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庆高新区重点建设项目(5篇)

发布时间:2023-07-20 18:00:08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重庆高新区重点建设项目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

  专项规划目录

  一、“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回顾………………………(4)二、“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9)(一)指导思想

  …………

  …………………………………(9)(二)发展目标

  ……………………………………………(10)三、主要任务

  …………………………………………(11)(一)信息产业

  ……………………………………………(11)(二)生物产业

  ……………………………………………(14)(三)新材料产业

  …………………………………………(17)(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18)(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

  ……………

  …………(19)(六)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23)(七)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25)四、产业布局……………………………………………(27)

  五、保障措施……………………………………………(29)

  (一)推动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

  ……(29)(二)加大产业布局引导力度

  ……………………………(31)(三)完善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系统

  ……………………(31)(四)加大税费政策扶持力度

  ……………………………(31)

  -1-

  (五)完善人才激励政策

  …………

  ……………………(32)(六)加强政府采购扶持力度

  ……………………………(32)(七)强化招商引资工作

  …………………………………(33)

  (八)强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建设

  ………………………(33)

  附则:

  ……………………………………………………(33)-2-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高技术产业发展

  重点专项规划

  高技术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体现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之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机遇,促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是我市“十一五”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高技术产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作出《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兴渝战略的决定》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出台了《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以三大先导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推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发展,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稳步提升,重点领域特色初步形成。“十五”期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2%,比全市GDP的增长速度平均高出19.3-3-

  个百分点,2005年达到58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0.9%提高到1.9%。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化学药、兽药、生物育种、镁合金材料、移动通信、光电子器件等领域的特色和优势初步形成。

  (二)产业化提速发展,新的增长点逐步显现。生物、信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领域一批项目启动建设并加快发展。海扶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声医疗设备成为我国首例获得CE认证的大型医疗器械产品,并成功出口英国、日本、韩国等,打破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出口为零的记录;信威

  SCDMA产业化创造了我国通信制造业多项“第一”,产品已在116个城市投入商业运行;远达环保烟气脱硫技术及装置产业化示范工程成功实施,产业技术和工程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太极集团系列中药新品种产业化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华邦制药在一批产业化项目的带动下,连续4年入选重庆工业企业50强,2005年作为西部地区第一家首批上市公司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攻坚公司、三牧集团等单位承担的中兽药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巩固了中兽药研发与生产的国内领先地位。

  (三)产业相对集中发展,专业化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链条不断延长。2005年都市发达经济圈高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5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为83%。随着交通及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备以及大量标准厂房建设,北部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区、近郊特色工业园区等开发区创业门-4-

  槛和企业初创阶段的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创新创业硬环境明显改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仪器仪表及医疗器械、医药、电子信息、镁铝合金等高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一些相对集聚区,以核心技术开发、相关技术开发及原料生产与产品配套、成套产品集成为关键环节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信息服务业迅猛发展。通信能力显著增强,业务应用日益广泛,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固话交换机容量达1070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968万门,电话用户达到1632万户,电话普及率提高到52部/百人,在全国的排位由2000年的19名上升到16名,居西部地区前列;互联网用户129万户;建立了重庆互联网交换中心;实现了100%的乡镇和98%以上的行政村通电话。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工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等信息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邮政、教育、医疗卫生、商业、交通、金融、税务、海关、旅游等服务业初见成效,传统服务业现代化、专业化步伐加快。面向工业自动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财务、企业管理、教育和数字文化业,以支撑软件、系统集成软件、嵌入式软件为主体的软件业初具规模。以信息平台为依托,以信息化急需软件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迅猛发展。“十五”期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2005年达到95亿元。

  (五)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新进展,产业技术水平进一步

  -5-

  提升。“十五”以来,有近80%的专利技术产生并应用于传统产业,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力地提升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环保等行业技术水平,提高了产品设计、制造自动化水平和企业管理效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36%,水稻、油菜等大宗农业品种普遍改良,生物产出量大幅度增加;服务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六)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技术创新更加活跃,产业发展后劲增强。支撑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得到有力推进,至2005年底,累计建有85个重点实验室、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9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行业技术研发中心、2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成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两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初成气候。在电子信息、生物、仪器仪表、新材料、软件等高技术领域奠定了较好的技术基础,新增发明专利43件,正在或即将规模化发展的新产品701个,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依托重庆高交会、深圳国际高交会、全国医疗器械交易会、药品交易会、常设性技术市场等平台的技术成果交易大幅度增加,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十五”期间,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0.64%提高到1%,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五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量13303件,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0.8%。

  (七)政策体系和投融资体系建设得到有力推进,产业发展环-6-

  境进一步改善。制定了《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重庆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文件,在产业集聚能力建设、创新能力建设、技术创新、产业化等领域,在财政投入、税费减免、用地、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招商引资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化贷款风险担保资金、科技风险投资资金、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投资资金,积极推进了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试点,为进一步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融资支撑条件。这些创新创业环境的大幅度改善,扶持了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十五”期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5家,其中已有相当一批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不到1%,“十五”期间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有所拉大;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产业链条不完善,区域专业集聚度仍然不高;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薄弱;政府引导投入偏少,企业投入主体地位尚未形成,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尚不完善,机制尚不灵活;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未尽其才、才未尽其用等问题还相当突出。

  在新科技革命带动高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技术产业引领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面对国内外竞相发展、国内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

  -7-

  同构形成的压力,以及科技全球化、高技术产业加速转移和国家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加速高技术产业化步伐的机遇,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十一五”及以后更长时期,高技术产业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众多战略实施的支撑点,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抢抓各种发展机遇,应对各类挑战,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高技术产业既快又好地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依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多轮驱动,加强科技与产业结合,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努力壮大以信息、生物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广泛采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构建以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关键环节的创新链条,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联动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优化人才、技术、资金等产业资源配置;发挥园区产业承接作用,以创新及产业化项目为切入点,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区域集聚发展,着力推-8-

  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

  ——建成较为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三大科技平台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信息、生物、新材料、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储备和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研究开发投入明显增加,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7%。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1%。

  ——构建若干高技术产业链,初步建成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长江上游重要信息产业基地及若干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业园。培育20个10亿级、6个50亿级、3个100亿级产业化龙头企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5%。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3%,互联网用户达到460万户,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30万户,完成“村村通工程”,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4.5%。

  到2020年,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优势高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技术在国内占据重要位置,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

  -9-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0%。

  -10-

  专栏1“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8项)指

  标

  名

  称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亿元)科学研究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R&D投入占GDP比重(%)电话普及率(部/百人)村村通工程(%)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2005年

  581.88250.81529832010年

  25055011.7831004.5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3415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强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共性、核心技术产业化为纽带,以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做大规模、做强企业、做靓品牌、提高水平、拓宽市场,加快构建若干宽系列、多品牌、强关联、高集聚的高技术产业链,跨越式发展壮大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努力培育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一)信息产业

  力争完成1000亿元投资,实现1500亿元的销售收入。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通信系统及设备、数字化仪

  -11-

  器仪表、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家电6大领域,构建包括元器件和组件生产、整机装配、销售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培育10个10亿级、3个50亿级、2个100亿级企业,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信息制造业基地。

  1.集成电路。构建电子信息产业的组件基础产业链。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形成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及相关气体、信息化学品等配套齐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支持发展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和混合集成电路,重点发展为汽车电子等配套的厚膜混合集成电路。

  2.软件与信息服务。推动形成若干以软件设计开发、外包、集成为主体的信息化急需软件产业群。重点支持软件中间件、支撑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大力开发系统集成软件、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推广软件复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加快以中文环境为平台的各类应用软件、基础软件和数字内容等软件产品的开发应用。大力支持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开发,逐步建立自主软件技术创新体系,增强软件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开拓软件外包市场。建设增值服务平台,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进一步提升高新区软件孵化园孵化功能,推动建成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和软件进出口基地。

  3.通信系统及设备。加快形成以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为主体的通信产业链。重点发展以交换和传输设备、接入设备、终端设备等为重点的通讯设备制造业,积极发展下一代移动通信与下一代互联网的相关系统和设备。支持无线通信系统和光传输系统的-12-

  市场化推广。促进通信产品研发制造实现跨越型发展,促进无线本地环路系统、NGI无线接入系统、基带专用芯片和下一代通信终端的产业化步伐,提升RF集成电路设计和声表面波滤波器及无线宽带通信系统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4.数字化仪器仪表。引导发展的重点领域在《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专题规划》中明确,本规划不再重复。

  5.新型电子元器件。以新型电子器件、MEMS器件、新型电源和绿色照明电子元件、表面贴装元器件、光电子元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为主导产品,以锂电池、微硬盘、存储卡等产业化重点项目为依托,努力建设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重点推动形成以汽车智能空调、汽车传感器、车载导航设备、防撞雷达、数字化表盘、辅助驾驶装置、电子ABS、车载综合智能系统等为主体的汽车电子产业链。

  6.信息家电。积极推广应用数字信息压缩技术、多媒体技术,促进数字电视接收机产品和技术、数字音频关键技术和产品、新一代高密度数字光盘系列产品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音响和功放设备、数字电视机和机顶盒、制冷设备等产品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培育重庆信息家电品牌。

  专栏2电子信息重大专项及重点项目

  △电子信息制造。IT综合模块、8英寸0.11微米集成电路、6英寸0.5微米模拟集成电路、芯片封装及测试、芯片材料、射频收发电路、电源管理电路、数模转换电路及混合集成电路等集成电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SCDMA系统与关键设备、TD-SCDMA

  -13-

  芯片及系统与关键设备、微波通信系统、信息安全传输设备、光网络设备、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等通信设备项目,信息安全存储设备、计算机芯片和储存卡等存储产品项目,LED冷光源、锂电池、数码相机、数字音视频产品、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等产业化项目。

  △汽车电子。车载网络和信息系统,车用执行器、传感器,汽车设计、制造、试验系统,车用导航关键产品等项目。

  △软件开发及产业化。企业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协同设计、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企业信息化软件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社会保障信息化等应用软件项目,Linux操作系统、网络系统平台、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化平台、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项目。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仪表、分析仪器、光学仪器、电工仪器仪表、试验室仪器、自动测试系统基础仪器、MEMS产品等项目。

  △产业技术开发。下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无线宽带接入系统、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电子设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开发项目。

  (二)生物产业

  整合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制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特色生物农业5大领域,推进发展生物制造业、生物环保业、生物技术服务业,培育5个10亿级、1个50亿级、1个100亿级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推动北部新区建设现代医药产业核心集聚区,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1.现代中药。巩固发展具有明显优势和地方特色的道地中药材基地,推广应用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和加工技术,推进建设若干道地中药材培植基地,培育库区道地中药材产业带,引导发展1-2个中药材集贸市场。加快中药提取、分离和纯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大力发展优质中药饮片、新型复方制剂和中药保-14-

  健品,完善名贵中药种植及深加工产业链,培育在国内领先的现代化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和中药产业群,壮大中药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重点支持完善和延长青蒿-青蒿素-青蒿素衍生物产业链。

  2.医疗器械。以医用超声治疗技术及设备、数字化医用电子诊疗设备、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及人工器官等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为方向,做大做强以超声医疗设备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发展医用超声设备、医学图像分析设备、远程诊疗系统及设备、医用放射设备、微创诊疗设备、医用光学设备、医用检验与生化分析设备、医用材料、人造皮肤、人工肝、干细胞产品、医学信息产品、体外诊断试剂、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特殊用途药物反应系统、疾病诊断生物芯片等新型医疗器械。

  3.生物技术制药。以重大疾病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加工药物等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为方向,积极开发培育生物医药产品。重点发展新型防治传染病疫苗、多肽和蛋白质药品、生化药品、动植物生物反应器。支持新型给药系统技术、生物反应及分离技术等产业化。

  4.化学药。以合成原料药、新型抗生素和生化工程药物等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为方向,培育若干以化学原料药生产、成药制备、销售为一体的化学合成药产业链,壮大化学药产业。重点发展心脑血管类、呼吸系统类、消化系统类、保健类及抗肿瘤、-15-

  抗感染类和作用于中枢神经类等化学药。

  5.特色生物农业。构建若干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重点支持动植物良种选育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动植物新品种及农产品保鲜、贮藏、深加工、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动植物生物工程产品,积极支持(微)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产品、新型高效饲料及添加剂、生物肥料等农业高技术投入品规模发展。以中兽药、兽用新型诊断试剂与生物疫苗为重点,做强集兽药研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建成国内最大的兽药研发、生产基地。

  6.生物制造业、生物环保业、生物技术服务业。积极推进工业微生物技术、发酵工程关键技术、环保生物技术、生物安全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等前期研究和产业化发展。重点支持生物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研发并推广应用工业微生物基因组及调控技术、工业微生物的代谢工程技术等,开发生物化工原料及新材料、新型酶制剂与重大酶制剂产品、新型氨基酸和寡糖等,推动发展生物制造业。依托污染物生物降解技术、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生物学环境检测技术等创新成果,大力发展生物环保业。支持发展生物技术咨询、评估等中介机构,加快发展生物技术服务业。

  专栏3生物产业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

  △现代中药。太极集团、三牧集团等药源基地,青蒿、黄连、红豆杉、半夏、贝母、-16-

  石蒜、丹皮、党参、白术、金银花、葛根、天麻等道地中药材产业链。

  △医疗器械。超声医疗系列产品、人造皮肤、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OMOM智能胶囊消化道内窥镜系统、血液净化设备、DK手术动力装置、医用红外热像仪、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眼电生理诊断系统、血液流变检测分析仪、尿沉渣分析、数字视频监护仪、生物芯片、微创治疗设备、生物光谱分析仪、人工软骨、电子耳蜗、高频X线机等项目。

  △化学药和生物制药。他扎罗汀原料及制剂、乙炔—丙酮法合成维生素主要中间体等化学药项目,抗艾新药、乙肝疫苗、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等生物医药研制及产业化项目。

  △现代农业。优质猪、牛、鹅等家畜(禽),Q优系列优质稻等高产优质水稻,优质高产高效专用玉米,高产优质黄籽油菜,杀蝗绿僵菌等生物农药,绿色环保型中兽药制剂、安全高效低残留兽用药品,家蚕基因工程重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优势生物资源增值转化等项目。

  △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工业微生物基因组及调控技术、污染物生物降解技术、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生物化工原料及新材料、新型酶制剂与重大酶制剂产品、生物尤其是微生物的准确快速检测新技术等产业化项目。

  △产业技术开发。缓释、控释、靶向技术等现代给药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新药创制关键技术,饮片炮制技术、有效成份萃取技术、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等中药深加工技术,医药制备发酵工艺技术,新化学药合成工艺技术,超声医学与数字医学关键技术、组织工程关键技术、器官代用技术、基因芯片关键技术,动植物资源深加工关键技术、动植物选育关键技术集成技术开发等研发项目。

  (三)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以铝、镁合金材料为主的高性能结构材料、以仪表功能材料为主的功能材料及器件、新型建筑材料3大领域,形成若干广泛应用于汽车摩托车、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产业、生态环保、能源、建筑等领域的新材料产业链,努力构建轻合金材料产业基地。

  1.高性能结构材料。重点发展汽车和摩托车、手动/电动工具、-17-

  通用机等机电产品用镁、铝合金系列产品,自行车、摩托车、列车等交通工具、纺织机械、家用电器、航空航天等用镁铝钛合金系列产品,枪械、火炮等军工用镁、铝合金系列产品,以及高性能钢材等超强结构材料及产品。逐步形成原镁、铝生产、铸造及镁、铝合金生产、装备、军用产品等门类齐全的镁、铝合金产业链,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铝镁合金产业化基地。

  2.功能材料。重点发展光电子材料、仪表功能材料、测温传感器材料、膜材料及制备新工艺、新型能源材料及制备技术、微纳电子材料及制备工艺、聚乳酸改性材料及应用、高性能功能陶瓷、吸声和吸波、导电及生物医用材料与制品、汽车摩托车用高性能永磁铁氧体以及采用新的提纯还原工艺和制粉技术(如纳米技术)生产的高性能、高纯度软磁铁氧体粉料等。

  3.新型建筑材料。重点发展建筑节能技术与材料、新型建筑涂料、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纳米技术建筑材料、先进建筑功能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绿色建材、固体废弃物建材资源化等。

  专栏4新材料重大专项及重点项目

  △新材料制造技术及工艺。高性能新型铝合金材料加工技术、镁合金制备表面处理技术、镁合金精密成型及连续加工、含钛材料及制备技术、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新型光电子材料制备技术、磁流变体材料、纳米材料或亚微米粉体材料、仪表功能材料、锂离子电源正极材料、硅微粉和多晶硅材料、储氢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完全可降解聚乳酸高分子材料及淀粉塑料等产业化项目,锰矿、锶矿、钡矿等资源深度开发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

  -18-

  以生物质能、风能、氢能、太阳能、燃料电池等领域为主要方向,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重点加强生物质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支持开发生物质热解气化、生物质制乙醇、生物质制氢、生物质燃料气合成二甲醚、生物质燃料气合成汽油、甲醇以及城市垃圾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生物能源业。加快推进风能发电成套装备产业化。支持发展光—热转换材料、集热器结构材料和部件,研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及组件技术,积极推进薄膜电池、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及其它电池等先进太阳电池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太阳电池生产和测试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推进新一代的地下温泉热水利用技术、小城镇区域性集中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应用。发展小型高效天然气制氢,大规模煤气化制氢技术。支持开发高效热交换器和热系统的节能技术,加快发展工业高耗能产业的节能降耗新工艺、关键技术和设备。

  专栏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大专项及重点项目

  △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太阳能电池,生物质开发燃料酒精、柴油等生物能源,太阳能利用设备,风能利用设备及热发电设备,新型高效电池,风力发电设备关键件,先进新能源装备,可靠电力输配技术、清洁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氢能开发技术等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传统产业“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高效化”和“低消耗、低污染”为目标,以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配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重点,广泛采用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技术和先

  -19-

  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1.汽车摩托车产业。推动完善汽车摩托车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汽车摩托车质检中心和综合试验场,完善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专业设计公司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多层次技术服务体系,支持新材料、新工艺、新试验技术、分析技术、设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进发展自主品牌的经济型汽车、高速公路用重型汽车、CNG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大排量越野摩托车及运动型摩托车。构建与整车开发能力相匹配的零部件生产供应体系,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电子控制系统、新型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系统,积极推进安全、环保、节能和舒适型零部件产业化。

  2.装备制造业。支持提升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成套设备集成能力,以行业影响大、应用面宽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成套设备集成为重点,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替代进口的技术装备研制和生产,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重点应用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环保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推进核心设备、重点工序设备、重型铸锻设备、压铸设备、大型机床装备、关键设备及关键工序设备等的高技术化,提升制造业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化水平,提高工艺装备的自动化水平、加工能力、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20-

  3.资源加工业。广泛采用先进生产、清洁生产、高效节能降耗等工艺技术及装备,提高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和资源增值转化附加值,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资源深加工产业链。重点推进天然气、铝、锰、锶、钡等具有相对优势的非再生资源的深加工关键技术、关键工艺研发及产业化;支持适生生物资源,尤其是特有动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重要濒危动植物资源、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动植物资源的增值转化与保护性和恢复性综合开发。

  4.农业。重点实施良种工程,不断更新水稻、油菜、玉米、小麦和薯类品种,扩大高产、优质粮食种植;推进猪、牛、羊繁殖工厂化,培育新一代良畜,扩大良种畜牧业的规模;推广优势高效林(草)的快繁技术,扩大三峡库区优势植物资源的商品化种植,支持开发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食品,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继续推进农情信息网络向乡(镇)及以下延伸,进一步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营销信息系统、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系统,支持开发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资源。

  5.建筑业。重点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与产品、先进供排水技术及装备、住宅智能化技术、新型建材及建筑关键技术等,大幅度降低建筑物设施的能耗,提高供排水工程质量等级及运行可靠性、住宅现代化水平和建筑物结构安全度。

  -21-

  6.服务业。重点推动实施“城市一卡通”,完备交通智能化管理系统和长江上游水上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建设“金”字工程,推进电子商务全面发展,建成防洪、防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及生态环保监测和预警系统,支持完善科技共享信息平台,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虚拟现实教育,积极推进远程医疗和旅游服务信息化。

  专栏6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大专项及重点项目

  △汽车摩托车关键技术产业化。新型发动机,以安全、环保、节能和舒适相关技术为重点的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产业化,汽车底盘控制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低噪声低排放低油耗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及产来化,经济型汽车NVH控制技术攻关及产业化,PSI汽车模具,以大排量、节能电动摩托车及赛车、沙滩车等新型摩托车关键部件设计、试验和工艺技术等为重点的摩托车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

  △产业技术开发。新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同步设计开发技术、虚拟设计技术、低噪声设计技术、智能设计技术、数字化样机技术、大排量摩托车发动机技术、汽车自动变速技术、降低汽车摩托车排气污染物技术的研究开发;模具关键技术数字化制造、压铸模具虚拟设计和数控化制造技术、快速成型技术、数字化齿轮箱技术、数控高速滚齿机的虚拟设计及制造技术、模糊控制技术、安全无线集中监测技术、激光焊接技术、柔性制造技术、工业CT技术、轻合金生产关键技术、复合材料生产关键技术开发;LED关键共性技术,高硫煤炼焦技术、天然气化工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环保关键共性技术、内河航运船舶安全动态监控预警技术开发。

