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6篇)

发布时间:2023-07-22 14:22: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让群众享有“家门口的美好生活”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便享受美好生活,对于补齐民生短板、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有效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围绕人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普遍关注和迫切期待,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的全面、系统的政策性文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部署,为发展社区服务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提出了政策举措。

  一、破解场地设施短缺瓶颈,降低进入门槛

  发展社区生活性服务业需要数量充足的“学位”“托位”“床位”,离不开必要的场地设施。当前,部分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缺乏战略留白意识,没有为社会服务发展预留充足空间,建设住房商业用地、社区服务用地比例失调,社区用地被商铺、房产中介等挤占现象突出。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12个省213个社区调查显示,仅有40%社区有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老年食堂、康复护理服务的社区不到30%。群众身边最急需的基础性服务缺失,市场供给又无法自发调节,很大程度就归因于“找不到地儿”。《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社区便民服务,推动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统筹城市生活服务网点建设改造,扩大网点规模,完善网点布局、业态结构和服务功能。探索社区服务设施“一点多用”,提升一站式便民服务能力。《意见》强调强化服务设施建设运营保障,主要方式是容积率调整、服务网点设置、存量建筑盘活等。一是地方补建社区“一老一小”、公共卫生、全民建设等服务设施,可依法依规适当放宽用地和容积率限制。二是在确保安全规范前提下,提供社区群众急需服务的市场主体可租赁普通住宅设置服务网点。三是推进存量建筑盘活利用,支持大城市疏解腾退资源优先改造用于社区服务。四是支持城市利用社会力量发展托育服务设施。《意见》进一步指出,推动大城市加快发展老年助餐、居家照护服务,力争五年内逐步覆盖80%以上社区。

  二、破解“小散乱弱”经营瓶颈,培育市场主体

  社区服务经济作为“家门口”经济,多以小微企业“作坊式”经营为主,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很少。全国70万家家政服务机构中,规模以上企业仅占20%。物业服务领域,全国仅有南都物业一家企业在A股上市。一些地方由于标准缺失、监管缺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靠虚假宣传“一锤子买卖”“服务承诺注水”“充值跑路”等乱象时有发生。《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服务标准品牌质量建设。首先,构建标准。支持以企业为主、行业组织为依托,在养老、育幼、家政、物业服务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推出一批标杆性服务标准。其次,培育企业。推动各地开展生活性服务业“领跑者”企业建设,以养老、育幼、体育、家政、社区服务为重点,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示范性企业。再次,创建品牌。推动各地在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领域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健全以产品、企业、区域品牌为支撑的品牌体系。此外,《意见》明确要加强保障。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从严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预付消费“跑路坑民”、虚假广告宣传、非法集资等案件。对于市场主体的发展方向,《意见》强调加快推动生活服务市场主体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上云用数赋智”,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拓展在线技能培训、数字健康、数字文化场馆、虚拟景区、虚拟养老院、在线健身、智慧社区等新型服务应用。

  三、破解大规模技能提升瓶颈,强化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撑

  社区服务经济是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技能素质相当程度决定着服务质量和水平。从供给看,近年有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超过95%,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超过85%。农业转移人口占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比例近90%,“4050”人员约占80%,仅1/4左右上岗前接受了15天以内的简单培训。《意见》着力从三个维度强化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撑。一是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联合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展师资培训,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二是开展大

  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强化生活服务技能培训,推进落实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培训补贴政策。三是畅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养老、育幼、家政、体育健身企业员工制转型,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制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意见》进一步提出,面向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分领域探索建设用户服务质量评价分享平台,降低服务供需信息不对称,实现服务精准供给。

