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城中村改造问题4篇

发布时间:2023-08-01 18:44: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城中村改造问题

  

  关于“城中村”改造问题调研报告

  “城中村”是指在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由于疾风暴雨式的城市建设和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用地的急剧膨胀,把以前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纳入城市用地的范围,大部分耕地的性质由劳动群众集体所有转化为国家公有,而在征地过程中返还给乡村的用地、自留山、丘等则维持以前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在这些用地上以居住功能为主所形成的社区则被称为“城中村”。

  一.城中村基本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其间,城市发展将其周围的一些农村用地逐渐转化为城市化地区。这些农村的耕地被征用,其就业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也产生一些变化,逐渐朝城市化道路发展,形成“城中村”现象。在城市进一步扩展的过程中,“城中村”现象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如何使这些城中村在城市化过程中具有活力,并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有着较多的问题。这些城中村的大量存在,已严重制约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和空间资源利用粗放,影响城市功能拓展。从土地利用来看,城中村居民住宅设计标准低,空间利用率低,多为一层两层、独户独园,合法建筑容积率通常在1.2以下,建设用地综合利用效率低。从空间利用来看,城中村村落布局零乱分散,造成土地分割,影响城市开发和功能拓展,城市道路、公交、绿化等公用设施建设延伸受阻。

  2.村落内部规划建设落后,环境和安全问题严重。城中村大多缺乏规划,住宅、工厂和商店相互交织,建筑风格与城市不相协调,影响城市综合景观。由于缺少规划,城中村供水、供电、电讯、煤气、排水等市政设施不完善,随意拉线铺管现象随处可见;排污不畅,垃圾堆积,环境脏乱差;道路狭窄弯曲,消防通道受堵严重,防灾抗灾能力差。

  3.管理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村落内生活服务要素缺乏,多数城中村没有幼儿园、菜市场、卫生服务站、文化娱乐等眼务设施。村民社会保障滞后,城中村住户基本仍享受农民待遇,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项目少,水平低。居民安全感差,城中村外来人口多,人员混杂,治安防范和矛盾化解机制弱,社会治安面临很大挑战。

  二.制约城中村改造的主要因素

  1.首先,由于在城市建设扩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忙于追求城市经济的增长,对农村的规划重视不够,在将原有耕地征用之后,对村庄采取了“围而纵之”的发展态度,也就是用道路网或其他实体将其围起来,留给它一定的发展空间,任其发展,这样以来,村庄的建设就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形成后来与城市整体环境格格不入的局面。另外,政府部门在征用土地后,没有考虑原有村民的具体情况,例如文化教育状况、人员构成、年龄层次,没有考虑被征地农民今后的谋生问题,甚至对被征地地区土地的潜在经济价值缺乏长远的考虑,造成后来我们所介绍的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

  2.其次,虽然都市村庄的经济已迈入城市化,但村民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原来“小农经济”的状态,因而在指导村庄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城市建设上表现出明显痕迹。村民凭借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未作科学规划的条件下,对有限土地进行了高强度、超常规的违章建设,加之其服装业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使村庄“脏、乱、差”面貌更加恶化,这实际上是对李家村良好的区位及交通运输条件的巨大浪费,在巨大的经济效益背后,是发展的不经济

  3.从建筑环境方面。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村民住宅,其设计大多经不起推敲,往往不能满足现代都市生活的标准和需求,建筑造型上则更是缺乏时代新意和地方特色。同时建筑结构的不合理和安全隐患的存在更为严重,希望政府个主管部门予以关注。

  4.对村庄建设的监察力度不够也是原因之一。由于早期的监察工作是城建部门孤军奋战,在人员编制有限的情况下,监察力量明显不足,而违章建筑又比比皆是,这迫切需要城管部门与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配合,进行综合执法。

  5.改造的政策法规配套滞后。政策法规配套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拆迁补偿政策不尽一致、不够完善。二是拆迁程序不够规范。三是对集体资产的处置缺乏规范。在征地拆迁中,由于对一些农村的道路、公建等基础设施和“边角料”地块未实施征用、补偿,侵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了部分城中村的综合改造工作难以为继。

