、江西省数字农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数字农业技术发展仍显薄弱,服务落后

  一是农业大数据建设基础薄弱,质量不高。农业基础大数据是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而江西省各地区普遍缺乏对农业大数据的管理意识,对开放、共享的农业基础大数据更缺少及时收集、管理,以及有效应用,致使农业大数据整体利用率较低。江西“农业数据云”平台,是一个全省各级农业部门都能实现大数据共享的农业云终端,是江西省智慧农业项目的基础云架构设计,所有用户只需使用任意一台能连接互联网的信息终端即可享受各项服务。目前,江西省已初步建成服务市、县、乡、村各级的农业数据云,为11个设区市、100个县、1万个行政村、10万家新经营主体提供信息化发展的云端支持[2]。但根据《2020年江西省统计年鉴》中农村乡(镇)基本情况数据,江西省现有行政村17063个,“农业数据云”在江西省农村地区实现全覆盖的目标仍远远不足。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农业数据

  云”平台所收集的农业数据较为滞后,质量不高,对农业生产指导作用不大。

  二是江西省农村地区数字化配套设施不完善,后期信息化服务落后。一方面,农村地区“益农信息社”建设尚不完善。“益农信息社”是针对农村地区而设立的一种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它要求每个村只能建立一个服务站点,由本村中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素养的农民来进行管理,村民可以到村级服务站进行信息咨询或办理业务,通过将这种信息服务不断延伸至农村和农户,解决农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3]。从数量上来看,截至2020年3月,江西省已建成“益农信息社”1.36万家,覆盖全省80%的行政村,虽然初步达成农业农村部对“益农信息社”应覆盖到80%行政村的要求,但仍显不足。从空间布局上来看,江西省益农信息社多集中于九江市、赣州市、宜春市等地区,作为江西省11个地级市之一的景德镇市目前仅有200余家,“益农信息社”建设与布局仍不平衡。另一方面,物流运输、产前包装以及生鲜农产品的保鲜处理配套服务不足。目前,物流站点的配套设施多集中于乡镇,广大农村地区普遍缺乏物流服务站点,缺乏对生鲜农产品的保鲜预处理,导致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浪费较为严重。

  (二)小农户对于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存在困难

  一是农户种植规模过小,难以承担数字农业使用成本。我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小农户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占据全国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从业人员占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90%,是典型的“大国小农”,江西省同样面临这一现状。农业生产过程中,兼业为主、风险厌恶、信息获取能力较低是小农户生产的突出特点,小规模的经营方式以及农业生产兼业为主的特点从根本上限制了小农户开展数字化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小规模生产与技术推广、机械化、信息化的矛盾必然存在,在接受和应用数字农业技术等方面,小农户难以胜任[4]。再者,在农业数字化运行过程中,相关的技术、设备投入成本以及后续维护运营成本往往较高,小农户难以负担,因此难以大范围、大面积地推动数字农业发展与普及。另外,由于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小农户生产群体对农业数字化所需技术、设备和信息等需求不足,且对高新技术的接纳、学习,以及理解能力都难以达到要求。

  二是数字农业领域专业人才匮乏。熟悉农业产业又懂信息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紧缺,且受制于待遇和环境问题,基层农业生产和农技推广中这一情况愈加明显。2019年江西省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1067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37%,中级职称以上的不到12%。

  三是农户个人发展数字农业的意愿不足。江西省农户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且往往因年龄过大不得已返乡或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在农业技能和应对市场能力方面越来越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其个人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观性意愿往往也较弱。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逐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尽管江西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数字农业在全省的普及应用,但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产业风险大、投资回报缓慢、与其他产业相比效

  益较低等特点,使得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数字农业技术的应用主观意愿不足,投资意愿不强,数字农业发展仍有欠缺。