  四、破解服务价格普惠瓶颈,真正激发消费需求

  社区服务往往采取轻资产、重人力运营模式。由于前期投入大、现金流需求高、回报率又相对较低,单纯依靠社会力量难以提供价格亲民的普惠服务。近年来,随着用工和租金等成本持续高企,月嫂、保洁、护工等社区家政服务价格节节上涨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感受,普通工薪阶层往往“望价兴叹”。《意见》从财税、价格、用地等多个方面破解服务价格普惠瓶颈,以真正激发消费需求。从财税看,地方将强化投入保障,统筹各类资源支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安排的相关资金优先用于支持普惠性服务,落实支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对价格普惠且具有一定收益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符合条件的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从价格支持看,注重与政府综合投入水平衔接配套,合理制定基础性公共服务价格标准。充分考虑当地可承受度以及相关机构运营成本,加强对普惠性生活服务的价格指导。从用地支持看,对利用存量建筑兴办国家支持产业、行业提供普惠性生活服务的,可享受5年内不改变用地主体和规划条件的过渡期支持政策。此外,在供给方面,《意见》指出在“一老一小”等供需矛盾突出的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发展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的普惠性服务。加强普惠性服务机构(网点)建设,纳入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予以统筹。

  五、破解激励相容瓶颈,优化营商环境

  发展社区服务经济需要健全社区居委会、广大居民、市场主体、物业公司、社会公益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高效互补的工作机制。

  不少地方社区居委会实际承担了许多街道基层政府延伸工作,工作经费也主要按居民规模和工作人员数量核拨,购买数量优先的社工岗位很难配套活动服务经费,在缺乏激励机制条件下,社区工作人员往往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缺乏主动发展社区服务的内在动力。《意见》明确指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是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健全卫生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机构设立指引,明确办理环节和时限并向全社会公布。二是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制定实施重点领域监管清单,梳理现场检查事项并向社会公开,大力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三是加强权益保障。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从严治理滥用垄断地位、价格歧视、贩卖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意见》进一步指出,推动公共服务机构、便民服务设施、商业服务网点辐射所有城乡社区,推进社区物业延伸发展基础性、嵌入式服务。(荣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副研究员)