  三.对问题的思考

  我们必须肯定,在城市发展初期村庄廉价出让了大量的集体用地,为城市发展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但实事求是的讲,没有城市的征地、建设和发展,村庄剩余用地不会有如今的高价位,更不会有一度繁荣的租赁业。因此,为公平使用国有土地,对村庄用地要适当实行有偿使用。对村庄所处不同地理位置,根据土地的级差,为都市里村庄制定出一系列的土地部分有偿使用的政策指引,强调土地的集约使用,走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

  1.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将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中。要把“城中村”当作城市的一个细胞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育,为其指定土地开发强度指标,进行公共设施、市政设施尤其是环卫设施的配套建设。不能重复以前的做法,将其“圈”起来,任其自由发展,否则将成为城市里的“恶性肿瘤”,影响城市的健康“肌理”,阻碍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努力改善现有的空间结构、经营方式,建立现代化的步行商业环境。

  其次,应跳出过去村庄规划模式,进行改造策略研究。摒弃以村民宅基地为单位的“棋盘式”的规划模式,代之以花园式、联排式的城市住区的规划理念。对处于城市景观敏感区、核心区的村庄,还要侧重城市设计研究。

  2.加强对村庄建设的有效监管。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综合监管措施,再高水平的规划及法规都会流于形式,失去本来的作用。另外,成立一支综合性的执法检查队伍,对违章建筑、违规建设行为进行坚决查处。两手都要硬,经济和实体的处罚并行,要让违规者痛定思痛,引以为戒。

  3.满足村子女教育、再教育的需求,使经济的发展与精神面貌的改善同步进行,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4.转变观念,发挥集体效应,改变现有的作坊式生产方式。逐步地将居住与生产经营活动空间相分离,提高居住环境的品质。

  调查虽然结束了,但城中村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着,我们相信这只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诸多不良现象中的一幕。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以及城市规划被更加重视,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诸如此类的问题,并在它处于初级阶段时就得到妥善的解决。这次的调查只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今后我们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好书本的知识,还要关心身边存在着和发展着的社会事物,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国家建设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耿慧志,清徐县乡镇企业调查及空间集聚对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12.唐子来,居住小区服务设施的需求形态,《城市规划》,1999.53.冯

  蓉,可持续发展的建成区用地,《城市规划》,2000.24.王殿海等,城市向郊区发展对中心区交通影响研究,《城市规划》,2000.45.杨洪烈、潘光庆,论出租屋管理,《

  城市问题》,2001.26.房保国、沙国华,中国社会对沉默权的容忍度有多大——“沉默权在中国”调查报告,《政治与法律》,2001.57.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科学出版社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课程调查报告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姓

  名:学

  号:指导老师:

  任延婷

  063308147苏继会

篇二:城中村改造问题

  

  城中村城市化改造问题调研报告(一)

  调研人:

  调研时间:2012年7月15日7:00—16:00访谈地点:西安市莲湖区郭家口村

  【前期准备】:确定调研地点,调研问卷,访谈提纲,走访对象。

  今天是“支农人杯”活动的第一天,我们四个组同时行动,去往不同的城中村进行实地的考察和访谈,我的目标是郭家口村。早上七点多起床,收拾了一下,搭上了七点半的公交去往郭家口,因为郭家口正在进行建设,所以那一路没有公交可以直接到达,我就沿着前面的一站一直往前走,顺道记录一下当地的情况,很明显的在前往郭家口村的路上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接近村子里道路越狭窄,街道也越来越脏。

  【调研内容】:

  1、实地考察:调研员通过走访莲湖区龙首西南区相关地域,初步观察了调研区域的城中村改造现状,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郭家口村分为东村和西村,东村已经基本改建完成,西村正在改建过程中,改建好的东村环境比较好一点,首先绿化的比以前好了,还增加了一些公共设施,方便村民们日常的生活,街道上的清洁工也比较多,然而正在改建的西村环境很脏,很乱,我们看到在狭窄的街道两边新建了好多的餐馆和网吧,餐馆卫生条件很差,基本都是为建筑工人而开的,并且街道两边没有完善的下水道设施,所以餐馆人员就将一些污水直接泼到旁边的树坑里,有的直接倒在街道上,沿街道而行,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味道很是难闻,因为是正在施工,所以街道上的灰尘很多,车辆驶过,经常是尘土漫天。在改建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新建了很多的网吧,但这些新建的网吧没有正规的营业执照,都是打着商店的名义而开,大一点的里面有几十台电脑,一般1.5元每小时,里面大多都是一些十多岁的青年,打游戏的还有看不良影视的居多,我们也碰到好多家长堵在网吧门口,监督他们的孩子,不让他们进去。相对来说正在改建的地方比较混乱。

