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洁范文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工信方案】阜新市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3-06-05 20:00:06 来源:网友投稿

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发〔2015〕24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信方案】阜新市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

【工信方案】阜新市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发〔201524号)精神,进一步提升我市传统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和质量效益,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作用,立足创新驱动、两化深度融合、产业集约布局和绿色发展,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不断增强传统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一条工业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阜新特色内涵式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的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因

1.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链,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走创新驱动的转型之路。

2.坚持结构优化。把提高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优势制造业发展水平,优化投资结构,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形成现代工业体系。

3.坚持绿色发展。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突出节能降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应用低碳技术,推广清洁生产,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4.坚持两化融合。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发挥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增强信息技术渗透性、带动性和倍增效应,提升企业装备和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5.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加强自主品牌培育,改善和提升传统工业整体素质。

6.坚持开放合作。把扩大开放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内源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传统工业开放发展水平。

(三)主要目标

2020年,阜新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发展方式明显转变,自主创新水平明显提高,产业布局更加合理,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再上新台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阜新市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主要指标(略)

二、重点领域发展导向

(一)做强装备制造业

根据《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瞄准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推进高端成套,扎实推动强基工程,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集中力量抓好体现阜新产业优势、引领未来发展的高端装备研发工作,并在高端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1.液压系统、液压件及其他机械配套件产品。依托阜新德尔、北星公司、阜太泵业等龙头企业,推进为沈阳华晨、长汽、上汽等企业提供有关配套产品工作。重点发展汽车动力转向泵、变速箱油泵、转向助力泵、自卸车举升泵、高中压低噪音叶片泵、高中压齿轮泵及配套液压系统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扩大与以上产品相配套的泵体、泵盖、模具、侧板、密封件等企业生产规模。依托驰宇石油等龙头企业,提高为油气田生产配套产品能力,重点发展油气钻采工具等系列产品。依托航天神坤等龙头企业,提高为全国各大煤矿企业生产配套能力,重点发展高端液压支架等系列产品。依托瑞驰钢球等龙头企业,提高为国内国外市场生产配套产品能力,重点发展各种精密钢球产品。

2.整机制造。依托徐工集团、金昊空压机、禾功机械、阜新力劲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环卫系列设备、综合除雪车、事故抢修车、压铸机、空压机、砼搅拌站、塑料机械、矿山机械、农业机械、工业3D打印机等产品,进一步扩大与以上产品相配套的柱塞泵、齿轮泵、液压系统、冶金件、电子配件、机械配件生产企业规模。

3.铸造。以阜新市铸造产业基地为核心,提高万达铸造、力达铸造、中孚轻金属等企业为沈鼓集团、沈阳机床等机械制造企业生产所需的铸锻件及有关初级加工产品的配套能力。继续秉持短流程工艺优势,重点发展铸钢、铸铁、铸铝产品。采用短流程V法铸造及消失模等先进铸造工艺,做强做大以黑色和有色精密铸造、超大吨位铸造为重点的铸件产业,积极推进铸造产业向大吨位及精密铸造方向发展。

4.电力配套。依托大金重工、华通管道、封闭母线厂、阜锦开关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风电、水电、核电配套设备,以及变压器、高低压开关柜、封闭母线等产品。

(二)发展原材料工业

坚持立足国内市场需求、控制总量、淘汰落后、集约发展的原则,推进原材料工业向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加工深度,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

1.煤化工产业。依托煤炭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以大唐煤制天然气项目为牵引,加快配套项目集聚,统筹发展煤制天然气及综合利用、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煤制乙醇、煤制芳烃、天然气精细化工和煤化工装备制造八条产业链,不断向下游产业延伸,拉长和拓宽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重点建设一批LNG、甘氨酸等天然气深加工项目,以及煤焦油加工、粗酚加工等副产品加工项目和粉煤灰、二氧化碳等“三废”充分加工项目等。