篇二: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篇三: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10特别关注王建军在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人人出力齐作为加快大地园林化4月11日上午,省委书记、省长王建军在参加春季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实际行动落实好全省绿化动员大会的工作部署,切实肩负起国土绿化的时代重任,人人出力、人人作为,全省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推进大地园林化,扎扎实实办好青海国土绿化的事情。春风度昆仑,高原染新绿。西宁曹家堡机场北面2万多亩的山坡上,数千人的植树大军全面铺开,播撒高原绿色希望。王建军等省领导来到曹家堡机场北坡植树点,在绿化成果展板前驻足观看,了解湟水南北岸绿化灌溉水利配套工程、曹家堡机场周边绿化工程、海东市全面推进国土绿化三年行动计划等情况。王建军指出,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青海国土绿化进入了大提升时期。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补齐植绿增绿“短板”,提升青海绿色颜值,为祖国大地绿起来美起来作出青海应有的贡献。王建军指出,今天,我们来这里植树既是履行法定义务,也是锲而不舍绿化国土、美化家园的具体行动。要抓住当前有利时节,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掀起造林绿化的热潮。王建军强调,绿化过程是文明提升的过程。要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热爱自然、热爱绿色,倡导移风易俗,开展文明祭扫,加强林木管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要丰富林木品种,发展林下经济,带动群众增收,在生态共建、绿色共享中,实现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共赢。王建军关切地询问一同种树的少先队员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叮嘱他们好好学习,热爱劳动,和小树苗一起成长为参天大树、成长为栋梁之才。料峭的春风里,植树现场一片忙碌景象。大家分工协作,挥锹、培土、浇水。经过一番热火朝天的劳动,一棵棵樟子松、山杏、油松等耐旱、耐碱的树苗迎风挺立,把机场北坡装点得生机勃勃。参加义务植树的省领导还有:多杰热旦、刘宁、王晓、滕佳材、张西明、王予波、严金海、马伟、高华、鸟成云、吴海昆、刘同德、匡湧、仁青安杰、张守成、杜德志以及省军区和武警总队领导郭建军、路光永等。当天,省直机关及海东市县区机关干部、解放军武警官兵、在校学生、林业职工4000多人参加义务植树。王建军在省委政法委调研时强调为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4月11日下午,省委书记、省长王建军在省委政法委调研,强调全省政法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政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政治性、聚焦法治性、突出战斗性、体现群众性、提升荣誉性,努力打造过硬政法队伍,持续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王建军先后来到青海政法专网数据中心、政法综治维稳视频指挥中心和阅览室,每到一处,详细了解设备运行和工作进展情况,分析研究问题,给予具体指导,并通过视频系统与一线干警进行了互动交流。座谈中,王建军对近年来全省政法战线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生态是第一担当,这都与政法工作密切相关。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Editor/边吉2018·5特别关注1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为新青海建设再立新功。王建军指出,做好政法工作,要坚定政治性。强化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守政治规矩,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坚定地拥戴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要聚焦法治性。一以贯之地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信仰宪法、维护法治,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实践者、推动者,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要突出战斗性。树牢忧患意识,增强工作预见性和主动性,练就过硬本领,扎实推进平安青海、法治青海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要体现群众性。适应社会新矛盾、把握人民新期待,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增强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提升荣誉性。政法机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善待干部、从优待警,有效激励,进一步提升广大干警的荣誉感。王建军勉励政法系统干部职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活起来。走出去学习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请进来介绍青海的工作亮点,沉下去总结经验、选树典型、指导工作,以改革精神和创新举措让政法工作活起来。他希望省委政法委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政法各单位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力度,促进部门间的观摩交流,做到既激励,又鞭策,让人人忙起来,推动全省政法工作再上新水平。刘宁参加调研。王建军在省委统战部调研时强调汇聚起新时代新青海建设的强大力量4月12日,省委书记、省长王建军在省委统战部调研,强调全省统战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政治立场,尊重基本规律,突出工作重点,建设过硬队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统战工作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汇聚起新时代新青海建设的强大力量。王建军先后走进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处、研究室和藏区工作处办公室,与干部职工握手交谈,询问工作生活情况,与大家一起探讨存在的问题短板和解决的办法措施。了解到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他勉励统战干部要走出来、沉下去,掌握党外知识分子的所思所盼,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座谈中,王建军对近年来全省统战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全党的工作,是重要的群众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战工作依然非常重要、不可替代。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准确把握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新要求,立足青海实际,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为新青海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王建军指出,做好统战工作,要坚定政治立场。始终坚持Editor/边吉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思想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尊重基本规律。统战工作的本质是扩大共识,核心是掌握政策,关键是把握时效度,重要方式是联谊交友,主体是各级党组织。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引领各族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新形势提出新要求,要敢做、善做、会做统战工作,熟悉掌握政策,增强工作本领,善于从政策层面协调关系,在多元中找到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要突出工作重点。从大局上把握、从战略上思考,从领域上拓展,开阔视野、创新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担当重任,凡是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就要放开想、努力做,处理好各种关系,关心好各方人士,维护好团结和谐。王建军强调,要建设过硬的统战队伍。善于学习,努力掌握民族政策和宗教等各类知识,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弘扬改革精神,开启创新思路,探索务实管用的办法,推动全省统战工作迈上新台阶。刘宁、公保扎西参加调研。2018·5

篇四: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精选五篇)

  第一篇: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温暖了亿万人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

  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关系,实现两者良性循环。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2.社会政策要托底

  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们的国力财力是有限的。因此,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困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

  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拉美、中东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教训表明,不切实

  QZZN国考版整理

  际的高承诺、高福利、高债务,要么是失信于民、政府垮台,要么是债务累累、财政危机。这值得我们警惕。

  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知屋漏者在宇下。”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难,要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不要搞那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劳民伤财、吃力不讨好的东西。总书记指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

  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现在,我国大部分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由于我们国家大、各地发展条件不同,我国

  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要倡导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但不是说党和国家要大包大揽。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一勤天下无难事。”要鼓励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创造和维护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机会。

  对于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总书记在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思路。“守住底线”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突出重点”就是要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引导舆论”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这为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按照这个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将更加科学有效、扎实稳步向前推进。

  3.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二〇一三年四月,总书记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未来。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造就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广大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家贫子读书”,治贫要先治愚,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搞好,QZZN国考版整理