  2、深入访谈

  实地考察完后,我们开始找当地的人们进行访谈,首先我的第一个被试是40多岁的男子,是一个商店的店主,他是外地人来这里做生意,在这里已经生活了15年了,是亲眼目睹了这里改建的一切。从他那里我们知道在改建之前这里都是民居,大多都靠租赁房屋维持生活,(有的村民家里有十几间房屋,差一点的100—200元每间,好一点的要400元),这

  样每月收房租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也有的青年出去做生意,给别人开车,个别有自己创业的,邻里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和睦,村民们之间没有大的矛盾,这里存在突出的问题就是环境和治安了。环境很差,街道上没有公共厕所,很多行人在不得已的时候会在街道上方便,在加上垃圾箱很少,道路经常是很脏,很乱的,最让人担心的就是饮用水的问题了,村民一般用的是井水,相对还是好一点的,街道变得餐馆就不行了,他们直接用地下水,这对人民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郭家村治安状况也不很理想,小偷很是猖獗,经常会发生村民丢电动车、自行车的情况,被盗后村民也一般不会报案,就自认自己倒霉,在外上沿街道乱摆摊的情况也很严重,占用了很多道路,也经常发生酒后打架的事件,以外地无业游民居多。在生活设施这一块,当地政府基本没有建立方便村民生活的一些基础设施,也没有好一点的景点。

  在改建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政府是和开发商结合在一起,政府制定一些政策来吸引开发商在郭家口投资,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以保护开发商的利益,开发商也会给政府一些好处。在改建的前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村民和开发商之间的沟通了,有好多的村民不满意对他们的补偿而不愿意拆迁,有的甚至和开发商有很大的矛盾,这一部分人是最后才拆迁的,开发商使用了强制性的手段,村民不的不接受,经过和当地的村民谈话我们知道开发商一般会给他们三套70—80平米的房屋作为补偿,有的会更多,这时村民一般自己住一套而将其他的租出去,大概1300元每月,他们的经济来源任没有发生变化,还是靠收取房租为生,但他们仍是很不满开发商对他们的补助。改建的过程中卫生比以前更差了,因为餐馆的乱倒污水使得整个的街道很是难闻,处处散发着一股刺鼻的气味,治安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对西村访谈结束后我们去了改建已基本完成的东村,找村民了解情况,通过谈话我们知道,改建完成后村民渐渐熟悉了新的生活,普遍感觉比以前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首先最能感觉到的是公共设施增多了,老年人有地方可以每天来活动一下,风景好一点的地方还吸引了好多的情侣,再次,环境相对比以前好了,主要是街道变宽了,清洁工人数增多了,道路也比以前干净了。由于改建吸引了很多的外来人口,加强了当地的经济水平,但我们也注意到改建后的城中村村民间的联系没有以前那么紧密了,都局限于熟悉的人这一个小范围,外来人口之间的联系更少了,基本形同陌路。

篇三:城中村改造问题

  

  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随之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城中村”。“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

  1.城中村的产生

  城中村,又称都市村庄,是指已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范围内,农业用地很少或已经没有,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已经向城市转型,但建筑景观和居民文化习俗仍缺乏城市社区内涵特征,建立在集体性质土地的习惯上仍称为“村”的居民聚落。城中村是以本地居民出租房屋获得经济来源、外地户籍居民承租房屋获得临时住所、兼有内部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城乡过渡型社区。城中村现象的产生,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集体土地制度的缺陷,是其内在的制度根源,即产权主体与产权内涵界定不清晰,导致了围绕集体土地增值利益分配的博弈;快速城市化进程、大量外来人口带来的低端住房市场需求、政府在任期制下的短期行为与法治管理能力的缺陷,是城中村现象产生的外部具体条件。内因与外部条件的结合,导致了城中村的产生。其中,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应尽职责的缺位,对城中村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城中村的特点