2.氟化工产业。依托辽宁阜新氟产业开发区,进一步优化调整结构,加快发展氟化工产业,稳步提升基础氟化工原料供给能力,逐步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围绕金凯化工、天予化工、恒通氟化学、东欣化工、达得利、氟托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含氟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五氟化碘、氟碳醇、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含氟液晶材料及中间体等含氟精细化学品,氟树脂与氟橡胶等含氟聚合物,氢氟酸、含氟特种气体及其延伸产品等无机氟化物,以及用作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清洗剂和灭火剂的氟化烷烃及ODS替代品等。

3.冶金工业。依托远东铜业等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重点发展国家鼓励的、先进的、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炼铜新工艺。依托晟宇铸造、华禹冶金等新型材料生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板、带、管及其衍生的铸件、泵体、阀体等钛合金材制品项目,大力发展面向航空、航天及核电等高端领域所需的钛合金新材料以及关联深加工项目,积极发展四氯化钛和复合二氧化钛等精细化工生产项目。依托久星钛业、鹦鹉钛业等高钛渣生产龙头企业,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打造钛产业基地。

4.建材工业。以水泥、玻璃等传统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促进建材产业升级。

一是围绕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以打造循环工业产业链为重点,以煤矸石、粉煤灰综合利用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目标。同时,重点发展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板、预制复合墙板(体)等新型墙体材料。推进辽宁宝厦、汉石集团、杭萧钢构等企业建设绿色建筑产业化基地,重点发展以装配式建材、结构件、铝塑门窗、塑料管道、高级涂料、石膏板为主的新型绿色建材。

二是围绕水泥、玻璃等两大行业,加快传统建材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水泥行业要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上大压小”的方针和产业政策,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加速淘汰落后工艺,实行资源整合,推进产业升级。玻璃行业要在提高浮法技术和普及先进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并围绕提高生产工艺的节能减排水平,提高浮法玻璃质量,开发超白、超薄、超厚等玻璃及特种功能性玻璃。

5 .非金属材料。围绕优势矿种,提高非金属矿及制品的深加工比重及附加值,做强做大有关企业。依托阜新丰富的硅砂、膨润土、玄武岩等非金属矿,引进使用非金属矿深加工先进技术,开发非金属矿深加工项目,重点发展玄武岩纤维及其他非金属纤维、岩棉制品、膨润土制品、铸造用砂、覆膜砂、石油压裂砂、硅酸盖板等产品,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基础原料。

(三)做大农产品加工业

依托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1.肉制品加工业。依托我市双汇公司、汇福食品、关东肉业、福元食品、六和公司、丰侨食品、绿鲜原、德美客、芊润肉品、新绿源驴肉、美中鹅业、八珍实业、华星食品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肉猪、肉牛、肉羊、肉驴、肉兔、肉鸡、肉鸭、肉鹅等屠宰及加工项目。

2.乳制品加工业。依托我市伊利乳业、辉山乳业、得利来乳业、绿山羊乳业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液体奶、酸奶、配方奶和高品质奶粉等乳制品加工项目。

3.油脂加工业。依托我市鲁花花生油、鑫吉粮油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优质压榨油、精炼油、高级烹调油、色拉油、调和油、专用油和营养保健油及花生、大豆蛋白等深加工项目。

4.酒类及饮料加工业。依托我市三沟酒业、北茅酒业、华润雪花啤酒、香香公司等重点企业,大力发展酒类及饮料加工项目。

5.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依托我市小东北食品、维远食品、实维天、彰武金谷实业等速冻食品生产企业,振隆公司、桃李园、可居花生、彩客彩刻公司等休闲食品生产企业,华丰食品、佰富顺心等面制食品生产企业,维远食品、金地果蔬、老马头酱油、豪森生物等食品调配料生产企业,田园实业等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以特色杂粮、蔬菜、食用菌、紫薯、大扁杏等加工为主,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

(四)改造提升特色消费品工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满足和创造需求为目标,以品牌建设、质量提升、布局优化、诚信发展为重点,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供给能力,保障质量安全,引导消费升级,塑造消费品工业竞争新优势。

1.塑料制品业。依托威尔玛管业、塑料彩印二厂、荣兴塑料等企业,重点发展PPR塑料管材管件、多层复合塑料包装制品、彩色复合型建筑塑料制品、以汽车装饰配套件为主的工业配件产品以及农用塑料制品等项目。