  △重大装备研制。自动化机械及设备、高精度数控机床、单轨列车转向架总成关键装置、PC梁及道岔系统、特种船舶、大功率高过载变频调速主驱动装置、大型输变电成套装备、风力和水力发电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中小型特种船舶、天然气站压缩机、新型发动机、自动轿车空调、变速装备、单动薄板冲压液压机、高水头大容量冲击式发电机组、高电压成套输变电设备、1.5MW以上级风电机组关键件、高性能增压器、建筑工程机械装备、纸浆黑液处置设备、智能数字电动执行装置、成套环保装备、输气/输油控制装备、成套制药装备、煤高效清洁安全开发与利用技术及装备、节能和能效改进技术及装备等研制和生产项目。

  -22-

  (六)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管理体制创新和运作机制创新,强化基础条件、服务体系建设,大幅度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共享为核心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供持续支撑。

  1.集中资源,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高技术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整合、共建、共享、开放、高效”的原则,加强对科技资源整体规划、战略重组,构建以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关键环节的新产品创新链条。

  ——发挥科研院校的原始创新优势,建设和提升一批重点实验室,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强产学研联合为目标,鼓励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支持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引导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优势研发基地,着力打造应用工程研究院、农业科学研究院、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结合现有研究基础条件和重大创新性科技成果,在生物、信息、新材料等领域支持重大技术工程化试验平台建设,建

  -23-

  立一批工程实验室,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试验。

  ——以具有技术及综合优势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为依托,支持建立工程化研究、验证的设施和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推动以企业法人形式组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发挥现有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工程化功能,建立并逐步完善开放合作的有效机制,促进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联合,加速技术创新和工程化步伐。

  ——支持建设一批科普场馆和科普示范基地,提升科普能力,完善科普机制,促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重点推进完善现代中药新产品创新链、化学药和生物医药新产品创新链、医疗器械新产品创新链、现代农业新产品创新链、通信器件及设备新产品创新链、软件产品创新链、新材料产品创新链、仪器仪表新产品创新链等。

  2.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规范科技服务行为,加快发展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代表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以提供信息、技术、鉴定、认证、评价和人才、专利代理、成果转化等服务为主体、有效服务于创新的新产品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建设重点产业领域技术检测和科技评估能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能力、科技信息资源库共享能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综合和专业性服务能力,强化大学科技园、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各类综合孵化器的孵化功能,建设信息企业孵化器、生物企业孵化器、新材料企业孵化器等专业孵化器;完善综合性科技服务网络,加-24-

  强科技信息网上查询服务功能。

  专栏创新能力建设重大专项及重点项目

  △实验室。提升现有实验室研发平台,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

  △企业技术中心。在生物、信息、仪器仪表、新材料等重点高技术产业领域和装备制造、天然气化工、汽车摩托车等现有支柱产业,推动新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煤矿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燃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生物中试基地、第三代移动通信工程研究中心、农业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虚拟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镁合金工程技术中心等工程化能力提升项目,超声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天然气化工工程研究中心,中药材种质资源库与综合利用、中药提取与分离、新型疫苗、生物制药、药物筛选、微生物工程技术、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集成电路、烟气脱硫、宽带无线接入、微机电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应用技术研究院,农业科学院,质量技术检测研究院,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检测中心,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重点高技术领域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基础设施工程,科普场馆和科普示范基地,科研院所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科研院所在渝分支机构等项目。

  (七)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以建设“数字重庆”为目标,构建长江上游信息中心和通信枢纽。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及网间互联的要求,以通信枢纽工程指导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水准的宽带网络。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优良的网络运营服务。进一步完善建设互联网交换中心,加快实现数据信息的本地化交换。支持无线宽带接入系统建设,扩大用户规模。加快相关业务平台建设,促进计算机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大力推进有线电视实现模拟向数字整体转移,2010年前主城区实现模拟地方电视向数字

  -25-

  地方电视转换。推进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分析、收集、加工等增值服务平台,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加强政策法规、标准与规范体系、安全认证及保障平台、技术服务体系等支撑条件建设,推进完善重点领域信息应用体系和信息资源开发体系,实现各行业、各地区信息资源开发应用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完善全市公共综合信息资源平台,开发和建设各类信息资源,带动全面信息化。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进程,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促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支撑环境建设,强化商务资源整合,引导推广电子商务。以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促进产业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工业设计、生产、管理等信息化,提升工业生产综合效益;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步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发展信息化,加快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促进和谐重庆建设。加快完善智能交通系统、环保信息系统和库区地质信息系统,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

  专栏信息化重大专项及重点项目

  △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网络,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政府政务办公和决策支持系统,行业信息应用系统,公共支撑、安全认证,平台保障、系统集成软件,政府网上办公等项目。“金”字工程(“金农”工程、“金质”工程、“金土”工程等)。

  △电子商务。安全认证、在线支付、标准规范、信用认证等电子商务支持环境建设,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技术服务体系等项目。

  △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开发平台,开放式信息资源库、企业产品基本数据库、公益性数据库及交换服务系统开发,公共安全信息系统,社会事务信息系统,远程教育系统,高校数字图书馆,大学城信息中心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社区信息资源开发,基础市情信息资源、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和公共信息资源开发等项目。

  -26-

  △信息化重大基础设施。互联网交换中心,宽带接入工程,“三网融合”工程,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工程。

  四、产业布局

  按照努力建设长江上游高技术产业基地的目标和功能定位,结合我市高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现状,遵循高度集聚与相对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引导优势高技术产业区域集聚发展。重点发挥北部新区、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区、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和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承接作用,强化区域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建成多个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加大特殊优惠政策对市场导向作用的引导力度,引导增量、调整存量,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高技术项目区域专业化集聚发展。力争“十一五”期末形成电子信息、软件、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现代中药、兽用药品、生物农业、新材料等若干相对集聚的产业分布群,建成3-5个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形成重点产业专业化高度集聚、关联产业配套化相对集中的高技术产业格局,“十一五”期末初步形成我市现代产业基地的核心主体。

  积极引导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家用电器、软件等信息产业及相关重大创新能力项目向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和北部新区高新园集聚发展,建立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对集聚区;

  -27-

  引导仪器仪表领域的企业和重大创新能力及产业化建设项目向北部新区高新园、北碚机电工业园专业性集聚发展,布局建设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核心区。

  大力促进医疗器械、化学药、生物制药等领域的企业及创新能力项目、产业化项目、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向北部新区高新园集聚发展,培育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促进兽药、生物饲料等生物产业向荣昌畜牧科技城集聚发展,促进现代中药向涪陵太极工业园等特色工园区集聚发展,建好生物产业基地主要扩张区。

  重点推进汽车制造业、通用机械等领域的先进制造环节向北部新区经开园集聚发展,打造“十里汽车城”。积极推动机电一体化产业、装备制造、铝镁合金新材料、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天然气化工材料、良种良畜、绿色食品、生物能源等产业向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构建若干产业相对集聚区。

  重点引导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新产品创新链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院所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专业孵化器、行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向北部新区、重庆大学科技园区、北碚大学科技园、大学城等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型企业培育、孵化平台集聚发展,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之一。发挥区内科技平台、技术、人才等优势,联动区外自主创-28-

  新能力,形成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中介机构壮大的摇篮。

  专栏基地建设项目

  △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北部新区高新园;扩展区:涪陵太极工业园、荣昌板桥工业园等),仪器仪表产业基地(北碚机电仪工业园、北部新区高新园),长江上游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主要集聚区: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区、高新区软件孵化园、北部新区软件园、重庆北大东银信息产业孵化园),中国铝加工之都,镁材料产业基地等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推动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引导和支持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创新,建立和完善包括股权融资、贴息融资、担保融资、上市融资、政府配套支持等多种融资方式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扩大产业投融资规模。

  1.加大政策资金引导力度。创造条件,设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用于配套支持建设一批重大高技术项目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攻关项目,积极推进重点领域高技术产业化;对接国家拟设立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专项,适时设立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国家和市级重点工程实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逐步增大市级科技统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额度,加大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力度;整合科技资金的投入,包括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和市各职能部门掌握的资金,发挥资金的集约效益。

  2.积极发展风险担保业。遵循“责权利相结合、体现政府引导、公司化运作”的原则,完善市高新技术产业化贷款风险担保

  -29-

  资金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创造条件做大担保资金规模。积极推进以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鼓励国内外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依法设立信用担保机构,为科技创新及产业化项目提供以融资担保为主的信用担保。

  3.加快发展风险创业投资业。一是继续扩大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投资资金规模,体现政府引导、突出重点、聚集发展的原则,对技术领先且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承担单位资信高的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给予创业和发展的引导与扶持,促进项目向北部新区集聚发展。二是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灵活风险创业投资机制,进一步做大风险创业投资资金规模,扩大风险创业投资能力。重点要积极推进依托市风险投资公司搭建科技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平台的试点工作,帮助解决科技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促进科技企业发展。三是全面落实《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创业投资协会,积极推进以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在本市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开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有关的创业投资业务。同时,积极协助重大项目引进战略投资伙伴,提升产业投融资能力。

  4.积极争取上市融资。鼓励具备一定规模、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好的高科技企业通过辅导上市融资,或利用上市公司的“壳资源”进行资产重组融资。推进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企业争取在香港“创业板市场”上市。

  5.引导、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重大科技专项、高技术产业-30-

  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重点推进落实我市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的贷款协议框架方案中涉及产业化和自主创新的专项贷款。

  (二)加大产业布局引导力度。鼓励开发区内按“专业化”原则,建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专业性特色产业园,以相对优惠的产业政策营造产业要素区域集聚环境,以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为载体,以高技术产业链为纽带,构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为聚集培育、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创造条件。

  (三)完善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系统。以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引导、激励、促进机制建设,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服务互动的创新机制;积极推进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推动实施一批集成创新工程或专项,引导产学研和产业上中下游联动创新;建立利益激励机制,推进科技平台建设股权化,实行部分创新收益期权化,推进创新行为市场化;建立创新体系运行效率的评估机构,加强动态监测,适时完善薄弱环节,促进创新体系长效建设。

  (四)加大税费政策扶持力度。对高技术产业实施国家或地方许可的最低税费政策,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在用地、城市配套等方面实施地方权限范围内的特殊政策。重点推进落实高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技术等无形资产充抵注册资本金、达标申请自营进

  -31-

  出口权、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生产经营场所免征房产税、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企业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技术转让开发以及相关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增值税减免、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和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五)完善人才激励政策。设立高技术人才创业基金,吸纳留学人员来渝创业和工作,支持优秀科技人才从事高技术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国内外专利申请等创业活动,奖励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允许兼职兼薪,提倡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兼职办科技企业、从事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实行“人才共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人才岗位津贴,妥善安置配偶子女,建立高级人才疗养制度;准许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价出资占企业注册资本的比例由出资方协商约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股份期权、利润分享、年薪制和技术、管理以及其他智力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对软件、集成电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领域的高级人才实施特殊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政府采购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积极推荐并帮助企业争取进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地方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积极对接国防采购,争取更多自主创新产品纳入国防采购。

  -32-

  (七)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扎实做好高技术重大产业化项目及产业链配套项目的策划和项目整合包装工作;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鼓励招商引资政策;健全招商工作机制,加强统一协调、跟踪服务。

  (八)强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建设。优化企业自主创新、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政策措施,完善政策评估督查机制,推进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附

  则

  鉴于本规划主要在于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列出的部分续建项目均已通过环评审查,确定实施的重大专项只列明了方向性产品,具有不确定性,无法明确建设地点,环境影响评价难以开展,加之产业主要引导的布局区域,均对入驻项目有相应的环境评价要求和环境准入要求,因此,在本规划编制过程中,没有委托有关单位对《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此,多次征求市有关部门、区县(自治县、市)、开发区和专家学者的意见,都未提出异议。在规划实施后,对于具体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在确定建设地点、明确建设方案等前期工作中,将严格按照环评要求,督促项目承担单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33-

篇二:重庆高新区重点建设项目

  

  目

  录

  第一章

  重庆市房地产市场动态

  *

  区域信息

  *

  宏观数据

  *

  个盘信息

  第二章

  沙坪坝区商品住宅市场分析

  *

  综述

  *

  市场供给分析

  1、2、供给量分析

  供给的特点

  *

  市场需求分析

  第三章

  竞争性楼盘个案调查

  *

  调查时间

  *

  调查方法

  *

  调查步骤

  *

  调查表格

  注:本次调查针对高新区商品住宅市场,重点为产品调查。

  第一章

  重庆市高新区竞争楼盘市场调查

  一、重庆市宏观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内地城市发展也越来越迅猛。

  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在政治上有着起无法比拟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就基本转化为了经济发展上的优势。自直辖以来,重庆是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比几年前翻了一翻。整体形式相当喜人。

  1993年-2003年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图:

  25002250.1120001749.771589.341429.261479.711971.115001179.091009.47751.21500549.791350.110000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18.00%16.0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00%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15.30%13.30%12.10%11.20%11%8.40%7.60%8.50%9%11.4%0%10.3重庆市从上世纪93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急速下降,成立直辖市之后,重庆的发展度过了短暂的过渡期,其国内生产总值节节升高,但由于重庆的城市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重庆市与其他的城市的差距也是相当的明显的,特别是同沿海发达的城市的差距。

  关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2003年资料

  单位

  元/人

  北京

  31613天津

  25874上海

  34600重庆

  8075广州

  3150通过以上的比较,不难看出,虽然近年来重庆市的发展相当喜人,但总的来说同其他直辖市还有相当的距离,而重庆市作为西部的龙头港,其定位是西部的第一城市,因此,政府在宏观调控及政策支持上都给予了极大的优惠,重庆市的经济发展尚有巨大的空间,其潜力远为发掘完全。

  二、重庆市房地产市场概况

  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对重庆市房地产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下半年,交易量和房价增幅趋于平缓,但总体上商品房交易保持增长,房价稳定上升,消费趋于理性,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一)房地产开发用地供应规模适度,结构基本合理

  2004年,重庆市共有1347公顷土地(不含划拨转出让土地605公顷,下同)供应给房地产行业用作开发。其中,商业服务用地85公顷,住宅用地1262公顷(占房地产开发用地的93.69%)。住宅用地中,未向别墅、高档公寓等高档房供地,全部用于普通商品房、拆迁还建房等中低档住宅建设。

  (二)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合理,开发资金来源结构优良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同比增长

  比重

  指标名称

  1—11月

  (%)

  计划总投资

  年初至报告期累计完成投资

  按构成分组:

  建筑工程

  安装工程

  设备工器具购置

  1772.16315.45203.5017.766.46(%)

  59.22.520.710.133.464.55.62.010其他费用

  按用途分组:

  住宅

  办公楼

  商业营业用房

  其他

  87.74175.198.4247.5684.2829.222.3-1.028.222.827.855.52.715.126.7到2004年11月,重庆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的投资总量是315.45亿元,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4.4%,同比增长了22.5%。虽然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有所减缓,但从投资总量上看,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是全市投资增长的中坚力量;从资金结构看,国内贷款比重(15.6%)低于自有资金(20.25%)4.65个百分点;定金及预收款比重40.82%,销售状况良好。

  (三)新开工面积增幅小

  房地产开发施工(竣工)情况

  同比增长

  比重

  指标名称

  本年房屋施工面积合计(万平方米)

  住宅

  办公楼

  商业用房

  其他

  本年新开工面积合计(万平方米)

  住宅

  办公楼

  商业用房

  其他

  本年竣工房屋面积合计(万平方米)

  住宅

  1—11月

  (%)

  5568.774069.74183.01938.18377.831740.411378.5034.85233.6393.43816.07633.82(%)

  10020.323.873.1-0.23.319.016.82.53.16.81009.079.2-15.82.0-1.013.4-36.320.25.410023.677.办公楼

  商业用房

  其他

  25.93112.8743.4540.63.20.313.823.15.3到2004年11月,我市房屋施工面积5568.7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3%;新开工面积1740.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房屋竣工面积816.0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2%。

  施工面积及新开工面积增速减缓,是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显现。从土地、拆迁到金融,2004年里治标又治本的调控政策接二连三,来自于其他新开工项目的资金方面的压力,有可能使竣工资金投入减缓,从而影响到竣工量计划和进度的如期实现。

  (四)商品房成交面积增加

  商品房销售(预售)情况

  同比增长

  指标名称

  本年销售商品房屋面积合计(万平方米)

  住宅

  办公楼

  商业营业用房

  其他

  本年商品房销售额合计(亿元)

  住宅

  办公楼

  商业营业用房

  其他

  预售房屋面积合计(万平方米)

  住宅

  办公楼

  商业营业用房

  其他

  1—10月

  (%)

  642.56560.3921.0255.655.51109.7182.575.4620.641.04853.99777.967.6661.416.9611.113.742.5-9.9-37.312.316.266.2-6.0-24.434.834.5-20.750.649.2(%)

  1087.23.38.70.91075.35.018.81.01091.10.97.20.8比重

  注:销售面积是指报告期已签订了销售合同的商品房屋面积,它不包括已签订预售

  合同正在建设的商品房屋面积,但包括报告期或报告期以前签订了预售合同,在报

  告期又竣工的商品房屋面积。

  商品房销售(预售)情况

  同比增长

  比重

  指标名称

  本年销售商品房屋面积合计(万平方米)

  住宅

  办公楼

  商业营业用房

  其他

  本年商品房销售额合计(亿元)

  住宅

  办公楼

  商业营业用房

  其他

  预售房屋面积合计(万平方米)

  住宅

  办公楼

  商业营业用房

  其他

  1—11月

  (%)

  777.07685.6622.2462.976.20132.16102.095.7923.111.18938.19855.717.9066.078.52(%)

  19.310023.288.240.72.9-9.78.1-33.90.822.010031.677.264.24.4-10.317.5-17.50.940.410040.291.2-19.30.853.47.065.90.注:销售面积是指报告期已签订了销售合同的商品房屋面积,它不包括已签订预售合同正在建设的商品房屋面积,但包括报告期或报告期以前签订了预售合同,在报告期又竣工的商品房屋面积。

  根据市国土房管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1~10月,全市商品房成交面积642.56万平米,成交金额109.71亿元,同比增长11.1%、12.3%。其中,住宅成交560.39万平方

  米,成交金额82.57亿元,分别占商品房成交量的87.2%、75.3%,同比增长13.7%和16.2%。

  2004年1~11月,全市商品房成交面积777.07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32.16亿元,同比增长19.3%、22.0%。其中,住宅成交685.66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02.09亿元,分别占商品房成交量的88.2%、77.%,同比增长23.2%和31.6%。

  商品房成交量及成交金额呈现增长态势,市场出现供需两旺的状况,与之相伴的是商品房价格的增长。在主城核心区,住宅、商服用房和办公用房的成交均价分别达到了2486元/平方米、5463元/平方米和3280元/平方米。商品房住宅消费中71.5%的购房者选择了银行按揭购房的消费方式,居民信贷消费意识明显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04年下半年,商品房交易量的同比增速开始逐渐走低,11月份放缓。这与往年年末时交易显著放量呈较大反差,表明年初以来的宏观调控、土地供应紧缩政策和银行加息成效明显,市场走势趋向平稳。而住宅交易均价同比增速自下半年以来,也一直呈平稳走低态势,在11月份达到年初以来的最低值。

  结论:宏观调控起到重要作用,商品房市场供需两旺,房价稳定上升,消费趋于理性。其中,商品房住宅价格13.7%的增幅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13.7%不谋而合,成为保持协调发展的最佳佐证。

  (五)存量房:住宅涨价,非住宅降价

  类别

  存量房

  指标名称

  转让面积(万平米)

  转让均价(元/平米)

  存量房中:住宅

  转让面积(万平米)

  转让均价(元/平米)

  存量房中:非住宅

  转让面积(万平米)

  04年

  894.53同比(%)

  1322.8.311.342.318.7166.4转让金额(亿元)

  84.03939724.49转让金额(亿元)

  60.40834170.04转让金额(亿元)

  23.55转让均价(元/平米)

  1385-8.3商品房市场的成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优质房源的不断涌入,也促进了存量房市场转让的活跃。

  2004年重庆市存量房转让面积894.53万平方米,转让金额84.03亿元,转让均价939元/平方米,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3%、22.4%和8.3%。其中,非住宅转让面积170.04万平方米,转让金额23.55亿元,同比增长16%、6.4%。非住宅转让均价1385元/平方米,同比下降8.3%。

  由上表可看出,住宅类存量房转让面积增长平缓,但由于2004年,重庆市房地产价格总体走高,带动了存量房转让均价的节节攀高,致使住宅类存量房的总转让金额大幅度上升,可以说,04年是重庆存量房市场的一个“春天”。

  据了解,从存量房转让面积的同比增速来看,2004年一直保持震荡走高态势,市场发展速度较快,自四季度开始,市场增幅有所下滑,呈现回调态势。

  结论:随着存量房市场与商品房市场的联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市场走势逐步趋同,且走势相对平稳。与此同时,存量房的量增价升,将给市场消化带来考验。