  城中村与周边城市地区相比,有一些特征,首先城中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制土地,基本以农村居民宅基地为主、其他建设用地为辅,农用土地不断减少以至消失,成熟的城中村已经没有农用土地。其次,建筑物以村民家庭住宅楼为主,缺乏统一规划,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很高,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多,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缺乏,缺少必要的城市公共绿地、文化、体育、休闲设施等。然后,本地居民职业结构与生存方式亦城亦乡,人口职业构成复杂,外来人口居多,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社会治安难度大,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形成相互隔离的二元社会,相互之间为房东和房客关系。最后,城中村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房屋出租收入、集体经济分红以及小规模的商业、餐饮业,外来人口以居住为主,部分在本村从事经营,房屋租赁及其衍生经济成为城巾村主要经济模式。

  3.城中村改造的意义

  首先,改造城中村,是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平台的客观要求。必须把城郊接合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着力打好这场硬仗,努力形成城乡互动、交融发展的新格局。其次,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郊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必然要求。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在扩大,城市的功能在强化,解决“城中村”问题势在必行。因此,改造城中村是一种方向、一种趋势,既顺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城郊新农村建设要求,使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并驾齐驱。也是改善城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村民住房困难比较突出,村内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严重缺乏,农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呼声非常强烈。改造城中村,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郊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是政府职责和群众愿望的有机统一,也是一项为民造福的民心工程。

  最后改造城中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城中村成为城市管理不到位、农村管理不着边的“游离体”,“脏乱差”、“假伪劣”等问题屡禁不止。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出现贫民窟,成为社会最不稳定的地区,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改造城中村,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城乡公共秩序,使城市发展、城中村发展与村民发展融合和谐。

  4.城中村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城中村的改造有利也有弊,而且在改造中也多方面都容易出问题。首先,其开发主体就不适格。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主体必须是具有一定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没有满足这些条件

  是禁止从事房地产开发的。这不仅仅是资质、能力、经验的问题,还是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的体现。而城中村改造项目中的绝大部分开发主体根本就不能满足以上条件,更甚者,是直接由村委会作为主体来开发建设的。其次,土地性质不合法。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上进行开发建设,即只有取得了建设用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才能从事房地产开发,而城中村改造项目很多直接是在集体土地上进行房地产开发及经营,这样做是严重的违法行为,造成了集体土地资源的流失,严重的侵害了集体成员的利益。第三,不符合城市整体规划。城中村改造如果没有纳入到城市规划,或者暂时没有纳入到城市规划,那么它不但影响了城市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同样也不能很好的发挥自身的功能,更有可能给城

  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障碍。会冲击房地产市场,成为造成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原因之一,给市场的调控带来了困难。大量的炒房会产生泡沫,那是因为炒房导致增加的市场需求量高于开发量,造成了市场需求量大增的假象,从而诱使开发企业加大开发力度;而城中村改造项目的销售使实际的需求量小于开发量,造成市场萎靡的假象。还可能给社会安定埋下了隐患。城中村改造项目合法性的缺失会导致巨大的法律风险。房屋是最重要社会不动产之一,有甚者几乎构成了工薪阶层的全部家庭财产,不能办理房产证也就意味着缺乏有效的权属证明,不能证明该房屋是属于自己的合法财产,更不能上市流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物的使用范围和利用价值。如果项目没有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还将面临被强行拆除的危险,动辄涉及成百上千人的贴身利益,势必造成巨大的纠纷以致于引起社会波动,不安定因素会随之增加,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脓疮毒瘤。而且拆迁补偿政策灵活性远远不够。政策可操作性也很差。国有土地上非住宅拆迁补偿,按照目前政策

  只能货币补偿,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大多数被拆企业要求落实企业迁建用地,以便生产和经营能顺利进行。安置滞后亦会引发不少矛盾。征地拆迁安置在政策上讲是先安后拆,但落实不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由此而引发不少的矛盾,拆迁安置机制不规划是唯一引发矛盾的根源。安置房小区的物业管理一向来是个比较大的难题。小区里的住户都是原本村里的农民转变过来的。无论是经济能力还是生活习惯等都与一般小区的住户有一定差距。物业费交不上来,物业公司处于亏损状态的话势必在绿化养护,清洁卫生,小区保卫等方面都出现问题,使安置房小区变回到原本城中村的脏乱差的局面。