2.板材家居业。依托彰武县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的林产品基地,加大投入,拉长产业链条, 引进先进的制造工艺与技术,发展深加工,实现以单板加工为主向多品种、深层次加工的转变,实现由中高密度板、多层板、刨花板、细木工板等产品进一步加工成地板、家具、工艺盒的转变。最终建成涵盖板材加工、家具制造及原辅料生产,且市场、物流等附属体系健全的中国北方家居基地。

3.纺织工业。依托福棉集团、超懿集团、天佐羊绒等企业,推进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加快发展。鼓励棉纺织及印染行业研发和生产功能性纤维、复合纱线及新型面料、高档纯棉及多种纤维混纺、高档色纺纱线等产品,加快生态纺织品和功能性纺织品研发和生产。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重点发展高档复合非织造布材料、高技术功能性过滤材料、新型土工合成材料、农用非织造布、生物医用防护材料、新型篷盖材料和骨架材料、汽车用纺织品、智能纺织品等新型材料。

4.服装工业。依托珂曼服饰、大成服饰、雅尊服饰、贝丹琦服饰等企业,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业。服装行业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发展休闲装、时装、西装、职业装、针织服装等品牌服装,推进服装定制发展。

5.医药工业。依托天士力、康泰药业、东宁药业和阜新蒙药等企业,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药物、专利到期仿制药、现代中药(民族药)、功能性保健品等项目。加快推进重大疾病、多发性疾病及传染病领域自主知识产权重大创新药物产业化发展。把握全球一批创新药专利到期的机遇,提前布局,开展仿制药研究,实现一批临床用量大的专利到期药仿制上市。大力发展现代中药,加快对传统中医药(民族医药)名医名方的开发应用、名优中成药(含民族药)的二次开发和现代剂型产业化。研究开发保健醋、功能性休闲食品等功能性保健品。

6.皮革加工业。依托清河门区10平方公里的现代皮革产业基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好污染防治,应用新技术,大力发展制革、制鞋及皮衣、皮件、毛皮制品,制革能力达到3000万标张牛皮。同时,积极开发皮革化工、五金、机械、辅料等配套行业,最终形成以制革为主导,产业链条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平台健全的中国制革示范基地。

7.玛瑙产业。以阜蒙县十家子镇和鑫维玛瑙城为依托,以引进玛瑙创意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重点,抓好玛瑙开发创意、设计加工、包装、辅料加工以及物流、产品展示等关键环节,建设全国最大的玛瑙雕刻加工、销售集散地。

(五)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结合阜新电子元器件产业现有基础,以电容器、电力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推广互联网、物联网应用,使我市企业在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带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向多元化、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1.电容器系列产品。依托辽宁迪亚、辽宁亿金、阜新新亚等电容器生产企业,重点发展金属化薄膜电容器、铝电解电容器、超大容量电容器、低压电力补偿电容、电机启动电容等产品。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现有企业生产规模,引进域外高端电容器生产企业。同时,着力引进薄膜、镀膜、金属引线、灌封材料等原材料生产项目,延伸产业链条。

2.半导体器件系列产品。依托阜新嘉隆、阜新天琪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电力电子器件(方形玻璃钝化芯片、圆形芯片)、晶闸管、整流管、电力半导体模块等项目。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引进为半导体器件提供配套的单晶硅、管壳(陶瓷金属化)、铝型材、产品封装等中上游产业,以及芯片、晶闸管、整流管为主链条的下游整机生产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

3.防爆通讯器材系列产品及电线电缆系列产品。依托中安防爆、安煤电力、红蕴实业、信通线缆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生产防爆通讯器材、电子开关、射频电缆、电视电缆、接入网用同轴电缆、光缆、数字通信电缆、导体材料(铜导线)、外导体材料(铝镁合金线、铝塑复合膜)、绝缘和护套材料(聚乙烯、聚氯乙烯)等系列产品。在现有防爆配套件生产、研发的基础上,向矿山、石油、化工防爆通讯等整机方向发展,引导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降低技术依赖性,逐步形成为有线电视、国防、邮电、数字通信、计算机网络及各有关产业配套的能力。