  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要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扶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鼓励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做好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居者有其屋,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一个传统,也是群众的迫切期盼。要尊重规律,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从我国国情看,总的方向是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

  阱的关系。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同时,总有一部分群众由于劳动技能不适应、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临住房困难,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们还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加强社会救助,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改革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社会

  QZZN国考版整理

  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

  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健全以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为基本内容的公共安全体系。

  要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稳定是根本的大局,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规划和方案都难以实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既不能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也不能管得太松、波涛汹涌,重视疏导化解、柔性维稳,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要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建立健全反恐工作格局,完善反恐工作体系,加强反恐力量建设,筑起铜墙铁壁,使暴力恐怖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要推进平安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总书记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要深化平安中国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坚决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

  法律保障。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安全。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

  QZZN国考版整理

  第二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2016年05月06日08:22:58来源:

  人民日报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温暖了亿万人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经济发展是前提,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实现两者良性循环。

  改善民生要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视平衡社会利益;发展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人民生活改善上。总书记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承诺了的就一定要兑现,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同时还要意识到,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实际提出过高目标,只能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就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些国家的教训表明,民粹主义是造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由于过度福利化,用过度承诺讨好民众,结果导致效率低下、增长停滞、通货膨胀,收入分配最终反而恶化。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

  2.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总书记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坚守底线,就是要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突出重点,就是要有所侧重,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地区进行倾斜;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使制度更加公平、普惠和可持续;引导预期,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未来。总书记指出:“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搞好,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选拔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广大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精准发力抓好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促进劳动者自

  主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用。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强化政策衔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对住房困难群众,政府必须“补好位”,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进一步释放生育

  潜力。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减缓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保证人口安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一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理念,倡导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的机会。

  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经过长期持续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不少群众贫困程度还很深,帮助这些群众摆脱贫困绝非易事。新时期脱贫攻坚的目标,集中到一点,就是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总书记指出: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总书记指出:“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找对“穷根”,明确靶向,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健全东西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要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要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加快建立反映客观实际的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努力做到精准脱贫。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4.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再好的规划和方案都难以实现,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牢记和谐稳定是根本大局的道理,着力提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创新维稳理念。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对涉及维权的维稳问题,首先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单纯维稳,不解决利益问题,那是本末倒置,最后也难以稳定下来。要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既不能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也不能管得太松、波涛汹涌。要重视疏导化解、柔性维稳,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社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重在妥善处理社会矛盾。要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积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不断打牢和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要准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科学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善于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办法进行处理。对敌我矛盾,既要旗帜鲜明、敢于斗争,又要讲究谋略、巧于斗争。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着力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总书记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建设平安中国,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制约平安建设深入开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把专项打击与整体防控更好地结合起来,始终保持对严重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感稳步提升。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做到

  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坚持多方参与、合作共享、风险共担,实现维护治安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努力建设领域更广、人民群众更满意、实效性更强的平安中国。

  5.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改革处于攻坚期深水区,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坐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在发挥好政府治理作用的基础上,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

  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

  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加强创新农村社会治理,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学习推广“枫桥经验”,争取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6.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是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总书记强调:“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当前,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各方面风险可能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创新国家安全理念,统揽国家安全全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

  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持之以恒抓紧抓好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体现,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放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中来思考,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坚持问题导向,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公共安全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织密织好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治理“餐桌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坚持产管并重,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全面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防范、监督、检查、奖惩措施的落实,努力推动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坚持一手抓专项打击整治,一手抓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公共安全治理社会环境。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动员全社会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

  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反恐怖斗争事关国家安全,要坚持凡“恐”必打、露头就打,出重手、下重拳,给暴力恐怖势力以毁灭性打击,坚决把暴力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坚决挤压暴力恐怖活动空间,以震慑敌人、鼓舞人民。建立健全反恐工作格局,完善反恐工作体系,加强反恐力量建设,加强反恐国际合作,筑起铜墙铁壁,使暴力恐怖

  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坚决遏制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进行的分裂、渗透、破坏活动。(来源:人民日报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

  第三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之思想汇报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之思想汇报

  汇报人:汤迎迎

  这一章从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这六个方面具体来谈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具体措施。