  综上所述,重庆市2004年在投资量,施工面积,销售面积上有较大的提高,这主要归结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重庆市整体城市化进度的加快

  (2)新城建设力度加大

  (3)居民可支配收入有较大提高

  (4)政府对土地攻击量的有效控制

  根据调查分析可知,重庆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发展的市场,一个开发协调和供求潜力很大的市场,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宏观调控到位,劳动力和建材成本低,房价上升快,投资机会多,获利可观,风险较小。总体上可以说,重庆房地产市场日趋有序,结构趋于合理,供求基本平衡,消费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附:重庆市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分类

  代1994年现状

  2010年规划

  2020年规划

  码

  面积

  %(公顷)

  居住用地

  R5524.2公共设施C2008.6用地

  工业用地

  M4622.2仓储用地

  W435.6对外交通T266.2用地

  道路广场S1427.8用地

  市政公用U290.4设施用地

  特殊用地

  D961.4公共G1绿地

  人均占地

  面积

  %(米2/(公顷)

  人)

  7831.32710.15505825.9782.42632.4489.4462.92326.0人均占地

  面积

  %(米2/(公顷)

  人)

  8813.72946.95502.3922.71402.53914.2514.6462.94312.31254.7人均占地

  (米2/人)

  35.022.812.78.329.319.12.81.81.71.19.15.91.81.26.14.032.624.511.38.523.017.23.42.63.32.411.08.22.01.51.91.49.77.31.91.429.323.89.88.018.314.93.12.54.73.813.010.61.71.41.51.314.411.74.23.4绿242.0地

  防护G2绿地

  合计

  1.51.0454.15778.410065.224020.71007530046.810081.2备注:1、现状:主城建成区面积和人口采用1994统计资料。2、规划:城市规划用地按总图。2010年人口规划预测290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30万人进入用地平衡区;2020年人口规划预测330万人(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40万人进入用地平衡)。

  三、高新区房地产概况

  (一)所在片区简介

  重庆市都市区城市分区规划

  中部片区

  北部片区

  渝中组团、大石杨组团、沙坪坝组团、大渡口组团

  观音桥组团、两路组团、蔡家组团、大竹林——礼嘉组团、唐家沱组团

  南部片区

  西部片区

  东部片区

  南坪组团、李家沱——鱼洞组团

  西永组团、北碚组团、西彭组团、走马功能区

  茶园组团、鱼嘴组团、五宝功能区、界石功能区、一品功能区、南彭功能区、惠民功能区

  高新区所在的重庆市中部片区,是中梁山、铜锣山之间被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不含蔡家)组团,是重庆城市的发源地,最富有历史传统文化特色的区域,目前是全市人口最集中、功能最积聚的地区,以调整优化和提升为主,重点改善、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舒解人口和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二)高新区简介

  1、高新区简况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9月被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研究为全国五个综合性试验区之一。其目的在于依靠目前科技力量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这里吸引了包括“诺基亚”、“康佳”、“TCL”、“联想”、“方正”等大型高科技企业进入,建成了重庆市最大的电脑市场,高科技开发区已初具规模。高新区是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开发和聚集地。

  高新区区位图

  2、自

  然

  环

  境

  (1)地形

  高新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西南部,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渐降低,地貌起伏较大。区域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

  (2)气候

  高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东暖夏凉、湿度大、阴天多、雾日多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8.4℃,最高气温42.2℃,最低气温-2.4℃,年平均降雨1151.5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

  3、交

  通

  网

  络

  (1)公路

  高新区位于沙坪坝、渝中区、杨家坪之间,公路路网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有鹅公岩、李家沱、马桑溪三座长江大桥连接两岸。陈家坪长途车站将高新区与市内其他区县的距离拉得更近。

  陈家坪是主城区与成渝高速公路的接口,也是上桥至向家坡横贯东西主干道上的重要节点。由于长途汽车站紧邻转盘,陈家坪平日车流量就很大,石桥铺立交建成通车后更增加了陈家坪的交通压力,原有平交转盘加下穿立交已不能满足大量车辆通行的要求。

  2004年8月开工的陈家坪立交工程进展顺利,预计2005年5月可以完工使用,这将大幅度改善高新区交通状况。

  (2)铁路

  靠近渝黔、襄渝、成渝三条干线铁路,临近重庆东站、南站、西站三大货运车站。

  (3)港口

  长江上游最大的深水货运水陆联运码头——九龙坡港近在咫尺

  (4)航空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距离九龙坡区30公里,车程20多分钟。

  4、商用物业形态:

  高新科技产业区位于沙坪坝、渝中区、九龙坡区的中间地带,是重庆市西大门,其强大

  的辐射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这一区域以高心技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素有“硅谷”之称,聚集着大量IT行业,这一区域拥有泰兴、赛博电脑城、科有通信市场、八一建材市场、陈家坪、石桥铺机电产品市场并有五星级的南方君临酒店;四星级的西亚酒店、劲力酒店;也有三星级的富丽酒店、南方花园酒店、和平大酒店。

  石桥铺地区商用物业的运作处于失衡状态.重庆国际商城、晨光百货等商场名存实亡,长时间闲置,原有的上海华联等超市已不复存在。现有的商业物业除几个大的电脑城外,仅保留了跃华购物中心、南方百货等,且均以低端产品为主,管理模式也相当落后。石桥铺区域居民对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需求由位于万昌国际商城的新世纪超市和位于华宇名都城的人人乐大型购物超市满足,而对于休闲购物,人们通常选择在沙坪坝及解放碑等商圈进行,且往往更偏向于解放碑CBD。

  高新区的餐饮业主要集中在南方花园及科园四路一带,而石桥铺转盘人口集中区域的就餐问题往往由以跃华为中心,辐射至渝洲路彩电中心的饮食摊点解决,状况极其混乱.

  根据石桥铺地区的现状,由石桥房地产总公司开发的"西部商城"以打造高新区商业航母的姿态亮相高新区,号称建立一个"居家、办公、购物一体化"的大型商业物业,这势必带动高新区的商用物业的发展,使得这一区域内的大配套更加完善.

  5、环境状况:

  高新区是利用产业园区积聚人气的典型区域,其原始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欠佳.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楼盘以打造高质量产品来吸引市场,这一区域内的人工生态体系日渐成熟.各楼盘也相继推出各自的社区文化,使得这一区域内的人文环境更加规范、丰富起来.

  6、高新区房地产发展状况简介

  高新科技园的定位为整个高新区的定位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多的企业进驻高新区,集聚更多的精英,加上市政的大量投入,无论自住、投资,这一地区的升值潜力都很大,该区域购买力旺盛,楼市发展后来居上。由于产业结构、从业人员的多样性,使得区内供应产品多样,夹层、小跃层等创新户型纷纷在此率先面世,吸引了大量年轻购房群体;在该地区投资置业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企业素质的象征。

  根据调查,高新区的楼盘主要集中在石桥铺转盘附近、奥体中心四周、二郎、渝洲路。

  (1)石桥铺转盘

  南方香榭里、华宇名都城、国窖明城等典型项目位于高新区的核心地位,这些项目除了物业品质综合水平高之外,地段是其热卖的重要因素之一。再加上高新区目前土地供给量较为匮乏,越发显得寸土寸金,并带动了高新区附近房地产开发升温。

  (2)奥体中心周边

  随着重庆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的迅速推进,体育中心周边成为高新版块新的开发热点。目前除了同创奥韵之外,即将启动的还有金牌大厦、中州大厦、奥林匹克大厦等项目,运动概念是这些项目共同的主题。

  (3)二郎片区

  二郎科技新城是重庆高新区的拓展区,是重庆市西部大开发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占地10平方公里,总投资4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4亿元。新城从2000年开始建设,道路主骨架现已基本形成,已有格力空调、世纪精信、上海宝钢等项目建成投产,十余个项目入驻园区。新城将积极发展和引进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产业项目,建成重庆21世纪绿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二郎科技园包括工业小区,商贸区、居住小区、环保综合项目、科技公园。规划用地10平方公里。随着老顶坡商业日益红火,交通的不断改善,二郎片区的房地产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但高品质楼盘却不多。目前仅有的美茵河谷、恒鑫名城无疑填补了这项空白,并促进了二郎楼市整体水平提高。

  (4)渝洲路一线

  渝州路作为重庆市迎宾大道的组成部分,其道路和公共交通情况甚佳,可便捷通达主城各区,交通极为便利。珠江、建工以及南方都将目光投向了这一块宝地。定位于“都市青年自用型小户型文化社区”,主要针对20-32岁的都市白领族的建工新康桥开盘后短时间内即销售一空。精心打造的4000多平方米的水景,演绎着一场纯正的水岸生活的珠江华轩,更是这一地段的标志性建筑。

  总结:高新区向城市演变的发展已有5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高新区成为了房地产开发的最佳成熟区域——就学、就医、就业、商业、娱乐等极为方便。从高新区的开发后劲

  看,是极具开发潜力的:较新轻轨线约1/2的里程贯穿大石杨版块,也拉近了高新区与周边区域的实际距离;市奥体中心在04年7月初主体工程竣工,各项体育盛事的举办将吸引全重庆乃至亚太区的目光。由此,将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到此片区居住。

  目前,高新区的住宅开发几乎与经开组团、南滨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附:重庆市大、石、杨版块建设用地平衡表

  大、杨、石版块

  用地分类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特殊用地

  绿地

  公共绿地

  代码

  公顷

  RCMWTSUDG11525.4635.4648.294.4105.0403.966.427.6134.8%40.4216.8417.182.502.7810.701.760.733.57四、高新区典型楼盘调查及分析

  (一)调查时间

  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05.1.25——2004.2.20,历时25天。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重点调查法。对重点的竞争性楼盘,采取详细、多次、分步调查的方法;对竞争性较小、借鉴意义不大的楼盘,采取一次性调查,只增加感性认识,最终不形成《个案调查表》。

  (三)调查步骤

  1、拟订市调方案,将高新区竞争性楼盘分区;

  2、逐个楼盘进行有侧重点的调查;

  3、整理楼盘资料,形成文档,并对每个楼盘的成功点和失败点进行归纳评价;

  (四)调查分析表(见下页)

  高新区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是由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大力支持。

  一方面,高新区内越来越多的楼盘以打造高质量产品来吸引市场,这一区域内的人工生态体系日渐成熟,其环境质量已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另一方面,高新区的交通也越来越便捷:轻轨已经通车试运行,从高新区到市中心临江门、较场口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

  除此之外,高新区业已形成迎宾大道、成渝高速公路、区内陆路交通网络的便捷交通格局:高新区二郎接陈庹路一线已建成通车,以及鹅公岩大桥竣工,高新区业已拥有了快速便捷的公路网络。

  就连一直是高新区弱项的商业,其未来规划也相当诱人,由石桥房地产总公司开发的"西部商城"以商业黑马的姿态亮相高新区,号称建立一个"居家、办公、购物一体化"的大型商业物业,这势必带动高新区的商用物业的发展。

  高新区房地产开发起步较晚,落后于主城其它区域,其房地产开发主要集中于渝洲路、巴山、奥体中心一带。当前高新区房产发展非常迅速,珠江华轩、同创奥韵、华语名都城等一批楼盘成为高新区代表性楼盘。

  从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高新区内的购买力主要集中在石桥铺电脑城、渝洲交易城、八益建材市场、陶瓷市场、老顶坡汽摩市场及其附近。

  1、高新区楼盘资料

  由于调查时间较短,无法尽列所有楼盘,只列出了八个典型楼盘资料

  楼盘

  占地面户型面容积率

  总建筑面积

  积

  积范围

  总体均价(套层差及朝主力户型

  销售内)

  向差价

  率

  要点简析

  总体规划及景观:小区内5栋高层建筑整齐排列,楼间距最小不低于32米,形成大视野的效果。区内拥有4个各具特色的休单间:38平米

  层差10元闲广场、2个空中平台花园、1个戏水池。

  二F二T:70/平米

  38~1032760元/户型设计:布局上均为南北朝向,采用大面积玻璃窗、落地外国窖明城

  3.4973.57亩

  139666平米

  平米左右

  70%朝向差价平米

  平米

  飘窗等设计,保证采光、通风。

  三F二T:100元/平销售状况:项目销售情况较好,总体销售率达70%,其中76.6990~100平米

  米

  平米和68.07平米的两室两厅销售最火爆。目前,“国窖明城”的销售量保持在每日3套左右。

  总体规划及景观:运用“景观先行”的理念,在地块中心建造中央景观“名城花园”。现推出的一期由几栋高层和小高层楼房围绕中庭布置。

  层差户型设计:户型基本为南北朝向,朝南有中庭花园,朝北可看二F二T:7010~15元/小区的中央景观“名城公园”,户户采光,间间观景。

  67~220—80平米

  2800元/平米

  恒鑫名城

  3.33460亩

  600000平米

  60%销售状况:情况良好,总体销售率达60%以上,其中60~80平平米

  三F二T:120平米

  朝向差价米的两室两厅销售最好。其一期A栋楼,由于有20余套房在做平米

  30~50元/特价促销活动,故销售情况较好。位置、户型与A栋相差无几平米

  的C栋楼,由于其均价要高300多元/平米,故其销售率较低。而位于BD栋楼顶层的跃层,由于其视线及景观较好,总共8套已出售了4套。

  华宇名都城

  总体规划及景观:整个社区楼体造型各异,围绕主题中心花园和8个小庭院发散式布局,交通组织良好、组团布局合理。园林绿化采用较多品种的植被,水系大多采用多层跌水,形成层层差10元次分明的立体景观。

  /平米

  8070平82~1263F2T:108~1244000元/户型设计:大部分户型的卧室设置了阳光弧形休闲区。卧室都3.73320000平米

  75%朝向差价米

  平米

  平米

  平米

  采用外飘窗,确保了居室的采光与通风。

  100元/平销售状况:项目销售状况较好,3期推出的1、7、8、9中,8、米

  9号楼均已售罄,1、7号楼的销售率也超过了75%。其中较受追捧的户型是100~120平米左右的3室或4室,销售率也达到了90%。

  总体规划及景观:项目围绕中庭打造十多幢造型别致的小高层和高层建筑,并以“东南——西北”走向的社区消防通道为景层差观轴线,在两侧引入了较大面积的绿化植被、亭台水榭等景观。

  10~30元/户型设计:格局比较方正,几乎每一户的主卧室中都有270度二F二T:4150元/70%平米

  的观景外飘窗或与卧室相连的观景阳台。

  60~70平米

  平米

  以上

  朝向差价销售状况:由于项目所在地理位置的优越,使该楼盘销售状况

  100~330较好,其中70平米左右的小户型、128平米的错层、以及80元/平米

  多平米左右的小跃层更受到人们的追捧,其销售率分别达到了80%、99%、100%。

  华宇渝洲新都

  464~128112亩

  315000平米

  平米

  美茵新天鹅堡

  总体规划及景观:美茵·新天鹅堡位于1000亩德国风情小镇东北部制高点,由5栋高层组成,视野开阔。景观依山就势、高层差15元低错落的布置跌水、草皮等。

  2F2T:67平米

  33000平100000平米

  67~3943480元//平米

  户型设计:每一户型都设有休闲大阳台,大部分户型的客厅采1.53F2T:119平米

  80%米

  平米

  平米

  无朝向差用“阳台——景观窗”双面采光,采光通风良好,景观视野俱4F2T:129平米

  价

  佳。

  销售状况:项目销售状况较好,但位于每栋楼顶层的跃层户型销售欠佳,开盘至今尚未售出。

  总体规划及景观:社区楼房依据地势进行规划,高地高层,低地低房,每栋楼空间距离不大却互不遮挡。项目地处较高处,有着良好的自然风貌并在区内大量运用叠泉、瀑布、溪流、花层差3F2T:97~106园、绿地等营造小区景观。

  20~80元/南方香榭32027平78~132平米

  3000元/户型设计:户型比较方正,大部分户型采用独特的"1.5室"2.4888641平米

  80%平米

  里·鑫苑

  米

  平米

  3F3T:121~132平米

  设计,使卧室和书房结合为一个整体。

  无朝向差平米

  销售状况:项目正在进行尾盘销售,以100~130平米的中、小户价

  型销量最好,平均销售率达到了80%以上.而位于每栋楼17、18楼的跃层户型销售情况欠佳,自去年开盘以来,为数不多的几套跃层只售出了两套.

  总体规划及景观:同创奥韵以点式高层住宅为构架,辅以六大主题空间(奥韵之光·城市阳台、奥韵会、奥韵广场、奥韵名店街、奥韵风情园林、奥韵大道),缔造了一个充满运动活力的层差20元健康社区风情园林中有观景栈道、花台树阵、亲水平台、叠级/平米

  戏水池和迷你高尔夫球场等众多休闲运动场所,将健身与观景102809.5466~1592F2T:66~944000元/60%朝向差同创奥韵

  3.41210亩

  结合一体。

  平米

  平米

  平米

  平米

  以上

  价:户型设计:项目几乎每一户型都拥有阳光健身房,全玻璃构造,100~200为居室采纳更多自然光线。还有部分户型引入了入户花园,让元/平米

  空间显得更加通透宽敞。

  销售状况:项目三期(B区)约300余套,自04年6月26号面市以来,市场放映良好。

  总体规划及景观:项目现推出的二期,由1栋21层的高层、1层差10元栋13层的小高层组成及临街大型商用物业围合而成,中庭为小2F2T:74平米

  3.9左7700平74~1122800元/50%/平米

  型园林绿化景观,以精致的绿化小品为主。

  鑫泰铭居

  30000平米

  3F2T:90~95右

  米

  平米

  平米

  以上

  无朝向差户型设计:户型为70~110的两室为主,户型精小,布局紧凑。

  平米

  价

  销售状况:其总体销售率达50%,其中74.21平米的两室两厅销售最好。

  2、项目周边区域重点楼盘市场特征分析

  (1)供应体量分析

  单位:平米600000600000500000400000300000200000139666100000300000100000102809.54315000320000国窖明城恒鑫名城华语名都城华语渝洲新都美茵新天鹅堡南方香榭里·鑫苑同创奥韵鑫泰铭居88641(2)销售率分析

  项目

  销售情况分析

  项目销售情况较好,总体销售率达70%,其中76.69平米和68.07平国窖明城

  米的两室两厅销售最火爆。目前,“国窖明城”的销售量保持在每日3套左右。

  情况良好,总体销售率达60%以上,其中60~80平米的两室两厅销售最好。其一期A栋楼,由于有20余套房在做特价促销活动,故销售情恒鑫名城

  况较好。位置、户型与A栋相差无几的C栋楼,由于其均价要高300多元/平米,故其销售率较低。而位于BD栋楼顶层的跃层,由于其视线及景观较好,总共8套已出售了4套。

  项目销售状况较好,3期推出的1、7、8、9中,8、9号楼均已售罄,华宇名都城

  1、7号楼的销售率也超过了75%。其中较受追捧的户型是100~120平米左右的3室或4室,销售率也达到了90%华语渝洲新都

  由于项目所在地理位置的优越,使该楼盘销售状况较好,其中70平米

  左右的小户型、128平米的错层、以及80多平米左右的小跃层更受到人们的追捧,其销售率分别达到了80%、99%、100%项目销售状况较好,但位于每栋楼顶层的跃层户型销售欠佳,开盘至美茵新天鹅堡

  今尚未售出

  项目正在进行尾盘销售,以100~130平米的中、小户型销量最好,平均南方香榭里·鑫苑

  销售率达到了80%以上.而位于每栋楼17、18楼的跃层户型销售情况欠佳,自去年开盘以来,为数不多的几套跃层只售出了两套

  项目三期(B区)约300余套,自04年6月26号面市以来,市场放同创奥韵

  映良好

  鑫泰铭居

  其总体销售率达50%,其中74.21平米的两室两厅销售最好

  从以上两个图表可以看出高新区房地产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状态。以上竞争楼盘住宅的平均销售率都达到了70-80%,这首先是由楼盘本身的品质及其附加值所决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高新区房地产的价值对市场的吸引力及辐射能力。

  (3)面积范围分析

  项目

  国窖明城

  恒鑫名城

  华宇名都城

  华语渝洲新都

  美茵新天鹅堡

  南方香榭里·鑫苑

  同创奥韵

  鑫泰铭居

  面积范围(平米)

  38~10367~22082~12664~12867~39478~13266~15974~112高新区各重点楼盘在规划及推广过程中,将“扬长避短”的原则发挥到及至。高新区楼盘的面积配比跨度较大,有从38平米的单间配套到394平米的大跃层。分析上表可知,以周边商业环境取胜的楼盘如国窖明城、鑫泰铭居,即以较小户型为主,主要满足周边建材市场、渝洲交易城商家的投资居住需求。以社区自然环境取胜的楼盘如南方香榭里·鑫苑、美茵新天鹅堡、同创奥韵,则打造较大户型及大型景观以体现幽雅的生活居家氛围。其中,同创奥韵更是将“运动生活“的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有走综合华语名都城、恒