4.新能源电池和光伏电池组件。依托中寰新能源等公司,重点发展汽车动力新能源电池系列产品项目,结合产品开发、市场拓展,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依托阜新康博阳光能源等公司,重点发展光伏电池组件系列产品项目,同时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发展多晶硅产品和光伏发电产业,形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六)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服务型制造业,不断提升对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支撑能力。

1.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围绕外观造型、功能创新、包装展示等重点环节,支持传统工业企业与设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扩大工业设计服务市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培育发展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研发服务机构。鼓励氟化工、液压等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面向生产经营的公共研发、检测和信息服务平台,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制造业物流服务。引导工业企业加快物流业务整合、分离和外包,推进轻工、纺织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加强产品流向跟踪、状态监控和来源追溯信息化管理,提高食品、农产品等冷链物流信息管理水平。鼓励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间电子商务(B2B)发展。

3.制造服务化。鼓励制造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设计、便捷化电子商务等服务。引导万达、华通等领军企业,为核电、高铁等产业进行市场配套、产品配套。以德尔公司、力达公司等企业为重点,承接沈阳装备制造业中配套产品直接向阜新转移。

4.制造业软件服务。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在企业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等方面开发软件产品,抓住“中国制造2025”及“互联网+”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我市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业。

三、重点任务与分工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区域性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继续抓好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创新主体建设,力争每年都有一批企业被新认定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支持装备、石化、冶金等传统行业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高协同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吸纳科技人才新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领军型企业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专家型人才。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高端装备、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领域为重点,围绕重点工程建设和重大技术装备需求,推进企业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力争通过企业并购、引进海外先进适用技术、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政策的引导,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计划到2017年,累计攻克重大关键技术10项,开发重大创新产品和核心功能部件5个,新组建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2个。

(市科技局、市经信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等部门配合)

(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兴业态发展,引导企业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辽宁省工业重点产品名录》鼓励发展的重点领域,结合我市优势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做好投资规划和引导工作,创新资金投入模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引导企业谋划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加快实施一批、投产达效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工业项目,充分发挥投资对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作用,提高投资质量和投资效益。

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建设。每年重点推进30项代表我市工业发展水平、体现地区产业优势和行业特点的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市、县区协同,落实责任制,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完善项目管理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市经信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金融发展局等部门配合)

(三)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全面落实《辽宁省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四化同步发展行动计划》,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重点抓好“七项工程”。一是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工程。深化信息技术在装备、石化、冶金等传统产业中的集成应用,通过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信息化管控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产品智能化提升工程。推广嵌入式芯片、可编程控制器等智能技术在工业产品中的应用,提升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三是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加快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装置和环保设施的信息化改造,提高企业能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四是物联网应用推广工程。推进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智能管理与控制、危化品管理和环境监测、食品企业产品可追溯系统等方面的应用。五是工业软件振兴工程。支持以传统工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研发设计和应用实施,推进嵌入式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应用。六是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加快构建优先发展的产业集群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平台提供“外包式”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七是互联网产业应用示范工程。鼓励重点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

2017年,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关键生产设备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制造执行系统(MES)普及率达到40%以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普及率达到70%以上,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75%以上,客户关系管理(CRM)普及率达到85%以上,实现企业信息系统集成达到40%以上等各项指标。

(市经信委牵头,市科技局、市通信管理办等部门配合)

(四)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按照我市现有十大产业集群布局,结合我市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特点,各产业集群都要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有序整合和集聚发展,促进我市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

调整优化传统产业布局。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相结合,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相结合,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相结合,积极主动参与省内地区间传统产业合作和有序转移。以现有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强园区配套能力、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环境基础设施、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合作的能力,做好氟化工、液压、皮革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工作。积极申请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以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链为纽带,加快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建设。通过加强对工业园区发展的规划引导,提升信息服务、污染处理等基础设施能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区规范有序发展。全市重点发展十大产业集群,认真谋划钛产业、循环经济等新产业发展。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牵头,市科技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等部门配合)