  诞生于人民、依靠人民群众、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深知民众的力量。“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等,是对民众力量的充分肯定。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同样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备的国防、社会、工业体系。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小岗村几十个农民,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永远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不断成长壮大、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不二法宝。

  总书记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会到,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总书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讲话精神,亲切,以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我们党的工作目标要求,以此来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封建士大夫尚且有此一

  说,共产党的干部,更应视老百姓为“衣食父母”,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当成自己“天经地义”就该办好的事。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理念:当官不是为了发财享福、光宗耀祖,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付出,甚至是“受苦受难”。当年,朱镕基在上任时曾发出铮铮誓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种为民赴命的无畏气概、一种磊落坦荡的无私胸怀。只要是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共产党人就要义无反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这是由党的宗旨所决定的,不是对人民的恩赐。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领导干部的最大政绩。领导干部要抓发展,但发展的目的是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因此,就要花功夫解决好老百姓最现实、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有一大批榜样人物。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人民公仆,长年工作在基层,生活在群众之中,真心实意为百姓服务,以生命和热血铸造了党魂,践行了宗旨,赢得了民心。重庆的“草鞋书记”邓平寿,一年到头都在村社转,“三进三同”成为常态,他把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当成本分。他“走”了,七里八乡的几千群众挥泪送别,情难割舍。在他们的心中,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理应成为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最大政绩,也是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合格的标尺。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键在认识。工人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这是我们30年来改革开放所总结的宝贵经验之一。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轻民生的利害关系。面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各级党政领导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怀着善待之心,不断增强厚待之力,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群众利益,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做到尽心尽力尽责,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普惠于民。群众对生活的期待是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而我们的国力财力是有限的。因此,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在

  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对特殊空难人群进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

  无可否认,随着改革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减弱,官本位思想、官僚主义严重,直接影响的,是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印象。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人民群众反响最大的,是党面临的“四个危险”的具体表现。政府公信力下降、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受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种官本位思想。直面问题,提出“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是人民既然信任党和政府、党和政府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社会、为人民服务,就要一心为民、执政为民、时刻把人民放在应有位置的“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体现。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朴实的话,折射出的是对当下舌尖上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行政不作为等人民深恶痛绝的正视和加以遏制的坚定决心。新任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此番讲话,令人震撼、期待。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期待这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能成为现实。

  第四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在座齐聚为哪般唱读讲传微讲坛学习领会精神质

  今天就来表一表

  习总书记构蓝图

  现今社会新气象

  全国人民都拥护

  社会主义制度好

  社会经济大发展

  二零一三新起点学读本百姓红火好日子促发展全靠党的好政策好好好奋进旗帜永不倒人人夸

  改革元年启征程

  实现两个一百年有绝招

  养老并轨即掀开事业发展促和谐推动内需塑形象

  单独二孩已实施

  延缓人口老年化

  医疗改革有亮点

  以药补医不再有

  文化革新临机遇

  社会发展添活力

  制度改革好不好有盼头

  人口红利顺民意

  齐欢呼

  全民医保是突破是好事

  产业转型又升级

  好势头各位看官见成效

  举国上下新面貌特自豪

  中国航母已起航提防美帝耍流氓

  展现实力没商量

  行政经济齐推进

  反腐惩恶净化党

  党的政策就是好

  佳佳都有新变化

  值庆贺

  简政放权少审批

  新风尚

  人民生活都提高

  更辉煌(张晓梅)

  第五篇:习近平谈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习近平谈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2014年08月27日10:33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将习近平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摘编如下: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

  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

  神》

  (2012年11月17日)

  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当前,我国就业工作面临总体就业压力大和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人才匮乏的突出矛盾。一些沿海地区还面临流动人口比重大、周期性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交替出现的问题。我国劳动人口众多,又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如果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引导劳动力适应和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强调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2月28日)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

  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3月17日)

  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2013年4月8日至10日)

  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关键要抓住以下四点。一是要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二是要抓实在,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就会失信于民。三是要抓持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四是要抓组织,各级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干,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而不能领导热群众不热,也不能群众热而领导不热。