  鑫名城、渝洲新都,将居住、投资这两大市场需求融合在一起,打造内容更加丰富的楼盘。

  根据上述分析,高新区竞争楼盘定位差距不大,且相同定位、相同档次的楼盘比较集中,在销售过程中打“定位差“的可能性较小,这势必造成区域内楼盘竞争激烈。

  (4)主力面积分析

  主力面积(平层)(单主力面积(错层)(单主力面积(跃层)(单项目

  国窖明城

  恒鑫名城

  华宇名都城

  华语渝洲新都

  美茵新天鹅堡

  南方香榭里·鑫苑

  同创奥韵

  鑫泰铭居

  位:平米)98.06~103.3775左右

  108.28~124.7964.48~73.62129121.11~132.11137.57~149.4295.42位:平米)

  1212121.06~129.4位:平米)

  22164.31394159.1市场定位相近决定其产品定位差距较小,户型面积相对集中。楼盘定位较高,基本为中高档楼盘,走高端开发路线;物业形态丰富,花园洋房、别墅和高层百花齐放,其中以高层居多;产品线丰富,尤其是在同面积段内房型多;主力面积趋于中大户型,集中在70-100㎡。

  (5)销售均价分析

  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415040003480280027604000国窖明城恒鑫名城30002800华宇名都城华语渝洲新都美茵新天鹅堡南方香榭里·鑫苑同创奥韵鑫泰铭居

  由上图可以看出,占尽优势的高端楼盘与中端楼盘之间加差较大。走综合路线即兼有地段、环境、配套等优势的楼盘,其市场价格偏高,均价都达到4000元/平米以上;而地段、环境具有明显劣势的楼盘,其价格就大大降低,总体维持在3000元/平米左右。

  而市场定位接近的住宅,价格相差不大,性价比明显无差异。高新区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战在同档次楼盘及高、中端楼盘之间纵横拉开。

  (6)主力总价分析

  353025201510503032272516同创奥运珠江华轩华宇名都城康德27生活空间建工·新康桥主力总价分析(单位:平米)项目

  主力总价集中在20--35万元之间。这个价格段的住宅与其他区域相比,性价比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高新区楼盘的共同点

  1、性价比较高,增值潜力较大

  2、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渝洲路、巴山、奥体中心附近

  3、现阶段的购买力主要来自区内(电脑市场、建材市场等)

  4、较为符合区内居民需求

  5、新开楼盘规模都较大,档次较高

  存在的问题:

  1、业配套的竞争力相对其他几个主城区较小,这将减弱区域内楼盘的外区辐射能力,并导致一部分区内客源流失

  2、部分小区内部总体规划、绿化环境俱佳,但高新区总体环境较差。

  附:

  高新区竞争楼盘分布

  国窖明城

  恒鑫名城

  华宇名都城

  美茵新天鹅堡

  同创奥韵

  南方香榭里

  鑫泰铭居

  华语渝洲新都

  九龙坡石桥铺石新路巴山加油站旁

  九龙坡高新区石新路218号(巴山车管所旁)

  九龙坡石桥铺渝州路(四川省团校原址)

  九龙坡石桥铺高新区高庙科技新区

  九龙坡袁家岗奥林匹克体育公园旁

  九龙坡石桥铺高新区长白路

  九龙坡石桥铺石新路49#高新区石油路

  重庆国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重庆恒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重庆华宇物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城联置业

  重庆同创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南方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鑫泰房地产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重庆华宇物业(集团)有限公司

  第二章重庆市商品住宅市场需求调查

  一、调查目的2004年5月13日为期4天的重庆市春季房地产交易会拉开帷幕。本着“以市场需求”为指导方向,通过本次房交会对房地产市场的消费者进行了大规模的量表问答式消费需求调查,以了解我市消费者对于目前重庆市房地产需求的特征,从而进行产品定位,并为本小区整体规划、户型设计等提供一参考。

  二、调查时间

  2004年5月13日至16日,为期4天。

  三、调查地点

  2004年重庆市春季房地产交易会现场。

  四、调查方式、方法

  为真实、有效地了解重庆市房地产消费者需求,调查人员每天对到访春季房地产交易会现场的市民,采取量表问答式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现场调查。4天时间共抽取样本450份、有效样本(客户)400份,由调查人员进行系统地归纳、客观地分析,并最终形成消费者需求调查统计报告。

  五、统计内容

  购房选择的时间

  购买时间

  数量(个)

  所占比例(%)

  35302520151050半年内

  63.215.8一年内

  122.830.72-3年内

  123.630.93年以上

  90.422.6半年内2年内2—3年内3年以上

  通过上图分析说明:

  近几年随着重庆整体经济的持续向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了购房的消费大军,希望在近两三年之内购房的消费者占到抽样调查总数的60%多。一方面本市进行的旧城改造拉动了消费者购买的需求。另一方面重庆房地产业发展火爆,开发的产品亦越加科学化和人性化,旧有的住房已不再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购房选择的区域

  购买区域

  数量(个)

  所占比例(%)

  302520151050南岸沙坪坝江北九龙坡渝中渝北大渡口南岸

  100.825.2沙坪坝

  7619江北

  105.226.3九龙坡

  67.216.8渝中

  18.84.7渝北

  17.24.3大渡口

  14.83.通过上图分析说明:

  我市消费者认为今后理想的居住区域以南岸区、江北区两个区域为首,比例分别为26.3%和25.2%,占到了抽样调查总数的50%以上。说明由于上述两区域在居住环境及居住现状方面均优于其它各区,致使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上述区域作为其居住地的首选;此外,沙坪坝和九龙坡区亦在大多消费者考虑的范围内。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在选取购房区域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还是位置、交通便利及市政设施。

  购房选择的户型

  购买户型

  数量(个)

  所占比例(%)

  一室

  61.615.4两室

  207.251.8三室

  10025三室以上

  31.27.6050403020100一室两室三室四室通过上图分析说明:

  随着家庭人口居住的细分,三口之家是目前重庆市城区的主要家庭人口结构,选择两室的占到51.8%。而部分消费者在购房也考虑到与父母同住,欲选择三室的住房。可考虑到资金的因素不得不放弃此打算。此外,随着居住观念和习惯的改变,消费者对住宅内部结构更为讲究合理的功能分布。

  购房选择的面积

  购买面积

  数量(个)

  所占比例(%)

  3530252015105060以下60—8080—100100—120120以上60m以下

  25.26.360—80m114.828.780—100m129.632.4100—120m107.626.9120m以上

  22.85.通过上图分析说明:

  60—120为现在房地产市场住宅的主流居住需求面积,占到总数的88%。从整个重庆居民的收入来看,贫富间距在增大,多数人口还只是处于中等水平。60—80的小户型适应于经济能力有限的两或三口之家消费群体;80—100的中户型则主要消费群体为中等较偏好的消费群体;而100—120的大户型,虽为大户型但又不至于大而不当,其成本与实用性又能较好的协调,故市场需求也较为看好。

  购房选择的房型

  购买房型

  数量(个)

  所占比例(%)

  平层

  22255.6错层

  12330.6跃层

  5513.6050403020100平层错层跃层通过上图分析说明:

  平层仍然是广大消费者购买的主要房型,而错层的市场相对也较为看好,占到抽查人数的30.6%。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错层因其空间上的层次感解决了平层过于单调、直白的缺点而受到欢迎;但由于错层对面积的要求相对平层较高,从而使部分喜好错层的购房者只能购买平层。同样原因亦使得跃层的推广受到限制。

  应加大的功能房

  应加大的功能房

  数量(个)

  所占比例(%)

  100806040200主客厅主卧室次卧室厨房卫生间书房主客厅

  34887主卧室

  18847次卧室

  9223厨房

  10827卫生间

  14035书房

  369通过上图分析说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住房知识的普及,消费者的居住要求也在步步提高。从上图可观察到住宅内部结构更为讲究适度的空间尺寸型,其中由以主客厅为代表,占到总数的77%。在调查中许多消费者都提到增加主客厅的面积,使平常的娱乐生活更为方便。

  楼层控制数

  楼层控制数

  数量(个)

  所占比例(%)

  低层

  22.45.6多层

  131.232.8小高层

  145.636.4高层

  84.825.24035302520151050低层多层小高层高层

  通过上图分析说明:

  多层与小高层占据市场需求的主流,分别占到抽样人数的32.8%和36.4%,同时高层市场也较为看好,占到。在调查中,诸多消费者提到高层或小高层都无所谓,只要有电梯且不容易坏即可,而老年人则期望楼层不要太高。对于低层,由于其主要表现方式为独体别墅和联排别墅,价格高昂、居住成本高,故常不在一般消费者考虑之列。

  购房的单价

  购房单价

  数量(个)

  所占比例(%)

  504030201001500元以下1500—2500元2500—3500元3500元以上1500以下

  60151500—250016641.52500—3500158.439.63500以上

  15.63.通过上图分析说明:

  目前市场接受的主要单价还是在1500—3500元之间,占抽查人数的81.1%。近年来随房地产炒作,房价有增长趋势;此统计数据则提醒我们在提升单价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消费者购买力,不能无限度的增加,而应根据市平均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购房总价

  购房总价

  数量(个)

  所占比例(%)

  10万以下

  10—20万

  20—30万

  30—40万

  40—50万

  50万以上

  60.810.391.222.8105.626.480.420.152.813.228.87.230252015105010万以下10—20万20—30万30—40万40—50万50万以上通过上图分析说明:

  对应于消费者所选理想的居住面积,可承受住房的房价总额主要集中在10—40万元区间,占到抽样调查总数的69.3%。

  除价格外购房考虑因素

  除价格外购房考虑因素

  小区环境

  小区规划

  交

  通

  户

  型

  企业品牌

  配套设施

  设计外观

  小区位置

  物业管理

  建筑安全

  数量(个)

  322.4166339.22086421228215.2143.283.2所占比例(%)

  80.641.584.8521653753.835.820.8通过上图分析说明:

  排除价格因素,消费者购房考虑的最重要的前三项因素依次是:交通、小区环境及小区位置,这三项因素的占有率分别是84.8%、80.6%和53.8。从这些数字可看出住房交通及位置任是消费者首要考虑点,同时随着对住房的认识购房者在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有很大提高。

  内部配套的期望

  内部配套的期望

  运动休闲设施

  商业设施

  医疗设施

  会所

  教育设施

  小区直通车

  数量(个)

  2493921818012636所占比例(%)

  62.39845.220.131.5100806040200运动设施商业设施医疗设施会所教育设施小区直通车通过上图分析说明:

  商业设施的需求占决对性的首要地位,达抽查人数的98%。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老年购买者非常看中医疗设施的完善否,而中青年消费者则较看中运动设施;同时有消费者提到若小区所在地方交通便利则小区直通车无所谓。

  小区氛围的期望

  小区氛围的期望

  安静、祥和

  数量(个)

  所占比例(%)

  6050403020100安静、祥和邻里关系融洽健康向上运动休闲邻里关系融洽

  10626.4健康向上

  5012.5运动休闲

  389.520651.6通过上图分析说明:

  诸多消费者期望小区有一个安静祥和氛围,占抽样调查的51.6%。在调查中发现在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下班后,大多消费者都期望能在一安静祥和的环境中休养生息;此外也由于社会人情愈加冷漠,部分购房者期望小区居住者间关系融洽、彼此关心帮助;而老年人从自身身体考虑希望小区能有一健康向上的氛围。

  六、消费者基本资料统计

  年龄统计

  年龄

  数量(个)

  所占比例(%)

  25岁以下

  276.825-35岁

  5012.635-45岁

  13132.745-55岁

  14135.255岁以上

  5112.403530252015105025岁以下25—35岁35—45岁45—55岁55岁以上入住人数统计

  入住人数

  数量(个)

  所占比例(%)

  504030201001人两人三口之家三人以上1人

  5413.6两人

  13634三口之家

  18245.5三人以上

  286.职业统计

  职业

  公司负责人

  专业技术人员

  普通职员

  经商人员

  自由职业者

  302520151050公司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普通职员经商人员自由职业者数量(个)

  931001098117所占比例(%)

  23.32527.3204.4家庭月收入

  家庭月收入

  数量(个)

  所占比例(%)

  504030201002000元以下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

  348.62000—3000元

  17142.73000—4000元

  14736.84000元以上

  4811.附:重庆市商品住宅市场调查问卷

  重庆市房地产消费者调查

  先生/女士:

  您好!我们是重庆市商品住宅市场调查的调查人员。我们希望调查了解重庆消费者对房地产的需求状况。现在需要耽误您几分钟,希望能得到您的理解与支持,在百忙中能抽出一点时间回答我们的问题。谢谢!

  1.您准备未来几年内购买住房?

  □半年内

  □一年内

  □2—3年内

  □3—5年内

  □5年以上

  2.准备在哪个区域购房?

  □沙坪坝

  □南岸

  □

  渝北

  □

  江北

  □

  九龙坡

  □渝中

  □大渡口

  3.打算购买何种户型?

  □一室(□单

  间

  □一室一厅)

  □两室(□两室一厅

  □两室两厅)

  □三室(□三室一厅

  □三室两厅)

  □四室及四室以上

  6.准备购买多大面积的住房?

  □60以下

  □60—80□80—100□100—120□120以上

  4.希望购买哪种房型?

  □

  平层

  □

  错层

  □

  跃层

  7.您认为以下哪个功能房应特别加大?

  □

  主客厅

  □

  主卧室

  □

  次卧室

  □

  厨房

  □

  卫生间

  □

  书房

  5.期望小区楼房控制在多少层?

  □

  低层

  □

  多层

  □

  小高层

  □

  高层

  8.打算选单价多少的主房?

  □1500以下

  □1500—2500□2500—3500□3500以上

  9.希望总价控制在多少

  ?

  □10万以下

  □10—20万

  □20—30万

  □30—40万

  □40—50万

  □50万以上

  10.除价格外,购房先考虑的因素:

  □

  小区规划

  □

  小区环境

  □

  交通

  □

  户型

  □

  企业品牌

  □

  配套设施

  □

  设计外观

  □

  小区位置

  □

  物业管理

  □

  建筑安全

  11.以下小区内部配套哪些认为是必要的?

  □

  运动休闲设施

  □

  商业设施

  □

  医疗设施

  □

  会所

  □

  教育设施

  □小区直通车

  12.期望小区何种氛围?—————————

  消费者基本情况

  1.

  您的年龄:

  25岁以下25—35岁35—45岁45—55岁55岁以上

  2.

  入住人数:

  1人

  两人

  三口之家

  三人以上

  3.

  您的职业:

  单位或部门负责人

  专业技术人员

  普通职员

  经商人员

  自由职业者

  4.

  家庭月收入:

  2000元以下2000—3000元3000—4000元4000元以上

  谢谢您的合作,祝您工作顺利,全家幸福!

篇三:重庆高新区重点建设项目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重庆高新区“十四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2021.06.13?

  【字

  号】渝高新发〔2021〕22号

  【施行日期】2021.06.1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重庆高新区“十四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各部门、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市驻高新区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高新区“十四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重庆高新区2021年第13次管委会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2021年6月13日

  重庆高新区“十四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

  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不仅是高新区顺应技术新产业革命趋势、抢抓疫情催生新经济机遇、引领主导产业集群能级跃升、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新区完善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要素,建设科学之城、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重庆高新区“十四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围绕落实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示要求,根据《重庆高新区“十四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明确未来五年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目标愿景、战略定位、功能布局、发展重点和关键路径,是引领未来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旗帜纲领。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

  一、环境形势与发展基础

  (一)背景形势

  高技术服务业是采用高技术手段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活动的产业集合,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高端环节,具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等优势特征。当前,高新区产业发展正处于着力补短板、寻求新突破的关键时期,加快构建与科学城战略定位相匹配的高技术服务业体系,既是高新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树立高新区服务业特色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1、顺应高技术服务产业趋势的发展需要

  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全面加速。四经普期间(2014-2018年)规模以上软件信息、研发服务、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2%、15.5%、74.5%,远高于同期服务业增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呈现出“跨界融合”的新态势;新冠疫情进一步催生了在线经济、平台经济、无接触经济、直播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国家级开发区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阶段。各地高新区

  把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提到重要地位。中关村科技园、东湖高新区等一批国家级高新区被纳入现代服务业试点,高技术服务业已成为当地服务业主导领域。为此,重庆高新区应当主动顺应高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趋势,加速培育有利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服务业,重点完善高技术服务供给体系,推动高新区产业链水平的整体提升。

  2、引领成渝双城经济圈蝶变的时代需要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两中心两地”的目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前所未有地强化了重庆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作为重庆主城区西向桥头堡、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阵地,重庆高新区迫切需要发挥与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优势,大力推进高技术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在助力成渝地区建设“两中心两地”定位中发挥好支撑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

  3、支撑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需要

  近年来,重庆市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202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207.3亿元,居西部城市第二位,但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还不高,服务业占GDP比重明显低于其他3个直辖市,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近40%,新兴高端服务业总量规模不大、发展不够充分。为此,2020年,全市发布实施《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级”。高新区必须着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能级,凸显在全市服务业发展格局中最具科创属性的独特地位,更好地发挥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创新驱动新引擎作用。

  4、服务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的战略需要

  2020年4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大举措。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明确了科学城加快建设“面向未来产业、未来生活、未来风景的未来之城,鼓励创新、开放包容、追逐梦想的梦想之城,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的战略定位。高新区“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围绕“科学之城、创新高地”总体定位,提出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的思路,加快推进科学城建设。重庆高新区应当充分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等重大战略叠加优势,最大限度激发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着力打造高技术服务业新高地,为科学城建设提供强大助力。

  (二)发展基础

  依托制造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资源,聚焦大学城、西永微电园、金凤片区等产业载体,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正展现出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产业发展初显特色优势。检验检测初步形成集聚特色,2018年高新区获批建设西部省市唯一的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截止目前,集聚区内已入驻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赛宝实验室等检验检测机构25家。研发孵化拥有丰富资源基础,高新区所辖重庆大学城集聚14所高等院校,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项目加紧推进。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等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225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7家,市级及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4个、其中国家级5个,A类评价国家级孵化器2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2.3件。四川美术学院作为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摇篮,数字文创企业孵化和专业人才培养日益形成品牌特色。

  产业载体初具承载能力。高新区服务业初步形成大学城、西永微电园、金凤园区三大片区为主体,特色街区和商务楼宇镶嵌其中的空间格局。大学城科技产业

  园、金凤检验检测集聚区成功入围重庆市第一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名单。金凤片区已成为西部地区检测企业最集聚、基础设施最完善、产业增长最迅速的检验检测基地。西永微电园正致力于打造集成电路领域研孵化基地。截至2020年,重庆大学城累计在孵企业468家,培育3个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6个市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产业云平台加速构建,英业达、华润微电子、索为网络、重庆赛宝等结合自身优势领域在高新区布局产业云平台,加快促进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大数据平台加快集聚,施耐德智能制造重庆创新中心、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中国移动(西永)数据中心、腾讯西部数据中心等纷纷入驻,为高新区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数字核心枢纽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综合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卓有成效,行政层级升格、隶属关系理顺,市级行政资源倾力支持,行政效率和管理能力大幅提升。自创区、自贸区、综保区多重战略叠加,机制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日益凸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在全市率先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一张证”,在全国率先推出“三评合一”环评审批改革,在全市首创政府投资项目“以函代证”、社会投资分段办理施工许可等制度。综合配套不断完善,科学大道等40个重点项目开工,科学城高铁站、地铁7号线、15号线、17号线、27号线,金凤隧道、大学城复线隧道、白市驿隧道等高能级交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基建加快布局,建成5G基站1300余个。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高等级商业设施正加快落地,生活配套环境不断改善。

  (三)面临问题

  从历史发展来看,高新区体制机制调整前作为工业集聚区,服务业主要以生活生产配套为主,高技术服务业未处于经济发展的主力地位。地处三区交界,人口聚集度、城市化程度偏低,客观上限制了高技术服务业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从现状

  基础来看,高技术服务业在总量规模、内部结构、功能能级、配套环境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一是总量规模偏小,缺乏体量支撑型主导领域。高技术服务业细分领域普遍规模较小,目前尚没有一个超过百亿规模。二是发展能级不高,缺乏标志性品牌竞争优势。代表新兴业态的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5.2%。制造服务融合延伸不够,龙头企业、标志性项目和高等级平台集聚不足。三是综合配套支撑不足,缺乏吸引高端要素的发展环境。高新区中南部区域城市化程度偏低,公共设施建设总体滞后,生活配套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布局失衡。四是营商环境有待优化,缺乏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顶层设计。适应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支持、市场准入、服务监管等还有待完善。

  (四)综合评价

  总体来看,高新区目前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处于扩规模、强基础、培优势、蓄动能的关键阶段,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与高新区制造业优势基础还不平衡,与高新区拥有的特色资源和作为自贸区、自创区的制度创新优势还不匹配,与打造“升级版”、建设科学城的定位还不适应,与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还有落差。当然也要看到,高新区正处于多重战略叠加、多种资源倾斜的蓄势发力期,伴随着高新区战略定位的提升、基础配套支撑的强化、体制机制政策的完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必将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市委、市政府对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重庆高新区打造科学之城、创新高地的总体定位,坚持高端化、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着力引进高技术服务业总部机构、领军企业、旗舰项目、功能平台、创新要素,优先布局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