  (三)数字农业产业支持政策相对滞后

  一是现有数字农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数字农业的进步,势必带来农业生产和商业模式的持续变革。然而,现行农业法律法规仍不够健全完善,与数字农业发展要求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农业的发展。以农用无人机为例,原有的管理条例规定,操控超过7kg的无人机必须取得飞行执照,但农用无人机一般都在10kg以上,且取得无人机飞行执照的过程较为繁琐。因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无人机植保作业大多属于“黑飞”,随时面临被取缔的窘境。另外,《江西省2018—2020年植保无人飞机购置补贴试点实施方案》规定,对个人购置植保无人飞机暂不予补贴,同一补贴对象购买数量不超过5台。在这一规定下,个人购置无人机行为以及购买无人机数量在5台以上的组织均不在补贴范围内,极大地限制了农用无人机的推广与应用。

  二是涉农数据的应用缺乏法律规范。大数据的运用是数字农业的核心技术,其收集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然而,江西省现有法律法规对农业大数据的保护应用重视不足,致使大量农业生产数据被不法企业违法收集倒卖,对农业数字化发展产生严重消极影响。

  三、江西省数字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不断巩固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化配套服务

  一是不断加强和巩固农业大数据云平台的建设。江西省各级地方政府应重视农业大数据的整合与利用,积极推动广大农村地区对农业数据进行收集和管理,提高“农业数据云”覆盖面。乡镇地区应积极配合,定期向县级政府上报所辖行政村农业农村相关数据,并定期开展调研活动,掌握农业农村最新情况。

  二是加强大数据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强化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指导。因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广大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乡镇政府应承担起对所辖行政村定期公布农业数据的义务,并依托历年农业大数据的分析预测结果,指导农户科学合理地进行定量化生产。

  三是完善对数字农业的信息配套服务,提升对物流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方面,应完善数字农业的信息服务配套。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强化对“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的支持,将信息服务延伸至每个农户,同时合理布局,促进全省各地区的益农信息社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强基层农村地区快递物流运输点的布局与建设,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冷链物流运输系统,解决生鲜农产品运输难、浪费率高等问题。例如,政府可制定相关数字农业专项扶持规划,出台支持政策,提供税收优惠、金融贷款贴息和技术支持等措施,降低物流点在农村的布局运营成本,从而为“互联网+农业”提供支持;在全省以地级市为单位建设冷链物流运输中转中心,以点带面地建立起冷链运输体系。

  (二)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户技术应用能力

  一是积极推动农业向规模化发展。只有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规模,才能为数字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因此,应积极构建

  “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专业村)+小农户”等新型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构建农业产业链的稳定产销关系,完善各方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农业生产组织化建设进程,积极整合现有小农户资源,对于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与农业类高校的合作,依托高校优势,培养新时代农业数字化专业人才,弥补农村基层数字化农业人才缺口。江西省应立足省农科院以及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农业类院校,发挥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制定数字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对现有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定期开展培训,提升农业生产者素质。

  三是大力推进数字农业生产技术在全省的应用示范,以典型示范推动农业数字化进程。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农业产业及农业生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建立起一批数字农业应用的典型示范基地。例如,以各地级市为单位,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示范应用样板基地,依托基地探索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模式,提升整体农业数字化进程;开展数字农业产业基地的示范与项目观摩活动,推动江西省数字农业水平不断提升。

  (三)强化数字农业支持政策的顶层设计

  一是强化数字农业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不仅要求科学技术的创新,而且对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具有强烈要求。因此,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工作。例如,制定农业用途无人机技术使用管控条例、农业生产的大数据应用管理、农业大数据保密法规等,通过深入研究,及时匹配数字农业发展实践需求,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条例的修订完善,从而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供法律支撑。

  二是强化数字农业支持政策的顶层设计。江西省应紧紧围绕县域层面数字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县域数字农业发展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及相关扶持政策,明确各地市县域数字农业发展自身定位、发展方向及实现路径,制定相应的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进而系统地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6]。例如,由江西省政府牵头,建立涉农信息交流、合作、共享平台和机制,完善数字农业相关设备的支持补贴政策;借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规模化数字农业经验,围绕农业农村“数字大脑”、善政、兴业、惠民四个方面着手建设数字农业农村子系统,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数字平台,实现涉农资源的互联、互通、互享[7]。

  三是加强数字农业的法律监管,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防止农业生产数据泄露和违法滥用,保障数字化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江西农业发展 江西 农业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