  ——《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2013年4月10日)

  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2013年4月28日)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

  2013年5月14日、15日

  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就建设平安中国作出的指示

  (2013年5月),《人民日报》2013年6月1日

  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的讲话(2013年7月23日),《人民日报》2013年7月25日

  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

  ——《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2013年7月30日)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强调(2013年8月28日至31日)中国有二亿六千万名在校学生和一千五百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

  (201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群众住房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住房发展取

  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

  不断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

  标》

  (2013年10月29日)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1月12日),《求是》杂志2014年第1期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2013年11月16日)

  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

  作》

  (2013年12月3日)

  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2月15日至16日)

  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习近平元旦前夕在北京市看望一线职工和老年群众强调

  (2013年12月28日)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2014年1月1日)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

  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

  业》

  (2014年1月7日)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

  ——《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

  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

  (2014年2月28日)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

  (2014年3月5日)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梦想。

  ——《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

  (2014年6月3日)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考虑,又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要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充分考虑能力和可能,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要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搞好基本公共服务,还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实

  着力提高改革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4年6月6日)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总体上看,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符合国情,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在充分论证搞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

  (2014年8月18日)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强调(2013年8月28日至31日)中国有二亿六千万名在校学生和一千五百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

  (201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群众住房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

  不断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

  标》

  (2013年10月29日)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1月12日),《求是》杂志2014年第1期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2013年11月16日)

  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

  作》

  (2013年12月3日)

  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2月15日至16日)

篇五: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申论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贫困群众挥洒汗水、辛勤劳动,“生活越来越有盼头”;在高原山川、戈壁荒漠,扶贫干部竭尽全力、无私奉献,“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一个个扶贫项目的落地、一座座贫困堡垒的攻克、一道道发展难题的解决,无不饱含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

  时光为尺,标注闯关夺隘的奋斗豪情;岁月为证,彰显人民至上的赤子之心。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一口刀村,“举目皆是山,遍地都是石”。得益于土地入股、流转、经营的惠民政策,当地的困境一去不复返。在位于乌蒙山区的保华镇奢旮村,过去一桶水经常被当做礼品,有人甚至到山上找野果充饥解渴。正是因为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实施,村寨结束了人背马驮、望天吃水的历史。可以说,生活有多困顿,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就有多强烈;发展有多迫切,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念和决心就有多坚定。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当云南滇西边陲山区苦聪人寨子里的辍学娃走进学校开始读书,当山东沂蒙山的农民把自己种的蜜桃卖到了6000多公里之外的中东迪拜,当四川通江柳林村的贫困户在篱笆墙上写下“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八个大字……一项项心系民生、胸怀万家的政策举措,一个个扑下身子、甩开膀子的奋斗身影,让脱贫攻坚的成果既有物质的丰盈,也有精神的激发;让贫困群众不仅获得了生活的改善,更打开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每年保持近100万人在岗开展驻村帮扶。从大兴安岭到秦巴山区,从黄土高坡到云贵高原,从武夷山区到乌蒙山区,从大别山区到吕梁山区,“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是主战场”。广大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艰苦付出和默默奉献履行使命、兑现承诺,生动诠释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底色。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就在覆盖14亿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在“十三五”期间每年1000多万个新增的就业岗位上,在减税降费、让老百姓享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里,在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里,在不断增多的蓝天、不断延伸的绿道、不断向好的居住环境里……只有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让老百姓过上好

  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矢志奋斗,把人民至上刻写在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中,我们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创造更多奇迹、实现更大辉煌。

篇六: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口号

  1.

  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

  多付出,帮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多做事让人民满意,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3.

  全民共建小康社会,全民共享小康幸福美好生活。

  4.

  心中有民、一心为民、造福于民,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幸福美好的生活。

  5.

  时刻关心群众冷暖安危,尽心竭力增进人民福祉,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老区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6.

  兢兢业业坚守在脱贫攻坚各个岗位的人,各种资源不断汇聚在一起,让乡村变美变靓,让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7.

  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精准精细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推荐访问: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人民群众 美好生活 过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