  测、数字文创、科技金融“五大赛道”,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关键链条的高技术服务体系和匹配西部(重庆)科学城地位的创新生态圈,为增强科学城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供强大支撑,建成立足重庆、联动成渝经济圈、辐射长江经济带和中国西部地区的高技术服务高地。

  (二)基本原则

  ——高端引领、创新发展。坚持按照科学城的目标定位高起点谋划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集聚各类旗舰型项目、功能性平台、龙头型企业、创新型要素,提升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水平。把握新技术革命以及疫情催生服务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机遇,前瞻培育高成长性的产业新领域,保持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动能与活力。

  ——增量驱动、集聚发展。坚持旗舰项目引领和功能性大平台双轮驱动的资源导入思路,以超常规的机制路径和高含金量的政策引导,带动高新区各类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主体、机构、平台和要素的集聚,做大产业规模,增强高技术服务业的集聚度和显示度,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快速集聚发展。

  ——强化品牌、特色发展。坚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打响高新区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数字文创、科技金融等高技术服务业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品牌。打造一批专业化、品牌化的服务业示范性园区基地、示范性特色街区与专业特色楼宇,打响一批具有“西部(重庆)科学城”标识的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品牌。

  ——数字赋能、融合发展。顺应新技术革命发展新趋势,坚持数字赋能推动服务业创新增值,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现代信息技术嵌入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经济线上线下融合,前瞻布局引领数字服务、智慧服务的新经济领域,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等领域持续发力,打造面向未来的融合型服务新经济的先锋引擎。

  ——积极融入、联动发展。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推动高新区服务业的发展全面融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

  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区域联动、双城联动、市区联动、校区园区社区等多层次联动,在融入大局、耦合联动中拓展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空间、增强服务业集聚辐射能力和开放发展水平,凸显高新区服务经济的地位与能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集聚一批高层次主体、高能级项目,发展规模快速扩张、内部结构显著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的集聚度显示度大幅提升,品牌进一步打响,经济贡献度、创新活力度、服务辐射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基本形成以高技术服务为主体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建成高技术服务的西部高地和数智赋能融合发展示范区。

  ——产业规模实现新跨越。服务业规模实现跨越式赶超,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4%,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高新区GDP比重达到5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5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300亿,其中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达150亿。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数字文创四大产业实现营收300亿元,其中规上营收达150亿元,占规上服务业比重70%以上。

  ——能级水平迈上新台阶。高技术服务业在集聚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功能平台、高端人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驱动型、知识密集型、智慧赋能型、跨界融合型服务业领域加快发展,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力争到2025年,引入和培育一批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其中入选重庆100强企业10家,入选全国服务业500强企业3家,区域性总部20家。

  ——主导领域打响新品牌。将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数字文创、科技金融等打造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服务业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领域。到2025年检验检测机构营收超亿元企业集聚10家,引进和培育集聚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0家、软件信息服务百强企业5家、数字文创龙头企业5家。

  ——发展环境形成新生态。形成适应新时代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环境,市场准入合理宽松、行业监管审慎包容、政府服务便利高效,服务业载体支撑不断加强、配套环境不断完善,形成高新区服务业发展“硬环境更优、软环境更暖”的全新生态。

  (四)空间布局

  根据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基础、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综合配套等各种条件,结合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土空间规划和“十四五”高新区空间布局的总体部署,加快构筑“一核引领、双圈发力、两片支撑”高技术服务业空间格局。

  “一核”:科创中央商务核。围绕高新区管委会周边核心地块,高品质高起点规划建设金融街,打造以科创和金融为特色的总部集聚的科创中央商务核,打造高新区最高能级的服务集聚区,发挥对高新区服务业的核心辐射和带动作用。

  “双圈”:研发创新生态圈。依托环绕科学公园(寨山坪),加快推进科创要素与生态优势融合发展,全力建设以前沿研发孵化为重点的科学谷片区,鼓励新型研发机构集聚,打造研发孵化和基础研究为主导的研发创新生态圈。大学城活力创意圈。充分发挥大学城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嵌入式布局创新载体,打造以信创软件和数字文创为重点的大学城活力创意圈,全面彰显服务业创新活力。

  “两片”:金凤检验检测片区。依托金凤国家质检基地,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器件等领域,打造中国检验检测西部核心极;依托金凤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点载体,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孵化服务。西永集成电路设计片区。以微电子科创街和微电园研发群楼为重点,打造以集成电路(IC)研发设计为特色的软件信息类高技术服务业片区。

  三、构筑“五大赛道”高质量发展格局

  立足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核心定位,着眼高新区制造业升级与增强创新动

  能,大力发展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数字文创、科技金融等高技术服务业,积极培育细分领域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优势赛道、特色品牌。

  表1:重庆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五大赛道”细分领域

  重点赛道

  细分领域

  研究开发

  技术转移

  研发

  孵化

  知识产权

  创业孵化

  科技咨询

  信创软件

  IC(集成电路)设计

  软件

  信息

  工业互联网

  高端行业应用软件

  新兴软件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检测

  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检测

  检验

  检测

  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检测

  仪器仪表检测

  智能装备检测

  其他工业品、消费品及贸易品检测

  工业设计

  电子竞技

  数字

  文创

  影视媒体

  知识付费

  科技风投

  主力金融

  供应链金融

  科技

  金融

  金融科技

  绿色金融

  专业服务

  (一)着力发展研发孵化,打造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立足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重点聚焦研究开发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领域,积极完善政产学研用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完备的研发创新链,加快布局一批高能级的研发机构、研发中心、研发孵化企业,力争到2025年,高新区研发孵化产业营收达50亿元,规上工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100%,新型(高端)研发机构10家。研发创新生态区、大学城创新创意集聚区、西永集成电路孵化集聚区、金凤生物医药产业园、金凤智能装备研发孵化集聚区等载体建设初显形象和功能,成为高新区创新发展动力源。

  发展重点:一是研究开发服务。围绕国家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高新区重点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发挥高新区高等级研发机构和大科学设施集聚优势,超前布局基础

  研究,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科学研究,关注颠覆性技术,推进前瞻性变革性技术研发。二是技术转移服务。搭建技术交易或转移平台,引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机构,支持股权合作、直接投资、联合开发、技术交流等市场化服务,支持信息发布、融资并购、竞价拍卖、咨询辅导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三是知识产权服务。鼓励培育针对专利、商标、版权、著作权等核心知识产权的代理、转让、登记、鉴定、评估、认证、咨询、检索等专业服务,鼓励发展围绕知识产权的信息、维权、保险等相关配套服务。四是创业孵化服务。构建全过程、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提供共享经营场地、政策指导、资金申请、技术鉴定、项目顾问、人才培训等多元服务,鼓励提供创业创新大赛、创业训练营、种子储备库、创业导师制度等特色服务。五是科技咨询服务。面向市场主体提供基于科技政策情报、科技技术情报、企业创新战略、咨询专家诊断、项目申报培训等领域的专业科技咨询服务。同时,顺应在线新经济发展趋势,鼓励支持企业提供在线研发服务,引进专业的在线研发服务平台企业,创新研发服务模式。

  关键路径:一是加快建设研发孵化载体。加快建设科学谷、重庆光大新科技城项目、高新区科创示范项目(金凤园区)等一批研发孵化产业载体。提质赋能5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10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研发创新孵化机构,积极参与高新区内的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载体打造,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提供空间支撑。二是争取一批国家级创新机构落户和授牌。依托大科学设施优势,积极引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落户,支持本地高校和企业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三是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创新主体。积极吸引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企业家在高新区成立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建设一批院士港、领军团队实验室等,引进和培育一批创新企业、创新团队。与中科、启迪、国科控股等研发孵化集团合作,打造高新区版的研发孵化服务母基金,鼓励科创龙头企业或头部机构牵头成立

  重庆高新区研发孵化服务产业联盟。四是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政产学研用合作提供制定技术标准、编制技术路线、成果转化推广等科技创新公共服务,鼓励中科院系统单位以及军工系统研究单位在区内设立独立或分支院所。支持科研院所、科研类企业向社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五是积极完善研发孵化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机制、发现机制、成长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流动机制,为高端科研人员提供定制配套服务。激活创业投资活力,创新银行科创信贷产品,吸引社会科创风险资本投入,鼓励发展天使基金、创投基金,开设专项信贷业务和保险业务。

  空间布局:研发孵化主要布局在高新区北部和中部,重点围绕大学城、研发创新生态区、西永微电园、金凤园区等片区布局。“十四五”期间,研发孵化用地(含研发机构聚集区)用地2978亩,大科学装置研发用地4702亩。重点空间载体和项目包括科学谷、大科学装置集聚区、西永智慧园区建设项目、西永产学研一体化项目、重庆光大新科技城项目、重庆大学超算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创新研发平台、西部中国芯联合应用实验室等项目。

  表2:研发孵化重点平台项目列表[1]占地面积项目名称

  所属区域

  建设功能

  (亩)

  (亿元)

  大科学装置集聚区A片曾家镇

  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区

  大科学装置集聚区B区

  西永

  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研发机构集聚区

  科学谷前沿科技孵化片含谷镇

  (人工智能研发孵区

  化)

  888801650——

  3052——

  产值目标

  金凤智能装备研发孵化金凤镇

  片区

  研发孵化(智能装700备)

  研发孵化

  (生物技50金凤生物医药产业园

  金凤镇

  术研发中心)

  研发孵化(集成电78050150?(可20用)

  西永集成电路孵化片区

  西永

  路)

  研发孵化(智能硬重庆光大新科技城

  金凤镇

  件)

  4004(二)着力发展软件信息,加快建设西部软件名园

  聚焦发展信创软件、IC(集成电路)设计、工业互联网、高端行业应用软件、新兴软件五大领域,深化软件信息服务对制造业、传统服务业、城市管理的融合应用与赋能。力争2025年汇聚软件信息服务企业400家,产业总规模达150亿,成为高新区服务业支柱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软件名园。

  发展重点:一是信创软件。依托中电信创产业基地,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光大集团、联合微电子等龙头企业,重点围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自主基础软件、新兴软件等,加强产业共性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软件研发能力。二是IC(集成电路)设计。依托联合微电子、华润微电子、阿里平头哥中国芯设计及应用联合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孵化中心等载体,以IC设计、制造、封测融合协同发展为主线,重点发展汽车电子芯片、笔电芯片、物联网芯片、5G芯片等高端核心芯片领域的设计,打造新一代芯片研发高地。三是工业互联网。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企

  业升级、城市智慧管理和传统服务业中的深度应用,加快开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制造关键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四是高端行业应用软件。大力发展政府服务、民生服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行业应用软件和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支持企业研发设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领域的中控信息平台、人机交互式软件、嵌入式软件、大数据查询引擎、流式和迭代计算程序、定制数据库等核心模块,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服务化、平台化转型。五是新兴软件。加快发展面向未来智慧城市需求和未来多元高端生活需求的新一代软件数字信息产品,重点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5G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机器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神经网络元等前沿领域的核心软件和关键算法的开发。

  关键路径:一是加快打造高质量的产业载体。加快建设智慧芯城、中电信创产业基地和西永微电子科创街、科学谷等产业载体。规划打造面向未来软件信息服务业的高质量信息产业基地。引进园区专业运营商,加强专业化品牌化运作。争创国家级、市级软件信息服务基地。二是引进和培育软件信息服务龙头企业。着力引进全国软件业务百强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中国互联网百强等企业,支持国内外软件信息服务和大数据服务龙头企业在区内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支持中国电子、英特尔、华为等行业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相关专业加强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孵化器,提升龙头企业对本地软件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鼓励重点软件企业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国际技术垄断。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牵头或主导制定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三是积极推进软件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示范。积极向信息服务企业开放市政管理信息应用场景,编制发布软件服务需求清单,鼓励软件企业开发对应的软件产品、服务产品和解决方案,推荐优先列入《重庆市市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鼓励采购软件和信息

  服务企业自主研发、具有明确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建立工业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深度合作,鼓励开发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工业互联网信息服务项目。

  空间布局:围绕做大重庆高新软件园和重庆信创产业基地,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布局在智慧芯城、信创产业示范基地、西永微电子科创街、金凤片区等,产业用地合计1889亩。重点项目包括:华为鲲鹏计算生态项目、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创新中心、平头哥中国芯设计及应用联合实验室、重庆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孵化中心、中国移动(西永)数据中心、重庆软件园项目、大华集团人工智能及信息安全总部项目、明略科技集团西南区域总部等。

  表3:软件信息重点平台项目列表

  占地面积项目名称

  所属区域

  建设功能

  (亩)

  重庆信创软件园项目

  智慧芯城

  大学城

  电子信息技术

  大学城

  软件产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信创产业示范基地

  大学城

  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信创产业示范基地二期

  大学城

  基地

  中国移动(西永)

  数据中心

  金凤软件信息片区

  西永微电子科创街

  西永综保信息服务

  区B区

  金凤镇

  西永

  软件信息

  软件信息

  5005005030151400101872017300(亿元)

  230值目标

  (三)着力发展检验检测,打响国家检验检测基地品牌

  立足重庆高新区国家级质检基地建设,重点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检测、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检测、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检测、仪器仪表检测、智能装备检测五大领域,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在服务能级上、服务半径上、服务模式上不断提升,提高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检测认证服务能力。力争2025年,汇聚各类型检验检测机构100家,营业收入超70亿元,打造我国中西部最具规模的检验检测产业集群。

  发展重点:一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检测。依托机动车强检试验场和汽车安全与排放实验公共检测平台,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供法规质量检测、设备实验研究、进出口认证、标准制定验证、产品演示展示、司法咨询鉴定等各种服务。二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检测认证。依托高新区生物医药检测平台和研发机构,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专业的药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检测、医疗器械安全质量检测等检测服务和药效、病理、分子生物、基因芯片、生物信息等检测研发服务。三是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检测。依托国家笔记本电脑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及其他电子电路检测机构,为笔记本电脑和集成电路企业提供电子电路元器件和微电子设备的相关检验、测试、认证、标准、咨询等服务,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芯片、电子新材料等领域的检测认证服务。四是仪器仪表检测。依托城市能源计量、应用工程、消防及阻燃产品、电梯及升降机等检疫检测中心,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能源计量测试、节能工艺审定、节能减排产品认定、特种仪器仪表检测、民用仪器仪表检测等领域的检测服务。五是智能装备检测。依托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检测中心,为中西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专业检测服务和智能机械、智能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智能控制系统等智能制造核心部件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六是开辟新服务领域。积极向计量及认证服务、消费品检测、生命科学监测、工业检测、环保检测等新兴业务拓展,支持第三方机构在综合保税区开展进出口检验认证服务。

  关键路径:一是做大做强本地检测检测龙头机构。加快推进国家质检基地二期项目落地。支持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等现有企业做大做强主营业务,支持配置检验检测高端设备,支持检验检测企业在中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业务窗口,鼓励并扶持检验检测龙头企业上市,支持本地检测机构由单一机构向综合性机构升级。二是引进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实验室和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高检验检测企业资质准入门槛,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机构,加强本地检验检测机构与北上广深等地检验检测品牌机构合作引进,积极对接上市检验检测企业在高新区设立中西部分支总部或新型实验室。支持区内制造业企业将内部检验检测相关服务板块业务独立。三是支持高新区国家质检基地获取更多检验检测认证资质。支持国家质检基地、检验检测服务共享平台、本地检验检测企业拓展国际业务合作,获取国际检验检测资质、国际认证指定机构、区域合作实验室、国际联盟成员单位等资格认定。加强与国家级质检认证机构合作,获取更多的国家级检验检测认定认证资质。支持检验检测企业主导制订或修订国际、国家标准。四是鼓励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检验检测服务模式。支持辖区内的检验检测机构和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技术、智慧管理技术的融合应用,探索向云检测、智慧检测、一站式服务、快检服务等服务模式转型,提升服务效率和精准度。

  空间布局:“十四五”期间检验检测重点围绕金凤国家质检基地布局,可用产业用地1782亩。重点项目包括:国家质检基地二期项目、科研与测试评价产业化基地(五九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苏交科等。

  表4:检验检测重点平台项目

  占地面积项目名称

  所属区域

  建设功能

  (亩)

  (亿元)

  产值目标

  国家质检基地

  高新区科创示范项目二金凤检验检测集聚区

  检验检测

  101190金凤检验检测集聚区

  检验检测

  期

  科研与测试评价产业化金凤检验检测集聚区

  检验检测

  基地(五九所)

  (四)着力发展数字文创,塑造特色产业发展名片

  1061080——

  立足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文创类专业优势,重点聚焦工业设计、电子竞技、影视媒体、知识付费等领域,形成一批骨干企业,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一批特色基地,集聚一批专业人才,力争2025年数字文创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营业收入达30亿元,成为高新区特色产业名片。

  发展重点:一是工业设计。挖掘本地工业设计需求,培育发展制造设计、汽车及摩托车设计、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界面设计等工业设计服务,支持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升级转变,向品牌形象策划、产品内涵设计等领域延伸,探索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工业设计品牌。二是电子竞技。鼓励网络企业转型发展游戏产业,瞄准行业发展趋势,重点开发移动端、竞赛类、社交型电子竞技产品;积极引进服务电竞产业的直播平台、游戏运营平台、赛事综合服务平台等;鼓励企业开发电竞影视、电竞动漫、电子竞技战术地图等电竞衍生产品。三是影视媒体。立足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等学科建设,重点聚焦影视元素设计、影视场景设计、平面海报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媒体产品加工等专业性影视媒体服务领域,鼓励开拓虚拟现实、互动影视、表演捕捉、虚拟摄影、可视化预演、立体3D、云媒体交互等专业服务方向。四是知识付费。鼓励网络内容创作人和运营团队入驻文创产业平台,大

  力发展数字学习、网络阅读、有声读物、数字出版等多元化的数字内容产业。

  关键路径:一是加快打造数字文创产业载体。打造一批数字文化创意园区,积极探索部市共建项目,积极争创国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充分依托高校文创学科领域的各类资源,在高校和产业园区设立数字文创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的工作室,在大学城规划打造一批集设计、教育、展示、洽谈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文创艺术工坊,加快打造大学城数字文创产业创新链。盘活虎溪街道村落载体资源,规划建设画家村、领军人才艺术工作坊等,打造特色文化村落。二是引进和培育数字文创龙头企业和专业机构。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数字文创平台企业、数字内容企业和美术影视类高校。整合文创资源和文创品牌,引进知名文创产业集团打造数字文创产业园,形成商业层面依托集团、设计层面依托团队的文创产业运作模式,打造国内一流的中西部地区领军的航母型文创企业。三是聚力打造一批数字文创品牌项目。依托大学城特色文化底蕴,结合影视娱乐、现代美术等方面的设计元素,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生活文创产品,对获得国内外权威设计奖项(如德国IF奖、德国红点奖、日本GMARK奖、美国IDEA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等)的企业给予奖励。充分发挥重庆工业设计协会的资源整合作用,加快引进国内外最权威的工业设计品牌服务商。四是策划有影响力的数字文创品牌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数字文创大赛、顶级电竞赛事、动漫游戏展览、传统文化艺术品展示、大型文化演绎、国际文化交流等各类数字文创线下活动,运用互联网、云媒体交互、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探索开展线上特色数字文创活动,积极对接国内外数字文创领域的重大品牌赛事和节日会展组织方,引进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数字文创品牌活动,共同做强重庆更具影响力和显示度的网络媒体和数字文创IP。

  空间布局:数字文创产业重点布局在大学城片区,2025年产业用地合计为754亩,依托游族、完美等龙头企业,打造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园。依托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学府,鼓励文创资源溢出,打造环大学城数字文创

  微空间;盘活虎溪街道、曾家镇等存量空间。重点项目包括游族西南总部、完美世界西南总部、川美工业设计中心、四川美术学院微企园、大学城数字文创基地、虎溪风情街等。

  表5:数字文创平台重点项目

  占地面积项目名称

  所属区域

  建设功能

  (亩)

  大学城数字文创基地

  虎溪街道

  川美工业设计中心

  川美校内

  数字文创

  工业设计

  数字文创

  数字文创

  电子竞技

  电子竞技

  电子竞技

  文化创意

  100——

  251501041003003000(亿元)

  10——

  ——

  15101030——

  产值目标

  四川美术学院微企园

  川美校内

  虎溪风情街

  游族西南总部项目

  完美世界文创项目

  文创项目拓展区

  虎溪山村文创基地

  虎溪街道

  曾家镇

  曾家镇

  西永

  虎溪街道

  (五)着力发展科技金融,打造创新金融示范区

  立足服务实体经济需求,优先发展与高新区产业契合度高、需求性强、特色突出的科技金融,以科技金融为核心引领,拓展持牌主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并积极培育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新兴领域。力争到2025年,各类持牌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机构、金融交易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超过100家,金融增加值达150亿元,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创新型产业金融高地。