  5.城中村改造的思路与对策

  既然城中村改造中具有那么多的隐患,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这些情况。首先,将村民重新纳入教育培训计划,使其能够真正适应城市社会生活的转变城中村改造不是单纯的城市建设问题,目前很多城市都存在重视城中村的景观改造而忽视人的改造的问题,改造后村民的生存方式根本没有得到改变,依旧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是城市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城中村改造应重新将村民纳入教育培训计划,提高村民就业技能与水平,为村民自主创业提供智力与资金扶持。村民自主创业、自力致富需要好的带头人,改造后的城中村也需要合格的管理者,因此有必“原村官”的教育培训,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城市社区管理要求的转变。转变后的社区组织,负责原村委会份内的公共管理事务,将集体经济经营管理职能分离出去。对村集体经济实行现代股份制企业改造,政企分开,由具备专门知识的人员负责股份制企业的经营,采取市场化运作,扩大经营范围,实现股份制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其次,在改造的拆迁安置补偿方案中.重新筹集村民的社会保险基金、教育培训基金及风险创业基金对承担了村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功能的集体物业,建议采取实物补偿与现金补偿相结合的方式,重新建立起村民社会保险基金及风险创业基金。这样既可以为村民提供基本的保障,又可以减少村民的阻力,最重要的是断绝村民对集体经济的依赖,鼓励村民自食其力,打破以往那种元所事事、游手好闲的生存状态。改造中也要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出各村改造的优惠政策对于城中村改造的高额成本,为使改造具有投资的吸引力,将土地市场价格作为取得土地的机会成本,将拆迁安置回迁成本作为取得土地的价格,在容积率和优惠政策方面

  进行调节,使改造项目具有竞争力。一般城中村现有容积率较高,仅采用容积率的手段来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则势必造成容积率居高不下的情况,因此城中村改造应因地制宜在土地出让金及城市建设配套费上给予优惠,使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条件下增加项目的可行性。将城中村改造纳入城市发展建设年度计划也是一项颇具成效的措施。规范城中村改造建议政府对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及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内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改造进行立项,纳入城市发展建设年度计划,将城中村改造的土地供应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减少新增土地供应,推进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立项后,实施程序化规范化管理,避免出现新的管理漏洞。城中村改造程序设计如下:对于还未纳入年度改造计划的城中村,房地产开发商已有投资意向的,政府必须做好基础性的调查工作,制定优惠政策时应参考土地市场价格及开发价值最大化的开发方案的经济指标,避免政府官员寻租行为的发生。改造的同时还要注意预防新的城中村产生。其一要加强农村土地使用管理,从源头上堵住城中村。对城市建设征地过程中及近期列人城市建设范围内村庄的集体所有土地,提前纳入城市规划管理及城市建设管理的范畴,理顺农民宅基地及自留地的使用、规划和建设管理问题,解决滋生城中村的土地二元管理体制问题;其二是政府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关注城市发展的社会问题。城市化发展较快地区的大量流动人口的安居问题是城中村出租屋经济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所我觉得在城市扩展过程中,与被征地农民及其村集体合作建立起合法、规范、有序的城市廉租房供应机制。这样可以解决政府建设廉租房的资金问题,以及城中村乱搭乱建造成的居住环境卫生、消防安全和现有出租屋管理混乱问题,还可以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6.结语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社会、经济、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同时也是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城中村集体和原村民等多方主体的博弈过程,并涉及农民、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生活状况与长远出路。城中村改造必须以加快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在切实保护农民根本利益、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行政、法律手段,从管理体制、物质形态、经济组织等方面,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这项由政府主

  导,开发商、村民参与的大项工程,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不能单纯为了获取利益而牺牲村民的权益,只有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更好的实现城中村改造。

篇四:城中村改造问题

  

  关于城中村改造的问题

  李志生

  【期刊名称】《城市发展研究》

  【年(卷),期】2002(009)005【摘

  要】城中村不适应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经济的竞争,城中村的改造问题将成为各个城市不得不面对的迫切问题。文章探讨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介绍了一些城市城中村改造的经验,提出了加速改造城中村的途径。

  【总页数】3页(P56-58)

  【作

  者】李志生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广东广州,5105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91【相关文献】

  1.对城中村改造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太原市城中村改造调研2.浅议城中村改造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柳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3.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的利益均衡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城中村改造为例4.“城中村”土地改造法律问题分析——以郑州市“城中村”土地改造为例5.城中村改造后村民市民化问题探析——以郑州市高新区祥营村、水牛张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城中村改造问题 城中村 改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