(五)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加快工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一是大力推进重点行业全流程绿色化改造。在冶金、铸造、有色、石化、建材等传统行业加快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的应用,从源头提高节能减排能力。二是组织实施一批重点节能降耗工程。实施工业领域煤炭高效清洁利用、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合同能源管理等重点节能降耗工程项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积极推广10项重大节能降耗技术应用。重点推广工业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等新技术新装备,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发展可再生能源、节能家电等低碳产品。

大力推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工作要求,有序开展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发挥规划、标准和政策引导作用,强化环保、土地等约束,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的衔接,严格落实国家限制产能过剩项目等量或减量置换,加快淘汰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纸、印染等行业的落后产能。

(市经信委、市环保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部门配合)

(六)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市工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破解重点产业发展瓶颈。

一是紧紧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研究工业基础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主要目标和实施路径。二是推进精密铸造及复合加工等高端基础工艺的技术攻关。三是推进高端氟材料、高速列车高性能结构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四是推进一批高精密、高可靠性关键核心部件的研制与应用。五是推进试验检测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类的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组织实施一批工业强基项目,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

(市经信委、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配合)

(七)强化质量品牌建设。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质量和品牌振兴战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加快提升产品质量。针对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关键原材料、基础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重点行业,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工艺、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等,使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或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推进传统工业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

(市质监局、市经信委牵头,市工商局等部门配合)

(八)推进产业联盟建设。按照市场导向、企业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力、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联合产业上中下游企业、相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谋求合作,在原材料制备、关联产品供应、关键装备研制、终端产品制造、产品售后服务等价值链环节加强协调,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和创新资源优化组合,降低骨干企业配套成本,开拓中小企业市场发展空间,集中优势创新资源,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链。

提高企业在智能装备、高端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核电成套等领域的联盟发展能力,与省内各联盟企业逐步形成市场、品牌、设计、研发、制造、成本、服务、集成等优势,将产业链条有机结合,以提升整体质量和效益为目的,形成在多个领域的产业控制力、影响力和话语权,形成新的市场优势,为我市装备走出去奠定基础。

(市招商局、市经信委牵头,市工商局等部门配合)

(九)推进与央企合作发展。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做好与央企合作项目的洽谈对接,扩大我市与央企的合作范围,主动为央企项目协调土地、审批、配套等要素,确保项目加快建设、早日投产,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已达成合作意向的央企项目尽快落地,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加强跟踪服务、协调调度,确保项目前期工作顺利进行。

充分利用央企在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在石化、冶金、装备等行业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规划一批重点央地合作项目。推动石化、风电等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市经信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国资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等部门配合)

(十)提升开放合作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有利时机,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重点引进传统产业升级急需的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积极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传统产业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发挥好企业并购、引进海外先进适用技术等政策措施,支持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先进技术、设备、品牌、市场和其他重要资源;支持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实力,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企业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遵循国际惯例和商业原则,鼓励我市装备制造、石化、冶金、建材、轻工等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较大的行业走出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建立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鼓励企业间以产业联盟的方式,在境外开展成套工程项目承包、绿地投资,建立境外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区域营销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配置和价值链整合。

(市外经贸局、市招商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等部门配合)

四、政策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关扶持政策,加大在财税、环保、土地、进出口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各种资源配置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倾斜。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研发、检测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项目,鼓励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推进实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市政府设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产业发展创新创业资金、产业发展人才资金等,重点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帮助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我市支持传统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拓宽融资渠道。拓展传统产业升级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利用国家及省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信息沟通渠道,加大对传统产业升级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贷款方式,优化信贷配置结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等贷款业务,加大信贷投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和信托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产业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集团)通过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设立政府引导的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行业骨干企业(集团)发展。

(三)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实施传统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职业中专和科研机构围绕传统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调整、新设学科和专业,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传统产业升级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加大政府培训补贴力度,鼓励引导传统产业升级技能人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推荐访问:阜新市 实施方案 转型 【工信方案】阜新市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相关文章:

Top