  发展重点:一是重点发展科技风投。集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科技风投机构,支持在高新区开展科技投资、创业基金、科技保险、企业创新战略咨询等业务,打造科技金融创新服务示范区。二是发展壮大主力金融。引进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公募基金等持牌法人金融机构,引导银行在高新区设立一级支行以上分支机构,鼓励开展科技金融业务。三是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围绕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开展金融服务,积极争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推动电商融资和大宗商品融资等领域创新。四是培育金融科技。支持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为依托的金融科技企业在高新区集聚,重点推动量化交易、风险管理、资管理财、金融安全等新兴领域发展。五是特色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参与创建“长江经济带(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围绕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主题,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绿色金融板块。六是积极集聚与金融高度关联的专业服务。积极引进人力资源、会计、法律、审计、公证、咨询、信用等专业服务领域的国内外知名机构入驻高新区,鼓励企业管理、工程建设、市场调查分析和政策研究(智库)等咨询机构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提升高新区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关键路径:一是加快引进金融市场主体。利用高新区政策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在高新区设立区域性总部。鼓励银行、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在高新区设立结算中心、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二是打造标志性的金融集聚区。以科学城中央商务区为依托,积极谋划打造基金小镇、科技金融街、科创大厦等功能载体,重点集聚持牌主力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和股权投资机构总部,承担金融服务核心功能,构建具有强大辐射能力的金融产业生态群。积极谋划打造基金小镇和金融街。三是强化专业服务的招商引资。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楼宇载体,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出台针对性政策,吸引集聚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资产评估、法律服务、绩效评价、决策咨询等

  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加强政府对专业服务的购买服务,支持专业服务发展。

  空间布局:科技金融服务业主要布局在高新区管委会周边,重点打造占地2400亩的科技金融街板块。“十四五”期间高新区高标准高起点推进科技金融街金融、科创、商务、咨询、展览、文化等高端服务功能设施布局,加快形成以金融和科技为主导,多业态融合发展的高能级中央商务区。

  四、大力实施八大重点行动

  (一)实施龙头企业引培行动

  致力于抓企业引进、企业培育、企业扶持和企业成长,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一是实施“头部企业引培计划”。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研发孵化、软件信息、检验检测、数字文创、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头部企业机构,拟定本地企业上市扶持计划,力争到2025年高新区引进5家服务业上市企业。二是实施“本土企业增能计划”。加快建立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库,建立“一对一”服务跟踪机制,支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延伸业务板块、建设功能平台,鼓励企业在本地及全国全球开展并购重组,提升一批扎根高新区的品牌企业。三是实施“平台企业成长计划”。瞄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的新经济领域创新型头部企业和领军企业,引进国内知名平台企业的分支机构、业务总部,以及在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数字文创等新兴领域的成长型平台,力争2025年引进2-3家国内知名高技术平台企业,培育本土独角兽企业3家。

  (二)实施跨界融合提升行动

  促进服务业跨领域、多元化、多层次的深度融合,催生裂变服务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增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动能和发展活力。一是推动传统服务数字化转型。鼓励软件信息、动漫游戏、影视制作、智慧医疗、教育培训等服务业领域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培育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形成“100+”创新型企业、“200+”应用场景、“1000+”品牌产品和解决方案。二是促进制造服务“两业”融合。开展区域、行业、企业制造服务试点,实施龙头制造业服务剥离计划和集成服务供应商培育计划,引导企业设立独立法人,剥离研发、检测、工业设计等高技术服务环节;促进生产基地向研发、投资、运营总部基地升级,加快发展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信息增值服务、柔性化个性化定制、云制造、协同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打造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20家(规上工业年产值、规上服务业年营收10亿元以上)、服务平台3个(年收入5亿元)。

  (三)实施载体集聚建设行动

  按照增量布局和存量调整的要求,坚持扶持资金优先安排、重点项目优先布局、资源要素优先保障、工作谋划优先考虑的原则,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一是打造高技术服务品牌集聚区。依托大学城,推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联动打造“大学城创新创意集聚区”,推进以科学谷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圈建设,策划以大学科技园、高新研发园和科创服务园为载体的重点项目,打造高技术服务核心功能区。二是打造金融科创CBD。依托科技金融街打造核心CBD,建设高品质商务楼宇,集聚企业总部、创新要素,建设成为融合总部经济、科创服务、产业创新、科技金融于一体的科创中央商务区。三是打造创新创意特色街区。以“特色街区+商务楼宇”、“特色街区+创意loft”等模式,打造大学城创业大街、金凤创业大街等双创特色街区,集聚创客空间、创意设计工作室、艺术工坊、科学秀场、创意盒子、科学酒吧、创意书店等业态。四是谋划在线新经济生态园。选择适宜园区基地,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技术、平台、应用、体验于一体,充分彰显高技术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的在线新经济生态园。

  (四)实施战略平台增能行动

  遵循产业平台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布局构建支撑服务经济发展的各类功能平

  台,完善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平台体系。一是搭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运营、成果转化等基础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面向国际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依托英特尔FPGA创新中心、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等项目,配套创客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引进第三方科技众包平台。二是引入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打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引进各类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组织等各类平台,设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央企研究院园区,引进一批央企研究院。三是搭建国际技术交流交易平台。依托科学会堂,争取举办高层级科技类主题的国际峰会、科技博览、国际论坛、国际赛事、国际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设立技术交易市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共同打造一批国际金融合作示范基地、国际创新创业众创空间、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

  (五)实施服务品牌创优行动

  以提高技术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引导高新区服务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质量治理、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培育发展“重庆服务”品牌,提升高技术服务业的竞争力、辐射力和显示度。一是强化服务标准建设。围绕研发孵化服务、信息服务、检验检测、数字文创等重点领域,鼓励支持企业、行业组织主导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鼓励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制定发布满足市场需求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二是实施“质量创优”工程。积极创建服务领域“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聚焦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制定优质服务规范,引导重点行业服务企业实施质量升级计划,加快标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高新区名优服务企业积极争创“国家质量奖”,以及重庆市市长质量管理奖和标准创新贡献奖,为打造品质重庆、建设质量强市作出积极贡献。三是加强品牌推广。立足高新区特色和发展优势,依托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高峰论坛、科技金

  融创新发展论坛、创新创业大赛、渝英汇双创品牌活动等会展活动和新媒体营销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高技术服务品牌宣传推广活动。

  (六)实施专业人才凝聚行动

  继续发挥重庆市首批“人才特区”优势,积极创新重庆高新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搭建人才服务平台,以“重庆市英才计划”和高新区“金凤凰”人才扶持政策为抓手,加快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吸引集聚一批服务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综合性人才。一是实施行业领军人才“领航计划”。加快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海内外顶尖人才,以及掌握核心技术资源、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领军人才、管理人才和创业团队;设立海外服务业引进人才联络站和技术合作平台,完善人才跨境流动配套政策措施,为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在高新区工作、出入境和居留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二是实施专业服务人才“菁英计划”。面向海内外引进检验检测认证、研发设计、技术转移转化、科技金融、软件信息等领域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设立专业化产业人才学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三是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工匠计划”。支持驻高新区各类院校增设一批高技术服务业紧缺专业、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王牌专业”,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培养研发人才、企业工程师等服务业人才为重点,加快推动高技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实施青年服务人才“筑梦计划”。围绕高技术服务业重点领域领域,择优资助一批优秀博士、博士后人才,加速培养一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合作建设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鼓励采用“订单式”教育、“定制式”培养等方式培养更多综合性、高技能、专业化人才。

  (七)实施服务联动协同行动

  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的政策优势、成渝双城经

  济圈建设的市场潜力、高校院所和产业园区产学研合作的通道作用,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多要素联动,着力打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生态。一是“双自联动”集聚国际研发创新机构。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叠加优势,积极探索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先行先试,支持跨国公司在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吸引国际知名孵化器、创业投资机构落户高新区,为跨境研发活动提供便利。二是“双区联动”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协同发展。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实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战略协议,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对接产业政策,联手成都高新区向国家积极争取内陆自贸港试点,共同实施一批高技术服务业重大项目和事项,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高技术服务产业集群。三是“校地联动”打造科创服务生态圈。以大学城为核心,以智慧芯城、信创产业基地、高新区科创示范基地等园区为产业支撑,推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打造集研发孵化、数字文创、软件信息、科技金融等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科创新城。

  (八)实施综合环境优化行动

  以服务业扩大开放作为重要抓手,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围绕企业关切诉求,打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完善各类生活服务配套,优化高新区综合环境。一是深化服务业改革试点。发挥全国首批研发孵化业试点区域的政策优势,积极复制渝中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两江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制度创新成果,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推进服务业准入后体制改革。二是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跨行业、多业态服务企业注册登记审批试点,支持企业跨区域跨行业经营。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改革,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全力维护高技术服务业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大中小型企业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创新新兴服务包容审慎监管模式。高质量执行《外商投资法》,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平

  等地位和合法权益。四是完善综合配套环境。推动科学大道、轨道15号线、轨道27号线、轨道17号线、轨道7号线、金凤隧道、大学城复线隧道、高速铁路及科学城站(渝昆高铁在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面提升高新区网络及信息基础设施,实现高新区重点区域5G网络部署以及光纤宽带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引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完善商品房、酒店式公寓、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配套,更好实现科学城职住平衡。

  五、强化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统筹推进体系,由高新区改发局牵头建立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统筹协调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重大政策、重要事项等。落实部门责任分工,根据高技术服务业重点行业领域设立专项推进工作组,协同解决项目落地面临的瓶颈问题。

  (二)加强政策支持

  根据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规划方向,形成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实施意见,并针对重点领域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和实施细则,形成高新区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给予企业在项目用地、设备投资、人才引进、平台搭建、应用示范、提升资质、拓展市场等方面的扶持。积极争取国家、市级层面各项政策支持,主动承接高技术服务业领域全国全市先行先试试点项目。

  (三)加强投资促进

  加强招商统筹、市区联动,建立重大项目落户的市区协调机制。深化高新区管委会下属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平台公司市场化、专业化水平,积极引进专业招商人才,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制定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招商地图,编制招商图谱,建立高技术服务业重点项目库,强化项目跟踪落实。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设立全球招商中心,举办高新区高层次推介活动。创新市场化招商方式,拓展产业链招

  商、基金+技术团队招商、赛事活动平台招商、专业中介招商等多种市场化招商方式。借助智博会、西洽会、进博会等重要平台,深化线上招商、云上签约。

  (四)加强监测评估

  完善高技术服务业统计体系,丰富调查方法和手段,加强对重点领域和新兴业态的统计核算。建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制度,完善高新区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将规划中明确的任务纳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加强高技术服务业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推进和完成情况的监督。编制高新区高技术服务业年度发展报告,开展发展状况评估和政策评估。开展“高新区服务”品牌企业评选,加大优秀案例宣传推广。

篇四:重庆高新区重点建设项目

  

  关于重庆高新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

  关于重庆高新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

  为深入落实国务院有关促进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要求,构建与我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检验检测产业体系,打造国家一流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的示范基地、西部地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的品牌高地、长江中上游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的创新标杆,按照《市场监管局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湖北、湖南、重庆建设国家检验检测搞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的函》(国市监科财函〔2018〕280号)文件要求,结合重庆高新区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组织机构

  成立集聚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3名。

  组长:刘小强重庆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九龙坡区政府区长

  副组长:张思砺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黄其刚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胡涛重庆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主任助理

  主要成员: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区规划自然资源局,高新区管委会经发局、建设局、投促局、财务局,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高开投集团,金凤公司等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及服务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具体负责对集聚区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由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金凤公司董事长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事务。

  二、工作机制

  建立领导小组会议和日常会议制度。领导小组会议由领导小组组长不定期召开,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召集领导小组成员参会,主要任务是研究解决集聚区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统筹规划相关工作,审议各成员单位提请审议的事项。日常会议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每月召开一次,各成员单位参加,主要任务为汇总集聚区建设工作常规事项,集中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

  三、重点任务

  (一)做好市领导调研集聚区筹备、迎检工作

  积极做好潘毅琴副市长调研集聚区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集聚区现场挂牌仪式准备。

  牵头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金凤公司;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经发局、建设局、投促局、财务局,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

  完成时限:市领导调研前。

  (二)做好集聚区形象标识及精神堡垒建设

  在市领导调研集聚区前及时做好集聚区形象标识设计,并在集聚区周边及内部合适区域建设集聚区精神堡垒。

  牵头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建设局;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财务局,金凤公司;

  完成时限:市领导调研前。

  (三)配合建立全市集聚区建设工作联系机制

  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建立由市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区(县)参与的全市集聚区建设工作联系机制。

  牵头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金凤公司;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经发局、建设局、投促局、财务局,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

  完成时限:2019年3月31日。

  (四)组建集聚区专业招商机构

  筛选相关招商骨干组成检验检测招商专业团队,结合集聚区产业、空间规划及配套政策,针对性制定集聚区招商目标计划,积极开展龙

  头企业、优质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

  牵头单位:高新区管委会投促局;

  责任单位:金凤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3月31日。

  (五)编制集聚区两年建设发展方案

  根据《重庆市筹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总体方案》,细化编制未来两年集聚区的建设发展方案。

  牵头单位:高新区管委会经发局;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建设局、投促局、财务局,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金凤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6月30日。

  (六)编制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重庆)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相关目标,锁定检验检测产业方向和高技术服务产业业态,细化制定重庆高新区关于集聚区的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集聚区发展的产业门类和方向。

  牵头单位:高新区管委会经发局;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建设局、投促局、财务局,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金凤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6月30日。

  (七)编制集聚区城市空间规划

  贯彻执行国家、市、区开发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制定集聚区城市空间总体规划,细化明确集聚区范围、功能分区,超前谋划产城融合,进一步优化集聚区城市空间形态。

  牵头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建设局;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区规划自然资源局,高新区管委会经发局、投促局、财务局,金凤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6月30日。

  (八)完善集聚区配套支持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市的支持,制定、完善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检验检

  测认证认可服务业发展的产业、人才和有关配套政策文件,以利引导优势机构、社会资金和项目进入集聚区。

  牵头单位:金凤公司;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经发局、建设局、投促局、财务局,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

  完成时限:2019年6月30日。

  (九)加强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集聚区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叠加优势,依托科技服务大市场、科技要素中心,与国家质检基地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有机联动,提升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

  牵头单位: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经发局、财务局,金凤公司;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十)探索高端人才公寓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先行先试政策

  学习借鉴先进地区高端人才公寓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等先行先试政策,探索创新建设检验检测专家楼宇、企业公寓的实施路径。

  牵头单位:金凤公司;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建设局、财务局,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高开投集团;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十一)举办全国新能源公交车性能评价赛

  与车检院公司在集聚区联合举办全国新能源公交车性能评价赛,力争赛事永久落户集聚区。

  牵头单位:金凤公司;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财务局;

  完成时限:2019年12月31日。

  (十二)赴其他国家级集聚区学习考察

  会同市市场监管局等市级部门,赴其它国家级集聚区学习考察,借鉴先进地区做法,拓宽集聚区建设思路。

  牵头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金凤公司;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经发局、建设局、投促局、财务局,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十三)加强对集聚区的宣传推介

  高标准、高质量开展集聚区宣传工作,利用各类媒体对集聚区进行广泛报道,运用广告牌、公共交通广告、形象墙等载体进行全方位宣传,不断提升集聚区的知名度、扩大对外影响。

  牵头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金凤公司;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建设局、财务局;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十四)优化集聚区服务机制

  聚焦建设重庆“营商环境模范区”目标,健全并联审批、服务专员、绿色通道等政务服务机制,通过创新服务机制、模式、流程等,全力服务保障入驻企业建设经营。

  牵头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金凤公司;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经发局、建设局、投促局、财务局,高新区创新服务中心;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十五)完善集聚区轨道、高铁等交通设施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协调工作,推动轨道交通7号线、19号线早日动工,成渝中线高铁或兰渝高铁金凤站早日落地,加快构建区域轨道、高铁骨架。

  牵头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建设局;

  责任单位:金凤公司;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十六)完善集聚区周边城市功能配套

  加快推进集聚区周边道路、水电气讯、公园绿化、商业商务等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建成生活便利、服务优质、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园区,为集聚区发展提供必要支撑。

  牵头单位:金凤公司;

  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建设局、财务局;

  完成时限:长期坚持。

  四、工作保障

  (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集聚区建设工作,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亲自牵头抓,明确一位分管领导和一位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加强对集聚区建设工作的人、财、物全面保障。要统筹兼顾本单位日常业务工作与集聚区工作,切实把集聚区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二)各重点工作牵头单位要切实担负起牵头责任,认真落实领导小组安排事项,主动研究并落实工作,及时制定政策措施或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加强对责任单位的检查监督,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工作。

  (三)各重点工作责任单位要积极配合牵头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狠抓落实,并互通信息,相互支持,确保形成合力。

  (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强化对工作推进的统筹协调和督查督办,及时向领导小组领导汇报、向各成员单位通报有关情况。

  (本资料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篇五:重庆高新区重点建设项目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2021.05.28?

  【字

  号】渝高新发〔2021〕20号

  【施行日期】2021.05.2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

  正文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

  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委会各部门、各直属企事业单位,市驻高新区部门:

  《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已经高新区党工委2021年第7次会议、高新区管委会2021年第9次办公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重庆高新区管委会

  2021年5月28日

  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2021年5月

  第一章背景与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高新区极不平凡的五年。201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打造重庆高新区升级版、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大决策部署,高新区战略定位、行政区划、体制机制等均进行了相应调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新区始终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市级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也要清醒认识到,高新区绿色转型任务艰巨、资源环境承载硬约束进一步趋紧、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难度大、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水平不足,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还存在差距。“十四五”时期,是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机遇期,高新区必须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攻坚克难,勇担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和创新驱动新引擎的使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0年,高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8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中心城区名列第一,全年未出现重污染天气。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年均浓度均满足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31μg/m?,同比降低16.2%,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

  准。梁滩河水质明显改善,2020年,赖家桥、五星桥、童善桥和吴家大桥等4个断面水质均达到V类水域功能要求,其中五星桥、童善桥断面水质连续两年达标。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土壤、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强化大气突出环境问题整治,以家具制造、汽车维修等行业为重点,完成谦诚世家、荣和门业等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强涉气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监管及排查整改。加大交通污染控制力度,全面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全面淘汰黄标车,辖区主要道路实行高排放车辆限行,完成22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建设(巩固)扬尘示范工地和道路,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开展露天焚烧整治,高新区全域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完成辖区重点餐饮业和公共机构食堂餐饮油烟整治。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制定出台了《重庆高新区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投入约10亿元实施梁滩河综合治理,完成直管园区域管网普查,完成白市驿、含谷等2个工业集中区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截污干管约80千米,累计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7座。建设河水净化湿地及尾水净化湿地约11万平方米。推进龙华路至白含污水处理厂3.2公里水体修复及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整治梁滩河支流4条,完成钟家沟、高洞岩河清淤工程。推动梁滩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工作。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完成1个建设用地污染地块修复工程。辐射环境质量安全稳定,未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

  生态保护与修复扎实推进。全面启动林长制试点,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林长体系,完成山林资源摸底调查,拆除辖区内“两山”违法建筑1.4万平方米。有序推进废弃(关闭)矿山生态修复,完成矿山治理41处,累计治理面积58.5公顷,海兰云天温泉、天赐温泉等创建为绿色矿山。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与主导生态功能不符的开发建设活动,完成上级下达生态保护红线管

  控目标任务。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大整治,完成自然保护地整治问题13宗。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完成双碑隧道及中梁山隧道高新区出入口景观品质提升,完成立体绿化打造5万平方米,提升了高新区城市品质。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森林覆盖率达到36.1%。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加大“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完成“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600余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大健康、高技术服务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88%,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在全国率先推出“三评合一”环评审批改革,审批时间压减率85%,助力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示范区。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重庆方正高密电子公司、隆鑫通用动力股份公司、鸿富锦精密电子公司等企业成功创建重庆市“绿色工厂”。

  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短板和压力

  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重。重庆高新区历经多次体制机制和开发空间调整,产业规划随之不断变化,缺乏科学前瞻的产业规划并一以贯之,产业布局条块分割,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和集群效应,空间布局散乱造成环境监管难度增大。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白市驿、含谷片区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上千家机械加工、家具制造等手工作坊式企业,不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且占有大量土地、能源等资源,转型升级难度非常大。

  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对产业发展和项目落地形成制约。高新区人口密集,产业发达,人口密度和单位面积产出GDP分别是全市平均的4.8倍和5倍,大气、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较弱,现有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对新引进

  项目落地造成极大制约。“十四五”期间,高新区仍处于大开发、大建设时期,据预测,到2025年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将分别达到1000亿元、70万人,分别是2020年的2.1倍和1.3倍,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大幅增加必然带来水、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大幅增长,对环境容量将造成极大冲击,亟需通过落后产能淘汰等措施大幅削减现有污染存量置换未来发展空间。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任务艰巨。由于历史原因,梁滩河流域内人口众多,小型作坊加工企业密布,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管”的问题,是全市污染情况最复杂、治理难度最大的次级河流之一,河流生境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管网错混接、破损、“箱涵”1形式收集污水等现象普遍存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低效、运行不稳定、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江北山支流、虎溪河等多条支流水质较差,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高新区位于中梁山、缙云山两山之间的槽谷地带,地理气象条件非常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十四五”期间,高新区大开发、大建设将快速推进,特别是区域内布局了大量冷链物流、专业市场、物流货运中心等,上万吨货物每天进出,交通污染、扬尘污染急剧上升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造成极大压力。随着高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大批机械加工、有色金属熔炼加工、印刷等污染重、风险高的工业企业将面临关闭或搬迁,其原址再开发利用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凸显。

  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水平不足。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生态环境监测、执法等机构均为新成立,人员不足、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监测、执法设备仍需完善,“互联网+”、大数据、生态遥感、无人机船等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环境科技支撑不足,如大气污染源清单未建立、大气污染成因及机理不清,大气污染源缺乏“精细化”监管、污染天缺乏“精准化”施策、重点污染源减排缺乏“精量化”指导。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要机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思想保障和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十四五”期间,高新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到新时期各项工作中,切实找准生态环保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高新大地天蓝、水碧、土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要机遇。2020年初,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战略,高新区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核心区,有望成为唱好“双城记”的重要支撑点。高新区将充分利用好国家战略红利和生态优化效应,积极加强与成都高新区、成都科学城、成渝地区国家高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联动,大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有效解决一批“老大难”问题,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层次,更好彰显城市特色与生态底色,推动高新区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增添助力。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部署,是引领新时代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其目标定位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区。高新区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核心区,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强调,要求高新区“在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要高水平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十四五”期间,高新区将围绕打造高新区升级版,高举西部(重庆)科学城旗帜,强化产业规划引领,深入推进四大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发展质效,建设科

  学大道、科学会堂、科学公园、科学城水系等标志性项目,打造未来城市样板,在主城都市区协同发展中当好排头兵、火车头,高环境压力产业产能将持续下降,生态环境压力有望舒缓。

  “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经济发展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和全市经济下行压力也在持续增加,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生态环境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高新区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及高新区发展新的任务要求,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克服各种挑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指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战略定力,紧抓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机遇,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统筹融合,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着力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实现重庆高新区高水平保护、高标准治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监管,建

  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源头管控。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用绿色化引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从源头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坚持质量核心,系统治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着力解决制约转型发展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系统推进多污染源综合治理、多污染物共同削减、多环境要素协同改善,实现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坚持制度创新,落实责任。加快生态环保领域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政府领导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切实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大合力。

  坚持社会共治,合力推进。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环境决策、治理和监督。倡导知行合一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激励与约束并举,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合力推进的长效机制和工作格局。

  第三节目标指标

  到2025年,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全面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专栏1高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序领域

  号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1绿色发234展

  降率

  单位GDP能耗下降率

  单位GDP水耗下降率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5环境质6量改善

  度

  梁滩河水体水质

  /约束性

  优于V类水域功能

  μg/m3约束性

  35%%约束性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指标

  单位

  类型

  2025年

  天

  约束性

  达到320天及以上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7质达标率

  89污染物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率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下降率

  %%%%约束性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完成市级下达目标

  27.5%预期性

  100排放总1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率

  量减少

  1112生态保氨氮排放量下降率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平方公约束性

  护修复

  13141516环境风17险防范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

  森林覆盖率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里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5.357左右

  409510注:1.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细

  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等由市级考核的约束性指标最终以市级下达

  目标为准。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等指标最终以国

  家审批数据为准。

  2.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两个国控点(白市驿、虎溪)和1个市控点

  (金凤)综合评价数据。

  3.梁滩河目前有市级考核断面一个,即赖家桥断面。

  4.森林覆盖率目标值包含横向生态补偿购买部分。

  第三章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发展新动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在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上下功夫,扭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产业升级,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率先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者。

  第一节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

  坚守产业禁止和限制底线。高标准做好产业规划,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西部(重庆)科学城规划衔接。构建高新区生态环境空间管制“一张图”,确立生态环境保护总规矩,推动产业合理布局,为高质量发展守住底线。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生态保护红线、中梁山和缙云山禁建区等区域禁止新建与生态功能不一致的开发建设活动。一般生态空间2、科学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现有企业逐步退出,通过集体建设用地腾退减量和绿化建设,恢复其生态功能。完善环境准入机制,落实环境保护综合名录、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重庆市产业投资准入等规定,严控高污染、高环境风险项目和过剩产能项目上马,不再发展传统落后工业(企业总部与研发中心列入高技术服务业)。新建项目投资强度、产能技术工艺、装备水平和节能减排指标必须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以上。

  实施“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实施“腾笼换鸟”计划,强化环境硬约束,对区域企业空间布局、产业政策、排污情况进行分析,推进落后和过剩产能淘汰,逐步清理不适应高新区发展的落后产业,破除无效供给,为优质产能发展腾挪空间。“十四五”期间,以白市驿、含谷片区为重点,对现有“散乱污”企业实施分类整治,对中梁山和缙云山禁建区、征地拆迁范围内严重污染环境企业进行关闭取缔;对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家具、塑料、石材加工、食品生产、机械加工类企业实施整改;对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环境影响较小且具有发展潜力的规上、限上企业引导入园。

  推动现有产业绿色化改造。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以人工智能、智慧物联、电子信息等产业为重点,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对产业存量实施循环化改造、增量进行循环化构建,通过建链、增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结构循环耦合,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形成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行绿色产业链、绿色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推动家具制造、非金属矿物制造等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加快推动白市驿、走马等老旧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智能

  化改造,鼓励英业达、富士康等企业建设“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推进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化升级。支持徐工重庆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创建“重庆市绿色工厂”,重庆方正高密电子有限公司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

  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立足高新区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围绕5G应用、集成电路、精准医疗、新材料、检验检测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大健康、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引领绿色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构建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新经济产业生态,壮大新增长点,打造成为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思路,集中打造集产业、创新、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四大产业功能区,总体呈现“北研发南制造”的空间布局,实现产城景深度融合、人境业和谐统一。

  第二节深化环保领域放管服改革

  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改革制度,编制实施高新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方案。全面推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告知承诺制。探索同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排污口设置论证、水土保持方案等并联一次性审批。试行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同步受理和审批。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运用大数据进行综合管理,利用智慧环保手段开展项目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制定实施事中、事后监管方案,建立完善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执法监管模式。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加大环评中介服务机构监管力度。

  专栏2高新区建设项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一、全面推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告知承诺制。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的项目原则上全部实行审批告知承诺制,涉及五项主要重金属(铬、镉、铅、汞、类金属

  砷)、“未批先建”的建设项目除外。告知承诺审批制项目实行“即来即办”,审批后同步进行公示。

  二、优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对征地面积不足0.5公顷且挖填方总量不足1千立方米的项目,以及新、改、扩建的工业、仓储项目,且总建筑面积不大于1万平方米的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予以豁免管理。区域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完成后,需单独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的建设项目,在开工前填写水土保持方案登记表报主管部门备案即可。

  三、创新相近事项融合审批。将同一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入河(湖、库)排污口设置论证等相近审批事项融合审批。制定《重庆高新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指南》,根据建设项目特征,突出评价重点,将水土保持方案、入河(湖、库)排污口设置论证内容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一并编制,一体审查,一次审批,减少审批事项。

  四、试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与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核发统一受理、同步审查、并联审批。建设单位承诺其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总量等满足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前提下,排污许可与环境影响评价统一受理和审批,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其批复文件中与污染物排放相关的主要内容纳入排污许可中,将排污许可重点内容纳入事中事后监管。

  维护良好环境监管秩序。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和执法,坚决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为环境守法企业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坚持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按照污染排放绩效和环境管理实际需要,创新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科学制定实施管控措施,实现差别化管理,对超标企业加大查处力度,对长期稳定达标排放的合法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中,坚决防止不加区分的“一刀切”,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

  提升环境政务服务水平。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依托高新区政务一体化服务体系,推进生态环保领域“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完善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机制,做好提前对接和跟踪服务。推动建立治污正向激励机制,推进企业持证按证排污,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对环保意识强、治污水平高、环境信用好的企业在绿色金融服务等方面按规定给予适当倾斜,助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帮扶,开展“送法入企”等活动,对治理水平落后但有望整治提升的企业提供必要技术支持,引导企业合法合规健康发展。

  第三节协同控制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

  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将挥发性有机物(VOCs)纳入总量控制体系,依托排污许可证,建立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制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基建项目托底保障;对传统优势产业中具有成链补链作用的重点项目,引导采取先进治污技术,科学调控污染物总量指标,全力保障;对民生、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项目排污总量指标,统筹平衡。深化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施一批总量减排工程,确保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达到市级考核要求。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严格执行市级关于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编制实施高新区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力争于2030年前在全市率先实现“碳达峰”。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人才培养,建立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报告和核查制度,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探索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推进重点行业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鼓励高碳行业通过区域有序转移、集群发展、改造升级降低碳排放。积极开展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试点示

  范,巩固白市驿镇海龙村低碳社区创建成果。以培育公众低碳意识为重点加强政策宣传,开展“低碳进校园”“低碳进企业”“低碳进社区”等活动,引导城乡居民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加强污水、垃圾等集中处置设施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探索在建材、有色等重点行业开展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试点示范,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第四节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深化水资源节约利用。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严格、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精细化做好水资源及节水管理。大力开展城镇生活节水,推广生活节水器具,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加快制定和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实施方案,推动老城区、老校区等管网高漏损区域节水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加强重点用水企业用水管理,严格落实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和计划用水管理制度,对超过取水定额标准的企业分类分步限期实施节水改造,推动高耗水行业节水增效,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加快节水和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加快构建节水型社会,到2025年,直管园内设机构及市级机关派出机构、镇街建成节水型单位。编制实施区域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等重大规划,积极争取中央和市水利专项资金支持,储备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有序开展金凤湖水库等水库建设及区域内湖库水质提升和水系连通工程。

  构建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严格执行能源消耗强度与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度。以智能化为基础,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区域能源供应体系。加快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的应用推广,实施能效“领跑者”行动。以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宾馆、饭店、商贸企业及高校等用能大户为重点,开展节能活动。以电机、电炉、变压器等用能设备为重点,推动落后产能(设备)的淘汰、更

  新、退出、转型,合理匹配电机系统,消除“大马拉小车”现象。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建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耗公示工作制度,建立机关能源消耗定额考核制度,推进机关和社会消费节能。新建建筑争取全部执行节能标准,推进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工作,推进建筑能耗限额管理。

  全面深化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科学编制高新区规划,加强“三区三线”管控。严控新增建设用地,加强镇街周边地区耕地、林地、湿地等保护,推进镇街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合理降低耕地开发强度,控制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实施特殊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鼓励类新兴产业项目,传统产业用地原则上通过盘活存量和土地二次开发解决,禁止向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供地,逐步实现产业“腾笼换鸟”。建立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废弃地再利用的激励机制,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闲置浪费等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对因采矿损毁、交通改线、居民点搬迁、产业调整形成的废弃地实行复垦再利用,促进土地优化利用。提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地下空间复合利用。

  第五节推动区域绿色协同发展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全面落实《深化川渝两地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协议》《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统筹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实施《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方案》,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契机,围绕优势产业合作、创新资源共享、全球资源链接、共建共赢模式探索、重大功能性平台打造等5个方面加强区域合作,健全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生态环保等合作机制,强化规划协同、政策互动,增强产业链的互补性和耦合

  度,推动产业联动发展。加强与成都高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等产业合作,共建川渝合作产业示范区。

  全面融入“一区两群”重大战略。立足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主城都市区目标,保护好缙云山、中梁山重要生态屏障,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开展现有建筑环境综合整治和改造,实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改行动,推进废弃矿山修复,全面提升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推动科学城与全市产业园区产业及创新合作,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开展产业对口帮扶,优先将科学城内“退二进三”相关企业向渝东北地区城镇转移;加快推进科学公园城市绿心、科学城生态水系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的“新样板”。

  强化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实施《西部(重庆)科学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围绕生态共建、污染共治、风险共防、政策共商、资源共享等五个方面,加强与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江津区和璧山区等统筹谋划,协同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共筑科学城生态屏障、提升科学城环境质量、保障科学城环境安全、统筹科学城绿色发展、实现科学城优势互补,助推科学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专栏3西部(重庆)科学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机制

  生态共建。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协同监管,建立健全跨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协调机制,共同完善中梁山、缙云山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联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督检查、“绿盾行动”等,共筑科学城生态屏障。

  污染共治。深入推行河长制,建立健全梁滩河、大溪河、璧南河等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加强对重要水系节点及重要河流断面的水质监测,有条件区域先行建设自动测报与预警系统,探索建立跨界河流、水库水量调度体系,实施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统一调度,共同提升科学城水环境质量;建立科学城蓝天行动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与沙坪

  坝、九龙坡等毗邻区县重大项目会商、大气污染预警应急与联合执法、信息共享与交互等机制,探索联合制定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整治计划,加强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建立科学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网络,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固体废物联动处置。

  风险共防。联合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应急演练、协同处置,共同预防、快速应对跨区域污染事件,实现西部(重庆)科学城全域联防联控常态化。协同开展梁滩河流域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健全上下游环境风险污染物信息交换机制。协调推进辐射安全管理。

  政策共商。协同推进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持续推进梁滩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环评会商机制,对可能造成跨界影响的建设项目环评进行联合审查审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统筹谋划,共同争取国家、市级政策资金支持。

  资源共享。依托重庆高新区智慧环保—水利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接入各区现有智慧管理系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环境承载力等数据信息互联互通。确定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公开事项和开放数据目录,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干部队伍跨区域挂职锻炼人才交流机制,提升基层环保工作者素质,共享人才资源,打造科学城“环保铁军”。强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区域联动,加强生态环境微博、微信公众号交流互动,联合开展“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日、节水周等主题宣教活动,策划在全市、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环保宣教项目。

  第四章高水平保护,促进生态品质新提升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规律,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及各级公园、各类湿地建设,完善自然生态网络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障城

  市生态安全,建设“人城产景和谐统一”的城市样板。

  第一节保护重要生态空间

  构建“一心一轴两屏”的高质量绿色空间格局。以寨山坪为依托的科学公园为核心,以贯穿西部槽谷地带的科学大道沿线景观为主轴,以缙云山、中梁山两大山脉为重要生态屏障,以梁滩河及其支流河滨岸带、高速公路绿带为廊道,以重要湖库和水系交汇处为绿色空间节点,以城市绿地斑块为补充,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多功能、成网络的“一心一轴两屏”高质量绿色空间体系。高标准建好科学公园,保护好寨山坪“城市绿心”。以道为轴、以道为脉,彰显山水特色,将科学大道建设为城市与自然交融的形象中轴线。构筑缙云山、中梁山两大生态屏障,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推进梁滩河、莲花滩河、虎溪河等河流生态廊道建设,增强沿岸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以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为重点,打造区域重要生态斑块。

  专栏4“一心一轴两屏”的高质量绿色空间体系

  一心:以寨山坪为依托的科学公园。科学公园位于高新区的地理几何中心,是整个西部新城重要的“绿色心脏”。按照“塑山、理水、造园”的规划构想,打造公园和绿道相互交织的游憩绿地体系,依托寨山坪等自然生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科学公园、科学会堂建设,打造“伸手可摘云,俯身即闻香”的城市绿心。

  一轴:即沿科学大道,由湿地群、公园群和城中山体组成的绿色长廊,穿越绿心、纵贯南北、直抵两江,是科学城发展的“主轴”。

  两屏:缙云山、中梁山重要生态屏障。缙云山、中梁山作为“城市绿肺、市民花园”,是高新区极为重要的“绿色脊梁”。围绕构筑都市区西部重要“绿色肺叶”目标,全力推进“两山”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强化山林资源管理,实施矿山综合治理、国土绿化提升、土地综合整治等生态修复,将高新区塑造成为蓝绿交织、绿

  野镶嵌的山水田园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城市典范。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设立统一规范的界桩和标识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域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巡查、执法监管、评估考核等制度,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违法建设活动及毁林、捕猎等破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行为的查处力度。

  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加大白市驿城市花卉森林公园、白塔坪森林公园、白鹭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保护力度,推进优化调整。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及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大整治、“绿盾”专项行动,严格控制涉及自然保护地的开发建设活动。加强水生动植物繁殖场所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拯救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及外来生物入侵生物防控,依法打击破坏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到2025年,自然保护地占幅员面积比例不低于5.3%。

  第二节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

  保护“两山”重要生态屏障。全面实施林长制,完善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及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山林资源保护管理长效机制。科学制定缙云山、中梁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加强山体保护,开展森林抚育、水源涵养林改造、疏林地及未成林地补植等森林提质工程,将其打造为“城市绿肺、市民花园”。严格执行《重庆市“四山”地区开发建设管制规定》,实行产业负面清单,严控增量建设和开发强度。推进“两山”违法建设综合整治,开展“大棚房”、违建别墅、“四乱”专项整治,实现新增违法建筑零增长,存量违法建筑逐步消除。坚决查处非法破坏林

  地、非法采伐采挖树木、非法倾倒建筑渣土垃圾、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好“两山”生态环境。

  打造湿地生态网络。以梁滩河、虎溪河、莲花滩河为载体,高水平建设金凤湖湿地公园、莲花湖湿地公园、白市驿湿地公园、鹭源湖湿地公园、松岚湖湿地公园,加强河湖水系连通,通过滨水景观塑造、滨水步道串联、滨水公共设施布局等方式,打造湿地生态网络。加强河道岸线空间管控和生态修复,严格梁滩河、莲花滩河、虎溪河干流沿线建筑退距控制、建筑高度控制和建筑色彩控制,河湖边留足绿化缓冲带,新建地块建筑红线后退水岸线30-50米以上,严禁高强度建设活动,提升水景观的整体风貌品质。

  第三节着力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加强寨山坪“城市绿心”保护与建设。围绕“世界级的城市绿心、高品质的市民花园”的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集科普教育、绿色生态、休闲活力、魅力人文等特色内涵为一体的科学公园。加强科学公园生态培育与建设,对森林植被破坏的区域进行“补植补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林产业种植,建设特色游憩园。加强科学公园坑塘湖面的保护与开发,推进21公里环山步行系统建设,将寨山坪的自然风光及存留的古城门、传音石、观音庙等文化遗址串联成线,打造历史文化、农业观光、湖光山色、森林休闲、健身步道等相互交融的市民花园。

  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公园、广场、郊野公园、道路绿化等城市绿地系统,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坡坎崖绿化等途径,推进城市屋顶绿化、建筑立面绿化、交通沿线立交绿化、环岛绿化、匝道沿线绿化,构建丰富多彩的城市立体绿化景观。大力推进城市闲置地、裸露地整治,加强城市绿道系统建设,新改建一批城市公园,新建金凤湖综合公园等11个综合公园,改造提升大学城中央公园等4个综合公园,推进9个专类公园建设,建设一批社区公园

  和游园,到2025年,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态服务全覆盖,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人,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

  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排水防涝思路和污染治理思路,推广与应用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达标建设,加快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人工湿地等工程,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综合采用“净蓄滞渗用排”等技术措施,推进老城区“海绵城市”改造,到2025年,完成5个排水分区海绵城市改造,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第四节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综合治理

  全面实施预防保护。编制区域水土保持方案,细化水土保持防治分区,明确其责任范围和责任主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以缙云山、中梁山、自然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水库周边水源涵养区、梁滩河及其支流两岸植物保护带等为重点,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强化对现有森林植被和城市绿地的管护和培育,实施天然林、公益林封育管护。对预防区内局部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

  实施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林网和特色经济林提升改建等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坚持“自然修复为主、工程治理为辅”的原则,完成29座历史遗留矿山及2座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新建矿山必须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优化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提高城市绿化覆盖和地表径流入渗能力,推进城市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在城郊农村地区发展水土保持型休闲观光农业。

  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和能力建设。强化城市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建设

  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从事取土、挖砂、采石等一切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活动。对陡坡地开垦和种植、林木采伐间伐抚育,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和对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情况的核查。跟踪检查应采取遥感监管、现场检查、书面检查、“互联网+监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在建项目全覆盖,其中每年现场检查的比例不低于本级审批方案项目的10%。对生产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监测评价结论为“红”色的,以及根据跟踪检查和验收报备材料核查的情况发现可能存在较严重水土保持问题的,开展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情况核查。对跟踪检查和验收核查发现的水土保持问题,监督检查单位应当查阅相关资料和进行必要的调查,按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问题分类标准认定问题并确定责任单位及其应负的责任。

  专栏5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重要生态系统保护重点工程。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提升,开展“大棚房”、违建别墅、“四乱”专项整治,保护“两山”重要生态屏障。完成白市驿城市花卉森林公园、白塔坪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开展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大整治、“绿盾”专项行动。高标准建设金凤湖湿地公园等5个湿地公园。新改建15个综合公园,推进9个专类公园建设。高标准建设科学公园。实施城市立体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41万平方米。

  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完成5个排水分区海绵城市改造。完成29座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及土地复垦。

  第五章高标准治理,实现环境质量新改善

  以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和环保投入强度,强化精准治污和综合施策,深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加快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优化生态环境,建设高品质宜居区。

  第一节深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实施空气质量分区精细化管理。严格落实“臭氧前体物控制区”和“臭氧高值控制区”相关管控要求,协同控制和削减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x)等臭氧前体物排放强度,加强臭氧污染时段的错峰调控,切实有效防控臭氧污染。强化“三线一单”对涉气企业空间布局的约束作用,加强对城市建成区等大气环境受体敏感区、辖区西北侧和南侧等大气环境布局敏感区的管控,确保项目引进符合大气环境空间布局的环境要求。加强白市驿监测点上风向含谷镇、金凤镇氮氧化物(NOx)排放强度控制和削减,加强虎溪监测点与沙坪坝区交界区域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协同控制3。

  狠抓工业污染治理。深化工业锅炉和窑炉综合整治,完成121台锅炉低氮改造。推进园区废气深度治理,编制实施西永微电园、九龙园区C区、金凤园区等工业园区废气专项整治方案,到2025年,园区内涉气企业废气收集率和达标率显著提升。加强生产经营活动中废气控制,涉及废气排放的生产经营单位要设置规范的排气筒,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排放扬尘、粉尘、烟尘,并对产生废气的环节开展全过程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无组织排放,防止废气扰民。完成50家塑料、家具等行业企业废气深度治理。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全面执行《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新建、改建、扩建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项目,要使用低(无)挥发性有机物(VOCs)含量的原辅料,鼓励汽车整车、汽车配件、汽车维修、包装印刷、家具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改用水性涂料、采用高效治理技术,在达标基础上实施深度治理,完成重庆隆鑫发动机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挥发

  性有机物治理。

  深化交通污染防控。一是大力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推进货物运输绿色转型,重点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大宗货物由公路运输逐步转向铁路运输。加快7号线、17号线等轨道交通建设,建设“通山、达水、连站点、串中心”的高品质慢行系统,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出行服务体系。二是严格实施柴油货车及高排放车辆限行,加强货车通行总量控制,对货运车辆(含运渣车)实施按时段、按路线精细化管控。完成3万辆柴油货车路检,对物流货运、工矿企业、长途客运等重点单位,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抽测。加强柴油货车车载诊断系统(OBD)性能、柴油货车污染控制装置、尿素罐配置与使用情况检查。督促指导柴油车超过20辆的重点企业,建立完善车辆维护、燃料和车用尿素添加使用台账。依法依规加快淘汰老旧柴油货车,促进国三重型车加快更新淘汰。三是强化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器械排放管理。严格执行在用车检测维护(I/M)制度,实施机动车尾气路检,在高新区主要道路安装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设施1套。严禁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在禁止使用区域内使用,开展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尾气治理示范工程,实施非道路移动源抽测检验。定期开展油气回收抽测抽检,每年对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执法抽检不少于30%。年销售量2000吨以上的加油站安装油气在线监控设备。四是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落实新能源车优先通行、停车费减免等政策,鼓励新增和到期更新的公交、出租、公务、物流等车辆使用纯电动汽车。加快公交专用充电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公用充电站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内部停车场专用充电设施建设,推进新建建筑及现有停车场(库)充电设施建设。

  持续扬尘污染控制。继续强化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加强施工扬尘、道路扬尘、脏车入城、运输扬尘、绿带积尘以及裸露扬尘“六大环节”管控。加强工业堆场、渣场扬尘管控,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及以上工地出口必须安装TSP在线自动监测和

  视频监控装置。继续实施建筑工地“红黄绿”名单分级管控制度,将施工扬尘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和资质等级管理,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严格渣土运输车辆规范化管理,开展运渣车辆治理。采购扬尘移动监测车对重点道路进行巡查和实时监测。大力推进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加强城市裸露地面扬尘污染防治,政府土地储备用地、公共用地的裸露地面应当采取绿化、铺装或者喷洒抑尘剂等措施控制扬尘。每年分别创建(巩固)10个以上扬尘控制示范工地、扬尘控制示范道路。

  加强生活污染治理。巩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成果。禁止在居民住宅楼、未配套设立专用烟道的商住综合楼、商住综合楼与居住层相邻的商业楼层内,新建、改建、扩建产生油烟、异味、废气的饮食服务等项目。以奖促治推动餐饮油烟治理,完成300家餐饮油烟整治。开展餐饮油烟专项督查行动,对大中型餐饮企业开展抽查监测,探索开展第三方清洗维护和远程监控。在餐饮业聚集区探索餐饮油烟集中治理,试点1-2个居民餐饮油烟收集治理项目。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市政府划定的其他禁止区域内露天焚烧树枝树叶、枯草、垃圾等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禁止露天焚烧秸秆、露天烧烤。每年定期投放烟熏腊肉集中收集熏制点。严格燃放烟花爆竹管理,全域禁止燃放、销售、储存、生产烟花爆竹。

  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狠抓夏秋季、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持续做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错峰生产、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预警等工作。编制实施《重庆高新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科学确定重污染期间管控措施和污染源减排清单,实施“一厂一策”清单化管理。加强不利气象条件空气污染联合应对。深入开展高新区细颗粒物、臭氧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源解析、污染机理和协同控制措施研究,构建

  精细化的大气污染源清单,并形成动态更新机制,突出污染动态溯源的基础能力,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专栏6空气质量改善重点工程

  完成121台锅炉低氮改造。完成50家企业废气深度治理。完成17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全面推进西永微电园、九龙园区C区、金凤园区等工业园区废气治理。完成400辆非道路移动源抽测检验。依法依规加快淘汰老旧柴油货车。对年销售量2000吨以上的加油站安装油气在线监控设备。分别创建(巩固)50个以上扬尘控制示范工地、扬尘控制示范道路。完成300家餐饮油烟整治。强化大气污染监管和科研能力。

  第二节系统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划、立、治”工作,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推进马家沟水库、大河沟水库、杨家沟水库、石马山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建立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估制度,开展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到2025年,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持续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相关要求,重庆高新区直管园全域按照水环境重点管控区管控。严格按照《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加强企业排污许可证分类管理。继续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严处偷排直排乱排或故意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加快推进工业废水处理设施(新建/改造/扩建)及配套管网建设,完成九龙园C区工业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加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确保工业废水得到有效处理。加大入河排污口管理力度,新建排污口应当进行论证,推进存量入河排污口开展规范化建设。

  完善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加快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城镇新区建设均应实行雨污分流,实施巴福、石板等老场镇雨污分流改造,难以改造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加快推进城镇污水管网新建、改建和维护,完成莲花滩河、智能制造园区、曾家片区等区域截污管网建设和改造,完成西永污水处理厂C、D线管网、虎溪主干管等扩建工程,推进现有箱涵式污水管网收集系统逐步改造,到2025年,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推进金凤污水处理厂、白含污水处理厂(三期)建设,协调推动西永、土主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到2025年,所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健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机制,建立与处理水质、污染物削减量等服务内容挂钩的污水处理服务费奖惩机制。探索实施厂网一体化特许经营。

  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因地制宜分类处理农村分散生活污水,提高周边农户、农家乐等污水收集率。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长效运行机制,逐步推进建立完整的政策、运营和资金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全面整治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加强金凤等镇街农家乐环境污染治理,对污水直排、垃圾乱倒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治、规范。继续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推广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

  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梁滩河、大溪河流域综合整治,坚持人工干预为辅、自然恢复为主,强化生态系统构造,因势利导对现有防洪工程岸线渠化段进行生态修复,完成莲花滩河、虎溪河、钟家沟等梁滩河主要支流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对梁滩河、大溪河淤泥淤积严重的河段进行生态清淤,实施冷家河水库、蛮坡凼水库等水库生态修复水质提升工程,实施梁滩河流域水系连通工程,到2025年,梁滩河水体水质优于V类水域功能,梁滩河、大溪河、虎溪河、莲花滩河干流常年不断流,河流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专栏7水环境质量改善重点工程

  开展马家沟水库、大河沟水库、杨家沟水库、石马山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完成金凤污水处理厂一期、白含污水处理厂三期、九龙园区片区污水处理厂等新建、扩建工程。实施巴福、石板等镇街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曾家片区老旧小区管网、莲花滩河截污管网、西永污水处理厂C、D线管网、虎溪主干管、智能制造园区污水管网等管网新建、扩建和改造。实施莲花滩河、虎溪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钟家沟等梁滩河主要支流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对梁滩河、大溪河淤泥淤积严重的河道进行生态清淤。推进实施梁滩河流域水系连通工程。实施冷家河水库、蛮坡凼水库等水库生态修复水质提升工程。

  第三节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

  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严格用地准入,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严格落实重点监管单位自行监测、隐患排查、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报告制度,防止新增土壤污染。以白市驿、含谷等片区机械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印刷等企业腾退地块为重点,加强对土地再开发利用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治理,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严格高风险地块防控。按照“发现一块、管控一块”、“开发一块、治理一块”原则,实施高新区西永组团D分区D05-1/02等6个地块污染土壤治理修复。

  提升农用地环境安全水平。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推行秸秆还田、化肥农药减量化、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与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切实保护优先保护类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推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综合防控,鼓励对严格管控类农用地采取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退耕还湿、轮作休耕等风险管控措施。

  加强地下水环境监管。推进加油站等区域周边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开展加油站埋地油罐双层罐更新或防渗池设置,对工业集聚区、矿山开采区等区域开展必要的防渗处理。实施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对列入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中的建设用地地块,实施风险管控措施应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内容;实施修复的地块,修复方案应当包括地下水污染修复的内容。

  第四节加强噪声污染综合管理

  强化噪声源头控制。坚持规划引领,在制定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改造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利用绿色屏障吸收、隔离一定噪声,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保证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园区之间的空间隔离,防止或者减轻环境噪声污染。完善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分,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结合高新区总体规划、城区环境噪声污染特点和城市环境噪声管理要求划分高新区声环境功能区。

  控制各类噪声污染。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巩固和深化“噪声达标区”和“安静居住小区”的创建成果。严格执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重点查处噪声敏感区噪声违法行为。加强交通管理和控制,优化设置交通标志和道路减速设施,采取建设声屏障、安装降噪装置、种植绿化带等措施减轻交通噪声污染,在主要道路、重点区域增设噪声显示屏。加强工业噪声污染控制,推进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企业完成噪声控制设计,从源头控制,实现全面防护;对噪声排放不达标、居民反映强烈的噪声污染工业企业实施限期治理、搬迁(关、停)。严格施工管理,加强夜间施工噪声监管,加大建筑施工噪声现场管理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建立健全声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建立日常巡查机制,以控制建筑施工噪声、餐

  饮娱乐噪声以及严查噪声扰民现象为重点,摸清高新区范围内噪声污染现状,动态建立重点排查区域、路段、企业等台账。开展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污染违法行为专项整治、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专项整治、禁鸣区交通鸣笛专项整治、“高、中考”期间噪声专项整治等噪声污染防治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扰民违法行为。

  第五节加强固体废物环境风险防范

  提高生活领域固废处理水平。实施《高新区城乡环境卫生发展“十四五”规划》,建立健全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配套的“源头分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集中分类处置”的全程可视化垃圾分类体系,实施虎溪街道、香炉山街道、西永街道、含谷镇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试点,在公共机构,城市建成区的宾馆饭店、购物中心等全面推行生活垃圾精准分类。完善城镇污水污泥多元化处理处置体系,新、改扩建生活垃圾转运站5个,餐厨垃圾转运站2个,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分选厂2个,到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餐厨垃圾实现100%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实施“以奖促创”,在商场、餐饮、宾馆酒店及快递包装等领域逐步实施“禁塑”“限塑”行动,加大替代产品和可降解一次性制品推广力度,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扎实推进“无废机关”“无废社区”“无废学校”“无废医院”等“无废城市细胞”建设。

  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在新、改、扩建工业项目中增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指标,明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限值。落实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环境污染防治责任,督促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依法公开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依法实施清洁生产审核,通过合理选择和利用原材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措施,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降低工业固体废物的危害性。加强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报废汽车回收拆

  解监督管理。电器电子、铅蓄电池、车用动力电池等产品的生产者应当按规定以自建或委托等方式建立与产品销售量相匹配的废旧产品回收体系,并向社会公开。以清洁生产、循环产业链建设等为切入点,开展西永微电园笔电产业“零浪费”工业生产模式试点,促进笔电行业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关键技术提升。

  推进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理处置。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监督管理制度,提升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推进产废50吨以上企业“一物一码”精细化管理。强化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管,督促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切实落实危险废物各项法律制度和相关标准规范,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产废单位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考核合格率不低于95%。深入推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重庆好德医院、海吉亚肿瘤医院及小型诊所、乡镇卫生院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巩固完善医疗废物收集、暂存、转运收运机制,到2025年,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保持100%,确保医疗废物合法安全处置。

  第六节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加强环境风险源头预防。编制实施高新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重点环境风险源分类档案、信息数据库,建立环境应急响应分级体系,增强应急专业化、信息化和特征化,定期组织开展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推进重点风险源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全覆盖,强化环境风险隐患排查、隐患整治验收、预案编制备案、应急演练评估、救援物质储备等各项工作,鼓励重点企业引入第三方专业环境风险咨询机构对环境安全实施驻点咨询服务,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强化环境应急管理基础保障能力,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的物资储备和专业应急处置队伍、专家队伍建设,企业环境应急装备和储备物资应纳入储备体系,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跨

  部门、跨区域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到2025年,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持续巩固,不发生重、特大突发生态环境污染事件。重视新污染物治理,配合市级开展新污染物筛查评估和环境监测。

  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加快构建预防、预警、处置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智能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强化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先期处置责任,督导企业及时采取防止污染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措施,及时上报信息,向有关应急指挥机构提供污染事件基础资料和应急救援物资,配合事件调查和处理。建立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现场指挥协调、信息报告和公开机制,妥善处理环境污染纠纷和突发环境事件。完善和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严格事后追责,鼓励专业环保机构参与突发环境事件的现场应急救援处置。

  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加强对放射性和电磁辐射装置的申报登记和许可证管理,从源头控制和防范安全隐患。规范放射性物品运输和废旧放射源安全管理,推动废旧放射源回收再利用。以肿瘤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为重点,强化放射源、射线装置、高压输变电及移动通讯基站等辐射环境管理,全面提升区域辐射安全水平。推进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核与辐射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制定应急方案,解决历史遗留废旧放射源退役问题,提升核与辐射安全事故应急能力。

  加强实验室污染防控和监管。加强院校、科研院所等实验室“三废”(废液、废气、废渣)处理处置监管,落实各级各类实验室及其设立单位的主体责任,各单位应建立完善实验室“三废”污染防控措施和安全管理体系,依法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实验室废物,鼓励通过循环利用等方式减少实验室废物产生,对实验室科研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宣传。

  防范化解环境领域社会稳定风险。落实重庆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对如实投诉举报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个人、集体和社会组织依法给予奖

  励,引导群众参与生态环境共治。定期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妥善回应处理群众信访投诉,实现信访案件交办率100%、按时回复率100%、抽查回访满意度98%以上。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充分论证“邻避”设施建设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及时主动公开环境信息,畅通“邻避”设施建设方与民众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对“邻避”项目的舆情监测和正确引导。

  第六章高效能监管,推动治理能力和体系新突破

  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系统构建和完善党政领导管理体系、环境治理市场体系、全民环保行动体系,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智慧化建设,确保政府履责,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鼓励全民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企业自治良性互动,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

  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要求,实行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失职追责”。实施《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压实各部门、镇街、园区平台公司等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划定生态环保“责任田”,构建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把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作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切实落实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

  抓实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成立高新区环保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国务院大督察以及市级生态环保集中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推动解决一批“硬骨头”“老大难”问题,做好销号工作,规范销号档案。针对区域水、大气、土壤、声、自然生态等重点领域生态环保问题,适时采用督查督办、挂牌督

  办、警示约谈、专项检查等督促手段,强化调度和跟踪成效,确保落实到位。

  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承担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重点排污企业要安装使用监测设备并确保正常运行。排污企业应通过高新区企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平台、企业网站等途径依法公开单位基本信息、排污信息、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自行监测、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等相关内容,并对信息真实性负责,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综合监督执法

  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关于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依托高新区综合执法局,逐步构建“综合执法+专业执法”相结合,“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执法管理体系。按照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化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推动10个镇街成立综合执法大队,以执法权限、执法范围、执法程序、法律适用等为重点,加大执法人员培训力度。严格实行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统一保障执法用车和装备,逐步建立与生态环境执法任务相匹配的执法能力。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执法。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的高压态势,对违法排污、生态破坏行为零容忍。推进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做到环境监管执法全覆盖。建立健全与综合执法局协作联动执法机制,加强协调会商、信息共享,加强行政执法与日常监管协调配合。健全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强化科技监控手段运用,充分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作用,建立执法对象数据库和综合执法办案信息系统,推行“互联网+综合执法”模式,探索实现违法行为智能

  化发现、执法数据共享和非现场执法,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智能化水平。

  第三节构建智慧化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体系

  建立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加快高新区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加强大气、水环境等监测预警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全面提高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推动实现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实行“谁考核、谁监测”,建立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控制中心,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为环境监管提供技术支撑。规范固定源(含排污口)监测,加强与环境执法联动。

  建设智慧化环保水利平台。构建生态环境与水利智能感知体系,强化水、大气、土壤、噪声、生态及重点污染源监测监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多种环境要素的智能感知与采集,到2023年,基本建成要素统筹、规范统一、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与水利一体化监测物联网。建设生态环境与水利大数据中心、大气网格化监测预警系统、河库智能监测管理系统、固危废监管系统及AI视频监控管理支撑系统等5个应用平台。围绕污染防治、环境改善、生态管控、水资源管理、水安全保障等领域,建设“1+5+N”(一个中心、五大领域、多种业务)体系的水利与环保一体化智慧平台,提升生态环境与水利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

  第四节加快生态环境市场体系建设

  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申报大气专项、水专项、土专项、农村专项等重大工程,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和重庆市级财政资金支持。探索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EOD)模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生态旅游、城镇开发等产业融合发展,在不同领域打造标杆示范项目。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优化政府投资方向,改进投资使用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积极利用市场机制,支

  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健全环保市场体系。全面推行企业环境信用评级制度,根据评级结果实施有差别的信贷政策支持。建立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将环境违法企业依法依规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并依法向社会公开。落实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建立环境污染保险企业和项目名录。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依法依规追究赔偿责任,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探索实施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产业政策引导机制,试行用电、用水、用气等要素差别化价格政策,差别化用能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供给政策。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开展园区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探索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治理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开展乡镇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强化系统治理,实行按效付费。

  第五节推动全民行动共建共享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组织编写环境保护读本,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加强长江流域十年禁捕等环保公益宣传和环保科普知识宣传,研发推广环境文化产品,做大做强环保主题宣传、环保成就宣传和环保典型宣传。加强学校、社区、机关、企业活动的创新,激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建设生态文明现场教学基地和科普宣教中心,探索线上直播、在线打卡、虚拟现实等环保设施线上开放活动形式。

  推动公众参与。畅通网络举报平台、微信、APP等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平台,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做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保督察、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报道,对各类破坏

  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积极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作用,支持公众和环保团体有序参与、有序保护、有序维权。引导具备资格的环保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活动。

  引导生活方式绿色化。切实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和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推广绿色服装,从事服装干洗的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或者要求设置异味和废气处理装置等污染防治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引导绿色饮食,深入推动“光盘行动”,坚决纠治“舌尖上的浪费”,鼓励餐饮行业减少提供一次性餐具。鼓励绿色家装,推广节水器具、节能家电,鼓励购买低毒少害家具、建材产品。倡导“公交+步行”的绿色出行方式,在重污染天气等特殊情况下,鼓励公众减少机动车使用。推动公共机构带头开展绿色采购,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等“细胞工程”建设。

  第七章健全保障措施,强力推动规划实施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重庆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期,也是重庆高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提升的黄金机遇期。必须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刚性约束,形成严密的规划落实责任体系,提升规划实施效能,更好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强化年度计划与中长期规划的衔接,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组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各镇街,明确年度实施要求,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规划全面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考核。将污染减排、环境质量等规划约束性指标进展情况纳

  入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考核。健全规划编制—实施—调度—评估全链条管理体系,强化规划实施情况跟踪分析,根据市级要求,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加强科技支撑。开展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及空气质量优化调控研究,搭建智能化、动态化管理平台,科学支撑大气污染源排放监管和污染应急调控工作。对梁滩河交界断面水质与主要污染物通量进行实时监控,增强污染追因能力。宣传推广国家、市级颁布的相关领域、相关行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低碳技术目录等列出的先进适用技术,支持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生态环保领域先进治理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十四五”期间,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为导向,重点围绕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风险防范、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等四大领域实施重大工程79个。强化项目实施监管,定期开展项目实施情况调度,建立部门联动和跨区域工程实施协同机制,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取得实效。严格项目绩效考核,组织开展年度绩效评价和重点项目专项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政策调整挂钩。

  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引导鼓励公众对规划实施进展进行监督。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知、认可和认同,同时按年度对规划进展情况进行公开,就重点环境问题治理和环境质量改善情况接受公众质询和评判。

推荐访问:重庆高新区重点建设项目 重庆 高新区 重点建设项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